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考研的人数是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股热潮!2018年考研人数为238万,19年考研人数为285万,今年的考研人数在330万左右,按照这个趋势来看,考研的人数只会增多不会减少!我们该如何看待“考研热”这一现象呢?难道就是纯粹的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接下来小木带大家看一下吧!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今的大学生状况,由于每年的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踏入大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800万名左右!这么多毕业生同时涌入社会,在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压力是非常的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为了避开这一现象,就选择考研,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出来之后还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说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是考研的目的之一。其次就是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升职加薪的成长空间问题!现在的很多公司都是比较看重你的学历,你学历高的话,你的薪水就高,同样你的升职空间也大!就拿一个真实的案例说吧,某公司的一名本科毕业的员工,在本科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工作,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他可以升职,但是学历不够,所以他又考的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学历来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所以说这也是当今“考研热”的源头之一,学历高的学生在公司的待遇比较好,升职空间也大!最后也就是交际圈的原因了,随着我们一直上学的话,我们碰到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当你的学历越高的话,你碰到的人也是和你一样学历的人,你越优秀,你的朋友圈的人也就越优秀!你在本科阶段时,你旁边坐的人都是本科生;同样的话,你在读研期间,你身边的人也都是研究生,无形之中你的交际圈也扩大了很多,都是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因为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所以很多人考研的时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这也是考研的一个原因。都是说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工作不好找,所以都开始纷纷考研了;但是如果以后研究生的数量也多了呢?是不是就又要开始读博了呢?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热潮吧,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理由的,考研有考研的理由,读博自然也有读博的打算!针对当今的“考研热”这一现象,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可以将你的想法评论在下方!一起留言讨论一下要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也考研呢?
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显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这一人数较2019年的290万人增长17.6%,创历史新高。如果用一个字描述2020年的考研形势,非“热”莫属。然而,如何正确看待研考报考“热”,笔者认为应该保持冷静、积极、客观。11月25日,贵州民族大学逸夫图书馆内,考研学生正在看书复习,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做准备。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考研报考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一定增加。表面上看,报考人数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但实质上考研能否成功,还受到报考院校、学科专业、地域分布以及考生自身能力、国家招生计划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考生而言,要坚定考研的初心、信心和决心,积极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冷静应考,抓住最后的时间全力备战,争取更好的成绩。要学会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按照自己既定的复习规划,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要相信,回顾自己从一开始复习到现在准备上场的备考里程,该掌握的知识点,该复习的科目都心中有数了,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进步。考研只是人生发展道路中的一种选择,有选择就有竞争,面对竞争,提高能力比提升学历层次更为重要。竞争是体现人生精彩的亮丽音符,在人生前进道路上,考研只是其中的一次“小考”,而赢得人生考场上的“大考”,才会奏响人生精彩的美丽华章。倘若今日不在教育场域竞争,他日也会在职场生涯、生活道路、终身学习等各个领域面对新的较量。一些考生可能并未想清楚自己加入考研大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只是追求学历提升或单纯改变“出身”,进而盲目跟风考研。考研的目的和动机究竟是什么,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值得每名大学生结合自身的未来长远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冷静地认真思考。本科阶段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学习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要学会自己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因此,只有打好本科阶段的知识基础,培养和挖掘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才能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在考研报考人数创新高的同时,营造公平公正的考研环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考,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维护考试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刑法明确将考试作弊罪纳入刑罚范围的基础上,201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联合公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明确规定,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等情形,将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解释》明确了各类助考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范围和标准,为考试招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考;另一方面体现了重典严惩的立场,有利于进一步严厉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形成震慑,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而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无疑是传递给广大考生安心竞争、放飞梦想、实现自我的最大福音。