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两个博士的婚后生活,正常人应该都会觉得他们是天天泡在实验室里面的学术情侣吧?但是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方向并不像我们所想的这样,要不然也不会有投笔从戎的成语,也不会有“学X救不了中国人”这样的梗出现了吧。甚至于还有很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后续直接转行去种地的案例都有,比如说有一位清华的女博士后,她在嫁给了一个人大的博士之后就没有选择做理论研究,而是两个人双双回家开始种地了。这位名叫石嫣的博士后其实并不是什么普通的学者,她一直以来都有在考察有机农场方面的内容,在她念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出国去考察过相关的项目了。只不过她考察的方向和普通的自动化农场有很大的差别,属于是更加立体化的那种。要知道我国的农业技术虽然很厉害,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小农经济,也就是说很难成为稳定的高产经济来源。但是这种她考察回来的模式就不一样了,虽然说对于农民的准入门槛变得更高了,但是后续的发展会更加多样化,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位博士后回国之后,就一直有一个开农场的梦,而她和丈夫结婚之后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于是干脆就放弃了自己的博士包袱,直接回家去开了农场。当然,她并没有单打独斗,而是开始训练周围的农民一起改变经营方式。她和自己的丈夫不仅是自己开办了很多连锁农场,吸引了很多有钱人来这里体验生活,同时还每年会培训超过200个农民一起学习更加经济的经营方法,甚至于因为自己这样的行为还获得了不少奖项,这样看来,他们回家去也不算是太浪费了。
时间进入2019年,中国高校在清退一些长期不来上课,不按时完成学业毕业的学生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这一年之内,国内将近30所名校清退了13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2019年还没有完全没有过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又一次公布自己的清退处理结果,在这次公布中,人发发学院清退了十多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我们仅仅通过公布的名字来看,就可以得知这些被清退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要说国内高校清退逾期不毕业的学生,其实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不过随着我国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到这到今年以来清退的毕业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今年清退的学生中,有2005年入学的一些学生,足以看得出前些年的清退力度,还是大不如今年的。我们可以相见,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可能在前些年毕业时拖延了十年之久的,这一情况,在今年过后应该会更加的严格。而且对于延期毕业的次数,恐怕在未来会缩短年限,不过研究生不能顺利毕业,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怪研究生本人。很多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比较冷门,或者是很难形成论文,尤其是在国际上的知名杂志上很难发表论文的话,就无法顺利毕业,在近些年国内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中,对于SCI论文的要求是部分高校的硬性指标,部分研究生确实不擅长这个,也不喜欢做虚假学术的,就他们的研究生毕业一而再的延期,最后不能顺利毕业导致被清退,还是非常遗憾的,毕竟这部分研究生确确实实在自己的专业上有在深耕,最终落了个清退的结果,还是比较遗憾的。不过针对这一现象,近些年的研究生毕业似乎有在放开对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好在是因为发表论文不合格导致清退的不是很多,但是延期毕业的确实不在少数,而且国内博士研究生的顺利毕业,导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权,这一点上来说,目前国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境遇还是比较尴尬的,其实很多国内的研究生是不乐意被清退的,最终被延期到不想毕业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本来觉得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该做的都做了,结果导师不同意毕业,最终和导师闹掰从而不去上课的,确实有,这些人其实放弃了自己之前的努力,这一决定可能在外界看起来有些草率的,不过外界是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的境遇的。和国内的研究生的清退不同的是,留学生的清退,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些留学生不愿意来上课,或者是到毕业期限了,这些留学生可能连最基本的学位论文都无法完成,甚至是不乐意完成的那种,以前可能很多学校会把这部分留学生想方设法的给送出去,并且让他们顺利毕业,但是近些年以来,这部分留学生不愿意继续上学之后就连联系方式都不给学校留一个,学校就是想送他们毕业,都无法完成。不过今年和往年对比有所不同的是,针对这部分不能联系到的留学生,直接给出清退的公告,还是动了真格的,往年国内高校对于这些留学生真的是太客气的,虽然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好客的,但是对于这部分不尊重主人的客人,完全没有必要太客气,而且这部分留学生的博士研究生资格大都是国内高校“馈赠”给他们的,结果这一非常珍贵的继续教育机会,被这些留学生随意的丢弃,真的是太令人心痛了,在往年可能会继续保留这部分人的学习资格的,结果今年多所高校果断坚决的清退,还是相当的痛快的!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实力强大,大师辈出,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一起来看下中国人民大学的这四个“王牌”专业,个个出类拔萃,毕业薪酬还剽悍。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的金融界历来被视为老大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土鳖和海龟。是全国金融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是人大前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前会长,也是中国金融学会历任会长中唯一一位学者会长(其余都是由在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国内很多金融界著名学者都是在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攻读的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大金融设有实验班,是从所有硕士生中严格选拔出来的,其就业形势非常好,完全可以和北大清华相比。