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上半年,都是各学校准备招生的日子,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招生工作也不得不暂停下来。不过随着社会机能的恢复,停滞的学校也要慢慢恢复,各个大学的招生工作也即将恢复正常,这不已经有好几所大学公布了2020年的博士招生简章。博士扩招,首次破千这一次的招生简章,如果仅仅是单看,大家不会有什么感触,因为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可要是和去年的放在一起看,还是能看出来一些趋势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是华五级别的高校,在国内的社科领域,有着权威性的地位。在过去的2019年中,人大博士生招生专业共130个,而2020年专业共131个;2019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940人,2020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000人。上海交通大学上交的博士生规模比较大,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200名左右(含医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500名左右(含医学院),算是扩招比较多的学校,一次就多了300个名额。中国科学院大学注意国科大和中科大的区别,大家千万别弄混了,国科大是综合类大学,2019年国科大有资格招博士的专业就有160多个,招收博生生7000余名,规模相当庞大。2020年公布的招生简章,国科大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扩招,仍是7000余名,考虑到本身就极其庞大的博士生规模,少量的扩招很难体现在数字上。南开大学南开大学2019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涉及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以及统考四种考试方式,2019年招收博士生九百余人,2020年同样是四种录取方式,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000多名。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是国内的工科名校,在博士培养上有一定的优势,去年共招收博士生800余人。今年公布的招生简章则显示,东南大学拟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1000余名。其他诸如河南大学、广州大学等,今年都宣布要扩招博士生,尤其要拓展博士生招生渠道,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从这里看,今年“双一流”大学集中扩招,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对考生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好消息。不过考生们要注意到一点,虽说学校提出了扩招计划,但是最终的录取结果,需要以教育部正式下达招生计划的文件为准。博士普及国家对于高等级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博士这个级别,几乎不存在浪费的现象。早在2018年,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9号(教育类01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很多人可能觉得博士太多会浪费,很多人采纳的证据是,去年在教师的招聘中,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的一些高中,最终录取的教师,几乎都是名校的博士。录取结果出来后,就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们需要对此转变观念,过去我们认为博士只能做科研,只能出现在高校和研究所里,可现在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博士,社会的整体学历也需要提高。虽然没有官方的统计,可根据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说法,中国累积下来的本科率只有4%,这样的数据或许并不准确,但却符合我们日常的认知,仅仅是高中环节,就能刷下50%的学生。平常上网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最简单的“光年是什么单位?”,还有各种“塑料鸡蛋”、“塑料大米”,每次都能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还有这次疫情爆出的,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众,认为5G基站是传播病毒的源头,于是民众们纷纷焚烧当地的5G基站。这些有“反智”色彩的事件,本来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任何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甚至高中教育的人,都不会犯这些错误。提高民众的学历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关于读研和考博,高校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是读研的话,很容易毕业,而考博的话,往往很简单。