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一批人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恢复高考时,那时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生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坐“冷板凳”的学术生产又应该如何影响社会?《开山大师兄》是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它把他们的学术生涯、求学研究都记录、还原出来。1月12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开山大师兄》在南京首发。主持人王世岳、此书的编著者许金晶和孙海彦,与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教授聊了聊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的求学之路、当下学术生产体系的问题和专业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之间的张力。“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这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现在70岁上下这批人成了所谓的‘开山大师兄’,这可能跟现代中国所走过的坎坷路程有关。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一直都很坎坷。学位制是从西方发源的,民国政府在大概1933年、1934年前后,就已经制定了《学位法》,准备开展学位教育。假如后来没有日本侵华,说不定我们的硕士、博士教育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莫砺锋认为,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是因为中国坎坷的近代历史。在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一边倒”学习苏联。所以在50年代,莫砺锋的老师周勋初那一辈人读的研究生叫副博士学位。后来因为中苏交恶,周先生也没有拿到这个学位。学位教育就一直延迟下来了。《开山大师兄》,作者: 许金晶、孙海彦,版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所以,在莫砺锋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他和导师都不清楚博士论文要写到什么样的水平。他的导师就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博士论文。“台湾大学第一个文学博士是在1960年,罗锦堂获得的。他的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叫《元杂剧本事考》。他应该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大陆本来在那个时候也应该有文学博士的,可惜当时的形势很不正常,这些东西都没人提。到了文革,大学干脆都不招生了,停办了,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才开始生产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博士,这完全是一个时代的误会。这个历史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代人的头上。本来应该是比我们年长10多岁的人成为第一批博士的。” 莫砺锋说。在莫砺锋那一届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他的校长匡亚明致辞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学位制度,并希望你们成为第一批硕士和博士。莫砺锋回忆道:“当时我们在下面听了懵懵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被匡校长说中了,这完全是一种巧合。”这件事本身还是有意义的,莫砺锋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走上正轨。在莫砺锋年轻的时候,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才是光荣的,“那时候的博士,都是洋博士,从海外归来的。这是一个罪名,谁敢说自己是博士啊?”“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莫砺锋出生于1949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他都碰到过。他上小学时曾去抓麻雀“除四害”,也被动员去炼过钢铁。在1966年,他毕业于苏州中学(那时候叫苏州高级中学),他的人生理想是考清华大学,当一个工程师。但是文革开始了,高考被废除了。莫砺锋曾下乡当过十年知青。他下乡时还带着教科书想自学。但是他发现,在农村自学数学和物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指点,也没有参考资料。所以在他下乡的第三年,他把所有的理科图书都卖掉了,只剩下一些文科的书。“我之所以现在在大学里面成为一名老师,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没轮上招工……我高中有几个同班同学,他们比较早招工。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们早就结婚,有两三个孩子了,就不想考了。” 莫砺锋觉得,若是招工成家早一点的话,他的命运也许跟他的同学相似。在当时,莫砺锋因家庭出身不好,父亲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他也没有前途,连赤脚医生也当不上,也使得生产队里的“小芳”都看不上他。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想离开农村,就去高考了,糊里糊涂考到外语系。“假如再晚个五年恢复高考,我肯定不考了。”因此,他特别感谢武大化学系的查全性院士,“因为这个老先生就是当年邓小平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首先提议恢复高考的人。本来还要晚一点的,他提议马上恢复高考,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当年就恢复高考了。”莫砺锋教授在1979年,莫砺锋在安徽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读到大二上学期,他为了想把每个月18块的助学金变成35块,就提前考研了。他当时准备考南京大学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但是一查资料,南京大学的英美语言文学的考试科目有第二外语,他没法考。“我想,我们班的同学都知道我要去考研了,要是名都没报上就打退堂鼓,就太丢人了。所以我就翻阅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其他的专业能不能考。一翻翻到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先生招唐宋文学方面的研究生。我想,我当知青的时候,唐宋文学的作品倒是读了不少,是不是可以报这个。后来一考就考上,从此就钻进故纸堆了。”因为教育过程不连续,基础不好,莫砺锋认为,他们这些“开山大师兄”的学术水平远逊于他们的导师那一辈,“基本上可以断定,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而且很多人是改变方向的,学的是非你所长的东西。我们只是作为教育制度恢复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恰逢其时而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是不行的在《开山大师兄》的推荐序里,陈洪捷教授对书里面的十位第一批文科博士的特点做了总结:第一是基础不好,他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基础教育;第二是年龄偏大,有的博士在进入到博士学习后已经四五十岁了,明显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第三是外语水平不高,这十位博士里,除了莫砺锋是学英文出身,其他人外语水平可能都比较弱,也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外国资料;第四是当时的培养制度非常不完善,每个人几乎都不知道怎么就成为了一个博士,博士生导师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法;第五是他们的选题都非常的宽泛,比如说教育人类学这个题目,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莫砺锋认为这些概括大部分是对的。他考研究生的时候,他对他的导师程千帆一无所知。他到南京大学之后,程千帆就跟他说,基础实在太差,中文系的课一天也没上过。所以,他读研究生的经历是很苦的。在莫砺锋读博的时候,还没有副导师制度,程先生就请了三个教授当他的助手,四个导师管他一个博士生。此外,年龄偏大这一条莫砺锋也赞同,在1977年高考的时候他已经29周岁了,但他在 1984年10月份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莫砺锋的导师程千帆教授因为当时南京大学文学院只有莫砺锋一位博士生,所以他们就没有上课,传授知识就是到老师家里聊天。莫砺锋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很像西方大学里的研讨班。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疑难,就拿出来跟导师讨论。现在的博士生教育都规范化体系化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学术研究是需要有个性的。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并不是最理想的。“我们需要有学术个性……可能最好的师生传授方式是一对一,有点像以前的老艺人培养学徒那样……开一系列的学位课程、读一系列的教科书,结果反而不理想。” 莫砺锋觉得,如果说他对他的博士生有所帮助的话,主要方式就是每两周一次的聊天,而不是开课。