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参进出口三七分人参为名贵中药材,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和销售人参及其制品。我国是人参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吉林省为我国人参生产第一大省,全国超过70%的人参产自吉林。2019年吉林省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吉林省的人参产业产值力争突破800亿元;到2025年,人参产业产值力争实现1200亿元,人参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80%以上。我国人参产量处于世界前列,进出口量比例三七分,2019年人参出口量占比达到69.87%,2020年第一季度占比上升为76.91%。从具体进出口量与进出口金额看,人参的进出口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参出口数量为3578.95吨,约为进口数量的2.32倍,出口额达到13854.95万美元,约为进口金额的1.81倍。我国人参行业处于贸易顺差状态。2018-2020年我国人参行业贸易顺差不断下降。2019年,中国人参行业贸易顺差为6212.39万美元。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中国人参行业仅实现贸易顺差870.11万美元。我国人参主要向美国进口分国别来看我国人参行业进口情况,2019年,我国人参进口国家仅有3个。北美地区的西洋参发展较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终端市场份额。原人参深受中国人等东方人的喜爱;2019年我国进口美国人参数量达到1304.22吨,进口金额达4172.15万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一半以上,排列第一;其次向韩国进口人参46.69吨,进口金额达1978.26万美元,占比26%。主要出口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出口方面,2019年,我国人参出口国家较多,达到44个。但是集中度较高,出口量TOP10的国家出口总金额达13654.67万美元,占比达99%;分国别来看,出口日本的人参金额共计5320.74万美元,占比达到38.40%,排列第一;其次是中国香港,出口金额达3407.62万美元,占比达24.59%。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人参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全覆盖人参产业链属于农业产业链的一种。它是根据人参生产、加工与销售的技术经济和信息流程形成的一条由多个环节或多部门构成的产业链,是由与人参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产业体系。人参行业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人参种植业,主体为参农及人参种植企业;中游为人参加工企业,主要包括人参初加工企业及人参深加工企业;行业下游为人参的流通与销售,主要包括中药企业、人参产品消费者两大类,其中中药企业将人参作为药品原材料,消费者则直接使用各类人参用品,包括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我国人参行业发展现状——区域集中度高,吉林省主导地位明显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受其生长环境等的影响,我国人参的种植以东三省为主,东北人参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其中吉林省依托长白山沿线适宜的种植环境,其种植面积最大。2018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参产量总计约为45148吨。其中,吉林省人参产量36103吨,在东北三省人参总产量中占比约80%;黑龙江与辽宁省人参产量分别为5329吨、3716吨,占比均在10%左右,与吉林省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人参主产区东北三省中吉林省人参产量占据明显主导地位。——人参产量与种植面积均稳步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参主要产区基本集中在东北三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2016-2018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参产量逐年增长。2018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参产量总计约为45148万吨,较2017年增加2412吨,同比增长5.64%。结合目前我国人参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测算,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参产量大致在47000吨左右。种植面积方面,目前我国东北三省中只有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在2019年统计年鉴中对其2016-2018年人参播种面积进行了统计。2016-2018年,我国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人参播种面积均稳步增长。2018年我国吉林省人参播种面积为9801公顷,每公顷产量3.68吨;黑龙江省人参播种面积达到3105公顷,每公顷产量1.72吨。结合目前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人参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进行测算,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人参播种面积大致在11329公顷、3855公顷左右。此外,由于我国辽宁省与黑龙江省人参情况类似,因此按每公顷人参生产量1.72吨计算,再结合对辽宁省2019年人参产量的测算结果(根据2016-2018年辽宁省人参产量两年复合增长率初步估计2019年辽宁省人参产量为7859吨),2019年我国辽宁省人参播种面积约为4569公顷(7859吨÷1.72吨/公顷)。综合来看,2019年估计我国东北三省人参播种总面积达到19753公顷。——我国人参行业在国际人参贸易中地位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在全球人参贸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联合国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人参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8.9亿美元,贡献自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2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比20.45%,排名全球第二(中国香港以超过2亿美元人参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全球第一)。此外,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人参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5亿美元。由于目前联合国数据中心尚未显示2019年全球所有国家人参进出口情况,按2018年全球人参进出口贸易总额情况进行初步估计,2019年中国大陆人参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比约为24%左右。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国和韩国是主要的人参产出国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人参主要出产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此外还有美国和加拿大。产于中国东北的叫“关东人参”或长白山人参、吉林人参;产于朝鲜、韩国的叫“高丽参”;产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叫“西洋参”,其皂苷种类和人参略有差异。韩国“高丽参”的栽培种植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韩国的锦山、扶余、忠南、庆北等地,人参产业在韩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视为韩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目前全球人参产量在80000吨左右,我国与韩国是世界主要的鲜参产出国,产量合计占到世界总量的90%左右,中国、韩国、加拿大和美国四个国家的产量则占全世界产量的99%以上。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19年,韩国人参产量达到25110吨。根据吉林、辽宁、黑龙江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人参产量合计达到4.6万吨以上。中国和韩国是主要的人参市场2017-2019年,全球人参行业市场规模维持在79亿美元上下波动,2019年,全球人参行业市场规模为76.1亿美元。其中,中国和韩国是主要人参市场,其次为日本和欧盟地区。2019年我国人参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220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重为42.0%,人参在我国的主要用途为中药材。中国人参以初级加工为主,产量大但附加值低,而且下游市场开发不足,消费场景有限。韩国人参基本自产自销,目前,韩国年均人参消费量在2.3万吨左右。随着近年来消费者养生意识的增强,人参产品也愈发受到市场关注。2019年韩国人参产业市场规模达2万亿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2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重为22.9%。韩国人参产品不仅作为药品使用,也作为滋补品、食品、化妆品、美容护肤品和洗涤品的主要原料。韩国人参草药研究所由国家出资,主要开展针对人参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工作。