财经类高校,历年来都比较受关注。不仅本科录取分高,考研/推免,也是竞争激烈。今天我们就看看上海财经大学研招办披露的2020级研究生招录大数据。上财的A级学科是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A-学科是统计学,另外理论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B+学科。纪老师说:上财,无论是行业影响力,还是地域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从考生人数看江苏考生近水楼台,另外就是浙江、山东、安徽、河南考生,都算是上海的辐射地。到上财读完研究生会留在上海工作吗?有的博士生的岁数较大,可能都成家了就不一定了!目前看还是本、硕、博一气呵成的读下来,性价比较高!就业竞争力和选择空间会更大一些!纪老师说:比较多的硕士研究生来自这些高校:本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东华大学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本科录取分数高的原因吧!离着上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比较近,上海的学校也多,就业的机会也多。博士生的生源的毕业院校除了上述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在研究生新生的毕业专业中看,除了财经/管理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陌贸易、会计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之外,也有很多是跨专业考研的,从工学专业比如计算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从理学专业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像数学、英语还是与财经类的院校的优势比较接轨的,但是也有同学是从生物技术、给排水工程、焊焊接技术与工程、核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转过来的!总体看,下面的跨专业的那个表上的专业,都是考生和家长无论选择什么层次高校都需要慎重考虑的。哈哈!话说人各有志,咱也不劝退!上财的财经类的二级学院的男女比例是稳定在6:4的,还是比较好的!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法学硕士、应用统计学硕士都是录取比较多的。最后,2021年研究生报名又要开始了,12月份考试,也是很快了!推免也许拖后了,怎么着9月底或者10月初会有吧!指标会增加啊!加油吧!看上财的数据,也有好几百人是二战,甚至三战才成功进入上财的研究生同学。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暨“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 本文图片均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官网4月13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暨“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将围绕经济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大和前瞻性问题,聚焦相关领域的重大战略举措与机制体制改革,还将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与政策储备,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城市群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思想库、学科高地和重要的新型智库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范恒山,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共同为研究院揭牌。未来,该研究院将对接国家发改委、国家教育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与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接受重点课题与研究委托,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编制长三角产业、教育、文化、创新、生态、健康等系列地图,出台介于上海与全国之间的长三角发展系列指数产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画像;提出长三角产业、空间、基础设施、人口(人才)、公共服务等协同的基础原则、规范标准,基于调研成果以“小”见“大”集中上报一批内参要报,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立规;建立智库交流、产学研共享、课题合作、数据集成等平台,打造“长三角市长论坛”、“都市圈区县市长论坛”等高水平闭门会议,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长三角企业家座谈会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护航;基于待建的长三角空间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基础上小数据科学抽样,借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成功经验,筹备“百城调研”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城市抽样基地,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报考情况,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现将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有关说明公布如下:上海财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报考情况,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现将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有关说明公布如下:注:“单科”栏括号内分数为满分值大于100分的考试科目的最低要求。特别说明:各学院(所)将在学校公布的各学科门类或专业学位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该学院(所)各专业招生计划和具体考试情况确定各专业复试分数线,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中陆续公布。我校严格执行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分政策。按教育部规定可享受初试总分加分政策的考生,须于2021年3月19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书面证明材料。我校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制定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并通过研究生院网站和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对外发布。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及时掌握相关通知。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2021年3月15日
