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立足中国人口新国情 不负人口研究新使命轮椅舞

立足中国人口新国情 不负人口研究新使命

“十三五”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发生重大的历史性转向,人口国情也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突出表现在人口发展形势呈现出数量、结构、质量、分布等多方面交织交错的新格局。立足人口新国情,展现以人口研究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担当,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体系的新成长点。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治理需求的人口研究综合体系,成为人口学界的新使命。  新时代人口新国情的主要特征  人口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要素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国情。总体而言,新时代中国人口新国情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口规模呈现增幅减少、增速缓慢的新态势。“十三五”期间正值生育政策调整的生育高峰期,当二孩补偿性生育的累积释放完毕,出生人口数量逐渐回落。受育龄妇女规模缩小、生育意愿持续下降等因素长期累积影响,“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规模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将持续缩减,甚至将经历从增长到下降的重大转折,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规模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低速惯性增长特征。同时,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直接干预能力的下降,家庭内部约束将逐步取代外部控制,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生育水平的关键因素,国家将逐渐转向以降低养育成本、减少工作与家庭冲突、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等措施对家庭提供抚育支持。  第二,人口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十三五”时期的生育政策调整仅带来出生人口规模短暂的回升,但未改变长期的发展趋向。“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加速下降,人口红利进入下行通道。老年人口规模、家庭户规模、总抚养比将大幅提升,2020年后,我国将从老龄化社会逐渐进入中度老龄型社会,并预计于2035年前后迈入超老龄社会,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与老龄化等问题并存,对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适婚人群的婚恋心态逐渐转变,离婚率、初婚年龄、同居率呈现上升趋势,与低生育意愿叠加后,造成平均家庭户规模下降,家庭户数量将持续增长,且增速将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加剧空巢家庭等问题。  第三,经济转型遭遇人口素质提升的新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大规模投资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积极效应逐渐显现,我国人口素质与人口质量不断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基础。但现阶段,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仍显著低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质量提升速度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就业人员中低教育水平人口占比仍然较高,加剧了数量型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未来如何更全面深入地提高人口教育和健康素质,以弥补人口红利下行的负面导向,是人口研究与政策构建亟待进一步解决的新议题。  第四,人口区域性不平衡问题出现新动向。受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情况影响,我国人口持续向超大城市集聚,人口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城镇化发展不平等、人口分布和公共资源配置不均、城市生态恶化和城市病频发等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和流动人口猛增,单个“人口流动”事件逐渐扩展至群体性的“流动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融合成为人口研究的关注重点,并逐渐深入到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共担人口研究新使命  与其他学科研究相比,人口研究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强调从动态、变化而非静止、僵化的视角审视人口发展形势的新动态、新机遇。因此,面对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口研究应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发展本土化的研究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口治理思路创新和重大人口战略转变。  第一,重构适合中国人口新国情的人口研究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我国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人口问题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不同,具有独特的生产与再生产规律,并呈现出规模大、转变快、问题复杂等特征。同时,我国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制度背景,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与我国本土人口政策实践紧密结合。  为更好地回应人口发展新需要,人口研究应重新审视新时代研究定位,减少对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创新人口治理思路与治理理念,植根于人口转变规律与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研究语境,在本土人口实践中提出学术性命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及治理理论。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深刻洞悉人口发展规律,才能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本土化理论话语体系,更好地推动人口理论及方法创新。  第二,强化人口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以互通创造发展新机遇。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因素,其发展新转向的影响不止局限于人口领域,而是广泛作用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多个面向。因此,我国人口研究应与政治、经济、医疗、技术等多领域不同学科交叉渗透、有机结合,调整自身功能定位,培养具有人口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研究人员,推动综合理论体系构建,从而更好地预判未来治理风险,转危为机,孕育发展新动能。  第三,充分发挥人口研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人口研究作为顶层设计的直接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未来需要在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形势上探索更多新思路,强化研究整体思维,认识到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中长期的分析和预测,更好地应对新时期人口考验和挑战。同时,由于中国人口治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人口研究还应关注基层对人口治理多元化新途径的探索,以基层人口实践呼应宏观设计,减少政策割裂,实现顶层人口制度建构和基层人口治理实践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联系,切实提高中国人口研究能力与治理水平,更好地以智库建设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有效预判和防范社会重大风险问题,推进人口问题科学决策,高效实施人口相关政策,合理优化人口决策机制和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换。  第四,推动中国语境下的调查数据整合和分析方法创新。人口研究强调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人口分析技术是利用现代数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理论和研究手段,整理和分析各种人口调查数据,从而对人口现象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面对我国人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人口研究不应流于纯理论视角,而应关注人口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状态、约束条件及治理机制,重视调查数据的作用,完善人口调查方法,整合各部门调查数据,构建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运用研究成果来化解未来人口矛盾和风险的能力,以时代化、创新化、操作化为原则,提升人口研究的应用性,从而积极适应和主动应对人口发展新问题。此外,还应进一步创新人口分析技术方法,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整理人口调查数据,探索大数据技术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实现对人口现象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联系的深入理解。  总之,我国人口形势正处于转折性变化的重要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因素,也将对人们的生育、死亡、迁移等产生影响,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发展矛盾交织,一系列问题的叠加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立足人口新国情,把握人口研究新成长点对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契机,调整人口研究的理论路径和分析方法,尤其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诠释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构建适应发展形势的相关政策、实现前瞻性谋划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 瞿浩然

大惑易性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联手Springer Nature 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走向国际

中国日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 王晓东)近日,中国人口学专业领域的唯一一本纯英文学术杂志《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宣布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将借用Springer Nature强大的传播渠道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据该杂志的执行主编刘鸿雁介绍,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面向全球、聚焦中国人口与发展的英文学术期刊。该期刊在英文杂志《当代中国人口》(China Population Today)基础上改版而成,于2017年正式创刊,每年出版四期,16开。2018年开始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该出版商向国际进行推广。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主要刊登中国人口及相关领域的原创论文、政策评论和研究报告,内容涵盖人口理论、人口统计、人口和卫生计生政策、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以及流动人口、贫困人口、女性人口、老年人口、就业问题、中外人口比较等最新综合研究成果。刘鸿雁表示,该期刊组建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人口学者构成的学术委员会,并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匿名评审队伍,采取匿名审稿,还聘请熟悉中国国情且母语为英语的英文编辑专门为出版的论文进行语言润色。他说,中国人口学的发展特别需要这样一本纯英文学术杂志。杂志创刊之前,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人口学专业领域的英文学术杂志,唯独中国缺乏。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大国,创办一本纯英文杂志非常必要。而且中国人口学的发展早期一直在国际人口学界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人口司的指导。中国人口学一直有着与国际交往的良好历史。刘鸿雁表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致力于打造国内人口学专业知名刊物,争取纳入国际主流人口学研究的数据库,包括POPLIN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ProQuest 数据库》等,定期组织国际人口学发展前沿领域的高端学术专题会议。未来几年内将努力打造成世界人口学知名刊物,进入ESSCI引文和SSCI引文,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杂志未来会更加注重杂志论文的质量,鼓励学者发表高水平的英文论文。刘鸿雁介绍道,《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杂志也会根据人口学界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学术讨论,在论文筛选上是客观、中立、自主的。学术成果不仅向国际传播,也会向政府官员传播,提高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他说,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很有创新性,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是却很少被国际所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主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学者的论文推广到国际人口学界。2018年开始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该出版商向国际进行推广。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学者的人口学论文发表了,在国际人口学界将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引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国际人口学知识的积累,也有助于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传播。(编辑:严玉洁 于熙)

