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霸来了!山大2020年研究生校长奖出炉!一校三地42人获奖老阿姨

学霸来了!山大2020年研究生校长奖出炉!一校三地42人获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徐玉芹 实习生 李若琰山东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一校三地2.7万余名研究生中,1.8万余人获得奖励,其中42人获最高奖——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能够从2.7万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这些研究生学霸身上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的求学经历,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其中四名校长奖获得者进行了专访。(一)何元航:本科阶段专业排名前70%,研究生阶段逆袭何元航,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洲非通用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方向2018级硕士生,师从朱明爱副教授。学习期间累计完成翻译任务20万字,同时兼顾外语的人文属性和跨学科性,在文学、文化、语言教育等领域开拓创新,在国内外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曾获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在很多人看来,女孩似乎更有学习语言的天赋。男孩学外语,而且是小语种,能拿到校长奖,让人刮目相看。何元航一脸谦逊,他说校长奖是山东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能拿到这个奖非常荣幸,是对他研究生三年学习的认可。他说自己在本科阶段专业学习并不突出,“专业排名大约在前70%。”本科阶段专业排名在前70%,何元航是如何实现逆袭的?这激起了记者的兴趣。何元航认为三件事改变了他——大三上学期赴韩国釜山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研一上学期受学院教授推荐赴韩国成均馆大学交流15天,参加韩语演讲比赛。何元航是2014年参加高考,当年填报志愿时,他的目标是法学专业,朝鲜语是第五个志愿。被录取到朝鲜语专业,何元航心里是有落差的。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失落,而是选择了接受。“尽管结果不是自己期待的,但既然选择了,就要为之付诸努力。”接受结果,努力把它变得符合自己的期待,这是何元航的人生哲学。韩国釜山大学交流学习,真正开始会用朝鲜语第一个转机发生在大三上学期,何元航获得了前往韩国釜山大学学期交换交流的机会,在韩国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去韩国之前我的语言实力并不好,掌握的大都是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单词和语法知识,口语交流能力比较薄弱。”何元航清楚自己的短板。到韩国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去做了社会兼职。“在兼职的过程中和当地叔叔阿姨沟通时,我发现自己语言上确实存在一些短板。而且釜山人经常说和韩国普通话不太一样的釜山方言,我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吃力。”为了补齐自己的语言短板,何元航在闲暇时间看韩国电影、背电影台词,又反复地读、反复地记之前学过的教科书,用的都是高中时“死记硬背”的方法。“我很感谢那时的自己,在那段时间,我才算把朝鲜语基础知识真正打牢了,语言学习能力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何元航说,那是他真正开始会用朝鲜语的阶段。韩国成均馆大学短期交流,受到警醒和鞭策第二次转机发生的研一上学期。受学院教授推荐,研一上学期,何元航到韩国成均馆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交流。“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166名学习朝鲜语的研究生相聚在成均馆大学,互相交流学习。”那段时间,何元航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同学的刺激和鞭策。“我们通常感觉中国人身处东亚文化圈,学习朝鲜语应该更有优势,但真正在一起交流之后发现,很多来自西方国家同学的语言能力和研究思维并不逊色。”何元航感慨道,他们对朝鲜语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我们,“这让我受到了警醒和鞭策。”何元航说,当时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能在国际平台上低人一头。韩语演讲比赛获奖,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是省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韩国语赛事,何元航曾在2018年获一等奖。“这是一个考验临场发挥和语言积累的比赛。”何元航在大二的时候曾经担任过韩语演讲比赛主持人,但他坦言那个阶段韩语表达能力并不算好,“更大程度上是背词,做不到灵活运用”。当时看到选手在比赛中的随机应变,对语言的把控能力,让他很受触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大三那年,何元航第一次参与了韩语演讲比赛,拿到了二等奖。“对专业排名前70%的我来说,从没想过自己也能尝试这种只有‘学霸’才能参与的演讲比赛。”“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给了我一个暗示: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做好的,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后来进入研究生阶段,他参加了2018年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对他而言又是一次挑战。那次比赛一共有四十五个选题,他便把四十五个选题都准备了。尽管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但抽到的选题依然让他始料未及——“无现金社会”。“虽然有准备,但大脑中的记忆不完整,全靠临场发挥。”最终,何元航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述和深厚的韩语功底,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青睐。那次演讲比赛之后,何元航的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2021考研在即,何元航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以‘清零’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无论是荣誉还是遗憾。“将自己的过去清零,在研究生阶段重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希望学弟学妹们除了在校园内学习,还要抓住机会去外面看看,拓展视野。“接触的人和事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会放大,眼界也会放宽,很多曾经困扰自己的事情也便迎刃而解了。”(二)李岩志:学预防医学是阴差阳错,却歪打正着李岩志,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贾崇奇教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学。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SCI论文,揭示了人群中糖尿病等疾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目前正在探索新冠肺炎致死的影响因素,将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李岩志是黑龙江人,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现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当年高考,预防医学并非他的第一志愿,“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临床医学七年制。”没想到这次阴差阳错竟然成了歪打正着。擅长数学,刚好学了预防医学“高中时期我的优势是数学。录取到预防医学专业后,我发现更偏生物的医学基础课有点枯燥乏味,但学了流行病学、统计学这两门与数学相关的专业课之后,我发现我实在是太适合学预防医学专业了。”后来考研深造,李岩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东大学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山大这个专业很有优势,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我们这个专业平常关注度不高,但每次出现疫情就会被推到台前,被更多人注意。”也正是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坚定了李岩志学习预防医学的决心。“看到那么多流行病学专家奋战在研究一线,确定潜伏期、寻找病毒传播途径,我也希望今后能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万事开头难被山东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录取后,被录取的兴奋没延续多久,李岩志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在研究生刚入学时,我其实没有研究方向,也没有一点思路。那段时间每天都待在图书馆看老师和师兄师姐曾经发表的文章,希望有所启发。”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我找了很多科研思路,但大都被导师否定。”灵感的到来也很突然。“有一次看新闻,说二十一世纪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对这个方向产生了兴趣。在翻阅大量文献后终于发现了研究缺口,所以我选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的方法,探索不同行业每周工作时间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行业的曲线类型和拐点位置。”李岩志说。这段经历给李岩志带来的启发是,搞学术研究不能囿于本专业,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知识到了一定的阶段是相通的,说不定哪条信息就触发了你的灵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李岩志豁然开朗,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篇英文SCI论文。要知道,普通研究生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就能毕业。当然,科研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李岩志发表的3篇SCI论文背后,被拒稿十余次。“第一次被拒稿,我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东西都被否定了。”李岩志说,那天他在去上课的路上接到拒稿电话,一下子就懵了,“那节课怎么上下来的都不知道。”但后来慢慢冷静了下来,逐渐明白搞科研发论文,被拒稿很正常,“我还可以修改、完善文章后继续投下一个杂志。”