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中国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救金者、应征者以及各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值得注意的是,曾在亚洲发展壮大的日本,如今已被我国超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日本人才的流失,他们都开始投奔中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最近,日媒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研究者不断流入中国》的文章,对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写道:日本科研人员持续流入中国的趋势值得关注,中国在发展中不断吸纳全球优秀人才,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岗位短缺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人才的待遇和重视,而日本岗位空缺,显然无法留住国内的人才流失。举例来说,2005年我有一位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的博士后教授,他最初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准备到日本发展工作,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之后,这位教授回到浙江大学,找到了一份研究工作,他有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待遇也很好,远远超过日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投奔中国的日本国家天文台教授,现在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宇宙学研究室主任,而作为物理学权威的日本教授则被我国盛情邀请,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另外,一些多年来来来华的日本研究人员表示,曾有过良好的待遇和研究成果,但许多美国科技公司的收购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抢走,许多无法忍受这份气的人选择离开日本,选择待遇更好、发展更稳定的中国。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顶级科技人才的流失从未停止过,这些新兴、高端产业的人才愿意去选择像中国、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据日本外务省统计,在过去三年中,到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顶尖人才数量同比增长了25%,光日本机电企业就有至少1000名顶尖人才来到中国。就拿通信巨头华为公司来说,华为对外招聘的工程学毕业生,月薪高达40万日元(约合25193元),是日本同行最高薪酬的两倍。对高端人才来说,全职司机的住房津贴保险除了薪水高外,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就目前各种数据来看,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现在,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年轻人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过去两年的科技预算已经不到中国的1/7,这让许多日本科学家选择了中国,他们直言中国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虽然我们无法预先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但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是在人们能够自由和专注于梦想的时候实现的。——加州理工大学前校长让·卢·查莫(Jean Lou Chameau)撰文 | 庄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2019年2月24日,在蔡荣根院士的带领下,我与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晓欢博士一起踏上了此次日本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访学之旅。经过约3个小时的飞行,下午四点半,飞机平稳降落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来自东京大学IPMU的皮石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从羽田机场乘坐班车直达东京大学附近的三井花园酒店入住,行程需要1个半小时,但路况非常好,完全没有堵车,让人心情格外舒畅,感觉此次日本之行必定也会顺利圆满。第二天一早,乘坐公交车,我们抵达了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东京大学Kavli数物联携宇宙研究机构(IPMU) ,这里要顺便赞一下日本的公交系统,公交车到站时间非常准时,与站牌上的时刻表前后误差不到两分钟,方便乘客尤其是上班族安排出行时间。IPMU坐落于东京市千叶县东京大学柏之叶校区内,紧邻著名的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柏之叶校区并不大,东京大学的众多研究机构都汇聚于此,包括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2015年诺奖得主Kajita Takaaki(梶田隆章)任所长)、物性研究所等等。东京大学柏之叶校园IPMU是一座外表其貌不扬的独立建筑,水泥砖块结构,外墙没有任何修饰,保留了水泥的原生态面貌,坚固而冷峻,很契合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气质: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在接下来的几天与IPMU的科学家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IPMU的整体建筑结构是由几位创始科学家们(Hitoshi Murayama(村山齐)、Tsutomu Yanagida(柳田勉)等)精心设计的,他们借鉴了包括英国牛顿数学所在内的欧美知名研究机构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开展基础研究所需要的自由、开放和促进交流的科研环境,设计了这座大楼的总体结构,然后由日本本土的建筑师们加以实现,这座建筑还获得了日本设计大赏的荣誉。IPMU正门从IPMU的正门走进去,左手边是一整排移动黑板,右手边是一块望不到尽头的长黑板,黑板上画满了七倒八歪、五花八门的公式和草图。在多媒体如此盛行的时代,黑底白字的手工推演依然是科学家们最喜爱的交流方式。IPMU一层走廊上到二层,从电梯口出来拐个弯儿,才终于看到了这所研究机构的全貌。它是一个中空的大loft结构,几乎80%的空间是开放式的,像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种课桌椅、大长桌、圆桌、沙发和茶几,如果不是被四周林立着的黑板和白板上的数学和物理公式包围,你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五六百平的大咖啡馆。这种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当天下午与IPMU副所长Tomiyoshi Haruyama(春山富义)教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IPMU每天下午3点都安排了CoffeeTime, 并要求在IPMU的每一位科学家、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参加,这项要求甚至被写进了合同里!