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复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 校方终于回应了!毒草莓

复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 校方终于回应了!

复旦大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复旦大学7月4日回复爆料人:“予以立案,将按照规定程序开展调查”。5月30日,网友“argo”发微博称,复旦大学一篇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并@复旦大学。该论文作者为钱某某。5月31日,复旦大学通过微博回复称:“@argo 非常感谢您对我校学生学术规范问题的关注,您反映的信息我们已获悉,并转达研究生院核实。我们一贯重视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一经查实,将据相关规定和流程严肃处理!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截图6月初,网友“argo”就钱某某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与华某某的《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两篇论文相似举报至复旦大学。7月2日,网友“argo”收到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邮件。该邮件称:“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对您提供的举报材料进行了初步核查,认为钱某某论文的主要问题是不当引用,建议暂不予立案;若您能够提供更为具体、清晰、明确的证据,再行考虑是否立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回复举报人邮件。 举报人供图7月2日,网友“argo” 增加补充材料——《维普论文检测报告》,该报告称钱某某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的“总相似比为59.32”。网友“argo” 通过邮件,将该材料发送给复旦大学。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维普论文检测报告总相似比为59.32。 举报人供图7月4日傍晚,网友“argo”获得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回复称,“您提供的补充证据已收到,经我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审查,认为证据符合立案要求,现予以立案,将按照规定程序开展调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回复举报人邮件。 举报人供图7月4日,记者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官网,下载了钱某某的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与华某某的论文《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根据下载到这两篇论文,钱某某与华某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均完成于2007年。值得注意的是,钱某某在该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中写道,“我要感谢我的堂弟华某某”。记者比对发现,两人论文虽然论述主题不同,但都在确定影响因素时采用了同样的指导思想,钱某某论文的第19至20页与华某某论文的第20至21页,部分段落极为相似。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左)与华某某论文《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右)部分段落极为相似(黄色部分)。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左)与华某某论文《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右)部分段落极为相似(黄色部分)。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最后的致谢部分。来源:环球网

真田

复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 校方:予以立案

复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校方回应:已立案将开展调查复旦大学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被指抄袭,复旦大学7月4日回复爆料人:“予以立案,将按照规定程序开展调查”。5月30日,网友“argo”发微博称,复旦大学一篇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并@复旦大学。该论文作者为钱某某。5月31日,复旦大学通过微博回复称:“@argo 非常感谢您对我校学生学术规范问题的关注,您反映的信息我们已获悉,并转达研究生院核实。我们一贯重视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一经查实,将据相关规定和流程严肃处理!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截图6月初,网友“argo”就钱某某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与华某某的《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两篇论文相似举报至复旦大学。7月2日,网友“argo”收到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邮件。该邮件称:“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对您提供的举报材料进行了初步核查,认为钱某某论文的主要问题是不当引用,建议暂不予立案;若您能够提供更为具体、清晰、明确的证据,再行考虑是否立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回复举报人邮件。 举报人供图7月2日,网友“argo” 增加补充材料——《维普论文检测报告》,该报告称钱某某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的“总相似比为59.32”。网友“argo” 通过邮件,将该材料发送给复旦大学。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维普论文检测报告总相似比为59.32。 举报人供图7月4日傍晚,网友“argo”获得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回复称,“您提供的补充证据已收到,经我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审查,认为证据符合立案要求,现予以立案,将按照规定程序开展调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回复举报人邮件。 举报人供图7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官网,下载了钱某某的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与华某某的论文《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根据下载到这两篇论文,钱某某与华某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均完成于2007年。值得注意的是,钱某某在该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中写道,“我要感谢我的堂弟华某某”。记者比对发现,两人论文虽然论述主题不同,但都在确定影响因素时采用了同样的指导思想,钱某某论文的第19至20页与华某某论文的第20至21页,部分段落极为相似。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左)与华某某论文《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右)部分段落极为相似(黄色部分)。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左)与华某某论文《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右)部分段落极为相似(黄色部分)。钱某某论文《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率差异最影响因素研究》最后的致谢部分

