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考研报名今将截止“考研热”为何连年升温

2020考研报名今将截止“考研热”为何连年升温

今日(31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考研热”现象也被舆论聚焦。↑考生们参加考研培训班,备战考研。中新社记者 张勇 摄“考研热”连年升温自2019年9月24日起,在经历了考研预报名、正式报名后,2020考研报名工作在31日将进入最后时刻。据教育部今年8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2020年考研网上正式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伴随着考研报名进行,“考研热”的话题又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数据来看,考研大军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名校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考研热”有着现实的数据支持。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考研报名人数除在2014年、2015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2017年、2018年增幅更在10%以上。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18.4%。这一增幅在2019年再度被刷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再增52万人,增幅升至21%。“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此外,也有专家表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是“考研热”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招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也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分析。↑学子为考研紧张复习。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报名结束倒计时提醒:考生应在报考学校官网查看审核状态需要提醒的是,即便到了报名最后一天,考生们仍不可掉以轻心,还应把握最后时间,完成对报名信息的自查自检。按《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要求,考生填写报名信息时,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且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同时,考生报名时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在报名系统关闭之前,考生应该再次登录系统,核实自己的个人报名信息,并确保网上缴费成功。”吴睿称。吴睿提醒,考生不仅要在报名系统中检查信息,还应该去报考学校官网确定自己报名成功。他解释,每所学校都会在官网上公示考研报名的审核情况,为确保报名无误,考生需在官网查看自己的审核状态,查看自己是否符合学校报名条件,确保自己报名成功。此外,吴睿补充,考生还应记住自己的报名序列号,这也是考生后续在现场确认环节必须核对的信息。↑图为考研生坐在楼梯上专心背诵。孙宏瑗 摄报名后,这些考研时间节点要牢记考研报名通道关闭后,并不意味着考生已经拿到了坐进考场的“入场券”。据上述公告内容,考生填写提交报名信息后,还需进行现场确认,打印准考证等一系列工作。公告中说明,现场确认工作,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考生需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公告,并按规定完成现场核对确认个人网上报名信息、缴纳报考费、采集本人图像信息等工作,逾期不再补办。吴睿介绍,现场确认工作一般在11月进行,各地进行现场确认的时间不一,考生应关注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切不可错过确认时间。此外,部分省份现已实行网上确认,考生需留意自己所在地区是否可进行网上确认,并且在确认环节,重点查看自己的身份信息、毕业学校及报考学校等。根据安排,本次考试笔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在此之前,考生务必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此外,考研初试结束后,通过初试的考生还需参加复试。据公告显示,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成绩使用办法、组织管理等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在2020年4月底前完成。

而庶几乎

部分高校筹划研招网络复试 考研“云复试”要来吗?