普通班的情况也很好,人大金融学硕士生找工作的情况在整个人大都是数一数二的。从这几年来看,进入国际级大投资银行的每年都有,比如高盛,摩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是国内顶尖水平的,综合实力全国第一,就业前景相当好。经济学院是新中国经济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七十五年来年来始终走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研究的前列。在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均获评A+,人大的经济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大是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奠定者之一,几十年来,一直引领着经济学的发展,从人大毕业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和口碑都特别好,就业面比较广。法学最新一轮教育部官方的学科评估中,人大法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应该说是相当优秀。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共有9个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其中就包括法学。因此人民大学法学院在中国的法学界中话语权都是很大的,教学水平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人大法学院是人民大学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是新中国建立的“五院四系”——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而“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人大法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大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在劳动人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在不同的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有所不同。比如劳动人事学院是经济和管理下的HRM,公共管理学院侧重公共部门的HRM,商学院侧重营利性组织的HRM。录取分数都很高,劳动人事学院的HRM是国内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也是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录取分数也特别高,无论在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阶段,录取的竞争都是最激烈的。但也是含金量最高的,最被领域内认可的。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HRM也更有特点,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在国内还很强大,专业实力至少在前三,毕业后也都去了大型的公司,薪酬待遇也还不错。以上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四个“王牌”专业,个个都是“顶呱呱”,毕业薪酬还剽悍
前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我们都知道中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所有适龄的孩子都必须要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大大保障了中国孩子的学习权,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于教育的看重,对于培养人才的决心,而一般来讲我们都要经历几个学习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等,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而对于我国目前来讲,我国的博士人员占比总人口数量仅为两千分之一,呈现金字塔形,站的越高处的人,数量越少,所以博士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人才中的人才。在平常人看来,博士最好的出路,要么就是高校教书,要么就是进行科研工作等等,反正是做一些很高端的工作。但是在我国却有这样一位清华的女博士,她后来嫁给了一个人大的博士,后面两个人共同回了农村种地,9年后他们的生活怎样了呢?这个女生名叫石嫣,她从小开始就是个学霸,是人民大学的博士,清华大学的博士后,这两所学校对于普通人群来讲,要进里面的本科都非常的难,更别说是博士和博士后了吧。她的研究方向是可持续农业与公平贸易,所以对于农业本来就有自己的看法,也一直在寻求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的时候,她获得了去美国公费实习的机会,别人留学都是去上课,她留学可不一样。她去了美国之后,真正的就化身为一个“农家小妹”,除了正常的双休日,石嫣每天都要从早上7点开始去地里干活,那时候她在一个叫地升农场的生态农场里面研究一种新型的农场经营模式,这可不是一般的农场,在这里石嫣都不禁要感叹,“原来可以这样做农民”,那么她为何要这样讲呢?原来这个农场里面暗藏玄机,强调的最重要的就是环保,里面不使用农药,除草剂等等这些污染环境的东西。里面养了一些诸如鸡和羊的牲畜,利用它们的粪便来给植物提供养分,烂在地上的菜叶以及剩下的食物也拿来经过发酵之后使用,这就形成了一个人为的生态系统的循环。在这个农场还有一个很棒的模式,那就是采用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也就是说农业所产生的费用由社区来一起承担风险,这样就将成本压到了最低,就这样石嫣在这个农场工作了6个月。回到中国后,石嫣就决定,投身于农业,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家里人十分的不愿意。但是她却很坚定,刚开始她和自己的博士导师床办了“小毛驴市民农园”,也正是在这个农园,她收获了爱情,而且在这里她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她的另一半叫程存旺,之前也是人民大学的一位博士生,他研究的方向是农业的环保和农业、食品安全问题,这和石嫣的类似。两人平时就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两人志同道合后来投身于农业,为了照顾好“小毛驴”,程存旺还休学了一年,就这样两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9年后他们最终真的在基地里实现了生态循环,而且实行的是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现在的项目已经有300-500家,年收入突破了900万元,很好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结语除了完成自己的项目之外,石嫣和丈夫程存旺还会培养一批批的新农人,真正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更好地保护了环境。