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校招“语言学博士”去“养老”,不是佛系是鸡贼亚裕

高校招“语言学博士”去“养老”,不是佛系是鸡贼

今天看到一则高校的“佛系”招聘刷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云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地区)招聘“语言学博士”。这个招聘文案文风朴实风趣,在如今浮华成风的现实中,显得很是清流,因而在网上大受好评。如果严肃地归纳下,这个招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确实就是其佛系特征:明确说没有科研要求,申请不申请项目发不发文章全凭心意。为了强化对专业要求的宽松,最后还特别强调兴义是个适合养老的地方,意思是博士们去了这里一定很安逸。这些年,大家对高校已发论文、搞科研为评价硬指标,很是厌烦。出于对异化现实的反感,对于这样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高校,未免就心生好感起来。可是,如果不是吃瓜群众般的借题发挥,而是从科研层面认真去看这个招聘,恐怕就很难夸赞起来。招聘里面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条,是承诺评职称容易,副教授、教授,这些在通常高校非常之难的事儿,在这个学校里面,似乎像叫个外卖一样容易。只要达到最基本的条件,就能有绿色通道、快速搞定。真正的佛系,是当你不愿意付出太多努力的时候,也能够在没有世俗荣誉利益的处境中心态淡然。现在这算怎么回事呢?是付出不多,却能轻易得到教授、副教授头衔,这叫佛系还是鸡贼?整个招聘如果深入佛系的表象,其内里传达的价值观,其实是很世俗的——就是你不需要承担太大压力,却可以获得还不错的待遇和环境。这满足的是一种虚假想象,好像只有在没有竞争,很随心所欲的情况下,才能够当好一个老师,才能够当一个有所成就的学者。其实,世界上从来没这样的好事。谈到高校的时候,我们经常喜欢和国际接轨,看看那些世界知名的高校,对于教授们会全然没有科研要求,有没有文章、有没有科研项目都无所谓吗?事实上,国外无论教学型的学院还是科研性的大学,对老师也都会有学术要求,只不过重质不重量,但绝对不会全无要求。我们可以反对现在的论文数量至上,但如果变得崇尚毫无要求,那只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教学也好,科研也好,进步只会是在竞争中实现。我们可以呼吁竞争规则的完善,但不能排斥竞争。说穿了,兴义这个招聘能够佛系的本质,正是不健康环境的产物,一方面知名度不高、地理位置不好导致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同时还享受着制度的“优待”,可以更宽松地授予副教授、教授。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崇佛系会造就什么好老师、会产生多少有价值的科研么?最现实的结果,只会是真招了人去“养老”。所谓佛系,更可能是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代名词罢了。

鬼遮眼

海宁中学迎来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博士,现场传授外语学习秘笈!

2019-03-15 22:1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吴婕3月13日下午,美国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博士Paul L King博士(中文名金培尧)应邀在海宁中学学校致远楼报告厅作了主题为“How to Learn a Language(如何学好外语)”的讲座。金博士全程用标准流利的美式英语,围绕着学好英语的标准以及如何努力学习英语两部分展开。金博士重点指出,天分、环境、机会、动力和努力在学习英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模仿、技能、操练等方面在学习英语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金博士极富磁性的嗓音、标准流利的发音、风趣幽默的语言,紧紧抓着同学们的思维,强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40分钟的演讲之后,同学们还就“如何学好英语”、“英语的口语发音”、“美国大学生活”等话题用英文向金博士热情提问,与金博士热情互动。