看来,咖啡与黑板、粉笔一样,是科学家们的必备,不可或缺!IPMU大厅科研人员办公室科学家们的办公室位于二、三、四、五层,呈螺旋型上升结构环绕于大厅四周,在大厅讨论或者喝咖啡时,透过墙上的玻璃门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家们的办公室,这样的设计初衷也是方便大家打招呼、交流和找人讨论问题。也许某一天你在咖啡厅喝着咖啡,突然灵光一现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激动到立刻想找一位同行讨论,抬头看到某某大牛的办公室亮着灯,这时你只需要直呼其名一声,或者迅速跑上楼去,分分钟就能完成讨论,甚至一篇论文由此诞生(据说IPMU有一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关于超新星的论文,就是由当时的一位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在咖啡厅讨论完成的,并在随后不久被实验物理学家观测到,不得不说这才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与这个超大咖啡厅相比,科学家们的办公室可以说是非常简单迷你了,十多平方米的面积,有的还要两人共享。据说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促进交流,局促的空间让科学家们不要总是在办公室里待着,能时常出来讨论讨论。看来,为了给科学家们营造合作交流的环境,IPMU确实是煞费苦心,做到了极致!IPMU Coffee Time从左到右:春山富义、蔡荣根、佐佐木节在IPMU访问的第一天,我们与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柳田勉教授和副所长春山富义教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IPMU的成立源于从2007开始,日本政府下决心要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国际化科研机构的初衷,为此推行WPI项目计(The 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itiative),并在全日本征集项目建议书,并找到了当时在东京大学任职的柳田教授。柳田教授从事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他非常有兴趣加入这个计划。机缘巧合,当时柳田教授的隔壁来了一位访问学者是做数学物理的,两人喝着咖啡就聊起了这个事儿,聊着聊着就一拍即合,决定写个proposal,成立这么一个研究机构,它的科研方向就定为三大领域:数学、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因为他们认为这三个领域是研究宇宙最基本的起源和结构的,是人类好奇心驱动所想要知道的最最终极和本质的问题。而当时柳田教授的这位邻居正是来自美国Caltech的Hirosi Ooguri(大栗博司)教授,他也成为了IPMU的5位创始人之一,并于2018年接任Hitoshi Murayama(村山齐)教授,成为了IPMU的第二任所长。这也是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又一例证,也被传为了佳话。采访柳田勉教授正是本着对开放交流和国际合作精神的推崇,IPMU在运行模式、人员配置、和经费安排上都处处体现出国际化、促进合作交流、营造开放自由环境的特质。固定科研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博士后)的比例为1:2(目前IPMU有35位固定研究人员,65位博士后研究人员), 运行经费中的50%以上用于学术活动和访问交流,每年有500-600位访问科学家,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都要求双语且工作语言为英语,所有IPMU的members必须参加每天的Coffee Time (下午三点准时打铃提醒) ,每位固定研究人员要求每年必须出国1-3个月,等等。在IPMU,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经费由研究所承担,无需从科研人员的经费支出,正因如此,青年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博导和合作导师,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不必担心导师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支持。IPMU报告厅春山副所长的报告在与IPMU所长大栗博司教授和副所长佐佐木节教授的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IPMU的运行理念和发展模式。大栗所长告诉我们,IPMU每年都要接受日本WPI的项目评估,评估专家由研究所以外的科学家们组成,每次评估他们都会在所里待上整整两天的时间,除了听取所长的年度报告以外,其余时间都在所里与科学家们一起交流讨论,了解研究所的科研进展情况。而WPI项目对IPMU的支持也只剩下最后的三年了(WPI项目一个周期支持10年,最多延长5年,IPMU是全日本唯一一个获得5年延续支持的研究机构),IPMU目前也正在积极寻求其他的经费资助,以保证不减少研究所学术交流活动的频次和规模,因为这是研究所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不能削减。包括日本政府、东京大学、各类基金项目以及民间资本都是可以争取的经费来源,也正因为此,大栗所长认为,科学家们对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他本人曾经撰写过科普书籍,还经常在日本的财经杂志上撰写一些科学散文和随笔,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尤其是让日本的企业家们了解科学,培养科学情怀,用这样的方式来推动全社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我想,这样的理念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基础科学研究由于其过于抽象和深奥,几乎不可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做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不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公众和社会传达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很难获得共鸣,科学的种子得不到播种,科学的精神也就不可能生根发芽,基础科学研究也就很难获得全社会的支持。这样一个科学家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如果不能够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和很长时间内制约基础科学研究的代际传承和发展。希望我们的科学家们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将投入科学研究一样的热情也投入到科学传播工作中去!与大栗博司所长访谈从左到右:庄辞、大栗博司、蔡荣根、佐佐木节为了了解和比较日本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情况,蔡荣根院士就基础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经费的比例问题与大栗所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日本政府对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所有经费支持都用在且只能用于科学家身上,也就是提供给科学家的收入,而开展学术活动、招聘博士后的经费是需要科学家们自己去争取的竞争性经费,但研究生的开支也是由政府提供的,由学生自己向政府申请,如JSPS计划等,不需要由导师经费负担。