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接到实名举报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届研究生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全文抄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5届研究生李洁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及其应用》。举报人称,两篇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正文几乎完全雷同,而参考文献更是100%雷同。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知网下载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5届研究生李洁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及其应用》,未在中国知网找到《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一文,但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找到了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澎湃新闻记者经过比对发现,两篇论文从摘要、正文到参考文献,内容均高度一致。李洁的论文完成于2005年4月,章胜玉的论文2006年5月完成。李洁的硕士学位论文比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早一年完成。5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还需了解情况。随后澎湃新闻记者联系章胜玉的论文指导老师周文霞,她表示已经知道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落实,如属实会认真查处。中文摘要近900字完全相同澎湃新闻记者比对两篇论文全文发现,两篇论文的中文摘要约900字完全相同。此外两篇论文的目录、结构几乎完全一致,论文正文内容仅有几处不同,绝大部分的正文内容完全一致。例如,章胜玉的论文摘要第一段为:“自现代培训形成以来,效果评估一直是培训中的难点问题。随着培训理论及其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各组织对培训的投入也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巨大的投入带来的压力使培训效果评估问题日益突显。同时,随着组织内各个领域对评估的重视和各种评估技术的发展,培训评估理论也以崭新的面貌发展起来。 ”这与李洁论文摘要中的第一段完全一样。澎湃新闻记者发现,章胜玉的论文摘要共有1600余字,李洁论文摘要有1000余字。章胜玉论文摘要与李洁论文摘要完全一致的内容有约900字,几乎是李洁论文摘要的全部内容。另外,两篇论文的目录和结构也高度相似。从论文目录看,李洁论文的主要部分有导论、第一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第二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模型、第三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专题讨论、第四章关于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思考等。章胜玉论文的主要部分分为第1章前言、第2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第3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模型、第4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的应用讨论、第5章关于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思考等部分。仔细来看,如李洁论文中的第一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中的内容包括:一、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理论背景;二、从财会投资回报到培训投资回报;三、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研究领域。章胜玉论文中第2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中的内容包括:从财会投资回报到培训投资回报、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的分类、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的研究领域等几个部分。澎湃新闻记者比对发现,两篇论文目录内容及结构大体一致,差异不大。论文正文几乎是“复制粘贴”澎湃新闻记者完整比对两篇论文后发现,论文正文除去可数的几处不同,大部分内容可以用“复制粘贴”来形容。例如,章胜玉论文中前言部分的“培训投资回报评估发展与现状 ”这一小节内容,与李洁论文中导言部分的“培训投资回报评估发展与现状 ”完全一致。章胜玉论文的这一部分内容为:“自1959年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kpatrick)创立培训效果的四级评估理论(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级评估)以来,这一理论现在己经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评估框架。以杰克·菲利普斯(Jack.J.Phillips)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力资源专家发展出了这四级之外的第五级——培训投资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ROI) 的评估。在过去的10年中,对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如雨后春笋,许许多多的大公司都在摸索如何进行培训投资回报评估。 ”李洁论文的上述内容为:“自1959年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kpatrick)创立培训效果的四级评估理论(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级评估)以来,这一理论现在己经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评估框架。以杰克·飞利普斯(Jack.J.Phillips)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力资 源专家发展出了这四级之外的第五级——培训投资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ROI) 的评估。