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中国科协前主席韩启德院士曾经说,一个人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大概要经历10多年时间,因为对科学技术真正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为了理解科学技术,请重视良好的交流。成功的科学家经常出现在学术交流中,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他们一个不落,本专业的学术期刊中总能发现他们的论文。经常听到专家说,有机会看见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对自己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明天你就要成为他们之一。要到真正的图书馆去,浏览相关学科的学术期刊和书籍。请问: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在哪里?答案是在图书馆的图书之中。厚重有深度的内容还是需要通过书籍传播,许多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习惯从书籍当中获取人类对世界的深度思考和认知。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人员?科学家的天职和主流品格是以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人类、服务时代。经常思考什么才是好的课题是你必修的功课,也是非常值得的。课题要到科学技术前沿和难处找一找,到经济社会、企业的急需之处找一找,到小康生活的日常之处找一找。科技界前辈们十分重视对学术文献的调研,就是因为这能帮助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帮助他了解什么是好课题。3科研也需要考虑公平。科研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平地对待与你共事的人。现在,科学研究一般都需要许多人组成团队一起工作,每个人都要做出各自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获得认可。在完成了实验要发表学术论文时,有贡献的人就可以署上名。从1982年开始导师就带着我发表论文。署名是这样的:我的一位导师TerryBoddington,姓的第一个字母是B,排第一,我的姓的第一个字母是F,排第二,我的另一位导师Peter Gray,姓的第一个字母是G,排第三。岁月流逝,谁署名第一,谁署名第几,产生了意义:这关系到公平。有些人为署名顺序耿耿于怀,难免影响科研上的合作。这里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贡献的人应该得到认可,这不仅应该反映在所发表的署名(以及署名的顺序)上,而且在口头报告和非正式场合中也应该得到体现。一位走向成功的人士,总是不会忘记在任何场合指明某个科学认识,应该归功于某人的贡献,不能把这种公平仅仅给予那些大科学家和著名科学家。4请把论文发表出来。当我们谈到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许多人会有一种活思想:“我有什么好写的呢?”产生这种思想是很容易的,因为你做实验很累,你做研究很费劲,如果你是医生,你给病人看病忙得都没有休息时间,因为你还不知道刚刚得到的结果是否到了可以被发表、允许发表的程度。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老资格的专家从经验中知道,在科学共同体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有没有研究成果,多数时候这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被同行专家审核通过并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有的时候,你的确想到了把前一个实验的结果写出来发表,但只是下一个实验看起来马上就要做完,其结果可能更好,你就犹豫了。实际情况是,无论你的研究做得多么好,无论你的下一篇论文多么重要,在多数专业和领域中,成功取决于你已经发表了什么。5搞科研需要抽象思维。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发表学术论文呢?这倒值得说一说。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小学的课本上有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几乎同样的故事,前一个历经岁月而停留在文化的层次上,现在作为课文,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聪明榜样,而后一个成为科学殿堂中闪闪发光的明珠,作为科学定律无时无刻不在造福人类。的确,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在科学的殿堂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曹冲和阿基米德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抽象思维”。遗憾的是,眼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的作者,至今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改变这种文化是当务之急。这样说来,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才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6要重视对话和积累。曾经有一位学生跑到我跟前说,他“要是早生二、三百年就好了”。这是不切实际的。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而这些取决于历史的机遇,由此,二、三百年前现代科学初创期的确存在着较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机遇,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这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7重视撰写和出版最优秀的专业著作。我愿意与你一道畅想这样一件事:50年、100年以后,你专业的学生在图书馆的长廊里穿梭,他说:“我要找一本书,我导师让我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你在50年前、100年前写的。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多年的科技人员,那么考虑出专著并不是一件难事,你是科学技术学术圈中最有资格出书的人,你已经有了经验和积累,你可以为历史留下系统的文字。8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我们满怀信心地相信,中国明天的科技领军人才,就在今天的年轻科研群体之中。领军人才的关键词是“带领并影响该专业该学科发展”,再看大家所发表论文的基本属性,正是推动相应专业或学科中某个方面的研究,论文中的创新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具有了重要意义。可见,只要你在做科研、发论文,你实际上是在赋予自己一些领军人才必须具备的学术要素。要参与重要科研,能在学科上专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总是那些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的人。还有一个特点,能够成为领军人才的,总是会被已经成为领军人物的研究者所吸引,总是会参与学术优秀的人们的活动,总想知道这些人在研究什么、怎么开展研究的。9做世界级的专家。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你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第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第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让自己成为前沿课题的一个参与者,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做到这两点,实际上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怎么样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呢?这需要你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顶尖的学术会议上介绍你的研究。很多人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世界级的专家往往超脱了个人层面、学科组层面,能够站在本专业(本课题)科学共同体的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们有一种把本专业(国内国外)许许多多科研人员分散的、独立的智慧整合上升为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整体)智慧的能力。我们在中国科技界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很难碰上这种智慧的结晶。需要指出的是,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必产生于科学共同体的有分量的综述报告、学术专著和那些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术活动中。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必定向世界贡献出许多这种智慧结晶。10我们需要学术大师。这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师还远远不够,缺乏战略型的领军人才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师的出现和教育有关。1991年,钱学森院士曾经就科学技术帅才问题致信朱光亚院士。这是中国科协的两位前主席。钱老从4个层次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一是现代教育体制,所谓“理工大学”,二是先进的学科、专业,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四是博士制度。大师的造就和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有关。有人认为,在重大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够突破空间(国界)限制、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是大师大作的三大特征。“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名言说明大师之路是开辟之路、探索之路,也是不平坦的路。大师往往是概念、命题或者理论的化身。提出一个概念并不太难,难的是得到世人的认可。大凡大师,在概念、命题与理论的构建上必有创新。就实践而言,伟大的学问无疑是服务于时代与国家的,但更超越时代与地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者:冯长根,系中国科协原副主席)来源:光明日报
