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接爆料称,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原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教授吴春明已在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工作。此前,吴春明曾被举报“诱奸女学生”,并于2014年10月被厦大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1月11日,澎湃新闻从厦大南海研究院人事处工作人员处获悉,吴春明目前已在该校南海研究院工作。当被问及吴春明现从事工作与此前所受厦大处分有无冲突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吴春明现只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并无从事任何教学或指导学生的工作,符合厦大之前的处罚决定。15日,厦大人事处职称科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吴春明现具有中级职称,职位为“图书馆员”。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网站“中国考古网”2017年11月6日发布消息称,东亚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澎湃新闻注意到,这篇由厦大历史学系供稿的消息提到,“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吴春明先生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四洋’航海实践”。2014年7月12日,吴春明曾被举报“诱奸女学生”。三个月后,10月14日,厦大发布官方通报称,经过三个月的多方取证和深入调查,查明吴春明与一名女研究生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对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骚扰行为。2014年,当事女生接受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节目采访,称曾被迫与吴春明三次开房。网友贴出的吴春明酒店睡觉照片通报指出,吴春明利用师生关系与女学生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和对女学生性骚扰,严重违背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操守,败坏了师德师风,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经研究,决定给予吴春明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处分。同年10月2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报称,撤销由吴春明担任课题组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一年后,吴春明重回公众视野。2015年12月20日,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吴春明出任该委员会委员。(稿件来源:澎湃新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后排左四疑似吴春明。
最近是考研成绩出来的时间,所以,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说几点自己当时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充足的准备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像昨天我发表的写给研究生初试成绩出来后的考研学子,评论区里有人在质疑我,现在线还没有出,只有初试完毕后才会有,提问这个问题的读者陷入了心理学中的固定思维模式。调剂信息现在每天都在有高校发布,所以掌握信息很重要。明天具体给准备调剂的学子讲讲经验,今天主要对联系导师这一块进行详细阐述。有很多人问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我的回答是联系比不联系要好。那么该怎么选择导师?1.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你所报考的研究生院官网(以下以厦门大学为例),打开导师页面,一般每个学校官网都大同小异,都可以找到导师信息页面(导师风采):点开就可以查询到具体导师信息,找到你的专业对应的学科,再找导师,然后就可以针对导师开始详细了解其情况了,然后再通过名字,各种搜索,基本上网上的信息你都能找到。2.第二就是借助资源,主要就是本校老师,可能会给你推荐一下(家人有资源更好),或者有自己学姐学长曾经考入了这个学校,那么这就是最好的资源了。如果没有,那就联系自己已经认识的其他已经读取研究生的学长或者学姐,找他们帮忙,一般通过3个人,就能找到目标人物。3.找到目标导师该怎么办?当然是开始联系了,这个是关键点。联系主要就是通过邮件:贴一个我当时写的模板:尊敬的XX老师,您好! 冒昧打扰您,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邮件,我是~~~,本科就读于~~校,专业:~~~,今年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总分:~~,其中,政治、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分别多少(分数都阐述一下),初试总分在该专业排名第一。对您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跟您学习,如果有幸,希望进入您的门下,成为您的得意门生。 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此件。祝您健康顺利! 学生:~~~这是我当年使用的。一般导师都会回复,接下来就准备你的复试了,然后复试之前就可以继续联系拜访一下这位导师了。然后万一这个导师正好是复试小组的小组长,岂不美滋滋?赶紧拿去实践吧。最后祝所有考研学子梦想成真。
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风采展化学化工学院 吴丽晶 优秀事迹: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协助分管领导探索研究生管理方式,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完成研究生管理工作,具体如下:1、把关研究生生源质量,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认真组织研究生复试各个环节,耐心解答考生问题,帮助各位老师招到满意的研究生;2、争取研究生优质生源,协助做好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组织工作:耐心帮助营员报销差旅费,解答营员们各类问题,使近年来学院声誉提升,生源质量有所提高。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好研究生过程管理工作:组织研究生开题、中期、累积考核等各个过程管理环节,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此同时,注重研究生管理创新,协助学院领导成功的组织举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化学类专业研究生化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各个高校的学院领导、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者等方方面面力量,探讨在 “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全国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培养与管理。会议报告即有对研究生培养的顶层思考,又有对课程建设的探索,还有对创新培养体制的研究。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力量,提升理念,深入的促进全国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新时代变革和内涵式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化学化工学院 曾双双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系秘书曾双双,优秀事迹:自2010年入职以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主要负责系的日常事务工作,包括系本科、研究生、人事等方面的事务,其中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学科学位点申报、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学科评估、研究生讲座、研究生课程开课排课和培养方案的修订等过程管理。她始终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理念,立足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保持高昂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是繁杂、琐碎而平淡,但她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想学生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保证了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每一年的招生工作任务繁重且责任重大,她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回答考生的咨询,仔细完成招考的每个环节,保证了每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从2010年开始她参与了化工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评估、各种研究生基地的申报,负责材料的收集、汇总和整理工作,为学科的各类申报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泰戈尔曾说:“没有什么比单纯而又自然地履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职责更伟大的了。”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所以曾双双老师仍然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归纳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继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材料学院 沈晓红 沈晓红,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材料学院的研究生秘书,负责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材料两个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事迹:近年来,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秉承爱岗敬岗、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发挥自己的耐心、细心、爱心与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重视学习、掌握教育部和学校有关研究生和学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做好上传下达,并积极贯彻和落实,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招生的“阳光工程”保驾护航。