三空

现在研究生遍地都是?大数据告诉你:研究生所占比例超乎你的想象

随着近十几年高校的扩招,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900万。于是很多的人的调侃道:一个月3000块钱招不来一个农民工,但却可以招来一个大学本科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道出了很多本科生的无奈,同时也更加显示出大学生就业的尴尬。大学生就业同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并投入到考研的大军。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为238万,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仅仅一年人数就激增了50多人。于是,又有人说: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研究生越来越不值钱了,现在的研究生学历遍地都是。研究生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下,研究生学历的人真的遍地都是吗?研究生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报录比例历年来研究生报录比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就报考人数来说,除了2014年以及2015年考研人数出现小幅的减少,从2010年-2019年,考研人数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近三年,考研人数快速上涨并突破20%增长率大关;就录取人数而言,从2010年-2019年,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呈现稳步扩招趋势,在将来这一趋势也将继续。以1995年全国招生4万人研究生为基数(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开始计算,截止2018年(2018年招生70万左右),1995年-2018年总的研究生数量为817万左右。因为1995年之前招生数量相对较少,所以1995年之前的研究生数量我们暂定在20万,也就是说全国研究生(包括在校生)数量为837万。研究生如果按照中国总人口15亿计算,那么全国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比例为0.54%,这也就意味着每10000个人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为54人。0.54%,你对这个数据是否有概念呢?你是否还在担心研究生学历贬值呢?虽然研究生扩招是大势所趋,但研究生遍地跑还是夸张了点。考研对于以上,你怎么看呢?你认为现在考研的价值大吗?欢迎你的留言。

蝶之恋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中国还有十年红利期

王佳昕,曾继儒,赵佳慧 北京报道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如何发展0-3岁托育?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上述话题不仅被代表委员们所关注,也频频登上热搜,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3月7日,长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为上述问题“开药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资料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政策《21世纪》:目前有一种观点,称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等因素,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对此你怎么看?贺丹:按照人口学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有利时,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比低于50%,是收获人口红利的窗口期。按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需要明确的是,人口红利是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深而减少。另外,新生儿出生增加会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因为非劳动年龄人口中,除了老人还有儿童。我们人口红利期缩短,主要是因为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能不能实现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度决定的。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是能否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四十年。我国能够收获人口红利,除了人口年龄结构有利这一基本条件外,改革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我不赞成人口决定论,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简单判断。人口很重要,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起决定作用是相关政策能否与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状况相协调,能否充分利用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实现发展。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升。以后,国家在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人才红利、健康红利。《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的低生育率问题?贺丹: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14亿的人口规模要至少持续15年以上,将长期面临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低生育率问题要高度重视,但不要过度焦虑。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生育率过低对人口自身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相关制度准备的话,以后解决会很困难。但也不要过度焦虑,因为人口变动是长周期的慢变量,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在适当的政策干预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我们的存量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因。另外,对健康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大,但健康预期寿命,即健康地生活多少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优先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是不会出错的,可以重塑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鼓励家庭“托育点”建设《21世纪》:0-3岁托育是2019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被多次提及。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贺丹:相关部门一直在研究0-3岁托育的政策,应该很快就会有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出台。我们曾配合原国家卫计委做过调研,0-3岁的托儿需求的确旺盛,40%的家庭都有需要,尤其是2-3岁的孩子。很多人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没人看、没人带。目前0-3岁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学前教育规划或公共服务范围内。这一方面还是空白,是很明显的短板,不像3-6岁学前教育,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包括政府加大投入。0-3岁托育如何做,政策和标准都需要研究。婴儿照料还是要以家庭为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家长要有喘息的机会,就需要符合条件的能够照看孩子的人婴儿照料。托育机构的建设需要时间、资本、投入,如何在花钱较少的情况下切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鼓励“托育点”的建设,基于邻里间的信任,就近方便婴幼儿托管。例如已经退休的老人,可以鼓励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在家提供托育服务。这是一份正式工作,能有收入,方式也比较灵活。在家庭、社区设立托儿点,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幼儿园供不应求,尤其是大城市,符合条件(3-6岁)的都收不过来,招收3岁以下的很少。应该有政策支持,鼓励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1岁,这应是未来托育机构发展的一个方向。《21世纪》:“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小,老龄化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请问你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养老问题?贺丹: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老龄化速度较快,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于出生人口高峰期时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很大。2018年我国有1523万新生儿,但上世纪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最高年份接近3000万,这些人现在正在进入老年。我们现行的养老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对老龄社会的到来还准备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靠子女照顾老年生活已经很不现实。尤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大多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对他们的照料专业性要求很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会持续扩大,他们的照料还需要机构或社区支持,单靠家庭很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政策信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是应对老龄化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为老年服务提供支持,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负担。加入保险后,一旦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在家中、护理机构都能得到保险补贴。按现在的政策,不住医院就不能报销。但在医院护理、长期照料老人,需要占用床位等医疗资源,服务成本很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大方向应是社会保险而非商业保险,这应是一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但运营方式和模式可以引进专业机构。(编辑:杨志锦)

