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读修士是越来越多国内大学毕业生的选择,那去日本读研究生怎么申请?读几年?下面蔚蓝留学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去日本读研究生怎么申请?一:本科毕业(日语零基础)— 日本语言学校—日语N1左右—参加大学院的入学考试—成为硕士日本语言学校入学季:1月,4月,7月,10月;毕业季一般为4月,以此为预算毕业学习时长为2年制,1年9个月制,1年半制,1年制。优点:是申请条件低,在国内日语考试JTEST考试EF级以上基本就可以申请,而且语言学校的压力不是很大,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去适应日本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升学的选择面很广,可以随意报考,申请语言学校主要是在于前期材料的准备,能否顺利拿到在留、签证,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顺利出国,所以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在语言学校的申请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缺点:申请日本语言学校仅限于学习日语,在指导升学志愿为研究生上能力欠缺,没有专门的文书老师指导研究计划书,所有学生的研究计划书和文书材料都需要自己准备。也没有专门指导选学校和选教授的老师,对升入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是非常有把握,不推荐语言学校。时间和金钱方面消耗过多,而且每年我们蔚蓝的老师都会接到大量来自于日本语言学校在读生的求助。所以还是需要三思。二:本科毕业(日语有基础)—日本研究生课程(日本硕士预科)—参加大学院入学考试—硕士生日本研究生入学季:4月,10月,(筑波大学12月),学习时长为半年到2年。优点:蔚蓝老师建议基础比较好的话,日语能力在N2及以上水平,有专业知识基础,需要英语能力,不用像语言学校那样非得读一年半或者两年,有的人半年就通过教授考试转为正式的硕士生了。可以提前进入研究室,研究一部分课题,熟悉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补足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比如说像研究室的学长学姐请教一下大学院升学相关,这些是在语言学校所接触不到的。缺点:申请条件难度升级,相比语言学校而已,申请日本研究生要难很多,日语基础最好在2级及以上,能听懂教授授课内容。申请日本研究生难点在于如何联系导师,撰写研究计划书,如果日语基础不好的话,跟教授上课会很吃力,而且课程压力比较大。而且有的教授比较严格甚至苛刻。去日本读研要读几年?硕士在日本称为修士,而研究生是进入修士课程的前期预备阶段日本研究生学制最短为半年最长为两年,视研究进度而定。日本修士一般是读两年。修士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面试,一般笔试内容主要是小论文及专业问题解析,面试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度和先行研究进行提问,面试考官是研究科科长及相关领域的教授,合格后成为正式的院生。看了以上介绍是不是对如何去日本读研?要读几年有了一定了解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连续多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为什么就全球最长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吃”有关!日本人长寿与“吃”有关!2020年7月16日,《欧洲营养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发表了一项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系研究科公众卫生学的研究,分析了超过9.2万人的数据后发现,日本人“常吃的七类食物”和“不常吃的一类食物”可能是日本人长寿的秘诀!研究根据8项日本饮食指数(JDI-8)评价了参与者的饮食,得分越高代表饮食习惯越日本化。研究人员使用经过验证的147项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了超过9万人的饮食习惯,平均随访时间为18.9年。所谓日本饮食“常吃的七类食物”有:米饭味增汤海草渍物黄绿色蔬菜鱼类绿茶“不常吃的食物”是:牛肉、猪肉结果显示,“饮食习惯越日本化”的参与者的死亡风险较低。8项日本饮食指数分数最高的人群与8项日本饮食指数分数最低的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14%,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了11%,心脏疾病死亡风险下降了11%。对于全因死亡风险而言,多吃海草风险下降6%,多吃渍物风险下降5%,多吃黄绿色蔬菜风险下降6%,多吃鱼类风险下降3%,多喝绿茶风险下降可达11%。研究人员总结,日本饮食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脏死亡风险降低有关。这可能与日本饮食中海草、渍物、黄绿色蔬菜、鱼类和绿茶中的有益健康的营养素有关,有助于健康长寿。其实,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表扬”了,看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让人不得不服。日本人究竟是怎么“吃”出的长寿?1.喜欢吃鱼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每年秋天日本很多地方举办秋刀鱼节,万人吃鱼的场面不可谓不壮观。数据显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鱼由70多公斤增长到100多公斤,甚至超过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国人均吃鱼量的两倍多。每年3月~5月,六线鱼、乌贼、蛤蜊、石鲈、鲱鱼等成了日本人餐桌上的“座上客”;到了6月~8月,鲍鱼、鳗鱼、鲇鱼、黑目鲷等开始唱主角;秋天则是康吉鳗鱼、鲽鱼、秋刀鱼、金枪鱼的天下;冬季当属鳕鱼、鲭鱼、鲔鱼等最美味。一年四季,鱼是每个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备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鳗鱼饭,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却吃掉了全球70%的鳗鱼。2.少吃红肉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曾在《我是大医生》节目中分享一张“地图”,叫做“全世界红肉分布和恶性疾病分布的相关性地图”,图中红色越多,意味着发病率越高。于康教授在节目中谈到,“日本人相对中国来说,吃红肉是比较少的,所以恶性肿瘤的相关发病率是低于中国的。而德国、美国、加拿大吃猪排、牛排、羊排比较多,他的结肠癌、乳腺癌发病比例就超过中国。”正如这次研究中提到,日本人“不常吃的一类食物”是牛肉和猪肉。红肉既指猪牛羊等畜类肉食,大量摄入红肉的人群,相对于红肉与白肉均衡搭配的人群,患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病风险都要高。3.喜爱喝茶日本人非常喜欢喝茶,热情一点不比国人少。2006年10月8日,在日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茶会,14718人在茶会上同时喝尽一杯抹茶,创造了同时喝茶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葛静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茶叶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特别是淡绿茶,对加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是大有好处的。4.吃得节制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一科主任医师王德荣2006年4月在健康时报刊文说,刚到日本时,很长时间都饿得饥肠辘辘,因为日本医院食堂的饭,用他的话说是“少得可怜”。几片新鲜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酱汤、一小碗米饭就是一顿份饭。