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出了大批优秀的项目和科技专家,这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就多达173项。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在科技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过去的几年里,中美贸易战显现出了科技强“芯”强国任务的重要性,一大批科技专家在大政策的领导下,把握住了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在如何“芯”以致用的机遇和新内涵前,用创新手段驱动了发展战略,为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建设力。在此间,就有一大批为研究新科技而勤力耕耘的智者,厦大国家科技园便是其中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出了“让每一个科技人员都能名利双收”,并“扩大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自主权”,成果转化从研究到具体做,大规模地做,实际有效地做。这一点,厦大国家科技园开始走在前头。厦大国家科技园主要招商方向中有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产业,其中新型煤化工属新能源,起到减少污染、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等作用,这与科技强芯一样包含了先进的技术,厦大和厦大国家科技园在这方面一直身体力行。中国大健康已发展多年,如今迎来了空前的机遇。欧美国家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了15%,而中国仅占5%,但比如在美国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普遍现象,这说明,生产比重并不能造福市场端,如何让产业适用市场端的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比欧美,中国大健康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背后产业化步伐加快,预估到2025年,规模会突破10万亿。厦大国家科技园现已入驻了多个医疗研究和生物科技的企业,为他们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其中,一直从事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阮博士于2012年创立的安特诺生物医药也已入驻,阮博士首创主动免疫联合被动免疫的治疗技术(Tvac),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的同时提高20%五年生存率。过去5年,Tvac经百多例晚期癌症患者临床实验性治疗,现已获厦门政府批准,成立了“肿瘤细胞诊疗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并将“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的项目研究入驻到厦大国家科技园。这是厦大国家科技园入驻项目其中一项医药研究,通过科技园的运营和平台的转化,更多健康项目有望通过厦大国家科技园组织、联合、协同其他研究室,高效投放到生产和市场应用上。这是生物科技领域获得了政府批准成立研究,初步有实行的基础,有望吸引更多入驻和投资的案例。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增加是目前中国的两大疾病,健康如何由产业发挥作用仍然捉襟见肘。在中国疾病的负担中,恶性肿瘤占比高达9.3%,厦门大学的生命科学在全国科研项目中有目共睹,但如何实现研究后有效应用?这是厦大国家科技园依托拉动厦大资源,成果产业化前的运营课题。目前,厦大国家科技园在6月园区投用前,已逐步梳理出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企业服务、产业划分和分区管理等一系列配套也应运而生。年前,厦门市对园区进行了多次考察,厦大国家科技园此前已提交了多份报告和建议意见,获得了政府支持和指导,相信在不久将出具体政策,让厦大国家科技园更快地投用。厦大国家科技园据悉,厦门大学新年报出的相关教授深入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的研发和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厦大国家科技园是厦大学术成果重要转化平台,也会密切留意相关项目的进展,并主动引进更多产业。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及的“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对外开放”,厦大国家科技园已建立了海丝科技联盟,对海丝沿岸地区将逐步扩大合作,并开始实施“政企学联盟,打通科技产业链”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创业的双创水平。人类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和日本等各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而且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掌控和维护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健康时代”。我们都是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奔跑是实际行动,追梦是使命,厦大国家科技园用“推动强芯和健康产业”的实际行动履行了“福建经济发展和海丝一体”的使命,正是有了科技和健康产业化的快速形成,追梦人才能奔跑下去。来源:东北新闻网
