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18年硕士研究生招考公告已发布,考研党请注意了无衣

18年硕士研究生招考公告已发布,考研党请注意了

8月3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考试时间、科目、报名等重要消息已全部公布,考研的朋友们可以留意关注下。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是2017年12月23日至24日的每天上午8:30-11:30和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放在25日进行。初试科目为12月23日的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3日下午的外国语;24日上下午分别为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25日是建筑设计等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特殊科目。研究生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指定的报考点;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和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的指定报考点。网上报名时间是2017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的每天9:00-22:00,网上报名官方网站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自行确定和公布。所以考生必须要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公告,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个人网上报名信息。逾期将不再补办。2017年12月14日到25日,考生可以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要用A4白纸打印,考生凭《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具体事项考生们可以去教育部官网上查看《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或者登录“研招网”浏览查询报考须知和各相关单位网上公告。最后祝所有考研的朋友们取得满意的成绩,使自己的学历更上一层楼。运营人员:知新行闻001

禁闭室

求职火拼愈烈逼强研究生“求生欲”

又是一年秋招季,求职大作战已拉开序幕。自2010年至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以2%~5%逐年增长,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升至820万人,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虽说2019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尚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求职的压力并不轻。面对几百万的求职大军,即便是手握硕士学位,身处或即将迈入求职这场拼杀中的研究生也不淡定了——考证、辅修、培训,努力以各种砝码加持,可以说,“求生欲已经很强了”。证件就像底牌,考到手才安心眼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在即,北京某高校化工专业研二学生李涛所在的实验室,8人中有4人正在为此备战。“多考一个证,万一以后从事教师行业呢。”李涛说。李涛还报考了注册化工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实验室中的8人中仅1人没有报考。而谈到10月底的注册化工工程师基础考试时,李涛也不太清楚这个证能带给自己什么,“大家现在是能考的证都考了,和大四时的心理有点像。”“万一”“可能”“没想过”是受访研究生口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儿。比如研究生徐茂最初也没想过自己也要去考教师资格证。上网时偶然看到有人推荐,就去了解,“既然什么专业都能考教师资格证,考了就可以考教师编制,就报名了。以后当老师也是可以糊口的”。目前研三的徐茂已经把教师资格证拿到手了,但面对秋招中的职业选择,他还没想好将来究竟要做什么。徐茂只是觉得,教师资格证就是手里一张可用的牌,“以后万一真的有合适的地方要招老师,没有这个证就连敲门砖都没有”。考证,几乎是研究生的一种“标配”,以至有人调侃说,“没几个证在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研”。而拿到手的证件则成了“有可能”的加分项。在徐茂看来,“除了极少数学生,大部分人都没有太想好。很多人都不知道适合自己做的事是什么,自己应该干什么,很多人也没想过自己喜欢干什么吧。(考证)不能说是随波逐流,而是多给自己找找机会。”为此,除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的证也有不少人去拼上一把。徐茂还有好几个同学报考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理论上是学土木建筑的人才去考的,但很多人考到这个证后就可以挂到企业里挣钱,所以好多学生去考了,有学环境的、学电气的、学化工的……”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41461人报考教师资格笔试,与去年的28525人相比,增长12936人,增幅46%;2018年上半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口笔译考试共有10.24万余人报名,同比增长30.7%,其中,笔译报名91085人,同比增长36.5%。除了教师资格证、笔译资格证、口译资格证,还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二级建造师证等证书都是研究生的热门选择。有时,听到同学报考了自己没考过的证,李涛就都想去试试。辅修+培训,助攻技能提升为迎接就业,除考证,辅修、培训也是研究生们用来提升技能、“打怪升级”的重要渠道。新闻专业研二学生魏濛濛这学期又报名了电视方向的辅修双学位。早在本科念美术专业时,她就已经辅修了一个英语的双学位。横跨美术、英语、新闻、电视4个专业,有人问她,“你到底想干吗?”与徐茂不同,魏濛濛看上去“千回百转”的专业选择背后,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比较清晰的。她说,本科的专业和双学位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或家长帮忙决策,或迫于形势,而到了研究生期间才下定决心要从事新闻传播方向,“不管是传统的文字编辑、记者,还是互联网编辑、自媒体人,就想往这方面发展”。而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满足魏濛濛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以后做记者的话,现在都要求记者全能,光文字不行,起码视频你得会剪吧?影像语言、镜头语言你得知道吧?机器也能扛,片子剪辑、后期也能做。”仅学新闻专业是不够的,她便选择辅修电视方向的专业来“打辅助”。虽说是研究生,但真正接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偏少,直接奔职场去的多。未来职场的需求,便成了他们武装自己的需求。有些学校不方便满足的,比如说计算机编程,研二学生梁青便转身投向了校外培训班。梁青记得上计算机培训班时,每周六、日上两三个小时的课,课程持续一个学期。“每堂课上课人数稳定在20人左右,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盲目备战or理智出击奔波于眼花缭乱的证件考试、五花八门的培训、跨专业的辅修……研究生的日常“求生”方式可以说多种多样。然而在这些看似丰富、忙碌的努力背后,记者能感受到他们的迷茫与焦虑。“考这么多证也证明学生对自己现在所学专业的认知是不够明晰的。这个专业以后到底能做什么事?学生没有预知。所以在自己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用多考证来增加机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然而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是一个系统工程。储朝晖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给孩子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玩自己的游戏。小学、中学都应该有孩子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话,到了大学,他的优势、潜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就比较明晰了。“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在储朝晖看来,到了研究生这一阶段,再让学校重塑学生的职业观为时已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儿,同时也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然后让两者结合起来,找到这样一个方向去确定自己怎么去找工作,去确定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后才会发现这件事我是否能做,能否做好。如果我能做,能做好,做了以后有积极的反馈,这对自己也是个激励。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储朝晖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皆为化名)(实习生 李晓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乃至委蛇

南方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都去哪儿?