九思

这六所985大学的小语种实力强劲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898年,北京大学的直接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成立伊始,京师大学堂即开设英、法、德、俄、日5个语种的课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于1999年6月由英语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四个系组建而成,现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系、日语语言文化系、南亚学系、东南亚语言文化系、西亚语言文化系、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亚非语言文化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研究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等15个系所中心;拥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20个本科语种专业。与元培学院、历史系共建有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与元培学院、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开设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外国考古方向。学院共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南亚语种群、东西亚语种群等4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学院所属的12系2所1个中心,除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研究所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只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其他各系均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在2017年底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前三次均为第一名的基础上,此次评估获得A+,显示出扎实的学科力量。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7年10月,前身为1919年10月成立的南开大学文学院英文系。学院现设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法语系、德语系、翻译系、西葡意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公共英语教学部7系1部。开设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翻译、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9个专业。建立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7个科研中心。此外,还设有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中心和南开大学外语考试中心。学院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俄语、日语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大学英语”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语言文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建于1993年6月,其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的俄语专修科;1960年成立外文系。1979年英、日、俄三个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5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朝鲜·韩国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6个硕士点及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为开展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单位,相继获得授权培养日汉笔译、日汉口译、英汉口译、俄汉口译、朝汉口译方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日本语言文学系是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和吉林省重点学科,拥有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是我国近400所设有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中仅有的5个博士点之一;朝语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自复旦公学1905年建立伊始,即开设了英语班和法语班,1949年8月,同济大学德语系并入复旦,外文系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两个专业,随后又增设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同时开设英、法、德、俄、日五个语种的公共外语课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及浙江大学等近十所院校的英文专业全部或部分并入我系,复旦大学外文系开始成为长江以南地区师资力量最强的一个英语教育基地。复旦外文学院目前下设七个系:英文系,法文系,德文系,日文系,俄文系,韩文系,翻译系,同时还设有学术研究机构:语言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法语国家研究所,北欧文学研究所,双语词典编纂研究室和莎士比亚研究室。外文学院的每个系都设有硕士点,并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博士点和一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外文学院现在已经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外语以德文创业。1907年秋,德国军医埃里希·宝隆创设“同济德文医学堂”。学堂始创,便设医学与德文两科。这也便是同济外语的根基所在。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开设英语、日语专业;1998年,外国语学院成立。从此,同济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走上了全面繁荣的发展道路。目前,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德语、英语、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英语、德语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从学术型学位到专业型学位健全的外语学科培养体系,研究方向涵盖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和国别研究等,展现出基础实力雄厚、特色方向凸显的学科布局。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建校初期的方言学堂,也是目前我国中部地区综合性大学中外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外语学院之一。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翻译硕士(MTI)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翻译6个本科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有法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湖北省外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和法语特色学科。学院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 “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大国文化心态研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设有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翻译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建有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翻译研究所、区域与国别研究所、武汉大学编译中心、亚中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武汉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文化传播机构。法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研究重点基地。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备案研究机构。学院每年举办2--3届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国内各大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翻译服务,受到社会各方好评。

佐鸣

首位聋人考取语言学博士:生活给我十倍障碍,我就用百倍努力回击

聋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失去的不仅是动听的声音,还有和他人同等竞争的权利。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虽然身有残疾,却偏偏不信命运的邪。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2岁就因为生病发烧失去了听力。在许多人以为残疾人就该比身体健全的人弱势的时候,郑璇的人生却像开挂了一般。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她不仅6岁就读普通小学,高分考取武汉大学本科,并连读硕士,还考取复旦大学博士,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语言学博士的聋人;她克服听力障碍,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她喜欢舞蹈,与著名舞蹈艺术家邰丽华共事,参加过《千手观音》的演出;她性格开朗自信,热爱运动,当选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火炬传递手。郑璇在传递残奥会火炬郑璇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如果生活给了她比平常人多10倍的障碍,那她就要用比别人多100倍的努力去回击。命运不公无法让人低头小孩子像鲜花一样美丽,也一样脆弱。两岁半的时候,一次生病发烧就夺去了郑璇的听力。父母没有就此退步,开始想方设法帮助她与人们正常交流。在3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佩戴助听器,虽然声音微弱,但她细心聆听各种声音,练就了很强的辨音能力。为了帮助她学习发音,父母为她购买了录音机,她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听,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不断重复练习。几年之后,她通过读唇和助听器的帮助,能够与健全人正常交流。6岁的时候,也能到普通小学去上学。郑璇小时候和父母学习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为了学好知识,郑璇上课时紧盯着老师的口型去辨别老师说的话,下课后再向其他同学借笔记补全遗漏的知识点,回家后又在父母的帮助下再次学习。就这样,她顺利了学完了中小学的课程,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郑璇就读于武汉大学国家人文科学实验班,后来又被保送本校读研,最后考取了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有听力障碍,她却偏偏选择语言学,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感同身受,与尔同行作为一名身体不算健全的人,郑璇能够深刻地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残疾人面临常人无法想象的困境,也明白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因此,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付出,去帮助更多人。她总结了自己在克服听力学习语言的经验,已经自己多年来学习、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聋人教育上面。她舍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到重庆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用最有效的方式,帮助聋人学习语言,学习如何顺利与他人交流。相较于教授聋人如何与人交流的技巧,郑璇更注重教会他们树立信心。她深知,作为残疾人,自身的条件不如身体健全的人,甚至还要承受来自他人异样的目光。残疾人,首先要重拾信心,才具有改变自己的勇气,以及持续努力的动力。十年来,她培养的特殊教育毕业生已经有800人,本人也多次当选为“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2018年又当选“全国最美教师”。因为有相同的经历,所以更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想法;因为知道他们的感受,所以愿意和他们一起走得更远。郑璇老师在课堂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郑璇的经历,让人想起了美国著名的聋哑人作家海伦·凯勒。一个出生仅19个月就被疾病夺取了听力和视力的人,一个不知道声音和世界的光明的人,却考入哈佛大学,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包括她最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想象,她的一生,需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换来这样的成绩?光明,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是最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没有视力的人来说,三天光明也是一种奢侈。海伦凯勒和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连比尔盖茨也说:“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世界的不公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就这样屈服了。中年失聪的贝多芬,也没有停止过创作音乐,更没能阻止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中国的张海迪,高位截肢也没有阻止她笔耕不辍,走向远方。这样振奋人心的故事实在不少。《哪吒:魔童降世》有一句话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假如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哪吒:魔童降世》剧照残疾人也好,身体健全的人也好,总会面临不同的困境。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很容易的。还是那句话,就算生活给了你比别人多10倍的障碍,你也能够用比别人多100倍的努力回击。因为,你所有的耕耘,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麦克白

