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说去日本打工是一件好的事情,只说能不能挣到钱、能不能改变现状。很多来咨询的人大都是而立之年,成家后家庭的压力比较大,有孩子的也不用太操心了,就想着去日本劳务挣些钱回来。但是,在你有这个想法以及付出行动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很多阻碍。有位朋友说当他选择去日本做研修生打工的时候,自己找的劳务公司,准备出境期间,被身边的朋友知道了,没有一个人是看好他的,有数落他的,有鄙视他的,有劝他别去的,也有嘲讽他的。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信息时,有去过日本打工的人说在日本做研修生打工根本不挣钱,大家都不要去了,研修就是个坑!有没去过日本的人说,去日本打工的都是傻了吧,都是把人骗过去当廉价劳动力,还不如在国内工作呢! 有人说日本人坏,有人说日本人打人,甚至他去派出所和办护照时都有人跟他说去日本打工是骗人的,总之,没人盼着他将来能赚到钱,没人盼着他将来能打破现状,没人盼着他好,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为都是对他的关心,都是出于好意。但是,他没听这些话,也没因为这些话决定放弃。三年回国后,说过他的人都不再吭声了,但国内收入水平、工作时长以及假期都与日本相差甚远,所以,他希望再回日本。在你寻找出国打工渠道的时候,如果是丝毫没了解过的,你会遇到很多能改变你思想的说法,比如有人说研修不挣钱的,然后给你算一笔账,算下来后得出个结论,去日本一个月才挣个六千多,接着下面一堆回复的又开始说自己也没挣到钱,一顿贬低,你看到后心里可能会想还好没去。但是,如果一个月纯攒下六千多块钱,跟在国内一个月挣六千块钱,到底哪个好?去日本打工肯定有没挣到钱的、碰到日本人打人的、碰到工作不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就以这些人为代表了,国内也有新闻报道过公司让销售人员互打耳光的、喝酱油的、跪地爬的,以及修福报不给加班费的,那我们为什么没有认为全国干销售的都是这种情况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对未知事情不了解,人云亦云之后产生恐惧。也许网上劝你不要去研修的是留学机构,希望你通过他们去留学再找工作,至于能不能找到,他们可能就不管了。也或许网上劝你不要走中介的是菲律宾的直招,让你做违法的工作。还有就是像我们这样去不同国家的出国劳务派遣公司或是代理公司,给你解答问题,介绍项目,哪个哪个国家不好,别去。几个行业互相攻讦、诋毁,让想去出国打工的人分辨不清事实。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良心亮出来,把所有情况都说清楚,不隐瞒,不夸张,让咨询的人获得真实信息。其实去日本当研修生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跟个人有关,跟选择的项目和会社有关,多劳多得,至少付出的劳动和到手的收入是成正比的。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望每个人都能顺利的出国,达成自己的愿望。
不少人关于对去日本打工这件事,了解最多的方面可能还是研修生,也就是去日本做劳务,但大家对其也就是简单了解,比如选好项目,培训一段时间,就去日本干活,并不知道这中间有哪些具体事项,下面河南豫和赴日劳务就简单说下,去日本做研修生,会经历什么。选项目就不用说了,也经常会有人拿着别人家的单子来问这个项目怎么怎么样,大家只要查查这个地区的时薪,再看看项目给的时薪,以及所要去的工作地点,还有吃住方面等等,就差不多能了解清楚自己到那后的情况了。那项目选好后,就是培训了,可能很多人会比较期待这一步,因为毕竟自己什么也不会,可是也别太期待培训,因为他主要就是让你接受军事化管理,日语其实是其次,在接受培训期间,手机是不能玩的,一般也没有培训会管吃,便宜点就是食堂,至于日语,基本就学个皮毛,学学常见用语,有的可能会学到初级,这也得看日方的招聘要求了,培训主要就是让你服从管理,到时候去日本工作得听话,总的来说,培训期间就是没手机玩、起的早睡得晚,军训类的生活。因为研修生就是劳动力人员,所以挣得最低,大家对其也不用抱有太大的幻想,都是成年人,也能明白自己定位,但是,假如你想有机会留在日本的话,那么建议还是不要走研修,有很多研修生去到日本后,工资比国内高,环境也比国内好,休息日也比国内多,所以就想留在那里了,毕竟回国后眼界也不一样了,一个月挣一万又变回挣三四千,就还想着往外跑,因此,一开始就抱着能有机会留在那里的心思还是比较好的,到那时候自己也有选择。到了日本后,尽量不要选择跑黑,既然选择这条路,就不是让去过好日子了,亏了中介费,今后也难再去日本了,因此,最好自己能坚持下去,还有找中介的问题,国内就是代理商、有资质劳务公司,日本就是组合,代理商就是把人交给有资质的劳务公司,组合就是日方管理研修人员的机构,因此,找中介的话尽量找有资质的,毕竟代理商就是赚个转手费。最后,希望大家能在赴日前多了解些,多考虑清楚今后的路,第一次赴日很重要,时间过去了就没了,谁也经不起挥霍的。
“高薪待遇、破格提拔,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趋势引发关注”,最近《日本经济新闻》曾刊文称,日本研究人员持续流向中国,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近日这些来华的日本科研人员公开表态回答了一些疑问,为什么要选择来华搞科研,中日科研环境有何差异?为何日本不能比?《环球时报》专访中,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野和田基晴首先澄清了一点,一些报道只强调薪资和职位,让别人误解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甚至被国内人骂“卖国贼”。但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在获博士后学位后,一直都在日本辗转找不到适配岗位,但在山东大学却瞬间开启了科研生涯。岛袋隼士与之经历相似的是,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也表示,在其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招聘岗位还不到5、6个,选择太少只能放眼国外。而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一个稳定研究的环境、良好的硬件设施,还不用为了科研经费奔波。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还提出中日科研环境有很大差异,一是中国高校教师很多,所以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就少了,能专心搞科研。二是中国导师更独立、自由展开课题,科研经费充足。三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剔就可以继续留在学术界,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国国家科研人员想都不敢想的待遇;四是,日本到现在都喜欢发邮件,有很大局限性。而中国不一样,直接在微信群上沟通联络,经常擦出思想的火花。除了沟通顺畅,中国研究室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五是,从研发经费投入数据来看,在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超过22143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亿元人民币,而日本科研投入仅为中国的1/7。他表示,“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科研人员是铁饭碗,但是从2004年后开始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没办法申请科研经费,职位加上经费的激烈竞争,搞科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中国科研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这并不代表来中国就能享受安逸,在中国同样也面临激烈竞争。以前日本学者目标是去欧美深造,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前沿,不仅是日本学者,很多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都纷纷到中国搞科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经费充足是建立在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对于真心到中国搞科研的,我们当然会敞开怀抱欢迎。如果说2020年是动荡的,那2021年可能是革命性的。中美科技拉锯战将进一步强化,双方加速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物联网、5G、电子商务等方面“攻城略地”,就看究竟谁主沉浮?