2020届本科生十佳毕业生01 尚琳瑛见贤思齐,“筝筝”日上书院:致仁书院院系:化学系去向: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一路走来获得了太多帮助,就像是最初向往的“风乎舞雩,咏而归”,有着言传身教的师长,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时而焦虑,时而难熬,但永远感恩能遇到这些人,能有有趣的事情做,并有为之努力的机会。02 龚 玥梦想是成为最厉害的程序员!书院:树德书院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毕业去向: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南科大,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也见到了一群更优秀的人。我发现人生原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前方还有很多很酷很有趣的想法等着我去实现。如今我想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也是四年前的自己想不到也不敢想的。”03 徐源诚看得见星星的行动家书院:树礼书院院系:数学系毕业去向:马里兰大学博士研究生“当你已经有了足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之后,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可更快确定知识欠缺在哪,直接精准‘直击’知识盲点、缺点、堵点,而不是从头开始,这样才是高效率的做法。”04 邓雨晴一边“玩耍”一边“拼命”书院:致诚书院院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去向:波士顿大学博士研究生“我想成为一个既懂得享受生活,又能为自己热爱的事情‘拼命’的人。回顾大学四年,邓雨晴心怀感恩,“不知道是因为遇到的人,导致经历的事让我觉得幸运;还是经历的事,导致遇到的人让我觉得感恩。”05 张兆旭热衷学生工作的软件工程界“后浪”书院:致诚书院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毕业去向:南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2020计算机系优秀毕业生,2019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9“致诚学人”学年GPA系第一,2019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017、2018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06 李诗怡文理兼修的bachelor侠骨柔肠的bachelor书院:致新书院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毕业去向: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这一路并不是我一个人走过来的,有大家在我停滞不前时推我一把,在我迷茫的时候指明方向,在大家的陪伴和支持下我才能走这么远。“那些我们看似达不到的要求,只要敢于踏出第一步,去争取,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远比想象中的大,再遇到机会时,一定要去努力证明自己。”07 马 昊逆袭之路的“马老师”书院:致仁书院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毕业去向: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感谢南科大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改变和成长。感谢父母,永远做自己的粉丝,就算全世界都看不起自己,他们也会在台下为自己鼓掌;感谢所有在最艰难的时候陪伴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对于处于低谷的人,一个友好的眼神可能都是帮助。“最后,我想感谢自己,谢谢当初没有放弃你自己的马昊。”08 郑金涛立志做“皮糙肉厚”的芯片“攻城狮”书院:树德书院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毕业去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感谢南科大和深圳这座城市给予我国际化的视野,让我对生涯规划,对专业发展,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让我敢于想象,敢于定下超越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现。”09 胡启锟一科“守夜人”paper“收割机”书院:致仁书院院系:化学系 毕业去向: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对未来的安排,他表示,力争在博士阶段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毕业后找到机会回到南科大。“我希望有一天能造福社会,我想,这也是每一名南科大人的愿望。当然,我最希望回到南科大做研究和培育人才,这里是我的初心发源地。”采访最后,胡启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10 刘 艺天马行空执着探索的“码农+”书院:致新书院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毕业去向: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说起未来,“爱折腾”的刘艺眼里有光,“将来,我想探索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做一些能真正在工业界有影响力的工具和成果,成为一个厉害的程序员。”2020届研究生十佳毕业生01 郑 薇南科大印证了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导师:卢周广“回想两年的时光,觉得很平淡,因为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干着相同的事情;但又觉得很精彩,因为实验结果总会波澜起伏,你的想法或被证实或被推翻,不断吸引你探索更深的奥秘。”02 陈 伟听从自己的声音,任重道远而我自豪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6级博士专业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导师:何祝兵“我科研道路上最艰辛的事情就是实验的屡次失败,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这时候会有巨大的挫败感。但是经过实验方案优化,调整思路,阅读文献总结教训,实验结果达到甚至超过预期,那一刻是最快乐的。因此,屡败屡战,最终取得理想结果,是必备的素质。在此期间,老师和同门师兄弟的鼓励和帮助,加上自己冷静思考,对于克服上述困难是非常重要的。”03 罗腾飞Stay hungry 追寻真相,stay stupid 保持纯粹工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力学导师:王建春“我曾经很喜欢Stay hungry, stay stupid。Stay hungry让我保持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去追寻真相;stay stupid 让我保持一种愚蠢与纯粹,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04 郑 健我愿保持初心,持续积淀,望终成“哲匠”工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机械电子工程导师:徐少林“南科大两年的学习生活,给我带来了许多成长,也逐渐让我明白,面对未知和迷茫,我能做的只能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对于像我一样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注定要在脚踏实地的日常工作的点滴中寻找人生的意义。”05 许 可人类认知边界的尝试值得付之终身努力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地球物理学导师:张伟“有些一直规律性坚持的相同事情对于稳定情绪和提升自信很重要,比如跑步、读书、学一门语言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生活的节奏。南科大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硬件、软件条件,希望大家能够妥善地应用它们,以充实自己的科研与生活。”06 龚慧敏勇敢尝试,期待意想不到的惊喜工学院深港微电子学院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导师:汪飞“我认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能让我们对学科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真正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光有这些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根据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主动去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可以请教导师和同方向的学长学姐,请他们推荐一些专业书籍。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和前沿动向。此外还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掌握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技巧,遇到问题多思考其本源。”07 葛秋霜尽人事,看天命,努力过便不再后悔创新创业学院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机械工程导师:卢宏兴“自信和乐观是一生的财富。表达和沟通能力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尽人事,看天命。认定一个目标,为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即使失败,也可以坦然接受。”08 吕 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理学院化学系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有机化学导师:刘心元“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由于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以及前沿文献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我们组内在老师和博士师兄的组织下开展“研究生小组会”,我们通过小组会的文献报告,一方面丰富了个人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自主学习的热情。”09 吴晓媛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商学院金融系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金融导师:胡大宁“求职的经验,以下几点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是准备充足,一段完美的自我介绍都可以增加自信。我想找的是投研类的工作,前期的沉淀很重要,但还需要将那些沉淀简化成框架并能够清晰表达,才能在面试笔试中突显自己的亮点。在一个面试的前几天,我把自己观察行业的策略报告整理到可以用五分钟清晰讲述的框架。第二是心态放平。不要因为一些笔试面试的失利以及金融竞争激烈而过于放低自己。在求学求知中我们可以放低姿态,但在求职中要保持自信。第三就是多交流,打好信息战。”10 刘嬉嬉愿扬帆起航,归来仍是少年创新创业学院2018级硕士专业方向:材料工程导师:何佳清“2年时间对于学习、科研以及后面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时间还是很紧迫的。第一年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还得兼顾科研。而第二年就要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选择。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要给自己设限,任何时候你想做并决定做时,就要勇敢坚定的去执行。遗憾这个词我觉得我们这个年纪少提,因为我们还有无限可能,但凡说“遗憾”的还有机会那就该去努力,去争取。”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新媒体中心来源:转载自就业指导中心值班编辑:程雯璟

理也

求职火拼愈烈 逼强研究生“求生欲”各种砝码加持

又是一年秋招季,求职大作战已拉开序幕。自2010年至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以2%~5%逐年增长,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升至820万人,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虽说2019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尚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求职的压力并不轻。面对几百万的求职大军,即便是手握硕士学位,身处或即将迈入求职这场拼杀中的研究生也不淡定了——考证、辅修、培训,努力以各种砝码加持,可以说,“求生欲已经很强了”。证件就像底牌,考到手才安心眼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在即,北京某高校化工专业研二学生李涛所在的实验室,8人中有4人正在为此备战。“多考一个证,万一以后从事教师行业呢。”李涛说。李涛还报考了注册化工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实验室中的8人中仅1人没有报考。而谈到10月底的注册化工工程师基础考试时,李涛也不太清楚这个证能带给自己什么,“大家现在是能考的证都考了,和大四时的心理有点像。”“万一”“可能”“没想过”是受访研究生口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儿。比如研究生徐茂最初也没想过自己也要去考教师资格证。上网时偶然看到有人推荐,就去了解,“既然什么专业都能考教师资格证,考了就可以考教师编制,就报名了。以后当老师也是可以糊口的”。目前研三的徐茂已经把教师资格证拿到手了,但面对秋招中的职业选择,他还没想好将来究竟要做什么。徐茂只是觉得,教师资格证就是手里一张可用的牌,“以后万一真的有合适的地方要招老师,没有这个证就连敲门砖都没有”。考证,几乎是研究生的一种“标配”,以至有人调侃说,“没几个证在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研”。而拿到手的证件则成了“有可能”的加分项。在徐茂看来,“除了极少数学生,大部分人都没有太想好。很多人都不知道适合自己做的事是什么,自己应该干什么,很多人也没想过自己喜欢干什么吧。(考证)不能说是随波逐流,而是多给自己找找机会。”为此,除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的证也有不少人去拼上一把。徐茂还有好几个同学报考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理论上是学土木建筑的人才去考的,但很多人考到这个证后就可以挂到企业里挣钱,所以好多学生去考了,有学环境的、学电气的、学化工的……”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41461人报考教师资格笔试,与去年的28525人相比,增长12936人,增幅46%;2018年上半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口笔译考试共有10.24万余人报名,同比增长30.7%,其中,笔译报名91085人,同比增长36.5%。除了教师资格证、笔译资格证、口译资格证,还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二级建造师证等证书都是研究生的热门选择。有时,听到同学报考了自己没考过的证,李涛就都想去试试。辅修+培训,助攻技能提升为迎接就业,除考证,辅修、培训也是研究生们用来提升技能、“打怪升级”的重要渠道。新闻专业研二学生魏濛濛这学期又报名了电视方向的辅修双学位。早在本科念美术专业时,她就已经辅修了一个英语的双学位。横跨美术、英语、新闻、电视4个专业,有人问她,“你到底想干吗?”与徐茂不同,魏濛濛看上去“千回百转”的专业选择背后,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比较清晰的。她说,本科的专业和双学位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或家长帮忙决策,或迫于形势,而到了研究生期间才下定决心要从事新闻传播方向,“不管是传统的文字编辑、记者,还是互联网编辑、自媒体人,就想往这方面发展”。而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满足魏濛濛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以后做记者的话,现在都要求记者全能,光文字不行,起码视频你得会剪吧?影像语言、镜头语言你得知道吧?机器也能扛,片子剪辑、后期也能做。”仅学新闻专业是不够的,她便选择辅修电视方向的专业来“打辅助”。虽说是研究生,但真正接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偏少,直接奔职场去的多。未来职场的需求,便成了他们武装自己的需求。有些学校不方便满足的,比如说计算机编程,研二学生梁青便转身投向了校外培训班。梁青记得上计算机培训班时,每周六、日上两三个小时的课,课程持续一个学期。“每堂课上课人数稳定在20人左右,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盲目备战or理智出击奔波于眼花缭乱的证件考试、五花八门的培训、跨专业的辅修……研究生的日常“求生”方式可以说多种多样。然而在这些看似丰富、忙碌的努力背后,记者能感受到他们的迷茫与焦虑。“考这么多证也证明学生对自己现在所学专业的认知是不够明晰的。这个专业以后到底能做什么事?学生没有预知。所以在自己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用多考证来增加机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然而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是一个系统工程。储朝晖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给孩子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玩自己的游戏。小学、中学都应该有孩子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话,到了大学,他的优势、潜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就比较明晰了。“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在储朝晖看来,到了研究生这一阶段,再让学校重塑学生的职业观为时已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儿,同时也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然后让两者结合起来,找到这样一个方向去确定自己怎么去找工作,去确定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后才会发现这件事我是否能做,能否做好。如果我能做,能做好,做了以后有积极的反馈,这对自己也是个激励。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储朝晖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皆为化名)2018年10月29日 09 版

