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交大高金学院金融硕士有多难考?连续2年初试第1名被淘汰狐仙记

上海交大高金学院金融硕士有多难考?连续2年初试第1名被淘汰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简称“高金”,缩写“SAIF”),金融专业硕士每年的招生计划大约在70~80左右,学费15.8万元,学制两年,可以说是国内最贵的硕士之一。官方的宣传口号就是“中国的世界级金融学院”!说它牛,除了师资力量全部来自全球顶尖商学院之外,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之中也是特别难考,因为其每年除了推免生之外,在正式统考生之中的招生计划大约在5个左右(实际录取人数),你没看错,几乎绝大多数的指标都投放给了推免生。上海交大高金学院太难kao2019年的推免生人数为68人,其中光是上海交大本校就占了20个,另外第二多人数的是北京大学10人,其余大多也都来自国内顶尖名校以及西南财经大学这样的财经名校,不过在最近两年的高金学院金融硕士推免生中并没有看到“两财一贸”院校的学生身影。可能有的小伙伴不服气,我们学校没推免上,我考研考得高点行不行,400+能不能轻松考上高金学院,那么就让你看看怎样的人才能在最终的上交高金中脱颖而出。2019年推免生和2018推免对比为了方便对比,先来看看2018年的最终考研复试录取名单吧,看到名单是不是背后凉飕飕的,349分的被录取而413分的被刷了。看来高金学院的复试才是起决定性作用,而初试真的只是一个敲门砖而已。在初试之中,大家的分数虽然最高的413分和最低的332分差了81分之多,但这都不重要,复试才是关键,除了那个0分的任性小哥,最低的70分和最高的150分(满分200分)也是差了80分,是不是很神奇,完全有可能在复试让你成为逆袭成功的那一个,也有可能让初试第一的你名落孙山。复试比例加大也是大多数高校的未来考研趋势,初试由于刷题严重一定程度上真的鉴别不来谁优谁劣,复试才是真正的演武场。2018年的高金学院金融专硕录取来看看2019年上海交大高金学院金融硕士的最终复试结果吧,不巧初试第一名又在复试之中被淘汰。2019年的成绩和2018年的相比大家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夸张,最高的417分和最低的371分只有46分的差距,而复试的分数差距则急剧加大,最高的北大学霸高达170分,而最低的仅有74分。在被淘汰的考生之中,400+的考生有3位,财经第一名校上海财经大学的三位考生均被淘汰。在上交高金的复试细则之中,仅写了这么一句“综合考虑初试及复试成绩后,择优录取”,单看综合分数的话被淘汰的一些考生分数更高,那么到底是如何择优的呢?2019年高金学院金融硕士复试结果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考生未达到复试的“及格线”120分(满分200),这种解释你认同吗?

番木瓜

日本留学生活篇:留日第一年,最难的是什么?

2020年过得特别快,仿佛一切都才刚开始,但回过神来却已经到了9月。备考、出愿,线上面试…即便是在疫情当下,大家的留日计划也依然在继续推进。日本也渐渐放松了签证政策,相信离大家开启留学旅程的日子不远了!#留学第一年,什么最难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到日本的第一年,往往会是是面临各种挑战的最艰难的一年。这次,为了帮大家提前了解留日生活,我特意做了个问卷调查,题目是:「我来日本第一年最难的事情是:(可多选)」。有73位有留日经历的朋友做了选择,结果如下:选择“其他”项的人里面,提到了饮食习惯和打工辛苦的问题,也有几位朋友表示第一年愉快度过:#TA们的第一年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还选择了10位留学生前辈进行了深度的采访。旨在让大家通过前辈的故事和现状,对初到日本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准备。各位采访对象目前都在自己领域安定下来,过上了理想的生活。从当初的泥泞无助到今天的熠熠生辉,也让我深深感到个人努力与时间沉淀的力量。在此声明:本文涉及的人物及数字都来自真实的留日前辈分享。十分感谢这些朋友们对留学后辈的支持!采访对象1:MR.K初到日本时间:2006年初到日本情况:带一年奖学金读日本语别科取得学历/学位:工科硕士现状:毕业后在日工作并取得绿卡(永驻)第一年的最大困难:日语能力不够。具体:日语零基础来到日本。由于出色的专业课成绩和英文能力,在到达日本后3个月就通过了硕士的入学考试。但是在日本的学习一直进步不大。虽然通过9个月的学习合格了n1,但能力只停留于纸面,听说能力还是很欠缺。以至于在加油站工作,给客人加油时,把汽油听成柴油,导致客人大怒并赔了钱。采访对象2:MR.Z初到日本时间:2013年初到日本情况:进入语言学校备考大学院取得学历/学位:工科硕士现状:毕业后回国后进入日企工作。第一年的最大困难:不适应日本的食物。具体:吃不惯日式,不喜吃米。有些食材太贵或者买不到。跟中国北方的饮食习惯相差很多,味道偏甜偏淡。由于很难买到可口的吃食,最后自己学会了做饭。采访对象3:Ms.W初到日本时间:2012年初到日本情况:进入语言学校备考大学院取得学历/学位:经济学博士现状:毕业后回国供职于某金融机构研究所第一年的最大困难:经济压力具体:学费和物价都比较高,想自己打工赚钱但是又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节衣缩食过了第一年,window shopping,一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后面进入国立大学,学费获得减免,经济压力减轻了许多。采访对象4:Ms.C初到日本时间:2014年初到日本情况:国费留学直接进入到大学院取得学历/学位:经济学博士现状:毕业回国供职于国家研究机构第一年的最大困难:日语能力不够具体:由于有奖学金,又直接进学,所以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都不大。但是日语零基础,平时上课靠英语,生活上很不方便。没经历语言阶段,来了就开始了科研,学习日语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出去吃饭点菜都不会,只能手指着说这个那个。经常经历听不懂的尴尬,毫无国费生的优越感,反而特别羡慕学部上来的学生。采访对象5:Ms.J初到日本时间:2009年初到日本情况:本科毕业后读语言别科,目标是大学院 取得学历/学位:外语类硕士现状:硕士毕业后在国内学校担任日英双语教师第一年的最大困难:升学压力具体:英语专业毕业,想考日本的语言教育专业。但是日语能力和专业课能力都一般,准备时间也不多。害怕考不上,只能通宵达旦的学习。在大学院的夏季考失败后,顶着巨大压力在冬季考中合格。其实当时自己连考不上回国的行李都打包好了。采访对象6:Miss.S初到日本时间:2006年初到日本情况:国内高中毕业进入语言学校准备留考取得学历/学位:经济学博士现状:在日某大学任教第一年的最大困难:不知道要做什么具体:在国内读过语言课程。到了日本后,生活学习都要靠自己打理,而当时年纪太小,毫无思路,几乎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第一年。选择学校也基本靠语言学校老师给的建议。现在十分感谢他们。采访对象7:Miss.Q初到日本时间:2009年初到日本情况:进入语言学校,目标是考入大学院 取得学历/学位:博士中退现状:在日本某学校做教务管理第一年的最大困难:日语能力不足具体:日语零基础来日本,由于专业课成绩很好,不担心升学。但是老师讲话完全理解不了,买东西看医生都不能一个人去。半年内几乎都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特别害怕说错。想找一份兼职工作也因为日语不好没有成功采访对象8:Ms.H初到日本时间:2010年初到日本情况:日语专业,进入语言学校备考大学院现状:定居日本 全职主妇第一年的最大困难:想回国但父母不同意具体:日语水平很好,所以可以在语言学校期间补习进学考试。但是特别想家想父母,趁机票打折回国后就不想再去日本。被父母怒斥后,回到日本。之后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院,却找到了一份很喜欢的全职工作,就放弃了升学之路。采访对象9:Ms.D初到日本时间:2013年初到日本情况:语言学校备考大学院最终取得学历/学位:理学硕士现状:毕业后在日本就职第一年的最大困难:经济压力具体:家里给的经济支援有限,所以立下目标,语言学校只能读一年。在这一年,除了备考、学日语,还通过做兼职补贴生活费,省吃俭用准备好了大学院的入学金和第一年学费。最后得到的学费减免,竟然成了自己第一笔积蓄。采访对象10:我自己初到日本时间:2008年初到日本情况:国内申请研究生去日本现状:博士毕业后进入日企研究机构第一年的最大困难:没有朋友,十分孤独具体:由于是研究生的身份,老师要求并不太严格。同届只有我一个研究生,其他人也并不太在意我,感觉很难融入老生的队伍。而国内的同学开启了读研或工作模式,渐渐也少了话题,感到十分孤独无助。这种情况在正式入学、认识了同届的同学并可以一起上课活动后,得到了好转。#日本的留学生现状时代在改变,离我第一次去日本也有10多年了,所以当时的境遇也许会与现在的留学生有些不同。但每当我问及在日本的第一年,每个留过日的人都会陷入一点点静默和深思。第一年的艰辛,现在回首看也许都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每个人挣扎着想越过的坎儿。说到时代改变,对于现在的语言学校在读留学生的困难,我也作了一下了解。这两年,留学生的经济条件普遍好转了,很多人不需要兼职打工补贴生活。但也是由于留学生数量多了,学校考试变严格了,升学压力成为了主要的困难。水涨船高般的道理:个体更优秀,同时竞争更激烈了。根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调查,至2019年5月1日为止,日本的留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312,214人,其中中国国籍留学生为124,436人。同时该机构也对留学生认为的生活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留学生来考量留学生活,回答“物价高”的有40.3%,其次是“生活习惯宗教习惯的不同”占14.1%,再次是“日语的学习”占11.4%。#后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想向大家强调留学的难处,而是想告诉大家:正因为留学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所以更要为此做好觉悟和充分的准备,思考自己想从留学中获得的是什么。经历过留学生活的洗礼之后,相信所有人都能获得珍贵的记忆和的成长的财富(^-^)V届时也许会拥有像这些受访者一样的心境吧。

