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区域战略中心研究室主任张燕一行到访调研鲸准北京总部,鲸准CEO柴源、副总裁魏蔷、鲸准研究院负责人李扬及核心团队出席会议。双方就区域发展、产业创新、研究合作展开深入探讨,并共同启动《2021年我国区域经济分析》研究课题。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承担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委托的研究任务,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燕主任主要研究包括《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总体方案》、《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湾区比较研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北京可持续发展》等上百项课题,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区域战略、产业创新、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调研座谈会上,鲸准CEO柴源介绍了鲸准的产业数据优势及产业创新服务,结合案例展示了鲸准由数据服务、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峰会和园区运营组成的产业服务全链条,以及鲸准在国际业务拓展方面的工作和未来在服务新经济方面的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张燕主任对鲸准的数据优势、产业创新服务表示肯定,并分享了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产业形势的基本看法。张燕主任表示,希望能够结合鲸准在产业创新领域全面、灵活、前瞻的优势,在经济分析、产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双方正式启动《2021年我国区域经济分析》课题,就课题的主题、目标、框架和方向进行了深度讨论,张燕主任对鲸准咨询提出的经济产业相关数据和研究框架体系表示认可,针对课题亮点和逻辑提出针对性建议。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课题运用鲸准数据探索新的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为建立长期深度的研究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国家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具体来说,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区域经济行业市场深度分析 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策略研究分析报告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据此,国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先前,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来规范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推进城镇化,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也对中小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期望。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中小城市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了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中小城市共有2160个,其中地级212个,县级1948个。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全局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区域规划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原有基础千差万别,各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就不会相同。各地区有各自的特殊性,规划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反映出规划区域的特色;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把规划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同时也要对规划区域内所辖地区全面考虑,体现规划在区域空间上的完整性。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带、民营经济发展热点地区成为带动沿海地区、中部经济带崛起的一个个经济增长极。从经济学增长极角度,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下面图示所展示的部分区域,恰恰是选择了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他们充分利用好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当地宽泛灵活的营商环境下,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因统计原因,所列数据均为2018至今的参考项,未尽详准。仅供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研究者探讨借鉴。
#三大体系#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在我国区域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也为深化区域经济学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学科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新中国区域经济学萌芽于改革开放以前,借鉴了苏联生产布局学理论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在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区域理论和实践问题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诸如“中国区域分工转型”“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学说,发展了中国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这个框架概括起来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形成以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经济互动、空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代表的空间经济理论,确立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政策为代表的空间治理经济学,采用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经济复杂性分析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方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已进入学术自立自强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发展实践的推动下持续创新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决策价值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在适应时代发展中日趋完善。我国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不仅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政策评估、区域发展差距、产业转移与集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区域协同发展、城镇化空间形态、脱贫攻坚、区域对口援助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吸收进学科理论体系中,开始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我国区域经济学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对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与实践的总结。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表示,一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现代城乡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乡村振兴理论和“精准扶贫”理论组成了现代城乡关系理论。当前研究的重点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为基础,把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和反贫困结合起来,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三是区域协同发展与一体化理论。这包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等成果。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表示,目前,区域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存在较大的交集。除了传统规模报酬不变的资源禀赋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的新贸易理论外,区域经济理论逐步发展出了注重空间外部性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如何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制度变革需要结合起来,并正确地应用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实践中,还需要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探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应以区域经济学为重要支柱。