散戏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学2021年考研经验和备考指导

一、前言很幸运,一战圆梦厦大。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考研的经验,所以写下这篇心得,希望能给后来者以帮助。个人感觉,很多考研的朋友没有弄清楚考研的实质,因为信息不对成,报考学校就是看机缘巧合,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结果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厦大真题重复率很高,碰到一样的题目能省去好多思考的时间。所以我选择了让周围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厦大。大家在择校的时候,要看分数线,招生人数以及自己未来的规划,这些在考研文库都是能搜到的。二、复习的详细过程英语在英语方面,前期主要是背单词,学语法。暑假开始,开始做历年的英语真题,大约是一个星期做一套,把每一个句子都翻译出来,并且分析哪里做错了。到快考试的前一个月,买了一本作文书,开始背作文并且练字,每天背一篇,可能记不住,但是也要多读几遍。政治在政治复习上,选择做100,主观做肖四肖八的卷子,时间不够最后背一背肖四就ok了,肖四非常重要,我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刷什么小程序,那纯粹浪费时间,好好做套题背知识点,比这儿实在多了,个人觉得政治一般都会过线,并且拉分不大。数学先介绍一下我的数学经验,我从大三下开始准备,先复习了一遍高数课本,同时买了一本1800题,看完一章就做基础篇的题,暑假的时候看完了一遍复习全书。之后又买了一本660题,把做错的不会做的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并且说明自己哪里做错了。后面就是刷真题和模拟题,本人并没有看太多的视频,虽然能够帮助你建立起一定的体系,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也是一种偷懒,实在不懂的看看就可以了。我还是想把时间留到给自己刷题和总结。专业先说一下专业课,除了官方《宏观经济学》曼昆、《微观经济学》平迪克,我在新祥旭报了个一对一的辅导班,直系的学姐还给我列出了一些其他的资料,提供了历年真题和课后习题参考,以及本人整理的复习笔记。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专业课的话我就是跟着的复习计划表学习的,结合厦大本科生宏微观PPT,按章节全面讲解课本一遍。后面就是通过真题去整理重难点和做题巩固。后面对如何背诵和组织考场语言进行了专门的讲解。最后是考试注意事项等等。个人体验感还是很好的,主要是按照这个节奏,后期完全不会觉得时间紧张,复习的很踏实。三、小结考研就是个磨砺自我的过程,一定要坚持、认真同时做好规划,不能三心二意,觉得考不上厦大,换考211,那你可能连国家线都过不去,一定要锁定目标坚持下去。还没开始考就想退路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考研就是要破釜沉舟!

秧歌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不际之际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巨无霸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暴露了什么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神保

硕士论文研究屁引热议,对于那个研究“屁”的大学教师,你怎么看

近日,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火了,因为论文的题目是《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研究的内容也是“屁”。对此,有网友暗讽道: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但也有网友表示:不得不说,研究“屁”也是一门学问,总比上了大学“屁”都没研究强。但不管怎么说,“上大学研究了个屁”,说出去总不太好听,所以很少会有人以“屁”为研究对象,更不会在论文题目里体现自己研究的是“屁”。那么,写下这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硕士论文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身份,他又是如何确定要研究“屁”的呢?从知网的公开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发表于2007年5月,作者是高建伟,论文来源为华中师范大学。目前该《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已被下载1936次,并被引2次。在论文封面,我们更了解到这个研究“屁”的高建伟并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研究生,因为他是一名在职攻读硕士硕士学位人员,而他当时的在职职业是高校教师,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学教师。高建伟是一名大学老师这件事,从网友的评论中也能加以验证,“大学听高建伟老师给我们讲微观经济学,很棒很好的一位老师!” 一名网友说。从论文的作者是一名大学教师的方面来看,《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篇论文在选题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大学教师。图片为日本小伙制作的屁加农但是,高建伟老师为何要选择一个人们不愿启齿的“屁”来研究呢?对此,高建伟老师在论文中解释道:选择“屁”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自己曾在网上偶尔看到过两则关于屁的故事,且两则故事的主人公都因为“屁”而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影响,所以他才选择了“屁”这个研究对象。但在《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篇论文中,高建伟老师研究的却不是“屁”这种物质,而是更深入的研究了有关“屁”的社会现象。所以说,高建伟老师研究的不是“屁”,而是更深入的研究了有关“屁”的社会现象。对于高建伟老师能把“屁”研究的这么深,有专家评论说: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所以说,虽然高建伟老师研究的是个“屁”,但他却把“屁”和与“屁”有关的社会现象研究的很深入,不失为一篇好论文。相对比来看,有些人虽然没有研究“屁”,但他们却把研究成果研究的跟“屁”一样,这是毫无用处的。比如说之前的“翟硕士”。所以,对于把“屁”研究的如此深的大学老师高建伟,你如何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考研er看过来!2019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考研院校排名,新鲜出炉~