锦山政府还积极引进大学和制药企业的力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通过高科技创新产品以增加效益,形成了一条研究开发人参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链条。加拿大、韩国、中国和美国是人参的主要出口国家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统计,2010-2019年,全球人参行业进出口重量呈现区间波动的态势,全球每年的人参交易量为8000吨左右,是全球药材贸易额最大的交易品种。2019年,全球人参行业进出口重量同比大幅度下滑,进口重量为5752.4吨,出口重量为5862.1吨。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统计,2019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全球最大的人参进口地区,进口总额达1.86亿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日本,进口总额为5455.66万美元。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统计,2019年,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人参出口地区,出口总额达9957.20万美元,排在第二位的是韩国,出口总额为8199.85万美元,中国香港、美国出口总额依次为6038.34万美元、4493.51万美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人参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以及人们对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深入认识,使国际市场中天然药物的用途和影响不断扩大,天然药物的优势和特色也越来越被世人重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加之人类疾病普的改变和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得传统中医药更加倍受青睐。天然中药材以其"安全、有效、价廉的特点"顺势而起,有了迅猛的发展,人参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需求不断扩大,国际贸易量大幅增加,价格回升。据悉,人参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在中国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一般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喜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排水性好、养料肥沃的砂质壤土;喜阴,凉爽而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有利;耐低温,忌强光直射,喜散射较弱的光照。人参的肉质根为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人参的茎、叶、花,果以及加工副产品都是轻工业的原料,可加工出诸如含有人参成分的烟、酒、茶、晶、膏等商品。人参栽培是农民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能给国家提供大量的税金和利润。人参目前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省。1、黑龙江省人参主产于:牡丹江、鸡西、沾河、逊克县等;人参产量占全国的25%。2、辽宁省人参主产于:桓仁县、新宾县;人参产量占全国的5%。3、吉林省人参主产于: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临江市、江源县、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安图县、敦化市、汪清县、珲春市、蛟河市、桦甸市。吉林省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人参产量占全国的70%,也成为振兴人参产业的重中之重。未来人参深加工产品大有市场可为当前我国从事人参食品及提取物生产的专业厂家少,规模小,品种单一,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据调查,目前我国人参食品、保健品的生产尚处在起始阶段,人参消费大多以原料参为主,深加工人参产品市场很少且无品牌优势效应,发展人参深加工产品大有市场可为。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年中国人参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参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一、整体市场规模2019年,我国人参行业鲜人参产量为5.29万吨,较2018年下降0.28万吨。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受人参市场价格下滑的影响,我国人参种植产值为75.86亿元,较2018年下降了8.43亿元。图表:人参行业种植环节产值数据统计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整理欲了解关于人参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人参研究报告_2020-2025年中国人参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_中国行业研究网》。
我国是人参生产大国,也是人参净出口大国,2019年,我国人参出口量增长较快,人参出口市场发展良好。出口数量大幅回升人参的药用功能在全球闻名遐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以及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参生产大国,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人参净出口国之一。2017-2019年,我国人参行业净出口量和净出口呈现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人参行业出口数量为3578.95吨,出口额达到13854.95万美元。2020年1-3月,中国人参行业出口数量为557.72吨,出口额达到1984.65万美元。出口多在亚太地区2019年,我国人参出口国家/地区较多,达到44个。按出口量来看,出口日本的人参共计1091.97吨,占2019年总出口量的30.51%,排列第一;其次是中国香港,其出口数量为1068.99吨,占2019年总出口量的29.87%。一般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2019年,中国人参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保税监管场所进出货物、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来料加工贸易;其中,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其出口数量达到2702.91吨,占总出口数量的75.52%;其次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其出口数量达到810.55吨,占总出口数量的22.65%。广东成出口大省2019年,中国共有23个省市向外出口人参。从出口数量角度来看,广东省的出口数量达到1232.46吨,占2019年总出口量的34.44%,高居首位;其次是天津市和吉林省,出口数量分别为628.56吨和539.50吨,分别占2019年总出口量的17.56%和15.07%。出口价格跌破4万美元/吨结合中国人参行业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来看,2017-2020年1-3月的人参平均出口价格整体呈现逐年下降变化态势,其中2019年我国人参行业的平均出口价格为3.87万美元/吨;2020年1-3月的我国人参行业的平均出口价格为3.56万美元/吨。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11月24日至25日,副省长王庭凯到我市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食品药品安全、人参产业发展和市场监管、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等工作进行调研。市委书记高志国,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平参加活动。王庭凯首先来到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查看企业搬迁改造,详细了解厂区建设、设备安装、安全生产和生产经营情况。他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化工产业规划,切实从源头防控风险。要抢抓市场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争取尽快投产达效。在通化安睿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宝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医药企业,王庭凯不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详细了解药品安全生产、药物研发、企业检测中心和生产线等情况,对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王庭凯指出,要着力在研发、利用、整合、提升上下功夫,在中药、生物制药、化学药与保健食品等方面求突破,强化科技创新、药品研发、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水平,不断壮大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在快大人参产业园、东方红西洋参药业有限公司、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益盛汉参产业园、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王庭凯详细了解人参市场监管和人参产业发展情况,实地查看交易市场和生产车间。