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和总结。为规定教学管理,专门到兄弟院校调研,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协助起草各类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关表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凝练教学成果与经验,参与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作为完成人之一,先后获得2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2017年)、1项厦门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为提高服务水平,利用业余水平不断学习,有意识地为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探索,先后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公共卫生学院 潘莉莉 潘莉莉,女,汉族,1982年3月出生于山东枣庄,中国共产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优秀事迹:该同志自2011年8月至今担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秘书一职,她热爱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入职以来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研究生秘书工作职责,保障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平稳、快速、有序发展,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一、工作细致、认真负责教育工作无小事。潘老师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本着认真细致、负责到底的精神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保障研究生工作从招生到毕业与教学等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保证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快速发展。二、敢于担当、坚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潘老师时刻牢记:“考生成绩必须是真实的”,这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考生负责,认真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三、关爱学生、默默奉献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工作中潘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合乎教师的身份。不管白天、黑夜,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做好合理的安排。她对学生像朋友一样,有的同学亲切的称她“莉莉姐”。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教学管理,更多的是教学服务,服务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潘老师一直本着“为学生服务好,为老师服务好”的意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她就是这一样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奉献于教育事业心的平凡人。能源学院 陆雪英 陆雪英老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爱岗敬业、遵守各项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工作态度,在研究生院、招生办、考试中心以及学院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勤奋工作,履行好岗位的职责,熟悉研究生教育管理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理解准确,服务到位,正确执行,处理及时;优秀事迹:注重业务理论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较清晰的工作思路,常规工作程序化,做好阶段性工作目标,及时做好工作计划和阶段总结;新的工作要积极主动、提前筹备,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的目标,开拓创新意识,化被动为主动,顺利地开展工作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关注前沿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注意统筹协调,保证学院教学工作的平稳高效运行;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因循守旧用老经验老方法办事;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建立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体制,如何逐步建立适合学院特色的学生培养评价体系等深层次工作。老师表示:这么多年来一直十分感谢学校有一个良好的体制,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鼓励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多次获得研究生院和学院的奖励。今后也将更加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更大创新和突破。软件学院 麻琳健 麻琳健老师从事研究生秘书工作十五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长期负责软件学院各类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并协助学院领导做好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导师遴选聘任、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各类教育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等各项研究生相关工作。优秀事迹:在研究生秘书的岗位上,麻琳健老师凭借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时,麻琳健老师还积极参与研究生相关的科研项目,曾经参与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教学管理系统项目、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跟踪系统项目的研发工作。在软件学院工作期间,曾经三次获得“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两次获得“厦门大学软件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麻琳健老师仍然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努力提升业务水平,以便更好更有效地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多年来,麻琳健老师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默默辛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对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生命科学学院 欧阳智贤 欧阳智贤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秘书优秀事迹:自2016年入职后即担任研究生秘书,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在招生方面,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充分利用保研论坛、保研QQ群等大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宣传学院夏令营和推免招生工作;制作夏令营微信推送,拓宽招生宣传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丰富并改进夏令营活动环节;响应学院“走出去”号召,每年与学院教授到多所国内知名高校进行招生宣传。每年推免生系统开放填报的时候,均会守在学院至凌晨,以争取第一时间给推免生发送拟录取通知,让学生感受到学院的用心和诚意。在学院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夏令营拟录取营员选择推免生科院的比例由2016年的21%增长到2017年的32%,2018年该比例又增长到43%。在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方面,工作认真细致,尽职尽责,能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用心为学生做好课程安排、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相关服务工作。此外,能够做好学位点评估与学科分析工作,助力学院学科建设。自工作以来,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深受师生认可。在2017年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并在2018年获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筹办工作先进个人。