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在国新办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教育部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联合五个部委启动实施了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为中西部的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了4万多名本科医学生。此外,目前为止已经有800多名的全科医学研究生毕业,涉及到了76所高校来招收全科医学研究生。
说起当今比较热门的一个本科专业,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出临床医学这个专业,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医学类相关院校和一些综合大学的医学院也都开设了临床医学5年制的本科专业,但是往往本科生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学习面比较宽泛,往往也难以找到一个很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就有很多人选择了考研,对于考研来说专业的划分就细化了很多,很多考生往往在这时候也不知道该做何选择,由于没有进入过临床对于当前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是很了解,那么下面为了解决大家的这些问题也来和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临床医学中有哪几个专业比较吃香?一、眼科学在很多医生的口中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稀里糊涂是内科”,之所以会说金眼科是因为眼科学这个专业从设立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吃香、并且受人欢迎的一个专业,当前我们国家眼科学相关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了150亿元,但是这一专业的人才却是越来越稀缺,专业划分也是越来越细致,尤其是现在的眼视光学更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巨大的一个专业,并且在以后的就业上我们可以去到一些综合医院的眼科来进行工作,也可以去到一些私立的专科医院就业,无论选择哪一个就业方向都是非常不错的。二、儿科学儿科学绝对是算的是当前的一个朝阳学科,虽然在当前很多的毕业生不愿意学习这个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由于其每年的毕业生都不是很多,所以稀缺程度比较高,很多医院宁愿降低学历要求来录取儿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自己想要进入到一些更高层次的医院却没有一个过高的学历的话那么儿科这一专业绝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虽然在当前工资并不是很高,但是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儿科大夫的待遇也会越来越好。三、皮肤科学很多同学可能感觉到临床医学这一专业非常的累,在工作以后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进了医院,而如果我们选择皮肤科学这个专业的话就会轻松很多,一般来说综合医院设立这个科室只有门诊,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并且进入到相关科室以后能够按时上下班,也不用值夜班,轻松的就能够拿到一个比较高的薪资,绝对能够算得上是医院临床科室中的“另类”。四、全科医学全科医学这个专业算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当前我们国家健康卫生模式转变的使然全科医学成为当前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不仅可以进到一些综合性的医院来进行就业,也可以去到一些基层从事一些健康管理工作,当然我们也能考取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都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以上这4个专业就是当前临床医学专业中4个就业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专业,也都是比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几个专业,对于我们想考研或者是从事一些具体科室工作的同学选择这几个科室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大家手里,大家也是要综合考虑后再做选择,最后在这里也祝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
东北网1月8日讯 (李华虹 杨帆 记者 杨金光)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全科医学》编写会,1月6日在哈医大二院落幕。编写会现场。 人民卫生出版社学术一部主任鲁志强讲解教材编写精神。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方传龙讲话。 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教材主编王永晨介绍教材编写思路。 全体编委及参会人员。 据悉,本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在前两轮的基础上,首次加入了《全科医学》教材内容,标志着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有了首部全国统一教材。该教材由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全科医疗科主任王永晨教授担任主编,教材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计划于2019年年末问世,为全国全科医学临床型研究生和专科医师提供使用教材。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副主编及编委出席了编写会。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1月2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了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如何建立健全、教育部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等问题。《意见》的核心内容■ 工作目标是什么?到2020年,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基本建立,适应全科医学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基本健全,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显著提高,城乡分布趋于合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更加健全,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如何建立健全?(一)医教协同深化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改革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临床见习实习。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系或全科医学学院,开设全科医学概论等必修课程。依托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建设规划,在人员配备、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医学院校在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教学潜质的全科医生承担教学任务,符合条件的可聘任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2018年起,新增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重点向全科等紧缺专业倾斜。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推进农村基层本地全科人才培养。改革完善高职临床医学、中医学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二)建立健全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合理分配各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名额,扩大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科专业招收数量达到当年总招收计划的20%,并逐年增加。将全科专业招收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考核,并与财政补助资金挂钩。继续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全部纳入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于单位委派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人员,委派单位应与其签订协议,就培训期间待遇、培训期满后服务年限、违约处理办法等进行约定。认定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要加强全科专业基地建设,增加全科医疗诊疗科目,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开展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培养全科医生。