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戏首次招收人工智能博士老来难

中戏首次招收人工智能博士

中央戏剧学院日前发布消息称,2020年将首次招收两名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该方向学制四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将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两名博士生共有4位导师,分别是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郝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丁刚毅,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震。校方提供的建议阅读书目不仅有戏剧方面的,还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书籍。

士城贵也

仅招2人!中戏要有人工智能博士了?

近日,中央戏剧学院官方发布了2020年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引发广泛关注。图片来源:中央戏剧学院网站据招生简章,这是中戏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目前确定该方向学制4年、2020年招生2名。2名博士将有4位导师招生简章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热议。据悉,该方向博士研究生将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首届导师队伍由四位导师组成↓导师分别为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丁刚毅,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院长助理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震。中戏:还在摸索和尝试中对于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中戏将由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成立资格评审小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资格进行集中评审。记者联系到中央戏剧学院宣传部陈予婧,陈予婧坦言最近招生简章公布以后陆续接到了各界包括不少媒体方面的电话,“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收到了”。但她也表示因为目前处于招生期,学院的教授导师们不方便过多发表意见,关于学科设置和研究方向等问题,她表示“这个专业今年刚开始招生,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而如果是想报考该专业,院方也希望考生可详细查询和了解招生简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不断火爆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消息称,经组织研究,确定了2019年度增补专业共9个,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人工智能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等能力,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与运维、产品销售与咨询、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业面向主要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应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岗位群,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工作。衔接中职专业举例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软件与信息服务接续本科专业举例人工智能 智能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而就在2020年1月7日,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也揭牌成立。校长乔建永表示,学校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校内相关专业和学科,组建成立了全新的、具有北邮特色的人工智能学院。图片来源:人民网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中央戏剧学院网站、人民网等值班编辑:x

罗格河

人工智能专业真“火”,应届博士工资涨至80万,这些大学有此专业

近日,根据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消息,现在人工智能(AI)的人才真火,且工资也很高,比如在1年前,人工智能的硕士生年薪在30万附近,博士50万附近,过了一个年,到了今年,大部分企业给这些专业的工资都提升了10%-20%;甚至有的企业上涨幅度更大,比如有的企业给应届毕业生的薪水直接涨到了80万元,并且还人才难求!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对各类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更是旺盛,比如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时下最受关注的领域,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可以预计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人工智能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那么我国哪些高校有此专业呢?谁实力最强?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考生和家长,可以关注以上大学的相关专业,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高校。