科研人,是为人类奉献智慧的人。如果能读到研究生,应该用心做科研。那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体验及导师的教导我总结下,供大家参考。1、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想取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血。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能被科研的精妙所打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认识感到骄傲。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吃顿红烧肉了。如果你选择做科研,不要迷茫。努力下去,用心钻研,你会爱上科研的。2. 要有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创新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艰难走出一步。本科阶段你负责吸收知识,训练技能。而研究生阶段你在继续吸收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科研研究发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信别人,用试验做基础,用数据说话。理清思路,创新思维。3.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组科研研究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如果害怕失败,就不用做科研了。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永远也无法开始。在大规模试验阶段,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力求准确。但是如果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要每一步追求完美,而是按设计把试验推进下去,看看是否和预想结果一致。如果相差不大,那就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没哟处理好,再把试验向完美推进。如果相差很大,那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推翻重来。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之处
来源|募格学术作者|小柒1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不知为何,眼泪就已经充满了自己的眼眶。或许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已经高度概括了我的现状,也极为贴切的表达了此刻的感受吧。年少不知科研苦,读懂科研已中年小时候,长辈们经常会问我,长大了之后想干什么啊?有的人说,“这孩子身体好,考个军校,当个将军”,也有的人说,“还是学医吧,医生待遇好。”更有人说,“当老师多好啊,一年两个寒暑假。”小小年纪的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那个时候我总能踮起脚尖,努力提高自己的身高,然后大声自信地喊道,“我要当一名科学家!”是啊,我想当一名科学家。这个愿望从小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走进科研的大门,一去不回。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小时候被科学两个字包围,不知多少个小伙伴的梦想都是当一名科学家,童年的美好愿望就这样一步步地为我们引领着方向。当我们真正走进科学的大门时,从事科研的工作时,我们才知道,哦,原来科学的世界真的很苦。2一年一度开学季。走在校园里迎来的都是一幅幅崭新的面孔,他们年轻而又充满活动,聪明而又富有朝气。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新生,已经是00后的市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到。一时间有些感慨,看看窗外的一张张稚嫩的面庞,再看看镜子里自己两鬓的白头发,我才意识到,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八年了。不过大家别误会,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博士,不是学霸,是学渣中的学沫。我们专业从大二开始就要在实验室工作了,那个时候就是帮师兄师姐打打下手,熟悉一下实验室的流程、规范和生活。本科毕业之后,很顺利读了本校的研究生,因为学校要求毕业发两篇国内核心,所以研究生阶段还算努力。因为对自己比较了解,不是做科研的材料,所以研三的时候准备找工作。可是忙碌了半年都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这时导师又想让我继续读个博士,一来帮帮老师的忙,二来提升学历以后找工作的层次能提高一些,加上找工作带来的挫败感让自己一时有了厌恶社会的想法,于是我毅然而然地读博了。而后,我遇到了和所有博士一样的困难,难毕业。心之所向,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加油干。这条路上,没有人能帮助你,只要有靠自己,至于其中的苦,我想大家都是一样的。3我们实验室一共有三个行军床,累了就躺会,醒了继续干。我师兄就是这样的。我甚至怀疑他每天都是住在实验室,每次我走的时候他还在,我来的时候他也在。师兄说:实验数据一直不理想,做不出想要的结果,就没法写文章,没有文章就毕不了业,毕不了业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法给女朋友买房子,一这么想,他就能充满精神,继续奋斗。看来爱情是种能量,能让人废寝忘食,绝对没错。对于师兄来讲,唯有拼命做实验,做出可靠可用的数据,他的未来才有一线生机。或许是因为上期熬夜睡眠不足的原因吧,师兄经常面色蜡黄,眼窝深陷,毛发脱落,有的时候我劝他休息休息,他总是指着手表说,“时间不多啦!”可是真的毕业之后,就能苦尽甘来吗?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才知万事难。人到中年,有家室负累,有前途羁绊,有经济窘迫,任你能力再大,理想再大,都必须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有时更需要咬紧牙关,忍受生活带来的阵痛。4上个星期,我们几个师兄弟帮助大师兄阿龙搬家。师兄博士毕业后,进站了。他的打算是出站后,争取留校。师兄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了北京,他们一家三口蜗居在天通苑的一个小房子里。最近北京房价飞涨,他们的房东也贸然提高了租金,他们没有办法,高额的房价只能让他们住的更远,于是他们又搬到了顺义。每天上下班就需要将近五个小时,师兄面露难色,可这又如何,囊中羞涩无可奈何。科研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就是这样,挣大钱挣不到,年轻人的医疗、教育、住房又不能保障。是,我们都知道,这东西需要熬,等熬到向导师一样年纪,一样成就的时候,我们自然也能轻松一点。可是现在这个社会根本不给力偷懒的机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和市场经济接轨,也要承受房价飞涨的“威胁”。在这种程度下,科研工作的压力大,更多的人只能是拿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很累,活出了中年人的样子。确实如此,年纪轻轻的面庞,却活生生活成了老年人的模样。满头白发,面容憔悴。而每逢看到我们学校的老院士在学校里骑车遛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的时候,一时竟觉得时空错乱。明显的对比,扎心的科研。5以前觉得搞科研的人,都特别神气,可以航天可以下海可以生物可以做很多科幻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所以这份好奇心促使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走进了科学的世界,扛起了科研的大旗。可这秆大旗的重量很沉,有的时候压的人喘不上气,而外界的人依旧和当年懵懂的我们一样对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和羡慕。熟不知,如果重新来过,有多少人还会选择这条路呢?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毁了?”有网友留言道:“35岁,失业了。”但是下面有个更扎心的回答,“35岁,还没毕业。”人道三十而立,可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正处在事业的开端,甚至有的人没有开端,有的人娶妻生子,有的人单身数年,所有的压力不会因为你是做科研工作者而减少,相反你和普通人一样都必须承受,或许我们承受的更多的。当我逐渐接近30的时候,逐步步入中年行列的时候,我仿佛更能读懂科研的意义,也更加了解了科研之外真正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想回头已经很难。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科研朋友,或者没有毕业的中年博士,请温柔以待,对他说一声“辛苦了”,也对他好一点吧。来源于:募格学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我能参加科研吗?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从内心发出的兴趣与想法实现起来是最有效的。那么“科研”会适合你,只要你勇于开始,只要你兴趣,你就会投入精力,去探索就能有发现。了解真正的科研是什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了解究竟哪些能力能获得提升,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科研? 你理解的“科研”是真的吗?美国创新教育促进会联合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工匠铺名校科研项目组、湖南省机器人科技教育学会、秦皇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邀请来自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及实验室研究专家学者们带你一起来 “what is research”科研启蒙系列公开课。相关阅读:科研启蒙之1:科研是什么?与学习有什么区别?▽科研启蒙公开课精粹▽第二讲【新人如何进入科研】【教师简介】呼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攻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博士,博士毕业以后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了一年的博后研究,现在就职于牛津大学统计系,主要是从事统计遗传学以及群体遗产学的研究工作。【分享正文】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如何做科研的的经历,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背景也都不一样。我的经历可能不会复制到你们身上,但是希望能多少给你们一些启发。新人如何进入科研,其实这个话题还是蛮大的。我分享一些注意事项。1 做科研必须得有一个平台我们做科研,狭义的讲就是自然科学的科研或者是工科科学的科研,有一些社会科学的科研也会用相同的方法,我这里偏重于讲自然科学的科研。