长短何如

《金融时报》发布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排名,前五又被法国高商包揽

本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公布了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排名。作为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金融时报》每年发布的金融硕士排行榜,在全球学术界及金融业内都备受关注。榜单分为无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与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两大类,这里以介绍无工作经验类金融硕士的排名为主。全球共83所高校及项目参与了本次排名,参与无工作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79所(56所上榜),参与需要工作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5所(3所上榜),其中新加坡管理大学两类排名皆有上榜。排名方法首先,参与排名的学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学校提供全日制课程项目获得AACSB或Equis认证课程开设4年以上,首届毕业生已毕业3年以上至少20%的校友配合问卷调查,各校样本量大于20人FT金融硕士排名参考20项指标,从两个关键领域衡量各个硕士项目的综合实力:校友职业发展占58%,数据来源于对毕业三年后校友的调查。商学院及其金融硕士课程的综合实力占42%,这项指标的数据则来自于对商学院及项目课程设置的考察与评估。具体指标(无工作经验金融硕士排名):Salary today US$ 平均薪资 20%Salary percentage increase 薪资涨幅 10%Value for money 性价比 5%Career progress 职业发展 5%Aims achieved 目标实现度 5%Careers service 就业服务 5%Employed at three months 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 5%Female faculty 女性教员 5%Female students 女性学生 5%Women on board 女性委员会成员 1%International faculty 外籍教员 5%International students 国际学生 5%International board 外籍顾问 1%Faculty with doctorates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 6%International mobility 国际流动性 8%International course experience 国际课程体验 8%Extra languages 额外学习语言 1%Average course length 平均课程长度Company internships 公司实习Overall satisfaction 整体满意度榜单亮点今年的排名Top 5再次被法国高商霸榜,HEC第九次稳坐第一,其毕业生平均薪资近15万美元(RMB 100万+)。紧随其后的分别是ESCP、SKEMA、ESSEC、EDHEC。欧陆国家的商学院实力十分强劲,瑞士的圣加仑大学与意大利的博科尼大学同样冲进了Top 10,分列第6、第7。在这份榜单中,一向实力强劲的美国商学院入围的并不多,共8所。排名最高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位列全球第8。不过在榜的8所美国院校中,仅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排名上升,犹他大学排名不变,其余院校均出现下滑情况。英国是上榜学校最多的国家,共13所商学院入围。帝国理工学院力压牛津成为全球第9;牛津大学紧随其后,排名第10;华威大学排名第11。中国高校方面,共有4所学院上榜,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其中,上海高金连续三届居于亚洲第一,全球第13;清华经管排名全球第15位,且毕业生平均薪资仅次于HEC;北大光华学院排名第17,港中文商学院排名第30。完整榜单(图片截自FT官网)