这样的成果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也因此在2016年石嫣还被选为了全国青年领袖,中国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农业才能够有质的飞跃!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学历成为人们在找工作时候的第一块敲门砖,很多大型的公司在招聘人员的时候,都会先看看面试者的学历。而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会选择相对大型的公司,作为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但是人各有志,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写字楼里做一位身穿工装的白领。这位清华的女博士后面对镜头时说:“我喜欢做一位农民,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这就是我能想象得到最幸福的事情。”石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北京姑娘,在11年前,她就已经获得了人大的博士、清华的博士后学位,毕业之后的前途可想而知,一定会顺风顺水。但是一次赴美“务农”留学,改变了她的想法,也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留学回国之后,石嫣创办了以社区为支持的农业基础模式的农场,并且在2011年的时候,嫁给了同样是人大毕业的博士后,夫妻二人经过一系列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一起回到农场去种地,如今已经过去9年了,他们的生活到底过得怎么样了呢?石嫣所学习的方向一直都与农业有关,在2006年的时候,她在博士期间下乡进行农村调研,渐渐形成了对乡村发展的基本观点。在2008年的时候,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美国“地升农场”公费学习的机会。在到达美国之后,她就开始了自己的研制农场模式之路,本以为来到农场之后只是走走形式,但是没想到,来到农场之后,她每天都需要工作,除了双休日的时候可以休憩,其余的时间都需要早出晚归,在地升农场里学习先进的技术。对于自己在农产的实习,石嫣总结出两个关键点,首先就是,这个农产一直在强调有机环保的理念,将动物排出的粪便作为肥料,进行合理的运用。还强调循环可持续发展,对垃圾进行分类,将不吃或者是有损坏的菜,进行二次发酵,第二年可以当作肥料。其次,地升农产采用的是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模式,使农场在经营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损失,同时也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在农作物播种之前,消费者可以提前将买卖金额预支给农民。石嫣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农场也可以这么经营。如今,他们夫妻二人在中国经营的小农场已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循环,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带领下,整个公司社区已经在全国拓展出几百家,每年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900万元。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人各有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办公室里工作。石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博士在就读期间会有什么补助?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这所学校名气还可以,不过博士生的收入实在是不敢恭维——走的是教育部最低标准。在施一公等先生的推动下,李克强总理的关心下,博士生的收入比以前好,教育部名人规定部属高校博士生的一年的补助为15000元,这也是教育部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最低标准下,各个高校博士生的收入就要看每个大学的情况了。人民大学文科博士生一个月1500元,一年发十个月,一年就是最低标准15000元。北京大学财大气粗,文科博士生一个月据说有好几千。另外,据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月收入都比人大高,一些非部属高校如北京市管的院校的博士生收入比较高,如首都师范大学。这都是国家发的补助,其实博士生除了给老师干活挣劳务费,还有很多兼职可以供选择。据我所知,在北京每年四五月份时候是高三的补习高峰期,高三的价格大概是一个小时一百多一些。一些出版公司、公号等也会有一些兼职(写稿、或者校对等),只要你时间足够且不偷懒,挣钱的方式很多。另外,不得不说一下,文科和理工科的博士收入差别是很大的。笔者认识一位西南地区某985高校就读理科的博士生,他们是国家、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四方面都发给补助,一个月少则三千,多则近五千,不过理工科的博士生非常累,自由时间少。
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为了享乐、是逃避责任?最近,人大博士、经济学家储殷在节目中的言论让网友吵翻了天,不少网友回应:现实让你闭嘴“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不生育是有助于享乐的,是有助于短期体验的,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在没有足够的传统和道德的压力下,他会优先选择不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不生孩子是遗憾,是对这种乐享主义的一种抵制。”此外,储殷还表示,年轻人不生孩子其实是一种享乐主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生孩子你年轻时爽了,我生了孩子,四十年后,我孩子还要给你养老,这不公平。首先,我是“部分支持”储教授观点的,我们说生老病死,如果生都没有了,社会怎么能够正常的运转下去呢,我们还怎么能够在这里讨论该不该生孩子的问题呢,这样一来不就没得玩了对吧。但,年轻人就应该生孩子这句话,可能要换一个说法,比如趁着年轻生孩子,对个人是有好处的,孩子大了你还没老,多好的一幕,孩子还没长大,你就老了,孩子还养不活自己的时候,你就要让他给你养老了,这确实不合适。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就有些不太入耳了,生不生孩子是个人家庭观的问题,孝不孝这是道德的问题,前往别牵强划等号,那会给人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如果有些人选择不生孩子,我不会去干预,毕竟那是人家自己的事,但假若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不生孩子,达到了一个很危险比例的时候,那当然就是全社会的事了,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缘由,说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享乐主义这一些就有些片面了,反而我觉得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恰恰可能是责任心很重,不愿意将就,更迫切希望给自己的下一代造就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才选择暂时不生。