调研期间,王庭凯组织召开座谈会,对我市支持人参产业发展、加强人参市场监管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王庭凯强调,一要充分利用好人参资源优势,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推动人参产业加快发展。二要坚持整治和疏导并重,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积极研究制定人参产业发展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整治市场乱象,保证人参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市场开拓作用,塑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形象。四要优先治理供给侧矛盾,坚持人参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细化、产业集约化、经营品牌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人参产品质量。五要提升人参产业价值总量,全面推进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人参产业价值总体提升。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药监局有关负责同志,副市长蒋海燕,市直相关部门及集安市、通化县、东昌区、通化医药高新区负责同志参加活动。记者:郭润卿(通化日报)主审:赵成洪审核:宋振宇编辑:徐基砝 赵子程校对:刘力萱【来源:通化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记者 | 梁昌均编辑 | 王子辰短短11个交易日,白马股康美药业(600518.SH)股价就累计下跌达43%,市值蒸发近458亿元。这场噩梦看似突然,实际却并不意外。康美药业的闪崩指向再次被质疑涉嫌财务造假,包括以“东北三宝”之首的人参为核心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十余年前,这家来自广东的企业进军东北,并逐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人参产业链,但其业绩表现不佳,资产高企却从未减值。那么,康美药业的人参种植情况到底如何?人参行情又是怎样?界面新闻记者近日在吉林省集安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希望揭开康美药业“神秘”人参资产的一角。界面新闻发现,康美药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心部分林下参损耗高,且估值存疑,而种植园参基地也存在产量不佳、管理不善等问题。康美药业的人参,是否如水产第一股獐子岛跑路的扇贝,被做空机构盯上的辉山乳业的奶牛,亦或是更早前的蓝田股份的鱼?核心资产林下参:损耗高、估值存疑在人参的品类中,野山参药用价值最高,但已近乎绝迹,2005年新版《中国药典》就已将山参删去改以林下参作为药用品种。林下参是人工将参籽散播到乔木、灌木、杂草组成的针阔叶混交的森林中,纯自然生长10到20年,是最接近野山参的人参种类。康美药业从2014年开始有计划地投资林下参。该年6月,康美药业董事会通过有关议案,计划投资8亿元收购参龄12-20年以上林下参约600万条。截至该年底,公司已累计投入近9.12亿元收购参龄15年以上的林下参。次年4月,康美药业又发起二期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收购参龄12-15年林下参约350万条。截至2015年底,公司林下参项目已累计投入近19.42亿元。这带来的结果是康美药业消耗性生物资产持续飙升,林下参也逐渐成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心。截至去年底,公司林下参的账面价值达28.48亿元,占同期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的比重高达近88%。康美药业消耗性生物资产在2013年至2015年暴增 资料来源:康美药业年报、中报康美药业在2016年后未再披露对林下参的投入资金情况,但此前公司审计机构聘请的通化中远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远资产)对公司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各乡镇的林下参共15,034亩林地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数量1408万株,还作出了增值的结论。一般来说,林下参生长的年限越长,价值就越高。中远资产出具的评估结论显示,康美药业林下参估值为36.18亿元,相较于截至去年末账面价值增值近7.71亿元,增值率达27%,增值的主要原因是林下参自然生长增值所致。上市公司并未披露详细的评估报告,外界也难以了解其具体采用的评估方法和过程。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虽然人参贵为“百草之王”,林下参是仅次于野山参的珍贵药材,但是当成本与价值量不匹配的时候,减值就依然存在可能。界面新闻记者在集安调查了解到,生长年限越长的林下参越容易出现掉苗现象,也就是说损耗的多寡也会对林下参总体价值产生影响。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康美药业在集安市的林下参基地比较分散,距离集安市城区近40公里的大路镇分布有公司多个林下参基地,如大阳岔村、高地村等地。林下参生长环境(大阳岔村某参农林下参参地)据大阳岔村村民介绍,康美药业在该村的林下参基地位于疆家沟,都是公司四五年前从十余家参农那里收购而来。目前康美药业在该地的林下参参龄已有18年到19年左右,但公司并未采收。当地有知情村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公司)原来买的时候苗多,现在估计就剩三分之一了,掉了三分之二。”记者就此致电康美药业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需要询问审计机构。当再次联系时,对方表示具体信息依旧尚未掌握。对于林下参的损耗情况,记者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已有诸多研究。在2011年6月发表在延边大学学报的一篇名为《不同生长年限人参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初报》的文章中提到,从定植到收获参根期间,林下参死亡率80%-95%左右。但该文章并未指出生长周期,若以林下参最低10年的年限计,年均损耗率为8%-9.5%。还有2015年6月发表在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长白山区林下参生态栽培模式》一文,作者通过位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下参生态栽培试验(从2006年秋季到2014年止)得出的结论为:开始实验后的第1年,参籽直播成活率为80%,移栽成活率为85%……到2014年参籽直播保苗率为22.5%,移栽保苗率35%。《长白山区林下参生态栽培模式》的实验结果 资料来源:知网即在该研究中,林下参采取参籽直播生长8年的累计损耗率为77.5%,年均约9.69%;移栽累计损耗率为65%,年均约8.13%。同样自2014年开始布局林下参业务的紫鑫药业此前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其林下参每年损耗率约为5%-10%。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林下参参籽直播一般有两种方式,点播和撒播,其中点播的保苗率相对较高,故参农多采用点播的方式。按照点播的方式,穴的间距约为20公分,即每亩林地最初约有16500穴左右;按照前述研究中80%的损耗率,每亩地在采收前的留存量约为3300株。但根据康美药业披露的数据,公司平均每亩仅有937株参苗,即累计损耗率约为94.32%(按照前述点播方式计),接近前述研究数据的上限。而根据前述村民的说法粗略估算,公司该基地林下参近五年左右的损耗率累计就达66.67%,即年均约为13.33%,也远高于上述研究数据和同行数据。另外,记者从当地一位参农了解到,其种植的14年左右的林下参参地一亩大概有2000株苗,远高于康美药业林下参的单位数量。对于林下参为何会出现损耗,当地参农表示,林下参年头越长苗掉得越多,“掉苗就是地下的人参烂了,没有了,耗子磕、虫子吃、病害等都会导致掉苗。”另外,野猪等也会对人参造成损失,若管理疏忽,损失可能巨大。康美药业此前也称,林下参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自然灾害对林下参的影响很大,每一年的产值和效益都会有相对的变动。前述研究也提到,林下参生长周期长,保苗率会逐年降低,主要原因包括杂草灌木与林下参存在生存竞争,雨水引起的病害,野猪、林鼠、狗獾等动物危害严重。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康美药业在该处林下参基地约有10人驻守,两人一组分散看护,能否有效管理呢?除了自然因素,当地还有参农透露,“他们(康美药业)主要是人为的,管理不行,下雨天还雇人进去干活,人光顾着干活,很容易把人参脖和须踩断,这样人参就容易烂,烂了以后就没有苗了。”康美药业上述工作人员称对具体损耗原因并不清楚,界面新闻记者未能验证这一说法。但是显然,随着时间的增长,林下参的数量会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减少,而自然生长的价值是否能弥补这些损耗?这是一个时间和数量对价值的动态博弈过程,评估机构又能否准确得知?另外,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长于山林间的林下参和海水中的扇贝一样都具有难以审计的特点。大阳岔村一位曾将林下参卖给康美药业的参农表示,当初公司来买的时候,大概就是看看参苗情况,并没有去数苗,“到底有多少苗谁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业内专业资产评估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消耗性生物资产常见于农业类企业,资产审计比较困难,出现造假的情况也很多,像林下参这种一般采取抽样的方法,抽样率越高可信度就越高,而增减值的依据是通过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得出来的。但康美药业并未披露审计机构对林下参的资产审计方式,若采用的是抽样方法,准确性有多高亦不可知。康美药业此前公告称,公司尚未对林下参进行采收及对外销售。在2015年4月发布的投资公告中,公司表示会根据市场需求对林下参进行适量采挖,销售计划以批发为主。但据Wind数据,全国人参批发价格自2015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也有多位参农表示,今年林下参价格要比往年低,比如生长15年、七八克一根的林下参原来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卖100元,今年就30元左右,“现在多了,物以稀为贵嘛”。