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实验设计是保证科研得以顺利进行并得出客观符合科学要求结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医学科研中,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处理因素的多少,结合专业要求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方案。但目前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实验设计方案及其具体实施方法不甚了解,无法选择出适宜、有效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降低了实验效率甚至错误地实施了实验。下面,赛恩斯就医学科研中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希望有助于医学科研工作者做出正确选择。一、完全随机设计。又称成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全部同质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各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二是分别从不同的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观察同一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在进行此类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影响研究指标的主要非处理因素各组应齐同可比。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点在于:设计方法简单、易行;统计分析方法简单;存在缺失数据时,仍可进行统计分析。但也有其缺点:一是样本量小时,抽样误差较大;二是由于对实验的非处理因素缺乏有效的控制,组间均衡可比性较配对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差;三是完全随机设计只能安排一个处理因素,不能满足多因素的实验要求。二、配对设计。在医学科研中,配对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异体配对,将受试对象按照条件相同或相近配成对子,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对子的两个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二是自体配对,同一个受试对象使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或同一个受试对象的不同部位观察同一指标。配对设计的优点在于:尽可能地排除非处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设计时严格地控制了非处理因素,使两组的均衡可比性提高,减小了抽样误差;由于配对设计的抽样误差较完全随机设计小,在相同样本含量条件下,配对设计所需的样本含量较小。其缺点在于配对条件不易严格控制,当配对失败或配对欠佳时,反而会降低实验效率。三、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通常是将受试对象按性质相同或相近分成若干区组(或称配伍组),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区组的各个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接受不同的处理。随机区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因此,同一个受试对象使用多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比较各方法是否存在差异,亦为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点与配对设计一样,即每个区组内的受试对象具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的均衡性好,误差小,实验效率高。但缺点是区组内的受试对象数量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如果有数据缺失,会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四、重复测量设计。医学实验常有重复测量的记录,即相同指标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测量,这种在给予一种或多种处理后,在多个时间点从同一个受试对象重复获得某指标观察值的设计称为重复测量设计。因此,重复测量设计可以了解实验过程中观察数据随时间变化趋势。除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外,重复测量设计还可以比较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不同处理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的差异。由此可看出,重复测量设计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处理因素(水平数≥1),其中水平数为1的指受试对象仅接受一种处理,未进行随机分组,称为无平行对照的单组重复测量数据;二是时间因素(水平数≥2)。借助重复测量设计可分析各因素的效应及其交互效应,但与其他实验设计方法相比,重复测量设计中需多次重复观察同一指标,观察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应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设计医学课题时,如何让研究结果更客观、更明确、更具有可信性,是许多研究者想要探究的问题。一般来说,进行科学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背景研究;三是建立假说;四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五是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并得出结论;六是就所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达晋编译认为,这六点是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慎重。首先,对于前三点,研究者应先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及进展,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基础等选择可行的研究课题。在选题时要遵循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原则,这也是使研究结果客观的首要因素。其次,实验设计是整个科研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项重要保证。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基本原则是:重复、对照、随机化。例如,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在一些论文中,作者对所谓的资料不全、未到随访等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有偏差,若如此剔除,则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所以实验设计要为验证假说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在正确的实验设计指导下,使实验误差减到最低限度,取得更多更可信的资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其最好的方法还是实事求是。第三,有了相对完善的实验数据后,就要进行统计分析。但许多医学论文中尚存在各种统计方法应用上的问题,普遍出现乱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现象。不管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将数据直接代入计算机软件中,使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这就使那些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资料后,必须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第四,在医学交流中,医学论文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研究结果应当客观。例如可重复性试验,如果作者在论文中对外宣称自己通过特定的试验装置得到了可观察到的实验结果,那首先需要阐明通过这种试验装置,不止一次得到相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希望任何人通过这种试验装置,均能获得该试验结果,这样试验结果才显得更客观。第五,就所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一般来说,向他人展示作品能够更容易暴露弱点,这样才能获得建议及鼓励而最终得到修正。因此,论文完成后,通常需要同行、专家的审查。同行审查,是基于科研实践的一个重要元素,其中一个理由是在复杂的工作中难以单凭个别作者或单一研究团队的力量来指出当中所有错误及瑕疵。另外,由于评审人通常都是文章所涉领域里挑选出的专家,同行评审被视为学术研究和创立可靠学识的关键。
