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研究有两种方式,一选择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继续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二选择新的研究方向进行立项开始进行科研研究。如何达到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呢,就得从项目构思开始进行管理了,比如项目立项。立项流程清晰,相关文件模板设置,从日常工作申报流程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立项通过后,开展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课题经费支出,只需要动手选择立项项目即可,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录入信息,系统将课题名称均罗列清楚勾选课题选项,选择申请人名称,即可完成经费申请。相关明细导入也有格式模板进行指导,减少了反复的信息录入带来的时间浪费。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耗材等信息均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采购申请,做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立项全流程记录,对科研人员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进行管理,提供课题相关论文参考,系统将自动将相关论文自动同步,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
2018年底贺建奎公布“基因编辑婴儿”引发轩然大波。在对贺建奎的调查尚未结束的时候,2019年初,“疟疾抗癌”又引起争论纷纷。两个科研项目都被科学界指责公开实验成果的方式不恰当,并且在伦理上不道德。但是,如果科研工作者不通过这种方式公开成果,科研项目又应该如何公开成果并获取公众的支持呢?科研项目到底应该如何立项并获取资金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研究所的斯万特·帕博在进行绘制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过程中就展示了一个合格的科研项目应该如何立项,并应该如何向大众说明自己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自述。立项 那天晚上回到冷泉港实验室的小房间后,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到目前为止,我的职业生涯都很优秀,甚至可以说较为杰出。我有一个资金雄厚的永久研究职位,做着有趣的项目,并且每年数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报告。但是现在在公开场合承诺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序列,我是真的豁出去了。如果成功,那么这显然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但如果失败,我们将陷入人尽皆知的尴尬境地,我的职业生涯也将告终。我知道,真正的成功不像我演讲得那样容易获得。我们的成功依赖于三样东西:许多454测序仪、大量资金以及保存良好的尼安德特人骨头。这三样东西我全都没有,但幸运的是,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对这一境况再清楚不过。我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脑中思考着如何获得使项目得以运转的所有必需品。斯万特·帕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454生命科学公司那里获得大量测序仪。我之前多次造访454生命科学公司,不过为了购买这么多仪器而去则是头一回。和454公司的合作非常愉快。454生命科学公司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兴趣,因为它不仅能为人类的演化提供真正独特的见解,同时,更为实际的是,它能给454生命科学公司的技术带来更多关注。我欣然同意454生命科学公司的人成为我们真正的科学合作伙伴以及未来论文的共同作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免费测序。最后,他们给出了一个价格:500万美元。我无法确定这消息是好是坏。这个价格超出我预想的金额,但并非完全离谱。我们表示会回去考虑一下。第二天回到冷泉港之后,我根本无法集中精力。500万美元是一大笔钱,大约是德国大型科研经费的10倍。马普学会为研究所的主任们慷慨地提供了大笔经费,让他们可以专注研究而非花时间撰写申请资助的报告。但500万美元仍然是一笔巨资,比我们整个系部的年度预算还高。我想起了发育生物学家赫伯特·雅克勒,自我来到德国后,每遇到科学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赫伯特一直给予我支持和建议。现在,他是马普学会生物医学部的副主席。幸运的是,马普学会是一个研究机构,负责管理的是如赫伯特这样的科学家,而不是行政人员或政治家。就在那个下午,我决定从冷泉港打电话给他。打通电话后,我描述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可行性和所需成本,我向他询问,对于在欧洲筹集如此多的经费有什么建议。他说他需要考虑几天再给我回复。第二天,我回到莱比锡,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富有的资助者,但是如何才能找到呢?我回莱比锡两天后,赫伯特没有食言,如期给我打了电话。他说,马普学会最近成立了一项主席创新基金来支持一些特别的研究项目。他已经与学会主席讨论了我们的项目,学会原则上已准备给予资金支持我们的项目,分三年支付。他们甚至已经留出了这笔钱,并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份书面计划书,让同领域的专家评审。我很吃惊,挂断电话时甚至忘了表示感谢。这笔钱让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我冲出办公室来到实验室,喋喋不休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见到的第一批人。然后我立马坐下来,开始起草计划书,描述那些让我们可以保证在三年内测序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全盘计划,当然,这一切都以拥有充足资源为前提。我很高兴地写了一份计划书,其中还包括我们要在莱比锡的研究所开展的工作。同行评议 两年之期近在眼前,《自然》和《科学》开始抛来橄榄枝,让我们提交关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1996年,我将首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发表在《细胞》上,这是一份更为严肃的分子生物学期刊,所以这次我还想这么投。但有人说应该把文章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因为每个人都能看到这项工作。尤其是学生和博士后们,他们认为将论文发表在那两份有名的期刊上有益于职业生涯。6月,《科学》的编辑劳拉·扎恩(Laura Zahn)来访,并与我们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文章。《科学》是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的期刊,所以劳拉来访后不久,美国科学促进会便邀请我在他们的年度会议上就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发表报告。