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系简介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二.中国人民大学(10103外国哲学)学术硕士考研历年招生情况2016年最高分422,最低分3342017年最高分369,最低分3512018年最高分409,最低分365一、报考条件(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报名时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相应级别水平;②复试时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③复试时提交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三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文章。(6)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二)单独考试报考条件详见相关学院单独考试专业招生简章。(三)报考专业学位硕士考生的报考条件详见《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章》及各学院网站上公布的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四)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请参照《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五)推荐免试硕士生的申请条件详见《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办法》。二.复试内容: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复试内容如下。(1)专业综合课笔试(100分)(2)外语笔试(50分)(3)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4)外语听力测试(20分)(5)外语口语测试(30分)(6)专业加试:针对以同等学力资格(以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或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要对其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加试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复试内容以各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简章为准。三、学习年限(一)我校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2-3年。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实行硕博直通的哲学院、统计学院、汉青研究院、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其他院系、学科、专业,除招生专业目录特别说明外,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二)我校各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习年限详见相应专业学位招生简章。四、学费标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8000元/生·学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详见各学院网站上公布的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三.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历年复试录取分数线2016年最高分422,最低分3342017年最高分369,最低分3512018年最高分409,最低分365四.外国哲学专业分析1.外国哲学专业介绍外国哲学是哲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外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西方哲学史,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研究(主要对古希腊时期的各个哲学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研究,诸如爱利亚学派、智者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学派等);中世纪哲学研究(主要研究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和命题);近代哲学研究(主要研究英国经验论、大陆的唯理论、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比如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康德和黑格尔等等),另外还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等。2.外国哲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外国哲学思想进行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借鉴;对外国哲学能够准确地、全面地、深入地理解,尤其是对外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深入地理解;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对外国哲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有一定地把握;对外国哲学思想能独立思考,作出创造性的评论;有较好地外语基础,能阅读、翻译和引用外国哲学的原始文献,并做初步的对外学术交流;对外国哲学的文化背景,包括宗教艺术等有较多的了解。3.外国哲学就业方向由于外国哲学的学科特点致使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不大,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型学科,所以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1、在各级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工作。2、可以到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科研院所等工作;3、可以继续深造对外国哲学进行深层次研究,攻读博士学位;4、考取公务员5、出国等。五.中国人民大学(10102外国哲学)考研专业课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主编人民出版社。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五.考研过程中如何复习陈老师的建议是考研一定要按部就班的来复习,不要将考研想的太简单,以为可以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复习可以成功考上理想的学校。相反,如果你用大量的时间来复习,比如说一进大学你就打算考研,并开始复习,但是没有系统的规划是很难的,。到最后你也想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考研复习重点在于如何高效率的复习,并且抓重点,系统的背诵知识点,而不是一股脑的全背,这样你会很快忘记背诵的知识点。考研复习分为五个步骤:1.起步期:时间(3月-6月)2.强化期:时间(7月 -8月) 3.巩固期:时间(9月-11月)4.考试期:时间(12月开始)5.冲刺期:时间(12月至考试前)
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学科介绍中国哲学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方向涵盖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外哲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多个方向。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创立,迄今在中国哲学范畴与专题、儒家哲学与儒释道关系,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传统哲学文献,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与东方哲学比较等研究领域中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本学科组成人员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已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教师所撰写的学术专著、编撰的教材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多次获奖。本学科有着良好而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与亚洲、北美、欧洲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2中国哲学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622中西哲学史801哲学专业综合复试:哲学专题,外语学制三年备注:哲学专业综合科目包括哲学院十个硕士专业单元,考生选择与报考专业对应的一个单元答题。详细说明见哲学院网站。考生研究方向入学后可在专业内调整。3中国哲学参考书1、中西哲学史参考书目: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版(从先秦到清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2、哲学专业综合(九选一) 《中国哲学史新编》(先秦到近现代) 宋志明:《中国现代哲学》 近年,近现代的比重有所增加4202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分数线2020年复试线:政治55、外语55、专业一90、专业二90,总分345分2020年进入复试一共19人录取9人相当刷掉了一半2020年推免录取3人录取名单:5考研建议622中西哲学史 四选三第一单元:1.论述“性本恶之,其善者伪也”(荀子)2.分析材料“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王充)3.王弼如何阐释老子的自然法观(?)4.朱熹认为,“伊川 性即理也,横渠 心统性情,二者颠扑不破。”试论之第二单元: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2.安瑟尔谟“上帝存在”证明3.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内涵4.你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理解801中国哲学 六选五1.试论孔孟的仁学思想2.试述庄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3.简论魏晋时期的认识论思想4.简论宋明理学的格物学说5.如何理解王夫之“诚者实有”的认识论6.