流行语自有它的道理,往往是对实际现实的总结和反映。的确,前些年的情况就是,考研难,但读研容易毕业;考博容易,但读博难毕业。考博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博士入学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考试,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了基本线,就可以被录取,重要的是,要找到愿意接受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所以,考博的关键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要能联系到导师。只要联系到了愿意接受的导师,入学考试往往并不难,这就是以前大家都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前考博不难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因是,以前就业压力不那么大,研究生就业比较容易,何况读博太耗时间了,愿意读博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会儿,考博的竞争并不大,联系导师比较容易。那么,现在的博士依然好考吗现在就业越来越难,不少研究生希望通过读博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因而现在希望读博的人大大增加,使得竞争变得很大,让导师接受的难度大增了。比如,北大某学院的一位博导,今年只打算招收一个博士生,然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个打算读博的人与该老师联系过,希望做他的学生。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谁能保证一定能获得该导师的认可呢?更重要的是,现在通过考博而录取博士的途径变得越来越窄。现在很多大学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硕博连读、提前攻读等方式录取博士生,甚至直博生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些,都导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的名额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公开招考的比例在减少,一方面是希望读博的人越来越多,此消彼长之下,考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然,难度仍然主要不在入学考试,而在获得导师的认可这个方面,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容易获得导师认可,最好是在硕士期间能发表有一定分量的论文,任何导师,都是青睐有成果的学生的,因为这表明你具备较好的学术素养,有做学术的潜力。你打算考博吗?你觉得读博的价值大吗?欢迎点赞、评论。
时间进入2019年,中国高校在清退一些长期不来上课,不按时完成学业毕业的学生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这一年之内,国内将近30所名校清退了13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2019年还没有完全没有过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又一次公布自己的清退处理结果,在这次公布中,人发发学院清退了十多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我们仅仅通过公布的名字来看,就可以得知这些被清退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要说国内高校清退逾期不毕业的学生,其实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不过随着我国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到这到今年以来清退的毕业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今年清退的学生中,有2005年入学的一些学生,足以看得出前些年的清退力度,还是大不如今年的。我们可以相见,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可能在前些年毕业时拖延了十年之久的,这一情况,在今年过后应该会更加的严格。而且对于延期毕业的次数,恐怕在未来会缩短年限,不过研究生不能顺利毕业,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怪研究生本人。很多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比较冷门,或者是很难形成论文,尤其是在国际上的知名杂志上很难发表论文的话,就无法顺利毕业,在近些年国内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中,对于SCI论文的要求是部分高校的硬性指标,部分研究生确实不擅长这个,也不喜欢做虚假学术的,就他们的研究生毕业一而再的延期,最后不能顺利毕业导致被清退,还是非常遗憾的,毕竟这部分研究生确确实实在自己的专业上有在深耕,最终落了个清退的结果,还是比较遗憾的。