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何时休?请问其过

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何时休?

平淡,才是教育话题的特点。比如,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何时休?教育不是军事或娱乐,没有多少“爆点”新闻,因此,想在百家号上追求所谓“教育”爆文,这种想法本身有问题。一旦选择了教育这个垂直点,最好还是实实在在写。除了那些搞教育推广的百家号,做教育自媒体,还是要平淡。比如,今天的教育新闻热点之一是新华社(银川)所发的学校规定“硕士毕业要求发表论文为哪般?”,宁夏某大学研三学生刘倩对此颇为无奈。硕士学位证书新闻内容是老生常谈的那种,无非是一些硕士生即将毕业了,不按照学校要求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就不准许毕业。于是,记者进行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在专业学术期刊乃至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进一采访发现,一些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硕士毕业有专门规定,比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即获得被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然而,不少学校为了完成学校发表论文的指标、追求学术排名、完成学术考核任务,要求学校再读硕士生(包括在职硕士生)毕业前必须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否则不准予毕业。有的学校明确量化标准,规定发表论文的数量。记得2007年的时候,某大学一个硕士班36人,学校要求发表论文才有资格进入答辩阶段。于是,这个班集体掏钱买版面费,集体在某学术期刊发表“学位论文”。有人质疑,导师却说,“这很正常,国外也存在买版面现象”。少一份垃圾论文,多一份学术清新空气因为某个规定而认同版面买卖关系,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君不见,很多所谓的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发表这样的论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大学拿“发表论文与否”标准决定硕士生能否毕业,这样的规定没有合理性可言。文理科不同,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同,论述性质和设计性质不同,凭啥让所有的硕士生发表论文于期刊或核心期刊才准其毕业?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从2007年起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复旦大学从2011年起才取消了硕士生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规定,目的并非不让学生写论文,而是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而不要去写交版面费就可以发表的垃圾论文,即不要用垃圾论文换取学位。追求学术品质才是正道“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这才是大实话:搞学问需要实实在在的态度,需要静下心来深钻细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和探索,能做到这一点,确实要比掏钱发表垃圾文论强百倍。再说,即使是专家,一辈子又能发表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呢?我们培养人才,应该细分他们的发展方向,即使让他们写论文,也应该坚持“水到渠成”“花开自然”的原则,而不应该做出时间上的硬性规定。希望大家讨论此话题。

捕鼠机

“毕业需发表论文”的硬指标该废除吗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在两会上建议取消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硬指标,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他提出要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年初大家对“翟天临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关注,引发了教育界一次大型的教学反思,目前研究生教育问题滋生,这位代表很显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很高兴看到有代表开始关注到这个群体。但是,对其所提出的“建议取消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指标”并不赞同。虽然罗列了当下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其逻辑思维存在严重漏洞,因而所提建议也就不具有可实施性。首先,该代表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思维谬误。并不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发表论文才会催逼学术不端,更不可能因为重视发表论文就会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降低,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该代表认为,研究生为了在毕业前有限的时间内发表论文,往往只能选择热门的大众化的、迎合学术期刊口味的、短平快的课题,从而学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这种观点只能说明,该代表并没有亲身体验过研究生生活。一般来讲,硕士研究生学制在两到三年,而大部分导师都会在入学时就要求学生构思论文,并且入学教育中也有明确规定毕业需要发表论文。所以,学生完全有时间有精力于在校期间完成至少一篇高质量论文。而那些在毕业前才急于发表论文、混文凭的学生,很显然更多的是自身问题,这就更不能当做其学术不端、论文剽窃的借口。所以,由目前的学术不端、论文剽窃问题,推导出是要求学生必须发表论文所致,这种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其次,该代表的论述中存在严重的现象归纳伪逻辑。他提到:要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教育长期性和创新偶然性的规律,因为实验、毕业压力大,研究生已成为精神疾病的易发人群等。这也是很典型的一种思维谬误。第一,他没有搞清楚研究生的学术生活是怎么样的,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的研究生在校就是不停地泡实验室做实验,而这仅适用于大部分的理科生。同时,他又错误地认为,写论文纯粹是一种硬性任务,并不能够产生学术成果,但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本来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把研究生定性为精神疾病的易发人群,更是一种毫无依据的论断。近几年来,研究生因为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案例的发生都有着其特殊因素,或是因为学术问题,或是因为导师压迫,或是因为就业压力,而该代表似乎是想把所有的类似事件都归纳为一种现象,那就是被发表论文的指标所压迫,从而使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而推出研究生群体是一个精神疾病的易发群体。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数据或者证据证明这一点,全国的研究生群体有多少,出现精神疾病的人又有多少,没有作出调查就断然下结论,这种逻辑推断也就毫无意义。最后,该代表对于研究生教育机制陷入了一个思维盲区。他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通过对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并且应把“学位论文答辩合格”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换句话来讲,这位代表的意思是,可以取消研究生不发表论文不能毕业的指标,但同时要对他们的学位论文加大审查力度,这很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术更应该如此。如果一个学生在读期间并没有亲手写过一篇论文,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又怎么能指望她们的学位论文有更高的质量,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一种非常尴尬的现象,那就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他们在读期间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最后一篇论文。如果按照该代表的建议去实施,那么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本身没有任何写作经验,就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加之学校更加严格的审查,这样只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导师的辅导也增加了额外负担,最终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坑了学生也害了导师。学术本身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不能因为遇到一点坎坷就想要去推翻一个完整的体系。想要杜绝学术不端、论文剽窃、数据造假问题,想要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想要确保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就必须要对症下药,这些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是取消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指标就能够解决的,所以还是需要全面理性的分析。文/张呈雪