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阶段。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课题设计能力对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针对医学研究生在课题设计中存在:实用性不够、创新性不足、可行性不强,个人的能动性差、系统学习能力低等问题,蓝译编译提出了以下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课题设计能力的策略。一、需求分析,着眼未来,评估可行性,完善方案。医学研究生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工作中,通过搜集数据、整理病例,关注疑难案例、热点疾病,致力于解决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致力于促进医学的发展,做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际研究中,通过评估实用性,寻求课题切入点。研究生可通过自然科学类立项、前瞻性和热点性问题、优秀论文、综述性文献等获取优质的资源来了解现状,设计课题。医学研究生应了解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程序,确保实验室条件的可行性。对已设计好的课题进行预实验。预实验用于初步验证课题设计的可行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期间研究生可发现错误、分析原因、寻求策略,必要时修改设计,不仅利于锻炼操作能力,而且利于培养锐意进取、循序渐进的科研精神。二、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能动性。医学研究生可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科研思维,要善于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在重大课题中提炼出一般问题的能力,在前沿实践中强化课题设计的能力。另外,良好的心态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研究生可通过积极参与业余活动,增加兴趣爱好来调整自己的心情,在遇到瓶颈时做到及时分析问题,找到应对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苦恼,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了,医学研究生也应该做到热爱科研。在这方面,医学院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实验技能大赛等来营造科研氛围,为研究生科研活动提供文化环境,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爱好。三、科学设计,提升质量,系统把握,准确定位。首先,锻炼科学思维的养成。研究生可轮流担任主讲定期举办研讨会,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来提高了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以及培养科研逻辑思维。其次,医学研究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要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内生性、系统性、创新性,以保证设计出的课题是科学的。再次,课题设计完成后,可邀请专家、导师进行科学性评价,以保证实验内容、结果的可信度。另外,研究生还要明确目标,摆正位置,做到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研究生在课题设计中,要全面、透彻地把握医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制定年度研究计划,正确规划研究生期间要完成的任务,将医学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将课题系统地梳理起来,将科研系统地完成。四、阅读优秀文献。研究生在阅读文献时,要选择优秀的、具鲜明创新性的文章,及时把握医学最新动态、紧跟学术潮流,不仅要获取知识信息点做归纳总结,而且要上升到对科学真理的探求层面,提高医学专业素养及学术敏感性,进而获取学科空白处、学科争论点、学科生长点,挖掘课题设计思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并且掌握阅读的方法,正确运用精读和泛读。
科研课题方案,是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课题方案时,其中的课题操作分析,主要回答“该课题如何做”的问题。赛恩斯编译认为,这部分主要包括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一、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是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而言的,是课题申报者对研究的整体规划。其中主要对象是研究内容的突破。这部分要写清楚对这项研究打算怎么做,即怎么展开课题的研究。研究思路要明确清晰、有条理性。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手段。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的写作,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列出将采用的方法,还要说明在课题研究中准备怎么运用这些方法,或这些方法将运用于课题的哪些方面。三、研究步骤。也称为研究阶段,是课题研究具体展开的活动安排。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细一些,把每一次重大活动作为一个研究步骤,安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负责人、参加者等。这些内容应尽量写清楚。重大活动,包括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参观、进行科研调查、开展科研实验、组织现场观摩、专题研讨等。研究步骤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拟定要科学合理、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每个阶段都要标明起止的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主要研究步骤等。在研究阶段的写作要求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但必须把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活动讲清楚。