简述戴震的人性论和理欲观6考研经验考试题型,大致分为名词解释,标点句读,翻译,论述,简答等等,就要在平时注意总结关键词,方便记忆,还有一些小的知识点,也不能忽视。我当时是做了好多的小卡片,随身携带记忆。嘛~当然最好问问人大的前辈们比较好,毕竟每个学校侧重点不同。希望你一直坚持自己对于哲学的爱意,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要 后悔,祝福~真题真的很重要,做完真题,人大出题的风格和老师的期望,应该就能够把到一定的感觉。资料不是很好找,找到也不是最新的,报的新祥旭辅导班的机构给我提供的,还不错。中西哲的要求比较高,看题目就知道,要答出来一般都要走好几次逻辑推理。所以读书的时候请务必在重难点上下功夫,可能文中只是一句话,但是实际上是一次逻辑的转折,一定要读清楚。代表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和康德的先验知性论。这两个部分当初都折磨了我好久……要真正看懂太难了,我现在还是没多少把握。关键就是对于一个哲学家,你需要有一条思维线把他的主要思想穿起来。在复习的末期,达到能够默写的程度就差不多了。7考研建议考研一定要按部就班的来复习,不要将考研想的太简单,以为可以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复习可以成功考上理想的学校。相反,如果你用大量的时间来复习,比如说一进大学你就打算考研,并开始复习,但是没有系统的规划是很难的,。到最后你也想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考研复习重点在于如何高效率的复习,并且抓重点,系统的背诵知识点,而不是一股脑的全背,这样你会很快忘记背诵的知识点。考研复习分为五个步骤:1.起步期:时间(3月-6月)2.强化期:时间(7月 -8月)3.巩固期:时间(9月-11月)4.考试期:时间(12月开始)5.冲刺期:时间(12月至考试前)8哲学院校排名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国内哲学研究高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近日换帅。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官网消息:4月10日下午,哲学院召开干部任命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教授出席会议,哲学院全体师生员工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斌教授主持。齐鹏飞同志宣读了干部任免决定,因年龄原因,免去郝立新同志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职务,任命臧峰宇同志为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郝立新同志表示,自己对哲学院拥有很深的感情,在数年的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校领导和学院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在离任之后,自己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哲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臧峰宇同志感谢学校的信任,他回忆了自己在哲学院和研究生院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表示今后将更多地征求各位老师的意见,集思广益,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哲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团队,努力与各位同事齐心协力,继往开来,共同书写人大哲学院发展历程中的新篇章。公开资料显示,臧峰宇此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哲学院副院长。他还兼任中国马哲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教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臧峰宇主要从事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曾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学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通往智慧之路》《晚年恩格斯哲学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研究》,译著《不同的路径》《恩格斯传》,主编《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启蒙、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个甲子的哲学年轮》。臧峰宇曾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等。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学院官网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同年哲学本科专业批准招生。198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伦理学本科专业。1999年设置宗教学本科专业;同年宗教学系成立,与哲学系并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2005年,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被教育部批准设立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本科专业(英文简称 PPE)。 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冯俊、郝立新、姚新中、郝立新曾先后担任哲学系主任(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任院长为臧峰宇教授,党委书记为徐飞教授。副院长为:徐飞教授、王宇洁教授、刘劲杨教授、张霄副教授,党委副书记为臧峰宇同志、张鹏举同志。(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感谢网络,让喜欢哲学学科的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听到大学教授的授课。因为喜欢哲学,我从网易公开课中听了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讲解的《公正该如何是好?》也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讲解的《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听完之后,我对世界一流学科有了重新认识。之前觉得一流学科高不可攀,那是一流大学学生的知识盛宴。普通人是无权接触到智慧的高端。因为有了网络也有机会欣赏到一流学科部分教授的课程,感觉到一流学科的不一般。今天想和读者分享一下成立于1956年,2005年5月依托哲学系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这所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院,为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高级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它也是国内哲学院系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师资力量最强、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一、学科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学科体系齐全人大哲学学院,从学历层次上来看,拥有哲学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流动站。哲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齐全。现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和管理哲学9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其中哲学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二、师资力量雄厚,师资专业功底值得推崇。哲学学院有12个教研室。现有教师70余人,授课教师人数为世界哲学院系之最。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教学团队。多年的建设,哲学学院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名教授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汇集很多教学名家大家、著名学者。其中科研成果丰硕的教授有:肖前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苗力田教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陈先达教授六卷本文集、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和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等为代表。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哲学学科建成世界一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三、学术成果丰硕,借鉴世界名校育人方法,让本土人才国际化肖前教授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陈先达教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李秋零教授主持编译的《康德著作全集》等优秀教师,教学科研都非常有成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言传身教,培养着一代代哲学学人,让人大的哲学学院成为一级学科建设最有名师支撑的哲学学科。借鉴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经验开设PPE专业,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种创新给本土人才国际化提供了平台。喜欢哲学的同学,一定要多关注人大的哲学院,里面的优势学科,能让你学到你想要的知识点。哲学是帮助人思考人生的人文学科。很有原理帮助你能正确地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喜欢这个学科就报考这个学科,还要知道这个学科是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能学有所得。