“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莫砺锋认为,有些比较成功的学者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做普及工作,因为专业的学术研究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而他与《百家讲坛》的缘分,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校庆办想稍微宣传一下,就主动请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来南京大学录节目,莫砺锋被选上了。当时莫砺锋讲的内容还是比较学术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听的人主要是文学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过了几年,《百家讲坛》又跟他联络,要他去讲唐诗,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觉得电视节目上讲故事效果才好,讲唐诗肯定不好。不过编导说先不管收视率如何,就想请他讲唐诗,他就只好勉强接受了。节目走红之后,莫砺锋根据现场录音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出了一本书,叫《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感慨道,“以前我们千辛万苦写的学术著作,印个5000册就不得了了,我的博士论文只印了2000册,因为没人看……但是那本书出来以后,一印就印了10万册。还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天南海北的。当然也有人来跟我商榷,特别是我普通话不好,听众说你发音不对。当然也有很多人肯定我讲的内容,说听了很有意思。我就觉得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从那时起,莫砺锋在普及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经常去各地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做讲座。“我觉得人文社科的研究,本身是必须要钻故纸堆,坐象牙塔的。这是一个很冷静、很理性的工作,只能由少数人在学术圈子里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句,你们的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终极价值在哪里?比如我们写了一千篇论文来论证唐诗怎么好、宋词怎么好,假如丝毫没有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这些研究的价值在哪里?”莫砺锋认为他年龄大了,现在南京大学也不对他进行工作量的考核了,他可以放心地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最终还需要把你的研究成果普及化,推向全社会,让大家都了解你们的研究对象到底有什么价值。”作者:徐悦东编辑:风小杨校对:翟永军
考博士,很多人刚开始读书时候,可能还会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只要好好学习,肯定能考上一个博士来报答自己爸妈,从此也光宗耀祖,让亲戚都对自己刮目相看。刚开始读书时候,很多人都对其他大学不感兴趣,都想考清华北大,而且读书也很用功,很努力。可后来为什么都没有自信了呢?别说考上清华北大,甚至很多人感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都很难,更别谈考博士了。为何变成这样呢?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考一次试,对自己的梦想就失去了一次信心。考一次,就感觉离自己梦想更远了。越考,就越发现自己不是读书这块料。要知道考博士是很难的,是要通过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再到硕士、最后才是博士,考完博士正常情况下,都差不多三十岁了,因为一般人都是在十八岁左右上的大学,考完博士是就是二十九岁。可想考博士是多么难,要读二十多年的书,就算很聪明,是读书那块料,这二十年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更是要耐得住寂寞,不然就无法专心。为何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呢?这里可以从他的一段语录中看出来,所言非虚,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文字如下: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寅恪读完陈寅恪的这段语录,可以说谁要是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谁也别想考上博士了,就更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了!那么通过这段语录,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道理呢?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记得丘吉尔就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对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我们通过丘吉尔这段语录,再去读陈寅恪的语录,会发现那些能非常难的专题,能困住一个人三四年,甚至更久。就好比丘吉尔所言的通往成功路上向我们吠的狗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在世,不管再怎么有智慧的人,总有解答不了的难题,总有一些专题会束缚着他。倘若他执迷不悟,非要搞清楚,搞明白,就很容易陷进去。就会对向他吠的狗扔石头,那样他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就无法考博士。因为他把所有时间花在一个专题上面了,而其他专题,他却没有时间去解惑,自然是一无是处了。从陈寅恪这段语录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学会绕开死胡同也只有学会了绕开死胡同的人,才会节约更多时间走向成功的终点。多少人本来有天大的本事,天纵之才,就是太喜欢钻牛角,太喜欢把一个事情搞透,搞明白,这样的人就会在某件事上耗费太多时间,等他弄明白这件事后发现人家早已跟他不是一个台阶上了。所以,有些太复杂的事儿,搞清楚了,只会浪费更多时间。人一定要学会轻装上阵,特别是搞学问,很多学问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很多人花一生去研究一个领域都没有完全研究透,到头来一生无所作为。人一定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也就是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搞懂的事,不会太浪费时间的事,那样才会越走越远,不会弯道死胡同里,走不出来,看不到天,也迷失了方向。而陈寅恪的这段语录的末尾段也说了,学位不重要,重要是自己学到了知识。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只要自己在成长,每天都不断在成长,成功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当自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量的质变,就会水到渠成。考上博士也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想要考上博士的人,不妨读一下陈寅恪的这段语录,会助你考上博士本文参加有奖活动#机构V计划征文赛#,快来一键加入百家号机构运营快车道。仓央嘉措相思情切,写了一首情诗,起句就很出彩:欲题新词寄娇娘感到很忧愁的人,不妨读一下白居易的名言,会变愁为喜,受益良多白落梅很唯美的语录,道尽了有缘人和无缘人的区别,让人感慨万千柏拉图很煽情的爱情语录,道出了一种很美的事,很多人都在做!
女儿喜欢文学,并且考上了我毕业的那所大学的同一个中文专业(后来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还在省级报刊发表了几篇文章。朋友说是受我的影响,而且文笔也像我的风格。其实我何曾专门培养过她的文学兴趣呢,相反,从小学到中学,她的作文一直是我的头疼事。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当教师的我,辅导学生的作文有兴趣,辅导自己孩子的作文却没耐心。为了图省事,从上小学开始,我就给女儿买过各类作文辅导书,但买的越来,女儿似乎越糊涂,遇到写作文,女儿总是苦着脸缠着我,让我给她写,至少也要写个开头。这样的苦差事,一直延续到她上了高二。更为让我发烦的是,因为我在报社当编辑,她的老师就让她当校广播站的编辑。这下好了,每周五中午回来,她急忙的吃饭,我却要上网给她找新闻稿,并且还要打印出来。新闻稿子若找的不对她的胃口,还要朝我发脾气。若是没有及时打印出来,她还要气得哭。大约是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女儿不再找我替她写作文了,她的作文还有两篇发在省级的报刊上。我以为那是老师修改的结果,而且是事出偶然。考大学时,她的语文考的不错,还挺牛气地说,她的作文应该满分的。我当然不信,说从没见她作文怎么好过,倒是有几篇好的,还都是我修改的结果呢。没想到,女儿却很得意地说,她的作文总是让老师当范文读呢,如果哪一次作文写得不太好,老师还会说,这怎么不像是她的手笔呢!她还不无怨意地说,上作文课她的压力最大,这都是我害的。因为我是编辑,又常发表文章,老师们以为我的孩子一定作文很好,所以她的作文写的一般了,老师也当佳作去评讲。女儿在这种压力下,只好拿出大部分精力去苦攻语文,久而久之,培养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至于高考复习期间还读外国文学名著。现在想想,女儿的喜欢文学,作文写得不错,倒也真是与我有关,但这有关,却应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喜欢带女儿逛书店。因为想到自己小时对图书的酷爱,而且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也是少年时读的书,所以看到那些图文并茂的书,总会在心中激起一种特别的情愫。那时囊中羞涩的我,多少次面对着书店架子上的一排排崭新的书,贪婪地想过,等长大了,有钱了,一定把这些书全买回家。现在长大了,虽然仍然没有将书店里的书全买回家的钱,但见了好书就可以买下的资本总算基本据有了。所以说是给女儿买书,实际上也是在“还愿买书”,补尝我少年时的无数次的望书兴叹的遗憾。正因为买书时包藏着私心,所以常常在选书上和女儿发生矛盾。我要的是从我的眼光看,看了之后还能收藏并且能够摆在书架上的书,她要的都是时兴的看了就扔的动漫类。随她的意我不开心,随我意她又不开心。不欢而散的事,常有。记得她上了高中时,过生日那天,我给她一百元陪她去买书,她左挑又拣半天也没看中一本,我却看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书价二百元,我身上只带了一百元,只好向她借一百元。虽然我极力向她解释这书是如何的好,但女儿还是极不情愿地把钱给了我,嘴里嘟哝着“还说给我买书,买来买去都是给自己买,以后再也不跟你买书了”。但我还是乐颠颠地抱着那书和女儿回家了。回家就掏一百元给她,她竟然没要,不过也没生气,而是翻起了那书。上了大学中文系的女儿,渐渐地也喜欢逛书店和买书了。常常在电话中,问我这本或那本书家里有没有,我也常让她给我买书,她极乐意,用她的奖学金给我买了不少的书呢。