比方说现在年轻人所面对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和医疗。以前我也不太理解丁克一族,认为人生在世,没有孩子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生孩子,是彼此成就,而不是累赘,直至我结婚生孩子面对着种种压力之后,我才恍然。结婚就必须面对买房,高额的房价令人畏惧,穷极一生挣的钱,竟还不够买下一间厕所,而孩子从一出生就得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事,孩子的奶粉、纸尿裤、玩具、衣服这些日常开销,早教班,上学后要上各种培训班,一年几万不等,再者父母年迈和医疗的问题,动辄几千至几万不等,想必大家都应该清楚。所以,当面对生育率下降,还有社会老年化问题的困境时,请不要把矛头对准年轻人,因为他们并不是始作俑者,而是受害者,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转移到经济上和政策上,舆论上为他们“松绑”当然,这储教授他参与的是一档辩论节目,我向来对辩论保留着谨慎的态度,对当下的节目更是保留着一种不较真的心态,为辩论而辩论,为话题而话题,只会拼命的支持一种观点,这本身就容易令人偏激,所谓的“生孩子就对,不生孩子就不对”这仅仅是一道辩题,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2020年的高考马上就要来临,虽然今年的形势不同于往年,但是该升学的还要升学,该上班的还要上班,疫情结束毕竟要回归于平静。昨天和朋友网上聊天说起孩子上大学的事,朋友家孩子今年就是高三生,天天在家上网课,作为家长不敢在家大声说话,更不敢有任何举动。孩子成了家庭中的防控对象,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主。现在孩子的成绩考清华北大有点悬,重点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浙大为目标,孩子的压力也很大,每天对着电脑学习,对身体特别是眼睛特别不好,每天网课下来都喊眼睛不舒服,真的很替孩子着急。可是疫情当下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让孩子自己克服了,作为家长只能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其他只能凭孩子的努力了。现在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基本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截至2018年6月,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6个教学单位(23个学院、3个研究院)、25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苏州校区、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其中自主专业35个、交叉学科9个、专业学位22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5个(其中自主专业32个、交叉学科7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截至2018年6月,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包括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类、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9个学科排名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1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港澳台地区25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人民大学不仅硬件过硬,软件也是让其他高校羡慕。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一直比较靠前。同时人大的就业率很高,据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就业报告数据,2017届毕业生共计7203人,总体就业率为98.56%。其中,本科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3045人,就业率为97.14%;硕士毕业生3400人,就业率为99.56%;博士毕业生758人,就业率为99.74%。就业单位都是人人羡慕的部门。所以说中国人大真的不错,就看你有没有能力考上了。希望美梦成真。
如果说起博士后的话,大家认为他们的职业都是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这种高级知识分子一般都是做研究工作的,所以提起那些博士后,我们联想到的要么是架着眼镜的学者,要么是在实验室当中努力的研究员。但是也有一句话叫做人各有志,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一辈子耗在办公室当中的,比如曾经就有一位嫁给人大博士的清华女博士后,他们两个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在一起后,并没有去天天写论文发表文章搞讲座,而是双双回家开始务农了。那么两个博士下乡种田,9年过去了,现在成果如何呢?其实这会嫁人的清华女博士后名叫石嫣,她并不是那种想一套做一套的人,而是在回家务农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因为她在念书的时候,就曾经到外国去考察过非常先进的有机农场项目。大家要知道,虽然现在中国的农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但事实上在各种经营理念上还属于非常原始的状态,比如农民种地就只惦记着那一点果实,靠出售成品赚钱,不仅生产周期非常长,而且还经常会产生各种运输过程当中的浪费。但是这对博士后和她的丈夫所做的农场项目,就不单单是种地那么简单了,现在最先进的有机农场往往会将采摘园等等娱乐项目,和种地结合在一起。就连种植的农作物也是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大米、小麦、玉米等等主食作物。因为那些东西完全可以挪到大面积的机械化农场当中,用更低的成本生产,而人力操作的部分则可以经营成多样化的产业。目前他们每年都会培养出几百名拥有这种先进知识理念的农民,而收入也早早就达到了几百万,这样看来知识改变命运,果然是真的。
