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政府积极吸纳国际留学生的一系列热情政策环境以及日本在未来技术,工程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事实,学生发现日本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留学选择。自1949年以来,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已有22位日本人(或日本出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您可以说日本在科学方面有相当有趣的遗产。这种驱动力与日本的优秀大学并驾齐驱,其中许多大学名列亚洲最佳大学之列。以下是今年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最佳理由: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全球大学排名的前100名中,有很多日本大学,而日本在地区指标上也表现出色。生活质量 ——日本以其高质量的生活而闻名,为博士生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环境。国际视野 ——除了雄心勃勃的国际学生人数目标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全球顶尖大学计划”,该计划为37所大学提供了额外的资金,以帮助与世界各地其他顶尖大学建立联系。技术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技术,使其成为想要在任何科学领域进行创新的博士生的理想之地。日本目前有700多所大学,其中约75%是私立院校。大学的三种主要类型是: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是由独立的组织建立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和研究实力。多年来,它们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立大学 –在所有地方都建立了大学(相当于英国的地方议会),以确保日本的每个地区都能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这些机构是日本政府“全球顶尖大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日本高等教育部门的全球化。公立大学 –由当地公共实体或公立大学公司建立和管理,公立大学为当地人民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并充当知识和文化中心。日本大学在各种全球排行榜中均表现出色——例如,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名中有五所大学。日本在覆盖亚洲其他地区的区域排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博士学制介绍:日本的博士学位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并将硕士学历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在某些学校,学生可以选择在获得四年制本科学位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此时博士学位的期限为五年——博士课程分为第一学期(2年)和第二学期(3年)。在头两年的学习中还存在其他要求,包括授课课程,project proposal和考试)。第二阶段是为已经拥有硕士学位的学生设计的。在日本,对于拥有硕士学位的人而言(即第二阶段),博士学位至少三年(医学,牙科,兽医学和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为六年制本科学位,没有硕士学位,为四年制博士学位。)。学年开学从四月开始,第一学期一直持续到九月。第二学期从九月或十月开始,到三月结束。另外,日本的文科博士很难毕业,一般都是三年以上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如果六年都拿不到学位的话,最后颁发的是课程结业证书,相当于博士肄业,没有学位。日本的博士生分为两种,一种为课程博士,另一种为论文博士。课程博士生应取得30以上的学分(包括在硕士课程中取得的学分),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审,参加国际会议,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课程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可以不在学,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通过博士论文审查,具有博士课程修了者同等以上学历,也可获得博士学位。一般来说,一流大学的论文博士要有5篇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硕士毕业的人)研究经历要5年以上(学士学位的人要更长的研究经历)。一般的国立大学的论文博士要有3篇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一流大学的课程博士要有3篇以上的论文。一般的国立大学的课程博士要有1篇以上的论文。 值得注意: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日本,虽然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有所不同,但对其学术价值和对得到学位的人的采用完全没有差别。可是目前来看,中国国内对在日本拿到“论文博士”的留学生的学位“不予评估”,不承认其学术价值,这使许多拿到“论文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处于很尴尬的境遇。据立思辰留学了解,所以,如果同学们不想因为回国后因为学历认证的问题而苦恼的话,建议大家慎重选择。博士申请条件及流程:日本大学博士课程申请条件:1. 经研究生院个别入学审查被认定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以上学历,且满24岁者;2. 有硕士学位或被认定具有同等或以上学历者;3. 在外国已被授予相当于硕士的学位者;4. 或者如果您申请的大学提供该选项,可以在四年制本科课程(如学士学位)之后直接进入五年制博士学位课程。日本大学博士课程申请条件(医学,牙科,兽医学和药学专业):1. 已修完大学的4年以上课程,并以优秀成绩取得研究生院所指定课程的学分者;2. 在外国修完18年学校教育课程或拥有医学学士学位,并以优秀成绩取得研究生院所指定课程的学分者;3. 修完大学的医学,牙科,兽医学或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6年)者。入学时间,私立为一年两次,分别为4月(冬季)和10月(夏季);国公立是一年一次,大部分是4月,少部分10月(以学校官网为主)。申请流程(以2021年10月入学为例):博士预科入学:a.前期准备(英语或日语)2020年12月前b.联系教授(套磁教授,取得教授的内诺,2020.10-2021.4)c.申请(申请截止时间,2021.5-2021.7)d.申请结果(审核合格后准备签证,出愿后的1-2个月)e.入学(以研究生的身份入学,即博士预科,10月)f.入学考试(博士入学考试,每年两次:2021年1-2月或者半年后的7-8月)g.正式入学(博士入学考试合格后正式入学:2021年4月)博士入学:d.入学考试(2021.7-2021.8月)e.签证(博士入学考试通过后,8-9月)f.正式入学(博士入学考试合格后正式入学:2021年10月)博士奖学金政府发放的奖学金,称为国费。国费留学生免学费,且每月有16万左右奖学金,每年还有往返机票两张。国费有两种申请方法,一种是通过教授申请。一种是通过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后一种方式要求学历硕士。