2009年2月12日至16日,该年度会议将在芝加哥举行。而这也就确定了最后期限。我觉得我们应该能赶上,所以接下了这个报告,这意味着我们的论文将最有可能发表在《科学》上。AAAS即美国科学促进会,而《Science》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希望我在芝加哥演讲时顺带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一直害怕无话可说,现在终于可以宣布,我们已经产生了达到1倍覆盖的基因组序列。但是,正如我之前让该项目在莱比锡发布,我现在觉得,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新闻发布会也应该在莱比锡举行,并且为了感谢454生命科学公司对我们项目的早期支持,我想与他们一起组织记者招待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同意了。2月12日,我们同454生命科学公司一起在莱比锡组织新闻发布会,并且通过视频连接芝加哥,与会者和芝加哥记者可以提问。然后我飞往芝加哥,演讲定于2月15日。我在新闻稿和芝加哥的演讲稿里集中强调以下方面:为了首次获得已经灭绝的人类基因组,我们克服了种种技术障碍。我描述了托米·马里契奇如何使用微量的放射性标记,找出并改进造成DNA损失的步骤;我们如何在洁净室中产生的文库带上标签后,消除影响前导研究的污染问题;阿德里安·布里格斯和菲利普·约翰逊的细致研究如何发现DNA序列中的错误模式;以及乌多·斯坦泽尔和艾德·格林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如何识别和标定尼安德特人 DNA片段的位置,并同时避免许多陷阱。成果公布 在科学领域内,很少有结果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上,往往在付出大把努力地深入了解之后,人们通常可以预见即将发生的进展,而且能让研究变得更加完善。然而有些时候有必要制定标准,确定发表结果的时间。2009年秋天,我觉得时机已成熟。从多个方面看,我们要写的论文都将是一个里程碑。首先,它是首个测序出的已灭绝人类的基因组。尼安德特人作为所有现代人类最近缘的亲属,有着重要的演化意义。我也认为,我们已为未来的很多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希望我们所开发的技术现在可以从许多这样的遗骸中得到完整的基因组。我们的发现最容易引起争议之处:尼安德特人为欧亚大陆的现代人类贡献了部分基因组。但由于我们已经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三次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觉得已经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今后的研究工作一定会弄清遗传贡献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发生的,但目前可以肯定的确有遗传贡献。现在是时候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成果了。我的野心是写出一篇尽可能让大众都理解的文章,不仅是遗传学家,还包括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其他人,他们都会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事实上,为了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我受到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科学》的编辑一直在催问我什么时候提交文章;记者不停给我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打电话,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发表结果。我的科学报告也越来越注重技术细节问题,而非基因组对我们的启示。这令我越来越不安,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我们一定会报道有趣的结果。尽管有压力,我仍觉得在发表之前保密结果至关重要。我很担心那50个知情者中,会有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当今人类中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基因流的证据。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这个消息会很快传遍各家媒体。最终,2010年2月1日将所有材料提交给《科学》。3月1日,我们收到三位审稿人的意见。大约三周之后,我们收到了第四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来说,在手稿中找到许多问题很常见。不过这次,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来发现工作中的缺陷,这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研究中的大部分弱点。不过,我们就文本内容的修改与编辑来来回回交换了许多次意见。最后,文章于2010年5月7日发表,包含174页补充材料。1这篇文章“更像是一本书而非科学论文”,一位古生物学家如是说。关于基因检测的一个对话,基因检测中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占比的测定与帕博的工作紧密相关 感谢acaleph的绘图我们文章发表的那天,向科学界提供基因组序列的两大主要机构—英国剑桥的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维护的“基因组浏览器”,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开放给所有人免费使用。此外,我们把从尼安德特骨中测得的所有DNA片段提供给公共数据库,包括那些我们认为是源于细菌的DNA。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检查我们所做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这篇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论文在科学界引起的反应,远超我发表过的任何其他文章。几乎每个人都给予了正面评价。最好的评价来自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他是米尔福德·沃尔波夫门下的古生物学家,是“多地区连续”假说的构建者之一。他经常在博客上很有见解地讨论人类学的新文章和想法,这使得他在人类学领域很有影响力。“这些科学家给全人类献上了一份大礼,”他在博客中写道,“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给了我们一张由表及里的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并且从中得知,人之所以为人的遗传变化本质—它使我们作为全球性的物种出现……这就是人类学应该做的研究。”我们的团队当然很高兴,只有艾德试图保持冷静,他给整个联盟写邮件:“谁能给约翰·霍克斯一些氧气?”我们论文所辐射的读者范围比想象的广,但大多数人并不为他们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交配而震惊。事实上,许多人似乎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像以前有过的那样,一些人甚至自愿检查是否含有尼安德特人血统。我开玩笑说,一些有趣的遗传模式在此发挥了作用,我们需要调查一番。但我们明显看到,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尼安德特人外表的想象。流行的传言是,尼安德特人高大、健壮、肌肉发达、有点粗野,甚至有点头脑简单。