白娥

中戏首招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生

中戏?戏剧人工智能?听起来相当高级。“学院于2020年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为科学招收选拔具有优秀科研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的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现制定本简章”,日前中央戏剧学院官方发布了2020年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这是中戏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目前确定该方向学制4年、2020年招生2名、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  首次招收:学制4年,招生2人  日前“中戏将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觉得挺新奇:这是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还是引入人工智能进入影视表演行业?通过中戏官网的招生简章,记者了解到:“戏剧人工智能”是具体的专业方向,学制4年,全日制,招生2人。  据悉,该方向博士研究生将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首届的导师队伍四位导师相当有分量: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刚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仿真协会副理事长,“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数字表演与创意学”学科负责人;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院长助理,《戏剧》学报社社长、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震,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首批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而对于报考这个博士的考生要求还挺多: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有研究兴趣的理工类考生,优先考虑具备学科交叉背景或学科交叉能力较强的考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须提供能够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代表作(含论文、软件、游戏开发、出版物等)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中戏表示:  刚开始,还在摸索和尝试中  对于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中戏将由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成立资格评审小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资格进行集中评审。接下来研究中心还将成立复试考核小组,对通过资格评审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打算报考的考生如果想获得一些备考建议,那中戏方面给出的“建议阅读书目”当中7本书也大致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或侧重:谭霈生《戏剧》;仲呈祥《门外谈戏:论21世纪的中国戏曲》;丁刚毅等《数字媒体技术》;李德毅主编《人工智能导论》;李德毅杜鹢:《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第2版)》;(美)斯图尔特·罗素、彼得·诺维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美)伊恩·古德费洛、(加)约书亚·本吉奥、(加)亚伦·库维尔:《深度学习》。  记者联系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宣传部陈予婧,陈予婧坦言最近招生简章公布以后陆续接到了各界包括不少媒体方面的电话,“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收到了”。但她也表示因为目前处于招生期,学院的教授导师们不方便过多发表意见,关于学科设置和研究方向等问题,她表示“这个专业今年刚开始招生,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而如果是想报考该专业,院方也希望考生可详细查询和了解招生简章。  未来趋势:  人工智能在表演领域潜力无穷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飞速,已逐渐不再是小众人群的高冷知识,而是社会热点和焦点,时常制造出引爆性的话题,也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前以为是科幻大片里才有的智能黑科技,现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那么中戏招收戏剧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是否说明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进入了普及阶段了呢?  记者采访了前不久刚刚在江苏卫视热播的人工智能系列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2》制片人黄桂香,她从这个节目创意开始就是核心团队成员,到两季热播结束,她感慨几年内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最早有制作人工智能系列片子的想法以及提出要正式开始制作这样一档节目的正是节目的主持人杨澜,那时候,2015年下半年,很多人对于人工智能还没什么太大直观感受,但接下来,2016年李世石和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开始走向台前。2017年《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应运而生,打开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好奇之门。而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预料,比如很多第一季采访时还属于顶尖实验室黑科技范畴的人工智能,在2017年播出时已投入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于是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第二季。而2019年第二季聚焦于国内外人工智能最新的成果、应用场景,关于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出行等方面的影响和改变,节目皆通过有趣的场景和专业的理论向大众展示出来。两季节目大家能明显感觉到技术发展之快、对生活的广泛渗透和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   黄桂香感慨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也是行业性趋势,同时人才也相当急缺,“比如我们在制作两季节目的时候,也想过把人工智能具体应用到节目制作当中去,比如我们想设计杨澜的仿真虚拟形象,包括杨澜的语音配音等智能化,但因为周期、经费、人力等原因没有尽快进入操作。所以,中戏这个戏剧人工智能的博士生大家还不太清楚具体是研究什么,但这个方向的人才很紧缺,这是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不管是虚拟角色、仿真人物,还是舞台设计、数据影像,包括后期剪辑、影视制作……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无穷”。来源 扬子晚报编辑 陈岭编审 晏海艳

蓼莪

本硕博齐了!华中科技大学获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布了《2019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清单》。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牵头申报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突出体现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基础和强调特色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举措。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具有深厚的人工智能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基础。1978年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是国内最早进行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学院在1998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控制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华中科技大学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平台,汇合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同济医学院等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上的力量,致力于计算机视觉与感知智能,机器学习与计算智能,认知计算与类脑智能,无人系统与群体智能,人机共融与智能控制,以及包括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在内的“人工智能+X”等领域的研究。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团队积极响应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各种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型号研制与装备预研。承担我国首颗某重大卫星型号星上处理关键载荷研制、两型重大装备自动目标识别系统研制,研发了系列无人艇集群装备等。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努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同国家电网、华为、科大讯飞、寒武纪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为DigiX智慧体验联合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本科实习基地、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中石化销售华南智慧管道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高德、乾阳智能科技联合实验室等一批产学研平台。下一步,学院将努力打造一个产学研政一体化的国际一流人工智能校企联合体,催生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教育部日前也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华中科技大学申请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也获得批准。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成为全国三所拥有“人工智能”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之一。学校已在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中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招生,也将开设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人工智能本硕博贯通班。学院将抓住机遇,以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理论与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通过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进一步提升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吾郎

中央戏剧学院:人工智能在表演领域潜力无穷,招博士生你来吗

中央戏剧学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所在地,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活动基地,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央戏剧学院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戏剧教育席位,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请点击关注——百家号虎子教育杂坛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中央戏剧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偶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本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学院具有戏剧与影视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院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年中央戏剧学院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生学制四年,全日制,计划招收2人,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请点击关注——百家号虎子教育杂坛记者采访了前不久江苏卫视热播的人工智能系列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2》制片人黄桂香,她坦言: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是行业性趋势,同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探寻人工智能》2017年第一季应运而生之时,该节目的主持人杨澜感慨到:人工智能已经不是顶尖实验室的黑科技。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它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出行等等方面。2020年中央戏剧学院招收两名戏剧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研究生,你会来吗?

