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毕业后应如何选择?慕尼黑

博士,毕业后应如何选择?

最近,很多人都在吐槽博士择业就业方向,特别是第一学历不是985、211或者硕博专业不相近的学生,想寻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的确不容易,对于一位博士生,应如何来选择自己的未来呢?一、高校高校是很多博士都会选择的一条路,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不想进入企业当一个实习生,进入高校就职就成了一条最为普遍的道路。并且高校环境好、工作生活相对舒适、两假期也长,虽然收入不高,但过个温饱日子还是可以的,如果有好的机会和科研平台,收入方面也很可观。二、企业企业应该是对博士生吸引最大的一项选择,因为相对高校而言,一般能吸纳博士的国企科研和待遇应该不错。企业中的私企一般招博士不多,但如果能招博士的私企应该也不会太差,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否在企业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根据企业的现有条件能灵活转化科研思维,而这种科研更多的是发展为科技,这是与高校做科研是不一样的。三、博士后对于博士生来说,博士后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除了对科研执着和课题深厚兴趣外,大多数人仅当此作为一个过渡,更多的是申请去国外镀一下金,在两难的情况下也不失一个选择。四、创业博士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新课题,目前政府都有扶持基金,且在用地、工商注册、税收都有很大程度的优惠。这当然要看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社会的需求热点及持续性了。五、公务员中国的公务员都是人们眼中的金饭碗,一些省部以及地方招考公务员,不需要笔试,只需要考核或结构性面试那种,当然自己的性格和专业确实能在地方决策和经济发展起到突出作用,觉得也不错的。其实,博士毕业后的路还是挺多的。主要是要看你怎么选。

春香传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博院校?听听导师如何说!

读博不易,尤其是毕业难、难、难!近5年4年学制内正常答辩毕业的博士生不足40%,不少博士生甚至无法顺利毕业,7年后被学校以超过规定学习时间为理由清退。这部分博士生一纸博士学位证书都没有获得,白白浪费7年青春。因此,是否选择读博需慎重,尤其是抱着延期毕业来躲避就业的同学不建议读博。之前,小西团队就有博士生反悔过,在探索实验几次失败后发出"要是硕士毕业就工作,也许我现在和同学一样有车有房啦"的无奈感慨。要是不想读博那么累,自己就需要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和让人坚持的理由。还记得,小西在博二期间同样迷糊了半年之久,当时感觉特别想做点什么,但是做什么都没兴趣,然后又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忙,一周、一月、几个月后,回想起来却是什么都收获都没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在海外参加学术会议如何选择博士学校?小西个人浅见,读博院校优先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或985高校。相对来说,博士生就业相比硕士较为看重博士、本科院校,尤其是想进入高校继续做科研的同学。之前,不少地方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对于985大学博士给予条件或岗位同样会更好。需注意大部分985高校都采用申请-考核制,不少要求本科最低是一本院校,同时硬通货就是小论文数量和质量,其他都是虚的。对于无法走申请-考核制的同学,部分985院校或学院还保留部分统考招生名额,提前沟通导师后认真备考。在同层次院校选择中,如几所985高校选具体哪一所,关键就得看你个人想要做的研究方向。基本上,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依然从事的是博士期间所在小领域或方向的工作,就算在新单位转向,也会和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较为贴合。毕竟,跨度巨大的话,工作单位的课题组负责人也不会引进你。因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几所985高校中选择到该领域较有实力的团队中读博即可。北京大学 值得去的高校之一各个院校博士招生时间不同,一般可以参加几所院校的申请考核面试。在这个过程有个核心是沟通联系导师,建议选择该领域口碑较好的大牛,杰青、长江等"帽子"较多的导师在学术圈内影响力较大,团队科研经费充足且梯队良好,有之前师兄、师姐或小导师联合指导,实验进展会比较顺利,且容易出成果。不过,这样团队的压力不会小,基本上5+2、白加黑,想出成果就得付出更多汗水和努力。读博不易 得能吃苦另外,不少院校或导师选择时之前硕士生导师推荐。小西之前就有个博士同学,都是他们硕士生导师推荐来这边读博。相对来说,硕士生导师对该学科领域的情况比较了解,和你关系不错的话,会帮你做一些有效的积极推荐。毕竟,每个导师年招博士生约1-2人,名额比较紧张。除非个人极为出色,否则一般学生联系不一定愿意接纳你。最后,作为一个"土博",个人觉得国内不少学科走在国际前沿,但是国外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机会的建议你可以走留学基金委资助去海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见解。你有读博的想法吗?嘿嘿~