这样,申请科研经费对于日本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他完全可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选择申请或是不申请,也不会影响本人的收入,因为收入多少与经费多少完全无关。在IPMU,为了招聘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士后,由研究所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来招聘PostdocFellow。IPMU的博士后不属于任何一个PI的科研团队,可以没有合作导师,他们可以自由地开展科研工作,这也是IPMU对于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除了博士后和研究生以外,IPMU每年还邀请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作为Affiliate Member加入到IPMU,为他们提供旅费和食宿,随时欢迎他们来IPMU开展合作研究。我想,这样的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正是科学家们所崇尚和追求的。当科学家申请经费不与个人利益挂钩,培养学生不与个人收入挂钩,发论文也不与绩效奖励挂钩;当博士后能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合作导师,研究生可以自由申请经费的资助,是不是他们的学问也可以做得更加纯粹和自由?而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不需要申请大量的经费以维持科研团队的人员开支,是否也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本身?蔡荣根与大栗博司大栗博司教授是国际著名超弦理论物理学家,在与蔡荣根院士一起谈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时,他认为,基础科学研究的有用性不是短期可见的,它的重要性最主要的体现在其对其他所有学科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颠覆性的和长期的。大栗教授引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亚伯拉罕·弗莱特纳(Abraham Flexner)在他1939年的文章中的话:“大多数最终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的发现,都是由男人或是女人们做出的,这些人不是因为想成为有用的人,而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中的每一位才是实现科技创新最基本的单元和最需要支持的对象,而一个一流的科研机构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科学家们能够在其中充分地施展他们的才华,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的原始好奇心转化成原创的科研成果。加州理工大学前校长让·卢·查莫(Jean Lou Chameau)曾经说过:“虽然我们无法预先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但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是在人们能够自由和专注于梦想的时候实现的。我相信这种鼓励好奇心和追求看似无用的知识的理念依然是这个国家需要保护和培养的。”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愿意为人类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国家所需要保护和培养的!在IPMU的访问短暂而充实,这里的国际化程度之高、学术活动之频繁、学术氛围之开放,以及科研人员的自信、从容和笃定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生向往。当我们结束最后一天的访问,乘坐新干线列车离开东京前往京都时,我收到了IPMU秘书裕子小姐发来的邮件,她已经把我们在IPMU的照片挑选整理好放到IPMU的网盘中供我们下载,同时,她还非常贴心地推荐我们在京都可以吃到的非常好吃的日本传统小食和甜品,惊讶于裕子小姐如此高效的工作和温馨的服务,瞬间让我们旅途的疲倦烟消云散,平添一丝美好!在此,隆重感谢在IPMU工作的皮石博士、韩成成博士、葛韶峰博士,东京理工大学的章颖理博士和京都大学的张云龙博士的大力帮助和热情招待,让我们的行程顺利圆满!从左到右:葛韶峰、章颖理、庄辞、蔡荣根、王晓欢、皮石背景介绍:2018年6月,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席南华院士和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院士的大力推动下,中科院学部工作局通过了《从世界范围内数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探索我国数理科学研究的突破之路》咨询项目的立项,该项目将总结世界范围内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对基础科学领域革命性、颠覆性成果的产出过程和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科学的重点方向布局、高水平研究基地构建、机制体制环境优化、稳定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取得原创性突破成果的可行之路,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了开展该项目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席南华院士和蔡荣根院士在前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议我与数学院科研处王晓欢博士,走访世界上知名基础科学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研、对话访谈、采集资料,全面了解和分析它们成为世界基础研究领域顶级科研机构的关键之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是我们开启此次世界顶级科研机构之旅的初衷。文本为行程第一站——日本东京大学Kavli数物联携宇宙研究机构(IPMU)纪行。(未完待续)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返朴》,一群大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
本文为历史领域文章,描述的是日本人的祖先来源:科学研究报告,证实了考古学家的理论的历史往事。俄罗斯对通过科学研究报告,证实了日本人的祖先来源这一事实,作出了介绍和评价,以下为具体内容:现代日本人的历史始于2500年前,当时两个古代部族混居,成为日本人口的发展基础。根据考古学家的理论,现代日本人来自绳纹人,他们与从朝鲜半岛抵达日本的弥生人混合居住在一起。东京大学的科学研究人员,决定根据DNA科学分析,来确认考古学家理论的有效性。本次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的“自然界”学术研究网站。他们研究了来自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岛的 345名男性的Y染色体,所有样品均在1990年之前获得。日本科学家比较了现代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男性的Y染色体序列。他们发现了一组只有日本人才有的DNA序列。最有可能的是,它是从绳文人那里继承而来的。因此,生物科学的DNA分析数据,证实了研究两种古代文化古迹的考古学家的理论。