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考研录取名单 | 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分数线、录取名单)解其长剑

2021年考研录取名单 | 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分数线、录取名单)

前两篇小编带大家看了温州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的考研录取名单,22考研的同学们可以可以以此参考目标,规划自己的复习。话不多说,今天为大家整理的是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复试录取相关数据!厦门大学医学院21考研复试分数线一、医学院各专业复试的基本分数线达到以上分数线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单科和总分都要达到)。2021年医学专业初试成绩基本分数线为299分,厦门大学医学专业均在国家线之上,最低的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复试线是305分,最高的是放射影像学,复试线是360分,高于分数线61分。厦门大学医学院21考研复试方案复试内容及成绩计算复试方式:网络远程复试,采用双机位。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 40%。复试内容主要包括:1.专业素质和能力测试(40%)。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和能力;本专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考生运用本学科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综合素质及能力测试(30%)。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行为举止、表达和礼仪等。3.外语测试(30%)。含外语听力测试、外语口语测试和专业外语测试等方面。4.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合格与不合格)。主要考查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必要时还可采取“函调”或“派人外调”的方式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厦门大学医学院21拟录取名单以上数据信息整理自学校官网,希望对报考医学的同学们有所帮助,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对我说

祝贺:厦门大学6位教师当选2019国家杰青,历年最多,全国第7!

日前,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的评定结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资助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共计296项,其中我校获得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7位,获资助人数为历年最多的一次!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国家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培育工作,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立“创新人才培育项目”专门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每年开展一系列人才交流座谈会、项目预答辩会等提高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申请的质量。今后,我校将继续为青年科学家们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服务,全面支持青年科学家更快更好的成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设立于1994年,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是我国最有影响力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人才类项目。我校今年共有6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顾为民教授—— “黑洞吸积与外流”领域李剑锋教授—— “电化学拉曼光谱分析”领域史大林教授——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领域陈兰芬教授—— “Hippo信号通路调控免疫稳态与疾病”领域刘 刚教授—— “分子影像探针”领域张 杰教授—— “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机制研究”领域新晋杰青风采人物名片——顾为民顾为民,1975年10月出生,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黑洞吸积理论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的研究,在黑洞吸积盘的结构和辐射、X射线双星的吸积模式和辐射特征、伽玛射线暴的中心引擎、恒星级黑洞的搜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天文学科三种主流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近30篇。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共主持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科研项目“黑洞吸积与喷流的动力学研究”获得200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完成人)。在2010-2018年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十三届理事,目前担任教育部天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人物名片——李剑锋李剑锋,1980年7月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0年于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4年分别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界面光电催化以及食品环境公共安全领域的拉曼光谱快速检测等相关研究。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Nature Protoc.、Nature Commun.、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和Chem. Rev.等,被引7500余次,授权专利5项,撰写英语专著章节4部。担任Anal. Chem.的Features Panel及Adv. Opt. Mater.、ChemElectroChem等国际SCI期刊编委。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5)、中国青年科技奖(2019)。人物名片——史大林史大林,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获厦门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学位。2012年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3年入选福建省“百人计划”,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致力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Walbridge Fund能源与环境研究生奖、运盛青年科技奖、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人物名片——陈兰芬陈兰芬,1975年10月出生,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免疫调节应答的机制与功能研究,系统地阐明了Hippo信号通路对免疫系统的独特调控作用,包括免疫耐受、病原杀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等免疫相关疾病发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该通路失调导致上述疾病发生的致病机理,为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靶点和科学依据。目前共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2篇,均为封面文章)、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3篇,CNS子刊6篇,研究成果被Nature Reviews的多个综述刊物进行专题评论,其中2017年以通讯作者发表的Nature Immunol文章引用进入全球IMMUNOLOGY学科前1%。与其它课题组合作发现Hippo激酶抑制剂已经获得转化应用。近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峡联合基金等项目。目前担任福建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免疫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Guest Editor和《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近年获邀在中国免疫学会学术大会、国际免疫学会议(IUIS)、美国免疫学年会(AAI)等大会做报告。人物名片——刘 刚刘刚,1979年7月生,四川隆昌人,现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刘刚教授发挥其理工医学科交叉研究背景,围绕肿瘤精准诊疗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聚焦分子影像探针功能设计的系统研究,于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2016年福建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 1)、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及第十一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作为通讯作者在JCR一区主流期刊如PNAS、Nat Commun、Sci Adv、JACS、Adv Mater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高于10的论文37篇)并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参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3部、英文专著11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项,其中2项进行了企业技术转移及临床转化。人物名片——张 杰张杰,1978年4月出生,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重大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抑郁症、自闭症等)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研究。2011年回国加入厦门大学医学院建立课题组,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张杰教授聚焦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在发育期的自闭症、成年期的抑郁症、到老年期的阿尔茨海默病等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PNAS, Biological Psychiatry, Cell Report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DD, JBC, Chemistry,Chem. Biol. Drug Des.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项目等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同时和多家企业合作进行药物转化开发。来源:厦门大学科技处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