【大家】 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北京高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学人小传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科委哲学组召集人,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组长,被评为“全国最美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著有《陈先达文集》十四卷。2015年7月3日和2016年3月2日,先后两次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理论文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从《走向历史的深处》到《问题中的哲学》,从《漫步遐思》到《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一部部饱含哲学智慧和现实思考的论著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荣膺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到皇皇巨作《陈先达文集》十四卷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陈先达先生的学术成就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年届90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先生,已在学海中辛勤耕耘70多年。他是当代中国哲学界著名哲学家之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他至今思维敏捷,大作屡现,其勤奋和高产令人敬佩。我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有幸跟随先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后又留校任教,一直得到先生的谆谆教诲,受益无穷。以身闻道求理的哲学境界先生19岁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进入人大是“学术专业的定格”,开始“叩击哲学之门”。1956年从研究班毕业留校任教,他成为人大哲学系正式成立后的首批教师。追求真理、探寻规律、改造世界,是马克思所推崇的“真正的哲学”的使命。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精华。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应该在思想中反映或把握时代。先生的哲学人生和哲学思想秉持了这一理念,“闻道犹能以身求”。他的诗句正是其在哲学信仰上笃定不移、在哲学事业上辛勤耕耘的人生写照。“最惬意的人生是专业、职业、信仰的结合。”这是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他很赞赏马克思的名言:“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先生认为自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是“真理占有我”。他提倡并践行把“姓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职业)与“信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先生的演讲和论著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深刻的哲理分析和独特的文采风骨。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自传体随笔《专业、职业与信仰——我的治学之路》中,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强调理论研究应坚持三个原则,即研究的问题要现实,理论分析要深刻,文章表述要通俗。问题应该是现实的,并非说哲学都是直接讨论现实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指要能为正确认识和解决自己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哲学智慧;理论分析要深刻,意味着真正的理论就是要论理,最大的说服力就是文章中的“理”,无理可言就不能称为理论文章;表述要通俗,是指深入基础上的浅出,“浅入浅出没水平,浅入深出低水平,深入浅出才是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的哲学,晦涩不应该是哲学的本性。先生对哲学研究中的“问题”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在《问题中的哲学》和《夹缝中的哲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的变革,又是变革的哲学,它不仅重视哲学中的问题,更重视问题中的哲学。“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历史上哲学中存在的问题,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突出的不是研究哲学中的问题,而是问题中的哲学。一个哲学家只重视哲学中的问题,而不重视问题中的哲学,那就会脱离现实,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的研究也是历史的研究。哲学的深刻性在于触及思想历史和社会历史的深处。在哲学历史中把握哲学问题、在哲学与社会的历史中把握现实问题。对象的整体性决定了研究的整体性。注重整体性研究,包含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多视角的整体性研究,以及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例如,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由先生作为主要执笔者撰写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分别从纵向史的角度和从横向基本原理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在当时中国学术界算是开创性的。立足学术前沿的哲学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先生就开始发表哲学论文。26岁的他以张东荪哲学思想为题写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被推荐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他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3期发表的《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显示了一位青年哲学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这篇论文特别强调了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不同的,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春天,也为先生学术思想的迸发和哲学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正如他所说:“从学术上说,我的确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哲学界,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地带。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开放,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国内产生了较大而复杂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哲学学术研究的逐渐“解冻”,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先生是当时我国最早开展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与靳辉明教授合著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国内最早系统而深入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专著。《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史的研究,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真实过程;从逻辑和历史、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和各个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针对学术界提出的一些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回应,特别是剖析了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些误读,反驳了用“青年马克思”来否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真理需要碰撞才能闪光。先生主张在学理论争中来阐释学术观点。他的许多原创性观点都有着明确的问题指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也是学术界最为关注和争议较大的一部著作。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表达了对这部手稿深刻的学术见解。《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标志着马克思办《莱茵报》开始的两个转变的基本结束,又是马克思创立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在内的科学体系的开始。先生写于1981年年末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一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深刻阐释。《手稿》自发表以来,围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争论不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有的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思想。“异化理论在一些人手中成了一块调色板,各自用以塑造自己的‘马克思’。”先生把异化理论置于历史的辩证的思维中来认识,指出《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对异化问题的完备论述,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包含矛盾的过程,不能把这一过程简单地塞进“非此即彼”的框子里。由异化到异化劳动,从“针对副本”到“针对原本”,构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第二次重大转折则是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这一个转折比前一个转折更深刻。马克思的异化观的两次转折,经历了从异化的客体到主体,又从主体回到客体——分析经济关系的过程。