我曾多次到日本的导师和朋友家做客,发现日本人请客最大的特征是主人很热情,而客人却往往吃不饱。主要原因是尽管菜品有十几道,可是每道菜的菜量极少。请客吃不饱不是主人吝啬,而是由日本菜的特点决定的。感觉上日本人的饭量只有中国人的一半,即使是干体力活的,饭量也比我们少得多。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扑运动员以外,很少见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饭很慢,一碟菜我们一口就能吞下,他们却能细嚼慢咽地吃上十几分钟。5.吃得很杂虽然日本人每顿饭的分量很少,但却比较“杂”,样式非常丰富。日本厚生劳动省在1985年就制定了《为了健康的饮食生活指南》,倡导民众一天尽量吃30种食材(包括烹调油和调味品),营养才全面。此后,很多人将其当作每日饮食准则,比如五色寿司饭会以米饭为主料,加入甜虾、贝肉、乌贼肉、鱼籽、金枪鱼、糖姜片等;做菜时,用多种食材做成一道菜;味噌汤里有豆制品、海鲜、蔬菜等。6.吃得少油日本人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一科主任医师王德荣医生表示,在日本的餐馆里,一棵卷心菜蒸过之后,蘸着日本特有的调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的,新鲜的蔬菜只撒少许盐,滴几滴橄榄油,再撒上点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日本料理也被称为“水料理”。在日本饮食中普遍少油、少盐、少调味品,其饮食原则是尽量使各种饮食材料保持原味。另外日本料理也很少用煎炸、红烧等烹调方法,多用清蒸、凉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产品、豆制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红烧,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王德荣医生介绍,清蒸、凉拌、水煮的烹调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活性物质,减少致癌物质的产生,对健康和长寿意义重大。7.吃得偏淡在1972年颁行的《职业健康法》和1982年颁行的《社区健康法》中,日本详细规定了社区卫生从业者在高血压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也在全球率先将测定吃盐量纳入健康体检范围。得益于这些举措,居民吃盐量逐渐降低,高血压控制率逐年提高。饮食结构的优化和高血压控制使慢病发病人数大幅减少,提高了日本人的寿命。
人才流失是各国都面临着的棘手问题,在很长时间来,中国积贫积弱,致使不少留学生、专家等都留在美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科研水平等的提高,人才流失现象有所减缓,还有不少海外人才涌入了中国。日本科学家福田敏男在2012年任职北京理工大教授,成为首个全职在中国工作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帮助我国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并取得了创造首个纳米机器人等成就。日本《朝日新闻》在今年十月末,发出《为什么优秀的研究人员跑到中国去了?》一文,表达出对人才流失的困惑。文章表示,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在2009年时便表示:日本的科技实力必须在亚洲占据绝对第一位,要让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优秀研究人员都到日本来学习。但在如今,日本的科技正在被超越,不少日本优秀研究人才,也流往了中国。文章作者采访了一位,在中国知名大学担任教授的日本骨干研究人员,该研究员回答了自己为何留在中国。这位研究人员表示,自己40万的年薪虽然不及日本教授,但是优秀的设备、工作团队等软硬件吸引了他。其还称,中国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是吸引人才十分重要的原因。科研人员自然希望能接触到全球领先的科技,而我国近年来在多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文章给出了日本文部科学省“2020科学技术指标”显示,2016-2018年中国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年均论文数量,已是全球第一;其中的高关注度论文也逼近美国。这都吸引着海外研究人员的到来。此外,中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外优秀研究人员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好的研究环境、报酬等。而且,中国的机会更多。日本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就业岗位有限,日本大学的教员编制也有限。但是,中国录用编制人员在增长,就业岗位也明显更多。日本数据显示,前往中国的日本顶尖人才同比增长25%。还有不少美国科学家也来到了中国。据了解,近三年时间,来中国工作的顶尖科学家数量高达1074位。可以看出,中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优秀人才的涌入,这对我国科技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益事。文/BU 审核/子扬 校正/知秋
面对考研还是留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同学更加愿意选择两手准备。而进行准备的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把日本定为他们留学的目标国家。近些年,日本名校研究生申请越来越激烈。想要获得更好的录取,立思辰留学建议同学们要早规划、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01 可以先入为主,抢占名额目前大部分日本院校采用“教授内诺制”,即是否招收学生当研究生是由教授说了算。提前申请的学生有着先入为主的印象优势,越早和教授联系拿到教授内诺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每个阶段教授录取人数有限。人多了教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所以,再优秀的学生如果你申请晚了,遇到教授没有名额的话,教授也只能说声“非常遗憾”。02 充分准备语言考试&文书材料大家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很广泛的,多门课程多个分支;而研究生是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某个课题,一般确定课题也需要很多时间,同时准备申请材料也需要一定时间。申请的话,一般申请10月研究生入学的学生较多。这样大四刚开学就需要开始联系教授。而在联系教授之前有很多事情需要准备:日语/英语考试、确定申请的学校、确定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准备研究计划书及其他文书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越早准备,时间就会越充裕一些,就可以做到最好。03 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大部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及海外大学毕业的学生,而日本学术氛围相对于比较严谨,教授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考察也日趋严格。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所学并参考教授的研究课题,写出目标明确,逻辑严谨的研究计划书。同时作为考察的标准,也需要准备更多的科研项目。比如你对教授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了解越多,你看过教授的相关书籍,文献,研究课题越多,积累的专业知识也就越多。做全面的背景提升提高综合实力也都是需要在学好专业课程之外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接下立思辰留学带大家了解一下日本研究生具体的申请流程(以2021年10月入学为例):2020年2月-9月:背景提升,定校定专业这几个月的时间,一定要认真思考,积极和父母或者老师多沟通,最终确定留学目标,完成个人申请背景的评估。