近几年日本sgu项目大火,尤其是海外硕士咨询读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英国、澳洲、香港等一年制硕士来咨询能不能申请日本读博?那今天蔚蓝留学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则上日本的很多大学在学术能力上不太认可授课型硕士,如果毕业院校为QS世界排名前200名,且有期刊发表内容的话是可以申请日本sgu博士的。那没有硕士毕业论文的一年制硕士能不能申请日本sgu博士?答案是可以的。一年制授课型硕士能申请日本大学博士吗但是根据申请学生出身专业的不同,对毕业论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咱们先讲经济,管理,文学,教育等偏文科的专业来讲,90%以上日本sgu博士项目申请时都要求提供硕士论文,进一步解读硕士论文,包括了硕士毕业论文或者是相同级别的论文,比如说期刊发表的论文,或者是质量比较高的课程论文,那字数方面不能太少,建议1万字以上,此外的话还有理工医农专业,理工医农科大类相对要求宽松些,很多学校不强制要求有毕业论文,但需要有研究或者项目经验并提交相关的报告。如果没有毕业论文、期刊论文、项目和研究经验不能申博士,又想去日本留学,蔚蓝留学老师建议这部分学生建议重新就读一个硕士。因为日本的相对是比较重视申请者学术方面的能力,重新读一个硕士有的时候并不是坏事情。或者,不接受重读硕士的同学也可以提前准备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对于欧美毕业的学生想要去日本留学,蔚蓝留学建议同学们从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GPA,也就是绩点,同时能保持较高的学术能力,多多的去争取科研方面的一些经验最重要的呢,要跟导师保持好一定的关系,因为在日本sgu项目申请材料里面都是,包含2到3封的推荐信。以上这些信息是蔚蓝留学为大家介绍的一年制硕士申请日本博士的相关情况,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并且预祝大家能够申请到意向学校。
从2020年10月起,日本政府恢复了留学签证的申请,拿到Offer的同学们赶紧递交材料,收到签证之后,成功赴日了。相比欧美等西方国家,日本留学受疫情的影响略小,这也导致了很多原计划去欧美的同学“转战”申请日本。那么,不同学历的同学,去日本留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具体的流程又是怎样的?0101.高中升本科的条件和流程高中生打算毕业之后去日本读大学,需要通过日本的EJU考试以及日本大学校内考试,这两个考试都通过了,就可以入读大学了。也有个别同学是通过申请日本的SGU英文项目入读本科的,授课语言为英语。具体的条件如下:EJU一共分为三科,其中日语科目满分400,难度相当于日语能力考试N1级别,学生需要考到280以上才有机会通过国公立大学的校内考,如果打算考类似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类顶尖名校,那么日语科目需要达到至少350分以上。EJU第二科目是数学,分为文理两类,满分是200分,文科数学难度相当于我们国内高一年级的数学,理科数学跟我们国内高考难易程度相近,且多一项微积分的知识点,是需要同学们额外补充学习内容,数学科目最好能考到140分以上,名校要求更高。EJU第三科目是综合,分为文综和理综,满分200,艺术生基本不考数学和综合。文综的内容包括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日本的社会和经济等内容;理综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选二来考试,有些专业会规定必选科目,比如医药类专业要求必选生物。综合科目最好能考到140分以上,名校要求更高。每年的6月和11月举行两次EJU考试,中国大陆没有考点,所以同学们得去日本考试,或者中国香港,拿着EJU的成绩在每年的12-2月之间报考具体的大学,参加校内考。校内考类似我们国内的自主招生,分为笔试和面试,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基本还是高中那些知识点,外加小论文。国公立top10大学要求提供托福或雅思成绩,托福最好考到80+,顶尖名校要求更高。(注:大部分高中生都需要先申请日本语言学校来备考EJU和校内考)0202.大专学历升学条件和流程大专学历的同学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和大学,跟着高中生一样参加EJU和校内考,或者参加某些大学的编入考试,编入类似我们国内的专接本,考试难度因学校而已,可以到意向大学官网下载募集要项。0303.本科升硕士的条件和流程大学在读学生或已经毕业工作的同学计划之后到日本继续读修士,也就是我们国内的研究生,通常有三种方式,每种方式的具体条件和申请流程都不太一样,下面就展开说一下。第一种,先申请“研究生”再参加修士考:这里所说的研究生是日文中的汉字“研究生”,意思是先跟着教授在研究室学习过渡一段时间,可以观摩修士生(即大学院生、正式的硕士生)的组会以及发表,适应日本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可以选修跟修士考试相关的一些专业课程,多跟自己的导师请教学术问题等。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来提升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而顺利通过修士考试。研究生的申请条件最低要求N2,有的专业和大学要求N1、托福或托业、雅思。学校比较看重学生的软硬件条件(理工类看重科研经历和学科竞赛奖励,文科看重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商科看重实习实践活动,艺术类看重学生的作品集),文书材料的准备等,几乎所有大学都喜欢绩点和语言成绩高的学生。日本的硕士并非像欧美国家那样可以直接申请,除非读英文授课项目,也就是SGU,近年来很多大学的SGU项目也需要跟导师套磁并参加考试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学生不能直接参加日本的修士升学考试呢?这是因为我们跟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区别,两国使用的教材也完全不同,且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方式也有很多差异,再加上用日语或英语来考试,就导致国内学生直接赴日考试难度很大,所以国公立大学给留学生设置了“研究生”过渡制度,以帮助留学生快速达到日本大学院的入学水平。国内很多同学家长把研究生理解为旁听生,其实并不准确,在日语中旁听生写作“聴講生”,私立大学还有科目履修生,这都不同于我们说的日本研究生。读研究生是为了补差,学制大都是半年到一年,也有一年半的,结束研究生的学习,一定要参加修士考,不然是拿不到任何文凭的。第二种,先读语言学校再参加修士考:语言学校是开设在日本的私人语言培训中心,大家都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的老龄化非常严重,所以日本政府特别支持吸引留学生和就业人员的政策,对语言学校也是大力扶持的,所以同学们可以通过语言学校来获得合法的赴日签证,手续简单,流程时间短。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都可以入学,除了学习日语,还可以打工,因为语言学校半天授课制,所以有丰富的自由活动的时间。也正因如此,有很多人通过日本的语言学校在日本工作以及游山玩水,也有很多同学是以升学为目的的。由于在语言学校升学比较困难,很多同学一再降低标准,有学上就可以了,或者干脆直接找工作不升学了。大学生还好,日语好,沟通能力强,是不难找工作的,有一技之长才可以进入大公司,高中生由于学历低,不升学就只能做便利店、药妆店、居酒屋或代购等方面的工作了,不是长远之计。第三种,申请SGU项目:SGU项目既有本科课程,又有硕博课程,比较看重GPA、托福或雅思、SAT或GER成绩、学生的项目经历和实践活动经验、奖项等条件,大部分理工类项目需要提前跟导师套磁并参加考试,基本都需要面试。SGU项目的申请时间不太一样,具体看所选择的大学和项目情况,一般国立大学申请时间较早,比如东京大学秋季项目在入学前一年的10月就开始申请了,而像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私立大学,申请时间较晚,秋季项目大概在当年的2月份开始申请,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有2次申请机会。0404.硕士升博士的条件和流程正在读研究生或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想继续深造读博士,条件和流程可以参考本科学历的同学升硕士,区别是申请博士更看重英语能力和科研水平,不同的大学要求差异比较大,有的导师要求学生有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经历,而有的导师并不要求,所以要根据具体学校和专业来具体分析。感谢您阅读完全篇内容,如果觉得有用,就请分享、收藏吧!
新华社东京8月11日电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研发支出较多的7个国家中,只有日本的新增博士数量在减少,日本的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也在大幅下降。日媒担忧日本科研竞争力会受此影响。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这项调查发现,研发经费较多的中美日韩英法德7国中,只有日本新增博士数量呈减少趋势。2000年日本每百万人中新产生127个博士,而这一数字到了2016年减少至118人。在这个指标上,21世纪初与日本相当的美韩在2016年大幅超过日本,分别达到258人和278人。报道称,这暴露出目前日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弱势。日本企业中,博士超过5%的行业只有制药业等部分行业,但在美国,主要行业的博士比例均超过5%。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在日本很难找到能发挥博士作用的职业,所以读博士的人减少了。这项调查还指出,人才培养的停滞似乎也影响到了日本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日本科研论文数量从最高时位居世界第2降至第4。在全球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高质量论文中,日本已大幅降至世界第9。日本媒体说,这项调查结果与2018年度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的结论一致,日本科研竞争力可能面临下降风险,相关趋势值得担忧。该白皮书显示,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在政府科研预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增幅最小。(完)