晚饭时,母亲说起了翠翠(化名),声称前阵子受其母所托为她说媒来着。翠翠是我的小学同学,至今未嫁。于是我拿起手机联系了一个博士后毕业的高中同学,问问他身边还有没有单身男士的资源。之所以联系他,是因为翠翠现在的条件相比较而言很优越,我猜想她的择偶对象应该是高学历稳收入的群体。说起来惭愧,小编在小学和初中一直成绩很优异,翠翠之流是完全不在我的竞争范围之内的。所不同的是,上大学以后我开始放任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几乎都是在游戏人生。而翠翠却在此时开始走上了奋斗之路,后来考到北京读研,毕业后进入了航天部。现如今以中高端人才的身份拿到了北京户口,单位分配了住房,收入也跟着涨了上去,除了单位分配的房子,自己还在丰台区买了一套。我与翠翠的差距在大学时出现逆转,毕业后越拉越大,想起这些颇有些羞愧难当。饭后翻看手机,在某公号上看了一篇文章,大概就是讲的一些考研的奋斗故事。我看到了其实不只是翠翠,太多的人为了自身发展都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看罢觉得心里没底,并不是后悔当初没有一起参与到考研大军里面,而是一种莫名的恐慌。我在想,作为一个掉队的兵,我是否还能或者还有机会赶上同学们的步伐?我不确定,甚至于说很不自信的认为没有多少机会了。我又把高中的大学的两拨同学回顾了一遍,发现大凡现在混得还可以的,基本与成绩和学历成正比。曾经我也偏激的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与学历无关,我也随波逐流的把出身、把背景、把社会现实等等因素拉过来佐证这一偏激的观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醒悟,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而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能力的表现方式。我不否认也有低学历成绩平平的人同样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但从我的交际圈子里发现,这一现象代表不了趋势,不过是偶然事件。这一结论的得出,更增加了我对未来生活的不自信。晚上打开电脑,刘德华被授予香港树仁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的消息映入眼帘。小时候曾经把华仔当偶像,成年后虽然过了追星的年纪,但是一直对这一传奇巨星心存好感。刘德华的成就毋庸置疑,虽然总有人拿唱歌不如张学友,演戏不如梁朝伟来否认他,但是华仔用自己的敬业、行动和数不清的作品来诠释,他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他的每一份收获后面都对应着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我想说他的成绩实至名归,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奋斗得来的荣誉是不容否认的,今天的这个博士头衔是有实际含金量的。看到他穿着象征学识的博士服,打心底佩服、高兴。刘德华表示,虽然离开学校在社会这么多年,但一直不停的保持学习的心。他还透露出十分想读中国文学,以后可能还会出书。一晚上纠结的心变得有些茅塞顿开,我想困扰我的问题有了答案。一个人是否可以做出成就,不在于你已经跑了多远,而在于是否可以保持不断学习。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唯有保证持续的学习和进步,未来才会向你招手。现在开始努力并不算晚,将来有一天或许有机会赶上并超过“翠翠”们也未可知。或者说就算是一辈子赶超不上,只要将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做到了问心无愧,也不至于再像今天这样恐慌。刘德华都快六十岁的人了,尚有进取之心,何况我等?所以,小编希望和我有过同样心结的读者可以保持一颗持续学习的心,未来定不负苦心人。有句话虽然满满的鸡汤味儿,但小编觉得说的很好: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即使是在教育圈。今天要说的这位奇女子,是位女博士。就读于我国一所还算不错的211高校中,现在已经博三了。据本人所述,其所在的实验室虽然是学校中比较好、比较出名的了,但是仍然比国家重点实验室差远了。研究的方向也比较比较冷门,这个方向的鼻祖也只是发了一篇OL,影响因子3点几的那种。而且,在大家的印象中,女博士本身就是奇女子。过着一般人都忍受不了的悲催岁月,天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实验室。于是,在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里,她去写小说了。这,貌似有点不务正业。就跟交大博士李宏烨一样,好好的博士不做,去研究公式相声。而且,这位女博士,居然写的是灵异小说。在起点网显示,作者名为IAMU,小说名字叫《我有一座灵异工厂》。阅读量简直惨不忍睹,不过据作者所说,这还不是最惨的,她的第一本书《诸天系统叫我爸》,直接被毙掉了。不过,作者在写小说之余,并没有荒废主业,至此,她也迎来了人生巅峰,为此,她还发了一篇停更说明:停更说明一出来,就炸出来很多的读者,这篇小说的阅读量也蹭蹭往上涨,目前已经接近一万了,(你可以想象作者之前的阅读量有多惨。)火了之后,作者又写了篇说明,以下是摘选部分:今天的停更通知,炸出来了很多读者,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支持!你们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人民对科学的支持,对我这种苦逼科研狗的宽容!谢谢你们!还有,大家真的不要打赏了,起点有规定,作者收入太少这个钱是取不出来的,最后就是起点的了。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国家的补贴,虽然不多,但是我的开销少,也花不了多少,够够的了!谢谢大家关心!大家如果要支持我们国家的科研,可以去支持国产高科技行业的产品,虽然我们起步晚,但是我们很努力地在追赶!再次谢谢你们!我去回复审稿人意见了,有20条意见,还得做几个实验。如果以后我有什么点子(当然,博士毕业前可能不行了,我们导师在得知这篇文章有戏以后,给我安排了很多任务),可能会写成科幻小说的形式,像大刘的那种硬科幻,到时候我们有缘再见!自此,起点少了一个小说写手,女博士依旧做回女博士去了。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没有作者本人图片,目前作者身份依然很神秘,如果想一探究竟(一睹芳容),请速去围观。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人的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立国之本,而今,在众多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建设却仿佛滞后了,传统的中国优秀文化也不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无数致力于传统文化发展的人士纷纷响应,但这其中也不免有人意图浑水摸鱼。针对当下传统文化发展与继承问题,人物传媒网邀请到了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希腊文学艺术学院文学博士赖廷阶先生为我们解疑答惑。访谈实录人物传媒网:赖廷阶博士您好!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家,失去了他,中国人将永远无家可归,飘零一世。在这个庸俗的实用主义占主流的时代,所幸还有一群像您这样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践行者,在大家已经认为走进新时代的21世纪,您为什么会想到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赖廷阶:人总是生活在精神世界,文化是精神世界的体现,人不只是靠肉体吃饭活着,人的肉体、精神是缺一不可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文化的群居类种,而动物没有文化,没有生命本质。动物没有最高的自由意志,只有造物主给了人最高的自由意志。人要生活在精神、文化的境界里,才能体现出人的灵魂高贵。人的灵魂高贵体现在人的灵魂得到了拯救,人的灵魂离开了地狱,人的灵魂离开了死亡获得拯救,这样的文化精神才有本质性的意义。实用主义只是讲究实用,更多地是关注是肉体的享乐,这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因为人可以因为自由意志追求人的生命最高境界,人的生命最高境界可以在文化里面体现出来,让人脱离肉体的苦海,让人的灵魂战胜肉体的死亡之后得到永恒生命,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所具有的意义。从事文化的传播,就是从事真理对人的灵魂的拯救,在人生的过程里面,找到真正的人生归宿而不害怕死亡。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爱的传统、是一个让人在文化里面找到生命真正归宿的坚持。真正的传统文化,是真理、爱对人的拯救,让人超越,获得心灵的永恒生命。让人分享爱,让人分享光,让光照亮更多的生命,这才是我想做的。人物传媒网:狄更斯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从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传统文化开始逐渐走入了主流的视野,而一些所谓的国学机构也开始越来越多,他们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捞钱之事,可谓乱象丛生。您怎么看待这种不好的现象?赖廷阶:我们不能唯利是图,我们不能依靠一个好的东西来做不好的事情,不能这样。我们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去认识到文化的本质,去认识到文化里面人的本质与真理的本质。我们还需要从自己做起,每一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去做,那么,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了,更多的人加入了做真正的文化事业中来了,就会好起来。如果我们在文化上一味地挂羊头卖狗肉,仅仅只是去追求利益,那么,就算钱堆满了我们周围,我们还是会感到生命质量不高,还是会感到自己没有找到生命的本质。