罗德尼

取消!这所学校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不再挂钩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现场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官微发布消息,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自2021级起,该校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另外,学校研究生招考也有新要求,考博复试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考研复试新增材料评议环节。“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在我校乃至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破难点、去痛点、补漏点聚焦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卡脖子“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陈文申直言,经过40年的建设,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信息传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学位论文质量、质量监控、导师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7月29日在北京召开。“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陈文申在会上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时表示,必须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全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聚焦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卡脖子”问题,推出全方位改革举措,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夯实根基、提供保障。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就成立了以校长廖祥忠为组长的专项改革小组,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廖祥忠介绍说,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从招生、培养到质量监控全方位改革前所未有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据悉,一年多来,中国传媒大学专改组以问题为导向,问计导师,学校各层次导师全员参与、积极支持,撰写提交了180余万字的材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说,专改组还广泛深入调研了国内外上百所著名高校,充分借鉴中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共制定、修改和完善了近30个相关文件及实施细则,覆盖招生、培养体系和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各个环节。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此次改革中,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办好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借用“选好种子,育好苗子,收获果子”来进行形象地比喻。史萍说,通过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材料评议环节,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优化博士生复试考核环节,通过设置学术答辩环节,加强对考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考查。“通过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等考试科目,强化对考生学科基本功底和基本素养的考查,从招生源头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或分流学制改革一直是个焦点问题,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透露,经过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自2021级开始,学校博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此外,为夯实培养起点,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任孟山强调,对基本文献阅读的检验机制,学校设置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基本文献考试,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进入论文选题阶段,每名研究生有3次机会,3次均不能通过者,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这是学校前所未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环节,改革力度非常大。”导师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在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审与岗位聘任制度方面,对校内博导、兼职博导、校内学硕导师、校内专硕导师、专硕业界导师分别采取采用不同的评聘与考核标准。此番改革特别为创作、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张鸿声指出,“此次改革还特地与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制度配套推出了‘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联合指导的专硕导师组制度。”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此次改革中,中传还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根本处入手,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副处长王雪野表示,“学校将对所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实施查重抽检制度,还将把学位论文评价意见作为监控内容向全校和社会公布,建立开题-预答辩-答辩专家责任制度,通过倒逼方法,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中的第一责任意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的改革工作作为研究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涛介绍,通过这次改革,学校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新专业方向。来源:学校共青团整理自人民网等