千叶大学是著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投资的一流大学。千叶大学教学质量优异,是很多留学生的申请首选。下面智课选校帝为您详细讲解千叶大学申请条件及专业设置,想去千叶大学留学的同学不要错过。一、日本千叶大学申请条件1、硕士课程、博士前期课程以及专门技术职务学位课程①大学毕业或可能毕业;②在外国完成或可能完成16年学校教育课程;③本校大学院认定具有与大学毕业同等以上学力的人。2、博士后期课程及后期3年博士课程①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可能取得硕士学位的人;②在外国被授予硕士学位或相当于学位的人,以及可能被授予硕士学位的人;③本校的大学院认定具有与硕士学位同等以上学力的人。3、4年博士课程①在大学完成或可能完成6年医学、牙学课程的人,或从兽医学系毕业或可能毕业的人;②在外国完成以及可能完成18年学校教育课程;③本校大学院认定具有与从6年医学、牙学课程或兽医学系毕业同等以上学力的人。二、日本千叶大学专业设置1、理学研究科:数学·信息数理学科、物理学科、化学科、生物学科、地球科学科2、看护学研究科:医院看护系统管理系、保护设施看护系统管理学、地域看护系统管理学3、工学研究科:建筑·都市科学、设计科学、人工系统科学、共生应用化学4、园艺学研究科:生物资源科学、绿地环境学、食料资源经济学5、融合科学研究科:细微科学、信息科学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地域文化形成、公共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综合文化研究、尖端经营科学7、医学研究院:医科学、综合药品科学、医疗药学8、药学研究院:综合药品科学、医疗药学9、专门法务研究科(法科大学院):法律基本科目、法律实务基础科目、基础法学·临接科目、展开·先端科目10、自然科学系:数学·信息数理学、理化学、生命·地球科学、纳米规模科学、都市环境系统、设计、建筑、机械系统、电子情报系统、智能情报工学、像科学、物质化学工学、材料·物性工学、生物资源科学、环境计划学11、教育学研究科:学校教育、国语教育、社会科教育、数学教育、理科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保健体育、技术教育、家政教育、英语教育、养护教育、学校教育临床、教学计划开发、学校管理关于日本千叶大学申请条件及专业设置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以上就是智课选校帝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尽在智课选校帝,祝大家学习进步,一切如意。
来源:环球网【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员因在本国难以就职流向海外,而在华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数位在中国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学者,听他们讲述来中国搞科研的故事。记者发现,这些日本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来中国,无外乎是出于对深耕专业领域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科研舞台”的深切渴望。1. 来中国是为了挣钱?误解!“在日本真没工作!”野和田基晴是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会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有人还因此遭遇网络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自2005年获得日本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野和田基晴迟迟未能谋得教职岗位,只得辗转于国内外高校做博士后。2010年,在中国台湾的博士后生活告一段落,野和田回到日本求职未果,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博士后生涯。2015年,野和田再次回到日本,但求职屡屡碰壁,后经在北大结识的友人引荐,仅凭一份个人简历,连面试都没有就开启了在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涯。说起来华契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给出相似理由。2016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岛袋隼士便赴巴黎天文台做起博士后。“在我的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的招聘岗位不过五六个,没被录用的话,只能接着做博士后。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必须把眼光放到国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7月,岛袋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在云南大学获得教职。“终于不用再找工作了!”岛袋隼士说这番话时人在云南大学的研究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所“双一流”高校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他们之间用英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国际化。据岛袋讲,他还成功申请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只要做出成绩,他便可以晋升副教授,顺利的话,40岁前后就可以荣升教授。这在日本难以想象,45岁时生活依然颠沛流离的学者大有人在。岛袋眼下醉心于研究,他说要珍惜这份幸运。2. “在这里获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22143.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9亿元。《日本经济新闻》称,以2018年的数字看,日本的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1/7。而且,日本大学当中未满40岁的教员比重在2016年跌至23.4%,创下新低,年轻学者谋求教职愈发困难。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创业补贴等。外籍学者可提交英文申请材料,且不会因此在审查上处于劣势。野和田基晴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4年1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与他相同资历的学者,如果在日本申请,大概只有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可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推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不得不做事务性工作。受困于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做研究。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直追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岛袋隼士说,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支持下加入了某个国际望远镜研究项目,可以优先使用最新获取的研究数据。