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燃,光华管理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导师王辉教授。2017年毕业当年,他即获得日本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教职工作机会,并赴日任教,现于一桥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科担任讲师,研究领域为“领导力”。李燃校友201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求学:踏实专注,不断超越1、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攻读光华组管方向的博士?本科阶段我学习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公共事业管理。选择来光华读组管方向博士有几个契机和原因。首先是我自己一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很小的时候,我偶然间翻起过一本《工业心理学词典》,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虽然只翻阅了1个小时,但是印象特别深刻,算是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其次,我硕士从美国毕业的时候,原本打算回国就业,但是国内的招聘季和美国毕业归国存在时间差。期间,我偶然看到新闻报道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正在进行试点改革,开放接收海外硕士学历的人申请博士项目。当时清华开放的项目理工科偏多,但北大开放申请的专业中刚好有和工业心理学相近的组织行为学,而自己又符合条件,不想错过机会,就提交了申请。最后,我读博士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和硕士学习不能满足我自己追求突破和挑战的性格也有关系。硕士学习期间也学到一些研究方法,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对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言是不够的。2、分享一下你申请光华博士项目的经历吧定下申请目标以后,我买了考试科目的教科书,当时是一边在联合国总部实习,一边写硕士毕业论文,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和学习。再就是结合光华各位老师近期发表的论文,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思考了一些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当然,当时自以为想的很好,现在看来其实都是非常幼稚甚至错误的。不过,我想这些思考还是有价值的。申请过程中,最难忘的是面试环节。一个人面对六位教授的轮番提问。尽管我组织学生社团期间接受过很多专业的舞台训练,面对这种场面仍然觉得招架困难。一回答起问题来就发现自己和教授们的水平差距非常巨大,回答中的很多漏洞,话音未落就被指出来了。与老师们在学识上的差距令我非常震撼,但也因此对这次机会倍感珍惜,且决心如果有幸被录取一定要发奋学习。3、光华的博士生涯带给你哪些重要的影响?读博士期间有很多人和事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我的导师王辉老师,他兼具治学的认真态度和为人的亲切风趣,既能低调做人,又能高调做事。可以说,他的言传身教使我感受到成为一个学者的真实与快乐。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给我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优秀推动我检讨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学习。光华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追求突破,并且形成一种集体性的,但是开放性的紧密联系,这使我坚定地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扎实的努力在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两个方面均登上更大的舞台,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从个人的认知层面,光华的博士训练彻底地改变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这些学习、训练和思考,我开始以更加科学地方式和视角看待和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4、你是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的?我是文科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相信学者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是直到博士阶段,接触了一些相对比较前沿的研究问题,我才直观地感受到,我的努力和推动世界进步的联系。我的一点点贡献,对社会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令人振奋的。也是在这个阶段,我才开始真正觉得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学者。就我个人而言,既接触过国企、外企的工作,也接触过政府机关和国际组织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不如学术工作多。经过比较,并结合个人的价值观,我更加确定了学术道路的志向。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经历,我认为其他人并不需要像我这样浪费太多时间,只要多了解社会,多和经历丰富、见解独到的人聊一聊就可以省去这些弯路了。同时,我觉得比起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或许更重要一些。我从来不觉得海外教职和国内教职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有赖于以徐淑英老师为代表的海外学者的贡献,光华和一批中国顶尖大学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国际化。我认为任何能够胜任国内优秀大学教职的人都可以毫无障碍地胜任海外教职。事实上,我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更担心的是自己不能胜任教职,而不是胜任哪里的教职。5、回顾自己的博士求学道路,你会给予有志于学术的学弟学妹怎样的建议?我的建议可能是片面且错误的,但是如果我能回过头去,给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当初的自己一些建议的话,我建议自己:1)再踏实一些,专注一些,不要浮躁地受他人影响;2)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任务,而不是以能否尽早发文章,尽早毕业这样短期目标的角度来看待问题;3)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学术当作一份事业去做,而不是一个学习阶段。从教:敢于梦想,勇于行动1、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使你毕业后能够获得海外高校的offer?我想我个人的竞争力是次要的,最大的竞争力首先来源于中国和北京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与进步。其次,求职过程中,王辉老师给了我很多很重要的建议,这些建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我个人觉得值得注意的是,我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在一所由牛津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中山路小学就读,此后也经常和外国人接触,还在美国的罗格斯大学拿了硕士学位,这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英文能力,但实际上我的英文水平并不比一般的北大学生好太多。我相信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使我在和任何人打交道时都能保持足够的自信,这一点反而才是最重要的。2、对于海外高校和国内高校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走出国门?从总体上看,我个人觉得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资源集中度相比中国低、国际化起步早;具体看一桥大学,考虑到这所学校我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日本具有优势地位,也能较好地发挥我的比较优势,而且距离祖国很近,能便于我保持和国内学术界与商业界的合作。综上这些方面,海外教职对我个人职业的早期发展是有利的;其实国内的高等教育各方面正在迎头赶上,但因为我本人硕士阶段也是在海外留学的,所以个人对于适应海外生活有一定的自信,想出去多看看闯一闯,因此最后就决定了去一桥。3、从教期间,你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有哪些收获?教学方面,我教授的课程国际学生比较多,因此在课程设计和与学生互动上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的经验。科研方面,我感受到中国学术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一是国际交流,尤其是向顶尖的海外华人学者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领先的研究方法,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等等;二是学者们形成了紧密而开放的社群,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增加合作的机会,提高可共享资源的利用率。4、对于有意寻求高校教职机会(特别是海外高校)的同学,你认为他们应该着重考虑哪些问题?又会给予他们怎样的建议?我认为有意在高校求职的同学最好能够比较全盘地考虑人生规划,同时又能敢于梦想,勇于行动。5、对于未来,你对自己有怎样的期望与要求?我认为,光华的边界远远超出了组织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互相支持的社群,相信这样一个社群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我能在这个社群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光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对人类知识的进步作出真实而有意义的贡献。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编辑:曹淑泰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日本留学生人数连续7年保持增长,达312,214人,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以124,436的人数位居榜首。日本因其经济发达程度、教育资源丰富且教育质量足够高、留学成本较低、以及少子化带来的潜在就业机会与对留学生的需要,可能成为中国学生留学选择的一个热点国家。近期,在启德教育第二届线上国际教育展的亚洲频道,启德留学亚洲项目产品主管纪梦荣老师,从中日两国高考形式与难度的对比、本科留学日本、硕士博士留学日本的路径以及日本留学SGU全英文授课项目这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日本留学。纪梦荣老师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一桥大学是日本第一所商科大学,在商科领域具有日本乃至亚洲顶尖的实力,享有“财界领袖的摇篮”、“亚洲哈佛”等美誉,毕业生也有“就职贵族”的称号,非常受企业的欢迎。纪梦荣老师留学日本是通过先入读日本的语言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参加了一桥大学硕士入学考试,通过后入读一桥大学语言文化研究科,专攻日本语教育方向。启德日本客户服务数据显示,日本国公立“研究生”申请成功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且每年有65%的学生被日本七所旧帝国大学录取。从录取专业比例看,理工科专业占比最高,达到75%,其次是人文学科(20%)与商科(5%)。和本科阶段录取不同的是,日本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完全以研究生院研究科为单位的自主考试为准,不需要参加类似于国内的研究生统一考试。硕士(修士)也被称为“博士前期课程”,学制为2年。博士称为“博士后期课程”,学制以3年为主。日本考研考博需要注意什么呢?