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其三要素,也是小说出题的根据,特别是人物形象题,近年来,近乎年年都考,好多同学都丢分在“找不全”的问题上,今天,教大家三步搞定这个题!第一,从描写方法找。人物一出场,不免有对其形象的描写,这就涉及到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点来,以动作描写为例,举个例子:“(林冲)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杀了三个贼人的描写,从这几个动作来看: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品,再换掉血衣,把酒葫芦扔了,甚至没忘记喝掉那一点残余的酒。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林冲冷静,决绝,可怕。再比如,语言描写,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对张飞印象特别深,因为无论大哥二哥说什么,张飞就是一句“俺也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飞为人粗鲁,没有文化,智谋不高。第二,看其他人物。如果除了主人公,还有其他个性鲜明的必要人物,通过两个人物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第三,看情节。情节主要是由人物做什么事构成的,这件事本身也可以反映出人物性格来。好了,小伙伴,你们学会了吗~记得关注我,下期有更多精彩哦~
《地球上的星星》于2007年在印度上映,讲述了一名患有“读写障碍”的小男孩与美术老师的故事。影片中的小男孩叫伊桑,他古灵精怪,想象力非常丰富,特别喜欢画画,但是老师眼里的他整天就知道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字写得一塌糊涂,考试成绩永远倒数。在一次逃学之后,爸爸忍无可忍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他开始变得越来越自闭,连最爱的画画都放弃了。直到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的到来,他发现了伊桑的问题,也发现了他的天赋,在老师不懈地努力下,伊桑终于被理解,他重新拿起了画笔,开启了新的充满快乐的生活。这部影片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自导自演。该影片获得了Filmare Awards最佳影片奖,阿米尔·汗本人获得Filmare Awards 最佳导演奖。豆瓣上有19.3万人看过这部影片并打出了8.9的高分,评价好于96%的儿童片和剧情片,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欣赏的经典佳作。我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在文章的每个部分,我会通过对影片的叙述和分析,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艺术手法特效、镜头、蒙太奇等手法的完美配合,既烘托故事氛围,又让整部影片松弛有度,观影舒适度非常强。1.动画特效:影片中有多处动画特效,既生动又形象,把伊桑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有个动画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数学老师进行突击测试,浏览了试卷后,伊桑就开始答题了。第一条是3*9,看着看着,3就变成了地球,而伊桑自己则变成了无敌舰长,他驾驶着飞船开始执行任务了,他的任务是把3(地球)带入到9(冥王星)里面去,一路上他碰到了火星,木星,土星,最后地球终于把冥王星打败了,所以他得出结论,3*9等于3,因为9是冥王星,已经被3地球给打败了。这个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简单的文字符号在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里是什么样子的,他根本不了解这些符号的真正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动画,我们可能会跟伊桑的老师一样,认为这个孩子非常差,一张试卷就答一题,还是错的。动画特效解决了这个难题,让我们进入了伊桑的内心世界,亲眼看见他所面临的困难。2.镜头:大量深焦镜头、特写镜头和大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丰富刻画了人物性格,渲染了剧情氛围。逃学一天的伊桑回家后,有一个关于他作画的大特写,一滴水滴在画纸上,伊桑的小手指上沾着颜料,一滴红色,一滴黄色,再一滴红色,然后他的小手指涂呀涂呀,一副美丽的画就出来了。之后是伊桑的脸部特写,这时候的伊桑是幸福的,因为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眼睛才会放光。在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后,父母和哥哥走了,这时候的也有个伊桑的面部特写,看着父母乘坐的车启动了,他的嘴抖动了起来,然后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通过这些不同镜头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所处的背景环境,丰富了人物形象,并且把影片的情节推向了高潮。3.蒙太奇手法:交叉、对比等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让整个影片的情节和节奏都非常紧凑,画面感十足。交叉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辑在一起。在把伊桑送到寄宿学校后,伊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校门口,目送载着父母和哥哥的汽车渐行渐远,他的嘴开始抖动,然后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随后画面切换到车里妈妈开始哭泣。之后切换到宿舍,可怜的伊桑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与此同时,妈妈和哥哥在哭泣,爸爸在沉思。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伊桑内心的绝望和恐惧,感受到了妈妈和哥哥对伊桑无限的不舍,也感受到了爸爸内心的矛盾。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之间或内容之间进行对比组接,形成强调、反衬、寓意等效果。考试结束,回家路上,伊桑把自己的试卷扔给了狗狗,之后试卷被咬碎了。回家妈妈问他考试成绩,他明明听见了却不回答。而放学到家的哥哥却主动告诉妈妈,除了印度语,其他都考了第一名。正在拼图的伊桑抬起头,羡慕地看看哥哥。对比蒙太奇的使用,把伊桑内心的痛苦完完整整地表现了出来,从他羡慕的小脸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也想取得好成绩,他替哥哥高兴,但是想想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无处述说的忧愁让人心生不忍。以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镜头语言,还把观众的情绪引向了一个制高点,同时还引发了观众对教育的思考。二、人物形象这部影片的主要人物是伊桑和老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伊桑在寄宿学校的同桌拉扬·达莫达兰和伊桑的爸爸。