在培训基地内部分配中,合理确定全科医学科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水平,适当加大倾斜力度,吸引和稳定优秀专业人员。以县级综合医院为重点,加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学员住宿条件。严格培训基地动态管理,将全科专业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作为培训基地考核评估的核心指标。制定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标准,实行双导师制,遴选建立一批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加强骨干师资培训,提高带教师资的教学意识和带教能力,将教学业绩纳入绩效考核,带教经历和教学质量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支持具有临床医学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立协同教学关系,积极探索和完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取得硕士专业学位的办法。稳妥推进全科专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工作。(三)巩固完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制定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指南,加快网络数字化课程、课件、教材开发,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普及全科适宜技术,实现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全覆盖。积极开展基层全科医生进修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县级综合医院在农村基层全科医生进修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对全科医生的中医药和康复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将中医药作为其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养老等服务。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范围,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有关专科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在原注册执业范围基础上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允许其在培训基地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全科医疗服务。实行乡村医生全员全科基本知识技能培训,并有计划地安排乡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等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鼓励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如何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改革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完善全科医生聘用管理办法;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增强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 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如何加强?加快壮大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扩大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实施范围;职称晋升政策向贫困地区进一步倾斜。记者关心的问题,吴岩司长如何回答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国日报记者:请问近年来教育部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落实《意见》要求教育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强全科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教育部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跟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密切配合,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概括来说,一是全覆盖,二是补短板,三是提层次。全覆盖,是在医学生的教育上,全体医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接受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为毕业以后奠定基础,是对所有医学生的全覆盖。补短板,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联合五个部委启动实施了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这项教育为中西部的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了4万多名本科医学生,实现了中西部每一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一个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这样的目标。这个成绩是巨大的,4万多名定向本科医生到中西部基层卫生院这个层次,为维护中西部基层的人民健康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提层次,从2012年开始,在招收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要培养高层次的全科医生,从本科生提升到硕士这个层面。二是要给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师资。目前为止已经有800多名全科医学研究生毕业,涉及到76所招收全科医学研究生的高校。全覆盖、补短板、提层次是我们做过的工作。这套组合拳为基层培养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全科医学人才。下一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两个文件,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今天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把这两个文件落实、落细、落小、落地,我们要再打出一套组合拳,这套组合拳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提质、联动、协同。提质,就是在全覆盖方面要重提质,覆盖的面要提高质量,有四项措施:一是立标准。我们制定了医学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个月的30号我们将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包括医学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标。二是建组织。在学校层面,我们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生医学系,或者是全科医学学院,这三个教研室、系、院。在教育部层面,我们要成立13个教育部医学类的专业教学教指委,包括全科医学教指委在内,这是在国家层面上要把住质量关,在学校层面要落实质量。三是重实践。跟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起来,把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的规培基地建好。我们也在分区域建设一批全科医学实践的教学示范中心,医生看病需要实践能力,不光是动嘴、理论,要有动手能力。四是强队伍。我们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开展全科医学博士生的教育,加强全科医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提高。补短板要重联动,短板中我们要在招生、培养、就业、使用方面实行四方联动。在招生录取上,我们要把招生计划和定向就业岗位精准对接,精准对接以后,就能够确保招得来、回得去、有岗位。在培养模式方面,我们要加强服务基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刚才曾主任讲了,定向医学生要在三个方面,能医、会转、善管。能医就是得提高能看多发病、常见病的能力。会转就是疑难杂症能及时转诊的能力。善管就是慢性病能够管理好的能力,让老百姓真正地享受到全科医生的高质量服务。就业方面我们探索实行的是“县管乡用”,应该是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模式,能够确保他们下得去还能留得住。在提层次方面重协同,一是要扩规模,2018年起新增临床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中,重点向全科医学等紧缺的专业方面倾斜。二是要推改革,我们要全面对接全科医学专业的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生的规培,对全科医生有真金白银的待遇,让这个职业对他有吸引力。三是拓途径,我们积极探索和完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人才取得硕士学位的办法。希望通过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提质、联动、协同,让下一步的全科医生培养,包括整个医教协同能够上一个新台阶,达到新水平。