北京会

如果你来到厦门大学读研,你将会遇见这些美丽的老师,为你服务!

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风采展化学化工学院 吴丽晶 优秀事迹: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协助分管领导探索研究生管理方式,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完成研究生管理工作,具体如下:1、把关研究生生源质量,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认真组织研究生复试各个环节,耐心解答考生问题,帮助各位老师招到满意的研究生;2、争取研究生优质生源,协助做好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组织工作:耐心帮助营员报销差旅费,解答营员们各类问题,使近年来学院声誉提升,生源质量有所提高。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好研究生过程管理工作:组织研究生开题、中期、累积考核等各个过程管理环节,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此同时,注重研究生管理创新,协助学院领导成功的组织举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化学类专业研究生化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各个高校的学院领导、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者等方方面面力量,探讨在 “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全国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培养与管理。会议报告即有对研究生培养的顶层思考,又有对课程建设的探索,还有对创新培养体制的研究。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力量,提升理念,深入的促进全国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新时代变革和内涵式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化学化工学院 曾双双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系秘书曾双双,优秀事迹:自2010年入职以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主要负责系的日常事务工作,包括系本科、研究生、人事等方面的事务,其中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学科学位点申报、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学科评估、研究生讲座、研究生课程开课排课和培养方案的修订等过程管理。她始终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理念,立足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保持高昂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是繁杂、琐碎而平淡,但她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想学生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保证了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每一年的招生工作任务繁重且责任重大,她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回答考生的咨询,仔细完成招考的每个环节,保证了每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从2010年开始她参与了化工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评估、各种研究生基地的申报,负责材料的收集、汇总和整理工作,为学科的各类申报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泰戈尔曾说:“没有什么比单纯而又自然地履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职责更伟大的了。”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所以曾双双老师仍然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归纳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继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材料学院 沈晓红 沈晓红,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材料学院的研究生秘书,负责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材料两个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事迹:近年来,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秉承爱岗敬岗、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发挥自己的耐心、细心、爱心与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重视学习、掌握教育部和学校有关研究生和学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做好上传下达,并积极贯彻和落实,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招生的“阳光工程”保驾护航。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和总结。为规定教学管理,专门到兄弟院校调研,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协助起草各类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关表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凝练教学成果与经验,参与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作为完成人之一,先后获得2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2017年)、1项厦门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为提高服务水平,利用业余水平不断学习,有意识地为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探索,先后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公共卫生学院 潘莉莉 潘莉莉,女,汉族,1982年3月出生于山东枣庄,中国共产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优秀事迹:该同志自2011年8月至今担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秘书一职,她热爱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入职以来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研究生秘书工作职责,保障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平稳、快速、有序发展,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一、工作细致、认真负责教育工作无小事。潘老师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本着认真细致、负责到底的精神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保障研究生工作从招生到毕业与教学等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保证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二、敢于担当、坚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潘老师时刻牢记:“考生成绩必须是真实的”,这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考生负责,认真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三、关爱学生、默默奉献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工作中潘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合乎教师的身份。不管白天、黑夜,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做好合理的安排。她对学生像朋友一样,有的同学亲切的称她“莉莉姐”。