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自知名的“自然界”学术研究网站上的科学研究报告《整个Y染色体序列的分析揭示了绳文时期的日本人口历史》,即“Analysis of whole Y-chromosome sequences reveals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history in the Jomon period”。一、该项目的科学研究人员为:东京大学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渡边裕介,中田义介和小林君。即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Graate School of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Yusuke Watanabe, Izumi Naka & Jun Ohashi。东京大学医药学院人类遗传学系:泽井浩美,结城瞳和德永胜等即Department of Human Genetics, Graate School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Seik-Soon Khor, Hiromi Sawai, Yuki Hitomi & Katsushi Tokunaga。该科学研究报告所附图表二、绳纹和弥生被认为是现代大陆日本人的两个主要祖先人口。即The Jomon and the Yayoi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two major ancestral populations of the modern mainland Japanese。绳文晚期的气候较为寒冷,可能导致了绳纹人的食物严重短缺,他们以从事狩猎和采集为生。而弥生移民带来的水稻种植,可能有助于绳纹人的人口规模恢复。即The colder climate in the Late to Final Jomon period may have resulted in critical shortages of food for the Jomon people, who were hunter-gatherers, and the rice farming introced by Yayoi immigrants may have helped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Jomon people to recover.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在弥生时代开始从狩猎和采集等,过渡到自给自足的农业稻米粮食生产活动。该科学研究报告所附图表三、关于日本起源的普遍假设是“双重结构模式 ”,其中现今的日本人口是由土著绳纹人和从东亚大陆迁移的弥生移民的混合居住形成的。即The prevailing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is “the al structure model” where the present-day Japanese population is formed by an admixture between indigenous Jomon people and Yayoi immigrants who migrated from continental East Asia 。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弥生移民主要通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而日本仍然保留了绳文人的基因组成分。即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large number of Yayoi immigrants came mainly through the Korean Peninsula to mainland Japan, and the mainland Japanese still retain genomic components from the Jomon people。该科学研究报告所附图表最近一项关于从历史上在日本(福岛县)居住的古代绳文人中提取的古DNA的研究表明:即A recent study of ancient DNA extracted from the remains of Jomon indivials who had lived in mainland Japan (Fukushima Prefecture) suggested that。五、现代日本人有12%的基因组成,来自古代绳纹人。在遗传上,日本人与韩国人密切相关,其次是其它大陆东亚人。即12% of the genomic components of the modern mainland Japanese were derived from the Jomon people. Genetically, the mainland Japane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Koreans, followed by other Continental East Asians。该科学研究报告所附图表本文旨在发掘历史,解读历史,以史为镜,以史鉴今。
北京时间10月9日,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令人遗憾的是,在揭晓的榜单中,并没有出现中国人的名字,而日本的科学家吉野彰出现在了名单中。2019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分别是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与吉野彰。这也是日本自2000年以来,获得的第19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日本已经有19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位。其实虽然说诺贝尔奖在文学奖和和平奖上受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自然科学奖,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还是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还是比较能代表国家的科研水平的,那么日本为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取得如此井喷式的科研成就呢?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就提出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在提出之初,很多人把它看作笑谈,因为当时的日本科研状况并不是特别好,诺贝尔奖的难度又非常大,所以并没有很多人在意,但是在短短二十年间,日本已经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这也让人们一开始正视日本的教育和科研。其实,日本对于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早在1960年,他们就制定了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而在之后的时间里,即便是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和泡沫经济破裂等重大的经济事件,日本对于科研的投入也没有显著下降。所以到了1975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就开始超过了英法两国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而在大学教育上,日本也比较崇尚学风开明自由,而且在产学结合上,日本的大学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数量相比,我国就显得有一点寒酸了,2012年,莫言老师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第一次获得诺奖,但令人尴尬的是,莫言并不算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虽然他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过文学硕士,但当时的他已经小有名气,很明显,他的文学素养并不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其实这也算是对我国的教育敲响了一个警钟,虽说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实际上,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上仍有一定的差距。