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起,华为、腾讯、捷顺科技等深企参与编写的《2020年人脸识别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期发布。报告显示,戴口罩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或将成为未来的热点趋势。报告指出,在人脸识别发展趋势方面,2020年全球范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得戴口罩人脸识别受到较大关注。常用的解决方法有数据增强、遮挡恢复、多部件模型融合等,可应用在人脸布控、陌生人检测、无感通行中,均不需要摘下口罩,在30万人像库的规模下,戴口罩人脸识别准确率可大于90%。国内如捷顺科技等企业,在2020年年初研发出的“戴口罩人脸识别+AI测温”门禁也成为国内首批“科技抗疫”的典范。报告显示,人脸识别作为最受关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簇拥者众多。据企查查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10月,全国共有10443家企业的名称、产品、品牌、经营范围涵盖“人脸识别”。目前全球有代表性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机构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等。报告指出,人脸识别技术自身优势主要体现为非侵扰、使用快捷、方式友好、非接触、可拓展、隐蔽性强,并具有强大的事后追踪能力,准确度高。但由于相似脸、年龄、算法偏见、面临的场景多样化以及人脸图像更易公开获取等原因,人脸识别技术本身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双胞胎识别目前暂时没有新技术能完全解决。NIST 分析报告指出,大部分情况下双胞胎仍能区分分数高低,但是往往都在阈值之上,在开放环境下应用效果较差。除了准确率的持续优化,全球范围内安全隐私、公平性等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 发布的全球人脸识别市场相关报告,预计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从2019的32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9亿美元,国内预计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3%的平均复合增长速度,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审读:喻方华
10月13日,小蛮腰科技大会在广州开幕。在“后疫情时代的大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分论坛上,南方都市报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和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便捷性受认可但存在强制使用问题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呈现加速落地的趋势。从智慧城市建设到手机客户端的登录解锁,各种场景下都能见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子。《报告》列举了十类人脸识别场景(支付转账、开户销户、实名登记、解锁解密、换脸娱乐、政府办事、交通安检、门禁考勤、校园/在线教育和公共安全监管),回收匿名问卷2万余份,旨在了解人脸识别的使用情况和公众的安全感受。人脸识别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是各行业推进技术落地的主要动因,但公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感受到更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课题组在问卷设置了量表题,请受访者结合使用感受进行打分,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结果显示,在便捷性感受方面,有9类场景的平均分超过4分,显示出受访者对人脸识别便捷性的认可度。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支付转账,平均分为4.33。在安全性感受方面,受访者给出的分数则明显偏低,仅有交通安检场景的平均分超过4分,体现出受访者对人脸识别安全风险的忧虑态度。此外,人脸识别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强制使用”问题。《报告》发现,在“交通安检”场景遇到强制人脸识别的受访者最多,达到27.39%,随后是“实名登记”(26.42%)“开户销户”(25.94%)“支付转账”(25.81%)“门禁考勤”(21.76%)。研究人员指出,在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要求的“强认证”场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脸识别完成精确的身份比对和验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场景(如门禁考勤),不宜使用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调研显示,相较于人脸识别,受访者更愿意使用指纹、手机验证码、密码等验证手段。一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引争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遍地开花”,已经受到了公众的关注——64.39%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更多居住在北上广深、省会城市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这或许与这些地区的人脸识别应用更加普及有关。《报告》总结了六类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争议场景,询问受访者是否能够接受。结果显示,受访者最无法接受的场景是“部分商城会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顾客的行为和购买手段”(42.68%),其次是“一些高校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学生的抬头率、微表情、上课的姿态”(28.36%),以及“基于人脸图像分析的换脸、美妆、性格判断、健康状态预测等应用”(19.01%)。相对而言,受访者更能接受基于安防场景的人脸识别应用,比如公共安全摄像头、闯红灯记录系统。超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遭遇人脸信息泄露或滥用尽管国家层面已经持续展开各种治理行动,个人信息泄露还是防不胜防。大部分人都曾接到来自房地产中介的推销电话;疫情期间出现多起患者、疫区返乡者信息泄露事件;前段时间,又有位明星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航空里程被盗。相较于身份证号、手机号之类的个人信息泄露,目前曝光于大众视野的人脸数据泄露事件并不多。但《报告》显示,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遭受损失或隐私被侵犯。但一个良性的变化是,民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升。