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读研不仅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才层次水平,同时也会获得很多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持续推动下,未来以研究生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更容易实现就业,所以当前大量的普通本科学校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课程比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读研则是不错的选择。由于当前行业领域的人才结构调整,导致更多的学生和初级职场人都希望通过考研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也导致了近些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从当前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现状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考研的竞争都会比较激烈,所以对于有考研计划的学生来说,应该早做准备。在考研选择目标专业时,应该尽量立足于本专业进行方向选择,研究生教育本身是一个大平台,而且很多专业本身也具有较强的交叉性,比如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可以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而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做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等等,所以尽量不要选择跨考。在选择目标学校时,应该更注重目标学校的学科实力,尽量选择学科实力比较强的高校,这样更容易做出创新成果,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体验。当然,在目标学校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考研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就越能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也越重视教育的投入,追求高学历、好工作和好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考研也需我们理性看待,持续“考研热”背后反映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考研热的原因: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喜爱,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2、国家政策的改革。一些重点大学在逐年扩大研究生招收比例,而且专业硕士也相应地增加很多。专硕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短短几年时间,专硕发展很快,人数也是逐渐递增。3、延缓就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研具有盲目性反应了一种逃避就业的心理。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历求职空间太小,所以会把考研读研当作增加未来就业砝码的一个跳板,盲目加入“考研大军”,通过这种“慢就业”的方式“深造”提高一下学历,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的考生即使考上了还是会迷茫和徘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怕最后读研了,可能依旧会迷茫。积极影响:(1)培养高端人才。考研人数的增加符合科教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梯队,完善人才体系;同时考研热也有利于实现优中选优,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普及高等教育,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补齐整体素质偏低、科学素养不高的短板;(3)促进人的发展。通过考研和研究生学习,不断激发学生自身潜能,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理解。消极影响:1、“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2、研究生扩招后带来的必然社会问题就是学历贬值, 就业仍旧难以缓解。3、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这使很多研究生从事原本一个本科生足够胜任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4、一些学校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端正考研动机,不能只追求一纸文凭,应摆正考研心态,合理规划,从兴趣出发,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学校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企业则需要改善用人标准,要以以能力为导向。