南方都市报记者:我注意到文件里提到关于全科住培和硕士专业衔接用了“探索建立”这样一个表述,请问一下这项工作的进度安排是怎么样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我们在全科专业的住院医师规培和硕士学位方面做了一些非常大的调整和改进。刚才记者先生也说,我们用了一个词是“探索和完善”,这个事情中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全科医生所谓的相当是“两个相当”,一是待遇相当,二是水平相当,这两件事必须都一样才行,否则的话待遇上去了水平不相当也不行,所以这件事情要“探索和完善”。我用一个专业的词是“实质等效”,他的水平要实质等效,待遇要实质等效。三是全科医生的专业培养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是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事。第二,国务院有一个学位条例,这个条例相当于法规,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它对授予学位有很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的规定,我们现在要探索这件事情还要在法律法规下探索,而不能越法探索,因此它是探索完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规培全科医生跟硕士有相同的待遇,这是一个改革方向,要坚定不移的往前推,但是推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和有序,因此我们用的这样一个词叫“积极探索和完善”,这就是这个意思的所在。(本文转自微言教育)
1、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实力怎么样?优势学科是什么?答:(1)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原名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是在原预防医学系和化学致癌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级学院,2011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化学致癌研究所和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和化学部二审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及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人才多名。1人担任国际毒理学权威杂志Toxicological Sciences副主编、多人在国家二级学会及省级一级学会任主委、副主委、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2)学院开设有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应用统计学(暂停招生)3个本科专业。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食品化学、生物统计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近年获得数十项教学研究课题,主编和参编本科教材数十部。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获得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与广州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教学奖项多项。本科生在国内省内多个大学生赛事中多次获奖,在2018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学院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0余年。主编出版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分子毒理学》。培养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多人次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3)学院有卫生毒理学及全科医学两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化学致癌研究所是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近5年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以及面上和青年项目近40项,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高校重点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及地方支持其他类别项目数十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3篇。2、广州医科大学报考的激烈程度怎么样?专业接收调剂吗?答:(1)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0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名,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学位12人,公共卫生专业学位13人。(2)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往年会有一定数量的调剂名额。3、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好考吗?答:(1)从分数线上,难度比较低,过国家线即可。(2)从考试科目来看,考试科目为5门。(3)每个阶段该怎么复习、复习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公卫研习社的班班在开班会的时候和大家进行讲解,大家目前安心复习即可。4、本科学校很差/英语不好,可以报考广州医科大学吗?答:(1)本科学校和本科成绩都是过去的经历,广州医科大学并不会对本科有歧视。注意:初试分数高会在复试中非常占有优势,如果担心本科成绩较差,可以在初试多多努力。四六级和考研英语的侧重点并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好的复习方法和一定的努力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在5月份,公卫研习社会有考研英语和四六级英语该如何备考的攻略,敬请期待。(2)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学位只接受本科学历为医药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含应届)报考。5、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硕和专硕有什么区别吗?答:(1)学硕和专硕区别不大,培养方式基本一致,学制均为3年,但是毕业证不同。(2)学硕学费8000元/年;专硕16000元/年;(3)专硕研究方向根据你的导师方向而定。备注:如有疑问,可询问公卫研习社内部群班班。6、广州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考试的特点是怎么样的?答:7、去哪里获得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综合等相关资料?答:可以关注学校官网等信息。公卫研习社也有推出针对广州医科大学的定制班型,里面涵盖资料等信息。8、去哪里获得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考研的分数线等相关信息?答: 第一志愿报考广州医科大学并初试分数线达所报专业的国家A类地区(一区)分数线者(单科和总分都要过线),都可参加学校复试。版权仅为【公卫考研研习社】所有,不接受任何形式转载。【公卫考研研习社】公卫考研研习社(简称“公卫研习社”)于2015年创立于中国上海,汇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秉承“尽吾全力,助力圆梦”宗旨,建立“课程+资料+服务+答疑”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专注于为学员提供专业化、针对性、陪伴式、全方位的公卫考研辅导。在公卫研习社教研组、班主任组、课程组保驾护航下,帮助无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方向的考研学子实现梦想。2019年,公卫研习社再创佳绩!共有52名学员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初试成绩高达400分以上!2020年,公卫研习社将继续秉承初心,优化专业课视频课堂、红宝书王牌讲义等产品,升级班主任督导和班级群服务,让2021级学员升学率更上一层楼!圆梦研路!2020年,公卫研习社集纳公卫人才,成立四大部门:课程组、班主任组、教研组、答疑组。公卫研习社课程组全面升级课程,推出的视频课程均由名校硕博士生授课,紧跟历年核心要点及2020年最新考点,让学员足不出户就能把握名校优质资源,通过“基础课堂”、“强化课堂”、“真题课堂”及“点睛课堂”,带领学员从原理到应用,逐级攻关。公卫研习社教研组将依据各个学校的考试特点、考点大纲、历年真题等,重新编订红宝书,形成各个学校独家的“红宝书”,其中:考情分析,归类真题,让学员掌握重点;考点汇编,明确考点,让学员背诵无忧;真题汇编及解析,深度剖析命题规律,让学员学有目标,成绩翻倍!同时,教研组在内部群中,将不定期更新测试题、重点知识解析、重点习题解析等。公卫研习社班主任组,坚持由对口高校硕博士生担任班主任,让学员的考研之路,有人带、有人管、有人帮。通过系列班会、文件等让学员掌握最全面的院校信息、最新的考情动向,实时跟进学员的学习状态、明确学员的学习目标、营造学员的学习环境,解决学员的学习问题!公卫研习社答疑组针对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易混淆、易错题进行答疑,形成经典习题汇编,并对常用习题册的习题进行全方位解析。公卫考研研习社始终致力于打造公卫考研领域的第一品牌,打造与学员共同体,让学员学的会、考得上!再次衷心感谢广大学员的信赖和支持!公卫考研研习社与你一起进步!让时光不负赶路人!
