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44月9日下午,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在济南市章丘区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成立。联合研究院作为集研究院、公司、园区、平台、基金为一体的联合体,将布局前沿产业,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一体化发展,打造成为人才集聚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赋能企业发展的平台、开放共享的平台。9日,首批8个合作项目率先签约落地,总投资11.3亿元。其中,高性能PBO纤维百吨级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高端有机纤维的国产化,有效解决关键基础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千吨级超高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目前已突破了超高强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量产后可有效减少对国外高端产品的进口依赖性。新材料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新材料产业是山东新旧动能转“十强”产业之一。济南市也将精品钢与先进材料列入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根据济南市工业强市目标,到2022年,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规模将提升至2000亿级。先进材料产业发展重在创新,然而在新材料领域产业分散,科技研发不足、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障碍。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行业“智慧大脑”“神经中枢”,已经聘请包括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在内的17位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高速路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国胜介绍,“企业研发能力有限,研究院可以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技术也可以推广到全社会应用,来分摊成本。”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少明表示,“企业缺少创新技术,而高校、科研院所有技术难转化,研究院联合各方力量,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有机融合。”联合研究院由济南市科技局牵头,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具体组织实施。之所以落地章丘,是因为章丘区新材料产业底蕴雄厚,龙头云集,非金属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到济南全市的一半以上。联合研究院的从批准成立到组建成立、项目签约,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展现了体制机制改革后的“明水效率”。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无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研究院从顶层设计上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与产业转化两张皮的问题,按照“一院、一公司、一平台、一基金、五园区”的模式,瞄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9个方向。研究院委托山东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集团,采用市场化方式,聚集驻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已确定,线上共享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兵器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北京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原值约5亿元的仪器设备,线下中心实验室共享原值达到2亿元规模的仪器设备。这是济南打造新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联合研究院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载体,以“创新平台+产业基金+产业集群”为要素,以“高端人才+高端资源+高端项目”为特色,立足济南,辐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引育优质产业项目,形成开放共享的先进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区。(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段婷婷 报道)责任编辑: 刘田 【来源:大众报业】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鲁网4月9日讯4月9日下午,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本次签约项目8个,总投资11.3亿元,全部属于新材料领域,涉及高性能PBO纤维、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超高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先进材料,是支撑全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白致铭,副市长孙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章丘区领导马保岭,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黄波、陈伦华、于冬梅、郎咸颖、董鹏、潘立浩,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及签约项目方负责人出席活动。 副市长孙斌在讲话中首先对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的成立,项目签约仪式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说,近年来,为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产业基础好、产业链相对完善、发展潜力大的12个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推行“链长制”工作机制。制造业要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扭住核心技术这个“牛鼻子”,解决自主创新“卡脖子”问题。先进材料作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底盘技术”,强化基础研究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齐新材料短板,完善产业链配套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依托章丘区先进材料产业集聚优势,搭建以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为核心的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创新机制和产业发展生态,促进创新要素有效集聚,优化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孙斌指出,今天,联合研究院理事会成立,项目集中签约,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今后先进材料产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各位的鼎力相助,希望联合研究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一体化发展,真正打造成为高端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承载高地。下一步,市科技局、章丘区、明水经济开发区要全力靠上服务、加强统筹协调、提供优质保障,推动联合研究院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家精诚合作、同向同力、同题共答,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为全省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更强担当。 章丘区委书记、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马保岭在活动中致辞,他说,去年以来,章丘终坚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将产业培育作为首要任务,紧扣“133”产业方向,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产业稳步发展。先进材料是章丘的主导优势产业,规模较大、龙头云集,拥有全市唯一的省级化工产业园。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必将充分发挥章丘之长,打造全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工业强市建设的一大助力。 今天的集中签约,是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成立以来的首签,也标志着研究院正式进入发展运营,参加今天集中签约的项目总投资11.3亿元,都是支撑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项目。