进一步讲,入学考试只是考研的第一步,后面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考研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那些通过初试的考生,后续还需要经历复试、调剂等多个环节。每年都有大量“上线”但未被填报志愿录取的考生,还要面临着要不要调剂,如何选择调剂院校、专业,选择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是要重新考研还是走向职场等一系列选择,这些同样需要广大考生去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相信做到了冷静思考,沉稳应对,按部就班,步履坚实,广大考生一定会更好地拥抱自己的未来。(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两年,考研的话题备受欢迎与关注,这是高校大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愿望,更是大家日日夜夜,心心念念为之奔波的初衷与动力。“考研潮”是大家关注的主线,那么他们的考研动机是什么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在招聘时对高校生的要求更高,他们需要高学历,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而由于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不深,有的可能还几乎不了解甚至是他们的盲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决定考研,提升自己,才能具有社会竞 争力。然而人才的需要层次如同倒金字塔,从博士后到研究生再到本科生,由上向下依次递减,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有限的,如果太多做不到人尽其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学历价值因素现在高考录取率高达75%,也就是说现在的本科学历已经没多大价值了,换言之,本科生到处皆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了。因此,大家都奔向更高层次的学历——硕士学历。学历的价值其实在当今社会是较受关注的:学历是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把尺子,可见,没有学历,要想找个好工作是不可能的;学历还是提升职位的 前提,现在的企业事业单位不论评职称还是当工程项目管理等都需要较高的学历。(三)家庭环境因素不同的同学身处的家庭环境可能不一样,有的家庭富裕可能会极力鼓励孩子追求高目标,成为高层次人才以提高社会竞争力,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有的家庭可能经济条件不太乐观,家人负担不起学费,让他们较早进入社会,自给自足。毕竟读研期间也花不了多少钱,一般的家庭都会从长远角度看问题以提高孩子的自身实力,为孩子的深远发展考虑。读研期间的补贴政策也相当好,不会给家庭 带来多大困难。因此,考研也就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四)自身意识因素 在读本科期间,好多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较少,涉及该领域的相关问题不够,知识面较窄,想要深造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另外,还有的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钻研该领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考研也就成为大势所趋。还有一种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限制,被逼无奈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考研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们选择跨专业考研,同样这往往也是发掘他们潜力的时刻。“考研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们也应该在干什么之前问清自己为什么,清楚了解好自己的考研动机,把自己融入进去,身临其境效果会更佳。同时做好高校上课与考研复习的协调,有条不紊方能破釜沉舟!行走的大学,优质内容,不负关注!
近年来,在高校里‘考研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是追求学术理想的同学考研,如今就业情况紧张,更多同学考研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诚然,考研能提高竞争力有助于个人实现平台飞跃,但是从社会蔓延校园中的以学历为尊的思想也应该反思。考研热 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重视,【985211】成为企业用人的门槛,用人单位以学历为门槛,无非是认为学历代表 高素质,以此为门槛能够高效率为企业选拔人才,以至于重点大学招生热火朝天,一些非重点本科无人问津。学历鄙视链已看不起二本,为了摆脱学历鄙视,学生不得不把考研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是究其根本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个人水平不足造成,如果学生有足够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知识储备,便不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学生的素质不足,更大的问题出在了本科阶段的教育。一些学校二、三本院校在招聘会不占优势,从追求就业率转向追求升学率,甚至放弃正常的教学计划为考研让路,南京某大学在大一就开考研教育讲座,不让社团对大一招生。过分重视考研,忽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走上社会没有应有的专业能力让用人单位失望,是学历鄙视链的根源所在。但是该现象背后是国家教育资源的倾斜问题的也不容忽视。学历是人才的一把标尺,但却不是唯一核心。国家重视“人才强国”战略,为了满足人才缺口,大学扩招让本科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是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并没有随之合理分配和提高,相比于重点大学拥有高标准的教师和基础设施,二三线高校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逃课成风、学术造假一部分也是课程含水和严进宽出纵容导致。资源不足是我们目前较难解决最大问题。学历是个人能力的证明,盲目追求学历,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无疑本末倒置。用人单位也不应该期望以学历要求一劳永逸,忽略职工的职业培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途径,教育的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国家的教育改革也正在进行时,其方针政策应该在纠正学历歧视问题上有所发力,人才甄别、选拔和培养的问题上有所反思。考研必须结合个人情况审慎对待,不盲目从众把考研当做延缓就业的庇护所。反思学历至上思维,纠正学历鄙视链的不良效应,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对考生个人来说理性对待考研,思考考研动机谨慎抉择,在大学中结合个人特长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在职业岗位有所成就,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前进。