今天,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中国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救金者、应征者以及各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值得注意的是,曾在亚洲发展壮大的日本,如今已被我国超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日本人才的流失,他们都开始投奔中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最近,日媒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研究者不断流入中国》的文章,对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写道:日本科研人员持续流入中国的趋势值得关注,中国在发展中不断吸纳全球优秀人才,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岗位短缺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人才的待遇和重视,而日本岗位空缺,显然无法留住国内的人才流失。举例来说,2005年我有一位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的博士后教授,他最初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准备到日本发展工作,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之后,这位教授回到浙江大学,找到了一份研究工作,他有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待遇也很好,远远超过日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投奔中国的日本国家天文台教授,现在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宇宙学研究室主任,而作为物理学权威的日本教授则被我国盛情邀请,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另外,一些多年来来来华的日本研究人员表示,曾有过良好的待遇和研究成果,但许多美国科技公司的收购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抢走,许多无法忍受这份气的人选择离开日本,选择待遇更好、发展更稳定的中国。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顶级科技人才的流失从未停止过,这些新兴、高端产业的人才愿意去选择像中国、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据日本外务省统计,在过去三年中,到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顶尖人才数量同比增长了25%,光日本机电企业就有至少1000名顶尖人才来到中国。就拿通信巨头华为公司来说,华为对外招聘的工程学毕业生,月薪高达40万日元(约合25193元),是日本同行最高薪酬的两倍。对高端人才来说,全职司机的住房津贴保险除了薪水高外,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就目前各种数据来看,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现在,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年轻人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过去两年的科技预算已经不到中国的1/7,这让许多日本科学家选择了中国,他们直言中国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日本媒体调查发现,最近许多日本研究者不断“投奔”中国,且连续四年上升趋势。由于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和去年爆发的疫情,这些高学历人才在日本找不到工作,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来到中国却立刻开始了他们的科研生涯。中国的科研环境很好,外加高薪、破格提拔,日本科研人员自然会到中国来。毫无疑问,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工作。归根结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世界工厂”,就业机会多,发展潜力大,前景可期。在日本国内,人们认为他们来中国是为了赚钱,甚至被国内人骂为“叛徒”。但是事实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日本辗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选择太少只能放眼海外,来到中国之后便开始了科研生涯。科学家们最渴望的是一个稳定的研究环境,良好的硬件设施,还不用为科研经费奔波。日籍教授提出中日科研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大学多教师也多,科研人员可以专注于科研。而中国教授导师是比较独立,可自由展开课题。中国有大量的学术岗位,只要有技术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这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不敢想的。而日本手机网络的落后,到现在还喜欢发邮件,严重制约了通信交流。而中国不同,有许多在线交流的方式,而且中国非常重视团队合作。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科研投入也越来越多,而日本只有中国的1/7。在中国获得的支持是日本无法比拟的,日本过去的科研人员都是铁饭碗,但近几年一直在削减经费,许多科研人员无法申请,因为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搞科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仅排在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二。但是,这并不代表来到中国就可以安逸,在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过去日本学者致力于欧美深造,如今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日本学者,许多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纷纷来中国从事科学研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世界人才流动的最大特点是水往高处流。那里发展最快,人才就会流向那里。我们日益发展壮大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必将成为世界发展的制高点,外国人才自然会涌入我国,这是历史的大趋势。外籍人士来中国工作、居住,将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他们最看重的就是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就业机会,以及日益开放的中国和环境的改善,这些都增加了他们到中国工作的吸引力。对真心来中国搞科学研究的,当然要敞开胸怀欢迎。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和科技是最宝贵的财富。(文/山峰)