这段时间也是我们积极提升背景的时间,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所以小伙伴们要积极地考取语言成绩,参加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丰富我们的经历,补充知识储备为后期自己选课题,写计划书提供充足的“料”。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制定个人的申请时间规划表,以及申请背景提升计划。2020年5-8月:准备相应的文书这段时间,是咱们准备“弹药”的时间。有了丰富的背景能力,接下来就该选课题,选学校教授,做我们留学申请用的文书了。众所周知,一般我们申请的时候都需要简历,第一封信,研究计划书。特别是研究计划书,它是展示我们傲人研究能力的“重要文件”,很多教授都是通过这项文书来了解我们对研究的想法和看法的。所以,需要较长时间来准备这项文书。2020年9月-2021年5月:套磁咱们的“弹药”都准备好了,就要开始和日本教授开始漫长的“拉锯战”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套磁期”。日本特有的内诺制(大部分学校为内诺制),使得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积极的和自己选定的教授进行邮件往来,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积极努力的取得教授的内诺,准备后期出愿。2021年2-7月:出愿材料的准备,等offer日本最早的大学院研究生出愿会从2月份开始,这段期间,根据内诺教授所在院校的出愿要项,进行出愿材料的准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邮寄。审查通过之后就坐等日本大学的Offer。2021年6-8月:在留材料准备拿到内诺学校的入学许可书之后,就会进入在留材料的准备阶段了。日本不同于其他国家,进入日本留学工作的人,都要取得由日本入国管理局下发的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所以很多学校都会作为代理人到入国管理局进行办理。我们只要依据学校要求进行准备,邮寄即可。2021年8-9月:办理签证我们拿到在留之后,就要准备材料到日本大使馆进行签证办理。2021年9-10月:行前准备及入学过签后就可以买机票,买衣服,买行李箱,买书,各种买买买了。然后带上相应的材料和物品就可以飞往自己的梦想之地啦~总之,申请日本研究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大家一定要慎重考虑,缜密规划!希望大家都能梦圆名校!
日本大学院跟中国的研究生院基本一致,都是包含了硕士和博士。但是日本的研究生却不等于国内的研究生,所以接下来蔚蓝留学老师给大家说说日本研究生是怎么回事,读几年:日本研究生是读2年吗?一、日本研究生是什么在中国,硕士和博士可以叫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日本,这两个概念分别叫做修士和博士,也可以叫博士前期和博士后期。但日本研究生跟前者的概念可完全不同哦。日本研究生不属于大学院的正式编制,可以简单理解为修士的预科,那什么样的学生需要读这个研究生呢?当然日本研究生是没有证书的,因为日本研究生本来就是修士的预备阶段,是为那些有日语基础,有专业素养的本科毕生生设置的,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士提供的一个适应期,过渡阶段。就相当于国内的高中毕业生为了进入日本的大学学部,语言不过关,先去读个日本语学校一个道理。都属于过渡阶段。所以,确定好你的目标是升修士而不是为了研究生修了。日本研究生是读2年吗?而且相比语言学校升学环境的杂乱(考本科、考研、为了就职等等目的的学生很多),研究生阶段都是为了升大学院,而且可以接触前辈与教授,升学氛围与资源都很好。一般来讲,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研究生在读的时间和资源来好好备考,达到教授的要求并且通过修士入学考试之后就可以开始读修士,成为正式的硕士啦。二、日本研究生读几年首先说一下刚刚提到的研究生,一般是读半年到一年,当然最长也有两年的。这个阶段就是为了提升日语水平,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院生。接下来咱们看大学院,中国的硕士分为学硕和专硕,有两年和三年之分,但是日本的修士基本上都是两年制。博士这一块就没什么区别啦,都是念三到五年可以毕业的。关于日本研究生相关信息蔚蓝留学本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帮助~有问题可以留言哦!
我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日剧名叫《毫无保留的爱》,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一个认真倔强的事业女性,爱上了有妇之夫的冷酷帅哥副社长的故事,明知对方已有家室,女主角依然不放弃,甚至还说出了「私を愛人にしてください」这句话,让这段不伦恋的故事拉开了序幕。我们来看一看日文「私を愛人にしてください」如果翻译成中文会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单单从字面上去理解翻译,那么大概就是「请把我当做你的爱人吧!」的意思,但是你如果这么理解可就错咯,在日文中,「愛人」可没有那么单纯!「愛人(あいじん)」这两个汉字,如果用中文去解读,那么他就是指「正式结婚的配偶」,即為丈夫或妻子;又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恋人」、「情侣」或是「伴侣」的意思。但在日文中,「愛人(あいじん)」指的是非婚姻关系并长期有肉体关系的情妇或情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介入他人婚姻世界的「第三者」,「小三」喔!如果指的是男方的「愛人」的话,还有【二号さん(にごうさん)】的说法,中文表述为「二号夫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妾(めかけ)】小老婆、姨太太等称呼。但无论是哪种称呼,都有藐视对方的含意。那么,在日文当中想要介绍自己「正式结婚的配偶」,我们又该如何表述呢?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句子大概是以下这一句:「私の妻子は私より二歳下です。」(我的妻子比我小两岁。)在华人的思考逻辑下,这个句子相当合理,但在日本人的眼中,很多人会摸不着头绪,你发现了吗?原來中文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子、老婆的意思,而日文的「妻子(さいし)」则包括老婆和孩子,意思更多的是「妻小」。所以刚刚的句子在日本人看来就意味着「我的老婆和小孩比我小二岁」,老婆比自己小两岁的确合情合理,小孩比自己小两岁,这就会让別人有所误会。因此正确的日文說法即為「私の妻(つま)は私より二歳下です。」在日文中,「太太、老婆」仅有「妻(つま)」一个字而已,所以下次不要叫「妻子」咯。然而这个「妻(つま)」的学问可不小,除了指礼貌性统称的太太、老婆的意思之外,还有【新妻(にいづま)】新婚妻子;【人妻(ひとづま)】有夫之妇;以及男生们最喜欢的【若妻(わかづま)】年轻妻子等。另外像称呼自己妻子时,我们除了使用「妻(つま)」,我们还可以使用【家內(かない)】指女性配偶,也有家事由妻子包办,隐含着男尊女卑的说法。【女房(にょうぼう)】---原指侍奉朝廷的女官或贵族的侍女,专门处理主人身边的杂物,后來引申出丈夫向熟人稱自己妻子的用法。而尊称他人的妻子時,所使用的词汇有:【奥(おく)さん】、【奥様(おくさま)】。称呼儿媳妇可用【嫁(よめ)】、【お嫁(よめ)さん】。称呼老板娘可用【女将(おかみ)さん】。最后和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丈夫」的日文说法:【主人(しゅじん)】---用于向別人提到自己的丈夫,这个词本身有「一家之主」的含意。尊称別人的丈夫则可说【ご主人】。【旦那(だんな)】---多为妻子向熟人称呼自己的丈夫。也用于指称別人的丈夫【旦那さん】、【旦那さま】【夫(おっと)】---用于妻子向別人介绍自己的配偶。随着社会的变迁,对于自己的配偶或别人的配偶称呼方式。在日语中也逐渐出现「中性」的说法,像是:【連れ合い (つれあい)】和【パートナー】等。由于日本的国家民族性造就了日本人在使用称呼用语上相当重视,因此在学习日语时,有时看似简单的汉字,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意义,说不定會闹出不少误会和笑话,所以大家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別注意!