阮博士在制作琴槽。受访者供图中国古琴艺术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阮延俊来到武汉的第15个年头。沉醉于古琴艺术的他,在东湖之畔的琴坊,开班传授古琴技艺,另还教人制作古琴。隐于市的琴坊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隐匿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大李文创村的一栋三层民宅。黑色牌匾、铜钉木门、红色拱桥、竹子帘门,墙上雕刻着用书法绘制的琴谱,显示着琴坊的与众不同。深色布衣,皮肤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隐士。在大李文创村,大家都习惯用“博士”来称呼他。12月15日,琴坊内几名成年人正在学习斫(音:zhuó;意:砍、削)琴。锯木头、刨木花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中国古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斫琴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今年11月,他的首届斫琴班开班,授课地点就位于其东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屋外有梅兰竹菊,屋内有琴棋书画。琴坊一楼书架上摆放的物品,除了一张古琴和琴谱外,还有一套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的作品集。戴建业是阮延俊读博时的导师。“我在武汉找到了知音,在武汉学习了斫琴的技艺,希望在武汉将斫琴的技艺传承下去。”阮延俊说。迷上中国古琴阮延俊是一名70后,出生于越南的广治省。来中国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过中文,还曾在一家家具厂兼职做过3年木工。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剧。“‘空城计’里的一段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国电影在越南的播放,让阮延俊越发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当时只是停留在喜欢听的程度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中国的古风古韵令阮延俊着迷。2005年他来到中国,到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读硕士和博士时,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与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关。他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创纪录地获得7个A,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弹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赢得满堂喝彩。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他白天学习,深夜赶工,通常会在宿舍楼的卫生间和留学生的公用厨房里学习弹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样的琴,就在那里诞生。 博士开班教琴为了制作一张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误了博士毕业论文提交时间,最后不得不推迟一年毕业。博士毕业后,阮延俊改变了最初返回越南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汉弹琴和斫琴。古琴有13个徽位,首届斫琴班原计划招收13位学生,但在开班仪式上,请来的见证人临时报名,最后学生总数就变成了14位。跟着阮延俊学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们中有妻子学琴、丈夫报名学习斫琴的,也有7岁的女儿学琴、母亲代为体验斫琴的。斫琴制作工序复杂。做完木胚之后,再裹布防变形防炸裂。灰胎十几道,面漆也是几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干透,然后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变。”阮延俊说。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过200道,制作一把琴,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作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后的文化。发文吐露心声“千金易得,知音难觅。”武汉是知音故里,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中国学习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时,阮延俊得到许多名师的教诲。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门求教,都得到了丁承运“很诚恳的指点”。首届斫琴班开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发文吐露心声:愿将斫琴经验传授出去,让技艺传承下去。在阮延俊的越南家乡,古琴基地建设也在筹划之中。“我会把这个乐器带回越南,让它滋养我们的民族,让我们越南人也能听到天籁之音。”他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戴建业的眼里,阮延俊是“中国的文学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师”。他坦承,自己的学生中没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活得轻松洒脱,也没有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辟蹊径。(文/记者李琴)