在2018-2019年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浙江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以下是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具体名单:很多同学考研存在盲目性,金融学是报考热门,关于本专业考研却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但最 好提前了解的事。经济学下面有2个一级学科,分别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从理论层面上说,一个是搞学术研究的,一个是偏重就业的。但在实际情况上看,也并不尽然,特别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些专业,现在就业也不错。而且,经济学专业内专业壁垒和跨度不大,也就没有明确的专业界定,都是经济学硕士,面对的工作岗位有区分,但可以互通。在一级学科下面,有16个二级专业,其中理论经济学6个,应用经济学10个。它们的共性是前三科考的基本上都是政治、英语和数学三、然后第四门考的是专业课,通常是经济学综合,内容因专业不同会有调整,参考书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学、世界、环境与人口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除了钱还关注人、环境的专业,需要指出的是,国民经济学、世界、环境与人口经济学隶虽然不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但均侧重于理论研究,研究的课题也是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而劳动经济学,偏重于应用与实践,主要就解决大型经济体,例如企业,地区经济与劳动力配置、发挥的关系,从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与世界经济:这两个专业是理论经济学下,就业前景,但同时也是报考压力的专业之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崛起,与欧美、中东、中亚等经济体的合作与发展,都为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在所有的经济学专业中,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的考试难度,分数线和复试压力都是数一数二的。特别是,作为应届本科生,除了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国际形势、政治发展都有较好的把握,除此之外,复试对英语的要求也会因院校不同而偏高。政治经济学:先讲明,这是一个有误解的专业,大家都认为这是讲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应用,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剩余价值的那些东西。学习这种理论,未免有些过时。事实上,这个专业,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有典型、有针对性的专业。毕业后,既可以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同样还可以进入各种企业,特别是国企工作。另外,这个专业是我们国家开设早的经济学专业,也就意味着,开设院校数量较多,尤其是一些在地区经济中,扮演者“智库”角色的院校,基本上覆盖了国。第三,因为偏见,所以这几年学生报名热情相对于其他经济学专业有些偏冷。这门专业,普遍考试的专业课是801经济学,也就是有政治经济学部门。金融学:经济学领域竞争为激烈的专业之一,相对于理论经济学下的西方经济学和世界经济,金融学更加侧重于实战和金融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只是统称,其下面分布的各大方向,例如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理财等等,都代表着不同的就业走向。甚至,往往在一个院校内,多个学院都开设有金融学,只是方向不同。这一点同学一定要清楚的了解,不能以偏赅。数量经济学与应用统计专业:从名称上很容易被学生所忽视,一看到“数量”和“统计”等字眼,就容易联想起纯技术性的专业。但事实上,这两个专业无论是在学习上、实践上还是就业上,都是很好的从事经济学工作的通道和桥梁。我们知道,经济学是一样与数学密不可分的专业,其大量的内容,比如经济产品建模和数学建模有很大程度的联系与相似。其核心岗位,往往都是出身于具有较强数学功底的人。当你听到保险精算师、特许财富管理师这样的工作岗位实,你是否还会认为这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岗位么?国际贸易:涉足领域广、跨度的经济学专业,从字面意思的贸易方向,还可涉足跨国经营、国际运输与物流、品管理、贸易保险、贸易法等多个职业领域。选择这一专业的同学,仅仅了解到专业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院校,进行深入分析,另外,对英语要求偏高。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较强的经济学,一个是研究地区经济,在特定区域例如西部开发、东北老重工业基地改造、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台海经济等问题上的研究与实践,一个是研究行业经济的,针对某个行业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进入企业的经济研究部门或从事经济类工作是主流去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往年的毕业生中,进入银行、金融领域的毕业生也有相当的比例。

麑裘

区域经济学理论有待创新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渐次铺开。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实践为区域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在受访学者看来,立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伟大实践,区域经济学研究应从经济实践中寻找灵感并转化成有用理论,更多地进行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迎来转型机遇伴随着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形成了“三群两带”新战略格局,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能,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强调区域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密认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是实践探索和理论推进相互迭代的结果。区域经济学在新形势下面临双重发展机遇:时代赋予的转型机遇、中央战略部署的顶端机遇。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表示,区域发展实践与区域经济学理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郑州大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合林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及经验为我国区域经济学创新发展带来最大机遇;我国区域经济实践为区域经济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内涵。在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教授刘清春看来,区域经济实践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丰富的区域经济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可靠例证。 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学学科不断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周密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在面向国家急需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解决上,区域经济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学科交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等大型会议成为学科交流发展的重要纽带。第三,理论成果不断推进。在区域产业分析、区域扶贫与协调发展理论、实证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城市群发展等重要主题上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理论成果。第四,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张合林认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家已推出了诸多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成果,比如,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域观经济学等。此外,区域经济学学术团体不断壮大学术交流活动,也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谈及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刘清春表示,从区域发展理论来看,主要包括区位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等。从区域关系理论来看,主要包括区域合作理论、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从区域经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协同攻关未来,在推进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方面有两个重要转向。周密认为,一方面,将从唯技术论转向思想和技术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将从借鉴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这就要求我国学者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更多经济灵感并转化成有用理论。陈建军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区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进而形成交叉学科,以此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张合林认为,推进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着力。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方面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刘清春建议,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综合性与开放性,涉及经济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科学思维体系,推进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互补,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必须有效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具生命力。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2日第195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犯罪学