想要完成医学科研课题设计,首先要一份完整的医学科研课题设计:1、医学科研课题设计提出的依据和理由,可以从中分析课题的实用意义、科学价值。理由要充足。2、收集与本医学科研课题设计有关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突破口,易出成果。3、医学科研课题设计主要研究内容,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4、医学科研课题设计要达到的指标:(1)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包括动物质量及数量、病例数、研究手段、技术参数、操作程序和实施方案等。(2)达到一定的效益指标,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医学科研课题设计进度计划指标,分阶段完成指标,要有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4)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医学科研课题设计的规模与选点。5、完成医学科研课题设计应具备的条件:(1)要合理使用经费,精打细算。资金来源包括自筹、上级拨款、银行贷款及社会资助等。(2)完成医学科研课题设计需要的主要设备仪器及原材料。(3)参加课题研究参加人员的技术保证,包括其技术职称、学术水平、从事专业时间等。另还需要明确思路,掌握技巧:1. 要写好科研课题设计,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英文的阅读多多益善,只有读得多了,我们对英文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对英文知识的认识才会上升到一定的点。2. 写科研课题设计,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逻辑即是文章的写作脉络,只要脉络清晰我们才能更好地寻找到一篇文章的血液所在。3.具体写科研课题设计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课题设计,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课题设计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高。修改时,还是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83332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6.科研课题设计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意义重大的工作,既是交流经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科研医学论文写作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因此,临床科研选题要具有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创新,不是相对个人、本单位过去研究工作的水平而言,而是与国内外同行在所研究的领域内相比,第一次提出的见解,这种见解才是创新。或新技术开发,或提出某一假说,或找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赛恩斯编译认为,临床科研要在反复论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模仿和类比是简单、实用的常见方法。在医学科研的选题工作中,可以在充分学习他人的科研实践和自己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借助于模仿和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立题。二、以已选定的科研课题为基础,寻找细微的差异扩大选题。在科研实践中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闪光点,不是以前都能想到的,在课题实施中,可能出现偶然未能预料的现象,对这些偶然现象与细微差别进行分析,形成新的科学假说,一个新的课题产生了。这种巧妙地捕捉课题实施中有价值点的方法,是医学科研选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三、选题时改变已有成果的组合因素。科研设计有三要素,即施加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应,在每个命题中都能找到这三个要素。如果有意地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改变,都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课题。四、注意各种学科领域的空白点。科学选题中,莫过于填补空白最容易获得成果。发现空白,立即对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全面考证,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此方法应是临床工作者选择科研题目的首选。五、在有争论的焦点中问题中选题。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者比比皆是。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的焦点,通过临床论证,提出自已的观点和意见,更易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六、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单位选题。这种选题方式是针对自己特长、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能开展的项目为依据,开始阶段选的课题更具有可行性。
众所周知,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阶段。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具备课题设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课题设计能力能够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蓝译编译以经验结合实际分析认为,医学研究生要想做好课题设计,应具备以下的特点:一是实用性,这点是核心。医学研究对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发展,推动医学知识更新起关键作用。正确把握科研风向标有利于课题方向的确定。因此,课题设计首先应具实用性,要考虑社会需求,最好偏向于国计民生。一方面,结合临床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炼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对医学深入挖掘,着眼未来医学发展,部署前沿性基础问题,积极探索基础理论在未来医学中的应用机遇。二是可行性,这点是保障。顺利完成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保障是课题设计的可行性。研究生课题的特点是实验条件有限、创作周期短、资金保障不均衡,因而在设计课题之前必须评估课题的可操作性、可完成性。医学研究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向,再次要考虑现有的研究条件、自身的研究能力,做好评估,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课题,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三是内生性,这点是必要。课题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行为活动,主体的动机、态度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保持兴趣、积极参与对课题设计至关重要。兴趣能够促进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是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产生强烈探求欲的基础;研究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怀揣坚定的意志进行课题设计,会不畏困难、挑战自己,进而不断地追求知识、探索医学科学奥秘。四是科学性,这点是关键。课题设计应按照提出假设、选取对象、明确变量、确定方法、形成方案的步骤,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设计出可行、可靠的科学研究方案。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遵循对照、随机、均衡和重复的原则,理顺思路、规划路线、预测可能遇到的瓶颈,并提前设计好应对方案,以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五是系统性,这点是脉络。课题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基础到综合的过程,因而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完整性。医学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要注重参与的深度,贯穿研究的始终,保持理性、冷静的头脑,准确把握研究的走向。六是创新性,这点是灵魂。创新性是课题设计的灵魂,是点睛之笔,能够高度吸引读者的眼球。医学研究生在课题设计时,要立足于创新,也就是要有新观点、新方式、新途径,即使对于选定的课题,也不要拘泥于其中,应该围绕相关研究做全面的探索,这样才能激发潜力、提升信心和勇气、鼓舞斗志,进而引领创造新思想,提高课题设计的创新性。