要防止把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孤立起来加以膨胀、扩大,应力求全面把握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针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些偏颇做法,他主张不要做单纯的“考古学家”,而应做“比较解剖学家”,通过分析、比较,探求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先生对《手稿》的主题和主题论证的分析也颇有新意。《手稿》比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异化和人的问题,但手稿的主题不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抽象思辨,而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人类解放道路的论述。这使《手稿》具有特色的与其说是主题,不如说是对主题的论证。《手稿》对上述主题的论证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以私有制为基础,从经济事实出发;另一方面又求助于人的本质,把历史的发展纳入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思辨图式中,因此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人类解放的论证带有人本主义烙印,这个哲学论证是不完善的。《手稿》存在两种立足点(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和以“人的本质”为依据)、两种思维方法(经验的、实证的和抽象的、思辨的)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手稿》既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的一部闪耀光辉思想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探索性的、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是在克服矛盾中前进的。除了对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研究外,先生对各个时期的哲学前沿问题也高度关注并进行研究。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先生领衔,我们几位学生参与撰写了《被肢解的马克思》,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变,回应了对马克思的曲解。进入21世纪后,先生针对哲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哲学发展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发表了其力作《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强调哲学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问题或问题中的哲学,见解新颖独到,分析鞭辟入里,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最佳论文。走向历史深处的哲学洞见先生在哲学研究上的学术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沿着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轨迹,达到对马克思历史观内在逻辑的深度把握,以及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是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走向历史的深处》展示了先生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克服了普遍存在的在方法论上史论分离即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相脱节的缺点。不少思想史著作类似马克思著作的串讲,而缺乏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结构的深入分析,使历史变成了死的东西;而一些研究原理的书又往往局限于马克思著作中的经典表述,热衷于概念演绎而缺乏对马克思思维逻辑的动态分析,使理论流于空洞,其结果都是难以从总体上科学地说明马克思的历史观。《走向历史的深处》则注重以论带史,史论结合,既着力从凝结的形态上去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结构,又尽力从流动的形态上去探究马克思历史观演进的逻辑理路,并把思想史研究与理论专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一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立体图景。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德国古典哲学中人道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进程,但他绝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一过程,经济学的研究对马克思的思想飞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找到了劳动、实践的环节,得以从自我意识、理性出发转向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研究现实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从中揭示出客观的历史规律,从而走向了历史的深处。先生不囿于旧说,提出了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一是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唯物史观是哲学,但它的来源却不限于哲学,正如亲缘繁殖不利于物种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理论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二是关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进程。从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从形式上看已由德国古典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改造所完成,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还必须突破囿于主体自身的研究,当然绝不是排除对主体的研究。仅仅从人的内在需要中分析劳动,就不能摆脱以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思辨传统,当马克思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深入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去分析各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客观关系),就会通向历史唯物主义。三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从个体中寻求人的共同本性问题。在唯物史观看来,探求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或人的社会结构问题。四是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要解决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必须首先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弄清出发点的含义。就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来说,它理所当然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但目的本身不是科学理论的根据。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就事实判断来说的,即如何认识历史,如何达到对历史自身规律的科学认识。就此而论,唯物史观正是由于确立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出发点,而不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才使对人及其历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高度。《走向历史的深处》出版30多年来,多次加印和再版,成为国内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指定必读学术经典文献。在马克思历史观研究方面,先生在后来的哲学论著中,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和热点问题,阐释了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和目的性,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历史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评价等问题。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生命力。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阐释直面问题是先生一贯的研究特点和写作风格。他常说:“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写作倾注了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思考。他围绕中国的历史发展、现代化道路和文化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问题中的哲学》《中国百年变革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等著作,特别是近年来又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极有思想深度或理论分量的长文,产生较大反响,显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社会担当和思想魅力。先生对中国问题的现实关注和哲学阐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坚持宽广而深远的问题视域。每个时代都蕴含着特有的根本矛盾,这种矛盾在哲学意识中表现为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没有离开时代的问题,也没有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时代。研究问题就是研究它的时代,而把握时代就要研究时代的问题。先生主张把关系中国发展的整体和全局的重大问题纳入哲学研究的视野。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其次,主张把中国发展问题纳入历史辩证法视野中来考察。先生阐述了中国历史百年变革的辩证法,指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具有重要的历史转折,既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乃至激化,又取决于革命政党或执政党和自觉的革命精神或改革精神。