在过去的10年中,对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如雨后春笋,许许多多的大公司都在摸索如何进行培训投资回报评估。 ”再比如,章胜玉论文中的3.1.5小节中写道:“······为每一个学员提供的培训材料的成本。培训师的成本,包括培训师准备培训与实施培训的时间。培训设施的成本。学员差旅、食宿等费用成本。 在学员参加培训期问(如果是工作日)为其支付的薪水。培训职能部门所分担的行政费用以及其他一般管理费用。此外,还有培训前后的评估工作的成本也应计算在内。比较保守的做法是 充分考虑一切与培训项目有关的成本,即全载成本(Fully-Loaded Cost)。”李洁论文第二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模型中的“将培训项目成本制定成表格”这一节的部分内容为:“为每一个学员提供的培训材料的成本。培训师的成本,包括培训师准备培训与实施培训的时间。培训设施的成本。学员差旅、食宿等费用成本。 在学员参加培训期问(如果是工作日)为其支付的薪水。培训职能部门所分担的行政费用以及其他一般管理费用。此外,还有培训前后的评估工作的成本也应计算在内。比较保守的做法是 充分考虑一切与培训项目有关的成本,即全载成本(Fully-Loaded Cost)。”也就是说,章胜玉论文中的3.1.5小节内容与李洁论文中第二章培训投资回报评估模型中的“将培训项目成本制定成表格”的内容完全一致。两篇论文“计算投资培训回报”的内容比对。左为章胜玉论文,右为李洁论文。两篇论文在这一小节之后的部分——“计算投资培训回报”的内容也完全一致,如上图所示。而全文类似这样完全一致的章节内容不胜枚举。参考文献比对。左为李洁论文,右为章胜玉论文。不仅如此,两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也仅有2处不同。从参考文献来看,章胜玉的论文有参考文献28条,这与李洁论文中30条参考文献的差别仅是少了2条。除去这2条文献目录,两篇论文参考文献的排序和内容都完全一致。人民大学:正在了解情况5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还需要了解相关情况。澎湃新闻记者随后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以及章胜玉的论文指导老师周文霞。周文霞现为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霞表示,已经知道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落实。周文霞说:“2006年时还没有论文查重,现在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学生提交论文前必须提交查重报告。当时并没有这个要求,但是不管当时有没有(查重要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一情况属实,我们会认真查处。”
翟天临觉得很冤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届研究生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全文抄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5届研究生李洁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及其应用》。根据澎湃新闻调查发现,虽然章胜玉的硕士论文没有在知网查重上找到,但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找到了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经过仔细比对发现这两篇硕士学位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正文几乎完全雷同,而参考文献更是100%雷同。如果说翟天临论文查重有40%的相似度,那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100%的抄袭丝毫不加掩饰,翟天临一定会觉得很冤,只是他的明星光环太过明显,如果他换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那么他会顺利得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后职位,然后被冠以学霸的称谓!中国人大已经开始调查通过澎湃新闻记者的调查,并且电话采访了章胜玉的论文指导老师周文霞,目前周文霞现为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根据周文霞给予的答复是:“2006年时还没有论文查重,现在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学生提交论文前必须提交查重报告。当时并没有这个要求,但是不管当时有没有(查重要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一情况属实,我们会认真查处。”这样的答复有些细思极恐,周教授回复的信息表示,在论文未公开查重之前,其实存在大量的学术造假现象,如果真的要重新翻旧账,那么会有大量的硕士和博士被撤销学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被撤销博士学位随着国家开始严抓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2019年陆军军医大学在官网发布《关于撤销黄留玉博士学位的决定》,根据决定通报得知,经过军队学位与研究教育发展中心认定,原第三军医大学2004级军队统招的博士研究生黄留玉抄袭2000级博士研究生史兆兴学术论文内部部分重复,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做出撤销黄留玉博士学位。而黄留玉目前是生物安全和军队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专家,曾担任解放军疾控所所长的职务,这是最近多起毕业十多年,然后被人举报秋后算账的学术不端案例。科研不造假,造假不科研,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任何的学术不端都会被曝光
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就该校劳动人事学院一硕士涉嫌全文抄袭他人硕士学位论文一事回复澎湃新闻称: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明确,已经启动审查和认定工作,如认定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5月7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届研究生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研究》,涉嫌全文抄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5届研究生李洁的硕士学位论文《培训投资回报评估理论及其应用》一事。澎湃新闻记者经过比对发现,两篇论文从摘要、正文到参考文献,内容均高度一致。李洁的论文完成于2005年4月,章胜玉的论文2006年5月完成。