而很多我国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也非常关心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像我们敬重的钱老就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实际上在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上,我国一直在努力,就像为了解答钱学森之问,我国专门实施了以培养拔尖人才为核心的珠峰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中高校进行,我们也坚信,这些高校一定能培养出我国的顶尖人才。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之所以近几十年的科研成就呈现井喷式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上个世纪就开始进行发力,2000年以后日本诺奖的获得者研究成果大多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以,或许中国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也会出现一个诺奖井喷式的发展,毕竟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国大学,加油!(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研究人员寻求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动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员难以在国内大学等机构找到工作岗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高畑亨从事灵长类脑基因研究。他说:“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没找到职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自2008年起在美国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开始为回日本就业做准备,但没有找到工作。高畑之后开始在其他国家找工作,并于2014年被浙江大学录用。他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环境非常好。在新设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虽然浙江大学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严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国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日本。不仅年轻研究人员投奔中国,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梶野敏贵(64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为理论物理学权威接到来自中方的热情邀请,中方还为其提供丰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他说:“中国学生干劲十足,让我觉得指导工作很有价值。”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约为8000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在中国停留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日本研究人员2018年度约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约25%,连续四年增加。熟悉中国招聘人才情况的日本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却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岗位数量少导致研究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此时中国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大约是中国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学教员中40岁以下的人所占比例为23.4%,是历史最低水平,年轻人难以获得职位。
文/涛声依旧日本科学早已亚洲第一?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为何他们能做到?目前诺贝尔奖已经开始颁发奖项了,中国还是无一人获奖,可我们的邻国日本却再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将,获得的是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国伙伴。日本的科学家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了吗?我们先不要妄下定论,其实早在2001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个计划,他们打着一个口号“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在这个计划公布前,日本只拿了9个诺贝尔奖,日本还是当时经济大国。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计划被公布出来之后,不光是外国媒体,就连日本的科学家们也都认为这个计划非常的可笑,但是也就是这位科学家在当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成为了这个计划的被动支持者,说起来有点滑稽。如今是2018年,从公布计划到现在的18年里,日本获得了18个诺贝尔奖,那个目标似乎已经唾手可得了,可是中国呢?获得诺贝尔奖的寥寥无几,在科学领域的更是凤毛麟角了,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科学领域一直处在亚洲领先地位。这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是处在世界领域地位了,这是不用质疑的,但是在科研领域呢?不是说没有进步,但是跟经济比起来,完全没得比,那么中国的科学水平为何一直落后于日本呢?问题出在哪呢?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二个字,“态度”,这里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就事论事,第一:日本科学家对待失败是集体研究,探讨为何会失败,而我们则会先去寻找到底谁是这次失败的负责人。第二:根据资料显示,日本十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2016的美国是2.8%,领先世界,科研经费的充足带来的就是科研人员的工资丰厚,远远高于公职人员以及白领。理性看待这件事情,我们最发达的是什么?娱乐行业?几天的工资抵得上一个科学家一辈子的收入,被私企抢走科学家?也许我们重视,但是这种重视远远不足够!
