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攻克不育难题:匈牙利人类生殖研究所跻身世界前四妈咪侠

攻克不育难题:匈牙利人类生殖研究所跻身世界前四

【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华舆讯 据匈牙利联合报报道 匈牙利的韦尔西斯(Versys)人类生殖临床研究所已被公认为世界第四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专业科学学会。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开发体外受精技术”的成就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成立了以自己培育的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命名的ESHRE科学学会。据了解,该学会曾亲自访问过匈牙利的韦尔西斯(Versys)人类生殖临床研究所,检查了技术、手术过程、实验室工作,并在11月认可了此研究所。2018年,ESHRE(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启动了一个审查和认证不育诊所运作的系统。ESHRE认为在2018年启动其专业资格认证计划很重要,这绝非偶然。除了高效率和有效性外,安全性问题最近在不育症的治疗中也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烧瓶程序中。因此,他们建立了认证体系,对不育诊所进行认证,这些诊所按照最高的专业科学、研究和道德原则运作,并采用最高的质量保证体系。他们的目标是监视、控制和鉴定不孕诊所并对其排名。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成功率通常与患有不孕症的患者息息相关。不孕原因有很多,包括是否年龄较大或有荷尔蒙问题,以及是否因为超重导致怀孕率较低等。韦尔西斯(Versys)人类生殖临床研究所于2019年春季启动,随后进行了漫长的测试过程。诊所的检查情况如何?ESHRE(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检查了合同,协议和整个档案。随后进行了现场访问,几天来,学会的教授还检查了诊所的流程:患者护理,手术,实验室工作。他们还与患者交谈并采访了医生。几个月后,他们还参加了第二次访问,由于疫情只能进行在线讨论。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三家诊所获得了这种认可,匈牙利的韦尔西斯(Versys)人类生殖临床研究所已经成为第四家。这对现在的诊所生活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工作如何变化?2009年Versys诊所人类生殖研究所成立,这项认证对拥有十年历史的研究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认可。Versys一直以引进技术,提倡匈牙利专业人士可能不熟悉的新方法而闻名,但在国外诊所已经得到认可。该认证是对这个诊所迄今为止的工作的巨大认可。这将鼓励他们将来拥有更大的安全性、准确性。(原标题:【联合社会】攻克不育难题:匈牙利人类生殖研究所跻身世界前四)

怨乎

2009年1月6日 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成立

2009年1月6日 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挂牌成立。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是当时国内惟一以古人类学研究为专门职责并以此命名的区域性科研机构。2009年以来,该所相继参与了巫山龙骨坡遗址、九龙坡区玉龙公园旧石器遗址、巫山玉米洞等地的发掘工作。其中玉龙公园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将远古人类在重庆市主城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100万年前,也使重庆成为全国拥有最早史前文化遗址的城市。【来源:重庆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小弁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大青山匈奴老挝鳄

匈奴老挝鳄标本示意图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近日,《系统古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陈建业的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一件产自内蒙古包头晚二叠世(2.52亿年前)的骨架,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匈奴老挝鳄,目前归入迟滞鳄类。这也是包头大青山晚二叠世动物群发现的一个新类群。研究人员表示,老挝鳄增加了二叠纪晚期华北与老挝四足动物群的相似性,印证了之前提出的老挝四足动物由华北迁徙而去的假说,暗示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东南亚在二叠纪末期就存在陆地连接。迟滞鳄类是一类分类位置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早期四足类,体长可达1米多,头部形态与鳄鱼有些相似,最典型的特征是身体背部脊椎上的甲片以及球形的间椎体。根据侧线系统、头骨形态等推测,其中有些种类如鳄类一样生活在水中。这个类群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于中国甘肃玉门的大山口动物群,它们经历了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已知最晚的类群延续到三叠纪晚期。此次研究的化石发现于2010年,在野外头骨的顶面已经风化暴露过半,标本修理工作于2011年完成。因为标本的头骨扁圆、顶面布满纹饰,大小也与俄罗斯的兰炭鳄相似,最初被当作是副爬行类。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新标本与副爬行类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头骨没有颞孔,鼻孔在两侧。其下颌与我国甘肃玉门发现的迟滞鳄类走廊泰齿螈十分相似,但是新标本却没有迟滞鳄类典型的甲片及间椎体,肩胛骨形态也与已知的迟滞鳄类差异很大。这使得研究者对新标本的进化分类位置一直很迷惑。老挝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一些同时期的四足动物。2018年一个新的迟滞鳄被命名为那呷老挝鳄。这个类群与当时正在研究的大青山化石材料极为相似。于是,研究人员将大青山化石材料归入老挝鳄属,但是对于老挝鳄能否归入迟滞鳄类尚存疑。【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东道主