在男性中,这些特征可以接受,甚至是正面的,但是在女性身上,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特征具有吸引力。当《花花公子》杂志打电话来约访我们的工作时,我冒出了这个想法。我接受了他们的采访,因为这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出现在《花花公子》上的机会。该杂志最终写了4页长的故事,名为《尼安德特人之爱:你愿意与这样的女人睡觉吗?》,附上的插图里有一个健壮且非常脏的女人站在雪山上挥舞长矛。这个绝对缺乏吸引力的形象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没有男性想与尼安德特人结婚。2010年12月3日,在我们的文章发表7个月之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劳拉·扎恩的电子邮件。她是《科学》的编辑,负责我们那篇文章。她告诉我,我们的文章获得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纽科姆·克利夫兰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获过一些科学奖项,也因此增加了自信。但这个奖项对我来说还是很特别。纽科姆克利夫兰奖设立于1923年,每年颁发给发表在《科学》上的最佳研究文章或报告。最初又名1000美元奖,后来奖金增至2.5万美元。最让我高兴的是,该奖项授予文章的所有作者,所以这一荣誉代表这篇论文是我们联盟的共同成果。正如琳达那天晚上告诉我的:“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是一件大事,但在《科学》上发表了当年最佳论文?大部分人恐怕更是做梦都想不到。”帕博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一线,2018年9月《nature》的封面文章即出自帕博团队为什么同行评议与合理地公开成果如此重要?模仿一句俗话地说,好的科研项目都是相似的,不好的科研项目则总是缺了些什么。现代科研事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与专业,如果没有科学界的评议,我们将会面对越来越多“基因编辑婴儿”这样的闹剧。现代科研的每一分进步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现代科研制度与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分进步都是为了科学的进步而设计的,不论是伦理的要求,同行评议的要求,还是发表论文的要求,以及学术诚信的要求,这些要求的目的不是为了捆住科学进步的手脚,而是为了科学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让科研造福大众。
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某高校科研人员王老师一直希望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能改变,给他们真正的“松绑解困”,教育部印发的最新文件就给了他更大的希望。日前,教育部党组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划出政策底线“文件旨在教育部职责范围内,进一步明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权力,划出政策红线底线。进一步提升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的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使高校吃下定心丸。”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但实践中,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早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完善间接费用管理等内容,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有了“松绑”的大方向。此后几年中,国家又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松绑”政策。然而,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为了将文件落到实处,各高校已经行动起来。“要严格贯彻落实有关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的相关文件,各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线上平台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与效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加科研产出,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等。”长安大学副校长贺拴海说。关键要有实在的操作措施“《通知》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权不滥权、坚持放权不越线,同时简洁管用,不求面面俱到成体系。”有关负责人解读说,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要按中央要求应放尽放,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比如,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中国石油大学分别制定了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将横向科研与纵向科研区分开来,提高横向科研项目劳务费比重,允许横向科研项目开支少量接待费,将科研活动接待费与公务活动接待费区分开,减少审批材料,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财务处处长耿彦军说。《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与此同时,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要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马爱平)来源:科技日报
近年来,随着科技企业创新意识增强,承担的国家、省级以及市级科技项目越来越多,为确保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顺利实施,为全市科技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制度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为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化、多层次的规范管理,在《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了《泸州市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期管理办法》、《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以及《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报、中期执行、验收、档案管理以及专家库建设职责和义务,使科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优化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科技项目管理从申报、立项、中期管理以及验收等管理的全流程电子信息化,减少项目承担单位纸质资料的报送,不断地对科技项目管理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实现项目填报内容细化分类,要素自动匹配,新增结题和终止模块。