毕摩纪

最新成果|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研究:概念认识与城市比较

注:百度慧眼-北规院规划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针对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并分期发布。本篇为系列报告的第1篇,旨在厘清研究概念,确定基础性指标,并对国内大城市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现状形成基本认识。研究背景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2020年9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要求“公共服务要针对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特征和需求,完善服务功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率先提出相关要求:北京总体规划提出,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上海总体规划提出,应对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在内的实际服务人口的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关于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研究框架,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既有研究与概念辨析国内关于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既有研究主要利用大数据,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为实证案例,对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分布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例如,施澄等(2018)对杭州市的短期驻留人口空间活动特征规律进行了挖掘,王德等(2019)分析了上海市实有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流动性构成,伍毅敏等(2020)比较了常住居民与游客、就医者、商务访客等北京典型短期访客人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差异,并对各类公共设施提出了考虑实际服务管理人口需求的人口服务保障系数建议值。当前,关于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概念界定仍存在多种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实有人口管理属公安机关事权,重在加强人口登记管理,预防违法犯罪,主要以入户调查为手段。例如,广州市、南京市等就采用了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成果口径,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州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已经超过2200万,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出南京实有人口1031.22万。在城市规划语境下,部分既有文献认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应包括常住人口和本地居住6个月以下的“短期驻留人口”。基于此,有研究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或百度等智能设备定位数据,将“区域内稳定驻留3天以上、半年以下”作为短期驻留人口的识别标准(陈洋等,2019;孙华灿等,2020)。按照《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定义,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是指需要本市提供交通、市政、商业等城市基本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城市实有人口,除城市常住人口外,还包括出差、旅游、就医等短期停留人口。据此来看,只要是需要城市提供基本服务及行政管理的实有人口,都应纳入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范畴,入户调查的手段尚不足以涵盖全部实有人口,而“3天以上”作为分界线的限定意义也不大。例如,《2018年度北京城市体检报告》发现,来京驻留时长5天以内的短期访客以旅游目的占主导,5-10天访客中以商务、就医为主要目的的访客占比显著提升(伍毅敏等,2020)。对于其他城市,可能亦有不同特征。关于时长界定,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研究中达成一致共识的是由于“停留3小时以下的过境人口”主要活动范围限定在对外交通枢纽内部,与城市空间互动较少,在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概念中不予考虑。此外,“n天以上、半年以下”作为一个人口总规模统计数值,反映了城市在一段时期内的“累计服务人数”,其规划实践应用价值较小。在现实中,无论是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还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实有人口的互动均是具有时空非均衡性的,工作日与节假日、旺季与淡季均存在差异。从维持城市日常有序运转而言,城市规划采用“日均”口径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为城市服务设施供给(不包括基础教育、养老等与长期居住特征挂钩的服务设施)提供规划参考更具有实用性。其典型应用如:面向春运等出行高峰的人口出行需求测算交通设施的最大承载力;旅游城市针对旅游旺季的接待人口上限测算市政基础设施所需承载力;根据日均实有人口规模测算突发疫情“封城”等紧急情况下所需的物资储备量和调配量,制定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等。从数据获取手段来看,目前大数据虽然存在缺失老人儿童、存在用户重复统计、设备覆盖率影响人口总规模计算结果等不足,但当前仍是对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特征捕捉最及时、覆盖最全面、较传统手段具有突破性的。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团队对“城市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指标算法提出以下建议:利用位置大数据识别区域内某月(建议可参考常住人口统计调查时点,选取11月)的日均实有人口数量,根据设备量和设备覆盖率计算人口规模,不含停留时间3小时以内的短时过境人口。城市对比与疫后观察基于以上“城市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指标概念,本研究团队利用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选取全国部分人口规模较高的大城市,对其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特征及疫后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1.全国和区域中心城市日常承载较多的短期驻留和短期到访人口。根据百度地图大数据的人口测算结果,2019年全国范围内城市的稳定居住人口规模(3个月口径,相较半年口径能更及时反映近期居住人口变化)排名、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排名与传统统计口径的半年以上常住人口排名均有一定差异。北京的排名变化,反映其实际服务管理人口中短期驻留和短期到访的人口规模较大,这与北京作为国家行政管理和资源调控的中心、全国拥有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所发挥的促进信息和资源汇聚交流的平台作用是分不开的。广州、深圳、苏州、杭州、郑州、西安的排名,也显示了其较多承载区域性高等级服务职能的中心城市地位,在服务本地常住人口以外,还对新增外来人口具有较强吸引力,并承担区域性的商务会展、旅游、就医等功能需求。东莞则表现出独特的短期强吸引力、人口快速流动的城市发展模式。从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来看,达到3000万以上量级的城市为北京、上海,2000万以上量级的为广州、重庆、深圳、成都4个城市,成都与其下一位的苏州之间差距显著,显示了这6个超级都市在汇聚功能和“人气”、服务全国和区域方面的“一线”地位,也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城市群及成渝经济圈的宏观格局一致。2.大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中稳定居民约占90%,短期访客约占10%。根据2019年11月的数据,大城市日均实际服务管理人口中,3个月口径稳定居住人口的占比普遍在90%左右,短期访客的占比约为10%。稳定居住人口与短期访客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和设施需求有显著区别,未来在城市规划中应有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精细化考虑。本系列后续报告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3.疫后制造业率先恢复,主要大城市稳定居住人口、短期访客相继恢复,城市活力依旧。以2019年11月数据为基数,对比2020年5月、8月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城市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已恢复到疫前的90%以上。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恢复情况综合反映了大城市常住人口节后回流、劳动力流入以及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对外交往功能的恢复情况,是城市活力的体现。(1)2020年5月,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恢复比例最高的为重庆、东莞、苏州、杭州,这几个城市均为制造业强市,反映制造业的复工复产进度较快。恢复速度较慢的是受疫情重点影响及管控要求较为严格的城市(武汉、北京),但人口也已恢复80%左右,显示各大城市已实现主要功能恢复运转,绝大部分生产生活活动可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正常开展。(2)8月与5月相比,大部分城市的稳定居住人口规模小幅上升,而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的恢复比例更高,反映跨城市的商务、旅游等功能交流和人口短期流动逐渐恢复正常。与此同时,武汉则实现了居住人口规模的大幅度恢复。北京、广州、深圳、郑州、武汉等城市显示出持续吸引新增人口或人口回流的“后劲”,同时也有重庆、天津等城市发生了人口的净流出,显示疫后本地劳动力有一个供需重新平衡的过程。由于生产要素流通加速、交通技术进步、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人口跨城市流动中的短期居住和短期到访行为已经和外来人口长期定居一样,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正如Martin等(2015)所说,“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个时间是所有人都位于自己的常住地址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对于城市规划有着越来越多的实践应用意义。未来本研究团队将继续分享关于多源人口数据校核、不同人群画像、设施服务保障系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Yimin Wu, Liang Wang, Linghui Fan,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mobility patterns among typical subgroups of the actual population with mobile phone data: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2020, 100[2]施澄,陈晨,钮心毅.面向“实际服务人口”的特大城市空间规划响应——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04):41-48.[3]王德,任熙元.日常流动视角下的上海市实有人口分布与流动性构成[J].城市规划学刊,2019(02):36-43.[4]陈洋,黄浦江,宗敏丽,陈星,王周杨. 存量背景下的上海实际服务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4.[5]石晓冬.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务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3):4-5.[6]石晓冬,张晓莉,伍毅敏,王雅捷,文爱平.石晓冬:规划让城市更健康[J].北京规划建设,2020(02):187-191.[7] 伍毅敏,杨明,彭珂,等.北京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的若干创新探索与总结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20,12(1): 193-205.