4月初,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0年新晋等级医院评审结果,成都22家医院新晋三甲医院12家、三乙医院6家、二甲医院4家,晋级医院数量创历史之最(此前报道:成都22家医院升级:新晋三甲12家,三乙6家,二甲4家 数量创历史之最)。红星新闻对新三甲医院进行了连续报道,新三甲砥砺前行,而老牌三甲医院,也依然延续着它们的医学使命,开拓进取。近日,我们走进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打好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组合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一所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942年,原名“成都市立医院”,是成都市第一所市级公立医院。1951年,成立成都市最早的公立中医门诊。医院为首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为5所大学的教学医院及临床医学院,是国家级中医、西医住培双基地、国家和省级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该院由位于高新区的南区和青羊区红星路一段的北区组成,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125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现有编制床位2600张,开放床位约3000张。医院现有一级科室26个,二级科室8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康复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4个(呼吸内科、儿科、血液病科、心血管科)。国家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专)科14个,市级重点学(专)科10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6个。截至2020年5月,全院职工2799人,其中高级职称363人,博士和博士后114人,硕士454人,省、市名中医51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6人;研究生导师30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中药师承人才2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1人,近年来,累计获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36项;获省市政府科技奖21项;获得专利28项。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全国首家全品种智能化静配中心十三五期间,该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该院三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760张。医院与布莱根健康国际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女医院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首个合作项目与STRATUS医学模拟中心共建“姊妹实训中心”已顺利推进,实现同质化、标准化教师培训和考核。全国首家全品种智能化静配中心(PIVAS)建成并投入使用,让配药更精准、用药更安全。改造升级三千余平方米的儿童康复中心,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设备最先进、康复项目体系最健全的儿童康复中心。四期教学综合楼、五期急诊和感染科建设项目、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如期推进,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工作释放更大潜力。该院不断增进医疗服务内涵,质量力求更高。2019年6月,心脏外科正式开诊,填补医院心脏外科业务空白。开展“善地救心”行动,筛查儿童13104人,筛查出64名先心病患儿,分4批次圆满完成了符合条件的43名患儿的心脏手术。介入血管外科和甲状腺乳腺外科独立成科,进一步细化专病管理,发挥专科优势。服务力求更好。实现四个首家,首家开展“互联网+中医药”药事配送服务、首家同时实现“微信和支付宝”移动支付、首家上线智能采血管理系统、首家启用数字化手术室。先后成立“全天候关爱中心”“一体化服务中心”,实施106项方便患者优化就医的制度流程,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辐射力求更广。充分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了69个“医联体”和82家“科联体”。在全市协助指导建立373家“中医名医馆”,3200个“中医角”。帮扶德格县人民医院实现“九个第一”,帮扶石渠县藏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甲,托管都江堰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高效成功完成了川航航班备降29名人员救援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赞扬。防控力求更准。完成六个“援一线”(援湖北、定点医院、区县医院、社区、机场和郫都),截住两个全省首例(第1例武汉输入和第1例境外输入病例),实现两个全无(无一例疑似患者漏诊,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总结两套防控经验(“12233”综合防控方案和“5411”精准防控方案)。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肯定,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医院不断增强医疗服务特色。中西医结合战疾病。在成都建立了首个省级“治未病中心”,积极开展“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目前共有6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9个中医诊疗方案、49个中医临床路径。开展中医优势病种6个,门诊中医专病项目2个,制定6种常见疾病的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努力实施同质化中医诊疗。王晓东、陈云凤等知名中医带领专家组“入驻病房”开展中西医结合MDT,每周定期到住院病房查房,为患者辨证施治,打好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组合拳”。院内制剂再振兴。目前医院共有43个品种取得省药监局备案批件,通过“专科——专病——专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挖掘中医药精髓。濒临失传的经典院内制剂如六子明目胶囊等,随着“中医专病门诊”的开放,其安全性与疗效性再次得到患者的青睐。对外合作再升级。2020年,成都首个由陈香美院士团队领航,学校、医院联手,同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服务及教学的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充分依托院士的平台及资源优势,建立PI工作机制、博士后进站培训、硕士导师和优秀学员培训,打造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服务及教学的同步发展。【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做成都温暖安全的“大产床”成都日月大道,一座现代化的妇幼医疗保健机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巍然矗立。2011年,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九医院、成都市妇产科医院、成都市儿童医院,合并成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5年成都市计划生育指导所也加入这个“大家庭”,组成了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计划生育为一体的、专科设置齐备的成都最大的国家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机构,是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是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非直管附属医院。只要提起包家巷、实业街、太升南路、东城根街,成都人总有着一丝温情的牵挂。从1938年到2021年,整整八十三年,这些老医院成为成都人记忆中的产床、婴儿的摇篮、妇女忠实的守护者,一直呵护着成都妇女儿童的健康,呵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三个原址被保留下来,成为中心医院的分院区。作为一家专业的妇幼保健机构,该院的职能和使命就是聚焦新生命。“聚焦新生命”是一个过程,包括备孕怀孕、孕育新生命、迎接新生命、让孩子健康成长,到最后孕育下一代新生命……这些环节涉及到生殖医学、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儿保、妇保等多个相关专科,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一场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照护,这个过程,既要安全还要温暖,需要医院把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并且形成完整、全面、全能的系统和团队。