日前,教育部透露2020年考研国家分数线预计4月中旬左右公布。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度的研究生招录进度推迟,而随着分数线出炉日期大致确定,不少考生开始关注,今年的考研复试形式是否改变,传说中的“云复试”是否会成现实。国家分数线将于4月中旬出炉自划线高校何时“定分”仍不明晰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341万人,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度增加了51万人,刷新历史新高。本次研招的笔试在去年12月下旬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初试成绩直到2月下旬才陆续放榜。相继推迟的,还有国家划定的分数线。教育部3月25日发布消息,2020年考研国家分数线预计在4月中旬左右公布,相关复试工作安排将视疫情和高校开学情况另行通知。除了国家线,34所自主划线高校中,多数高校尚未确定何时出炉分数线。例如,今年2月下旬,北京大学发布通知称,原定于3月初在北大研招网公布复试基本分数线,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适当延期。3月初,上海交通大学也表示,复试基本分数线公布及具体复试安排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工作部署和疫情防控情况适时公布。“一般来说,自划线会在国家分数线划定前后出炉,而其余高校各个专业的划线则会根据国家分数线确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即便是考取自主划线高校,考生也不可忽视国家分数线,以便为后续调剂做参考。“复试时间持续延后,给考生充足的时间去收集调剂信息,以便确定调剂意愿。”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说,从考生自身来说,备考时间增加,复试也多了不确定性,对于一些考生来说这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但是,如果准备不充分,会被对手拉开更大的差距。复试时间和方式待定多地高校已筹划“网络复试”预案自各地公布初试成绩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初试分数复核工作。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各大高校均要求成绩查询和复核申请不接受现场申请咨询。在分数线出炉日期大致确定的背景下,今年的考研复试的形式是否变化,传说中的“云复试”会不会来,成了“考研一族”最关心的话题。从多所高校发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公告来看,目前复试时间和形式仍是未知数。多所高校发文称,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部署进行。尽管复试时间和形式没有完全明确,但也有学校为疫情下的复试工作筹划了预案。例如,3月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统筹考虑复试时间和复试形式,科学细致制定网络面试等新增环节的工作方案”。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3月12日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提到“建议学院在兼顾开放性、公平性、操作性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多点发力,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和疫情影响背景下,保证招生复试录取平稳有序”,“防范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带来的程序公平风险”。3月17日,黑龙江大学召开新学期复学演练协调会,会议提出,做好研究生视频复试准备工作。从上述高校复试预案来看,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不排除“云复试”的可能。万一“云复试”,要注意啥?高校如何确保公平透明?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远程复试是一个新概念。有考生担心:网上复试是否会影响复试效果,公平性和透明性能否保证?针对可能到来的考研“云复试”,3月18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刊发文章给考生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准备工作要充分,提前调试家中网络,以及摄像头、麦克风等”;“第一印象很重要,要在视频中呈现出比较干净利落的形象”;“摄像头拍摄到的地方简洁干净,堆满杂物不应该出现在摄像头里”;“如需动作方面的展示,一定要保证场地空旷安全”,等等。对于“云复试”的可操作性,储朝晖认为,对大部分专业来说,远程复试都可顺利进行,“只要操作规范,就能保证公开透明。”不过,储朝晖表示,对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远程复试对高校来说仍是挑战。他认为,对专业性强的学科专业“云复试”,确保公平透明,还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考生提交作品时,要根据学校远程网络平台统一制式要求,完成相关作品录制后立即上传,不得进行编辑处理;二是在实时网络视频考试时,高校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措施加强对考生身份的核验,严防替考等作弊行为;三是所有录取的考生,高校应在开学后进行复核复测。吴睿也认为,远程复试并不会对考生的录取结果带来太大影响,复试形式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考察的内容差距不大。“对考生而言,如果‘云复试’来了,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站在同一起跑线,想要取得更好的面试效果,需要考生反复进行模拟练习。”吴睿说,今年研招复试形式仍是未知数,无论最后是否会“云复试”,考生仍可按以往复试要求做准备,根据复试书目详细学习,同时增强英语口语练习以及面试自我模拟等。(杨雨奇)