《报告》显示,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人脸原始信息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具体到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受访者最想知道收集方“采取何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收集的人脸信息安全”(31.5%),以及“人脸识别技术是否为第三方提供,如是则第三方是谁”(26%)和“人脸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场景,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23.16%)。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受访者对人脸识别技术仍然心存顾虑,但他们的态度整体上是正面的。超过六成(65.24%)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总体利大于弊,推广应用时仍需注重风险,保障用户知情和选择权”。《报告》指出,人脸信息作为个人信息中最为敏感的一类“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更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对象。进一步以立法立规、制定标准等方式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加以引导,将是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明智之举。(付丽丽)
得益于国内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海量数据的累积,人脸识别应用在近年呈现出加速落地的态势。大到智慧城市建设,小到手机客户端的登录解锁,都能见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子。具体到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而言,31.5 % 的 受 访 者 想 知 道 收 集 方“采取何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收集的人脸信息安全”,26%的受访者想知道“人脸识别技术是否为第三方提供,如是则第三方是谁”,23.16%的受访者想知道“人脸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场景,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18.61%的受访者想知道“查看、撤回、或删除收集的人脸信息的方式”。“新零售”概念火热的大背景下,人脸识别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场景,然而课题组发现,受访者对此类应用持谨慎态度。在问卷选项中,受访者对“部分商城会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顾客的行为和购买手段”的接受度最低,42.68%的人表示不接受。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新浪VR知识星球优惠券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速,生物识别技术也因此受益。作为生物识别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当中。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不断成熟,其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被挖掘。据测算,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大关。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业应用渗透的不断深入,预计2019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在120亿元左右,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更好地了解人脸识别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人脸识别行业概述、生物识别行业发展现状、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人脸识别行业核心企业以及人脸识别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剖析我国人脸识别市场,为人脸识别行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人脸识别行业相关概述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人脸识别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技术和数据集;中游由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和数据库对比检验等技术层构成,中游企业的主要产品为嵌入式人脸识别软件以及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提供;下游则是具体的场景应用。PART2生物识别行业发展现状随着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生物识别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19年,生物识别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统计,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于2020年增长至23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为15.7%,生物识别市场正处在快速增长中。在国内,2017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同比2016年的146亿元增长了38.36%。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PART3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国内狂飙突进,科技巨头扎堆布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也开始关注人脸识别,人脸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渐成趋势。人脸识别技术逐渐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轨道交通、政府治理及交通等行业的应用。2015年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利好政策,推动了人脸识别在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为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测算,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大关。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业应用渗透的不断深入,预计2019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在120亿元左右。PART4人脸识别行业核心企业分析人脸识别行业核心企业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中,依图科技人脸识别技术广为人知。