时生

干货!清华博士教你如何挑学校,选专业!从这四点入手!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虽是老话,但放在什么时候说都不会过时。老话新提,在这个时代,不止男,女也怕入错行。因为入错行的代价太大了,一个人很可能要用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来承受入错行的后果。人生有限,能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在专业选择上走的弯路越少,后期的发展越顺利。01专业的选择对于专业选择来说,考生和家长面对的最大障碍就是信息不对称。一个专业是做什么的,就业前景如何,收入如何,工作环境如何,职业发展如何,往往很难了解清楚。虽然说“改行”已经是大学生就业时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是有些行业的入门门坎是很高的。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计算机专业编写程序的机操能力也不是其他专业练个把月就说来就来的。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完全学科不相近地改行,也要有双学位之类的经历支撑。然而,有的专业“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法硕的招生也没有本科专业的门槛限制;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据笔者采访的一位人民大学毕业的中文系硕士生介绍,他们专业的研究生分布在各个行业,从事行政、文秘、党政等工作,就业面比较宽。02选择行业名校对于一部分考生而言,可能会特别想从事某一行业,或者家长希望孩子从事某一行业。这类考生在选择时,就要更优先选择“行业名校”。举几个例子:政法类高校有传统的“五院四系”的说法,“五院”是: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四系”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系。如果立志政法行业,“五院四系”就是首要的选择范围之一。同样地,建筑类也有“建筑老八校”的说法,是中国最早开设建筑学科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也是立志学建筑同学的首选。再比如财经类公认的四大财经院校算是“黄埔嫡系”;军工类最认可的原国防科工委直属的7所军工类高校;医学类实力最强的还是原卫生部直属7所医科大学(大部分被合并,注意查找);铁路系统最认可曾经直属过的9所交通院校;师范类最知名的还是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而对于这些行业本身,用人单位也首先选择这些本行业院校的学生,出身于这些院校的学生在行业比例也很高,校友资源也丰富,发展起来毕业院校也“主流”。就是所谓的“科班出身”“根正面红”。03城市如何选择?哪些专业对于城市要求比较高?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比如互联网行业,即使是BAT也会优先在北京招聘,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很可能要来北京面试。而一些三线城市甚至不会有很多大公司去招聘。相反地,对于一些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合肥,虽然在金融、互联网产业等方面不及隔壁的江浙沪包邮区,但是有中科大、中科院的加持,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高校资源也很优质。在这里学习相应的理科专业,并不比在江浙沪的一些大学差。此外,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特别是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广东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广州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广州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随着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崛起,新一线城市也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而这些城市又往往具有不少的本土好大学。教育资源丰富的南京、武汉、杭州、天津、成都、西安、重庆等也都是读书的好地方。不一定将眼光仅仅盯在一线城市。04报考误区有哪些?最后再多啰嗦几句,谈谈几点报考时的误区:第一,要了解自己。特别是了解自己的好恶,喜欢什么或许难以回答,但至少知道自己讨厌什么。一定要杜绝“伪兴趣”。很多老师都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假,但是更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有的人高中数学竞赛有名次,上大学换专业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并不是纯数学研究;有的人喜欢讨论国际大事,就报考“政治学”;更有甚者读了本《苏菲的世界》就觉得哲学是真爱,迷上《盗墓笔记》就觉得非学考古不可。第二,要充分搜寻信息。对于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了解一定不能局限于院系介绍、学科建设那些新闻稿式的文字,多向了解情况的人咨询“干货”,或者是在一些论坛上看高年级学生的回答。多向过来人咨询,能够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拖拖拉拉