不过针对这一现象,近些年的研究生毕业似乎有在放开对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好在是因为发表论文不合格导致清退的不是很多,但是延期毕业的确实不在少数,而且国内博士研究生的顺利毕业,导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权,这一点上来说,目前国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境遇还是比较尴尬的,其实很多国内的研究生是不乐意被清退的,最终被延期到不想毕业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本来觉得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该做的都做了,结果导师不同意毕业,最终和导师闹掰从而不去上课的,确实有,这些人其实放弃了自己之前的努力,这一决定可能在外界看起来有些草率的,不过外界是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的境遇的。和国内的研究生的清退不同的是,留学生的清退,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些留学生不愿意来上课,或者是到毕业期限了,这些留学生可能连最基本的学位论文都无法完成,甚至是不乐意完成的那种,以前可能很多学校会把这部分留学生想方设法的给送出去,并且让他们顺利毕业,但是近些年以来,这部分留学生不愿意继续上学之后就连联系方式都不给学校留一个,学校就是想送他们毕业,都无法完成。不过今年和往年对比有所不同的是,针对这部分不能联系到的留学生,直接给出清退的公告,还是动了真格的,往年国内高校对于这些留学生真的是太客气的,虽然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好客的,但是对于这部分不尊重主人的客人,完全没有必要太客气,而且这部分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资格大都是国内高校“馈赠”给他们的,结果这一非常珍贵的继续教育机会,被这些留学生随意的丢弃,真的是太令人心痛了,在往年可能会继续保留这部分人的学习资格的,结果今年多所高校果断坚决的清退,还是相当的痛快的!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实力强大,大师辈出,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一起来看下中国人民大学的这四个“王牌”专业,个个出类拔萃,毕业薪酬还剽悍。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的金融界历来被视为老大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土鳖和海龟。是全国金融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是人大前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前会长,也是中国金融学会历任会长中唯一一位学者会长(其余都是由在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国内很多金融界著名学者都是在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攻读的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大金融设有实验班,是从所有硕士生中严格选拔出来的,其就业形势非常好,完全可以和北大清华相比。普通班的情况也很好,人大金融学硕士生找工作的情况在整个人大都是数一数二的。从这几年来看,进入国际级大投资银行的每年都有,比如高盛,摩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是国内顶尖水平的,综合实力全国第一,就业前景相当好。经济学院是新中国经济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七十五年来年来始终走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研究的前列。在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均获评A+,人大的经济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大是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奠定者之一,几十年来,一直引领着经济学的发展,从人大毕业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和口碑都特别好,就业面比较广。法学最新一轮教育部官方的学科评估中,人大法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应该说是相当优秀。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共有9个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其中就包括法学。因此人民大学法学院在中国的法学界中话语权都是很大的,教学水平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人大法学院是人民大学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是新中国建立的“五院四系”——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而“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人大法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大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在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在不同的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有所不同。