日本语言学留学的你们,毕业后何去何从?

大家来日本之前应该都是抱着无比憧憬和很强的目标才会就读语言学校,语言学校的课程需要读半年至多可以读两年。利用好这段时光,你有无限逆袭的可能;利用不好,你只能失望而归,并且可能一无所获。No.1 赴日前一年文科(经济、经营类)考托福势在必行,理科考托福锦上添花,目标专业对应大学挑出三五所,日语保五(N5、NAT5或J-testF)争三(N3),如果你选的学校或科目需要托福成绩,一定要在国内搞定英文,因为在日本学英文的时间和机会实在太少了。No.2 最好提前一年开始准备在咨询时,总是有家长或是学生问:我要提前多久开始准备呀?我说至少要提前半年,有些人听了不以为然:材料提前三个月准备就可以了呀。你去日本留学是为自己谋求更好的未来,既然已经决定赴日留学,不如就提早半年到一年准备好能准备的.因为面临的挑战是一样多的,分散处理压力更小。立思辰留学小编特别提醒,尽量不要等到了日本才学习托福、准备托福,日语要在日本学,而英语就尽量在中国学吧!No.3 在语言学校需要拿到的成绩①你需要参加日语能力试验,并且拿到至少二级的成绩,如果你想考“帝国”、“早庆”或是“MARCH”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大学,那么你需要达到一级水平。②你需要拿到托福或是托业的成绩,当然在这之前你要确定好你可以学习的专业、可以报考的大学,之后一定不要粗心大意,查阅好你要考的大学的招生简章,你至少要知道你那个专业需不需要托福,或是托业的成绩和成绩要求。③如果你想考大学:那么你需要参加EJU(留学生考试),那你需要考的科目你知道吗?考题范围你知道吗?除了日语考试,你还需要参加数学、文综合、理综合等考试,那么这些科目你都学会了吗?如果你想读修士:那么你需要确定你的出愿资格,有些学校需要先联络教授再参加校内考试,那么你了解教授吗?你要靠什么去打动他?你的研究课题确定了吗?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在语言学校一年或是一年半的主要生活,如果你只有一年或是一年半的时间,你想怎样去安排?No.4 语言学校一年时间基本建议①不要想着先学习日语等到了时间过半才想着找大学查简章在最初入学的时候就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好大学选一到两个,中等大学自己能够得到的选一到两个,可以在发挥失常的时候给你托底,至少不要让你的签证“无处安放”的退路学校,要选好一到两个。之后要激励自己向最好的那个大学努力,人在有了目标时努力起来会事半功倍。②商量升学对策时你要主动去找老师,而不是等老师去找你日本的老师大多认真负责,可以做到一视同仁。但是学生很多,在照顾不来的情况下就需要你采取主动。其次,不要自己放弃治疗。有些学生的赴日目的很明确,我只想拿个文凭而已,不想考什么名校。但这种大实话话切记别对老师说。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你的日语成绩还有你的出勤率。这些是最基本的,也是你学习态度的最直接反映,所以千万要学好日语,爱惜你的出勤率。③以下时间节点要牢记“留考”时间是6月和11月;大学出愿时间一般是7月到8月,11月底到1月初;日语能力测试是7月和12月。④参加学校的招生说明会和学校开放体验活动日本的教授更信任接受过日本本土教育的学生,在录取研究生或修士时更偏向于录取在日本出愿的学生。在日本别忘了参加日本大学举行的招生说明会,和课程体验日。有了体验,见到过学校,面试的时候你可以说的内容会更丰富。相对于在中国的学生,你获得的信息都是手的,如果你人在日本还不好好利用身边资源,那我只能说你白去了日本,白读了语言学校。⑤一定去打工身在语言学校,接触到的日本人就只有老师而已。那课后你的日语能力怎样提高?那么除了啃书,打工就是对你最有帮助的一个项目,打工可以帮助你得到和日本人交流的机会,你可以结识友人甚至恋人。当然,除了打工,你还可以去教堂,信教的日本人通常很友好。上述这些算是对日本留学规划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科普,但是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还没有开始准备语言学校的小伙伴,可以来找立思辰留学老师规划哦.....