反复

2020考研报名今将截止 考研热为何连年升温

今日22时,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通道将正式关闭,考生将在今年12月21日至23日迎来笔试。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考研热”现象也被舆论聚焦。“考研热”连年升温自2019年9月24日起,在经历了考研预报名、正式报名后,2020考研报名工作在31日将进入最后时刻。据教育部今年8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2020年考研网上正式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伴随着考研报名进行,“考研热”的话题又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从数据来看,考研大军的规模近年来不断壮大,名校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考研热”有着现实的数据支持。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考研报名人数除在2014、2015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2017、2018年增幅更在10%以上。中国教育在线此前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也显示,自2007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每年增长率维持在4%左右。另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18.4%。这一增幅在2019年再度被刷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再增52万人,增幅升至21%。“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此外,也有专家表示,就业竞争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是“考研热”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业竞争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招聘,甚至公务员招录等,很多岗位就明显加大了对延伸学历的要求,这也是考研报名热度不减的外部环境。”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分析。报名结束倒计时提醒:考生应在报考学校官网查看审核状态需要提醒的是,即便到了报名最后一天,考生们仍不可掉以轻心,还应把握最后时间,完成对报名信息的自查自检。按《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要求,考生填写报名信息时,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且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同时,考生报名时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在报名系统关闭之前,考生应该再次登录系统,核实自己的个人报名信息,并确保网上缴费成功。”吴睿称。吴睿提醒,考生不仅要在报名系统中检查信息,还应该去报考学校官网确定自己报名成功。他解释,每所学校都会在官网上公示考研报名的审核情况,为确保报名无误,考生需在官网查看自己的审核状态,查看自己是否符合学校报名条件,确保自己报名成功。此外,吴睿补充,考生还应记住自己的报名序列号,这也是考生后续在现场确认环节必须核对的信息。报名后,这些考研时间节点要牢记考研报名通道关闭后,并不意味着考生已经拿到了坐进考场的“入场券”。据上述公告内容,考生填写提交报名信息后,还需进行现场确认,打印准考证等一系列工作。公告中说明,现场确认工作,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考生需及时关注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公告,并按规定完成现场核对确认个人网上报名信息、缴纳报考费、采集本人图像信息等工作,逾期不再补办。吴睿介绍,现场确认工作一般在11月进行,各地进行现场确认的时间不一,考生应关注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切不可错过确认时间。此外,部分省份现已实行网上确认,考生需留意自己所在地区是否可进行网上确认,并且在确认环节,重点查看自己的身份信息、毕业学校及报考学校等。根据安排,本次考试笔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在此之前,考生务必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此外,考研初试结束后,通过初试的考生还需参加复试。据公告显示,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成绩使用办法、组织管理等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在2020年4月底前完成。(杨雨奇)

似有道者

全国考研学生,这些2021考研新变化你都知道吗?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进行了部署。从《规定》来看,2021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在考试命题、调剂、专业划线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考生在关注考试时间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变化。2021考研初试时间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安排在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初试方式均为笔试,以下为具体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12月26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6日下午外国语;12月27日上午业务课一;12月27日下午业务课二;12月28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由考点和招生单位予以公布。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招生单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推广网上报名确认工作。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将统一命题《规定》明确,2021年起,全面推进经济类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考试改革试点,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供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6个经济类专业学位选用,招生单位要统筹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使用。调入专业应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规定》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调剂工作规范管理。调入专业应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考生申请调剂前,应充分了解招生单位(含各院、系、所)的调剂工作办法,以及相关专业不同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培养、奖助、就业等相关政策。招生单位也要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7个专业学位不再统一划线《规定》要求进一步推进科学精准划线。原则上学术学位类按学科门类分别划线,专业学位类按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划线。其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审计等7个专业学位将根据实际情况分开划线,不再统一划线。考生违规或作弊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在明确各项考试注意事项的同时,《规定》再次强调了考试诚信的重要性。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应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相关单位应当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归完版

2021届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一文科数学试卷

曲靖一中月考试卷及答案授权微博:同城答案曲靖一中月考试卷及答案授权微博:同城答案曲靖一中月考试卷及答案授权微博:同城答案曲靖一中月考试卷及答案授权微博:同城答案2021届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一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答案汇总授权微博:同城答案2021届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二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答案汇总授权微博:同城答案2021届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三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答案汇总授权微博:同城答案2021届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四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答案汇总授权微博:同城答案2021届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五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答案汇总授权微博:同城答案