博士,好像是地球上存在的“特殊物种”。近年来随着赴日读研人数的持续上涨,近来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赴日读博了,要知道国内的博士就已经很难了,而日本的博士与国内相比,那更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下日本的博士吧!在日本,博士生分为两种,分别是课程博士与论文博士。课程博士需要取得30以上的学分(这其中包括在硕士课程中取得的学分。)只要你考试合格并且通过论文答辩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部分大学采取5年一贯制的博士课程。本科毕业的你就有资格申请此类的课程。这类博士的课程分为博士前期课程和博士后期课程。博士前期课程为2年制,就是修士课程(相当于中国的研究生),毕业后发硕士学位。博士后期课程为3年制,(就是中国的博士),毕业后可以被大学院授予博士学位。各个大学的博士后期课程入学时间为每年的4月和10月。每个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都是独立命题,绝大部分专业的博士考试一年有两次。分别是:春季入试(1、2月前后)和秋季入试(8、9月前后)。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赴日读博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吧!1.成绩单赴日留学读博申请需要你提供硕士成绩单,并且要准备中英文两份成绩单,再加盖毕业院校的公章即可。2.个人陈述你要选定适合自身条件的主题,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表达出日本文化对你的吸引力或是你为什么选择赴日读博的原因,最后在表达出希望自己成为这所日本大学中的一名学生的希望。3. 语言考试要知道语言能力是在申请日本博士生就读资格时的一重要因素。如果你想要进入日本的名校,还要提供日本留学雅思和托福以及日本语的成绩。4. 财力证明财力证明是去日本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申请日本留学签证的关键所在,这是日本入管局非常看重的一点,是需要开具存款证明的。5. 推荐信三封学校老师的推荐信,推荐老师最好能够在学术上有较大的研究成果或是较大的研究。最好是和日本大学的教授有学术交流。最后重点来了,研究生的你,究竟该用哪种方案赴日留学呢?一、英语授课项目(SGU)高分考出英语雅思或托福,在配合本科和研究生的成绩,申请日本帝大或早庆。优点:在中国可以直接申请日本博士课程,不用赴日考笔试,只需要参加网络面试即可。缺点:日语不能够得到锻炼,口语可能会略差一些,将来留在日本工作的概率较小,建议回国做科研或是高校任职。二、申请大学院研究生→博士如果你心水的大学博士考试较难,建议你还是在国内直接申请该大学的大学院研究生(也就是博士预科),读半年到一年,在这半年到一年间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研究课题,最后在考取博士。要知道博士毕业是很难的,你多读个预科也并不是坏事,这能让你更加顺利的毕业。预科生考博士的流程同途径方案三介绍。三、直接赴日参加博士考试如果你感觉你心水的大学博士考试不难,你可以办理旅游签证赴日直接考博士。博士考试跟修士考试的判定标准一样。即:出愿材料(成绩单、研究计划书、日语成绩)、英语成绩(托福或托业)、笔试(专业知识考察)、面试(考察个人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能力)。四、语言学校→博士这一方案更加适合将来想在工作或日本定居的同学,如果你的日语基础较差并且口语也不好,你可以选择通过语言学校的过渡后直接考博士。语言学校考博士的流程同方案三的介绍。报考自己心水的大学博士课程之前,令和君建议你最好提前联系教授,先看下教授是否收学生,有时候教授可能还会推荐你几本参考书籍,你还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准备考试,要是你贸然去考试,是很容易失败的。如果你在日本读博,你刚好又就读于国公立的大学,你的学费基本是免除的,你还可以申请奖学金。即使你就读私立大学,学费免除和奖学金的设置也是很丰厚的。博士奖学金政府发放的奖学金,被称为国费。国费留学生免学费,并且每月有16万左右(约人民币1万元左右)的奖学金,每年还有往返机票两张。申请方法:1. 通过教授申请。2. 通过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此种申请方法要求学历是硕士)。以上,就是令和君为赴日留学读博总结的四种方案。有任何问题还可以留言咨询哦!点个关注在走呗~
来源:环球网【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员因在本国难以就职流向海外,而在华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数位在中国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学者,听他们讲述来中国搞科研的故事。记者发现,这些日本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来中国,无外乎是出于对深耕专业领域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科研舞台”的深切渴望。1. 来中国是为了挣钱?误解!“在日本真没工作!”野和田基晴是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会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有人还因此遭遇网络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自2005年获得日本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野和田基晴迟迟未能谋得教职岗位,只得辗转于国内外高校做博士后。2010年,在中国台湾的博士后生活告一段落,野和田回到日本求职未果,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博士后生涯。2015年,野和田再次回到日本,但求职屡屡碰壁,后经在北大结识的友人引荐,仅凭一份个人简历,连面试都没有就开启了在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涯。说起来华契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给出相似理由。2016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岛袋隼士便赴巴黎天文台做起博士后。“在我的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的招聘岗位不过五六个,没被录用的话,只能接着做博士后。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必须把眼光放到国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7月,岛袋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在云南大学获得教职。“终于不用再找工作了!”岛袋隼士说这番话时人在云南大学的研究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所“双一流”高校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他们之间用英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国际化。