如何选专业,这6个方向你要考虑

在选择专业时,会出现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学校的困惑。有的人说高分选学校,低分选专业。这种说法没有一个明确的鉴定。什么是高分,什么是低分。什么时候选专业,什么时候选学校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式。它和一个人考虑的各种因素有关,比如,就业,报考风险,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考生升学规划都有关系。无论是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了解一下这个专业在大学中的相对实力(或者了解一个大学的优势专业)对于我们的决定都是有好处的。在考生选择专业时,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个专业在一所大学中的实力。1、结合大学冠名中的关键字从一个大学的名称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大学本身的特色专业。比如,电力大学、建筑大学、海洋大学、石油大学、林业大学,农业大学都表明了这些大学的特色专业。但是,近几年许多大学进行了合并、更名。对于这些学校,我们需要弄清该大学的前身,以前的“出身”便是保留下来的强势学科。比如燕山大学,其前身是以前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因此该大学的机械设计便成为了国家重点学科,机械类专业就是该大学的名牌重点专业。更名,合并的大学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特色关键词没有变化。比如原华东石油大学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b、同一类大学合并一起。如中国纺织大学与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合并后,更名为“东华大学”,其强势专业仍然是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c、由几所不同性质的院校合并而成。其优势专业应该是两者相加。比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北京信息科技学院和北京机械工程学院合并而成的。因此该大学的特色专业是计算机和机械。d、其它。如果学校背景比较复杂,只能从合并过来的学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调查。2、博士点、硕士点高校在招收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时,是按照一级或二级学科代码进行招生的,所以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博士点。一级、二级学科硕士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在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遴选出的若干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有权在整个一级学科范围内授予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如果一个一级学科是一级学科博士点,那么其下所有的二级学科自动成为二级学科博士点),它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升级。对于同一一级学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强于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强于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代表一级学科的最高水平。3、博士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属于一级学科范畴。“博士后”表明的是一种经历。博士是最高学位,不能把“博士后”看成比博士更高一级的学位,也不能把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看成是强于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虽然二者从不同侧面代表了一级学科的最高办学水平,但一级学科博士点由国务院学位办评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则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4、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充分体现全国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5、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一般是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特点而设置的,教育部给的名额很多,因而入选数量很多,不能代表同类专业的最高水平,但相对这个学校的其它专业,特色的专业通常比其它非特色的专业要好!6、专业排名这里说的专业排名,准确说,应该是学科排名,相对来说是较权威的,对于家长根据专业选择院校,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除了教育部的专业排名,还有许多民间机构也做排名。什么是好专业好就业的专业是不是就是好专业不同的专业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是不同的。选择专业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你感兴趣的。至少上了大学后,你依然愿意学习你选择的专业。其次才是适合你发展的专业。其次才是就业。如果上大学后你不愿意学习这个专业,再好的专业也不能帮助你就业。为什么说选择专业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你感兴趣的,原因是你现在选择的专业就业好并不意味着四年后就业好。就算这个专业就业好,并不意味着你的就业就好。而不变的是你的能力。所以,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关于就业也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好就业的专业起薪可能很低。对于不同分数的考生,专业选择可能也不同。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地区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屋下架屋

在职博士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

在职读博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一、明确读博目的在职读博有人为提高个人能力,学习专业课程,增加职场竞争力,有人为拓宽自己的人脉,但大多数人还是为拿到相应的博士证书。毕竟博士学位是我国的最高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本专业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对个人发展而言,拥有博士学位不仅能极大提升个人形象,为机构上市、商务谈判、个人职业发展等带来方便。获得学位后,档案还可以入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中心高级人才库(国家人才网查询),作为应聘、晋升、职称评审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做企业而言,可享受减免税、商务谈判、企业上市等优惠政策。明确目的之后,再选择专业课程就容易多了,如果你想拿证,最好选择可申请博士学位的高级课程班,如果你想拓展人脉,可选择相应的研修班。二、尽量不跨专业 再根据专业选课程在职博士招生课程对报考的学员是没有原专业限制的,仅有部分专业是不可以跨专业报考的,如法律、医学等基本是不可以跨专业报考。尽管如此,为了能顺利拿证,还是不建议跨专业就读。因为在拿证的过程中你要面临考试和课程学习的双重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职博士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双证毕业证书和全日制博士相差无几,院校对学员的要求极高。跨专业进修专业课程不仅入学考试的难度较大,在学术论文的要求上也很高,想要满足学校的各项要求,不是那么容易的。三、依据经济状况做选择目前报考在职博士学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可获得我国目前最高的博士学位,还是有很多人选择报考。且由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学费差别较大,所以在选择院校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学费也要选择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一般在职博士课程学习的收费项目主要有报名费、考试费、教材费、论文评审费、论文答辩费、毕业费用、证书工本费等等,大部分的院校费用是在8万元以上。另外,不同院校收费的相关标准也不太一样,即便是同一所院校开展的不同专业费用也可能区别较大,这个在报读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至于最后毕业拿证,只要按规定修完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论文答辩,符合申博条件,一般都能够如愿以偿拿到相应的证书。关于国内在职博士、国外留学博士、硕士等报考事宜,欢迎关注公号:在职研微厅