来源:新浪财经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郭周明(中国商务出版社社长、中商智库执行理事长)、刘静知(中商智库副秘书长)近代日本智库的发展与当时特定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一、 近代以来日本智库发展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初叶,日本“外舶迭来,海疆多事,当路者皆以知彼国情,取彼长技为当务之急”,通过广泛译介西洋思想和派遣留学生兴起“开眼看世界”的潮流。 特别是1853年,在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的带领下,美国东印度舰队强行驶入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以武力逼迫幕府通商开放之后,日本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愈发强烈。 “黑船来航”这一转折性事件使得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结束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日子。进入明治时代后,睦仁天皇于1868年颁布了包括“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和“广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在内的《五条誓文》,日本国运大转,朝着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国皇五誓”尤其是列居其首的“万机决于公论”通过“授民以议政之柄而不可夺”的宣誓,展示了日本明治政府广延人才,倾慕智识以及向西洋现代文明看齐和学习的决心。曾担任驻日使馆参赞和驻美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在其专著《日本国志》中记载 “维新以后,壹意外交,既遣大使巡览欧美诸大国,目睹其事物之美,学术之精,益以崇尚西学为意。”明治政府当时提出“国民皆学”口号,着眼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在推进国民启蒙的同时,明治政府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知《易》(《易经》)者,不得入阁”成为当时明治维新组阁的基本原则。其立意宗旨在于强调内阁大臣们需要具有历史视野、战略思维、研判能力和前瞻引领力,堪当“盛行经纶”、“广求知识于世界”使命之智识与远见。明治初期的日本近代教育之父、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张,“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福泽谕吉所谓的“真学问”和“经世之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政府战略决策层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在1910年美国首家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成立之前,日本已于1906年设立满铁调查部,用于调查研究中国东北及苏联远东地区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内容。该调查部在40年内撰写了8万余份内容详实的报告,为日本在远东地区分析战时形势、发动侵略战争提供详实情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说是近代日本智库的先行者。二战后,在美国主导的日本“战后改革”中,日本将美国智库的研究传统和研究方法予以吸收,催生了以PHP(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智库。PHP研究所为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于1946年创设,旨在践行“给予世界和人民繁荣、和平、幸福”的使命。1959年后,日本前首相吉田茂仿效美国对外关系协会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成立了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目前JIIA已经成为日本外交领域第一智库。1965年,日本首个现代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成立。野村综合研究所脱胎于野村证券,于200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前已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智库。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问题。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日本迎来了智库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期,而1970年也被称之为“日本智库元年”,全年共成立12家智库[1]。1973年田中角荣执政时期,日本国会推出了《综合研究开发机构法》,为日本智库行业规范协调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成立。该机构由政府、企业、地方团体共同发起成立,并由日本经济企划厅和国土厅共同管辖。1975年,日本又成立了智库协议会,该协议作为日本智库行业协会对于加强日本智库间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标志着日本智库建设迈入成熟发展阶段。1980年后,应运日本国家金融与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银行、保险及通信领域的专业智库蓬勃发展。如三井银行综合研究所(现更名为日本综合研究所)、朝日银行综合研究所、富士综合研究所(现更名为:瑞穗综合研究所)、按天综合研究所(现更名为:损保日本综合研究所)等[2]。日本第一家民间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也是在此期间经过与野村计算机合并设立的。当前,野村综合研究所同时也是日本IT领域的智库巨头。1997年代亚洲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大大小小的智库纷纷面临资金来源压力问题。伴随着“平成萧条”,来自政府、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来源大大减少。大中型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导致其旗下所成立的各类智库型研究机构也不得不解散关门。日本智库在这一阶段走向低迷,同时向多元化和非营利性方向发展。二、日本智库发展的总体现状(一)日本智库国际排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共有8248家智库,其中美国智库数量为1871家,排名第二的印度智库数量为509家,中国以507家智库排名第三。日本虽然排名全球第九,共有128家智库,但智库平均水准都非常之高。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ap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简称JIIA)排名全球第十三,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简称ADBI)排名全球第二十四,中曾根平和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Studies ,简称IIPS)排名全球第117,防卫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简称NIDS)排名全球第138。