12月26日,首届福建省分子诊断与精准医学学术会议暨2020临床精准用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可知,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高达151.4万份。此次会议旨在:促进福州区域精准用药及个体化基因用药基因检测的地区交流及临床应用。精准用药,专家解读此次大会我们邀请到福建省多位临床专家及学者为我们解读个性化用药的相关因素,并分享丰富的临床案例。福建省药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福建省立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阮君山博士从事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给药研究多年,会上阮博士带来《精准医疗体系下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学术报告,剖析了现有药事服务的困境,结合最新的血药浓度、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及群体药代动力学,为药学人员点出今后药学服务奋斗的方向。福建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詹萍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医、教、研工作,此次为我们分享《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下心内科个体化用药思路》议题。詹主任结合所在福建省人民医院的个体化用药现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项目在临床中的开展意义,同时也指出对于临床人员后期项目的发展思路。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闵翼老师以《华法林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案例分享》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华法林个体化用药相关因素及相关临床案例,并讲到,在临床药学工作中要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天隆科技学术支持部经理赵荣就HLA-B*5801基因检测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分享了天隆个性化用药基因检测方案。会上赵经理主要对目前检测5801基因的临床意义以及该项检测的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出发,揭示5801基因检测可降低医疗负担的相关证据,同时也对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用药决策的变化进行剖析。此次会议,参会专家及老师围绕个性化用药展开充分讨论,为后续精准用药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在场听众都受益良多。天隆一直专注于核酸检测、分子诊断领域,针对个性化用药可提供系列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项目多样、结果精准、操作简便、方案全面。未来,天隆科技依然会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丰富产品链,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一位越南博士在汉的琴色人生来汉15年,学奏古琴,学斫古琴,开班传艺一位越南博士在汉的琴色人生阮博士在制作琴槽中国古琴艺术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阮延俊来到武汉的第15个年头。沉醉于古琴艺术的他,在东湖之畔的琴坊,开班传授古琴技艺,另还教人制作古琴。隐于市的琴坊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隐匿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大李文创村的一栋三层民宅。黑色牌匾、铜钉木门、红色拱桥、竹子帘门,墙上雕刻着用书法绘制的琴谱,显示着琴坊的与众不同。深色布衣,皮肤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隐士。在大李文创村,大家都习惯用“博士”来称呼他。12月15日,琴坊内几名成年人正在学习斫(音:zhuó;意:砍、削)琴。锯木头、刨木花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中国古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斫琴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今年11月,他的首届斫琴班开班,授课地点就位于其东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屋外有梅兰竹菊,屋内有琴棋书画。琴坊一楼书架上摆放的物品,除了一张古琴和琴谱外,还有一套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的作品集。戴建业是阮延俊读博时的导师。“我在武汉找到了知音,在武汉学习了斫琴的技艺,希望在武汉将斫琴的技艺传承下去。”阮延俊说。迷上中国古琴阮延俊是一名70后,出生于越南的广治省。来中国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过中文,还曾在一家家具厂兼职做过3年木工。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剧。“‘空城计’里的一段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国电影在越南的播放,让阮延俊越发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当时只是停留在喜欢听的程度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中国的古风古韵令阮延俊着迷。2005年他来到中国,到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读硕士和博士时,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与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关。他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创纪录地获得7个A,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弹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赢得满堂喝彩。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他白天学习,深夜赶工,通常会在宿舍楼的卫生间和留学生的公用厨房里学习弹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样的琴,就在那里诞生。 