历史的辩证法往往表现为历史的连续性、内在关联性和因果制约性。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逻辑表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要从规律性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受历史辩证法规律支配。中国历史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变革,是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性质的变革。再次,对文化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文化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问题相联系的。“在中国,不同道路之争,其深层体现为不同文化之争。”早在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道路之争与文化之争就联系在一起,曾经出现过“文化保守主义”“全盘西化论”和革命文化论之间的论争。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随着重新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关于中国道路的争论再度兴起,出现以三个“化”为特征的文化理论的争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化”和“西化”的争论。“如果不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握这三个‘化’的本质,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缺乏文化自信。”冯友兰曾经引用《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句来概括治学使命,受此启发,先生立意“以‘旧邦新命’为解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争论之谜的一把钥匙”。他主张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绝不能忘记社会形态变革这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既要看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又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获得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是一个整体。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导,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能把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简单归结为某一家,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它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我们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们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更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一元性的认同,这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思想文化黏合剂。”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遐思回归生活是先生经常倡导的哲学方向。按照他的自述,其学术生涯有两次重要变化,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另一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他的写作方式发生了转变,即从长文转向短文或随笔。当然,先生也在继续写长文,不过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写作哲学随笔上。二十多年来,先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哲学随笔,如《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遗》《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哲学与人生》等。他趣称这些随笔是“老来得子”,十分偏爱。而这些随笔,不应被简单视为仅仅是写作方式的转变,而应被看作是对哲学的生活本性的一种回归。哲学随笔贴近现实生活,厚积薄发,汇聚了先生多年的思想灵感的积累,饱含了这位可敬可爱的智慧老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到的生活哲理,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哲学认知、人生智慧、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重要命题,引人入胜,令读者爱不释手。这些哲学随笔表明,生活需要哲学的解读与引导,哲学需要生活的土壤与动力。这里的生活就是指社会生活或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哲学既是生活哲学,又是大众哲学。正如先生所总结的那样:“如果哲学不关心人民,人民也就不会关心哲学;哲学不关心社会,社会也就不需要哲学。”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哲学和哲学家都是“时代的产物”,“人民的产物”。先生的学术人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与时代关系越密切,与人民联系越紧密,哲学才会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哲学家才能更加为时代和人民所接受。先生在《九十岁的我》一诗中写道:“生命是一种奋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九十个春夏秋冬,三万个黑夜黎明……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会化作永恒!”他用自己的思想和笔,谱写了不平凡的哲学人生,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境界、理论高度和博大情怀。我们衷心地感谢陈先达先生为我国哲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思想之树常青!(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11版)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会师大会。特10版/受访者供图201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前铺设了80周年校庆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朱骏 摄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先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图为人大研究生院建院十周年导师经验交流会场景。中国人民大学2003届毕业典礼大合影。诞生于延安烽火,成长于革命征途,振兴于改革大潮,饱经风雨后,2017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华诞。很难想象,这所此刻沐浴在自豪与喜庆气氛中的大学,曾于1970年起停办八年,1978年才正式复校。1978年复校以来,人民大学在改革、求是的思潮中砥砺前行。时至今日,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78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的日子。1978年11月25日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头版,刊载了一篇时任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胡华教授的文章,记录了人大复校的这段历史。这也是胡华在1978年人大复校后首届迎新大会上的报告。“林彪、‘四人帮’变本加厉地加紧了对人民大学的迫害、摧残和破坏,长达三四年之久。这还不甘心,终于在一九七一年把人民大学解散,师生扫地出门,校舍变作兵营。”“‘四人帮’灭亡之后,人民大学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1977年初夏,邓副主席倾听了人大师生的呼声,全国人民的呼声,正式提出了恢复人民大学的问题。以后,在他的讲话中,有八次提到要尽快恢复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人才。”终于,在1978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得以正式恢复,而7月7日也正好是当年华北联大成立的日子。胡华总结,这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复校之初的人大,条件十分艰苦。孙久文现任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是人大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时隔多年,孙久文还对1978年的人大记忆犹新。孙久文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学校条件很差,学生上课基本都在平房里,冬天没有暖气,要烧煤炉子取暖。导演黄军比孙久文晚两年入学。他曾撰文描述当年入学的场景,“一条勉强能并行通过两辆公车加两辆自行车宽的柏油马路,老态龙钟气息奄奄地躺在人大门前,马路那边是挖了一半又处于停工状态无可奈何半死不活的地沟,地沟那边是杂草丛生骨瘦如柴的农田和低矮破旧贫病交加的小平房。”“我们县农机厂的大门绝不比它廉洁朴素。”教职工的生活与学生一样艰苦。胡华在报告中说,从四月份复校以来,教工住房十分拥挤,校长在一个破旧洗澡堂办公达七个月之久。当时人大的教研室几乎没有办公室,不少教师没地方备课、写讲稿,有人甚至到外单位的图书馆阅览室去。教师们“常常在大树底下讨论讲稿,研究问题”。艰苦的条件并未影响学生发奋努力。孙久文说,他入学时22岁,在班上已经算小的,当年刚恢复高考不久,很多考生年龄偏大,班里最年长的同学比他大10岁。大家普遍觉得“有个机会来上大学已经很万幸了”,因此对艰苦的条件并不以为意。面对复校后的首届新生,胡华在报告里回顾了人大从成立、到解散、再到复校的坎坷历程,激动地说,“难道这不叫艰苦奋斗吗?”孙久文回忆,当时迎新大会在人大一间800人大教室举行,台下密密麻麻坐得齐整,大家都想好好学习,“对未来信心十足”。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大学并非“普通大学”,而是“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招收的主要对象是,经过战争洗礼的“革命干部”,虽然也招收应届高中生,不过比例极小。人大老校长黄达告诉新京报记者,1978年人大复校后,对于人大的定位曾有过讨论。一些老同志认为人民大学的优势在于“培养干部”,但黄达认为,人民大学真正的优势是在社科领域所形成的学术优势和教学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鹏同志主持国家教委办公会议,提出“不要改变人大综合性文科大学的性质”。