数学科学学院 陈李媛 陈李媛,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负责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学科建设、学位管理、导师遴选聘任、日常教学事务等一系列研究生教学、培养相关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优秀事迹:曾获得“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数学科学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大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研究生教务岗位既连接着导师和学生,又连接着培养和教学,工作内容繁杂琐碎,具有很强的服务性,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自从事研究生教务管理岗位的5年多来,陈李媛老师始终坚持“严于律己、乐于服务、不懈学习、勇于创新”的工作理念、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竭尽全力为学院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协助学院完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国家天元数学东南中心启动仪式等总要工作,得到全院老师与研究生同学们的好评。同时,陈李媛老师也重视在工作中坚持学习,时常从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实际和学科发展需求,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反思,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例如,主动了解更多关于教务方面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案列;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习培训及调研了解其他兄弟院校数学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够结合工作实际需求,为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制定符合院系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于无声处,踏实前行,陈李媛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名研究生教务工作人员积极的精神风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晋英 自2014年以来,一直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秘书工作,爱岗敬业,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热情、真诚无私地为师生做好教学服务,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历年研究生教务、招生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优秀事迹:恪尽职守,求实创新,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在日常教务管理中,从学生入学后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确定、排课、选课、考试、成绩管理到学位论文开题、中期审核、答辩、授学位等所有环节都提前做好预案,避免各种疏漏,保障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按照研究生院的工作要求,协助分管院长完成教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了日常教学的井然有序。坚守原则,悉心服务,全力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在研究生复试工作中,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的各项规定,协助学院领导认真组织考生调剂、复试工作。历年来,从研究生初试至复试这段时间,办公电话成了考生们的咨询热线,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考生的咨询。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协力推进学科建设稳步提升。按照研究生院的部署,积极配院系领导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国家级和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申报、第四轮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等工作,认真准确地收集、筛选和整合材料,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任劳任怨,高效圆满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创新工作方法,对各项任务科学分解、高效完成,尽最大努力为师生提供便利,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普遍认可。老师表示:今后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保持踏实稳重、诚恳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强烈的责任感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魏昊 魏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协助学院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授学位、学科评估等工作。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和方法,熟悉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管理环节。优秀事迹:对待领导,尊重而不恭维、服从而不盲从;对待导师,平等协调、尊重理解、互敬互谅;对待研究生,态度热忱、真心实意。2018年获校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者 、校优秀夏令营工作者、工程技术学部积极参与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药学院 李真 李老师任职研究生秘书期间,能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在研究生、导师、学院、研究生院、招办、考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优秀事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一切以服务好全院师生为出发点,为师生创造便捷、高效、规范、优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服务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受全院师生好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争取优质生源;2、做好教学安排,多为任课教师着想;3、加强新生教育,规范研究生培养;4、善于与师生沟通,及时反馈师生意见和建议;5、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指导学生申报各种项目;6、简化工作流程,方便师生操作。医学院 易佩荣 优秀事迹:易佩荣老师从事研究生秘书工作四年以来,始终牢记服务意识,勇于开拓创新,主动钻研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规律,与时俱进,修订了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管理规章制度十余项。注重积累经验,总结工作技巧,合理规划和安排工作。主动了解兄弟院校的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善于借鉴和思考,大胆建言献策,将临床医学专硕新生开学报到时间提前到暑假,便于专硕在开始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前就能完成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十年辅导员工作经历已经让易老师形成了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理念,二级职业指导师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历也让易老师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自觉换位思考,眼中有人,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类型的师生做好服务工作。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离不开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配合和支持。在与10家附属医院、2家教学医院的合作沟通中,易老师努力发挥好上传下达、沟通左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考虑到高校和医院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学校的通知不能直接转发给医院,所以每次工作往来、发布通知时,易老师都会根据医院的不同情况做出修改,便于医院能更好的执行。在各类学科评估等重大工作中,她全身心投入,只要工作需要,不分白天黑夜或平时假期,她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敬业意识获得学院师生一致好评。知识产权研究院 林少婷 林少婷,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2年8月来校工作至今,现任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研究生秘书,兼任研究院人事科研秘书。优秀事迹:热爱本职工作,坚决拥护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时时关心学校和院系大事,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具体教学服务工作中践行以师生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做好各项工作,协调研究院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外事等工作有序运行,在研究院师生中具有较高评价。管理服务意识强,工作表现突出,参与“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福建省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知识产权台湾博士生专班”、“理工知识产权双学士创新实验班”等项目的申报和具体执行,多次出色完成大型学术活动的筹备、组织任务,曾获“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法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学习,在职期间发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论文3篇。热爱生活,爱好瑜伽和跑步,在校运会中有获奖。团结同事,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努力为学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来源: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美工/邵婷编辑/霍秀春