1.看透一切却波澜不惊的拉扬拉扬是一个腿脚不便的孩子,但是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伊桑翻译完《洞察力》这首诗后,老师对伊桑进行了批评,其他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嘲笑伊桑,只有拉扬面无表情,起初我真的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放学后,他对伊桑说:“你解释了诗的真正含义,其他人只是死记硬背。帝瓦里先生很严厉,你只要记住他所说的,背出来就好。”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当他说完这句话后,我只想用四个字来形容他“大智若愚”。他很聪明,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他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思考能力,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俗的社会生存下去,这跟伊桑的天真活泼有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他这个人物的存在像是在告诉大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在大家都嘲笑伊桑的时候,他却保护了伊桑的自尊心,给了伊桑信心。我想这是导演想借助拉扬的眼睛来发现伊桑的美。2.爱孩子,所以害怕孩子不优秀的爸爸伊桑的家庭在印度来说是很不错的,从他家的住房环境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爸爸的工作也很辛苦,早晨5点就起床出差,所以他很怕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他怕他们将来没有竞争力,怕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你说他对孩子凶,但是他的内心比谁都爱孩子,当看到孩子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在他眼眶里打转的泪水骗不了人。我以为他会去拥抱努力读出字母的伊桑,他却转身就走了。他是太爱自己的儿子,也太自责自己没有好好去了解他、帮助他。在影片中,主角固然重要,但是想要突出主角的人物形象,身边的配角也是向当重要的。很多情节需要配角去推动,而这部影片在配角人物方面的设置就非常充分,值得欣赏。三、主题思想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一名在培训机构工作了8年的老师和一名母亲,我深知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1.家庭教育:父母要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伊桑的爸爸很爱伊桑,毋庸置疑,但是他却不会表达,别人欺负了伊桑还恶人先告状,他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也不去做了解,直接给了孩子一巴掌。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父母在接到别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投诉时,都会劈头盖脸地先骂自己的孩子,大家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小时候不管教,长大了不得了。但是作为父母,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别人投诉了,先听着,然后再进行教育。因为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如果我们都不能给孩子安全感,那孩子的安全感哪里来呢?一切的行为是源于爱,都知道,但是表达方式更重要,就像尼克老师说的,我们要时不时抱抱孩子,我们要经常告诉孩子,我们爱他们,我们会一直帮助他们。2.学校教育:老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化,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直是老师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很难。尽管难,还是要去努力,这个学生是班级的1/40或者1/50,但是他却是全家人的宝贝。如果我们从单一的学习成绩来判定他智力有问题,真的就过于草率。在一线的老师应该很有体会,有一些孩子,他真的很努力,他性格脾气各方面都很好,可是他的成绩就是上不去。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可惜,哎,这孩子哪里都好,就是成绩不好。成绩好固然很重要,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必须尊重人的差异性,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影片中提到了一个故事,所罗门群岛的土著如果要砍树,就围成一圈去骂那棵树,去诅咒那棵树,过不了几天,那棵树就枯萎了。这个故事里树寓意着孩子们,如果我们不发自内心去关心孩子,爱孩子,只会指责孩子,那他就会慢慢枯萎。写在最后:这部影片无论从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来看,都是一部经典佳作。非常值得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去看一看。这部电影警示了我们,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父母,应该去了解孩子行动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指责。也许大家会说,这部影片太理想化了,现实中不会有尼克这样的老师。可是电影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去意识到身边存在的问题,然后去想法设法解决。也许我们做的不够好,但是电影至少让我们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善待,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星星。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此篇讲述人物。为小说解构系列文第三篇。1.小说人物从哪里来?由作家推己及人臆想出来,或是他本人思想与他所接触的其它作品的结合物。2.小说与历史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有句话叫“小说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的人物是在现实人物加上或减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形成的有别于借鉴的新造物。如果作家想要借鉴历史人物,则要先去了解历史的“那个他”。历史记录人物的行为,由此后人可推知出人物的性格,作家则通过“一个想法”,挖掘人物隐匿的性格或行为,向我们展示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这个想法”则取决于小说家内心的冲动的欲望。唐僧不同于历史的鉴真作家所要展现的,正是人物“幻想”的那一面,要展现人物内心那些“纯粹的激情,梦想,欢愉,哀伤以及不便或羞于启齿的内省”。历史记录人物,作家创造人物。