其中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开行”)较为特殊,其属于亚太区政府间金融机构,旨在促进亚洲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然而由于亚开行历代总裁皆为日本人,且日本在亚开行持股比例最大,占15.67%之多,故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统计时将亚开行算做日本智库。一贯重视信息收集和调查研究的日本官产学界均高度重视智库产业建设,使得智库成为日本政府、社会和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决策支持机构。[3](二)日本智库的主要类型日本智库按其经费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株式会社类(Corporation),如株式会社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株式会社三菱综合研究所(MRI)、株式会社日本综合研究所(JRI)等,为公司制营利性智库;一类是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如全球排名第13的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中曾根康弘世界平和研究所(NPI)皆为财团法人组织(Foundation);还有一类为官方研究所,是直接服务与政府的智库,如隶属于内阁的日本经济社会研究所(ESRI)和2019年排名全球第138名、隶属于日本防卫省的防卫研究所(NIDS)。三、日本高端智库的几个典型(一)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成立于1959年,由日本前首相吉田茂仿效美国对外关系协会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所建立,首届主席由吉田茂亲自担任。成立伊始,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隶属于日本外交部,后于2012年将其性质变更为公益财团法人。自成立五十多年来,日本国际事务研究所致力于进行有关日本外交与安全方向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共有120位公司会员及540位个人会员。个人会员主要以研究人员为主,会费在8000日元至14400日元不等[4](约500至1000人民币),根据其会员等级的不同,包含了活动邀请、电子杂志阅读、数据库资料下载(该研究所自1960年4月起发表的文献资料,国际问题重要年表,以及其国际事务相关文献等)、讲座视频观看、与外国智库交流机会、会员价购买出版书籍,以及研究所内图书馆的使用等不同权益。企业会员包括了日立、东芝、三菱、住友、ANA、读卖新闻等各大日企。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员来自立命馆大学、新泻县立大学、成蹊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著名高校,资金来源包括了日本政府、企业及其他机构和个人所缴纳的会费、发行出版物所获收益,以及通过特殊补贴获得的其他收入。据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2019年财报显示,其年收入为11.34亿日元(约人民币7457万人民币)、出版收入300万日元(约19.7万人民币)、项目委托收入2.64亿日元(约1745万人民币)、会费收入6420万日元(约422万人民币)、政府补助8亿日元(约5257万人民币)[5],可见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补助。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通过与世界其他高端智库合办各类关于日本外交和国防政策为内容的专题研讨会和高端对话,使得其在世界声名大噪。据其章程显示,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主要目标是对国际事务进行研究,并对日本外交政策进行科学分析审视,从而提供相应的建设性政策意见和建议;传播国际事务知识,鼓励日本各个大学及研究机构参与到事国际事务的研究中来;协助形成有利于日本的世界舆论,确保日本外交事务正确发声;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与发展[6]。日本国际问题研究还积极与日本国内外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就国际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致力于研究《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相关项目;通过讲座、演讲、圆桌论坛以及电子媒介、杂志和书籍的出版及发行在国内外进行国际事务知识的传播,以及从事其他被认为有必要研究的相关项目。[7](二)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NRI)是日本首个民间智库,其前身是野村证券下设的公司调查部,由野村证券创始人野村七德于1965年4月1日创设。1988年,野村电子计算中心(NCC)与野村综合研究所合并,IT业务咨询成为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主营业务。2001年野村综合研究所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19年3月,野村综合研究所共有6297名员工,42个海外分支机构,年度销售总额达到了5012亿日元(约325.97亿人民币),毛利润1647亿日元(约107.12亿人民币),总资产6122亿日元(约398.16亿人民币)。[8]野村综合研究所作为以营利为目的、规模最大的智库,完全以咨询公司的形式出现。其核心业务包括了咨询、金融领域IT解决方案、产业领域IT解决方案以及IT基础服务四大内容。其中咨询业务包括了企业的战略制定、业务改革、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及行政改革,以及IT资产评估和IT战略制定等内容;金融领域的IT解决方案包括了证券业基础设施系统的研发使用、银行业ATM和网上银行业务的系统建设、保险业合同管理及客户管理的系统支持、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作业务等;产业领域则包括了POS机系统和营销系统的管理分析、保健领域的IT发展战略及业务优化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商务解决方案;IT基础服务则是提供支持服务器、网络维护更新与安全运营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系统安全运营的基础架构等内容[9]。由于野村综合研究所出身于野村证券的原因,其金融IT解决方案占总销售额的53.4%,产业IT解决方案占销售额的30%,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两大支柱业务。其不仅承接企业及个人委托项目,同时也参与了日本政府的相关项目研究和政策制定。野村综合研究所成功预测了大阪世博会人数、完成了7-11系统的研发与运用,还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开发项目。野村综合研究所积极践行“未来创发(dreaming up the future)”以及“长期为客户的业务提供服务支持进而改变社会”这一智库理念。通过用活海外先进商业模式和尖端技术来拓展全球业务,不断充实强化各个类型的高级知识产权,推进以“综合解决方案”的模式强化助推客户业务发展商业IT,以及在追求商业模式的变革中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品质来实现变革和创新。(三)日本防卫研究所 (NIDS)日本防卫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8月,直接隶属于日本防卫省,成立之初名为日本国家安全学院,后于1954年改名为国防学院;1985年,为了增强其政策研究能力正式更名为日本防卫研究所,并沿用至今。作为核心政策研究机构,日本防卫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国家及军事安全,同时还有作为战略型教育机构用于培养日本自卫队高级军官的用途。