衡门

写科幻小说,搞人口学研究,开上市公司,这个大boss太硬核了!

科幻作家、人口学家——梁建章“我写小说,我玩cosplay,但我是个好老板。”敢说这话的,恐怕只有斜杠中年梁建章了。谁能想到,携程的大boss梁建章,执掌百亿美元上市公司的企业大佬,竟然跨界当起了科幻作家。7月29日,携程直播间内,梁建章首部科幻小说《永生之后》在线发布。“这是一部理工男脑洞大开写的科幻小说。”梁建章这样介绍自己的新书。跨界的企业家并不少见,但跨界当科幻作家的,在小编有限的认知里,梁建章算得上第一个。企业家跨界当作家?给人的第一感觉总像是玩票。然而,在写书、搞创作这件事上,梁建章格外认真,这也不是梁建章第一次出书了。在卖书网站搜索梁建章,跳出的就有《人口创新力》、《中国人太多了吗》等书。其中,《人口人太多了吗》2012年就出来了,而那时的梁建章,卸任携程CEO的职位已经多年。关于梁建章,人们最为熟知的身份是携程的老总。除此之外,梁建章也是一个地地道道搞学术研究的人口学学者。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梁建章还特地注册了两个微博账号,一个叫“携程梁建章”,另一个叫“梁建章-关注人口问题”,简介是“一群关心推进人口政策改革的人。观点和携程无关,如果对于携程和旅行感兴趣,可关注@携程梁建章。”颇有意思的是,截止目前,携程梁建章的发微博数只有100多,关注人数也只有18万;而钻研人口学的梁建章却发了2000多条微博,关注人数达到了70多万。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二胎政策的推行和落地中,梁建章也曾是一个积极推动分子。2012年,梁建章联合茅于轼、许小年等主流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共同发起一份签署建议书,呼吁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尽快停止计划生育政策。武能运筹商场,文能研究著述,梁建章不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家。而在学者和企业家身份之间,梁建章始终能切换自如。学术商业两不误,梁建章三救携程上半年的boss主播中,梁建章无疑是最夺人眼球的那一个。为了给携程带货,梁建章扮起了唐伯虎、包青天、海王,大玩cosplay,获得了百变coser的称号。网友直呼:“没有一点企业家包袱。”29号公布的直播数据中,梁建章一共带货11亿,为1000多家高星酒店带货超100万,曾1秒售出8间房、为境外高星酒店带货1个亿。这些成绩,是梁建章一个一个地方跑出来,一场场直播带出来的。此前,梁建章是极少以个人身份为携程站台的。此次危难之际,梁建章亲自下场做直播,彰显的是其责任和担当。携程之于梁建章,就像是亲生子女一般的存在。子女长大的时候,梁建章选择放手,任其自由生长,而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梁建章依旧是冲在前面的父亲。携程最危险的时刻,梁建章都没有缺席。2020的疫情直播,是梁建章第三次救携程于危难。第一次,是17年前。2003年,携程正处于携程冲击纳斯达克的关键时期。然而,非典的到来让携程的业务营收跌入谷底。携程内部一片死寂,如何破局,成为了董事会的头号难题。危难之际,梁建章站了出来,力排众议采取了6大措施,激励士气,坚持不裁员,降低运营成本,开拓新业务,战斗在一线,完善企业流程制度。如今看来,这些措施并不算惊艳。但是对当时低迷的携程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非典时期,携程的内部效率大大提升,经过艰难时期的洗礼,携程内部的力量也更加强大,为之后的发展积蓄了力量。那一年,携程不仅熬过了非典,而且顺利上市。上市之后的第三年,梁建章辞去了携程CEO职位,跑到斯坦福攻读经济学,过上了读书做研究的悠闲学者生活。直到2012年,携程再度遭遇危机,梁建章第二次担起了救火专家的角色。彼时,梁建章还在芝加哥大学修博士后。而携程正面临去哪儿和艺龙的双面围剿,股价一路走低。危难之际,梁建章火速赶回国内,再次担起了救火的责任。重新执掌携程后,梁建章不负众望,积极并购,四面出击,先后收购了艺龙和去哪儿,一统OTA(在线旅游服务商)大局。在携程的大局上,梁建章能收、能放,还能带带领携程又一次突破重围,足以证明梁建章的智慧。携程有梁建章这样的领导者,是携程的幸运。未来的携程,依旧需要梁建章如今,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携程的业务也逐渐复苏。梁建章或许能稍稍松一口气,但是接下来,梁建章要面临的,还有更多挑战和难题。首先,是海外业务难以恢复。目前,全球依旧处于疫情严重时期,携程海外业务依旧处于困难时期。过去几年,携程一直在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在海外酒店预订的业务,全球范围内,已然是佼佼者。根据携程方的数据,2019年,海外业务差不多占到35%。局布的越大,受到的风险也将越多。再者,是来自美团的挑战。7月份,美团上线了一个叫“超级团购”的项目,团购对象是中高端酒店,打折额度低至6折。酒店预订本是携程的核心业务,利润高,门槛也比较高。此次,美团出手,无疑是垂涎中高端酒店业务。在这一领域,携程虽然是行业老大,但“没有边界”的新秀美团,无疑是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最后,携程自身也可能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选择退市,回港上市。7月28日,有媒体报道,携程正与潜在投资者就其从纳斯达克退市进行谈判。对此,携程方并没有正面回应。 2003年,梁建章把携程带到纳斯达克。时隔17年,梁建章依旧是携程的先锋人物,起着稳固携程江山的作用。熬过了这个冬天,人口学家梁建章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写小说,做研究。而当下的携程,虽然从疫情中慢慢缓过来,但是在线旅游市场,将迎来新的变局。此时的携程,依旧需要梁建章。“山一程,水一程”,梁建章还要陪携程走一程!作者:报报

