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公布,共191篇!来自哪些大学?孰纲维是

2019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公布,共191篇!来自哪些大学?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19年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决定。根据《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9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省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并经公示无异议,共21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9年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0篇硕士学位论文为2019年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具体如下:2019年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名单2019年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名单(以学位授予单位代码排列,单位内部以一级学科代码排列)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地狱火

快讯:2019江苏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公布,共400篇,你的大学有谁?

日前,江苏省学位办公布了2019江苏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其中共产生2019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50篇、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150篇。具体公示如下:2019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2019年江苏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名单2019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名单数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硕士论文研究“屁” 被评为优秀论文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来源:中国青年报

道不当名

湘潭大学28篇学位论文获评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4日讯(通讯员 黄利娜)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湘潭大学28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获评优秀。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4篇。 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别是哲学学科《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研究》(作者谢红,导师王向清)、数学学科《具有Caputo导数的分数Navier-Stokes方程的适定性》(作者彭丽,导师周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型二维拓扑材料及其物理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作者周攀,导师孙立忠)、化学学科《环己酮参与的C-N键生成反应研究》(作者谢艳军,导师邓国军)。 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湘大以学位论文质量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加强学位论文的流程管理。该校修订了《湘潭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以学位授予为主线,对学术不端检测、论文送审、论文答辩等各个管理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具体要求,确保学位授予工作有规可依。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启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学位点、学院、学校多重监管,组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现场督导、组织工作人员现场督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完善奖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机制,真正实现“优中选优”的推选原则。同时立足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湘潭大学校长奖等奖项的评选中加大了对研究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研究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责编:胡孟婷]