博士期间发表13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9篇论文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11次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完成海报报告,并有5次获奖、曾获2015年优秀研究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位热爱物理、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在科研学术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人大人,就是2019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理学院物理系2016级博士生王聪。2010-2020,热爱指引物理前行路2010年入学,10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的王聪,将人大校园视为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几乎把所有男生宿舍都住遍了”,王聪笑称。2019年是王聪从事物理学习的第十年,这一年他在A类期刊上发表了8篇SCI,“热爱”是王聪为什么能坚持十年物理学习的第一个答案。从高中就对物理抱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大学进入物理系接受深入的学习后,王聪坚定了自己从事物理研究的理想。“从事科研工作,喜欢是首要的,如果你根本不喜欢你研究的课题或者专业方向,那研究就成了一项消耗、磨损人的工作。”2012年是王聪本科学习期间重要的一年,他主导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了解前沿物理研究的基础上并将部分假设付诸实践。“那次获得了国家级的优秀结项,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科研成果给我的正向激励,也让我与我的导师季威教授有了深入接触。”时隔一年,季威老师组在《科学》发表了研究论文,这样的科研成果深深震撼了他,他选择保研至本校物理系,进入季威老师组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一开始没打算继续读博,但是在硕士的两年一直没能发出文章来,我就选择了转博。”王聪至今仍能回想起未能顺利发表文章的那段沮丧、焦虑和迷茫的日子。(季威老师组同学合影,左三为王聪)“万事开头难,我告诉自己第一篇文章越难,我就越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把它做出来。”面对这样的压力,王聪并没有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了下去,研究方向是计算物理的他,研究成果最终于2017年在A类期刊上发表成功,之后其理论预测结果被国内外顶尖教授团队的实验工作证实。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收获第一篇SCI的心情,“很激动、很开心,当天晚上就和朋友去吃了火锅庆祝”。第一篇文章的成功发表是他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坚持不懈钻研的回报。“其实科研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正向激励,你从中能获得不断被肯定、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王聪认为热爱和坚持是互为养料的,热爱指引他在物理学习这条路上坚持前行,专注于、专心于物理学习,而科研给他的回馈又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份热爱。十年磨一剑,理论突破源于厚积薄发王聪从事计算物理方向的研究,进行应用大规模并行计算,2018年在发表4篇高水平SCI论文后,他在导师季威教授的指导下,决心向“双层CrI3材料中反铁磁性来源的问题”发起挑战。这在磁性二维材料物理领域中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国际性难题,《自然》《科学》杂志及其子刊就这一问题刊载过多篇重要文章,但都未能提供解决方法。王聪凭着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全力以赴钻研这个难题,就连春节假期都留在学校。但是经过许多不眠之夜,仍没有看见破解难题的曙光。直到2018年3月的一个深夜,他的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想起了自己在一年前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王聪觉得那个工作中的核心结论也许就是这个难题的答案。季威教授支持王聪的想法,在他的指导下,王聪抓紧进行验证计算,又在实验室度过了许多夜晚。最终结果正如他们所料,他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答案,“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一次,他仿佛就是发现桃花源的那个渔夫,从“初极狭”渐入佳境,直到“豁然开朗”。这一国际磁性二维材料领域的棘手难题终于被人大物理人率先攻克。随后,该理论预测结果被该理论预测结果分别被复旦大学吴施伟教授团队及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P. Maletinsky教授团队的实验工作所证实,他们的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与《科学》上。这个难题的解决,是王聪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飞跃,也让他切身体悟到万千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理in人大,普通生活也丰富多彩王聪本科期间是班长,“当时很喜欢和同学们到处玩儿”。就读博士后,他大多时间都在办公室中从事计算和科研写作等,“一周大多数时间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和办公室,但是我会给自己放松休息的时间”。王聪喜欢打羽毛球,而他也将羽毛球作为自己放松压力的重要方式。“博士群体压力大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不要积攒压力,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排解压力的时间。”他每周会拿出一天作为休息日,选择与好友小聚或自己去看场电影,“看电影可以给我两个小时放空自己的时间”。其他时间则严格执行晚上十二点入睡、早上八点左右起床的工作时间,“其实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就像我每天早上都会看一下昨天的数据怎么样,有没有新的东西一样”。王聪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制定每天的计划表,并将复杂、艰难的科研工作拆分成每天要做的任务,从容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课题。“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平时也会刷微博、看知乎和逛B站。”王聪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看作无数生活姿态的一种,在科研之外,他也不断充实自己生命的厚度,丰富人生的色彩。从年少的热爱到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仍奋进在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采写:崔梦瑶 编辑:林洁 欣欣蔡 设计:冯文涵 特别支持:学生处 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