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教学管理,更多的是教学服务,服务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潘老师一直本着“为学生服务好,为老师服务好”的意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她就是这一样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奉献于教育事业心的平凡人。能源学院 陆雪英 陆雪英老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爱岗敬业、遵守各项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工作态度,在研究生院、招生办、考试中心以及学院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勤奋工作,履行好岗位的职责,熟悉研究生教育管理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理解准确,服务到位,正确执行,处理及时;优秀事迹:注重业务理论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较清晰的工作思路,常规工作程序化,做好阶段性工作目标,及时做好工作计划和阶段总结;新的工作要积极主动、提前筹备,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的目标,开拓创新意识,化被动为主动,顺利地开展工作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关注前沿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注意统筹协调,保证学院教学工作的平稳高效运行;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因循守旧用老经验老方法办事;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建立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体制,如何逐步建立适合学院特色的学生培养评价体系等深层次工作。老师表示:这么多年来一直十分感谢学校有一个良好的体制,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鼓励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多次获得研究生院和学院的奖励。今后也将更加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更大创新和突破。软件学院 麻琳健 麻琳健老师从事研究生秘书工作十五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长期负责软件学院各类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并协助学院领导做好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导师遴选聘任、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各类教育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等各项研究生相关工作。优秀事迹:在研究生秘书的岗位上,麻琳健老师凭借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时,麻琳健老师还积极参与研究生相关的科研项目,曾经参与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系统项目、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跟踪系统项目的研发工作。在软件学院工作期间,曾经三次获得“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两次获得“厦门大学软件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麻琳健老师仍然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努力提升业务水平,以便更好更有效地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多年来,麻琳健老师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默默辛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对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生命科学学院 欧阳智贤 欧阳智贤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秘书优秀事迹:自2016年入职后即担任研究生秘书,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在招生方面,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充分利用保研论坛、保研QQ群等大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宣传学院夏令营和推免招生工作;制作夏令营微信推送,拓宽招生宣传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丰富并改进夏令营活动环节;响应学院“走出去”号召,每年与学院教授到多所国内知名高校进行招生宣传。每年推免生系统开放填报的时候,均会守在学院至凌晨,以争取第一时间给推免生发送拟录取通知,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用心和诚意。在学院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夏令营拟录取营员选择推免生科院的比例由2016年的21%增长到2017年的32%,2018年该比例又增长到43%。在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方面,工作认真细致,尽职尽责,能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用心为学生做好课程安排、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相关服务工作。此外,能够做好学位点评估与学科分析工作,助力学院学科建设。自工作以来,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深受师生认可。在2017年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并在2018年获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筹办工作先进个人。数学科学学院 陈李媛 陈李媛,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负责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学科建设、学位管理、导师遴选聘任、日常教学事务等一系列研究生教学、培养相关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优秀事迹:曾获得“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数学科学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大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研究生教务岗位既连接着导师和学生,又连接着培养和教学,工作内容繁杂琐碎,具有很强的服务性,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自从事研究生教务管理岗位的5年多来,陈李媛老师始终坚持“严于律己、乐于服务、不懈学习、勇于创新”的工作理念、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竭尽全力为学院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协助学院完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国家天元数学东南中心启动仪式等总要工作,得到全院老师与研究生同学们的好评。