不可耻乎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文章:警惕人口负增长陷阱

来源:澎湃新闻“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经验显示,更低的生育率与人口加速负增长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陷入一种‘人口负增长陷阱’。”近日,由国家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12期刊发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简称《城》)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苗国。《城》文称,“低生育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人口膨胀还是人口收缩的国家与地区,在经济规律驱使下,人口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是普遍趋势。城市化具有抑制生育水平的能力,城市化与低生育率不仅导致人口负增长,而且还有促使人口空间极化。”文章分析了美国、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德国的案例。其中,文章认为,“日本与俄罗斯推行积极的鼓励生育以及人口区域调控政策都无法撼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人口加速负增长使得偏远地区‘空心化’,甚至部分地区重新演变成‘无人区’,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城》文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爬坡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将越来越低,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叠加当下极低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未来人口加速负增长的效应将会与近邻如出一辙。”在两位作者看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文化素质。这必然驱动家庭由投入孩子的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市场经济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遂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衍生出大城市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新生人口无法填补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流失,造成非核心区域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收缩。大城市对青年人口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与落后地区遭受更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这是周边国家的现实案例,也是我国正在经历的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城》文作者之一的陈友华出生于1962年7月,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益与慈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一位作者苗国出生于1984年 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刊发上述文章的《人口与健康》杂志由国家卫健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中,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人口科学、人口健康、人口和家庭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调查评估,卫生健康信息化工程,开展人口、家庭、卫生和计划生育舆情监测及信息咨询服务、政策宣传、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是长期服务于国家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家智库。

重生记

如何在一堆不靠谱的数据上做研究?

来源:雪球今天,主要是来分享一下自己走过的弯路,谈谈作为一个没什么行业资源的人,如何在无法获得有效数据的情况下做研究。(所介绍的方法可能只适用于消费行业)我以前看到巴菲特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企业的年报,有些不理解,因为大部分投资者可能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招股书、卖方报告、调研纪要上,巴菲特是怎么把时间都花在看年报上的?当然,这事情我好像也做过,我写第一份报告的时候,只看了那个公司历史的所有年报,然后找行业内的从业者交流,几乎没看过卖方报告,写完后我还能从卖方报告中找出一大堆违背事实的地方。但有意义吗?说实话,我那时候是没学会怎么使用手头的工具,纯粹是蠢人瞎使劲,把树木研究得清清楚楚,对整个森林却所知甚少。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关键点,当哪些数据发生时,我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观点。大部分投资研究者看到Frost&Sullivan等类似的机构字眼,可能会很兴奋,因为数据来啦,终于有人告诉市场有多大、增速是多少、格局怎么样了,实在找不到数据了,咋办?有一个万能的数据来源——“产业在线”,一切看似不可能有的数据它都能有,但是呢,它的数据也是东搬西抄过来的,而且你还不知道数据来源在哪里。我以前是一个很重视整体行业研究的人,相信有很多人有相似的习惯,我们恨不得把市场算得很清楚,把份额精确到个位数。行业规模/增速/竞争格局等,我会特别在意数据来源,看到一个数据,我一定要找到它的原文,然后看看上下文是什么,统计方法是什么,这个机构靠不靠谱等,然后自己再想方法去算一遍,看看差距会不会很大,符不符合常识。我还有强迫症,我一定要使用最近一年的数据,不用我难受,我甚至不愿意截图卖方的报告,而是去数据源头下载最新数据后,自己作图。这种研究方法下,我会在行业研究上花大量的时间。举个例子,我曾经在研究调味品上,发现很多第三方数据都有缺陷,然后我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通过微观宏观数据把行业概况测算了一遍。最后呢?无非是比别人更清楚这个东西到底1000亿,还是1500亿,这个份额到底15%还是18%,然后呢?然后没有了。我的数据就是对的吗?它的数据就是错的吗?纠结对和错,多和少真的有价值吗?有一次吃饭,我的朋友告诉我:“你刚刚讲的东西,已经足够你去做个产业专家啦,以后开电话会议找你啊。”(我当时没听出来他在讽刺我哈)还是我的老师点醒了我,他说:“照你这个研究方式,等你研究茅台的时候,研究到最后恐怕就是搞个爬虫,每天去爬一爬价格啊/销量啊什么的,有意义吗?看似勤奋的愚蠢之举!”我想了想,好像是哦,我研究海底捞的时候,也是想着要是能搞个爬虫,每天把app上全国各地的店铺数据、排队数据爬下来,就能实现有效跟踪了。(事实上也有机构那时候就做出来了)业内做得最极致的,肯定是某些有资源的机构,直接找到上市公司的相关人物,然后在他那里实时地了解到最新的数据。问题来了,你要是一个核心人物都不认识,普通人难道就没有出路了吗?再者,你把董监高都认识了,人家整个销售中心的数据对你敞开大门,难道就能做好投资了?当然,市场上也有另一种极端,就是蹲工厂门口数货车的(现在升级无人机了哈),跑超市里数人头,看看卖得好不好,问一问导购员之类,勤奋点的,跑个几十家超市,做几十页草根调研报告交给老板。这就是纯粹在锻炼身体了,样本偏差会让你产生误解。就算你能获得全国所有连锁商超的月度数据,在大部分情况下你依旧难以根据某个月的变化来分析该公司的竞争力是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当然,少数情况下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19年Q1底部的百润)数据和数据,应该怎么分类和使用?当然,我也会成长的嘛,后来我就慢慢明白了应该把力气花在哪里,也把这些经验(血泪史)分享给大家。投资研究不是科学研究,大部分时候,你的研究结果只需要分析发展趋势,判断方向,识别真伪,不需要精确的数值也能取得收益。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资者会接收到几个层次的信息来源:1、各种第三方机构给的整体市场数据;2、通过调研得到的数据;3、各种媒体、新闻、网站上的数据;4、财务报表数据/招股书。前三个数据从本质上都是相似的,对于大部分的消费品,你不可能知道准确值。你告诉我酱油的市场具体是多少亿,可信吗?市场上存在哪个人都真正地搞清楚酱油市场具体是多少亿吗?海天的市占率到底是16%还是18%或是20%呢?而且最头疼的就是,当一个市场上同时有多个机构对一个市场进行统计预测,然后各自还相差老远,这时候你是不是就懵了。(举个例子,肉毒素市场,市场上口径起码有四五个,从十几亿到六十几亿都有人说)其实呢,就算是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很多也是通过样本数据反推的,一个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的第三方机构,你指望它能给你个准确的数据,是不是有些期望太高了。说实话,人口普查的数据都可能有很多偏差因素,你只能是模糊的正确。从数据的准确度和相关度来说,只有财务报表数据/招股书的业务数据是最有效的信息,但难题在于,每个人从一份年报中看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越厉害的高手,越能透过一份年报看到事情的全貌。所以事情的关键点在于:你怎么综合地使用手上所有的数据。其实任何一个数据都是有价值的,没有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但有优先级的排名。你手里有100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他们之间还相互打架,没关系,这个事情就像是盲人摸象,你请了100个幕僚,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告诉你,摸到的这头大象,是一个什么手感,是柱子还是扇子。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使用数据的人是否具备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从优先级的角度,肯定是财报优先,然后才是其他信源。举个例子,你发现某企业最新一期的毛利率出现了下降、费用率开始上升、库存周转开始变慢,那么这个数据的背后可能有10种可能的解释,然后你通过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报告、调研资料、草根调研,去尽可能地收集信息,最后从10种可能中,找到最有可能符合事实的1种可能或者依旧是几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是没有找到百分比肯定的那个原因,但你可能依旧有买入或者卖出的结论了。带上财报这个金箍~举个例子,你看到第三方机构告诉你,我国的人均用纸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个护类用品品类扩张空间巨大。然后你信心满满地打开恒安国际、维达的财报,发现他们过去几年的业务数据好像不能说明这个事情啊。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取信于行业数据还是取信于财报数据呢?不用说,肯定是财报数据啊。再举个例子,关于涪陵榨菜的报告,大家都会提到一个逻辑——品类扩张有很大的空间。然后会告诉你酱腌菜的市场有多大,乌江靠一款榨菜已经绑定了多少用户,接下来公司只要凭借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就能成功地导入新品类。Ok,那你可以去看一看14年的财报,那时候大张旗鼓搞过海带丝和萝卜干,没成对吧?然后你再看看收购的惠通泡菜,数据好像也挺一般的是吧?这个时候公司说,惠通的牌子不够响,我换乌江试试。然后惠通泡菜换个马甲,改乌江的品牌上,数据好像也挺一般的。我相信说到这里,你应该有一些判断了,而这个判断完全是源于财报,而不是行业数据或者调研数据。做不成背后的原因可能有100种解释,公司可能也会给你1~2种解释,但它说真话还是假话重要吗?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这个逻辑可能没那么流畅,你需要警惕这个事情。再举个例子,中国中免,免税,所有人看第三方机构的数据,都知道我国的海外消费市场有多大,国内的渗透率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客单价和购买人次都有超级远大的前景。这些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在某些时候它也会失灵,需要我们从微观的数据去跟踪验证。比如说2016年,海南放开了免税购物政策,额度从8000提高到了16000,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海棠湾的客单价有15.4%的提升,明显强于前几年,说明这个政策是有效的,之前限制客单价的确确实实有部分因素是额度的问题。2018年底,额度从16000再次放开到30000元,但2019年客单价只提高了2.3%,显然微观的数据已经开始不灵了。你就开始琢磨,难道海南的免税消费就此到顶了吗?如果不是,到底是啥原因,是价格太贵了没吸引力了?还是说顾客很想买化妆品但12件额度根本不购买?还是说顾客想买LV,但你海棠湾压根就没有LV呢?这些事情都有可能,这时候调研就有作用了,你去亲身体验下,去和海棠湾的经理聊一聊,去听听专家电话会议,可能就知道原因出在哪里了。说了这么多,你大概能知道巴菲特为啥最主要的时间在看年报了吧?从技巧上说,目前市场上普遍没有重视资产负债表,也没有重视一些细节的特征数据。一个年报起码能得到几十项信息,这里头可能有10项指向了同一个可能的结果,足以让你判断一个事情大概率是对的。现阶段,我暂时能够理解到的有效研究,就是以公司的微观数据为基石,然后在一堆杂乱的甚至互相矛盾的第三方数据和逻辑中找到更多的关键点,让手里的这头大象的形象丰富 起来,最后我需要得到的,是变化中的不变因素。然后,再通过跟踪变化的数据,来验证之前总结过的不变因素是否符合事实,是否需要更新观点?这些动态信息是状态短期变化的一种呈现,还是属性的长期变质的一叶知秋呢?欢迎交流指正~作者:30秒链接:https://xueqiu.com/8458214802/160750197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儿子们