全国人参批发价(元/斤) 资料来源:Wind这与康美药业声称的人参自然生长增值,账面存货价值上升存在矛盾之处。而在前述投资公告中,康美药业当时还预计林下参价格在未来几年仍然呈上升趋势,这是否出现了误判?目前,康美药业早期收购的林下参已有19年左右,但公司宁愿承受数量损耗和不断增加的成本也要继续占用公司资产而不变现,恐怕就是受到不及预期的价格因素影响。康美药业上述工作人员承认,公司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采收的量,现在还没有达到最好的价格,今年有采收一些,但是量不大,主要在门店销售试水市场。种植园参基地:产量低、管理不善种植园参是除了野山参、林下参之外最为常见的一种人参分类,也称平地栽参,即人工种植在平地里,生长年限5年左右。在药用价值上,种植园参药低于林下参。自十余年前,康美药业进军东北布局人参产业以来,公司人参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去年底,种植面积达2.5万亩,拥有农田人参种植基地18处;截至同期种植园参账面价值为4.04亿元,其中达到可起收年限的约为1.1亿元。为了解种植园参情况,界面新闻记者来到位于集安市台上镇荒崴子村的康美大地参业三分场,矗立在地头的宣传牌显示,该分场为非林地人参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基地面积5000亩。吉林省集安市台上镇荒崴子村康美大地参业三分场种植基地不过,当地村民表示,康美药业在这一块的种植面积并没有几千亩。随行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曾经也种植过人参,其也称5000亩不止这么大地方。当地多位村民对该基地的产量表示忧虑:苗长的不行,今年收成不太好,挖出来也有烂的,一帘20斤-40斤上下(帘系当地通用说法,一亩地约25帘-30帘)。当地参农自家种植的参地一帘一般会有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可见康美药业该基地的单位产量并不乐观。导致差异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据了解,病虫害,如立枯病、茎斑病等都会严重影响人参生长,需要打药防治,但若使用失当(如时机不对、药量不当),就会造成效果不佳或者农残超标。此外,恶劣天气(如倒春寒、缓阳冻)等也会对人参造成损耗。“必须要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参苗好,损耗低,出产量,而参农靠参养家吃饭,肯定会尽心管理,但公司可能就不一样了。”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称。而据当地村民透露,公司管理采取的是厂长负责制,平常的事情(如除草、防寒等)都是厂长负责,“公司的人一年来个两三次就是多的。”界面新闻记者在该基地尚无采收的参地看到,虽已是霜降时节,但有参地杂草绿意盎然,已经变黄变蔫的参苗却显得稀稀疏疏,甚至出现大片参地无苗的情况。康美大地参业三分场参地内杂草丛生几无参苗康美大地参业三分场参地参苗稀稀疏疏记者走访多处周边参农种植的参地发现,其参苗情况均要明显好于康美药业在康美大地参业在该基地的参苗情况。周边参农种植的参苗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康美药业该基地在今年8月还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认定为“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材料生产基地。该品牌认定实施动态化调整,评估的依据包括基地管理、人参质量、农药残留等。同林下参一样,种植园参同样也从未出现过减值。康美药业的理由是,公司种植园参起收前的单位成本约30元-50元/斤,成本低于市场销售价格,不存在减值情况。界面新闻记者从当地有过人参种植经验的参农了解到,从种植到采收一帘的平均成本在1000元左右,若是参农自家种植则会省去大量人工成本,而公司承包种植的人工成本占比接近一半甚至更高。按照康美药业上述基地平均30斤/帘的产量和单位成本,公司一帘的总成本为900元-1500元,再加上起收时的成本和损耗,意味着公司最终的成本会更高。在价格方面,有多位参农表示,今年种植园参价格普遍较低。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当地有参农四年收的种植园参卖给辽宁某公司的价格为30元/斤,也有20元/斤就卖的,而三四年前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卖到上百元/斤。正是因为前些年人参行情好,激发了参农的种植热情,导致现在市场有点供大于求了,多位集安市当地人士表达出类似的看法。市场上待出售的种植园参界面新闻记者在集安市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了解到,种植园参(鲜参)的价格按照年限、大小、品相各有差异,从30元/斤到上百元/斤不等,但价格总体也比往年低,如今年50元/斤的往年可以卖到九十元左右。这对康美药业来说,市场价格的下降是一个危险的信号。33亿元不减值的人参资产背后以西药销售起家,到目前涉足中药材、中药饮片、西药、保健食品及食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这家来自广东的药企早在十余年前就对“东北三宝”之首的人参有所“觊觎”。从2009年在吉林省集安市设立子公司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康美新开河),并收购当地人参企业,再到2010年投资10亿元启动建设人参产业园,又于2011年收购集安大地参业有限公司,康美药业逐步构建起集人参种植、加工、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格局。也正是在2011年,康美药业首次披露0.57亿元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以的规模出现,到今年上半年末已达33.09亿元,增长57倍,占存货的比重约20%,占公司净资产的比重也接近10%。与持续增长的资产规模相比,康美药业的人参贡献的业绩却差强人意。公司年报披露的康美新开河(合并)的业绩数据显示,该公司收入在2012年达到4.21亿元的顶峰后便持续下跌,净利润起伏也相当明显。康美新开河(红色为母公司)的业绩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康美药业年报、天眼查根据天眼查披露的数据显示,康美新开河(母公司)是其合并报表中核心的业绩来源,去年康美新开河(母公司)收入同比大幅下降近43%,并由盈转亏。这与2012年公司人参产业园建成投产时声称年销售17亿元的目标越来越远,对康美药业去年超过40亿元的盈利更是造成拖累。对于康美新开河业绩下降的原因,康美药业解释称主要受新开河红参产品毛利下降等因素影响。红参是人参经蒸制后干燥的加工产品,是公司人参业务的主导产品,而其毛利下降的原因或在于价格的下降。据Wind数据,红参价格从2014年的高点持续下降,与康美新开河先升后降的业绩趋势相吻合。红参价格自2014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元/kg) 资料来源:Wind业绩表现平淡的背后是康美药业人参并不乐观的销售。过去的三年里,公司人参产量持续增长,但销售波动明显,2016年销量下降近34%,三年平均产销率不足70%;库存却高速增长,三年内增长近5倍,推动公司库存商品高企,产品存滞销风险。康美药业新开河参销售出现波动、库存快速增长(kg) 资料来源:康美药业年报同时,对于康美药业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来说,也并不是不存在减值的可能。林下参价格难有更好的表现,种植园参的价格持续下降,最终都有可能演变成减值。有市场分析指出,近三年的高产年导致人参市场供应增加明显,远超过市场需求,或使得未来一段时期内行情持续疲软。若未来价格继续下降,减值概率将会增大,也必将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回首望去,巨额投入却迟迟换不来相应的回报,康美药业十年前作出的决策是否存在失误?但公司画出的人参“大饼”却显然给了投资者美好的预期,尽管这预期尚未完全落地,却在助推着公司估值不断攀升。康美药业2009年以来股价走势 资料来源:Wind但随着十多天前的一次闪崩,市场将进一步认识到这家中成药巨头“冰山”之下的隐患,考验其质地的时刻或许又再次到来。在2012年,康美药业便经受过一次考验,而此次除了以人参资产为主要疑点的存货高企之外,康美药业还面临着其他诸多质疑,包括货币资金充裕却频繁融资的账面资金真实性问题、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高面临的暴雷风险等,甚至出现公司股票被操纵的传言。在市场调整明显,医药板块负面不断的情况下,白马股的康美药业也未逃出沦为惊弓之鸟的厄运。然而暴跌之后,康美药业近期发布的三季报却依旧未给市场吃下定心丸。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4.28亿元,净利润38.47亿元,均保持着不错的增长。但是新的质疑也接踵而至,骤增的在建工程账面余额又引起了市场的注意。康美药业今年第三季度在建工程暴增 资料来源:康美药业三季报数据显示,康美药业截至三季末的在建工程余额猛增至44.48亿元,单季增加28.51亿元,相比中报增长达178%,相比年初更是增长310%。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期内康美梅河口医疗健康中心项目和康美智慧药房项目等投入增加所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证金公司连续两个报告期出现减持,累计减持9356万股;而在暴跌期间,有进有出的机构或昭示着康美药业看不清的未来。跌落千亿市值后,康美药业还能重新站起来吗?