灾难会否令人类灭绝?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教授给出答案

一场小行星撞击,令曾主宰地球的恐龙彻底灭绝。强悍如恐龙,都无法承受这场天灾;现时又有机会发生什么灾难,可以为人类带来末日?是否会如灾难片中情节一样,总有极少数人类逃出生天,再建家园?虽然人类已有核武等足够自毁的能力,但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斯.桑德伯格教授则更关心地球可以发生什么自然灾害,这些灾害是否能够导致人类灭绝。显然,这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桑德伯格教授将有可能发生的灾害形势,一一在其论文中列出。当然,在非人为的前提下,人类目前仍相当安全的。这些灭世灾厄虽有可能降临,但鉴于过去6500万年来未见发生,意味着接下来的数百年,人们还不会那么容易遇上它们。同时,很少有灾害可以一举消灭所有人类,往往是使地球变得不宜居的同时,摧毁大多数生命,而最初的灾难幸存者也可能因而丧命。乍看之下,是否一次过灰飞烟灭似乎没有太大分别。但由于一击必杀的难度更高,假如真的有人存活,亦不无复苏可能。桑德伯格教授的论文便提到:“人口恢复或消亡取决于幸存者是否可以形成大于‘最小存活族群数(MVP)’的群体。”据模拟推算,如果幸存群体至少有数千人,则人类仍有一线生机,否则人类文明便难以存续。超新星爆发、伽玛射线暴:(如图:超新星释放的能量,相当甚至大于太阳所能发出辐射能量的总和,牵连极广。)当一定大的恒星走到寿命尽头时,便会爆发超新星。期间,星体会释出极大的能量,附近的行星都会受波及,大部分生命都会被杀。至于另一类天文事件伽玛射线暴,成因仍未确定,但同样会释放能量,危及附近星体。桑德伯格教授还指出:“两者均可以在天文距离上打击生物圈,除非爆炸距离够近,可以燃烧星球,否则危机便来自穿透大气层的辐射。辐射带来的紫外线、宇宙射线,加上形成消耗臭氧层的氮氧化物,产生酸雨,可导致持续降温,或会使物种大规模灭绝。”小行星撞击小行星撞击同样能改变全球气候,恐龙及许多物种均因此在白垩纪末期灭绝。假如在今天人类主宰的地球,小行星可会击毙我们?研究人员曾仿真了不同物体造成的影响,发现造成伤害的关键,是物体的质量。桑德伯格教授引述一项研究指,仅有不到 1% 的人会受直径 1.6 公里的物体撞击地球影响而死,但直径 10 公里物体能导致 100% 的人死亡。不过,桑德伯格教授强调这只是学术上的推测,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的影响仍相当稀少,无法作完整估算。幸而,据美国太空总署绘制的近地天体目录,已捕捉 9 成大于 1 公里的近地天体,且它们仍在轨道上稳定运转,不会影响地球安危。另外,虽然在太阳系中,运转周期长的彗星不多,但桑德伯格教授仍作粗略估计:“每 500 万至 1,000 万年,便有一个直径 2 公里以上的彗星来袭。”超级火山过去,人类其实已面对过一次灭顶之灾。科学家从遗传分析,认为位于印度尼西亚,约 7 至 7.5 万年前的多峇火山爆发,令人类数目一度下降至异常低的水平。过去亦有怀疑,化石记录中的其他几次大规模灭绝,是否与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有关。有毒气体释放并遮盖大气层,使地球得不到太阳照射而冷却。超级火山放在今日,会杀死人类吗?也许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现代人类在世界的足迹更广,可以适应更广泛的气候。同时,亦有人努力改进食物系统,使之能够抵御不同的灾难冲击。但凡事两面,桑德伯格教授认为:“食品、能源、金融及通信等人类系统都是全球性、密集互联的系统,是以故障可以牵一发动全身。全球系统停顿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戴德