在日本,硕士博士阶段被统称为大学院,想去日本读大学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和本科类似,通过语言学校参加各大学院,然后参加各大学院的直考,获得合格通知书,入读后成为一个正式的在籍生。还有一种方式是国公立研究生,日本的“研究生”其实接近旁听生的意思,还没有正式学籍的,但是可以先通过成为旁听生,跟正式生一起在课堂里学习,然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后成为一个正式的硕士或者是博士。这两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半年到两年。纪梦荣老师也举例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路径:“比如说你现在日语水平比较好,有N1、N2的水平,能够看懂日本比较难的文章和论文,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要学经济,或者学教育,就想去早大或者就想去一桥,这样的学生可以走国公立研究生。如果日语是初级,也不知道要去学什么,学经济也行,学心理也行,学社会也行,都没有定下来,这样的学生最好先从语言学校开始,在语言学校过度期间,提升语言的同时,明确你到底想要去学什么。”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国公立大学研究生,也就是旁听生的优势是可以直接进入大学院的课堂,可以直接得到教授的指导,在面对正式的硕士、博士的考试时,与外部考生相比,复习更有针对性,因为更了解教授,更知道重点是什么,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老师一定不会透题。国公立大学研究生的劣势有三点,一是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不多,因为和正式的硕士和博士所面对的学业和课程是完全一样的,要完成学校布置课业,这就意味着业余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想要去更好的院校或排名更靠前的院校,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准备。第二个劣势是日本的大学院要求学生课程参与度,课堂上要发言,每个人都要各抒己见,突然要使用一门外语进入这样的学习,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第三个劣势是没有正式的学籍。语言学校直考这条路,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就小不少,学生可以选择在半年到两年的时间内去适应日语授课的方式和环境。在语言学校学习期间,业余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因为语言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是半天制,要么上午要么下午,学生可以有很充裕的时间去准备多所目标学校和专业,进入名校的可能性会更高。语言学校的劣势则在于学生组成比较多元,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大家的考学目的都不一样,有准备考大学院的,也有准备考专门学校的,还有准备直接就业的,学习氛围肯定和大学校园没法相提并论,这一点上则需要学生发挥自我管理能力。不论是哪条路径,都要参加日本大学院的校内考,日本大学院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的环节,填报资料申请想去的大学院,然后参加校招。日本大学院的校内考从时间上来看每年有2~4次不等,极个别专业是每年一次,个别私立院校达到4次,每个季度都有招生。形式上跟本科考试类似,属于学校各自的校招。也是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考察语言,和一些专业课的知识,面试是对申请人的研究计划进行询问。“日本人如果不是真的想成为研究者,或者说想进入研究院工作成为学者,他是不会去读大学院,大多数的日本人本科毕业就进入社会去参加工作了,所以日本的硕博竞争压力会比国内小很多,合格率甚至比本科考学更高。”纪梦荣老师认为去日本读研相对于国内考研,竞争要温和得多。为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学生比例,突破原有的国际招生方法,加强校园的国际交流氛围,日本设立了SGU全英文授课项目,以文部省选拔出的37所高校为首,推出大量英文作为授课的学位课程,覆盖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丰富了课程的多样性,也增加了国际学生的选择。SGU全英文授课选定的37所大学由“顶级名牌大学13所”与“国际牵引型大学24所”组成,在各专业大类的教育资源分配比较均衡,共计有800余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面向海外招生。
说到一桥大学可能刚来日本的同学会比较陌生,但对日本的大学院校有一定了解的同学我相信都会知道这所学校的名号。一桥大学作为一所纯文科的大学,其文系学科研究成果能够和一票综合型大学平分秋色,从此就能够看出其学术水平是有多出类拔萃了。今天纽扣酱请到的便是来自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前辈,他将结合自己的考学经验和就读体验为大家带来专业权威的学校介绍以及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详细攻略。本次访谈将分为学校介绍和考学指导两个部分为大家详细说明。小编:Y前辈你好,这次非常荣幸你能够回纽澜为各位有志向报考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后辈们指点迷津。Y前辈:不敢当,不敢当,这次我也只是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学校情况和考学经验,尽量帮大家避开一些考学的雷区,少走弯路。小编:哈哈,那么请大佬开始你的表演吧!◆ 相信很多刚来日本的朋友会问一桥大学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大家一样我刚来日本的时候也抱着这样的疑问。经过我在考学之前的资料搜集以及实地考察之后对于一桥大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一些了解。首先,一桥大学是一所只有文系学科的纯文系大学。也就是说,所谓的理工学部,医学部之类的,是不存在的。此外,在大学院这方面,一桥在1996年另开设了「言语社会研究科」(请注意不是「社会学研究科」)。由于一桥在创办伊始有设置文学部的想法,但最终未成形,所以文学类专攻算是在这个年轻的研究科中得到了另一种实现。而且,「言语社会研究科」在2005年,更是设置了所谓的第2部門-「日本語教育学位取得プログラム」,也就是广受同学们青睐的“日本语教育”专攻,该部门的指导教员人数虽然并不多(仅有9位),但是其中的庵功雄和石圭两位教授绝对是日本语教育研究界人尽皆知的泰斗级人物。综上所述,有志于从事文系研究的大部分同学,几乎都可以在一桥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指导教授。◆ 关于一桥的大学排名和社会认可程度相信也是很多同学关注度很高的一个问题。毕竟大家毕业或是继续升学的话一个名门院校的出身是会加不少分的。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一桥大学位列第456位,尽管这个排名在世界范围内可能并不能算是特别出众,但是我们如果把榜单放到日本范围内来看,除去旧帝大和早稻田大学等拥有完整学科建设的超大规模大学,一桥大学位列第14位,在仅有文系学科的大学阵中排名最高,不得不说,这一所特立独行的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此外,一桥大学还有许多个第一,如:1. 在2017年版「有名企業400社の実就職率」的排行榜中,力压所有大学排名第一;2. 在QS亚洲大学MBA排行榜中,位列日本第一(第二名是早稻田大学的MBA项目);3. 早在2000年之前就和旧帝大集团同步完成了全学科“大学院重点化”建设,意味着在当时,一桥就华丽转身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所以,尽管在和东大的文系学科群竞争中,一桥一直处于且将长期处于万年老二位置,但是该校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和被认可程度依然不容忽视。◆ 大家在择校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在意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校园环境。一桥大学地处东京西部的国立市。虽然远离都心,但是交通相对便利(距离新宿乘坐中央线需要27分钟)。并且国立市周边基本都是以居住区和各中高等学校为主,可以称得上是学区了。同时一桥大学校园内环境优美,树木郁郁葱葱,对于静下心来研究学习的同学来说绝对属于不二之选了。校园的话,如果和国内大学比起来其实并不算大,属于20分钟可以从头到尾走到头的面积。大学内建筑古朴而优雅,并与普遍采用哥特式建筑的东大,早大反道而行之。一桥的代表性建筑采用的是欧洲修道院古风的罗马式建筑。校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各建筑之间设计间距合适,加之良好的绿化环境,天气好的时候,校园常变成周围孩子们的“市民公园”,在体现研究型大学对于学术严谨印象的同时,大学也表现出了亲民,柔和的个性。请正因为地处远离都心的“荒村僻壤”,一桥大学具有良好的可以使人好好学习的环境(笑)。周边既没有闹市区的种种诱惑,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连日本无处不在的パチンコ店都没有容身之处。有的只是古旧的书店,富有格调的咖啡馆和很多并不大但很有特色的餐厅。而在日常生活上,一桥大学周边的超市,便利店,银行皆在步行圈内,个人觉得是非常方便的。◆ 此外一桥大学有着在全国大学范围内都「有数」的图书馆。上文说过,一桥只是一所文系学科大学,存在藏书类型上的先天不足,但即使如此,根据螢雪時代編集部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图书馆调查,一桥的藏书数依然稳居第15位,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的“开架图书”(即可借阅图书)数量超过60%,拥有远高于其他国立大学图书馆普遍不足50%的超高水准。这个指数意味着使用者的便利。作为留学生的我,在这里可以看到在不少国内图书馆都稀见的孤本和古籍。比如: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和建国后的《人民日报》全部收藏,各种港版台湾书籍等。在这所分类详细,收藏完整的图书馆中,常让人在此混迹一天且流连忘返,每次都让我有“我要在这里做一辈子学问”的冲动(尽管每次出图书馆都能忘了自己刚才的誓言【笑】)。◆ 如果是大学院课程的学生,一桥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安排最多八人一间的研究室(实际上大概最多5人左右一间)。所以学霸们讲研究室“自宅化”属于日常现象(睡袋,生活设备,洗漱用品一应俱全)。所以,作为想要好好学习,本科读完读修士,甚至博士的同学来说,一桥在学习的硬件和环境上都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图书馆正面照图书馆大阅览室◆当然比起校园环境,我觉得想要大家更为关心的就是一桥大学的教授们如何了。一桥大学的教授们给我的感觉首先就是普遍传统而低调。传统在于即使一桥拥有不少极富个性,看上去有些“不羁”的老师,但是对于学术的专精程度以及钻研精神却是非常相似的认真。以我所处的社会学研究科为例,老师们每年的教学任务和大学行政任务多半由自己掌握,多数时间可以放在自己的研究中,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一桥大学对于学生毕业时的高要求。即:高水平不间断持续输入的老师,必将输送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低调则在于一桥从来不乏超高学历的老师,世界名校出身的教授不可胜数,但是举手投足之间,老师们却很少以学历和资历炫耀,更多的是以高水平的研究业绩来说话。同样以本研究科为例,有着在环境堪称恶劣的国家做过十数年人类学研究的老师,也有拥有数个博士学位却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做着基础社会学研究的老师。我想,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在仰望老师们的同时,心里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对无边无涯的学术世界的敬畏。◎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说一下我所就读的学科-关于社会学研究科。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一桥大学是唯一把社会学作为单独的学部-大学院,并设置“社会学研究科”的大学。可见一桥大学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视以及希冀成为日本社会学研究据点之一的雄心。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对一桥的印象还停留在“商科名校”,“经济学名门”的时候,一桥大学对于社会学研究科的建设和投入,其实是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研究科的。