当今社会,变化与发展无疑孕育着丰富的发展机遇,“现代化的推进意味着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领域的扩张,社会流动性增大,人们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风险中存在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恰恰成为变化求新的时机”,而当我们面对着诸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多重的可能性,应当通过自身积极而理性的选择来把握时机,把握机遇。在广阔的时空领域,选择是当代人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方式,它使当代人的主体能动性高涨,每一种流动方式都意味着重新的选择和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与机遇,人的生命也因此而获得扩展与丰富。目前对于“考研热”现象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来分析的。首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增加了对高学历、高知识的需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正在形成,这就是“考研热”出现的主要社会原因。我国的人才战略思想主旨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科研竞争为主的人才竞争,经济发展理所当然伴随着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和对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茁壮发展,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社会大众乐意接受高层次教育和获取高学位的愿望也就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领域。现在企事业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也存在着“惟学历论”的思想,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重视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高学历的追求。研究生学历仿佛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相当多吸引人的优惠政策,涉及户口、住房等基本问题都有倾斜性政策,然而本科生就很难有这样的“礼遇”,因此在无形中吸引着众多的本科毕业生向研究生队伍进军。其次,学校鼓励、支持本校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随着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加剧,教育部和社会各界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关注。根据规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可以算在就业范围之内,同时学生考研亦能反映出本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所以很多高校积极引导应届生考研,这样既能给学校带来利益,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向学生反复宣传考研的优惠政策及研究生的发展前景,对应届大学生的考研动机的产生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最后,就业难成为大学生考研的直接因素。近些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残酷的现实,家长及学生都认为,只有拿到硕士文凭才有机会取得理想工作的敲门砖。针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这条路,期望以此求得预期的“好工作”。综上所述,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内在因素是引发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今社会对知识和人才日益重视情况下,考研拥有改变个人命运的功能。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还有可能创造机遇、改变现状,为将来更好地抓住机遇、施展个人才华搭建一个起点比较高的平台。因此,内在因素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只要主观上有思想准备,就会按照计划脚踏实地将考研的想法付诸于实际的行动。此外,外界因素是促使内在动机转化的重要因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样会对本科毕业生产生考研想法并对考研动机的转化产生影响。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地扩大使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有考上研究生,才可以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在学习期间也能享受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有机会享受到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某些地区出台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都只有硕士以上学历才能享受,这些情况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时遭受冷落,加之周围同龄人群的态度,父母和亲友的期望,学校的教育和引导等因素最终都会促使应届大学生做出考研决定。
如何理解考研热?3个原因合力促成,越来越多的4类考生共同推动。考研热真正兴起于2017年,热度达到历史巅峰则在2021年。先来看一组考研数据:2010年,考研报名人数140.6万人;2011年,考研报名人数151.1万人;2012年,考研报名人数165.6万人;2013年,考研报名人数176万人;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172万人;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164.9万人。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177万人;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201万人;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238万人;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290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341万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377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以来的12年间,考研的态势明显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10至2016年,该阶段考研报名人数总体平稳,有增有减,并且增减幅度不大;二是2017至2021年,该阶段考研报名人数单边大幅上扬,形成所谓的“考研热”。