看看那些有很多钱而没有文化的人,他们依旧是没有真正的快乐,有钱了,可以解决物质上的问题,但是,人的灵魂问题,不是钱能够解决的,人的灵魂问题,要依靠精神、文化的力量,要依靠精神、文化中真理对人的拯救,才能真正地解决。我们真的不能够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钱,而没有文化建设,不能真的“穷得只有钱了”。如果只是物质生活,说得不太好一点,说得严厉一点: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之所以高贵,就是因为灵魂可以得到真理的拯救,可以去获得灵魂的永恒生命,人生才会有归宿感,人就算有无数黄金,还是不能解决灵魂的归宿问题,只有真理的本质才能解决灵魂得到拯救的问题,这都在文化、精神里面,才有这样的力量。人物传媒网:自从传统文化相关政策发布以来,国学空前热门,您是怎样看待这个国学热的?赖廷阶:一个好现象出现,那是值得祝福的,我们要祝贺那些好的事物出现。一个坏的现象出现,那就是会给社会带来一股逆流,让更多的人精神世界受到损害,后果令人叹息。真正的文化就是让人回到生命本身,那些舍本逐末的事情,都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一个追求真理文化的好现象,会形成一个时代美好的文化潮流,在正确的文化潮流里面成长,人的身心灵都会是很愉悦的。人离开真理、离开阳光时间一久,就会对阳光十分渴望。人口渴,没有喝到解渴的好水,就会十分强烈地渴望喝到好水。越来越多的好矿泉水,可以提供给更多的人解渴,这是矿泉水好的潮流。谁都想得到解渴的好的矿泉水,那么甘甜,没有污染,而且那么让人放心。想一想吧,如果更多的不好的水,甚至是比自来水更糟糕的水,那些污染了的水,在生活中流通,那么,这样的潮流,就会让一个时代的人们成为受害者。我们很自然地明白: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带来健康,让我们的身体没有忧虑,让我们的心感到高兴的矿泉水,这样的活水,让人放心,让人受益。让更多的好的活水带给人们吧,而不要像不法商家把一些劣质的饱含次氯酸钾漂白粉的自来水作为好的矿泉水给人们喝。我们需要的真正的精神食粮,也是如此。人物传媒网:我们经常讲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赖廷阶:实际上,刚才说到的,基本上说明白了真正的精华与糟粕的区别。什么是精华呢?什么是糟粕呢?精华就是能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好的、放心的食物,能够让人放心地去吃,放心地放到自己的生命里面。精神的、文化的,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情感、灵魂在吃,所以呀,文化的内容,好的东西,好的内容,才是人所需要的。相反,精神食粮、文化食粮,如果是糟粕的内容,如果是很黑暗的内容,那么,人吃了这样的精神食粮、文化食粮,就会陷入精神文化的黑暗中,人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人就被毁了,人就没有希望了,人的灵魂就会被魔鬼吞灭了。看看那些沉湎于打手机、打游戏的青少年乃至成人,他们就被这些糟粕糟蹋了,这些游戏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帮助,只会让人陷入暴力、色情里面,可想而知,这些暴力、色情游戏,害了多少人。我们的国家,在文化方面,要严加管控这些暴力游戏、色情游戏的开发者。文化的糟粕、文化的精华,就从这一点上,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文化的糟粕,真的是害人害己。我们不得不警惕,要仔细加以辨别。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像汉语古代的知识体系里面,田园诗歌、山水诗歌、唐代诗歌里面,那些熏陶人的自然元素,那么的美,还有《本草纲目》里面草木的力量,这些,只要好好地爱惜自然,好好地学习、使用,都会有很好的效果。这一点是我反复提倡、反复强调的。中医有很好的传统内容,就是治病救人的。所有的文化都要真正地做到治病救人,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真正的文化,具有真正的文化力量。人物传媒网:中国现在的文人和以前的区别是什么?赖廷阶:现在的文人众生相,真的是一言难尽,要分很多情况,不能一言概括,不同类型的文人有不同的特点。一种文人只是语言文字的奴才,不能真正地理解真理,不能真正地了解文化、文学的本质。一种文人是进行假大空地创作,这显然,并不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违背良心的作品总是带来黑暗。现在很多文人,就连基本的贞操都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基本的正确的价值观都没有,沉湎于低端的写作与低端境界里面。文人要生存,要赚钱,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去生活,不能用自己的低端文字去迎合世俗化的需要。现在的文人,最主要的一个需要与特征,就是需要赚钱,需要生存,需要养家糊口,这的确需要付出努力,但可以通过其他工作来实现。有一个印象就是:现在的文人缺少精神品质,缺少高尚的人格,也缺少真正的有说服力的作品。以前的文人,很爱惜自己的声誉,很在乎建立自己的高尚人格。当然,以前的文人也有不好的,什么都只能相对而言。现在的文人也有很好的、积极向上的、努力的、有好作品的。以前的文人,不会像今天的文人这么为了钱而轻易丧失自己的品格。就说中国历史上,历代文人因为坚持自己的人格、骨气、气节的,他们为了一种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观,不惜丢了性命。文人要不侮辱自己的精神价值,也不要让自己的所谓文化成为一种虚伪的文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要让自己为真理服务。人物传媒网: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展开?赖廷阶:好的文化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要看得见、摸得着,而并不是空头理论,不是夸夸其谈。所以,要推广一种好的文化,要下苦功夫,首先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让自己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受益的人,身体力行,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做法,如果空喊理论,没有实际的效果,人们就不会相信。真正的历史悠久的、有价值的文化,它会跟随时间的痕迹,自己流传下来,当然,必须适应新的时代,随新时代的需要而变化,但文化的本质力量是爱的力量、是光明的传播与温暖的力量,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基本的价值观不能错,基本的错了,那么,后面的就会跟着都会错了,哪怕做得更精致,也是错的。把一个错的内容做得很精致,无疑是徒劳的效果。积极有效的文化教育与推广,应该把阳光的甘泉、爱的泉水,虔诚地传递下去。要提醒一点的是:有价值的文化才能推广,没有价值的文化就是糟粕,这在谈到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已经谈到了这一点。关于谈文化,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其他问题的文化内容,就可以活络运用文化了。人物传媒网:十八大以来,我党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赖廷阶: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来说的。大家都知道,硬实力就是物质上的、经济上的、金钱上的,这些硬实力在肉身的人的现实生活里面,变得很重要,肉身的人,真的没有钱就买不到自己要吃的饭,买不到自己要穿的衣服。而软实力更是着重于人的情感、内心、灵魂、价值观。但物质条件丰富了,人有了吃的,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会在灵魂上看问题,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人的灵魂得到拯救这个问题的落实。人做了亏心事,为什么害怕下地狱呢?这就是终极价值所在。说到底,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的作用与效果的重视,是因为看到了文化在人的生命上所起到的终极作用。人的肉体生活,可能因为缺衣少食而死亡,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灵魂要得到拯救,人的灵魂得到了拯救,人就有了人生的安全归宿。文化的关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对灵魂的关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具有很好的生命,不仅物质建设做得好,还要精神文明建设做得好,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作为软实力,作用在人的情感、内心、灵魂上,对人的最终归宿起到辅助作用。衡量文化的尺度,只能是真理本身,真理是无限的,文化是一定环境的。要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继往开来的未来,有希望,有前途,有好的归宿,让更多的人有好的人生归宿,就要有真理价值的文化来起到促进作用。人物传媒网: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赖廷阶:对待任何一种文化的客观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理智的选择。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出了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观点,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对待一种文化。文化中好的内容,那肯定保留、要发扬光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自己有好的东西,有好的生命质量保障内容,就要好好爱惜,进行积极的传承。对待历史上出现的文化积极力量,我们要尽量继承,看能不能实用到今天这个时代,重新发挥出作用。因为历史环境变化之后,有的文化就会受到限制,这一点,也要引起注意。我们要看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与其他优秀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优秀文化进行比较,要看哪一个文化更能造就人,更具有真理性,更具有生命的本质,一对比,我们就知道了。这就像说的那样:就怕货比货。比较的确可以出真知。