张煐

多地启动2020考研报名现场确认 报考人数或创新高

近日,多省份密集开展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的现场确认,今年,不少考点开通网上信息确认通道,考生需留意考点的公告信息。同时,对于2020年度考研,多方预测,报名人数或再创新高。多地考研报名确认工作密集开启留心!不少考点已开展网上确认今年10月31日,2020年考研网上报名结束,目前,多省份已密集进入考研报名现场确认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多个考点试行网上确认,具体确认形式和时间,考生还需关注报考点的公告信息。梳理各省份公布的考研现场确认时间,截至11月6日,河北、湖南、浙江等10余省份已经开启了现场确认工作。另外,上海、江苏、安徽、广西等地将从7日开始进行现场确认。与以往不同,不少考点今年试行网上确认工作。例如,天津大学今年的信息确认工作就在网上进行。从该校发布的消息来看,考生在网上提交相关个人材料后,若收到“审核通过”的通知,则说明考生已完成报名信息确认工作;反之,考生则需要根据提示内容,持相关材料原件到天津大学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今年各个考点进行信息确认的方式有所不同,考生应注意自己所在考点的信息确认工作,是在网上还是现场进行。”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表示,考生在完成现场确认工作时,务必看清考点信息确认的规定。近五年多省份考研人数翻番专家:今年考研报名人数或再创新高伴随考研报名工作,“考研热”的话题也持续引发舆论热议。为何“考研热”持续升温?激烈的竞争中,考研难度是否也在逐年增大?对于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在考研正式报名结束后,就有媒体分析称,今年考研人数将继上一年的290万人之后,再度创下历史新高,或达到330万人左右。“从目前业内掌握的诸多省份各大院校报名人数的基础数据来看,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人数较去年增长近20%的情况。”因此,在吴睿看来,本次考研报名总人数继续走高的可能性极大。实际上,“考研热”已持续多年。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考研报名人数除在2014、2015年稍有下降,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2017、2018年增幅更在10%以上。另据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报告》,近五年来,江苏、四川、福建、广东等多个省市考研人数出现了翻番。“近来的复考现象较为广泛,不少过去考了高分的学生,因种种原因选择第二年继续报考。”吴睿分析认为,导致考研人数上升的原因,还包括往届生人数的增加,他们为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多人选择继续求学深造。对于“考研热”难降温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中新网记者分析,一方面,不少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仍是为追求一纸文凭,而非为提高自身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熊丙奇提出,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仍有“精英意识”,且不少大学毕业生存在“有业不就”的问题,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学生放弃本来合适的就业机会,转而盲目选择考研。熊丙奇建议,学生不应只为文凭读书,而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重视自身能力提高,并以能力去规划未来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则是选择可以胜任的劳动者,而非唯学历论。考研最后冲刺阶段要注意啥?完成信息确认这些信息要仔细考生完成报名信息确认,需要提交什么证件?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在信息确认时完成?今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其中明确给出了现场确认的具体要求。《规定》指出,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在完成信息确认时,考生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当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对上述材料,《规定》明确,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同时,在进行现场确认时,《规定》提出,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并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完成现场确认时,首先要明晰自己进行确认的时间地点,网上还是现场,并牢记自己的报考序列号。”吴睿提醒。如今,距离2020年研究生考试只剩月余。对于后续的复习计划,吴睿建议,考生此时切勿急躁,应尽量放松心态,按部就班安排复习,重点突击,以良好心态备战考试。

阿贝尔

2021考研报名部分数据出炉:人数普涨,有高校暴涨42%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多所高校于近段时间陆续公布了2021年报考本校的人数,据澎湃新闻统计,部分高校的上涨幅度均在14%以上,西南石油大学更是达到了42%。例如,据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提供的消息,截至10月31日,持续21天的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落下帷幕,共有4388名考生报考我校,比2020年增加14.60%,其中报考人数居前三的专业分别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报考人数分别为1673人、575人、569人。北京林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再创历史新高。据学校研究生院消息显示,截至10月31日,共有9243人报考北京林业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比去年同期增加15.8%。考生来自31个省市,考生来源主要以普通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居多,占总报考人数54.6%,考生报考的考试方式以全国统一考试为主。今年选择北京林业大学为报考点的考生为2293人,其中,84.1%的考生选择报考该校,另选择报考其他高校共计83所。另据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消息,该校考点人数突破6000人,增幅57%;报考西南石油大学考生确认前近8000人,增幅42%,均创历史新高。若以省份和地市口径统计,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消息,四川有效考研报名人数为21.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增幅为16.87%。在安徽亳州,截至11月9日,该市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考生共有5376人审核通过,考生人数再次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增加38.81%。(记者 钟煜豪)