医学科研选题,就是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既包括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也包括医学科研论文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对于科研者而言,写什么、研究什么都需深思熟虑,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选题都能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作用,或者是有实用价值。因此,选题的关键是选题的价值。在医刊汇编译看来,要使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在选题的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目的性原则,或方向性原则。即论文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在哪个方向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发现问题,二是解决问题。在科研和临床中首先应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一般来说,解决问题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多可作为选题提出,但也要避免作出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的选题或者选择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也不要选题太大、太空,应选取自己专业对口,平时积累资料较多,实践较多的内容。有些作者写的论文就因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或是对同行没有借鉴意义,或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虽然花了很多的工夫,结果得到的评价是论文没有发表意义,这显然是很令人沮丧的事。究其原因有些是囿于认识的局限,有些是没有把握好目的性原则。因此,在选题过程中也应自我反思,本文是否有意义?二、科学性原则。要求选题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必须有科学理论为依托,有客观事实为依据。既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理论,又要不迷信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如果违反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就没有科学性可言。那么,如何判断选题的科学性呢?一是和已有的基本原理作对照,是否符合;二是对当前的观点提出异议,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三是能否得到检验。此外,还应掌握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如果超出了所具有的条件和能力,所选项目不仅难以完成,还会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科,是服务于人的学科,因此要求所写内容真实、客观,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在选题同时要求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方法是否准确、详尽,是否符合统计学要求,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分。三、创新性原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要求所写的论文,不要重复教科书已有的东西,也不要重复写杂志发表过多次的内容,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出别人没有发现的新的结论或观点。在选题过程中如何判断是否具有创新点?最重要的是纵向对比,即和以往的观点、结论比,是否有疑点或难点,抓住疑点难点做文章,尝试解决;横向比较,寻觅结合部,是否为学科与学科交叉部,是否为别人未涉足或空白区。从总结来看,创新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己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即以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角度重做已有的课题、处理旧的资料;二是以新资料论证旧课题,从而提出新的观点,补充新的标准,提供新的方法;三是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创新,也就是在重复他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工作观察和认识,在与他人工作的比较中产生新的思想、观点,从而使以往的观点得到补充、修正,或是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四是移植方法或借鉴;五是选择研究中的空白点;六是产生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四、实用性原则。这也是在医学领域重要的原则,要求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给人以启示或帮助。对于这类选题应该把握几个关键词:借鉴、警示、参考。也就是说,实用性的论文应该给同行以借鉴、警示或参考,这样才能发挥杂志学术交流的作用。事实上,在临床学术期刊发表的大量论文都是实用性的。医学是一个讲究事实的学科,在医学研究中应该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即尊重客观事实。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样本库前言:关于“从临床出发,快速简单的发SCI论文”话题第二弹。临床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不同的患者,可我们怎样将其和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完美的利用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做到“详细、管理、巧妙”这三点,就会发现临床医生,发SCI不是问题。关于“详细、管理、巧妙”具体怎么做,在文章最后给大家详细说明。今天我们以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杂志(IF 3.532)的一篇论文为例分享解析。该论文的题目是“Autoantibodie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are common among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elevated liver enzymes”,发表于2020。分享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吸引点:l 设计简单l 基于临床数据,临床医生即可完成l 研究对象常见,针对临床患者一、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任何器官系统。血清学上,SLE的特征是一系列自身抗体,通常包括抗核抗体(ANA)。