强化后续管理,项目管理全面化。为了实现对科技项目的全面管理,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项目预期效益的实现,2020年对省市已立项项目通过现场考察、项目陈述会等多种方式进行跟踪了解。2020年上半年组织区县及相关企业召开2019-2020年省级立项项目陈述会,通过项目单位的讲述,更加清晰全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立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的完成情况,更好地实现了对科技项目的全面化管理。【来源:泸州市科技和人才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些话,讲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坎上,也讲到了当前科研管理的痛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都地位更高了,待遇更好了,成果更多了。但奇怪的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也是科研人员生活的常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良田”,良性竞争可以激起科研人员的斗志,常规、有序的数据报送与依法严谨而符合实际的经费制度也不会妨碍大家安心研究。否则,科研管理可能就事与愿违了。由于管理的行政化,为了职称、课题、评奖、学位点,学术界也有点沦为江湖的感觉,“跑部钱进”、利益交换、党同伐异等现象颇不鲜见。“学霸”“学阀”长期把持,甚至垄断重要学术岗位,严重阻碍“青椒”成长和学术创新。由于地域差异,同样的学术水平,有的地方连副高也评不上,换个地方就可以评教授博导。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填表不胜其扰。而经费管理上的预算烦、税费重、报销难,有时候一半的经费都被税费拿走了。此外,不少党政机关高高在上,学者获取哪怕非保密的资料或数据都难乎其难。而没有一手资料,不仅具体对策建议是“空对空”,阐释中国发展的政道法理,提炼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往往也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亦平常人,所做的也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特殊在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往往是创造性的甚至开拓性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有时候皓首穷经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就可能下笔万言。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层制、形式主义和长官意志或者早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很难兼容的。所以,尊重科研人员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要信任他们,打破行政化思维和长官意志,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以专业判断专业;让科研人员不再是科研管理被动的旁观者甚至种种改革的“对象”,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创造,最终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科研人员的报酬。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不理解,为什么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工资,做课题研究还要劳务费。先不说科研人员从大学到博士的十年苦读,冬三九夏三伏的学术训练,以及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所形成的专业智慧。就是从工作量上来看,科研人员一般没有朝九晚五或者八小时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完成了教书和其他本职研究工作之外,才会进行做课题、做科研的“业余”劳动。无论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辛勤劳动的基本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允许他们获取相应报偿,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该的。科研人员渴望人格被尊重,劳动被承认,他们也有同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将科研管理变成科研服务,真正重视科研,尊重人才,以养士的宽容,给他们静思的空间,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构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科研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中国40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将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才能行稳致远。通过推进落实科改“25条”,进一步下放人事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薪酬管理自主权,上海高校和院所扩大了人、财和项目的自由,科研主体的作用和活力进一步释放,迎来了“放管服”的春天。专技岗位限制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科改“25条”发布后,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感受到春风拂面。上海环科院是全国同类研究院中建制单位历史最早、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并拥有一批重量级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因为体制机制束缚等多种原因,近年来,环科院面临高端人才严重流失、整体业绩严重下滑等难题。仅最近三年时间,环科院离职科研人员84名,并且逐年增长。其中,75%以上是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科技骨干,工作10年以上离职人员占50%以上。环科院副院长黄沈发反思说:“科研人员到单位5年内离职的可以认为是不适应这个单位,但工作10年走的,肯定是单位不再适应个人发展。”环科院原土壤所所长罗启仕博士是2005年从清华大学引进的人才,在院内工作10多年,始终没有评上正高职称。后来被上市公司挖走,进入企业后不但年薪百万,还顺利解决了职称问题。无独有偶,“80后”硕士张长波也是在院内工作10多年,是土壤环境学科技术骨干,因为副高名额有限一直没评上,后来离职去了一家专职院所,既成为转制企业学科的领头人,职称问题也解决了。“这些技术骨干一走,‘票子’和‘帽子’问题都解决了。” 黄沈发惋惜地说,“说到底,还是因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合理,影响科研人员岗位晋升。”