据了解,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依图科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安防、依图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硬件等。2017年7月,依图科技在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主办的全球人脸识别测试(FRVT)中夺得第一,成绩在千万分之一误报下达到识别准确率95.5%,是当时全球工业界在此项指标下的最好水平。根据2018年6月的官方报告,依图已将这一指标提升到了接近极限的水平,即在千万分之一误报下的识别准确率已经接近99%。PART5人脸识别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人脸识别市场热度也不断提升。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防、互联网支付、金融等领域逐步引入,未来,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报告仅展示部分,有兴趣请下载《2019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194e2668c6444436becd91e2802cb4a2/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安防反恐、教育、社交娱乐、设备、门禁/考勤、交通、智能商业等领域。而3D人脸识别技术得益于其优异的性能情况,逐渐在下游市场广泛应用。人脸识别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历了技术引进-专业市场导入-技术完善-技术应用-各行业领域使用等五个阶段。其中,2014年是深度学习应用于人脸识别的关键一年,该年FaceBook发表一篇名为“Deep Face系统:达到肉眼级别的人脸识别系统”(翻译名),之后Face++创始人印奇团队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团队均在深度学习结合人脸识别领域取得优异效果,两者在LFW数据集上识别准确度均超过了99%,而肉眼在该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度仅为97.52%,可以说深度学习技术让计算机人脸识别能力超越人类的识别程度。目前,国内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发展成熟,该技术越来越多的被推广到安防领域,延伸出考勤机、门禁机等多种产品,产品系列达20多种类型,可以全面覆盖煤矿、楼宇、银行、军队、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及安全防务等领域,人脸识别的全面应用时代已经到来。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规模为23.91亿美元。整体来看,人脸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处于高速增长区间。预计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还会不断增长。人脸识别技术优势明显人脸识别作为生物识别领域中最自然、最可靠的技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世界第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非凡的地位。人脸识别应用的发展潜力在现阶段的中国体现得尤其重要,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流动性,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身份认证,一直是业内持续关注的焦点。人脸识别具有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吸引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它本身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困难和挑战。中国人脸识别技术人才储备充足从研究学者分布来看,中国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人才储备居优势地位。2018年,AMiner基于发表于国际期刊会议的学术论文,对人脸识别领域全TOP1000的学者进行计算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人脸识别研究学者聚集最多的国家,在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英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中国位列全球第三,占有一席之地,可以看出,中国的追赶势头不容忽视。3D人脸识别技术将成未来趋势起初,人脸识别技术仅限于2D识别,但由于2D人脸识别容易受到姿态、光照、表情等因素影响,识别率不够理想,因此3D人脸识别应运而生。相比较而言,3D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识别率高,且在使用方便性上也远远高于2D人脸识别。2018年,3D人脸识别技术已达51%,预计未来3D技术将一步深入渗透应用市场。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行业应用场景更加广阔,带来新的市场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目前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15%左右。2010-2018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为25.1亿元。前瞻预计,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3%的平均复合增长速度,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行业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激烈(1)不同应用场景具有不同的品牌企业目前我国排名前列的人脸识别企业主要有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专门成立从事人脸识别技术研发应用的创业型公司,老牌的安防及上市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川大智胜、欧比特等,同时还有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百度以投资或自有研发团队的形式进入人脸识别领域。(2)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人脸识别技术正成为IT产业下一轮技术浪潮,国内外诸多知名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该领域,尤其是腾讯和阿里。在2019年7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全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RVT)结果的最新排名中,最具挑战的“非约束性环境照片”人脸识别算法测试子项目冠军由格灵深瞳摘得,“签证照片”人脸识别算法测试子项目由依图科技获得,“嫌疑人照片”人脸识别算法测试子项目冠军则落入俄罗斯厂商VisionLabs囊中。而在2018年11月的该测试排名中,中国企业包揽了排名前五,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3)北京地区人脸识别技术领先全国在研发上,由于人脸识别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杭州市、重庆市等科技研发实力较强的地区。