助推考研热的3大成因1、国民整体教育水平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九十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接受大学专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大。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874万人,创出历史新高。2021年,国内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将再次刷新纪录,达到史无前例的909万人。取得大学学历的毕业生总人数越来越多,为考研热起来奠定了报名的人数基础。2、大学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意识愈发强烈。与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求生存、为就业不再是大学毕业生最为迫切的选择。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生活的压力。不需要立即就业的他们,对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向往。不少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的甚至毕业十来年了,想要考研“回炉”深造,加入考研大军,进一步推动了“考研热”,这符合社会不断向前的发展规律。3、促使考研的原因更加复杂多样。正常情况下,考研的人往往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者是立志于学术上的更高追求,这才最佳的考研态势。但是,最近5年的考研人数迅猛增加,形成了“考研热”,其背后就是促使考研的原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1)选择追求学术而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对学术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当最唯一的爱好在追求。按照“大数法则”,大学毕业生基数越大,也就意味着追求学术的大学生会越多。要继续追求学术,就必须报名考研,进而才有继续深造、从此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更多可能。当然,也必将推高报名考研人数。(2)基于就业而选择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去年那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相对于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受教育层次更高的硕士研究生,市场就业竞争的优势就愈发明显,就业薪酬也更优厚一些。出于“好就业、就好业”的考虑,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报名考研,以期谋得更多的市场就业竞争筹码。相反,不少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弱,不愿意到市场上去找工作,就报名考研,考上了就读,考不上也无所谓,本质上就是在逃避就业。这就是基于逃避就业的考研,是消极的考研,与为促进就业的考研形成巨大的反差,在事实上也推动了“考研热”。(3)盲目跟风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想去就业,不想去追求学术,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学识能力等缺乏清醒的认识,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在报名考研,他们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像这样盲目跟风而考研的考生,每年都还不在少数。好几个同学的孩子,民办本科毕业的那种,大学英语四级都考不过,居然找来让给参谋考研的事宜,后来也报名考研了,结果没有奇迹出现,败得一塌糊涂,只是“到此一游”的考研。(4)遵家长之要求而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自己不想考研,家长却要求孩子去考研,这样的考生也不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大学生,父母不在意孩子的就业问题,也不担心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却在意孩子有没有更高的学历。说简单一点,就是需要孩子读个更高的学历,拿到更高的学位来“装点门面”,给家里人、给整个家族“长长脸”。青春别折腾,考研需理性。愿每一位考研的朋友,都是更高教育层次的真诚追求者,都是立场学术的坚定追求者,挤出“考研热”的水分。(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速删)
今年考研调剂火爆,救活不少学校硕士点。大家如何看考研热和研究生教育?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根据对周围同学考研的观察,总结一下学生的考研初衷。大体来说,学生为何考研,不外乎以下几个缘由:第一,不想过早步入社会,校园无忧无虑的,简单的象牙塔生活与校园外真实、残酷,高压力,高竞争的职场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改善第一学历或专业的就职劣势,提高自己的学历含金量。现在大学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与985,211,双一流高校相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在迈向就业市场的时候,学历或专业的劣势是很明显的。为了改善这一劣势,通过考研获得与名校、热门专业学生平起平坐的资历,就成了不二的选择。第三,提高就业平台。现在被大学生群体所青睐的、在“职业稳定性、职业声誉、福利待遇”得分较高的比如公务员、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国企员工等行业领域,在入职招聘人才的遴选中,学历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这种就业领域对高学历的追求会反馈到教育领域。第四,源于对虚度大学4年时光的悔过与救赎。挣脱了高考紧箍咒下的单调而紧张的学习,有的学生一迈入大学,立刻像报复似地进行了人生的“大反转”:大学前几年一直沉溺于游戏、睡觉、逃课、谈恋爱等“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人生,学业上仅仅追求“及格万岁”。随着大四毕业的临近,这些学生发现自己在填写履历的时候“空空如也”,“一无是处”,在求职市场上屡屡碰壁,不断被否定的失败中,一些学生幡然醒悟,痛定思痛,为了找寻“曾经逝去的青春”而选择加入考研大军。第五,为了弥补知识短板而考研。有的学生毕业即进入社会历练,在辗转就业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短板,这种知识短板成为自己职业晋升中的强大壁垒,为了弥补知识短板,这类学生选择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第六,基于学术兴趣而考研。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基于学术兴趣而读研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但很遗憾的是,在长期的研究生教学中,我发现基于这个初衷而读研的比例是非常之低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扭曲性。如何看待这种“考研热”呢?我觉得要结合大背景来谈。