近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提出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根据我国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成绩达到标准,然后必须通过论文答辩才才可以被授予学士学位。另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毕业。研究生我们暂且不管,其实,关于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近年来颇受关注与争议。一方面,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一次全面考核,可以说,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撰写毕业论文,也是目前国际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但是,另一方面,学生们大四上半年要忙着考研、考公、实习或参加秋招,下半年论文答辩时则正好赶上“金三银四”招聘季。因此,学生们能真正沉下心来准备论文的时间不多,这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购买论文”等方式以求能顺利毕业,在很多高校内,毕业论文已变成一种形式。而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教育部坐不住了,先后发布多条重磅通知,提出将严查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史上最严的毕业论文要求,有学校将本科论文重复率降到了8%以下。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想胡编乱造或抄袭造假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囿于自身水平、时间以及得不到教师指导的关系,难度相当大,很多人只能通过“注水”等方式完成一篇篇低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也让“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大常委会委员蔡昉,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等多位专家教授都曾公开表示赞同取消本科论文,其中周光礼教授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写论文,而不是作为一种刚性的要求,要求所有的本科生都这样做。随着这些专家教授的声音公开,网友的评论炸锅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相当一部分人心存担忧,在这样的硬性要求下,大学生尚不能认真完成论文,本科教育质量堪忧,一旦取消了本科生论文制度,本科教育质量是否将变得更水?我觉得,对大部分志不在科研的学生来说,强制他们写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教育部也正在慢慢改变,近年来提出允许用调研报告、创业成果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真的会被取消?人大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制度,你支持吗?
10月24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蔡昉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蔡昉表示,“现在不仅博士生毕业要发表多少文章,硕士研究生也有规定,相当多的学校对本科生也有规定,甚至有的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要求发表论文,这是真实的,我直接遇到的问题,我觉得问题很大。误导学生,学生还是要以真正学习基础课程,打扎理论和实验的功底为主,写论文应该不是他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基本知识还没有学完的时候;误导教师,在某种程度上现在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基本上高层次的老师都在兼职,新进学校的老师讲课,发表论文的事交给学生了,至少有相当多的统计成果来自于学生发表的论文,学生就到处想办法去发表不符合要求的论文”。蔡昉认为,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还误导了学术刊物,“我比较担心,这种伪发表、假论文有多少数量进到了我们统计中,中国的发表总量已经是世界前茅了,这里到底有多少是伪发表和假刊的东西?”误导学术,“这样的文章丝毫不代表我们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多少数量也代表不了真实水平”。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谢资清说,“关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发表文章,我们学院很早之前是要求发表文章,最近10年不再规定研究生发表文章。但是去年我们面临很大挑战。我们认为研究生的这一导向,尤其是数学类研究生一定要夯实基础,为今后的科研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现在学校规定的国家奖学金评价指标一定要有文章,即使是某一所二类学校的校刊都算发表了文章。以前我们学院都是根据成绩和学业表现确定评定国家奖学金,但是将材料交上去后研究生院说不行,因此砍掉了我们3个国家奖学金指标。今年再评国家奖学金,我们心里非常矛盾:又要有内心的坚守,又要符合国家奖学金的要求。除非是很有天份的同学,数学类本科生期间或者是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来源:新京报)
研究生、本科生写论文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写出毕业论文才能毕业。研究生写论文还好一些,毕竟他们在学习方向上更细化,专业知识研究的更多一些。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写论文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一方面,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细化;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基础知识都还没有掌握牢固,怎么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呢?针对这些问题,人大常委委员蔡昉建议:取消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蔡昉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他认为,1、研究生特别是本科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把基础知识打牢固。写论文、发表论文根本不是他们的任务。