两位“80后”女科学家分享:科研、坚持与热爱

作者|赵广立 中国科学报3月30日,公益科普活动“巾帼之美—女性科技论坛”在京举行。两位“80后”女科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同台侃谈各自的奋斗历程。付巧妹在分享中谈到,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是“只有找到自己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并且认为做对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选择失败后的结果,在过程中要尽力而为。刘颖说,自己自幼就对生命充满好奇,大学报考时更是只填报了生命科学一个志愿。但自己的“生命科学博士之路”最初并不顺利,在艰苦地坚持和付出后终于得到回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密码学家王小云也分享了她们的科研成长故事。该活动由中国工程院指导,腾讯院士专家工作站发起,腾讯北京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以下为付巧妹和刘颖的演讲实录。付巧妹为了感兴趣的事情,每天都在努力,觉得很幸福人物名片付巧妹,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13年在德国马普进化人类研究所获演化遗传学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古DNA实验室主任。2019年,获首届“科学探索奖”;2021年3月,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要点提示:●回顾过去最大的感受:找到自己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自己小时候都算不上“学霸”,只在数理化上有优势。高中起变得努力,是因为“想让脑子动起来”。●曾在大学放弃保研、加入考研大军:做选择就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本科阶段积累的数理化、编程基础,在看似不相干的博士阶段发挥奇效。●无论科研和生活,每天都在努力,觉得很幸福。●不管怎样,“活在当下,把想法变成行动”。我为什么要研究古DNA?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因为这是一个很前沿的学科,所以去研究它。其实并不是,在我走上科研道路的过程里有很多不确定性。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曾面临对自己人生迷茫的阶段,比如“可能有学习的动力,但有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学习它”等一系列的困惑。作为过来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回顾过去,最大的感受是:找到自己喜欢的,才能够让你更坚定地走下去。把你的研究当作生命去热爱,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不会感觉到辛苦。即便很辛苦,你也会感觉到幸福。为什么?我想用个人的一些经历,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这些经历其实也是身为一个平凡人很平凡的经历,其中面临过很多选择、很多波折。我从这些经历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也是从现在的视角回看当时才有的一些体会。小时候,我其实都不算是“学霸”,一直属于由兴趣驱动,看起来中规中矩、但还算有一点性格的人。我在一开始也不是那种非常努力的人,但是后来因为想去做一些事情,想让自己的脑子动起来,便变得十分努力起来。大学时,我的专业跟现在从事的领域差别很大——本科学的是“文物保护技术”,而现在从事的是遗传学。大家可能会觉得跨度这么大,你是怎么“转型”的呢?待会儿再说。现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读高中和大学时,我曾有过很长时间的迷茫和困惑,但庆幸的是即使迷茫,也在很多专业课和基础课程上打下了“很煎熬”的功底,这些基础在后来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个阶段的一个重要想法是,要做好当下我能做的事。可能梦想离我还很遥远,但如果不把一些想法变成行动力,可能永远没办法实现梦想。可能有同学面临另一种情况: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有很多选择,比如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出国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你要清楚你面对选择的心态是怎样的?是试试看吗?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能否承担后果。在做选择之前,要问问自己:你是否能承受选择以后的失败?是否能够尽力地去做到?是否有尽力去做的勇气和决心?我曾在大学最后时刻放弃保研、鼓起勇气考研,选择了一条在别人看来比较有挑战、有难度的路。回看这段历程,当时的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能成功吗?当然不。其实当时的想法是,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我尽力就好。这段经历里,我想传达的意思是,希望同学们能在选择的同时,学会去承担选择以后的失败。最后再分享一下在德国马普读生物遗传学博士学位的经历。当时跨专业要学习的领域属于古遗传学,主要是古DNA研究。德国的规则是先考核半年, 如果通过考核,就可以留下来读博,否则就会被淘汰,遣返回国。我心里知道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与我一直想做的“生物学”工作更相关了。从残存的考古遗迹提取出DNA,分析、研究人类的演化历史,也就是去弄清我们祖先的故事,想到这个过程就觉得很有意思,是一件让我觉得兴奋的事情。然而当时很有挑战,虽然古DNA研究还是和骨骼打交道,是属于考古学、生物学、遗传学、统计学等交叉的学科,但本质上更偏遗传。这对于仅有文物保护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背景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组会上,团队成员们讨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草图,我就好像是听天书一样,“非常痛苦”。