其中,北京市分布数量最多,其人脸识别研究实力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4)集成商成为人脸识别行业的绝对霸主深入研究人脸识别市场发现,主要5大类厂商在抢夺市场,分别是:新锐AI厂商(如旷视、依云)、老牌安防厂商(如浙江大华,海康威视)、运营商(如移动、联通、电信各省份公司)、集成商(如中移建设、东华软件)、广电(各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5)行业议价能力较强,企业竞争逐渐加强人脸识别行业在其产业链中对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强,随着行业的发展,各路资金的进入,企业的数量将会增多,到时将会加剧争夺最有利的细分领域,企业竞争压力将会加大。行业投融资热情高涨2012-2019年人脸识别行业共发生80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达337亿元,占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投融资金额比重的40%,人脸识别技术投资仍然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投资的重点。其中2017-2018年人脸识别技术投融资数量较多,行业投融资热情较为高涨。2018年,人脸识别行业投资规模达187.15亿元,同比增长50.6%,为近年来的最高值,2019年人脸识别行业的投资规模有所减少,行业全年投资规模为65.85亿元,预计未来随着人脸识别行业在各场景中的应用逐渐成熟,行业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局。投资者偏好发展更为成熟的企业从融资轮次来看,B轮及以上的融资数量占比较大,这表明企业技术及发展越成熟,其获得融资的机会越高。行业投资前景广阔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前景广阔,从投资领域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安防领域将成为人脸识别应用爆发的急先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行业将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等领域大放异彩。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来源:证券日报网本报记者 谢岚 见习记者 林娉莹日前,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发起,捷顺科技等企业机构参与编写的《2020年人脸识别行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人脸识别作为最受关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获得了众多企业、研究机构的青睐。截至2020年10月份,全国共有10443家企业的名称、产品、品牌、经营范围涵盖“人脸识别”。报告预计,国内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3%的平均复合增长速度,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报告表示,2020年,全球范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得戴口罩人脸识别受到较大关注。常用的解决方法有数据增强、遮挡恢复、多部件模型融合等,可应用在人脸布控、陌生人检测、无感通行中,在30万人像库的规模下,戴口罩人脸识别准确率可大于90%。此外,国内一批科技企业在该技术的应用上也取得一定成果,捷顺科技在2020年年初研发出的“戴口罩人脸识别+AI测温”门禁曾成为国内首批“科技抗疫”的典范。报告还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由于相似脸、年龄、算法偏见、面临的场景多样化以及人脸图像更易公开获取等原因,技术本身也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双胞胎识别问题、安全隐私、公平性等问题等还需持续推进解决。(编辑 张明富)
近期,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发起,捷顺科技等企业机构参与编写的《2020年人脸识别行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人脸识别技术的权威报告,《2020年人脸识别行业研究报告》从技术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和标准化现状三方面,还原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行业发展建议,对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和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参编单位之一,捷顺科技不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出入口智能管理和智慧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创者和引领者,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全系自研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人脸识别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创新上深度参与、应用广泛,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其中,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中,捷顺首批研发推出的“戴口罩人脸识别+AI测温”门禁就成为深企“科技抗疫”典范。小结:随着云计算 、 大数据 、 物联网 、 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等领域继续大放异彩,并且人脸识别的一些新应用场景也不断地被挖掘出来 。同时,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稿)》等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就市场发展趋势而言,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虽然渗透各个行业场景,但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出现分化,国内市场呈现从算法竞争到芯片全产业链激烈竞争的状态;就技术发展层面,边缘端SOC芯片算力的提升使得人脸识别系统中的部分甚至全部算法可以运行在边缘设备上,从而使云边结合已成为人脸识别产品和应用方案的发展趋势。因此,人脸识别应用未来发展应就人的其他特征做大数据挖掘,提升用户数据使用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人脸识别应用的整体效果。本报告版权归属: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近日,由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与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联合推出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课题组共回收匿名问卷2万余份。其中,19-40岁的受访者超过85%,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约占 60%。人脸识别作为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个人隐私、安全等方面颇受争议。一起来看,这2万人对人脸看法到底如何?