2、本科生在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透彻的时候,发表的论文是没有水平的。许多学生为了能写出一篇论文来在网上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把这样的论文发表叫做“伪发表”,这种伪发表出来的文章根本就是不符合要求的。3、误导学术刊物,因为学校对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发表有要求,所以学生们不得不想办法去写文章,最后论文的数量的确是多了,但是这根本不能代表我国学术研究的水平。不仅如此,这些”伪发表“的论文数据被统计之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学术的作用等等。在很多大学,本科生是必须要有论文才能毕业的,很多大学生都把它叫做毕业论文。研究生们更是被要求写论文,有些学校还会把论文纳入国家奖学金申请的条件里面。所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们不得不想办法写论文。目前,我国的大学在专业领域方面还是不够细化的,就像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期间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并没有细化到某一领域。这样,学生们是没有办法进行专业方向研究的,更是很难写出自己研究出来的论文的。所以,为了完成论文,很多大学生都是在网上搜一搜、拼一拼,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成了一篇文章。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了写论文上,这也耽误了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蔡昉的这一建议,立刻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是赞同这一提议的,他们认为本科生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基础知识上。当然,如果有能力的学生是可以写论文的,但学校不应该把写论文作为硬性规定。也有网友表示,像研究生和本科生已经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具备研究的能力,发表论文是对他们学习期间的督促与肯定,是有一定作用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
发表11篇核心期刊论文,综合测评班级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度校级三好学生!博士期间,他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以及《学术研究》等刊物共发表14篇文章。其中11篇是核心期刊文章,1篇A类核心论文,4篇B类核心论文,6篇C类核心文章。以第一作者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0期的论文,即《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被《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6期转载。这位论文高产,将全身心的精力注入科研的学霸是2018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经济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田超伟。在日复一日对文献与学术的钻研中,田超伟用勤奋和专注浇灌着自己的学术理想。一年休息半个月,平均一天能看两本书夜已深了,明德主楼10层仍有一扇窗透出灯光,田超伟还在伏案研读《资本论》,这本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原典书籍,田超伟也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遍了,各种颜色、各种笔迹的标记、注释、心得写得满满当当。 直到12点的钟声响起,他整理好今天读过的文献和笔记,关灯离开。明天早上8点半,他又会准时来到这里,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每天至少花10个小时在科研上,周末亦是如此。只有春节等重大节日,田超伟才会暂停学习,回家陪伴亲人。过去的一年里,他只休息了半个多月。这样规律、高效的学习习惯,田超伟在本科就读财政学专业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2012年,田超伟进入大三下学期,一心一意想要做学术的他,开始复习准备跨校跨专业考研。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没能成功,那就再来一年。”田超伟笑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田超伟顺利通过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到了中关村大街59号院,2016年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田超伟待人随性温和,对待学术却始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他在本科阶段学习财政学时,主动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异进行比较。相对于偏向实务与就业的财政学,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追溯理论渊源,讨论财政思想及经济思想的来龙去脉,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在政治经济学道路上走下去。这一钻研就是6年。6年来,从湖南到北京,从财政学到政治经济学,他不断探索着马克思、恩格斯深邃的思想,关注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高强度的学习下,田超伟也能保持高效率。“整理文献时,一天能看两本书。”他习惯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对于经典原著,同样的章节、段落、句子,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温故知新吧。”对于阅读,田超伟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有选择的阅读”和“有痕迹的阅读”,是他保持高效看书的秘诀。到了博士高年级,研究钻研的内容更加精深,拿到书时,先看一下大纲目录,主要阅读自己目前研究课题的部分章节,同时把有用的内容摘录下来,有条理地按照类别保存在不同文档,记录阅读时的所思所想。这种学习方式既能够锻炼逻辑框架的搭建能力,又方便日后回顾。来到北京第五年,田超伟依然没有去过香山等著名景点游玩。目标始终如一,书山重于香山。