3.小说人物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日常生活里,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他人。小说里,人物却被读者完全了解。无论是人物的内在还是外在。从人生五大事:生,吃,睡,爱和死比较小说里的人物和现实中人物。(1)生和死生死属于人生经验,但其实并未实际经验。有谁能告知我们出生或死亡的感受?婴儿跟尸体无法告知我们他的感受;而我们既无法想起出生时的情景,死后也无法诉诸他人。人的生命从一种他已经忘却的经验开始,又以一种他虽然亲自参与却无法理解的经验终结。小说里的人物的降生,却像一个包裹。被作家“投递到户”。然后由某位年长者接过包裹,展示给读者看,展示完毕后,就藏起来,等待他需要出场的时候,在他会说话或者需要在情节里起到什么辅助作用的时候。小说里的死却比生郑重得多,人物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死法。既是因为这是终结,需要慎重对待;也因为此时作家对人物的了解已经足够深入,可以随意展开脑洞,为他安排令人出人意表的结局。网文作者甚至有为了强行完结小说,而让人物“被自己美死”的情况存在。(2)吃通过吞咽获得保持生命能量的过程。出生前由母亲开启,出生后继续由母亲供给,最后他本人在今后的日子持续这一过程。除此之外,吃也具有审美的一面,有是否美味的区别。小说里的饮食是社交性的。人物吃饭是为了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情节铺垫。《成不了野兽的我们》每集必喝酒日剧里经常有主角在下班后到居酒屋喝酒聊天的场景。(3)睡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生活在睡眠中度过。当我们入睡,则进入梦中世界。在梦里,我们一边遗忘世界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扭曲模仿现实世界,有时甚至像在预知什么。小说里的睡眠常常被忽视。如果提到梦,也是为了和人物醒时对比,展现人物内心真正的声音与欲望。而如果是以梦境为主题的小说,此时的梦境其实已经是打着幌子的奇幻世界。popo网全是男女动作的小说则不在此讨论之列。(4)爱说到爱就必须说到性。性始于青春期前后的萌动,有的人甚至持续到人生终结。除了性,还要提到其它情感,诸如男女之爱,友情,信仰,爱国之心等。爱比前面的生死吃睡要复杂,因为人在产生爱时,不仅想要获取,还希望付出。既自私,也利他。爱穿插于前面所述的四种活动,同时也引发其它活动。比如,战争。爱是小说中讨论的重点。小说里的人物总是在没完没了地燃烧激情,他们似乎不用工作,不用上班,只要去爱就行了。这可能跟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有关。小说里人物所展现的爱,不过是作家的一厢情愿。爱被如此重视的原因,还在于人类对于永恒的爱的朴素愿望。心有所想,则笔下自现。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期盼,也是读者的想念。爱能战胜黑魔头,难道不是魔法?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小说中的人物:不知从哪里来,但却有所去处,几乎不吃不睡,却能在各种人际关系里各种折腾。最重要的是,人物对读者完全透明,毫无隐私。小说的人物是否真实不在于是否与现实中的人物相似,而在于是否令人信服。是作家赋予人物真实性,因为作家对人物的一切了如指掌,作家能对人物的行为自圆其说。即使人物再逼真,小说里的人物也只存在于作家创造的世界,人物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真的不可能吗?日本原创动画《Re:CREATORS》(造物主)讲述了漫画,动画,游戏里的人物反穿越到“现实世界”展开战斗的故事。此时作品里的人物登陆现实,现实变成奇幻世界。小说里人物毫无隐私,他的所有都被读者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反派也能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看到聪明睿智的人物,读者会代入自身;看到愚昧荒唐的人物,读者却觉得与我无关;看到步入歧途的人物,读者觉得他可以避免;看到遭到噩运的美好人物,读者也只是大呼“放开那个女孩让我来”。这都要归功于作家对读者的心理把握。结语小说的人物由作者取材于生活或历史,经由作者二次加工,形成全新的独属于小说世界里的人物。小说里的人物生死由作者安排,几乎不吃不睡,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上。人物的真实性由作者赋予,作者对人物越了解,越能对人物的行为心理自圆其说。读者享受于看到人物的全部隐私,因此即使是反派也依然能受欢迎。参考资料:《小说面面观》我是山水不重。致力于创作出“伟大的小说”,在此之前,先要学习如何创作小说。此为小说解构系列第三篇。本篇讲述人物,虽然看起来有些废话的嫌疑,大多数人心里其实是知道的,但不曾总结说出来。清楚地说出来之后,有助于作家更明确地创作人物。关于人物的讨论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后续将还讨论人物的“圆扁”之分,人物的模式,各种类型的人物塑造等。如果期待,就关注我吧,以防走失。你的分享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若有什么想看的内容或建议,也可在评论区留言。
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本文主要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主要围绕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的描写展开研究。《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数百个人物,数十个典型人物,每个人的个性,心理,言谈举止,皆不相同。作者主要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加之适度的外貌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作者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特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实写人物,虚写事件,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以君主形象的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为例分析如下。01刘备作者开篇就运用直接描写描绘了刘备的外貌,略用夸张手法来突出他的富贵之相。“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也为后文招揽人才做了铺垫。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在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中就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当时曹操的部队已经临近樊城,诸葛亮让刘备快速地撤离樊城,但是,刘备不忍心离开百姓,就对诸葛亮说:这里的百姓已经相随已久,实在是不忍心舍弃。而樊城的百姓也说,我们愿宁死相随。作者先是运用语言描写直接写出刘备不忍抛下百姓独自撤退,后又借助百姓的言行举止从侧面衬托,对刘备的形象进行塑造,使得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被烘托出来。