“考研热”背后折射出了某种社会病态: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与人才市场的“供需”脱节,将“高校划分三六九等”、人为制造出的高校、学历歧视链条,“唯学历论”下的懒政惰政,“单一高考指挥棒”体系下对孩子抹平个性的标准化教育,学术大跃进下的虚假繁荣……综上,基于各种投机心理的研究生教育,学历“镀金”热潮,出现“翟天临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考研:今年申请调剂异常火爆,考研热趋势不断上升,你怎么看待?今年申请调剂却是异常火爆,很多考生在申请调剂时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调剂系统开放之前,可能心里想的是一定要选一个211院校。调剂系统开放之后,实在不行,二区在学校也可以考虑。填写完调剂系统之后,度过了极其艰难的12个小时,学校终于给回复了,结果是拒绝了调剂申请。再次填写调剂系统,告诉自己“谁的人生不将就呢”,只要有学上就不错了。前几天还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某学生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报考的西南大学学科语文,初试成绩考了389分,申请宁夏大学的调剂,直接被拒绝了。调剂困难,“考研热”是近几年来教育新闻的热门话题。是考研还是工作?是调剂还是再战?也成了大学毕业生最为“头疼”的问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290万,预计2020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将突破350万。报名人数的持续增加,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到统考范围内;教育的普及造成“学历贬值”,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就业门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提高等。但是,在所有的原因当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还是就业。不同的学生考研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圆名校梦,有的是为了逃避就业,还有的是为了一张文凭,不过整体上看,大部分人考研的主要动机,还是想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期望在硕士毕业以后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之前,大部分学生对待考研的态度是,能找到工作就先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再考研,而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考研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生的首要选择。有统计显示,在211院校当中,有45%左右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考研而不是找工作。另外,2018年研究生报名的考生中,有44%左右的是往届毕业生,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有工作,感觉现在的工作没有前途,才选择在职或者辞职考研。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很多人是不得通过考研这条路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虽然,就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部分学生毕业就失业,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有很多人觉得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真实的原因是大学期望值过高,制造业、服务业有大量的人才缺口,而应届毕业生却不愿意从事这些行业。但是换个角度想下,为什么应届不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而是选择考研呢?看下大城市的物价、房租(就暂且不考虑买房)、交通等生活成本,就会发觉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高,本身也是个“伪命题”,期望高的原因主要还是生活成本高。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如果全职工作的工资都不能养活自己,还不如选择继续读书。其实,真正引起就业难,推动考研热的因素,还是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一方面是大学不断的扩招,而另外一方面经济形势放缓,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缩减用人需求。大学的扩招的确给社会培养了许多价格低廉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也直接带来的就业问题。特别是有的大学在扩招或者开设新专业时,考虑的不是社会现在、未来的需求,而是这些专业能不能招来学生?开设这些专业成本高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扩招真正增加的并不是社会急需的高端理工人才,而是大量的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点从考研的报录比也可以看出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的报录比要远高于理工科类专业。而在就业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放缓,从2018年开始很多知名企业都缩减了招聘计划,甚至还出现了某些互联网公司,在和学生签约后宁可承担违约金,也要大面积毁约的情况。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小企业大幅度缩减成本开支,很多已经做好“过冬”的准备。经济增速放缓,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招聘岗位的减少,肯定会进一步推高就业的难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另一面是招聘岗位大幅度缩减,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那摆在应届生面前的就只剩下考研了。
近几年来,考研的人数是越来越多,在社会上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股热潮!2018年考研人数为238万,19年考研人数为285万,今年的考研人数在330万左右,按照这个趋势来看,考研的人数只会增多不会减少!我们该如何看待“考研热”这一现象呢?难道就是纯粹的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接下来小木带大家看一下吧!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今的大学生状况,由于每年的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踏入大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800万名左右!这么多毕业生同时涌入社会,在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压力是非常的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为了避开这一现象,就选择考研,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出来之后还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说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是考研的目的之一。其次就是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升职加薪的成长空间问题!