博士开班教琴为了制作一张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误了博士毕业论文提交时间,最后不得不推迟一年毕业。博士毕业后,阮延俊改变了最初返回越南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汉弹琴和斫琴。古琴有13个徽位,首届斫琴班原计划招收13位学生,但在开班仪式上,请来的见证人临时报名,最后学生总数就变成了14位。跟着阮延俊学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们中有妻子学琴、丈夫报名学习斫琴的,也有7岁的女儿学琴、母亲代为体验斫琴的。斫琴制作工序复杂。做完木胚之后,再裹布防变形防炸裂。灰胎十几道,面漆也是几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干透,然后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变。”阮延俊说。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过200道,制作一把琴,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作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后的文化。发文吐露心声“千金易得,知音难觅。”武汉是知音故里,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中国学习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时,阮延俊得到许多名师的教诲。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门求教,都得到了丁承运“很诚恳的指点”。首届斫琴班开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发文吐露心声:愿将斫琴经验传授出去,让技艺传承下去。在阮延俊的越南家乡,古琴基地建设也在筹划之中。“我会把这个乐器带回越南,让它滋养我们的民族,让我们越南人也能听到天籁之音。”他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戴建业的眼里,阮延俊是“中国的文学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师”。他坦承,自己的学生中没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活得轻松洒脱,也没有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辟蹊径。文/记者李琴 图/受访者提供(编辑:裴春梅) 【来源:武汉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前几年,Alpha GO在围棋领域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厉害。然而,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但在农业才刚刚开始。今年7月20日,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云南昆明启动,4支来自全球的AI队伍、4支来自中国草莓种植强县的顶尖农人队伍,展开为期120天的高原草莓种植挑战赛。经过近三个月的角逐,10月15日,第一季草莓迎来丰产。现场数据显示:AI队和顶尖农人队的草莓含糖量等指标持平,但AI队在产量上全面领先,平均超过顶尖农人队175%以上。同时,AI队的“算法种地”也有了阶段性成果——聚类算法、图像识别算法、碰撞算法、多层神经网络等近20种算法齐聚,有望为国内草莓种植探索出“智慧插件”,实现一键式最优种植。“这次是‘人机竞赛’,但也要探索人机协同,将人工经验数据化,为产区提供参考模型。”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说,目前数据并不代表最终结果,更希望AI队伍和顶尖农人队伍,能够摸索出一套帮助中小种植者提升效益的最优解决方案。AI队伍多项指标领先云南草莓产季提前60天9月开始的第一个产季中,4支AI队伍和4支顶尖农人队伍,在草莓产出上已经出现了差异。根据大赛技术支持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测定数据显示,在成熟周期内果实数量对比上,智多莓、AiCU、NJAI.莓、CyberFarmer.HortiGraph四支AI队全面领先,整体均值超过顶尖农人队175%以上。而在平均果重指标上,CyberFarmer.HortiGraph、NJAI.莓、智多莓3支AI队伍均处于领先水平。这其中,纪劳模工作队成为唯一一支超过AI的顶尖农人队。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阮博士眼中,比赛的8支队伍“各显神通”,很快适应了高原气候下的草莓种植作业,成功将云南草莓产季提前了6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草莓刚开始栽种时,大赛的第一季草莓已经丰收,仅此一项便能填补云南夏秋鲜食草莓消费的空白。”阮博士说道。顶尖农人队伍在决赛中也用上了各自的“绝招”,尝试与AI一争高下。来自江苏的全国劳动模范,从家乡背来了油渣“秘方”作为底肥;艳九天巾帼队的两位成员通过调节水质酸碱度,促进草莓植株的铁元素吸收。“一开始我们农人队对于田间管理还是很有自信的,像人工对水肥、病虫害管理会更加及时,有一株草莓出问题都能及时解决。”艳九天巾帼队中的一位成员说,这两个月下来,她们深刻认识到了农业数据化的重要性——当顶尖农人队在田间浇水、施肥时,旁边的AI组只需要对模型和反馈参数进行调整,温室的通风窗、施肥系统会进行自动调整,实现了“一身轻松搞农业”。接下来的第二个产季中,队友们计划收集分析温室内pH值、温湿度等数据,对灌溉施肥进行更精细化控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阮博士分析说,在第一个产季中,各AI队伍已逐渐熟悉大赛自动化作业平台,并且通过数据分析、算法策略制定了更加精细化的水肥管理方案,在产量上有着不错的成绩。“接下来更需要关注第二个产季的数据,顶尖农人组在产量上也有可能后发制人。”多种算法下地,打造“一键种植”智慧插件比赛的两个月中,AI队伍也在探索通过新技术,帮农人实现“一键种植”。在4个独立的AI温室里,应用了某集团的智能化环境控制计算机及水肥一体化系统,其集成超过50套传感器,可实时读取温湿度、光照强度值、二氧化碳浓度等45条生产环境参数,并根据预设条件对超过30条灌溉、通风参数进行自动化控制。