这样,自己好的,就要保留;自己不具备的,就要好好谦卑地学习其他文化里面的伟大力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与现代化,是在人类整个整体的环境里面进行的,所以,要与时俱进,与真正的生命质量在一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今天,尤其要注意考察整个人类的命运,注意到人的本质,注意到人需要的生命意义与人的归宿。文化不能反映真理的本质,这样的文化是没有什么真理价值的。只有有真理价值的文化,才能真正地作用于人,才能起到文化使命的作用。人物传媒网:传统文化怎么样弘扬,每一个领域的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些实践,或者说一些试验,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您觉得它在这个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大吗?赖廷阶:历朝历代的经济情况与当时的文化风土人情,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历史性的历史考察,只有如此,认真研究,才会得到我们对文化与经济建设在一起的作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顾及一些文化特殊的信息,就像很多真正的文化就需要金钱来养起来,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也需要学术资金。企业如果不注重文化建设,品牌如果不注意文化的含金量,注定就会走不远。经济建设最终要落实在精神世界里面,让人的精神质量得到全面的、充分的提高。企业如果只钻到钱眼里面,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对生命负责的终极态度,那么,这种企业就只是赤裸裸的金钱企业,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有文化的、有爱心的、有阳光温暖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也好,口碑也好,都会是美好的。企业的建设,在物质上要抓好,在精神文化上也不要忽视。历史上那些做生意的,做得好的,都具有好口碑、文化含金量也很高。做企业要诚信为本,历史上就有很多诚信的经典例子,这些诚信文化就可以好好地滋润企业,让企业好好成长、让企业基业长青。很多企业家很会赚钱,但是,在文化上相对较弱,其实,这并不要紧,企业可以招聘或者邀请文化人加入,与其合作,这样,可以到达弥补短板的目的。历史上的文化,传承下来,应用到现实中的企业中的时候,要注意环境发生了变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合理化。人物传媒网:如何才能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赖廷阶:古代中国人很懂得生活的,他们把生活与文化结合起来了,文化有生活的体温,这才是文化起到了真正的作用。文化具有生活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没有真空文化、谎言文化、花架子文化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只有造就人的文化,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生活现场是文化的第一现场,真正的文化就在生活里面。我们来说建筑文化,好的传统建筑,是很适合居住的,很人性化的,但是,现在大量的高楼就失去了这种传统建筑的魅力,有少量的建筑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我们就感到了久违、舒适、感慨万千。再说剪纸艺术,生活中随时可以布置这种艺术创作的作品。剪纸作品可以贴到玻璃窗上,甚至也可以做成书签,应用带来的美感很多。瓷器,这也是艺术作品,是文化,让瓷器在生活里面带来更多的美,让生活更具有艺术的高贵,这是现在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情,还可以坚持做得更好。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是很多的,历史上的汉语文化其实是很讲究文化与生活同步与在一起的。说句实话,古代的中国人生活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的环境下,可能要比今天的人更具有文化的生活氛围。让生活更具有文化,让生活成为艺术,那么,高质量的生活,就会造就高质量的人。让高质量的文化成为生活好质量的现场,那么,文化的兴盛就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就是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文化不仅是提高现实生活的生命质量,更是为了追求灵魂生活的高质量,为了让人的灵魂得到彻底的拯救。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孙晶 王丹阳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03:07平日爱穿旗袍的吴嘉茵知性温婉,她有一个跟都市人不一样的童年——在故乡的海边自然成长。1990年,她出生在广东汕头的一个海边小县城。父亲是师从关山月、黎雄才大师的岭南画派知名画家吴盛源。因为对田园、家乡有感情,吴盛源毅然从香港回到家乡定居。在吴嘉茵童年记忆里,因为父亲在写字画画,周末或寒暑假其他小朋友在玩时,她就在家从隶书、楷书开始练字。顺其自然,一路写字画画伴随着她成长。高考时,吴嘉茵并没像其他的画二代选择美院,而是去了自己从小喜欢的文学专业。在中文系读了4年书后,她发现自己依旧喜欢书画艺术,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暨南大学艺术美学(书法理论与创作方向)硕士,同时和妹妹一起创业开办书画艺术工作室。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中国美学博士生的吴嘉茵说,创新是岭南画派精神的核心。作为新生代,她希望可以传承父辈不断寻求突破的干劲、闯劲,再发挥出新作用,创造新色彩。【对话创二代】吴嘉茵: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孜孜不倦的精神我们是放养式成长羊城晚报:你高考时选择文学,没有像很多画二代那样去读美术学院,当时父亲对你有没有建议?吴嘉茵:家里有我,还有弟弟、妹妹。父亲其实很希望我们都能够学美术,但他当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说就选你最喜欢的。我当时挺喜欢画画,但不喜欢素描,所以后来我就选择了从小一直也很喜欢的文学专业。我们基本上是放养式成长。爸爸一直在画画,小时候他让我们好好学习,但根本不会像现在家长一步步去呵护孩子。爸爸每天画画的时间很长,但他会在人生一些关键性的事情上给出原则性指导。我是一个蛮独立自主的人,这种性格也来自于父亲。因为他,家里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所以我跟家里的关系很自由,没有精神上的束缚或负担。因此,我跟父亲之间从来都没有什么实际的矛盾。父亲性格温和,也很豁达。实际上,我跟父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感情,平平淡淡。现在,我在微信里也会跟父亲聊一些艺术上的问题,他看到好的画、字也会图片发给我看。这样的时光真的很美好。一边读博一边创业羊城晚报:你研究生毕业后就开始做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同时又再去中山大学读博士。边读边创业,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吴嘉茵:我真正踏入中国书画艺术这条路,是从2009年读大学开始到现在已有11年。毕业后,我选择教学生,发觉自己是书画爱好者、输出者、传播者。我喜欢把自己从浩瀚学海里面学到的东西,转移出来给周围的一些朋友学生,用比较现代的方式跟他们阐述,教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读博则是我想提升自己的文化含量,总是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尤其当老师时,一直在往外输出,很希望有些东西能够输入给自己。我是比较有好奇心、求知欲的人,不断地想知道更深,走得更远。羊城晚报:你和父亲在艺术上有什么连接?吴嘉茵:我会帮爸爸做一些比较实质性的东西,比如出画册、策展,是外部事务上的连接。另一种则是精神上的连接。我觉得很庆幸,除了一般父女间的感情外,我们在艺术上有很多话题。羊城晚报:在你的成长的经历中,父亲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吴嘉茵: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父亲跟任何人都不一样,从我懂事开始,他就每天日复一日在画画,没有休息。我们都觉得他像一个苦行僧或者农民,这种日复一日地画,体力、精力付出都很大,我觉得他后来就影响了我。寻求突破才是传承的核心羊城晚报:你现在也想做艺术的传达者,你怎样看待传承?有没有跟父亲交流过?吴嘉茵:我没有跟父亲直接聊过传承。不过我觉得传承中的传是承接上一代的。每一代人从上一代人接收到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再内化为这一代人自己的眼光、眼界,再去跟下一代人碰撞,就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岭南画派精神本来就是融汇中西,富有创造性。我觉得创新是岭南画派的核心精神。父亲已经80多岁,但他一直有新想法、新实验,不断寻求突破, 我觉得这是传承精神的核心。我们新生代可以发扬这种干劲、闯劲,再发挥出一些新作用,创造新色彩。羊城晚报:你对自己未来事业有什么规划吗?吴嘉茵:还是希望可以进一步充实自己。现在大家都很忙,也有存在精神断层情况。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宝藏还没有发现,我希望自己可以学到更多,再用现代载体来传播,希望能让人在精神上多一些美学了解和感触,这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反而影响最大。赚钱是无止境的过程,人会精神空虚的。我的有些学生是企业高管,如果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一个精神寄存点和安放处,当拿起笔来,心会放松,日子也有意义。【对话创一代】岭南画派知名画家吴盛源谈子女传承:要苦练基本功 不能做志大才疏的人师从关山月、黎雄才大师,岭南画派知名画家吴盛源此次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是他首次面对媒体分享有关子女的传承话题。女儿吴嘉茵能够走上书画之路,让他倍感欣慰。