另一人

他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星,在Cell发论文,本硕博就读于四川大学!

2019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盛会——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西安举办。领奖台上,首次出现了川大学子的身影。站上领奖台的是毕业于川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王建勇,他凭借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奖项。该评选被称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博士论文评选,竞争非常激烈。王建勇的脱颖而出,让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川大人,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西南地区高校学子。他的导师——IEEE Fellow、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主任章毅教授,也获得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王建勇在颁奖典礼王建勇(左)与章毅教授(右)的奖杯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建勇不仅是川大博士,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川三甲”(学生间对本、硕、博都毕业于川大的学生的简称)。2009年,王建勇考入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后通过考核进入“3+2+3”本硕博连读计划,并于去年获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研究成果突出,王建勇留校入职,成为了一名新晋川大老师。一路走来,已是十个川大春秋。十年间,在川大这片校园里,王建勇从一位没有太多接触过计算机的少年,已然成长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闪亮新星。凭直觉爱上计算机凭主动走上科研路初中,当王建勇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时,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踏入人工智能领域并有所作为。当时见过计算机、用过计算机的人都不多。王建勇最早接触的是一台Windows95系统的计算机,他偶尔学习使用它,觉得很有意思。高中时,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一学期仅两三次,课程数量之少让这门课可以被忽略不计。可以说,上大学之前,王建勇对于计算机“非常懵懂”。虽然懵懂,但中学时代与计算机为数不多的接触,不知什么时候,已在王建勇的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我一直对计算机很好奇,总有一种‘直觉’,觉得它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能做什么。”王建勇说。这股直觉让王建勇做了一个关键的选择。200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面对志愿表,王建勇毫不犹豫地填上了“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江安校区读本科时,王建勇最喜欢去江安图书馆学习,“那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啊,在里面看书很有幸福感。”王建勇说。他总喜欢在早晨人少的时候去图书馆,先直接到四楼阅读计算机专业书籍,等到10点后,图书馆的读者逐渐多起来时,他又会到二楼借出文学类书籍,拿到明远湖边,坐在石凳上畅游文学的海洋。王建勇在旅途中这种持续的主动学习,让王建勇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更进一步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他脑袋里开始不断冒出来一些专业灵感,他也开始主动参加一些学术竞赛。这些比赛中,本科时参加的那次“大创”对于王建勇来说尤为重要——让他得到了“科研的启蒙”。那是2010年,为了在学业上有更大的提升,王建勇主动参加了一个“大创”项目——研究物联网与智能音响。但当时,除了一点基础知识,这个“大创”团队几乎一无所有。如何开展这项研究?王建勇和搭档们在“研究之门”前尽力摸索,但毫无头绪、深感迷茫。最终,他们决定找一位老师来指点迷津。而正是这一决定,让王建勇遇到了他科研之路上最重要的人。王建勇(右)与章毅教授(左)进行研讨团队成员商量后,决定向时任计算机学院院长的章毅教授寻求指导。虽然最后囿于基础知识和实力,比赛项目没有达到预想目标,但王建勇在完成课题过程中的表现给章毅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很聪明,数学基础很好,而且对研究有很大的热忱,这些都为他之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章毅教授如此评价当时的王建勇。同时,这次完成课题的过程也让王建勇感受到了自己对科研的强烈兴趣。所以,当保研季来临时,他抓住机会,毫不犹豫选择了川大“3+2+3”本硕博连读计划项目,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志向,“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让我很感兴趣,也收获了成就感。”王建勇说。保研过程很顺利,王建勇成了章毅教授招收的首位“3+2+3”本硕博连读的学生。耐心、细心,追求完美用心、尽心,不惧困难成为研究生以后,王建勇参加了不少科研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他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部署了一个大数据重点项目群,王建勇加入了章毅教授组织的项目攻关队伍,全程参与其中。从撰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到做实验,再到写论文和答辩,王建勇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导师的极高评价:“建勇非常有责任感,也很细心,他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完美的追求,这些让我看到了他更多的可能。”王建勇参加2017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答辩对于“完美”,王建勇确实有着追求之心。在项目组申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时,他负责的工作之一是汇报PPT的制作。王建勇制作的PPT,从整体逻辑到章节设计,从页面内容到图表展示,从字体选择到色彩风格……每一环节都精耕细作,务求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完美地解决问题,是王建勇的自我要求之一。