美国人

日本金融家:2050年中国人均GDP超日本

来源:环球网原标题:中国人均GDP过万美元,世界这样解读【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中国2019 年GDP 总量接近100 万亿元、人均GDP 首次超过1万美元门槛,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 美元。随着总人口达到14 亿的中国步入人均GDP1 万美元以上国家的行列,全球处于这个行列的人口规模已接近30 亿。这些数据不仅让中国人感慨,也引发了国外媒体和学者的关注。有的说,“中国和日本差不多,人均GDP 从1000 美元到1 万美元,用了约18 年的时间”。有的说,中国人均GDP 首次突破1 万美元门槛表明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环球时报》驻法美日墨等国记者,近日对比了所在国人均GDP 和中国人均GDP 的变化,也听到了来自各方的深度解读。美国前官员:中国几乎实现所有规划中国人均GDP2019年首超1万美元,在美国经济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数字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环球时报》驻美记者查询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美国人均GDP首度超过1万美元,数据约为1.06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有意思的是,美国媒体将上世纪70年代末称为“当代美国史的黄金时代”。在华盛顿一家大型超市工作的约翰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他先是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1978年的美国正处在引领全球化的边缘,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移动电话服务首次出现在美国、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在美国、电子游戏风靡全美……而1977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成为美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之一。”随后,他开始抱怨说,1978年时他一个月才挣1000多美元,远不如现在多,但当时的日子却比现在好过。如当时每户美国人的平均房租只要500多美元,而现在是1000美元左右,华盛顿和纽约会更高。现在美国汽车动辄卖两万美元一辆,而1978年买辆新车只要4000多美元。今天看起来买不了什么的1美元,在当时可以买两打(24只)鸡蛋或1磅火腿,一套“星球大战”主题睡衣也不过6.49美元。当约翰大发感慨时,记者想到的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国已是试管婴儿诞生最多的国家,而且早就是名副其实的“手机王国”,并朝着“汽车强国”在努力。1978年美国人均GDP差不多是中国的62倍,而到2019年末,作为全球经济霸主,美国人均GDP已超过6万美元,40年来增长5倍多,但同期中国人均GDP却增长了62倍。记者很快清醒下来:中国人均GDP现在仍然只有美国的1/6左右。不过,在与美国专家打交道时,记者发现他们更为中国的增速所折服。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商务项目主任威廉·赖因施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实现了几乎每一个经济规划指标,这令美国经济界震惊。美国经济学家谈到中国经济,也常常提到“中等收入陷阱”——几十年来,多个发展中国家未能跨过这道关。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目前经济成长稳健,但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工资上升导致成本竞争力下降等挑战。美国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但贫富差距在扩大。美国的一项民调显示,2018年,美国非管理层私营企业工人的平均收入与1978年基本持平。《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常驻美国是2002年,记得那一年美国人均GDP约为3.8万美元,而中国当时约为1150美元,只排在全球第115位。记者当时的房东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到美发展的老大姐,说起那些年她的几个中国房客时总是带着同情的口吻:“两家人挤在一套两居室公寓里,平时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人均几百美元的月工资在纽约花销实在是捉襟见肘。”最近,记者又见到这位房东大姐,她说:“我老公和孩子目前都已回到中国国内发展了。”2015年,记者再次来到美国,发现美国社会近些年对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感到紧张,进而导致对华政策也开始“较劲”,如曾任白宫总统首席战略师的班农就不断鼓吹中国要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一些美国人也因此对中国产生误解。记者有一次遇到一家电视台的美国化妆师,她闷闷不乐地说:“你们中国占了美国的便宜,老百姓日子过得比我们好。”直到记者详细向她解释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人均收入仍远不及美国,中国和美国经贸完全是互利关系后,她才眉头稍展。日本金融家:2050年中国人均GDP超日本日本的人均GDP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超过了1万美元。1988年,《环球时报》记者自费出国留学日本时,只能一次性兑换8000日元。8000日元当时在日本可以做什么呢?从羽田机场打车到东京都内的池袋,刚好就是8000日元。记得当时中国的GDP为1.52万亿元人民币,而日本的GDP为3.07万亿美元,人均GDP在2.5万美元左右。31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已接近100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日本的变化却没那么明显。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2019年日本的GDP预计在5万亿美元出头。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这是记者出国时无法想象的。当时,日本人会送中国朋友电子计算器、一次性打火机或圆珠笔。如今,谁还稀罕这些东西呢?!1988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全球第2,如今跌至全球第26位。1988年的日本,劳动人口比例达到史上最高水平,此后经历泡沫经济的破灭,历经阪神大地震、山一证券破产和东日本大地震等大事件,以及高龄化少子化加剧、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失效等困境,尽管日本人均GDP有稳步增长,但多数日本人还是觉得这30年间的失速感显而易见。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来看,日本物价增长近2倍。比如国立大学的学费,1985年为一学年平均25.2万日元,2015年为一学年平均53.8万日元;一张明信片的邮费,1985年为30日元,2015年为52日元;一包MILD SEVEN牌香烟的售价,1985年为260日元,2015年为460日元。上世纪90年代,记者在日本的感受是,日本民众仍坚信“明天会更好”,积极用消费主义来证明经济实力强劲,而如今的日本民众变得非常“抠门”,靠攒钱防老。尽管日本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消费刺激政策,然而消费水平逐年萎缩。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更多要依赖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游客“爆买”来实现。2019年,日本人均GDP约4万美元,是中国的4倍。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日本相关专家都非常关注。日本财务省原国际金融局官员、SBI大学院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野间修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担忧:“经常有人问——现在的中国相当于几年前的日本?一般回答是40年前。理由之一是东京首次承办奥运会是在1964年,北京是在2008年,这中间有44年之差。所以我担心中国经济最大的悬念——泡沫破灭,如果真的有泡沫经济的话,那么有可能是比日本晚30年到40年破灭。因为现在中国民间债务跟GDP的比例超过了200%,已达到日本泡沫经济末期的水平。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是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金融评论家、《日本人为什么变得贫乏》《日本的正确未来》的作者村上尚纪则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乐观。他表示:“回顾日本经济过去20年的‘黑历史’,我认为中国的人均GDP将会在2050年超过日本。”在《环球时报》记者和一些日本学者看来,亚洲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相信如果能两强合作,一定可以为亚洲经济开拓出一个新的纪元。墨西哥专家:“中国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相关资料显示,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中国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第104位,2000年是第133位。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提升到世界第67位,排在前面的有第66位的墨西哥和第60位的俄罗斯,排在中国后面的是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是一项伟大的长期成就。”俄regnum新闻社这样评论说。从俄tyulyagin网的报道看,自2000年以来,俄人均GDP多有起伏,世界能源价格急剧上涨时增长明显,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4年俄乌危机又拉低了相关数据。相比之下,中国人均GDP是逐年递增。墨西哥是北美第三大经济体,以出口为导向,在过去十年中,除2009年外,商品出口每年都稳固增长。《环球时报》驻墨西哥记者查询的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墨西哥人均GDP达到10123美元,此后有个别年份又回落到1万美元以内。墨西哥普埃布拉功勋自治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德拉罗萨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门槛,表明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领头羊。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生活将从整体上得到提升。德拉罗萨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些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陷入停滞阶段,这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外界对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诸多猜疑,中国政府制定的长期经济政策对国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中国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不管世界经济如何风云变幻,中国经济都能长期、稳固地发展。法国学者:不要只局限于看GDP变化法兰西24连续新闻电视台近日评论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费加罗报》网站刊文说,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发展之迅速、财富积累之丰厚。但文章也提到,中国要注意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现在提高国内市场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法国人现在很少用人均GDP来分析、衡量人们的具体生活与收入水平。法国的一些独立经济学家认为,仅看GDP并不能了解一国的实际经济与人们生活的状况,除了看生产增值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真正发展还要取决于什么样的通货膨胀率、家庭消费能力以及真正的购买力水平等。但战后的经济增长仍让法国人津津乐道。1946年到1973年期间,随着战后重建与欧洲建立共同市场,法国经济迅速发展,平均每年GDP增长5%以上。经历战后的“光荣30年”,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人均GDP过1万美元。这是法国二战后的全面重建时期,也是全面现代化的时期。同时,法国人口出生率在战后大幅上升——这一时期达到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5个孩子,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法国也出现了“婴儿潮”。人口增加、大力引进高科技、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迅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均大力推动了法国经济的发展。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刚到法国时,手机还没有普及,但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准与今天差别并不大。看经济发展要看GDP的变化,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此。法国经济趋势观察所分析预测部主任丹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要注意的是:GDP并不能衡量各国生产的不同条件,因此两个不同GDP的国家可能拥有同样的生活水准与生活条件。此外,仅看量化的指标容易掩盖更加深层的经济运动或矛盾。著有《21世纪资本论》的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分析美国的GDP时曾表示,1%美国最富有的人大大拉高了美国GDP,大约有半数的增长来自于这些人,因此,不能仅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美国人的贫富水平与巨大的贫富差异。【环球时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刘旭霞 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法国特约记者 梁燕 蒋丰 姚蒙 柳玉鹏】