该院在全国率先实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在高龄高危孕妇比例猛增的情况下,全面实施高危孕产妇随访追踪制度,对全市孕产妇实施动态管控,同时加强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的识别、救治。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牵头全省和全市“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以覆盖全市的县级——片区——市级三级急救网络体系为支撑,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为补充,通过统筹有力的急救指挥、两级专家全程待命值班等机制,开辟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绿色通道,再造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的诊疗流程,寻求诊疗流程最优化,确保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转诊过程“无缝链接”。竭尽全力编织一张安全高效的“母婴急救网络”。2020年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4.55/10万,婴儿死亡率2.27‰,创下了历史新低,比肩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让成都成为了一座能让越来越多人安心生活、繁衍生息的城市。该院是成都市首家获准开展“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试运行的市级医疗机构,以生殖医学技术革新助力生殖健康“零缺陷”。新生儿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攻关成功,填补了全省新生儿ECMO技术应用空白,对全省乃至西南地区新生儿危急重症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开设成都市首个胎儿医学多学科门诊,为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的孕妈妈提供一站式服务,川内率先开展宫内治疗和产时手术,推进胎儿镜、射频消融术、TTTS双胎输血术等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阴道腹腔镜(V-NOTES)下宫体注射荧光示踪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成功开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卫健委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公布2019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结果,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在全国117家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中,位列A区,迈入第一方阵。该院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新阶段。建成“妇幼医联体信息协同平台”,实现医联体成员单位通过5G信息技术在线远程会诊、网络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及在线教学指导、学习等功能。通过5G信息技术向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医务人员同步直播示教手术,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有效提升教学指导能力。建立妇幼一卡通软件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动态监管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情况,实现了对全市妇幼健康工作质量控制。2021年3月16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医疗病区正式启用整合十年来,该院医、保、教、研“四位协同”推动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成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国家首批肺功能单修基地和新生儿外科微创手术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物试验(GCP)机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创建国家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妇产科学、儿科学均纳入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拥有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3个,甲级医学重点专科9个,成都市重点学科18个,形成了覆盖医院主要业务的重点学科专科集群。妇产科、儿科疾病的诊治规模、技术水平等居西南地区前列,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周期助孕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等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救治早产儿最小体重仅为485g,最小胎龄仅24周,救治范围覆盖周边700km,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目前,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正朝着建一流医院、抓两大学科、搭三个平台、筑四项支撑、施五专战略的目标迈进,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深入推进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加优良的卫生健康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认同感,努力践行做成都温暖安全的‘大产床’,做儿童健康稳固的‘摇篮’、妇女健康忠实的守护者的使命担当,携手挺起成都妇幼健康脊梁,用健康为城市升格。红星新闻相关报道:@彭州、双流居民:你们家门口有医院升“三甲”啦!成都新三甲医院崛起,老牌三甲如何?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编辑 张莉(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在国新办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教育部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联合五个部委启动实施了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为中西部的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了4万多名本科医学生。此外,目前为止已经有800多名的全科医学研究生毕业,涉及到了76所高校来招收全科医学研究生。
我省出台政策明确定向医学生注册全科医师将与研究生同等对待每日甘肃网7月20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定向医学生注册为全科医师后,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与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对待,落实工资等待遇。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昕
停招17年的专业——儿科学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不再单独设置儿科学专业,合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于1999年起不再招生。此后,各大高校均不再设置儿科学本科专业,只有部分高校以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名义进行招生培养儿科人才。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保健的关注和医疗需求不断增加,儿科学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日趋显现,儿科医生缺口越来越大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现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业内呼吁恢复儿科本科专业招生的声音连绵不断。2016年2月,当时的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宣布,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并于2016年7月起开始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人才。时隔17年,儿科学本科专业终于开始重新招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为基层每年培养5000名左右从事儿科等常见病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2016年作为恢复儿科学本科招生的第1年,第一届毕业生将于2021年毕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儿科学后续的招生情况与生源质量,也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对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的未来规划。