据岛袋讲,他还成功申请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只要做出成绩,他便可以晋升副教授,顺利的话,40岁前后就可以荣升教授。这在日本难以想象,45岁时生活依然颠沛流离的学者大有人在。岛袋眼下醉心于研究,他说要珍惜这份幸运。2. “在这里获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22143.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9亿元。《日本经济新闻》称,以2018年的数字看,日本的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1/7。而且,日本大学当中未满40岁的教员比重在2016年跌至23.4%,创下新低,年轻学者谋求教职愈发困难。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创业补贴等。外籍学者可提交英文申请材料,且不会因此在审查上处于劣势。野和田基晴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4年1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与他相同资历的学者,如果在日本申请,大概只有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可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推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不得不做事务性工作。受困于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做研究。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直追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岛袋隼士说,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支持下加入了某个国际望远镜研究项目,可以优先使用最新获取的研究数据。该项目并不免费,没有财政支持单凭学者自身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田中(化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远大于日本大学,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占比低,可以专心搞科研。此外,在中国,导师具有独立性,能相对自由地开展主题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最让田中羡慕的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学校、不挑地点,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走上学术道路,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求之而不得的待遇。不过,田中也提到中国科研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他看来,中国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应聘高校里有无相识的中国老师格外重要。否则即便简历上的成绩再突出,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田中还说,有些学者为了申请更多经费,拼命把研究内容往国家政策上靠拢,长此以往逐渐背离了研究的初心,本末倒置;还有一些知名学者形成了某种权威主义,一时难以推翻。3. 社交媒体驱动中国科研“中国的科研经费确实比日本充足,外界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光凭这一点并不能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在采访过程中,野和田基晴表示,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沟通能力”,通过相互探讨促使自身能力更进一步。野和田观察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科研风格存在两点明显差异。第一,研究室的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非常团结,沟通顺畅;第二,社交媒体的繁荣促进了科研的发展。野和田本人对此已经非常适应——《环球时报》记者最初给野和田发了采访邮件,他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搜索手机号码加上记者微信。野和田告诉记者,日本人到现在仍然喜欢发邮件,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局限性明显,对方快的话一天之内回复,慢的要等很久。中国不一样,大家在微信上建了不同的群,无论是教师之间的联络,还是团队内部讨论研究内容,都可以随时沟通,非常便捷。“我们的群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野和田说,所有成员被凝聚成一股力量,重视团队合作,最终团队和个人都能取得相应成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意识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社交媒体的发达在其中起到驱动和促进的作用。作为在中国搞科研的学者,日本研究人员难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在其国内遭到批判,有关技术流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般社团法人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20多年,很多退休日本技术人员被中韩企业返聘,因此一直有声音质疑日本技术流出,甚至说有些尖端技术被用于武器开发。“实际上,所谓因高新技术流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也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只不过日本过去是技术强国,外界容易过度评价日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木英介说岛袋隼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基础科学说白了就是“理论研究”,无所谓“偷与不偷”。这种不好“变现”的学科,不存在技术流出的问题,反倒是很多学者在中国得到支持,发表大量论文,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木英介也表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同,并不涉及技术问题。日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技术流出”的担心是个误会。在他看来,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更应鼓励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4.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木英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下的日本,几乎没有研究者的岗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科研人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为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年轻学者的确越来越多。