同时,陈李媛老师也重视在工作中坚持学习,时常从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实际和学科发展需求,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反思,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例如,主动了解更多关于教务方面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案列;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习培训及调研了解其他兄弟院校数学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够结合工作实际需求,为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制定符合院系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于无声处,踏实前行,陈李媛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名研究生教务工作人员积极的精神风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晋英 自2014年以来,一直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秘书工作,爱岗敬业,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热情、真诚无私地为师生做好教学服务,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历年研究生教务、招生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优秀事迹:恪尽职守,求实创新,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在日常教务管理中,从学生入学后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确定、排课、选课、考试、成绩管理到学位论文开题、中期审核、答辩、授学位等所有环节都提前做好预案,避免各种疏漏,保障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按照研究生院的工作要求,协助分管院长完成教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了日常教学的井然有序。坚守原则,悉心服务,全力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在研究生复试工作中,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的各项规定,协助学院领导认真组织考生调剂、复试工作。历年来,从研究生初试至复试这段时间,办公电话成了考生们的咨询热线,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考生的咨询。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协力推进学科建设稳步提升。按照研究生院的部署,积极配院系领导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国家级和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申报、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等工作,认真准确地收集、筛选和整合材料,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任劳任怨,高效圆满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创新工作方法,对各项任务科学分解、高效完成,尽最大努力为师生提供便利,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普遍认可。老师表示:今后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保持踏实稳重、诚恳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强烈的责任感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魏昊 魏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协助学院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授学位、学科评估等工作。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和方法,熟悉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管理环节。优秀事迹:对待领导,尊重而不恭维、服从而不盲从;对待导师,平等协调、尊重理解、互敬互谅;对待研究生,态度热忱、真心实意。2018年获校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者 、校优秀夏令营工作者、工程技术学部积极参与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药学院 李真 李老师任职研究生秘书期间,能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在研究生、导师、学院、研究生院、招办、考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优秀事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一切以服务好全院师生为出发点,为师生创造便捷、高效、规范、优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服务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受全院师生好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争取优质生源;2、做好教学安排,多为任课教师着想;3、加强新生教育,规范研究生培养;4、善于与师生沟通,及时反馈师生意见和建议;5、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指导学生申报各种项目;6、简化工作流程,方便师生操作。医学院 易佩荣 优秀事迹:易佩荣老师从事研究生秘书工作四年以来,始终牢记服务意识,勇于开拓创新,主动钻研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规律,与时俱进,修订了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管理规章制度十余项。注重积累经验,总结工作技巧,合理规划和安排工作。主动了解兄弟院校的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善于借鉴和思考,大胆建言献策,将临床医学专硕新生开学报到时间提前到暑假,便于专硕在开始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就能完成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十年辅导员工作经历已经让易老师形成了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理念,二级职业指导师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历也让易老师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自觉换位思考,眼中有人,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类型的师生做好服务工作。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离不开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配合和支持。在与10家附属医院、2家教学医院的合作沟通中,易老师努力发挥好上传下达、沟通左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考虑到高校和医院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学校的通知不能直接转发给医院,所以每次工作往来、发布通知时,易老师都会根据医院的不同情况做出修改,便于医院能更好的执行。在各类学科评估等重大工作中,她全身心投入,只要工作需要,不分白天黑夜或平时假期,她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敬业意识获得学院师生一致好评。知识产权研究院 林少婷 林少婷,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2年8月来校工作至今,现任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研究生秘书,兼任研究院人事科研秘书。优秀事迹:热爱本职工作,坚决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时时关心学校和院系大事,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具体教学服务工作中践行以师生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做好各项工作,协调研究院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外事等工作有序运行,在研究院师生中具有较高评价。管理服务意识强,工作表现突出,参与“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福建省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知识产权台湾博士生专班”、“理工知识产权双学士创新实验班”等项目的申报和具体执行,多次出色完成大型学术活动的筹备、组织任务,曾获“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法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学习,在职期间发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论文3篇。热爱生活,爱好瑜伽和跑步,在校运会中有获奖。团结同事,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努力为学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来源: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美工/邵婷编辑/霍秀春