近年来,在高校里‘考研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是追求学术理想的同学考研,如今就业情况紧张,更多同学考研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诚然,考研能提高竞争力有助于个人实现平台飞跃,但是从社会蔓延校园中的以学历为尊的思想也应该反思。考研热 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重视,【985211】成为企业用人的门槛,用人单位以学历为门槛,无非是认为学历代表 高素质,以此为门槛能够高效率为企业选拔人才,以至于重点大学招生热火朝天,一些非重点本科无人问津。学历鄙视链已看不起二本,为了摆脱学历鄙视,学生不得不把考研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是究其根本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个人水平不足造成,如果学生有足够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知识储备,便不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学生的素质不足,更大的问题出在了本科阶段的教育。一些学校二、三本院校在招聘会不占优势,从追求就业率转向追求升学率,甚至放弃正常的教学计划为考研让路,南京某大学在大一就开考研教育讲座,不让社团对大一招生。过分重视考研,忽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走上社会没有应有的专业能力让用人单位失望,是学历鄙视链的根源所在。但是该现象背后是国家教育资源的倾斜问题的也不容忽视。学历是人才的一把标尺,但却不是唯一核心。国家重视“人才强国”战略,为了满足人才缺口,大学扩招让本科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是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并没有随之合理分配和提高,相比于重点大学拥有高标准的教师和基础设施,二三线高校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逃课成风、学术造假一部分也是课程含水和严进宽出纵容导致。资源不足是我们目前较难解决最大问题。学历是个人能力的证明,盲目追求学历,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无疑本末倒置。用人单位也不应该期望以学历要求一劳永逸,忽略职工的职业培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途径,教育的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国家的教育改革也正在进行时,其方针政策应该在纠正学历歧视问题上有所发力,人才甄别、选拔和培养的问题上有所反思。考研必须结合个人情况审慎对待,不盲目从众把考研当做延缓就业的庇护所。反思学历至上思维,纠正学历鄙视链的不良效应,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对考生个人来说理性对待考研,思考考研动机谨慎抉择,在大学中结合个人特长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在职业岗位有所成就,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前进。
经过一段时间复习后,不少人会发现,原来大家考研复习的起点是如此不同啊,有的人还在努力地识记知识点内容,而有的人已经开始做很有难度的往年试题了。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考研人起点不同这件事,建议同学们面对起点不同这个问题时,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自身的努力考研复习起点高的人,也不是一开始就高得,也是通过自身努力,才获得的成果。在我们还庆幸复习时间很充裕,每天复习都没有紧迫感时,起点高的人却已经安排好复习计划表,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复习安排,及时做总结和归纳,就是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让有些人在考研复习时,拥有更高的起点。学习能力强其实考研人起点不同,和人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学习能力强也很重要。不少同学就反映,以前只是觉得考研复习起点高的人,可能更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观察后才发现,原来努力复习的人,学习能力也强,学习能力强的人,会比一般人在复习的时候,速度更快,效率更好,所以人家起点才会高。调整心态面对考研不同起点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家是如何获得更高的起点,还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会调整心态。心态不好,我们要么急功近利,要么中途弃考,总之会影响到我们的复习质量和效率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坦然面对起点高低这个问题,保持平和心态,进而再去认认真真把注意力放在考研复习上,效果会更好。了解差距其实承认考研人起点有高低并没有什么,因为这还只是开始和过程,谁能考研成功,才是更有说服力的。因此,我们在调整好心态时,可以多了解一下我们与人家的差距,比如是我们复习不够努力,还是学习能力有限,然后再积极弥补自己复习上的不足,和学习能力的欠缺,这样我们才能既复习好考研能力,又能培养到我们的学习能力。复习方法起点高的人学习能力强,源于他们能在同样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内容,除了专注力外,很多人是因为复习方法的使用,才让自己的复习更有效果的。因此,咱们暂时起点有些低的朋友,在复习的同时,也应该做掌握一些复习方法,比如如何做复习笔记,如何整理重难点内容和易错考点,掌握好复习方法后,我们的复习才会更有效率。不盲目攀比其实,坦然承认我们与别人复习起点有差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证明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自己暂时的不足,剩下的就是要告诫自己不要盲目攀比。毕竟盲目攀比会扰乱我们的复习节奏,让我们只重视复习进度,而不重视复习质量。复习质量才是考研复习期间,更为重要的。因此,即使我们考研复习起点暂时落后玉人,也不要盲目攀比。其实,正是因为考研人不同的起点,也让我们选择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所以,不要盲目攀比复习进度,而应该更重视复习的质量,这样我们才能复习得更好,离目标院校更近