比如劳动人事学院是经济和管理下的HRM,公共管理学院侧重公共部门的HRM,商学院侧重营利性组织的HRM。录取分数都很高,劳动人事学院的HRM是国内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也是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录取分数也特别高,无论在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阶段,录取的竞争都是最激烈的。但也是含金量最高的,最被领域内认可的。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HRM也更有特点,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在国内还很强大,专业实力至少在前三,毕业后也都去了大型的公司,薪酬待遇也还不错。以上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四个“王牌”专业,个个都是“顶呱呱”,毕业薪酬还剽悍
来源:学术志 作者:佚名进入到六月份,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工作相继进入了尾声。作为一个刚得知结果的落榜生,回首自己的这一年来的备考时间,有成功的点也有失误的坑,所以我想写下我的经历,给考生以前车之鉴,给自己以二战的动力。首先简要介绍我的情况:17年毕业于某985学校中文专业,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曾留校做过文科科研工作。考博选择继续自己的研究生专业和方向,报考了两所学校的两位导师,其中一个是硕士毕业的学校,实行的是申请考核制;另一个则是实行传统考试制的陌生学校。01、关于联系导师,一定要多问多选在2019年开始时,我下决心考博,想以后走上学术的道路。作为非应届生甚至是毕业了好几年的人来说,再一次试图重新建立与老师们的联系是一件极其锻炼社交能力的事情。虽然我曾经在学校做过科研行政,每天和大量的老师打交道,但是如何表达自己想再度求学的诚意则不是那么容易的。我首先想报考的是我的硕士导师,他同时也是一个博导。我在邮件中详细地把自己从毕业以来的工作经历和考博的原因表达出来,并争取了三次前去学校上门拜访咨询的机会,打探导师的招生计划。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考博最重要的步骤。不管自己之前的科研实力如何,一定要和报考导师多联系,让他感受到你报考的诚意;如果能够面对面的交流,虚心请教备考要点,汇报自己的进展,则会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加分项。联系好导师后,作为非应届生,我接下来的备考内容就是工作之余的看书和准备申请考核的材料,期间写了一篇小论文发表在一个省级期刊,被录用后感觉又多了一个筹码。接下来就是等待学校研究生院的报考通知了。我把研究生院的微信号加了星标,每天都希望能早一点发布。一直到十月底,这个公众号终于推送了,结果招生简章上根本没有导师的姓名。我当时就傻了,赶紧联系导师询问原因,收到的回复是因为学校安排轮空一年,自己也是通知出来才知道的,让我可以多联系其他几个学校和老师。这个时候距离学校报名系统开启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许多学校的报名也接近了尾声。一股愤怒和失望混合的感情涌上头,我大胆地想,既然已经基本把材料都准备好了,那么不能就这么放弃,要不试试报考名单上有的老师吧。总共四个老师,其中三个老师的方向不太对口,只有一个老师能试试,恰巧这位老师是我导师的导师。我联系导师咨询了下哪位导师的招生信息,在没有被明确表示不让报的前提下,我再次发邮件给了那位导师,隔天收到了非常详细的回复,给我指导了好几点需要准备的内容。难道这次是要因祸得福了吗?不过我也怕再次被突击放鸽子。在火速查找学校和老师后,我又邮件联系了另一个学校的老师,也收到了很热情的欢迎报考的邮件。鉴于这两个学校一个是审核制一个是考试制,并且时间上相差比较久,我觉得自己又燃起了希望。这次联系导师的波折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考博与以往升学考试的区别,与其说是学业计划不如说是事业规划,所考量的不仅是自己的科研实力还有自己的应变能力。02、在复试面前,初试的分数不如现场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专心备考,我在2019年年底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复习专业课和英语。联系学校的师兄师姐讨教以往复试中笔试和面试的题型和方向,根据这些内容和预估的考试时间来每天安排复习内容。直到今年年初的疫情的爆发,再一次改变了原先进行的轨迹。本以为过完年后学校能够正常运转,没想到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当年对SARS的认知,至于考试则被一直不停地延后,直到五月份才放出线上云复试的准确通知。按照以往的考试安排,申请审核制也是需要提交材料后参加专业课考试和英语考试的,但是今年的网络远程视频复试则让很多学校直接去掉笔试,把专业考核和英语面试都放在了视频面试中。尽管今年的云复试看似免去了笔试变得简单很多,但是考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加直接,需要考生注重平时的积累还有面试时的反应和谈吐。虽然可能等疫情过去后,云复试这种现象级的考试形式不复存在,但是视频面试的经验对于以后参加任何面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面试前,系里组织的考生群里又临时通知了我报考的导师不会参加这次复试。那么意味着我之前针对导师的回复所准备考试内容可能根本不会用到,如何应对其他老师的问题就会成为首要重点。