百灵鸟

高考585分,厦门大学医学院与福建医科大学,你怎么选呢

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简称厦大,位于厦门市,厦大医学院是厦大二级单位,1996年成立,在大学圈子里,属于年轻人,有厦大的名气,实力不可小看,发现很快,2012年吸收了省会城市福州第二医院做附属医院,在福州医科大学眼皮子底下夺资源,截止2019年,厦大医学院以厦门为中心,辐射福州、漳州,拥有了直属附属翔安医院、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附属东南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成功医院、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等10家附属医院。目前附属医院总床位数已达13000多张,年门急诊量1200万人次,手术量29万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43人,助理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91%,拥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占64%。此外,学院还拥有一支560余人的临床教师队伍,分布在10家附属医院,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肿瘤医学、神经科学等多个临床学科。临床教师队伍中,副教授以上职称224人,占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8.4%,其中博士占46%,双聘院士4人。专任教师与临床教师所有副教授人一共有307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25人,本科生1504人(其中MBBS留学生357人)、硕博研究生1021人。另外,还有在籍海外留学函授生2000余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简称福建医科大,学校拥有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平潭协和医院等6所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数9600多张。在校全日制学生16000多人。福建医科大有专任教师158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42.96%,教授500人,副教授596人。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师资方面:博士占比,厦大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院士方面,厦大>福建医科大;附属医院,床位数,厦大>福州医科大;基础教育,学生规模,厦大<福建医科大,毕竟医学是福建医科大本;厦大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级别不一样,一个是省名,一个是副部级市,一个是二级学院,一个是大学,厦门大学医院院培养的是医学方面的医学精英人才,福建医科大学主要培养基础医疗大众人才。录取分数方面:厦门大学在福建省医学类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585分,最高分620分,平均分597.83分左右,福建医科大学在福建省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是临床医学5+3一体化,最低分585,平均分597.4分左右,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最低分数577分,平均分582.2分,临床医学最低分543分,平均分558.4分。总结,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都在一本招生,福建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录取分数线中,只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最低分数线585分,与厦门大学医学院所有专业最低分数线585分,打个平手,平均分厦门大学医学院597.83,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597.4分,厦门大学医学院略微高0.43分。总之厦大医学院录取的最低分是福州医科大学录取的最高点。附录:福建医科大2017~2019年各省录取分一览表,供大家参考。接下接上完毕!

葵花劫

福建医科大学与厦门大学医学院应该怎么选?

福建医科大学于1937年始建,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还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濂(后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任职,说起来和西安交通大学算是沾亲带故)福建医科大学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福建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有6家,分别是1.附属协和医院.2.附属第一医院.3.附属第二医院4.附属第三医院.5.附属平潭协和医院.6.附属口腔医院。以附属协和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综合实力最强,香港艾力彼全国顶级医院排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8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7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精湛的外科技术闻名,心外科、胃外科、结直肠外科声名远扬,内科也是一点不逊色,其中血液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独领风骚,神经内科是省内领头羊,神经外科齐名,眼科、整形外科都是非常好的科室,华东地区多次提名,2016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全国特等奖。附属第二医院是福建省呼吸医学中心挂靠单位,风湿免疫学和变态反应学是优势科室。2.厦门大学医学院是厦门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1996年10月11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医学院宣告成立。[1]截至2018年9月,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护理学系、口腔医学系、眼视光学系、器官移植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所、眼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抗癌研究中心等64个教学与科研机构,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学、MBBS(临床医学)等5个本科专业。非直属附属医院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其中实力最强当属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直属附属医院有: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儿科闻名,儿科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是厦门当地人喜欢去的一家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通过了JCI认证,实力强劲,分院众多。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消化内科闻名,消化内科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科室大牛多,是厦门老牌医院,同样是厦门本地人喜欢去的医院之一,近年来虽发展不及第一医院,但是实力依然非常不凡。《2018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福建省最强的五所医院排名(福州总医院是军队医院,暂不列入排名)大致如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福建省立医院4.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总的来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力比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强,直属附属医院也较多,但是这几年厦门大学医学院发展迅速,实力后劲强,拿下了博士点,直属附属医院翔安医院的建立更是锦上添花的感觉。如果想在厦门工作或者进入985名校作为跳板,保研率高,远远超过“双非”学校,可以优先选择厦门大学医学院,如果是想在本省其他地区工作,福建医科大学的老牌子还是很好用的,选择福建医科大学和厦门大学医学院都是不错选择。

