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陈宝生,右为田慧生芥末堆5月22日讯,今日,教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据了解,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承担日常工作联络、课程研制、教材审查等专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课程教材监测评价等工作平台建设等工作。教育部长陈宝生、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全体成员近400人参加了会议。朱之文指出,建立课程教材研究所是国家教材建设史上的大事,标志着国家层面推进教材建设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将形成决策、实施、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教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朱之文表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五项重点任务。通过抓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教材建设的统领;通过抓服务,推进教材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通过抓质量,把好教材建设的各个关口;通过抓制度,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通过抓保障,推动教材建设持续加快发展。朱之文对下一阶段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提出了四点希望和要求:要坚持政治建所。研究所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建设作为根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研究所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要坚持研究立所。研究所的主业是研究,要紧贴国家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需求,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人才强所。研究所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延揽和培养人才,成为课程教材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坚持服务兴所。研究所不是一般的研究机构,还承担着为国家教材建设提供专业服务保障的任务,要在服务中建立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基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日语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全国日语教学实验校申报工作。经严格审核和综合评议,沈阳市外国语学校顺利入选。2021年3月1日,沈阳市外国语学校在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开学典礼上举行了日语教学实验校揭牌仪式。开学典礼由刘露副校长主持,全体校领导出席,在全校师生共同见证下举行了本次揭牌仪式。李江涛校长发表讲话,学校获得的荣誉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坚持国际化特色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本次揭牌仪式是学校日语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沈阳市外国语学校日语学科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对于提高沈阳市外国语学校日语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日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辽宁地区唯一入选的实验校,学校今后将担负起更加艰巨的任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忘过往,面向未来。携手共创沈外辉煌的明天。
大会现场 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图教育部近日在京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正式成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建立课程教材研究所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形成决策、实施、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教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会议强调,面对中央的新要求和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教材建设还有很多“课”要补、有很多“坎”要过,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抓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教材建设的统领。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二是抓服务,推进教材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要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服务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助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教育中心工作的统筹。三是抓质量,把好教材建设的各个关口。要立标准,强编审,重使用,确保出好教材、用好教材。四是抓制度,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要健全组织制度,建立规划制度,严格管理制度,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五是抓保障,推动教材建设持续加快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保障,强化专业支撑,提高教材建设保障水平。会议指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在专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在高标准推进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方面下功夫。要坚持政治建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公益属性。要坚持研究立所,加强政策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视发挥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平台作用。要坚持人才强所,面向全国会聚人才,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面向世界锻炼人才。要坚持服务兴所,提供课程教材咨询服务,开展课程教材人员培训、课程教材监测评估,为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做好服务。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教材工作的决策部署,搭建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做好课程教材建设专业支撑,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批复,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设立课程教材研究所。该所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课程教材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课程教材建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拟定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参与组织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参与国家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培训、监测和评估,为地方和学校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课程教材研究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各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开展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会上,课程教材研究所分别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教育部24个相关司局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班子成员、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课程教材中心全体同志300余人参加会议。(文章转载自:教育部官网。原题为:《教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 首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成立》)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旨在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项目顾问仲呈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高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参会并进行了研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介绍了重大项目推进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情况。本着边建所边推进工作的原则,研究所聚焦意识形态前沿、课程改革薄弱环节和课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率先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课程图谱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英文翻译,以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大中小体育一体化、大中小艺术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研究。目前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等基础性工作已完成,有些项目有了初步成果。14位项目组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各项目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郑富芝和吕玉刚对项目进行了点评指导。郑富芝认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项目选题好、站位高,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立根本。立好民族的根,铸好教育的魂。这个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就是德育。这些项目的共同点体现了立根铸魂。二是补短板。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希望通过研究补上短板。三是接链条。大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大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设计,把分段实施的教育链条连接起来。四是扩视野。要以国际视野反观和思考中国的课程教材项目,在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上解决一流和先进性问题。郑富芝建议,希望课题要接地气,解决课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使中国的课程教材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吕玉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他建议,除了课程教材以外,还希望关注课外读物的建设,特别强调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汪瑞林)