该项目并不免费,没有财政支持单凭学者自身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田中(化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远大于日本大学,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占比低,可以专心搞科研。此外,在中国,导师具有独立性,能相对自由地开展主题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最让田中羡慕的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学校、不挑地点,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走上学术道路,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求之而不得的待遇。不过,田中也提到中国科研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他看来,中国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应聘高校里有无相识的中国老师格外重要。否则即便简历上的成绩再突出,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田中还说,有些学者为了申请更多经费,拼命把研究内容往国家政策上靠拢,长此以往逐渐背离了研究的初心,本末倒置;还有一些知名学者形成了某种权威主义,一时难以推翻。3. 社交媒体驱动中国科研“中国的科研经费确实比日本充足,外界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光凭这一点并不能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在采访过程中,野和田基晴表示,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沟通能力”,通过相互探讨促使自身能力更进一步。野和田观察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科研风格存在两点明显差异。第一,研究室的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非常团结,沟通顺畅;第二,社交媒体的繁荣促进了科研的发展。野和田本人对此已经非常适应——《环球时报》记者最初给野和田发了采访邮件,他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搜索手机号码加上记者微信。野和田告诉记者,日本人到现在仍然喜欢发邮件,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局限性明显,对方快的话一天之内回复,慢的要等很久。中国不一样,大家在微信上建了不同的群,无论是教师之间的联络,还是团队内部讨论研究内容,都可以随时沟通,非常便捷。“我们的群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野和田说,所有成员被凝聚成一股力量,重视团队合作,最终团队和个人都能取得相应成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意识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社交媒体的发达在其中起到驱动和促进的作用。作为在中国搞科研的学者,日本研究人员难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在其国内遭到批判,有关技术流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般社团法人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20多年,很多退休日本技术人员被中韩企业返聘,因此一直有声音质疑日本技术流出,甚至说有些尖端技术被用于武器开发。“实际上,所谓因高新技术流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也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只不过日本过去是技术强国,外界容易过度评价日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木英介说岛袋隼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基础科学说白了就是“理论研究”,无所谓“偷与不偷”。这种不好“变现”的学科,不存在技术流出的问题,反倒是很多学者在中国得到支持,发表大量论文,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木英介也表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同,并不涉及技术问题。日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技术流出”的担心是个误会。在他看来,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更应鼓励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4.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木英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下的日本,几乎没有研究者的岗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科研人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为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年轻学者的确越来越多。岛袋隼士有同感,身边不断有日本朋友向他打听在中国的研究生活。“去中国吧!”“经费充足”“广泛招聘”……在日本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这样的宣传不在少数。野和田基晴认为,这种关键词有些片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实际上,他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深感“竞争愈发激烈”。野和田说,以前欧美各国位于科研第一方阵,很多日本学者都以赴欧美深造为目标。但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世界前沿,不光是日本,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级科研人员都愿意到中国搞研究。再加上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留在中国的日本学者为18460人,连续4年呈现上升趋势。木英介表示,可以进行独立研究、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相当有诱惑力,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比肩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在中国搞科研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实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一切要靠实力说话!科研经费再充足,没有研究成果也申请不到,学术岗位再多,发表不了论文也就无法坐稳。”野和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太多优秀人才聚集,很多自以为崭新的课题已经有人做过,所以必须时刻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以致“有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竞争激烈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往的通过率约为20%,现在降到15%。而且,外籍学者仅凭一份简历就能获得教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每天(给自己)加油!加油!”野和田用中文说。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畑亨已在该校工作6年,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媒体将他塑造成在中国顶尖学府工作的“优秀学者”,这是误会。实际上,他现在面临申请科研经费遇阻、论文难以发表的困境,指导的学生也因感到危机而打算另寻出路。“我的研究生涯陷入风烛残年的窘境,”高畑亨说。这6年里,高畑亨习惯了中国的研究生活,但中国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主要还是用中文进行,使他时常产生“访客”的感觉。而自己的研究室没能发表论文,更让他感到艰难。高畑亨表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中国,不断有新的挑战,挑战成功的人能获得远远高于日本的报酬。眼下,高畑亨正在为获取重要的研究数据而拼尽全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场竞争,要么率先发表论文,要么终结学术生涯,我倒要看看哪个先来。”