比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高性能PBO纤维百吨级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高端有机纤维的国产化,有效解决关键基础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章丘区将始终秉承“四心”理念,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全力营造有利于项目建设的优质环境,加快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项目建设尽快见效,为“东强”战略落实注入更强动力。希望各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秉承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理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一流工程。各职能部门要始终围绕项目建设主战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全方位、全过程靠前抓服务、抓落实,推动项目快建设、早投产,为建设济东强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网记者)山东先进材料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少明介绍了签约项目情况。 项目方代表,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波发言。 现场进行项目签约
2018年11月20日上午,济南大学与山东八三石墨新材料厂共建“新材料研究中心”签约及揭牌仪式在周村区创业孵化中心举行。周村区委常委、副区长路德芝,副区长李寅萍、马谦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八三石墨新材料厂董事长金兴会与济南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吕嘉宁共同为“新材料研究中心”揭牌,八三石墨新材料厂总经理陈维宪与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德刚代表双方签约,济南大学、周村区、王村镇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八三石墨新材料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仪式。八三石墨新材料厂与济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合作,能够进一步发挥济南大学新材料研发优势和八三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引领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企业依托济南大学科研平台,不断向石墨新材料国际前沿领域拓展,必将为石墨新材料发展及应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9月25日,2020中国新材料资本技术大会在济南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新材料领域专家及企业、投资人代表等,共同探讨了新材料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思路,分享了技术新成果,共商合作新路径。济南市天桥区委书记韩伟、济南市副市长孙斌、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张登方、干勇院士分别为峰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屠海令,中国工程院院士、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立安等院士专家,向与会嘉宾畅谈了多个细分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产业化的应用提出了前瞻思考。“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成分、工艺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屠海令在大会上介绍说,新材料产业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屠海令表示,融入了当代众多先进成果的新材料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不仅将带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升级换代,还将促进国家整体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新材料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近年来,相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对重大工程、重大装备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加,有力支撑了国防科技的建设。张登方表示,山东新材料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提升,需要院士、专家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需要龙头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带领产业实现突破发展;需要学会机构、资本机构发挥平台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会议现场,嘉宾们还围绕“新形势下新材料产业投资机遇与挑战”、“科技内循环,产学研协同发展之道”两大主题,结合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大环境,对新材料行业的投资机遇、产学研结合、行业变革、科技内循环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话。此外,大会期间,锂电池软包铝塑膜项目、3D陶瓷手机背板项目、石墨烯复合材料项目、多晶金刚石微粉生产基地4个项目与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进行了现场签约,总投资15.8亿元人民币。据了解,本次大会由济南市工信局、天桥区人民政府主办,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济南(国际)先进材料产业联盟等承办。新材料资本技术峰会现成为国内新材料行业极具影响力的资本和技术主题盛会。截至2019年,累计报名参会代表超过12000人,为250余个新材料项目提供早期创业及加速成长融资路演平台。(文章来源:大众网)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4日讯2019年10月11日至14日,山东省材料大会(2019)暨院士专家新区行活动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众多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搭建科技平台,助力新区科技创新。会议共收到报告论文50个,征集技术需求、项目需求30项,发表高校技术成果124项。会议由山东省材料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西海岸新区招才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承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操应长、山东省材料学会理事长吕宇鹏、山东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韩绍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吕宇鹏强调,山东省作为材料大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也应认识到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与发达地区、尖端企业存在的差距,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实践中,应当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做了题为《钛与航空发电机》的学术报告。“航空发动机是高科技的结晶,制造难度很大,其制造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曹春晓带领会场代表回顾了钛合金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历史,追溯了钛与航空发电机间“良缘”的渊源。“我们国家第一台装有TC4钛合金转子零件的涡喷发动机是在1966年成功地通过地面台架长期试车的,我本人就是项目的负责人,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用钛的第一页历史就从这时候开始。”曹春晓不无激动地表示,自1956年来,自己也与钛、与航空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工艺创新是促进钛合金发展应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我整理或接触过钛合金的创新工艺有十八种,相当于十八般武艺。”他表示,常规钛合金在成分和工艺上的创新,使其工作温度不断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即使复合材料被广泛使用,很多地方也离不开钛和钛合金,上海C919飞机展示的进口LEAP发动机,它的最后两件低压涡轮叶片就是钛铝合金。 ”针对钛合金固有的传统地位会不会被复合材料逐渐取代的疑问,曹春晓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而且钛铝化合物会慢慢增加,钛的大家庭用量总的来说基本也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展望未来,这匹黑马一发而不可收,并将不断扩大它的势力范围,一黑到底”。从钛与航空发动机的历史渊源到对该领域未来的分析,曹春晓结合自己毕生研究,讲述了钛与航空发动机的“不解之缘”。