随后的国家教委(86)第三号《办公会议议定事项》中记录,“在制定和执行人民大学新的发展规划时,要注意不能丢掉原有的综合性文科的基础。”至此,人民大学最终走上了一心一意办好一个普通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之路。改革开放 实事求是人大的复校和发展,均得益于改革开放、实事求是。1978年,人大复校的同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刊发,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1959级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胡福明在1978年参与写作了这篇雄文,为批判“两个凡是”、推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而呐喊。胡福明曾对人大校友办的工作人员说,他在人大读书有两个重要收获,一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二是认识了社会生活,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正是在人大奠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成就了胡福明的历史担当,而胡福明为解放思想的星火燎原添的一把柴,又反过来“成全”了人大复校。胡福明说,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他运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武器,同时也在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复校后,人大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一路发展。73岁的王珊退休前是人大信息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1979年进入人民大学信息系求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她这一代人,“学生可以出国留学了,老师也可以出国进修了。”王珊告诉新京报记者,改革开放对她影响很大,出国以后,在学术领域“开了眼界。”她学计算机,原来学的是书本上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出国后在美国做项目、做系统,才意识到“一些基础软件对国家的信息安全太重要了”,回国后才决定做我国自己的软件系统,“现在看来,这条路是非常对的。”人大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对王珊影响颇深,王珊说,自己做理工科的研究,“衡量你就是看你实实在在做的事情,不用老去开会,做一些脱离业务的学习。”江西省原副省长熊盛文1979年以南昌市第一名、江西省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人民大学国民计划经济专业。他告诉人大校友办的工作人员,自己对人大的教学方法至今还记忆犹新。学校上课几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课教学是常用的方式。系里经常请国内一流的经济专家来上课,专家们对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看法,在课堂上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给大家很大启迪。考试采取抽签方式选题目,没有复习范围划定。熊盛文认为,这种考查方式,对知识融会贯通、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用。四年大学,熊盛文以全优成绩毕业,他撰写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万字论文,在校刊上破天荒以上下篇形式发表,这在本科生中是不多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沿袭至今,给人大人刻下了烙印。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关博,现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他对新京报记者说,人大课堂气氛宽松,他读研期间,每一次上课都是思想的碰撞。在遇到不同观点时,老师更加倾向于求同存异,等待时间来验证。关博说,他刚到人大读研的时候,正好是我国关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争议最为激烈的时期。面对争议,老师会让大家接触学科前沿,先去整理文献,看看不同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再让大家在课堂上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推导过程罗列出来,试试看能不能说服对方。“老师在任何时候,从最开始上课到最后论文答辩,都不是尝试去把他的观点强加给我,而是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关博告诉新京报记者,人大校训“实事求是”,鞭策着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求真、求实,“笔杆虽轻,但系着民生冷暖”。新时代,新发展复校后的人民大学,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调整学科布局,经过恢复、调整和新建,至1978年8月,学校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等6个研究所,恢复了俄文、外语、体育3个直属教研室,新建了电化教育室。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发展至今,人大共有23个学院、5个跨系研究机构,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以及深圳研究院。拥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这一时期的人民大学创下了许多“第一个”。1978年,全国第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1978年,全国第一个人口学研究基地--人口研究所;1983年,全国第一个计划统计学院;1985年,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专业;1986年,全国第一个档案学院;1984年,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0年,全国首批招收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1992年,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第一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新时期的人大,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示范性的工作,为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恢复与提升做出了贡献。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需要,人民大学不断增设新兴学科和应用交叉学科,如经济应用数学、土地管理、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变迁映射着历史的变迁。关博告诉新京报记者,国民经济计划系是以前人大院系中“王牌中的王牌”,人大毕业的从政官员,很多是国民经济计划系的;现在的国民经济管理,只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学专业。这个系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孙久文1978年进入人大学习生产布局专业。孙久文介绍,这个专业后来更名为区域经济学,再后来又衍生出城市经济学,最初挂在统计学院,后来调整到经济学院。他认为,区域经济专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对这个专业的需求就越大,这个专业就会越走越好。”信息学院老院长王珊参与了信息系成长为信息学院的过程。她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对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以前没有独立的计算机系。原本的信息系升格成信息学院以后,建立了信息系、计算机系、数学系三个系,还发展了多个一级学科,“紧跟着经济社会的最新(动态)来的。”王珊现任教育部数据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她告诉记者,人大内部也意识到多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人大以前是个文科院校,对理工科的支持不够,后来慢慢发现,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也要以理工科作为基础,例如经济学的发展就需要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的支持。成立信息学院也会对人大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校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人文社科领域,人民大学拥有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居于第一位;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的学者约占全国入选者的1/5。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3年初公布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共9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理工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化学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学校目前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80年前,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成立时,毛泽东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这种精神品质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大人不忘的初心,传承八十载,也将由新一代的人大人延续。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在2016-2020年,人民大学也将继续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引领前沿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建设大师汇集的国内顶尖师资队伍,拓展以全球顶级智库为代表的公共参与,继续为把学校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新京报记者 王婧祎