“我希望子女可以成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既然走美术的路一定要扎实地苦练基本功,不能做志大才疏的人。”女儿不怕吃苦我很欣慰羊城晚报:在女儿的人生关键点上,比如学业或创业,您有何看法,是否与她观念不同?吴盛源:我们观念基本相同,我更希望她可以做个画家,可以多画画,但是她更喜欢书法,更喜欢写文章,一边画画。她比较勤学,整天埋头埋脑地看书,也写了很多文章,特别是她为了学习艺术,很拼搏。她读大学三年级时,就想着毕业时要在母校华师办个人画展。本来她不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办一个画展要几十张画也不容易,但她很有决心,用了整整两个寒暑假期,在炎热的夏季,一个人在画板前埋头苦干,整天整天地画。毕业时,她所在年级送给华师文学院的毕业纪念礼物就是以嘉茵的画为代表。她是个很有决心的人,还出了一本小画集《游于艺》,这对一个并非美术专业的人并非易事。包括其他事也一样,她很有决心付之实践,不怕吃苦,从头至尾都很投入。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也很感动。她画画时孜孜以求,最后也如愿开了画展,我的学生去参观,发了视频给我,感到很开心。要老实做人认真画画羊城晚报:作为岭南画派的知名画家,您如何看待传承?您认为传承最重要的是什么?吴盛源:不仅是我的子女,还包括亲朋的子女一帮人在我这里学习,以学书法为主。学习最重要的是恒心,没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投入,是不可能的。对于子女,在他们小的时候,我就希望他们可以传承(我的事业),成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对他们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文学,一是对生活的了解观察,一是基本功训练。对于传承,我希望子女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画画。有基本功,有生活、文学的结合,才有好作品。艺术作品没有文学,就俗了。没有基本功,就很难画得像样,会很空洞。既然走美术的路,一定要扎实地苦练基本功,不能做志大才疏的人,画画是手头功夫,没有熟练功夫,有时就是出不了效果,光有美术技巧,欠缺文学的底蕴作品往往就流俗,雅不起来。人应有平常心 不可急功近利羊城晚报:您对子女的未来,比如财富、事业的成功等是如何看待和期望的?吴盛源:人应有平常心,但做事要认认真真地做。对于财富,不要过于强烈追求,淡泊明志。不要因为追求财富,走了邪路。黎雄才老师说,以数量求质量。有些人志高才疏,很久才落笔,就难出好作品。所以画画对基本功训练要求很高,从大山大水,到点景小人,都要画好。所以画画这事,不可急功近利,平常心对待。(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图片 | 资料图责编|沈钊审签|郑宗敏实习生|吴嘉凡
●昆塔尼拉13岁时,因为被判定“弱智”而辍学。多年后,悲剧又将重演,她的孩子没有通过学校的智力测试,校方婉转地表达:读书这件事,光靠努力没用,还得看智力、遗传……●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与信心,“弱智”妈妈昆塔尼拉开始发奋读书。她3年拿到理学学士学位,又拿下文学硕士,在读完博士后,她还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会员资格,甚至被提名为总统做教育咨询。●在昆塔尼拉的感染下,她的“弱智”大儿子成了医生,小儿子成了律师。也许,孩子的未来,很大一部分要靠家长的遗传,但遗传的不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意志与勇气。态度:●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心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没有激情,甘做一个平庸的人整天混来混去,浪费了青春和时间,这样对社会、对家人、对自己都是一大损失。●态度决定一切,在人生成长的过程,好的心态是非常关键的。有了一个好的心态,就会用心的去学习,勤奋的去工作,在学习、工作中体验到乐趣。●无论学习还是工作,积极的态度就是成功的保证。很多的时候,一件事情、一份工作能否做好,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态度。鼓起勇气,端正态度,全力以赴的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惊喜、收获知识、成长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学习或工作是敷衍了事还是尽心尽力,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你可以选择维持现状,也可以选择拼搏进取,这就取决于你内心是否热爱学习或工作,有无工作激情和进取心。意志:●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就看他的意志力有多强,如果不够强,目标会被多次降低,相反,如果意志力越来越强,目标也会提高,意志力就是能够持续完成目标的能力的表现。●意志力这项心理活动无时不刻指导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如果我们有很强的意志,会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愚公能够把整座山都移开;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凭借着一把小小的锤子和坚强的意志,经过二十年终于挖出一条隧道逃出升天;其中无数的困难、艰辛、挫折、和失败,确实只有拥有顽强意志的人才能克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没有流血流汗的勇气,那么成功会遥遥无期。大凡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意志坚定者。勇气:●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只要敢于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古人曰:“狭路相逢勇者胜。”蜀国大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飞将军赵子龙,战群雄,救阿斗;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些人无不具有超凡的勇气,勇气使他们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勇气的作用是,只敢于去做,敢于去面对,敢于去挑战,事情就可能成功,人生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精彩。●在我们的人生中不能失去勇气,没了勇气,就失去了一切······
漫画:程璨张飙,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编者的话博士,标志着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作为象牙塔尖端的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是怎样一种风格?本期,4位青年博士(生)的作品,讲述了4种风格的故事。欢迎把你的文学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和中青网作家频道,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物语时代李霜氤(29岁)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1“我的家人都很温柔,我相信,他们会喜欢你的。”这是莎莎第一次带华回家。华拘谨地笑了笑。与莎莎交往半年了,他早已知道,莎莎是个富家女孩,家里有一所大大的房子,还有一大群亲戚。许多朋友曾劝他,他与莎莎不合适,因为他的家境太平凡了。跨越贫富的爱情,往往不能有好的结果。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站在一座古朴的别墅前,华感觉到一股恢宏的气势,向他施加着无形的压力。毫无疑问,华不喜欢这种感觉。门自动开了,发出厚重的机械声音。尽管从里面透出了温馨的灯光,但这温馨中也透着一股诡异的幽深感。要不是莎莎挽着他的手,华可能不会走进去。走到一个皮质沙发前,莎莎发出邀请:“别客气,请坐。”沙发有着像皮肤一样的触感,甚至接近人体的温度,这让华感觉到一股诡异的舒适感。华坐定后,便看见一个茶杯迅速地滑向他。他下意识地向后闪了一下。茶杯竟然向他倾斜了一下,像是在鞠躬。很快,一个茶壶也滑过来,自动将冒着热气的茶倒入茶杯。“这是我的姨母和姨父。”莎莎介绍说。“哦,哦,您好!”华的惶恐难以掩饰。“不用客气,请吧,年轻人。”茶壶和茶杯发出电子音。华伸出手,哆哆嗦嗦地端起茶杯。华又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低头一看,是簸箕和扫帚在移动着。“这是我的爷爷和奶奶。”莎莎说。“爷爷奶奶好。”华赶紧站起来鞠躬。“年轻人,好啊。”华看着莎莎的家人,也回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和莎莎的家人不同的是,华的器物家人,只以普普通通的器物容身,而且因为房子狭小,重生后的他们也只得住进地下室,不像莎莎家人,用的都是精美的义体,还能在大宅里自由移动。在物语时代,当人类的躯体死亡后,可以借助脑波映射技术,将人的意识转移到某些物体中。此后,人类的“灵魂”将被“收容”在某一件物体内。起初,这项技术是有钱人才用得起的。后来,即使普通人也有资格使用。只是,外表还是会有不同。2莎莎知道,自己的男朋友还没有适应自己家里的环境。就连她自己,都经常觉得不适应。莎莎是个从小衣食无忧的孩子,她只喜欢单纯可爱、会疼她的男孩子,她觉得,华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也有好朋友劝告她,说不定他只是图她的家境,但莎莎总把他们的话抛之脑后。至少看起来,这个长相单纯木讷的少年,并不是因为贪图财富而选择莎莎。“莎莎,你到房里去,你的曾祖母有话对你说。”奶奶用机械音说,语气舒缓而慈祥。莎莎不放心地看了华一眼,爷爷也开口说话了:“放心吧,你去里面,我们跟未来的孙女婿聊聊。”莎莎点点头,走进屋子里。屋子里好热闹。“哎哟,我的曾孙女,又美了呢!唉,真怀念我的人类身体,现在人寿命长,老得慢,你都50岁的人了还这么美。哪像我们那时代,只有20多岁才叫年轻,平均年龄才七八十岁。”说话的是一台巨大的老式电脑,这就是包含着曾祖母“灵魂”的容器。曾祖母的思维映射模型就存放在这台旧电脑里,在物语时代,这是稀松平常的事。“哎呀丫头,你找的那个男孩子,他多大,靠谱吗?”说话的是一个白色的吸尘器。“哦,叔祖父好。他叫华,57岁,工程师……”莎莎答。“工程师?这年头,做这工作的,家里肯定没什么钱。”一个净水器开口说道。“啊,他家是做什么的?”一个吹风机说。“啊,三太公好。他父母在澳洲做生意。”莎莎答。“哎呀澳洲,这么远啊。”一个台灯说。“啊,叔公,我父母也在国外。”莎莎应接不暇。“哼,都不靠谱。