在本次FSSC最佳实践行-天津站万达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参访与主题互动中,特邀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博导韩景倜教授致辞: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在教学岗位上做些应该做的事儿。学校与企业的背景、资源不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比如财大的知名校友:阿里巴巴的张勇。学校也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会邀请成效卓著的优秀学者、企业精英返回学校做一些专题讲座,分享拼搏奋斗的历程及成功的经验。这次有幸参与FSSC最佳实践行,走入万达集团参访,确实收获良多。仅万达在财务软件设计方面的投入和成果,就可以看出万达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倾斜,一方面是对全国优秀人才的吸纳。财务共享中心的流程、对于RPA等新技术的应用都值得学习。万达有个口号“人无完人”,这不是为偷懒、停滞、忽视问题的存在找到理由,而是应该通过系统、流程、组织架构的设计加强内控、提升效率。图为万达财务共享中心总经理王德迅与上对于其他企业而言,万达能够提供的借鉴和可取之处颇多,万达有今天的成绩,应该拿出更多的情怀、胸怀做更多的事情,万达应该办学校,支持知识分享与传递。作为学校,也应该多向企业取经,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所从事和擅长的专业,我是做ERP相关研究的,上海第一个ERP实验室是由我牵头成立的,我领导的财大实验室中心既是全国高等财经教育实验发展研究协作中心的牵头单位,也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个实验室已经历经第一代、第二代,现在是第三代,每年都有很多的兄弟院校、机构慕名参观。ERP实验室建设初期非常艰难,甚至连桌椅都要自己来制造,当时申请国家级项目也是困难重重,所有的资源和支持都很有限,不像现在,项目数量、类型都多,当然,对于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作为高校的教师,作为实验室发起人,作为实验发展研究协作中心牵头单位,希望向企业界学习,能把更多企业界所作的成就带到课堂,这是我最大的期许图为上海财经大学韩景倜教授致辞对于财务共享中心而言,科技化、信息化带来人员工作的简化。企业所有的基础是数据,财务共享的基础是财务结算,做不好难以谈业务共享,企业能将数据资源用到极致,发挥最大作用,自然能带动业务发展,所以,财务人应尽力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方案,最大化数据的使用价值及新技术的应用,包括AI、区块链等技术。财务共享其实就是价值转换,把人的价值、技术产生的价值、数据产生的价值做了集中与转化。图为韩景倜教授参与互动本次参访的体验很丰富,用这些简短的话语也难以完全表述,总之万达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做了很好的示范,在多元化集团里进行了创新尝试,从企业战略、运营到财务体系的构建,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然,也希望后续进企业实习的学生,比如财大的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不要把他们当成简单的劳动力,一定要像万达这样对自己员工一样输出企业的文化和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和企业共同肩负对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和重担,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应对外界有信息能量的交换、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感谢FSSC组织的最佳实践行活动,也呼吁更多优质企业敞开大门,吸收新技术与管理方法、吸纳学生助其成长、深入社会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再次感谢FSSC,感谢万达!
硕士Sufe招生简章上海财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正式发布!重要提示关注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历年报考录取人数、复试分数线,2021年招生考试最新通知,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上海财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我们与你在一起上海财经大学研招办来源 | 上海财经大学研招办审编 | 沈梦雪【来源:上财商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2月26日报道: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2020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高端论坛12月2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海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原校长谈敏出席并为研究院揭牌。上海财经大学英贤学者程霖教授出任研究院首任院长。他表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将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具有原创性、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长期性、比较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助力中国经济学构建。据悉,未来,研究院将立足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特色与发展优势,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外经济思想交流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战略与政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精神与管理思想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围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建设,致力于成为世界级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学术重镇与研究中心。2020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高端论坛同日举行。三场分论坛分别以“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中国经济史学话语体系”和“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陶一桃等多位与会嘉宾发表主旨演讲。(文章来源:东方网)