而且,对于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分类明晰且明细,分为社会动态分野,社会研究分野,人间行动分野,人间社会形成分野,综合政策研究分野,历史社会研究分野以及地球社会研究专攻,涵盖了社会学研究的诸如:国家,传媒,社会心理,社会福祉,教育社会,人类学,社会调查的各个领域,优秀的教授们则在其中各司其职,共同构筑了一个在日本高等教育中少有的社会学研究阵。另外,一桥非常倡导倡导「越境」型研究,也就是跨学科研究的大学。这一传统自然也体现在了越境型研究属性极强的社会学上。学生在主修自己的主ゼミ的同时,还可以选修副ゼミ,副ゼミ的选择并不限于自己所属的专攻,更不限于社会学研究科。只要明确的表明需要指导的必要性,其他研究科的老师都会作为第二指导教员而积极接收。这就使得社会学研究科的论文多数都极富个性,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从社会学教育研究公司经营等课题都变得有可能。而且,一桥还和如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医科,理工科大学都有学科学术级合作。且允许学生从这些大学的课程中取得学分,以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信大家看了上面我写的文章应该能够对于一桥大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现在我想和大家聊一下最为核心的问题-也就是该如何准备一桥大学社会研究科的相关考试。◆ 首先需要说明就是社会研究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研究科。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分为“综合社会研究专攻”和“地球社会研究专攻”两个大类,其中“综合社会研究专攻”又下属6个小的“分野”,事实上是把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划分成了6个“指导教员阵”。我本人所属的ゼミ属于后者。对于二者的区别,官方的说明是:「地球社会研究専攻では、より学際的な視点から、具体的な問題に焦点をあて、非欧米的な視点からの課題の発見および問題の解決にチャレンジしていきます。」简而言之,即是所谓的研究视野及角度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真正意味上的差异性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或者可以把地球社会研究专攻理解为“无法放入综合社会研究专攻的指导教员”的特殊分野。请同学们在实际考学的时候并不用纠结,我们依然应该坚持指导教员中心制。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这两个专攻的毕业要求学分都是30分,只是在选课范围等细微末节之处略有不同。掌握了社会学研究科的基本信息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了解一下考试形式了。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考试每年有两次,分别为当年9月的秋季入试和次年1月的春季入试。 “综合社会研究专攻”和“地球社会研究专攻”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综合社会研究专攻”采取「外部英语成绩+笔试+面试」的形式。“地球社会研究专攻”采取「书类选考+面试」的形式。我们乍一看,似乎后者的考试形式更加简单,并不需要英语成绩,其实内里玄机未必如此,我们且慢慢道来。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从2019年入试开始,“综合社会研究专攻”在秋季入试中开始要求提交外部语言成绩了。(是的,去年都不需要)兴许是本年度开始,社会学研究科由于受到众多留学生的青睐,干脆直接废止了之前的语言考试,开始简单粗暴的采用了所谓的「外部语言成绩」的方法来解决阅卷产生的人工劳动。 对此,官方解释是:允许考生提交以下所有的语言成绩,且不限定语种。虽然语言成绩并非出愿绝对要求,但是官方有云:「提出は任意ですが強く推奨されます」。所以作为留学生来说,提交一个「JLPT+英语成绩」的组合应该是大部分考生的选择。具体可以作为提交之用的语言考试成绩如下表:其次,有志于参加“综合社会研究专攻”考试的同学,需要在3个小时之内,写作两篇小论文。考试范围是:「自己所选指导教授所属专攻下的小论文一篇」以及「不限定专攻的小论文一篇」。也就是说,相当于「主论文+副论文」的概念。我个人认为,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在入试之初,已经向考生表达了本研究科对于「越境」研究的重视。“综合社会研究专攻”的春季入试,和“地球社会研究专攻”的秋春季入试都将采取「书类选考+面试」的形式进行。其中真正让人无法琢磨的「书类选考」个人认为才是最不明觉厉的东西。因为毫无客观的判断和审查基准,全凭数十位社会学研究科的老师组成的考官阵来对考生提出的书类进行判断,给予是否通过的结论。所以,这里很可能有相当部分同学,交了3万日元的报考费,在这个环节就莫名其妙的被刷了(但是反之,一旦书类选考通过,将意味着考取概率将大大提高)有幸能够通过了笔试或者书类选考的同学,都将面临一个长达45分钟的超长面试。(个人了解这个时间在全国范围的大学院选考中都名列前矛,甚至比一些大学的博士后期课程的面试时间还长。)修士的面试官是包括自己选择的指导教员在内的两名老师,他们将围绕着你的研究计划书事无巨细的进行全方面提问。而且除研究计划书之外,几乎没有半句废话,尤其是对于研究动机,可能性以及研究方法等更是不厌其烦的提问。面试的最后,如果考生选择的是不需要提交外部外语成绩的入试形式,老师还会给出一页英文的学术文章要求考生现场读解并翻译(内容和自己的研究分野有关,形式为英译日)。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1个人经历与研究课题的契合我本科出身校是国内一所双非院校,取得的是汉语言文学+日语的双学位。毕业在珠三角的日资企业有过3年工作经验,之后还在小学有过三年的基础教学经验。之后我以研究生的方式入东京学艺大学国语教育研究科,并在半年后顺利考上了修士课程进行教育学研究。之后由于研究方向从教育学向社会学方向偏移,所以在备考中早早就确定了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由于我的研究方向是社会-文化方向研究,所以在很早就开始考虑教育和社会学的关联性,并以此构思自己的研究计划。我的工作经历也作为了一个研究契机和铺垫,被我融入到了研究计划书之中,所以我觉得个人经历和研究课题的契合度,也就是说明我们从事这个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在考试中非常的重要。这一点不仅仅是对于社会学研究科的考试,相信在参加任何研究科的入学考试的时候都是非常必要的。2着眼于「研究计划书的形成」而不是「研究计划书的完成」这是我在指导同学们的研究计划书的时候反复提及的一个重点。有的同学认为研究计划书的完成就是备考的结束,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研究计划书虽然只是一张或者数张纸,但从宏观的角度想,它反映的是考生两年院生生活的整体规划,甚至可以关联到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所以,比起研究计划书本身,「研究计划书之前的内容」和「研究计划书之后的内容」我觉得同样不容忽视。还是以我个人为例,在着手写作之前,我对研究思路和研究动机进行了充分构思,并有针对性的查询了相当的论文和著作。在完成之后,我又对面试中老师可能针对研究计划书提到的问题进行了设想和预判,同时在出愿的前一天还在不断的润色和修改。我想这一系列努力,最终都成为了让自己的研究计划书变得更有说服力的重要因素。3考学时所体现出的耐性和黏性作为一名普通考生,我并没有显赫的出身校,也没有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经历。在深知自己短板的情况下,我尽可能的避开考学时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经历并寻找合适的指导教授。我首先给老师写了邮件。在老师约我见面之后,他邀请我先见学研究室ゼミ。在见学之后,我又向老师提出之后能作为旁听生持续参加ゼミ。一年之后,在对ゼ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我出愿参加了考试。我个人认为,抓住尽可能的机会,向老师体现出自己对于研究和学习的耐性和黏性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院说明会,尝试申请参加ゼミ等尝试,都是可能指引你通向合格之路的明灯。因为谁也不知道我们究竟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合格.谁又能说,你今天看似微乎其微的一丝努力,不会成为关键性的一步呢?成功和失败的墙壁,有时候就薄如一层纸,你说是吧?④在书类审查环节开始アピール首先,在大家拿到募集要項之后,务必仔细,从头到尾,事无巨细的阅读。(如果有读不懂的部分,请拜托的指导老师)必须提交的材料我们当然要按照要求提交,但是如果在提出书类中出现了,「如果有什么研究业绩,请提交」之类的部分,请同学们加以重视。比如说我个人在本科阶段的时候,曾发表过什么论文,得过什么奖项,这个时候我当然可以在这个时候就开始アピール。因为我们上文已经说过,所谓的「书类选考」,实际上玄之又玄,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选考的基准在哪里,所以,从这一个环节开始,就全面向老师推销自己一切的优点吧!⑤在面试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自己的特点虽然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面试环节十分冗长,但通过长达45分钟的面试,老师确实是可以对考生有相当全面的了解。对于研究计划书的把握自然不必多说,我希望同学们可以在这之外,更多的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比方说,自己对于研究社会学,有文学研究的基础,有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有哲学研究的基础,看过什么书,参加过什么讲座,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老师体现。其实,一场「自我感觉良好」的面试,常常会换来不合格的结果。所以,对于老师的问题,不顾左右而言他,有一说一的回答态度,绝对是体现出考生人品和「学实」的加分项。面试的分数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老师在进行完书类审查之后,就基本决定收这位同学了,有的老师可能在看完书类审查之后,发现有好几位同学都在这个水准。对于前者来说,面试属于体现自己的日语能力,对研究计划书的阐释力的「临门一脚」环节,对后者的同学来说,面试则是关系到合格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同学们记住,面试表现的不光是「学力」,而是你在老师心中,作为一个研究者的「人間性」。(上图为一桥之秋。同学们,秋季入试已近在咫尺,抓住今年秋季的入试良机,让我们为合格名校而努力吧!)Y前辈不愧是一桥大学的修士,小编在此非常感谢他能回到纽澜,为大家提供如此详尽专业的攻略。那看完这篇干货之后你是不是也对一桥大学和社会研究科有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呢?也许除了一桥大学的社会研究科之外,你是不是也有想过报考其他大学的其他研究科?欢迎留言咨询纽澜酱哦
原创2017-08-23一起拼课历史研习社历史研习社战国时代的经典战争微课堂第71期8月26日(周六)晚8点开始小班授课,萌萌哒胡大神来啦~微信群(直播平台)语音+图片+文字文末有会员福利呦!战国时期社会问题很多,无论是人员物资调配还是政治阶级矛盾,都被搅进这一时代的“一锅乱炖”中。第71期微课堂,让我们跟随胡炜权老师从乱中理出头绪。本节看点介绍战国时代的经典战争#战国时代“互惠互利”的战争动员90战国时代请留意!武士与主君的关系是每代确认的!什么叫「每代确认」?就是主君及臣下换代后,要进行 关系确认的手续 ,即两家的主从关系是会改变的。那些谱代重臣就是因为代代出仕某家而成了古参重臣。相反新加入的家臣则仍没有这种观念及地位。所以,到了室町时代以降,主君与家臣间为了强化这种关系就有赐名,给予新领地的举动,用意就是强调「赐恩」,意图改变「择主而侍」的世习。#长筱之战是洋枪对骑兵吗?90 长筱之战长S之战最终在不利于武田的情况下开打,从决策上怪责胜赖的话,我从没有反对,我一直也只强调背后的种种原因,绝不是决策层分裂、求死或胜赖一意孤行之举。然而,「就算如此,武田军为什么要选择进击?」事实上有几个思考盲点是值得留意的。第一,进击不等于自杀。第二,[三段]的真实性。第三,武田骑马队的真假。第四,信长本阵的构造。最后,武田军死伤主因。详细的分析敬请期待本期课程。#和平后的战争记忆结束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我们以维基日本所用的他人后世对真田信繁的评价为例,当中有一些已是家传户晓的,不过不吐不快的是,水份也是不少。(因字数限制仅举一例,其余课上老师会讲解)细川忠兴(细川家记)「左卫门佐、合槌摔い铺证了坤恕9沤瘠长欷胜笫直!出名说话带刺的忠兴对真田战死的评价是「古今これなき大手柄」古今绝伦的大功业,也就是说真田力战至最后的拚斗也得到了忠兴的肯定.本节课程大纲战国时代“互惠互利”的战争动员战国时代的战争怎么打:杂兵到资源战长筱之战是洋枪对骑兵吗?和平后的战争记忆主讲人介绍胡炜权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硕士(历史文化遗产专业)学位,现在一桥大学博士生,专业日本中世史,战国史。2017年新出专著《明智光秀与本能寺之变》。日本史系列课程介绍你,真的了解日本吗?