“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员因在本国难以就职流向海外,而在华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数位在中国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学者,听他们讲述来中国搞科研的故事。记者发现,这些日本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来中国,无外乎是出于对深耕专业领域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科研舞台”的深切渴望。1. 来中国是为了挣钱?误解!“在日本真没工作!”野和田基晴是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会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有人还因此遭遇网络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 野和田基晴自2005年获得日本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野和田基晴迟迟未能谋得教职岗位,只得辗转于国内外高校做博士后。2010年,在中国台湾的博士后生活告一段落,野和田回到日本求职未果,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博士后生涯。2015年,野和田再次回到日本,但求职屡屡碰壁,后经在北大结识的友人引荐,仅凭一份个人简历,连面试都没有就开启了在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涯。说起来华契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给出相似理由。2016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岛袋隼士便赴巴黎天文台做起博士后。“在我的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的招聘岗位不过五六个,没被录用的话,只能接着做博士后。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必须把眼光放到国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7月,岛袋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在云南大学获得教职。 云南大学的岛袋隼士“终于不用再找工作了!”岛袋隼士说这番话时人在云南大学的研究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所“双一流”高校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他们之间用英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国际化。据岛袋讲,他还成功申请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只要做出成绩,他便可以晋升副教授,顺利的话,40岁前后就可以荣升教授。这在日本难以想象,45岁时生活依然颠沛流离的学者大有人在。岛袋眼下醉心于研究,他说要珍惜这份幸运。2. “在这里获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22143.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9亿元。《日本经济新闻》称,以2018年的数字看,日本的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1/7。而且,日本大学当中未满40岁的教员比重在2016年跌至23.4%,创下新低,年轻学者谋求教职愈发困难。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创业补贴等。外籍学者可提交英文申请材料,且不会因此在审查上处于劣势。野和田基晴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4年1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与他相同资历的学者,如果在日本申请,大概只有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 “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可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推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不得不做事务性工作。受困于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做研究。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直追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岛袋隼士说,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支持下加入了某个国际望远镜研究项目,可以优先使用最新获取的研究数据。该项目并不免费,没有财政支持单凭学者自身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田中(化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远大于日本大学,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占比低,可以专心搞科研。此外,在中国,导师具有独立性,能相对自由地开展主题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最让田中羡慕的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学校、不挑地点,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走上学术道路,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求之而不得的待遇。不过,田中也提到中国科研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他看来,中国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应聘高校里有无相识的中国老师格外重要。否则即便简历上的成绩再突出,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田中还说,有些学者为了申请更多经费,拼命把研究内容往国家政策上靠拢,长此以往逐渐背离了研究的初心,本末倒置;还有一些知名学者形成了某种权威主义,一时难以推翻。3. 社交媒体驱动中国科研“中国的科研经费确实比日本充足,外界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光凭这一点并不能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在采访过程中,野和田基晴表示,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沟通能力”,通过相互探讨促使自身能力更进一步。野和田观察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科研风格存在两点明显差异。第一,研究室的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非常团结,沟通顺畅;第二,社交媒体的繁荣促进了科研的发展。野和田本人对此已经非常适应——《环球时报》记者最初给野和田发了采访邮件,他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搜索手机号码加上记者微信。野和田告诉记者,日本人到现在仍然喜欢发邮件,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局限性明显,对方快的话一天之内回复,慢的要等很久。中国不一样,大家在微信上建了不同的群,无论是教师之间的联络,还是团队内部讨论研究内容,都可以随时沟通,非常便捷。