5月23日消息,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据了解,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承担日常工作联络、课程研制、教材审查等专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课程教材监测评价等工作平台建设等工作。
编者按:“你知道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是哪十个人么?明确:胡适、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易白、北岛、汪国真、舒婷(汪舒二人并列第八)、席慕蓉和食指。他们都曾在文坛活跃一时,并且凭借风靡海内外的代表作被读者所铭记。”——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网页截图)人民教育出版社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 5星文学网 编辑部易白是谁?2011年11月,新华社通稿《战士王增弘五年军旅成就“诗歌画”》和2012年3月通稿《中士王增弘:“战士艺术家”》,还有军队政治工作专业理论刊物《政工导刊》刊发《纤笔描细彩 诗言励青春——战士王增弘的诗画军旅》报道宣传的正是当时因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荣立二等功的“易白”。他在民间、军界、政界、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不作细述,他是48.2万豆瓣网友热议的“最喜爱的中国近现代诗人”之一,也是2019至2020年度网络热议的“中国十大人物”。当然,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相关报道和研讨颇为热闹。军旅诗人 易白(退役)易白,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揭阳,移居汕头,四岁学诗,2005年参军入伍先后在省部级和中央级报刊网媒发表文艺作品2500余(件),诗作多次在军地比赛中夺奖,曾担任军队政治工作网《军旅文学》《红星评论》责任编辑,借调各级政治机关和战旗报社、解放军报社工作的岁月中,他在军队多位资深报业前辈悉心栽培下,理论水平和诗文造诣突飞猛进。2010年他为烈士创作并刊发于《战旗报》和《西南民兵》杂志的长诗《亡魂之歌》退役后获得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首届杨牧诗歌奖(注:官方诗歌奖)。首届巴金报告文学奖获得者、简约主义诗歌倡导者罗未然在题为《与英雄和读者一起疼痛——评王增弘获奖组诗〈亡魂之歌〉》的学术文章中评论道:“这种全景式立体抒写,在读者心中塑造了烈士们血肉丰满、胸怀博大、灵魂崇高的群体形象,弥补了新闻宣传无法直抒胸臆的缺憾,达成了诗歌抒情、言志、记史的功能和使命,使之迅速跃升到了史诗的艺术高度。也许,这正是首届杨牧诗歌奖的评委们青睐这组诗,并将其列入获奖篇目的一个重要理由。”原四川省记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四川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邓高如将军曾在战旗报就易白诗集发表诗评,赞誉其“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013年退役后,易白在深圳龙岗创办了5星文学网,他在龙岗创作发表的《种子的选择》《梦里梦外》《文坛药方》《未死》《容许》《子弹的爱》等经典诗歌代表作风靡海内外,诗作经资深朗诵家朗诵后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讲普通话》作为语音教材播出。他曾大力呼吁文人们多创作“正能量”文学作品给予读者心灵温暖,并倡议当代文人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著书立说、研究创作。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商业运作文学,曾多次呼吁作家们要拒绝功利写作,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文学青年,被学者亲切赞誉为“中国诗歌旗手”,是中国互联网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精神领袖。考虑到互联网时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在碎片化阅读习惯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作品的传播应与时俱进,他开始思索将文学和音乐进行融合,开始为推动中国纯文学繁荣发展而思虑,在研讨文学创作的访谈中,他曾论述道“纯文学创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人类的灵魂工程。”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和央视新闻移动网宣传了音乐诗人易白唱作单曲《唱给人民的信》引起广泛关注。前不久,他研究“中国古汉语活化石”潮汕话,而创作了一年多的潮语音乐诗歌《潮汕》,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岗FM99.1等主流媒体播出后,迅速刷屏网络。内容来源综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三大搜索引擎等(整理)
主讲嘉宾:郭戈。出席嘉宾。红网时刻4月16日讯(记者 肖帅 通讯员 邓琼 熊法权)今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戈在湖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以《大学生如何做研究》为题作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湖南省教育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子兰主持,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委员、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丁双平,湖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易晓辉出席本场活动。郭戈将大学生活分为学习、科研、活动三部曲。学习是基础,科研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活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鼓励同学在享受大学美好生活的同时,应从多方位提升自己,做到学习和科研相结合,以探寻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待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他表示,要把“创造性研究”思维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建议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就应坚持写文章、多发表学术论文。讲座现场。会上,郭戈与同学们就如何做研究进行了热烈讨论。刘子兰向在场同学呼吁,当代大学生应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师资资源,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兴趣,做好研究工作。会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郭戈表示,这是他首次来湖南进行学术交流。从学生们的提问和眼神中,他都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尤其对湖南师大的学风留下深刻印象。主讲嘉宾简介:郭戈教授,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委员、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课程·教材·教法》主编;《中国科学教育》辑刊主编,兼任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在中央办公厅工作,原任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副司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思想史、教学法等相关研究,在高层次学术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9月20日至21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大会以“数字教材·数字化教学”为主题,国家教育部门、广东省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人教社、各省出版集团负责人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信息化专家、一线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人员共计1200余人参会。人教社总编辑助理张廷凯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机构装备与信息化负责人表示,会议的召开是对党和国家与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要大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数字教材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随后,广东省教育部门督学李璧亮,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杜传贵,人教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郭戈分别致辞。郭戈表示,深度聚焦“数字教材·数字化教学”,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和有效落地至关重要。