常见的平台有大学的科研机构,也有国家设置的科研机构,比如一些科学研究院;还有一些公司的科研部门,我们熟知华为,京东,谷歌,微软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科研部门;还有一些事业单位,比如像煤炭、石油行业都有一些自己的研究院。这些都是科研的平台。2 做科研需要掌握四大基本技能做科研需要掌握四大基本技能,就是数学、物理、计算机以及英语。数学这门学科,不管从事纯理论方面的研究或者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做一些数据处理,基本的数学技能是必要的。其次是物理,许多学科都与物理有联系,科研过程中会涉及物理的知识,我们熟知的很多科学家,无论是数据科学家还是生物学家,他们很多人都是有物理背景的。另外是计算机,计算机在我们科研过程中特别重要,计算机的核心其实就是编程,现在的科学是都是“大数据科学”,必须通过一个媒介来实现,这个媒介工具就是计算机,我们现在可能会掌握一到两门编程语言,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需要通过一些大型的计算机和大型的服务器去处理,这会对我们计算机知识要求非常高。关于英语,对于我们国内的学生来说,英语的用途就是升学考试,但做科研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英语特别的重要,如果你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会用英语交流一些科研的内容,如果你的英语水平不好,再表达和接受信息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想要做好科研,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英语技能。在做科研过程中,需要掌握新知识的技能,这是科研最核心的,在开始一个新的课题,你会发现很多知识都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也可能没有听说过。比如你在本科学的是数学,研究生阶段学是计算机,这两个学科跨度很大,刚开始学的时候一无所知,需要从头开始学,之前学过的一些知识已经不重要了,这就需要强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东西你从来没接触过,需要从头开始学,你对所做的课题一无所知的时候,就会很迷茫,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导师给的目标。现在学科的界线很模糊,之前学的知识,包括同专业的知识,当科研开始后你会发现和之前学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之前学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在研究课题中会是一个具体的知识面,需要一些特定的知识来完成,这时候要静下心来从头开始学,需要用你所有的正常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弥补自己的短板,来实现导师要求目标所需要的技能。3 新人开始科研导师会给你一个课题研究方向进了实验室以后,导师负责给你一个课题研究方向,会给你一些指导,但不会像上大学或高中的时候那样填压式教学,一般会直接给你一个任务在某个时间内必须完成。这个压力是蛮大的,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个新知识不是在教科书上,需要自己去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如果在技术方面遇到问题,可以用谷歌这种搜索引擎来解决技术问题。对于绝大多数新人来说尽量不要想着独自创造一个课题方向,这不包括少数天才,在开始会有很伟大的想法,这种人是少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强大的背景,也没有精力,有时候你发现导师提出了很多好的问题,或者很多好的想法,那是因为他们经常参加一些国际会议,会有一些行业大牛,那么他们交流完了之后,产生头脑风暴,会想到一些独特的问题。但是对于新人刚接触科研,根本没有机会去认识那些行业大牛,没有机会跟别人交流的,阅读的文献也有限,这时候很难独立思考,也很难想出那些好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踏踏实实的从导师给配置的课题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学习做科研所需要的技能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4 做科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科研要有耐心,因为做科研挺苦的,很多时候科研并没有什么回报,且要做好研究失败的准备,很多时候你的导师研究失败的风险可能转接到你身上,如果科研失败了,我继续从头干起,换了一个课题,这个时候心态就特别重要。在科研中,可以分为功利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个平衡。这个时候还是需要耐心,你的文章发的不如别人多,并不代表你的科研是失败的,从发文章多少的角度看,不能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在发文章和理想之间做一个平衡。5 科研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做科研的方法学,或者说如何做科研,这是个哲学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你去问一百个人如何做科研的,可能得到一千种回答,因为对于同一个人,他的不同时期的科研经历会有不同的科研方法,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思考、勤奋工作,以及保持一个合适的科研社交圈子都会受益匪浅。有极少数天才特别聪明,他们只是单纯用脑子想,什么问题都能想到,这种不常见。也有些人运气好,导师的手头有很多资源,很多数据,可以用现成的方法去解决探索一个新的问题,或者探索一个类似的问题。无论做什么样的科研,最基本就是要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才知道如何去做科研,做科研是个特别辛苦的事,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周末以及每天晚上可能都要干活,可能你睡梦的时候大脑思维也在延续如何去解决问题。有些人运气比较好,会碰到了一个好的课题,这个时候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要想太多,也不用去和其他一些人做比较,你是因为爱好科研进入了这个领域,全身心投入做完科研之后,可能你的文章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也会得到了大家的一些积极的评价,大家也会认可你的工作,也会带来后续的一些好处。6 建立自己的科研学术圈很重要为什么说科研圈子很重要,在国外,可以用一些社交媒体关注科研动态,比如 Facebook或者推特,推特用的人多一些,圈内的大牛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推特账号,他们经常在推特上会发起一个科学问题,或者最近有一些什么新的研究,他们会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分享出来,你看看他们关注一些什么问题,行业大牛看问题比较广比较深,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会对你有一定的启发,即便你不认识这个大佬,你也没有机会到国外开会,也没有机会去他们的实验室交流,你可以通过推特向他们去学习,用这种方式会学到很多东西。7 做科研要保持自己的认知,不要盲从“专家”在科研的路上,要保持自己的一个认知,不被那种所谓的“专家”误导,也不要去盲目崇拜某个科学家,作为普通科研人员也很可能得到不错的科研成果,只要保持努力专心, 可能你会碰到一个好的课题,也很有可能会得到一个好的成果。8 科研经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加分项,有机会都可以尝试有过科研经历,无论以后到其他岗位工作还是继续从事科研,你的科研经历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做过科研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比较严谨,有逻辑性,在科研过程中学到技术方法也可以用在你其它的工作上。作为普通人来说,科研的门槛不是那么高,是有机会进入科研领域的,科研有运气成分也有能力成分,评估自己是否能够达到做科研的要求,不管是最终进入科研领域还是从事其他的岗位,如果有机会可以做科研,都可以进入这个科研领域做个尝试,去深入的了解一下,试过之后再做选择是最理想的。问答精选Q:学生在本科阶段希望接触一些科研工作去拓展学术认知层面,您认为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有哪些?呼博士:本科阶段肯定是可以去接触一些科研工作的,如果你是高年级的本科生,你能做很多东西的。因为科研所需要的一些知识,本科只要学一些基本的微积分或者统计,还有一些相对的技能,就可以胜任了。国内国外高校一般都会请一些知名专家做一些讲座,我建议可以去听一听,可能碰到一些你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找机会去参加一些短期的暑假科研。备注:有兴趣了解更多创新教育、国际教育资讯,欢迎私信或微信订阅号“东西视野EDU”#科技#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往年此时, 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们或许已经在实验室里忙碌起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按照相关部署,中科院空间中心也推迟了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然而,即使“宅”在家里,时光亦不可虚度。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利用“宅”家的这段时光做科研,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李晖研究员给大家总结分享了基础科研的“十八般兵器”。“希望同学们,尤其是低年级研究生,能利用好这段宝贵时光,精通各式‘兵器’,修炼科研内功,用知识武装头脑,以科研报效国家。” 李晖说道。另外,李晖还透露,中科院空间中心将继续推出其他学科的科研经验分享文章,大家也可以多多留意。在线学习打基础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前沿研究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大家发挥自学能力,及时查缺补漏,随时提升自我。有了学习需求,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合适的课程学习平台。李晖推荐了一些免费而优质的在线课程学习网站,同学们赶快添加到收藏夹里吧。1.Coursera 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该项目与世界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如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可直接下载视频课程,PDF版本、文字版本的课程资料;包括作业、测试等,便于自评估课程掌握情况。https://coursera.org/2. 中国大学MOOC(慕课)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涵盖全面。