一旦心里选定了某个目标,就会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他喜欢一以贯之地做事情,也从来不去想放弃,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起他们,我还远远不够勤奋在人大的学习生活,让田超伟觉得平静而充实。“我是一个很宅的人,安安心心读书更适合我,做研究让我感觉很踏实。”田超伟坦言,“如果一段时间不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我会觉得心里很空虚。”人大的峥嵘校史、深厚人文底蕴、实事求是精神都给了田超伟投入研究的动力。除了宿舍和明德楼,田超伟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宜园,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的住所。卫老今年已经93岁高龄,白发苍苍的他依旧笔耕不辍,坚守在治学育人的第一线,他的住所也成为师生讨论问题的重要“根据地”。田超伟第一次见到这位理论经济学界的泰斗,是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当时,导师孙咏梅问及田超伟对未来的规划,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想要继续攻读博士,扎根科研。孙咏梅便将这位得意门生引荐给自己当年的导师。初见卫老时,田超伟内心有些忐忑,但卫兴华的亲切务实,很快让他们的交流和相处变得随性、默契。无论清晨还是深夜,面谈还是线上,田超伟和卫老保持着高频率的交流,不仅讨论学术前沿,卫老也时常讲述校史故事,关心学生们的生活起居。卫老腰疼卧床期间,仍坚持手写论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手稿完成后,田超伟将论文输入电脑,每一篇都要再经探讨,力求精确。对于他们来说,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田超伟清楚记得,卫老自我要求,也要求学生们,做学问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2015年,卫老获得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他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于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优秀成果奖励。在卫老的言传身教下,田超伟把“勤读、勤思、勤写”的研究态度谨记在心,做学问时更是追根究底,每一个字段都必有其根源和出处。同时他也鞭策自己要更加勤勉刻苦,老一辈革命家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非常令人崇敬。在学习的间隙,田超伟也不怎么刷手机,而是选择阅读一些非专业书籍或做俯卧撑来放松。除了阅读英文原著小说,田超伟最喜欢的书是《马克思传》,这位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人生故事,让田超伟备受感染。马克思用四十年时间著成《资本论》,这种执着与坚韧让人高山仰止。田超伟有些惭愧:“比起他们,我还远远不够勤奋。”科研没有平坦的大道田超伟是马克思的90后粉丝,今年8月,他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并在多处马克思的照片前与“爱豆”合照。 政治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对现实的思考,田超伟会实时关注当下发生的国家大事、时政热点。对于重大会议、重大讲话,他会主动搜集相关材料,在卫老的带领指导下,与其他同学一起研读、分析。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生产所有制改革,结合理论与实际,研究生快毕业时,田超伟前往国网能源研究院参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课题。十九大召开当天,田超伟和卫老一边收看会议直播,一边撰写有关十九大报告的理论文章。十二点半,会议结束,下午两点半稿件就已经完成。他还在导师的鼓励下尝试自己独立投稿,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亮点》一文刊登在《红旗文稿》。在他的同学眼中,田超伟是一个“烟火气”特别少的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独自翻阅文献、撰写论文度过的,思如泉涌时,熬到凌晨两三点也睡意全无。(田超伟发表论文的期刊、杂志)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14篇文章,其中1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在政治经济学论文撰写方面,田超伟建议同学们多翻阅名家著作,通过对比某一领域内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边阅读边思考,从而挖掘新的理论视角,梳理逻辑框架。有时灵光一现,要赶快将想法和思路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再加以完善和调整。通常完成一篇文章,田超伟需要花上一个月。这学期,田超伟担任“《资本论》选读”这门专业课的助教,开学时,给硕士生们上过一节课。他发现,站在讲台上向大家讲述知识和一个人看文献的感觉完全不同。给同学们讲解《资本论》,与他们一起交流和讨论的氛围让他感到兴奋不已。他很喜欢这种思想碰撞、知识传递的感觉,并期待以后能够留在高校,潜心科研、治学育人。 “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田超伟已经做好了准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在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提出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该不该发表论文,网友们各抒己见。有支持发表论文的理由是:作为一名本科生毕业的时候,要写一篇能够反应自己真才实学的论文,对算是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积思、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也是目前国际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有反对发表论文的理由是:大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忙着考研、实习、就业等问题,他们的心思根本就没有在写论文上,于是各种作假、代写、购买的论文就应运而生,交毕业论文成了走形式,这样的论文还不如不写不发表。2018年广西科技大学启迪数字学院80多名学生涉论文造假,成为国内首个结课作业抄袭而开除学生的大学。2019年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被曝论文造假,此事也引起了巨大关注。