皮肤老了,我们人体会出现皱纹,长出老年斑,头发会慢慢变白,这些是我们都能看到的。但是当我们大脑老了,萎缩了,如果不是去医院检查,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但其实我们人体,大脑是远远比外表重要。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并不是必然,脑萎缩和衰老才是根源。很多人以为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事记不清来,忘性很多,有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放的东西放到了哪,而且还会出现手脚不灵活,失眠,头晕,步履蹒跚,反应迟钝等情况,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有关一位医学教授介绍道:很多中老年人常有的记忆力下降,手脚没有过去那么灵活,感到耳鸣、失眠等症状,都可能是与生理性的脑萎缩有关系。锻炼舌头:根据一份报道,日本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生活中坚持锻炼舌头可以间接的刺激脑部和面部的神经,从而缓解大脑的萎缩,同时还可以防止面部神经、肌肉的老化。科学家认为,人体出现老化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脑萎缩,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舌头僵化和表情变得呆板。日本科学家对很多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对比,让一组志愿者每天早晚可以坚持活动舌头,另外一组志愿者则不特别活动舌头。这样的实验持续了大约半年左右,研究发现:坚持活动舌头的一组人,他们的大脑细胞要比没有特别活动舌头的后者活跃,处理问题的反应力也要比后者快。科学家说:这一项研究结果让我们寻找到一条延缓大脑衰老的非食疗方法。基于这项研究,日本科学家建议每天早晚可以活动舌头,来活跃脑细胞,防止脑衰老和脑萎缩。(以下图片中可以简单的测试脑年轻度,5秒内,4个黑点与第一眼对比抖动幅度越大,说明我们的脑部越老,抖动幅度小,证明我们的脑部越年轻)如何活动舌头:1、吐舌头:舌尖想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的感觉,然后收回卷起,反复10次。2、转舌头:让舌头在口腔内,慢慢地以最大的范围顺时针转10圈,然后逆时针转10圈。3、舌头舔牙齿:将舌尖轻轻的抵住上颚10秒,然后抵住上齿外侧10秒,下齿外侧10秒,下齿内侧10秒。舌头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很多器官,它的机构能对我们饮食起到帮助,并且这套操做起来不拘时,早上能做,中午能做,晚上也可以,一般建议早晚各做一次即可。大脑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大脑灵活、不衰老、不萎缩,这样我们的各个器官、生理功能才能健康正常的进行。并且这是日本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和数据证明,只要我们平时经常做一做,不需要吃药还能省钱,更重要的是安全,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非常有利于我们人体健康长寿。
参考消息网2月21日报道日媒称,日本科学技术陷入低迷。据日本《读卖新闻》2月13日报道,日本科学技术实力危机的警钟敲响已久。日本优秀论文数量减少,被中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超过,屈居世界第九。年轻研究人员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国内研究环境存在的问题堆积如山。日本科学技术陷入低迷的原因何在?日本机器人展览上,机器人在表演“模特步”。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日本政府2018年底决定,国家设立有别于大学自定经营目标的统一指标对大学进行评分,对得分较高的大学拨发较高的运营费。这明显是政府对大学的干预行为。这必然导致研究一线混乱,大学拉拢优秀研究人员,无法产生新的研究。报道称,今后增强研究实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大产学合作。上世纪90年代泡沫崩溃后,企业相继关闭中央研究所,其结果是民间研究实力大幅下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全被甩给大学承担。应该加强企业和研究型大学的合作,推动技术革新。国家有必要投入资金搭建相关框架。据报道,日本的研究经费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投资领域有侧重,最近集中于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等。但这是政府制定战略的结果吗?给人较深的印象是,日本在追随美国和中国,优先投资能取得成果的领域。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展出新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对于新一代而言什么是必要的呢?应该对什么领域优先投资呢?如果没有不受外国动向左右的坚定想法,即使向特定领域集中投资也不会产生富有创意的研究。由于国立大学运营费拨款减少,不少研究人员感慨“研究越来越难做”。以年轻人为主,非正式编制的研究人员逐渐增加。若不在聘任期内写出论文,则下一个岗位也难找。研究人员无法静下心来做研究。报道称,在研究领域,失败是成功的第一步。但现在的课题是,研究人员无法尝试可能带来独创性成果的想法,只是推进容易预先料定结果的研究。为了今后强有力地支持基础研究,我们必须加强由研究人员向公司的宣传。
日本《朝日新闻》10月25日文章,原题:诺贝尔奖与中日的科学能力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10月揭晓,今年没有日本人获奖。但我事先还是做了写稿准备。为此,我不仅搜集了有影响力研究人员的成果,还收集了用来探讨科学技术政策问题的数据。不过,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实力的提高令我感到吃惊。比如,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8月份发表的名为《科学技术指标2020》的报告吸引了我的目光。报告分析了2016至2018年的国际论文情况(年均约为154万篇),以及不同国家研究者的撰写情况。结果显示,中国的论文数量占总数的19.9%,超过美国的18.3%,位居第一;在关注度较高的论文方面,中国排名第二,数量与排第一的美国接近。2000到2018年,中国大学或企业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科研经费增加5倍至15倍。与日美欧国家不到2倍的情况相比,中国的增长幅度非常突出。此外,中国向国外送出的留学生最多,约占世界总数的1/5,特别是赴美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非常多。不难从中看出中国有意在最尖端研究领域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反观日本,企业科研经费虽有所增加,但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经费停滞不前,且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日本送出的留学生最少。日本的研究成果也出现下滑,论文数量占世界总数的4.2%,位居第四;在关注度较高的论文方面,日本数量占比2.5%,位居第九……日本的科研情况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获诺奖的日本人比中国人多。但在自然科学奖项上,从研究者提出研究成果到最终获奖,大约需30年。若现在我们忽视中国科研不断进步的现实,30年后日本将被中国反超。(作者村山知博,曾茂译)