杨开忠认为,整体而言,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落脚到地理空间上,“在哪里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谁决策、按什么规则和程序作出决策”共同构成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多样性极为丰富,“在哪里生产”对于经济活动至关重要。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会不断塑造经济空间结构,因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沿海内地平衡布局、不平衡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在我国,没有地理空间的经济分析通常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充分解释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也无法为党和国家在该方面的方针和政策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在叶振宇看来,展望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土壤,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需克服区域概念泛化、理论范式西化、基础理论弱化、学术队伍老化等困难和挑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认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理论需要在多学科融合中谋求创新,二是大数据兴起使区域经济研究范式面临变革,三是区域经济政策研究需要向全链条和精准化拓展,四是需要关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热点与重点问题。注重与发展实践相结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孙久文表示,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从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出发,形成新的理论逻辑主线。第二,突出理论与实证结合,建立新的方法论。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问题已经超出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需要用新的方法论进行科学分析与阐释。第三,发挥调查研究的传统,形成案例研究基础。叶振宇建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国国情,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方向,从以下四方面继续深化探索:一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更好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二是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认识,把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引入区域经济理论中并作为重要的变量,创新区域发展相关理论。三是开拓对行政区的认知,把行政区的经济活动有效融入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加强对政府行为推动区域发展与协调作用的研究。四是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理论成果,跟踪微观主体异质性、区域政策设计与评价、空间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时将有关理论成果充实到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李兰冰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学要做到“经世致用”,应把握好两个基本点。一是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独特贡献与独特特征,突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二是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解决国家重大区域发展问题为导向,增强区域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和引领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4日总第211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3月5日下午,地区司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学习研究小组开展第五次集体学习,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并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大家谈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协调性稳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发展形势日趋向好。“十四五”时期,要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下一步,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学习研究小组将进一步做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把学习成果体现到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中,推动地区经济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滨州日报讯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把握宏观政策和发展方向,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并作出战略性考虑,借助外力是重要的手段之一。12月26,沾化区滨海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启动仪式暨项目签约和渔盐产品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加速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能。近年来,沾化区着力打造北部沿海经济带,并将滨海镇作为沿海开发“主战场”,深挖渔盐优势资源,拓展产业空间,延伸产业链。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借助外力,与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加快推进“鲁北民宿·渤海渔村”文旅康养综合体和“中国生态渔盐智慧小镇”的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独具沾化特色的乡村振兴“鲁北样板”。在此基础上,滨海镇积极对接落实市、区两级产业发展规划,抢抓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渔盐及相关产业不断健康发展。以此为出发点,沾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参事室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北京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共同酝酿发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据了解,该课题以滨海镇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明晰滨海镇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以及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帮助该镇研究政策,打造“中国生态渔盐小镇”,针对性地作出经济发展规划,并指导落实。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建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特色资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玉香建议,特色小镇在规划和建设中应以“突显特色”为原则,将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在随后的项目签约仪式上,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焕利介绍了项目的相关情况。滨州市沾化区人民政府、国家食品质检中心、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还签署了《环渤海经济区食品检测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建设环渤海经济区食品检测,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优质、安全、无污染、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实现渔盐产业的生态绿色发展。在产品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发布了对沾化区滨海镇送检样品的《检验报告》。滨海镇党委书记阚玉辉说,这些渔盐产品是滨海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优势资源,进行策划设计、研制开发和营销推广。下一步,将联合星火乡村振兴研究院加快合作进程,共同完成品牌商标设计、注册和线上平台的建设,建设产品安全溯源体系,上市产品做到批批检验,拓宽销售渠道,加快线下实体店的布局,开发和生产更多特色系列产品。