特殊迎新季,他记不清自己搬了多少件行李学术研究外,李岩志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投身志愿服务。作为班长,李岩志策划、组织了近几年的趣味运动会。“考虑到研究生们平时都比较忙,互相都不太熟悉,我就希望借这个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除了趣味运动会,李岩志还举办了学院的羽毛球比赛。“考虑到我们学院女生特别多,我就选择举办了适合女生参加的羽毛球赛,希望借体育锻炼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迎新也变得特别起来,“家长不能进校,新生的行李需要人帮忙搬运。”李岩志果断报名参加了迎新志愿者队伍,他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天搬了多少件行李。“除中午休息一会儿外,迎新工作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当天我的微信步数到了3万多步。”歪打正着学了预防医学的李岩志打算把这个专业继续读下去。“我想继续深造,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博士学位。”他说,这个专业认真读下去,蛮有意义。(三)潘瀚:当年选择光学,因为名字比较高大上潘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德春教授。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新型低维纳米材料进行了宽带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研究,并成功实现了其作为宽带调制器件在红外脉冲激光器中的初步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54.64。与何元航、李岩志的选专业经历不同,潘瀚的本科专业是自己选的。潘瀚是2010年参加高考,与机械、电气、能源与动力专业等重工科专业相比,光学专业当时在工科专业里并不热门。“报志愿的时候看到光学专业,感到比较新奇,觉得这个专业可能十分‘高大上’,就报上了。”就这样,从2010年到2020年,潘瀚在山东大学光学专业走了10年,见证并参与了学院和专业的发展。10年山大光学路,12篇JCR二区以上SCI论文一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潘瀚对新型低维纳米材料进行了宽带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研究,并成功实现了其作为宽带调制器件在红外脉冲激光器中的初步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12篇SCI论文,一区发表了7篇,累计影响因子54.64。“通俗地说,我的研究方向可以这么理解:人们在做美容的时候需要用到激光脉冲,而产生这种激光脉冲,就需要用到我研究的这种光学材料。”潘瀚解释说,这种材料类似一个开关,主要负责控制脉冲产生的时间间隔和脉宽的尺度。“论文累计影响因子54.64”是个什么概念?潘瀚解释说,影响因子代表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是期刊影响力的间接体现。“普通博士生发表2篇SCI论文就可以毕业,论文分区没有要求,累计影响因子达到5或者6就可以。以去年评选国家奖学金为例,最低发表3篇就能拿到国奖,累计影响因子需要达到10左右。”博士刚入学时的挫折感,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在科研的道路上,往往要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迎来一次成功。潘瀚也是如此。“在我博士刚入学换了新方向的时候,那种挫败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感觉很迷茫,然后迷茫慢慢变成了一种焦虑,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谈及自己转换方向的原因,潘瀚说自己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比较浅显,而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加深入,“可能是当时的积累还不够。”潘瀚感慨道。这种迷茫和焦虑持续了大半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别说SCI,我什么文章都没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也许是积累够了,我就慢慢找到了研究方向,开始出成果了。”潘瀚说,那段时间里除了阅读别人发表的文章、自己做实验,导师的帮助特别重要。“我那时感觉没有办法排解自己的苦闷,考虑问题也不是很全面,李德春教授便和我讨论,给我各种层面的指导。”科研之余,喜欢唱歌打篮球缓解压力校长奖学金的评选不光注重学术成果,获奖者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工作方面,潘瀚现在担任班长,还曾在本、硕阶段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辅导员助理、班长和团支书。除了科研,潘瀚喜欢唱歌、打篮球。本科期间他还加入过舜歌合唱团。在合唱团的两年,潘瀚参加了全国各地举办的合唱比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比赛,此外我还参加了福建卫视和济南电视台举办的比赛。”而打篮球也是潘瀚所热爱的,“勉强算是学院的小主力。”但是由于读博期间忙于科研,潘瀚现在打篮球的时间和频率都变得很少。不过,每年的研究生篮球赛他可是决不能错过。“从硕士到博士,今天已经是我第7年参加研究生篮球赛了,一共拿了3个季军、2个亚军,但是很遗憾没有拿过冠军。”对潘瀚来说,“沉迷”合唱和打篮球有两个因素。一是缓解科研压力,尤其是在科研受挫的时候。“它们能让我放松思维,然后再回过头来搞科研。”二是和团队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感觉。“我喜欢身处团队的感觉,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我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四)王朋:硕士毕业后工作4年,重返校园读博王朋,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建新和尹龙卫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异质结工程和缺陷工程策略,设计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剂,有效解决了锂氧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为锂氧电池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作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5篇SCI一区论文,其中2篇论文荣获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Small当期正封面,累计影响因子104.359。王朋不是“校门对校门”的博士生。2013年他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在泰安一家企业工作了四年。四年之后,他选择了报考博士研究生,来到了山东大学。“我有一个博士梦”“我选择读博有两方面的原因。”王朋说。“一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有读博士的梦想,在工作阶段也未曾遗忘。刚好出现了一个机会,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我选择了重回校园。”“二是在工作后我遇到了一些瓶颈,希望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朋认为,是否选择读博,内心的召唤最重要。“在选择之前,要问自己三遍:这个决定值不值得。一旦下定决心,后面自己就会百分百的投入,做事非常有干劲,也会很有效率。”入学后,先精读了100篇优秀学术文献从工作岗位回到实验室,王朋最初还是有些不适应。“学校和公司环境有着很大差别。在最开始的半年,我感觉自己一直静不下心来;而且工作思路也完全不同,工作的时候是严格按照已经存在的标准来执行,但科研需要自己开创从来没有的新东西。”为了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王朋精读了锂氧电池领域的100篇优秀学术文献,并在工作日志上详细写下了中英文笔记,重点和心得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出来。“这其实是我的一个个人习惯。我想把相关领域内的主要技术瓶颈和潜在解决方案都烂熟于心,在这个基础上再有目的地开展自己的工作。”“这和我4年的工作经验应该也有很大关系。机械制造行业内,每个生产环节的精度都有着非常严密的要求,所以也造就了我严谨的性格。”王朋说。“在那段比较迷茫的时间里,我的导师和师兄师姐对我的帮助也特别大。我的导师不管再忙,每周也会和我讨论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在和师兄师姐边吃饭散步边讨论课题的过程中,他们丰富的科研经验也给了我很大启发。”读了100篇文献后,王朋对锂氧电池领域的成就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就最终把自己的方向定在了掺杂策略和艺术结构策略两方面。“4年后的今天,我感觉这两个方向也没有过时。”王朋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锂氧电池材料。“锂氧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储能体系,研究它最大的社会意义是为锂氧电池技术研究和制造产业化提供新思路,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现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技术瓶颈,它的能量密度无论怎么优化,只能达到300瓦时/天的上限。而国家工信部要求2025年实现500瓦时/天的目标,这就需要另辟蹊径。”王朋说。那么,王朋的科研成果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它是现在最顶级的5G时代。”一位父亲的愧疚与责任重新回到校园的王朋,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家里是父亲。“我对家庭是有愧疚感的,毕竟孩子还小,没有做到每天都陪伴在身边。”王鹏说。但愧疚感随之就转换为了责任感和工作的干劲,“希望自己能努力工作,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感觉到爸爸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2017级的王朋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打算在现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毕业后申请国外的博士后岗位,希望在锂氧电池领域内创造更有意义的科研成果,为储能体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顾自己曾走过的路,王朋感慨道:“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哪怕在外面经历了再多,最终还是会follow your heart,走上一条归心的路。”“但读博士一定要沉得住气,还要有愿意为之奋斗几年的冲动和干劲。”“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态,可能读博士还是挺痛苦的,毕竟这个过程一定会经历无数次失败,面对心理煎熬和科研压力的双重打击。”“在我遇到挫折,内心比较苦闷的时候,如果家里人能给自己一句非常贴心的安慰,我就有动力扭转自己颓废的心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王朋说。