央广网上海12月27日消息(记者唐奇云)12月26日,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海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原校长谈敏为研究院揭牌。据介绍,上海财经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在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率先做出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此次成立的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被学术界寄予厚望,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并为打造引领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提供重要实践。研究院首任院长由上海财经大学英贤学者程霖教授出任。他表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将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彰显中国特色和具有世界意义的原创性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长期性、比较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助力中国经济学构建。据介绍,未来研究院将立足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特色与发展优势,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外经济思想交流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战略与政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精神与管理思想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围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建设,致力于成为世界级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学术重镇与研究中心。
1、保研率上海财经大学2020届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共计270人,其中包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21人,支教团10人,特长生6人,退伍大学生18人。根据上财2020年拟录取公示,另有17名同学不在本科生推免公示名单,但被上财研究生院拟录取了。因此,上财2020届保研共计287人。保研率14.2%。2、保研去向287名推免生中,留本校深造187人。保研外校100人。爬虫抓取去向数据如下:保研北京大学11人。共整理保研清华大学10人。保研中山大学1人。另通过姓名、专业比对:保研复旦大学30人;主要保研复旦管理学院17人,大数据6人,经院3人,泛海2人,数学、计算机各1人。保研上海交通大学7人;主要保研凯原、安泰学院。保研浙江大学3人;保研人民大学11人。主要保研财政金融学院、汉青研究院。3、研究生院拟录取上财研究生院2020年拟录取推免生共555人。生源高校110所。名单如下:其中录取本校2020届推免生187人。top1,录取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各24人。top3,录取四川大学15人。top4,录取山东大学13人。top5,录取华中科技大学12人。top6,录取吉林大学10人。top7,录取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各9人。超过5人的高校名单如下:录取财贸类高校如下:录取上海高校如下:录取江苏高校如下:录取东北高校如下:录取湖南湖北高校如下:录取京津冀高校如下:录取山东、四川、重庆高校如下:
2009 年,葛冬冬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师承运筹学泰斗叶荫宇教授。2013 年,他进入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并受命牵头成立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后在学校大力推动下,筹建交叉科学研究院(X 院),并担任院长。在学校高度支持下,X 院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先后引入何斯迈、陆品燕等学界「红人」担任教职。目前,X 院科研成果累累,与工业界联系紧密,同时,从 X 院走出来的学生很多在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短短四年时间,X 院便成为上海财经大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每年复旦数学院的前五名学生中,一般会有两个在我们这边学习。今年是前两名,去年是前三名。」X 院院长葛冬冬教授对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直言。「我当时在复旦读数学,听了葛老师在我们学校的一场讲座。之后慕名来财大找他,想申请在他的门下学习。」目前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明年就要去 Facebook 工作的一位同学如是说道。她曾在葛冬冬教授门下读研。复旦与财大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借助地理优势,复旦数学系有不少学生慕名来找葛冬冬教授。除了致力于让学科建设国际化,让更多的人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葛冬冬教授目前也作为杉数科技的首席科学家,同时活跃于学界和业界。他是如何在四年时间内把 X 院打造成这样一个在口碑和品质上都得到学生们高度认可的学院?筹建 X 院的初衷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同时投身于学界与业界,他对于科研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带着这些疑问,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对上海财经大学 X 院院长葛冬冬教授进行了一次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葛冬冬:2009 年在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导师叶荫宇教授。在运筹优化和计算机理论科学的国际一流期刊与会议,如 Operations Research,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FOCS, SODA, ICML 等发表过多篇论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浦江计划等基金。担任过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特约审稿人,参与过波音,谷歌,上海通用等国内外公司的多个优化项目。近期的主要研究课题为稀疏优化、组合优化、健康管理、运营管理、网络与大数据。Part 1 交叉科学院运筹学本身就是交叉性学科,我们当时觉得学习学习姚期智先生的模式也挺好的运筹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它自身的基础理论其实很清晰。运筹学主要的特点是需要联系各个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致力于科研时,特别是接触到一些大的实践性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交叉的知识点特别多,所以就萌生了需要重视交叉学科的想法。实事求是地讲,我感觉现在很多问题都会跟多个学科产生交叉,比如说在解决运筹学领域的问题时,你得了解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很多方向的知识。而运筹学在历史上跟经济、金融、管理、数学、统计等学科都有很多交叉,所以我们决定成立交叉科学院,把多个学科都放进来,做一个兼容开放的平台。当时就是这么考虑的。