教育部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这些论文造假事件,也先后发布多条重磅通知,提出将严查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核,对于论文存在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在这种重压下,还有人在侥幸地进行造假和抄袭,一旦全面放开不需要毕业论文,那么这些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自身“含金量”是不是就更大打折扣了?因为以前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实在是让人堪忧,高中拼命后,都把大学时代变成自己放松的时代,说起中国的大学生,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他们读大学的状态,上课睡觉、玩手机、处对象,真正学习的大学生成了稀世珍宝。现在随着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这样的名校,每年也会有学生因为学业问题而退学。大学严进宽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很多人感慨,现在大学不好混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表示过:“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中国大学是不是也要搞“宽进严出”了?也有网友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严出”的其中一项,如果毕业论文都要取消,那么,大学生们还有什么学习压力,众说纷纭,亲爱的网友们,你是如何看待研究生和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呢?您支持写还是不写呢?欢迎评论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18 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学分绩点3.91,和综合测评均列年级第一,保研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专业,发表4篇独著论文,其中一篇CSSCI,获2017年校长奖学金,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这位“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新时代青年,书写着怎样的求学故事呢?她就是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吴楚舒。“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舒展而开阔,涉猎广泛且认真如一,她在持续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学习没有捷径,“自律”与“好奇”是关键词总学分绩点、专业学分绩点和综合测评三项均列年级第一,对于学业,吴楚舒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自律”,她始终相信天道酬勤;二是“好奇”,她求知若渴,在万卷书、万里路中不断地充实着自己。这位学霸说,学习没有捷径。学习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吴楚舒从进入大学起,就养成自律自觉的习惯,每门课设立合适的目标,制定清晰详尽的计划,无论是专业课还是跨选课,她都以饱满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在这个过程中,她往往能因目标达成而收获不少成就感。持续的正向反馈让她对于学习越来越得心应手。自律的习惯不仅让她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也能帮助她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平衡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大二上学期,日常学习任务已很繁重的吴楚舒还要参加雅思考试,那年她是国学院和文学院“一二·九”合唱联队的领队,分担着联队第一次进入A组的压力,考试月的来袭更让她忙得焦头烂额。那段时间,吴楚舒细化了自己的时间规划表,将一天的安排精确到小时。在爱丁堡大学交流期间,吴楚舒也遇到了不少学业上的压力。不同于国内课堂,英国课程以lecture(大课、讲座)和seminar(讨论课)搭配tutorial(个别辅导)的形式为主,每周都有小组讨论时间。在一门英国历史社会学相关的课程中,作为组里唯一的非英语母语者和亚洲人,也缺乏英国历史和社会常识的积淀,吴楚舒一开始总是跟不上大家的思维和语速,一度感到畏惧和自我怀疑。在自我调整和疏导后,吴楚舒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反复阅读文献,主动向老师、优秀的外国同学请教,她越来越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和环境氛围,并有幸结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小伙伴。期间她还参与了多项学术科研项目,在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方向的课程英语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literary forms in literary criticism也获得发表。“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提高效率,“吴楚舒笑道,”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要心存清晰的目标,许多看似繁重的负担就会成为提升自我的契机。“对吴楚舒而言,好奇与兴趣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科研领域,吴楚舒注重把学术研究和自身爱好结合在一起,激发自己的探索热情。“穿越类网络文学不但传承着大众文艺‘欲望叙事’的鲜明属性,还以创新的形式反映着大众的新愿望、新情趣与新价值观……”出于对网络文学的兴趣,加之《文艺理论》课程上老师的启发,经过长时间的自学,吴楚舒最终独立完成了论文《穿越类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并发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吴楚舒坚信,始终保持问题意识和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去广泛涉猎。2018年4月,她的诗歌作品《继往开来,井冈新颜》被编入“春风八百里 井冈四十年”全国新诗大奖赛优秀作品集,也是始于她对于新诗的兴趣和尝试。坚信功不唐捐,每一段经历都在无形中塑造着自我“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吴楚舒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文学意味着将学问与性情融入人生。她热爱文学阅读,通过文字透视那未曾经历体悟的趣味人生,给予她更广阔的视野与底气。“学院的老师们或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或平易近人地叙事论理,从中都能领略到书卷气的迷人。”