最近你教育部公布了一组考研数据,2021年考研人数将会达到377万,再创新高,明年肯定会突破400万。二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考研报名人数仅140万。这意味着什么,学历将大大缩水,以前中专生就可以做的事情,可能过不了几年,就需要研究生去做。新一代的年轻人或许会更加的迷茫,读书有用吗?当然有用,很多录取岗位都需要研究生才可以 。但是即便读到了研究生又能怎样呢,还不是做着中专生和本科生的活。从现在的大趋势来看,考研已经不是一个出人头地的事情 ,而是一个让自己不要看得那么糟糕的事情。考研不再是奋斗,而更像是挣扎。对年轻人肯定会思考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其实不只是今天社会的年轻人会迷茫,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迷茫,挣扎。迷茫是正确的,关键是你要如何应对迷茫。马云在一次采访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第一次高考失败,在杂志社打包和踩三轮车。有一次到义乌出差,在火车上买了一本《人生》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触非常大。故事主人公在面对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始终没有放弃过,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马云,他立马决定再考一次高考。可是第二天,他的成绩反而更糟糕了。但是马云没有放弃,决定第三次参加高考。这一次,他终于考上了。马云在回头翻看对自己一生做出最正确的一件事的时候,非常庆幸,自己在人生迷茫的时候看到了《人生》这本书,感谢作者路遥,通过平凡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马云以力量,战胜眼前的不幸,敢于向梦想出发。作家柳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你会被眼前的困难吓退,会被金钱的诱惑迷失自我,会被利益驱使做出唯心的行为。怎样保证让自己每一步都走对呢?如果你目前对生活充满迷茫,不妨像马云一样,看一下《人生》这本书。这本书写出了大家心灵最焦灼的部分。人生的主人公情感与精神历程,不仅仅是他们的苦恼或欢乐,而是人的共同情感和欢乐。你会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贾樟柯说:《人生》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作者路遥对我来说是一个启蒙者,他让我有了怀疑的精神,对这个深信不疑的世界,开始懂得怀疑。《人生》写的是每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启发。连接购买只要半价哦。
在考研期间,很多小伙伴们都有想把手机换成“老年机”的想法吧,但是手机就像长在我们身上的双手,拿不下来也取不掉,因此“戒掉手机”成了许多考研党的头等大事,很多考研过来人的经验就是:如果不解决好手机的问题,那么考研就会成为一场“重在参与”的游戏。那么该如何处理好手机与考研备考之间的关系呢? 早上排队进入图书馆,“千辛万苦”抢到了座位,才翻开书,突然想起今天的微博没刷,抖音没看,头条没浏览,购物车里还没清空……然后拿起手机刷了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再次打开书本,学了十分钟,手机响了~是不是有什么重要信息?万一错过就不好了,再次拿起手机,一上午过去了;好啦,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天大地大不如吃饭大!先去吃个饭好了,下午我一定好好学习……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学习状态怎么可能会效率,没有充足的自律,即使你坐在图书馆一整天,又能如何?欺骗了他人,感动了自己!自律对于每一个考研的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过度依赖手机不仅会对腰椎、视力等有害,而且也会使复习效率低,研究发现,手机会让人持续处在多任务状态中,长此以往会出现注意力障碍等问题,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同时,过度依赖手机还会使同学们睡眠不足,睡觉前看手机会扰乱正常作息。有研究显示,白天频繁看手机、发短信的人睡眠质量越差。对于手机,我们离不开,但是可以使用一些小妙招让我们的备考效率更高。1.锁手机在进入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将手机放在教室抽屉或者书包里,将手机暂时锁起来,我们就可以安心地学习了。2.换手机将自己的手机换成“老年机”,即能打电话还能发短信,这样既不会错过重要的信息,还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玩手机的心。只要是想学习,坚决要转本,有的是法子能戒掉手机,远离手机。相反,如果不够坚定,学习不够认真,也有的是理由拿起手机。3.卸载软件很多同学们手机里都装了很多学习的软件,换手机也不太切合实际,那么在备考开始,同学们可以把手机里的游戏软件、小说阅读器、短视频APP等卸载,仅保留维持我们日常生活必需的软件和学习必备软件即可,让手机清清爽爽陪伴我们前往图书馆。现代化社会,手机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挑战。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对于紧张备考的学生来说,手机可以为复习备考提供便利,也能成为备考路上的“拦路虎”,甚至是每个人多少都具备一点的隐藏体质,对于大多数备考学生来说,这都是一个难以克制的宿敌。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利用手机学习,而不是去玩手机,才是最好的方法。