投资真的不是你懂了就能成功

雪球用户@价值投资-赵宁,赵先生是一位资深的价值投资者,更是一位实践型投资者。他认为并不是长期持有就一定能够盈利的,实地接触到这个公司,并深刻认知到公司的内在价值,做到知行合一,才有机会在股市在股市实现投资价值。作者:雪球达人秀来源:雪球问:简单介绍下您自己。价值投资-赵宁:我是来自河北的赵宁,专职投资者,从2007年毕业实习后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看到很多商界人士干的很优秀,心想我也要成为成功人士!便在网上查找全球富豪排行榜,想探清楚是做什么行业的,我是否有机会也可以做!仔细查找后发现有搞“软件”的,有做石油和电信的,我对这些行业第一技术不懂,第二没有资金实力!第三没有相关人脉,后来发现有做投资的在榜二是“沃伦巴非特”然后看了巴菲特的投资逻辑,投资方法,和投资理念。看过后觉得老巴的投资简单易懂,并打算开始尝试做投资了。从入市到现在已经有12年了,刚开始在网上关于巴菲特的东西都搜了一遍,买了关于巴菲特的很多书,同时也学习了刘建位先生讲的学习巴菲特系列演讲,看了N遍,并抄在了记事本上,功夫下的很大!夸张讲就连做梦也会梦到关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东西,理念熟读过后,就进入了实际操当中。问:哪段投资经历对您后期的投资生涯影响很大?@价值投资-赵宁:在熟读巴菲特价值体系之后就误以为长期持有自己相对了解的公司就可以了,早期买过伊利股份取得成功,就接连买入美邦服饰和金发科技,持有长达四年没有盈利还略亏出局,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总结的教训是并不是长期持有就一定能够盈利的,后来反思,是遵循了巴菲特的长期投资,但是没有去上市公司调研,没有认知公司的内在价值,没有买入一家优秀的公司!问:入市以来在哪只个股上赚的最多?哪只亏的最多?@价值投资-赵宁:入市以来赚的最多的是伊利股份,当时效仿巴菲特当企业遇到临时性困难股价大幅下挫,但不影响企业的长期效益的前提下是很好的介入机会!在牛奶事件时期在伊利跌至9元左右陆续加仓越跌越买,成本价是7元多,这个股票给我带来的收益大概是11倍左右。亏的最多的是苏宁云商,为什么会亏后来反思是:没有真正搞懂这个企业,属于是跨出了自己的能力圈。问:能否以您重仓的一只个股为例,讲讲您的持有逻辑?@价值投资-赵宁:那我就讲一下我的重仓股之一“片仔癀”吧。我投资片仔癀是看好公司的稀缺性,他不但拥有比较传奇的来历,还拥有战争时期药效的记载,还有国礼的尊贵,更有不可替代绝密的配方。像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能拥有就不错了!对于片仔癀的估值我是这么看的,只看估值买股是错的,不看估值也是不对的,08年片仔癀80多倍市盈率,到现在已涨了十倍以上了,十几年前茅台也有100倍市盈率的时候,按道理说应该卖掉,但是高估值也有高预期,也有盈利以外的因素,比如绝密配方值多少钱,片仔癀品牌值多少钱,垄断生意值多少钱,市盈率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对企业的一个综合体现,还是要看自己估值体系和逻辑来看。我买它的时候市盈率也是40倍,有些人说贵了,我是这么思考的,如果是全资收购片仔癀你愿不愿意,考虑到他的稀缺性,垄断,绝密配方,品牌价值等等,综合来看我是愿意的。那OK,就就可以买一部分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嘛。两个绝密配方的基本比较:片仔癀和云南白药都是绝密配方两者的药品属性不同,白药属于植物性药品,土里长出来的比较普遍,而片仔癀属于动物性药品,动物性原材料的药品非常稀缺和珍贵,有些是国家配给的,显然片仔癀是非常珍贵的一个药品。这两个绝密配方当中相比药品的属性和成长性,还有结合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情况的相比之后我选择了片仔癀。对于片仔癀做化妆品和牙膏那是附加产品,我看的不多,我更看好片仔癀主要产品药品,药品有广阔的空间,有长长的坡也有厚厚的雪,而且原材料逐渐得到解决,显得片仔癀的未来也更加的明朗,对于片仔癀拿出的一部分钱来搞化妆品和牙膏我是这么看的,拿出的钱并不是太多,如果亏了不伤筋动骨,如果赚了也是好事,对于资金充裕的企业不影响主业发展的前提下搞一些其他的项目也是允许犯错的,不至于判死刑,对于账上钱不多的企业就不能乱搞了,把主业搞好就可以了,如果乱搞就容易判死刑了。最初在持有片仔癀的时候有一个顾虑,就是片仔癀的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需求会越来越大,他的原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麝香”是否够用是一个疑问? 问过董事长刘建顺这个问题,他也没有正面的回答,说我们可以用智慧解决问题,也问过证券部,她的回答是公司仓库存有原材料麝香大概可用5年左右,另外每年国家会配给麝香,说公司也一直在向上级申请争取多配给,另外公司还布局了养麝基地,自己养的麝取出来的麝香也是天然麝香,带着疑问我曾去陕西合作社的农户去调研,得知现在村民养麝的规模在扩大,部分农户开始着手专职养麝养麝致富了,而且取麝香也比较顺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缺。记得有一次开股东会,有股东向刘总提问:某某公司增长很快问片仔癀什么时候也能否像某公司的高速增长一样,刘总坦白回答说我们明年也可以营业额100多亿,(记得当时公司的年营业额是20多亿)他说我们追求稳健增长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我们做企业的要有战略,要稳步推进,我觉得这一届管理层既有激情,也有清晰的计划,追求整体稳健。当时我在2016年底在公司市值200多亿股价40多元的时候重仓买入,一直持有至今,买入时市盈率40倍左右,在国内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一些医药公司,医院,养老行业,殡葬墓地公司都会有很好的成长,所以我看好公司的未来成长。问:股市投资讲究时机,您一般如何选股与择时?@价值投资-赵宁:我的可理解范围也就是“能力圈”很小,主要是围绕大消费和医药行业中选择一些自己能看得懂的公司做选择,能看的懂的我会持续的跟踪调研,基本每年都会去公司参会或调研!价值投资在我理解是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格雷厄姆的“烟蒂试投资法”就是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一个平庸的企业。另一种是芒格提倡的“成长型投资法”就是以合理的价位购买伟大的企业。这两种投资法我更倾向于后者!我的投资法是尽可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伟大的企业!