“献身至爱,乐之极也!海可枯,石可烂,爱钛之心永不变。”60多年来,曹春晓坚守初心,将青春贡献给了我国的材料科学研究事业,他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代表,台下掌声经久不息。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军,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教授侯剑辉,台湾知识创新学会理事长、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张守进等9名专家分别作了《先进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特性及缺陷控制》、《高性能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氧化稼系列材料与器件》等大会主题报告。“新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建设制造强国、打造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操应长指出,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度重视新材料学科发展,提出了强化、拓展、升级的学科发展思路,并先后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组建了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此次大会将另设山东省高校材料学科论坛、表面工程及腐蚀与防护、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四个分会场,为全省的材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自由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技术洽谈以及产品集中展示展现了山东省在新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了一个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材料学科教学及产学研结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地方科技发展。
04:17编者按: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国家战略。随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十强产业发展规划明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等五个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等五个传统产业,提层次、强实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三年转换图破壁,新动能开辟新局面,山东经济从质量结构,到体制机制,到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之年。这一年,山东努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三年初见成效”的质量和底色更加坚实与厚重,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9月1日,大众网·海报新闻重磅推出“十强产业巡礼”专题报道,采用视频访谈、短视频、图文报道、图解新闻等多种报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山东十强产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视频记者 张珈玮 济南报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为山东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来的感谢信。2020年5月5日,我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很快,山东济南的一家新材料民营企业收到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发来的感谢信。信中写到,“公司供应的酚醛微球、酚醛树脂、酚醛泡沫材料,品质优良,性能可靠,为航天材料及工艺的科研生产提供坚实保障,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的成功发射凝聚着你们的智慧与奉献。”这家公司,就是圣泉集团旗下的山东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亦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供应商。上天入地:撑起大国重器的“小材料”圣泉集团副总裁唐磊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摄影:张珈玮)在山东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圣泉集团副总裁唐磊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一一展示着依托酚醛树脂研发的一系列高端复合材料。“这个是酚醛空心微球,已经连续四次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这个是轻芯钢,具有轻质高强、阻燃保温的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复兴号’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领域,目前济南地铁座椅、车头、空调风道就使用了我们的酚醛树脂、轻芯钢产品。”“这个是光刻胶用树脂,我们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平板显示、芯片光刻胶用电子树脂国产化,助力‘中国芯’研发制造。”山东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谈到未来发展,圣泉集团副总裁唐磊充满自信,“目前,公司酚醛树脂的年产能在40万吨左右。等到山东省重点项目——酚醛高端复合材料及树脂配套扩产项目明年年初投产后,我们的年产能将达到60万吨,跃居世界首位。”圣泉集团的发展,是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成效体现,也是山东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体现。作为山东省工业转型升级四大新兴产业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之一,2018年以来,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呈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传统偏“重”的基础原材料产业逐步向高新材料产业的转型。截至目前,山东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7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4家,培育了烟台新材料产业集群、淄博新材料产业集群、高端铝材料产业集群、泰安市建材新材料产业集群、日照先进钢铁业产业集群等5个“雁阵型”集群。其中,烟台、淄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5个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5500亿元,其中滨州高端铝材、日照先进钢铁超过千亿元。酚醛树脂在PCB电路板产品上的应用打破垄断: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借东风谋发展,圣泉集团牢牢抓住了山东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机遇,在材料研发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你能想象麦秸、玉米秸、稻草能做什么吗?”圣泉集团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生物质综合利用园区说,“答案就在这片园区,这里凝聚了我们集团副总裁江成真的所有心血。”在跃居为全球领先的酚醛树脂供应商的同时,圣泉集团又在作物秸秆里发现了大宝藏,研发出“圣泉法”秸秆精炼一体化绿色技术。圣泉集团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展厅(摄影:满倩倩)在江成真的带领下,公司研究人员深耕秸秆节能综合利用领域,攻克了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难以高效分离并高质化利用这一全球性难题,将秸秆加工成为纸浆、纳米纤维素、生物质石墨烯、木糖、木质素沥青乳化剂、染料分散剂、军用航空煤油、可降解塑料袋等等上百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领域。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江成真由衷感慨,“秸秆综合利用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如果产品市场充分释放,会诞生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那时就能真正实现我们‘让秸秆与粮食同价,为农民再造一个地球’的美好愿景了。”目前,圣泉集团是全球唯一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公司已申报发明专利245项,其中109项已获得授权,并逐步展开全国布局。环顾整个山东,如圣泉一般,坚持自主创新成为世界引领者的企业比比皆是。万华化学的MDI(化工行业中常用的一种原料,聚合MDI具有保温作用,是制造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内部的隔热层或者密封层的重要原料)、东岳集团的绿色环保制冷剂、南山铝业的高性能铝合金、山东国瓷的钛酸钡粉体材料、奥福环保的尾气催化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山东天岳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南山铝业航空铝材、威海光威等一批龙头企业,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国内替代。