10月25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公布了厦门大学2020年推免研究生(含直博生)拟录取名单,详细名单如下,快来看看你被录取了吗?特别说明1.本表中所列考生仅为厦门大学拟录取推免生,最终能否录取请以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名单为准;2.如若发现漏录或拟录取信息错误等问题,请尽早致电厦门大学招生办或相关院系研究生秘书。3.对于推免生拟录取人数达到招生计划数100%甚至更高比例的专业,只要有第一志愿统考生达到相应专业复试分数线,我校将调配一定招生计划用以招收统考生,敬请相关考生不要着急;对于部分拟录取推免生人数较多的专业,我校在复试阶段也可能将酌情调整相应招生计划。来源:厦门大学招生办公室
通令嘉奖获奖者——王瑞聪:钻坚研微,才能满载而归王瑞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2017年进入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阶段,导师为莫玮教授。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名为《Gut stem cell necroptosis by genome instability triggers bowel inflammation》的科研文章,提出内源性的逆转录病毒是炎症性肠炎的成因之一,为靶向治疗炎性肠道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治疗炎症性肠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20年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通令嘉奖获得者;多次参加厦门冬季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王瑞聪通令嘉奖获得者Q:你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科研文章,可以讲讲该文章的创作过程吗?王瑞聪:作为一名生科人,我想说:探寻真相的脚步就是我快乐的源泉。2017年初,导师给了我一个新课题,让我围绕表观遗传和肠道稳态开展工作,正是这个课题让我开始了研究与写作。刚开始,我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12点,一周七天基本上工作六天半,但是工作依旧困难重重:数据出现冲突点,细胞在大量增殖的同时又大量死亡。这个时候我想用体外3D类器官培养来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了探究实验条件,很多天我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最后在导师的积极帮助下才终于稳定了3D类器官培养系统。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发现体外数据和体内数据不一致。这时候的痛苦期又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有一天,我师弟激动地跟我说先前配的老鼠竟然“起死回生”!我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在这之后一切顺利了很多,研究的路线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彻底肯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早从2019年1月我们开始筹划撰写文章,直到今年3月下旬文章才在《NATURE》见刊,其中心酸颇多。但我们在付出了大把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衷心得到了快乐,其中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我们实验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努力。Q: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你在科研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困难吗?你最后如何克服的呢?王瑞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困难是在课题进展后的实验过程中。肠道类器官是比较脆弱的一类细胞,体外培养用于大规模实验数据的获得既需要保证细胞的数量,也需要保证细胞拥有良好的生长状态,每一个条件的缺陷都会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这也导致我在课题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很好地体外培养肠道类器官,根据文献所记载的方法去培养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后来我的导师推荐我去上海中科院学习一段时间,正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不断改良自己的实验方法,最后才保证了肠道类器官能够健康且大量生长,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此基础上,我才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后续的实验,对肠道类器官进行各种基因操作。总的来说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妨停下来去寻求导师和其他人的帮助,他们会帮你凑齐很多前进的要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去不断探索,很多实验换个地方、换只小鼠或许条件就会改变,因此需要你花时间去优化。Q:你于2017年由我校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阶段进入博士阶段,请问你认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生活有什么差异?如何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王瑞聪:我认为差异主要在于硕士阶段可能会对研究方向产生迷茫,包括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都欠缺,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去不断学习。博士阶段因为已经有些许知识和技能的沉淀,课题前进的方向相对会更明确一点,但这个阶段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新知识,说白了就是要多想多学多做实验,同时大量阅读文献,快速提高你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尽早少走弯路。在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时,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努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前进方向是否正确,要借鉴他人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握好自己的船舵,看准自己的航道,才能顺利达到彼岸。Q:对于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你有什么重要的经验想跟大家分享吗?王瑞聪:有几点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其一就是要多读好文献,学习优秀文献采用的思路、研究手段和知识,当你把很多细节串联起来时真相就会慢慢浮出水面,就算依葫芦画瓢都能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二是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深入了解,熟知该领域内已有的成果才能帮助你找到解决科学问题的钥匙;其三是做实验前一定要规划好,把各种可能性罗列出来:我该怎么做?我是否还有遗漏?尽量做到一次到位保证自己的数据不需要二次加工;其四就是要井然有序,带着思考去做;最后记住一定要保持和导师还有师兄师姐良好的交流,他们都是你前进路上的明灯。来源: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 文案:侯恬 编辑:曹旻
日前,国家教育部在其官方上面刊登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311号(教育类212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提案〔2020〕第11号)(简称《函)),主要提到了“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具体如下:(一)《函》提到,教育部历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多个管理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包括: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文件强化了研究生导师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三大基本素质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结合高校特点,提出十条针对性的要求,提出了正面倡导并划定了师德底线。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包含“三个坚持”、“三个突出”、“四个严格”、“四个强化”和“一个加强”在内的15项具体任务,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二)《函》还提到教育部下一步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要求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聚焦导师指导环节,要求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延伸阅读:近年来,通过相关媒体报道,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博士生延期毕业的事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有高达60%以上的博士生都无法在博士学位攻读时间三年内毕业,大量存在延期。部分观点是博士学位本身难度过大,三年内无法完成,因而建议学校延长博士生学制,即将三年博士延长至四年甚至更长,以便博士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科研创新,达到博士生毕业条件。对于该要求,很多知名大学已经开始采取了行动,2014年复旦大学将博士生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2015年厦门大学将博士生学制由三年改为了四年,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也将博士生学制由三年改为了四年。但面对大量博士延期毕业的事实,也有部分观点认为,这种延期并不是学生博士工作不够充实,创新度不够,而是有些导师故意不让学生毕业,多留一到两年帮自己做项目等等。