https://icourse163.org/3. 网易公开课收集了世界多所知名高等学府的授课视频;值得一提的是,视频一般配有中文或中英双语字幕,在收看课程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也是免费的。https://open.163.com远程沟通定方向对于科研经验相对欠缺的低年级研究生而言,选择一个既有发展前途又契合自身兴趣的研究领域是顺利完成学业的首要环节。要走好这第一步,自然离不开同导师和同学们的及时沟通和深度交流。针对当下的情形,打破时空局限的在线会议工具必不可少。在李晖看来,在信息化时代,时空局限不再是问题,一些免费的在线会议工具可供选择。1. 中国科技云——科技云会中科院网络中心推出的产品,支持多人在线的视频会议、电话会议、数据会议及移动协作等;可实时共享屏幕,便于听取研究进展汇报,是课题组在线组会的优质平台之一。https://cc.cstcloud.cn/2. 会议桌团队协作工具;集在线白板、音视频会议和扩展应用三大特色于一身;只需要浏览器即可使用所有强大功能。https://huiyizhuo.com/3. Boom云视频会议可满足3方参会;免费使用;不限次数、单次45分钟会议需求。https://boommeeting.com/学术检索启思路为了进一步聚焦研究课题,凝练研究思路,首先需要对该研究领域的全貌有所了解。“就像CT扫描那样,为了获取整体认识,需要从多个角度检索文献信息,并将其下载到本地来学习查看。”李晖介绍,“科研人员一般通过学术搜索引擎和专业的学术数据库来进行文献检索。”1. 学术搜索引擎1)读秀学术搜索集文献搜索、试读、传递为一体;可以对文献资源及其全文内容进行深度检索,并且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可检索标准、专利、报纸。有木有很强大的感觉?http://www.xiu.com/login.jsp2)百度学术中国版的谷歌学术,对中文期刊的检索更方便。https://xueshu..com/2. 学术数据库1)NASA/ADS著名的天体物理学术文献数据库,就空间物理领域而言,用这个通常就够了。它的强大超乎你想象:可建立不同的库,在线保存文献检索列表;可根据期刊格式,提供文献引用的不同格式,便于后续的论文写作;可提供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便于了解来龙去脉。https://ui.adsabs.harvard.e/2)Elsevier著名的学术数据库,每年下载量高达10亿多篇。涉及4大学科领域:物理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划重点,它可能是所有数据库中单篇下载成本最低的,平均每篇不足一毛钱,性价比非常高。https://www.sciencedirect.com/3)SpringerLink强大而且全面,涵盖计算机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物理和天文学等12个领域。https://link.springer.com/文献管理明现状面对下载到的数十甚至上百篇科技文献,你是否对管理它们一筹莫展呢?别着急,李晖也介绍了一些文献管理工具,借助它们可以轻松打造个人专属的电子图书馆。1.Zotero完全免费并且开源,提供300 M云空间;支持从网站和期刊文章等提取文献信息;支持直接拖入PDF进行信息提取,且准确率高;活跃的官方论坛,有问题可以快速得到反馈……(唯一的缺点是过于强大导致上手时略显复杂)。https://www.zotero.org2. Mendeley免费,功能完善,提供2G的同步空间。https://www.mendeley.com3. Endnote老牌软件,功能强大;不免费,但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可提供免费版。http://www.las.ac.cn/endnote/endnote.jsp数据分析求创新明确研究思路、掌握研究现状之后,大家就应该着手开展自己的创新性研究了。从数据分析开始踏入科研道路的李晖,重点关注科研数据的下载、分析以及可视化。1.空间科学数据下载1)空间卫星数据NASA戈达德飞行中心在线发布了空间卫星的集成数据,涵盖各类卫星数据,如最新的Paker Solar Probe卫星等;有对应的FTP网站,可一键式下载;数据条目清晰、使用说明齐备。https://cdaweb.gsfc.nasa.gov/index.html/2)中国的子午工程数据子午工程官网在线提供各类型科学数据https://data.meridianproject.ac.cn/2.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1)IDL: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第四代科学计算可视化语言,集开放性、高维分析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实用性和可视化分析为一体,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医学影像、天文等诸多领域。https://www.harrisgeospatial.com/Software-Technology/IDL2)Python是一种解释型脚本语言,兼顾科学计算和数据可视化。除了科学计算和统计外,常被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https://www.python.org3)Fortran计算速度快,适合数值模拟,缺乏可视化模块。http://gcc.gnu.org/fortran/论文写作出成果如果一切顺利,进行到这里时,你可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创新性结果了。下一步就该总结工作并准备论文写作了。“虽然科技论文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可循,但要想写好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体会是:重积累、理逻辑、美排版。” 李晖说道。1.科研云笔记在平时的文献阅读中,应重视积累,比如做好读书笔记。因此,需要一款好用的云笔记软件。1) 印象笔记支持所有的主流平台系统;一处编辑可实现全平台同步;用网页剪辑插件可保存完整的网页内容;允许不同用户之间共同编辑一个笔记本,实现团队协作办公;免费。http://evernote.com/2)讯飞语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语音转变为文字输入的云笔记,支持普通话、英语、粤语输入,准确率高达97%。http://www.xfyun.cn/2. 思维导图在写作之前,我们还需要安排好文章的整体架构以及各部分的逻辑思路和衔接。这时,思维导图就该上场了。1)MindMaster支持多平台同步操作;绘图功能也很强大;提供多样性的展示模式、精美的设计元素等;免费。https://www.edrawsoft.cn/mindmaster/2)Xmind整体更加简洁;取消了云服务,但可以通过其他云盘可实现类似功能;免费。https://www.xmind.cn/3. 文档排版和润色思路厘清后,就该开始写作了。编辑和排版非常重要。1)Texlive开发状态非常活跃的 LATEX 发行版之一,保持着每年一版的更新频率;可编辑生成漂亮的数学公式,尤其适合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科学科论文的写作;免费。https://tug.org/texlive2)英文润色一些网站可以进行语法检测、近义词搜索等。语法检测:https://app.grammarly.com/近义词表达:https://semdom.org/词组搭配:https://linggle.com/期刊选择精准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一篇科技论文。接下来就是给它找一个最合适的归宿。如何挑选合适的期刊杂志呢?李晖建议,在听取导师意见前,可以先自行调研一番。1. LetPub收录了10000+ 份学术期刊;可按研究方向分类;可查看热门领域;可提供中科院分区结果;可提供平均审稿速度、录用比例、投稿经验分享等。https://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心理调整待发表一般来说,你投出去的论文会有四种命运:直接发表(极少数);修改后发表(部分);被期刊编委拒绝送审(部分,高影响因子期刊相对较多);经过修改仍被拒稿(部分)。前两者种情况比较幸运,辛苦付出能修成正果。如果不幸遇到后两种情况,难免心里苦。李晖建议,“蓝瘦香菇”的同学,可以找老师和同学倾诉一下。一时排解不了的,也可以寻求心理疏导,比如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好了,以上就是李晖老师根据个人成长经历帮同学们总结的基础科研“十八般兵器”。拿走不谢。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刘义阳审核:王小龙终审:冷文生
文字整理:智源社区 常政、贾伟、王炜强每个人都拥有着相似的才智,为什么有些人能顺利地完成学生到学者的过渡,能在学术生涯早期早早地做出突破性工作;而有些人,虽有雄心壮志,却始终不得其法,不能进入科研之门?初入科研领域,如何才能正确地做科研?这是一个困惑了许多人,却始终没有“官方”答案的问题。在2020年的7月份,ICML 2020 和SIGIR 2020 相继召开。ICML 的杰出论文奖由北京理工大学研二学生魏恺轩同学获得,SIGIR 最佳短论文奖由清华大学大三学生于是同学夺得。他们初入科研领域,就能早早地在学术之途上崭露头角的秘诀是什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科研方法?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邀请了ICML 2020 杰出论文奖、北京理工大学魏恺轩 ,SIGIR 2020最佳短论文奖、清华大学于是,以及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游凯超,讲述他们的经验与感悟,并共同探讨“如何正确做科研”这一问题。整个活动由北京大学李夏主持。圆桌讨论:初入科研领域,如何正确做科研?1如何步入科研?李夏:首先,我们先以一个和科研相关的话题,作为圆桌讨论的开始:我们是怎样走上科研道路的?或者说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魏恺轩:上大学以后,大家对科研可能会想尝试一下,但是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经过大一、大二或者到了大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去找一位比较好的老师,向他表达一下做学术训练的意向。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科研训练,并感受自己对它是否感兴趣。记得我在大三,刚开始科研训练的时候,基本每周会总结五六篇相似主题的论文,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于是:我其实选择这个科研方向,主要是因为兴趣。感兴趣之后就会去找老师讨论。老师们也比较欢迎我们本科生参与科研。刚开始的时候(大二时),会有一些议题,大家开始什么都不懂。我也一样,便缠着学长问来问去,所以起步还是很艰辛的,但是坚持下去之后会形成这样一些感觉:能够看懂的东西越来越多,看不懂的越来越少。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本科生,可能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游凯超:差不多是大二时,我选择了现在的科研方向,是因为整个实验室都是这个方向的,里面有很多学长,都是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这样我平时一旦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很方便地找他们问清楚。