截至2018年8月,日本防卫研究所共有136名员工,其中研究人员91人,其他管理人员45人。下设企划部(从事行政、人事、会计及教育部辅助协调工作)、政策研究部(就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建设、军事行动以及全球安全事务进行研究)、安全研究部(就政府、立法、社会、国防经济及战后冲突与发展进行研究)、区域研究部(就世界各地区国际关系及安全挑战进行研究)、教育部(向日本自卫队高级官员以及日本国防部其他机构的文职官员提供有关国家安全事务的培训教育)、战史中心(进行军事历史研究,汇编军事历史并保存战史档案)、特别研究官(负责国际交流与图书馆业务)、特别研究官(负责政策模拟,对日本自卫队的管理和运作进行系统研究)等[10]。由于日本防卫研究所隶属于防卫省,旨在更好地满足日本防卫省政策制定的智力需求,其所有运营经费皆由日本政府提供。日本防卫研究所举办过数次大型会议及各类论坛,包括了日本防卫研究所国际安全研讨会、亚太安全国际研讨会、日本防卫研究所战争历史国际论坛等。同时,还通过出版各类刊物扩大影响,具体包括《东亚战略评论》《NIDS安全研究》《NIDS军事历史研究年鉴》等。自2011年起,日本防卫研究所每年还出版特别刊物《NIDS中国安全报告》,并于2016年在其区域研究部专门设立了中国科,专注于对中国国防及军事进展的研究。四、日本智库的主要运行机制(一)组织结构从20个世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及社会各界就极其重视智库建设。经过50多年发展,日本智库建设臻于成熟,其运行机制也相对稳定。在组织结构方面,日本智库架构一般与其法人类型有关。日本智库一般分为株式会社类、财团法人类以及独立行政法人类。株式会社类智库组织一般为营利性智库,架构通常按照现代企业进行设置。以已经在东京交易所上市的野村综合研究所为例,其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与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社长,负责企业经营。财团法人智库为日本独有的智库类型。日本的财团法人一般为慈善组织,以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为例,其性质为公益财团法人,一般由评议委员会、理事会、监事、会长及会长下设管理团队组成。日本的官方智库也颇具特色,直接围绕着该隶属部门进行研究,管理架构通常十分扁平,以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ESRI)为例,其直接受内阁管辖,下设所长、次长、总务部、总括政策研究官、情报研究交流部、商情统计部、国民经济计算部、经济研修所。隶属于日本防卫省的防卫研究所的构成也较为类似。(二)人才机制与美国等西方智库不同的是,日本智库的人员呈两级分化趋势,这个特点与日本智库的组织结构的构成相关。类似于野村综合研究所、三菱综合研究所等株式会社制企业型智库的员工数量与其他类别智库的员工数量不在一个级别之上。野村综合研究所2019年财报显示其约有6300名员工。与株式会社类别智库所不同的是,其他类型的智库人员规模非常精炼。据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50个日本智库中,70%以上的智库规模在20人以下。[14]美国智库大都拥有不少行政、财务、市场、媒体等辅助部门人员,日本智库的研究人员占比更高,有不少甚至占比在80%以上,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职位。在“宁缺毋滥”的用人理念指导下,日本对研究人员的质量要求非常之高。部分著名智库用人近乎苛刻,以亚洲经济研究所(IDE)为例,每年仅录取2-4人,但参与竞选职位的竟高达百人[15]。其在职员工的考核要求也极为严格,每年需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研究成果直接与薪酬挂钩。与高要求相匹配的是,日本智库研究人员的工资也极富竞争力。以三菱综合研究所招聘2020年度管理、IT、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员为例,除去相应补贴外,应届毕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月薪分别为30万、26万、23万日元(分别约为1.95万、1.69万、1.3万人民币),比日本同学历毕业生平均月薪至少高3万日元(1950元人民币)左右。[16]同时,日本智库还实行“人才派遣”制度,将青年研究员派遣至日本国内,乃至国际其他政府、企业及高校等地进行1-3年不等的研学,期间由智库负担其工资并保留其职位,学成后返回智库进行研究工作。同时,日本智库也非常欢迎来自政府机构、高校等相关人员到智库进行交流和学习,期间工资由原单位支付。(三)经费来源机制日本不同类型的智库经费来源渠道各不相同,但基本上与其所属性质一致。株式会社类经费一般来源于项目委托和业务销售。以三菱综合研究所(MRI)为例,三菱集团作为其大股东,旗下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三菱化学、三菱材料、三菱FUJ信托银行、三菱地所等三菱系公司一共持股约33.95%。与野村综合研究一样,三菱综合研究所作为上市公司,2018年净销售额902.5亿日元(约为58.7亿人民币),净资产532.84亿日元(约为34.65亿人民币)。其中咨询业务占销售总额的38%,而在咨询业务中,又有61%的销售额来源于日本政府,30%来源于一般企业。[17]非盈利性非政府组织中,如日本国际研究所(JIIA)的收入来源较为多样,其中包括了政府补助(占比70.5%)、会费收入(占比5.7%)、项目委托收入(占比23.28%)、出版收入(占比0.26%)等[18],可见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补助。官方直属研究所,例如防卫研究所(NIDS)、日本经济社会研究所(ESRI)等,经费全部来源于政府,在日本政府预算中单独列支。而在2013年日本外务省举行的外交·安全保障智库专家恳谈会中指出,日本主要智库活动预算在10年内下降了40%,而美国智库同期预算增长了150%以上。[19]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是,日本社会对智库的认知程度还未到达相对应的水平,个人捐赠、企业捐赠,包括个人及企业委托项目的数量都难以与美国智库相比。五、日本智库影响国家决策的主要渠道日本智库对国家决策施加影响,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舆情影响等多方面。自上而下主要指日本特殊的“恳谈会”相关机制。恳谈会一般由各著名智库的代表参与政府及首相组织的咨询会议,在日本政府推出政策前期起到决策参考和理论背书的作用。由于日本官僚和精英把控着各个官厅,政治生态相互割裂,故恳谈会成为自上而下照顾各个利益集团需求的良好对话平台。通过恳谈会形成的相关意见和报告会直接呈报给首相本人作为参考。例如东京大学法学教授北冈伸一(Shinichi Kitaoka),作为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成为安倍晋三首相的座上宾,在安倍任内其主导了一系列恳谈会和专家咨询组会。同时,官方研究所还通过其官方身份直接将其研究成果呈交至所属政府机构,对其隶属部门的相关政策直接起到研判参考和制定推助作用。自下而上是指通常情况下各国民间智库影响政府决策的一般行为,例如承接政府相关委托课题或主动选择当前政府重点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例如1975年,三菱综合研究所受通商产业省委托完成的《关于日本经济安全的研究》报告,其成果就被吸纳进当年度通商产业省发布的《通产白皮书》中;2018年笹川平和财团会长田中伸男(Tanaka Nobuo)亲赴日本防卫省,将《为了印度洋地区安全保障的日美澳印四国委员会政策提言》交付给防卫大臣小野寺作为决策参考。[20]舆情影响指的是举办论坛、峰会、研讨会等会议,出版相关报告、杂志、简报等刊物,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政策建议和意见的传播推广,通过媒体外围的宣传从而间接影响到政府的政治决策。以日本国际论坛(JFIR)为例,其分别于2009年10月23日、2014年8月6日在《读卖新闻》等日本三大报纸刊登关于“积极和平主义与日美同盟”和“积极和平主义与日本的方向”的意见广告,前者意欲牵制鸠山内阁的安保决策“向左转”,后者旨在宣传其一贯主张的积极和平主义等安全理念。