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气愤的事情。对于博士生来说,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很多博士生是拖家带口的在读,而晚让他们毕业一年,就意味着他们的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一年,同时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更大。而这也是很多博士生有抑郁症或者轻生的念头的由来!此外,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导致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是导师让学生做了太多和科研、和学业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帮导师报销、接待、当人肉快递出差等等,虽然这种事例不多,但是肯定存在。针对以上现象,本次教育部针对政协提案的《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精准找到了导致博士延期毕业的部分症状,明确规定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博士生们应该会迎来改变自己环境的春天,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聚焦自己的学业、科研和创新!欢迎关注,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往期文章四川二本志愿征集发布,二本录取没上?不要急,大量补录志愿等你多地发声要求非全日制学历一视同仁,真的能实现吗?2021年THE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进入前20,南科大吊打传统名校
7月8日,两条有关硕士论文抄袭的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向媒体确认,该校2005级硕士研究生贾桂林硕士学位论文抄袭事实成立,决定撤销其硕士学位。据此前报道,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2007届毕业生贾桂林和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07届毕业生付胜波的硕士学位论文高度雷同。另一则是,据媒体报道,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8届硕士毕业生刘宇宸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J2EE的环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与同年毕业的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林鲤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J2EE的环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的结构、内容及图表等雷同或高度相似。对此,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启动调查,随即分别撤销了刘宇宸、林鲤的硕士学位。2019年2月,教育部曾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取消学位,业已成为高校处理研究生论文抄袭的“标准化”操作,也是高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应有之义。值得一提的是,被电子科技大学撤销硕士学位的贾桂林,此前还向媒体坦言,读在职研究生要求不是很高,硕士学位论文确实参考了别人的资料。无论是在职和全日制,相关高校在学术要求和论文抄袭问题上,对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无疑更值得肯定。不过,论文抄袭,撤销学位,处理仅仅是针对本人。论文抄袭,固然源于个别研究生学术思想不正,但与高校把关不严恐怕不无关系。特别是研究生导师,更有失察之责。一些论文抄袭,看上去挺“业余”。比如上面新闻提到的天津大学毕业生刘宇宸的论文与厦门大学毕业生林鲤的论文,两篇论文标题几乎一模一样,多个段落一字不差,论文中的致谢、参考文献部分也十分相似。一般来说,导师对于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涉及的领域,是很熟悉的,对于抄袭更容易发现。但是,对如此明显的论文抄袭却发现不了,实在说不过去,更难逃其咎。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经调查后决定撤销当事人的硕士学位。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监护人”。教育部出台于2013年1月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五条要求,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杜绝研究生论文抄袭,导师是第一把关人。做好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审查,将抄袭之作“屏蔽”,是导师的职责所在。不仅如此,对于学位论文造假,导师还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九条明确,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然而,梳理公开报道,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只有处理作者,鲜见导师被处理和问责的。这很不正常。高校频频出现学位论文造假,对相关导师启动必要调查,才是处置的完整动作。杜绝高校研究生论文抄袭,只有将导师把关的主体责任明确,将事后严处与事前严防结合,才能构筑高校论文不易作假、不敢抄袭的“屏障”。□敬一言【来源:南方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由于近年来多次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无法承受导师这种“师父”般的压力而选择轻生,导师不再只是老师,而是老板、领导、甚至……爸爸?几天前,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据媒体报道,陶崇园的导师王攀信奉传统师徒制式的师生关系,自己带的研究生要像古代入室弟子一样,为自己洗衣服、为自己买饭、早上要负责打电话叫自己起床……甚至要叫自己爸爸!在当代社会,师傅和师父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些人身为人师却变相压榨逼迫学生,以至于每年都有学子无奈选择结束生命来挽救自己的身心和尊严。翻阅资料发下,师父这个词的含义要比师傅广博了很多,除了包含传统教育中的老师以外,还专指具有特殊技能或工、商、戏剧等行业中的老师。至元、明时期,师父一词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对和尚、道士的尊称。而从师傅一词衍生出师父,除了有谐音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文化观念的注入,让师傅升格为父亲,以方便师傅更好传道授业解惑,把毕生所学教授给徒弟。而这一现象在古代更为明显的就是对“子承父业”的诠释,词语的演化跟古代人“重男轻女”“子承父业”等等思想分不开。基于以上原因,传统伦理中“父为子纲”的封建宗法观念就以“师为徒纲”的形式出现在了师徒关系中,就有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弟子要“尊师命,守师训”,“师徒如父子”等等说法,弟子要对师父绝对遵从。“师傅”一词也就在民间完成了向“师父”一词的转变。而中国传统师徒制瓦解于本世纪初,由学院制取而代之。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正式确定了我国学院制大学教育的模式。我国传统师徒制最终被西方学院制取代,成为历史。在现代化教育模式下,技能被规范成不同的学科进入学校,再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老师靠教学谋生,而非自己从事生产制造,教师的收入来源于政府财政,师生关系趋向平等。现在,我国的师徒制只存在于相声、武术等少数领域,就算是这些领域,人身依附关系的师徒也越来越少。但是近来很多高校仍然出现了教师利用自己对研究生能否毕业的决定权,在师生关系中创造师徒制式的人身依附关系,造成学生自杀自残的悲剧屡屡发生,让人震惊和不安。与陶崇园跳楼自杀案雷同的就是前不久发生的,被导师禁止出国深造的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溺水身亡案。根据杨宝德女友微博@追寻杨宝德晒出的聊天记录:和陶崇园一样,杨宝德被要求在生活上也时刻围绕在老师身边。比如要求早上去停车场接送她去办公室,拎包送水;中午给她买饭,陪她吃饭;评价她的衣服搭配等等。白天要求学生陪自己逛超市买东西,叫杨宝德臭小子。晚上去她家打扫卫生,给她擦车洗车,陪她出去应酬打麻将,喝醉后还负责安慰她的情绪。甚至连杨宝德的恋爱都要干涉,直言:「我认为你的女朋友不配你」。用杨自己的话说,太多精力投入到了维持师生关系上,「这导致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最终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巧合的是,死者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的姐姐,在得知弟弟的压力后,就用杨宝德的悲剧安慰过后者想开点儿。从学生身上薅羊毛,精神上摧残学生的不只王攀、周筠这些个例。2015年自杀的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蒋华文也深受其害。2016年1月,蒋华文从9楼一坠而下;2015年5月,中南大学研究生姜东跳楼自杀,遗书中称导师故意不让他通过答辩等等类似案例每年都在呈现上升趋势,仅仅是2015年毕业季,北京邮电大学半年内出现五起学生自杀,均为研究生。近年高校教师借职务之便,外表斯文、内里败类、伤害摧残学生的案件不胜枚举。就在今年第一天,北航毕业生罗茜茜实名举报其12年前的博士生副导师陈小武性骚扰,一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十天后,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被撤销,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教育部表示,决定撤销陈小武“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奖金。同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南昌大学性侵事件去年12月,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周斌被爆其性侵女学生小柔(化名)达7个月之久。在爆料的微博中,称周某以影响毕业对其恐吓。小柔还因此多次试图轻生。之后南昌大学公布学校对此事的决定,免去程水金国学研究院院长职务、免去周斌国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暂停周斌的一切教学科研工作。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骚扰女学生同月,黑龙江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通报,2017年1月,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师张汉飞用微信向其授课某女学生发送淫秽性语言,对该生身心造成严重影响。3月,张汉飞受到行政记过处分。厦门大学性侵事件2014年,有网友发微博暗指厦门大学“教授诱奸女学生”。随后,一名受害者发声,她在文中披露了教授吴春明以学术经费开房,以及其常去的幽会地点等。学校调查后证实,吴春明与一名女研究生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对另一名女研究生有性骚扰行为。最终,厦门大学对吴春明进行了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的处分。与高校与教师与学生有关的案件,最近最让人热议的就是“20年前原北大中文系教师沈阳被指性侵女生致其自杀”的消息,案件实情究竟怎样不得而知,但面对千夫所指沈阳老师依然气定神闲,果然是“高手”。一桩桩高校学生致死案浮出水面,虽然那些被曝光的肇事者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究竟还有多少“白天教授,晚上禽兽”的斯文败类躲在黑暗中,谁也不知道。而陶崇园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震动,除了荒唐变态的“父子关系”外,还在于这场悲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中国式畸形高校师生关系的缩影。