从五月开始,我们与几位在日本东京、大阪、早稻田、一桥、神户等大学就读的博士朋友一起切磋讨论,决定要为大家联手奉献一套“被误读的日本史”系列课程。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希望讨论日本历史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结合最新的研究,告诉大家从古代跨越到近代,日本到底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带你 解毒 历史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系列课程大纲一、TED 时刻:被误读的日本史(已开课)日本是保存中国文化的冰箱吗?(康昊 )日本的民众起义(黄霄龙)战国时代的忠诚与背叛 (胡炜权 )什么是明治维新?(袁甲幸)近代的天皇与皇族 (贺申杰)二、日本的佛教与神道(康昊 )(已开课)明治维新中的“灭佛”运动“神国日本”还是“佛国日本”神佛同体:天照大神=大日如来?“神道”如何脱胎而出“神道事生,佛教事死”:走近当代日本的宗教三、遣唐使结束之后,中日贸易走向繁荣?(康昊 ) (已开课)遣唐使为何停止?元日战争与 “渡来僧的世纪”(13-14世纪)倭寇、天主教与火绳枪(16世纪)贸易港与“唐人街”:博多、平户、长崎、琉球日本的出口商品:木材、硫磺与白银走向“锁国”的日本四、武士如何登上历史舞台?(康昊 ) (已开课)从《最后的武士》谈起:日本真的是武士之国?京都与关东:哪里是真正的武士发源地?保元平治之乱:平清盛出场第一个“幕府”的诞生之路不懂“武士道”的武士五、战国三英杰的兴衰(胡炜权 ) (已完成)织田信长率先崛起之谜丰臣秀吉的荣与衰德川家康成功统一六、战国大名的经营之道(胡炜权 )大名与领民:这么近那么远的关系家臣:既是帮手又是威胁让大名焦头烂额的宗教管理大名的“私房钱”七、战国时代的经典战争(胡炜权 ) (本节课程)战国时代“互惠互利”的战争动员战国时代的战争怎么打:杂兵到资源战长筱之战是洋枪对骑兵吗?和平后的战争记忆八、明治维新:武士的自我了结(袁甲幸 )明治维新,是改良还是革命?武士消灭武士武力不行,还有文墨实体虽亡,精神再生明治维新前后,到底什么不一样了?九、日本天皇的退位风波(贺申杰 )平成天皇退位为何这么难?日本近代史上的“摄政”:大正天皇的病弱与皇太子的摄政日本战败:昭和天皇提前退位?打破“皇室典范”:退位特例法案的诞生课程购买被“误读”的日本史系列课程74 方案一: 免费听课(墙裂推荐!!!)即听众自己发起拼课成为团长,凑齐5个小伙伴就可以享受全套课程免费啦(ps:点击图片放大看的更清晰哦)Tips:发到历史相关群or朋友圈可更快速拼课哟74 方案二:就地组团,参与别人拼课。暑期特惠:可享受190元优惠价(原价239元)(ps:点击图片放大看的更清晰哦)74 方案三:单节课程购买 30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购买须知1 拼课发起48小时内有效2.被邀请的听众怎么查看、参与拼课?打开被分享的链接 ― 点击【一键购买,一起听课】― 点击【分享给好友来拼课】或直接【进入听课】3.课程性质特殊,一经付费无法退款,三思慎重。上课形式本节微课时间8月26日(周六)晚8点第 七 讲准时开课!这个八月,让我们与5位日本史博士一起,放眼“最危险的邻居”,看看它的前世与今生。TIPS: vip会员福利vip会员本节课作为福利赠送,做任务免费听课(任务将在群内公布)------若有疑问,欢迎咨询小助手------编排:静静
为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学生比例,突破原有的国际招生方法,加强校园的国际交流氛围,日本设立了SGU全英文授课项目,以文部省选拔出的37所高校为首,推出大量英文作为授课的学位课程,覆盖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丰富了课程的多样性,也增加了国际学生的选择。SGU全英文授课选定的37所大学由“顶级名牌大学13所”与“国际牵引型大学24所”组成,在各专业大类的教育资源分配比较均衡,共计有800余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面向海外招生。近期,在启德教育第二届线上国际教育展的亚洲频道,启德留学亚洲项目产品主管纪梦荣老师,从中日两国高考形式与难度的对比、本科留学日本、硕士博士留学日本的路径以及日本留学SGU全英文授课项目这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日本留学。纪梦荣老师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一桥大学是日本第一所商科大学,在商科领域具有日本乃至亚洲顶尖的实力,享有“财界领袖的摇篮”、“亚洲哈佛”等美誉,毕业生也有“就职贵族”的称号,非常受企业的欢迎。纪梦荣老师留学日本是通过先入读日本的语言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参加了一桥大学硕士入学考试,通过后入读一桥大学语言文化研究科,专攻日本语教育方向。据纪梦荣老师介绍,与欧美国家院校不同的是,日本大学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本科阶段留学生想要进入名校,除了参加留学生考试之外,还需要参加由学校独立命题的各类考试。而硕士和博士阶段,则完全以研究生院研究科为单位的自主考试为准,不需要参加类似于国内的研究生统一考试。本科学制为4年,硕士(修士)也被称为“博士前期课程”,学制为2年。博士称为“博士后期课程”,学制以3年为主。在日本,硕士博士阶段被统称为大学院,想去日本读大学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和本科类似,通过语言学校参加各大学院,然后参加各大学院的直考,获得合格通知书,入读后成为一个正式的在籍生。还有一种方式是国公立研究生,日本的“研究生”其实接近旁听生的意思,还没有正式学籍的,但是可以先通过成为旁听生,跟正式生一起在课堂里学习,然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后成为一个正式的硕士或者是博士。这两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半年到两年。不论是哪条路径,都要参加日本大学院的校内考,日本大学院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的环节,填报资料申请想去的大学院,然后参加校招。 “日本人如果不是真的想成为研究者,或者说想进入研究院工作成为学者,他是不会去读大学院,大多数的日本人本科毕业就进入社会去参加工作了,所以日本的硕博竞争压力会比国内小很多,合格率甚至比本科考学更高。”纪梦荣老师认为去日本读研相对于国内考研,竞争要温和得多。中国学生赴日留学,除了传统的日语授课项目外,还可以选择SGU全英文授课项目。学生如果希望节省时间,不学习日语但又能赴日本名校就读,SGU全英文授课项目是很好的选择。启德教育日本客户服务数据显示,2019年商科、理工科、人文科SGU项目录取比例相当,分别是39%、23%与38%,八成以上的学生被东北大学(23%)、东京工业大学(7%),早稻田大学(31%)、庆应义塾大学(15%)、上智大学(8%)录取。SGU项目采取的不是考学制,而是申请制,就是说只要提交材料,经过一个网络的面谈,通过后就可以拿到学校的合格通知,不需要参加前文提及的校内考试的笔试。而且SGU项目申请成功就是正式生的身份,有正式的学籍。SGU还有一点非常吸引人,在于开设SGU项目的学校大部分都是排名靠前的学校,所以这个项目比较适合于在短时间内,目标是名校的学生。这些开设SGU项目的名校按排名分为A类顶级院校和B类排名比较靠前的优秀学校。A类顶尖院校包括七所旧帝大:东京大学(QS排名22)、京都大学(QS排名33)、大阪大学(QS排名71)、东北大学(QS排名82)、名古屋大学(QS排名115)、九州大学(QS排名132)、北海道大学(QS排名132),还有私立双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B类院校则包括上智大学、明治大学、立命馆大学等排名也比较靠前的优秀大学。全英文授课项目的选拔方式,对考生的在校成绩、所在学校的排名以及英语成绩要求较高。教授通过书面材料判断考生的能力,因此适合在校成绩优异、英文较好的学生。以英语成绩为例,托福、雅思成绩都可以用来申请SGU项目,一般来看申请A类院校托福成绩最好在90分以上或雅思成绩6.5以上。 目前SGU全英文授课项目基本涵盖了比较热门的几类专业,比如商科类的经济学、MBA、管理类专业,理工科比较热门的建筑、机械、情报、化学、生物、环境和农业。社科类的国际关系,政策研究、全球研究等专业;还有文化传媒类的相关专业,尤其是语言文化,日本文化传播和传媒设计。但目前艺术设计类、心理学类的专业,暂时还没有学校开设SGU英文授课项目。
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提要:2020年8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和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联合承办的第17期跨学科博士生沙龙通过腾讯会议在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围绕数字经济与就业&数字变革下的法律人就业两大主题,由来自司法实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第一线的前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给同学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当前我国经济受到疫情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愈发迫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意义重大,结合本次疫情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新技术与新就业”,分为“数字经济与就业”“数字变革下的法律人就业”两个单元进行。法学院研究生会博士服务团徐信予担任会议主持人。在开幕致辞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龑首先代表学院,对“新技术与新就业”第十七届跨学科博士生沙龙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以“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为题做了开幕致辞。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赋予机器换人更多可能性。在这个新技术迅速发展,职业选择与发展被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首先,新技术于当前法律职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之下未来就业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其次,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数字经济、零接触物联网、普惠金融等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新技术优势愈发凸显,为未来就业带来了更深刻地影响。最后,技术进步的步伐或许难以阻挡,技术进步的后果却可以选择。我们应审慎认知新技术与法治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秉持人类理性思维,协同新技术同具体场景结合,促使数字时代技术价值契合人类需求,共同展望法治未来。随后,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周子闳预祝博士生沙龙成功举办。并以“在时代潮流中,实现个人的蜕变”发表了开幕致辞: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法律行业”的模式创新正在打破行业“二八定律”。律师行业的“二八定律”是指资深的律师易获得案件资源,年轻律师则相对较难。通过“互联网+”的融入,实现线上线下的运行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八定律”问题。第一单元:数字经济与就业主持人语:充分就业就是指使社会经济产量水平运行在潜在产量水平上,这也是政策制定的关键指标。要想使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就要完全发挥社会剩余生产力的价值。数字经济在使得劳动形态转变的同时,正在培育新的就业方式与就业环境。针对这一话题,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思轩,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日本中央大学客座研究员毛智琪,中国工商银行2019级博士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朱思斯带来了精彩分享。首先是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毛智琪以《做不可替代的法律人》为主题做了汇报。她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我们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这股时代潮流。