水中有火

真正的研究生生活是什么样的?与你想象的有很大差别!

近年来,考研人数可谓急剧增加,形成新的考研热潮。在考研人群中,一部分因为工作中对学历的需要而选择考研,一部分的确热衷于学术而读研,但是很多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只是对这股热潮的追逐而已。其实,这种想法不是那么成熟。当你步入研究生之后,你就会明白现实与你想象得非常不一样。一、硕士研究生群体划分对于硕士研究生群体,我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一)目标明确型无论读研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你目标明确,就可以归入此类。对于目标明确的研究生来说,一部分对学术非常有兴趣,他们会坚持学术,专心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你每天看到他们的状态就是那样,读书、做实验、写论文,相对枯燥与劳累;一部分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然后出来工作,总体来说,明确也算明确,研究生生活过得也挺潇洒。(一)无目标型还有一部分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每天日上三竿才会睁开朦胧睡眼,夜半时分依旧奋战在网络世界。这类的研究生把学校当成一个象牙塔,经常约个饭、逛个街、按个摩等。二、研究生的真正生活状态其实,研究生的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相比工作来说,还是比较幸福一点点的。这个还要根据自己的追求等实际情况来看。(一)老师几乎不讲,研究生自讲为主上了研究生,你会发现,每次上课就是研究生在讲台上分享。平时老师会把相关的内容布置下去,研究生们在底下就会自己查各种论文与相关材料,差不差全靠自觉。其实,很多研究生在底下就是疯玩,临近这门课的时候应付一下而已,并不能学到太多的东西。如果你想学到东西,那么只能靠自己平时的功夫。(二)课程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研究生的课程没有那么多,比本科生要少一些,学术型硕士相对多一点,但也不是很多。如果你只想在课堂上学东西并且自己私下里没有做太多功课的话,那是不太可能的。并且上面已经提到,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以老师讲授为主。(三)你可以选择很累也可以放纵自己对于研究生生活,其实,累与不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愿意不愿获得知识。如果你想真正地学到知识,你会非常辛苦,每天有看不完的论文、书、各种资料;参加不完的各种学术会议;写不完的论文等。如果你选择放纵自己,也可以生活得优哉游哉,每天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但是,你可能更加的废,三年之后,你发现自己还不如自己本科的时候,自己只是获得一张纸而已。当你选择考研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目标;当你步入研究生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当你研究生生活累的时候,也请适当的放松;当你研究生生活关于容易的时候,也要反思一下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

仁可为也

破格公主,低调的你会更可爱

近日,华为小公主姚安娜出道事件热度不断,今日更是推出了她的首支单曲。尽管无论是从相貌、身材或是才艺方面看,她的表现都不算差,但网友似乎并不买账。网友的质疑大多还是围绕她的纪录片展开,嘲讽她借着资本的力量出道,享受一切优质资源,还高调声称自己是“破格公主”。与她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女星高圆圆。上月她低调拒绝《浪姐二》,在网上又刷了一波好感。当被问及会不会上浪姐二时,高圆圆低头浅笑说:“我没办法参加,我没有任何才艺可以展示。”对于她的“认怂”,网友却相当包容。有网友留言:“姐姐你的美貌就是才艺”。同样是女明星,网友截然不同的反应说明一个事实:低调的人更容易获得好感!01在一次新生报到日上,新生小李拎着大包小包行李赶到北大校园。因为初来乍到,小李有点摸不着北,想找人帮忙看包却遭到拒绝。这时,一位老人路过,便主动提出帮他看行李。小李放下行李便急忙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等一切办理妥当后,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待他回来,老人依然站在那里。在9月那个依然酷热的天气,那位老人就这么等了两个多小时。3天后,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小李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我们常说,君子当厚德载物。有优秀德行的人,从来不需要刻意营销,身体力行就是他们的态度。02有一个人,他其貌不扬,常年只有两三套衣服,脚下永远穿地摊上十几块钱买的胶鞋和塑料凉鞋。他没有车、没有房,每次外出买东西,总是自备购物袋。每次吃饭,总会将盘子舔个精光。这个看起来有点邋遢、“寒碜”的人,就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老师王晓琮。他14岁便考入北大少年班,18岁本科毕业后,又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他上课不拘一格,即使不带课本,只需往台上一站,他便能从头讲到尾。不管是线性代数,还是高等数学,他都能准确板书下来。就连复杂难懂的微积分和函数,他向来也都是口算。是个不折不扣的牛人。尽管他向来对自己很抠,但却常年默默资助着几个贫困大学生,从不求任何回报。2018年9月他因一篇文章《吃饭舔盘子的“锅炉工”,竟是14岁就上北大的“扫地僧”》而被关注后,校长曾找过他,希望他借助媒体的力量做一下自我营销,顺便也给学校做个宣传。但他果断拒绝了,并声称:“如果有记者来访,我就辞职”。校长也只能做罢。有人笑他傻,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把自己整得这么寒酸。对此,他都一笑而过。于他而言,名利本不是他的追求,用心教学、内心恬淡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真真把自己活成了现代版的“扫地僧”。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常常会为了达到某些所谓标准而丧失本心。追求本身没有好坏对错。只是姿态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放低姿态,低调做人,生活可能别有洞天!