来源:经济日报为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的管理,厦门大学已于近日推出多项举措。12月19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和学位授予管理,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经研究,现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要求通知如下:……”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在上述《通知》中共提出了4项措施,首位便是“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查重检测”。《通知》规定:2020年1月1日起,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以下简称“复制比”)由“须低于20%”调整为“须低于10%”。对于查重过程中复制比超过10%(含10%)的学位论文,学院应根据超出程度分段制定处理规则,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澎湃新闻注意到,厦门大学研究生院2017年明确提出了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须低于20%的规定。2017年10月11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严格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的通知》称,“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诚信,经研究决定,各学院、研究院应严格在答辩前对每一篇博士、硕士(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查重,论文重复率可根据本学科特色制定但‘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最高不得超过20%。各学院、研究院应制定本学院的查重相关管理规定并提交研究生院备案。”除了降低学位论文中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的“红线”,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此次还提出了“全面启用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送审平台’送审博士学位论文”“启用新版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修订《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3项措施。具体而言,《通知》规定:“2020年1月1日起,全校非涉密博士学位论文原则上均通过平台送审。平台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论文评阅,若增评2篇,评审时间自增评日期开始顺延15个工作日。当年预计于6月、9月、12月申请博士学位的非涉密博士学位论文,各学院(研究院)应分别于3月1日、6月30日、9月30日前将论文提交至送审平台。其他时间段也可送审,但超过以上时间送审不保证按预计时间申请博士学位。因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等特殊原因确需进行线下送审的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各学院(研究院)应事先征求研究生院的意见,经研究生院同意后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博士学位论文线下送审的条件要求,提交至研究生院审批。“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都已更新,涉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含中英文版)、学位论文评定书(含中英文版),还更新了《厦门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封面格式规范》。新版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于2020年1月1日启用,各学院(研究院)2019年及以前领取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不再使用。“经2019年11月19日第十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主要涉及评阅意见处理规则、博士学位公示期、撤销学位规定、学生受处分授予学位等内容。文件将于近期公布实施。”据官方资料介绍,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26年。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大学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正式获准建院。目前,厦门大学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中授予博士或硕士学位,共有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交叉学科、2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前些日子,杨国桢先生在2018-06-10“澎湃新闻”上发表了《重出江湖:1973年与傅衣凌先生同行》的纪念文章。杨国桢老师写道:“1972年10月,厦门大学文史系解散,复办中文系和历史系。陈在正任历史系主任,招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30人,定学制为三年。1973年1月,工农兵试点班学员学完二年后毕业。重建的历史系如何‘以社会为工厂’办下去,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厦门大学如此,其他学校也同样感到迫切,因此纷纷派教师到各地高校串联‘取经’。在这种形势下,厦门大学决定派傅衣凌先生、柯友根先生和我到各地学习考察,给我们3个月的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周游列国’。……傅先生重出江湖,是历史系的金字招牌;柯友根是地下党出身,能言善辩,是交际的高手,负责对外联系;时我方过而立之年,文笔敏捷,负责记录和整理汇总信息,向校、系书面汇报。而我们则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杨国桢先生文中所记是1973年的事情,其时我还在部队服兵役,无缘获见老师和学长们的风采,时时感到遗憾。不过还好我于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后、作为最后一届的“工农兵学员”,在1977年3月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这样也算附上骥尾,当上了傅先生的“广义”上的学生。我一拿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尚未入学的时候,许多热心人就告诉我,厦门大学历史系有所谓“傅韩”的两张金字招牌,傅即傅衣凌先生,韩是韩国磐先生。听了热心人的介绍之后,自己就感到有些洋洋得意起来,原因是自揣不是读书的料子,“工农兵学员”的名号已经不再吃香,成了“恶谥”。日后不成材、万一遇到刻薄的人挖苦我们“工农兵学员”,我可以搬出“傅韩”的金字招牌,抵挡一阵。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拉大旗做虎皮了”。本文作者陈支平教授由于有了这种不足为训的“未雨绸缪”的心理打算,我从入学这天时就比较用心打探傅先生和韩先生的轶事传闻。其中打探到的一条最重要消息,是傅衣凌先生于1975年退休了,听说还准备回到老家福州去安度晚年。这让我很惊讶:其时在大学里尚无明确的退休制度,七八十岁未退休的老教师比比皆是,而且“老教授”似乎是愈老愈宝贝,从当时的电影中看到,厉害的老教授,非得随身带上降压药、救心丹之类的东西,就显得气派不够。傅衣凌先生年方六十有余,何至于就匆匆退休赋闲在家?兹事体大,我得赶紧深度探听原由。经过多方的消息证实,原来傅先生的二公子在深山插队很多年,一介书生的傅先生,实在没有本事给儿子“走后门”,致使二公子在深山滞留不得回城。幸好此时有了好政策,说是在职的国家员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让插队久久不能归来的儿子们“补员”回城。万般无奈之下,傅先生办理了退休,二公子因此“补员”回城,在厦门大学食堂卖稀饭。说到这里,我们再来温习杨国桢先生的文章,傅先生于1973年“重出江湖”,看来只在当时晃荡的大学的江湖里厮混了两年多,两年多后又退出江湖、金盆洗手了。说来还是我的运气好!傅衣凌先生第二次退出江湖不到一年,时风丕变,天安门广场多了一座“毛主席纪念堂”,供亿万人民瞻仰,大学里的老教授们再度吃香起来。傅先生既然是金字招牌,那就不由分说,再一次成为厦门大学的正式教职员工。遵循杨国桢先生的算法,傅先生的这次出山,可谓不折不扣的“三出江湖”!按照国内大学的学期制度,我的这届附上骥尾的“工农兵学员”班,本来是应该在1976年9月份同傅先生一道走上江湖的。但是据说国家太忙,不得不推迟到1977年3月入学。不过这样也好,老师先就坐,学生随后拜山门,也算是尊卑有序了。伦序既定,我戴上厦门大学白色的校徽,对外声称傅衣凌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倒也没有太多的错误。只是那时傅先生的事务太多,教育部又把他放在厦门大学副校长的位置上,连累得我进入学校一年半,连傅先生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过。影子既然看不到,那还是来点耳食的吧。从比我长一大辈的学长郑学檬、杨国桢等老师那边听来消息,傅先生当上副校长之后,做了两件跟我有关的重要事情:一是向学校申请经费,经福建省省委宣传部批准,创办了季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如今创办学术刊物,其艰难的程度犹如“难之上青天”。傅先生执风气之先,不失时机地创办了这样的刊物。如今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史学界的重要学术刊物。嘉惠后学,润物无声;睹物思人,可不慨叹思颂!