进出口

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怎么选 两者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

原标题:专业博士扩招,数量和质量如何保证“并驾齐驱”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陈鹏)[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古德]

彼其外与

清华博士给你3个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建议

高考是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决定绝大多数人能否把握好转折点的,其实不是考得好不好,而是志愿报得好不好。毕竟,没几个考生有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选择困难综合症,但是大部分的考生都有选择未来去哪里打游戏和未来有没有时间打游戏的机会。从当年自己高考结束填报志愿到现在已经过了快二十年了,在社会无情的摧残下,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社会趋势、行业发展、阶层跃迁、职业生涯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和我们人生紧密相连的关系。因为时间维度的公平,人生是线性的,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制约你的下一个选择,除了升学、就业、择偶这些重要的关卡,你真正的选择机会也就3-5次,只有极少极少的人有8次以上机会。(参考文章:《十进制与社会阶层》)所以每一次选择的核心思路,千万不要跑偏了,其实就是赚钱,再讲细一点,是赚钱能力和赚钱机会。慎重地对待填报志愿,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我总结了几个决策思路。01紧靠家庭资源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关系很近的直系亲属在某个特定行业有一定的资源或者话语权,能够帮到你,那就不用考虑,直接选择相关专业,把家庭资源优势最大化。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依靠家庭的资源去达成目的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这个想法是幼稚的,社会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所有的成果都是社会分工和协同合作的结果,单枪匹马却做不成事不是英雄,拥有资源却不知道运用的是蠢才。如果你的家庭资源足够好,你可能进入父母读过的大学,你的老师里有很多是你父母的师兄弟,你毕业工作的单位也有很多是你父母的老同学老同事,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说不把各种机会拿给你,可能吗?如果你足够幸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那么你应该用更大的努力、更认真的态度对面对自己的人生,甚至你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使命感。因为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财富传递的角度来说,享受了权利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当然,也不是很多人的家庭资源能够在未来的事业上直接帮到自己。例如父母双方都是普通医生或者教师,孩子如果也学习相关专业,虽然未来找工作父母未必帮得上忙,但是父母的行业经验也是可以给到孩子指点的,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就能少走不少弯路。02选择理想城市如果我们的家庭资源不足以为我们提供帮助,那么我们就进入了考虑城市、考虑学校、还是考虑专业的阶段。