这一点就涉及到择时了,就比如我投资过伊利股份就是在企业遇到危机时买的就是在企业遇到临时性的困难或问题但不影响长期未来的发展的前提下股价大打折扣这是很好的介入良机。问:目前看好哪个版块?为什么?@价值投资-赵宁:现在对未来的投资看好三个行业:例如“新能源汽车”未来肯定会有一天马路上行走的车辆会全部变成电动新能源车,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一个趋势一个机遇!一个确定性的行业!车里用的电池行业也一个风口!有人说是2025年,也有人说是2027年,那一年会发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时间不会长。想想大中国有多少辆车,这个行业会有多大!这是一个具备持续性高增长的一个行业。所以我想投资此行业不会错,一定的,顺势而为,行业发展起来了,猪在风口上也会飞起来的。例如“机器人智能制造”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新闻说是京东公司,未来多少年会少用多少个员工,仓库的员工减少90%,我想这是一个机器人革命,这个革命即将到来,不光是京东,所有的制造型企业,之前是人工焊接,人工组装,现在是半自动,全自动了,这也是机器人智能制造,现在扫地机器人,做饭机器人,机器人老师,机器人保姆,马云的无人酒店,以后还会有无人超市等等,机器人发展一定是一个未来的方向,因为人的工资越来越高,中国又是一个制造型大国,市场超级大!日本的孙正义坦言机器人是继互联网后面的一个大的行业,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的一个行业;所以在好的赛道中投资,会实现超额收益。再例如“未来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会使一些行业步入高增长!养老院,医院,医药公司,火葬场,墓地公司等,据统计50-60年代人口约有4-5亿人,未来20-30年,这些人年龄逐步增大,一些慢性病也会对药物有依赖,有没有发现买其他产品有讨价还价的,买药,住院没有还价的? 饭可以少吃,药少吃了不行!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需要持续吃药调理,得病需要吃,吃了离不了,离了就会有危险! 这样会使一些医药行业高速增长。现在很多医院想住院还得拖关系找床位!挂个专家号还得等两三个礼拜甚至更长时间,可见生意如此红火!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这样的行业会有相对长时间的爆发式高增长!所以在此行业投资收益同样也会有爆发式增长。问:您觉得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价值投资-赵宁:我觉得投资不是懂了就会成功 ! 懂巴菲特的人很多,为什么成为巴菲特的人却很少,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问:A股港股美股,如果让您选一只股持有十年,你会选哪只?请说说您的逻辑。@价值投资-赵宁:我的投资逻辑是三好原则: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首先看行业我选择自己相对了解的行业是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医药行业。投资5不做:1、不借钱。2、不做不懂的东西。3、毛利率低于30%的公司不会选择。4、利润总额低于1个亿的公司不会选择。5、过去5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公司不会选择。简单讲我的投资逻辑就是:在好行业中选择龙头股,在龙头股中寻找确定性,在确定性中寻求高成长。另外一个问题是让我选一只股持有十年会选哪只:我就选我的重仓股之一片仔癀吧,持有逻辑问题4已经讲过了。问:如果给初入股市的投资者提一个建议,您想说什么?@价值投资-赵宁:我认为:炒股必败,投资必胜!对于炒股的人而言 每天都有盯着那个大盘,看着没有规律的大盘,猜测着指数的涨跌,听着没有根据的伪专家点评股票涨跌,今天跌明天涨,涨跌幅度大了,搞的自己都怀疑人生,每日反反复复很容易搞的精神分裂,严重的搞成精神病,甚至跳楼。这样既对身体不好,而且还不会盈利!因违背了自然规律。欲速则不达!想赚快钱往往是赚不到的!即使短期盈利,九次对,一次错就会回到解放前!对投资而言出发点第一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优质,行业是否有前景,领导人是否卓越,是否具备驾驭企业的能力,企业在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竞争对手是谁? 和竞争对手相比优劣是什么,是否具备垄断(护城河)等等,是以行业和公司的研究作为出发点的,首先是要了解公司的价值。第二,介入价位是否远远低于价值!购买烟蒂型公司时提倡5毛钱以下购买价值1元的东西,当然购买价格越低越好,购买价格越低安全边际越高。购买成长型公司时提倡用2元的价位购买未来能升至100元以上的公司!两者之间我更倾向于后者。第三,一经发现具备以上条件的公司时,买入后不要因为赚了一些时轻易卖出。否则可能错失一个大的机会,要时刻关注公司,关注买入的理由是否还存在!关注公司是否严重高估,例如购买的是“烟蒂型”公司高估后即可卖出!若购买的是“成长型”公司时,公司基本面未发生本质变化,高速增长期未过时,即使短期高估也不要卖出,否则错失一个“复利型”伟大的投资机会。买入后等待之余,闲余时间你可以去电影院,吃爆米花看电影,也可以学习儒家文化,还可以锻炼身体,练练太极拳等,总之以活的长为我们的目标!拥有健康的身体,活的长久,才能实现我们的终极试复利增长目的。炒股和投资是完全不同的游戏,炒股就像买彩票,做过山车,玩个心跳而已,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以炒股,就是玩一玩嘛,亏了也无所谓,抱有这样的心态的人可以继续炒股。如果以赚钱为目的“炒股”长期而言是必败的。投资则是可以做一生的事业,是有根据行,有确定性的一种行为,一种艺术。其实炒股与投资产生的结果,早已有了答案,全球每个国家的证券市场,理论上来讲都是一样的,国外有些国家有较长的历史验证,没有因炒股的上福布斯排名的,投资上榜的则不在少数,这也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免责声明——“雪球达人秀”系列文章旨在推动雪球用户更好的学习交流。文章中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本文内容所涉具体股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同时雪球刊出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立场或观点。投资者的所有决策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广告————

