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徐丹青 通讯员 刘玲 淄博报道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拥有专利150余项;主持制订、修订国际、国家、军工、行业标准183项……“从1970年搬到淄博,山东工陶院的发展得益于淄博。”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欧阳胜林向记者介绍,五十年来,山东工陶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高性能陶瓷透波材料、陶瓷防隔热材料、特种陶瓷纤维等七大学科。以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搭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构筑了山东工陶院从科研、工程化转化到产业发展的特色创新路径。2020年5月27日,山东省先进陶瓷创新创业共同体成立大会召开,是淄博市首家获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汇集了山东理工大学、中铝山东有限公司、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30余家先进陶瓷领域优势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参加,山东工陶院作为共同体建设主体单位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希望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聚集淄博市先进陶瓷和新材料企业,带领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把整个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重海说。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重海接受记者采访“做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科技公司”是印刻在山东工陶院骨子里的战略目标。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工业陶瓷科研院所,山东工陶院始终屹立于行业科技前沿,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成果转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补短板、做长板,解决创新链和技术链问题,实现国家“卡脖子”技术和产业的突破。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批量化生产连续氮化硼纤维的企业,山东工陶院已被列为科技部军用材料“十三五”重点发展项目。“山东工陶院自1978年就开始进行氮化硼纤维研发,像这种国内唯一,解决了‘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的项目还有很多。”王重海告诉记者,山东工陶院研制的数十种新型材料,近百种新产品中,有20余种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为建材行业、特种陶瓷材料做出了重大贡献。“山东工陶院未来的发展与淄博市对产业的发展壮大扶持的契合度非常高。”近日,淄博市出台的“四强”产业“一业一策”政策,令王重海非常振奋,“目前我们一共有7个项目,准备投资30个亿,打造一个百亿级的产业平台。”王重海相信,在山东工陶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的道路上,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指导性意见,更是一项强力支持。“强化金融对产业的支撑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把所有的创新要素集聚在一起,金融将在这里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新政策还将为我们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帮助我们打造一流平台、吸引一流人才、创出一流成果。”“淄博市委市政府非常懂产业的发展,我们将借助新政策,将山东工陶院打造成国际知名度先进陶瓷产业技术企业,紧紧围绕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把牢科技制高点,带动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欧阳胜林充满信心地说。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8日讯 4月8日,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德州)有限公司及德州金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经开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举行。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洪涛,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建军,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王峰,副市长马俊昀,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震秀,市政府秘书长王胜强出席。仪式上,杨洪涛、高建军共同为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马俊昀先后与王峰、德州金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振环为氢能高附加值利用工程技术中心、金智科技公司揭牌。此外,还举行了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市金控集团、开封大学等单位分别与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乐陵开发区、实华化工分别与金智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据了解,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由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德州市政府联合建立,旨在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科技成果评估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普及等业务的科技服务。研究院致力于建设山东半岛省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解决创新资源缺乏、技术支撑和行业服务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及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痛点,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产业生态圈。金智科技公司由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德州市政府共同组建,旨在深挖流程工业领域的“痛点”“痒点”“盲点”,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前,公司已与德州市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闪电新闻记者 刘向阳 德州台 王荣亮 通讯员 赵庆川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8日讯 4月8日,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德州)有限公司及德州金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经开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举行。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洪涛,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建军,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王峰,副市长马俊昀,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震秀,市政府秘书长王胜强出席。仪式上,杨洪涛、高建军共同为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马俊昀先后与王峰、德州金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振环为氢能高附加值利用工程技术中心、金智科技公司揭牌。此外,还举行了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市金控集团、开封大学等单位分别与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乐陵开发区、实华化工分别与金智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据了解,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由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德州市政府联合建立,旨在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科技成果评估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普及等业务的科技服务。研究院致力于建设山东半岛省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解决创新资源缺乏、技术支撑和行业服务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及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痛点,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产业生态圈。金智科技公司由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德州市政府共同组建,旨在深挖流程工业领域的“痛点”“痒点”“盲点”,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前,公司已与德州市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闪电新闻记者 刘向阳 德州台 王荣亮 通讯员 赵庆川