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周传健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专访。(摄影:张珈玮)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周传健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企业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不畏艰难、意志坚定,都拥有国内独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潜力无限:新材料产业迎来新机遇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强势推进,新材料产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展现了无限的应用潜力。山东济南的晶正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突破离子注入关键技术,开发出纳米铌酸锂薄膜芯片材料,主要应用于5G手机滤波器、电光调制器、传感器等方面。泰山玻璃纤维邹城公司,为满足新基建需求,着手研发5G芯片需要的超细纱,将玻纤直径做到了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东营的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性能氧化铝纤维产品,看上去像棉被芯一样平平无奇,然而现场接受1000摄氏度的高温喷枪火焰挑战,不仅没有燃烧起来,离开火焰也只剩下微微的余温。为提高新材料产品市场开拓能力,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山东全力以赴抓机制、抓项目、抓推进、抓见效,从政策出台到项目落地,从规划引领到企业引进,从资金扶持到成果转化,切切实实做好服务与保障,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助推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北斗导航、蓝鲸1号、2号、长征系列火箭,你能想到的大国重器,都有山东新材料的支撑。”据省工信厅新材料产业处处长魏斌介绍,截至目前,山东已拥有万华化学、南山铝业、东岳集团、威海光威、威高集团、泰和新材、泰山玻纤、山东国瓷、山东天岳等一批行业“领航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38家;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在山东布局达到5家,约占全国的20%;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青岛实验室)正式运营,是北京以外的北方唯一的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新材料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29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50余家。按照《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0年)》目标,到2022年,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对全省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将努力推动山东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创新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山东晶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超强细旦高分子纺粘复合新材料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企业致力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聚丙烯长丝纺粘非织造布复合新材料生产,新产品将引领高端新型土工合成材料新未来。日前,在山东晶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超强细旦高分子纺粘复合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安装调试第一批生产线,一期项目预计10月可联动生产。 “我们引进的德国设备,采用牵伸一步成型技术加工聚丙稀的全自动智能化设备,可将生产速度提升一倍。产品是绿色环保、耐久可持续的新型高端建材材料,将填补国内产品空白,打破国外对高端非织造布市场的垄断。”山东晶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孙占义说。 山东晶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全球最新研发的成套生产线,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克服了当前市场产品不耐酸、碱的致命缺陷,使产品有效寿命成倍延长,解决了产品降解后对周边土地等环境的污染影响问题;而且产品强力高且纵横均匀;全球首创6米宽幅产品,可实现多重复合;是安全持久、环境友好的新型土工材料。该项目产品是当前市场产品的升级替代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航空航天、海绵城市、隧道地铁、河湖水利、垃圾填埋等工业与民用建设领域。产品上市后,可服务于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建设,引领我国非织造材料向高端、持久、安全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
中商情报网讯:“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具体涵盖: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今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要求到202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对全省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力争位次前移。重点新材料细分行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0%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0%以上。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区域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7年的19%提高至28%,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全省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带。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建设,经过企业申报、各市推荐、专家评审,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2018年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其中,先进高分子材料入选企业20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10家,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各7家,前沿新材料和先进钢铁材料各2家,新材料相关服务1家,其他相关企业1家。资料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中商情报网讯:“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具体涵盖: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今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要求到202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对全省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力争位次前移。重点新材料细分行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0%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0%以上。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区域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7年的19%提高至28%,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全省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带。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建设,经过企业申报、各市推荐、专家评审,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2018年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其中,先进高分子材料入选企业20家,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10家,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各7家,前沿新材料和先进钢铁材料各2家,新材料相关服务1家,其他相关企业1家。资料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