每一个老师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当自己报考的老师不参加面试时,这就意味着面试老师们会更多地偏向于询问你硕士期间的研究内容,考察已有的知识积累。按照试前所抽签决定的顺序,我是我们小组的第一个。当视频链接上时,出现在镜头里的是五个熟悉的面孔。老师们看了下我的材料,开始了自我介绍、现场英语口译材料、专业问答的环节。整场下来大概持续了40分钟,紧张的我在谈笑风生的老师们的注视下完成了这次面试,仿佛昔日硕士答辩的再次重现。中途一个老师突击问我硕士论文的材料,并要求现场解读,这一个环节的频频语塞让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严谨以及自己备考面试的疏忽。03、面对不同学校考试安排的冲突要给自己留后路就在面试时间确定下的前一周,另一所学校推送了通知,表示因为疫情的影响而临时改变了考核方式,需要在一周之内准备所需材料的电子版提交,超时未提交则视为放弃。看着这个截止日期刚好在面试的前一天,我在其他材料齐全只差专家推荐信签名的情况下,沉思良久。在自己学校发布的初试审核的名单中,我自己的分数排在第一,但同时也因为和后三个考生的分差只是一分的等差数列而有新的担忧。在我厚脸皮向校内的师兄师姐的情报打探下,我也知道了这三位考生大致的来历,其中有一位是系里另一个导师的应届毕业硕士生,两位是外校的应届毕业生。一边是即将开始的网上面试,面试的老师都是自己所认识的人,并且自己在初试成绩中占据了优势,令人感觉胜券在握;一边是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提交材料后还会有线上英语笔试,然后再是视频面试,程序复杂冗长,并且自己无法断定是否能上。于是,我为了不增加任何影响复试的因素而放弃了另一个的学校。这一场视频面试断掉的瞬间就意味着今年的考试落下了帷幕。晚上收到硕士导师发来的短信,简短一两句话传递出被录取的希望很大,我便觉得只差名单公布出来就大功告成了。隔了一天,在校的师兄师姐给我发来微信,说我报考的导师要了初试名单上的第四个人,那个来自外校的唯一一个男生。我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报开始产生了半信半疑的想法,觉得还是只能等官方名单出来。过了几天后,考生群里的管理员老师告诉大家录取名单出来了。我第一时间冲进页面,从上往下挨个名字的找,找到了那个男生的名字,也找到了自己落榜的消息。伴着外面下雨的天气,我终于忍不住眼泪,让它释放出我这一年多备考的百感交集。当天晚上,师姐和同校的师妹又陆续告诉我面试导师们说的是录取的人是我,甚至问我报考的那个导师是不是收两个。我再次登录研究生网站和报名系统,发现我的复试总分数只比那个男生低了一分。落榜伤心和自断后路的悔恨再一次充斥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我没有做出过分自信的仓促决定,鼓起勇气向老师们说明情况讨要专家推荐信,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还有一次考试的机会?或者说如果去年提前将两所学校的材料都准备齐全,那么这一次是否就能多一次求学的机会?痛定思痛之后,我给硕士导师和报考导师发送了感谢信。然后我也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安排,如果不能重振旗鼓,那么这次打击将会置我于一蹶不振的死循环中。2020年的考试在遗憾中结束了,2021年的考博安排按照往年的时间推算,有的学校最早会在八月底就开始发布招生的内容了。经过这一次的磨练,我想今年落榜的经历会成为明年再战的动力,也希望今年没有上岸的考生们不要气馁,如果考博是自己想走的路,那么路再崎岖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如果你询问一个不了解当下考博行情的人,可能他还会告诉你当前2020年考博才刚刚开始,甚至还会宽慰你说都还没有开始呢?但是,本文将告诉你,别太天真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完成十分之一。也许你会震惊,你看,大部分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还没有发布,你怎么能够得出上述结论呢?是的,确实是不少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还未发布,但是现实也绝非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希望能够引起你的警觉。根据相关统计,当下我国高校全年招收博士生10万人,那么你算一下1万人占10万人的比例是不是十分之一。清华大学当前每年的招生人数已经突破3000人大关,而当前的信息是大部分院系已经于上周完成9月份的博士招生工作。而计划招生7000多名博士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已经发布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春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10月25日,虽然只有硕博连读,但是人数也不少,而且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直博生招生,仅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就招收直博生26人,因此招收直博生1000多人轻轻松松(112个研究所、18个院系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单说来,仅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0月份就可以确定录取人数在3000-5000人。浙江大学2020年拟招收直博生的导师就接近3000人,另外诸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等院校都已经启动直博生招生工作。