龙舌兰

中国“最难考”的5所研究生院:玩命考进去,出来身价能翻4-5倍

眼看2019考研落下帷幕,新一轮的战线已经拉响。20考研大军们已经准备战斗,着手备考了。20考研的同学们,都选择了什么样的院校呢?大家都知道,考研的难度也是分专业、分学校的。说起最难考的院校,大家想到的当然都是985中的热门专业啦!但是这种研究生院一定是难考的。今天匠人就给大家带来了中国“最难考”的5所研究生院:玩命考进去,出来身价能翻4-5倍。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说到中国最难考的研究生院,匠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匠人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型硕士有四个专业方向,但是招生人数一共就20人左右,意味着有些专业方向可能录取不足五人。是当之无愧的最难考的研究生院。02.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同样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也是最难考的研究生院之一。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可以说代表的是中国最顶尖的翻译学院,只招极少数人。关于难度,外界的说法各种不一,不过说的一致的都是难于上青天。据说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每年的报录比均在30:1左右,复试成绩占比高达70%,就算进了复试,录取比例都是2:1。也就是说,就算你进了复试,有一半的可能也是被淘汰的。03.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再说一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这个学院还真的是众多财会、经济、金融学子的梦想研究生院啊。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前身又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背景深厚。周小川为名誉院长,学术资源也蒸蒸日上,再加上清华的出国资源,五道口金融学院显得更加金贵。但是录取人数却很少,但是玩命考进去,出来身价能翻4-5倍。0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说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怎么能少得了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呢?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综合排名,清华大学土木学科在2015年位居第7名,2016年位居第8名,2017年全球位居第5名。看这个排名,大家就知道有多难考了吧?从每年的报考情况来看,将近一半的考生会吃闭门羹。05.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最后,毋庸置疑,当属北大光华。有这么一句话,北大人怎么看光华,就和其他学校的人怎么看北大差不多。可见,要考上北大光华研究生的难度非同一般。北大光华的报录比一直在30:1左右,其次光华的专业课也很难拿高分,2016年最高分为138,大部分徘徊在100左右,如果要进复试,专业课在115分以下就是拉分,除非其他科目很高。好了,匠人今天带个大家的中国“最难考”的5所研究生院就到这里了。最后匠人想说的是:不论大家报考的院校难易如何,小伙伴们只要选择好理想的学校,再付诸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成功便成仁。