那么,第一批儿科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会怎么样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2021年首批儿科学本科毕业生人数首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2016年首批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计划从首批恢复招收儿科学本科专业8所高校公布的2016年招生计划来看,2021年儿科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数量约1000人。因为,现在上述8所高校并未公布2021届毕业生资源信息,但总体上毕业生数量与招生计划相当。按照麦可思研究机构公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我国大学共有12个学科大类,92个大学专业类别,506种大学专业。在2021年各专业毕业生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按毕业生数量多少来排序的话,儿科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排在后10%。可见,儿科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在就业中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远比连续多年亮红牌的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法学等专业优势更明显。毕业生数量少,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而言就小,是不是就业竞争压力小就一定能就业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对儿科医生的需求情况。二、社会对儿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很多人都说到医院看病是“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时间长,看病时间短。带小孩去医院看病更是如此,尤其是候诊时间很长,特别是看儿科急诊的时候,很多医院晚上、节假日和周末都不开设儿科急诊,有的开设儿科的医院,有时候为了限流减轻医生负担,还会临时停诊。虽然近几年各大医院加大了儿科建设力度,甚至有些专科性质的医院也开设了儿科,但儿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是社会对儿科医生需求的实际反映,也是广大儿童家长最直观的感受。从数据上,我们更能客观看出。根据2020年6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07545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92.8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18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61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41人。根据以上数据和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我们可以计算得出,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医生配比仅为0.55人。这也就意味着,一千名儿童只能分到半位儿科医生,比发达国家少3倍。每千名儿童的医生配比仅为0.55人事实上,每年我国约有80万医学毕业生,其中有2.2万人成功当上了医生,但是只有300多人最终会选择去儿科。在医学界,医生们早已存在一种共识:儿科这一行业“费力,不讨好”。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就如下面这这个网友的吐槽:网友“目目”的吐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儿科医生稀缺性现象仍然存在,缺口数量依然很大。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铺开,生二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尤其是75后、80后这批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二孩。因此,儿童在总人口的比例还会增加,儿童保健医疗需求将会只增不减。儿科医师数量的增长,远远比不上儿童人口数量的增长。至少在十年后,社会对儿科医生的需求才能维持相对紧平衡状态,而缺口依然不少。既然儿科毕业生数量少,儿科医生社会需求量大,是不是意味着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呢?其实,这还跟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能力素质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首批儿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情况。三、儿科学首批毕业生培养质量情况说到大学毕业生人才培养,学校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来看一看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的学校实力怎么样。(学校简介来源于其官网)1.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位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创办于1931年11月,学校是原国家卫生部部属高校,2000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现在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是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3.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是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是省部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基地、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4.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广州市属重点高校,为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校。5.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6.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拥有本科与研究生医学高等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第一批成员,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7.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唯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8.新乡医学院新乡医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平原省医科学校,1962年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乡医学院,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由此可见,首批8所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的高校实力都很强大,都是专门的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能够经过批准进入首批恢复招生,本身就代表了他们在儿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方面具有较高水平。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高考总人数是939万,而首批儿科学本科专业录取人数约1000人。按总报考人数来看,儿科学本科专业录取率可谓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优秀的生源质量,在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培养5年,只要不荒废学业,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儿科学,不考研,直接就业与近年来就业率高、比较热门的麻醉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医学类专业一样。各大医院在招聘儿科医生时大多数只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上为临床医学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即可,不要求专业方向为儿科学。另外,从儿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来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初步掌握常见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能从事儿童保健工作。毕业时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就业去向是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大中型医院及高等医学院校从事儿童医疗、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由此可见,明年毕业的首批儿科学本科毕业生,面对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在具有合格的专业技术能力条件下,无需考研,积极参加各级医院招聘,即可直接就业。可以说,停招17年的儿科学本科专业是一个学好了不用愁就业的专业。对此,你怎么看?