2如何寻找论文思路?李夏: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寻找论文思路的。记得我们第一次写论文的时候,要么不会选方向,要么是选了具体方向之后,还会面临怎么选择思路的关键问题。魏恺轩:这方面大家可能都差不多,刚开始的科研课题肯定是取决于导师是谁,并会选取跟他非常相关的课题。我的第一个课题是大三时候做的,虽然当时深度学习非常火,但老师还是觉得做一个传统方法比较好,因为那样会比较锻炼人,而且对于一个新手可能要求不会太高,可能做一个A+B的方法就足够了。于是:我目前可能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科研阶段,因为我现在还是大三,所以对于寻找论文思路的方法,也不是特别有经验,仅就我目前这篇论文来简单说一下。我这篇论文而言,我感觉最好找一些比较有创新性的领域,如果选择Incremental型的科研课题,工作可能会比较复杂,最后结果也不会比别人之前工作有很大提升。但如果是比较少的人关注的领域,你提出的方法和模型就无需很复杂,无需基于很多前人的工作,而且会给后人给予启发,会显得非常有吸引力。游凯超:我们第一篇论文不一定要很厉害,可以简单一点,比如说像恺轩说的A+B也是可以的。这样方便做出一点成绩,能给自己一点鼓励。有了信心之后,我们就可以慢慢再做更高级、更复杂的研究工作。3论文经验:如何阅读管理、被拒稿后怎么办、关心哪些顶会?李夏:当我们专注一个领域,往往会发现这个领域有很多文章,更何况还要阅读其它领域,这便涉及到一个问题:大家平时阅读论文时,如何进行管理的?游凯超:如何阅读和管理,主要是靠软件,不可能用脑子记住。我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文件管理软件Zotero。有了软件,就可以管理论文了。但是要让它管理哪些论文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了。如果我看到一篇觉得有趣的论文,首先会看它的摘要,之后觉得确实有趣便会通读一遍,之后会顺着参考找其他有趣的论文。如果有足够时间,会顺着参考文献继续深挖,这样每篇论文就像展开了的一个叶结点那样。一般用这种方式,找一个闲暇的午后可以搜集到很多有意思的论文了。魏恺轩:凯超刚才讲的从一篇有趣的文章的参考文献深挖的思路非常好,我还可以做一点补充,以该文章为时间节点,通过其参考文献可以找到过去的一些文章,其实我们还可以找到未来的一些文章。比如通过谷歌学术搜索这篇文章本身,我们便可以看到更多选项,比如看到哪一些文章引用了这篇文章等,这就可能帮我们找到未来的好文章。李夏:我也想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看论文最好看一系列的论文,把领域的重要结点整理、总结出来:比如这篇论文相对之前论文的具体创新点在哪等。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论文的创新点并不是很大,都是建筑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所以说,看论文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的过程。李夏:你们在科研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魏恺轩:我在科研前期还是相当困难的,做论文的时候,虽然本身把性能做出来相对顺利,但是投稿一直不顺,这可能会比较打击士气。但我从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为什么审稿人会这么针对你——无论怎么样,审稿人都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个过程中,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信心、磨砺自己的能力,让文章最后能顺利发表。李夏:大家平时关注的论文有哪些?我们每个人说一下最喜欢的几个国内外会议吧。于是:比较耳熟能详的国际会议都会关注,比如ACL,以及EMNLP会议等。我可能关注检索领域多一点,这个领域有SIGIR、WWW等会议。国内的话有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CCL),以及NLPCC等。魏恺轩:我对计算机视觉的CVPR/ICCV/ECCV及机器学习的ICML/NeurIPS等会议关注比较多。此外,我还会看SIGGRAPH/ICCP的论文,因为可以看到很多计算摄影/计算成像的工作。国内的会议可以关注最近几年新办的PRCV。游凯超:我还关注的是MLA大会,不过它不接受投稿,只是邀请最近一年发表过论文的人做一些报告,它相当于一个总结性会议。4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李夏:接下来请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游凯超:时间管理,感觉越到后面越忙,忙到最后自己记不住了,需要靠各种方法。比如我有一个日历,每页是一个月的日期。我就把接下来一两周内要做的事情填写好,以便有条不紊的管理。魏恺轩:我可能会在早上的时候思考今天要做什么,会去列几项今天要做的事情。等这天结束的时候,再去统计一下每件事花掉的时间。李夏:我的方式可能有点异类。我们实验室推崇的是这样的方法:当没有idea的时候,可以走出校园,游山玩水,锻炼身心;而有了idea后,则立马动手去做。5论文获奖心得李夏:大家通过这次论文获奖,有没有特别的心得体会?于是:对于SIGIR这个奖,当时宣布的时候也是挺突然的,自己也没有什么预感,之后线上有一个即兴发言,当时还是挺紧张的,但对于自己来说也是锻炼。在SIGIR会议的Discussion流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别人阅读论文后的看法。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我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思维视角,对我以后的科研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帮助。魏恺轩:相比于从某个具体的应用出发解决现有方法不足之处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从计算成像领域中一类主流算法(即PnP算法)出发去解决算法本质存在的开放问题,一旦解决了问题以后,就能够对下游的一系列的计算成像应用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文章写作也非常重要,包括如何将文章的重要性表述出来,在不夸张的前提下尽量拔高自己的研究工作。在文章的写作成稿阶段,合作老师的润色修改也让文章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李夏:凯超和恺轩做过好几次审稿人了,能否向论文写作的新人们介绍一下审稿流程?游凯超:在此之前,我先说明一下怎么成为审稿人。一般在会议开始之前,会议主席会通过往年的论文作者列表直接邀请一些人成为审稿人,发表过两篇在相关会议上的论文,就能够成为这个会议的审稿人了。在作者投稿之后,每一个审稿人可以在整个会议论文列表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系统据此判断审稿人感兴趣的方向,但分配到的论文不一定是筛选的时候选的论文。拿到论文以后的正式审稿,需要填一个表格,填写最后给的分数和具体的评论:首先用几句话总结一下论文,然后列一下论文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给一些具体评价。这些评价反馈给作者之后,作者也可以进行回应(rebuttal)。现在也有某些会议是直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决定对每篇论文是否录取。魏恺轩:除了凯超讲的论文发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被会议邀请成为审稿人之外,还可以通过自荐的方式(如今年的NeurIPS)当审稿人。此外,如果跟会议的领域主席(AC)有联系的话,他们也可以直接将你推荐为审稿人。6论文审稿人的自我修养李夏:我们比较关心审稿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大家认为具有怎样素养的人会是比较合格的审稿人?游凯超:我只能说是一路成长过来的,第一次成为审稿人的时候,心情比较激动,之前都是作者现在变成了审稿人。最开始当审稿人的时候,我对每一篇论文看得很仔细,也会发现很多错误,对每一篇论文吹毛求疵。后来看到其他审稿人的评价,我才知道审稿不是挑毛病,而是寻找投稿的不足之处、找到论文的亮点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魏恺轩:一开始当审稿人可能不太熟练,在自己的审稿样本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阅读OpenReview(如ICLR)上的审稿意见来学习如何审稿。此外,如果是审TPAMI这种的顶级期刊,其所要求的审稿质量就比会议要高出不少,一般都需要详细地写上十条左右的意见。7导师放养该怎么办?李夏:下面是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导师放养怎么办?李夏:我的导师是一个老教授,最前沿的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经验,但是积累了很高的学术眼光和基础学术素养,所以在大方向上可以经常找导师,而不是等着导师催你,主动促使导师、利用导师的眼光和资源。发表论文时候要与导师进行商量,看导师是不是非常擅长这个方向,有些老师对一个具体方向不擅长,但会介绍合适的其他人选,实在不行可以找其他合作者。魏恺轩:导师放羊的情况下,自己要去主动push导师,尽可能找一些资源。有些优秀的导师即使他自己对你的课题不熟悉,也可能会找到其他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带你。我的科研经历中,跟MSRA的杨老师的合作就是我导师介绍的,后期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以后自己也可以主动去找资源,剑桥的资源是我在MSRA期间认识的师兄介绍的,也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后获得了这样的机会。8课内和科研的平衡李夏:本科刚开始的时候如何做到课内和科研的平衡?于是:本科阶段做科研,首先要有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如果课内课程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可以学的比较好的,可以多花一些主要精力在科研上。如果本科学习不是很轻松,还是要以本科学习为第一位,再尽可能地付出其他时间,这样也会比其他人更加的辛苦。如果本科决定做科研,就要有比别人更辛苦的一些觉悟啦。游凯超:实际上,科研是研究生的本职工作,是本科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因此,本科生的本质工作还是要放在学习上。9深度学习时代,传统方法还有价值吗?李夏:现在深度学习技术和传统机器学习无关,是不是可以不那么重视传统学习了,是不是这样?魏恺轩:实际上,现在很多好工作都是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个问题,我进一步回答一下怎么想点子的问题,最简单的就是A+B的工作,A和B是比较相似的领域,将A领域中的方法迁移到B领域中。第二种就是怎么把传统的方法建模到深度学习里面来,比如高层视觉中的nonlocal network,李夏同学的EMANet,底层视觉中PnP算法及将传统的优化算法展开成神经网络的方法,都是这类工作的典例。相比纯粹地做网络,这种结合了传统方法的点子更漂亮,效果也可能更好。于是:对于深度学习还是传统的问题,我觉得可能位于我这个领域,比如说QA以及信息检索可能比较前沿,他们都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内容。