前言为引导中药材产销衔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商务部于2012年初建立了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系统,集中采集发布中药材重点品种相关信息。目前,系统数据来源于100余个中药材产地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17家中药材市场、7家中药材网站及中国海关。2017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旨在客观呈现中药材流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市场运行特点,展望市场发展趋势,为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学术机构提供参考。2017年我国中医药新政密集出台,尤其是《中医药法》的实施以及《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发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全国中药材供给规模继续扩大,流通环节资源优化提升,集约化产地加工方式凸显,“互联网+”新型贸易方式兴起,中药材流通市场加快转型升级。一、2017年中药材国内市场分析(一)中药材市场价格整体保持平稳,品种价格波动幅度收窄2017年中药材流通市场价格整体保持平稳,略有下滑。从反映全国中药材整体价格情况的“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我国200种主要大宗中药材市场价格的综合加权)来看,价格指数在年初最高达到2700点,随后缓慢回落,年底12月31日点位为2350.80点,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6年的年初点位。从价格指数综合分析,2017年价格呈现小幅波动态势。具体来看,我国中药材流通市场常见的741个中药材流通品种中,220个品种价格上涨,334个品种价格持平,187个品种价格下跌。与2016年相比,2017年涨价品种数量减少7%,价格持平品种数量减少12%,涨价和持平品种数量合计下降10%,价格下跌品种数增加48%。220个涨价品种价格平均涨幅为24%(2016年全年涨价品种平均涨幅为39%),价格涨幅较去年收窄,市场进一步稳定。其中,价格涨幅排名前20的品种,平均涨价幅度为101%,与2016年相比涨价幅度大幅降低,涨价品种多以小品种为主,市场、资本和气候对品种影响较大。187个价格下跌品种价格平均跌幅为13%(2016年平均跌幅为18%),价格跌幅较去年收窄,整体跌幅不大。其中,跌幅排名前20的品种平均跌幅45%,与去年持平。但是,大宗品种川芎、板蓝根分别下跌42%、36%,药食同源品种柠檬、益智仁分别下跌50%、43%,再加上产新后新货将大量上市,后期下行压力较大。(二)中药材种植受到政策鼓励,家种品种供应量持续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3.5%,种植面积达到3466.89万亩(不含林地和野生药材),家种药材供应量持续增加。同时,各地推动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和《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张,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超过6620万亩(含林地种植面积),种植品种供应量或将进一步激增。因此,反映家种中药材价格运行情况的“中药材家种100价格指数”(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00种家种中药材市场价格的综合加权)2017年整体下行,从2500点调整到2200点左右,下降332.01点,环比下降13.14%。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药材种植品种供应量正在持续增大。(三)野生及动物类药材产能不足,需求稳定增长长期以来,动物类药材多为野生。由于野生资源稀缺,且逐年枯竭,国家对其实施严格的政策保护,再加上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使得野生及动物类药材供给出现不足,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价格呈现平稳上升态势。2017年,反映野生药材价格运行情况的“中药材野生99价格指数”(我国流通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99种野生中药材市场价格的综合加权)上半年突破3000点,上行至3200点附近,下半年小幅度回调,上涨117.4点,环比上涨3.93%。71个动物类品种中,34%的品种价格上涨,平均涨幅25.41%,珍珠、五谷虫、蝉蜕等上浮较大;24%的品种价格下跌,平均跌幅跌16.20%,鹿角霜、龟甲和蟋蟀降幅明显。(四)药食同源品种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增长主力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发展势头强劲,相关品种需求总量增长率为9.5%,远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种。随着中药饮片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型布局药食同源类产品,将一些滋补类药材用于食品、保健食品,从而刺激此类药材销量不断增加。据阿里健康发布的《2017年度健康消费报告》显示,40岁以下人群已成为健康消费的主力军,在消费人群中占比达72%。同时,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也直接刺激了药食同源产品的消费。天地网统计数据显示,人参、三七、枸杞子、花茶等药食同源品种近两年保持了8%以上的销售增幅。二、2017年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分析(一)国际市场回暖,中药材进出口量齐增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带动我国中药材出口数量增加,全年中药材出口数量22.35万吨,同比增长9.51%,但受国内部分药材价格下跌影响,中药材平均出口价格大幅跌至5.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72%,中药材出口额11.39亿美元,同比微降2.23%。我国出口的主要品种有人参、枸杞子、肉桂、红枣、茯苓等。2017年,我国进口中药材9.10万吨,同比增加13.62%,平均进口价格2.87美元/公斤,同比上涨14.15%,中药材进口总额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9.69%,远高于我国货物进口额18.7%的同比增长。我国进口的主要品种有龙眼、西洋参、鹿茸、西红花、乳香、没药及血竭等。(二)传统市场稳定,亚洲仍为进出口主要地区2017年,我国向亚洲地区出口中药材18.54万吨,出口 额9.71亿美元,占我国中药材出口总额的80%。其中,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市场,主要出口品种有人参、枸杞子、茯苓、半夏、地黄等。2017年,日本超越中国香港成为我中药材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占比达21.67%。我国对欧洲、北美洲等地区的出口占比则相对较小。我国从亚洲地区进口中药材8.26万吨,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量的90.77%;进口额1.64亿美元,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额的62.79%。亚洲地区的主要货源国家为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伊朗等,主要品种有龙眼,番红花,乳香、没药及血竭等。(三)“一带一路”助力,带动中药材出口大幅增长2017年,我国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中药材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出口量分别占我国中药材出口总量的13.70%和34.01%,同比分别上升80.33%和51.43%,出口金额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8.35%和25.89%,同比分别上升54.40%和38.35%,远高于我国中药材出口整体水平。2017年,我国对越南中药材出口数量1.39万吨,同比增长261.15%,出口额高达1.12亿美元,同比增长398.60%,占我国对东盟中药材出口总额的54%,占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中药材出口额的38%。尤其是对越南中药材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迅速,边境小额贸易出口额占我国对越南中药材出口总额的88.70%。(四)贵细中药材进口劲增,人参产业亟待深挖2017年,我国中药材十大出口品种为:人参、枸杞子、肉桂、红枣、茯苓、冬虫夏草、半夏、当归、党参、西洋参,以药食两用品种为主;出口额同比增加14.08%,占我国中药材出口总额的44%。我国中药材十大进口品种为:龙眼、西洋参、鹿茸、乳香、没药及血蝎、番红花、人参、甘草、加纳籽等、龟壳、石斛;进口额同比增长61.07%,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额的93.13%。其中,鹿茸、人参、西洋参、番红花4种贵细中药材进口额同比大幅增加,占2017年中药材进口额的39.04%,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进口大品种甘草的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大幅减少约40%。长期以来,我国既是人参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人参的进出口状况却存在巨大反差。2017年,人参出口额是进口额的8倍,但出口价格却是进口价格的14.33%;人参出口量微弱上升,进口量大幅度增长,进口量同比高达137.58%;人参出口平均价格为51.84美元/公斤,同比大幅下降27.32%,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人参统货交易价。而人参进口平均价格却 高达361.81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85%,这突显了我国人参产业出口主要是以原料为主,量大但附加值低;而进口人参则主要是价值高的精加工产品,量小但附加值高。因此,亟待在人参产业整合、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精耕细作。(五)行业标准提升,出口药材质量持续好转2017年,我国出口药材整体质量继续提升。全年中药材因质量问题被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扣留和退回44次,相比2016年的56次、2015年的103次大幅减少。其中,人参因《中国药典》2015版中增加了农残限量规定,出口质量改善尤为明显。2015年人参出口退回或扣留次数为15次,2016年下降至9次,到2017年全年无扣留和退回情况(含人参粉和人参提取物)。干枣因《中国药典》2015版中添加不安全添加物、色素和糖精等要求,被扣留和退回情况也大有好转,2016年14次,2017年下降到3次。2017年,出口中药材因农药残留被退回次数有所下降,从2015年的31次下降到21次。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子,2017年被退回10次之多,亟待建立无公害种植技术体系来保障枸杞子药材质量。(六)民营企业保持领先,成为中药材进出口主力2017年,民营企业在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市场中所占份额为70.76%,同比略有下滑,与2015年持平,占据出口份额之首;国有企业市场份额上升至16.34%;三资企业市场份额同比持平。