江藩

山大2020年研究生校长奖出炉!一校三地42人脱颖而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徐玉芹 实习生 李若琰山东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一校三地2.7万余名研究生中,1.8万余人获得奖励,其中42人获最高奖——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能够从2.7万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这些研究生学霸身上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的求学经历,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其中四名校长奖获得者进行了专访。(一)何元航:本科阶段专业排名前70%,研究生阶段逆袭何元航,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洲非通用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方向2018级硕士生,师从朱明爱副教授。学习期间累计完成翻译任务20万字,同时兼顾外语的人文属性和跨学科性,在文学、文化、语言教育等领域开拓创新,在国内外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曾获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在很多人看来,女孩似乎更有学习语言的天赋。男孩学外语,而且是小语种,能拿到校长奖,让人刮目相看。何元航一脸谦逊,他说校长奖是山东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能拿到这个奖非常荣幸,是对他研究生三年学习的认可。他说自己在本科阶段专业学习并不突出,“专业排名大约在前70%。”本科阶段专业排名在前70%,何元航是如何实现逆袭的?这激起了记者的兴趣。何元航认为三件事改变了他——大三上学期赴韩国釜山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研一上学期受学院教授推荐赴韩国成均馆大学交流15天,参加韩语演讲比赛。何元航是2014年参加高考,当年填报志愿时,他的目标是法学专业,朝鲜语是第五个志愿。被录取到朝鲜语专业,何元航心里是有落差的。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失落,而是选择了接受。“尽管结果不是自己期待的,但既然选择了,就要为之付诸努力。”接受结果,努力把它变得符合自己的期待,这是何元航的人生哲学。韩国釜山大学交流学习,真正开始会用朝鲜语第一个转机发生在大三上学期,何元航获得了前往韩国釜山大学学期交换交流的机会,在韩国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去韩国之前我的语言实力并不好,掌握的大都是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单词和语法知识,口语交流能力比较薄弱。”何元航清楚自己的短板。到韩国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去做了社会兼职。“在兼职的过程中和当地叔叔阿姨沟通时,我发现自己语言上确实存在一些短板。而且釜山人经常说和韩国普通话不太一样的釜山方言,我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吃力。”为了补齐自己的语言短板,何元航在闲暇时间看韩国电影、背电影台词,又反复地读、反复地记之前学过的教科书,用的都是高中时“死记硬背”的方法。“我很感谢那时的自己,在那段时间,我才算把朝鲜语基础知识真正打牢了,语言学习能力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何元航说,那是他真正开始会用朝鲜语的阶段。韩国成均馆大学短期交流,受到警醒和鞭策第二次转机发生的研一上学期。受学院教授推荐,研一上学期,何元航到韩国成均馆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交流。“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166名学习朝鲜语的研究生相聚在成均馆大学,互相交流学习。”那段时间,何元航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同学的刺激和鞭策。“我们通常感觉中国人身处东亚文化圈,学习朝鲜语应该更有优势,但真正在一起交流之后发现,很多来自西方国家同学的语言能力和研究思维并不逊色。”何元航感慨道,他们对朝鲜语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我们,“这让我受到了警醒和鞭策。”何元航说,当时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能在国际平台上低人一头。韩语演讲比赛获奖,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是省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韩国语赛事,何元航曾在2018年获一等奖。“这是一个考验临场发挥和语言积累的比赛。”何元航在大二的时候曾经担任过韩语演讲比赛主持人,但他坦言那个阶段韩语表达能力并不算好,“更大程度上是背词,做不到灵活运用”。当时看到选手在比赛中的随机应变,对语言的把控能力,让他很受触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大三那年,何元航第一次参与了韩语演讲比赛,拿到了二等奖。“对专业排名前70%的我来说,从没想过自己也能尝试这种只有‘学霸’才能参与的演讲比赛。”“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给了我一个暗示: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做好的,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后来进入研究生阶段,他参加了2018年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对他而言又是一次挑战。那次比赛一共有四十五个选题,他便把四十五个选题都准备了。尽管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但抽到的选题依然让他始料未及——“无现金社会”。“虽然有准备,但大脑中的记忆不完整,全靠临场发挥。”最终,何元航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述和深厚的韩语功底,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青睐。那次演讲比赛之后,何元航的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2021考研在即,何元航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以‘清零’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无论是荣誉还是遗憾。“将自己的过去清零,在研究生阶段重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希望学弟学妹们除了在校园内学习,还要抓住机会去外面看看,拓展视野。“接触的人和事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会放大,眼界也会放宽,很多曾经困扰自己的事情也便迎刃而解了。”(二)李岩志:学预防医学是阴差阳错,却歪打正着李岩志,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贾崇奇教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学。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SCI论文,揭示了人群中糖尿病等疾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目前正在探索新冠肺炎致死的影响因素,将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李岩志是黑龙江人,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现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当年高考,预防医学并非他的第一志愿,“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临床医学七年制。”没想到这次阴差阳错竟然成了歪打正着。擅长数学,刚好学了预防医学“高中时期我的优势是数学。录取到预防医学专业后,我发现更偏生物的医学基础课有点枯燥乏味,但学了流行病学、统计学这两门与数学相关的专业课之后,我发现我实在是太适合学预防医学专业了。”后来考研深造,李岩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东大学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山大这个专业很有优势,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我们这个专业平常关注度不高,但每次出现疫情就会被推到台前,被更多人注意。”也正是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坚定了李岩志学习预防医学的决心。“看到那么多流行病学专家奋战在研究一线,确定潜伏期、寻找病毒传播途径,我也希望今后能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万事开头难被山东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录取后,被录取的兴奋没延续多久,李岩志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在研究生刚入学时,我其实没有研究方向,也没有一点思路。那段时间每天都待在图书馆看老师和师兄师姐曾经发表的文章,希望有所启发。”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我找了很多科研思路,但大都被导师否定。”灵感的到来也很突然。“有一次看新闻,说二十一世纪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对这个方向产生了兴趣。在翻阅大量文献后终于发现了研究缺口,所以我选用限制性立方样条的方法,探索不同行业每周工作时间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行业的曲线类型和拐点位置。”李岩志说。这段经历给李岩志带来的启发是,搞学术研究不能囿于本专业,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知识到了一定的阶段是相通的,说不定哪条信息就触发了你的灵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李岩志豁然开朗,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篇英文SCI论文。要知道,普通研究生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就能毕业。当然,科研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李岩志发表的3篇SCI论文背后,被拒稿十余次。“第一次被拒稿,我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东西都被否定了。”李岩志说,那天他在去上课的路上接到拒稿电话,一下子就懵了,“那节课怎么上下来的都不知道。”但后来慢慢冷静了下来,逐渐明白搞科研发论文,被拒稿很正常,“我还可以修改、完善文章后继续投下一个杂志。”特殊迎新季,他记不清自己搬了多少件行李学术研究外,李岩志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投身志愿服务。