40余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将通过竞赛专用的API接口,挑战利用创新算法完善各自的AI模型,用人工智能实现“无人值守”的草莓种植。“通过聚类算法、图像识别算法、碰撞算法等多种策略,我们在探索训练一套更聪敏的AI模型。它就好比医生,对草莓生长、环境情况进行‘问诊’,自动进行精细化的控制。”智多莓程队长介绍说,AI农业一定不是昂贵的实验室技术,他们希望通过比赛探索出真正应用到云南本土的解决方案,为小农户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目前,这支由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科院等专家组成的团队,正在尝试将决赛中摸索出的阶段性成果,在昆明周边种植草莓的家庭农场、合作社之中做部署实验。来自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的林博士和郑博士,两位队长则尝试运用超过9种算法,把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经验、模型系统进行融合,建成一套标准化的草莓种植智慧决策系统。“像植物生长状态识别、病虫害预警等已得到验证的技术,这次我们也应用到了昆明的草莓种植中。”林博士指着比赛温室内的小型摄像头说,通过图像扫描识别的方式,可以判定植物生长状态以及是否有病虫害,并由AI进行智能管理。AiCU队代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赵硕士是云南昆明人,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未能回国,但他和团队通过算法,在万里之外控制着家乡草莓的生长。“昆明的气候相比于荷兰得天独厚,自然环境已适合草莓基本生长,我们算法中擅长的温度、光照等精确能耗计算没有了用武之地。”赵硕士说,他们希望未来可以做出帮助农人们打造出一套可以正确决策水肥的算法,更“聪明省力”地种地。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评委、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教授认为,新一代的农民,和上一代农民已有很大差别,新的生产方式必然要颠覆传统作业模式,“像这次草莓挑战赛中,就要通过智能系统把作物规律挖出来学习,探索实现智能识别、智能学习、智能决策、智能作业,这也是未来无人农业的核心。”帮助新农民从“卖得好”到“种得好”,也是比赛主办方拼多多的一项长期探索。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认为,此次比赛虽然是“人机竞赛”,但将产出一批很有价值的“人机协同”种植方案,并输出到更多产区。当前,拼多多仍在加快向农业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和投入。如通过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合作,拼多多为长三角大闸蟹产区制定更适合电商平台的螃蟹销售与生产标准。同时,拼多多还在与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署合作,研发一种经济有效的食品污染检测方法。“我们愿意去做大量的重投入,深度的创新,愿意扎扎实实地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改变流通。”在这家年轻平台的五周年庆上,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如是说。本文由合作方供稿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
前几天,又有一部美国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 的纪录片《智慧中国:众创时代》(Smart China:Start up revolution) 火了!该片由澳大利亚超高人气“网红”科学家乔丹·阮博士担任主持人。摄制组用了一年的时间,走遍中国的各大城市,寻找最酷炫的中国创业公司,以“老外”的视角走进中国创业者们的工作和生活,与创业者们一同经历新一轮创业浪潮。节目中,主持人带大家体验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农业无人机这些改变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科技成果。也探索了3D打印房屋、世界最快电动车、载人飞行器等充满未来感的创意奥秘。《智慧中国:众创时代》共分为三集,分别讲述了“科技新北京”,“互联长三角”和“智造珠三角”。通过这部纪录片,你将会发现,中国的创业者们不单单有改变日常生活、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他们还有用新技术、新型商业模式改变世界的潜力。从产业升级到科技创新,中国正在脱离廉价世界工厂的角色,逐步成为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生活、生产方式的富强国家。作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先锋,极飞科技很荣幸又一次被收录在《智慧中国》系列纪录片中,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中国技术如何推动全球农业智能化的发展。在片中,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 ( Justin ),将与主持人一起,带你走进极飞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和试验田,揭开“极飞农业智能” (XAI) 的神秘面纱。这几天,国内各地的纪录片频道也纷纷引进了这部早已蜚声海外的纪录片,让国人自己也能感受一下身处科技强国的自豪!那么,这个片子究竟解锁了哪些黑科技?它带着我们探访了多少“中国创造力”的开拓者?小编先来给大家来剧透一下传说中世界上最快的电动车?可以随意弯曲的柔性屏幕?农业无人机工厂?这又是?怎们样?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看了?昨晚!《智慧中国:众创时代》之“智造珠三角”将先后在四个电视台上映,它们分别是:1月14日 周日21:30 上海纪实频道22:30 北京纪实卫视23:20 湖南金鹰纪实24:00 广东电视台 经济科教频道极飞科技将保持着强劲的创新势头,为人们带来更多让生产生活更高效的变化,也会努力将“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惠及全人类的明日餐桌。