非常高兴自己今年人大宗教学上岸,我也非常高兴能够分享自己考研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大宗教学考研科目分为两门,一门是《中西哲学史》,另一门是《宗教学原理》。下面我将从初试备考、考试作答以及复试突破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考上人大宗教学研究生的经验。一、初试备考1.信息收集1.1参考书目虽然人大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他院校的本科教材以及人大自身的教材有方向、有重点的选择复习的内容。我把参考书目分为三类,一类是本科教材、一类是优秀的二手文献、第三类是原著。就初试备考而言,三者所占心力和时间的比例依次为60%、30%、10%。下面是我复习时新祥旭辅导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加粗字体是强烈推荐的西方哲学:教材:《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人大版)、《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赵敦华北大版)、《西方哲学史》(赵林武大版)。以张志伟老师版本为主。二手文献:《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张志伟)、《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聂敏里)、《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邓晓芒)、《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德国哲学十论》(张汝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这些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原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版),《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李秋零编)、《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第一本必看。中国哲学:教材:《中国哲学史》(张立文人大版)、《中国哲学史》(北大版)、《中国哲学史》(郭齐勇武大版),《中国古代哲学史》(张连良),当然还是以人大版的为主,其他为辅。二手文献:《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思想》(张祥龙)、《老子新论》(陈鼓应)、《庄子新论》(陈鼓应)、《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吴根有)、《道家形而上学》(郑开)、、《致命与逍遥:庄子思想研究》、《宋明理学》(陈来)、《有无之境》(陈来)、《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原著:《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北大版)、《论语》、《四书章句句读》(朱熹)、《道德经》、《庄子内七篇》、《传习录》。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第一本必看。宗教学原理:教材:《宗教学原理新编》(吕大吉),《宗教社会学》(孙尚杨)、《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宗教学原理十五讲》(王朝阳)二手文献:宗教学理论方向:《宗教研究指要》(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张志刚)、《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朱东华)、《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孙亦平)、《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佛教方向:《佛教史》(杜继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印度佛教史》(平川彰)、《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潘桂明)、《世界佛教通史》(魏道儒)、《佛学概论》(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姚卫群)这些主要是一些概论性质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道教方向:《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中国道教思想史》(卿希泰)基督教方向:《基督教思想史》(冈察雷斯)、《基督教》(游斌)伊斯兰教方向:《伊斯兰教》(杨桂萍)、原著:宗教学理论方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宗教学导论》(穆勒)、《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杨庆堃)佛教方向:《阿含经》、《中论》、《俱舍论》、《成唯识论》、《摩诃止观》、《宗镜录》道教方向:《阴符经》、《列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基督教方向:《圣经》、《基督教教义》(加尔文)、《教会教义学》(巴特)伊斯兰教方向:《古兰经》、《古兰经详解》(王静斋译)1.2考试真题我们至少要收集人大《中西哲学史》与《宗教学原理》考研近15年的真题,把握命题重点与题目类型,做出有针对的复习。就19年《中西哲学史》、总共8道题,选择6道题作答,中哲西哲分别3道,其中只有一、两道不是原题,其余都是原题!这可见原题对于考试的重要性。《宗教学理论》这次题目类型大变,是6选5,以前几乎全部都是宗教学理论和宗教社会学的知识,并且这部分的原题出现的次数很大;而具体宗教史和宗教思想差不多有十多年没考了,但今年又突然考察很多这方面内容,今年的题基本上是宗教学理论2道、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一道,这无疑加大了考试难度,今年据我所知的考生中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全面的了解其他宗教史,使得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1.3老师论文可以收集人大中哲、西哲以及宗教学老师们的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确定也是有益的。2.复习规划1.起步期:时间(3月-6月)梳理中西哲和宗教学的知识结构,整体上对科目有所把握。2.强化期:时间(7月-8月)通过一些参考文献以及原著针对真题考察重点来有针对的研究,并做好相关笔记。3.巩固期:时间(9月-11月)根据笔记来背诵,背诵采取“少时多餐”的原则,注意积累哲学术语(西哲的外文、宗教的古典语和中哲的原著以及学术话的论述语言)。4.考试期:时间(12月开始)反复背诵考试重点的那些知识点。5.冲刺期:时间(12月至考试前)考试模拟训练,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真题的训练,反复练笔,冲刺备考。二、考试作答考试作答的规范和效率对于考场上较好发挥自身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大两科的考试题目都是论述题,这要求我们在语言表达的结构、逻辑性、精准度以及效率都有着很大的要求。下面是我作答的过程:首先、分析题目,在1分钟类理清作答思路,明确作答的内容,一般采取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便于老师批改;其次、就某一观点层层展开,并与其他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头脑中的知识点迅速地充实在你准备的观点的术语与框架中;最后,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速度要根据你要作答的题目数量来确定。这样的作答训练可以在12月份大量的练习,保持手感。三、复试突破这一次复试考的内容也跟以前又不一样,感觉复试准备的都没有用上。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又包括英语和专业课。上午使笔试,英语50分,我们是7道逻辑学的题共21分,一个论述题,翻译、提炼观点、论证观点以一篇500字英语小论文的形式。专业课跟100分,跟初试差不多。下午是面试,先是英语抽题,老师会根据你回答的内容再提问;再来就是专业课,也是抽题,老师会根据你的回答继续深挖。面试总共不超过30分钟。在面试的准备环节中,一定要准备几本精读的原著和优秀的二手文献,并且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这对于取得好成绩是至关重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祝大家在考研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高考志愿,作者报的法学等专业,调剂到了哲学专业!印象中,好像哲学就是调剂来的,确实好多同学也是调剂来的!问我愿意不愿意这个专业,当时还真没有感觉,一个班考几个本科的年代,考上大学,是最重要的!调剂,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是阴差阳错的偶然中的必然安排!如果分数高就用不着调剂,如果有专业人士指点,调剂就不会不好!必须明白一点,自己准备到什么程度,就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这是学生成年后第一项比较重要的承担!现实如此,必须承认现实!用理想对抗现实,没有结果,自己还难受得要命!如果实在觉得哲学不好,可以调专业,可以选修第二专业!当然这种冷门专业调到热门专业难度是不小的,调到比哲学更冷的专业也没有必要!修第二专业可行,班里就有好多同学修的。有修法律的,有修英语的,有修管理的等等。有女同学修英语,课余和英语专业的学生聊死亡问题,都把人家吓哭了,也是趣事!哲学是一门讲究思辨的学问,没有具体的就业技能,但哲学就业并不差!因为哲学什么都有涉猎,毕业生人数少,而且有思维的底子,给段时间,说不上灿烂,但肯定能干,且会小有成就,后期发展也错不了!看看同学们发展,算各行各业了吧,公务员、律师、编辑、老师、老板、创业等。所以就业季,学生总能找个工作!毕业时,四十五个同学,考研的二十二个!考研,哲学占优势,政治都不用怎么复习!而且都考的名校,不是名校就没有必要考了,在我们这些人眼里!笔者在毕业的哪年也报考了人大,总分过线,单科没过,没能成为名校学子,略有遗憾!如果不是特别着急就业,学哲学的学生,就要考研。班里的学生除了当年没考上的学生后来多数又考了研究生。而且考研学校选择有二类:一是本校;二是更大城市,更好大学!所以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如果选择哲学这样的专业,记得一定要选好学校,提高格局!学历上,一定要步步高升班里有一个高分生,人家报的就是哲学专业,好多同学不理解,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学哲学?!自己人都不理解!现在想来,人家是有想法有追求的人呀,他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老婆也在这学校,他第四年才和对象确立男女关系,虽然女方追了他三年多;人家的也有格局,年年全班综合排名第一,他后来考了人大的研究生,再重来从政,各方面可不是一般的出色!中国人大哲学院所以说,哲学也可以很优秀!如果喜欢,善于学习、思考,哲学就是不错的选择!