当时的我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唯一的想法是只要尽力就好!每天问一问:我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进步了?是不是尽力而为了?如果我尽力了,什么样的结果都能接受。而这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竟然得到实验室的认可,在别人眼中“我很不错”。那一步虽然很难,但也走过来了;当走过之后还发现,每一步都没有浪费。比如我在本科读的专业,跟博士阶段的遗传学完全不相关,是不是我在本科期间的努力完全没有意义?事实上,我在本科时培养的数理化基础、编程基础,在博士阶段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那时正处在生物信息大爆炸的时候,而我恰恰就是有这种数理化、编程等的基础和一点天赋,让我在这个领域里走得相对更远一点。而且当时本科的学科,在现在追寻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时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无形中体现出交叉学科的优势。这些都是当时的我所想不到的。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一句话:“不必或设限于眼前的意义,每一步努力都有其价值,在不清楚方向的时候,只要做好当下、做好自己能做到的,尽力就好。”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尽全力。直到现在走上科研岗位,我的心态从来没有变过。不管科研上还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努力。这个努力并不是别人告诉我“你需要变得更优秀”,所以要去努力,而是因为在努力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我很开心,我在动脑子,我觉得很幸福。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大家,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重要的是把你的想法变成你的行动,不要让它停留在想法阶段;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能让梦想离你更近。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有很多机会,但机会的同时必然伴随很多压力。正是因为这样的机会和压力,我们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更是如此。你们会有更多的空间和平台,有更多的可能让你们去创新。在这个过程之中,可能有一些需要你们自己去考虑的坚持或问题,要你自己想清楚。不管怎样,“活在当下,把想法变成行动”。刘颖在科研的精神世界做自由国王人物名片刘颖,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2006~2011年留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底入职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研究室主任。2019年获“科学探索奖”。要点提示:●从小对生命充满好奇,中学的实验课让我和生命科学结缘,考大学只报了“生命科学”一个志愿。●出国留学上课跟不上,每天反复听课程录音,学习到凌晨。●在实验室拿到不理想的结果,并没有特别沮丧,反而更有兴趣。●诺奖得主“捧场”获奖纪念,开始对“世界的边界才是我们的边界”有了理解。●在异国他乡领奖时唱起国歌,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做科研最大的感受是,生命科学研究本身带来非常多的乐趣。当我被问到想要分享什么主题时,脑海中闪现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因为我希望大家一直能够保持着对宇宙,对生命最原始、最纯粹的好奇心。我们很小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我小时候就经常会想: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会变黄、脱落?我也很喜欢蹲在地上去观察蚂蚁,看它们是如何发现食物、召唤同伴、把食物分成小块然后再一起排着队运回家。我觉得生命是非常神秘的,我对它们有太多的好奇。直到中学的一次实验课上,我们把一根香蕉捣碎,然后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步骤分离出香蕉的DNA。当我看到香蕉纤维状的DNA大量出现在试管时,那一刻在我的心中是非常神圣的。我想也就是在那个时刻,坚定了我学习生命科学的信念,让我和生命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只填报了生命科学作为唯一的志愿,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去美国留学,继续生命科学研究的深造。出国读博士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虽然申请的是全奖,但这些学校的申请费加在一起,对于工薪阶级的父母而言也不是一个小数字。我爸也提出过质疑,他觉得女孩子留在国内好好找份工作,安安稳稳结婚生子挺好的。但我知道我对科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妈妈在当时很坚定地支持我,让我最终得以成行。飞去美国的航班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当航班夜晚降临在美国达拉斯的时候,整个城市华灯初上,我站在那里满是无助感和疏离感。刚到美国时,我在学习、生活上都很不适应,花了很久时间才适应。那时候每天一大早要去赶校车、去学校上课,下午和晚上去轮转的课题组做实验。到了晚上,还要再把白天课程的内容重复放几遍——因为老师语速非常快,上课时根本跟不上——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一直学习到凌晨。有的时候实验做晚了,就赶不上回家的最后一班校车。走过杂草丛生的荒地,自己一个人回家。所以在美国的前几年,各方面都很难。