对于吴楚舒来说,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自己的本科专业,既能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基础,也能颐养性情。在研究生专业的选择上,这位热衷于探索的女生将视野从文学转到了教育领域。她参加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夏令营,并获得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专业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拟录取资格。最后,她选择前往清华大学学习。吴楚舒将研究领域的变化归结于近几年的亲身经历。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两年中,她曾经去京豫希望小学等地支教,深深被孩子们对外界的求知欲望所感染;在实习中,她参与了利群阳光助学行动,被寒门学子探索知识的热忱而感动;在英国选修的课程中,她曾和西班牙同学一同探索欧盟Erasmus Program——欧洲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学生合作交流计划,并自学探索英语教学方法领域,获得老师的很高评论,也激发了她对中国教育领域现状研究的浓郁兴趣。在计算机课程中对MOOC与翻转课堂在大数据时代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参与中外民间教育智库的比较研究……愈多愈深的探索仿佛冥冥之中,指引她走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生之路。“我逐渐感受到从事教育视野对社会的重要性。”吴楚舒坦言,“我发现,每一段看似平常的经历都无形中塑造着自我。”学业之外,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在吴楚舒的大学生活里,也占了不少的比重。担任院团委学生会文化部长、团支部文体委员、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联部部长的她,组织和筹办了多项赛事活动和志愿活动。在江南都市报担任实习记者期间,她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采访,并有多篇新闻稿件见报。境外交流期间,参与爱丁堡大学华语辩论队活动,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社团支教活动,废物食品回收等志愿活动等。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吴楚舒相信,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水,经历的每一次磨难,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加以回报。在不设限的人生里,不喜亦不惧“优秀不只有一种形态。”在爱丁堡大学一年的交流过程中,吴楚舒愈发理解并赞同这句话。在与各国同学的交流中,她看到了优秀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生活的多样理解:有生物专业的同学出于爱好主动选修文学课程,也有一些同龄人极度热爱极限运动并将其作为终身爱好……不同背景下很多新的观念冲击让她的眼界更加多元和包容,也帮助她看到了自己人生潜在的多面性。吴楚舒是个很喜欢尝试、也在不停尝试的人。她想去探索人生的很多种可能,而不是受限于既定的框架之中。在人大这方精致的校园里,吴楚舒遇到了许多尝试的机会。2015年秋天,吴楚舒进入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学习文学、历史、哲学、国学和马克思主义五个学院的通识课程,在入学之初就给了她多维度探索的可能。大三那年,她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度过了一段充实的时光。除了文学,她选修或旁听了社会学、英语语言文学、东亚研究、苏格兰文学、教育学等多个方向的课程,与世界各国师生的沟通交流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愈发开朗,提升了自己英语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并获得了导师的推荐信。同时,吴楚舒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判断自己未来在国外发展的可能性。准备保研时,吴楚舒并未选择本科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继续修读,而是将公共管理专业和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汉语言文学将作为终身的兴趣爱好,而对于未来发展,吴楚舒希望能够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等新兴的交叉领域里获得新的体验。虽热爱探索与尝试,但吴楚舒并不是一个“撒大网”的人,她的内心绷着一根弦,明晰着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和应当前往的方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吴楚舒的微信简介,这句诗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神释·大钧无私力》,后两句为“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人生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自己的事忧心忡忡,你应尽的责任,要尽职尽责,不要计较可以得到多少回报。虽然现在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她期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坚定,不迷失于顺境,亦不难堪于困窘。楚舒,楚舒,“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愿她能永远以一种舒展的姿态,谱写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期间发表13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9篇论文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11次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完成海报报告,并有5次获奖、曾获2015年优秀研究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位热爱物理、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在科研学术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人大人,就是2019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理学院物理系2016级博士生王聪。