作为班长,李岩志策划、组织了近几年的趣味运动会。“考虑到研究生们平时都比较忙,互相都不太熟悉,我就希望借这个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除了趣味运动会,李岩志还举办了学院的羽毛球比赛。“考虑到我们学院女生特别多,我就选择举办了适合女生参加的羽毛球赛,希望借体育锻炼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迎新也变得特别起来,“家长不能进校,新生的行李需要人帮忙搬运。”李岩志果断报名参加了迎新志愿者队伍,他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天搬了多少件行李。“除中午休息一会儿外,迎新工作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当天我的微信步数到了3万多步。”歪打正着学了预防医学的李岩志打算把这个专业继续读下去。“我想继续深造,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博士学位。”他说,这个专业认真读下去,蛮有意义。(三)潘瀚:当年选择光学,因为名字比较高大上潘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德春教授。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新型低维纳米材料进行了宽带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研究,并成功实现了其作为宽带调制器件在红外脉冲激光器中的初步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54.64。与何元航、李岩志的选专业经历不同,潘瀚的本科专业是自己选的。潘瀚是2010年参加高考,与机械、电气、能源与动力专业等重工科专业相比,光学专业当时在工科专业里并不热门。“报志愿的时候看到光学专业,感到比较新奇,觉得这个专业可能十分‘高大上’,就报上了。”就这样,从2010年到2020年,潘瀚在山东大学光学专业走了10年,见证并参与了学院和专业的发展。10年山大光学路,12篇JCR二区以上SCI论文一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潘瀚对新型低维纳米材料进行了宽带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研究,并成功实现了其作为宽带调制器件在红外脉冲激光器中的初步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12篇SCI论文,一区发表了7篇,累计影响因子54.64。“通俗地说,我的研究方向可以这么理解:人们在做美容的时候需要用到激光脉冲,而产生这种激光脉冲,就需要用到我研究的这种光学材料。”潘瀚解释说,这种材料类似一个开关,主要负责控制脉冲产生的时间间隔和脉宽的尺度。“论文累计影响因子54.64”是个什么概念?潘瀚解释说,影响因子代表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数,是期刊影响力的间接体现。“普通博士生发表2篇SCI论文就可以毕业,论文分区没有要求,累计影响因子达到5或者6就可以。以去年评选国家奖学金为例,最低发表3篇就能拿到国奖,累计影响因子需要达到10左右。”博士刚入学时的挫折感,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在科研的道路上,往往要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迎来一次成功。潘瀚也是如此。“在我博士刚入学换了新方向的时候,那种挫败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感觉很迷茫,然后迷茫慢慢变成了一种焦虑,我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谈及自己转换方向的原因,潘瀚说自己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比较浅显,而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加深入,“可能是当时的积累还不够。”潘瀚感慨道。这种迷茫和焦虑持续了大半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别说SCI,我什么文章都没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也许是积累够了,我就慢慢找到了研究方向,开始出成果了。”潘瀚说,那段时间里除了阅读别人发表的文章、自己做实验,导师的帮助特别重要。“我那时感觉没有办法排解自己的苦闷,考虑问题也不是很全面,李德春教授便和我讨论,给我各种层面的指导。”科研之余,喜欢唱歌打篮球缓解压力校长奖学金的评选不光注重学术成果,获奖者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工作方面,潘瀚现在担任班长,还曾在本、硕阶段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辅导员助理、班长和团支书。除了科研,潘瀚喜欢唱歌、打篮球。本科期间他还加入过舜歌合唱团。在合唱团的两年,潘瀚参加了全国各地举办的合唱比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比赛,此外我还参加了福建卫视和济南电视台举办的比赛。”而打篮球也是潘瀚所热爱的,“勉强算是学院的小主力。”但是由于读博期间忙于科研,潘瀚现在打篮球的时间和频率都变得很少。不过,每年的研究生篮球赛他可是决不能错过。“从硕士到博士,今天已经是我第7年参加研究生篮球赛了,一共拿了3个季军、2个亚军,但是很遗憾没有拿过冠军。”对潘瀚来说,“沉迷”合唱和打篮球有两个因素。一是缓解科研压力,尤其是在科研受挫的时候。“它们能让我放松思维,然后再回过头来搞科研。”二是和团队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感觉。“我喜欢身处团队的感觉,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我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四)王朋:硕士毕业后工作4年,重返校园读博王朋,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建新和尹龙卫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异质结工程和缺陷工程策略,设计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剂,有效解决了锂氧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为锂氧电池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作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等发表5篇SCI一区论文,其中2篇论文荣获AdvancedEnergyMaterials和Small当期正封面,累计影响因子104.359。王朋不是“校门对校门”的博士生。2013年他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在泰安一家企业工作了四年。四年之后,他选择了报考博士研究生,来到了山东大学。“我有一个博士梦”“我选择读博有两方面的原因。”王朋说。“一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有读博士的梦想,在工作阶段也未曾遗忘。刚好出现了一个机会,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我选择了重回校园。”“二是在工作后我遇到了一些瓶颈,希望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朋认为,是否选择读博,内心的召唤最重要。“在选择之前,要问自己三遍:这个决定值不值得。一旦下定决心,后面自己就会百分百的投入,做事非常有干劲,也会很有效率。”入学后,先精读了100篇优秀学术文献从工作岗位回到实验室,王朋最初还是有些不适应。“学校和公司环境有着很大差别。在最开始的半年,我感觉自己一直静不下心来;而且工作思路也完全不同,工作的时候是严格按照已经存在的标准来执行,但科研需要自己开创从来没有的新东西。”为了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王朋精读了锂氧电池领域的100篇优秀学术文献,并在工作日志上详细写下了中英文笔记,重点和心得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出来。“这其实是我的一个个人习惯。我想把相关领域内的主要技术瓶颈和潜在解决方案都烂熟于心,在这个基础上再有目的地开展自己的工作。”“这和我4年的工作经验应该也有很大关系。机械制造行业内,每个生产环节的精度都有着非常严密的要求,所以也造就了我严谨的性格。”王朋说。“在那段比较迷茫的时间里,我的导师和师兄师姐对我的帮助也特别大。我的导师不管再忙,每周也会和我讨论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在和师兄师姐边吃饭散步边讨论课题的过程中,他们丰富的科研经验也给了我很大启发。”读了100篇文献后,王朋对锂氧电池领域的成就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就最终把自己的方向定在了掺杂策略和艺术结构策略两方面。“4年后的今天,我感觉这两个方向也没有过时。”王朋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锂氧电池材料。“锂氧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储能体系,研究它最大的社会意义是为锂氧电池技术研究和制造产业化提供新思路,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现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技术瓶颈,它的能量密度无论怎么优化,只能达到300瓦时/天的上限。而国家工信部要求2025年实现500瓦时/天的目标,这就需要另辟蹊径。”王朋说。那么,王朋的科研成果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它是现在最顶级的5G时代。”一位父亲的愧疚与责任重新回到校园的王朋,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家里是父亲。“我对家庭是有愧疚感的,毕竟孩子还小,没有做到每天都陪伴在身边。”王鹏说。但愧疚感随之就转换为了责任感和工作的干劲,“希望自己能努力工作,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感觉到爸爸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2017级的王朋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打算在现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毕业后申请国外的博士后岗位,希望在锂氧电池领域内创造更有意义的科研成果,为储能体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顾自己曾走过的路,王朋感慨道:“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哪怕在外面经历了再多,最终还是会followyourheart,走上一条归心的路。”“但读博士一定要沉得住气,还要有愿意为之奋斗几年的冲动和干劲。”“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态,可能读博士还是挺痛苦的,毕竟这个过程一定会经历无数次失败,面对心理煎熬和科研压力的双重打击。”“在我遇到挫折,内心比较苦闷的时候,如果家里人能给自己一句非常贴心的安慰,我就有动力扭转自己颓废的心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王朋说。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回魂刀