始吾弗信

站在民法典立法起点的老人

98岁的金平曾以为,这辈子看不到民法典的出台了。他是参与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次民法典起草而唯一健在的人。家中墙上挂着一幅1981年拍摄的第三次起草人员合影,“第一排都不在了”。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小组成员合影,一排左起依次为陈汉章、史越、孙亚明、林亨元、杨秀峰、赵伯平、吴克坚、陶希晋、余鑫如、李淳,二排左四为金平。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前不久,为了接受一家媒体关于民法典的采访,金平拖着病体,用心准备了一个多星期,导致劳累过度,整条腿肿起来,把家人“吓惨了”。民法典这件他做了半辈子的大事,似乎让他难以拒绝表达。经历了三次民法典起草,他却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得知民法典已进入审议时,他很高兴,但马上又对学生说:你们的任务还很重。三次起草金平至今也不太清楚,全国人大为什么会选他这样一名年轻人参与立法。他出生于安徽金寨一户普通农家,1949年4月安徽解放时,他正在念国立安徽大学的法律系,刚要毕业,“解放军就来了”,于是“没出校门”就报名参了军,随军南下至刚刚解放的云南曲靖,担任粮库副主任,后来曲靖县人民法院成立时,又被任命为副院长。1954年8月,在中央政法干校进修一年多后,金平被调往刚刚成立的西南政法学院担任教员。一个月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几项重大立法工作也随之启动。32岁的金平刚走上讲台没几个月,就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通知,要他赴京参与起草民法典。金平在西政上课他回忆,第一次起草小组的办公地点在中南海,隔壁就是周恩来和宋庆龄的办公室,他们在国务院的食堂吃饭时,常能看见周总理,“总理还主动过来询问我们的生活,关心我们的工作。”那时生活条件较差,即便是中南海的食堂,冬天也总是吃大白菜烩油豆腐,但大家每天干劲很足,工作氛围愉快,经常加班开座谈会,会后还要整理总结。当时讲究老中青三结合,在那个主要由全国人大干部和政法院校教师构成的民法典起草小组里,还有比金平更年轻的成员——25岁的巫昌祯,新中国婚姻法学科奠基人。这位一生致力于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学家,已于今年3月25日因病逝世。若不是疫情耽搁,她也许能亲眼看到民法典的出台。32岁的金平也不会预料到,民法典的立法之路会如此艰难。其实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新中国成立前夕,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国民政府《六法全书》被废止。金平回忆,第一次起草民法时的口号是“一切向苏联学习”。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的彭真同志告诫大家,即便是苏联的东西,也不能照抄照搬,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他们大量查阅苏联、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法,又适当翻阅民国时期的民法典及德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讨论,终于拟出了草案,计525条,分为总则、所有权、债、继承四编,结构近似苏俄民法典。然后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分组到全国各地调研,“一个大区一个工作组”,金平当时被分到东北组。1957年春,金平带着初稿抵达辽宁沈阳时,遍地是皑皑积雪。数月间,他几乎跑遍了东北。等到了哈尔滨,忽然接到通知,要求工作组全部返京,参加“反右”整风运动。第一次民法典的制定就此搁置。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时期”,极左思潮稍有退却,“小范围内又恢复了市场”。1962年3月,毛泽东提出,“不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现在是无法无天,没有法律不行。”是年,第二次民法典起草启动。在“反帝”和“反修”的政治形势下,这次立法强调独立自主,“总结自己的经验”,既摆脱苏联模式,又与资本主义国家民法划清界限。因此,1964年完成的草案,只有三编24章262条,且一概不用既有的法律名词。有的条文像口号,比如规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不得代理单位进行经济活动”;有的又很琐碎,比如在关于个人生活资料的规定中列举了“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它不是法,它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已故的北大法学院教授魏振瀛也参加了第二次起草,他曾回忆,原来有一章关于继承的内容引起争议,后来被砍掉了,当时金平不同意砍掉,提出应当保留。主持立法工作的领导反驳说,一个年轻人结婚,家里给了他5万元,什么都没干,就得到这么大一笔钱,这样有利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吗?1965年初,金平返回重庆过年,准备节后出去做调研征求意见,“介绍信都开了”,但政治气氛又紧张起来。之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再次中断了起草。经过三十年的波折,中国的法制建设,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进入黄金时期。但究竟制定怎样的民法,正如改革开放的走向,在当时仍是尚未明朗的问题。1979年11月,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小组成立。金平再度受邀北上,并担任所有权分组的负责人。“这次的政治气氛非常好”,只花了十个月,就草拟出了六编计501条的草案,后来又修改了三次,到1982年形成第四稿。四年后通过的民法通则,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第四稿的意见。伏案工作的金平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正在急剧变化,整个中国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的问题还看不准”、“争议大”,要想一气呵成制定出一部完整系统的民法典,似乎不切实际。最终彭真决定,“改批发为零售”,先制定单行法,“成熟一个搞一个”。