连环扣

「喜讯」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语言学博士下来了

H同学硕士毕业 英国约克大学 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指导老师:张书玲申请过程学生H 硕士毕业之后,在国内工作一段,职业计划去高校做英语老师。目前的学历很难去高校做授课老师,国内高校普遍需要博士学历才能应聘成功,于是就开始计划申请博士,根据张书玲老师的专业指导,做好了申请材料,申请了马来亚大学和博特拉两所大学。目前博特拉已经录取下来了,马来亚大学还在审理中,期待马来亚大学的录取也顺利下发。博特拉大学介绍马来西亚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世界QS排名159世界顶尖公立大学

杜丽丽

战胜命运 她成为聋人语言学博士

课堂上的郑璇作为“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和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的日常工作是给听障大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师范生上课。在工作中,郑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手语教学、书面语教学和人际沟通教学相结合,让听障者能够更好表达自我、和外界沟通。郑璇说,虽然听力存在障碍,但她不想因为“聋人”的身份被特殊关照,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让大家看到。而之所以考取博士,到大学教书,郑璇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她要做的是“乘法”,影响更多人,推动中国听障教育的发展。左耳仅剩下微弱听力在2岁半的时候,郑璇因为用药问题导致患上感音神经性耳聋,只有左耳剩下一丝微弱的听力。尽管受到这样的打击,但郑璇的父母和其他家人并没有放弃,而是每天对她进行康复性训练,让郑璇练习说话、学习文化知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郑璇依靠助听器以及读他人的唇,慢慢学会了和健听人交流。在6岁时,郑璇便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到普通小学上学。因为听力障碍,郑璇不得不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精力,时刻盯着老师的口型来“听讲”,晚上回到家中还要花成倍的时间来复习和预习。也正是因为一直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郑璇高考时考取了武汉大学,一口气读完了本科和硕士。毕业后,郑璇又考入复旦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手语,探索聋人的语言教育问题。语言沟通,对一般聋人而言是命中注定的障碍,郑璇却战胜了命运,通过努力,她熟练地掌握了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等四种语言,甚至还会说武汉方言。主要精力放在聋生教学上郑璇对北青报记者称,2009年刚毕业时,她曾面临不少工作机会,最终因为想要推动中国聋人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择到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教书,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聋校教师,影响更多的人。通过助听器,郑璇现在可以勉强听到外界的声音,也是因为接受了到位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所以郑璇还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郑璇说,通过她自己的经历,也希望能够鼓舞更多人。在未来,她期待着有更高的平台,为全国的聋人教育和手语事业做些事情。郑璇说,她的工作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是给听障大学生上课,负责他们的沟通课程体系教学,第二块是给特教师范生上课,教手语和语言学概论。此外,还要指导聋人教育方向的研究生,研究生中大部分是听力健全的学生,也有少数听障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进来。其中,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聋生的教学上。创设“三位一体”沟通课程郑璇创设了“三位一体”的沟通课程体系,她说,“这好比一个三角形。下面两个底角是大学语文课和提升他们手语沟通水平的手语课,语言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社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角形的顶角是人际沟通课,使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实战中去演练。这个课程体系也是我们重庆师范大学聋人教育的创新成果。目前聋校里面的课程基本上只有两个角,缺少手语这门课程,聋人的手语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需要去学习。对聋校学生而言,手语水平提升了,对汉语学习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聋人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有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学习的方面?对此,郑璇表示:“我们重师的聋人大学生,聋校考过来的多一些,也有普通学校过来的。这些孩子在聋人群体中算是佼佼者,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们的书面语学习还是有很大的挑战。学习书面语对他们来说很难,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很多孩子在0-6岁的学前阶段语言是一片空白,既没有获得完整的有声语言,也没有机会接触手语,错过了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后来上了聋校之后,才自发向高年级学生学习手语,这时,他们的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已经受到影响了。”对话为特殊教育培养“老师的老师”北青报:在语言学博士毕业之后,为何选择当老师?郑璇:我们做聋人教育,中心问题是语言沟通问题,聋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困境,究其根本都离不开语言问题。我是在特教系工作,我培养的听力健全学生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聋生也会有一部分人当老师。所以,我希望为特殊教育培养“老师的老师”,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当时博士毕业时,有机会到沿海城市的聋校从事教学工作,工资也很高,但是想着与其一个个去教,不如培养未来的教师,再让他们去传播科学的教学理念。北青报:聋生去教书的比例有多少?郑璇:我们教的普通学生基本都是去学校或机构。聋生中有30%会去聋校当老师,有70%的学生会自主就业,比如去残联、公司、工厂,自己创业的也有。北青报:你掌握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手语有怎样的区别?郑璇:手语是语言学意义上独立的语言,不同国家的手语是不同的语种,有少数词语是相通的,比如吃饭、睡觉等。但是绝大部分词是不一样的,模拟的角度不一样,比如说结婚的手语,欧洲手语是给无名指戴上戒指,中国的是两个人互相对拜,两个大拇指互相点动,美国手语则是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象征牧师把新人的手放在一起。虽然都很形象,但是只有讲出理据之后才能理解,所以手语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中国手语内部还有方言,既有东西差异,也有南北差异。北青报:从小就在普通学校上学,到后来成为首个聋人语言学博士,有没有觉得比普通人会更难?郑璇:其实自己不太想去强调自己是聋人,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工作中实实在在的成果,希望用成果来说话。作为一个高校老师,是希望用拿得出手的成果说话。其实有很多聋人都很有潜力,在聋人里面有很多画家、雕刻家等,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代表,我觉得不能因为残障而降低要求,社会大众关注到他们首先是因为工作出色,而不是因为本身是聋人。北青报:接下来有哪些工作计划?郑璇:在重庆已经十年,应该说做了不少事情。对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残联的支持也很感谢。下一个十年怎么走,也在思考。期望有更高的平台,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聋人教育新范式,为整个国家的手语事业、聋人教育事业做些事情。此外,也会继续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身体力行地去改变社会大众对残障人群的观念。文/本报记者 郭琳琳 统筹/蒋朔