但我一直在跟自己说,我希望自己勇敢一点、努力一点,我想看看我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在美国读博士的前两年,科研也不是很顺利,接连做了几个课题,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所以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就是,到了晚上十点、十一点,我在实验室拿到一个与最初预想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但我并没觉得特别沮丧,反而感觉生命科学研究越来越有趣。它对我像是一次次的智力挑战,需要我不断去假设,然后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拿到实验结果后去验证、修正假设,然后再一轮实验。在每一次等待这些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我都充满着希望。在博士二年级下半学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并开始寻找导致这个现象的蛋白质。由于实验材料保存时限很短,所以每当拿到材料之后都要“连轴转”完成一系列的实验。那段时间,在实验室熬通宵成为常态。所有的坚持不懈,最终都有回报。在我追寻了大概两个多月以后,我还是发现了那个蛋白质,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很顺利发表了。科研教会我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有了希望你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你才会有希望。因为博士研究期间的这些成果,我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优秀博士生奖。到斯坦福领奖时,包括1980年因重组DNA技术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保罗·伯格教授在内的斯坦福生物化学系的几位创系人为我颁奖——我出生于一个小城镇,在我此前的这么些年里,我从来没有或者说我不敢想象在我的人生中还能有这样的时刻。所以我觉得这些年的经历、在科研上的成长,让我越来越理解那句话:“世界的边界才是我们的边界”。这让我敢于去追寻我自己的星辰大海,去设想自己未来的种种可能。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时刻,是我在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时,去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去领奖。因为当时已在国外待了多年没有回国,在总领馆领奖时,现场突然开始放起国歌,然后所有领奖人一起唱。真的,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开始流眼泪。那是我在异国他乡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我作为中国人的那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因为这些经历,我在哈佛大学做了一年多博士后,坚定地选择了回国,在北京大学创建自己的实验室,做感兴趣的研究。这么多年科研做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科学研究本身给了我非常多的乐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我从事科研的时候,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小小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我是这精神世界的自由国王。那种感觉,非常的爽。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因为这是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我的各方面精神状态、人生的状态很好,我觉得这份工作能够很好地去反哺我的生活。比如我也在不断去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长跑、包括做一些蛋糕装饰去做裱花,最近又开始迷上了跳舞。另外,我也会非常开心地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这让我能够体会到不同的人生,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生命科学研究让我找到了一个精神上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当下的社会处于一种高压、高速、不停旋转的状态中,大多数的人可能就是被动地随波逐流,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很多人到了中年之后开始对生活疲倦、麻木,所以相比很多人,做科研让我有一个精神依靠,能够让我在这种现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所以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个社会上的某些标准,包括大众的眼光有时候是很难忽视的,但我还是希望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心中能有一杆秤,你能够对自己期望的生活和期望的工作做出一些取舍。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希望你的未来是星辰大海。2020年热文精选1. 杯具了!满满一纸杯热咖啡中,满满的塑料微粒…2. 美英澳科学家《自然医学》再添力证:新冠病毒乃自然进化产物,或有两种起源…3. NEJM:间歇性禁食对健康、衰老和疾病的影响4. 一年内治愈失眠!研究发现:改善睡眠,你或许只需要一条沉重的毯子5. 哈佛新研究:仅12分钟的剧烈运动,能为健康带来巨大的代谢益处6. 第一项人类干预试验:在大自然里“摸爬滚打”28天,足以提高免疫力7. 垃圾食品是“真.垃圾”!它夺走了端粒长度,让人老得更快!8. Cell解谜:不睡觉真的会死!但致死的变化不是发生在大脑,而是肠道…9. 《自然通讯》超大规模研究:血液中铁的水平是健康与衰老的关键!10. 不可思议!科学家一夜之间逆转动物“永久性”脑损伤,还让老年大脑恢复了年轻态…