但深度学习的东西有一些特点,比如它需要很多训练数据,有时候会有domain transfer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也必须正视传统方法的优点,因为它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非常稳定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使用深度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忘掉深度学习有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特点,有时候不是特别稳定,所以我们不能把传统方法抛弃。10新手入门:如何提升数学、代码、阅读能力?李夏:怎么在做科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游凯超:我觉得应该先想清楚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基本的数学跟大学的数学的能力,最好能精通,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做学术过程中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基本上都能想清楚它是什么。这样有了一个广泛基础之后,再去做学术,可以很轻易地了解这个领域的概貌,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个领域的概况学习,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细看这个领域的内容。于是:我们不能一定要把所有的基础学扎实再做科研,这种是不可行的。因为基础是无穷无尽的。还是要有胆识放开做一个东西,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看到知识体系上的漏洞,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学习。李夏:如果遇到看不懂的公式, 只要坚持多看几遍,每一遍都会有更高一个层次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反复看也是像我这种普通人的好方法。李夏:对于新手来说如何提升代码能力?游凯超:代码这个事情比较抽象。想要了解一门编程语言的话,作为一个新手不管是看网课、看视频还是看书的方式都是简单的入门,想要更精深一点,像《C++ Primer Plus》这些大砖头的书,读完以后就能对语言有深刻的了解,但是花费的时间也非常多。代码能力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并不是说对每一门语言都要做到精通的地步。李夏:学习原代码应该是比较好的有效方式,包括代码风格,更关键是怎么组织这个代码结构,都可以好好学习。李夏: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读论文读的太慢应该怎么办?于是:首先我也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的看法是如果读的慢也没有必要强求自己一定要追求速度,读论文还是要慢慢来。读论文并不是将每篇论文从头到尾把每个字都读一遍,很多时候读一下它的摘要,扫一眼文章的图表,就可以对它的内容做出大致的判断,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仔细去读。另外如果准备仔细读一篇文章,也需要对自己多加宽容。如果遇到一篇文章,不明白其中一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或者有一个小点不是很懂,这个不要强求自己去明白每一个细节。读论文最主要是掌握大概的思路。魏恺轩:刚开始读的慢很正常,但如果是因为涉及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影响阅读速度,可以用不求甚解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阅读同类文章去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必要局限于读不懂的论文。游凯超:如果遇到非常长的、看不懂的数学公式可以先跳过去,因为数学公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有文字配合描述它的使用方式。有时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观点,但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却非常复杂。所以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来理解这个公式。 11一句话,赠予正在阅读的你李夏:最后,请每个人留一句话给刚刚踏入这个领域的人。于是:我是本科生,我想向和我一样的本科生说一些话。对于本科生做科研,第一是一定要感兴趣,第二是决定做了之后要坚持下去,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感到很困难。此外不要轻言放弃,同时也不能太过苛求自己,不然自己心理压力太大,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做科研还是要放宽心态,坚持不懈的同时,一定要相信自己,慢慢来,还是要有自信心。魏恺轩:于是刚提到得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预言真的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觉得自己不太行的话,可能真的就不太行了,觉得自己能行,说不定还可以做到。游凯超:我想继续谈下自信心,大家看到人工智能越来越火,但投稿的录用有一定的随机性。虽然可能会被拒稿,但一定要保持信心,给自己内在性的自信力,而不是通过文章的录用与否去获取自信。李夏:感谢三位嘉宾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东西,希望大家都能够仔细学习今天的经验,也希望后进者不断加入我们社区,促进行业的发展,谢谢大家。12现场Q&AQ: 大二应该怎么去准备科研论文?游凯超:大二有点太早了吧,还是建议把基础打好。Q: 请问各位是如何安排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的?比如会固定每周有一天休息吗?魏恺轩:我一般是尽量在周一到周五时高效率工作,这样就能在周六周天时腾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如果在赶e的话就无休了,不过可以在e结束后休息几天。 李夏:我相对随性些,有想法时全力以赴,没想法时,则喜欢出行、户外运动。Q: 科研入门小白在家远程怎么更好地做科研呢?无法通过观察师兄师姐来学习科研方法,自己遇到了很多困难,也不知道要怎么向师兄师姐表达求助。于是:我觉得可以跟师兄师姐一起拉个小群,平时遇到一些困难的话往可以在小群里面提问。李夏:要去积极主动地寻求学术交流,主动和师兄师姐、或者合作者去讨论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被push。Q: 如何拿到国外的奖学金?以及像游凯超和魏恺轩是如何获得访学的机会?魏恺轩:除非是学校的官方项目或者走CSC的学术访问,自己联系的暑研一般都是费用自理。我的情况属于特殊案例(依托个人的connection及research proposal拿到funding),这种就是case-by-case了。游凯超:我是依托于清华为本科生提供的“闯世界”项目的。Q: 请问如何去平衡Follow最新工作、回顾传统方法以及阅读系统著作?李夏:对于领域内文章,定期搜索arxiv是最好的办法;而关注一些公众号是拓宽视野的懒人办法。回归传统方法,尤其是经典算法,最简单的方式是查看博客,需要了解更深入的,则去扒原文。阅读著作,私以为需要全脱产,大块时间认真阅读。Q: 请问是否遇到过所做研究方向前人论文比较少的情况呢,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游凯超:我觉得基本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这样认为,那肯定是文献调研不充分。某个具体的问题可能研究的人比较少,但是一整个大方向不可能没人研究过的。ICML 2020 杰出论文奖ICML 2020 共有两篇杰出论文,其中一篇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与剑桥大学,论文第一作者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研二学生魏恺轩。即插即用(PnP)隐式先验是一个在过去十年发展起来的概念,PnP的基本思想是图像去噪与优化中的近端计算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将两者的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PnP在许多成像问题上都取得了SOTA结果,包括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微镜检查,甚至包括火爆一时的黑洞成像。不过,PnP 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即需要手动调整参数,在成像条件和场景内容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所需的参数设置往往截然不同。魏恺轩等人的这篇文章引入了一个免调试的PnP近端优化算法,可以自动确定参数,包括惩罚参数、去噪强度、终止时间等。该方法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建立一个自动搜索参数的策略网络,它可以通过深度强化学习进行有效学习。通过数值实验和可视化实验,他们证明了所学习的策略可以为不同状态定制不同的参数,其效果显著优于现有的手工方法,并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性能。该方法可应用于各类线性和非线性的逆成像问题,在压缩感知 MRI 和相位恢复问题上展现了卓越的性能。SIGIR 2020最佳短论文奖本文由来自清华大学师生与Microsoft Research AI学者合作完成。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大三本科生于是同学。本文由清华大学刘知远和Microsoft Research AI高级研究员熊辰炎共同指导。现代信息检索需要精准理解用户查询意图,提升用户查询体验。近年来,对话式检索由于能够更好地捕捉用户意图,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话场景中,用户提出的查询问题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用户在对话中做出的原始查询缺少上下文语境,现有的信息检索系统无法直接进行有效搜索。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构建自动的查询改写系统,根据人机对话历史信息,将用户查询改写成信息检索系统能够有效处理的标准化查询。基于这种思路,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小样本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对话式检索中的查询重写效果。具体地,分别采取基于规则和自我监督学习的方式生成弱监督数据,用于微调预训练模型GPT-2增强对于用户问题的理解和改写能力。该模型在对话式检索任务TREC Conversational Assistance Track 2019中,与当前最好的问题改写模型相比准确率提高了12%。在无标注语料训练场景中,该模型准确率仍与TREC CAsT 2019最好的模型效果相当。这些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捕捉对话上下文信息,从而帮助提升对话式检索的效果。