是否和你的态度一致?多少人用过人脸识别?——九成以上在问卷中,分10类场景应用对受访者进行调查,其中比较普及的有七类场景及占比是:支付转账(67.2%)、解锁解密(54.1%)、开户销户(45.26%)、交通安检(49.6%)、实名登记(47.68%)、门禁考勤(43.33%),剩余三类为政府办事(29.05%)、校园/在线教育(28.40%)、公共安全监管(26.82%)、换脸娱乐(17.41%)。 问卷数据显示,94.07%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说明人脸识别产品已经非常普及,但用户是否“好这一口”就是问题。存在强制使用的问题吗?——存在在这些场景下,强制使用人脸居多:交通安检(27.39%)。实名登记(26.42%) 、开户销户(25.94%)、支付转账(25.81%)、门禁考勤(21.76%)。同时,公众更愿意使用的验证手段调查结果显示:指 纹(55.7%)、手机验证码(50.66%)和密码(48.57%),位居前三。更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的 受访者占32.98%,仅次于身份证验证(39.87%)。这也说明,人脸识别还未被大部人接纳,究其原因,对人脸信息安全风险的顾虑成为最大的问题。最担心的安全隐患是什么?——超6成担心“丢脸”在调查中,受访者在安全隐患选项中,63.64%选择人脸信息泄露、54.4%选择个人行踪被持续记录、53.72%选择账户被盗刷,导致财产损失。同时,有30.86%受访者表示,因为自己的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已经遭受过损失或隐私被侵犯。人脸信息会怎样处理?——范围、目的、方式面对人脸识别时, 高达82.57%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个人的人脸原始信息(如原始照片)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具 体 到 处 理 规 则 而 言,受访者想知道采取何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收集的人脸信息安全(3 1 . 5 %);人脸识 别技术是否为第三方提供,如是则第三方是谁(26%);人脸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场景,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23.16%);查看、撤回、或删除收集的人脸信息的方式(18.61%)。用户对人脸信息处理方式的顾虑,反映了相关行业规范、法律规范、国家标准存在不完善性和滞后性。人脸识别如何规范?——规范、监管问卷数据显示,受访者还是更倾向“通过 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来达成,有61.49%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占比最多。认为有必要提高人脸识别行业的进入门槛占49.87%,支持对人脸识别设 备进行检测认证占49.04%。其实在10月1日,新版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开始实施,此规范中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进行了详细规定。目前,整体来说,人脸识别的便利性是受到认可的,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比较滞后,监管机制也不完善,人脸技术在应用层面是不成熟的。在选择验证手段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人脸识别”排在了 “指纹”“验证码”“密码”等之后,成为了当下人们不得已的“被动”选择。从令令开门落地的案例中也说明了这一点,单纯使用人脸门禁的楼宇是没有的,反之,二维码门禁成为楼宇标配。因此,在选用人脸门禁系统的时,运营者要保障人脸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要集成多种识别方式于一体,完全尊重用户自己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通行需求,全面提升用户体验。进入“令令开门”公众号,查看各类《智能门禁和智能访客的最新解决方案以及3000+经典项目案例》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国内狂飙突进,科技巨头扎堆布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也开始关注人脸识别,人脸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渐成趋势。目前,人脸识别技术逐渐在智慧城市、金融、教育、社保民生及安防等领域展开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人脸识别技术将进一步探索新的应用场景。人脸识别增长迅速2018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为142.3亿美元,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公布的《生物特征识别白皮书》显示,指纹识别在生物识别技术中所占的份额最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66.9%降至2018年的56.5%,预计到2023年将下降至50.8%左右;而人脸识别则增长迅速,2018年比重达16.8%。整体来看,2010-2018年,人脸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处于高速增长区间。预计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还会不断增长。人脸识别产业链人脸识别主要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和比对等一系列的模式识别。人脸识别还可以分为人脸数据库的建立和识别两个过程。从产业链来看,人脸识别上游行业包括高清摄像头、服务器等硬件厂商;下游应用行业包括金融领域,社保领域,安防、门禁、公安领域,电子商务领域,社交娱乐领域等。中游产业竞争格局不明确在中游技术解决方案市场上,由于在B端普遍的人脸识别技术方案是2D人脸识别技术,市场格局并未明朗,各方根据场景应用均采取差异化战略。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阿里巴巴、腾讯等采用图像人脸识别技术,海康威视等采取视频对象提取分析技术,而云从科技则在于2018年2月7日首发国内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不断解锁新场景人脸识别使用通用的摄像机作为识别信息获取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计算机系统在获取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后完成识别过程。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金融、教育、安防、社保、民生等领域。而近些年来,得益于网络架构、训练策略以及人脸数据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取得巨大的提升,其应用场景日趋丰富。例如:2019年6月1日,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升级改造后的第一海水浴场全面使用面部识别、无感支付、验票系统;2019年7月16日,深圳地铁集团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出行、移动支付、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人脸识别、无感乘车、智能运维检测等技术已经在实验室研究和测试阶段。整体来看,人脸识别技术经过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