邱濬

三出江湖——傅衣凌先生和研究生们

前些日子,杨国桢先生在2018-06-10“澎湃新闻”上发表了《重出江湖:1973年与傅衣凌先生同行》的纪念文章。杨国桢老师写道:“1972年10月,厦门大学文史系解散,复办中文系和历史系。陈在正任历史系主任,招收普通班工农兵学员30人,定学制为三年。1973年1月,工农兵试点班学员学完二年后毕业。重建的历史系如何‘以社会为工厂’办下去,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厦门大学如此,其他学校也同样感到迫切,因此纷纷派教师到各地高校串联‘取经’。在这种形势下,厦门大学决定派傅衣凌先生、柯友根先生和我到各地学习考察,给我们3个月的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周游列国’。……傅先生重出江湖,是历史系的金字招牌;柯友根是地下党出身,能言善辩,是交际的高手,负责对外联系;时我方过而立之年,文笔敏捷,负责记录和整理汇总信息,向校、系书面汇报。而我们则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杨国桢先生文中所记是1973年的事情,其时我还在部队服兵役,无缘获见老师和学长们的风采,时时感到遗憾。不过还好我于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后、作为最后一届的“工农兵学员”,在1977年3月进入厦门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这样也算附上骥尾,当上了傅先生的“广义”上的学生。我一拿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尚未入学的时候,许多热心人就告诉我,厦门大学历史系有所谓“傅韩”的两张金字招牌,傅即傅衣凌先生,韩是韩国磐先生。听了热心人的介绍之后,自己就感到有些洋洋得意起来,原因是自揣不是读书的料子,“工农兵学员”的名号已经不再吃香,成了“恶谥”。日后不成材、万一遇到刻薄的人挖苦我们“工农兵学员”,我可以搬出“傅韩”的金字招牌,抵挡一阵。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拉大旗做虎皮了”。本文作者陈支平教授由于有了这种不足为训的“未雨绸缪”的心理打算,我从入学这天时就比较用心打探傅先生和韩先生的轶事传闻。其中打探到的一条最重要消息,是傅衣凌先生于1975年退休了,听说还准备回到老家福州去安度晚年。这让我很惊讶:其时在大学里尚无明确的退休制度,七八十岁未退休的老教师比比皆是,而且“老教授”似乎是愈老愈宝贝,从当时的电影中看到,厉害的老教授,非得随身带上降压药、救心丹之类的东西,就显得气派不够。傅衣凌先生年方六十有余,何至于就匆匆退休赋闲在家?兹事体大,我得赶紧深度探听原由。经过多方的消息证实,原来傅先生的二公子在深山插队很多年,一介书生的傅先生,实在没有本事给儿子“走后门”,致使二公子在深山滞留不得回城。幸好此时有了好政策,说是在职的国家员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让插队久久不能归来的儿子们“补员”回城。万般无奈之下,傅先生办理了退休,二公子因此“补员”回城,在厦门大学食堂卖稀饭。说到这里,我们再来温习杨国桢先生的文章,傅先生于1973年“重出江湖”,看来只在当时晃荡的大学的江湖里厮混了两年多,两年多后又退出江湖、金盆洗手了。说来还是我的运气好!傅衣凌先生第二次退出江湖不到一年,时风丕变,天安门广场多了一座“毛主席纪念堂”,供亿万人民瞻仰,大学里的老教授们再度吃香起来。傅先生既然是金字招牌,那就不由分说,再一次成为厦门大学的正式教职员工。遵循杨国桢先生的算法,傅先生的这次出山,可谓不折不扣的“三出江湖”!按照国内大学的学期制度,我的这届附上骥尾的“工农兵学员”班,本来是应该在1976年9月份同傅先生一道走上江湖的。但是据说国家太忙,不得不推迟到1977年3月入学。不过这样也好,老师先就坐,学生随后拜山门,也算是尊卑有序了。伦序既定,我戴上厦门大学白色的校徽,对外声称傅衣凌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倒也没有太多的错误。只是那时傅先生的事务太多,教育部又把他放在厦门大学副校长的位置上,连累得我进入学校一年半,连傅先生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过。影子既然看不到,那还是来点耳食的吧。从比我长一大辈的学长郑学檬、杨国桢等老师那边听来消息,傅先生当上副校长之后,做了两件跟我有关的重要事情:一是向学校申请经费,经福建省省委宣传部批准,创办了季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如今创办学术刊物,其艰难的程度犹如“难之上青天”。傅先生执风气之先,不失时机地创办了这样的刊物。如今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史学界的重要学术刊物。嘉惠后学,润物无声;睹物思人,可不慨叹思颂!另一件事是据说傅衣凌先生从学校争取来了二千元人民币,准备于1978年春夏之交在厦门大学举办“历史学科学的春天学术讨论会”。这个学术讨论会的名称现在看来有些拗口,但是在当时是很符合政治形势的,因为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呼吁“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大家听到都很高兴,我们虽然是从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历史学,但是能够赶上“科学的春天”,也还是精神为之一振,学术讨论会加上这个时髦的口号,合时宜也。这次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政治意义我当时还领会得不很清楚,但是它令我欢欣鼓舞的是终于可以见到傅衣凌先生本人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学术讨论会得场面确实很大,堪称盛会。历史系办公室广发英雄帖,国内东西南北中的历史学同行纷纷响应,总共有一百数十人吧。比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所长林甘泉先生、副所长熊德基先生,也都联袂前来。会议规模如此之大,限于当时的条件,历史系的接待工作相当繁重。历史系的精英青年教师如郑学檬、杨国桢等,充当会议秘书;其他的老师,有的分工迎客接送,有的专司往返票务,有的则包干会场教室等等。我们这些本科学生,负责茶水供应。说到茶水供应,严格说就是倒水给各位与会老师解渴。这项工作现在看来太平常,只要一个电话打给超市,超市立马送来一箱一箱的矿泉水,同学们只要把矿泉水安放在坐席上,就算完成任务。但是四十年前,这项工作却是相当的繁重而麻烦。首先必须给学校的相关部门领导呈送申请报告,批准之后打借条给学校食堂,暂借带有火苗的蜂窝煤炉若干座、蜂窝煤若干箱,铝质烧水壶若干个;那时喝水的茶杯也稀缺,代替茶杯的是饭碗200个。同学们与食堂管事清点交接完毕,把这些家杂搬到会场及分会场,在会场或分会场里找个合适的角落,起炉开火,烧水等候。会议开始之后,我们就提着里面装着滚烫开水的铝质水壶,逐一在老师面前分发饭碗,冲上热水。略过一些时间,估计碗里的水有所消耗,我们再逐一前往添加,绝不能让开会的老师们无水可喝、口干舌燥,影响他们的发言。这项工作虽然繁琐,但是为我提供了与傅先生直接见面的机会。傅先生是主人,坐在主席台上。主席台上的开水更是不可缺少。我赶紧利用这一难得的倒水权力,恭恭敬敬地把一个印有公鸡图案的饭碗放在傅先生的面前,再恭恭敬敬地斟上满满的一碗水。其时傅先生当然不认识我,只知道这是历史系的学生,他也就微笑向我点头致意。这个点头微笑让我大为满足,终于抚慰了我一年多来无缘获见的仰慕情愫。事过之后,经常还为此事暗自得意:根据民俗学家的论说,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敬茶拜师”的优秀传统。我的这次与傅先生的敬水之仪,虽然匆匆而过,但是颇为符合古意,可惜的是傅先生没有给我回赠《论语》、葱和芹菜一类富有寓意的东西。如果有,那我就真有向外炫耀的本钱了。话扯的太远了,回到学术讨论会上。会场上各位老师的发言都是他们几十年来深切研究的精妙之语,但是以我的“工农兵学员”的樗栎之资,大多也消受不了。不过在倒水的过程中,南开大学王玉哲先生的发言吓了我一跳。王玉哲先生发言的大意是:我是主张“西周封建说”的,这么多年来要我承认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我是死不瞑目!那个时候我年轻好奇少不更事,听了王玉哲先生的发言之后,第一反应是西周也好、春秋战国也罢,距离我们今天二千多年,那时是不是封建社会,关你王先生什么事体,何至于到“死不瞑目”的天地?但是后来我自己走上了从事历史学研究的道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师友们的熏陶,我才意识到王玉哲先生此言,饱含着他对历史学专业的执着和对学术真谛的无限热爱。本来,中国有没有存在过“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学者们是可以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的,不同的观点也是可以共同存在的。但是不知怎么搞的,一个好端端的学术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王先生的学术观点,不符合时行的政治观点,备受压制,这也就难怪王玉哲先生千里迢迢来到海边一隅的厦门,山高水深皇帝远,发出了自己压抑在心中多年的学术郁闷。这么多年来,我自己越是在历史学的道路上厮混,越是会经常地回想起王先生的这次发言,心中充满了对于傅衣凌先生、王玉哲先生等史学前辈的崇敬之情。说到这次讨论会上各位前辈老师对于历史学的热爱,其实单凭从全国各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位学者这一点,就足于证实。上一世纪七十年代的厦门,是名副其实的“边陲之地”,交通极为不便,不要说没有飞机通航,就是火车,最远直达的班车,是厦门往返于上海,时间长达四十个时辰。其他地方的学者要来厦门,非得经过多次转车不可,有时甚至需要火车、汽车、轮船、人力车并用。如果是西北地区、北方地区来的学者,需要辗转好几天才能到达厦门。听系里经管接待的老师说,有两位学者来到会场时,正好赶上讨论会的闭幕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更为严重的是,有位先生辗转颠簸到福建境内的三明地界,终于坚持不住,撒手归西了。我们这些同学在忙于烧水敬茶的时候,系里的老师还得派人赶去三明,办理丧事。事情虽然很让我们大家遗憾悲伤,但是史学前辈们对于历史学的执着追求精神,使我至今难于忘怀。“历史学科学的春天学术讨论会”结束之后,我很长时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傅衣凌先生。一方面是自己来厦门读大学,全凭运气所赐,中学时段只入学一年多,接着是做了七年农民、三年服兵役,自忖“学无根柢”,不便在“学问”上凑热闹;二是傅先生实在太忙,副校长之外,又是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等一大堆头衔。既然我拜见傅先生的好奇心已经得到满足,也就不好无端去骚扰他老人家。偶然听到的消息,是教育部布置在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傅先生和韩先生即“傅韩”二人一道挂起招牌,开始招收“中国经济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但是这种事情于我实在过于遥远,我也就不予关心了。1979年5月的一天晚上,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来到我们的宿舍,对我们做起思想工作。说的是傅先生和韩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史学权威,自从去年开招硕士研究生,总共招得5名,韩先生两名,傅先生两名。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谢国桢先生极力推荐,从历史研究所那边转来一名,傅先生招得三名。这些第一批的学生,或是“文化大革命”之前及之间就读大学而矢志从学的“好学”之士,或是家学渊源、门楣书香的优秀子弟。一听到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立即负笈前来、义无反顾。可惜这样的读书种子所剩无几,到了第二次即1979年挂牌招生的时候,傅韩二人竟然只有一名考生报名,这让系里的领导们很为难。无奈之下,系里的目光转到我们这些难于入流的“工农兵学员”身上。总支书记谆谆教诲:我们知道你们的底子差,考不上。但是为了让傅、韩二位先生脸面上过得去,你们还是前往招生办踊跃报名。至于日后考不上,你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包袱负担,二位老先生那边也能理解。领导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工农兵学员”虽然出自三教九流的门下,读书的底子有些问题,但是普遍有着“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在总支书记的激愤之下,我们班里连同我在内共有六位同学,一起报了名。两个月之后,我们六人照例一本正经地进入考场,涂鸦一番之后,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大家感觉了结一番少有的壮烈义举,各自散开。再过两个月,9月份的一天,总支书记满脸笑吟吟地把我请进办公室,庄严地递给我一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一面向我表示祝贺,一面向我表示感谢。说是幸亏我去参加报考,连同之前报考的一位“文革”中间毕业的大学生,今年正好录取两名,傅先生和韩先生各取一名,我跟傅先生读明清经济史,另一位谢重光同学跟韩先生读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终于凑成大吉大利之数。这个结果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出自农家,之前所谓读书的时间,还没有不读书的时间长。侥幸进入大学之后,最大的愿望是分配到一个好工作,做好一名“国家干部”;再就是赶紧找到一位吃商品粮的女伴侣,成家立业,对自己、对父母、对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有一个比较说得去的交代。