曾经迷茫的男硕士2年发表4篇CSSCI论文!总结8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和很多人一样,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也迷茫过。我是跨专业读的研——说的好听点,是多学科背景;说的不好听点,是半路出家,底子薄,样子花啊!研一开学之后,和人家科班出身的一聊,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压力很大。想看书,可不知道看什么好,确切的说是无从下手——西经,管理学,这些基础课需要看,另外,还有很多专业课书要看。没办法,只好去找导师,希望能从导师那得到些建议——事实证明,这点很有用。导师告诉我:书是要看的,多读书很好,但是没必要全读;精读几本经典专业书,然后以此为发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多读读专业类的期刊,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和方向。有了导师的指导,我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活,研一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一点是:学会读书,明确方向。即选择性的读书,精读和泛读结合,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其次,多和导师沟通。不要认为导师不好接触,也不要认为导师水平不行——任何一个导师都有他的长处,只是一些人一眼就看出来,一些人要慢慢的发现。我导师我还是很崇拜他的,经常和他沟通。研一上学期,我是每周五9点准时到他办公室找他谈话,自己最近看的书,遇到的问题,都和他说。每次,导师都是必答。当然了,有时简短,有时详细。不过,我敢说,能像我导师这样每周都跟学生聊天的人不多了,我很幸运。一是导师肯聊,二是我自己主动。我导师还带其他专业的几个同学,他们2年来和导师见面的次数估计没我半学期的多。我是脸皮厚,没事了就去,有问题了就去。呵呵,收获很大。因此,要告诉大家的第二点是:多和导师沟通,要主动去沟通,导师都很忙,主动定期约学生的导师是少之又少,所以自己一定要主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再者,多和其他导师聊。一个培养机构,导师一般也不少,找几个和自己专业相近,学问做得好的导师,多和他们聊聊,向他们学习做学问的经验,交流一下知识。要知道:思想的火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研究生这2年,除了我导师,我和2名其他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一个是30多岁的博士副教,观点新,思维密接,和这样的人聊天,很有收获。另外一个是我的计量经济学老师,我研一的时候就请教她问题,研二课程结束的时候开始和她合作做统计局的课题。和她关系一直不错,一是她没带学生,二是我导师在定量分析这方面不占优势,而她绝对厉害,刚好可以弥补我导师这方面的不足。这就是我告诉大家的第三点:除了自己的导师,还要和其他老师多交流,但千万注意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导师之间是很忌讳学生乱串的,自己可别触犯了这点。第四点是写论文。我第一次开始写东西是研一下学期,导师教育厅的一个课题,急着结项,就让我做了(他早评上正教,这种课题对他没用),呵呵,我是战战兢兢,总算是完成了吧(当然,他没少修改)。这次经历可能对我专业知识进步帮助不大(不是我专业的课题),但是我知道了写文章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有想法(或者叫灵感,感觉,方向吧),然后搜集资料,要大量搜集,不停翻看,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东西,否则,自己想当然的写,纯属闭门造车。第五点是如何写。很多人苦闷,不知道写什么,我也深有这样的体会。于是强迫自己去图书馆看书,后来发现看大部头的书不行,要想写东西,有灵感,还是得看期刊,专业的期刊,学科内顶级的专业期刊。有人曾经开过玩笑:做学问就是追星,要追学科最新的星,赶在最前面,那就是创新,就是研究方向。暂且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是我个人觉得绝对有道理,而且是在自己经历过那样一个过程之后,越发觉得有道理。这也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五点:多看专业顶级期刊,而且要看外文的;看期刊,不仅能了解前沿,而且能启发灵感。第六点是多看教材。呵呵,不矛盾,这是我反复体会出来的。刚起步开始的时候,基本经典的,然后扩展知识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看专业期刊,有了灵感记下来,要敢动手写,这样才有手感;期刊上面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己陌生的知识或是名词理论之类的,这时候别轻易跳过去,要翻教材,自己给自己补课,这样才有进步。也就是“教材——期刊——教材”不停这样的反复进行,并坚持动笔,才有收获。第七点是记笔记。到现在,我已经记了2本多笔记了,什么都记,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没事的时候翻翻,挺有意思的。我有个习惯,是高中养成的,就是记笔记之前,会表上日期,长久下来,就成了一个“日记”:显示日期,然后是当天自己看的书或是杂志什么的。呵呵,没事的时候,一翻,就能知道自己那天干了什么。第八点是会修改。自己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写好了,不是万事大吉,没事的自己改改,也可以发给导师,让他帮忙改改。我之前的几篇文章,都是导师帮忙改的,他提出修改意见,我再不停的反复修改,知道他说可以往外投了。再后来,就是我自己修改,觉得可以了再给导师他,呵呵,后来几次,他基本看看,也不改了。来源:学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