要立足教材发展和教学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汇聚业内专家、一线教师经验和智慧,充分交流,群策群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会上,人教社副社长王志刚发布“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人教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2020年度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三种课题类型涉及数字教材研究、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变革、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等热点方向。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与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合作共建“教育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教育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研究,共同打造我国更大的面向全行业的数字教材生态开发平台,推进我国教材数字化和智能化。在人教数字教材培训专家聘任仪式上,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向聂成军、陈坪等16位国内名师颁发了“人教数字教材培训专家”聘书。主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院长胡钦太,人教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郭戈,分别作了“教育信息化2.0与教师信息素养”“我国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主题报告。胡钦太围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趋势、时代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方法4个方面,探讨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解决方案。郭戈从我国统编教材历史沿革、统编教材建设基本经验等角度,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探讨了统编教材创新中的关键问题。20日下午,大会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4个课例专场,共有1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展示了现场课和说课。教师们利用人教数字教材丰富的数字资源进行授课,凸显了数字教材简单易用、鲜活生动的产品特点。人教社中学语文室主任编辑尤炜,人教社中学数学室编审、资深编辑张劲松,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吉小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栗瑞莲,广东省肇庆市教育部门电教站站长黄国洪等学科专家,一一进行了精彩点评。数学课例专场还举行了“当前数字技术与数学课程”名师沙龙,许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讨论热烈。21日上午,大会5个专题论坛分别以“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模式创新”“数据驱动下的教学评价变革”“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创新教育实践”“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实践”“‘爱种子’教改项目”为主题,30余位报告人围绕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教学经验。一年一谋划,一年一部署。近年来,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路径,会议规模逐年扩大,辐射影响全国28个省(区、市),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立足新时代,不负新使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责任在心,担当于行!(任子轩)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5日 第04版
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杂志协办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于10月17日在重庆举行。本次新书发布暨研讨会由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石立民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共同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振彪,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曹明海,语文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任彦钧等丛书作者进行了新书发布会专题发言,并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卫东、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鹏伟、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方鸣、海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益、吉林省教育学会高中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张玉新等30余名语文教育专家,就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展开研讨。据介绍,“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以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或实践总结的成果为主,注重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主要教学流派的研究成果,还归纳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语文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该丛书由顾之川先生担纲,汇集了多位语文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原创性、学术性强。“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计划出版18卷,现已出版第一辑8卷。第一辑内容涉及工具论、教学语用论、美育学、学习质量评价、写作教学、课堂阅读教学等多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并重,包括《语文工具论》《语文教学语用论》《语文美育学》《写作教学研究》《语文学习质量评价论纲》《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小学卷)》《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语文课堂的多维观察》等。其中6卷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光明融媒记者任欢)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原编审孟令全芥末堆11月26日讯,今日,在GET2019教育科技大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原编审孟令全发表了题为《从语文教材看小学生的大语文教育》的演讲。什么是大语文?大语文究竟“大”在何处?孟令全认为,只有具备大目标、大背景、大格局的语文教育,才称得上是大语文教育。从解放后到现在,语文教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线性的教学,进入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面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的立体三维式教育。“大语文就是立体的、三维的语文教育。”孟令全说。大语文“大”在何处?语文教育的大目标是什么,大到何等地步?孟令全认为,大语文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造就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传播、传承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家知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说这样的大目标堪称与天同大。”大语文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格局。“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模式单一、空间狭小、周边封闭、孤独地围着讲台转磨般的语文教学同样造就不出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孟令全认为,大格局的人才呼唤大格局的教育,大格局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语文教育。第三是大背景。大语文教育应该是在更加广阔、深入、阳光的背景下开展的语文教育活动。大语文教育拓宽了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领域,为语文教育增加了外延,开发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语文教育更具有活力。语文教材编写:兼容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教育要上不负天地,下对得起孩子。”孟令全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使命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2-12岁的儿童是语言发展的关键获得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又快又轻松。小学语文正是适应了天时所设置的发展儿童语言的一门课程,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孟令全认为,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堂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比如,学习一篇课文容易陷入常规套路,从文字到语言、到结构、到表现手法、到时代背景,每篇课文都这么分析,即使是比较浅显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亟需改变。作为教材编写者,孟令全详细地谈了谈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难点。他谈到,语文教材编写需要体现人文性(明线)和工具性(暗线)的统一。何为人文性?人文性是明线,包含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工具性是暗线,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明与暗并非两条平行的轨道,而是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孟令全表示,过去语文教学曾经走过误区,过分注重读写训练,忽略了语文常识、思维习惯、方法等能力培养。课标改革之后,目前的部编教材和统编教材延续了明暗线结合的方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