民营企业在中药材及饮片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为59.46%,占据进口份额之首;国有企业市场份额为17.14%;三资企业市场份额23.40%。但民营企业的单体进出口实力与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017年,单家民营企业平均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75.0万美元和79.5万美元,国营企业分别是其1.61倍和2.33倍,三资企业则是其1.98倍和2.02倍,虽然平均每家民营企业中药材进口额远低于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但是平均每家民营企业中药材进口数量却远远超过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说明在进口品种或进口价格等方面,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也存在较大差异。三、中药材流通发展趋势研判(一)中药材品种出现新行情1.品种价格继续震荡调整。预计2018年药材走势同2015年相似,整体震荡调整。其中,家种大宗品种价格难以乐观,小品种、野生品种、动物类品种价格则有望走高。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已发生干旱、洪涝、冰雹、“倒春寒”等气象灾害,需要继续关注特殊气候因素对中药材整体行情的影响。2.家种药材供应量扩大。近年来,受到供给侧改革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政策实施及种植粮食作物收益下滑的影响,中药材种植关注度不断上涨,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土地确权和中药材种植机械的改良和升级,在我国中北部区域中药材种植向农场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到202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预计超过6620万亩(含林地种植面积)。家种药材供应量在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增大,特别是机械化种植家种药材供应量需要重点关注。3.药食同源品种需求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愈加重视科学健康和科学养生。“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提出的“预防为主”理论与中医“治未病”理论同出一辙,预计将带来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需求量的进一步扩大。(二)中药材市场预示新变化1.优质中药材需求量扩大。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发布46次药品不合格信息,涉及5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超千批次药品。其中中药饮片类不合格批次占比65.98%。在此过程中,不少中药生产企业受到处罚,亳州市场开始大规模整顿,中药生产企业转向产地寻求优质中药材的趋势越 来越明显,预计优质中药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2.鲜食中药材刺激冷链配送升级。今后,随着社会消费升级,不论是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还是超市、菜场,以及电商平台,对鲜食中药材的需求量都不断扩大。由于受到供应季节、保鲜方式、冷链配送等方面的影响,鲜食中药材的供应数量和质量均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药品冷链配送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鲜食中药材的冷链配送业务将逐步成为中药材流通的新增长点。3.中药材市场交易创新变革。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已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融入“互联网+”浪潮的中药材电商平台引发行业巨大变革。珍药材、天地网、绿金在线等一大批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中药材规范种植、道地药材溯源、供需信息发布、金融辅助等服务,为解决中药材从种植到流通的各类问题提供了新模式、新途径。(三)中药材产地呈现新形势1.医药企业加速产地布局。按照《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的要求,中国中药、康美、天士力、天地网、珍宝岛、九州通、香雪等上市公司纷纷以多种形式下沉产地,产地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中药材定制化 生产、产地集中加工、托管式仓储、供应链金融、中药材视频直播和溯源等新型业务模式和技术都已在各大中药材产地兴起和应用。2.集约化产地加工雏形初现。中药材生产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推进其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已成为行业共识。2014年,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在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规划了90家中药材物流基地。截至目前,全国52家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其中11家中药材现代物流基地上线运营。同时,《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的出台,也为中药材产地加工进一步集约化提供了技术规范。3.产地市场交易日趋活跃。近年来,产地市场采购已成为中药材采购的趋势,特别是大宗药材采购活动逐步向产地延伸。在大型医药企业纷纷赴产地市场采购的同时,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仅有亳州市场交易保持活跃,安国、玉林、成都和清平市场交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他专业市场也相对冷清。
来源:农业农村部 由中国农业监测报告撰稿人:张东伟 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王建连 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师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达12807种。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中药材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组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对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中药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优良品种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中药材消费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野生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风险需高度重视;三是加工流通趋于规范,但因多头监管或监管错位导致的中药材来源混杂、难以追溯的现状依然存在;四是进出口品种数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中药材贸易顺差格局或仍将保持。五是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等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仍需防控。六是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成本高、种植效益不稳定依然是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产业发展现状我国中药资源品种达12807种,常用的600多种中药材中,有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栽培、养殖中药材品种的产量占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一)生产现状1.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1-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了2566万亩,增长率90.35%;中药材行业产量增加141.1万吨,增长率46.19%。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06万亩,比上年增长7.16%(图1);中药材行业产量446.6万吨,比上年增长5.26%(图2)。图1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图2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行业产量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药材贸易网2.生态种植模式逐步形成。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如东北地区人参生态种植(林下参)模式,华北地区连翘“二保护、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抚育与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浙江省重楼、三叶青、金线莲、前胡、黄精等林下生态种植与仿野生栽培模式,宁夏蒙古黄芪农田栽培中形成的“春发草库、伏耕培肥、秋季播种、双膜覆盖、水肥一体、农机农艺结合”的农田生态种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二)消费现状1.中医诊疗量上升促进中药材消费量增长。