鹿柴

中国唯一聋人语言学博士,她是学生的“知心姐姐”

她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聋人语言学博士,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更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5月16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市残联获悉,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作为自强模范受到表彰。郑璇作为自强模范受到表彰在郑璇心里,手语是最美的语言。放弃高薪 投身特教事业今年38岁的郑璇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身为聋人博士,她不仅在科研上作出了骄人成绩,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还长期奋斗在聋人高等教育一线,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一共有四人入选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郑璇是其中之一。两岁时,一次医疗事故造成她双耳严重失聪,仅左耳剩下一丝微弱的听力。经过几年艰苦的家庭语言康复训练,郑璇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奇迹般地学会了与健全人交流,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学校。在没有任何特殊照顾的情况下,她通过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先后考取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并于2009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在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待遇也不错,不过郑璇都放弃了。博士毕业后,郑璇离开家乡,来到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重庆师范大学任教,讲授聋人高等教育课程。“每个父母都想孩子能留在身边,当时我说服了他们来到重庆。”当问及为何放弃在一线城市的发展机会而选择重庆时,郑璇告诉记者,重庆师范大学是聋人师范教育在西部地区唯一的点,刚刚起步,她想为聋人孩子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特教老师,也希望用自身的经历鼓舞聋人大学生,以实力改变命运,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小学时的郑璇,红色布袋子里装的是盒式助听器。“唇耕手耘”开启三尺讲台重庆师范大学特教楼,郑璇在这里开启了“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一堂又一堂的无声课堂在这里进行着,只见她时而用大拇指指向自己,时而紧握拳头,时而用右手在左手的拳头上环绕……课堂上,郑璇教孩子们国家通用手语和语法。在她看来,手语是一门非常美丽的语言,聋人使用以视觉为基础的语言,手势、表情、身体姿态等都是无声的情感表达。“手语是聋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也是制约当前聋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作为聋人教师,她精通手语,和聋生之间沟通无碍,这使她在上岗之后迅速成长为本专业的核心教学力量。”重庆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郑璇老师在全国首创聋大学生“三位”课程教学模式,搭建聋听之间精准、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课堂生态。“她的课不仅在聋大学生中有口碑,其他专业甚至兄弟院校的师生都常常慕名到她的课堂来旁听。”该负责人透露,2014年到2017年,郑璇老师连续四次蝉联“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2015年获重庆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8年又当选为“全国最美教师”。手语课堂亦师亦友 让学生重塑信心作为重庆师范大学聋教育的主心骨和“形象代言人”,郑璇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不少学生冲着她来报考重庆师范大学,也有很多家长对她表达真诚的感谢。“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可能是普通正常学生的十倍。”胡晓波曾是郑璇老师的学生,如今他在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当手语老师,走上手语教学岗位,他真切地体会了老师的不易。“那时,为了把我们教好,郑老师常常备课到深夜,一个手语动作、一个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她都精益求精,反复斟酌;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一句话,她可能要用手教上几十遍。”胡晓波回忆,郑老师亦师亦友,是大家心目中的励志榜样,更是“知心姐姐”。“比起教会学生用手语,郑老师更重要的是帮助聋生重塑信心。”刘霜霜是郑璇2009级的学生。刚进大学时,刘霜霜有些自卑,不敢跟人交流。但郑璇发现了她有跳舞的天赋,于是常常在班级周记上写下对刘霜霜鼓励的话语,并经常让刘霜霜担任领舞等角色。“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渐渐自信起来。”刘霜霜说,郑老师会跳舞、会写作、会越剧……是多才多艺的才女,她身体力行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学生跳手语舞蹈多才多艺的郑璇桃李芬芳 已培养720余名毕业生由于忙于工作,郑璇要孩子的计划一推再推,直到2013年,学校引进了一名专职辅导员来管理聋生,她才终于得以抽空解决“个人问题”。“生完孩子不到两周,她就在家中召开研究生小组会,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为学生答疑。”丈夫徐先金回忆,由于奔波各地讲学、开会、调查,妻子曾创下十天飞行七次的记录,有一次刚从欧洲开会回国,时差还没来得及倒,第二天就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连续上了六节课。“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徐先金感叹。“既是事业,也是职业。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郑璇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因为听不见,在求职中,不少学生都遇到了阻力。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郑璇奔走呼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为学生联系和开拓实习渠道。”重庆师范大学就业处负责人介绍,郑璇培养的特殊教育毕业生已有720余名,其中聋生就业率达58%,普通学生就业率达92%以上。如今,郑璇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教出更多优秀的新一代特教老师,改变更多残疾孩子的命运。郑璇是学生心中的“知心姐姐”(中间紫色衣服者)回报社会 坚持为聋人发声在科研与教学之余,郑璇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和回报社会。四年前,郑璇组建了“重庆师范大学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在她的带领下,师生们走出校园,做义工、搞义演、为聋人提供心理辅导和手语翻译服务。她还亲赴各地特教学校和残障机构讲学授课,足迹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她长期以来坚持为聋人执言发声,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许多人认为聋人不便交流、不善沟通的刻板印象,实实在在成为了聋人群体和听人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郑璇当选为重庆市聋协主席、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上任以来,她坚持理论引领实践的原则,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聋人党建、创业、普法、文化宣传等方面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郑璇的丈夫也是重庆师范大学老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眼中的模范夫妻,也是同事眼中的好搭档、重师聋人教育的骨干力量。2013年底,他们迎来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在妈妈的影响下,小宝宝也学会了简单的手语。夫妻俩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手语翻译,继续为聋人这个群体贡献力量。筹办手语演讲大赛夫妻俩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手语翻译,继续为聋人这个群体贡献力量。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END——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受访者供图