岛袋隼士有同感,身边不断有日本朋友向他打听在中国的研究生活。“去中国吧!”“经费充足”“广泛招聘”……在日本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这样的宣传不在少数。野和田基晴认为,这种关键词有些片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实际上,他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深感“竞争愈发激烈”。野和田说,以前欧美各国位于科研第一方阵,很多日本学者都以赴欧美深造为目标。但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世界前沿,不光是日本,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级科研人员都愿意到中国搞研究。再加上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留在中国的日本学者为18460人,连续4年呈现上升趋势。木英介表示,可以进行独立研究、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相当有诱惑力,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比肩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在中国搞科研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实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一切要靠实力说话!科研经费再充足,没有研究成果也申请不到,学术岗位再多,发表不了论文也就无法坐稳。”野和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太多优秀人才聚集,很多自以为崭新的课题已经有人做过,所以必须时刻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以致“有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竞争激烈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往的通过率约为20%,现在降到15%。而且,外籍学者仅凭一份简历就能获得教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每天(给自己)加油!加油!”野和田用中文说。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畑亨已在该校工作6年,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媒体将他塑造成在中国顶尖学府工作的“优秀学者”,这是误会。实际上,他现在面临申请科研经费遇阻、论文难以发表的困境,指导的学生也因感到危机而打算另寻出路。“我的研究生涯陷入风烛残年的窘境,”高畑亨说。这6年里,高畑亨习惯了中国的研究生活,但中国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主要还是用中文进行,使他时常产生“访客”的感觉。而自己的研究室没能发表论文,更让他感到艰难。高畑亨表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中国,不断有新的挑战,挑战成功的人能获得远远高于日本的报酬。眼下,高畑亨正在为获取重要的研究数据而拼尽全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场竞争,要么率先发表论文,要么终结学术生涯,我倒要看看哪个先来。”
《日本经济新闻》11月23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题为《日本研究人员持续流向中国》。全文摘编如下:日本研究人员寻求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动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员难以在国内大学等机构找到工作岗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高畑亨从事灵长类脑基因研究。他说:“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没找到职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自2008年起在美国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开始为回日本就业做准备,但没有找到工作。高畑之后开始在其他国家找工作,并于2014年被浙江大学录用。他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环境非常好。在新设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虽然浙江大学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严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国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日本。不仅年轻研究人员投奔中国。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梶野敏贵(64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为理论物理学权威接到来自中方的热情邀请,中方还为其提供丰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他说:“中国学生干劲十足,让我觉得指导工作很有价值。”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约为8000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在中国停留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日本研究人员2018年度约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约25%,连续四年增加。熟悉中国招聘人才情况的日本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却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岗位数量少导致研究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此时中国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大约是中国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学教员中40岁以下的人所占比例为23.4%,是历史最低水平,年轻人难以获得职位。来源:参考消息