“我们的群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野和田说,所有成员被凝聚成一股力量,重视团队合作,最终团队和个人都能取得相应成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意识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社交媒体的发达在其中起到驱动和促进的作用。作为在中国搞科研的学者,日本研究人员难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在其国内遭到批判,有关技术流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般社团法人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20多年,很多退休日本技术人员被中韩企业返聘,因此一直有声音质疑日本技术流出,甚至说有些尖端技术被用于武器开发。“实际上,所谓因高新技术流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也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只不过日本过去是技术强国,外界容易过度评价日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木英介说岛袋隼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基础科学说白了就是“理论研究”,无所谓“偷与不偷”。这种不好“变现”的学科,不存在技术流出的问题,反倒是很多学者在中国得到支持,发表大量论文,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木英介也表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同,并不涉及技术问题。日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技术流出”的担心是个误会。在他看来,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更应鼓励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 野和田基晴(左三)与其他中外学者4.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木英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下的日本,几乎没有研究者的岗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科研人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为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年轻学者的确越来越多。岛袋隼士有同感,身边不断有日本朋友向他打听在中国的研究生活。“去中国吧!”“经费充足”“广泛招聘”……在日本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这样的宣传不在少数。野和田基晴认为,这种关键词有些片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实际上,他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深感“竞争愈发激烈”。野和田说,以前欧美各国位于科研第一方阵,很多日本学者都以赴欧美深造为目标。但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世界前沿,不光是日本,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级科研人员都愿意到中国搞研究。再加上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留在中国的日本学者为18460人,连续4年呈现上升趋势。木英介表示,可以进行独立研究、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相当有诱惑力,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比肩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在中国搞科研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实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一切要靠实力说话!科研经费再充足,没有研究成果也申请不到,学术岗位再多,发表不了论文也就无法坐稳。”野和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太多优秀人才聚集,很多自以为崭新的课题已经有人做过,所以必须时刻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以致“有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竞争激烈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往的通过率约为20%,现在降到15%。而且,外籍学者仅凭一份简历就能获得教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每天(给自己)加油!加油!”野和田用中文说。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畑亨已在该校工作6年,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媒体将他塑造成在中国顶尖学府工作的“优秀学者”,这是误会。实际上,他现在面临申请科研经费遇阻、论文难以发表的困境,指导的学生也因感到危机而打算另寻出路。“我的研究生涯陷入风烛残年的窘境,”高畑亨说。这6年里,高畑亨习惯了中国的研究生活,但中国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主要还是用中文进行,使他时常产生“访客”的感觉。而自己的研究室没能发表论文,更让他感到艰难。高畑亨表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中国,不断有新的挑战,挑战成功的人能获得远远高于日本的报酬。眼下,高畑亨正在为获取重要的研究数据而拼尽全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场竞争,要么率先发表论文,要么终结学术生涯,我倒要看看哪个先来。”来源:环球时报
文 | 专聊教育君(文章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北大是许多考生梦想考入的高等学府,能够考进北京大学,是一辈子都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孩子要是能考上北大,作为父母的也倍感自豪。孩子要是能考上北大,对于父母而言,真是“祖坟冒青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如同高中状元。北京大学历年来也培养出许多的优秀学子,他们许多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引领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成为了所在领域的领头羊。嗯,在北京大学历届培养出来的学子当中,有一位高材生成为了北大师生们不愿提起的对象,他便是北大学子石平。赴日本攻读博士而不归1984年石平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北大就读期间,成绩优秀,表现良好,之后他选择了赴日本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出国留学深造的学子,我们都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学有所成,能够回国支持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石平,我们也有着如此的期待。可惜的是,石平博士毕业之后,选择留在日本发展,而且还颠覆了北大师生对他树立起来的好印象。发表过激言论,有意抨击祖国学有所成的石平,并没有走上一条正道,反而是走进了一条“不归路”,他曾在日本发表过许多过激的言论,有意来抨击祖国,曾还写下一本题为《我为何抛弃中国》的书籍。我们想不明白,石平曾在国内接受教育多年,而且还是北大毕业出来的高材生,但是却是非曲直不分,令人感到气愤。更改国籍和名字,定居日本石平在国内的学术界已经是“声名狼藉”了,在2007年的时候,石平更改了自己的国籍,改为了日本籍,而且还改了自己的名字为“石平太郎”。虽然改变了国籍和名字,但是石平却没有改头换面,重新做个好人,继续用不齿的言论来抨击祖国,这也让他背负了让人唾弃和批评的罪名,也成为了北大师生不愿提起的高材生。对于石平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到气愤和恼怒,他也被贴上了“忘本”的标签,成为了反面教材。有的人直言石平是白白浪费了北大稀缺的教育资源,培养出这样的“白眼狼”,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恨。从清华北大培养出来的学子,不少选择了出国留学,但他们心系祖国,立志学有所成之后,回国报答中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虽然有些学子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但他们也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而没有像石平一样,改了名字就“忘了娘”。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如果你喜欢教育君的文章,你的点赞,是对教育君最大的鼓励,你的转发,是对教育君的支持,你的收藏,是对教育君的肯定,你的留言,教育君会及时回复。