疫情虽然阻隔了空间距离,但网络通讯便利了互联互通。“宅家”的小研们的科研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啦?小研专访了十位曾参与「云上博论」进行报告分享的同学。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榜样,汲取小研们“在家做科研”的宝藏经验吧!紧急回国投身抗疫科研新斋隔离参与云上博论春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因为新冠疫情的极速蔓延,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刘楠紧急返回清华,参与到相关病毒蛋白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研究中。在新斋进行隔离观察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仔细调研了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并在首期清华大学云上博论中分享和解读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机制。刘楠表示,借助云上博论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远程学术交流,即使是非常时期,也能够让人学到新知识、拥有新的领悟。随着隔离观察期的结束,刘楠得以返回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如今,他在完善毕业论文的同时仍继续积极开展其他与疫情相关的研究。刘楠所在的王宏伟教授课题组合照奋战医疗一线兼顾科学研究疫情下的“逆行者”触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弦,临床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宋晓微也是我们身边的“逆行者”中的一员。疫情来临后,由于抗疫工作的特殊性,尽管作为学生的宋晓微赴小汤山支援的申请未能获批,宋晓微一直坚守在长庚医院的战“疫”第一线,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到今天。由于长庚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参与抗疫支援、流动性较大,本来一个月制定1版的排班表,在二月竟制订了18版。宋晓微在临床工作中深切体会到,疫情期间来到医院的病人情况相较往常更为严重,给医护人员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尽管如此,宋晓微在作为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同时,也坚持着科研工作。目前,宋晓微正在整理自己论文的最终版。此外,宋晓微也学习了流行病学及新冠病毒的病理和诊疗相关知识,正是在医院的休息室里,宋晓微参加了首期云上博论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宋晓微在医院的休息室里参与云上博论酒店隔离时开展数值实验并完成代码编写软件学院2016级博士生潘毅玲刚刚结束了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访学后回到祖国,当时疫情还比较严重,回国后便在酒店进行隔离。虽然归途并不顺利,“可以说历经了千辛万苦”,酒店也绝非科研的理想场所,“自己的电脑不比实验室,而且酒店网络不太好,台灯也是坏的”,但这些都没能成为科研进度停滞不前的理由。潘毅玲的研究方向是三维模型的处理,研究工作暂时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因此隔离期间她也在进行着相关实验工作,推导了三维模型网格优化成直纹面的公式并完成了代码的编写。便利的线上交流方式让疫情期间的学术交流也能畅通无阻,远在英国访学时,潘毅玲就曾参与了清华大学“浪潮中的人工智能”云上博论,而在隔离期间,潘毅玲也会与导师在线上讨论实验结果,充分的交流与及时的反馈让隔离期间的科研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潘毅玲在英国访学期间参加云上博论基于线上采访调研开展疫情相关科研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博士生黄昊是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的一员,黄昊自疫情开始即投入到了疫情相关研究之中。提及科研困难,黄昊说道:“在家科研更为安静,但缺点在于没有现场感,纯粹基于理论的研究比较单薄,需要现场发现具体的研究问题。”尽管受到特殊时期各种条件的限制,但黄昊通过电话采访、网上观察诸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新闻报道,基于官方公开的文件和法规资料等开展国内疫情防控行为的评估工作,并基于大数据发现的结果进行疫情中公众情绪变化的相关研究。此外,疫情虽然阻隔了现场调研,但也为更灵活便捷的线上交流提供契机。“在家科研和导师的交流反而更加密切,线上交流时间也更为灵活,协调成本也更低。”黄昊所在的彭宗超教授课题组针对疫情防控相关的研讨会开展也更加频繁,讨论气氛热烈。黄昊“在家做科研”制定文献精读计划构思返校实验方案“尽管疫情给科研的开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但在家持续进行文献阅读和更频繁的学术交流也是科研另一层意义上的前进。”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刘冬辰在采访中说道。既然实验性科研计划无法如期开展,刘冬辰便在文献精读方面下足了功夫,制定了周密的文献阅读计划。首先从课题相关的综述开始,对涉及的经典文献进行下载后精读,再与其他综述相比较,对于有差异的地方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如此循环,可以梳理和夯实专业理论框架,进而完成科研认知升级,为返校后的实验做理论部署和细节构思。刘冬辰所在的课题组合照自主灵活把控时间规划开展远程科研谈到“在家做科研”的体验,计算机系2018级博士生朱祺经历了从起初的不适应到严格自我要求的过程,刚回到家的时候他感到有些不适应,容易分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已经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由于朱祺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可以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能够通过网络远程进行,他认为现在能够更加自主灵活把控时间,及时和导师同学进行交流,只要合理规划好时间,便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朱祺此前在云上博论中介绍了关于中文大规模对话语料数据集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也被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国际顶会ACL正式接收。朱祺“在家做科研”委托在校工作人员协助修复设备开展远程科研软件学院2017级博士生丁霄汉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由于未能返校,丁霄汉不能亲自操作机房的机器设备,一旦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科研工作就被迫中断难以开展,这在一开始也给丁霄汉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目前,丁霄汉已通过委托在校的机房管理员或秘书等工作人员协助修复了设备故障,得以在家远程操控相关设备并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丁霄汉“在家做科研”线上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以及联合学术交流活动交叉信息研究院2015级博士朱广翔原计划1月份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但受到疫情的影响便留在了学校,通过线上通讯的方式和国外导师进行合作。目前,朱广翔每周会参与线上组会交流,并定期同美国的合作导师讨论科研进展。朱广翔所在课题组还同南京大学俞扬老师课题组有长期的联合Reading group活动,两地的同学们在线分享读过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此外,课题组内同一方向的3到5人也会进行定期小组会交流,讨论近期的科研心得。近期,朱广翔也在积极准备线上参与两个原计划分赴美国和非洲的学术会议。课题组内加强一对一交流“周报制定”督促远程科研计算机系2019级博士生矣晓沅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生成,他所在的课题组曾研发了在线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疫情期间,矣晓沅明显感觉到集体交流变少了,“大家各自在家科研,不再同去一间办公室,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自发的集体讨论就会少一些”。或许远程科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集体交流的减少,但充分的沟通依然是有效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为此,矣晓沅所在的课题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加强一对一交流。“导师留出了更多时间与同学单独讨论,高年级研究生也会辅助导师,负责解决低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遇到的编程问题”。除了随时进行的一对一交流,课题组还设置了例行的“周报制度”以督促大家科研,每位同学每周都要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而导师也会仔细阅读,着重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展开讨论。矣晓沅认为,这些措施在当前远程科研的环境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大家的科研进度不因疫情而落后。矣晓沅参加云上博论以更强的责任感督促自己并积极参与线上学术活动谈及“在家做科研”这个话题,公管学院2016级博士生张婧雯坦言:“困难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在于自我约束。个人居家科研期间自律性有所降低,时间安排也不比学校紧凑,需要以更强的责任感督促自己。”疫情期间,张婧雯的导师邓国胜教授不仅通过电话和视频会议等形式督促询问各项科研工作进展,也对论文写作方法、论文逻辑结构、重要理论流派、线上调研注意事项都一一作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指导疫情防控专项政策研究以及日常科研进展。师门群里每天导师和同学转发的大量学术文章,从公共管理前言进展,到国内外多视角的疫情研究,都构成了讨论学习的会议内容。丰富的线上学术活动也为张婧雯在家科研提供了支持。张婧雯积极参与了学校学院各类云上活动,如云上博论、定量俱乐部、R语言专场、公管博士生训练营等。线上学术交流虽然与线下不尽相同,但超越时空界限的嘉宾与听众,往往能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已有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模型也在此时有了新的应用场景。张婧雯“在家做科研”划重点课代表笔记在此!来给大家划重点:● 文献阅读和学术交流也可以促进科研前进●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创新学术交流形式● 积极与导师沟通,课题团队互帮互助● 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工作和科研效率● 有效利用已开放的数据库资源● 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迎难而上科研不断线, 学术交流不停歇, 期待清华园再见!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文案 | 数据论坛中心 编辑 | 薛正义 审核 | 林景 魏强强 张健辉