据介绍,环科院专技岗位高级职称40%,其中副高职称36%、正高职称4%,相比硕士以上学历人才60%—70%的比例而言,名额远远不足。“兄弟省市的环科院正高比例在10—15%左右,现在大批内部人才待聘,僧多粥少。”黄沈发说,高级岗位比例不足,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国家重大科研专项无法正常申请。2017年环科院申请长三角大气专项时,由于没有正高人才牵头,只能从清华大学借用,项目负责人和清华大学教授共同牵头。突破绩效工资天花板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环科院业绩和科研投入产出比持都持续下降,相比2015年,2018年科研投入产出比下降超过一半。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导致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有限。据了解,绩效工资的分配中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在绩效工资总量基本固定的前提下,这种强调平均的分配方式,决定了大多数单位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差距不明显,激励作用有限。在没有绩效工资总量束缚之前,环科院通过产业反哺科研,激励科研人员开展“三技”项目服务的热情。2015年,环科院应市委要求实行企事分离,严格实施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原本超出绩效工资的部分要求三年内还清,直到去年刚刚完成整改任务。黄沈发开玩笑说:“现在我们激励手段有限,只能以情怀教育为主,动力明显不足。”尤其对于承担生态环境重大专项任务的人员,很难保障他们的合理利益。科改“25条”的发布,不但针对这些难题予以突破,下放了人事、薪酬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自主权,还使得环科院进行了一次由内而外的新生。好多科研人员自告奋勇加入调研团队,成立专项,推进制度落实。截至目前,环科院已基本完成第一批“1+8”制度的制(修)订工作,在人事、项目、薪酬、成果转化四方面制订了 8 项具体制度。人事方面,新制订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聘任》《高层次人才管理》,在岗位聘任中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打破专技职务聘任终身,制订了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评聘、考核及保障制度。薪酬管理方面,环科院界定了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科技项目奖酬金的项目分类,明确了“三技”服务项目奖酬金的60%直接用于激励项目科技人员,40%院统筹用于对生态环境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基础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激励。“专技岗位中高级岗位将从4%升到15%,我们正在积极和职能部门沟通。”黄沈发表示,一定要利用好科改“25条”的红利释放,向科研人员倾斜收入分配机制。项目经费管理可自行做主科改“25条”对于科研机构自主权的下放,不只体现在薪酬管理自主权、人事自主权,还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其中核心突破之一就是将预算调整权限下放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交大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韩海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科目一共有11类,科改“25条”印发后,交大对经费科目进一步整合为三类,分别是设备费、包含劳务咨询和出国交流会议等支出的智力活动类,以及包含材料、测试加工、能源、出版传播等在内的事务消耗类,并将除设备费之外的预算调整权限进一步下放给项目负责人。只要三大类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可以进行灵活调配。科研活动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但以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要求详密的预算,比如未来三年开几次会、搞几个批次的试验活动,所有都要预算里说的清清白白。而且国家的纵向课题都有明确的经费,使用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经常有人向韩海波吐槽:“为了拼凑这个数字得花好大功夫,感觉自己不像是科学家,倒像是个财务。” 如今自主权下放,不同科目之间的经费可以自行调节。对于从事企业横向课题的科研人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不少老师承担的是企业项目咨询和战略研究,几乎没有什么硬件投入,更多的是用于补偿人的智力,并且企业合同里往往也会明确这一点,但由于以往绩效的限制,不管合同如何规定,科研人员最多只能获得20%的绩效奖励。为此,根据科改“25条”提出的“横向委托项目经费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上海交大专门出台了横向经费的项目管理办法。只要合同有约定,就尊重合同执行;合同没有规定的,将绩效比例提升至30%,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此外,上海交大还专门开发了智能化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原本两三天甚至两三个星期才能走完的流程,如今线上20分种就能搞定,还避免了部门之间对政策理解不一致、互相“踢皮球”等问题,推动科研项目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生态“原来的管理理念是恶人假设,设门槛、抓过程;现在是善人管理理念,以信任为前提,干预者变为了服务员,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韩海波说。科改“25条”中的科研项目“包干制”试点则更大程度贯彻了以信任为前提这一新的管理理念。目前在基础领域“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已有14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的20个项目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以项目经费预算为例,“包干制”直接取消了经费科目限制,完全由项目负责人统筹使用。“只要是根据需要如实支出,学校不做任何限制。哪怕是做数学基础研究,完全没有设备等支出,百分百用于个人智力的补偿和奖励,我们认为也是合理的。”韩海波解释说,就连成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科研是有探索性的,成功有成功的成果,失败也有失败的启发。”但信任的前提是规范,首先权力衔接不能出现空挡,做好风险防控,将信任关进“笼子”里。为此,上海交大在落实和界定每个层级责任的同时,还会让科研人员签署个人诚信承诺书,如果违背了学术诚信,将在学校寸步难行,轻则列入财务报销负面清单,不但无法享受绿色通道,可能还会惩罚性没收经费和绩效,就连项目申报也会受限制。“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源于对科研规律的理解。要把科研项目当病人一样,如果不知道生了什么病就乱抓药,病人怎么可能治得好?”韩海波认为,将科研规律、科研人员需求和制度红线相融合,通过制度内化,营造以管理、服务、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科研管理生态环境。来源:上海科协