微曰

语言学博士、Kaggle数据分析师:这4项数据科学技能,读研学不到

大数据文摘作品编译:王一丁、吴双、Yawei Xia学校里教的数据科学和实际工作中的数据科学的差距,往往让很多刚毕业踌躇满志的职场菜鸟陷入迷茫。事实是,在学校里你可以把模型做得天花乱坠,但是在公司里你的老板需要用业绩担保为你的研究结果背书,这么一想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实际操作层面,公司的模型会更偏向保守,而一些套路很深的职场老鸟会意味深长地说“简单的才是可用的”。从数据科学毕业生到业界的数据科学家的转型,需要很多经验和行业知识打基础。本文作者Rachael Tatman是Kaggle新上线的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课程的讲师之一,最神奇的是她的背景:威廉玛丽学院(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英语本科、华盛顿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Kaggle数据分析师。让我们看看她都给数据职场新人提了哪些建议。数据科学与研究生学位首先要说明一点:想成为一名数据科学家,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拥有一个研究生学位。一个教你如何做研究的学位并不是必须的,除非你在做尖端的机器学习研究(老实说,包括我在内的99.9%的数据科学家并不是在做这件事!)。任何一个企图神话这份工作的人都可能只是想让你花钱读一个学位。读研期间,我确实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技能。我学会了如何处理混乱的数据,问对的问题,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适合的数据分析工具,为分析计算及机器学习编写代码,以及清晰地交流技术概念等等。这些是每一个数据科学家必要的技能。但数据科学家需要的技能并不仅仅是这些。我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这段时间,经历过的最有挑战的两个阶段:一是明确我缺少的技能是什么,二是明白如何快速地掌握它们。如果你现在的境遇与我当初相似,我的经验应该会对你很有帮助。下面列出的四项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未学到的技能,以及一些如何学习它们的实用技巧。SQL据我了解,大多数以从事数据科学为业的研究生都熟悉R或Python(或对两者都很熟悉!)。与此同时,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熟悉SQL。那么这可能会是当你准备进入数据科学行业工作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在Python和R之后,SQL是数据科学中使用最广泛的第三种工具(而你很可能对它的掌握程度并不够)。SQL(通常读作“sequel”)是一种与数据库交互的编程语言。SQL虽然在学术研究中用的不多,但在行业中却应用十分广泛。好在SQL的基本知识比较简单并且有很多学习资源,上手并不难。怎么学SQL:选一门课。网上有很多在线学习课程,包括可汗学院(Khan Academy),DataCamp,Stanford和Udemy。面授课程可能比较难找,但是如果你在本地的大学或社区大学有注册,或报名了编程训练营,也有机会找到。相关资源:https://www.khanacademy.org/computing/computer-programming/sqlhttps://www.datacamp.com/courses/intro-to-sql-for-data-sciencehttps://lagunita.stanford.e/courses/DB/SQL/SelfPaced/abouthttps://www.udemy.com/introction-to-databases-and-sql-querying/开发创建一个SQL案例集。用查询实例来说明你在真实数据库上的操作能力是证明你熟悉这种语言的好办法。一种方法是在Kaggle的BigQuery数据集上编写核心程序(kernels,即托管的R或Python笔记本)。我整理了一份帮你快速入门的指南,HackerRank和SQLZoo上也有不少SQL的练习资源。相关资源:https://www.kaggle.com/rtatman/sql-scavenger-hunt-handbook/https://www.hackerrank.com/domains/sql/selecthttps://sqlzoo.net成为一名多面手研究生院是很好的学习场所,日复一日的研究工作能帮助你拓展知识边界。但随着项目深入,你会发现你需要钻研某一特定领域,且会越来越细分。最终你会成为最了解这一细分领域的人。这很好,学术研究就是会让你成为这样的又“精”又“专”的人。然而数据科学家却不是这样开展工作的。