张文宏有多重身份。他是市民熟知的“张爸”,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11月30日,他又多了一个身份: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教师,在学生们眼中,他是医教研全面开花的“超人”。11月公布的“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奖名单中,张文宏的名字打头阵,这表明评委会两轮投票表决后,他得票数排名第一。12月2日,复旦大学发布一则深度对谈,张文宏分享为师之道。“走上教师岗位,不在计划之中”问:你是怎么走上教师岗位的?张文宏:走上教师岗位,事实上不在我的计划之中。应该说,我原计划只是做一位医生,纯粹的医生,但是进了曾经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这个门,毕业后又留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我的任务除了做医生以外,同时被自动赋予了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老师,跟那些带我的前辈和导师一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学院,也是国内医学教学水平最高的医学院之一。附属医院承担着医学院所有的临床教学工作,我们一批批医生走向临床,都必须在医学院这个医生的摇篮里成长。所以我也是在这里,做医生的同时,学着怎样做老师、怎样做研究。问:你的老师翁心华对您有什么影响?张文宏:翁心华老师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他做事情非常专注,比如他做临床,可以专注到别的事情都不管,一辈子都在临床兢兢业业工作。所以他是我们整个内科学界非常著名的泰斗,也是大家公认的感染病领域以善于诊治疑难疾病的“福尔摩斯”。这种对医疗的无比专注,在当下新的社会环境中,对我们这一代医生提出了挑战。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接触海量的信息、无数的事情,所以我们也出现了略微的改变。除了关注临床经验,我们更关注把新技术不断应用到临床前沿。所有研究如果脱离了临床前沿,对于我们从事临床的医生来讲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对于做临床研究的医生,我们一定是要注重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临床中不断应用,同时发现新的问题,一旦发现新问题,再进一步和基础医学的专家进行讨论,看看有没有发现新的现象、新的机制。这是不断互动的过程,互动的基础就是临床本身。我们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分两个体系,一个是临床型,一个是基础研究型。哪怕是纯粹做基础研究的,我都要求他们一定要在临床每年工作两个月以上。这样才会让我们所有的研究工作能够聚焦于要解决的临床问题。问:感染病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哪些特殊性?张文宏:感染病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异性。其他学科研究的都是器官,比如心脏病科研究的主要是心脏和血管,风湿科研究的主要是免疫系统,血液科研究的是血液系统,呼吸科研究的是整个呼吸道。只有感染科,你找不到身上有个叫感染的器官。我们人类一直跟微生物相处,但不是每种微生物都会让我们生病。上千万种微生物从自然界中进入了我们的人体,超出正常范围,就会产生疾病。这千万种感染性疾病会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一个非常泛化的概念,使得这门学科显得非常复杂。但我们感染科医生又不是全科医生,而是针对全身各系统专门研究微生物感染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有趣、值得探索的疾病体系,影响着人类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甚至可以殃及全世界、全人类,比如说今年的新冠、历史上的鼠疫、大流感等。但很多年轻医生一开始可能很难理解这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真正入门以后才会理解其中非常丰富的内涵。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在这门学科教学不好,学生了解不够,就会把它聚焦到某个器官的感染,比如把新冠肺炎看成一个肺炎而已,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新冠肺炎,还有其他很多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耐药,这些造成自然界微生物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问:从教20年,你觉得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特别是医学院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张文宏: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非常重要。应该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有的老师会觉得是不是学生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没有完成我交给他的任务,导致自己做的工作取得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想,中国的教育史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千年,从孔子开始就说“有教无类”。别的医学院我不知道,我一直跟我们的医生讲,在中国,能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应该都是非常优秀的。如果连这么优秀的学生,我们都不能培养他成才,我觉得还是要反省自己作为老师有没有尽到职责。作为一个医学院的老师,我们要像对待医生职业、像对待子女那样认真对待学生。因为教学往往是没有报酬的,虽然有时上课也有点津贴,但这些津贴根本没办法跟你看专家门诊、去会诊相比,但这份工作关乎整个学校、国家、医学的未来。这是对学生的一份责任,这个责任跟我们医生对病人的责任,事实上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第一点非常关键,就是要全身心替学生着想。把他们培养成才的意念比任何事情都来得重要。我们带学生,很多时候不是让学生来帮你完成什么事情。当然,导师要做很多事情,有时候也需要学生帮忙,但作为导师,首先不是想到学生可以为你做什么,而是我们可以为学生做什么。其次,我们要坚决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相信学生有超过你的能力。第三,就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没有大量的时间付出,学生也是不能够成长的。如果做到责任、信心、付出这三点,那么在我们这样的医学院,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医学人才。问:你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张文宏:我从来没有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唯一的希望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最好的自己,因为在我眼里没有最好的学生,只有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学生,所以我培养学生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模板,但希望帮助学生达到自己理想中最高的层面。我跟学生在一起,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帮助他们,同时他们也在帮助我。我帮助学生成长是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待了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外都去过,所以比他们更有经验。但是我的学生有时候会比我更有创意,也更具敏感性。在这种互相帮助的过程当中,教学相长的特点就出来了,所以在我这里无所谓要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你如果到我的科室来,会发现我的学生每个人各不相同。但我对他们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他们都具有合作性。