另一件事是据说傅衣凌先生从学校争取来了二千元人民币,准备于1978年春夏之交在厦门大学举办“历史学科学的春天学术讨论会”。这个学术讨论会的名称现在看来有些拗口,但是在当时是很符合政治形势的,因为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呼吁“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大家听到都很高兴,我们虽然是从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历史学,但是能够赶上“科学的春天”,也还是精神为之一振,学术讨论会加上这个时髦的口号,合时宜也。这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政治意义我当时还领会得不很清楚,但是它令我欢欣鼓舞的是终于可以见到傅衣凌先生本人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学术讨论会得场面确实很大,堪称盛会。历史系办公室广发英雄帖,国内东西南北中的历史学同行纷纷响应,总共有一百数十人吧。比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所长林甘泉先生、副所长熊德基先生,也都联袂前来。会议规模如此之大,限于当时的条件,历史系的接待工作相当繁重。历史系的精英青年教师如郑学檬、杨国桢等,充当会议秘书;其他的老师,有的分工迎客接送,有的专司往返票务,有的则包干会场教室等等。我们这些本科学生,负责茶水供应。说到茶水供应,严格说就是倒水给各位与会老师解渴。这项工作现在看来太平常,只要一个电话打给超市,超市立马送来一箱一箱的矿泉水,同学们只要把矿泉水安放在坐席上,就算完成任务。但是四十年前,这项工作却是相当的繁重而麻烦。首先必须给学校的相关部门领导呈送申请报告,批准之后打借条给学校食堂,暂借带有火苗的蜂窝煤炉若干座、蜂窝煤若干箱,铝质烧水壶若干个;那时喝水的茶杯也稀缺,代替茶杯的是饭碗200个。同学们与食堂管事清点交接完毕,把这些家杂搬到会场及分会场,在会场或分会场里找个合适的角落,起炉开火,烧水等候。会议开始之后,我们就提着里面装着滚烫开水的铝质水壶,逐一在老师面前分发饭碗,冲上热水。略过一些时间,估计碗里的水有所消耗,我们再逐一前往添加,绝不能让开会的老师们无水可喝、口干舌燥,影响他们的发言。这项工作虽然繁琐,但是为我提供了与傅先生直接见面的机会。傅先生是主人,坐在主席台上。主席台上的开水更是不可缺少。我赶紧利用这一难得的倒水权力,恭恭敬敬地把一个印有公鸡图案的饭碗放在傅先生的面前,再恭恭敬敬地斟上满满的一碗水。其时傅先生当然不认识我,只知道这是历史系的学生,他也就微笑向我点头致意。这个点头微笑让我大为满足,终于抚慰了我一年多来无缘获见的仰慕情愫。事过之后,经常还为此事暗自得意:根据民俗学家的论说,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敬茶拜师”的优秀传统。我的这次与傅先生的敬水之仪,虽然匆匆而过,但是颇为符合古意,可惜的是傅先生没有给我回赠《论语》、葱和芹菜一类富有寓意的东西。如果有,那我就真有向外炫耀的本钱了。话扯的太远了,回到学术讨论会上。会场上各位老师的发言都是他们几十年来深切研究的精妙之语,但是以我的“工农兵学员”的樗栎之资,大多也消受不了。不过在倒水的过程中,南开大学王玉哲先生的发言吓了我一跳。王玉哲先生发言的大意是:我是主张“西周封建说”的,这么多年来要我承认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我是死不瞑目!那个时候我年轻好奇少不更事,听了王玉哲先生的发言之后,第一反应是西周也好、春秋战国也罢,距离我们今天二千多年,那时是不是封建社会,关你王先生什么事体,何至于到“死不瞑目”的天地?但是后来我自己走上了从事历史学研究的道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师友们的熏陶,我才意识到王玉哲先生此言,饱含着他对历史学专业的执着和对学术真谛的无限热爱。本来,中国有没有存在过“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学者们是可以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的,不同的观点也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但是不知怎么搞的,一个好端端的学术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王先生的学术观点,不符合时行的政治观点,备受压制,这也就难怪王玉哲先生千里迢迢来到海边一隅的厦门,山高水深皇帝远,发出了自己压抑在心中多年的学术郁闷。这么多年来,我自己越是在历史学的道路上厮混,越是会经常地回想起王先生的这次发言,心中充满了对于傅衣凌先生、王玉哲先生等史学前辈的崇敬之情。说到这次讨论会上各位前辈老师对于历史学的热爱,其实单凭从全国各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位学者这一点,就足于证实。上一世纪七十年代的厦门,是名副其实的“边陲之地”,交通极为不便,不要说没有飞机通航,就是火车,最远直达的班车,是厦门往返于上海,时间长达四十个时辰。其他地方的学者要来厦门,非得经过多次转车不可,有时甚至需要火车、汽车、轮船、人力车并用。如果是西北地区、北方地区来的学者,需要辗转好几天才能到达厦门。听系里经管接待的老师说,有两位学者来到会场时,正好赶上讨论会的闭幕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更为严重的是,有位先生辗转颠簸到福建境内的三明地界,终于坚持不住,撒手归西了。我们这些同学在忙于烧水敬茶的时候,系里的老师还得派人赶去三明,办理丧事。事情虽然很让我们大家遗憾悲伤,但是史学前辈们对于历史学的执着追求精神,使我至今难于忘怀。“历史学科学的春天学术讨论会”结束之后,我很长时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傅衣凌先生。一方面是自己来厦门读大学,全凭运气所赐,中学时段只入学一年多,接着是做了七年农民、三年服兵役,自忖“学无根柢”,不便在“学问”上凑热闹;二是傅先生实在太忙,副校长之外,又是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等一大堆头衔。既然我拜见傅先生的好奇心已经得到满足,也就不好无端去骚扰他老人家。偶然听到的消息,是教育部布置在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傅先生和韩先生即“傅韩”二人一道挂起招牌,开始招收“中国经济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但是这种事情于我实在过于遥远,我也就不予关心了。1979年5月的一天晚上,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来到我们的宿舍,对我们做起思想工作。说的是傅先生和韩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史学权威,自从去年开招硕士研究生,总共招得5名,韩先生两名,傅先生两名。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谢国桢先生极力推荐,从历史研究所那边转来一名,傅先生招得三名。这些第一批的学生,或是“文化大革命”之前及之间就读大学而矢志从学的“好学”之士,或是家学渊源、门楣书香的优秀子弟。一听到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立即负笈前来、义无反顾。可惜这样的读书种子所剩无几,到了第二次即1979年挂牌招生的时候,傅韩二人竟然只有一名考生报名,这让系里的领导们很为难。无奈之下,系里的目光转到我们这些难于入流的“工农兵学员”身上。总支书记谆谆教诲:我们知道你们的底子差,考不上。但是为了让傅、韩二位先生脸面上过得去,你们还是前往招生办踊跃报名。至于日后考不上,你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包袱负担,二位老先生那边也能理解。领导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工农兵学员”虽然出自三教九流的门下,读书的底子有些问题,但是普遍有着“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在总支书记的激愤之下,我们班里连同我在内共有六位同学,一起报了名。两个月之后,我们六人照例一本正经地进入考场,涂鸦一番之后,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大家感觉了结一番少有的壮烈义举,各自散开。再过两个月,9月份的一天,总支书记满脸笑吟吟地把我请进办公室,庄严地递给我一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一面向我表示祝贺,一面向我表示感谢。说是幸亏我去参加报考,连同之前报考的一位“文革”中间毕业的大学生,今年正好录取两名,傅先生和韩先生各取一名,我跟傅先生读明清经济史,另一位谢重光同学跟韩先生读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终于凑成大吉大利之数。这个结果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出自农家,之前所谓读书的时间,还没有不读书的时间长。侥幸进入大学之后,最大的愿望是分配到一个好工作,做好一名“国家干部”;再就是赶紧找到一位吃商品粮的女伴侣,成家立业,对自己、对父母、对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有一个比较说得去的交代。这下乱了套,原先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片迷茫,只能重新规划了。那个年代考上研究生,大家好像没有什么其他的花俏想法,既然读了研究生,那就准备读书“做学问”吧。不像现在的报考研究生,也许是受到“文化多元”的影响,有工作不如意改读研究生的,有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可意的工作而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从政为官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经商发财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博得女朋友欢心而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父母亲戚朋友报考研究生的,可谓应有尽有。我招收过几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台湾籍的博士生,我不免好奇问他们:台湾不承认大陆大学的博士、硕士学位,你们年龄也不小了,你们攻读博士学位为哪般?他们的回答更是令人感到英奇高格,说是为自己的祖宗们读的,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可以在自家的祠堂中挂上博士的匾额,光耀门庭。这种读博动机,真正是充满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宝贵气息了!回到四十年前,那时考上研究生既然是要“做学问”的,我也只能静下心来,不去考虑怎么做好“国家干部”和讨老婆的事情,先把傅先生的门墙熟悉一下,以便今后有所识相、少失些礼数。傅衣凌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招过两位研究生,一位是唐文基师兄,福建省福州籍人;一位是蒋兆成师兄,浙江省杭州籍人。这两位师兄在“文革”前已经毕业参加工作,我是到了1978年傅先生举办“历史学科学的春天学术讨论会”上见过他们的。其时因为自己没有从事“做学问”的打算,也就没有与他们交谈,只知道这二位是傅先生“文革”前的研究生,都是南方人士,所操的国语普通话极富地方特色。我入学研究生后,论资排辈,除了傅先生是师尊之外,他们二位是同门之内我最需要尊敬的,必须赶紧了解他们的情况。唐文基师兄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但是听说师嫂特别眷顾老家福州,不久唐师兄也就从社科院调转福建师范大学工作,这倒方便了我,可以就近多多请教。