4月8日,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德州)有限公司及德州金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经开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举行。此外,德州市金控集团、开封大学等单位分别与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乐陵开发区、实华化工分别与金智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据了解,先进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由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市政府联合建立,旨在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科技咨询与服务、科技成果评估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普及等业务的科技服务。研究院致力于建设山东半岛省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解决创新资源缺乏、技术支撑和行业服务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及突破产业高尖技术痛点,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产业生态圈。金智科技公司由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市政府共同组建,旨在深挖流程工业领域的“痛点”“痒点”“盲点”,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前,公司已与德州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赵庆川 王志冕 报道)责任编辑: 籍雅文 【来源:大众报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鲁网1月30日讯(记者陈珊珊)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是1970年9月,经原国家建委批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陶瓷一室、陶瓷原料室和热工室的部分人员组建“陶瓷一队”并迁往山东淄博。1971年10月,经原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1985年8月12日,经原国家建材局批准所改院。1999年7月1日,山东工陶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2010年9月,更名为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工陶院)。1月27日上午,鲁网记者在山东工陶院采访时,深深地感受到山东工陶院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助其基业长青,引领行业的制胜法宝的? 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山东工陶院作为中国先进陶瓷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院所,以走在国际前沿、引领行业发展为己任,催动老树不断发出新芽,闯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目前,山东工陶院已形成了高性能陶瓷透波材料、陶瓷防隔热材料、特种陶瓷纤维、特种功能涂层、先进陶瓷精密加工技术、陶瓷膜及装备、先进陶瓷增材制造、固体废弃物综合等军民两用的“八大学科”,构建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检测评价、标准、工程化转化“四大创新平台”,孵化了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石英陶瓷坩埚、石英陶瓷辊棒、高压电瓷、陶瓷膜及装备“六大产业”,27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提供了关键性产品。记者注意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域,山东工陶院坚持产研一体、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2020年作为建设主体单位获批“山东省先进陶瓷创新创业共同体”。企业率先突破氮化硅陶瓷产业化、陶瓷膜及装备、特种陶瓷纤维、特种功能涂层、光固化3D打印深色陶瓷、陶瓷3D打印装备等技术,孵化的6大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逐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棒形支柱瓷绝缘子生产基地,特高压支柱绝缘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70%,为中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走在世界前沿提供了关键性产品支撑;建成全球最大的石英陶瓷坩埚生产基地,首创石英陶瓷注凝成型技术,创造5个行业第一;氮化物陶瓷、石英瓷辊、氧化铝陶瓷、高端消费陶瓷、华为P7手机陶瓷背板等走在行业前列,有力促进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在国防科工和航空航天领域,山东工陶院始终牢记“军工报国”使命,围绕国家所需、国防之要,瞄准前沿、集中攻关,潜心研制军工领域防隔热、透波、涂层等关键陶瓷材料,有效解决了中国重大武器型号关键产品“卡脖子”问题,为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空间交会对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为中国军工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淄博力量”。在生态环保领域,山东工陶院专注于节能环保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聚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技术三大方向,着力做强做优“陶瓷膜”材料,自主研发出烛式、板式、管式三大系列十六种产品,设计开发高温烟尘净化、高温高压气体净化、深度水处理等先进技术装置,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煤化工、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领域,为天更蓝、水更清提供了“陶瓷膜”方案。不断创新,给成果插上“理想翅膀”“科技创新一直是我们的立院之本。”李伶,山东工陶院院长助理。这位出了校门便入院门的女同志,对科技创新有着深深的体会,她用两句话概括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拥有核心技术;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被人‘卡脖子’。”科技创新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多年来,山东工陶院的科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以2019年为例,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0.22%,研发投入同比前一年增长74.06%。除此之外,工陶院还积极承担国家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通过多种渠道落实科研经费。据统计,2015年以来,山东工陶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4项,累计经费2.5亿元,落实包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品配套科研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5项,累计落实科研经费2.0亿元。科技创新难,技术转化更难。唯有研发、转化并重,才能给科研成果插上“理想的翅膀”。近些年来,山东工陶院不断完善以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平台体系,为院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培育等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获批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军民融合重点关注企业、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等3项省级创新平台;同年,获批淄博市先进陶瓷精密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陶瓷热防护材料工程实验室、先进陶瓷检测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等3项市级创新平台。2020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先进陶瓷创新创业共同体,完成淄博市首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转建,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山东工陶院形成了以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各主导产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建立了以军工前沿应用牵引为主,军民两用,以特种陶瓷透波材料、陶瓷防隔热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特种陶瓷纤维、陶瓷膜及其装备和陶瓷3D打印等研究所为主的研发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山东工陶院实现了“科研有书台、交流有舞台、转化有平台”的目标。 制度引人氛围暖人待遇留人引进人才,先要有制度;而制度的完善,则需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具体方面入手。为此,山东工陶院不断完善公司薪酬考核相关制度建设、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可增长机制;加大员工在科技成果集成输出、技术服务、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收入。他们陆续出台了《高端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技术专家管理办法》、《孵化资金管理办法》......