阮博士在制作琴槽。 中国古琴艺术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阮延俊来到武汉的第15个年头。沉醉于古琴艺术的他,在东湖之畔的琴坊,开班传授古琴技艺,另还教人制作古琴。隐于市的琴坊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隐匿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大李文创村的一栋三层民宅。黑色牌匾、铜钉木门、红色拱桥、竹子帘门,墙上雕刻着用书法绘制的琴谱,显示着琴坊的与众不同。深色布衣,皮肤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隐士。在大李文创村,大家都习惯用“博士”来称呼他。12月15日,琴坊内几名成年人正在学习斫(音:zhuó;意:砍、削)琴。锯木头、刨木花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中国古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斫琴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今年11月,他的首届斫琴班开班,授课地点就位于其东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屋外有梅兰竹菊,屋内有琴棋书画。琴坊一楼书架上摆放的物品,除了一张古琴和琴谱外,还有一套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的作品集。戴建业是阮延俊读博时的导师。“我在武汉找到了知音,在武汉学习了斫琴的技艺,希望在武汉将斫琴的技艺传承下去。”阮延俊说。迷上中国古琴阮延俊是一名70后,出生于越南的广治省。来中国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过中文,还曾在一家家具厂兼职做过3年木工。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剧。“‘空城计’里的一段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他说。《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国电影在越南的播放,让阮延俊越发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当时只是停留在喜欢听的程度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中国的古风古韵令阮延俊着迷。2005年他来到中国,到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读硕士和博士时,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与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关。他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创纪录地获得7个A,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弹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赢得满堂喝彩。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他白天学习,深夜赶工,通常会在宿舍楼的卫生间和留学生的公用厨房里学习弹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样的琴,就在那里诞生。 博士开班教琴为了制作一张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误了博士毕业论文提交时间,最后不得不推迟一年毕业。博士毕业后,阮延俊改变了最初返回越南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汉弹琴和斫琴。古琴有13个徽位,首届斫琴班原计划招收13位学生,但在开班仪式上,请来的见证人临时报名,最后学生总数就变成了14位。跟着阮延俊学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们中有妻子学琴、丈夫报名学习斫琴的,也有7岁的女儿学琴、母亲代为体验斫琴的。斫琴制作工序复杂。做完木胚之后,再裹布防变形防炸裂。灰胎十几道,面漆也是几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干透,然后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变。”阮延俊说。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过200道,制作一把琴,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作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后的文化。发文吐露心声“千金易得,知音难觅。”武汉是知音故里,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抚琴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中国学习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时,阮延俊得到许多名师的教诲。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门求教,都得到了丁承运“很诚恳的指点”。首届斫琴班开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发文吐露心声:愿将斫琴经验传授出去,让技艺传承下去。在阮延俊的越南家乡,古琴基地建设也在筹划之中。“我会把这个乐器带回越南,让它滋养我们的民族,让我们越南人也能听到天籁之音。”他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戴建业的眼里,阮延俊是“中国的文学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师”。他坦承,自己的学生中没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活得轻松洒脱,也没有一个能像阮延俊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辟蹊径。