三次起草民法典都没成功,金平认为,除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外,还因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尚不成熟、人民的法律水平普遍较低。上至立法官员,下至老百姓,很多法律概念不被理解和接受,有人说国家干部就是法人,有人以为债就是简单的欠债还钱。六十多年后,他猜想,当初让他等年轻人参与立法,也许是领导者意识到立法之不易,提前布局,形成梯队,为未来立法工作培养人才。同样生于1920年代,与金平并称为“北佟南金”的佟柔,生前曾对金平的学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人梯,希望你们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远。”为师治学1979年,16岁的赵万一参加高考时,第一志愿填了时下热门的中文专业,第二志愿本想填报山东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但老师建议他改报政治经济学,他问这个专业学什么,老师说不知道,但感觉比较好一点。就这样,他去了山大念政治经济学。多年后,他回过头来想,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整个社会对经济的认识还非常粗浅,对经济活动的关注度还不高,资讯也不发达,对于社会发展潮流,老师可能更敏感一点。1981年,山大开设法律本科专业,请了北大教授讲授经济法,赵万一每天跑去旁听,听完了整个60小时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婚姻家庭、继承、侵权、法人制度等,“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传统民法”。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让赵万一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报考研究生时,他决定报考西南政法大学的民法专业,还给传说中的金平老师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使他备受鼓舞。金平与学生赵万一考研复习时没有参考资料,也找不到一本教材,只在图书馆翻出一本195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基本问题》,反反复复看,几乎把整本书背了下来。在赵万一认真备考的同时,金平正在筹划一件大事。受政治运动影响,我国法学教育停滞了十几年。当时西政与其他政法院校一样,面临着“一无教师,二无教材”的困境。身为民法教研室主任,金平争取司法部的支持,在西政创办了“第三期全国法律专业民法师资进修班”,这是1978年法学教育恢复招生后举办的第一个民法师资班,培养出了一批民法学骨干,被后来者誉为“中国民法学的黄埔班”。金平曾四处奔走号召,邀请了佟柔、江平、赵中孚、谢邦宇、林诚毅、张佩霖、关怀、周枏等大批当时一流的“民法人”汇聚于歌乐山下,为来自北京、武汉、浙江、云南、新疆等28个省份的百余名学员授课。1983年3月至6月,三个多月的上课时间,学员们普遍做了30-50万字的笔记,有13人的笔记达100万字以上,甚至“要用麻袋装”。西政1983级研究生合影,前排左四是赵万一。金平、婚姻法学者杨怀英(前排左一)与学生。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进修班的成果,金平一面抓教学,一面组织人员全程记录、整理、核对授课内容,汇编成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的民法参考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原理》(上下册),总计四十余万字,印了一万八千册,以工本价内部发行,一出即售磬。原杭州大学法律系的一位老师说:“有了这本书,我们就敢上讲台了。”三十多年后,武汉大学孟勤国教授回忆母校西政时提到:“我读大学的时候,许多课没有教材,只能做课堂笔记。但民法课是有的,是金平、张序九老师他们自己编印的,大约20万字。那时没有民法的这个论那个论可读,就读这本民法课本,前后也许有100遍吧,差不多都烙在脑海中了。”1983年下半年入学的赵万一,没赶上这个足以载入中国法学教育史的“黄埔班”。他记得很清楚,考研面试时,金平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给所有权制度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难倒他了,“答得很差”。入师门后,他曾对金平开玩笑似的抱怨,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以至于到现在都无法准确回答。金平听后严肃地说,出这个题并不是要为难你,而是要提醒你,在研究中国法律时必须充分关注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法律必须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赵万一说,这个要求不仅对他今后的学习、研究影响很深,也影响了很多学生的从教和从政之路,甚至直接影响到相关的立法。民法究竟调整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曾一直困扰着民法学界,也是立法争议的焦点。1979年5月,社科院法学所召集全国知名民法学专家举办了一场座谈会,讨论民法的范围、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余能斌回忆,会上讨论非常激烈,就制定民法还是财产法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天半,也没得出结论。金平(左)和余能斌(右) 张维翻拍这场争论持续了七年之久,在1986年民法通则草案征求意见时达到高潮。“当时金平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民法才能为商品经济(注:1992年前,市场经济的提法仍是禁区,故通常改称商品经济)提供保护。”赵万一回忆,金平老师平时也要学生多思考,哪些是民法应当做的事,哪些是其他法律应当做的事?事实上,在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时,金平就曾提出民法应当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985年,他与赵万一等学生共同发表长篇论文《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扩大了“平等”的范围,提出“我国民法所调整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后来他又撰写相关文章,进一步阐明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主义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平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最终“平等说”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被民法通则第2条直接采纳。