你的父母是白眼狼,为了过自己的小生活,离我们那么远。别说了,他姓什么,家传了多少代,家里都有谁?”空调也发话了。“曾外祖母,他姓赵钱孙李王,家里有五代人……”“哎呀不得了,我家才四代,你和他结婚,两家变一家,这不是让你曾祖奶奶降一辈吗?我不答应。”化身为白色吸尘器的叔祖父开口了。“不行!”“不行!”一阵嘈杂的吵闹声后,化身为电脑的曾祖母发出一声命令:“别吵啦。”其他的电器和器物立刻安静下来。“我们的肉身早已死去了,‘灵魂’借助智能物联网技术停留在人间,就是为了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啊。家人的幸福才是真,什么辈分,不必在意。”“谢谢,曾祖母。”莎莎心里升起一阵温暖。“莎莎,我曾孙女啊,你婚后不要去他家住,会不适应。这里有亲人,变作了器物陪伴你,你的三叔婆还变成婴儿床,就等你生大胖孙子呢!”曾祖母接着说。“嗯。”莎莎惶恐地望向房间的另一角,一个婴儿床摇摆起来,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婴儿床的LED外壳上甚至出现了叔婆笑眯眯的脸。莎莎小声说:“谢谢。”这一瞬间,莎莎似乎明白了,父母为何要定居海外,放着一座昂贵的智能豪宅不住。她也更加能够理解,为什么华一进入她家就如此紧张。其实不止华,就连她自己,都觉得冷汗从额头不断地往下滑。至于华是爱她的人,还是爱她的家境,她决心以某种古老的方式去验证。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没有判断错误。3一个月后,莎莎和华领证结婚。她遵守了与曾祖母的约定,没有去华家住。但她也没有回自己的家。两人一起租下了一所便宜的、完全没有智能性的公寓,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拿着普通的薪水。他们偶尔会回到豪华的智能住宅,看望亲人们。华的器物亲人也住进了智能住宅,从此以后,它们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动。每逢他们回家,那座智能住宅里常传出“叮叮咣咣”的声音,老人们都说,那是一家人和乐美满的声音。在物语时代,有很多的智能住宅都是这样的,平时没有人类住在家里,只有承载着人类思维映射的智能器物在活动。没有人的时候,它们总是安安静静,当有人进入的时候,它们就发出欢乐愉快而吵闹的声音。4过了几年,莎莎和华的孩子出生了。小宝宝在一张普普通通的婴儿床上熟睡着。华和莎莎看着那张小脸,畅想起了未来。两人幻想了孩子的童年、青年、中年时代的各种事情,整个过程,他们都是兴高采烈。忽然,莎莎的脸色暗淡下来了。“华,我们会比孩子先死亡吗?”“一般来说是的。”“那么,我们死后,孩子会孤单的吧?”“有可能会。”“所以,我们死后,要不要也变成智能器物,陪着孩子?哪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她省些时间和精力也好啊。”华看了莎莎一眼,看了看孩子,之后,又环顾四周,四周尽是普普通通的家具。两个人一同陷入了沉默。他们想起来,在那座被他们闲置的智能住宅里,也有很多化作了智能器物的亲人,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这曾让他们觉得像窒息一般烦闷,甚至为此放弃舒适富裕的生活,放弃方便的智能住宅,来到普通的房子这里居住。但此刻,他们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感觉。物语时代,人与器物之间,总会有些难以名状的羁绊。---------------台风砂丁(29岁)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台风正紧时我驱车十几公里,只为了一个电话。是昆明打给我的。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联系了。他出了事故。他在雨中过人行道的时候,被一辆车撞在了树上。我赶到现场。我看见警察和救护车。昆明斜靠在一棵樟树上,他的下半身全被撞烂了。“警察说我只有几分钟可活了。救护人员已经放弃了拯救。警察让我打个电话,说点什么。我不知道打给谁,想到了你,就叫了你来。”我有点儿震惊地看着他,他的下身在淌血。“车子没法开走。现在我得靠它活下去。它已经与我的身体连为一体了。如果它开走,我连一分钟都活不了。”昆明试图显得无所谓,“让你看到我这副样子真是对不起。我知道我这几年混得不好。别让茉莉知道。她知道了要嘲笑我的。”昆明顿了顿,“她怎么样?”“不错。”然后我又改了口,“很好。你放心。”昆明低下头,但很快又抬起来了。“大学的时候我从没超过你。茉莉受不了我的孩子气。还是你赢了。但我们还是朋友……不是吗?”“是的,我们是……朋友。”我有点儿犹豫,还有一点儿胆怯。昆明笑了起来,可咳嗽阻断了他。“台风来得太快了,谁知道这座城市几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会逃吗,当这里变成一座孤岛?大学时我一直幻想逃出这座城市,可我现在还在这里,一事无成。”“你应该明白我说的什么,对吗?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会原谅我的,我知道。”昆明说。我张开双臂抱住他。他停顿了一会儿,然后用比我更大的力气抱住我。他的泪水、汗水和鼻涕擦在我的脖子上。他小声地啜泣,他在做生命中最后一次挣扎。离开现场的时候我突然有点饿。我想在街角的小店吃一碗馄饨,大的那种,可是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大学时昆明没有钱,我也没有钱,晚上饿的时候,我们就跑出校园在附近的小摊上吃一碗大馄饨。那时候我们还是单身汉。回家时我的妻子茉莉已经做好了晚饭。她见我进门,从沙发上站起来。“出了什么事?”她有点儿震惊地问。“昆明死了。”我说。茉莉没再说话,她去厨房,端出做好的菜,一切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一顿沉默的晚餐。雨下起来,台风似乎小一点儿了。---------------春夜张雨丝(26岁)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我家少爷原是楚平王之后,将军景阳之少子。我有这一身占星侯气的本领,也是由于少时伴他读书的缘故。少爷自幼病弱,身长仅有四尺,将衣饰层层叠叠地穿戴好时,就像个纤巧的偶人,连不苟言笑的将军也要流露爱怜之意。这样的少爷自然不便学习射御之术,但或许也正因如此,终日仰头视人,渐渐地对天上星星发生了兴趣,所读之书便不限于诗书礼乐,更涉及天文历算者,请的老师即是甘公、唐公的后人。”老人的手蜷缩如猴爪,力气却是不小。又有一条鱼儿被甩到草地上,背脊闪着薄薄的青光。“少爷虽然先天不足,却有一颗玲珑心。往往当老师还在摆弄算筹,他便已将结果默算完毕了。大概是因为身心皆与常人有异,加上身边人的溺爱,少爷原本个性乖僻,喜怒无常,即使亲炙的老师也不会被他特别礼待,愚钝的我就更不必说了。不过,在他十岁左右,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少爷的性情,甚至他往后一生的道路。”“那是正月立春不久,黄昏时便可见到北斗的长柄,将那东方苍龙的犄角悠悠牵出。少爷嫌城中灯火太亮,命我偷偷带他去城外的缓坡上玩耍。那儿的风景的确赏心悦目,晴朗少云时,仰望则碧空一片澄净,繁星密如砂砾,浮沉其中;俯视则有细草微风,江水深若玄玉。这样的夜晚,少爷不再与我玩闹,而是昂着头,专注地凝望天空。我看了不久就觉得无聊起来,不小心睡着了。惊醒时,却发现少爷身边多了一个人。”“那是个身着青衫的少年,衣裳之华丽竟更胜过少爷。只是他的面容现在想起来十分模糊,像是被一团云气围绕似的。之后这一个月,少爷命我每晚都要带他出门,不许被其他人发现,并有黄金珍珠作赏。我虽然提心吊胆,但因为是少爷的吩咐,自然愿意照办,并不全是为了赏赐。几日过去,少爷竟变得文质彬彬,颇有少年君子风度,再不是原先贪玩任性的小孩模样了。少爷的变化,众人都看在眼里,但因为是往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即使觉得有些奇怪,也不去认真追究。”“您家少爷的变化,肯定和这青衫少年有关了。”“的确如此。我原只当是哪家少爷和我家这位同有观星的喜好呢。他们最后见面的夜晚,少爷先让我待在原地,无论如何等他回来才能离开。那青衫少年伸手一点,二人竟瞬间化为两只翠鸟,隐入云中去了!我又惊又怕,不知过了多久,他们才终于回来,拱手作别了。”“回家路上,少爷终于告诉我,青衫少年原是天上岁星所化,十二年一周天,如今刚好来到楚国的分野。少爷原本自恃聪敏,便向他炫示自己占侯吉凶的神通。直到青衫少年开口,才知自己所知不过蜉蝣之于天地,朝露之于沧海。有了这段奇遇,少爷便更加用功读书、向老师请益,只是关心的不是对祸福的预测,而是星群本身了。之后更成为楚国最年轻的太史,不仅重新校补星经,还参与改订历法,所推朔闰比原先更加准确。”“少爷有这番建树,本应为他高兴,只是不光是我,众人亦愈发觉得与他疏离了。天如鸡卵,地如中黄,我们在他看来又是什么不足道的尘埃呢?不久后,为了观览周室旧藏,他远赴王城,作了周王的史官。没想到的是,将军夫人接连收到少爷寄回的家书,里面谈到中国的山川,凋敝的建筑,古老的礼乐,还有他所怀念的故乡的草木与人事。这时我们才知道,尽管他全心追求天道,却始终保有对于琐碎人情的牵挂。”“但如您所言,则似乎数年之后,西周公因合纵诸侯得罪秦王,以致失国,秦王将接连吞并二周之地。”“不错。自九鼎入秦后,少爷便音讯全无。或以为在东周,或以为在秦廷。将军曾派人多方查探,却不见两地有这样人物。后来为避秦祸,将军随楚王东迁寿春,战事频繁,不遑启居,更无从联络了。我历经秦汉,辗转至今,因略通占卜择吉之术,得以寄食轪侯家中,想起来都是托了少爷的福。追随他时,我还是童蒙小子,哪里有什么真正的烦忧呢。日后离乱愈多,便渐渐明白了少爷敏感的心,原来早就察知了那些龟兆般细微的变化。”此刻,孤月低悬,群星如陨,惟听得见密林中服鸟呜呜之声。过了许久,老人才开口说话:“昨夜,我又梦见家乡的风景,只是多少年以后,在芳草茵茵的坡道尽头,我居然看见少爷的身影!他穿着一件青衫,仍是可爱的人偶模样。我俩高兴得像孩童一般,彻夜谈天说地,天亮时才道别。可惜醒来时,我已将说话的内容全部忘记了,只有一样记得清楚——他说,人是从那朝三暮四的猿猴变来的呢!”---------------睡眠种子王洁(31岁,文学博士)席野野一点都不爱睡觉,每天都要磨蹭到凌晨才躺下眯一会儿。但是奇怪的是,白天她一点也不觉得困。可是今天早晨她去上学的时候就发现不对劲了,邻居的大叔一边打着打哈欠一边出门,送报纸的小伙子带着浓重的黑眼圈摇摇晃晃地骑着自行车。班上的同学也都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甚至连老师也哈欠连天地在上课。席野野赶紧去问问出了什么事,得到的答案都是:昨晚失眠了。这可真是奇怪了。整个夜莺溪镇的人怎么会同时失眠呢?“我们也不知道啊。”胖乎乎的乐飞揉着眼睛说,“我好累啊,可就是睡不着啊!是不是你不爱睡觉的坏毛病传染给大家了?”“可我不爱睡觉又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席野野委屈地说,“我要来查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天晚上席野野早早地就躺在床上了,可是她是睡不着的。不知道过了多久,床底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什么小动物在寻觅着什么东西。席野野迅速地翻下床,朝床底一瞧。待在她床底的居然是一只系着领结的小松鼠。小松鼠被发现之后,惊地连毛茸茸的尾巴都蓬松开了。“糟了糟了糟了!”