快节奏

华中师大优秀硕士毕业生:发表论文4篇,连续3年专业第1,获国奖

编者按:从桂元路到广埠屯,从博雅园到沁园春,华师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参天的梧桐树下,是苍老耄耋和热血青春的错身。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平凡无奇,也许声名赫赫,他们交织在细碎的光影里,共同谱写着华师的精神。校园里的人物是暖色的,本栏目将用访谈的方式,走进华师人的生活。人物简介:蒋润,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曾获硕士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获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华中师范大学赛区一等奖、第二届“长江翰墨”大学生书法临帖大赛毛笔组二等奖、第九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硕士期间,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秘书助理,参与公号“博雅人文”的运营工作。硕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在C刊,2020年5月完成撰稿的硕士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华大研究生:读研期间,学长不仅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更是拿到了硕士国家奖学金,请问学长有什么学习秘诀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蒋润:作为一名文科生,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首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有限,每天坚持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十分重要。其次,提高阅读书籍、文献的效率,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我自己习惯在阅读时做一些摘录和批注:摘录是把书中觉得重要的句子记下来,以便以后翻阅笔记回忆书籍内容;批注则是在书上通过划线、写想法、贴便利签等形式突出书籍的重点,以便日后翻阅与回忆。此外,读完一本书或文献后,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回顾并复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些都是目录学上所谓的写提要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一本书的重点,对此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最后,当下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料,学会利用好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至关重要。学长的读书批注华大研究生:学长硕士期间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C刊,可以分享一下你的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吗?蒋润:个人觉得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运用两种方法,首先是“纵横比较法”,以我所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为例:如果两本文献记载的同一事件有差异时,这里或许就存在一个记录的漏洞和待填补的空白,值得继续深挖,寻找差异背后的原因,利用其他文献来佐证哪一种文献记录的内容是正确的。其次是所谓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法”,它指的是,阅读一部著作时着重学习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论证过程,再用这套方法重新审视这部著作的论证是否有疏漏的地方,进而拓展到其他的著作。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张岩泉老师在学术论文写作课上讲到,论文写作应该“扎硬寨,打死仗”,即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挖。通过不断挖掘一个问题,可以牵涉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而在某一学术问题上不断积淀,有所成就。此外,对于论文中所引的材料,一定要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仔细考查论文所引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论文引文不可靠会直接导致整篇论文缺乏可信度。关于论文投稿的经验。首先,投稿可以选择海投,但切忌一稿多投。一篇论文投递出去需要耐心等待回复,若半个月到一个月还没有得到回复,可以考虑换一家期刊进行投稿。其次,关于刊物的选择,一是要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刊物;二是可以通过知网查阅电子期刊,观察心仪期刊是否曾发过硕士的文章或者与你论文风格相似的文章,以此来判断期刊的风格和投稿录用的可能性。最后,投稿前要注意按照期刊要求的格式,对你的论文进行修改。其实,论文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选择期刊的同时,也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优秀论文,学习其立论方式、逻辑与格式。总而言之,论文投稿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提升论文的质量,可以请求导师和同学帮忙批阅论文,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这样投稿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大提升。华大研究生:本硕期间,学长参与了非常多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对你有哪些影响呢?蒋润:我觉得参与这些学术活动对我的影响,首先是对我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在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做学术的方法,也学到很多新知识。例如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古籍点校的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我阅读古籍的能力。我们平时阅读的古籍,一般是已经校点过的整理本,但自己去点校一部白文古籍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没有标点,且很多字存在讹误的情况,这样的点校训练,能够提高我阅读古籍的能力,同时也让我对整理版古籍保持一种怀疑态度,当阅读整理版古籍出现理解不畅时,我会有意识地去查找更原始的文献,来考证整理版古籍是否存在标点错误、字词讹误的情况。其次,参加学术活动我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方法。例如项目是如何开展的?如何切入一个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又如何呈现?这些做学问的方法,都需要亲自参与学术活动才能有所体悟。最后,我体会到做学术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学习很多读书之外的技能。例如如何安排项目的进程、如何分配活动人员、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亲自参与后才能学到的技能。华大研究生:学长多次参加诗词大赛获得一等奖,诗作还入选《诗刊》杂志社编选的《90后诗词选》,可以分享下你在诗词创作上的心得和感悟吗?蒋润:我从高中开始诗词创作,前期只是单凭兴趣,后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我,使我开始认真对待诗词创作这件事。一个方面阅读量的积累让我的赏鉴能力有所提升,后来就开始认真学习优秀的诗词创作作品了;另一个方面是参加了一些诗社,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创作爱好者。与他们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与不同的人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不同的人对诗词的不同关注点,对某一家诗词的解读的不同点,其实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的诗词鉴赏力。我之前参加过中山大学举办的暑期诗词学校,另外加入了“翠微吟社”“珠江月青年诗词学会”等团体,这些团体把诗词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有的社团还定期写“社课”,这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利于提高自我创作能力。其实咱们学校的诗词创作氛围不错,比如说有寒梅诗社,另外在我下一级的古代文学专业李昊宸同学,水平也非常高。我觉得如果喜欢诗词的话,多多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古典诗词创作,我个人认为,古典诗词创作需要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如何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呢?个人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基点,即在深入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效仿某一个流派的诗词创作。如果你喜欢黄景仁一路的诗,那么就需要去读黄景仁的所有诗作,以及和黄景仁相似的不同作品。学写唐诗,那么李白、杜甫、王维各有千秋,想学哪一家就必须熟读哪一家的作品。其次,要有开阔的视野。想效仿杜甫的诗风,那么不仅需要熟读杜甫的诗,还需要了解李商隐是怎么学杜甫的,黄庭坚是怎么学杜甫的,通过看后人的诗就能了解前人的诗的潜力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打个比方,杜甫的诗是一个富矿,自己扛着锄头去挖可能无法挖得很深,而前人中极具天赋的人已经挖得挺深了,顺着前人的路就可以窥见这座富矿有多深、有多广,才能更深刻地体悟杜甫诗作的魅力。此外,要尽可能地阅读不同风格的诗作,探索诗词国度的无限可能性。最后,诗词创作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体悟力。诗词创作不是机械化的写作,它是情感冲击下表达欲望的释放,因此诗词创作要提升自己的情感体悟力。其实,不仅对于诗词写作,对于学习文学而言,这种诗情,或者说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妙赏、深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学长的古典诗词创作作品华大研究生:学长参与、组织过各类书法比赛,本人也曾在书法大赛中获奖,请问学长为什么会对书法情有独钟?书法对于你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吗?蒋润:我从高二开始学习书法,一位我非常敬爱的老师开启了我的书法之旅。慢慢地,我发现练习书法不只是单纯追求字体的美感,书法实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有时我会将书法与诗词做类比,书法其实也是一种承载着感情与经验的表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了解不同书体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不断地去发掘不同书体的魅力。起初,我练习的是楷书,后来开始接触隶书、篆书、行书。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搬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练习书法,白天出门吃两顿饭,晚上就在办公室睡一觉,第二天醒来继续练习。我觉得那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学习了一种书体之后就能慢慢体悟这种书体的美感,以前我不是很能欣赏像魏碑、汉隶这样稍显笨重的字体,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样的书体自有一种厚重感,这在无形中也扩展了我的审美广度,我学会了欣赏别样的异量之美。此外,书法可以磨练性子。书法比诗词更讲究“死中求活”,刚开始学习书法是隐藏起自己的个性来临摹他人的作品,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古代经典碑帖的形神,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磨躁气的过程。当积淀到一定程度,自己创作出一幅作品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学长的书法作品华大研究生:临近毕业,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呢?蒋润: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毕业季,但我一直相信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不用害怕挫折和变化。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学弟学妹们保持开阔的心胸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采访手记:在采访的过程中,学长侃侃而谈,一言一词中尽显文院才子的儒雅气质。学长笃学好古,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孜孜不倦中不乏批判质疑的精神;爱好诗词,以诗会友觅知音,在诗词中体悟人生;勤学书法,朴实无华间书写坚毅与从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长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这句诗。长途漫漫,毕业不过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祝愿学长以及所有毕业学长学姐们能心怀热火,手持明灯,不断追寻生命之光!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1983 华大研究生被采访者:蒋润 采访:朱家琪 文案:朱家琪 责任编辑:曾晨 吴莹排版:于妍泓 图片来源:蒋润 审校:曹宇 蒋润 袁婉婉