此外,金平还是大陆最早提出物权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制定统一合同法的学者之一。在赵万一看来,金平老师“平时话并不多,讲课也不是特别有激情,但看待问题深刻”,许多观点都非常超前。比如在参与民法典起草和《民法通则》的讨论中,他曾多次建议,承认习惯和法理的法律地位,赋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前段时间,金平老师还给他打电话,让他论证下民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赵万一提醒他,1986年我们就合写过一篇《民法与社会进步》的文章了。那个年代,几乎没人关注这个话题,“都是把法律当作一个工具来看待”。连赵万一自己也是在2014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启动后,才真正意识到两者的密切关系。1985年,金平带赵万一等4名学生赴苏州参加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赵万一说,金平是他见过带学生参加最多学术会议的老师。一生的夙愿在《民法通则》颁布前,已有《婚姻法》和《继承法》,之后三十多年间,陆续通过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反家庭暴力法》……随着一部部民事单行法的出台,有人质疑,是否还有必要制定民法典?三年前民法总则通过时,孙宪忠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民法通则》如今只剩十来个条文有用,更多的条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被其他法律替代了,有些条文已经被历史淘汰了。而现存的单行法,由于颁布的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等原因,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制定《民法典》的作用之一被认为,解决现存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统一整体的逻辑。2013年,北京大学为魏振瀛教授举办八十大寿庆祝会,这位参与过民法通则和第二、三、四次民法典的起草的老先生说,他最大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民法典的出台,并在致辞最后大声疾呼:“中国一定要制定民法典!”2016年魏振瀛病重住院。中国人大法学院院长王轶回忆,每次去看望老师,谈的全是民法典,那时魏振瀛说话已经比较困难,但听得很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一次去看先生,临别前,先生紧紧攥住我的手。我说:‘魏老师,您要坚持住,坚持到2020年民法典出台。’先生艰难地点点头,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民法学者的使命,就是制定一部先进的、科学的、完善的民法典。唯有民法典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所达到的高度。”这是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梁慧星的老师谢怀栻去世前所讲。1990年,梁慧星申请了一个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拿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6万元,一做就是20年,完成了一个近2000条、约400万字的草案。2010年,他的眼睛黄斑穿孔,视网膜脱落,做了手术后,看书很困难,仍坚持统稿。他还参与了1998年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在内部牵头启动的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当时的9人研究小组,如今一半都不在了。民法典出台前夕,梁慧星留下一句:“国家的事,我尽了我的职责。”年事已高的金平渐渐淡出了民法学界,在歌乐山下的西政老校一栋旧宿舍楼里安度晚年,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的学习和思考。学生每次去看望他,他都会要求把学生最新发表的文章带给他看,或者推荐学界比较重要的文章。有时他想到一个什么问题,还会打电话给学生,让他们论证一下。赵万一说,金老师提出的部分问题还是能带给他一些思考,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为他始终关注社会、时事对法律的影响,“能够从政策理念中捕捉出一些法律问题,他至今还有这个能力”。金平从六十多岁开始自学英语,直到前几年还在背单词,订了英文报纸,虽然一句口语不会说,但能自如地看英语专业书籍。他常说:“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另一件坚持做的事情是锻炼,这是他年轻时留下的习惯。他曾引以为傲的是,一辈子没进过医院,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体面——健康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岁月终究不饶人。多年前他患上黄斑病,视力渐渐下降,导致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尚有“几分亮”,看报纸借助放大镜,也只能勉强看清大字。三年前民法总则通过时,他还让人把内容一句句念给他听。他说,现在对他最大的威胁就是眼睛,“一个人没有眼睛,什么都干不了,写字也写不来了。”近一年来因为生病和摔了一跤,他的身体状况变差,精神大不如前,时常讲了上一句忘了下一句,话讲多了就头晕。他忍不住叹气,无力阻止生命的衰败。5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拜访金平先生,拍照时,家人提议拍他看书的样子,但先生拒绝了,说他现在眼睛不好,没有看书了。 澎湃新闻记者 张小莲 图比其他同辈民法学者幸运的是,他在98岁生日前,终于了却了一件牵绕了他大半辈子的心愿。5月28日,民法典通过当天,他在西政办学70周年报告会上难掩激动,“太高兴了!这是对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此生无憾。”而那些逝者的心愿,学生们已替他们完成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恶能正之