在撰写一些国家级项目申请书时,时间紧、任务重,但为了确保各类材料被完美呈现,王建勇在写作时,总是非常耐心和细心,同时还会对各种材料进行反复校对。当被压力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时,他会在心里默念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来打气:“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王建勇(右三)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经过多次历练,王建勇在研究的道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对大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技术体系和发展趋势了然于心,从前参与过的各类项目都成了他攀登科研高峰时脚下牢固的基石。这些知识积淀,直接促成了王建勇的博士学位论文《回复神经网络新模型及其应用》,这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获奖论文。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左三为王建勇)论文最大的特点是对人工智能“产学研用”的结合,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工作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研究。这项研究因实际工作需要而起源。在一次章毅团队与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中,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专家表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复杂难诊,专业医师人才非常匮乏,筛查工作陷入僵局”,希望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能够发展出自动检测ROP的方法来改善治疗质量。“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回到实验室,王建勇抓紧开展研究。他收集了医院筛查所获得的1万多张眼底图片,和医生一起对每一张图像进行标注,并建立模型、测试模型。王建勇与实验室成员进行研讨困难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初步模型的检测识别率不足90%。也就是说,在100个案例中就会有10多个案例出错,这样的识别是无法实际应用的。面对困难,王建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硬刚”。“当遇到可以马上克服的困难时,我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一时克服不了,我就会缓一缓,看看视频、听听音乐,等有了充足的信心后继续‘刚’。”王建勇说。为解决这一困难,王建勇基于winner-take-all和多尺度卷积机制,提出了一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解决问题。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反反复复的测试中,终于,模型的识别率提到了94%,又提高到了99%。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发成功,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提供了经济、快捷的新手段。正是以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评审专家表示,这一论文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将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应用到了生产生活领域,人工智能的“有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相关成果也发表在了由Lancet(《柳叶刀》)和Cell(《细胞》)联合出版的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BioMedicine(IF=6.183)上。发表在EBioMedicine上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王建勇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巨容主任,通讯作者为章毅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钟捷主任。心怀感恩找到自己的“最美田野”博士毕业后,作为师资博士后,王建勇继续留在川大,继续与章毅教授和实验室成员一起开展人工智能和智能医学研究。从坐在讲台下听课到站在讲台上讲课,王建勇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自然转变。当正式成为一名老师后,王建勇发现自己在学生时期的积淀已经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打下了基础。科研能力、细心程度、对工作尽善尽美的要求……这些在学生时代习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只是,作为老师的王建勇,感到自己的肩膀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重了许多。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王建勇的能力紧紧相连。在川大学习、工作了10年,经历了多次研究和项目锻炼后,王建勇已经逐渐成为实验室的主力,章毅教授评价道:“现在,建勇在实验室里可以独当一面了。”而王建勇也对导师章毅教授和章毅教授所领衔的川大机器智能实验室充满了感激:“章老师将我带上科研道路,他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爱护关心,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实验室也为我顺利进行科研、教学提供了非常棒的平台。”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一角对于未来,王建勇主要有两方面打算。一方面,他将继续沿着自己找到的研究方向——智能医学继续前进、不断深耕。对于王建勇而言,在实验室里研究,光是产出实验数据远远不够,实验项目能否普及,能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都是他的重要考量。另一方面,他将如他的导师一样爱护学生,做好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在王建勇心里,教学与科研是互相增长的过程。讲台上下,教室内外,都将成为这位人工智能新星的“最美田野”……来源:四川大学 采写 / 江长凌 图片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thelancet、王建勇、江长凌 编辑 / 江长凌 责编 / 曹丹