2014-2018年,全国中医类医院增加了1207所,增长率32.3%,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增长了9994.6万人次,增长率18.8%。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的消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中国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为289.5万吨,2018年增长至420.3万吨,增长率42.5%(图3)。图3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消费量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2.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量增幅明显。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年增长率由5.4%提高至9.5%,远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种(图4)。其中以人参、三七、枸杞子、黄芪、当归、花茶等药食同源品种增幅相对较高。图4 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需求总量年增长率数据来源: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2017(三)加工流通现状1.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成中药饮片。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增长40.7%(图5),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提升20个百分点(图6)。图5 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图6 2014-2018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2.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建立。2018年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中药材种养殖、中药材经营、专业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饮片经营和使用六大环节追溯子系统为支撑的流通追溯体系,涉及全国18个省(市)约2000家企业、1.5万家商户。(四)进出口现状1.中药材进口额波动明显。2014-2018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其中,2014-2016年,由于大宗品种量价齐跌,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下跌幅度较大,下降39.1%;2017-2018年进口额逐渐上升,2018年较2016年增长107.1%,较2014年增长26.1%(图7)。图7 2014-2018 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国海关2.出口额波动性下降。2018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量降至19.8万吨,降幅11.3%;出口额10.3亿美元,降幅9.5%;2018年出口额较2014年降20.8%(图8)。图8 2014-2018 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国海关(五)市场价格1.市场价格整体趋于下行。2014-2018年,全国中药材价格走势整体趋于下行,且年际间波动明显(图9)。图9 2014-2018年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2.家种中药材价格呈整体下行趋势。2014-2018年,家种中药材价格整体下行,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价格虽有反弹,但总体下降趋势明显(图10)。图10 2014-2018年中药材家种100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3.野生中药材价格呈平稳上涨态势。2014-2018年,野生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涨趋势明显(图11)。图11 2014-2018年中药材野生99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六)成本收益(以甘肃当归为例)目前,农户种植当归成本约1350元/亩(主要含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初加工、材料等费用),人工成本基本不计;种植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每亩种植成本约3300元。如按2018年当归鲜货平均每亩单产450公斤(折干货每亩129公斤),鲜货统货平均价格每公斤6元、干货统货平均价格每公斤30元计。农户种植当归,鲜货出售平均每亩收益约1350元,干货出售平均收益约2520元;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种植和合作社种植当归,鲜货出售平均每亩收益约-600元,干货出售平均收益约570元。因中药材各品种种植方式不一,种植成本收益差异较大。就甘肃而言,农户自主种植(不计人工及土地成本)效益尚可,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种植,成本相对较高。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一)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中药材产业区域布局将更加合理,品种结构更加丰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种植机械改良,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二)药食同源品种需求增大,饲用中药原料品种快速增长。保健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开发,带动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市场的刚性需求增加;中药材用于动物饲料生产,为相关中药材生产提供新的机遇,饲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生物发酵饲料等所需中药原料的将迎来快速增长。(三)国际竞争优势和贸易顺差格局将继续保持。“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了中药材贸易范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和特有疗效,给中药材带来长期需求上升的积极影响,助推中药材贸易顺差格局稳定。(四)价格总体小幅上涨,周期性波动明显。受农产品行情波动影响,国内中药材行情出现错峰周期性波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质量提升,进而助推价格上涨;“植物抗生素”类药材受疫情影响,年度涨幅波动明显。三、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一)总体情况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2018年,甘肃省58个贫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40万亩,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6%,中药材产业覆盖了全省87.9%的贫困县(区),涉及54.6%的贫困人口,中药材核心产区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超过50%;云南省88个贫困县中药材覆盖面积突破600万亩,药农人均年收入一般在3100元以上;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60万亩,产值超过150亿元,带动11.63万户贫困户、37.1万贫困人口增收;河北省62个贫困县中,43个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亩均纯收入近2000元;山西陵川县六泉乡西石盘村人均纯收入7120元,90%以上来自中药材。(二)主要经验1.注重产业扶贫,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脱贫带动作用,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区域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构建发展新格局。2.发挥特色优势,强化产业培育。针对中药材道地产区的天然优势,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特色、放大优势,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建立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源头管理,推进中药材产业向品种道地性、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形成道地药材独特优势;同时,注重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多功能开发的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3.加强配套政策扶植,建立综合保障机制。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保障农户利益为核心,从政府财政补贴扶持、银行配套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等方面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保障机制。4.多种模式灵活使用,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采用“科技推广+扶贫”“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劳务输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等多种模式,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全方位立体性地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三)典型案例分析甘肃省陇西县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作,脱贫效果明显。