灯塔情

日本失去了二十年 为什么还没有垮掉?

来源:大猫财经作者|猫哥来源| 大猫财经(caimao_shuangquan)01今年日本又摘下一颗诺贝尔奖,统计一下会发现,过去20年已经有17个日本人和2个日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些年无论是公开媒体报道还是社交网络上,我们都把日本当成一面镜子,但提到日本时却都是宅、低欲望、老龄化、低生育率、经济停滞不前、老后破产……这些说法概括一下,就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后遗症,看起来挺惨,但被唱衰了这么久,去日本看看,还是很繁荣的样子,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就拿经济来说,除了被中国赶超,日本的经济总量依旧强悍:从科学角度看,过去20年拿了这么多诺贝尔奖,还都是化学物理之类的基础学科,他们没有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垮掉,为什么呢?02一般我们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指的是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崩掉之后,经济一路衰退停滞不前的二十年,单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上看,确实是有点惨。日本战后经历了高速发展,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出口贸易红红火火,家电、汽车等产品在全球热销,到处是日本制造的身影。中国现在的有些问题和当时日本的情况是一样的,为了解决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就动起了日本的脑筋。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兑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跌,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这个协议开启了日本的噩梦。广场协议之后美元贬值,美国东西好卖了,同时,日元大幅快速地升值,三年间达到了86.1%,出口很受打击打击。由于担心日元升值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日本政府制定了提升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日本央行开始降息。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人们纷纷从银行借款投资到收益可观的股票和不动产中。于是,日本股市大幅上涨,房地产市场快速膨胀,房价疯狂到什么地步?一度可以用东京买下整个美国。那时候各种东西都在涨价,钱也特别好挣,最夸张的时候,高尔夫会员权都能成为炒作对象,售价五六千万(日元)。《全球最惨烈的房地产泡沫,是怎么滋生、膨胀、破灭的?》经济泡沫终于爆掉,疯狂的高增长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衰退,企业裁员,大量的人失业,失业又使得很多人还不起房贷,房子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拍卖,房价进一步下跌,大量银行倒闭。经济衰退低迷,已经延续二十年,所以也就有了池田信夫的这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更有悲观者,郎咸平说,日本失去的是三十年:资料来源:财经郎眼节目《日本失去了二十年》加上最近几年人口滑坡,安倍经济学效果一般,结婚率生育率奇低等各种负面消息,日本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03但是其实日本对自己的反思和担忧,早在泡沫爆掉之前就已经在进行。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赞扬了日本经济成功的模式和范例。但是日本人对此很反感,觉得在吹自己,日本影视界和文化界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忧患反省之作——《日本沉没》、《日本即将崩溃》、《日本的危机》、《日本的挑战》、《日本的劣势》等等。非常丧。房地产泡沫之后,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反省,是日本的主要论调。而且,每次经济数据不好看,或者生育率不理想,还有老龄化加重的数据出来后,首相都会一脸“我太南了!”的表情出现在公众视野:看得我们也很发愁~但是,日本人不光说说,在反省自己的同时,悄默声的一直在拼命搞科研。日本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侧重增加有竞争力课题所需经费和培养1万个课题研究青年负责人。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未来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在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中,强调将研发投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上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2011至2015年实施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提出着重培养具有独创性的优秀研究人才。2015 年,日本政府的科技投入约3.4万亿日元,大部分流向公共科研机构和大学。国立、公立大学支出研发经费1.77万亿日元,国立、公立及独立行政法人科研机构支出1.45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与美国相差不大。日本大学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预算的50%以上。不只是自己研发,还在海外投资了很多公司,买阿里巴巴大赚特赚的软银,就在全球买买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制造企业在中国和东南亚设厂建立子公司。通过买买买,既得到技术又能赚钱,发展潜力比较大,比买球队、房子、酒庄强太多了。04这些思路的外在表现,就是拿奖。2001年,日本政府确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只有9位得主。这项计划公布之后19年过去,日本已经拿了19个诺贝尔奖,而且全部都是理化生,照这个速度,50年拿30个奖已经几乎没有悬念。拿诺贝尔奖不是为了那点儿奖金,背后的科技实力有点吓人。1)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芯片需要19种必须的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药业、靶材料、保护涂膜、引线架、陶瓷板、塑料板、TAB、COF、焊线、封装材料等14种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50%及以上的份额,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保持着绝对优势。所以,日韩贸易战,日本一说对韩国禁售半导体材料,韩国马上就急了。代表这个技术领域的诺奖日本科学家有江崎玲于奈和白川英树两位:江崎玲于奈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并发明江崎二极管。白川英树首次合成出了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此后更多导电聚合物被发明并应用在电子产品当中。2)光学仪器世界先进光学玻璃制造商有日本保谷光学Hoya,日本小原光学Ohara,日本住田光学Sumita,德国肖特光学Schott,四家顶尖厂商日本就占了三家。其中日本住田光学Sumita保有精密模压而成的光学玻璃的,世界最高折射率,世界最低成形熔点,世界最多品种数量记录。日本住田光学的光学玻璃无论在制造工艺,还是在产品种类上全面领先其他同行。代表这个领域的诺奖日本科学家有三位:三人因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而共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高精度机床世界最高精度机床主轴来自日本精工。美国F22猛禽战机就用SNK(新日本工机)的5轴龙镗铣。全球超精密加工领域中精度最高的母机,来自于日本捷太科特。全球70%的精密机床都搭载着由日本Metrol研制的全自动对刀仪。在尖端工业机械上都不可缺的传动部件来自日本的HDS。4)工业机器人机器人一线厂家有四家,日本占了一半:发那科(Fanuc 日本)、安川(Yaskawa 日本)、ABB(瑞士)、库卡(KUKA 德国)。二线厂商包括Comau(意大利)、OTC(Daihen旗下 日本)、川崎(Kawasaki 日本)、那智不二越(Nachi-Fujikoshi 日本)、松下(Panasonic 日本)等等,日本厂商的比例也很高。日本安川机器人挥武士刀削豌豆此外还有工程机械、碳纤维、精密仪器等众多领域的尖端技术都被日本掌握在手中,我们看到一个产品,可能品牌是美国企业、欧洲企业或者中国企业,但是里面技术含量最高的零部件,也许印着日文。今年新获奖的吉野彰做的是锂电池,这块日本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特斯拉的锂电池就是松下供货的,尽管现在汽车的市场有所下滑,但是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市场还有很大空间。05日本企业让出中低端市场,低调转型为高科技企业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其实这些企业不是说新,反而大部分有时间的积累,一直在进行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几十年前我们的长辈们耳熟能详的日本家电企业们,现在似乎淡出了视野。其实,他们并没有倒闭或者消失,而是转型成了高科技企业。当年凭借电视和白色家电风靡中国的东芝,家电转让给了美的,他们现在主营业务成了大型核电、新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电站等领域。当年冰箱洗衣机在全球热销的松下,现在的主营业务是:环境解决方案、互联网通解决方案、汽车、消费电子等这一类的B2B的业务。日本电脑的鼻祖NEC认识到传统的电脑不是未来趋势,与其被淘汰,不如割自己一刀转型。果断抛弃了电脑产业以后,NEC并没有扔掉自己的半导体技术,而是继续研发尖端的半导体技术,占据行业发展上游。还有乔布斯最崇拜的索尼,也转型做了网络服务、金融、电影、游戏、音乐等多元化业务。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价值120亿美元,其中索尼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0.1%,索尼的传感器是苹果、华为的首选,华为P20、P30系列拍照进步明显,也跟定制索尼的IMX600系列传感器大有关系。胶卷行业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当年的富士胶卷面对市场萎缩,它用做胶卷的膜技术来生产化妆品,之后还开始研发新药,旗下Toyama化学现在针对阿兹海默症和埃博拉等等很多病研究特效药,妥妥转型为高科技企业。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总的来说,日本的企业从2C市场衰退,但是他们的企业更多转向2B,生产技术含量高且毛利高的核心零部件,卖给全球的企业,低调地闷声发大财。日本正是有这些研发创新能力,有核心技术,才在日韩贸易争端中硬气十足。看上去,日本失去了三十年,实际上这三十年日本低调发展科技一直在积累技术和人才,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一点,值得学习啊!- The End-