蒋师兄毕业后留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工作,由于他的语言极富杭州地方特色,弄得他给本科生上课时,师生之间经常交通不畅。蒋师嫂同样是一位热爱家乡杭州的女士,不久蒋师兄也就妇唱夫随,蒋调转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这就使得我拜见蒋师兄的机会没有唐师兄那么便利,曾经在几次学术研讨会上见面,但是碍于双方的语言都是相当的奇特,我所遵循的兄弟孝悌之道,只能是多多鞠躬。而蒋师兄的应对之道,就是多多点头。研究生李伯重、刘敏、陈支平等陪同云南大学李埏先生接下来傅衣凌先生招收研究生,是到了1978年的秋季。此次傅先生和韩先生一道招收“中国经济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有五名。韩先生名下有杨际平师兄和李伯重师兄;傅先生名下有刘敏师兄(中国社科院转来,后来易名为“刘秀生”)、魏洪沼师兄和黄爱淳师兄。1981年这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时,杨际平师兄留校任教;李伯重师兄因为当时韩国磐先生还无法招收博士生,与刘敏师兄转到傅衣凌先生名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厦门大学也是中国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所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1981年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之时,从教育部到厦门大学,对于如何毕业以及授学位等事宜,都不是很清楚。1981年春季傅先生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顺便向有些消息灵通人士打听如何进行这些事情。打听到的消息是:硕士学位的授予应该控制在50%左右。傅先生回校之后,据此办理。五位研究生,略为超过50%,也就是四舍五入,授予杨际平、李伯重、刘敏三位师兄硕士学位,魏洪沼、黄爱淳两位师兄,只好受些委屈,暂时没有授予硕士学位。不料傅先生再次来到北京的时候,才发现教育部并没有这种限额的规定,北京各单位绝大部分是皆大欢喜,人手一证。傅先生不免有些后悔,返校之后建议魏、黄二位师兄修改论文,等到第二年即1982年我毕业时一起答辩,补授硕士学位。但是事过境迁,黄爱淳师兄由于家庭的负担,无力返校重新答辩,最后的结果,是魏洪沼师兄和我一起答辩通过,于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由于消息的误传,致使魏洪沼师兄落后了一年,与我同年,我倒沾了一点“犯上作乱”的便宜。刘敏硕士答辩后与傅先生、师母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刘敏硕士答辩时照的,在专家楼。前排左起:社科院历史所曹贵林研究员,北京大学许大龄教授,傅衣凌先生,韩振华先生,陈璧笙先生。后排左起:刘敏,研究生科张科长,杨国桢,陈诗启,郑学檬。1980年,即我考上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国家忙于拨乱反正,百业待兴,报考研究生的生源依然是青黄不接,缺少我等这种不知深浅的愣头青的人物,因此这一年傅先生和韩先生都没有招到研究生。1981年之后,情景就不同了,1978年初入学的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陆续问世,有志青年所在多是,接下来报考傅先生和韩先生研究生的不乏其人。韩先生那边的我记得不太清楚,傅先生这边,硕士研究生共有陈铿(现在美国)、郑振满、徐晓望、郑志章、王日根、郭润涛、张和平。1982年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继任傅先生的学术助手。早先担任傅先生学术助手的先后有杨国桢老师和林仁川老师。八十年代以来,杨、林二位的学术生涯蒸蒸日上,不好继续担任傅先生的助手,由我继任。1984年春天,傅先生不幸染上胃癌,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李伯重、刘敏尚未毕业,我们也都不忍心向傅先生提出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傅先生和师母二人郑重其事地把我叫到跟前,要我速速到研究生招生办报名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是傅先生和师母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我除了默默感激、铭记五内之外,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这样,我于1985年成了傅先生招收的第二届博士研究生,在职攻读。我入学之后,傅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第二年即1986年,陈春声、郑振满接着报考博士研究生。1988年春季傅先生的病情再度恶化,不久去世,博士研究生陈春声、郑振满和硕士研究生郭润涛、张和平四人,转到杨国桢老师的名下,先后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初我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傅先生从此不准备再招硕士生,这一年已经报名的刘永华,就转到我的名下,算是我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从1979年至1988年,我跟随傅衣凌先生学习工作近九年时间。我最大的受益,是来自傅先生不经意的言传身教,而不是正儿八经的授课。傅先生是福州人,讲的国语普通话也是相当的奇特,一般的外江佬是不大容易听懂的。再加上七十年代后期傅先生三出江湖之后,各种工作实在太忙,又应邀到日本、美国等出访讲学,抽不出太多的时间给我们上课。累计起来,傅先生给我们几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授课的时间,不会超出一个月、十节课的光景。由于语言上的原因,傅先生授课的最大特点,是埋头念稿子;我们这些同学也是闷着脑袋,死命做笔记。过些年我帮助整理傅先生的书稿准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才发现他给我们上课时埋头念的是他的名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虽然傅先生给我们上课的时间十分有限,他的福州方言口音我们也不能全部领会,但是他给我们的教诲,更多的是日常言行举止的精神表率,特别是他在晚年重病期间,还坚持学术研究工作,他的许多著名论述,如中国封建社会是弹性的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新的发展因素,但是强大的旧势力,死的拖住活的,使之难于顺利发展,等等,差不多都是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式提出来的。去世前半年,他还请博士研究生陈春声帮助,撰写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一文,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整体发展道路,提出了足以振聋发聩于历史学界的全新论述。在这期间,每当我看到他摇晃那消瘦虚弱的身躯,交代我去图书馆查阅什么什么文献资料时,心里百感交加,至今无法忘怀。1981年硕士研究生答辩时的旁听席。我们今天回顾傅衣凌先生培育研究生独特的方式,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今天在全中国流行的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如今的培养研究生,是由教育部相关部门制定出来的程式化模式,全中国的导师和学生,是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缺一堂课就有被追究责任的危险。我自己从1987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已经带了好几十名研究生,大概是受到老师的影响吧,至今不肯老老实实地遵循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程式来指导,尽可能少上一些课。好在现在年龄比较大了,学校的管理部门出于惜老怜贫的好意,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从我的内心,我还真的怀疑:究竟当今的程式化培养方式,真的就比四十年前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具科学性?当然这种事情不是我所应该管的,还是回到当初我读研究生时的情景。由于当初是以“中国经济史”的名目招生的,所以除了傅先生授课之外,韩国磐先生也授课。记得韩先生给我们上过一个学期的课,授课时间比傅先生长。韩先生的国语普通话比较纯正,同学们都听得明白。但是其时韩先生刚做过食道癌的手术,身体相当虚弱,食道切除一段之后,不够长度,把胃提到胸口的位置,容易受凉,须在胸口藏胃的地方特别加盖一块保暖小棉片。如此一来,韩先生的身体经不起长时间的讲课,每次差不多只能讲半个小时左右。韩先生住在鼓浪屿,距离我们居住的厦门大学本部有数公里,还得乘坐渡轮跨海才能达到。因此每星期到鼓浪屿上课,大家必须算好时间,共同进退。车船周转一下,一般都要到9点才能到鼓浪屿韩先生家里。韩先生是一位十分儒雅的学者,待客礼仪周全。我们一到,第一道程序是喝茶,师母捧上果盘,里面有饼干一类的点心。我出身于农家,吃东西至今还是走“猪八戒吃人参果”的路数。但是来到韩先生家里,不敢放肆,学习斯文,浅尝辄止。茶点完毕,韩先生再慢条斯理地讲授约半个小时。再喝茶,吃点心,同学们讨论讨论。如此几来几往,约摸有一个半小时了吧。我们告辞回校,韩先生照例要巍巍颤颤地送到门口。这样结算下来,一个学期韩先生的授课时间,大约十个小时。如今四十年过去了,韩先生所讲的内容,自然还记得不少,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韩先生家里的茶和点心。最后,我要补正杨国桢老师在《重出江湖》中的一点记述。杨国桢老师记云:“(5月)9日,傅先生先行乘火车到北京。……23日下午,访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到中华书局拜访总编辑丁树奇先生时,本想打听《林则徐传》是否可以续写出版,不料他说‘文革’前签订的出书协议失效,颇为怅然。”杨老师这里漏记了傅先生的一本书。“文革”之前,中国历史学界在翦伯赞、郑天挺教授的主持下,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一套十余册,这套书堪称那个时代在中国历史学界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主编聘请国内在各个断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参与,傅衣凌先生负责明史部分,属于第八分册。1966年,傅先生完稿并交付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华书局也是革命第一,编书先放在一边。几番“造反有理”之后,傅先生的书稿不见了。“文革”结束之后,中华书局倒是依然认得此账,要求傅先生重新编写。当时人手不够,除了网罗杨国桢、林仁川二位之外,竟然把我也拉了进去。1983年我到沈阳参加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候,顺道把一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明史部分)的书稿,交给了中华书局热情的林编辑女士。这次中华书局高度负责,不久把书印出来,可惜我把林编辑女士的名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