可能在部分专业看来直博生招生名额有限,但是很多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特别多。仅以北京大学某学院为例,其拟招收99名博士生,全部采用推免制(直博、硕博连读)。以上总总虽然没有进行过认真计算,但是可以自信地告诉大家,人数远大于1万人。文末会附上已经发布的招生简章。2.当下博士研究生的招收途径主要有: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直博生、普通考试制以及各种专项计划。那么你说说当前上述几种招生模式占的比例为多少?申请考核制占总招生人数的一半你有意见没有?硕博连读、直博生占据总录取人数的百分之10-30,你有意见没有?如果你没有意见,那么我就可以清楚地告诉你,直博生招生下个月就全部完成了,10月中旬之前基本上可以确定录取名单,而直博生的比例在很多高校中已经接近10分之1,你信不?另外硕博连读的选报工作不少院校当前也已经陆续开展,因此对采用直博生、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高校,本月末基本上就完成了十分之一的招生任务。3.根据我们有限的记忆,当前已经发布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不含直博)的院校已经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航天十一所、军事科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等院所。文末会附上已经发布的招生简章。想必上述3点已经能够证明全国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完成十分之一,只不过确实如很多人想的那样,不少学科的招生工作,特别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招生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也不要大意,诚如当你还不知道何谓考博时,直博生正在快速扩张,硕博连读继续发力一文所言,法学专业即将诞生前100名2020级法学博士研究生,而每年法学博士的招生总人数为1600人,也很快到达十分之一的比例,毕竟接下来的一个月将会有大批的申请考核办法发布。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尤其是一些重点的985和211高校在博士招考中,更多地采取申请考核制的形式。申请考核,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向报考学校提交申请材料,参加面试考核,最终录取的一种考核形式。由于本人所学专业为马理论方向,因此,此篇文章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申请考核进行着重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博随着近两年来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及大规模扩招,每年的报考人数不断增长,竞争压力较大。特别是名校的马理论专业更是人满为患。马理论专业下设多个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研究、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等方向,有些马院还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向。对于这些方向,马中化、思政方向报考人数较多,竞争较大;国外马,马发展报考人数较少,但研究内容较为偏僻,建议慎重;党建专业是新兴的学科,缺口较大,自主开设的院校有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山大、川大、南开、浙大等高校,建议考生可以多多研究下。这几个二级学科的选择建议考生要遵循自己本硕所学专业、报考难度、成果系数及毕业难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我有一个同学曾报考了山大的国外马专业,也被录取了,但是最终没去上。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说:“当初为了能够考上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考上之后之所以不去上,是因为自己对这个专业不了解,根本无从下手去做研究。我问他后悔不,他说不后悔,后来他考上了某985的思政专业。”读博本来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如果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那读起来得该多累啊。申请流程申请考核的流程大致分为:提交材料、材料审核、公布入围复试名单、复试笔试、复试面试等。关键的两步是提交材料和复试面试两个环节。材料准备上一般包括①本硕毕业、学位证书②本硕成绩单③硕士论文④攻博计划⑤科研成果⑥获奖证书⑦专家推荐书⑧英语证明等这几个部分。其中,③④⑤三项尤为重要。硕士论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考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发展潜力。其选题、写作水平、规范与否等因素可以通过硕士论文一览无余。攻博计划是考生自己对所学学科专业前沿的把握程度,写作的时候要多参考一些国家社科基金的模板,基本的部分不能丢,如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参考文献等要有,选题要新,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想法,整体上一定要规矩。