红毛衣

中戏首招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生:学制4年,2020年招生2名

中戏?戏剧人工智能?听起来相当高级。“学院于2020年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为科学招收选拔具有优秀科研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的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现制定本简章”,日前中央戏剧学院官方发布了2020年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这是中戏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目前确定该方向学制4年、2020年招生2名、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首次招收: 学制4年,招生2人日前“中戏将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觉得挺新奇:这是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还是引入人工智能进入影视表演行业?通过中戏官网的招生简章,记者了解到:“戏剧人工智能”是具体的专业方向,学制4年,全日制,招生2人。据悉,该方向博士研究生将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首届的导师队伍四位导师相当有分量: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刚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仿真协会副理事长,“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数字表演与创意学”学科负责人;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院长助理,《戏剧》学报社社长、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震,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首批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而对于报考这个博士的考生要求还挺多: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有研究兴趣的理工类考生,优先考虑具备学科交叉背景或学科交叉能力较强的考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须提供能够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代表作(含论文、软件、游戏开发、出版物等)或原创性工作成果……中戏表示:刚开始,还在摸索和尝试中对于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中戏将由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成立资格评审小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资格进行集中评审。接下来研究中心还将成立复试考核小组,对通过资格评审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打算报考的考生如果想获得一些备考建议,那中戏方面给出的“建议阅读书目”当中7本书也大致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或侧重:谭霈生《戏剧》;仲呈祥《门外谈戏:论 21 世纪的中国戏曲》;丁刚毅等《数字媒体技术》;李德毅主编《人工智能导论》;李德毅杜鹢:《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第 2 版)》;(美)斯图尔特·罗素、彼得·诺维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美)伊恩·古德费洛、(加)约书亚·本吉奥、(加)亚伦·库维尔:《深度学习》。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宣传部陈予婧,陈予婧坦言最近招生简章公布以后陆续接到了各界包括不少媒体方面的电话,“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收到了”。但她也表示因为目前处于招生期,学院的教授导师们不方便过多发表意见,关于学科设置和研究方向等问题,她表示“这个专业今年刚开始招生,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而如果是想报考该专业,院方也希望考生可详细查询和了解招生简章。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在表演领域潜力无穷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飞速,已逐渐不再是小众人群的高冷知识,而是社会热点和焦点,时常制造出引爆性的话题,也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前以为是科幻大片里才有的智能黑科技,现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那么中戏招收戏剧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是否说明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进入了普及阶段了呢?记者采访了前不久刚刚在江苏卫视热播的人工智能系列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2》制片人黄桂香,她从这个节目创意开始就是核心团队成员,到两季热播结束,她感慨几年内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最早有制作人工智能系列片子的想法以及提出要正式开始制作这样一档节目的正是节目的主持人杨澜,那时候,2015年下半年,很多人对于人工智能还没什么太大直观感受,但接下来,2016年李世石和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开始走向台前。2017年《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应运而生,打开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好奇之门。而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预料,比如很多第一季采访时还属于顶尖实验室黑科技范畴的人工智能,在2017年播出时已投入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于是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第二季。而2019年第二季聚焦于国内外人工智能最新的成果、应用场景,关于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出行等方面的影响和改变,节目皆通过有趣的场景和专业的理论向大众展示出来。两季节目大家能明显感觉到技术发展之快、对生活的广泛渗透和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黄桂香感慨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也是行业性趋势,同时人才也相当急缺,“比如我们在制作两季节目的时候,也想过把人工智能具体应用到节目制作当中去,比如我们想设计杨澜的仿真虚拟形象,包括杨澜的语音配音等智能化,但因为周期、经费、人力等原因没有尽快进入操作。所以,中戏这个戏剧人工智能的博士生大家还不太清楚具体是研究什么,但这个方向的人才很紧缺,这是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不管是虚拟角色、仿真人物,还是舞台设计、数据影像,包括后期剪辑、影视制作……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无穷”。(原题为:《中戏首招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生》)

薄荷糖

人工智能专业博士毕业生年薪80万,这个专业为什么这么火?