山东大学33岁副教授摘得山东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唯一特等奖

山东大学33岁副教授摘得山东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唯一特等奖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2020-11-21 11:22: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11月19日,省社科联微信公众号对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的30项特等奖、一等奖成果内容进行重点宣介,山东大学33岁副教授摘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唯一特等奖,创造最年轻特等奖得奖纪录。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经各授权单位组织推荐、意识形态审读、客观赋分、接龙打分和会议评选,最终评选出获奖成果250项,其中特等奖并一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20项。获奖成果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凸显,内容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社科研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特点。30项一等奖获奖成果作者中,45岁以下青年学者125人,占50%。其中特等奖成果《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作者路国权年仅33岁。路国权,考古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青铜器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以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考古》《考古与文物》等考古学期刊发表论文37篇,参与主持邾国故城遗址和焦家遗址田野考古,秉承聚落考古、城市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理念,取得重要成果,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荣获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据悉,路国权写作的《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一书,2018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上、下两册,共145.3万字,穷尽式地收集资料,对我国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所有东周时期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科学谱系,在以往传统的以区域为本位的研究范式之外,树立了一种基于全局视野、着眼于整体、以器物谱系为本位的新范式,实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范式革新。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学者研究这段历史时常常感到“文献不足”、“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因此必须在文献史料之外开拓新材料。青铜器即是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导夫先路步入科学轨道以来,青铜器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是商代和西周铜器的研究进行较多,东周列国通贯性的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关注区域特点和局部差异性,强调“分”的一面,忽视了“合”的一面,割裂了整体性,对不同区域文化青铜器之间的联系及其反映出来的人文历史的关系相对有所疏忽,研究得不够细致。同时以往对青铜器进行型、式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分期、断代服务,缺乏谱系观念,分类结果没能准确反映青铜器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从而难以揭示每类青铜器的谱系发生过程及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信息。此外以往研究中缺乏对东周青铜容器空间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东周青铜器存在的空间也是东周列国和族群活动的舞台,青铜器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的变化往往与国别或族群有关,通过对青铜器分布格局的研究也可以透物见人研究东周时期国、族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有待填补空白之处。《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一书通过梳理东周青铜容器的科学谱系,揭示东周各国青铜文化的特征、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谱系研究与以往比较纯粹的断代研究、区系研究不同,如果说断代研究是青铜器的纵向研究,区系研究是青铜器的横向研究的话,那么谱系研究就是以青铜器的类别研究为纲,在型式分类的基础上,透过断代研究和区系研究,形成一种高屋建瓴的网状研究模式。与商代、西周不同,东周青铜容器资料分散、头绪复杂、数量巨大,整理的难度很大,以往很少有人能够驾驭,所以谱系研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本书穷尽式地收集资料,纳入分析的青铜容器达22种器类5877件。本书解决的四个最核心问题是:东周青铜容器科学的型式分类;东周青铜容器综合分期断代;东周青铜容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文化属性;东周各国青铜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中间的交流互动关系。针对研究主旨和四个核心问题,本书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对各地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统一进行型式分类。②运用分支分类学和进化分类学方法构建东周青铜容器的型式分类系统和科学谱系。③应用考古年代学研究方法对东周青铜容器进行分期和断代研究,使之成为系统的编年史料。④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分支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构建东周青铜容器分布地理学,研究青铜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文化属性,并与文献中记载的东周列国和族群的活动区域相互系联和对比,探究各类、型、式青铜器的文化属性,上升到对东周社会历史和区域文化系统的研究。最后再从青铜器谱系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总结东周各国青铜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尝试揭示西周至西汉之间中国青铜器文化由相对统一、到裂变、到再次统一的过程和方式。对《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凤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懋镕等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资深学者和权威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思虑精深、方法得当、体例完善,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科学谱系,填补了学术空白,对东周青铜器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器和东周社会历史的研究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可概括如下:①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方面,本书在以往传统的以区域为本位的研究范式之外,提供了一种基于全局视野、着眼于整体、以器物谱系为本位的新范式,推动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实现了范式革新。②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科学的型式分类系统。③构建起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综合分期和断代体系。④系统梳理了东周时期青铜容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文化属性,填补了学术空白。⑤以器类为纲,从青铜器谱系分析的角度揭示东周各国青铜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中间的交流和互动关系。⑥本书对东周青铜容器发展谱系的梳理和研究,为探索西周和西汉之间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从统一、到裂变、到再统一的过程和路径,为研究西周和西汉之间过渡环节的历史以及从青铜器发展演变的角度梳理从“周制”到“汉制”的嬗变轨迹等历史问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推动。(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责任编辑: 李扬 打开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全文网友评论滑动提交数据【来源:大众报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旅程