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三百万 社科专业热度超工科

记者12月18日从教育部获悉,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为341万人。今天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今年首次突破300万。该报告还发现,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启动后,“双一流”高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其中,推免作为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的一种方式获得高校的普遍欢迎,并成为“双一流”高校重要的招生途径之一。不过,近七成统考生认为获得推免资格很不容易。报告显示,招生单位在选拔推免生时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经历;超过五成的招生单位认为,交流能力、本科院校层次、竞赛获奖情况也很重要;近四成的招生单位比较看重读研目标、本科成绩;本科专业、笔试面试成绩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报告显示,近年来研究生报名的热门专业为金融、法律、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等社科类专业,工科类专业的热度远低于社科类专业。但从本科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看,社科类专业无论是就业率还是薪资待遇,表现均不如工科类专业。而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模式。报告显示,10年来,以应用为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大。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占比仅为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的人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相关研究人员指出,专硕招生规模的扩大,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布局,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自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起,非全日制生源不足是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研究发现,近两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日制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偏低。另外,为严厉打击涉考违法活动,严肃考试纪律,维护考生合法权益,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电话。根据2019年9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等情形,均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之一的“情节严重”,将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诚信考试,不要参与涉考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不要听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包过”“保过”的虚假宣传,不购买所谓的“试题”“答案”,谨防受骗。

心力

定了!这个专业研究生扩招,多所高校新增……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将扩招意见指出,要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意见提出扩大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规模: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月28日10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人。2020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并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重点发展这些交叉学科意见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处理与挖掘、智能芯片与系统、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系统、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方向建设。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拼盘化”。以理论沿革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为主干,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控制、神经和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变化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意见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山东、广东多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山东省和广东省的变化已经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公布。其中,山东、广东多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从专业类别看,此次新增本科专业中,山东有14所高校增加了“人工智能”专业,11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6所高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4所高校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3所高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据统计,广东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12个,新增审批专业8个,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增加了“人工智能”专业。你们学校也有人工智能专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