文/记者李琴 图/受访者提供【来源:武汉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我记得你,去年9月农民丰收节时你们也来园区采访过。那时候我忙着和技术人员学习如何固定薄膜,准备草莓大棚的搭建,都没忙得上和你们说话。你看,才4个月的时间,这么高端的大棚就搭建起来了。”1月10日,记者踏入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里的精品温室瓜果科研示范基地,管护人员吴加华正在修剪草莓枝叶。说起在这里工作的感受,平时不善言辞的他总能聊许多。精品温室瓜果科研示范基地草莓种植场景 张若谷 摄2019年9月,他和爱人田桂英经亲戚介绍,从昆明团结乡来到草莓基地务工,身份也由蔬菜种植户变为了高科技水果大棚里的管护员。问起这个大棚特别在哪时,田桂英急忙拉着记者来到“物联网温室智控系统”操作设备前,很得意地介绍:“温度操控、天窗开闭合、湿度控制、何时浇水、何时施肥,这些操作都是专业技术人员设置好的,他们可以在手机上远程控制,我们都不用操心,只管修剪枝叶、检查喷头、接待游客。”记者边听边夸田桂英:“你说得那么专业,也是个专家了!”吴加华在一旁乐了,他神气地按动按钮把“悬挂”在空中的草莓种植架调低,让大家采几个尝尝。“有些品种可稀奇了!这个,尝起来像水蜜桃的,叫‘桃熏’。这个,吃起来肉质细腻、口感香甜,叫‘圣诞红’。由于清洁的种植环境,这些草莓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洗就可以吃!”“空中草莓”长势正旺 张若谷 摄记者情不自禁地对他们一家竖起了大姆指:“你们都是种草莓的大专家。”吴加华开心地说:“最厉害的不是我们,是这个基地。”据了解,2019年9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与昆明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精品温室瓜果科研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这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高档玻璃温室,采用悬挂可升降式栽培模式和肥水一体灌溉系统,通过温、湿度等环境控制,达到绿色高效优质生产的目标。在草莓种植技术、科研、品种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很多人给基地起了个贴切的名字:空中草莓玻璃房。“种菜和种果原理虽相似,不过这里和以前在家种地相比,技术含量就不一般了。你要问我其中的奥妙,我说不上来,但要问我们的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感觉越来越幸福。”田桂英说,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想到50岁了,还有机会重新学习科学种植新技术。“以前工作一天下来,全身都是泥,现在工作一整天,不仅可以跟着种植专家学科学种植技术,还可以认识四面八方的游客,真是幸福。多亏了阮博士,让我和老伴有机会活到老、学到老!”她口中的专家,是基地的负责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阮继伟。吴加华在基地管护 张若谷 摄周五,正好是阮博士到基地进行定期指导和实地监测的日子。看着笑呵呵的管护员们,阮博士也是一脸幸福:“云南草莓有全国其他省市比不了的先天优势:‘早’和‘错季’。”每年10月中下旬,冬季草莓就开始挂果,比全国大部分地区早了2个月。而云南独特的气候,让这里能种出品质最好的草莓。6月至9月间,由于特殊的海拔和气候优势,全国80%的夏季草莓产自云南,主要用于烘焙行业。“即使是冬天,云南的阳光也很充足,这对草莓种植来说,是天赐的礼物。如何让先天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需要科研人员的创新和设施农业的助力。普通草莓一株产量在200克左右,我们这儿的草莓一株的产量可达到900克。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大家对草莓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你们看,我们现在正培肓的新品种一旦大面积种植,给莓农带来的,将是翻几番的收入。”阮继伟对云南草莓产业的未来很有信心。2020年,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着力打造“云果会客厅”,精品温室瓜果科研示范基地以云南草莓打了头阵,带着保证高品质、推广新品种、培育优质苗的目标在产业园扎下了根。作为设施农业的示范田,现代、智慧的草莓大棚不仅承载着科研转化的云果梦,也甜美着一方老百姓的生活。田桂英介绍草莓品种 张若谷 摄“我们的草莓种植密度和单株产量分别是地栽的1.8倍和2倍。在大棚里,肥水、环境控制、植保等环节都可以进行拆分,农户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和运用,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当然会有自豪感和获得感。以最少的人工投入,产出最大的价值,一定是未来设施农业的趋势。”阮继伟介绍,基地将建成全国领先的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年展示推广新品种10个,优质种苗120万株,新栽培模式100亩,培训农户300人次。结束采访时,3位管护员正忙着包装客户预定的新春草莓礼盒,阳光透过玻璃房的屋顶,把他们手中的草莓照得又红又亮。“欢迎你们春节带小朋友来摘草莓啊!我每天都在呢!” 田桂英笑着挥手告别满载而归的采摘客。云南网记者 王欢 熊燕
12月14日,第21届国际信息与通信安全会议(ICICS 2019)在北京召开。八分量阮安邦博士出席并作了题为「去中心化信任根:用可信计算与区块链技术构建互联网可信计算基础设施」的分享。ICICS由信息安全领域卿斯汉教授于1997年创办,先后在中国、澳洲、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多地成功举办,至今已有21个年头。目前,ICICS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类顶级学术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诸多信息安全专家与学术泰斗,为探讨国际信息与网络安全前沿技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届ICICS 2019会议主要由学术界和工业界知名人士参加,并围绕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的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讨。