使之治国

研究所|为了黑香菜,人类究竟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如果人群可以按喜欢的食物进行分类,那这其中,“反香菜联盟”绝对是支强有力的“武装部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为了黑一种食物究竟可以做到怎样的地步?首先,为了召集各路“香菜恐慌人群”,他们建立了一个专属的网站,目前已有5719位会员注册在案。你可以在网站上分享“你和香菜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或是写段诗情画意的“俳句”,来表达你对香菜的憎恨。香菜就像,把铅笔塞进你的眼睛里,真是一种耻辱。大家还纷纷把香菜味道的形容词都聚集在一起。其中,很多人都会提到,香菜,闻起来像“肥皂”,吃起来像臭虫。有趣的是,香菜的英文名“Coriander”,在古希腊语中还真有“臭虫”的意思。当然还不只有网站,还有instagram、facebook等,任何social media,都不能放过宣传香菜恶行的机会。比如:恨它就把它穿上身为了传播“反香菜言论”,文化衫是断然不能少的。不仅我要穿上它,我的女朋友要穿上它,我的狗要穿上它,我的饮料也必须给我穿上它!可能就是一种执念国内也出过类似的文化衫。黑白两色,一个battle恨它就要大声向世界宣告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远远的也能嗅到“反香菜联盟”散发出的浓浓的憎恨之情。很有煽动性的标语其实我不太懂为什么要贴在车后甚至还开设路边论坛,change my mind if u can还有这位拼蜡烛的超市店员,相信一定是这个组织中的狠角色。恨它,就要变成它。我感受到了这位大哥的决心。我甚至还找到了一首名为“I hate coriander”的歌,出自日本的虚拟歌手HzEdge镜音连。恨它更要把它文在身上这种程度,真的不知道是爱,还是恨。恨它还要“羞辱”它无论何时何地Coriander?不配成为路名。看到这个的时候,周小慧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世界上居然还真有一条路命名为“Coriander Street”,就位于澳大利亚。感觉整个澳大利亚的“反香菜联盟”都去“羞辱”过它了。香菜,这才是你该呆的地方。花钱羞辱它,就是那么任性!他们更为计划生育想出了妙招,那就是生产“香菜”口味的安全套。:)恨它还要给它写段子“反香菜联盟”为了香菜,还创作了很多meme表情,每一个都让人忍俊不禁。名副其实的“香菜上头”人以香菜分类“渣男”假装香菜是香芹(但说实话,我更不喜欢香芹)看到香菜就僵尸化了还不转身离去?!但你知道吗?据调查,“讨厌香菜”很有可能是一种基因遗传。如果你不爱吃香菜,可以完美地运用此项借口来进行“挑食”:我本身就带有不爱吃香菜的基因!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写的时候,周围散布着香菜味……对“反香菜联盟”,你怎么看?文字|周小慧图片|网络