宗也

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这里推出改革举措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现场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官微发布消息,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自2021级起,该校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另外,学校研究生招考也有新要求,考博复试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考研复试新增材料评议环节。“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在我校乃至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破难点、去痛点、补漏点聚焦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卡脖子“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陈文申直言,经过40年的建设,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信息传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学位论文质量、质量监控、导师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7月29日在北京召开。“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陈文申在会上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时表示,必须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全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聚焦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卡脖子”问题,推出全方位改革举措,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夯实根基、提供保障。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就成立了以校长廖祥忠为组长的专项改革小组,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廖祥忠介绍说,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从招生、培养到质量监控全方位改革前所未有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据悉,一年多来,中国传媒大学专改组以问题为导向,问计导师,学校各层次导师全员参与、积极支持,撰写提交了180余万字的材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说,专改组还广泛深入调研了国内外上百所著名高校,充分借鉴中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共制定、修改和完善了近30个相关文件及实施细则,覆盖招生、培养体系和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各个环节。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此次改革中,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办好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借用“选好种子,育好苗子,收获果子”来进行形象地比喻。史萍说,通过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材料评议环节,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优化博士生复试考核环节,通过设置学术答辩环节,加强对考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考查。“通过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等考试科目,强化对考生学科基本功底和基本素养的考查,从招生源头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或分流学制改革一直是个焦点问题,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透露,经过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自2021级开始,学校博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此外,为夯实培养起点,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任孟山强调,对基本文献阅读的检验机制,学校设置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基本文献考试,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进入论文选题阶段,每名研究生有3次机会,3次均不能通过者,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这是学校前所未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环节,改革力度非常大。”导师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在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审与岗位聘任制度方面,对校内博导、兼职博导、校内学硕导师、校内专硕导师、专硕业界导师分别采取采用不同的评聘与考核标准。此番改革特别为创作、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张鸿声指出,“此次改革还特地与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制度配套推出了‘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联合指导的专硕导师组制度。”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此次改革中,中传还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根本处入手,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副处长王雪野表示,“学校将对所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实施查重抽检制度,还将把学位论文评价意见作为监控内容向全校和社会公布,建立开题-预答辩-答辩专家责任制度,通过倒逼方法,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中的第一责任意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的改革工作作为研究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涛介绍,通过这次改革,学校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新专业方向。来源:学校共青团、人民网、中国传媒大学编辑:迟佳

永濑

人大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网友炸锅了

近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提出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根据我国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成绩达到标准,然后必须通过论文答辩才才可以被授予学士学位。另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毕业。研究生我们暂且不管,其实,关于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近年来颇受关注与争议。一方面,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一次全面考核,可以说,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撰写毕业论文,也是目前国际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但是,另一方面,学生们大四上半年要忙着考研、考公、实习或参加秋招,下半年论文答辩时则正好赶上“金三银四”招聘季。因此,学生们能真正沉下心来准备论文的时间不多,这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购买论文”等方式以求能顺利毕业,在很多高校内,毕业论文已变成一种形式。而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教育部坐不住了,先后发布多条重磅通知,提出将严查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史上最严的毕业论文要求,有学校将本科论文重复率降到了8%以下。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想胡编乱造或抄袭造假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囿于自身水平、时间以及得不到教师指导的关系,难度相当大,很多人只能通过“注水”等方式完成一篇篇低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也让“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大常委会委员蔡昉,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等多位专家教授都曾公开表示赞同取消本科论文,其中周光礼教授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写论文,而不是作为一种刚性的要求,要求所有的本科生都这样做。随着这些专家教授的声音公开,网友的评论炸锅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相当一部分人心存担忧,在这样的硬性要求下,大学生尚不能认真完成论文,本科教育质量堪忧,一旦取消了本科生论文制度,本科教育质量是否将变得更水?我觉得,对大部分志不在科研的学生来说,强制他们写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教育部也正在慢慢改变,近年来提出允许用调研报告、创业成果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真的会被取消?人大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制度,你支持吗?