2010-2020,热爱指引物理前行路2010年入学,10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的王聪,将人大校园视为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几乎把所有男生宿舍都住遍了”,王聪笑称。2019年是王聪从事物理学习的第十年,这一年他在A类期刊上发表了8篇SCI,“热爱”是王聪为什么能坚持十年物理学习的第一个答案。从高中就对物理抱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大学进入物理系接受深入的学习后,王聪坚定了自己从事物理研究的理想。“从事科研工作,喜欢是首要的,如果你根本不喜欢你研究的课题或者专业方向,那研究就成了一项消耗、磨损人的工作。”2012年是王聪本科学习期间重要的一年,他主导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了解前沿物理研究的基础上并将部分假设付诸实践。“那次获得了国家级的优秀结项,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科研成果给我的正向激励,也让我与我的导师季威教授有了深入接触。”时隔一年,季威老师组在《科学》发表了研究论文,这样的科研成果深深震撼了他,他选择保研至本校物理系,进入季威老师组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一开始没打算继续读博,但是在硕士的两年一直没能发出文章来,我就选择了转博。”王聪至今仍能回想起未能顺利发表文章的那段沮丧、焦虑和迷茫的日子。(季威老师组同学合影,左三为王聪)“万事开头难,我告诉自己第一篇文章越难,我就越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把它做出来。”面对这样的压力,王聪并没有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了下去,研究方向是计算物理的他,研究成果最终于2017年在A类期刊上发表成功,之后其理论预测结果被国内外顶尖教授团队的实验工作证实。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收获第一篇SCI的心情,“很激动、很开心,当天晚上就和朋友去吃了火锅庆祝”。第一篇文章的成功发表是他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坚持不懈钻研的回报。“其实科研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正向激励,你从中能获得不断被肯定、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王聪认为热爱和坚持是互为养料的,热爱指引他在物理学习这条路上坚持前行,专注于、专心于物理学习,而科研给他的回馈又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份热爱。十年磨一剑,理论突破源于厚积薄发王聪从事计算物理方向的研究,进行应用大规模并行计算,2018年在发表4篇高水平SCI论文后,他在导师季威教授的指导下,决心向“双层CrI3材料中反铁磁性来源的问题”发起挑战。这在磁性二维材料物理领域中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国际性难题,《自然》《科学》杂志及其子刊就这一问题刊载过多篇重要文章,但都未能提供解决方法。王聪凭着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全力以赴钻研这个难题,就连春节假期都留在学校。但是经过许多不眠之夜,仍没有看见破解难题的曙光。直到2018年3月的一个深夜,他的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想起了自己在一年前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王聪觉得那个工作中的核心结论也许就是这个难题的答案。季威教授支持王聪的想法,在他的指导下,王聪抓紧进行验证计算,又在实验室度过了许多夜晚。最终结果正如他们所料,他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答案,“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一次,他仿佛就是发现桃花源的那个渔夫,从“初极狭”渐入佳境,直到“豁然开朗”。这一国际磁性二维材料领域的棘手难题终于被人大物理人率先攻克。随后,该理论预测结果被该理论预测结果分别被复旦大学吴施伟教授团队及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P. Maletinsky教授团队的实验工作所证实,他们的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与《科学》上。这个难题的解决,是王聪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飞跃,也让他切身体悟到万千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理in人大,普通生活也丰富多彩王聪本科期间是班长,“当时很喜欢和同学们到处玩儿”。就读博士后,他大多时间都在办公室中从事计算和科研写作等,“一周大多数时间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和办公室,但是我会给自己放松休息的时间”。王聪喜欢打羽毛球,而他也将羽毛球作为自己放松压力的重要方式。“博士群体压力大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不要积攒压力,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排解压力的时间。”他每周会拿出一天作为休息日,选择与好友小聚或自己去看场电影,“看电影可以给我两个小时放空自己的时间”。其他时间则严格执行晚上十二点入睡、早上八点左右起床的工作时间,“其实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就像我每天早上都会看一下昨天的数据怎么样,有没有新的东西一样”。王聪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制定每天的计划表,并将复杂、艰难的科研工作拆分成每天要做的任务,从容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课题。“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平时也会刷微博、看知乎和逛B站。”王聪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看作无数生活姿态的一种,在科研之外,他也不断充实自己生命的厚度,丰富人生的色彩。从年少的热爱到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仍奋进在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采写:崔梦瑶 编辑:林洁 欣欣蔡 设计:冯文涵 特别支持:学生处 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