存神

他是优秀硕士毕业生,论文4篇,获奖无数,工作与考博,选择了……

刘超,中共党员,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优秀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班长;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行英弟奖学金、研究生二等奖学金;荣获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优秀奖、“青春开奖啦——广西高校大学生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百佳微视频大赛”二等奖、“2018年度桂林市党的建设优秀论文”一等奖、桂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词汇大赛优胜奖;并在2018至2019学年,分别荣获“优秀助教”2次、“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习期间发表论文4篇,其中在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刘超在学院留影始于兴趣,贵在坚持成熟稳重,目光坚定,这是刘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当我们提及他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专业时,他说道:“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对政治这门学科非常的感兴趣,所以便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选择了与政治相关的思政教育专业,最后考研时便一如既往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怀揣着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让我走到了今天,而且将来我也会继续走下去。”当刘超谈到他的考研经历时,他说:“‘坚持’一词贯穿了我的整段考研之路”。考研路上无不艰辛,但滴水穿石,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突破道路上的障碍,收获成功。考研对他来说既是一条“坚持”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考研期间,因学院没有考研自习室,他就与几名同学组成了考研团队“占领”了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为了保住“领地”,只能每天坚持早起和奋力奔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承载着这份坚持,成功考入了桂林理工大学。说到这里,他不禁想起当初第一次进入校园的场景,专程到校门口去迎接他的热情师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受到了学校的亲切,同时也减轻了思念故乡的忧愁之感。就这样,他带着这份“坚持”,在桂工开启了他新一段的研究求学之旅。刘超在本科时一起考研的伙伴理实相融,刻苦钻研三年以来,刘超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核心1篇),主持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项。他的多篇论文获得了优秀的奖项,其中《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路径探究》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中荣获优秀奖。他表示,获奖只是对某一阶段成果的认可,人生路漫漫,没有人能沉浸在过往的喜悦中停滞不前。刘超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勤奋努力,认真钻研。他所研究的政治认同课题更趋向于从心理结构层次上进行研究,刘超平时不仅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还要结合现实进行思考,他说这样做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进而对研究现状进行把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刘超说:“罗洪铁教授的采访让我深受启发,罗教授曾说过:‘只有多写,才能将读书和思考的内容用写作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掌握知识。’”刘建军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微循环》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对现实思考方面的灵感,这也让他在课题研究之中变得更加努力。谈及到科研时,刘超说:“做科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他喜欢从问题出发,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与客观环境、现实条件等结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畏困难,敢于探寻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沟通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成长的路上,他非常感谢导师邱杰的帮助,一路走来在生活上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在学业和研究上的指引和帮助,感谢同门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朋友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未来的路很长,充满无数的未知和可能,他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的初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刘超与邱老师合影乐观奋发,砥砺前行在生活中,刘超始终保持认真积极、严谨负责的生活态度,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常人眼里“工作室—食堂—寝室”枯燥无味而又机械规律的三点一线生活,对他来说却是充满着乐趣。在团队里,和谐融洽的关系让他感到安心以及舒适,他与队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作方面,作为班长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刘超热爱集体,积极组织并参与学院、班级活动,积极维护学院、班级荣誉,以学院为荣,以班级为荣。他始终坚持“少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实事。”因此,每当有学院、班级工作或者是导师布置的任务,他都会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在这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里,刘超遇到了一道有关人生道路的选择题——工作与考博之间的抉择,这个问题让他倍感压力,他选择了用运动来缓解压力,他向我们说道:“当自己运动到筋疲力尽的时候,脑海才会平静下来认真思考。”对于考博还是工作,他综合各种因素,最终选择了工作,现已签约成为宜宾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致力于培养祖国下一代后备力量。毕业之际,刘超感概万千。研究生三年时光静静划过指尖,回首过往的三年时光,他庆幸自己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今天做出一番成绩,他非常感谢导师对自己的悉心栽培以及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成长,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砥砺前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刘超在校留影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研究生阶段的认真努力、勤奋上进换来了刘超在德育水平、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进步。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必将以更饱满的斗志投入到后面的学习和工作中,怀揣希望、继续努力!来源:桂林理工大学 文案:赵峻峰 、农佳佳 、朱应兔 审核:叶进杰 、姜鹏昆