随着最新一期诺奖的颁出,日本已经连续 19 年获奖,将 19 枚奖牌收入囊中。毫无疑问,近几十年以来,日本的科技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与之相应的,在 AI 领域内日本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尽管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 AI 发展常被作为典型与欧美相比较。讨论日本的 AI 研究,不得不提到日本经济产业省旗下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 2015 年 5 月新设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AIR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Center)。ARIC 希望成为日本和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拥有 600 名员工,这个机构可谓了解日本 AI 发展方向的窗口,同时也聚集了日本一批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其中就包括辻井潤一。辻井潤一教授毕业于京都大学,1988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 ,2011 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任首席研究员,2015 年至今担任日本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他是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AIRC 主任。10 月 17 日,辻井潤一在 CNCC2019 上发表演讲,从日本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视角,解读了目前日本在 AI 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图|辻井潤一(来源:CNCC)据介绍,AIRC 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AI 算法(Algorithm)、大数据(Big Data)以及计算(Computing),既涉及最基础的 AI 理论研究,也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偏应用的研究,同时还有计算及设施的搭建。日本进行 AI 研究和应用的一个迫切动力,来自于它是全球最早一批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由此,AIRC 也明确把制造业、智慧生活和智慧科技等场景作为应用重点。在大会现场,他演示了几项 AIRC 正在进行的具体 AI 应用。例如,基于卫星对地球的全球监测,由数百个微卫星组成的“星座”,正在产生大量的地球图像数据,这些图像数据必须借助 AI 自动分析而不是通过人眼。现在,AIRC 正在开发一种智能系统,可以通过自动检测地球上的物体和事件,以更有效率地从巨大的卫星图像中收集有益的信息。精确度越来越高的图像,也意味着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准确识别地面特征,由此构建出的动态 3D 地图,也可以支持机器的自主制导和控制。而在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中,AI 的采用也在不断发展。AIRC 正在研究的一款机器人,可以通过产品装配过程的最终状态来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流程。此外,AIRC 还在开发新型机器人,以使它们能够处理没有固定形状或形态的物体,例如毛巾或衣服。AIRC 认为,发展至今,在工业场景中应用 AI,重点已经不仅仅在于提高效率,更在于提高质量和精确性。图|AIRC 的研究范围(来源:DeepTech)而在 Computing 上,AIRC 正在参与构建和运营日本最大的公共计算基础设施之一——超算 ABCI。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迅速增长,软硬件设施的结合,使传统HPC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相融合。ABCI 正是这样的一个产物,并曾在全球权威超算排名中以每秒 19.9petaflops 的速度位列第八。除了具体的研究以外,AIRC 还会围绕实施日本的人工智能战略,联合工业、学术界和政府,推动建设 AI 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开放式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即推动日本的 AI 产学研一体化。事实上,日本在 AI 研究方面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在于其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基础,比如拥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商,这些制造商可以与 AI 科学家共享专业知识,共同加快自动驾驶汽车的问世。日本制造业中的精密加工优势亦是类似情况。不过,也有分析指出,日本相较于中国,其刺激人工智能产业增长的社会条件仍有欠缺,因为 AI 的研发落地最终是需要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但长期的物质充足与老龄化,让日本社会对新兴科技的接受力和认同感严重滞后与钝化,而且个人消费多年疲软,也无法提供有力的市场刺激。因此,对于日本的 AI 公司来说,寻求全球化的市场将是自公司诞生起就存在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