对待20考研,应该持有这样的观念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编微笑专注于考研教育希望本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生活总要有点仪式感的,这样才会显得生动有趣些,考研又何尝不是呢~在考研过程中,研友间先要有高度的参与感,互帮互助,如果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结交,一味的索取,必然会让这份美好褪色。外援终究只是辅助,只有靠自己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要学会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会过分的高估自己,但我们相信,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我们珍惜时间,但我们决不能为了抓紧时间而走错方向,我们不能盲目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是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向往美好的生活,相信这本质上都是依赖于学识的,我们相信一切的努力都将让我们活出这样一条曲线来。学习其实很简单,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深入理解各种概念,大到理解这个世界,小到解一道习题概念是思考的基石这样朴素的定义,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暗示: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概念的多少,来量化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我们可以走得缓慢,但我们终究在前进,我们可以撞的头破血流,但一直在积累。我们也不需要掩饰什么,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们决不能“合理化”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就曾说过:陷于我们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苏格拉底的申辩》)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智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认为自己知道,这是一种低级的认知,越低级就越自洽,比如生活中就随处可见那些文化程度越低的人,表现的就越固执。我们有勇气随时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这是少数人进步和成功的秘诀。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刚开始可能是很落后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耐心的学习、练习、互动和调整,一点点从多个维度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使得进步的阻力越来越小。我们不去浪费时间和别人争论,因为从争论双方各自的视角来看,都是天经地义的正确,我们只为了弄明白问题而讨论。我们不去鄙视别人,因为自己也曾能力不足过。我们乐意和欣赏我们的人共同成长,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情绪中,而是把时间用在可以改变的地方。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很多反复无常的棘手问题,而我们的进步,就是为了能在问题突然来临之际,能够有抵御它的力量。考研将至,我从今夜开始守望,至考方休!我将不抛弃、不放弃、不言败。我将不耽欢乐,不慕繁华;我将悬梁刺股,成败于斯。我是图书馆中的雕像,自习室中的幽灵;我是唤醒黎明的闹钟,闪耀午夜的台灯,守望课本的双眼,追寻知识的灵魂。小编:微笑文章源自网络,原作者:贝贝
12月23日下午,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落下帷幕。今年有341万考生报考,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增长17.59%,这也是连续五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上升态势,再创历史新高的数字被网友称作“最难考研年”。在持续增温的“考研热”背后,有哪些“推手”因素,考生要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做到理性思考、合理规划未来?话题:“最难考研年”和“考研热”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近五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显示,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往届生读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河南作为考生大省,同样是全国考研方阵的“排头系列”。