地有人据

中国传媒大学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 中国传媒大学官微 图澎湃新闻从中国传媒大学了解到,8月3日,该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旨在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此次改革中,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在材料评议环节,将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以确保所录取的博士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健康的人格等。初试(笔试)科目将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复试考核中,将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此外,中传将设置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硕士招考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传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复试中,将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考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对于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中传将通过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或分流中传的改革还包括,在博士生、学硕生、专硕生培养与学位授予中细化、标准化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包括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此次改革中,中传还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2021级起,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中传将强化过程评价,实行研究生学术进度学期汇报制度,博士生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实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预审制度;明确文学类和艺术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3小时,工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传还将深化专硕培养改革,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质,设立多元化专硕毕业考核方式,突出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此外,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导师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结果评价上,建立分级、分类评审体系。实行学术型、专业型导师分类评审;校内导师、校外兼职导师、校外业界导师分类评审;普通、破格、重大影响力导师分级评审制度。博导资格实行校外同行双向匿名评议,设立破格型博导、硕导资格评审通道和专硕导师资格评审通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情况、代表性科研与创作成果情况等的考查,有奖有惩,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同时,探索增值评价,破除“唯项目”倾向,建立多样化成果代表作制。对于未达到岗位聘任科研项目成果要求的博导,实行重大预期成果制,签订协议后可申请岗位聘任招收博士研究生。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中传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全面提升专硕生的理论功底、专业技能与创作实践能力。同时,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选拔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硕导师,打破对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助力年轻教师成长,解决专硕导师不足的“堵点”。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博导聘任需求由学校统筹,聘任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的2+2+2学科、智能媒体领域的学界杰出人士。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各层次的论文查重抽检制度此次改革中,中传将建立覆盖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所有专业培养全流程、各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中传还将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同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奖惩系统,根据质量评价结果依规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奖惩。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与其年终考核评奖挂钩。设立针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校长奖”和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导师校长奖”。关停17个专业方向,调整47个专业方向澎湃新闻还了解到,中传将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一级学科设置,突出传媒优势和特色。中传通过改革,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中传还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愿作为的教学单位主动开办建设交叉学科,学校视情况予以扶持或调整,以破除懒政、荒政现象。来源:澎湃新闻编辑:郎宝红【来源:鹤岗市广播电视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之君子

中传: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 中国传媒大学官微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传媒大学了解到,8月3日,该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旨在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 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此次改革中,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 在材料评议环节,将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以确保所录取的博士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健康的人格等。 初试(笔试)科目将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 复试考核中,将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 此外,中传将设置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 硕士招考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传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 复试中,将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 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考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复试考核环节将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中传将通过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 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或分流中传的改革还包括,在博士生、学硕生、专硕生培养与学位授予中细化、标准化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考核机制。 包括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 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 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此次改革中,中传还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 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 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 2021级起,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中传将强化过程评价,实行研究生学术进度学期汇报制度,博士生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 实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预审制度;明确文学类和艺术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3小时,工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中传还将深化专硕培养改革,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质,设立多元化专硕毕业考核方式,突出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 此外,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 导师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 在结果评价上,建立分级、分类评审体系。实行学术型、专业型导师分类评审;校内导师、校外兼职导师、校外业界导师分类评审;普通、破格、重大影响力导师分级评审制度。 博导资格实行校外同行双向匿名评议,设立破格型博导、硕导资格评审通道和专硕导师资格评审通道。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情况、代表性科研与创作成果情况等的考查,有奖有惩,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 同时,探索增值评价,破除“唯项目”倾向,建立多样化成果代表作制。对于未达到岗位聘任科研项目成果要求的博导,实行重大预期成果制,签订协议后可申请岗位聘任招收博士研究生。 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中传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全面提升专硕生的理论功底、专业技能与创作实践能力。 同时,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选拔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硕导师,打破对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助力年轻教师成长,解决专硕导师不足的“堵点”。 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博导聘任需求由学校统筹,聘任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的2+2+2学科、智能媒体领域的学界杰出人士。 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各层次的论文查重抽检制度此次改革中,中传将建立覆盖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所有专业培养全流程、各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 中传还将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 同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奖惩系统,根据质量评价结果依规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奖惩。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与其年终考核评奖挂钩。 设立针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校长奖”和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导师校长奖”。 关停17个专业方向,调整47个专业方向澎湃新闻还了解到,中传将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一级学科设置,突出传媒优势和特色。 中传通过改革,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 中传还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愿作为的教学单位主动开办建设交叉学科,学校视情况予以扶持或调整,以破除懒政、荒政现象。

张泽

取消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硕士就没了紧箍咒?