白巨熊

考研复试参考!厦门大学医学院的远程复试要求及指南

考研复试参考!厦门大学医学院的远程复试要求及指南一定好好看一下细节决定成败

鬼江

厦门大学王鑫团队揭示阿尔茨海默病和唐氏综合征治疗新靶点

近日,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Trisomy 21-inced Dysregulation of Microglial Homeostasis in Alzheimer’s Brains is Mediated by USP25”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唐氏综合征新的治疗靶点,并且在小鼠模型上利用USP25小分子抑制剂成功地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缓解了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进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与记忆、认知能力退化相关的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2018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至2018年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而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到1.5亿人,每3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痴呆;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痴呆症总体患病率约为5.3%,60岁以上痴呆症患者总数约为1000-1500万人,其中60%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 DS)是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作为最常见的智力障碍遗传疾病,唐氏患者携带有第三条完整或部分的21号染色体。100%的唐氏患者在40岁左右就出现了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表型,而60~75%的唐氏患者在60岁时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症状,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但目前对于唐氏患者早发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对于唐氏-阿尔茨海默(DS-AD)共患病机制的研究将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病致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该研究中,王鑫教授团队构建了一个新的DS-AD杂交小鼠模型(5×FAD;Dp16),发现21号染色体三拷贝会加剧AD的关键病理特征—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反应,于是研究团队将注意力聚焦到21号染色体编码的免疫相关基因上。其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5作为白细胞介素IL17介导的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的负调控因子,在先天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此外,USP25缺陷会抑制干扰素调控因子IRF3转录活性,从而减少I-型干扰素IFNs的产生,但USP25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未见报道。研究团队发现USP25在唐氏患者和唐氏模型小鼠Dp16脑中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且在小胶质细胞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神经炎症的发生发展。研究团队构建了人工细菌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Tg-USP25转基因小鼠,将BAC-Tg-USP25与AD模型小鼠5×FAD杂交,发现过表达USP25会导致5×FAD小鼠脑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加重5×FAD小鼠突触功能和认知缺陷;而敲除Usp25基因则可以减轻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逆转5×FAD小鼠的突触功能和认知缺陷。从机制上,研究团队发现USP25介导WDFY1和ATP6V0C的去泛素化修饰,从而减少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及突触吞噬。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5调控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稳态最后,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USP25的小分子抑制剂,该小分子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血脑屏障透过性。长期给药小鼠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反应,但显著减轻 5×FAD小鼠脑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反应,逆转5×FAD小鼠的突触和认知功能缺陷。该研究通过遗传学和药理学方法证明了21-三体与阿尔茨海默病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的关联性,指出USP25可能作为阿尔茨海默病和唐氏综合征潜在的治疗靶点。该研究工作由王鑫教授指导完成,厦门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郑秋阳和博士生李桂林完成主要实验工作,王世华、朱琳、高月、邓青芳、张洪峰、张丽珊、吴美玲、狄安洁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厦门大学医学院许华曦、赵颖俊和孙灏教授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清华大学董晨教授提供了Usp25基因敲除小鼠,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周裕林教授和郑良楷博士帮助收集了脑组织样品。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的资助和支持。王鑫,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2018年),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市首届杰出青年人才,2010年获得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青年学者奖 (Young Scholar Award of Alzheimer's Association)。王鑫教授课题组主要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机理和药物靶点探索。近年在Nature Medicine、Science Advances、PloS B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王鑫教授课题组因工作需要,热忱欢迎优秀博士后加盟,同时欢迎优秀学子报考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教授课题组研究生。联系方式:wangx@xmu.e.cn。原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1/eabe1340