疫情期间,按照“非急缓办、急事特办、线上协作、保障优先”的原则,区科信局加强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管理,从“项目管理周期调整”“科技防疫专项征集”“专家线上评审”等关键环节入手,助力我区广大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促进我区科技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垂杨柳医院去年承担了朝阳区几项重要医疗卫生研究项目,其中“加速康复外科在围术期管理的相关研究”项目,正常结题时间是2019年12月31号,今年上半年应该验收。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验收计划推迟。此外,“探索区域共建‘药’健康科普教育系统模式”项目的结束时间原本是2020年5月31日,而且项目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到社区组织相关活动,也受到了影响。针对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区科信局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区科研项目进行重新管理规划,“加速康复外科在围术期管理的相关研究”项目和“探索区域共建‘药’健康科普教育系统模式”项目的验收期都往后推迟了半年。不仅是这两个项目,我区多个科研项目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计划调整。目前,朝阳区一共有80余家企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区相关科研工作。区科信局贯彻落实国家、市、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对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挑战,适当调整项目实施和验收周期,对于在研项目和结题项目,实施期和验收期分别自动延长6个月;对处于验收阶段的项目,验收期自动延长6个月。“延期不需要项目单位单独申请,也没有任何手续,减少科研单位的管理压力,确保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区科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科研项目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区设立了疫情防控专项,为科研攻关助力。3月20日,区科信局面向全区公开征集《朝阳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医药健康领域专项(医疗卫生机构类)》,兼顾专项申报与疫情防控,并且专门编制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医药健康领域(医疗卫生机构类)项目征集表》,进一步简化流程,实现无接触申报。征集期截止,共征集区内13家医疗卫生机构36项科技项目。对上一年项目及时调整管理周期,鼓励科研攻关疫情的同时,区科信局也在积极部署今年的科研项目开展,让区域科研创新“不掉线”。区科信局创新工作模式,通过“视频云会议”的形式,陆续对已征集的“节能环保”“科技冬奥”“科学技术普及”“城市管理与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等六大领域300余项申报材料组织线上评审会。线上评审邀请了行业专家及财务专家进行评审打分,提出立项建议,确保疫情期间科技管理工作稳步有序,稳步推进2020年我区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实施。文字丨宋思沐
来源:环球时报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科研人员秉持“‘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矢志报国、前赴后继,不断取得科研突破和创新。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但精神之“气”还需要体制之“骨”的支撑。而在这方面,我国科研管理在体制机制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行政化和官僚化,“位子”大于“学问”,“管理”重于“科研”,“经费”重于“成果”。有科研人员戏称每日忙于填不完的表格,“编”不好的预算,“没法用”的经费,走形式的“验收”。这既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导致经费投入与重大理论突破成果不成比例。此外,科研道德领域的问题,拉帮结派、内斗之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位子、帽子“一把抓”等等,都对学术氛围造成了影响。为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中央提出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而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政府要做的是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需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高招。其核心就在于:尊重科学研究工作规律,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人格,相信他们、支持他们、服务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校座谈会上提到,不是华为出了钱,就要对科研活动贴身紧盯,而是认识到,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要松耦合,不能强耦合。强耦合你拖着我,我拽着你,互相制约,影响各自的进步。松耦合既尊重了科研人员,也能获得更好的成果。因此,基础研究合作成果归学校。校企的合作并非华为出钱资助高校的恩赐,而是“相互都是有益的”。华为的思路的确给人以启发。首先,科研管理必须坚守初心。国家出钱要的是科研成果,而不仅仅是对科研活动的管理。即便科研活动完全规规矩矩、亦步亦趋,未能产出预期成果,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科研活动当然需要管理,但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其次,科研管理必须符合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科研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极其依赖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完全不同于行政运作,以行政化方式管理科研活动和经费,就好比让捆住手脚的将军冲锋,必定事与愿违。而且,科研管理要有公益精神,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着应用研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对于基础研究,重在资助人才,提升待遇助成长;对于应用研究,则应出好题目、资助项目,注重成果的适用性。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认真思考科研管理的初心,真正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让科研重于管理,让成果重于经费,放手让科研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来源:环球网资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些话,讲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坎上,也讲到了当前科研管理的痛点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都地位更高了,待遇更好了,成果更多了。