在制度上保障科研人员的各种权利和待遇,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山东工陶院还积极推进自主与共享相结合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和使用好各类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市场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他们将公司员工的培训、交流、参观等学习机制常态化,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及员工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通过与哈工大、武汉理工大等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名;并组织技术、管理骨干20余人次赴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培训、学习和交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院内各学科专家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的强我所有。通过共享开放平台引入高端人才为工陶院所用,实现工陶院与专业人才共同发展。同时,山东工陶院,还通过学术交流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精髓,把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共赢。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事业薪火相传,事关企业稳健发展。工陶院通过公开选拔、资格审查、组织评审、公司决策、统一申报等程序,将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年轻人选拔到管理岗位,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十四五期间,山东工陶院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成果转化,下大力气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内生活力,坚定把工陶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院型科技企业。相信,在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山东工陶院的愿景必将很快实现。”山东工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重海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翟元昊摄影记者 张中11月19日,“泰山科技论坛暨2020年山东冶金职教集团年会”在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绿色智能促产业发展,产教融合筑职教高地”为主题,行内知名专家、学者,100余家院校、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会议由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副院长赵红军主持,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陶登奎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院长马光亭作山东冶金职教集团2020年度工作报告。会议上举办了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名誉院长聘任仪式、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钢铁产业研究院共建签约揭牌仪式。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鸟瞰图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钢铁产业研究院共建签约仪式当天下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邀请省内近30所中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连读衔接培养关系,共同探讨中职高职院校高质量持续发展问题。经过最近几年发展,山工职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增加,学院也越来越需要更多优质对口生源。这场“精准对接”论坛的举办,是近年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发挥职业教育赋能的一个良好缩影。2020年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中高衔接交流会专访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院长马光亭对传统专业建设进行升级改造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让老树发出新枝山工职院作为一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工科学院,马光亭表示,在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对传统专业建设进行升级改造,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让老树发出新枝。面对如何办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马光亭说,职业院校抓住两个主旋律: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创新。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省内唯一所冶金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教学,又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需要校企充分合作,产教充分融合,实现理实一体。同时在教学工作当中,需要创新。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实践中的操作方法,都需要不断的更新迭代,这也就使得学院老师始终保持好创新的意识。持续打造新旧动能新业态以实际生产需求加大新工科专业调整新时代催生了新的产业业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工科类的一些传统产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对原工科类院校的认知程度还有些滞后。以山工职院“冶金”这个专业来举例,现在的冶金行业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意义上的浓烟滚滚围绕一个大火炉炼钢炉,现在这些“冶金”生产线,已经发展到智能制造、智慧制造,冶金生产厂是数字化、信息化的生产线。马光亭表示,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的专业建设来讲,我们的专业也在持续改进,随着大数据、互联网、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产生,新的技术浪潮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学院也对应调整、优化和改造了专业,新设了大数据、机器人、无人机、互联网应用等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下一步考虑,黑色冶金专业向“智慧冶金”方向,材料成型工程向“计算材料”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就是给传统专业插上智慧的翅膀,以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一所以冶金为特色的职业院校,专业特色明显,就业方面优势强。2020年是山东新高考第一年,受疫情的影响,招生和就业工作重心由线下转到线上,学院召开了多次线上招聘会,线上招生宣传会。今年学院一共录取了四千三百名学生,和往年持平。就业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就业率达到了93%,这个数字也是比较好的,正常的情况下一年之后就业率达到98%以上,到了年底还会有所提高。打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阵地定制 “山东钢铁产业学院”新动能实验班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得好不好,教出来的学生质量高不高,还是要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效果好不好。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马光亭表示,学院和山东钢铁集团紧密合作,今年九月份和山东钢铁股份公司联合成立了“山东钢铁产业学院”,它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融为一体。考生进入学院后,通过选拔成立“山钢班”,进入“山钢班”的同学通过一年多理论学习和实践,可进入山钢进行跟班实习,学生能够提前一年多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和实践,和企业的工程师。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跟企业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战能力。另一个方面,“山东钢铁产业学院”还要要对企业里职业工人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菜单化,给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像这一类的产业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已经和多家企业合作成立。除了产业学院,学院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等多个维度都有一些策划和一些实际的行动。作为高职院校,山工职院和本科联合,把专科、本科、研究生向上贯通,向下学院和中职实现联合培养,向外还对社会进行一些服务、进行继续教育。对社会、企业的一些职工根据企业所需,实现订单化、菜单化的专门课程培训。同时,学院还有1+X证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已经筹划和建设十多个证书种类。在创新链方面,我们和企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实现双栖双聘,双方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协同。所谓双栖双聘,就是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工程师可以在企业和我们学院双向任职,做一些研究工作。