在第三十六回,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将其母亲胁持。情急之下,徐庶只能归顺曹操。刘备满心不舍。当时,孙乾建议刘备将徐庶留下,如果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杀了,徐庶就必然会与曹操为敌,对刘备也会更加死心塌地了。然而刘备拒绝了,他说,让曹操杀了徐庶的母亲,我任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道的。留下徐庶而不让他去救自己的母亲,不可以这么做。我宁可死去,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作者用孙乾谏言这个侧面描写巧妙的地烘托了刘备的仁德。除了仁德爱民,刘备的爱才与礼贤下士在小说中也刻画的淋漓尽致。在长坂坡战役中,赵云单骑闯敌阵,“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血满征袍,终于将刘备唯一的儿子阿斗救出。当赵云见到刘备的时候,已经是满身鲜血,“人困马乏”了。刘备看到赵云为救小儿而身受重伤,就将阿斗接过扔到了地上,以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刘备的这个动作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刘备十分重视和爱惜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云游,三人只好无功而返;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到达茅庐,却只见诸葛亮之弟诸葛均,方知亮又已出游,刘备遂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帮助其建立蜀汉皇朝。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最终得以“定三分隆中决策”。这一情节中,作者不仅直接描写了刘备的求贤若渴,更是通过关羽和张飞等人的行为来对比烘托,使得刘备“礼贤下士”的形象更为突出。虽然故事情节通过艺术处理后比较夸张,但是读者能够从中深切体会到刘备的求才若渴,礼贤下士。也正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这一举动,使其在三国英雄中尽显风采,至今仍被传为一段佳话。02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最为人熟知的角色之一,作者罗贯中也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曹操这一“奸雄”的形象。第一回中作者就展开了对曹操的描写,首先是外貌,他的出场来势汹汹,领一彪军马截住败走的张梁,张宝军队,“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后对其幼时经历进行叙述,写到:“好狩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借许劭之口道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由此可见,尚在青年的曹操就已显示出非凡的才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人说话的人物。”《三国演义》中作者就善于运用曹操的语言突出其性格。第五回中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杀掉为自己沽酒而离去的吕伯奢,而这吕伯奢乃是曹父的结义兄弟,曹操为绝后患,知而故杀自己的叔父,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体现了曹操的奸恶。后曹操得知陶谦纵兵杀了父亲,赶到徐州便下令:“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至此,作者寥寥几笔便将曹操的残暴不仁体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做丞相后更为心狠手辣,为问出刺杀的背后主使,严刑逼供吉平将其打的皮开肉绽,血水顺着台阶流下,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去吉平的舌头,吉平为避免再次受辱,撞阶自杀而死。曹操内心气愤令人分其肢体,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直接写出曹操的狠厉,将曹操残暴不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下,“奸”更成为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最主要特点。曹操的“奸”不仅在于他的狠戾无情,更在于他的谋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先是被袁绍的谋臣沮授提出,但袁绍并未听取建议,对比可见曹操之谋比袁绍强上许多,这种对比的描写手法也更突出了曹操在政治上的能力。当时宫中乏困,他为献帝进献许多食品和器物,献帝迁都许昌,他假意待献帝恭敬,献帝遂封其为大将军,曹操又逐渐将大权揽入自己手中,曹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掌控权力。至此,作者成功将曹操塑造为一位有心机,有手段的角色,为下文曹操成为“一代奸雄”做出了铺垫。三国演义还有中一段描写令我记忆深刻: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谈笑间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慷慨作诗,道出一首《短歌行》,这是曹操有名的言志之诗,这首诗慷慨悲凉,气魄恢弘,歌罢,众人附和,共皆欢笑,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宴会中君臣皆欢的氛围,横槊赋诗如此雅兴,在这种气氛下,只因刘馥一句“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败了曹操的兴致,曹操便“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大臣惊骇至极,前后对比突显曹操的喜怒无常,作者后又叙述其久事曹操,多立功绩,这样一位曹操身边的重臣因曹操一时不快而枉死,更显其残暴嗜杀的性格。托尔斯泰曾说:“人不是一片湖泊,而是一道河流,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泥淖,有的地方清澈……”在三国中作者也并非一味丑化曹操,而是将他“惜才”的可取之处也体现出来,将其塑造为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羽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曹操敬佩关羽的忠义,“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坐,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得知刘备所在之地,毅然离开曹营,最终曹操无奈叹道:“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后孙权将关羽头颅送至曹操处,曹操敬关羽生前乃忠义之士,礼葬关羽,不仅破了孙权的计谋,还让世人提及此事皆叹一句曹操仁德惜才。