科研成果这个不用多说,是考核材料能否通过的关键因素。针对文科而言,能有几篇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竞争力明显会上升几个档次。当然,如果真的没有,发几篇像样的普刊也OK,总比没有好。因此,对于一些想读博的同学来说,趁有时间有精力多发几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会对你帮助很大。如AEIC系列会议论文,CPCI会议检索,认可度很高,命中率也高,有志发表论文的同学们可以尝试下。至于英语成绩证明,获奖证书之类的尽可能把标志性的,有代表性的证书展现出来就好。邮寄材料材料准备妥当后,剩下的就是邮寄材料的问题了。这个切记,一定要看好目标院校的截止时间。有的是以邮戳为准,有的是以到达时间为准,一般以EMS或者顺丰为主,建议提前1-3天准备,以防万一。材料寄出去之后,剩下的就是慢慢的等待了。感觉有希望进入面试考核的考生在这个期间里要紧紧把握机会,对专业必看书籍,杂志以及必考知识点进行扫盲,对报考导师及报考学院专家的主要论文进行简单梳理,以准备专业考核面试。专业复试是申请考核的关键一环,是否录取,可以说80%—90%取决于这一环节。它包括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其中,专业面试是重中之重。专业面试包括专业英语和综合面试。面试时被的重点一般围绕硕士论文、科研成果和攻博计划来问。现在大部分院校采取抽题的形式来回答,这无疑增加了面试的难度。建议多关注时政热点,对专业经典教材框架熟练,对专业前沿掌握得当,那么抽到的题目即使自己不太了解,也可以旁征博引,不至于让场面太过尴尬。老师更想从你的回答里听出你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因为从你张口回答问题的那一刻起,你是否认真看书了,老师们一听便知,所以,看书很必要!申请考核申请考核的面试比例一般较高,300%-600%很常见,刷的人也很多,因此专业面试务必要重视起来!只要能进入面试环节,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试表现的好与坏,关系着最终的结果。申请考核结果出来后,结果如果不大理想也不用太伤心难过,因为有些学校还会有二次招生的机会,如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二次补录基本也是针对第一次申请考核未能通过的考生;也有的学校会再组织普通招考的考试,这都是考生难得的机会。机会到底能否把握住,还是要取决于考生复习的效果。最后补充一下,有些同学会问到,自己本硕学校差能不能申请考核,我个人认为硕士背景和科研论文你必须占一项,如果没有,建议慎重。不过申请考核不用像初试那样折腾,有精力有金钱的话,多报几个学校也未尝不可。在报考前,尽量能够得到报考老师积极准确的答复。成功没有捷径可言,申请考核虽一定程度降低了考生的复习强度,但它绝不是你不学无术还想要成功的托辞。要想最终能够成功录取,稳扎稳打,认真复习,结果都不会很差!加油,考博的人儿!
现在马上就要进入10月份,很多高校今年的博士录取招生简章陆续公布,而从今年很多大学的博士招生简章来看,基本上很多高校都取消了统考考试,基本上都是申请考核。这对于一些毕业于名校的普通硕士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些毕业名校的硕士申请考核非常有优势,但是另一些普通大学毕业的硕士却比较困难,想申请考核成功并不容易。那么对于这些想读博的普通学校毕业的硕士而言该怎么办呢?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学校期间尽量出科研成果。现在高校博士申请考核基本上都是看重论文,很少看重课题。因此作为普通大学的硕士如果还没有毕业,那么就需要在上学期间多出一些科研成果,多发一些好的期刊论文。而从现在申请考核情况来看,基本上需要有两篇不错的文章,才可以顺利参加申请考核。否则即使有一篇也很难有机会被录取。第二,提前准备报考学校考试。虽然不少大学现在施行的是申请考核制,但是不同的大学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一些大学完全看学生的科研成果,但是还是有些学校会比较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些高校一般会根据学生的申请考核材料给学生一定的分值,然后学生去参加考试,最后根据材料分和考试分来择优录取。因此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的硕士而言,虽然科研成果一般,但是也可以通过笔试成绩来提高自己被录取的机会。第三,提前联系导师。在博士考试当中导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博士报名中,要提前联系导师,尽量选择一些不太热门的导师,这样考试不会竞争太激烈,考试压力不会那么大。而联系导师一般是在招生简章出来之前进行联系,询问导师是否有名额,询问导师报考人数的多少。这样才可以避免考试进面试后被刷的情况出现。随着博士录取申请考核制的推行,有博士统考的学校越来越少,读博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作为普通大学的硕士,如果想读博就需要提前做到上述几点,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