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不仅是国内经济金融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很多专家学者还是国家智囊型人物,从这里走出来的杰出校友不计其数,其中央行现任的6位副行长中,有3位都是人民大学校友,下面简要了解一下这6位副行长。第一位、郭树清郭树清是内蒙古人,其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社科院马列系,虽然郭树清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长期在经济、金融战线工作,而且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其在1988及1992年曾两次获得经济学界颇富名声的孙冶方经济学奖,著名的《财富》杂志曾发布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郭树清排名第29位。郭树清目前是银保监会一把手,同时兼任着央行党委书记、副行长。第二位、陈雨露陈雨露祖籍广东,1983年通过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专业学习,据了解,当年参加高考时,陈雨露的数学成绩得了120分的满分,作为文科考生的陈雨露选择了对数学有相对较高要求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后,在人民大学又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陈雨露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担任教师,历任财政金融系副系主任、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2005年开始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1年底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由此进入副部级序列,2015年任央行副行长,也是央行目前唯一一位由高校一把手调任而来的副行长。其在人民大学工作期间,主编的多部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其本人也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央行副行长陈雨露第三位、潘功胜潘功胜是安徽安庆人,其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工作,并担任住房信贷部副部长,历任总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深圳分行副行长、总行董事会秘书等职务,期间曾做过剑桥大学博士后学者及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于2008年调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2012年6月调任央行副行长至今,目前其同时兼任着外汇管理局一把手。第四位、范一飞范一飞是江苏泰兴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其毕业后进入了中国建设银行常州中心支行工作,此后曾在建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会计部等部门工作,2000年2月,范一飞升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助理,2005年出任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2010年4月任中投公司副首席运营官,2015年2月开始担任央行副行长。第五位、刘国强刘国强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国家统计局和中央财办工作,2016年底调任央行行长助理,2018年8月开始出任央行副行长至今,目前刘国强还兼任着央行上海总部党委书记。第六位、刘桂平刘桂平是湖南衡南人,本科就读于湘潭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暨南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工作,并担任副科级秘书,此后在中国农业银行肇庆、东莞、深圳、福建、上海多个分行锻炼过,2014年5月调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2019年3月由重庆副市长调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在建行一把手上工作不到两年,于今年11月出任央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声誉是非常高的,很多省级组织部门和国家部委把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和人民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保持着深度合作,像辽宁、吉林、四川、陕西等省每年都会面向中国人民大学定向招录选调生,只要学生足够优秀,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进入省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的机会是很多的。
作为一名在北大文科学习过四年的老学长,我认识的哲学系同学毕业后几乎都选择了其他专业。有的去读了国关,有的读了法硕,有的转战金融,坚持深造哲学的少之又少……仅凭一腔热血,难啃晦涩哲学首先,哲学系本科生中往往高考调剂较多,且大一大二转专业比例常年居高不下。所以,如果想学哲学,请先扪心自问:我真的喜欢哲学吗?我对哲学的了解有多少?我以后想从事的工作和哲学有关吗?如果对哲学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仅仅向往成为“哲学大家”,那么本科期间最好不要学习哲学。真心研究世界观,研究生再读也不晚如果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心热爱哲学,想学哲学,那么研究生转攻哲学方向是完全来得及的!首先,大学期间学习其他专业更能体会哲学的重要性,使自身学习哲学的动力更加强劲。其次,哲学系本科和其他专业本科的差距并不算大,导论性质的课程完全可以自学掌握,更何况本科期间也可以辅修哲学系课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内最好的5所哲学系!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蔡元培、胡适、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张颐、陈康、贺麟、沈有鼎、郑昕、洪谦、熊伟、冯定、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等学术大师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北大哲学系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北大哲学系师资雄厚,拥有专职教师67人(教授43人、副教授22人、讲师2人),现有黄枬森、张世英、汤一介、楼宇烈、叶朗等饮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有杜维明、陈鼓应等海外知名学者担任讲席教授,并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领军人物,以及近年从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国外一流大学引进的青年才俊,学术梯队合理。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成立,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何思敬、吴江、张腾霄、罗国杰、陈先达、刘大椿、焦国成曾先后担任哲学系主任,冯俊、郝立新、姚新中曾担任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有在职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43人,占教师总数的55%;副教授26人,占教师总数的33%;讲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12%;拥有博士学位者73人,占教师总数的94%;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全职外籍教授3人。人大哲学院是我国高校教授数量最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最多、高级职称比例最高的哲学院系。三、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4年,学科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厚重,是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院系之一。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吴康先生的西方哲学研究、朱谦之先生的比较哲学研究、李达与何思敬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陈荣捷先生的朱子学研究、马采先生的美学研究等均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中大哲学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17年,中山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哲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7人,长江学者5名,师资力量雄厚。四、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哲学系,创立于1920年。另一源头为民国时期另一哲学重镇——金陵大学哲学系。在数十年历史中,刘伯明、汤用彤、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程石泉、倪青元、殷海光、熊伟、陈康、苗力田、潘菽、孙叔平、孙伯鍨等一批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曾先后在南大哲学系任教。同时,南大哲学系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哲学系之一。2002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东方哲学与宗教(自设)等八个博士点和相应硕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宗教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设有涵盖上列所有学科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类评估中名列前茅。众多著名哲学家,如熊十力、方东美、洪谦、朱光潜等人曾在这里任教。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先生,曾任恢复重建的哲学系系主任。武大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9人、讲师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附全国金融类院系排名:全国金融类院系排名:光华第二,经管第三,第一听着像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