“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员因在本国难以就职流向海外,而在华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数位在中国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学者,听他们讲述来中国搞科研的故事。记者发现,这些日本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来中国,无外乎是出于对深耕专业领域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科研舞台”的深切渴望。1. 来中国是为了挣钱?误解!“在日本真没工作!”野和田基晴是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会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有人还因此遭遇网络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野和田基晴自2005年获得日本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野和田基晴迟迟未能谋得教职岗位,只得辗转于国内外高校做博士后。2010年,在中国台湾的博士后生活告一段落,野和田回到日本求职未果,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博士后生涯。2015年,野和田再次回到日本,但求职屡屡碰壁,后经在北大结识的友人引荐,仅凭一份个人简历,连面试都没有就开启了在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涯。说起来华契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给出相似理由。2016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岛袋隼士便赴巴黎天文台做起博士后。“在我的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的招聘岗位不过五六个,没被录用的话,只能接着做博士后。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必须把眼光放到国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7月,岛袋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在云南大学获得教职。云南大学的岛袋隼士“终于不用再找工作了!”岛袋隼士说这番话时人在云南大学的研究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所“双一流”高校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他们之间用英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国际化。据岛袋讲,他还成功申请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只要做出成绩,他便可以晋升副教授,顺利的话,40岁前后就可以荣升教授。这在日本难以想象,45岁时生活依然颠沛流离的学者大有人在。岛袋眼下醉心于研究,他说要珍惜这份幸运。2. “在这里获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22143.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9亿元。《日本经济新闻》称,以2018年的数字看,日本的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1/7。而且,日本大学当中未满40岁的教员比重在2016年跌至23.4%,创下新低,年轻学者谋求教职愈发困难。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创业补贴等。外籍学者可提交英文申请材料,且不会因此在审查上处于劣势。野和田基晴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4年1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与他相同资历的学者,如果在日本申请,大概只有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 “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可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推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不得不做事务性工作。受困于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做研究。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直追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岛袋隼士说,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支持下加入了某个国际望远镜研究项目,可以优先使用最新获取的研究数据。该项目并不免费,没有财政支持单凭学者自身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田中(化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远大于日本大学,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占比低,可以专心搞科研。此外,在中国,导师具有独立性,能相对自由地开展主题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最让田中羡慕的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学校、不挑地点,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走上学术道路,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求之而不得的待遇。不过,田中也提到中国科研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他看来,中国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应聘高校里有无相识的中国老师格外重要。否则即便简历上的成绩再突出,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田中还说,有些学者为了申请更多经费,拼命把研究内容往国家政策上靠拢,长此以往逐渐背离了研究的初心,本末倒置;还有一些知名学者形成了某种权威主义,一时难以推翻。3. 社交媒体驱动中国科研“中国的科研经费确实比日本充足,外界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光凭这一点并不能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在采访过程中,野和田基晴表示,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沟通能力”,通过相互探讨促使自身能力更进一步。野和田观察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科研风格存在两点明显差异。第一,研究室的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非常团结,沟通顺畅;第二,社交媒体的繁荣促进了科研的发展。野和田本人对此已经非常适应——《环球时报》记者最初给野和田发了采访邮件,他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搜索手机号码加上记者微信。