天津北方网讯:11月10日,“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前瞻”高端论坛暨全国区域与城市经济学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吉林、河南等省市的30余位区域和城市经济学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研讨。本次论坛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国内首次举办的区域经济发展高层次学术性大会。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构建规范化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学专业建设机制,实现对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实践的超强解释力和科学指导力,希望大家加强对各种新课题的研究,发出中国区域经济最强音,这不仅有助于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学科的创新发展,同时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杨开忠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名区域经济研究工作者,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需求,加强区域发展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与创新,与全国各高校加强在区域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推进本土化与全球化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区域与城市经济学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为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诸多新挑战与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当天的论坛上成立了全国区域与城市经济学专业建设委员会,旨在打造成为研究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高端平台和理论高地。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围绕“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前瞻”主题进行深入探讨。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杨开忠,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等分别就“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创新的方向”、“区域协调发展站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新时代区域经济学展望与学科建设”等主题进行发言。论坛上海发布了“南开共识”——《共同推进中国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建设的倡议》,旨在为深入发展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联合主办,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以及南开大学中国区域政策研究中心承办。据悉,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依托985人文社科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追踪研究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设计和影响评估以及区域经济大数据平台建设等领域进展显著。当前,南开经发院正致力于打造国内顶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智库,国际一流的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创新高地和高度国际化的区域政策交流平台,努力成为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科的重要支撑。
文/俞杨最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获批,中西部高校表现抢眼,风头甚至盖过了东部高校。也有地区比较安静,比如东北。事实上,依托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它还有很厚的高等教育家底。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浪潮数度澎湃,各地动作频繁,一切皆非定数。启动近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获批,据第三方高等教育数据服务机构青塔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月,获批数量已经超过50家。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2003年前后科技部设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计划,作为培育基础研究国家队的预备队。建设实验室科研条件是最基本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地方所属的大学、科研院所等实体法人单位。在这份名单里,西部高校占据了大头,风光无两。比如依托青海大学的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如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的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还一家“开”了2所实验室。实力不如东部,关注度不如西部,中部高校在名单中并没有再次塌陷。武汉纺织大学十年磨一剑,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孵化出来了;太原理工大学身处煤炭大省,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一直叹息“我河南太难了”“我大河北太空白了”的朋友,此次不会失望。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石家庄铁道大学,术业专攻;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支撑产粮大省。相比中西部,东部高校这次低调多了。原来,实验室的建设布局,是中西部地区“重点布局”,而东部地区“适当布局”。不过,翻了数遍名单,少见东北高校的身影,有网友期待道,“接下来应该就是东北地区了”。确实,根据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年度计划,结合实地考察,成熟一个,即启动一个。区域围绕区域特色,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经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度越来越高。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依靠区域经济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标志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是建立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科研水平与地方经济挂钩成为共识,有大学才会有知识创新,区域的发展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眼下,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实现区域现代化,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当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取代了以传统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区域竞争悄然变格局。2020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披露时,人们发现中国城市TOP10南方占据9席,北方只剩北京,一时舆论热议“南北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GDPTOP30,南方21个,北方只有9个,即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烟台、唐山、大连。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办高等教育也需要砸钱。高等教育资源的位移,与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近乎同步。周光礼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动能日趋衰竭,与区域经济缺乏活力直接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大批行业高校被划转地方,成为地方大学。行业高校主要服务行业、支撑国家战略;地方高校主要服务地方,支撑区域发展。周光礼指出,由于行业划转高校的优势学科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低,导致地方政府出钱办高等教育,却为外省培养人才。于是,个别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省属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本省就业,若就业比例低于政府规定,将对有关高校实施罚款,即把政府拨款收回。这样,部分地区地方经济不活跃,给高校的拨款本就不足,又因毕业生不在本地就业对高校实施罚款,高校财政日趋枯竭,导致教师大量流失。坐吃山空,雄厚的家底在最近几十年被消耗。盘活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无论哪个地区都不敢轻易放松。中部几大“高教洼地”,近来地方强校集中向省会迁徙的诉求频频。位于晋中的山西农业大学将注册地悄然变更为省会太原,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在郑州建设龙子湖校区,位于马鞍山的安徽工业大学迁址合肥的建议和盘托出。东部即使一线,也正掀起一轮新建大学的浪潮。从广州的黄埔大学,到宁波的东方理工大学,再到济南的中国空天信息工程大学,这些筹建中的“后浪”,是未来中国高校的一股新兴力量。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事实上遵循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逻辑。周光礼指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在区域层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所发挥的作用比国家层面发挥的作用更大。昔日的“共和国长子”,与产业布局相伴而生的,是扎实的高等教育结构。时至今日,东三省仍坐拥250余所本专科院校,4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一众老牌地方强校。抛开“双一流”不论,东北有“兵工七子”的沈阳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有电线电缆行业“黄埔军校”哈尔滨理工大学、煤炭行业“黄埔军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还有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医科大学之一的中国医科大学……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三省共有13所高校的56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6所非“双一流”高校同样拥有王牌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获评A+,东北财经大学3个学科入选A类,长春理工大学的光学工程获评A-,力压部分理工类985高校。