之前也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像清华姚期智先生的交叉信息研究院。目前我们财大的教员中,从他们那出来的有陆品燕、王子贺、还有一个要毕业的博士生。我们觉得学习姚先生这个模式也挺好的。每个研究所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盲目挂牌占名字没有意义我们交叉科学院的研究水平,从科研上来讲是非常强的。我们老师们今年发表的论文涵盖管理学、运筹学、优化理论、机器学习、应用数学,甚至营销学等各方面的顶级期刊,大家基本上都是奔着国际一流的科研内容去的。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是交叉科学院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跟滴滴等经济共享体有合作,又有明大共享经济研究所来寻求合作,因此成立了共享经济研究中心。学院下属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与招商银行、国金证券都有大规模、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我们长期跟很多金融机构也有合作。近期的这些合作都是针对于金融科技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征信、风控、AI 如何跟量化投资结合。并行优化国际实验室主要负责 leaves 求解器的建设。我们觉得大规模并行优化算法的设计,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很需要的一些底层算法、大规模优化加速算法有重要的意义。随后我们就主动去推动、开发这些算法和软件。并行优化国际实验室现在的这些工作,对行业也有提前的指导意义。人工智能实验室是我们和杉数科技联合成立的,旨在帮助他们解决目前存在的很多实际问题。例如从顺丰,京东,永辉等企业来的很有意思的问题。每个研究所都是根据实际问题去考虑,进而设计运行机制。比如金融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是项目驱动的,因为目前金融领域的容错性很小。虽然目前对金融科技喊的很凶,但在我们看来,这个领域的实际做法比较保守。这里面存在很多新概念,你去做一个与金融相关的系统,用了 AI 技术的,往往是黑箱子,可解释性差,很难往下推。像我们做金融科技,就是先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覆盖的领域有很多,确实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外面有比较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就去做,一边做一边积累经验,根据需求将我们的研究所发展起来。每个研究所的做法都不大一样,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是说盲目的挂牌占一个名字。很多研究所就是为了占个位子,那没有意义。Part 2 人才培养冠冕堂皇的话不讲,我们离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我们在 X 院的学术建设上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我们成立的不只是一个学院,更像一个平台和枢纽,连接国内和国际学界。冠冕堂皇地说,就是缩小国内外差距。我们一直比较鼓励学生去做科研,特别是本科生。但感觉国内整体的科研氛围还是偏弱,至少现在的很多科研都是教师之间互相合作,或者跟国外合作。仅仅依赖跟学生合作,然后指导学生做出很好的东西,我觉得困难。没有培养体系,基础建设没完成,再聪明的学生也很难帮你做事情。培养体系的差距体现在哪呢?就比如博士培养,这需要一个很成熟的体系——一群水平很高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每一门课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此外还需要一些很好的老师,能够给学生以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指引。前面提到的这些像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缺一环都建设不好。国内的大学,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能是某一环某两环做的比较好,但是想要达成整个生态系统的良好建设,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坦白来说,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大多数还不具备用全世界一流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做事情的能力,包括我本人,我觉得都有一定差距。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教育的最大好处是基础训练得很好,是吧?你看数学系的学生,理论学得很好,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纯数学。将学生吸引过来之后,我们会花很多时间跟国外的教授合作,指导学生确立科研方向,培养他们的兴趣,适合的同学,会把他们送到国外去读博士。我本人算是小城市出来的,在九十年代出国,那时候算很早就出国了,在国外待了十几年才回来。回想起来,出国、去世界名校念书,给我带来彻底的改变。我觉得这种机会确实非常宝贵,非常难得。人的生活环境不要一成不变。把学生留在身边,可能对你个人帮助更大,对你要做的事情帮助更大。但很多时候不见得就好,至少对我来说,我不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做至少在我这儿,对某些学生是亏的,我们还是尽可能的希望帮助学生。特别有天赋的学生,或者说比较适合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你何必把他圈在国内呢?他出去待几年,会对他有更大的好处。前几年我们老师也少,自己培养高质量博士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把最好的学生从全国各地吸引过来。到目前为止,北大、清华、华东五校,南科大,甚至一些国外的本科或者硕士毕业生,例如Oxford,UCLA,都有学生在我这,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出国深造。总有一天条件会成熟,现在我们的老师已经很多了,跟国外的合作也很成熟,这时候我觉得可以招录学生了。今年我们招了相当于是第一批真正的学生——八个硕博连读生。Part 3 产学研结合在运筹学和交叉科学这个领域,为了造 paper 而造 paper,没有意义谈到学界和业界,这是比较大的题目了,下面我说说叶老师(叶荫宇教授)常常给我们谈到的。叶老师曾表示自己也做了几十年算法的研究,实际上会发现很多算法就是纸上谈兵。说得很好,理论也很漂亮,结果证明得还不错,但其实你自己心里清楚,实用性有时候存疑。虽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可以允许这种不实用,但是要有创新性,有前瞻性,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现在很多时候,大家为了造 paper 而造 paper。运筹学和交叉科学具有强烈现实应用背景,你去做这些东西没有意义。最近这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兴起以后,很多问题都改头换面,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你还只是坐在这里讲讲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些东西,或者去报纸上看看有哪些案例,再拿出来跟学生去讲,没有说服力的!这些东西学生不信,你也不信,对不对?