这两日,“考研热”的话题又再度席卷河南高校圈,它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河南双一流大学只有郑大、河大两所,想要个好学历,真的很不容易。”今年备战北京理工大学的小刘同学告诉大河网记者,学历是块敲门砖,好学历就代表着好未来。与小刘说法相印证的一个现象是,在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裸考”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的考前准备,主要群体为上班族。作为非应届生,他们认为碰碰考研的运气,也许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除此之外,“二战”“三战”“四战”的考生也屡见不鲜,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以及往届生对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往届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在这个战场上,他们的执着点多在于通过考研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进“体制内”工作。现象:“镀金”效应与跟风选择“我非常感谢考研,因为它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坚持,隐忍,孤独。”半年的考研生活对于平顶山学院的纪泽昊而言,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新闻专业跨考到法律专业,成为一名律师就是他的人生理想。考研中,清晰的目标导向和规划会为行为“镀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曲姿桦说:“备考期间,每一天在太阳升起之前,都会如时赶到一号楼三楼东边那个角落背书,相信这一切会换来好的结局吧,感谢这段经历,它是我的财富。”在考研天平的另一端,也有网友认为,“考研热”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历社会”和“能力社会”的较量,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在这些考生中,存在着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此外,网友“小哈”认为:“大学录取时的入学调剂,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缺乏学习的动力,一些学习欲望较强的学生想要圆梦,只能通过考研的形式。”态度:做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考研热下,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落下帷幕,也许考研没有神奇到立竿见影地改变你的人生,但这一段沉默的时光,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都是你对理想最好的朝圣。”河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孙冬青说。在她看来,考研的意义恰好就在于过程,与结果相比,希望与迷茫,痛苦与享受交织的整个过程,对每一个考研人来说都是一种谁也无法拒绝的成长,与硕士学位相比,考研过程中学习的东西,收获的知识才会真正使人受益终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贵在认真经历与悉心收获。网友“木松”认为,并不是所有专业考研都合适,要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认识后,再做决定,不盲目跟风是第一步。“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个增强学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能仅将其视为提升学历或找工作的敲门砖。”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剑说。规划:“考研风”吹过 新生活如何规划考研结束,回家跟家里人团聚是郑大新传院何曼佳最想做的第一件事,“下一学期就好好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顺便计划想去新疆或者云南旅游。”经历了一场考研风的洗礼,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潘国庆说:“更加懂得学习之于人的重要性,懂得自律之于成功的关键性,今后会抓紧学习和自律的缰绳,在学术上创造一番新天地。”走出考场,迎接他们的便是新的生活,如何进行新的人生规划?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教授李爱红表示,从职业规划看考研职业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需要的”“我能做的”“我想做的”之间做平衡。“我想做的”是内心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我能做的”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取得的职业证书,以及人脉,如果把“社会需要的”、“我能做的”、“我想做的”画成三个圈儿,那么三者的交集就是自己的职场定位。