作者在曹操奸诈的特点后又写出他惜才爱才的一面,将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03孙权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虽不及刘备、曹操浓墨重彩,但作者也对孙权的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兄长孙策病危,将江东之主的位子传给孙权,对母亲说道:“第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不难看出,孙权的才能也十分出众。第二十九回中才出现对孙权的外貌描写:“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碧眼”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孙权目有精光的特点,突出了孙权的精明才干。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孙权劝学这一情节。原文如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以自身为例,劝说吕蒙读书学习,平易近人,对属下严格要求,不可谓不是一代明君。作者用吕蒙的“不学”衬托了孙权的“学”,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让一位以身作则、勤思进取、关心属下的君主形象跃然纸上。孙权麾下的前将军朱桓英勇无敌,战功卓著,但十分心高气傲。有一次,朱桓举剑要杀监军胡综。孙权劝解,并亲自为他践行,嘱咐说:"大丈夫行于天地间,能包容万物,方能成就大事!"几杯酒下肚,朱桓说:"希望能一捋陛下的胡须,今生再无所恨。"孙权当及就笑着探过了身子,朱桓轻轻抚摸着孙权的胡须,流下了眼泪:"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孙权举杯说:"愿你们同仇敌忾,不负孤意!"孙权为了让朱桓放下芥蒂,与监军同仇敌忾,不惜屈尊让朱桓捋胡须。本段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孙权御下有方,有容人之量的形象。孙权是三位君主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才智却不输其他两位君主,曹操就曾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曹操平定北方后一路领兵南下,直取荆州,曹操一路大胜想一举攻下吴国,将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以为孙权会“惊疑而来降”,但孙权冷静思考,派鲁肃与刘备结盟,孙权手下众谋士皆慌乱,认为此时应该降曹以保全东吴和江南六郡,孙权却一言不发,心中明白众人皆各自为己,之后离席与鲁肃商议与刘结盟之事,召来诸葛亮商讨,决定迎战,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也正是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作者运用众谋士的慌乱表现反衬出孙权在紧急情况下的沉着冷静,孙权在以张昭等人只为己的谋虑下却以大局为主,长远谋划,塑造了孙权虽年轻却能深谋远虑,临危不乱的形象。作者寄语:《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其对人物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推荐大家共同来品味三国。
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即表明作诗贵在含蓄,如此方韵味无穷,而这种方法,其实也可以运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哦!我们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神情则好比我们思想情绪的晴雨表。在写作中,想表示人物兴奋的神情时,是要直言“某某很开心”,还是选择通过展现其神态变化来传达其情绪呢?后者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兴奋”“开心”等字眼,但是却能使人物喜悦的神情状态表达得更为准确,小纸条们何乐而不为呢?神态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而作文中的神态描写,就是专指描写人物脸部细微的表情和姿态。譬如呆若木鸡、怒发冲冠、眉飞色舞、泰然自若、灰头土面等成语就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哦。那么在行文中,我们具体要如何不着一字,尽现神情呢?神 态 描 写 大 框 架 首先,要确定神态的主要部位。譬如着笔写人物的眉毛、眼睛等。其次,确定各部位神态的具体状态。譬如写眉毛的时候,我们可以写眉头紧皱、眉飞色舞等,利用脸部某一部位的不同状态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最后,小纸条们应有序地把各部位的神态串联起来,力求条理清晰。譬如鲁迅《祝福》中的选段:(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神态进行了生动形象地描摹刻画,抓住了其脸色、眼神等面部变化,并有序串联起来,成功地表现出祥林嫂在历尽人生苦难后的可怕颓废的形象,令读者同情不已。神 态 描 写 小 细 节 在确定好人物的神态状态后,还要通过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将其细致地表现出来。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纸条君以《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为例吧!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成功用表演逗笑了众人: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有没有发现,人物都在“笑”,却又都是不同的“笑法”,且与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相符。比如,史湘云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所以她的笑态是“一口饭都喷了出来”,而娇弱无比的林黛玉则笑岔了气。又比如宝玉,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他的笑态,而写他“滚到贾母怀里”,突出人物的不同地位。因此在行文时,也要结合人物自身的个性特征,对同一神态加以不同的描写哦!神 态 描 写 大 综 合 最后,在进行人物的神态描写时也要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加强文章的表现力,这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具体用法也可以回顾往期长纸条呀~)悄悄话Get到今天的小技能后,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笑”时,不能简单地写“某某人笑了”,而是可以具体写出这个人物的“笑法”。譬如捧腹大笑、捂嘴偷笑等等。聪明的能不能举一反三,把这种写作方法也应用到其他脸部表情的描写上去呢?只要小纸条们善于观察,注意身边的人在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时眼睛、鼻子等器官有何种变化,加之勤于练笔,一定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生动!最后,再分享一个神态描写的小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眼睛最能传神,也最能表达出想法,因此写好了眼睛,人物的神态便写好了,人物形象也更为生动啦!其实呀,在行文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可以更加明确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哦,细心的你们发现了吗?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交流分享呀~(^U^)ノ~