这下乱了套,原先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片迷茫,只能重新规划了。那个年代考上研究生,大家好像没有什么其他的花俏想法,既然读了研究生,那就准备读书“做学问”吧。不像现在的报考研究生,也许是受到“文化多元”的影响,有工作不如意改读研究生的,有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可意的工作而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从政为官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经商发财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博得女朋友欢心而报考研究生的,有为了父母亲戚朋友报考研究生的,可谓应有尽有。我招收过几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台湾籍的博士生,我不免好奇问他们:台湾不承认大陆大学的博士、硕士学位,你们年龄也不小了,你们攻读博士学位为哪般?他们的回答更是令人感到英奇高格,说是为自己的祖宗们读的,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可以在自家的祠堂中挂上博士的匾额,光耀门庭。这种读博动机,真正是充满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宝贵气息了!回到四十年前,那时考上研究生既然是要“做学问”的,我也只能静下心来,不去考虑怎么做好“国家干部”和讨老婆的事情,先把傅先生的门墙熟悉一下,以便今后有所识相、少失些礼数。傅衣凌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招过两位研究生,一位是唐文基师兄,福建省福州籍人;一位是蒋兆成师兄,浙江省杭州籍人。这两位师兄在“文革”前已经毕业参加工作,我是到了1978年傅先生举办“历史学科学的春天学术讨论会”上见过他们的。其时因为自己没有从事“做学问”的打算,也就没有与他们交谈,只知道这二位是傅先生“文革”前的研究生,都是南方人士,所操的国语普通话极富地方特色。我入学研究生后,论资排辈,除了傅先生是师尊之外,他们二位是同门之内我最需要尊敬的,必须赶紧了解他们的情况。唐文基师兄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但是听说师嫂特别眷顾老家福州,不久唐师兄也就从社科院调转福建师范大学工作,这倒方便了我,可以就近多多请教。蒋师兄毕业后留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工作,由于他的语言极富杭州地方特色,弄得他给本科生上课时,师生之间经常交通不畅。蒋师嫂同样是一位热爱家乡杭州的女士,不久蒋师兄也就妇唱夫随,蒋调转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这就使得我拜见蒋师兄的机会没有唐师兄那么便利,曾经在几次学术研讨会上见面,但是碍于双方的语言都是相当的奇特,我所遵循的兄弟孝悌之道,只能是多多鞠躬。而蒋师兄的应对之道,就是多多点头。研究生李伯重、刘敏、陈支平等陪同云南大学李埏先生接下来傅衣凌先生招收研究生,是到了1978年的秋季。此次傅先生和韩先生一道招收“中国经济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共有五名。韩先生名下有杨际平师兄和李伯重师兄;傅先生名下有刘敏师兄(中国社科院转来,后来易名为“刘秀生”)、魏洪沼师兄和黄爱淳师兄。1981年这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时,杨际平师兄留校任教;李伯重师兄因为当时韩国磐先生还无法招收博士生,与刘敏师兄转到傅衣凌先生名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厦门大学也是中国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所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1981年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之时,从教育部到厦门大学,对于如何毕业以及授学位等事宜,都不是很清楚。1981年春季傅先生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顺便向有些消息灵通人士打听如何进行这些事情。打听到的消息是:硕士学位的授予应该控制在50%左右。傅先生回校之后,据此办理。五位研究生,略为超过50%,也就是四舍五入,授予杨际平、李伯重、刘敏三位师兄硕士学位,魏洪沼、黄爱淳两位师兄,只好受些委屈,暂时没有授予硕士学位。不料傅先生再次来到北京的时候,才发现教育部并没有这种限额的规定,北京各单位绝大部分是皆大欢喜,人手一证。傅先生不免有些后悔,返校之后建议魏、黄二位师兄修改论文,等到第二年即1982年我毕业时一起答辩,补授硕士学位。但是事过境迁,黄爱淳师兄由于家庭的负担,无力返校重新答辩,最后的结果,是魏洪沼师兄和我一起答辩通过,于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由于消息的误传,致使魏洪沼师兄落后了一年,与我同年,我倒沾了一点“犯上作乱”的便宜。刘敏硕士答辩后与傅先生、师母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刘敏硕士答辩时照的,在专家楼。前排左起:社科院历史所曹贵林研究员,北京大学许大龄教授,傅衣凌先生,韩振华先生,陈璧笙先生。后排左起:刘敏,研究生科张科长,杨国桢,陈诗启,郑学檬。1980年,即我考上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国家忙于拨乱反正,百业待兴,报考研究生的生源依然是青黄不接,缺少我等这种不知深浅的愣头青的人物,因此这一年傅先生和韩先生都没有招到研究生。1981年之后,情景就不同了,1978年初入学的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陆续问世,有志青年所在多是,接下来报考傅先生和韩先生研究生的不乏其人。韩先生那边的我记得不太清楚,傅先生这边,硕士研究生共有陈铿(现在美国)、郑振满、徐晓望、郑志章、王日根、郭润涛、张和平。1982年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继任傅先生的学术助手。早先担任傅先生学术助手的先后有杨国桢老师和林仁川老师。八十年代以来,杨、林二位的学术生涯蒸蒸日上,不好继续担任傅先生的助手,由我继任。1984年春天,傅先生不幸染上胃癌,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李伯重、刘敏尚未毕业,我们也都不忍心向傅先生提出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傅先生和师母二人郑重其事地把我叫到跟前,要我速速到研究生招生办报名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是傅先生和师母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我除了默默感激、铭记五内之外,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这样,我于1985年成了傅先生招收的第二届博士研究生,在职攻读。我入学之后,傅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第二年即1986年,陈春声、郑振满接着报考博士研究生。1988年春季傅先生的病情再度恶化,不久去世,博士研究生陈春声、郑振满和硕士研究生郭润涛、张和平四人,转到杨国桢老师的名下,先后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初我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傅先生从此不准备再招硕士生,这一年已经报名的刘永华,就转到我的名下,算是我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从1979年至1988年,我跟随傅衣凌先生学习工作近九年时间。我最大的受益,是来自傅先生不经意的言传身教,而不是正儿八经的授课。傅先生是福州人,讲的国语普通话也是相当的奇特,一般的外江佬是不大容易听懂的。再加上七十年代后期傅先生三出江湖之后,各种工作实在太忙,又应邀到日本、美国等出访讲学,抽不出太多的时间给我们上课。累计起来,傅先生给我们几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授课的时间,不会超出一个月、十节课的光景。由于语言上的原因,傅先生授课的最大特点,是埋头念稿子;我们这些同学也是闷着脑袋,死命做笔记。过些年我帮助整理傅先生的书稿准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才发现他给我们上课时埋头念的是他的名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虽然傅先生给我们上课的时间十分有限,他的福州方言口音我们也不能全部领会,但是他给我们的教诲,更多的是日常言行举止的精神表率,特别是他在晚年重病期间,还坚持学术研究工作,他的许多著名论述,如中国封建社会是弹性的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新的发展因素,但是强大的旧势力,死的拖住活的,使之难于顺利发展,等等,差不多都是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式提出来的。去世前半年,他还请博士研究生陈春声帮助,撰写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一文,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整体发展道路,提出了足以振聋发聩于历史学界的全新论述。在这期间,每当我看到他摇晃那消瘦虚弱的身躯,交代我去图书馆查阅什么什么文献资料时,心里百感交加,至今无法忘怀。1981年硕士研究生答辩时的旁听席。我们今天回顾傅衣凌先生培育研究生独特的方式,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今天在全中国流行的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如今的培养研究生,是由教育部相关部门制定出来的程式化模式,全中国的导师和学生,是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缺一堂课就有被追究责任的危险。我自己从1987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已经带了好几十名研究生,大概是受到老师的影响吧,至今不肯老老实实地遵循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程式来指导,尽可能少上一些课。好在现在年龄比较大了,学校的管理部门出于惜老怜贫的好意,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从我的内心,我还真的怀疑:究竟当今的程式化培养方式,真的就比四十年前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具科学性?当然这种事情不是我所应该管的,还是回到当初我读研究生时的情景。由于当初是以“中国经济史”的名目招生的,所以除了傅先生授课之外,韩国磐先生也授课。记得韩先生给我们上过一个学期的课,授课时间比傅先生长。韩先生的国语普通话比较纯正,同学们都听得明白。但是其时韩先生刚做过食道癌的手术,身体相当虚弱,食道切除一段之后,不够长度,把胃提到胸口的位置,容易受凉,须在胸口藏胃的地方特别加盖一块保暖小棉片。如此一来,韩先生的身体经不起长时间的讲课,每次差不多只能讲半个小时左右。韩先生住在鼓浪屿,距离我们居住的厦门大学本部有数公里,还得乘坐渡轮跨海才能达到。因此每星期到鼓浪屿上课,大家必须算好时间,共同进退。车船周转一下,一般都要到9点才能到鼓浪屿韩先生家里。韩先生是一位十分儒雅的学者,待客礼仪周全。我们一到,第一道程序是喝茶,师母捧上果盘,里面有饼干一类的点心。我出身于农家,吃东西至今还是走“猪八戒吃人参果”的路数。但是来到韩先生家里,不敢放肆,学习斯文,浅尝辄止。茶点完毕,韩先生再慢条斯理地讲授约半个小时。再喝茶,吃点心,同学们讨论讨论。如此几来几往,约摸有一个半小时了吧。我们告辞回校,韩先生照例要巍巍颤颤地送到门口。这样结算下来,一个学期韩先生的授课时间,大约十个小时。如今四十年过去了,韩先生所讲的内容,自然还记得不少,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韩先生家里的茶和点心。最后,我要补正杨国桢老师在《重出江湖》中的一点记述。杨国桢老师记云:“(5月)9日,傅先生先行乘火车到北京。……23日下午,访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到中华书局拜访总编辑丁树奇先生时,本想打听《林则徐传》是否可以续写出版,不料他说‘文革’前签订的出书协议失效,颇为怅然。”杨老师这里漏记了傅先生的一本书。“文革”之前,中国历史学界在翦伯赞、郑天挺教授的主持下,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一套十余册,这套书堪称那个时代在中国历史学界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主编聘请国内在各个断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参与,傅衣凌先生负责明史部分,属于第八分册。1966年,傅先生完稿并交付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华书局也是革命第一,编书先放在一边。几番“造反有理”之后,傅先生的书稿不见了。“文革”结束之后,中华书局倒是依然认得此账,要求傅先生重新编写。当时人手不够,除了网罗杨国桢、林仁川二位之外,竟然把我也拉了进去。1983年我到沈阳参加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候,顺道把一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明史部分)的书稿,交给了中华书局热情的林编辑女士。这次中华书局高度负责,不久把书印出来,可惜我把林编辑女士的名字忘了。