我的山大我的家!山东大学商学院202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来了……

山东大学商学院举行202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6月28日,商学院举行研究生毕业活动。副校长黄凯南参加相关活动,与毕业生共话师生情。【一校三地同见证·我的山大我的家】上午8时30分,威海校区副校长黄凯南、商学院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导师代表和2020年在校研究生毕业生于商学院教室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共同观看了山东大学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一校三地的毕业盛典。黄凯南对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表示祝贺,寄语毕业生要富于合作精神、提升格局、拓宽眼界,知行合一,并祝愿全体研究生毕业生拥有美好未来。【愿有长路可携手·商情不忘共前行】下午3时,商学院于玲珑学堂举行202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导师代表和行政教辅人员代表出席典礼,2020届全体在校研究生毕业生参加典礼,典礼由2020届毕业生李佳阳同学主持。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中拉开序幕。典礼上,学院党委书记袁相万宣读了《优秀毕业生表彰决定》,副院长杨林、夏辉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奖。博士生导师刘文教授作为导师代表为同学们送上毕业祝福。刘老师对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表示祝贺,在致辞中对毕业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勉励同学们做一个朴素善良、坦诚高效、勇敢正直且富有学习精神的人。毕业生代表游凌燕同学在发言中表示山大见证了每一位同学的历练与成长、挫折与收获,也赋予了大家关于“人、情、味”的珍贵记忆。无论奔赴何方,都将带着爱国情怀、使命担当、使命荣光,继续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山大力量!副院长刘超、党委副书记孔雷为校友理事颁发聘书。商学院院长、戚桂杰教授在致辞中对疫情之下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表示祝贺,肯定了同学们入学以来取得的不凡成绩,寄语毕业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胸怀家国天下、牢记使命担当,用责任诠释青春的底色、用奋斗彰显青春的本色、用自信永葆青春的亮色,做勇担责任、不懈奋斗、乐观自信的商学人。最后,他表示,商学院永远是同学们人生征途上的精神家园,愿同学们与学院同行,做商学院的幸福奋斗者、人生的无悔拼搏者、祖国的坚毅建设者!最后,戚桂杰院长为毕业生一一颁发学位证书,并合影留念。疫情阻隔了你我的距离,却阻挡不了前行的脚步。商学院2020届全体研究生毕业生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沉甸甸的祝福启程。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能够做一名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山大人!

田巴

“国学大师”竟然是山大毕业的!

“国学大师”竟然是山大毕业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汉学伟人”萧涤非、“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他们竟然都是山东大学的知名校友,他们的一生泼墨书写,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季羡林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大学知名校友,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等。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萧涤非“汉学伟人”萧涤非,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曾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臧克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臧克家,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二课。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山东大学知名校友。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沫沫1617626

祖乙

学位论文作假理应追责导师

一种说法在依法打击学位论文的买卖、代写等的同时,也应尽快立法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明确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要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明确指导教师是查处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对履职不力、所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买卖、代写情形的指导教师,要追究其失职责任等。而在此之前,科技部称正着手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通过开展“清网行动”,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数据大幅减少。提到买卖、代写学位论文,在中国的大学屡屡出现。据我了解,花一笔钱找“专业”写手或公司,包办学位论文、发表SCI论文等,这是相当一些研究生的混文凭之道。为何教育部明文专项“严打”,即与这一乱象日益猖獗有关,也与部分导师的碌碌无为相连。指导研究生写论文,导师应担责在一些导师看来,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乃是本分,导师帮助再大、监督再严,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一篇学位论文动辄数万字,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导师也不能拿着放大镜甄别。更何况,导师还忙着科研经费申请与竞争、科研成果考核与评价、科研岗位及待遇、人事关系及平衡等,哪有那么多时间盯着自己带的研究生是怎么写论文。但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乃是不容推卸的法律义务。根据《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上位法,教育部出台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确,“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由此看来,在学生撰写学位论文时当“甩手掌柜”,显然违反了法规要求。既然承担了法律义务,还应当切实负起法律责任。导师承担着面对面指导学生学业的重要职责,掌握他们的学术活动,包括学位论文写作的情况,自在情理之中。如果研究生最重要的学业任务,也就是学位论文出现“买卖”“代写”等学术作假行为,便能倒推导师的指导过程存在失职。根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学术作假被处分,国际有惯例学生的论文出了问题,导师也很难脱得了干系,这种略显苛刻的做法,其实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学术丑闻”就是一个典型事例。2014年2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生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小保方晴子陷入学术作假漩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Paul Knoepfler教授等公开质疑其学术作假。是年7月2日,《自然》杂志宣布撤销该论文。之后,小保方晴子在美国求学时的导师,也是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美国科学家Charles A. Vacanti,被迫辞去在哈佛大学附属妇女医院职务,并宣称“休假一年”。早稻田大学认为,小保方晴子在2011年递交的博士论文被发现存在盗用他人成果的问题,对指导教授常田聪给予停职一个月处分。当然,这种针对学位论文作假的严肃追责,还需要法规方面的有力支撑。前年发生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抄袭案,研究生陈某一篇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被曝光疑似“大面积抄袭”,最终结果不仅被取消学位,其导师的指导教师资格也被取消,根据的是内部规章——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以及《山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大学不是名利场,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从长远看,纠治学位论文作假乱象,立法还要再前行一步。在依法打击学位论文的买卖、代写等的同时,也应尽快以立法形式,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明确社会机构、高校院所、导师和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让导师精心育人、学生精修论文,而不是制造一堆学术泡沫,混一张掺水的文凭。□杨晨(法学学者)