来日本打工赚不赚钱呢?今天就这个话题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说的不一定全面,或者有片面的地方各位看官多多指正。来日本打工赚钱吗?答案当然是可以的。为什么那么多人来日本打工呢?首先日本国内少子化很严重,人口逐年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的缺陷,日本出台了一些给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让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可以来到日本学习技术,从事各种劳动力不足的工作。比如建设工地,食品工厂,服装裁剪厂,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等。然后当然就是发达国家薪水比较高一点。一般的研修生的话,来日本三年,肯定是可以存一笔钱回国的。很多不良的中介各种忽悠,让很多来日本的研修生来日本后感觉落差很大,根本不像中介他们形容的那样。但是,据我在日本接触很多研修生的经验。我想说的是三年好好干,二十万人民币左右带回去是可以的。中介算给你们的说是三年四五十万人民币其实也没有错,理论上是可以挣这么多钱的。但是来了日本,各个行业不同,各个地方不同还是薪水有所不同的。发达城市,基本薪水比较高,落后一点的稍微低一点。这个其实变化不是很大。日本建筑工地来日本了,每个月需要从你工资里扣掉保险,年金的,还有一些比如房租,水电费等等的费用。这很贵的,大约占据你薪水的三分之一或者大概四分之一吧。当然,三年间交的年金可以退回一大部分的,也就大约人民币几万元吧。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来日本研修生打工赚钱呢?个人觉得,如果你在国内每个月可以挣6千——8千的话不怎么建议你过来打工,当然你为了可以丰富一下阅历,出来见见世面也是可以的。日本养牛厂相反,如果你在国内收入不怎么好,能吃苦耐劳,能坚持的话是可以出来挑战一下自我的。当然了,三年间你要忍受寂寞,不能和经常和家人朋友见面。三年后也可以拿着大约人民币二十几万回国潇洒一把。日本食品工厂有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日本打工赚钱的,可以关注我。下一期给大家讲解在日研修生现状,以及一下好的和不好的方面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员因在本国难以就职流向海外,而在华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数位在中国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学者,听他们讲述来中国搞科研的故事。记者发现,这些日本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来中国,无外乎是出于对深耕专业领域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科研舞台”的深切渴望。1. 来中国是为了挣钱?误解!“在日本真没工作!”野和田基晴是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会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有人还因此遭遇网络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自2005年获得日本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野和田基晴迟迟未能谋得教职岗位,只得辗转于国内外高校做博士后。2010年,在中国台湾的博士后生活告一段落,野和田回到日本求职未果,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博士后生涯。2015年,野和田再次回到日本,但求职屡屡碰壁,后经在北大结识的友人引荐,仅凭一份个人简历,连面试都没有就开启了在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涯。说起来华契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给出相似理由。2016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岛袋隼士便赴巴黎天文台做起博士后。“在我的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的招聘岗位不过五六个,没被录用的话,只能接着做博士后。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必须把眼光放到国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7月,岛袋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在云南大学获得教职。“终于不用再找工作了!”岛袋隼士说这番话时人在云南大学的研究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所“双一流”高校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他们之间用英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国际化。据岛袋讲,他还成功申请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只要做出成绩,他便可以晋升副教授,顺利的话,40岁前后就可以荣升教授。这在日本难以想象,45岁时生活依然颠沛流离的学者大有人在。岛袋眼下醉心于研究,他说要珍惜这份幸运。2. “在这里获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22143.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9亿元。《日本经济新闻》称,以2018年的数字看,日本的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1/7。而且,日本大学当中未满40岁的教员比重在2016年跌至23.4%,创下新低,年轻学者谋求教职愈发困难。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创业补贴等。外籍学者可提交英文申请材料,且不会因此在审查上处于劣势。野和田基晴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4年1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与他相同资历的学者,如果在日本申请,大概只有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 “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可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推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不得不做事务性工作。受困于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做研究。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直追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岛袋隼士说,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支持下加入了某个国际望远镜研究项目,可以优先使用最新获取的研究数据。该项目并不免费,没有财政支持单凭学者自身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田中(化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远大于日本大学,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占比低,可以专心搞科研。此外,在中国,导师具有独立性,能相对自由地开展主题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最让田中羡慕的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学校、不挑地点,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走上学术道路,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求之而不得的待遇。不过,田中也提到中国科研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他看来,中国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应聘高校里有无相识的中国老师格外重要。否则即便简历上的成绩再突出,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田中还说,有些学者为了申请更多经费,拼命把研究内容往国家政策上靠拢,长此以往逐渐背离了研究的初心,本末倒置;还有一些知名学者形成了某种权威主义,一时难以推翻。