同时,为减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学生要尽可能地在学校期间,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扩大“我能做的”那个圈,以便为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需求,寻找更多的交集机会。考研以及工作后的学习,从职业规划上,其意义也在于不断扩大“我能做的”那个圈儿。(记者 张楠)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9日 02版)【光明时评】2020考研“大战”结束,报考人数达377万,较去年增加36万,再一次刷新了考研人数记录。面对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有部分舆论认为,考研已成为“第二次高考”。客观地说,“考研热”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今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正是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政策的一种回应。而对考研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考生希望通过考研实现学历层次的提高,以实现几年后更好的就业。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也是部分学生面对就业情势作出的现实选择。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900万。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自然被当作一个重要出口。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生力军”,而这个群体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何绝大多数选择考研?这又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导向有关。教育部等部门在2015年曾印发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并不安于应用型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追求“高大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向学生灌输“准备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观念。如此办学,势必会将学生导向考研“大战”。而且,为提高考研成功率,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教学,非考研科目的教育教学被边缘化,与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备战高考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也影响本科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单位一直在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就是为了遏制应试考研,引导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囿于现实因素,推免政策主要集中在排名靠前的高校实施,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升学读研,主要还是通过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提升学历作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还与用人单位招聘中不断抬升的学历门槛要求密切相关。从现实经验中得到的“学历通胀”等判断,推动不少学生一心实现从本科到硕士,从一般院校到名校的学历跃升。这在研究生招生中直接表现为名校与非名校的冷热不均:名校报考火爆,非名校的普通院校报考者较少。因此,“考研热”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要治理这一问题,应刻不容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很显然,如果本科院校坚持学历导向办学,用人单位坚持以学历论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就难以消除。这将导致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后,依旧存在严重的教育竞争焦虑,很难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则意味着将被裹挟进这场围绕学历的激烈竞赛中。对于当前的考研热,尤其需要我们冷思考。盲目追求学历提升的考研热,会加剧学历泡沫,制造教育浪费和学历高消费。引导考生理性考研,有赖于有关各方对暴露出的学校办学与用人导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研究生是很多大学生的一根续命稻草。因为大多人高考前学习的那根神经紧绷着太久导致散失活性和思考力,上了大学终于可以放飞自我,于是稀里糊涂地就把大一大二给度过了,然后上大三时被迫开始思考大四面临毕业该干什么以及该如何准备,发现思考不出什么,于是就考研吧,毕竟周围人都考研,自己也不想比别人差,反正自己也没想清楚该干什么,也非常的不安,干脆就先跟大家一样,这样有安全感点。于是就稀里糊涂地备考研究生,稀里糊涂地考研失败或是考上啦然后稀里糊涂地念完研究生,稀里糊涂地开始找工作,最后可能还发现专业对口的工作自己不喜欢干,然后就索性放弃专业对口的选择拿着研究生的文凭浪迹天涯找饭吃。这个过程存在着太多的稀里糊涂了,特别是盲目地去考研,把考研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来缓解不安的心绪。