议题涵盖了社交网络安全、隐私和信任、软件定义网络安全、匿名性、嵌入式系统安全、安全管理、应用密码学、安全模型、大数据安全与隐私等涉及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学科和内容。阮博士在演讲中指出:互联网使得任意程序之间的自由通信成为可能,然而当前的互联网协议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程序间的互信问题,也就是说,程序在发送信息前,并无法确信信息的接收方正是其通信目标。为解决信任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诞生了可信计算的概念。可信计算技术,是建立程序间互信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它通过建立硬件信任根(Root-of-Trust,RoT),通信双方得以准确得知对方程序以及其可信计算基(Trusted Computing Base,TCB)的完整性信息,从而判断信息的接收方是否具备发送方所预期的能正确处理信息的行为。然而,传统可信计算基础设施需要公允的第三方机构为其进行信任背书,这种过度依赖中心化服务的行为为其带来一定的单点缺陷风险。另外,这种方式同时限制了整体系统的可扩展性,也带来了性能瓶颈。因此,可信计算计算目前只能主要应用于较小规模的计算环境。为构建能满足全网需求的可信计算技术设施,阮安邦博士本次提出了结合可信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去中心化信任根”技术(Decentralized Root-of-Trust,dRoT)。dRoT提升极大提升参与方安全属性与信任度,并具备确认信息的接收方是否具备发送方所预期的能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典型应用场景方面,主要用于实现一代公链或联盟底层的可信基础链。通过这个链,可以迅速的让链的节点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可以简化每个链的共识代价。它还能对其上的链实现安全监管,以及实现链之间的有效可信的数据互操作。是超越区块链本身,用它来实现对云计算,数据中心,乃至整个互联网的信任建立。在这个理论支撑下,我们构建了可信基础链平台,进而实现低成本快速搭建区块链基础设施,高安全数据防护以及高兼容等特性,最终构建区域协调可管控、高兼容、可扩展、可追溯、高并发、低成本的综合区块链平台。阮安邦博士的精彩演讲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好评和关注。除了八分量之外,来自阿里巴巴、微软、AWS、360等多位企业代表也进行了相关技术的主题分享。
据美国媒体报道,根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的亚裔美国人健康研究中心 5月11日发布的一份新研究简报,亚裔美国人占旧金山COVID-19死亡人数的52%。旧金山有1754人确诊感染COVID-19, 31人死亡;根据旧金山公共卫生部的数据,该市已有16名亚裔美国人死亡。在整个加州,亚裔美国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占所有感染病例的11.4%,但占所有死亡病例的16.7%。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阮博士是这份简报的作者之一。他说:“旧金山死于COVID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亚裔美国人,这一发现令人震惊。”他补充说,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他最初对少量数据的解读非常谨慎。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数据证实了阮在旧金山所看到的情况。他说,“直到我看到来自加州的数据,我才认为我们需要让社区意识到这一点,我父亲85岁了,他是亚洲人,他觉得自己不是很脆弱。其实他属于高危人群之一。”他说:“我不希望任何亚裔美国人四处走动,认为自己比其他群体更不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必须明白,他们面临的风险肯定是相同的,他们死于covid-19的风险可能更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阮博士来自洛杉矶县公共卫生部门的数据反映了这一趋势。洛杉矶县是加州受灾最严重的县,有34428人感染,1659人死亡。亚裔美国人占1936年感染人数的266人,其中13.7%的人死于感染。这一数字高于拉美裔和非裔美国人,他们通常被认为是COVID-19发病率风险较高的人群,这是由潜在的社会条件造成的。洛杉矶县的拉丁裔人感染人数最高,为9413人,死亡人数为552人,占感染死亡人数的5.9%。洛杉矶县的非裔美国人的感染死亡率略低于亚裔美国人。其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29例,死亡179例,占总数的13.5%。尽管数量少得多,洛杉矶县还是有209名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岛民患病,14人死亡。美国8个州也报告说,亚裔美国人社区死于COVID-19的比例高于他们所占的人口比例。令人惊讶的是,纽约和新泽西是美国受影响最严重的两个州,有大量的亚裔美国人,却没有报告类似的数据。阮博士说,在获得卫生保健方面的差异和医院缺乏文化上适当的设施,可能是亚裔美国人社区死亡率高的原因,“除非你去的医院真的是最适合处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医院,否则亚裔美国人,尤其是那些英语说得不好的人,或者是新移民、第一代或更年长的人,在沟通方面得到的护理质量会更差。如果他们需要一名翻译,如果谁能得到一位那是很幸运的。”他补充说,翻译可能只会在短期内提供,但不会在医院停留很长时间,因为关键的决定已经做出。阮说:“我们在旧金山很幸运,因为这里的医疗保健工作人员往往更多样化,讲更多的语言,但是各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肯定是不同的。”研究人员谈到需要将亚裔美国人人口包括的几个社区的数据进行分解。阮说,“从整体人口来看,往往会掩盖非常显著的差异,例如菲律宾社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以及东南亚有大量的人患有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