先来说说我的基本情况。本科师范类双非,211硕士。2012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苏州一所高职院校工作。工作后结婚生子,教学工作也基本按部就班。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眼就望到头了,想做些改变,于是从2015年开始决定考博。两次初试第一被刷,历经5年终于上岸。我把在职考博5年来的心路历程跟大家分享,一些走过的弯路也希望可以给后来人一些启发。一、2015年一战第一年决定考的时候,首选的是硕士毕业学校,一是离家和工作的地方近,二是学校的老师有认识的。但是我硕导走的行政路线,不是博导,这样我就需要重新找博导。毕竟是自己的母校,老师也很容易联系好了,他当时手上有个教育部课题要结项,直接帮他一起做。另一边我自己也要复习,最担心还是英语。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但是硕士期间因为免修,不用学,工作以后又用不上,完全丢掉了。所以当年复习的时候重点是英语,找英语App、买真题集,从单词到语法,以及最后做真题,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是往往事情的发展不是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原本担心的英语考了72分(满分100),原本觉得很稳的导师却因为名额限制,不招定向在职的,只能临时换导师,结果可想而知。二、2016年二战因为从一开始就考虑工作和家庭的原因,想着考当地的学校,外地的学校就没考虑。第二年开始之前联系的导师还是没有在职的名额(后来直到退休都没招在职的),只能联系其它学校和导师。因为不想离家太远,选了隔壁城市的一所学校。导师并不认识,如果说有什么渊源的话,就是他从我本科学校出来的。时间很仓促,没有和导师很好联系,稀里糊涂地就开始复习考试了,结果初试考了专业第一。面试的时候,导师问我愿不愿意全脱产,原来他身边跟着一个访问学者,今年也考了,定向在职只有一个名额。我没同意脱产,尽管考了第一,第二年就这样结束了。三、2017年三战因为有了上一年初试第一的经历,这一年很自然的还是考了之前的学校。联系的导师和我本人都不是很喜欢沟通的人,这一年断断续续有过交流,但是不多,可能也为后面的失利埋下伏笔。这一年依然认真在复习准备,依然考了初试专业第一。面试之前,从人之常情考虑,想着连续两年第一,怎么着也该要我了吧,后来证明我想多了。面试依然照常进行,也有可能是我的想法过于简单,准备的不充分,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英语口语表现很差。后来的结果是依然被刷,最终录取的是他们本校毕业的一个学生。四、2018年四战尽管前面三年的经历不是很愉快,但是因为是在职考博,有工作,而且工作表现也还可以,所以对于考博就变佛系了。这一年依然在考,不过基于前面两年初试第一都没要我,之前的学校再考也没意思,又开始重新选学校了。想着与其都这样了,不如考个好点的。这一年选了一所省内专业靠前的学校和导师,尤其是导师有一定的知名度。因为是第一次联系他,排队现象在所难免。导师直接说没名额,联系他的有20多个人。但是没关系,佛系嘛,第一年就当混个脸熟吧,依然报名了。从2018年开始,大多学校博士考试改为申请考核制,初试只看科研成果。这一年我的成果不多,没有获得进入第二轮的机会。五、2019年五战这一年依然继续,不过准备的要充分点,感觉会有那么一点希望。一是这一年发了核刊,另外写了本书打算出版(最终在2020年出版),不管怎样,科研成果有了;二是利用开会、培训的机会制造和导师见面的机会,混个眼熟;三是参加了联系学校举办的专业比赛,最终拿了特等奖,而且导师是评委,至少证明了我的实力。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今年受疫情影响,导师招生名额增加了一个。原本只招一个,现在招两个。再加上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录取也就顺理成章了。六、总结就我所知,1年2年考博算正常的,3年可能也有,但是像我这样考了5年才上岸的估计少数。事后反思,真的走了很多弯路。由于篇幅限制,不多说了,只总结几点,供后来人参考。一是选对导师很重要,导师要明确要你,基本没问题,没名额或者不想要你,考得再好也没用。二是坚持下来很重要,如果想要继续读书,不管什么困难坚持下来。在这期间,要制造机会和导师熟悉。三是在职考博工作不能放弃。我15年考博的想法是出点成果评副高,没考上我的工作也没放弃,科研、课题、比赛等,目前我的成果已经够评副高了。心心念念5年的博士通知书终于拿到了!但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我用了5年来考,估计还需要5年才能毕业。原来打算读博评个副教授,现在我的目标是读完博,评正高!哈哈,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博士在就读期间会有什么补助?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这所学校名气还可以,不过博士生的收入实在是不敢恭维——走的是教育部最低标准。在施一公等先生的推动下,李克强总理的关心下,博士生的收入比以前好,教育部名人规定部属高校博士生的一年的补助为15000元,这也是教育部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最低标准下,各个高校博士生的收入就要看每个大学的情况了。人民大学文科博士生一个月1500元,一年发十个月,一年就是最低标准15000元。北京大学财大气粗,文科博士生一个月据说有好几千。另外,据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月收入都比人大高,一些非部属高校如北京市管的院校的博士生收入比较高,如首都师范大学。这都是国家发的补助,其实博士生除了给老师干活挣劳务费,还有很多兼职可以供选择。据我所知,在北京每年四五月份时候是高三的补习高峰期,高三的价格大概是一个小时一百多一些。一些出版公司、公号等也会有一些兼职(写稿、或者校对等),只要你时间足够且不偷懒,挣钱的方式很多。另外,不得不说一下,文科和理工科的博士收入差别是很大的。笔者认识一位西南地区某985高校就读理科的博士生,他们是国家、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四方面都发给补助,一个月少则三千,多则近五千,不过理工科的博士生非常累,自由时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