目前,金融业务正在经历科技创新冲击的重塑,这也将推动法律行业的变革,那么作为法律从业者也应该及时在思路以及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面对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目前许多金融机构正利用合规科技进行改革,通过数据和流程的自动化,改善风险管理,降低合规成本,这对于合规人员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了做不可替代的法律人,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中国工商银行2019级博士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朱思斯以《金融业数字变革下的就业影响》为主题进行汇报。她认为金融科技的快速兴起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业态,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已经全面袭来。在国际对标上,当前中国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和国际同业的实践基本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无论从人才结构的需求来说,还是从我国金融行业开放所处的国际竞争力的地位来说,数字经济技术升级的这波变革,对于我们同学,对于我们师弟师妹的就业选择,绝对不是悲观的,我们要抓住这波行业专业升级的转型的东风找到我们的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把理论能力转化为实践能力。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思轩从智能技术背景下个人职业发展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对新技术带来的就业场景变化做了独到的见解。王博士从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进行回顾,这一过程是愈演愈烈的信息化进程,本质就是从人类整体社会角度强化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功能。技术革命带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更高程度的财富分化,这一点并不是什么新的论点,只是舆论少有关注而已。这一次的技术革命也不会例外。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革命,劳动工具的升级对简单一般劳动的替代是全面发生的。这一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革命影响之大,其实不只是对一般简单劳动力的影响,也波及了白领、金领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减少商业信息的不对称与信任不对称是这一波技术革新的新特点。最后,王思轩博士对参会的师弟师妹分享了他工作的经验——做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第一,要多思考,不要沉湎于手头的工作,多去工作以外的世界看看,手头的工作说不定哪天就被替代掉,要反复去思考未来工作和个人能够发挥的价值。第二,与其去思考那些过于技术的问题,不如去想想怎么去当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越是这样能力的增长越不可能被技术替代。第二单元:数字变革下的法律人就业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孙铭溪以《互联网法官的互联网思维》为主题进行汇报。她认为数字变革其实不是对法官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是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法院本身它就是应对互联网时代公众多元便捷的纠纷解决的需求来设立的,也承担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智慧法院建设的任务,很多事实的判断并不依赖于当事人的陈述,而是来自数字化的记录。传统法学上的理念如何与瞬息万变的司法实践进行有机地衔接融合是一个非常考验法官的一个方面。除了技术应用和能力之外,具有国际视野或者国际背景可能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关于互联网法院或者现在信息时代对法官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广州互联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 (研究室) 法官助理、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林北征以《探索互联网法院发展的想象空间》为主题进行汇报。他认为,当前出现的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了法院的部分工作,而且这个比重正在慢慢地变大,会取代那些重复简单的劳动,比如电子归档、自动填表、编码、类案推送等,以前我在广州中院还要手动编纸质档案的页码,现在则没有这个必要了。在此基础上,在审判管理、法官绩效考核、繁简分流的标准动态化等,会有更多更好的实际应用。在算法偏见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他认为一是在讨论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应当明确一个讨论的前提,就是要正视现阶段和未来可以遇见的技术发展进程,来划分一个务实的实践区间,要破除司法算法万能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才能不断发现和完善现实中的问题。随后,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储翔则从数字技术时代法科学生就业思维的“变”与“不变”,给高校法科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就我们法学专业而言,我想我今天的分享内容,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第一个关键词是“变”,第二个关键词是"不变",也就是说新技术时代下,而我们法科学生的就业规划,它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从事审判工作,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会被机器人或者被算法所替代。在审判工作最关键部分,还得是由我们“人”做出最终判决,即使是所谓“类案”,但事实千变万化,如何做出合理判决,所依据的仍是“人”的公平正义理念。线下教学仍然是无法被替代,线上教学更多是单向地传授知识点,缺乏必要的互动。疫情稳定之后,我们仍会回到正常线下教学中,未来高校授课应当会沿着“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方式继续探索创新。”然后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周子闳以“善用工具和技术正成为新生代法律职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为题,就新律师从事法律服务行业的技术观点革新角度进行了独到的阐述。目前,律师的就业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观念上,都受到了来自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冲击。传统律师业务重视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通常被周围社交圈所重视。未来的新技术对于法律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将快速推进律师职业的定位转化。律师如果想要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必须掌握基本的新技术工具,并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体现。善用工具和技术正成为新生代法律职业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如果有志于成为律师,应当在下几个方面管理与建设:第一,形象与底线,;第二,个人品牌;第三,合作精神,通过团队的运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也是当前律师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第四,新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即能够适应并且充分发挥高技术、新技术的优势,这也是相比于以往最为突出的特征。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博士生服务团团长徐信予宣布本次沙龙圆满举办。
东京的房租对于同学们来说,想必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吧!租房攻略看得多了,今天来介绍一下我正在住的一桥大学的国际交流会馆,下面可以看到国立大学的宿舍的样子和入住体验,给各位一些参考;最后还会介绍学校其他宿舍的基本情况哦!一起看下去吧~一桥大学的宿舍有四处,分别是国际学生宿舍一桥寮(小平寮)、中和寮、国际交流会馆以及景明馆。国际交流会馆是离学校最近的寮,就在一桥大学国立西校区内,正规生最长可以住两年。国际交流会馆分为单身栋(A栋)和夫妇栋(B栋),单身栋一楼是单人间,房间内有厨房和浴室,租金是每月38880日元。单身栋二楼到四楼是共用类型的房间,房屋面积12㎡,屋内有冰箱、马桶、洗面台、空调等设施,共用浴室和厨房,每月租金35200日元(包含7000日元共益费),换算成人民币不到2300元。入住单人间和共用类型房间的第一个月都需要交1万日元的退房清扫费。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申请了共用类型的房间,宿舍包水、瓦斯和网络费,只需要自己支付电费。入住宿舍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每个月的支出变少了,之前在外面租房的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是8000到10000人民币不等,现在可以保持在6000块以内。除了能够减少支出以外,国际交流会馆还有许多地方令我十分满意 (=ω`=)!一是房间性价比高。在东京,想以这个价位租到和宿舍同等质量的房子,是非常困难的。国际交流会馆从外观看年代久远,但是房间的隔音绝对是同年甚至往后几年的建筑中最好的。刚搬进来的时候觉得隔壁的同学都很安静,自己也就不太敢发出声音(之前深受隔音差的房子困扰);和她们聊过之后才知道,住在左边的老挝同学会在凌晨两点看电影,住在我右边的博士姐姐会在房间里用正常音量教网课,生气时声音还会变大(笑)。在这个房间里,只要不是开着窗户并且用最大声音外放,就可以不用担心吵到隔壁的同学。二是晚上有门禁,比较安全。晚上九点之后自动门需要刷卡才能开,如果忘带学生证,可以用房间钥匙开后门。之前我住的都是没有门禁的普通公寓,晚上忘记锁门的话就会有些后怕,而现在我可以天天都不锁门(大家别学我。三是宿舍共用物品用着方便。独居时为了减少开支,我买的生活用品并不全面。但是在宿舍楼里,公共区域的东西随手拿起就能用,比如各种类型的杀虫剂、空气清新剂、消毒药水、吸尘器等等。甚至如果公共区域没有你需要的东西,还可以向宿舍楼里其他人借(毕竟昨天就在宿舍群里看到有人在借牙线)。刚搬进宿舍的时候,大家还可以免费租到一辆前辈们留下来的自行车,生活便利了很多。四是会馆有家庭感。在疫情之前,我们交上去的共益费会被用来办一些聚会等活动,现在不能办活动了,共益费就被用来买一些生活用品、水果等发给大家。九月份发了矿泉水、洗衣液和口罩,十月份发了应季的优质水果(葡萄和梨),每个月都会收到礼物的感觉真好(〃'▽'〃);而且国际交流会馆里有各个国家的同学,虽然有很多英语项目的同学,但是大家都非常友好,即使我用十分蹩脚的英语和他们讲话,他们都会很耐心地听我讲完并努力理解我的意思。到目前为止,我对宿舍都是很满意的。不过,就连自己租房也会遇到各种不满意的地方,住在宿舍必然会有些小缺点,需要慢慢适应。比如房间是分配的,不能自主选择朝向。我正好被分到了朝西的房子,再加上周围丛林密布,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屋子里很阴冷,我以为外面是阴天,结果一开门就被阳光糊了一脸。而且说到丛林密布这一点,绝对没有夸张。处在树林中的宿舍虫子会非常多!搬进宿舍之后,我的昆虫图鉴储备量又增加了。如果开着窗户在房间里吃饭,还会引来很多会飞的蚂蚁,虽然可以拿宿舍共用的杀虫剂喷(很难不怀疑共用杀虫剂这么全面就是因为虫子种类太多),但是味道难闻又刺鼻,蚂蚁没死之前人就先受不了了。还有共用浴室、厨房和洗衣房确实会让人感觉有些麻烦。浴室还好,经历过国内大学的公共浴室之后,其实这种淋浴单间挺好的,就是从宿舍到浴室那短短的一段路会走得比较艰难。共用厨房是我最不喜欢去的,因为厨房太大,拿东西、洗菜切菜、做饭、扔垃圾的过程中需要跑来跑去,一次饭做下来比较累。不过在公共厨房做饭能够减少自己房间的用电量和油烟味,这一点还不错。共用洗衣房里有洗衣机和烘干机,洗完直接烘干这一点很棒,不过烘干过程十分漫长,如果有其他人的衣服在烘干,就需要等很久。关于公用洗衣机的卫生问题,我其实可以接受了,烘干的时候加个消毒的时间就好。住在学校宿舍的整体感受是好的,虽然一开始受到了各种神奇昆虫的强烈冲击,但是我现在已经是一个看见五厘米以上的黑色蟑螂时能够淡定地拿起杀蟑螂喷雾追着它跑的成年人了,我真的还挺喜欢住在这里的!最后,在结尾附上其他三处一桥宿舍的信息↓希望有缘和大家在一桥大学相见!\\('ω')////①国际学生宿舍一桥寮(小平寮)小平寮位于东京都小平市学园西町1-29-1小平校区内,通学时间大约30-40分钟,是距离学校最远的宿舍。需要坐电车从西武多摩湖线的一桥学园站到国分寺站,换乘中央线到国立站,再走到国立校区。不过小平校区内以及周边各项设施全面,生活也很便利。宿舍分为单身栋和夫妇栋,学生们一般都在单身栋。单身栋的房间有单人和共用两种类型。不论是单人类型还是共用类型,租金都是每月28900日元(包含2900日元的共益费),没有礼金和押金,只需要在入住的第一个月支付12000日元的退房清扫费。单人类型的房屋面积是15㎡,室内有冰箱和马桶,每14间共用4间浴室、2间洗衣房、1个谈话室和1个厨房。共用类型的房屋是由1个玄关和6间单人间构成的整体,每个房间的面积是10㎡,室内有冰箱,每6间共用2个马桶以及2间浴室、1间洗衣房、1个谈话室和1个厨房。正规生申请之后,最长可以住两年。②中和寮中和寮位于东京都国立市东3-7-1,紧邻一桥大学橄榄球场,步行到国立校区大约8分钟。中和寮是一桥最便宜的宿舍,每月9200日元(包括2900日元共益费和400日元自治会费),无礼金和押金,入住第一个月需要支付12000日元的退房清扫费。寮内只有单人间,房屋面积12㎡。屋内有马桶和冰箱,共用洗面台、厨房、浴室、洗衣房以及谈话室。正规生申请之后,最长可以住一年。③景明馆景明馆在中和寮旁边,步行到国立校区大约8-9分钟。景明馆是一桥最贵也是最豪华的宿舍,屋内设施齐全,不需要共用浴室、厨房等。景明馆的房间有三种类型:Room A、Room B以及Barrier-free Room。Room A和Barrier-free Room的租金都是每个月55000日元(含6000日元共益费),Room B的租金为66000日元(含6000日元共益费)。入住第一个月需要支付30000日元的入居费。申请之后,最长可以住一年。