除非你足够幸运,能够一直在与你学术论文主题匹配的领域中工作,否则,你会不断接到你之前所研究领域之外,甚至还会有一些之前从未闻及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快速处理并不是自己专长领域的研究。这里是一些成为多面手的小贴士:阅读学科之外的内容。学术学科倾向于使用专门特定的统计工具。例如,在社会语言学方面,我们更多的使用混合效应回归(mixed-effects regression)来做工作,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统计方法。在不同学科中进行阅读会使你接触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技术和问题,并有助于你快速进入新的领域。训练自己分析新类型的数据。数据科学家需要处理各种数据。你可能已经在处理某一类型数据上有了丰富经验,但也需要考虑拓展其它类型数据的分析能力。你处理过时间序列数据吗?文本数据呢?图片数据呢?视频数据呢?音频数据呢?预训练模型呢?或者关系数据库?找出你的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并尝试就一些新的数据来源进行操作。Kaggle拥有各种来源超过10000个公共数据集,你还可以在Zenodo或Dataverse项上找数据。相关资源:https://www.kaggle.com/datasetshttps://zenodo.orghttps://dataverse.org和你所工作领域之外的人讨论技术。与自己工作领域之外的人就技术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同时也有机会去练习自己如何把技术给外行人讲清楚,参与讨论的双发都会获益良多。源代码管理/版本控制我读研的时候是学过源代码管理的(得益于一个软件技能学习网站(Software Carpentry))。源代码管理的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据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学对此并没什么了解。源代码管理,也称版本控制,是一种对单个集中式文档或代码库进行管理及更改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你可在任何副本上进行工作,且其修改都会使原件得到更新。这很益于单个项目的开发(它可以让你回归到实际工作的那个版本,并找到之前中断的地方),对技术合作来说也十分必要。怎样学习使用版本控制:在每个研究项目或课题中都使用版本控制方法。我觉得这非常有必要。在做论文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版本控制多次救我于水火之中。将GitHub用于个人项目(如果有的话)或可以分享的研究。这件事可做可不做,但如果加入使用Github的团队会很有益处。此外,活跃的GitHub配置文件是向潜在雇主展示工作流程化的一种好方式。“够用”就行当你在学术环境中工作时,你确实需要确保一切都尽力完美。你的研究结果会被专家进行严格评估,如果通过的话,它会被永久地添加到学术文献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马上能用”往往比“最终会达到完美”要好得多。我在实际工作中学到的第一批新术语之一是MVP,即“最小化可行产品”。这个想法是,当你的东西足以满足一部分与之交互的人的需求时,就把它与人们进行分享。在数据科学环境中,这意味着,你的数据不是必须要去回答每一个问题,也不是必须要使用最精准的模型。也许之后你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或其他调整,但在项目达到“够用”时你应该就准备好将其发布。如何提高判断“够用”的能力:练习判断“目前已够用”。下一次你参与一个项目时,要经常停下来,也许在你每天结束之前,考虑你是否已经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可能有!)。花点时间练习如何描述你已经完成了什么有用或有趣的事情。考虑对研究中间阶段的分享。可以的话,考虑在博客上或对实验室的同事分享你的下一个研究项目的中间阶段。研究可能并非完美,但这不也是你研究中的一部分吗?想想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值得分享的东西?你想想自己做了什么是已经“够用”的,别人可能会觉得它很有价值的东西?以上便是四种我在研究生学校没学到,但现在每天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用到的核心技能。从事数据工作的同行们,你们毕业后,要利用一切可以学习这些技能的机会!原文链接:https://medium.freecodecamp.org/the-four-data-science-skills-i-didnt-learn-in-grad-school-and-how-to-learn-them-f2b039fc0f59