我们学院的教师也可以在学院和企业的研究机构任职,做一些工作,这样使我们学院的教师和企业能够交融互通,从而使我们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更新,使我们学院的教师不断的跟进行业的技术前沿,使我们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始终走在前列。同时,学院将以省部共建职业教育创新高地为契机,以建设行业领先、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东省优质高校为目标,积极申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优先支持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中国制造培养强国工匠打造成为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在对接山东省部省共建,聚焦创新高地这个方面,马光亭表示,学院的工作思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职教20条”和“高地意见”,以优质校建设和高地建设任务为主线,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和山东冶金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作用,建设“一总部、多基地、专业化,平台化、网络化、分布式”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着力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管理链、生态链六维度交叉融合、互相支撑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实质性推进“三教”改革,打造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为中国制造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和强国工匠,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中宏网山东4月12日电 近日,枣庄市科技局与徐州市科技局在枣庄就淮海经济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召开座谈会,就成立淮海科创联盟及开展科技成果交易等有关工作开展交流。推进淮海经济区互动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十市全方位合作的大布局。双方与其他几市共同发起成立淮海科创联盟倡议,可以整合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共享互惠机制,优化区域范围内整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凝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和发展瓶颈,推动区域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枣庄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在座谈交流中指出,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将有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发起成立淮海科创联盟将开启淮海经济区科技蓬勃发展的新征程。要立足现有基础,提升高度、拓宽领域、丰富形式、落到实处,找准各市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科技创新方面紧密协作;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和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合作交流,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共同发展;要积极参与淮海科创联盟的建设,加强鲁南科创联盟与淮海科创联盟的合作,共同把联盟工作做实做强;要着眼于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要素配置,打造淮海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下一步,枣庄市科技局、鲁南科创联盟、浙大山东工研院将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支持淮海科创联盟建设,探索高效务实的协调运行机制,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携手开创淮海经济区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新局面。徐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黄亚珍,徐州市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卢晓峰,徐州市市技术交易中心副主任张琦,枣庄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国际昌,副局长杨升光,合作科负责同志,鲁南科创联盟秘书长单位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翁悦军,科技合作部部长孙延明参加座谈交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小涵 实习生 乔春娜 通讯员 仵强 刘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培养出世界技能冠军的摇篮,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始终对标先进,近年来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并拓展延伸专业建设,形成校地、校企、校校及行业协会按需组合、相互支持、集合优势、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架起了各方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桥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围绕经济发展需求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山东工业技师学院院长孙众志提到:“学院秉承‘立足工业、面向社会、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办学宗旨,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方针,校地合作行稳致远,专业产业紧密对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内涵进一步深化。”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聚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瞄准产业结构调整,2019年12月至今,学院分别与蒙阴县人民政府、临朐县人民政府、齐河县高新区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战略协议,加强在技能扶贫、技术攻关、人才共育、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得益于校地合作平台,学院陆续与临工重托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艺雕塑、华特磁电、永锋钢铁、京东集团等公司达成合作项目。此外,学院通过加强和完善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和系部二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推进行业、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培训、专业建设、技术与人才交流、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今年,与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双制定向班,共选拔录取24名学生,经半年培养,共参与20余个非标自动化粉末状拆装设备的研制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校企联合育人的教学模式创新。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秋季新增设环境保护与检测、电子商务(新媒体方向)2个专业。校企合作逐步深化培养模式日趋成熟截至目前,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先后与省内外200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用人关系。今年,学院与省内外5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了教学实践基地,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与潍柴、盛瑞传动、莱钢永锋钢铁、海信集团、太阳纸业、山东电力三公司、泊茂传媒、临工重托、雷洛阿伯斯等近20家企业达成定向培养协议。2020年,校企合作招生840余人,进一步优化了学院生源结构,稳定了办学规模,目前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规模已占到在校生规模的35%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学院精密制造、智能控制、创意设计三个教研室30余名教师先后赴海克斯康(青岛)、潍坊富源增压器、山东奥卓电气、济南大学等20余家企业及院校进行专业调研,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专业建设方向,收集30余条建议,为学院数控加工、数控维修等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与中兴教育亚太区实训总部等开展专业合作,与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电大(国开大学)进行学历教育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优势互补。助力助工成绩突出交流互鉴优势凸显疫情期间,应企业请求,学院累计派出4429名师生,赴海信(山东)空调、盛瑞、山东奥卓科技、滨海金力集团、山东博阳机械、歌尔集团、柳州五菱汽车等90余家公司助力生产,稳定产能。目前,近4000名学生仍在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助力技术革新屡见实效。学院抽调世赛工控教练团队成员组成技术服务队,助力山东爱普环保、潍坊汇翔数控加工等公司调试口罩生产线,参与产品研发生产。积极与省循环经济协会、省区域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临工重托联合申报临沂市技师工作站。开展国际合作优势凸显。