来源:北京大学汇丰MBA编辑:「MBA头条」战略合作支持为了给校友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海外顶级名校,北大汇丰MBA联合会在学院的全力支持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亚洲顶级名校游学活动。2019年6月6日,利用端午假期,海外游学计划的日本站正式开启,由48位北大校友及家属组成的游学团,经过细致的前期筹备,前往日本顶级商学院一桥大学访问交流。(从深圳出发的小伙伴们在机场的合影)(乘风万里)(到达后的夜宵,大快朵颐)一、日本一桥大学参观交流一桥大学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日本财经界多数领袖毕业于该校,被誉为“亚洲哈佛”。在一桥大学助理教授、北大校友李燃博士的鼎力支持下,游学团6月7日上午参观一桥大学并与在校师生进行了全方位交流。一桥大学罗马风格的建筑与周围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苍松翠柏,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据说很多日剧也在此取景。一桥大学的图书馆钟楼上镶嵌着窗花玻璃,非常漂亮。图书馆的藏书量丰富,功能区鲜明,随处可见的自助复印机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和细节的注重。“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参观完美丽的校园,游学团与一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以及日方师生就多个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桥大学校方的日本教授介绍了学校历史,并热烈欢迎北大同学们的到来。北大汇丰MBA联合会主席金赫明,借助英文宣传片,向现场的听众们介绍了汇丰商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愿景。随后,联合会筹备组代表游学团队向日方赠送了礼物。(金赫明主席代表北大汇丰向一桥大学教授赠送北大绢画纪念品)接着,由一桥大学在校学生代表和汇丰商学院学生代表白璐等分别就一系列的热门话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双方代表分享和互动交流的现场)(游学团队和一桥师生合影,白色北大T恤的是日本大学生)(日本大学生们和游学团的中国小男神小女神们一起合影)二、参观三得利啤酒厂离开一桥大学,游学团乘车前往位于东京台场的日本老牌企业三得利啤酒厂参观,公司创立于1921年,以威士忌、啤酒等酒精饮料为主要业务并享誉业界。(美丽的日方讲解员小姐姐)讲解员为大家科普了啤酒的酿制过程并参观了工厂,还为所有客人准备了三种口味啤酒供品尝,同学们开怀畅饮,现场欢笑不断。(我来带个盐)(游学快乐,Cheers!)三、与北大在日校友聚餐6月7日晚与北大在日校友的聚餐,将本次游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日本校友会会长姚力师兄及校友们的热情接待下,70余名校友欢聚一堂,就国内和日本近年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北大日本校友会会长姚力师兄介绍了在日校友会的规模和发展:北大日本校友于1997年成立东京校友会,由北大和东大同学共同发起,迄今已有642人,今年有望突破700人,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同时,姚师兄也表示,这是日本校友会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出动并对接来自母校的游学团队,诸多在日本商界的知名校友和青年才俊都特意前来赴宴。当晚的校友中,既有很早来日本发展的老一辈优秀校友,也有全奖交换留学的年轻学霸,群贤毕至,欢聚一堂。金赫明同学感谢了会长和校友会对游学团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款待,他向校友会介绍了游学计划,并邀请日本校友会和一桥大学的校友们回访深圳。随后,汇丰商学院的代表们向热情的校友们赠送了特意从国内带来日本的礼物,也表达了母校和汇丰商学院对海外校友的牵挂和祝福。(游学团代表向北大日本校友会以及一桥大学的代表赠送礼物)随后,在日的北大校友森川伸吾律师、核物理专家戴文斌、风投创业者沈栩娴等先后发言致辞,或对本次到访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欢迎,或对专业领域进行了透彻的讲解,或对北大求学及在日生活的回顾;北大汇丰商学院的邹建军同学也分享了自己专业领域的商机和投资心得。(求学北大并中文流利的森川伸吾律师)(北大汇丰发言代表邹建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尽管相聚时间短暂,但大家交流充分,也意犹未尽。宴会虽然会结束,校友们的情谊不会散场,北大人的身份认同和彼此的关怀感动将会根植于大家的记忆深处。(一家亲)四、自由行逛吃买本次游学安排6月8日一天时间给大家自由活动,北大在日的校友们,也在联络群里,热情给出了推荐景点、历史人文等背景介绍,并及时回应大家的问题,让同学们倍感关怀。大家各自分组行动,足迹遍布浅草寺、东京铁塔、天空之树等著名景点和银座、新宿等shopping圣地,每个人都收获满满。“世界那么大,一起去看看”。北大汇丰联合会游学计划持续进行中,希望未来有更多北大校友加入联合会的游学队伍,让我们一起开启看世界的旅程吧!后记:日本此行,一桥校园、浅草寺,晴空塔等美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最重要的是结识了新朋友,并和校友们一起欢聚,此行也得以圆满。游学活动结束后,北大汇丰的刘鹏同学也特意填词一首,分享在了游学交流群中,代表游学团,表达了对校友们的感谢、不舍和祝福——《浣溪沙己亥端午为北大日本校友会所作》浅草晴空扶桑东,风铃神社月朦胧。一川山水与谁同?相逢足慰平生憾。音书万里寄归鸿,燕园昨夜入梦中。撰稿:李娜、刘鹏(北大汇丰商学院学生)摄影:姚力、戴文斌、周璇(北大日本校友会);刘思宇、孔绘、陈羽、武丹、张钰莹、罗霄、李静、刘庆秋、王雪琦、温淑君、雒建斌、费东庭等(北大汇丰游学团成员)特别鸣谢:北大日本校友会全体校友、一桥大学日方师生、李燃助教授、刘沁娴同学以及一桥大学参与接待和导游的全体留学生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后影响面最大的全球性事件之一。在百年未有之全球大变局下,挑战中也可能蕴藏着机遇,危机中或许才更显担当。疫情虽然暂停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探索出更多的创新和可能。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2020年那些属于长江的温度、高度和广度。一、在社会责任和担当方面,从1.0到4.0我们一以贯之实践、探索和创新,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商学院范围内的引领者。2020年,长江人持续践行奉献与担当。长江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长江商学院希望培养的新一代商界领袖须具备三个核心精神:第一,全球视野、全球价值对接、全球资源整合、全球担当;第二,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第三,创新精神。成立十八年来,长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管理教育创新方面,走过了从1.0到4.0的探索、创新与实践。长江社会责任1.0:早在2005年,长江即率先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这可能是全球第一家商学院系统倡导和发展人文教育。希望借此能够引领世界管理教育由“术”而“道”,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以商业和社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长江社会责任2.0:一直以来,长江都重视引导学员关注财富的整个循环,从为何经商、如何经商,到如何使用财富。2010年起,全球首创EMBA 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学员必须完成48小时公益活动方能毕业;2014年起,再度首创式地将公益和社会责任课程作为EMBA的“开学第一课”;2017年起,在MBA、FMBA等学位项目中引入24小时必修公益学时及“公益第一课”;同时,长江首创设立公益奖学金(2002年)、长江公益基金(2009年),长江公益奖(2014年)等引领式创新,不断拓展商学教育逻辑,重视公益课程与社会责任,倡导“无公益,不长江”。2008年汶川地震长江校友和校友企业、教授员工捐款4.3亿,占中国机构捐款7%;“无公益,不长江”已经深入人心,社会责任担当已经成为长江人的DNA。长江社会责任3.0:近年来,全球均普遍面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与阶层固化,可持续发展等三大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政府、企业或非政府组织中的任意一方都无法独自、有效地解决。三者必须通力合作,协作创新,以科技、商业、社会创新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于这一点,2018年起,长江将传统的公益和社会责任提高到新的高度,再次开创性地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所有学位项目必修课,倡导企业不仅仅为了创富而追求创新,也要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探索创新,推动构建和谐社会。长江社会责任4.0:面向未来,长江把责任担当的视野从中国拓展到全球,致力于为全球培养一批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新生代颠覆性力量,为全球问题贡献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聚焦收入和财富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为年轻人提供上升通道与可能,为全球重大问题贡献源自中国的解决方案。这与国家一贯倡导的“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倡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的中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精神也是同心同行的。2020年,在这个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责任和担当方面我们持续探索,再次展现了长江的勇毅担当与责任奋进。担当精神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全球抗疫,责任与担当:从疫情爆发初期到最险峻之时,长江人铁肩担道义,第一时间调动全球各方资源和力量,为武汉抗疫前线带来最强有力的支持和奉献。长江教授们第一时间开展疫情相关影响的原创研究,为心理复原、经济恢复、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长江校友体现出了极大的担当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学院的倡议、呼吁、组织下,纷纷捐款捐物资,截止4月,长江校友企业累计捐赠逾40亿;以阎志、苏毅、王薇、王雷等为代表的长江校友不畏艰险、勇于战疫的故事感动了全体长江人。