虽然肝脏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靶器官,但在SLE过程中,血清中的肝酶值升高19–60%。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药物诱导的损伤、脂肪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狼疮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然而,虽然PBC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 syndrome,PSS)相关的知识已被广泛认识,但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与SLE共存的研究却较少。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比,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对伴随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认识更为详细。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评估瑞典两个特征明确的疾病,SLE(±继发性SS)和PSS病例中与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的患病率;其次,研究这些发现是否与肝脏损害的实验室体征相关。二、方法及主要结果本研究主要是对于不同临床病例的样本分析一般来说,研究方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能物尽其用,将临床医生所拥有的临床科研资源及临床样本通过巧妙的课题设计将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令其蒙尘,只是一沓沓病历单。患者案例纳入标准(临床案例必要点)280例诊断符合1982 ACR criteria (ACR-82)和/或Fries’ diagnostic Principle的SLE患者的血清样品。114例经诊断符合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riteria的pSS患者的血清样品。01 先前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分别对SLE患者和pSS患者病例进行复查分析。在取样时,8例SLE患者均为IF-ANA阳性,均因SLE表现不同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在取样时,由于pSS的腺外表现,3例pSS患者都为IF-ANA阳性,并且都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02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其余的SLE病例中(n=272),42例(15%)检测到与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在26例(9.6%)中检测到,而AIH相关自身抗体在15例(5.5%)中被发现(图1)。一名患者的血清学与PBC和AIH相关的自身抗体(Sp100、LC-1和SLA/LP)发生重叠。(图2)。在有PBC相关自身抗体的SLE患者中,有2例(7.4%)诊断为继发性SS(肝酶均在参考范围内),而PBC自身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有60例(24.5%)为继发性SS。两者无显著差异。包括血清学重叠患者在内,16例(5.9%)SLE患者发现AIH相关自身抗体,其中以SMA最为常见,12例(4.4%)检测出(图1)。图2显示了整个阳性的AILD相关自身抗体亚群的不同肝酶型的分布;血清学重叠的病例分别显示。在有AIH相关抗体的SLE患者病例中,4例(25%)被诊断为继发性SS,而AIH自身抗体阴性SLE患者中有62例(24.2%)诊断为继发性SS(无显著性)。总体来看,272例SLE患者中,230例(84.6%)的肝脏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不包括抗Ro52/SSA或不带PBC相关染色模式的IF-ANA阳性)。03 pSS(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在无已知AILD的pSS病例中(n=111),23例(20.7%)检测到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图3)。9例(8.1%)患者检测到PBC相关自身抗体,而12例(10.8%)检测到AIH相关自身抗体。另外,有2例(1.8%)患者的SMA和AMA-M2有血清学重叠,且肝酶均正常。除1例GGT和抗sp100抗体升高外,9例PBC相关抗体患者的肝酶也在参考范围内。PBC相关最常见的自身抗体是AMA-M2(n=6);只有一个可以通过IF技术进行验证,并且其中3个抗BPO阳性。另外4例抗Sp100阳性,1例抗gp210阳性(图3)。111例患者中有14例(12.6%)出现AIH相关抗体,其中13例为SMA,1例为SLA/LP阳性。所有这些患者的肝酶均在参考范围内。图3:Venn图说明了111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与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的自身抗体的数量。04 SLE和pSS中的ANA与SLE发病时间点相反,280例SLE患者中有277例IF-ANA阳性时,横截面分析检测出202例(72.1%)呈阳性,仅2例(0.7%)发现了与PBC相关的IF-ANA阳性。2例(0.7%)显示着丝粒ANA(AC-3),其中1例确诊为PBC,其特征性AMA-M2阳性。最后一例着丝粒ANA(AC-3)患者未被诊断为AILD,肝酶在参考范围内,但抗SLA/LP检测呈阳性。114例pSS患者中,IF-ANA阳性84例(73.7%)。未观察到pBC相关的IF-ANA模式。1例(0.8%)未建立AILD的患者出现着丝粒-ANA(AC-3),但免疫印迹技术未检测到PBC相关的自身抗体。三、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及准备工作在这项研究中,需要抓住的点在于临床科研资源和样本,这是身为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1)详细-临床观察与记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患者的诊疗观察,发现其异同点,通过临床启发,这是很好的科研问题的来源。(2)管理-创建临床样本库:临床医生有最丰富的临床科研资源,有最为丰富的临床样本(不局限于样本,临床数据也很重要),这是自带优势。而生物样本库是各种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诊疗、药物靶点治疗研究、健康预防研究以及转化医学等的重要基础。针对临床生物样本库,建立专门的临床生物样本库,为临床样本的收集保存提供了规范化系统,每份样本均粘贴唯一二维码以便于识别,这样的样本库才能做成顶级研究。当然,这些可以和公司合作,有专门的管理系统。(3)巧妙-课题设计思路:根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从临床样本取材,实验分组到实验验证等,一步一步围绕拟解决的问题逐步开展;设计巧而简单的课题方案,当然,这些也都可以与高校课题组、研究公司合作完成,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一篇文章,首先选题是很重要的一点,针对熟悉的内容临床医生很容易完成。利用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做到“详细、管理、巧妙”这三点,就会发现临床医生发SCI不是问题。并且在目前的科研环境下,交叉合作已然是一种趋势,因此,临床医生可以与高校课题组、研究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原文链接:Ahmad A, Heijke R, Eriksson P, Wirestam L, Kechagias S, Dahle C, Sjwall C. Autoantibodie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are common among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elevated liver enzymes. Clin Exp Immunol. 2020 Sep 10. doi: 10.1111/cei.1351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2910463.