蜜月期

日美贸易战:日本为什么金融战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30年前那场贸易大战,让日本这个曾经的经济大国就此沦陷。那么,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日美金融冲突回顾1950年后,随着美国调整在东亚的战略,日本经济尤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经济冲突也不可避免。先说结论,尽管贸易冲突从纺织品、钢铁、家电蔓延到了汽车、电信、半导体行业,从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重化工业、高科技高资本投入产业。但是,并没能够改变贸易失衡的问题。换言之,贸易冲突的本质其实是大国经济争霸,守成大国对崛起大国的围堵和遏制,其余都只是幌子和借口。与贸易冲突一起的,还有汇率金融战。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协议逼迫日元升值,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经济结构和政策。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1989年,美日签订了”结构性障碍协议“。在那之后,日本开始了举债式的公共投资。一方面,日本银行开始不断放松银根,进进而推动了股票市场和楼市的过热投机,泡沫随之诞生。另一方面,1989年后日本短时间内连续5次加息,导致泡沫瞬间破裂。1990年后,失业、自杀率、产能过剩、债务债券不断恶化。尽管随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的消失、城镇化接近饱和,日本再也没能够恢复高增长。更重要的是,美国乘机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取的突破,并且借着信息高速网络的建设,又迎来了长达十余年的高增长。日美经济争霸,以日本的失败为告终!日美贸易站的启示:贸易冲突仅仅是借口,本质是经济霸权的争夺;从50年代到90年代,从升温到高潮,也就是说冲突是长期的,直到竞争的一方缴械投降;丢掉幻想,只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变,重提就是长期性的。但是,”中国梦“不能变;贸易冲突只是表象,必然伴随着汇率战、科技战、文化战,甚至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货币防水、刺激经济的路子行不通,避免社会巨量资金向股市、楼市集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顶住压力的同时,必须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国企改革、降低税费的同时激发企业的创新力和活力。只有腰杆子硬了才能不怂;妥协退让不会有结果;7,下一个五年是最至关重要的五年!