2019年全县16个乡镇86个贫困村的8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田11314.65亩,占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面积的22.8%;企业和合作社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555亩,带动7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收益。甘肃省渭源县通过“科技推广+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农户”的企业帮扶增效增收模式,“企业+劳务输转”的就近用工务工模式,2018年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累计带动1800多人就业,户均年实现增收8600多元。四、主要问题及风险分析(一)主要问题1.繁育种苗优良品种短缺,野生资源品种锐减。一是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不规范,繁育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良品种短缺;二是对野生资源的无序化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的潜在风险。2.种植规范化程度低,药用品质和药材质量安全受影响。一是种植规模小,无序跟风种植造成药材道地性丧失、药用品质下降;二是种植管理模式粗放,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产品质量安全受影响。3.加工标准化程度低,仓储运输环节问题多。一是产地加工基础薄弱,标准规范缺乏,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容易造成产地初加工的模糊监管与监管盲区,加工过程易导致中药材质量品种受损;二是专业仓库缺少,仓储设施与养护技术落后,物流标准与行业监管不力,仓储流通环节人为造成变质、污染,影响药用品质。4.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经营销售杂乱多样。一是大部分中药材加工前属于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后则属于药材,生产、加工多头监管或监管错位,导致管理不到位,经营方式杂乱多样;二是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种植信息不透明,市场准入标准缺乏,中药材流通溯源难度加大。(二)风险分析1.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影响。气象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中药材生产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与气象灾害相伴而生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威胁中药材产业安全。2.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中药材生产周期长、道地性强,品种间不可替代,在市场管理工具相对缺失、游资炒作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下,极易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种植风险加剧。3.对外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国际贸易新关系的确定、新市场的开拓、贸易环境及形势的变化,都将给中国中药材进出口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4.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突发的疫情可导致相关中药材品种市场需求迅速上升,拉动市场价格飙升,对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收益。但相对于不能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药材品种的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而言,则可能因为短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受限,产品流通受阻,面临销货流量下降、产品积压、固定支出增加等风险,对产业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五、政策措施建议(一)健全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和监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和扶持,发挥市场活力;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组织协调、行业咨询、标准制定、监测研究、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保障有序发展。(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加强布局和引导,建设国家和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有序推进道地中药材品牌工程;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中药大健康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强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品质。(三)加快中药材市场培育,建立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现代中药材商业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商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发展互联网中药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渠道;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加快质量追溯系统建立,确保中药材质量全程可控。(四)拓展中药材国际市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转变发展思路,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创建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区,扩大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调剂余缺,保障供需基本平衡。
在我国劳动人民的努力下,菜品研发出来了非常多的种类,每种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刀工还是烹饪的技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对于广大吃货们来说,从南吃到北绝对是一种特别大的幸福,但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出健康美味的食物,上海的食材是必不可少的。夏天已经悄然降临了,在这么热的天气里面,绿色的食材是最受欢迎的,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种蔬菜照到阳光就会变绿,营养高,被称作“菜中人参”,在我国的产量全球第一,这到底是哪种蔬菜呢?这种蔬菜就是芦笋,实际上它就是石刁柏的嫩芽,对于很多吃货们而言,这就是最熟悉的美食之一了。这种蔬菜在刚刚长出来的时候,嫩芽跟芦苇长得特别像,都是细长的茎杆,再加上绿油油的外表,看着就特别的鲜嫩。在一开始芦笋从土壤里面钻出来之前,它的外表皮是偏白色的,等从土壤里面钻出来之后,照到阳光就会变绿(无论哪个品种的芦笋都是这样,也算是芦笋的一大特点了。),从远处看上去特别像一根根立在土里面的蒜苔,唯一的区别就是顶端长的不同。这种蔬菜一般都能长到1米5左右,但是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生长环境,都会影响到它们的长势,不过一些比较高的品种,在比较适合的生长环境当中,甚至能够长到两米高。这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无法忍受高温的天气,尤其是在成长的后期,如果水分和养料供应不足的话,也会导致它们的长势变得特别的弱,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们来及时的进行浇水施肥。不过它们的小叶子是膜状的鳞片,也能够进行一定的光合作用,这种小叶片看上去特别的小巧可爱,也使得芦笋看上去更加的美味可口。芦笋本身的营养价值非常高,里面还有非常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一旦被人体吸收之后,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非常有利的影响。而且芦笋当中还含有的矿物质非常多,尤其是硒的含量高于一般的蔬菜,与富含硒很丰富的蘑菇很接近,甚至可以与一些含硒高的海虾、海鱼等媲美,可见其含硒量有多高了。而硒元素对人体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具有着延年益寿的食疗价值,因此芦笋也被人们称作“菜中人参”。这种蔬菜在我国的产量非常高,有很多农民专门种植这种蔬菜来卖。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芦笋的产量就达到了全球第一,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一直到如今我国的芦笋产量依然居全球第一,除了有一部分会内销全国,而很大一部分都远销国外,每年都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多的收入。读者朋友们,您平时喜欢吃芦笋吗?是不是感觉芦笋的口感特别清脆呢?欢迎您在文章下面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