几载研究生,埋首写论文。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中国传媒大学取消了。改革呼应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经过多年发展,研究生在学人数今年预计突破300万。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一个技术活。当去掉了论文这个硬指标,硕士生的培养会放水么?去论文“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学位论文质量、质量监控、导师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改革。”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如此直言。据悉,去年6月该校就成立了以校长廖祥忠为组长的专项改革小组,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其中取消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引发舆论关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是近20年来不少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上世纪90年代,上海财经大学率先实行硕士学位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不过,法律对研究生只有学位论文要求,实际上并未规定必须发表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术水平者,即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近年来,已有高校出台新规,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2019年,清华大学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不再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指出,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绝不是说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大方向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脱钩,在硕士层面,中国传媒大学拉开大幕。在该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前,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带有顶层设计的意味。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地,是当下的重要课题。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共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今年教育部印发通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计划扩招18.9万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00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也在迅猛扩张。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数量迅速增长的过程,全国在学研究生300万人,这个数字比恢复高考时的本科生数量还要多将近三倍。如此规模,研究生教育面临全新情况。由于数量增长,使得研究生的成分更加多样化,跟早期研究生就是做研究的状况明显不一样。储朝晖表示,一些人具备研究能力,数量更多的以后几乎不可能走向做研究这样一个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在定位、标准、教学内容和方式、评价上都要发生变化。未来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将呈现标准多样性特征,中国传媒大学的改变是整体改变的个案表现。储朝晖认为,一些艺术类院校主要是通过作品来体现成就,不要求刚性的论文也很正常。不放水如何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评价指标多元而复杂,论文数量则简单而直接。把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不少高校将之作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之一,有的对论文数量有要求,有的要求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取消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这一措施本身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关键在于,取消论文这个硬指标后,该怎么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熊丙奇认为,取消论文指标后,课程教学不提高强度,研究生文凭就可能会变得更容易混了。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取消论文作为刚性依据的同时,一定要建立专业的评价。专业的评价机制包括专业的评价标准以及专业的评价程序,这是未来研究生教育所必须重视的。储朝晖认为,目前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已经有了,问题比较严重的是专业型研究生,不重视专硕的学术水平、培养质量是重大偏差。对专硕的专业水平,只是评价依据、考核方向、具体内涵不一样,但依然要把住专业的标准。未来,这还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探索。此次改革,中国传媒大学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际上,研究生越来越不好毕业了。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对16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今年以来,已有北京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有此操作。研究生清退潮从2019年就展开了。2019年延边大学一次性清退136名研究生、深圳大学一次性清退132名、广州大学72名……研究生不合格,退学没商量。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通知》,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杨斌指出,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要改革出口评价方式,包括完善分流淘汰机制,要认识到分流包括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

复灵以生

取消SCI论文硬性要求,硕博研究生可以高枕无忧了?