我认为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城市。城市对你的塑造可能远远超出你的认知。一个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从内到外的,是彻头彻尾的,是长久深远的,何况还是在这个人三观正在形成的那几年。在北京读过书的人,必定会显得更有全局观,但是也更爱务虚;在上海读过书的人,必定会更讲究生活,爱研究有调性的话题;在深圳读过书的人,必定会更务实,惯用商业思维来解决问题;在重庆读过书的人,必定会有一些江湖气,会习惯性挑战规则。过去我认为读书应该到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去,因为过去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几乎所有最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尤其是北京。现在互联网逐渐拉平了信息差,而中国也逐渐形成了多中心的结构。所以现在如果没有特殊的学校情结,那么选择一个未来你想要生活的中心城市去读大学,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从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积累你的关系圈和人脉圈,甚至你可以借助父母的帮助在读书期间就在这个城市买房置业。03如何选择专业在选专业和选学校之间,优先考虑选专业。对于如何选专业,有几个具体的建议:1. 找到你能找到的你认为最牛逼的人,直接听他/她或者他们的意见。那些牛逼的人不一定能告诉你应该学什么专业,但是他们基本上能告诉你什么专业没必要学。互联网时代,你一定可以找到很牛的人,只要你想办法去找。2. 找到你所想学的专业的前辈,最好是研究生或者从业者,听他/她的意见。为什么找研究生/从业者呢?因为研究生一般都在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并且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而从业者本身就在做相关工作,有最切身的利益关联。最好找年龄不比自己大超过5岁的前辈去问,这样的经验有时效性,而且年龄相仿也比较好沟通。3. 不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多思考什么是底层成长能力。当下的热门专业可能过几年就成了冷门专业,我们应该多去思考:什么能力是我们能够赖以使用一生的能力,什么能力是不会轻易被人工智能和社会关系替代的能力?这种思考,不一定能给我们正确答案,但是会有助于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方向。例如,很明显,现在去学习英语口译就是错误的选择,语音识别和智能翻译已经进步到完全可以商用的程度了,并且商用的成本还极低,未来谁还会去请一个人来做口译呢?同样很明显,类似人际沟通、编程语言、数据分析、精准表达、审美设计等能力,一定是永远都需要并且越来越值钱的能力,去选择能发展这些能力的专业。04都选错了怎么办幸运的是,高考虽然很重要,但是你们都还很年轻,还有试错和犯错的机会。即使去了不想去的地方,选了不该选的专业,你在大学里还是可以自由地学习你想要学习的任何东西,你也可以在毕业之后尝试申请任何你喜欢的工作,甚至你还可以通过考研再转到你经过几年思考之后心仪的另一个专业或者院校。过去我在清华读研和读博的时候,就有很多从三本甚至专科院校考上来的同学,还有很多跨专业的同学,他们后来绝大部分也都有光明的人生。我还有更多没有读大学和读完本科就出来工作的朋友,凡是踏踏实实工作的,几乎也没有活得很差的。当然,不管是书读得多的还是读得少的,那些真正混得好的,一定是符合上面3条建议的,所以你一定要认真反复多读几遍,并分享给更多需要它的人。【原创】应该是大萧条无疑了【原创】雷军最坑爹的三句话,信一句你就输了【原创】如何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原创】95%的人不具备的赢家思维【原创】创业的7种想当然,有一种你就成功不了【原创】从面临倒闭到快速重生,他们如何在疫情后单月逆转,实现转型