教育科研是指从教育基础理论出发,针对教育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展开研究探索进行规律总结。大到创建新的理论或方法,小到解决一类问题。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就是蔡林森校长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创建的课堂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并被实践所证明,被学校广泛採用,为中差生的转化为优生更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亲历教学实践,最有资格有条件进行教育科研。如何搞教育科研呢?第一步先选课题。根据教学中的问题或学校教研室的要求进行选题。如: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如何讲练结何优化课堂?如何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等。第二步写开题报告,即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组成人员及分工,研究时长,研究步骤及形式,期望达到的结果等。第三步具体实施研究,做好素材积累与记录。第四步写结题报告,即做总结。结题总结的依据是研究实践,必须实事求是,避免弄虚作假,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第五步评议鉴定,即通过有关教研部门和教研组教师进行评议认定或发行推广。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践出真知,广大老师立足课堂,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研究探索锲而不辍,就一定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从而为教育做出卓越贡献。
作为科研人的一份子,小伙伴们都十分清楚,在科研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困难,总是避免不了感到迷茫。老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做科研也不例外。空有做科研的动力,没有开始科研的思路,应该如何获得灵感呢?不妨尝试一下诗远君下面总结的方法:一、阅读文献超过半数的科研灵感,都来自于文献的阅读。阅读文献并不是单纯以量的多少作为标准,而更需要注重参阅文献的质。阅读文献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显然并不能称得上是获得科研灵感的捷径,但是,大多数科研人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获取灵感,正说明了从文献当中获得灵感的可靠性。可以说,排除机遇与偶然,阅读优质文献是获得科研灵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如果想要减少阅读文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应当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如选择优质文献阅读,差异化地泛读或精读等。二、关注生活中的细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泡了个澡,水溢了出来,发现了浮力。可以见得,在科研没有灵感的时候,说不准,生活里的小细节就会让你灵光一现。三、多做小研究、小实验如果想不出科研思路,何不尝试动手做一做小研究、小实验呢?在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状况,把这些意外状况转化成新的发现,也是获取科研灵感的很不错的方法。四、养成做记录的习惯做记录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科研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经常做一些笔记十分必要。网上有大量资源,而作为科研人,我们要有能力处理这些信息,让这些资源为我们所用。如果用大脑来记忆这海量的资源,恐怕有些困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做一些记录,能为获得灵感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五、沟通与合作很多公司在开会时,都会用到头脑风暴来想出好点子,对于做科研道理也是如此。沟通与合作对于科研来说十分重要,在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知识与思维的碰撞,很多时候,科研的灵感正是在这碰撞的火花当中产生的。六、转移注意力如果苦思冥想也没有灵感,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物上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办公室里想不到的思路,很有可能在你做其他事的时候突然显现。比如,在找不到一样物件的时候,一心寻找也无济于事,但是可能在转移注意后,受到某一点刺激而回想起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确是有道理的。七、持之以恒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获得灵感,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把心态放端正,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有些时候也需要运气。即使暂时没有收获,也应当继续坚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能够持之以恒,不轻言弃,幸运总会降临的。希望科研的伙伴们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灵感,获得科研大丰收~更多科研出版资讯,敬请关注。学术资源获取请私信
熊丙奇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这首先必须搞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偏离了初心。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通过给本科生提供与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体验科研过程,由此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科研”的立足点也是搞教学,培养人才,应该重视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指导,让他们在参与科研中收获成长。但是,在大学的具体办学中,有的大学和教师却是从科研成果角度理解本科生“做科研”,这就让本科生“做科研”陷入尴尬。基于科研成果推进本科生“做科研”,有的导师就会认为本科生没能力做科研,对科研项目无法作出实质贡献,因此并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甚至将其视为麻烦、增加工作量。有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一直不派任务,就是派任务,也只是打杂,就是由于这方面原因,这让不少学生觉得“做科研”没什么意思。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是很普遍的,而教授对本科生也很重视,会以导师身份布置学生参与科研的任务,并花时间了解学生进行科研的情况,和学生交流参加科研项目的心得,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参与科研遇到的问题。这让学生能逐渐进入科研的节奏,从不会、不懂,到快速融入科研团队,甚至可在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用科研机会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目的。在我国,大学的功能经常被定位为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超过人才培养之势。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就是研究型大学,学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一流人才培养,即通过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这和大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有关,我国考核教师,主要用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教师于是围着这些指标转,不能为这些指标作出贡献的教学活动,就会被边缘,甚至被视为负担。用是否撰写、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到专利,作为评价本科生“做科研”教育改革和参与学生本人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做科研”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学校就宣传本校本科生发表多少论文。为此,有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就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有无意义的判断依据,似乎没有发表论文,“做科研”就无意义,还有的学生则急切地想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为自己评优、研究生免推资格增加砝码,由此滋生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等弄虚作假问题。因此,要让本科生“做科研”走出尴尬,做好本科生“做科研”的教育改革,让学生通过“做科研”获得成长,就必须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初心上来,“做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科研成果。说到底,本科生“做科研”,要让学生不迷茫,导师不困惑,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做科研”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