不过,在资源的自发流动与配置下,东北高校的一大动作是出走。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下鲁粤,走出了哈尔滨、威海、深圳“一校三区”的格局;东北大学出走佛山,2019年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招收第一届研究生。面对东北依旧厚实的高等教育家底,关键是如何去盘活它们。周光礼认为,要振兴东北区域高等教育,首先就是要发展经济。其次,高校要转变观念,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树立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变革、进取意识。在区域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的发展强调区域特色,且皆有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原标题:一大批“国家重点”来了,区域经济对大学有多重要?要振兴教育先发展经济最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获批,中西部高校表现抢眼,风头甚至盖过了东部高校。也有地区比较安静,比如东北。事实上,依托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它还有很厚的高等教育家底。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浪潮数度澎湃,各地动作频繁,一切皆非定数。启动近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续获批,据第三方高等教育数据服务机构青塔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月,获批数量已经超过50家。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2003年前后科技部设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计划,作为培育基础研究国家队的预备队。建设实验室科研条件是最基本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地方所属的大学、科研院所等实体法人单位。在这份名单里,西部高校占据了大头,风光无两。比如依托青海大学的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如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的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还一家“开”了2所实验室。实力不如东部,关注度不如西部,中部高校在名单中并没有再次塌陷。武汉纺织大学十年磨一剑,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孵化出来了;太原理工大学身处煤炭大省,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一直叹息“我河南太难了”“我大河北太空白了”的朋友,此次不会失望。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石家庄铁道大学,术业专攻;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支撑产粮大省。相比中西部,东部高校这次低调多了。原来,实验室的建设布局,是中西部地区“重点布局”,而东部地区“适当布局”。不过,翻了数遍名单,少见东北高校的身影,有网友期待道,“接下来应该就是东北地区了”。确实,根据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年度计划,结合实地考察,成熟一个,即启动一个。区域围绕区域特色,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经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度越来越高。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依靠区域经济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标志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是建立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科研水平与地方经济挂钩成为共识,有大学才会有知识创新,区域的发展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眼下,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实现区域现代化,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当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取代了以传统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区域竞争悄然变格局。2020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披露时,人们发现中国城市TOP10南方占据9席,北方只剩北京,一时舆论热议“南北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GDPTOP30,南方21个,北方只有9个,即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烟台、唐山、大连。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办高等教育也需要砸钱。高等教育资源的位移,与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近乎同步。周光礼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动能日趋衰竭,与区域经济缺乏活力直接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大批行业高校被划转地方,成为地方大学。行业高校主要服务行业、支撑国家战略;地方高校主要服务地方,支撑区域发展。周光礼指出,由于行业划转高校的优势学科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低,导致地方政府出钱办高等教育,却为外省培养人才。于是,个别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省属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本省就业,若就业比例低于政府规定,将对有关高校实施罚款,即把政府拨款收回。这样,部分地区地方经济不活跃,给高校的拨款本就不足,又因毕业生不在本地就业对高校实施罚款,高校财政日趋枯竭,导致教师大量流失。坐吃山空,雄厚的家底在最近几十年被消耗。盘活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无论哪个地区都不敢轻易放松。中部几大“高教洼地”,近来地方强校集中向省会迁徙的诉求频频。位于晋中的山西农业大学将注册地悄然变更为省会太原,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在郑州建设龙子湖校区,位于马鞍山的安徽工业大学迁址合肥的建议和盘托出。东部即使一线,也正掀起一轮新建大学的浪潮。从广州的黄埔大学,到宁波的东方理工大学,再到济南的中国空天信息工程大学,这些筹建中的“后浪”,是未来中国高校的一股新兴力量。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事实上遵循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逻辑。周光礼指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在区域层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所发挥的作用比国家层面发挥的作用更大。昔日的“共和国长子”,与产业布局相伴而生的,是扎实的高等教育结构。时至今日,东三省仍坐拥250余所本专科院校,4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一众老牌地方强校。抛开“双一流”不论,东北有“兵工七子”的沈阳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有电线电缆行业“黄埔军校”哈尔滨理工大学、煤炭行业“黄埔军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还有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医科大学之一的中国医科大学……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三省共有13所高校的56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6所非“双一流”高校同样拥有王牌学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获评A+,东北财经大学3个学科入选A类,长春理工大学的光学工程获评A-,力压部分理工类985高校。不过,在资源的自发流动与配置下,东北高校的一大动作是出走。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下鲁粤,走出了哈尔滨、威海、深圳“一校三区”的格局;东北大学出走佛山,2019年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招收第一届研究生。面对东北依旧厚实的高等教育家底,关键是如何去盘活它们。周光礼认为,要振兴东北区域高等教育,首先就是要发展经济。其次,高校要转变观念,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树立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变革、进取意识。在区域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的发展强调区域特色,且皆有发展。
11月27日下午,地区司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学习研究小组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从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看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兰宗敏应邀到会分享交流。会前,地区司肖渭明司长会见兰宗敏同志。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张东强同志指导了集体学习方案,副司长曹元猛同志全程出席集体学习,机关党委宣传部有关同志到会指导。大家谈到,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新时期,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工作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积极学习借鉴理论经济学精华,立足世情国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加突出创新作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