潘金莲

暨大“90后”语言学大师詹伯慧先生设立语言学奖

他在超过一个甲子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语言学的“拓荒”研究工作。语言学研究之重要性,在他看来事关中华文化的存续与发扬。他对汉语方言、汉语辞书、汉语应用和汉语规范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辐射至日本、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地,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他参与编写了汉语方言学的开山力作——《汉语方言概要》,主持编撰我国方言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迄今,已刊语言学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逾400篇。他是语言学的大师级人物、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创办人——詹伯慧。詹伯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方言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创办人及名誉主任;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曾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2020年7月10日,詹伯慧教授在他八十九周岁生日这天,怀着当代文士对中华文化一份深情而执着的赤子情怀,捐赠出50万元的个人积蓄,发起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以奖掖后进,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保护丰富的语言资源,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詹伯慧教授将自己的50万元积蓄捐赠给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在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仪式现场,詹伯慧教授分享了他到中山大学求学、武汉大学执教、北京大学进修,赴各地深入调查方言、编撰方言著作,赴日本执教等学术生涯经历,对于做学术研究,他有着自己的几十余年的坚持,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也是希望鼓励更多人延续这份坚持。“从我读书的时候,甚至于读书以前,我就立志要从事语言科学的学习研究与教学。这几十年来,我一直都遵守这么一个宗旨在工作,努力地尽我应尽的义务。做事一定要有一个宗旨,能够明确一个目标,而且要孜孜不倦,不能三心两意,更不能够功利主义放大眼前的利益。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活着不能够做学问了,设立这个奖,也是支持鼓励大家来做学问,我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到场见证仪式的嘉宾大多为詹伯慧教授的弟子、共事的后辈,他们与詹教授有着朝夕相处的点滴联系。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更加真切地走近了这位语言学大师。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深情地说道,在他心中,詹老师在学术研究、为人、培育学生上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詹老师在80余岁亲自负责主编《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时,时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为方便和科研组交流还学会了使用微信。为了保持旺盛的研究精力,詹老师时常在暨大校园中散步锻炼身体。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文学院的学科发展与詹教授领头建立的暨南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点——现代汉语博士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詹伯慧语言学奖的设立对语言学科将是个很大的推动,并衷心祝愿奖项越办越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燕发言并宣读“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评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名单基金会梁燕秘书长在发言中介绍,该基金首期启动资金是詹老教授个人积蓄50万元,为留本基金。“名校打造名师、名师支撑名校”,“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基金将吸纳更多行业精英及社会力量,共同为培养语言学顶级人才,打造语言学的学术丰碑!“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梁燕、甘于恩;委员:刘新中、侯兴泉、彭志峰、肖自辉;“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成立大会筹备小组;组长:魏霞;副组长:刘新中、周 治;成员:甘于恩、侯兴泉、彭志峰、肖自辉、王振华;基金宗旨:为支持詹伯慧教授的倡议,发扬他矢志不渝、治学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特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在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基金用途:本基金用于促进中国语言学发展,奖励在中国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参评论著必须是在规定的评选日期前三年之内公开发表的,首届为一至五年内公开发表的。詹伯慧语言学奖共设两个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10000元/人(暂定);二等奖3名,奖金5000元/人(暂定)。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于单数年举行,首届于2021年7月前评出,7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获奖成果将在《南方语言学》(半年刊)中以专栏形式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