丘得之矣

苏宁金融研究院:日本多年前的一场“天灾” 成就了这家商业帝国

来源:金融界网站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本文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1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方海域发生规模9.0大地震,随后引发了远超预期的恐怖海啸,高度超过10米的海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岩手、宫城和福岛沿岸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各项损失,这场灾难在重创了日本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的同时,给民众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冲击。与之相应的,是日本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看着一座座工厂、一栋栋房屋和一辆辆汽车被海浪摧毁或是卷走,许多人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物质财产中“包含着多么大的空虚和风险”,再加上“断舍离”的风潮在日本流行已久,于是“3·11大地震”过后,很多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财富的意义,他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也渐渐不再追求个人主义,不再注重物质与品牌上的攀比和享受,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简约、去品牌化以及更高性价比的商品。至此,日本正式迈入 “第四消费时代”——这是由日本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提出的概念,他基于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对近100多年来日本消费社会的变迁历程做出了系统的刻画,并按照时间顺序,将日本居民的消费文化发展之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四个消费时代”,各自主要特点为:(1)第一消费时代(1912~1941):西洋化特征明显,消费只属于发达城市中的一小部分精英人群;(2)第二消费时代(1945~1974):家庭消费兴起,冰箱、洗衣机、电视、小汽车和3C产品等家用生活必需品开始普及;(3)第三消费时代(1975~2004):个人消费意识觉醒,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快速增长,各种名牌商品备受欢迎;(4)第四消费时代(2005年至今):如前文所述。总结起来,日本四个消费时代的更迭,其实就是一个“少部分人的消费→大众消费→个性化、品质化消费→理性简约消费”的演进,这与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也是相适应的。尽管第三消费时代的日本处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状态,几乎所有人都拥有绝对的消费自由,能充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符合自身感性的商品,大有一种“居于日本而享受欧美式消费生活”的感觉,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日贸易争端叠加房地产泡沫破灭,让日本经济增长陷入泥泞,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又进一步制约了日本经济活力的释放,这给未来国家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民众着实很难对名牌和奢侈品抱有持久且疯狂的热情,而规模与日俱增的老年人又普遍崇尚商品的简单实用,对那些个性化的品牌不太感冒。另外,托早些年高速发展的福,日本家庭普遍该有的都有了,即便是年轻人,他们那种“买买买”的心境也比前一代人跌落了不少。于是2005年前后,第四消费时代的苗头在日本出现了,追求理性、简约及性价比的观念如星星之火般逐渐蔓延,而这一趋势又因2011年的“3·11大地震”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强化,将日本正式引入第四消费时代。也就在此时,一些主打简约和性价比的品牌开始风靡全国,随后又火遍海外。优衣库就是其中之一。21972年,一个名叫柳井正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准备结婚,顺便接管了父亲的西装生意。彼时的他,从早稻田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百货卖场工作了不到一年,按说资历尚浅,但他却敏锐地发现,自家门店的商品摆设不合理,各方面流程的效率也太低,再加上市场对于西装的需求量并不算大,而且压货时间太长,这样下去很难赚大钱。年轻气盛的柳井正随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哪怕“逼”得老员工相继离职也在所不惜。那会儿正值日本社会奢华之风盛行,但柳井正却另辟蹊径——经过深思熟虑,他将目光锁定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决定推出主打廉价、日常服装的品牌。于是在1984年6月,柳井正借鉴美国仓储式卖场销售模式,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优衣库”门店,全名“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正式进军大众服装市场,目标为“以市场最低价格持续提供高品质的商品”,顾客可以自助购物,不受店员打扰。门店一经开出,就受到大众欢迎。柳井正趁热打铁,继续开店。由于店铺选址多在郊区街道,这比开在繁华商业区的专卖店更能吸引有明确购物目的的人,而且购买率更高,因此优衣库的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1991年,公司名称由最初的“小郡商事”变更为“迅销集团(FastRetailing)”,1994年在广岛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此后前进的脚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了2019财年,公司的营业收入高居全球快时尚领域第三位。参考中信建投证券的研究报告,优衣库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本土成长期(1984~1998)虽然日本当时正处于第三消费时代,个性化、品牌化消费流行,但很多并不富裕的人依旧想要寻求物美价廉的商品,特别是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国内经济增长呈断崖式下跌,人们在衣着方面的消费意愿也随之减弱,很多之前崇尚名牌的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平价简洁的商品。于是,秉承低价策略的优衣库在这一时期着重深耕本土市场,其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快速开店。(2)动荡调整期(1999~2004)临近上世纪末,优衣库展现出极强的爆款能力,2000年秋冬季,优衣库摇粒绒衫热卖2600万件,风靡市场。但随后优衣库新产品开发乏力等弱点开始显现,收入与利润都遭受大幅度下滑。针对这一问题,管理层适时地做出调整,推出了ABC(AllBetter Change)计划,将店铺运营模式转变成为“重视单店应对、积极主动”的新运营模式,聚焦重视零售端、加强设计、渠道升级等改革,效率提升显著,而公司收入也在2003年之后迎来了快速反弹。(3)全面发展期(2005~2009)随着日本逐渐步入第四消费时代,消费者开始选择简约、去品牌化以及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在此期间,优衣库抓住机遇、顺应大势,将产品定位再度升级,主动摆脱低端化标签,开始强调高功能性与绝对优质,成功从低价向高性价比切换。通过升级产品面料,推出羊绒制品、HEATTECH系列等高质产品,并与时俱进地推动现代渠道铺设,通过开大店与在大型购物中心开店的方式来重塑门店形象。与此同时,公司还发力扩充品牌矩阵,如针对时尚女性的Theory、针对中低层消费需求的GU等。此外,优衣库还积极尝试国际化布局,先后在美国、韩国、香港、法国、新加坡等设立子公司,剑指海外市场。(4)海外扩张期(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优衣库在日本国内的市占率不断提升,本土门店扩张逐渐趋于停滞。此时,在发力门店增长的同时,考虑到本土空间已经有限,再加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优衣库开始大规模进军潜力更大的海外新兴市场,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海外营收增速也有了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公司在全球共开出了3745家门店,包括817家日本优衣库门店、1520家海外优衣库门店、445间GU门店及963间全球品牌分部门店,优衣库业务海外市场的营收彻底超过了日本本土市场。经过多年的稳扎稳打与倍道而进,柳井正不仅让迅销集团(优衣库)从日本服装零售龙头成长为全球服装产业不折不扣的巨头,他本人也多次荣登日本首富的宝座,在世界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不难发现,在优衣库的成长道路上,对于市场机遇的敏锐把握与发展战略的灵活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初期,优衣库抓住了本土市场的需求,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居民服装支出占比趋于下降的大环境下,优衣库通过低价的产品策略,硬是将不利因素扭转为成长的动力;在经营动荡的时期,公司迅速推行了全方位改革,主动摆脱此前“廉价低质”的标签,顺利完成了从低价到高性价比的转型,重塑了大众对于优衣库的品牌认知;伴随着日本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优衣库又打造了一批简约时尚的高性价比产品,以此来适应简约、理性的消费新潮流;同时,优衣库也早早预见到了新兴市场的潜力,快速在海外市场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借助新兴市场的崛起来弥补本土经济疲软造成的业绩增长乏力。除了上述种种之外,优衣库还有三大“杀手锏”是不可忽视的:其一,是出色的产品力。款式方面,与其他追求最新风格和潮流的快时尚品牌不同,优衣库有70%的产品都是基础款设计,包括纯色T恤、polo衫、常规牛仔裤等等,充分渗透至休闲、工作、运动等多种生活场景当中,满足人们日常的穿衣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第四消费时代来临之时,人们逐渐减少对于名牌的追逐,转而崇尚“少即是多”以达到内心富足,主打基础款的优衣库刚好与之契合,如此便拥有了支撑公司发展的最坚实力量。在此基础上,优衣库注重将基础款服饰做精。一方面,公司格外重视产品的研发,并且与很多面料制造商都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例如,携手“针织机械界的劳斯莱斯”岛精机制作所,发布无缝立体针织技术3DU-Knit等,随后又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准,先后开发出摇粒绒衫、HEATTECH系列、UltraLight Down羽绒产品、AIRism系列等,这些都成为了极具竞争力的主推产品;另一方面,优衣库不断创新设计理念,频繁在增强场景互动性、拓宽产品适用性、一衣多穿等方面作出跨越性尝试,服务于品牌的“Made for All”理念,打破场景界限,其结果便是优衣库的某一件衣服经常可以同时满足运动、参加派对等多种场合,免去了更衣的繁琐。SKU方面,优衣库的选品常年保持在1000款左右;相比之下,ZARA、H&;M等其他全球快时尚品牌的SKU都在8000~10000范围。较少的SKU,极大地减轻了优衣库的库存压力,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维持良好的周转效率。其二,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与多数商家不同,优衣库实行的是SPA(Specialty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模式,这是一种从商品策划、生产到零售一体化控制的销售形式。SPA模式最早由美国服装巨头GAP提出,后由柳井正借鉴推广。作为涵盖商品策划、制造、零售的垂直整合型商业模式,SPA模式可将顾客与供应商联系起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首要目标,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层层把关,尽可能减少中间商环节及相应的费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质量把控、高快反能力等一系列经营目标,这也为优衣库商品的“高性价比”提供了保障。有数据表明,优衣库商品从设计到门店上架的平均时间只需要13天,SPA模式在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为了充分兼顾低价与优质,优衣库还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予以严格把控。例如,采购方面,优衣库在全球范围内甄选优质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此来保证货源,压低成本,同时也格外重视与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的维护,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反哺给后者;生产方面,由于产品多为基本款,简单的工艺让大规模量产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而为了控制成本,优衣库积极在中国、东南亚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将产能向外转移,等等。其三,是过硬的渠道力。对于线下渠道,优衣库采取了全直营模式,以此来充分掌控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进而及时做出产品和设计上的调整。而直营门店采用了FRID(无线电子标签)技术的服装标签,可以让门店存货信息得到更加迅速便捷精准的盘点,针对畅销商品,门店可以向补货系统追加订购,防止缺货,销售不佳的商品则采用打折促销等方式来消化,这就有效避免了门店存货的积压或者不足。此外,优衣库采用仓库型的超市自助购物模式,门店既是前置仓又是销售网点,省去了大量仓储空间以及配送成本。总的来说,优衣库的核心优势在于对新消费趋势的顺应、高性价比的产品、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强大的渠道能力,而这些也构建起了优衣库深厚的护城河,并给后来者提供了极佳的案例借鉴。4历史总是相似的。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消费市场尤其遭到了冲击。尽管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消费的增长亦在不断复苏,但需要认清的是,消费的回暖进程依然显著落后于生产,其增长态势仍旧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人避险情绪的强化,很多人更倾向于把钱存储起来以应对眼前及未来的种种挑战,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的经营承压,间接导致人们收入与财富出现缩水,而房租、房贷等大额支出却没有减少,生活压力比以往更甚。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开始重新思考财富的意义,在消费上也开始变得谨慎和理性。于是,一群名为“精研型消费者”的人进入到了大众视野:他们在消费决策中关注的因素愈加多元化,除了品牌之外,还要从品质、渠道、价格、售后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索,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追求更高的“性价比”。比如一则报道中讲述的两个典型的“精研型消费者”: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的甘小姐对记者表示,疫情发生前,许多家长基本都是参观完后直接付款报名,而现在则会要求先试课再做决定。“家长们把钱包捂得紧紧的,都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市民陈小姐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工作、收入不稳定,这让背负房贷、车贷的她一度喘不过气。“我本来就是一名理性消费者,现在我更加理性,购物一定要买对的、必要的。”陈小姐认为,在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会谨慎消费。这一切,与“3·11大地震”之后的日本颇有几分神似——虽然疫情的“破坏力”远不及大地震那般简单粗暴,但也足够令人心生忌惮;而在疫情的“教育”之下,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都转变了,原本就崇尚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者变得更加坚定,而之前还在追求个性化商品与名牌的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对品牌溢价的执着,同疫情之前相比,显然是有所差别的。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在疫情的驱动下,部分中国人向着“第四消费时代”迈进了一大步。而在疫情期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经历,更加强化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在“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思路下,我们将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寻求发展,这些对于本土品牌的崛起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不久的将来,会有类似于优衣库的商业奇迹将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吗?拭目以待。