3. 社交媒体驱动中国科研“中国的科研经费确实比日本充足,外界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光凭这一点并不能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在采访过程中,野和田基晴表示,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沟通能力”,通过相互探讨促使自身能力更进一步。野和田观察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科研风格存在两点明显差异。第一,研究室的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非常团结,沟通顺畅;第二,社交媒体的繁荣促进了科研的发展。野和田本人对此已经非常适应——《环球时报》记者最初给野和田发了采访邮件,他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搜索手机号码加上记者微信。野和田告诉记者,日本人到现在仍然喜欢发邮件,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局限性明显,对方快的话一天之内回复,慢的要等很久。中国不一样,大家在微信上建了不同的群,无论是教师之间的联络,还是团队内部讨论研究内容,都可以随时沟通,非常便捷。“我们的群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野和田说,所有成员被凝聚成一股力量,重视团队合作,最终团队和个人都能取得相应成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意识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社交媒体的发达在其中起到驱动和促进的作用。作为在中国搞科研的学者,日本研究人员难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在其国内遭到批判,有关技术流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般社团法人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20多年,很多退休日本技术人员被中韩企业返聘,因此一直有声音质疑日本技术流出,甚至说有些尖端技术被用于武器开发。“实际上,所谓因高新技术流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也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只不过日本过去是技术强国,外界容易过度评价日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木英介说岛袋隼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基础科学说白了就是“理论研究”,无所谓“偷与不偷”。这种不好“变现”的学科,不存在技术流出的问题,反倒是很多学者在中国得到支持,发表大量论文,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木英介也表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同,并不涉及技术问题。日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技术流出”的担心是个误会。在他看来,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更应鼓励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4.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木英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下的日本,几乎没有研究者的岗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科研人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为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年轻学者的确越来越多。岛袋隼士有同感,身边不断有日本朋友向他打听在中国的研究生活。“去中国吧!”“经费充足”“广泛招聘”……在日本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这样的宣传不在少数。野和田基晴认为,这种关键词有些片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实际上,他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深感“竞争愈发激烈”。野和田说,以前欧美各国位于科研第一方阵,很多日本学者都以赴欧美深造为目标。但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世界前沿,不光是日本,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级科研人员都愿意到中国搞研究。再加上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留在中国的日本学者为18460人,连续4年呈现上升趋势。木英介表示,可以进行独立研究、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相当有诱惑力,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比肩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在中国搞科研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实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一切要靠实力说话!科研经费再充足,没有研究成果也申请不到,学术岗位再多,发表不了论文也就无法坐稳。”野和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太多优秀人才聚集,很多自以为崭新的课题已经有人做过,所以必须时刻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以致“有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竞争激烈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往的通过率约为20%,现在降到15%。而且,外籍学者仅凭一份简历就能获得教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每天(给自己)加油!加油!”野和田用中文说。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畑亨已在该校工作6年,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媒体将他塑造成在中国顶尖学府工作的“优秀学者”,这是误会。实际上,他现在面临申请科研经费遇阻、论文难以发表的困境,指导的学生也因感到危机而打算另寻出路。“我的研究生涯陷入风烛残年的窘境,”高畑亨说。这6年里,高畑亨习惯了中国的研究生活,但中国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主要还是用中文进行,使他时常产生“访客”的感觉。而自己的研究室没能发表论文,更让他感到艰难。高畑亨表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中国,不断有新的挑战,挑战成功的人能获得远远高于日本的报酬。眼下,高畑亨正在为获取重要的研究数据而拼尽全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场竞争,要么率先发表论文,要么终结学术生涯,我倒要看看哪个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