虎面人

山东大学贾教授,亲身感受北京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的差异

1998年,贾春江考入山东大学。本科学习阶段,他还是刚刚接触科研的迷茫少年,此后一路求学,保研北大、留学德国,在外一番游历,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2012年,怀揣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他回到山大,加入化学与化工学院,带领团队在无机化学领域开始上下求索。他主要从事催化化学与材料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介观结构的复合催化材料尤其是亚纳米尺度的团簇材料,并着重探索其构效关系。如今的贾春江教授,已经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等发表论文50余篇,3篇入围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于2012年获得泰山学者称号,并于2017年底评估优秀获得泰山学者二期资助,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获得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二等奖。趣味科研,不断探索前行高中时期,贾春江对化学已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很不错的化学基础,但当时并没有确定化学这样以后终身从之的选择。大学期间,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他发现,“化学是一个高度融合的学科,与其他很多学科有交叉,是千变万化的,学起来很有意思。”从那时起,他对化学的认识开始从感性变得理性起来。贾春江教授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与稀土氧化物相关的催化剂。“很多人知道催化剂,却不知道稀土催化材料中真正起到催化作用的活性位点是什么。”他研究了负载型稀土氧化物上金属的状态、电子结构等对催化性质的影响,由此获得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的活性位点并指导催化剂的设计合成。能源催化实验室,在这里,贾春江教授总能发现科研中的乐趣贾春江教授是一位谦虚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获得的各类奖项也仅仅认为是自己在研究领域做的一些探索。他始终认为,化学的应用性很强,可以直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他说:“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化学学科有义务在服务山东工作中走在前面。”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贾春江教授很容易沉浸其中。在他眼中,做科研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通过做研究可以搞清楚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还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现一些东西,会很有满足感。”“科研是充满趣味性的,但需要付出的东西很多,要求也很高,需要自己喜欢,需要有想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和实验条件……”贾春江教授经常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点多,分析数据、批改周报、修改文章。即便有片刻的闲暇,科研问题也总在他脑中萦绕,即使半夜有了新想法,也会立即处理。显然,科研已经成了他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看学生的科研数据,分析学生写的文章,然后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和探索方向。他希望能在科研中不断发现新东西,提炼新知识。现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东西,是经过前人不断摸索、研究出来的普适性的发现,“通过对实验发现的高度凝练,找到科学规律,使其具有普适性,最终成为教科书式的发现”,这是贾春江教授努力的方向,也是他希望未来能达到的高度。几经挫折,依旧坚持向前2002年,贾春江进入北京大学读研,一入校,他便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很多研究生是从北大本科直升上来的,与他们相比我处于劣势。”对此他的判断是,必须付出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来弥补。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在组里师兄的全力帮助下,他才基本适应当时的学术氛围,并把这股赶超的劲头保持了下来,先后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荣誉。贾春江教授认为,是坚持让自己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段经历对我特别有帮助,因为导师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很多时候面对难题需要自己进行思考,这也让我渐渐独立,减少了对导师的依赖度……”在北大严格的学术环境要求中成长起来,他的自动性、自主性都有了飞速的进步,也开始了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探索。贾春江教授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经常超过十二小时,科研问题一直装在他的脑子里还是因为坚持,他在德国的跨方向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结果。2007年,贾春江赴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开展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有一个基本共识——材料合成是为催化研究服务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贾春江开始意识到,单纯做材料的合成是没有出路的,由此,他的研究方向开始由材料化学向催化化学转变。在现在的研究中,材料化学与催化化学可以很顺利地实现融合,但二者的研究思路实际上有很大不同。在此之前,贾春江对材料化学方向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惯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却不适用于催化化学,方向转变起来特别困难。但在巨大的科研压力面前,他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去干。“我的脑子里基本没有不想着课题的时候”,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实验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咬牙坚持了将近两年,才真正有所适应,对材料化学、催化化学的融合应用也变得更加熟练。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少不了特定阶段领路人的引导。对贾春江教授而言,本科期间的老师、山东大学化学院宋其圣教授是他做科研的启蒙者,给了他未来规划的指引。那时的贾春江对未来的选择处于迷茫阶段,“宋老师给了我高度的信任和认可,向我推荐了他所看好的材料化学方向和相应的导师,这是我后来选择继续深造的重大推力。”读研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教授对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常年不间断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也深深影响着贾春江,“老师的严格要求甚至让我害怕”。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下,他的科研能力有了全面提升,终于能够独当一面,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变成课题研究出来。特色教学,课堂妙趣横生贾春江教授很注重课堂上的兴趣教学,认为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采访现场,他向记者举例谈起课堂上的兴趣导向。“提到氮气时,我就跟学生们说,氮气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液氮,看起来和凉水很像,但是液氮的温度却是-196℃。”他会让学生想象碰触液氮的感受,“大家一般都会觉得很凉,但实际上徒手接触液氮会冻伤,而这种冻伤偏偏叫作‘烫伤’”。不管是情景带入还是关于学科专业的有趣故事,这些引导都能俘获学生们的“欢心”,使一堂普通的授课变得妙趣横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的引导下,化学与化工学院形成了很好的科研氛围,学院设有创新实验,很多本科生在大二就会接触化学实验。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科研爱好,贾春江教授会把科研带进课堂,让大家接触实验设备,了解真正的科研是怎样的,也会经常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让学生自己感受、认同科研有意思的地方。”一笔一划写下氢氦锂铍硼,一字一句念好碳氮氧氟氖。从教六年来,贾春江教授一直坚持写板书。随着神秘的化学符号跃然于黑板上,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此拉近,这也使他的课堂别具一番独特的魅力。他经常提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我们不追求标准答案,遇见一个问题后,从哪个角度去切入、探讨哪方面内容,这很有意思。”他也会自己思考,“学生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而不是那个角度去思考?”他始终认为,“发现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贾春江教授非常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也注意引导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他经常告诫学生:“大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否学好,关键在于自己。”在他的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自己讲课的场景,这是他为学生设置的翻转课堂。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他会经常问学生,“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被发表?”“这篇文章的亮点在哪?”以此引导学生在论文实验结果之外更深层次的思考。日前,贾春江教授获得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二等奖,这是对年轻一代教师的认同,他认为这要归因于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以及这些年的科研成果,不过,这更是一种鞭策自己前进的激励。最受欢迎导师,如何炼成?2017年,贾春江教授获评山东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这一称号是学生对老师极大的认可,也是很多老师最为看重的一项荣誉。在教师节祝语中,化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王伟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在贾老师的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感到幸运与幸福。作为贾老师的第一位弟子,五年来,您的信任、鼓励、肯定,让我有了现在的进步与成长。感谢您,我的导师。”左四为贾春江教授。他很感谢学校、学生对他的认可,这份荣誉也将激励他在未来做得更好“对于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科研可能会很难,但一旦有了想法,有了客观条件的支持,科研是很有意思的。”贾春江教授对研究生要求很严格,每周都让学生交周报并及时反馈,随时关注学生的科研进展。化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严涵从本科时期就跟着贾春江教授做科研,“我第一篇SCI论文,在贾老师指导下改了50多遍,就连标点符号都被一遍遍纠正。”正是由于老师的精益求精和严格要求,他快速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写作风格,第二篇SCI论文只改了五六遍就顺利发表,也因此对严谨的学术态度有了更深的切身体会。不管对学生还是对科研,贾春江教授总是会全力以赴。走进化学实验室,他是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站上讲台,他又是默默奉献的老师。不管哪种身份,他都怀揣着同样的情感,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专注,一名师者的坚持。这一切,无关其他,只因热爱。作者:薛书新 李兵