那如何才能消除考研的盲目性,以正确的姿势看待考研呢?研究生的本质国外教育体制中最有含金量的是本科和博士,其本科注重通识教育、帮学生打基础、给与学生足够的弹性来进行探索和试错以寻找方向,博士则是聚集大量的资源来支持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其对研究生的定义是学术性研究过渡阶段,所以国外的研究生学制很短,普遍 1-2 年制。但这套教育体制在中国就变味了,中国的研究生学制长达 3 年,而且研究生在中国的作用更多是那一纸文凭,来帮助在系统内获得上层社会的入场卷和作为晋升的通道,很多人去国外留学更多的就是花钱去镀金,这样可以避免国内考研究生的巨大竞争压力和风险,外国佬也很聪明,研究生就弄个 1-2 年,时间短投入资源少也让人学不到啥,同时对留学生学费收得高也可以多挣钱。是否有必要读研?大概率是需要读研的。首先,现在高等教育越发普及,文凭贬值,研究生才是高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没有研究生这张文凭,难以挤进高端就业领域。然后,社会分工本身就是把大量的复杂的工作分解为相对简单的重复性大的工作,学历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可以驾驭更复杂的工作,其重复度较低;学历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则只能做简单的工作,其重复度较高。重复度越高的工作,学习时间越少,工作上的成长加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研究生多积累三年的知识(国内研究生),虽然晚三年,但刚出社会的起点相对本科生要高,其工作的重复度相对较低,所以加速度更快;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少说有三十年的长度,早三年和晚三年出来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加速度不同所导致的差异会在这三十年的时间复利效应下被大大地放大。而且很多人因为现存教育制度的原因而荒废了思考力,直到大三要面对人生的关键选择时才被迫自主进行探索和自我思考,但大学剩余一两年的时间不足以探索清楚人生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与其直接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被锁定在固定的轨道上(此时进行探索的机会成本相对读书时要大很多),不如读个研究生多三年的时间来进行探索。最后,是否要读研也是要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及岗位的门槛要求(学历、专业、实习经验等),比如技术类岗位大多需要研究生文凭和对应的知识储备,非技术岗对研究生学历以及对应的知识储备的需求则相对少很多。荒谬绝伦?因为我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所以见到身边人选择考研后我都喜欢去问问原因,然后就真的碰到太多搞笑的事情了。案例一这是我和我校(双非一本)某同学曾经的对白。我:你打算考哪里?她:考华中科技大学( 985 )我:考本专业么?她:是的我:你知道这个专业研究生读出来的就业是怎样的么?你喜欢或者适合做那个工作么?她:不知道我:你在你们班成绩怎么样?她:中等我:你知道你们专业往届考研成功率是多少么?其中考上 985 的成功率又是多少呢?她:不知道(我调研了解后,其往届考上 985 的成功率仅 3% ,何况华中科大还是一个排名很靠前的 985 )这段对白完了后,我就劝其可以考研,但是不要选择华中科大,因为太难考了,而且最开始应该把这个研究生专业的就业方向搞清楚后再确定考这个方向上的研究生,就这样巴拉巴拉地分析了讲了一堆,当时就把她震撼到了,可事后她还是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备考着,充满着无知和幻想。考研分数出来后,我问其分数,结果硬是不好意思跟我说具体分数,就说没考上,然后也没有然后了,也没有说二战,也没有说反思和总结,就这么不了了之,随便找了份没有什么含金量的工作去了。案例二来自和同班某同学的佛系对白:我:你为啥要考研?她:也没想好以后具体要干啥,但金融专业大家说都要考研,就一起考呗我:金融考研成功率这么低,如果没考上怎么办?她:那就找工作吧我:不打算二战么?她:不打算,二战好幸苦我:如果到时候找工作,打算找哪方面的工作?她:不知道,到时候再说吧然后就没考上,然后就去找工作,好像是回家找了个银行做个柜员吧。案例三这是我听到的最雷人的话术: “单词一天背它 200 个,十天背完考研单词 2000 个”、“虽然我比别人已经晚几个月起步,但是我开始的时候,就一天复习 16 个小时,别人一天复习 8 个小时,这样就可以把时间弥补上来了”等。说上面这话的人,是我的一个室友,人送外号鸡哥,因其大学四年天天只打游戏别的几乎啥也不干,其中以吃鸡游戏最为着迷而著称。鸡哥到了大三,看到周围人都考研啦,想了想然后自己也打算考研,然后作为室友的我就一直热心肠得督促其趁早开始准备,帮他分析考研的各种问题和给出准备建议。18 年 6 月底我离开长沙学校准备去广州蓝月亮实习的时候,我问鸡哥啥时候开始,鸡哥跟我说快开始了;18 年 11 月份我从上海达能回长沙的时候,我问鸡哥啥时候开始,鸡哥跟我说快开始了;19 年 1 月份我离开长沙去深圳华大基因实习的时候,我问鸡哥啥时候开始,鸡哥跟我说快开始了;19 年 5 月份我回到长沙的时候,发现鸡哥终于终于开始啦,然而也只是刚开始半个月,但我已经感动到不行,虽然没有备考和去参加一战,而是直接准备二战。鸡哥如果期间是在探索方向或者学其他的知识或者准备找工作啥的,还都可以理解,但他迟迟没有开始的原因是因为一直在打游戏一直在吃鸡,结果拖到大四的 5 月份,就骗家里人说自己一战准备的不充分、没考好(压根就没准备和没参加考试),所以准备二战,然后让家里拿钱给他租房子(毕业后不能住学校寝室),这我就真的没法理解了。所以我后来就经常跟鸡哥说: “别人的二战是第二年二战,你的二战是第二年一战。”