其中,长江湖北校友会会长阎志创办领导的卓尔集团,在武汉封城最初的20天时间,6个国家,11架专机,捐助600万件医用防护物资,协助建设了7家应急医院,累计收治3000余名患者……这一串数字,记录了一家武汉民营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为保卫家园、守护民众所展露出的惊人爆发力,获得CCTV《新闻联播》点赞;2020年4月17日,刘劲教授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让大规模测试引领我们走出新冠的阴影》,呼吁控制疫情的法宝是引入大规模核酸检测;4月22日,中央宣布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并成为延续至今的疫情防控措施;疫情期间,张晓萌教授领导的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激励研究中心推出《战“疫”同行系列调研报告》,通过深入分析有效问卷5,835份,共计507,732条数据,聚焦复工追踪、性别差异、韧性打造、压力管理、加速反弹等热点话题,助力个人和组织复原力的打造;疫情期间,许成钢、刘劲、朱睿、李海涛、李伟等5位教授围绕全球疫情热点话题18次发文,以平均每周一篇的频率,高密集度发出对于控制疫情、复苏经济等长江洞见;疫情期间,学院推出公开课:长江大讲堂、EMBA&EE无界学堂、MBA在云端、犀利说、中文/金融MBA轻课堂、校友会活动等85场,在线参与人数近1257.7万;2. 社会肯定与认可:多年以来,长江在社会责任和担当方面,一以贯之的探索与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2020年,长江人获得的诸多认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项兵院长获颁《南方周末》“2020年度责任先锋”,院长获奖感言《企业不要把社会责任和盈利对立起来》发表在《南方周末》重要版面(左);项兵院长被《中华儿女(海外版)》封面人物报道(右);22位长江人上榜《2020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100名企业家中,长江人超五分之一,其中包括21位长江校友和1位长江实践教授;长江商学院获颁2020年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年会“向光奖组委会奖”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社会创新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睿教授和研究团队撰写的《未来好企业》一书获颁“向光奖年度研究奖”;长江商学院获评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20公益盛典“年度十大公益企业”,阎爱民教授代表学院领奖,出席“企业家选择和公益可持续”论坛并发表演讲,分享长江公益理念;长江商学院荣获“2020年度中国公益企业”,项兵院长荣获“2020年度中国公益人物”。该奖项由民政部直属《公益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公益年会”颁布;2020年12月25日,长江商学院获颁由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和《中国扶贫》杂志颁发的“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奖。这是对长江多年来深耕吉安精准扶贫等项目的充分肯定。在2020扶贫攻坚收官之年,这份来自权威主流官媒的认可和奖项,鼓舞人心;18名长江校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时隔五年中国再次最高规格——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朱睿教授出版《未来好企业:共益实践三部曲》,引领式提出了对未来好企业的构想,并为达成“未来好企业”的目标,提出了可行的方法论。该书在《学习强国》连载,荣登国家民政部《公益时报》颁发的“2020中国慈善榜十大年度优秀公益研究报告”首位。以此为主题的“长江大讲堂”,线上人数达33.7万;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长江商学院重磅推出公益案例集《无公益,不长江》,书写了长江商学院和长江校友企业家们在疫情面前,表现出的全球担当和中国温度;2位长江教授研究论文荣登2020年“FT全球社会影响力研究百强榜单”(左:朱睿、右:Brian Viard)。榜单上仅有的三项来自亚洲商学院的研究中,长江独占两席;12月12日,第六届长江公益奖颁奖典礼暨公益论坛在北京圆满落幕。论坛以“有爱有担当-我们的社会责任”“向善而行-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长江人在行动-助力脱贫攻坚”“长江攻疫-坚信爱会赢”四个篇章,对长江公益进行了深度解读,探讨了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力投资全球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左),长江湖北校友会会长、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右)等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线上观众突破43万人次;二、2020年,在引领全球管理教育创新方面,长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的努力探索:聚焦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长江把对社会责任和社会创新的探索与创新经验输出到全球,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新生代经济颠覆力量,贡献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在欧洲,2020年,长江商学院携手世界顶尖大学——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全新设计推出“全球影响力领导合作项目”线上课程。这是东西方两大知名院校,基于对全球社会责任的担当与重视社会创新的共识,倾力打造的培育拥抱社会创新的新生代经济领袖的全球领导力项目,充分展现了长江不断拓展全球商学院教育逻辑、持续引领商学教育“由术而道”的变革,遥遥领先商学院社会责任的创新与探索。在亚洲,面向东盟商界领袖,长江先后推出了东盟新经济领袖课程、东盟全球领导力课程等;与日本、韩国等院校的合作,因为疫情延迟到明年推出。此外,2021年,长江将与日内瓦研究生院(GIG)联合推出全球第一个聚焦培养重视社会创新与责任的新时代经济颠覆力量的MBA项目(双学位)。同时,长江分别与世界顶尖商学院INSEAD和沃顿商学院联合开展的面向全球的家族企业课程项目,也已达成合作意向,计划于2021年推出。在未来,我们希望陆续推出一系列面向日本、韩国、东盟、拉美、非洲、澳大利亚、RCEP等经济体的项目,一步一步打造一个能够培养拥抱社会创新的经济新生代颠覆力量的全球生态体系。三、2020年,在动荡变革的世界发展格局下,搭建全球跨界学习平台,以提升中国企业家的全球价值对接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为支持国家“双循环”战略做出独特贡献。长江商学院成立的初心,是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与全球担当的新一代企业家。要实现这一点,全球学习的平台不可或缺。同时,对于身处全球大变局中的企业和企业家而言,跨界学习也不可或缺。这就是长江多年来持续打造一个全球跨界学习平台的意义所在。2020年,世界格局尤为动荡。面向未来的商界领袖不仅需要拥抱科技变革、商业模式和金融科技的创新,还必须深刻理解和更好应对社会创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地缘政治的风险等等。1. 通过长江搭建的独特的全球跨界学习平台,中国企业家群体可以大大增强征战全球的竞争力,助力实现国家提出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引领新型全球化格局理论和实践范式的新战略。2020年,长江和拉美排名第一的商学院INCAE进入合作第四年。1月,INCAE EMBA中国模块在北京圆满结束;2020年12月,长江MBA项目与世界顶尖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双学位项目正式签约,除MOU与双学位项目协议外,同时签约的还有北京上海两地承接的霍普金斯滞留国内新生共计78天课程的运营协议;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国际商旅遭遇限制,全球项目原定的海外高管培训课程全部取消。为了让海外企业家及时掌握长江的原创中国洞见,年中复工复学后,全球项目面对困局全方位创新,首次以多种语言(英、中、俄、韩)开设多频次以“疫情下亚洲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在线直播课程,近300位来自中、美、韩、印尼、澳大利亚、英、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学习。其中45%为企业C级别以上高管,包括来自空中客车,壳牌, LG,三星等大型跨国企业的高管和诸如中国建设银行,吉利集团,中兴、字节跳动等中资公司的高管;2020年11月,长江与全球知名企业家组织——GoldCrest联合举办主题为“商业创新引领可持续未来”的闭门线上研讨会。与欧美中东企业家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来自长江CEO项目和企业家学者项目的60余位精英校友参与讨论;4位长江教授入选爱思唯尔《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从左至右:曹辉宁、刘劲、滕斌圣、张晓萌)。该榜单基于全球领先的同行评议摘要引文数据库,是对中国学者世界影响力的权威评价;2. 持续产出中国洞见和原创管理思想:长江世界级教授持续洞见中国经济新格局,研究新经济发展新思想、引导企业发展新方向,助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周春生教授所著《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开创性的阐述了数字经济中的“无限供给”概念,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全新经济理论,为理解和把握新经济提供了理论参考,获得媒体、业界、乃至政府的认可和重视;12月22日,周春生教授应邀在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就《准确把握新经济发展的新逻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专题报告,着重阐述了新经济领域无限供给理论及其对企业运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政策含义,得到充分肯定;长江累计发布教授研究报告共19期。包括李伟教授发布“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报告11期;刘劲教授发布报告《长江商学院创新创业晴雨表(2020年第一季度)调研结果》1期,《投资者情绪调查报告》3期;长江教授累计发表教授署名文章150余篇,均发表在FT、第一财经、财经、财新等顶尖主流媒体;《项兵:把脉中国企业形势,放眼全球依靠创新发展》《疫情后的世界发展格局观察》《南方周末专访项兵:企业不要把社会责任和盈利对立起来》四、全球舞台上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与世界经济、商贸以及价值对接的一个重要桥梁2020年,项兵院长出席22场国内外高规格活动,线上线下活动受众总计102.6万人次,围绕疫情后的世界发展格局观察、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投资贸易体系变革、中国应对之策等做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思考;2020年4月29日,项兵院长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举办的以“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化、自由贸易和供应链”为主题的远程研讨会。与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世界是平的》作者、三次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等同台,共同就疫情后的全球化走向、疫情对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影响、以及疫情如何冲击全球供应链等问题展开对话;2020年5月20日,长江商学院与韩国《朝鲜日报》共同举办首期亚洲领导力会议线上研讨会。研讨会上,项兵院长与哈佛大学Paul M. Warburg经济学讲席教授、被世界经济学界公认为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首尔全球经济研究所所长、前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德勤韩国主席全光宇(Jun Kwang-woo),共同探讨新冠疫情后全球如何走出衰退并走上经济复苏之路。