海之路

考上研究生的同学,80%以上的人却不愿读博,过来人:原因很现实

文/阿蒙聊教育2020年考研的学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研究生计划扩招18.9万人,原因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有着密切关系,本科学历遍地都是,企业招聘的门槛也随之提升,学生们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导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人数增多后,有一部分人猜测,读博的人数会不会也将增加,将来会不会满大街是研究生,想要提高竞争力,要不要抓紧时间读博呢?考上研究生的同学,80%以上都不愿读博据高校研究生学院做的一份数据调查显示,考上研究生后,选择读博的学生不到10%,也就是说80%以上的学生放弃了,要知道读博后,毕业了学历比硕士要高很多,就业竞争力也更高,具体有哪些好处呢?首先是学术方面,这一点研究生没办法相比的,研究生属于学术的输入和学习中的阶段,但读博是知识输出的阶段,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在科研领域,研究生难以达到那种高度,这和学生是否努力学习没有太大关系。其次就业机会更好,现在不同过去,很少有包分配的大学和专业,学历变得越来越重要,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实,大家不难发现,本科和专科生占了很大一部分,研究生也没能避免,但读博毕业后,就业相对比较容易,更有主动权。最后是待遇方面,这也是非常现实的,不同学历待遇不同,眼红也没办法,很多企业会为读博的毕业生提供安家费,晋升优先,就连领导对待的态度都不同,读博的毕业生可比研究生吃香,很多企业互相争抢,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心甘情愿付出很大的代价。但读博有这么多好处,为何很多读研的学生却不愿意呢?其中这4点原因也是非常现实。读研的同学放弃读博的原因,主要有这4个1. 耗时时间久大家都知道本科要学习4年,研究生要读3年,读博需要4年,一般考上大学的年龄是17岁,读博毕业后就是28岁左右了,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几乎都用来学习了,等你读博毕业,也许人家都结婚生子了,男孩还好,女孩成了“大龄剩女”,想结婚更难。2. 毕业难度高读博虽然好处很多,但想毕业可不容易,每一位学士都要有自己的学术成果,完成这一项,就需要学生有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个人独到的见解看法,不是努力就能拿到成果的,付出的辛苦比研究生更多,毕竟这是最高学历。3. 不想搞科研很多研究生面对科研实验倍感压力,甚至超过了就业压力,甚至有的患上了抑郁症,而读博就更难,付出这么多努力,最后就业的领域,几乎是科研事业,工作枯燥乏味单调,失去了很多个人时间,也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4. 经济因素限制读博想要顺利毕业,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也就意味着会影响工作,经济成了很大的问题,有些人因此错失很好的就业机会,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一般,这方面就更受限制,对生活和搞实验都带来不小影响。会不会有一天遍地是研究生?读博很难,越来越多人读研究生,那么会不会有一天遍地是研究生呢?其实你只看见了报考人数增加,扩招人数增加,但却不知道录取比例是多少,就拿最近时间的数据来看,最终被录取的学生在4:1,而我国人口基数又很大,几乎1万个人中,才有54人是研究生学历,所以即使招收人数在增多,达到遍地都是显然有些夸张。不管是什么学历,学生努力学习是一件好事,学历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无形中也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其实也都在为社会贡献你的一份力,当然,要选读博还是读研究生,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定。今日话题:如果你是研究生,你会选择读博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