老兽医

“不排除实验室泄漏”传遍全球,谭德塞表态,美国终于发现不对劲

文案:曾正编辑:正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期,特朗普正在准备竞选。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特朗普不断制造话题,谎称“中国向世界传播病毒”。中方以及世界很多科学家都多次声明,病毒溯源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工作,不能主观判断。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进行了病毒溯源工作,进一步证明了特朗普的说法毫无可信。拜登新政府仍然质疑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然而世卫干事谭德塞在最近公布联合研究报告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让美国媒体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美国提出新冠病毒来源假说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人类遭遇的第一个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在人类历史上,西班牙大流感、鼠疫、霍乱都曾经出现大流行的局面,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真菌或者其他微生物本身是一种可移动的生物。传染病的流行是一个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在疫情没有扩散时,非常容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对传染病进行溯源的难度非常大,这是一个科学常识。不过特朗普却违背科学常识,称“中国武汉向世界传播了新冠肺炎病毒”。特朗普这么做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他执政的几年时间里美国和中国开展的经贸战以失败而告终,在竞选中他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特朗普要发泄不满,要为自己制造话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还要为美国政府抗疫失败寻找替罪羊,因此就把责任都推给了中国。世卫组织出具病毒溯源报告今年春季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完成了一次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工作,在正式发布溯源报告的时候,谭德塞进行了一次演讲。据《环球时报》报道,谭德塞表示病毒从实验室泄漏极不可能,如果要彻底推翻实验室泄露病毒的假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调查。从世卫组织发表的报告和谭德塞的讲话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尽管实验室泄露病毒的可能性非常低,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病原调查工作,才能够坐实这个结论。在谭德塞表态后,美国终于发现不对劲,毕竟美国的相关实验室向外泄露病毒的嫌疑还没消除。中国客观评价病毒溯源结论“不排除实验室泄漏”传遍全球后,美国并没有高兴起来,因为美国的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嫌疑最大。该实验室曾经在2019年突然关闭,而且随后美国还进行了一次生物战演习,该演习的整个过程与新冠肺炎的流行过程十分相似。另外美国在亚洲等很多地方都建有生物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从事危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是否出现泄漏事件导致新冠肺炎流行需要经过调查才可得知。不排除实验室泄露直接将矛头指向美国,美国要想自证清白就必须允许世界卫生组织到美国开展病毒溯源工作,一旦发现相关证据,美国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而美国如果拒绝世卫组织来调查,就无法摆脱嫌疑。美国不但指责中国“抗疫不力”,而且还指责“中国在配合世卫组织进行病毒溯源工作的时候没有提供完整的材料,工作机制不透明”。实际上世卫组织已经两次来华工作,每一次来华工作都得到了中国的全力配合,中国从来没有将新冠肺炎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中国呼吁全球合作抗疫,尽快解决公共卫生危机,美国却拒绝合作、抹黑中国,而且还扩散“政治病毒”。正是这些情况导致美国疫情不断扩大,美国政府只有幡然悔悟,才是正途。免责声明:本文由《沙漠军志》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部分消息参考:环球时报

孰应六律

中科院团队研究揭秘蒙古国1.3亿年前化石

2021年4月15日,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发布消息说,该所保罗·拉米(Paul Rummy)、凯泽·哈拉卡(Kazim Halaclar)和陈鹤3位博士研究生通过合作,对该所汪筱林研究员20多年前国际科考时采自蒙古国西部、距今约1.31亿至1.26亿年的7件粪便化石开展研究,发现4个新的粪便化石遗迹类别,包括两个新的遗迹种和两个新的遗迹属,其中1个新的遗迹属还是迄今全世界发现的第二件中生代涡旋状粪化石。 这是科研人员首次研究并发表关于蒙古国西部约1.3亿年前粪便化石记录,也是首次对其进行的详细研究,表明蒙古国西部在早白垩世曾经生活着大量鱼类。该项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获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发表。

所行而善

中国科学家研究新发现2.44亿年前“盘州暴鱼”

4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介绍,其研究团队最近在贵州省盘州市研究发现2.44亿年前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盘州暴鱼”,它代表了疣齿鱼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图为徐光辉展示介绍“盘州暴鱼”化石正型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4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介绍,其研究团队最近在贵州省盘州市研究发现2.44亿年前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盘州暴鱼”,它代表了疣齿鱼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本文来源:中新网

紫藤

「盘州市」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盘州发2亿多年前新鱼类

新华社4月9日电 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盘州市发现2.44亿年前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盘州暴鱼。盘州暴鱼体长26厘米,代表了疣齿鱼科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也是暴鱼属在贵州的首次发现。研究发现,盘州暴鱼进化出与之前发现的云南暴鱼及其他所有疣齿鱼科鱼类不同的生态适应,展现出更为“粗犷凌厉”的一面。功能形态上,盘州暴鱼比其他疣齿鱼科鱼类的游泳速度都要略慢,但其游泳平衡性能更好,有利于在海底岩礁等复杂的环境下运动和捕食。在食性方面,盘州暴鱼更倾向于捕食底栖、游泳速度较慢、带硬壳的腹足类和双壳类等猎物。基干新鳍鱼类在三叠纪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化石证据,疣齿鱼科鱼类是三叠纪体型最大的一类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盘州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过去不为人知的疣齿鱼科生态适应多样性,更新了人们对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认识。【来源:新华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