野和田告诉记者,日本人到现在仍然喜欢发邮件,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局限性明显,对方快的话一天之内回复,慢的要等很久。中国不一样,大家在微信上建了不同的群,无论是教师之间的联络,还是团队内部讨论研究内容,都可以随时沟通,非常便捷。“我们的群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野和田说,所有成员被凝聚成一股力量,重视团队合作,最终团队和个人都能取得相应成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意识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社交媒体的发达在其中起到驱动和促进的作用。作为在中国搞科研的学者,日本研究人员难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在其国内遭到批判,有关技术流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般社团法人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20多年,很多退休日本技术人员被中韩企业返聘,因此一直有声音质疑日本技术流出,甚至说有些尖端技术被用于武器开发。“实际上,所谓因高新技术流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也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只不过日本过去是技术强国,外界容易过度评价日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木英介说岛袋隼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基础科学说白了就是“理论研究”,无所谓“偷与不偷”。这种不好“变现”的学科,不存在技术流出的问题,反倒是很多学者在中国得到支持,发表大量论文,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木英介也表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同,并不涉及技术问题。日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技术流出”的担心是个误会。在他看来,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更应鼓励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野和田基晴(左三)与其他中外学者4.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木英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下的日本,几乎没有研究者的岗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科研人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为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年轻学者的确越来越多。岛袋隼士有同感,身边不断有日本朋友向他打听在中国的研究生活。“去中国吧!”“经费充足”“广泛招聘”……在日本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这样的宣传不在少数。野和田基晴认为,这种关键词有些片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实际上,他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深感“竞争愈发激烈”。野和田说,以前欧美各国位于科研第一方阵,很多日本学者都以赴欧美深造为目标。但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世界前沿,不光是日本,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级科研人员都愿意到中国搞研究。再加上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留在中国的日本学者为18460人,连续4年呈现上升趋势。木英介表示,可以进行独立研究、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相当有诱惑力,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比肩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在中国搞科研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实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一切要靠实力说话!科研经费再充足,没有研究成果也申请不到,学术岗位再多,发表不了论文也就无法坐稳。”野和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太多优秀人才聚集,很多自以为崭新的课题已经有人做过,所以必须时刻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以致“有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竞争激烈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往的通过率约为20%,现在降到15%。而且,外籍学者仅凭一份简历就能获得教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每天(给自己)加油!加油!”野和田用中文说。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畑亨已在该校工作6年,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媒体将他塑造成在中国顶尖学府工作的“优秀学者”,这是误会。实际上,他现在面临申请科研经费遇阻、论文难以发表的困境,指导的学生也因感到危机而打算另寻出路。“我的研究生涯陷入风烛残年的窘境,”高畑亨说。这6年里,高畑亨习惯了中国的研究生活,但中国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主要还是用中文进行,使他时常产生“访客”的感觉。而自己的研究室没能发表论文,更让他感到艰难。高畑亨表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中国,不断有新的挑战,挑战成功的人能获得远远高于日本的报酬。眼下,高畑亨正在为获取重要的研究数据而拼尽全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场竞争,要么率先发表论文,要么终结学术生涯,我倒要看看哪个先来。”
中国侨网8月29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近年来,中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这七个国家里,只有日本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增长趋势缓慢。这让日本文部科学省倍感压力,危机感升温。该研究所比较了中、日、韩、美、英、德、法7个国家的每一百万人口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比较的年份为2008年和2014到2017年。结果显示,最新取得硕士学位的人数除日本外的6国均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中国比2008年度增加了1.55倍,为350人;法国增加了1.27倍,为1976人。只有日本与2008年度相比增加了0.97倍,为570人。博士学位也出现同样趋势,韩国增加了1.46倍,为279人;英国增加了1.23倍,为353人。日本增加了0.90倍,为118人。日本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就开始减少。另外,统计还发现,日本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偏重于自然科学领域,其他国家则偏重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硕士学位获得者。正在东京大学攻读工业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陈同学分析认为,在日本拥有博士学位的学者中,绝大多数人不得不成为被各研究所临时雇佣的研究员,期限往往从2年到5年不等,这种就业的困境,工作的不稳定是大家对攻读硕士、博士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丘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