三才

2020《金融时报》全球金融硕士项目排名揭晓 上海交大高金连续三次排名亚洲第一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易蓉)英国《金融时报》今天公布了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项目排名榜单。今年综合排名中有55所上榜院校,其中4所来自中国,分别是全球第13、第15、第17和第30名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今年继续蝉联亚洲第一,是第三次在该榜单中排名亚洲榜首。该榜单通过17项评价指标从校友的职业发展和商学院及其课程的综合实力进行调查和排名。今年高金在“博士师资”(全球第一)、“当前薪资”(全球第四)、“毕业后三年薪资涨幅”(全球第五、亚洲第一)、“国际课程经验”(全球第二十五、亚洲第一)等评选指标中保持领先优势。金融硕士是高金于2009年创办的全日制项目,学员均来自全球一流高校,历年新生平均录取率不到5%。项目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通过全面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由模拟实验室支持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旨在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方法与技能、通晓中国和国际金融业运作实践的国际级金融人才。2018年,高金MF项目在原有金融方向的基础上新设了金融科技方向,课程设置专注于金融、机器学习、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致力于为全球金融业培养亟需的顶尖复合人才。高金毕业生受到市场青睐,以最近的2019届毕业生为例,86名毕业生基本年薪酬中位值达27万元,平均值达31.9万元,年起薪超过50万元的有12%;就业去向较往年更为国际和多元化,雇主中除了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知名投行以及麦肯锡、波士顿等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外,也不乏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金融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头部券商、基金公司等,另有学生入职美国D.E.Shaw和新加坡DTL顶级对冲基金公司,体现了高金金融硕士毕业生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的金融硕士项目在权威国际排名中能够继续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说明高金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模式和标准办学的理念与实践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这是高金在建设世界级金融学院的征程中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绩。”高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表示。“我们想要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前沿的技能,更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将会助力所有高金金融硕士学子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成为贴近市场、具有高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综合性现代化人才。” 项目学术主任、金融学教授王坦表示。