由于科研课题的获取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论文、专利、科技奖励等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对于医学科研人员来说,科研课题的申请都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下面,达晋编译就科研人员如何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准备工作谈几点体会。一、提前准备,合理规划时间。目前各类计划项目和基金仍是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这些课题从申报到立项的过程一般是:由各类项目组织部门下发申报通知,申请者填写申请书上报,然后项目组织部门多由同行专家根据申请书进行评审,从而决定是否立项或资助。狭义的项目申报工作是指从接到申报通知到最后上交项目申请书的过程,该环节对于所申报的项目能否立项非常关键。从申报通知下发到申报截止的时间短、申请书撰写时间不够是科研人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这虽说是因为通知由上至下层层转发耗时长的现实原因,但科研工作其实是一项有规律可循、计划性较强的工作,申请时间、格式要求和资助领域范围等变化不会特别巨大,申请人完全可以提前着手选题、查阅资料、整理内容、撰写标书,等申报通知下达后再依据指南略作修改。而大部分科研人员则习惯于等到申报通知下发才开始查文献、写标书,这不仅加剧了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时间冲突,且由于准备时间仓促而极大地影响了申请书的质量。二、重视指南征集以及指南解读。当科技部门发布课题申请指南后,申请人应认真阅读,仔细研究,厘清国家重点资助的领域方向,明确课题的类别、人员限制、所需材料等要求,精心选题,认真构思,切忌不看指南盲目提笔,否则申请书易偏离资助领域范围,中标希望渺茫。三、正确选择申报类别。科研人员在申请课题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申请科研课题?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科研经费、招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还是仅仅为了职称晋升?申请课题的目的决定了申报类别。一般来说,如果是以职称晋升为目的的申报,可选择申报门槛相对较低的引导项目;如果是有一定前期科研基础的申请人,则可以选择级别较高、资助金额较大、竞争相对激烈的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别,不仅可以提高课题中标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申请人进行了合理分流,达到缓解课题获取难的目的。四、认真准备附件材料。申请科研课题时,除了申请书正文,一般会要求提交各种附件,如伦理审核意见、科技查新报告、实验动物合格证、合作协议等。凡涉及到人或人体标本的科研课题需要经过伦理审查,以维护相关者的权益。其它如查新报告、实验动物合格证、合作协议、境外人员参与课题同意函等需要时间才能获得的附件,均应提早准备,以免影响申报。除了必须提供的附件材料外,最好还能提供一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有利信息或资料。如课题前期研究已发表的论文、前期开展的调查、实验图片、已申请受理的专利等均可附上。五、注意资源平台的共享与利用。在申请科研课题时,注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平台,除了可与本单位其他人员多交流、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实验设备,另外依托单位、合作单位的科研平台和技术力量等均可加以揉和利用。六、合理组建研究团队。课题组结构要精干合理,按学历、职称、以及课题分工合理调配,成员要能力合作、优势互补,最好有技术员和研究生,以具体工作分配具体任务。申请人和骨干的学术背景需详细介绍,实事求是。每类课题均对人员申报和参与课题有一定限额,应与课题组成员逐一落实参与课题数量,避免未经同意而擅自将他人姓名放入课题组,避免造成因人员超项而形式审查不合格的情况。七、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科研经费的预算与配比要科学合理,保证实际可操作性,科研经费的报销使用将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支出。因此,申请科研经费时应当参考指南的资助额度,根据自己研究项目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各类目经费均有可靠的计算依据,切实保证申请经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