初中阶段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比较受偏爱的考点,其实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也是,这种题目设置一般出现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尤其是小说阅读几乎每篇必考,很多同学在解答这个题目是,往往存在要点不准确或者要点不全的失误,最终造成失分,很可惜。其实,如果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个考点是很好得分的。试想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对人物的评价从何而来?人物的一言一行啊,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他给别人的表面印象;一个人在遇事时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则反映其品质性格,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们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所以,我们在评价人物时,应该这样做:一、找到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如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比如,朴素的衣着往往是一个人朴实、节俭的表现,而行为动作的仔细认真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严谨等。二、要概括人物在文中做了哪些事,一件件去分析,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表现出这个人怎样的品质,一定要全面。人是有多面性的,所以一个正面人物形象身上未必没有瑕疵,同样有缺点的人也可能闪现人性的光辉,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三、平时要注意积累成语和词语,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出人物形象,但是表达不出来,没有恰当的词汇去表达心中所想,原因就是积累不够,肚子里没货。总之,同学们在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做到“言行举止看事迹,要点全面细分析”。
正能量,是积极向上、励志和鼓舞人生的。它们,可以带来温暖、美好和乐观。影视作品里,常常有这方面的表现。有的时候,它们主要表现在于坚强勇敢、宽容大度以及机智灵敏等人物塑造方面。 惠楷栋与温德光共同执导、聂远与吴谨言等人共同主演的古装宫廷剧作《延禧攻略》,就是那么一部塑造有正能量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 那么,作为一部古装宫廷剧,它是如何塑造主人公的正能量形象的。同时,剧作又通过哪些角度去演绎和刻画故事里的正能量人物的。相信,对剧作故事介绍和资料熟悉的伙伴,并不会感到陌生。 这部电视剧刻画和塑造的正能量人物形象,主要集中在角色璎珞的身上。影视剧作,通过她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以及行为去演绎正能量形象的。 首先,电视剧作展现和表现了璎珞的坚强勇敢之思想与行为。在故事当中,璎珞为了查明长姐离世的真相和原因。她进入紫禁城,成为了宫女。从她的行为动机以及行动上去看,璎珞这个人物角色是坚强与勇敢的。 因为勇气,她才有了进入紫禁城查明真相的行动。而剧作,也为她的这种行动和思想品质,进行了表达。可见,坚强与勇敢,是电视剧作为我们呈现璎珞人物形象的主要方面。而这种品质和行为,是属于正能量的。如此,便较好地刻画与塑造出璎珞的正能量形象。 其次,这部电视剧还通过璎珞的宽容大度,进而塑造她有关宽容的正能量人物形象。在剧作的故事里,璎珞在宫内查明长姐离世真相后,得到了皇后的引导,从而让她放下了恩怨与仇恨。 从璎珞选择放下恩怨和仇恨的人生态度以及行为当中,我们其实也可以感受到她身上宽容大度的品质和人物形象。而宽容大度,是属于正能量的组成元素。因而,电视剧作也通过这样的段落,有效地塑造出了璎珞的正能量形象。 再次,电视剧作还在璎珞面对难题时的机智方面,去有效地塑造她的正能量形象。在影视作品里,璎珞在宫中还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头脑。因而,当她面对宫中出现的重重困难时,她才能有效地进行化解。 如此,从璎珞化解困难的行为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作品对其正能量形象的塑造。只因,机智灵敏也是正能量元素的组成部分。另外方面,璎珞辅助明君的行为,不仅仅体现了她对皇后托付的承诺,更是她贤惠正直的较好表现。如此,这些也属于对她正能量形象的塑造方面。 从璎珞为了查明长姐真相而坚强勇敢地进入紫禁城成为宫女,到她查出真相后的宽容大度,再到她化解宫中的重重困难并辅助明君等,其实都是电视剧《延禧攻略》塑造正能量人物形象的三个主要体现。相信,这是值得感受和体会的!(文/蓝千帆)
小说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而人物又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在历年语文考试中,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作用都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全面理解小说内涵是鉴赏小说的重中之重。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包括事物形象)。下面我们分别论述。一,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会通过对人物肖像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进行刻画,从而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精神风貌,使形象丰富。所以,同学们要想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就需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就需要掌握如下三个要点:1,人物描写的角度A,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B,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等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2 ,理解并识记主要描写手法的作用A,外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精神面貌,透露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旨。C,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变化,行动的内在依据。