有异

多数经济学家预计日本央行在2020年剩余时间按兵不动

来源:金融界网站北京时间7月9日消息,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日本央行在下周的会议上以及今年余下时间里维持其主要政策不变。接受彭博调查的46位经济学家中,44位预测日本央行将在7月14至15日会议上保持政策不变,为1月以来最高比例。现在,约有63%的人认为该行2020年都将按兵不动,比例高于上个月的38%。本周早些时候,知情人士称日本央行下周召开会议时可能考虑在其主要政策工具上按兵不动,继续密切监视3月以来抗疫救济措施的影响。他们说,金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企业也没有面临重大的融资问题。自3月以来,日本央行扩大了公司债和股票基金的购买,承诺购买需要数量的政府债券以保持低收益率,并推出了两个旨在帮助困境公司融资的贷款计划。接受调查的分析师中,约94%的人表示该行已经采取了“足够”甚至“超额”的支持经济措施。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说进一步降低负利率仍然是一种选择,但经济学家对此日益持怀疑态度,因为这将对日本的银行造成伤害,而经济复苏少不了银行的帮助。现在约98%的分析师表示降息可能性不大,比例高于上个月的91%。下周会议的另一个关注点将是增长和价格的季度预测及其精确度。当该行上次于4月做出预测时,只给出了范围,说明疫情影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调查中,约60%的分析师表示,他们预计该行将坚持这种做法。分析师们预计,如果日本央行给出中值预测,会预测今年经济萎缩4.8%。4月份给出的经济预测区间为萎缩3%至5%。知情人士说,日本央行官员认为不需要大幅度下调预期,但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调整。

日本留学:经营学和MBA的这些区别,你知道多少?

关心日本读研的你会不会有这些问题:经营学和MBA到底有啥区别?经营学和MBA能不能同时备考?MBA和NBA是兄弟吗?( ω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点:经营学,是在日本的学部或大学院都设有专业,也就是你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可以读经营学;而MBA只在大学院设立专业,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区别是大学院(修士)阶段的经营学和MBA的区别。01研究内容上的区别日本大学院的经营学,主要是针对经营学学科的战略、组织、市场、流通(有的还包含金融、会计等)这几个大方向中的一个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对某一个单独方向的专门研究。经营学专业致力于培养的是经营学科的研究型专门人才。而日本大学院的MBA课程进行的是掌握综合知识基础上的针对企业case的分析研究,致力于培养经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ps:从国内考研人的视角来看其实就类似经营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学硕)和专业型研究生(专硕)的区别!)02授课形式的区别经营学课程也叫做研究者コース,最终是以做出学术理论成果为目标,就是写出你这个研究方向的论文。上课形式一般是zemi(ゼミナール、即研讨会),作业形式是写小论文。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一专业方向的导师的带领下,组成少数学员的论文学习研讨会的形式。而MBA课程上课主要是针对企业案例进行个人或小组形式的分析讨论,并在最后进行发表,然后导师针对大家的发表内容进行点评。因为MBA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力,是一条企业高管的养成之路~03毕业后进路方向的区别因为经营学培养的是研究型专门人才,所以经营学研究者コース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会选择进学,接着读博士(ω)。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支持你继续攻读博士。但其实现在也有很多经营学研究者コース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职,尤其是留学生群体,选择就职的人还是很多的。而MBA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选择就职。一般情况下导师手里都会有一些合作企业的资源,甚至导师自己也在经营公司工作或担任管理层,有机会的话还能得到导师帮你写的推荐信哦~04备考&入学考试的区别让我们回归一开始的问题:经营学和MBA到底能不能一起备考呢?(:3_ヽ)_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这两者在备考方面的一些异同点。经营学备考和其他学科的备考一样,需要研究计划书。写研究计划书需要确认对应的教授和研究方向,读对应的参考文献,最终确立研究课题。如果想报考的导师研究方向不同,就需要准备多篇研究计划书;使用同一篇也可以,但就需要修改侧重点。经营学入学考试分为专业知识的笔试+面试,部分学校还有英译日,对专业知识和日语的要求较高。专业知识或小论文的笔试,考察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而面试则围绕研究计划书,主要测试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是否做了充分的研究准备。总体来说,经营学比较重视笔试,研究计划书的准备比重较大,并且对研究方向是否匹配要求比较严。而MBA需要准备的是出愿理由书。具体来说,就是自我介绍、选择MBA的理由、选择该校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能给我未来的目标带来什么帮助等。入学考试同样是分为笔试和面试,部分学校甚至只有面试。笔试内容比较多样,比如给你一篇企业相关的新闻,要求从专业角度来分析企业这样做的影响,能自圆其说即可,专业难度较低。BUT!MBA更看重的是面试,个人经历是否连贯、在校期间有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对将来进路有怎样的思考,日语会话能力是否过关,为什么必须要学MBA,和你的生涯计划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面试官比较看重的一些问题。看到这里,大家差不多有概念了吧,简单来说就是考MBA也会用到经营学的知识,但MBA会更看重你对知识在企业场景下的分析与实际运用,以及对你生涯背景和动机侧重考查。而经营学作为一个研究型学科,起步需要的门槛较低,拼的是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做研究的能力。两者看似共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具体是想要搞研究,还是做实干,所学的内容和养成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报考!(。-ω-)除了以上这些,补充一点大家比较关心的小知识~Q:读经营学修士和MBA的学费分别如何?日本的国立公立经营学修士一年的学费价格在40w-100w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在25000-62000元之间,私立学校的学费会相对更高一点~而MBA相对来说价格就更高了,在40w-220w日元之间,折合人民币是25000-137000元左右。(贫穷的目光.jpg)Q:两者分别有哪些推荐院校?(以下排名不分前后)经营学推荐院校: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庆应义塾大学商学研究科早稻田大学商学研究科东京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等MBA推荐院校:庆应义塾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科(KBS)早稻田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科(WBS)京都大学经营管理大学院(GSM)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HUB)青山学院大学国际管理研究科(ABS)等Q:报考日本MBA一定需要有工作经验吗?在日本不是所有MBA都一定需要有工作经验,例如在MARCH校中,只有法政大学和中央大学需要有工作经验,当然,如果有工作经验的话自然是锦上添花(尤其是在日工作经验),但如果没有也不影响报考~具体情况参考各校的招生简章哦~就是这样咯,希望本期内容对大家的考学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疑问,也欢迎来私戳东学君ヾ(°°)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