现在的很多公司都是比较看重你的学历,你学历高的话,你的薪水就高,同样你的升职空间也大!就拿一个真实的案例说吧,某公司的一名本科毕业的员工,在本科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工作,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他可以升职,但是学历不够,所以他又考的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学历来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所以说这也是当今“考研热”的源头之一,学历高的学生在公司的待遇比较好,升职空间也大!最后也就是交际圈的原因了,随着我们一直上学的话,我们碰到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当你的学历越高的话,你碰到的人也是和你一样学历的人,你越优秀,你的朋友圈的人也就越优秀!你在本科阶段时,你旁边坐的人都是本科生;同样的话,你在读研期间,你身边的人也都是研究生,无形之中你的交际圈也扩大了很多,都是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因为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所以很多人考研的时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这也是考研的一个原因。都是说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工作不好找,所以都开始纷纷考研了;但是如果以后研究生的数量也多了呢?是不是就又要开始读博了呢?在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热潮吧,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理由的,考研有考研的理由,读博自然也有读博的打算!针对当今的“考研热”这一现象,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可以将你的想法评论在下方!一起留言讨论一下要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也考研呢?
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显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这一人数较2019年的290万人增长17.6%,创历史新高。如果用一个字描述2020年的考研形势,非“热”莫属。然而,如何正确看待研考报考“热”,笔者认为应该保持冷静、积极、客观。11月25日,贵州民族大学逸夫图书馆内,考研学生正在看书复习,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做准备。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考研报考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一定增加。表面上看,报考人数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但实质上考研能否成功,还受到报考院校、学科专业、地域分布以及考生自身能力、国家招生计划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考生而言,要坚定考研的初心、信心和决心,积极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冷静应考,抓住最后的时间全力备战,争取更好的成绩。要学会调节紧张焦虑的情绪,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按照自己既定的复习规划,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要相信,回顾自己从一开始复习到现在准备上场的备考里程,该掌握的知识点,该复习的科目都心中有数了,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进步。考研只是人生发展道路中的一种选择,有选择就有竞争,面对竞争,提高能力比提升学历层次更为重要。竞争是体现人生精彩的亮丽音符,在人生前进道路上,考研只是其中的一次“小考”,而赢得人生考场上的“大考”,才会奏响人生精彩的美丽华章。倘若今日不在教育场域竞争,他日也会在职场生涯、生活道路、终身学习等各个领域面对新的较量。一些考生可能并未想清楚自己加入考研大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只是追求学历提升或单纯改变“出身”,进而盲目跟风考研。考研的目的和动机究竟是什么,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值得每名大学生结合自身的未来长远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冷静地认真思考。本科阶段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学习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要学会自己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因此,只有打好本科阶段的知识基础,培养和挖掘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才能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在考研报考人数创新高的同时,营造公平公正的考研环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考,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维护考试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刑法明确将考试作弊罪纳入刑罚范围的基础上,2019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联合公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明确规定,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等情形,将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解释》明确了各类助考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范围和标准,为考试招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考;另一方面体现了重典严惩的立场,有利于进一步严厉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形成震慑,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而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无疑是传递给广大考生安心竞争、放飞梦想、实现自我的最大福音。进一步讲,入学考试只是考研的第一步,后面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考研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那些通过初试的考生,后续还需要经历复试、调剂等多个环节。每年都有大量“上线”但未被填报志愿录取的考生,还要面临着要不要调剂,如何选择调剂院校、专业,选择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是要重新考研还是走向职场等一系列选择,这些同样需要广大考生去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相信做到了冷静思考,沉稳应对,按部就班,步履坚实,广大考生一定会更好地拥抱自己的未来。(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