我们需要看到产业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像叶老师倡导成立杉数科技,他想观察目前最新的业态,找到一些比较先进的理论,指导大家去适应这个潮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既然去做这件事情了,你就能清楚地知道产业界在关注哪些实际问题,哪些理论能给他们提供帮助。时代在变,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另外,最近几年,特别是数据驱动类问题,它们的形态、量级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这带来了很多新的科研机会,比如说很多时候,整个算法体系需要重构,整个理论体系也需要重构。在很多领域,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是非常新的。就像李飞飞在前几天的演讲上所表达的观点——这个领域里最具变革性的成果还有待发现。我觉得她说的其实挺对。你会发现经济、管理、金融等领域普遍呈现这种情况:新的工具一直在发展,大家也在尝试,这些工具很有效,但根本性的理论却没发展起来。所以接下来就是产业界推动学界来思考一些新的问题。此外,对学生的教育也会比较明确。一方面,可以知道学会什么样的技能你的学生才有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起他对未来不会被淘汰的重要科研的兴趣。总体来讲,产学研这三者结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杉数、顺丰等公司都能得到价值,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下一步他们会扩大科研团队,增加科研投入的力度,从经济上支持高校,形成一个很好的循环。当然,目前也需要一心投身学界的老师帮业界做项目,从我们的经验上来看,很多时候会很累。不光是工作量大,会存在很多非创造性的工作。比如说帮企业做项目时,需要跟业务去对接,需要理解他们的业务逻辑,还要关心如何落地。当成果转化成软件,还需要去关心稳定性,抗干扰性,怎么工程化等问题。这些事情其实跟科研关系不大,所以有些做科研的老师只关心创新性,不愿意从事这种项目,这无可厚非,甚至应该鼓励。而且这也没什么不好,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需要有这样的老师存在的。在与顺丰、京东、滴滴等大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请了很多国内外的高校教授帮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与科研水平还是有关系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论文写得好的老师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其实更深刻,给出来的指导会更有用。Part 4 运筹学与人工智能回到运筹学,它与机器学习相互促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底层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运筹学来设计的。学科之间需要良好的互动,结合起来促进底层算法的大规模发展。AI 会为运筹学提供很多软件、硬件体系结构上的支持,促进算法效率的快速提升。运筹学优化算法里的结论,也可以帮助 AI 来设计算法。现在 AI 社区里有很多人在从事算法方面的工作,因为不能光等着运筹学来输出,他们自己也会去设计。特别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本质上就是个非凸优化,在这一领域他们做了很多工作。运筹学发展到现在,说白了,经历过那么两三次大的算法诞生,对学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下一个推动性的算法的产生,我觉得会得益于 AI 。我们能借鉴 AI 提供的一些工具,倒逼运筹学产生新的算法,飞跃解决一些根本性的模型。我们实验室现在从事的研究,就借鉴了很多 AI 方面的想法。在未来,我认为这个改变很可能会在接下来五年甚至是三年之内发生。这个预言可能有很多人不信,特别是在运筹学领域。但我最近看到一些例子,呈现的结果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个人的观念大概几个月就刷新一次,而我现在很相信这一点。说深度学习像中医,并不是否定叶老师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就说过深度学习像中医,当时我们没敢让媒体报导,现在有人挑头出来说它像炼金术,我们就可以说了。当然,我要声明,叶老师说这句话不是否定,而是肯定。深度学习确实能解决问题,它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而理论就像李飞飞说的,『现在我们还处于很早期,正在发展。』实际上这是个机会,像数据科学,包括机器学习,将来一定是最重要的学科,没有之一。深度学习的实用性,确实推动着各个方面,不光是理论,包括软件和硬件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基本上会主导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现在基础理论建设并不健全,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觉得现在是一个黄金时期。整体说来,大家从事科研的时候,都要去想想,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跟 AI 有多大的关系,怎么去更好的结合它。你不去结合它,你就一定会被 left out。我们成立 X 院也是这个原因——我们要主动拥抱它,而不能坐等着,被动消极地去 follow。此外,还需要更进一步,自己主动去引导潮流,预言潮流,走到最前列去。运筹学要发展,要加紧输入新鲜血液运筹学在今年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了,我知道很多公司,像顺丰、滴滴、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他们现在对于 运筹学有明确的岗位需求,并且需求也变多了,这一年工资涨了快一倍,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一旦需求变强,我相信就会带动学科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发展也会更快。但是整体来讲,学界的反应会慢一些。我最近和港中大深圳校区的罗智泉副校长聊了聊,发现他们在运筹学上的建设速度、雄心和规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非常可怕,如果照目前这个进度,不要说全国第一,亚洲第一都指日可待,他们招了很多全世界重量级学者回来。罗校长有影响力,他也懂行,水平高,有一定的权利来招聘人才,港中大的制度也比较灵活。可以看到,他们的发展会很快。我觉得我们的发展速度跟人家还是不能比,这让我感到很焦灼。我们毕竟是个小学校,对一个学科的重视,再怎么超常规,还是有局限性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你还是固步自封,不加紧输入新鲜血液,很快就会掉队的。(完)
上海财经大学提及金融财经类名校,人们首先便想到两财一贸 ,即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考研是一场信息战,除了院校和专业信息之外,报录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报考专业竞争情况。近日,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硕士生招生各专业报考复试录取情况出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上海财经的报录比信息,一起看看上财每个专业的报考情况和录取情况吧~希望上海财经大学上述考研数据对广大考研的同学们有用哦!(来源:中财蹦豆综合自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