中间的时间段我总是忍不住批评鸡哥,我其他的室友也都看不下去就都一起批评鸡哥,但是鸡哥总是说游戏太好玩而且不着急,说自己很自信可以考上,而且是考上 985 ,说一旦开始复习了就会很努力等等。他定了高目标的情况下,天天很努力,尽管实现目标很困难,但是他说自己很自信,这完全没毛病,但实际情况是说完自己很自信后又继续打游戏颓废去了(而且游戏也没有打出职业玩家可以挣钱的水平),所以后来他再到我面前说什么话,我就表面附和,但心理就想: “我信你个鬼”。大学除了打游戏就基本啥也没干过,所以缺乏对学习对考研的了解和敬畏,所以最开始才会说出什么单词一天背它 200 个、一天学它 16 个小时之类的话(实际情况对其来说就是一天能准备 9 个小时都算很不错的状态了)。建议:1 、留学>保研>考研 ( 应届生考研 vs MBA)留学比保研好,因为留学能够申请上的院校背景在世界的排名会高很多、可以练好英语、可以掌握国际化视野、研究生学制更短,当然前提条件是还得有足够的 Money 作为启动资金。虽然留学表面上看上去比国内的研究生要多花不少钱,但是因为学制更短,让人可以提前一年半进入职场工作,就可以比国内研究生多一年半的工作经验,而且这一年半挣得工资也可以 cover 住不少的留学费用,这么把国内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对比一算,其实留学也没有贵多少,关键是人们要懂得去算清楚这笔账以及有这个实力或者魄力拿出这么多的启动资金来往留学上做投资。另外一方面,对于国内研究生来说,保研大概率比考研好,因为考研的竞争人数更多,所以竞争难度和压力更大。而考研当中又可以粗 略地划分为应届生考研和 MBA ,应届生考研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种; MBA ,全称工商管理硕士,需要毕业工作三年后才能就读,相对应届生考研:学费更高、竞争压力更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个词语的具体意思就自己思考了哈), MBA 号称是国内提升到研究生学历的方式中最 easy 的一个方式,拿的也是同等学历的双证,即学历证、学位证。关于研究生的概念其实还有不少,比如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学硕、专硕、 MPA 、 MFA 等,很多机构还会弄一些费用高昂的在国内上网课就可以拿到国外的某野鸡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市场鱼龙混杂,可以自行多去探索探索。最后,有木有想过与其为了名校研究生而二战、三战,不如考个普通院校的研究生来节约时间成本然后申请名校博士这样的曲线方式呢?毕竟申请博士时的竞争力比考研的竞争力要低很多,而且背景提升的程度更大。2 、看清现实,考研主要是在拼毅力和拼信息,需要量力而行考研与高考的有两个很大的不同。一是它需要自己去选择专业方向、去收集对应的信息比如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考录比等,它是先需要去做一道选择题的,这里谁能掌握更多信息来进行精准的分析,谁就能规避竞争进行套利(比如如果只是为了提升学历,则可进攻名校的冷门专业),而且还有机会弄到备考的对应学院对应专业的内部资料。二是高考还有人监督有人督促,大家为了同样的几张卷子而坐在一起努力着,但考研没人监督和督促,也大概率碰不到跟自己考同样一个院校同样一个专业的人,就没办法交流和互相监督,所以考研更加拼毅力拼自我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高估自己,或者说大大地高估自己,只有等到最后关头清楚自己做试卷的分数后,才会在挣扎与煎熬中慢慢回归现实,所以最开始就认清现实、合理规划(即量力而行,定个合适的目标,不要太高)、趁早准备,这样才会稳扎稳打的获胜。3 、先工作一到两年,多看看,找准方向,再考虑读研绝大多数人面临毕业时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这个社会有什么职位以及对应的发展情况,考研的话会容易很盲目地报考本专业或者跨考自己觉得喜欢的专业,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很多设想都只是想当然。所以面临快本科毕业的时候,多出去实习进行方向上的探索,也可以先毕业后参加全职工作一到两年专门用来探索方向,把方向找准了然后再针对性地决定是否考研 or 留学等,找准靶子再拉弓,这样不会白费劲。可能有的同学也设想过这么做,但怕自己这样弄会落后同龄人一两年,所以就只是想想而已了。可我们把目光拉长一点人生几十年,完全不差这一两年,而方向才是关键性的问题,你未来想要什么样的产出就得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去放在什么样地方做投入,其中最大的时间管理就是方向管理,所以方向决定了时间投入、时间投入决定了产出,当然,这是建立在家里没矿的假设的前提下的推论。后记:我没有考过研,但是为啥知道的这么多?本来想着自己没考过研也暂时还没读过研,但也来写这个话题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读者会不会怀疑你一个既没读过研也没考过研的人,为啥会懂得这么多?写出来的东西有可信度么?后来深度思考过后,还是觉得非也非也,因为以下三点:1、 朋友多,聊得也多因为有多动症,所以喜欢到处走,而且还喜欢找人逼逼,所以朋友就多。当我的朋友们正在考研、保研、正在读研、读完研、申请留学、正在留学、已经留学完回国(英、美、澳、加等)的时候,我都跟他们产生了关于研究生这个话题的交流,多方听取观点和意见。我还和我们大学里的老师一起探讨过跟研究生体系相关的教育问题,也有一些收获。2、 经常冒充潜在顾客给相关机构打电话去咨询这是我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因为我想着要了解相关的情况,一定是这个领域里面做咨询的人懂得最多,那么我就到网上找到他们,然后说自己有意向购买他们的服务,这样就可以巴拉巴拉不知廉耻的去获得免费咨询了嘻嘻。3、 天生喜欢研究这些问题,所以自主到网上找的相关资料看得多这个没啥好解释的,与个人特质相关,就是喜欢多动脑、少出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