先后与德国、韩国的院校和教育科技公司进行交流洽谈,通过公派教师团队进修学习、参加俄罗斯国际邀请赛等方式,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展望未来,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将继续依托地方政府和企业及各个方面资源,开展“深入基层、促进融合、激发办学活力”专项行动,推动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齐鲁网8月16日讯(记者孙伟)今天上午,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开幕式暨济南专场对接会在济南举行。本次成果对接系列活动由山东省科技厅联合相关市政府共同主办,相关市科技局具体承办。活动以“智汇产业,创新动能”为主题,旨在聚焦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高校、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成果为依托,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要素作用,按产业类别组织开展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促进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副省长于杰,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出席活动。于杰指出,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强劲起势,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山东机会”。期望各位企业家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深化合作理念,通过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期望各位专家进一步面向需求,让更多科技成果在齐鲁大地转移转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加强服务,着力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夯实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创新基石。开幕式上,副省长于杰,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共同为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揭牌。该中心将由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暨山东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承建运营,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交易、知识产权运营、科技金融、技术经纪、孵化加速等提供一站式、生态化服务。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与济南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与济南首汇资产管理公司云健康项目等6个技术合作及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签约,签约和意向签约项目合计科技成果作价2.201亿元,融资额2.239亿元。本次成果对接系列活动采取线上发布推介,线下对接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自济南首场启动后,将于8月至9月陆续在济宁、淄博、烟台、泰安、威海、潍坊和临沂等市按产业领域开展专场对接会。活动还将评选“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试点项目”,并对签约项目进行重点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关措施对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业创新共同体。济南专场活动将举办山东省科学院技术成果发布对接会、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技术成果发布对接会、山东省技术转移联盟驻鲁高校和中国技术交易所技术成果发布对接会、科技型企业银企对接会、济南金融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技术成果发布对接会等5个专场对接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不断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渠道平台、环境氛围、转移转化模式,加快推动全省,特别是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7806项,成交额174亿元,同比增长66%,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领导现场考察了济南科技金融大厦和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省直、市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全省15市科技局分管负责同志、济南市各区县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部分驻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负责同志共约350人参加开幕活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小涵 通讯员 花召兴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是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隶属于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以培育技师、高级技师为主要任务,集学制教育、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国办国家级重点全日制技工院校。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与潍柴集团、海信集团、西门子(中国)公司、海尔集团、一汽大众、北汽福田、歌尔声学、太阳纸业、黄海制药等省内外200余家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用人关系,充分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毕业生就业范围在涵盖济南、青岛、潍坊、烟台、淄博等省内大中城市的基础上,拓展到了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省外发达地区。学院实行用人单位准入门槛制,近年来校园招聘会生均岗位比例保持在1:7左右,实现了毕业生满意就业、高薪就业。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8%,技师毕业生供不应求,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输送了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20余人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或“齐鲁惠才卡”进入职业院校担任教师。学院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方针,将校企合作作为深入推进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成立了跨部门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导向,巩固强化与大型知名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积极对接服务新兴企业,以大型企业和知名企业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涵。近年来先后与西门子、ABB、中海油、通用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潍柴动力、北汽福田、歌尔声学、北大方正、海信集团、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三公司、大连机床、江淮汽车等中国500强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海信集团、太阳纸业、青岛黄海制药、盛瑞传动、歌尔声学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每年向上述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千余名。去年以来,学院先后与蒙阴县和临朐县人民政府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双方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和产学研等诸多领域开展合作。与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山东省区域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三方将围绕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实施产学研活动、共同组织社会化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与永锋钢铁、鼎昌智能、泊茂传媒、派康塑料、中兴教育、天一科技、恒远利废、华艺雕塑、临工重托、罗响机械、鲁丽钢铁、博阳机械等几十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有力推动校企合作提档加速,为进一步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于2004年被省人社厅确定为 “金蓝领”项目培训基地。十几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在省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组织生源,认真实施教学培训,严格进行考核鉴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7、2018、2019三年共实际培训电工、钳工、铣工、车工等技师、高级技师964人。为推动山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了较大贡献。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路径,为企业人才培育和职工自身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