不贷

这些课堂,来自战“疫”一线

疫情期间,不少高校将战“疫”精神引入在线课堂,让战“疫”精神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今天,跟随教育小微,一起走进“疫”线课堂↓↓↓一堂思政课将战“疫”精神带入课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上一堂党课”3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上一堂党课”活动首次课程在线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在线出席活动并分别作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党员教育专题报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作专题报告。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全体学生党员、部分武汉大学的学生党员在线“同上一堂党课”。课程结束后,一同连线的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坚定的信心勇气,投入到当前和未来的学习科研工作中。疫情发生后,清华大学在成功实现在线开课的同时,主动为华中科技大学开设“克隆班”,为华中科技大学提供全力支持,驰援在线教学力量。南京大学,老师做榜样近日,在湖北奋战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导师们”,为南京大学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做出了榜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代静泓说,在来到湖北之后,接到了一个南大医学院研究生的电话,表示想选择呼吸专业。“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因为疫情让我看到了作为呼吸科医生的责任和担当。’”厦门大学,讲台搬到最前线10:20几天前,厦大青年说战“疫”系列团课第一场就把讲台搬到了最前线,五位在武汉一线的医学院师生院友,在线分享了他们的战“疫”故事。刚刚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兰医生说,“努力学习努力做事,希望拿回去的是经验而非只是穿着防护服的照片。”2019级硕士生梁晶晶在课后说,仁心仁术,止于至善,自己始终不能忘记医学生的使命。一堂专业课感受“疫”线教师责任担当武汉大学,备课在一线“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学”(CPPT)授课教师们均为一线医务人员,疫情防控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走进在线教学的新战场。CCPT消化部分教师孙军授课当天仍坚守在东院病房;一线科室感染科陈晓蓓老师则利用午休时间,组织集体备课。复旦大学,有问必答疑不久前,一堂面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6级临床八年制专业本科生的“传染病学”课程在“云端”开讲,授课老师正是身处武汉抗“疫”前线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为了提高答疑效率,他干脆直接语音通话上阵,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详细地回答了十几位同学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师长来寄语3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学期网上教学正式开始的日子,在观看专业课程前,瑞金临床医学院的同学们都获得了一份特别的开学讲话——来自武汉抗“疫”前线的瑞金临床医学院的老师们特别录制的寄语视频。其中,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瑞金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胡伟国对同学们提出了三个期待,其中一个就是希望他们要充分了解医学这个职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来源|综合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官微

鸳鸯剑

最新医学院排名:这所双非医科大竟拥有四位院士?实力超很多985

众所周知,院士,一般都是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才,尤其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培养一位普通医生都需要十几年,更不用说医学是学到老活到老,能达到医学院士的水平一般都是国内各专业的大牛。我们知道,在高校竞争逐渐激烈的今天,如何评价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专职院士的有无以及有多少已经成为了一条最重要的准则。并且大多数院士都分布在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中院士一直都是凤毛麟角,但是,河北的一所高校,非“双一流”却拥有四位院士,可以说是实力十分强劲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河北医科大学,初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洋医学堂,1894年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于天津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院校。辛亥革命后,1913年北洋医学堂更名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并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河北医科大学虽不是双一流名校,但却是一所实力非常强的医学院校,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据最新发布的全国医学院校排名,河北医科大学在全国医学院校当中位列第29名,实力已经超过兰州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等很多985高校的医学院。目前,河北医科大学拥有4名专职院士,这4名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别是神经病学、法医学、中医络病学、骨科学。并且这四位院士均是医大培养出来,毕业后又投身于河北医大的发展建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李春岩院士,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我校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神经病学学会会员等多项职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燕赵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春岩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并命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新亚型“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首次在国内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体内分离培养出空肠弯曲菌,这对于国内甚至国际神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吴以岭院士,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我校学术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以岭院士是著名的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承担“973”、“863”、“十一五”、“十二五”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5项国家级及多项省部级成果,获得多项荣誉称号。丛斌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发表学术论文340篇,其中SCI收录71篇,主编《实用法医学》等专著和教材7部。丛斌院士从80年代起一直从事法医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率先完成了犯罪现场高度降解生物检材DNA的分型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丛斌院士具有丰富的检案经验,纠正过数起震惊全国的大要案。张英泽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院士在我校第三医院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大学客座教授,是我国创伤骨科学术领军者之一。迄今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和专利权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在近3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他率领的团队多次进入全国骨科前10名。这四位院士一直以来都是河北医大的一张张名片,彰显着河北医大的办学水平与教学实力,无数学子来到河北医大追寻自己的学医理想,践行着“明德博学、行方智圆”的医大情怀,传承着不忘初心、拼搏进取的医大精神。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悬解