D,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性格特征。E,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3,把握考查侧重点A,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B,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C,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二,局部分析人物心理情感这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三,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而主次人物和物象其作用有别:主要人物——1,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2,结合情节和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突出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对比·反衬作用;2,推动情节的发展; 3,若是线索人物,有贯穿全文的作用;4,揭示或凸显主题。事物形象(小说中重要的物象)——1,突出人物的性格;2,揭示深化主题;3,若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就会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4自然景物当然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要能区分一组概念:“形象与性格”,这是做人物形象题时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弄清这两个概念,对我们准确答题大有好处。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核心是人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肖像,衣着,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青春无悔,岁月无期。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芳华》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文工团中,有着一群充满理想与抱负的芳华少女和少年,他们在这里演绎和诠释着自己的青春,在战争的摧残下,最终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该片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影片中的时间跨越也很大,从文革时期发展到2016年,整部影片还穿插了战争场面,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在影片的前段,几乎各个带有场景的镜头中都挂有毛主席画像,这充分的展现了文革时期人们对毛主席的过度崇拜。在这个充满朝气的文工团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队员,何小萍,作为影片的女主人公,她的遭遇也是挺凄凉的,父亲被抓母亲改嫁,导致了她的楚楚可怜,自始至终没有人对她善良过,也很少有人联系她。所以她来到了她认为的“避风港”,想象总是美好的,这里则称为了她命运悲剧的另一个开始。何小萍因“军服事件”而成为所有人的笑话。她曾被舍友们对她搜身而大喊,这是她压抑在心里的一次爆发。就像影片中的旁白所说的一句话“一个不被珍惜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在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刘锋。因被诬陷而被下放,在她送刘锋时,她再三回头,充满了浓浓的不舍与留恋。何小萍是善良的,在她在前线给伤员治疗时,她遇到了一个被战争所摧残的17岁男孩,他被火烧的几乎只剩下眼睛,何小萍中满是可怜与同情,先轻轻的为他擦拭身上的创伤,这是对何小萍善良的完美诠释。影片中有一段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一段,就是当何小萍在院中独舞的时候,这也是影片的高潮之一。在之前,影片中也有很多她独舞的戏段,但是导演并没有完整地呈现,直到她在礼堂园的这一段,使观众们终于看清了何小萍曼妙的身姿,这是属于她的舞台,只是可惜,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失去了那种最初的质朴和单纯。取而代之的是杂乱不章的记忆和沧桑。她的悲剧绝不是简单的怪在某个人或某些人身上,虽然岁月改变了她的思想,但不变的是她对于舞蹈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影片的最终,刘锋与何小萍的再次相遇,使这对同样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最终走到一起。影片完美地诠释了青春,同时也讽刺了文革,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何小萍的悲剧生活并不是偶然的。时代的变化,战争的摧残,就像影片中最后说道的“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
Hello,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点开八one的文章,你们的支持就是八one的动力。如果对于小编的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看法,欢迎留言评论哦,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小编一定多多改正,争取进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霸王别姬》影评——浅析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陈凯歌导演于1991年将李碧华作家的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电影,并且在1993年获得法国戛纳金棕榈奖。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戏迷程蝶衣与段小楼、菊仙之间的情感纠葛,讲述艺人情感与成长故事的同时描绘出了一副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并且以自己的一生经历展现了四个历史政治变化。影片中,作为一个痴情却被背叛、柔弱却又坚持的形象,程蝶衣阐释了其人物的悲剧性,本文着重分析了程蝶衣的人物形象,阐释了其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一部影片的精彩与否,在于它对观众的吸引程度,抛开故事情节、电影音乐等等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如巴拉兹所说,每一件艺术都是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因此在电影中,观影者关注的更多是电影角色的表现,总有一个人物的表现会契合观影人的观影感知,发自内心的与人物形象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就算剧情对观影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而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剧本描写奠定人物基调剧本是整个电影的故事基础,也是戏剧的基础。