就是我

我25岁,985硕士,刚毕业竟遭遇职场“中年危机”

来源:金融小伙伴01老读者都知道,我以前读建筑设计的。我2006-2011在同济读书的时候,建筑设计还跟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在巅峰期,整个行业里钱很多。连带着我们的老师们,都是事业有成的多金中年人;我们的师兄师姐,也都是一颗颗毕业即抢手的人才市场冉冉上升的新星。甚至很多其他专业女性朋友都跟我表达过,你建筑系的啊,那赶紧找个建筑师男朋友,或者给我们介绍介绍。建筑师男朋友,那时候是多金又浪漫的代表。大概跟现在能混进大厂的码农的感觉差不多,何况学设计的还更懂女孩子的心。这些都很容易让我们对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以为毕业就无忧一生了,甚至都有老师表达过对我们未来前程无忧的预期。后面的事情,经常读我文章的老读者应该也知道了。建筑业增速断崖式下跌,项目总量及建筑设计收入均大幅缩水。画出各种曲线,我硕士毕业的2014年,都是极恐怖的在谷底的一年。后面两年稍微企稳回暖。但遍地开花的好时代,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02现在总谈到35岁的中年危机。但中年危机,真的不止35岁才有。比如我们这批学生,可能刚一毕业,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名校光环也没用了。僧多粥少,男生优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选择,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而围绕着房子,从业者众多,可不仅仅是卖房的地产甲方和设计房子的建筑师乙方。连带着,一大批专业人士,这几年都遇到了各自的“中年危机”。我文章留言区,也经常可以收到类似这样的留言,讲自己当年进的建筑行业,城市和赛道都选的不错,如今到了35岁的尴尬年纪,却面临行业不行了,天花板很低的问题,不知该何去何从。我也常常自嘲地回复,看来我毕业晚还是某种“幸运”了。读了7年书,一毕业遇到行业特别惨淡的一年,重重阻力让我提前看到了仰仗某个行业的巨大不确定性,提前体验了一把“中年危机”。有时候,既然人生一定要经历挫折,可能早经历比晚经历更好。早的话,人生容错率高,只要挫折没有把你彻底击垮,以后的你,就是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老灵魂,会有巨大的能量。而35岁的中年危机呢,其实也不算晚。围绕着建筑业,这些年45岁、55岁的中年危机也不鲜见。A男,70后,40岁+岁,早年进入建筑行业,在一线城市自己开小公司,积累了8位数资产。2014年公司开始亏损于是关门,就不知道职业生涯该何去何从。之前积累的资源,在这时候也就能让他找个基层设计师的班上,年薪20来万到头了,但他显然是不甘心的。啥也不干吧,赚的8位数资产一线买套房也全投进去了,并没有财务自由的轻松姿态。就很痛苦拧巴。B男,60后,50岁+,职业经理人,早早就在地产做到年薪百万+。赚得多花得多,孩子都送去贵族学校那种。老婆也早早不上班了,买买买花花花。2016年,突然发现到处邀约的工作机会突然没有了,自己刚好在老东家面临被裁员,到处托关系找朋友送上简历,别人一看这么高的薪酬基准,就都婉拒了。C男,60后,50岁+,职业经理人,早早做到建筑行业的大客户销售老大,出入有司机那种。这几年随着行业不景气,销售业绩吃饭的嘛,收入骤降到月1万+。现在的工作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要是,在巅峰的时候,以为会一直巅峰,50岁本来还是失业黄金期。突然掉下来,心态也受不了。上面三位,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03所以你看,可能你25岁斗志昂扬、35岁可能不仅没有中年危机还华山论了个剑,结果到快退休的年纪了竟然还没逃过中年危机。也怪不得谁,只怪社会变化太快,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快。快到我们还没看明白一个风口,它就过去了。所以在未来,可能下面这几点,会显得更加重要。1. 清零心态每当有人问我这么多次转行换岗,最重要的是什么,我都会讲到清零心态。不说最重要吧,但一定是必备素质了。很多人在之前的行业,有一点点成就,就会把自己端起来,放不下身段。但是现在新行业、新职业这么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年龄、资历要求差距很大。所以当你想跨行业找机会,又不能迅速清零,就很难适应变化,处处难。我自己之前在的建筑行业,也是论资排辈的地方,因为经验的积累很重要嘛,这些就是顺理成章的。你初出茅庐的小孩子,肯定见得少,得打打杂听前辈教导。30岁还是基层画图员也很常见。但是到了互联网公司呢,人员结构就完全不一样。脉脉年初做了个调查,节跳动和拼多多,员工平均年龄仅27岁。滴滴出行员工在调查中“最老”,平均年龄也就33岁。可怕不可怕!你看,你可能在传统企业熬呀熬,熬到了别人也能叫自己一声师傅的年纪,一换行,领导比自己小5岁,你要是没有清零心态,如何混得下去!我不是在这里瞎假设情况。我自己28岁到互联网工作的时候,天天请教问题的,是95年的实习生。年纪比我小7岁,学校学历不如我,可眼下要用到的工作技能,人家比我强很多啊。不是说你职场熬了这么多年甚至干到了中层、高层没有优势。你的后劲可能很足,你的融会贯通能力、看到事务更本质的能力,可能了不得。但是你得先有清零心态,把之前的骄傲清零了,才能装进新东西,才能把后劲用上。2. 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我们可能自古讲“十年寒窗苦读”,所以大家普遍太有那种考上大学或者说走出象牙塔,终于媳妇熬成婆过完了苦日子不用学了的感受。如果你真这么想这么做,可能苦日子没几年就又找上你了。因为,你会发现自己之前学的很多东西竟然“过时”了,而眼前新鲜的东西,你又看不懂了。传说中的,被时代抛弃了。前面讲了,我是一毕业就经历“中年危机”的“幸运儿”。穷则思变,跌跌撞撞拼命努力,反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此外,我不仅在自己就业的时候,建筑行业的朋友同事比较多,对职业天花板更敏感,且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全部是纺织厂的地方,行业变革那几年,我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双双下岗家庭一下子没有经济来源的,上一辈人的中年危机也被我不小心鉴证了。所以,我是把职业危机意识,刻在了身体里的。但很多人可能之前的职业路走的比较顺,我一讲要有危机意识,要终身学习,他们就会说我贩卖焦虑。鼓吹岁月静好谁不会?及时行乐麻痹自己一时爽,十几年后甚至几年后,懒得动脑欠下的债,还得自己买单。因为不是说行业变革的时候,所有人都走进了死胡同。你比别人多学习一点、多思考一点,你就可能不仅没被替代,还在变革中干成了时代弄潮儿。比如纸媒断崖式下跌、新媒体蒸蒸日上这一波,最早吃到大肉的,都是纸媒出来的弄潮儿啊。当然,最后不知不觉饭碗不保被干掉的,也是纸媒的人。你品,你细品。3. 接受变化以前,车马慢,可能很多人的一辈子,都几乎是静态的:工作上——进了家企业,顶了个父亲的班,抱上个铁饭碗,22岁端到55岁,过完了每天都差不多的33年,领退休工资过老年生活了。我们跟事业之间的关系,是差不多一成不变的。婚姻里——结了个婚,或者男强女弱男的挣钱女的小鸟依人,或者夫妻双职工一起上班下班打牌带娃,一晃几十年男强的仍然男强,差不多强的也依然差不多。我们跟另一半的关系,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可能也差不多是一成不变的。放在当今社会,可不一样了。就说上文提到的A男和C男,早年可都是家里的经济顶梁柱。可年过不惑,你猜怎么着?他们自己坐的高危的高位,突然坐不住了。而他们看似上一份普通班的妻子,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都干成了她们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家里的经济地位,直接来了个大逆转。你要是摆不正心态,很容易出现各种裂痕。总之吧,年纪大了,就会发现,生活里魔幻的事情真挺多的。剧本都写不出来。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我们当下的人生,在波峰还是波谷,都要意识到,这只是动态平衡中的一环,而非永久定格的状态。有这样的预期,可能才会活得更轻松幸福些。