但奇怪的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也是科研人员生活的常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良田”,良性竞争可以激起科研人员的斗志,常规、有序的数据报送与依法严谨而符合实际的经费制度也不会妨碍大家安心研究。否则,科研管理可能就事与愿违了。由于管理的行政化,为了职称、课题、评奖、学位点,学术界也有点沦为江湖的感觉,“跑部钱进”、利益交换、党同伐异等现象颇不鲜见。“学霸”“学阀”长期把持,甚至垄断重要学术岗位,严重阻碍“青椒”成长和学术创新。由于地域差异,同样的学术水平,有的地方连副高也评不上,换个地方就可以评教授博导。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填表不胜其扰。而经费管理上的预算烦、税费重、报销难,有时候一半的经费都被税费拿走了。此外,不少党政机关高高在上,学者获取哪怕非保密的资料或数据都难乎其难。而没有一手资料,不仅具体对策建议是“空对空”,阐释中国发展的政道法理,提炼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往往也是空中楼阁。科研人员亦平常人,所做的也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特殊在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往往是创造性的甚至开拓性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有时候皓首穷经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就可能下笔万言。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层制、形式主义和长官意志或者早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很难兼容的。所以,尊重科研人员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要信任他们,打破行政化思维和长官意志,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以专业判断专业;让科研人员不再是科研管理被动的旁观者甚至种种改革的“对象”,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创造,最终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科研人员的报酬。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不理解,为什么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工资,做课题研究还要劳务费。先不说科研人员从大学到博士的十年苦读,冬三九夏三伏的学术训练,以及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所形成的专业智慧。就是从工作量上来看,科研人员一般没有朝九晚五或者八小时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完成了教书和其他本职研究工作之外,才会进行做课题、做科研的“业余”劳动。无论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辛勤劳动的基本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允许他们获取相应报偿,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该的。科研人员渴望人格被尊重,劳动被承认,他们也有同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将科研管理变成科研服务,真正重视科研,尊重人才,以养士的宽容,给他们静思的空间,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构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成为他们心头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日前,教育部再次就科研管理自主权问题,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份引发万千科研工作者关注的文件,究竟传递出怎样的政策意图和实践考量?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关键词:获得感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通知》强调,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各高校纪委要强化政治监督,针对中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高校贯彻落实。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专家点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沈有禄:尽管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非常重要,可基层执行时总是有所顾虑,怕自己承担责任,故放权执行效果还是不理想。教育部此次下发通知,就是要强化基层对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于扭转每票必核,审批报销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从报账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创新与服务工作。但目前,基层财务部门的担当意识还不够,不作为行为还比较普遍,高校基层财务部门在省级财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时,就不敢接、不愿接,使科研人员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感不强,将来需要加快省级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步伐,学校才敢接、敢做下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姜朝晖:科研工作,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赋予科研工作更多自主权的文件,为科研工作“放管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但是,从政策出台到具体落实,大多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情况迥异,在落实政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及时落实中央精神,做出一些改革,让科研人员享受了政策红利;但也有些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及时落实政策,比如,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要思想理念跟得上,同时也还要有相配套资金做支持。