一位浙大医学博士毕业后的感想

今年是2020年,已经博士毕业两年了,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自己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准备读研的同学和考研的同学一点点小帮助。首先我简单介绍下自己,本科非985,非211,研究生非985,非211,就不说学校的名字了,后面有些实话,怕中伤自己的母校,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发了一篇12分的文章(一作)和一篇9分的(共一),毕业时拿到省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哈哈,太得瑟了。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我老师很低调,我就不说他名字了。下面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故事吧。本科毕业时就是一小白,就是想考研,而考研。想考一好学校,好专业,其它全无要求。当然,我也为自己无知付出惨重代价,硕士研究生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导师给发了一篇学报。我自己评价自己的研究生三年,学了3年英语吧。我是我导师第一个学生,我导师没科研经费,就蹭课题组的大老板,大老板的学生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当和导师谈到买试剂时,导师说你研究生经费学校只给五千,你能做什么东西,你买的东西你能做出来吗。跟着大老板的学生把一些常规实验学了一遍,硕士好像有点轻松。有次导师听别的老师说我准备考雅思,突然不高兴了,给我布置了很多实验任务。我给老师的回答是我完成不了:第一自己能力有限,第二没钱。老师给我的回答是我毕业和她没任何关系。我的回答是她的科研能力太强了,我这种学生不适合当她的学生。我这种能力差的学生,要找一个能让我顺利毕业的导师。我准备换导师或者退学。当然,最后大老板出面调节,大老板就是一个人精。晚上大老板约谈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学生,毕业不要有压力,如果觉得毕业有压力,立马写毕业论文,和师姐一起答辩,提前把程序走完,后面自己安排找工作或者考博。这事就压下了。毕业离校前几天,准备找导师谈照相留念的事,导师在办公把我骂了一顿,说实验做得不好,以后读博肯定毕不了业等,当然也没有毕业留念的事了。毕业后当然也不联系(把导师拉黑)。我写这个故事,不是教大家顶撞导师和威胁导师,毕业后自己心里也很郁闷,自己就是大逆不道,目无尊长。我觉得读研一定要找一个能力和人品好的导师。如果碰到和自己不合的导师,个人觉得尽量妥协吧,尽量拿到文章,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毕业有问题的话换导师或者退学,互相耗着,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面也没有学位证。选导师慎重,读研慎重。研究生最后一年考博了,选了厦门大学医学院,觉得他们有奖学金3万和竞争不激烈,初试过了,复试刷了。报的导师发的最好文章6分吧。她当时问我想发多大的文章,我说五六分吧。报的导师破格了自己实验室的实验员(自己硕士做的东西人家不入眼)。当然,当时自己很难过。毕业后上班了,发现自己更喜欢科研,对科研念念不忘。后面又考博了,选了浙大,选了个新来的导师,考博侥幸通过。暑假导师在国外,九月份入的实验室,实验室空的。自己和实验员建设实验室。实验员人比较好,刚来,没任何经验。自己小心翼翼地建实验室和做实验。入学第一个月导师找谈话,导师说我是这届招生里面最差的,其他学生都是转博得,他们的课题最少做了两年,我是零起步。希望我努力干。浙大博士毕业是3分,如果我的目标是发3分顺利毕业的话,他现在就送我一篇3分文章,回家上班去。然后谈课题的事。自己努力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和导师沟通。导师觉得合理的意见都让我自己决定,导师经常说实验经费就是给我花的,要大胆的尝试。第一个寒假实验做到关键时候,留在浙大吃年夜饭了。运气蛮好的第二个寒假文章开始投稿了,又留在浙大吃年夜饭。导师问我,我的文章定位多少,我说了个12分的杂志(最低),导师很开心。文章投稿和修回花了一年,第三个寒假又留在浙大吃年夜饭了。最后,文章被一个12分的杂志接收了。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后面两个寒假大年三十他也在办公室帮我改文章。我导师就是我的偶像。导师有些时候非常关注自己的实验,经常询问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了尽快出结果,有些时候通宵做实验,有些时候早上5点起来做实验。后面又发了个九分的共一文章。博士四年毕业,导师每个月按不扣税的最高标准给劳务费。毕业后找了个高校,导师说,实验室的东西带点走,别拿空了。工作后,也经常跑浙大做实验,导师经常请吃饭和鼓励自己。我博士导师和我性格蛮像的,都内向,直接。博士期间,收获了两个最好的朋友,每天一起吃饭,去实验室,回寝室。毕业后每周也要打两三个电话互相鼓励安慰。最后,我要说读博要慎重,博士毕业不一定能发好文章,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希望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导师和同学。来源:小木虫 作者:wu75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