[21]六、日本智库建设对中国的启示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总体原则和目标后,2015年12月,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5家机构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当前,中国智库发展已蔚然成风,国家和社会对智库的发展及其咨政启民的功用有着更多的期待。作为与中国文缘相通的近邻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智库建设的种种经验对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适时成立智库行业协会、出台相关指导规范据宾夕法尼亚大学《2019年全球智库报告》统计,2019年中国共有507家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数量增加的同时,智库建设质量的保证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和日本智库发展的外在环境较为相似,大部分民间智库资金来源的独立性难以保证,社会和企业捐赠环境尚不成熟,委托项目来源较为单一,部分领域无人涉足,部分领域同质同类智库数量又过多,不仅难以保证课题、活动质量,甚至还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台了《综合研究开发机构法》,为日本智库行业规范协调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的实践证明,智库行业协会可以对智库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协调,充当行业引导、自律自治的协同者角色。随着中国特色智库市场的快速发展,智库行业协会的设立迫在眉睫。行业协会的成立必将为我国新型智库发展提供指导规范,从而更好地建设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形成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二)强化经世致用导向,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智库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其研究的成果来影响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发展。日本智库研究方法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崇尚科学和实证方法。总体而言,日本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率较高,株式会社类的企业直接服务于其背后的财团,所承接的项目专业性非常强,成果容易转化;官方研究所直接应日本官方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研究,目标明确,转化率也自然相对较高;非营利性财团法人组织,例如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中曾根康弘世界平和研究所等大都非常重视国际交流,通过较强的前瞻性和国际化视角设置的课题研究,成果也较容易被当局采纳。我国当前虽然智库众多,但真正具有政策和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却为数不多。扩大智库影响力,加快成果转化是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建设高品质发展的途径。除了参考日本智库成果转化的经验,我国智库还应通过提高舆情影响力,用活专业智库旗下的研究报告、杂志、简报、专栏等媒介通道,提高智库成果转化效率,实现智库与社会和政府的有效对接。(三)挖掘智力资源价值,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与美国的“旋转门”制度不同,日本虽然没有类似的双向旋转制度(仅有单向制度,即官员退休后到智库任职),但由于日本智库行业每年通过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引进大批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同时还有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前述人才派遣制度,定期将青年研究员派遣到政府、高校、企业财团甚至海外等地进行交流调研和考察学习,由智库负担其工资并保留其职位,这无论是对研究人员未来研究工作还是对智库未来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专职研究人员约有40多万,客观上而言这支队伍可以被视为智库工作者,然而从现实来看,专门从事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和研究的人员少之又少,除了智力资源分散外,智库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2]加强我国智库人才建设,优化智库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当前智库建设的重大挑战。应当借鉴日本经验,建立我国智库工作人员前往政府、企业、高校交流调研的相关制度;大力吸纳优秀的应届毕业社科类硕、博士生前往智库工作;改善智库人员的普遍收入待遇;设立相关的基金、奖学金机制,鼓励相关专业有潜力、有能力的研究人员申请;由国家出资,设立相关海外智库交流机制,鼓励各类智库优秀年轻研究人员前往海外智库学习等。[1] 鈴木崇弘·上野真城子 “のシンクタンク‘知’と‘治’を結ぶ装置”サイマル出版社、1993年、P.202-203[2] 张锋,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2019.6,P44[3] 胡薇,《日本智库的发展现状及启示》,光明日报,2016.11.16,第16版[4]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官网:https://www2.jiia.or.jp/MEMB/[5] 数据来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2019年财报[6]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官网:https://www.jiia.or.jp/en/abus/[7]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官网https://www2.jiia.or.jp/ABUS/enkaku.php#a1[8] 资料来源: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官网 https://ir.nri.com/en/ir/finance/highlight.html[9] 资料来源: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官网:https://www.nri.com/en/service[10] 资料来源:日本防卫研究所官网http://www.nids.mod.go.jp/english/about_us/[11] 资料来源于:野村综合研究所官网https://www.nri.com/jp/company/org[12] 资料来源于: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官网https://www2.jiia.or.jp/ABUS/enkaku.php#a3[13] 资料来源于:日本防卫研究所官网http://www.nids.mod.go.jp/about_us/index.html#organization[14] 李建军、崔树义主编《世界各国智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P87[15] 刘少东,智库建设的日本经验[16] 张锋,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2019.6,P64[17] 