见一丈人

山东大学(威海)和山东大学原来是这样的关系

您可以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高考一点通”、“山东教育发布”或“山东教师队伍”微信公众号观看,并进行在线互动。为帮助考生家长,了解大学了解专业,《新课堂——高考直通车》开启主播问校特别节目,近距离走进高校,全方位了解大学专业。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山东大学(威海)。本期嘉宾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处长王湘云本期重点1、山东大学(威海)是山东大学的分校?还是其中一个校区?还是独立学院?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基本情况是怎样的?2、山东大学(威海)与济南的校本部录取分数线一致吗?录取位次大概在多少位?考生该如何参考往年的录取数据?3、山东大学(威海)的学生是否可以享受校本部的教育资源?毕业时学校所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是否与校本部颁发的相关证书有差别呢?4、今年山东大学(威海)的招生计划是怎样的?招生类型和政策有何改变?有什么填报志愿方面的建议给考生?5、山东大学(威海)都有哪些特色专业?与校本部在本科专业的设置上是否有差别?6、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就设在山东大学(威海),其基本情况和招生培养方式是怎样的?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威海校区创建于1984年,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她的诞生,开创了我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她的成长,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校区现有12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和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可在24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16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可在17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后,已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国际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统招本科生14900余人,国际学生1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6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9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73人。咨询电话:0631-5688282传真:0631-5688282【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只佬

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学习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指示精神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内涵发展。校长樊丽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李术才与参会人员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以及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讲话、陈宝生部长的总结讲话,重点传达与解读了关于扎实做好研究生教育重点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过五关”方面的相关要求,结合山东大学正在实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四大工程”“四个全覆盖”方案,对照“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目标,进一步探讨加快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座谈发言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敬斌教授从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导师责任等方面交流了经验。历史文化学院方辉教授从人文的基本含义和人文情怀养成的角度,阐述了文科与理工医各类学科实现交叉的方法。齐鲁交通学院刘健教授介绍了学院开展产教融合的情况,提出要做“脚上沾满泥土”的教授,培养能解决工程难题的研究生,把课程建在科研实践一线。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夏利东教授介绍了导师团队的建设和组建模式,以及团队带研究生的过程设计。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汤亚杰教授汇报了对全球打响科技战、人才战的认识,并提出对研究生招考模式改革创新的设想。基础医学院于晓教授分享了与科研团队研究生一起追求卓越、共同奋斗,在《Nature》在线发表顶尖学术成果的经历。听取汇报交流后,樊丽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擘画了研究生教育的蓝图,系统设计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途径,指明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会议的召开,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之紧迫前所未有,对研究生教育期待之恳切前所未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樊丽明对学习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提出有关要求:第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提高对研究生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依靠创新,研究生教育在培育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对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中美贸易战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对尖端科技和科研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者,要增强紧迫性、责任感,努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要开全开好思政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研究生党建水平。二是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实现学位授权点快速升级。要瞄准科技前沿布局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处理好基础与应用、传统与新兴、文科与理工科的关系,系统规划专业学位,科学谋划医学专业。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精准选拔研究生。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四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岗位管理。要严格选聘标准,综合考量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育人能力和培养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五是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大幅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推动“强基计划”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坚持开放办学,积极谋求校企合作。六是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要凝练核心课程,打造示范课程,推出一批精品教材,加大教学方法探索。七是完善研究生管理体系,全面从严加强管理。要健全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探索多元考核、分类评价,破除“五唯”弊端。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推进落实力度。各培养单位要深入开展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学习,组织专题研讨;要压实责任、主动作为,积极凝练学科方向和招生方向,尽快制定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实施方案;要形成思想共识,加强协同推进,推进交叉融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刘国亮主持座谈会。会议在威海校区、青岛校区设视频分会场。各培养单位党政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供稿单位:研究生院 宣传部 作者:李啸闻 摄影:王莉莉 戚伟良 赵玉洁 编辑:白婷

冬则炀之

2020聊斋俚曲研讨会在淄博举办

11月15日,由淄博市民歌协会、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主办,山东千朵佛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聊斋俚曲研讨会在淄博经开区浮山驿村鑫悦金丝皇菊种植园举办。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邹宗良发来贺信并向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山东省文化旅游厅原副厅长、山东省音协名誉主席张桂林,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淄博书画院院长徐培栋等参会并讲话。张桂林指出,聊斋俚曲在山东传统音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山东四大套曲中两大文人化套曲之一,音乐价值极高。聊斋俚曲不仅是淄博的,也是山东的、全国的。近年来,从事传统音乐研究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希望淄博继续向老前辈学习,继续深入研究、传承下去。多培养年轻人,一种是进行理论研究,一种是传唱。聊斋俚曲的作品要靠演员来传播,演员的演唱应该更加细致一些,因为聊斋俚曲非常细腻、很有感情,还要认认真真把握“老菜”的味道。演唱方法上,中国风格唱法、美声唱法,都不太适合唱聊斋俚曲,因为太偏重于发声技巧,比较赞同向接近于戏曲和民间的唱法上靠拢,更具有年代感的风味与特色。本身嗓音条件好,还要向原始唱腔靠拢,保留、继承发自生命本体朴素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艺术表现方式。相信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给予更多关注与关照,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聊斋俚曲产生更大影响。徐培栋指出,本次研讨会最大的收获是为聊斋俚曲的保留、保护与传承的定位、定调。因蒲松龄的文学地位,决定聊斋俚曲的学术地位。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四大套曲之一,是我们淄博的宝贝,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看到老中青艺术家薪火相传,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艺术发展的希望与生机。会上,淄博民歌协会、淄博聊斋俚曲艺术团进行了聊斋俚曲展演,陈倩、丁恩昌、蒲章俊、宋学文、王晶明等专家就聊斋俚曲进行了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