孰有之哉

求职火拼逼强研究生求生欲 学生:能考的证都考了

又是一年秋招季,求职大作战已拉开序幕。自2010年至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以2%~5%逐年增长,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升至820万人,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虽说2019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尚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求职的压力并不轻。面对几百万的求职大军,即便是手握硕士学位,身处或即将迈入求职这场拼杀中的研究生也不淡定了——考证、辅修、培训,努力以各种砝码加持,可以说,“求生欲已经很强了”。证件就像底牌,考到手才安心眼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在即,北京某高校化工专业研二学生李涛所在的实验室,8人中有4人正在为此备战。“多考一个证,万一以后从事教师行业呢。”李涛说。李涛还报考了注册化工工程师的基础考试,实验室中的8人中仅1人没有报考。而谈到10月底的注册化工工程师基础考试时,李涛也不太清楚这个证能带给自己什么,“大家现在是能考的证都考了,和大四时的心理有点像。”“万一”“可能”“没想过”是受访研究生口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儿。比如研究生徐茂最初也没想过自己也要去考教师资格证。上网时偶然看到有人推荐,就去了解,“既然什么专业都能考教师资格证,考了就可以考教师编制,就报名了。以后当老师也是可以糊口的”。目前研三的徐茂已经把教师资格证拿到手了,但面对秋招中的职业选择,他还没想好将来究竟要做什么。徐茂只是觉得,教师资格证就是手里一张可用的牌,“以后万一真的有合适的地方要招老师,没有这个证就连敲门砖都没有”。考证,几乎是研究生的一种“标配”,以至有人调侃说,“没几个证在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研”。而拿到手的证件则成了“有可能”的加分项。在徐茂看来,“除了极少数学生,大部分人都没有太想好。很多人都不知道适合自己做的事是什么,自己应该干什么,很多人也没想过自己喜欢干什么吧。(考证)不能说是随波逐流,而是多给自己找找机会。”为此,除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的证也有不少人去拼上一把。徐茂还有好几个同学报考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理论上是学土木建筑的人才去考的,但很多人考到这个证后就可以挂到企业里挣钱,所以好多学生去考了,有学环境的、学电气的、学化工的……”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41461人报考教师资格笔试,与去年的28525人相比,增长12936人,增幅46%;2018年上半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口笔译考试共有10.24万余人报名,同比增长30.7%,其中,笔译报名91085人,同比增长36.5%。除了教师资格证、笔译资格证、口译资格证,还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二级建造师证等证书都是研究生的热门选择。有时,听到同学报考了自己没考过的证,李涛就都想去试试。辅修+培训,助攻技能提升为迎接就业,除考证,辅修、培训也是研究生们用来提升技能、“打怪升级”的重要渠道。新闻专业研二学生魏濛濛这学期又报名了电视方向的辅修双学位。早在本科念美术专业时,她就已经辅修了一个英语的双学位。横跨美术、英语、新闻、电视4个专业,有人问她,“你到底想干吗?”与徐茂不同,魏濛濛看上去“千回百转”的专业选择背后,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比较清晰的。她说,本科的专业和双学位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或家长帮忙决策,或迫于形势,而到了研究生期间才下定决心要从事新闻传播方向,“不管是传统的文字编辑、记者,还是互联网编辑、自媒体人,就想往这方面发展”。而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满足魏濛濛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以后做记者的话,现在都要求记者全能,光文字不行,起码视频你得会剪吧?影像语言、镜头语言你得知道吧?机器也能扛,片子剪辑、后期也能做。”仅学新闻专业是不够的,她便选择辅修电视方向的专业来“打辅助”。虽说是研究生,但真正接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偏少,直接奔职场去的多。未来职场的需求,便成了他们武装自己的需求。有些学校不方便满足的,比如说计算机编程,研二学生梁青便转身投向了校外培训班。梁青记得上计算机培训班时,每周六、日上两三个小时的课,课程持续一个学期。“每堂课上课人数稳定在20人左右,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盲目备战or理智出击奔波于眼花缭乱的证件考试、五花八门的培训、跨专业的辅修……研究生的日常“求生”方式可以说多种多样。然而在这些看似丰富、忙碌的努力背后,记者能感受到他们的迷茫与焦虑。“考这么多证也证明学生对自己现在所学专业的认知是不够明晰的。这个专业以后到底能做什么事?学生没有预知。所以在自己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用多考证来增加机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然而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是一个系统工程。储朝晖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给孩子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玩自己的游戏。小学、中学都应该有孩子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话,到了大学,他的优势、潜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就比较明晰了。“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在储朝晖看来,到了研究生这一阶段,再让学校重塑学生的职业观为时已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儿,同时也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然后让两者结合起来,找到这样一个方向去确定自己怎么去找工作,去确定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后才会发现这件事我是否能做,能否做好。如果我能做,能做好,做了以后有积极的反馈,这对自己也是个激励。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储朝晖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皆为化名)实习生 李晓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