数据来源于2019年三菱综合研究所财报,2019.9.30[18] 数据来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2019年财报[19] 张锋,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2019.6,P65[20] 笹川平和財団·インド洋地域の安全保障のための日米豪印4カ国委員会·政策提言を防衛省に提出https://www.spf.org/spfnews/in-formation/20180803_03.html[21] 吴怀中,《智库在日本安保政策形成中的影响——兼论“另类日本型”安保智库的作用》,日本问题研究,Vol.23 No.5, 2018.Oct, P19[22] 王志章,《日本智库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打造高端新型智库的启示》,思想战线,Vol.30,,No.2,2014,P150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每一个印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就像上海的“魔都”之名,就承载着一个鲜有人知的历史故事。一、“魔都”已成为上海的另一个名字提及上海,“魔都”之名便会随之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就像夜幕下的外滩建筑都会打出“Hi魔都”字样。那么,魔都这个响亮的名字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魔都到底是什么?跟上海有什么渊源?又为什么与日本作家扯上了关系?椿树用将2分钟时间,向各位客官解释清楚。二、“魔都”之名孕育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中国之行1923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乘坐日本邮轮长崎丸来到中国,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中国游历,而长崎丸进入中国的港口就是上海崇明的长江入海口。轮船进入上海后经吴淞口驶入黄浦江。面对广阔的中华大地,村松梢风热泪盈眶,应为由海向陆的渴望终于实现了。三、“魔都”之名来自一位日本作家的著作《魔都》村松梢风游历中国的2个月期间,主要游历了大上海,期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中国游记《魔都》,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村松梢风完成并出版了《魔都》。《魔都》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日本人将村松梢风笔下上海的样子口口相传,迅速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上海热”。于是,很多日本人慕名前来上海旅游或者定居,到1930年,上海已经有大约27000个日本人,日本人也成为上海人数最多的外籍族群。由此,上海也就有了“魔都”之名。各位朋友,关于上海“魔都”之名的来历,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交流!
就算没有学过日语的小伙伴也知道日本除了使用由汉字草书演化出的平假名、汉字楷书的部首演化出片假名,汉字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文字之一。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大家肯定会认为日本人可能会更加使用假名,因为假名才是属于它们自己的正统文字,而汉字则是由我们传入,肯定会有有些抗拒吧,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非如此。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如果描述一个事物,使用汉字的话会显得正规,严肃,而使用假名则会显得随意。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公司中,看到「取締役」这个词,它所表示的是公司的董事,如果按照日语的写法来说,这样其实拼写是不对的,而应该写作「取り締り役」。但是为什么它们不使用正确的表述,而将错误的写法沿用至今呢?其实是因为「取り締り役」中包含了两个假名,在他们看来这个写法有一点随意,而且董事这个职位为公司最高领导,需要增加它的权威和责任感,所以决定去掉两个假名,写作「取締役」。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日本人写的假条,它写了六个汉字「風邪之為欠席」,那么它原本是什么含义呢?其实它的大意是“我今天因为感冒,没有办法上班,因此希望能够请假一天,请予以批准”。其实用现代日语表达,就是「風邪のため欠席」,但是他总觉得带有假名不够严肃和正规,于是就将句子写成了「風邪之為欠席」。但是事实上「ため」改成「為」其实也是有些别扭的,但是为了让句子中没有假名,可以说他将其做到出神入化了。这一现象让很多外国人觉得匪夷所思,日本人喜欢用汉语胜过假名。但是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其实也就理解了,假名虽然是日本独有的文字,但它只起到了注音符号的作用,而且出现相同的读音时,我们并没有办法将两者进行区分。而汉字则不同,它不仅可以承载语音的信息,他又是表意的符号,因此它承载了很多的信息,就算是描述复杂的内容也是轻而易举。所以,日本人会更加倾向于使用汉字,而非假名。在这里提醒一下在日本上班的小伙伴们,在写报告的时候,千万不要弄巧成拙,特意将「取締役」写作「取り締り役」,不然后果可以说是相当严重了呢。
人类的发展历史非常的漫长,经过数万年的进化才成我们现在的模样,追溯历史的起源我们就知道我们是哪里的文明发展来的,如果单单拎出来一个国家寻找祖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今天小编要讲的是日本的祖先。我国人口最开始遍布于两河流域,临近水源开始生活,这便是我们的文明起源。人们更愿意生活在淡水资源,物产资源都丰富的地方,我们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四面全是海洋,并且有很很自然灾害,在古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吸引人们居住的好地方。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去的。这样来说是有几分道理的,日本和我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接近。通过观察就会发现日本有些文化和中国是有大同小异之处的,历史上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来我国学习先进文化。一直有一种说法说徐福是日本人的先祖,徐福是秦朝时期的一个人,他在秦宫中为秦始皇炼药,为了找寻一种极为罕见的药材,于是便带着一些人往东边去。徐福一直在帮秦始皇研究可以长生的药,这种药用现在的技术也难以练成,更别说什么科技含量都没有的古代了,于是徐福就开始想办法糊弄秦始皇,要不等哪一天秦始皇发现了,很可能会将他斩了。不过糊弄皇帝也是有风险的,于是就开始想脱身的办法,徐福告诉秦始皇想要练就长生的丹药,需要到东海的一个仙岛上找一位丹药,这个仙岛上面的药草都是极为珍贵的,有了这些药草炼成不老药指日可待。在当时的环境下,在大洋上漂泊是非常有风险的,秦始皇一听徐福为了给自己找药材要去到东海,对徐福又高看了几分。下令让人打造出来最好的船只,供徐福东海找药。徐福当时还提出来一个要求,要三千童男女随行,给出的理由是寻药之人必须要有不受世俗污染的赤诚之心。秦始皇满足徐福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还给他准备了很多金银珠宝。仙岛压根是不存在的,徐福一行人出发后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仙药,却在海上发现了一个岛屿,反正练不成丹药回去也是个死,还不如带着人在岛屿上安家,这个岛可能就是今天的日本,日本人知道他们的祖先可能是来自秦朝之人时,对此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