伊尹

留学读博士,专业和院校到底哪个更重要?你会怎么选?

现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即便是本科在国内读的,读硕士或者博士也想要去国外看一看。那么,如果是出国读博士,你觉得到底是专业重要还是学校重要呢?为什么会想要说这个话题呢?是因为有很多学生在聊天的时候,连专业都不告知,就直接让老师给推荐读博学校,这个真的是无从下手。所以今天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康康老师的个人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去读的并不是本科,所以院校并没有那么的重要。读本科那肯定是要先选学校,因为本科是我们的第一学历,非常重要。可是随着我们学历层次变高,研究的深入,专业更加重要。国外的大学教授,在招收学生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一个专业背景。其次呢,同样的专业,本科院校开设的一定是最多的,但是随着学历层次不断变高,院校也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你所学的专业在一所学校里,可能本科有,硕士也有,但是博士就不一定有了。所以说,如果想要出国留学读博士,建议大家要先考虑专业,然后通过所选专业去考虑学校。在留学方面,有任何困扰都可以私信康康老师,读书是大事,一定要选对。

里斯本

如何选择博士毕业论文题目

WOSCI沃斯编辑: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呢?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题目,自己今后的博士研究及职业生涯都将离不开这个主题。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题目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必须选择一个自己能如期完成论文的题目,未来就业也可能取决于自己的研究题目是否能吸引你的老板。以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少数人会真的去阅读一篇毕业论文。由于毕业论文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以及特殊的写作风格,因此并非是普通大众会感兴趣的文件类型。真正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通常只有学生、该领域的专家、学生的指导教授以及论文的口试委员。选择自己喜爱的研究题目这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未来自己将花费很多时间于论文写作上,如果自己能愉快地度过这段时间,自己的生活品质才会变得更好。此外,如果自己对自己的研究充满热情,自己的论文、写作及论证才会有较佳的品质。自己应该选择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并具有社会意义的题目,千万不要让别人强迫自己选择某一特定题目。选择指导教授认为有趣且自己瞭若指掌的研究内容毕业论文题目能不能引起自己和指导教授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某些指导教授不愿意针对学生论文题目的拟定给予建议,因为这牵涉到在论文撰写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责任,指导教授对自己论文题目的热衷程度将决定他或她是否愿意阅读、支持、赞助自己的论文以及提供及时的回馈与指导。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查重/SCI论文去重降重设法获得指导教授对自己的论文题目的建议,相同研究领域的其他人可能不像自己对于自己的题目那样感兴趣,这一点很重要,自己的目标是要加入学术圈,因此需要一些能与自己交谈讨论内容的对象。自己可能也需要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想想期刊及学术出版社发表或出版的作品是否相似于自己的论文,还有这类的主题是否受到研讨会的关注。先不要把自己的论文想作是一本书,但要特别注意奖学金的趋势、哪一个领域正在招聘人才,以及目前发展的关键议题为何。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人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与我们直接联系。

东海战

如何选择博士生导师,年级大的博导为什么不受欢迎?

有人问小西:近期在联系博士生导师时,有2个导师给予了明确回复意见,其中一个年纪较大(横向课题不少但发的学术论文一般),另外一个年轻海归博导(听说性格不好,学生时期做不好时会骂人),怎么选择呢?让小西想到了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发生的导师修改学生学位论文群内骂人事件。毕业作为毕业多年的老博士,小西建议你选择年轻博导。为什么呢?不清楚你个人的职业规划,如毕业后是想进高校做科研,或者进企业搞研发?相对来说,走科研路得有足够的硬通货-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高校引进人才量化指标比较简单,即什么层次和数量的小论文对应给你第几类人才的待遇,不同层次人才引进的待遇和职称差异很大,如安家费就能相差几十万。另外,年龄较大的博导课题项目多,但是发文章一般。这就说明较多的课题可能是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结题对学术论文要求较高),如企业合作课题、政府规划课题等。这类课题对于博士生个人能力提升明显,尤其是交际、项目运行结题等方面,但是整个课题开展对于你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没有足够的推进,非常不容易发高水平学术论文。若是读博期间导师不够大方,每月没有给予高额的个人补贴,几年下来算是比较吃亏的。或者说,这也就是不少人理解中的"压榨"。博士期间-实验室走学术路,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年轻时将心思放在纵向课题,提升自己在学术圈内影响力很关键(占据生态位)。之前,我们团队就不太鼓励年轻老师做横向课题,虽然可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对于自己发展(如职称晋升)帮助不大。而且,横向课题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对于具有潜力的年轻老师来说将心思放在横向课题太亏。作为博士生同样如此,不管你在读期间做了多少课题,在很多院校的招聘中远不如几篇高水平小论文管用。当然,企业引进博士不少是侧重项目进展能力的,因此个人职业规划很重要。之前,小西也有几个博士师兄,能独立完成导师的几个横向课题,后面自己创业做的非常好呢。博士生刚入职(非跳槽的话)的年轻老师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都是牛人(如青年千人),非常值得你跟着这样的学习,能跟着导师吃苦且勤奋的话,4年内能出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当然,不同导师的性格不同,部分导师恨铁不成钢,遇到学生不用心骂人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放在心上,导师说了之后自己也记不住。同时不必担心这样的都是没有课题,手中的纵向在研课题起码1-2个,足够培养3-5个博士呢。其实,我们常说读博期间不管是混、帮老师做事或其他,毕业时属于你的或者帮你科研起步的仅仅是几篇学术论文或导师人脉圈的扶持。因此,小西建议你选择较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然,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学术大牛("帽子"非常多的),也是值得读博的导师,进入这样的团队,由年轻导师协助辅导是比较常见的培养模式。你觉得跟什么样的博士生导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