从总体上看,科研工作者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 ■关键词:创新活力把科研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横向科研经费除上述费用外,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通知》明确,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通知》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科研部门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直指科研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此外,赋予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既要应放尽放,又要有明确的底线要求。因此,《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专家点评】沈有禄:《通知》及之前的相关文件已经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和基层管理单位更大的经费预算自主权,也增加了提取间接经费用于奖励科研工作人员的绩效,这对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基层财务部门要敢于担当,需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在缩短审批程序、3年期以下项目不再中期或过程性检查,现在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在落实项目负责人经费预算自主权上基层财务部门也给了较大的自主权,这些值得肯定。但基层财务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基层财务部门还要狠抓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和端正自己只是审批或管理而不增强服务的态度。姜朝晖: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是要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科研规律,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合理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但过于烦琐复杂的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工作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忙于填表,忙于粘贴发票,同时还要面对各种检查,必然影响科研工作专注度和成果产出。《通知》中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报销更加简化,横向科研经费适当灵活,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可用于科研绩效奖励等,确实能让科研人员拥有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同时,《通知》中简化仪器设备的采购、建立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制度以及3年以下项目不做过程检查等,可以最大限度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填表、报销、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于科研工作,必然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关键词: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文件信息】《通知》指出,科研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得将科研经费挪用于非科研用途,不得把外协单位作为逃避监管的法外之地。项目负责人如与外协单位有利益关联,应在签订外协合同前主动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担任党务、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不得利用审批、管理职权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竞争优势。《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制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划出政策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是《通知》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担负落实科研自主权主体责任,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发现存在违规问题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负责人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涉嫌违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移送地方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并配合依纪依法妥善处理。【专家点评】沈有禄:再次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的红线,加大对失信人员的惩罚力度,有利于确保科研经费管理权下放,解放科研工作人员于烦琐的报账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可以放任自流。未来,可通过设立基层科研经费管理与保障方面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财务报销与管理行为都应该给予支持,把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落到实处,做好国务院、教育部、省及高校间相关制度的衔接,避免基层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无章可循,不敢接、不愿做。姜朝晖:落实高校科研自主权,不仅是要在“破”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立”上做文章。高校科研工作相当长时期管理过死、过细,就在于科研管理部门担心“一放就乱”的风险,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严格的追责制度,或者严格的执行。虽然有极少数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被亮过“红牌”,但总体上仍是极少数,制度规范和约束得还不够实、不够严。根据《通知》要求,各个高校要因地制宜研制适合自身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对科研工作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增加惩戒力度和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守住一方科研净土、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本报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