11月20日,在网上挂出的一则应届博士生招聘信息成为了近几天的的议论焦点。引发众人议论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招聘的专业,另一个则是所提供的待遇。从这则招聘信息中可了解到该岗位招聘一位研发员,专业是关于人工智能。这可是当前的热门专业。再来看看公司提供的薪资,80万一年。对于一般刚毕业的求职着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的力的岗位。据行业内部人员反映该岗位在去年的薪资水平还在50万左右,仅仅一年竟涨30万。这也说明这个专业的人才非常紧俏,市场供应缺口很大,才会导致企业重金挖人。说起人工智能,可能大家早有了解一些,在10几年前,国外的一些科幻电影就描绘一些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的未来人类生活场景。还记得那些场面非常震撼,到处都是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从事相关的工作,当时觉得这种生活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仅仅十多年之后,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多。如高铁站直接刷脸进站,停车场车牌号的自动识别,导航地图的路线自动优化等等,这些一方面降低了人类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的的确确给广大的民众带来诸多方便。特别是世界围棋人机大战,机器人以绝对优势获胜。这一事件说明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层次,离电影中的那种未来生活越来越近。现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每年高校新增这个专业的数量都是两位数以上。那么人工智能专业到底学什么呢?其实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个专业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数学功底要求是比较高的,学习的难度在目前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中应该说是偏难的。所以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意味追求高薪酬,万一没学懂,出来就业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专业为什么这么火?很显然这个专业的应用性强,范围非常广。根据行业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尽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并且越来越多的IT巨头公司不断增加AI领域的项目,如百度、谷歌、讯飞、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网络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多,前景被大家一致看好。人工智能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增加,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有人形容这个专业目前正处于风口上,出现其惊人的薪资待遇也不足为奇了。

见湿灰焉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 应届博士生年薪高达80万

2018年6月27日,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5G+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远程遥操作技术展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博士年薪高一年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应届硕士生大约能拿到30万元年薪,博士生则高达50万元。现在,企业给应届生的薪水提高了10%至20%,一些企业给博士生的年薪升至80万元。这是近日在广东深圳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人才与智力交流会上了解到的情况。人工智能人才薪酬的持续攀升,源于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的火热发展。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各国工业和互联网巨头都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首秀”:服务领域,活跃在进博会新闻中心的“豹小秘”,为参会人员提供智能引领、服务接待等;工业领域,焊接、检测等工业机器人既能完成复杂的车身精细化扫描,搬运、协作等功能也不在话下……这一系列“+AI”的场景已经走到各传统行业中,解决痛点、提高效率。而推动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落地的,正是活跃在全球各家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人才。根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专业人才数量超过190万,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在过去3年间增长8倍,且缺口仍在扩大。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毕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约2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估计,中国人工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接近百万。培养跟不上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差距为何如此大?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能近年来开始进入落地实践阶段。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备竞赛”。中国虽是后来者,但政策跟进速度也很快。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引才出实招“中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大国,将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这样说。的确,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在制造业和互联网领域磨练出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他们将在人工智能的新舞台上,加速奔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最近发布的《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数字人才达到11.8万。专家表示,数字人才是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人才,他们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已经发现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一人才红利,加快了国际融合步伐。在上海,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设立了人工智能科研机构,打造“广邀英才、全球交流”平台。中国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快了引进人工智能人才的步伐。浙江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0万名人工智能人才,还将建立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据库,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覆盖创业全周期的金融套餐,并且支持浙江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专业,扩大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专家预计,伴随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中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来华从事人工智能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