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来源于教育部官网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通知第七条指出:在人员聘用中,学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通知第九条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官方文件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取消SCI的硬性要求,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标准何去何从?没有SCI的硕士、博士,就业市场是否会买账?取消SCI的利弊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官方发出破除“SCI至上”的信号,那就说明SCI评价体系确实存在问题。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对于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同学校制度不一样,大部分发表SCI论文是硬性要求,而具体到实验室,导师还会有更高要求。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对于有些地方有些高校,发篇灌水的文章就能轻松毕业;而对于有些高校或研究所,即使做出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常有因为严格限制杂志影响因子及作者排名、单位排名等,导致大量研究生、博士生不能按时毕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更甚的是,由于利益驱动,围绕论文买卖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使得本来纯粹的读书与科研,变成了商品。其次,取消SCI的硬性要求,那是会诞生新的评价标准,还是对现有的毕业标准的权重再重新分配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的部分高校已经给出了答案。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今年3月,清华大学与广西大学都公布了修订后的学位申请相关标准,除了明确学位授予和SCI脱钩之外,还在研究生学位审议过程中的评定依据、成果质量标准、评价权限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来源于清深教务公众号在两所高校修订后的学位审议规定中,都提高了学位论文的权重,对学位论文的成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是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核心标准,这是大势所趋。那么,以后不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和通过学位答辩就高枕无忧了吗?不尽然……SCI论文是自身学术能力的一种证明,更是一种依仗。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以前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发表了若干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如果遇到导师卡你毕业,你还可以勇敢地去找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主管研究生领导申诉和讨公平。现在不要求发表SCI论文了,谁能给你担保和认定你的学术水平达标了?还不得靠你的责任导师首肯嘛?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还有一点,官方只是在文件里要求学位授予不得和SCI论文挂钩,不强制要求你有小论文发表,并不代表你可以没有论文发表,况且,文件也没有明文禁止和EI、中文核心、卓越期刊发表的论文挂钩。没有SCI可以,但必须有对等的学术成果来担保和佐证你的学术水平达到了硕士、博士的学术要求。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最后,从就业市场来看,面试环节和简历中总要提及自己读研/读博期间做的具体事情吧,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无书面文件和证明材料?就像博士毕业生趋之若鹜的高校职位,在招聘中,除了看你本科毕业学校和研究生毕业学校,看专业,还要看你读博期间的具体科研成果,既要看质量也要看数量。很难想象,没有一篇像样的SCI论文发表,你就能拿到好待遇的offer。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普遍来说,取消SCI硬性要求,对导师横向课题多的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是福音,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不用担心影响毕业。但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来说,你搞不来横向课题,又发不出文章,那你在读研和读博期间要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规律、成果呈现形式不尽相同,各个领域顶尖刊物的影响因子也存在差异,SCI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但取消SCI硬性要求之后,如何建立一套可行的、良性的学术评价体系,国内高校还需要更多的摸索和尝试。

松浦

何必硬性要求硕士发论文

  又到一年招聘季,大多数学子开始纷纷投入就业求职大潮之中。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在读硕士生反映,学校要求毕业前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此时比找工作更让自己牵挂的大事。  事实上,硕士毕业是否需要发表论文,早已不算是新闻。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之所以当下再次被提及,源自不少在读硕士生反映发表论文一事竟比找工作更头疼。  众所周知,硕士生不同于博士生。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为博士生就业添彩,而要求硕士生所发表论文,一般而言,论文的学术价值、含金量非但不够高,反倒繁荣了“货币化”发表市场和“代写代发”中介业务,给硕士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显然,这应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并好好思量一番。就业乃民生之本,对于那些不再考虑继续攻读博士的硕士毕业生而言,就业便是毕业季的头等大事。  当然,对于一些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发表论文,并不能简单给出好与坏、是与非的评判,最好置身于高校做出此项规定之初衷,以及师生的综合意见态度等具体情境中加以讨论。应该说,此种要求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切莫忘记,初衷美好而有违初心的事情并不鲜见。倘若将硕士毕业硬性与发表论文关联挂钩,用计件制、记工分等办法计量评价,既没有关照到硕士生发表论文的难处,也未设身处地理解硕士生双重压力下的“为难”,难免有短期功利主义之嫌。  如今,我国已全面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正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的需求更趋多元,势必呼唤更灵活、科学、合理的检验、认定或评价方式,增设一些可替代性方案,使硕士生保持适度张力,扩大其自由选择空间。对此,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只要朝着有助于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能表征硕士生成长与发展的理念与方式,均可视为多样化成果的体现。譬如,出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激励政策,允许多元化认定授权技术发明专利、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或行业标准、重大成果鉴定、成果转化或转让、申请学位相关领域专著、优秀案例、作品创作展(演)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潮中,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也可予以折算对待。  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涵式发展,在自我价值多元化彰显的当下,硕士生教育应从“论文情结”回归到“人文情怀”的立场上来,围绕硕士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能力和人格水平等来设计。其实,高校作为供给端,从人才培养全过程来论,学生修完培养环节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即有资格申请毕业。而发表论文确实难以视为培养过程的一个环节,仅仅是一种手段,显然是构筑不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