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首先是要有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吸引人的剧本内容,能够一步一步地扩展庞大的电影结构。同时,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是电影制作的最高目标之一。因此,人物塑造应与剧本紧密结合,根据剧本要表达的故事的意义、历史背景和故事发展趋势,塑造人物性格特征。如果没有人物的表演,那么剧本的情节就没有表演的媒介,整个剧本的表演只是一张纸。编剧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剧本中构造和塑造角色。人物的塑造首先是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和人物的情感。这种雏形的形成,使角色的属性随着剧本故事的历史背景、人物背景、故事走向等内容而逐渐丰富。电影创作者的人物塑造越深刻、越丰富,对剧本的要求就越高。《霸王别姬》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在改变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文学作品的精神又体现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的特点。“保留”体现在影片选取了有利于表现主题的一些典型片断。例如小豆子特殊、复杂的身世背景造就了他多变的性格。同时,陈凯歌也做出了一些改编,例如程蝶衣最后的人物命运,在原著小说中,陈蝶衣和段小楼经历人生沧桑巨变后再次重逢,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陈蝶衣最终在和段小楼演《霸王别姬》的时候真的以“虞姬”的身份自杀身亡。这个改动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的震撼更大一些,在影视中时长较短,带给观众的冲击力增大,同时也符合陈蝶衣人物命运走向。(二)时代特征反映人物性格影片《霸王别姬》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同时也正是中国处于巨大变动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会给人物命运不同的选择,给予观众的历史深邃感也不同,这就使得电影“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娱乐,而且还可以对他们有所裨益,其微妙和复杂的程度并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可见,电影的时代特征在电影的推进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电影拍摄中,也总是严谨地遵循着时代特征对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打造出符合剧情的人物性格。《霸王别姬》讲述的故事历经了四个历史时期,分别为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时期、“文革”时期,其中以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戏班子及之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在这动乱的政治时期,奠定了戏剧中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这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塑造也使得观众对他所作所为不产生怀疑,一个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文化背景,发生的剧情故事是合理的,人物的性格也是不突兀的。(三)特定动作对应心理观众最关心的是电影人物的命运,这需要演员用一系列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因此,这就需要角色有一系列的心理动作来反映他的内心,这些动作有典型性和特定性,可以让观众透过觉得的外部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知晓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演员可以通过表情和心理的演绎来塑造人物的心理,在这些方式之余,特定动作也是反应人物心理的方式。如果演员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语言表情的变化,那观众很难发现他的性格特点。“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可以形象的形容的人物性格,他热爱演戏,为此,不管观众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热爱戏剧,他就会满心欢喜的在台上演出,甚至可以和懂戏、热爱戏的日本人成为朋友、知己。他热爱演戏,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甚至无法区分现实和戏剧,《霸王别姬》演的次数多了,让他误以为他就是“虞姬”,段小楼就是“霸王”,他们要一生一世在一起,然而霸王爱上了菊仙,陈蝶衣最后在人戏不分的情况下,以“虞姬”的身份死在了“霸王”的怀里,了却一生。(四)演员表演升华人物灵魂演员是电影故事演绎的媒介,演员通过动作、眼神、心理的表演方式演绎出电影人物特点,并使得观众对人物的形象产生共鸣,以致上升为对整部电影的深思。观众对演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通过角色出场时给观影者的视觉感受。电影角色,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他也是整部电影剧情和精髓的贯穿表达者,所以,导演势必会着力塑造人物形象,这就使得导演要求演员按照人物形象的特点塑造人物,通过演员对角色的了解表演塑造人物形象,并且加以升华。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蒋雯丽扮演的小豆子的母亲,被网友夸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演活了一个角色”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部成功的电影在人物塑造上都是煞费苦心的,只有观众对某个角色感兴趣,才会对电影有所关注,接着演员才会尽其所能地把握形象的塑造,并且借助多种方法突出角色的外在特点,而最直接的演员表演就会成功地完成角色形象成华的工作。《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是个外表柔弱但内心十分倔强、固执、敏感、有灵气的伶人,他的性格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人物的影响、程蝶衣家庭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他很早就独立却寄居他人篱下,也使得他性格敏感却有些倔强,同时也对师兄段小楼十分依赖,此外,演员张国荣的精彩演绎更是使这个角色生动鲜明。这部影片始终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观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