研讨会以英语、中文和韩语三种语言在YouTube、Zoom、凤凰、百度等平台面向全球同步直播,共有80余万人在线收看了直播;2020年5月5日,黄毅教授受邀出席世界银行线上活动《新冠疫情下企业如何维持财务稳定》,对话世界银行全球主席Alfonso Garcia Mora、国际清算银行经济与金融市场亚太区主席Ilhyock Shim、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代理研究经理Sergio Schmukler及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实践教授Joseph Cherian;2020年5月9日,李伟教授受邀出席财经国际线上活动,对话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布鲁盖尔欧洲与全球经济治理实验室高级研究员Nicolas Vero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等;2020年首次推出英文线上活动,主办15场品牌活动覆盖欧洲、美洲、RCEP国家,话题聚焦中国与全球化、可持续商业、数字化及科技趋势、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气候变化、家族企业发展等热点,共计150.5万线上受众;五、2020年虽然艰难,长江各项目通过创新和奋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不俗成绩,使得长江平台继续成为中国商界领袖和新生代领军者终身学习、向全球学习、更宽泛学习的共同首选。2020年,EMBA项目成功开设52次线上课程、共计156小时,选课达1490人次。课程助力企业家群体构建系统商业观、洞察未来商业发展大势,均获得了高分好评。例如:“系列课程”链接国际资源、整合了全球7国优势师资;“专题课程”快速跟进、深度剖析了热点事件;“合力课程”专注打造资深教授+长江校友的系统性学习方案,融合前沿理论与行业实践。课程内容涵盖从宏观格局到领导力提升、从商业前瞻到全球新知、从人文精神到社会创新等多个维度,引领变革创新,共同创见未来;2020年,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EMBA学术主任朱睿教授推出创新课程《变革者:从全球视野探讨社会创新》(11个模块),邀请哥伦比亚商学院、斯坦福大学、伦敦商学院、日本一桥大学等多位顶级专家和学者分享,在全球视野下,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创新,实现义利兼顾,打造更和谐的社会关系;2020年9月,EMBA项目36期在北京、上海、深圳同步开学和报到,团队通过各种创新的手段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地开学任务;2020年6月,长江MBA与得到App、《财经》杂志、36氪等联合推出多项奖学金,让诸多追求卓越、有梦想、有担当、具备无限潜能的年轻人,获得理论与实践、视野与格局、思维与境界等全方位的提升;2020年11月26日感恩节,MBA项目携手李娜、陶虹、戴珊、米雯娟等10位行业女性领袖,推出“女性领导力奖学金”,高额资助未来女性领导者;2020年12月,在“中国商学院教育盛典”颁奖典礼上,MBA项目副院长李海涛教授荣获2020年度“中国商学院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江商学院MBA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金融MBA项目”和“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2020年,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共培育16位工商管理博士;12月,长江企业家学者项目八期班在深圳开学,新同学中既有传统行业的佼佼者,亦不乏新兴产业的领军人;2020年是长江商学院CEO项目成立15周年,值此之际,长江商学院CEO联盟正式成立,在建设CEO校友共创式深度学习交流平台的同时,推动和帮助联盟成员企业打造世界影响力、中国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2020年8月,长江CEO项目迎来60余位全球CEO新同学。其中,学员企业来自11个大行业,上市公司占比30%;长江商学院基于对企业家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洞察,携手全球企业转型及数字化重塑咨询领导者IBM、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应用软件提供商SAP共同创设全新旗舰课程——“智能商业学堂”。学员均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家,他们之中75%毕业于各大商学院的CEO、DBA、EMBA课程;25%均是各板上市公司;企业平均年营业收入23亿元;十八年来,长江学习平台已经凝聚了16000余位校友,长江的校友被称为“金字塔顶端的商业领袖”,超强凝聚力和超团队精神为校友的人生和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他们从“富足的生活”,走向“丰盈的生命”,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与担当。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长江校友获得如下荣耀:8位长江女校友上榜《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中国最具影响力30位商界女性”榜单;70家校友企业上榜《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占比14%;10家长江校友领导的企业上榜WPP&Google发布的《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占比20%;6位长江校友上榜《202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50位上榜CEO中,长江校友占比12%;12位长江校友上榜《哈佛商业评论》2019中国百佳CEO榜单,占比12%;4家长江校友企业上榜《中国企业家》2020年度“中国最具成长性新兴企业榜”。21家上榜企业中,长江校友企业占比19%;8家长江校友企业上榜《中国企业家》2020年度“中国科创企业百强榜”;9位长江校友上榜《中国企业家》“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仅靠模仿和追随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引领和突破的。长江商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秉持引领式创新,以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颠覆式和引领式的创新,取势、明道、优术,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并推动和引领新商业文明。end
在经济与贸易学院,徐航天的教育经历、学术成果颇受关注:曾获日本东北大学毕业生最高荣誉——校长奖,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入职第三年就主持两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国际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学领域国际最高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发文,成为湖南大学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文的第一次。而今,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这样的名衔落在88年的年轻人身上,无疑极为亮眼。32岁,很多人还在读博士的年纪,徐航天已经成为了博导,如此迅速的“成长”,靠什么?把知识说“薄”2015年,博士毕业的徐航天入职湖南大学,开始站上讲台。年轻帅气的外表打破了新生们对大学老师“带着黑框厚眼镜,年纪大把老学究”等传统认知。那时,同学们对他的教学能力还持怀疑态度。在一次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徐航天在讲到进出口时一国产品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因没按照教材来阐述,直接遭到了学生的质疑,“老师你说错了!”而当徐航天步步深入、阐明观点后,学生才信服。“以前做学生,你只需要听懂;而现在当老师,你需要讲通。”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徐航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备课。“宏观经济学IS-LM曲线部分,内容很多,关系繁杂,徐老师清晰的讲课思路及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我们能很快的接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经济类专业2018级学生陈沛瑶说。徐航天和学生在一起现在,徐航天的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学生们最爱的课堂。经济类专业2018级学生刘晨颖直言:“上宏观经济学的课,是一种享受。”把科研做“厚”2017年,徐航天在论文《Density Economies and Transport Geography: Evidence from the Container Shipping Instry》中,首次基于密度经济对塑造交通地理的影响做了实证评估;进一步证明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多重均衡的存在,说明港口补贴等短期的积极政策可能形成运输网络的路径依赖,带来长期经济利益。这一成果发表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学领域国际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上。城市和区域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次年,他与亚洲开发银行黎志刚博士关于高铁建设与区域间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的论文发表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学领域内权威刊物《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在该期刊当年论文下载量中进入TOP20。成果背后,是徐航天多年的反复求索。在此期间,他充实理论知识,积极向多位国内外专家写信求证、请求指导,做了大量数据分析,在反复经历过怀疑、否定后,他依然不改对科研“厚度”的追求,稳扎稳打地一步步收获成果。“在这些论文之前,我有两三篇文章,‘烂’在电脑里。”徐航天说,做科研就是这样,你花两三个月努力的事,因为方向不对或结果不理想,可能最后一个字也没有出现在你的论文里。但是,这不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失败的经验,可以让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敏锐,厘清问题思路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徐航天在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在科研的道路上,所有的失败,都是有意义的。”在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徐航天对1000多名人文社科研究生新生这样说。在培养研究生时,徐航天特别强调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每两周会召开小组讨论会,分享优质论文、探讨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学习具体的模型推导和分析思路;在培养本科生时,他又特别注重科研素养提升——以课程建设和SIT项目为基础,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他带着10余名本科生,在福建宁德就自然资源与交通禀赋演化、产业集聚现状与趋势、区域经济收敛、产业政策选择等问题进行调研,指导学生撰写服务当地乡镇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课程论文。徐航天带领学生实践调研2018年,徐航天进入学院学术委员会,开始深度参与经贸学科发展建设。在校内,他积极推动经贸、金融、工管、经管中心的青年教师开展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提升学术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在校外,他又与亚洲开发银行、日本一桥大学、东北大学、关西学院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学者开展学术合作。“未来三到五年内,希望自己能初步形成一个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研究团队,在该学科2-3个子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于未来,徐航天踌躇满志。来源: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宣传部 记者 | 李妍蓉 编辑 | 张景行 责编 |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