医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职业,医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所有的人通过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所以我的学生既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又可以团结互相协作。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国其实就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合作协作、全民的配合和政府的领导,最终取得了胜利。问:感染科不算是一个热门的科室。戴自英老师曾说,感染科医生需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你在招收和培养学生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张文宏:其实感染科曾经是很热门的科室,因为在中国,感染性疾病早期非常多,发病率很高,最近几年似乎有下降,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感染病学科收入基本上偏低,造成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选,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你,华山医院感染科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复旦大学八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我们称他们是整个医学界皇冠上的明珠,他们在自主选择专业和导师的时候,我们总能挑选到当中最优秀的人。在我这里,聚集着八年制、五年制的班长、团支书、班级前几名,而且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每年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所以我事实上并没有觉得招生困难。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愿意走在一起。但只有我这里不困难,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在全国范围内,确实是非常困难。这就涉及到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想经过这次新冠疫情,国家在这个领域应该有相应布局和安排。“跟学生定期交流,和我的门诊查房同等重要”问:近三年来,你一直在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传染病学》。为什么这么重视基础教学?疫情期间,你怎么上课?张文宏:基础教育一直是我们医学发展最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做医生,如果基础不扎实,其实到一定程度就走不远了。为什么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要设置感染病的教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在各个领域都要接触到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感染性疾病在内科学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除此之外,我认为本科生是医学教育的最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医学的理解将会决定他们未来走多远。来自前辈的一句提醒、一次启迪很可能影响很多晚辈的一生。所以我们非常关注本科生教育质量。在疫情期间,我们最早开设了一门传染病学的网络课程。这门课的选课人数就超过了10万次,据我所知,很多非医学类的人都在学习这门传染病课程,创造了中国大学生慕课的纪录。可以说,借新冠疫情对全民进行一次传染病教育,我们应该是走在了前面。问:你现在跟学生相处的时间,一周大概有多长?听说你之前每天早上6:30跟学生讨论课题。张文宏:是的,前几年我工作量没这么大的时候,为了保证跟每个学生每个星期都有超过一个小时的交流,我会每天早上6:30-8:00分批跟2-3个我带的研究生进行个人情况沟通。因为白天我们非常繁忙,会议、临床、会诊、教学等等。最近两年因为工作量一下子增加,我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身体不一定能够胜任,所以现在基本是一星期分几次,早上7:30-8:30跟学生交流。我要求他们每周向我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想法,这是最基本的、跟我的门诊查房列为同等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已毕业的、仍然留在我科室的学生,我希望每两周跟他们有一次的沟通。前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很多事情也受到影响,最近上海疫情防控进入了新常态,我们也慢慢恢复了常规交流。问:你主编、参编20多部教材,如此大量和迅速,怎么做到的?张文宏:我主编的其实不多,也就3-4本,因为这件事很累。但基于我们这个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基本上全国只要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材要编写,一定会邀请我们来参加,所以我也是很多教材的副主编。我们也编了一系列教材,包括2003年的SARS,我协助翁心华老师出版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SARS的专业书籍。今年我们又出版了全国乃至于全球第一本关于新冠肺炎的专业书籍《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第一时间以学术语言记录了这个传染病历史上的关键事件,及时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同时以中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出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这也得益于我们的医学教育,因为在我后面站着一群有志于感染病研究的医生和科学工作者,所以我总是能够完成比较多学术论文和书籍。“我的角色一直都在切换”问:你今年获了不少奖,有的表彰您作为医生,有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身份,你如何把握?张文宏:事实上,我的角色一直都在切换。就像今天你在这里采访我,前面约了几次一直没成功。因为我昨天还在北京国家自然基金委开会,进行一些有关新冠和传染病流行数学模型的讨论,昨天夜里我回到上海,今天晚上还要去北京,因为明天要在中国自然基金会环境学部讨论人、环境与传染病相关的课题。今天我为什么必须在上海?因为今天有两场跟教育相关的会议,都是我的本职工作。今天上午和下午是我们整个研究生八年制的开题,我是内科学系系主任,这个事情是我负责。下午还有一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总结会。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对于我们培养青年医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做出来的一个医疗卫生教育方面的改革,所以这样的一个会议我也必须参加。这些就是我今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实际上,今天一天,我从事的工作全部是教学,也是非常繁忙。如果你问我这个礼拜做了哪些工作,我周一、周二一般是门诊、查房,今天周三算是教学,明天算是科研,所以对于我们现在的医生来讲,从事医疗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医疗,还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教、研三者,对我们来说都同等重要。在这次新冠当中大家也看到,如果说脱离了医学研究,脱离了人才队伍,那么新冠这一仗,事实上你是没办法去打的。今天所做的一切的工作,比如说我出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演讲、科普,发表很多研究论文等等,实际上都凝结着教学的力量。没有一支很好的医生团队和研究团队,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问:你还带学生做“华山感染”的微信公众号,包括和媒体沟通。对于公众人物的身份怎么看?张文宏:“华山感染”公众号其实2014年就有了。只不过这次疫情来了,阅读的人比较多而已。公众号也不是我创建的,是我的学生创建的。这是一群热爱感染病学的医生。我会在上面也发表几篇文章,有时也跟学生一起写,这个公众号最多的一篇阅读量有1500万,加上转载,阅读量超过几个亿也是常有的,但整体上,我感觉对我们科室的医生和我本人没有造成大的影响。有时候大家很担心我成为公众人物会怎么样,但是现在所谓的公众人物,也只是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而已。我担任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会跟防控的专家一起跟各个层面进行沟通,所以偶尔会参加一些记者招待会,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点声音。不过现在我基本上不接受采访,所以你应该很少在电视上看到我了。随着疫情的结束,我出来的机会会越来越少,公众人物自然就不会成为公众人物了。问:疫情之后最想做什么?张文宏:我从来不为未来做太多计划,因为我每天都有大量本职工作要做。事实上疫情来了,我也在做我的本职工作,门诊、查房、教学、研究、会诊,外加开会,比平时更忙一点。前段时间还真的是蛮累的。疫情结束以后,我觉得日常的生活就无比美好。每天查好房以后,回办公室有一个多小时看看书和文献、喝喝咖啡,有时候眯一会儿,但这段时间基本上都被剥夺了。盼望全球疫情早点结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