他一边烦躁地挠着自己的小耳朵,一边跌跌撞撞匆忙逃跑了,一转眼就溜没影了。席野野只是在床底下发现了两枚开心果形状的奇异种子,一枚是淡蓝色,一枚是浅红色。这是那只小松鼠留下来的。席野野看不出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决定把它们带到了夜莺溪镇的花店,让花店的店员来辨认。小镇夜莺溪只有一个花店,坐落在一棵巨大的合欢树下,店门口花团锦簇的廊柱前亮着一盏温柔的小提灯。照看这个花店的店员是一个女孩。“这两枚种子不像是花儿的种子呢。”花店女孩仔细端详了好几遍后说,“更像是某种树木的种子。”她抱歉地撇撇嘴,伸手把种子还给了席野野,“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哎呀!”席野野没有接稳,一枚淡蓝色的种子从她手心里滑漏了出去,恰巧落在了脚边一盆马蹄莲的花泥里去了。随着一层淡蓝的光浮起,马蹄莲盛开的花朵乖巧地闭合了起来,连叶片也静静地收拢了。“这也太奇怪了!”席野野把淡蓝色的种子捡回来,再把浅红色的种子放进去。马蹄莲就好像迎着春天的阳光一样,一下子生机盎然地舒展开了。“我明白了。”花店女孩说,“淡蓝色的种子是睡眠种子,而浅红色的种子是清醒种子。”“难怪我不喜欢睡觉,而且不感觉到困,是因为我的床下同时有两种种子啊。”席野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人们的床底都有一枚浅蓝色的睡眠种子的,让大家可以在夜里安睡。可是,有小松鼠把他们的睡眠种子都取走了,所以大家才会又困又睡不着。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花店女孩朝席野野微微一笑:“这个问题,也只有森林里才会有答案了。”夜莺溪是一座森林边的小镇。镇子和远山之间,是一片茂盛广阔的森林。秋天已经把层层叠叠的树林染成一片灿烂的金色,席野野裹着森林绿的围巾,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入了森林,像走进了一个恬静的秘密里。在林荫小道上,有一点一点的闪光在金色的落叶上跳跃。席野野走过去,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枚泛着浅蓝色的光泽的睡眠种子,越往前走捡到的种子越多。“真是个马虎的小家伙。”席野野把这些种子收好,穿过一片枯萎的灌木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棵苍老高大的橡树。有十只小松鼠围着一堆红红蓝蓝的种子,上跳下蹿地忙碌着。“冬天就快要到了!”一个戴着白绒帽的小松鼠焦急地叫着,“快点把这堆种子辨别完成啊!”一个胖胖的小松鼠愁眉苦脸地坐着,胖乎乎的小爪子抓住两种不同颜色的种子,一会儿尝尝这颗,一会儿尝尝那颗,紧张地念叨着:“睡眠种子是夜晚荷叶上露水的味道,清醒种子是正午阳光照在树叶上的味道。啊!我分不清啊!”这些小松鼠把夜莺溪全镇人的睡眠种子收集起来,就是为了贮存过冬的食物吗?这也太过分了!现在整个夜莺溪镇都失眠了啊!席野野气呼呼地嘟着嘴,从躲藏的地方气势汹汹地冒出来了。十只小松鼠吓得哧溜一下爬上了树,一只只并排缩在树枝上,瑟瑟发抖地用蓬松的大尾巴挡住脸。“你们怎么可以把大家的睡眠种子当成过冬的坚果采集呢?”席野野生气地对树上的小松鼠们说,“你们害得全镇的人都睡不着了!”这时从树洞里传出来一个颤巍巍的声音。“你误会他们了,小姑娘。”一个松鼠老爷爷从树洞里走出来,他的胡须和眉毛雪白蓬松,就像他自己的尾巴一样。他拄着一小根樱桃树枝作拐棍,摇摇晃晃地来到席野野的脚边,“我这十个孙子呀,是为了我的生日礼物啊!”“松鼠老爷爷,”席野野不服气地说,“就算是准备生日礼物,也不能采集走全镇人的睡眠种子啊!”“哈哈哈。我的生日礼物才不是这些种子,”松鼠老爷爷抚着雪白的胡须,“而是雪啊!”“雪?”席野野不明白他的意思。“秋天快结束了,马上就要是冬天了吧?”松鼠老爷爷感慨地望着金色的森林,“松鼠一族不得不回到黑暗狭窄的树洞中冬眠了。”原来松鼠是要冬眠的啊,而松鼠老爷爷这么大岁数了却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也没有见过夜莺溪的森林被白雪妆点的景象。他的孙子们,那十只小松鼠决心一定要送给爷爷一个生日礼物:冬天森林的雪景。“这棵古橡树结出的橡子就是蓝色的睡眠种子。”白绒帽的小松鼠自豪地介绍,“我们搜集并储藏它们,再悄悄地把它们放在夜莺溪镇的居民的床底下,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有一个甜美的梦境。而一些心里装了遗憾而睡不着的人,他们床底下的种子会变成红色的清醒种子。我们会定期去把他的清醒种子换成新鲜的睡眠种子,并祝他晚安。”“我们搜集的是清醒种子。”胖胖的小松鼠也插话道,“我们一直都是井井有条地储存着两种颜色的种子呢。直到有一天,这个冒失鬼把两种颜色的种子弄混了!”正说着,席野野原先见过的那只系着小领结的小松鼠又开始烦躁地挠耳朵了。“我们只能把所有的种子都收回来,并费力地把它们分开。”白绒帽小松鼠脸上红了起来,“说来惭愧呢,我们松鼠是看不见颜色的,分不清红色和蓝色,所以只能凭气味。所以说很难啊!”原来小松鼠们是想集够充足的清醒种子来躲避冬眠,实现爷爷看雪的愿望啊!结果粗心把两种种子给弄混了。“别担心,我来帮助你们!”席野野蹲下来,细心地在那堆种子里翻拣了起来,一会儿工夫就把红色种子和蓝色种子分成两堆了。当冬天银色的羽翼覆盖在小镇夜莺溪的时候,夜莺溪的夜晚变得格外的安静,所有的人都香甜地睡着了。甚至连不喜欢睡觉的席野野,也在壁炉暖暖的热气中打起了瞌睡。突然她又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走过去检查一看,发现窗台上有一个银杏叶包着的小包裹。还有一片写在银杏叶上的短信:亲爱的席野野小姐:抱歉是我不小心把两枚种子同时落在你的床底的。愿这个礼物能弥补我的错误。祝您晚安。席野野打开小包裹,里面是一枚比晴空还要蓝的睡眠种子,泛着恬静优美的蓝光,宛如无风的湖面。信的落款的位置没有写名字,只有一枚小小的爪印。但是席野野微笑了一下,她知道是谁送过来的。2020年08月10日 07 版(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国际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的20,21世纪,华人与外国人的跨国婚姻也越来越普遍。而在婚姻中,年龄相当,门当户对等思想往往都受人重视。因为人们往往都更容易认同那些看起来“般配”的爱情。而跨国婚姻似乎对于人们来说也有两种观点。一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因为百年前的战争让人们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而出现外国人比中国人好的畸形思想,这从而也产生盲目反对所有外国人的畸形思想。可是“北大才女”田晓菲的婚姻却成功击破了这种思想的束缚。这位13岁就在北大的人,嫁给了自己哈佛大学的导师宇文所安。因为当时她的导师大了她整整25岁,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田晓菲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一个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才,却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并且还为他更改国籍,同时对方还是一位年纪特长的先生。这让他充满了争议。他的丈夫宇文所安,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等等。在2018年,他还获第三届唐奖汉学奖。成为汉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者。宇文所安而田晓菲1971年10月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报社的职工,因此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文学。她13岁就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就读英美文学专业。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其学术著作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等。16岁时,正赶上北大校庆,她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最后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田晓菲的才华受那一代青少年集体膜拜。大家熟知的诗人海子,也是田晓菲的好友,海子曾对她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所以海子自杀后,田晓菲非常伤心低落,很长时间停止了写诗。著名诗人海子大学毕业后,田晓菲去美国读硕士,后又考到哈佛大学,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宇文所安。宇文所安本名叫斯蒂芬.欧文,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汉唐文化。两个同样喜欢诗歌的人,经常从李白到杜甫,从白居易到欧阳修,一聊聊很久。他们更像是一对忘年知己,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宇文所安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东方女孩。宇文所安很快,田晓菲毕业了。宇文所安邀田晓菲到山上旅游,并在下山的时候表达了对她的爱意。但是因田晓菲只顾往下走,根本没有听清宇文所安鼓起勇气向她表达的爱意。直到他们回到车里,她也没有什么表示。下车后,宇文所安按捺不住拦住了田晓菲质问她为什么不理睬他郑重的求婚。田晓菲这才知道下山时,他一阵叽里呱啦,原来是向自己求婚。田晓菲认为宇文所安不是结婚的最佳人选,并说出了另一个追求者的事实。宇文所安竟用数字分析的为她分析起他和情敌的优劣。2016年田晓菲近照这让田晓菲非常反感,直到宇文所安改写的一首古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千里蝉娟照,爱若磐石坚。”她发现宇文所安不仅冷静客观,还带着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于是,田晓菲答应了宇文所安的求婚。在田晓菲28岁时,不顾亲友反对,嫁给了53岁的宇文所安,并更改了国籍。宇文所安与田晓菲面对国内的质疑声,很多人认为田晓菲崇洋媚外,抛弃了自己的国家。可是她真的爱情是没有国界线的,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挑战就不足为惧。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21年,田晓菲也是一个快50岁的中年人,但两人一直将诗词歌赋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他们的在一起却不仅仅只是普通的伴侣,更多的是精神是长久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