乃召庄子

武大优秀研究生:发表论文7篇!科研团队的中流砥柱,美丽又沉静

在武大,有这样一群青年研究生,他们或从事教育研究,或拼战在医护一线,或用遥感天眼观察世界,或在南极与冰雪抗争......他们学以致用,刻苦钻研,他们开拓创新,全面发展,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扬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武小研特此推出优秀研究生标兵风采特辑,记录下这些优秀研究生标兵的青年力量!冉玲于冉玲于,女,汉族,1994年2月生于四川雅安,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获奖及成果获奖情况: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业优秀奖;2016年获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LA先锋奖景观规划类二等奖。发表论文:2018年在权威期刊《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各发表1篇学术论文;2018年在城市规划学会年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至今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7篇。明眸皓齿,蕙质兰心作为冉玲于同学的室友,实觉三生有幸。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被她明亮的眼睛还有海藻般的秀发所吸引,清澈明亮的眸子里彷佛有星辰,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而每一屡发梢都被灵气浸润,让人忍不住夸赞她的美丽,久而久之,“冉美丽”便成为了她的新名字。与冉玲于同学相处的时光总是平静而幸福,她的生活极其规律,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有着强大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并非强迫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温柔而有韧性的坚持,我想她一定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也有着为之而努力的坚定信仰。生活规律的的她虽然美丽沉静,但绝非是一个冷漠的人,相反,冉玲于同学对人充满了热忱,善良且具有相当的同情心。无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只要拜托给了她,那就剩下两个字:妥了。生活中的她,积极乐观,永远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实践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义务,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她不仅非常乐于助人,还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最大努力带动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不求做什么伟大的贡献,只求从身边开始,从眼前做起。学习的同时,她还努力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与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与交际面。冉玲于生活注重勤俭节约,同时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坚持体育锻炼。玉在山则草木润,渊生珠则崖不枯自入校以来,冉玲于同学都秉承着“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心态激励与要求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师长的关怀以及同学的帮助,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科研方面:作为团队主力负责2018年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42018kf0250)和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8426);作为团队主力参与并完成民进武汉市委会2018年参政议政调研重点课题、民进武汉市委会2017年参政议政课题调研二级课题和2017年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201704)。活动方面:作为党支部一员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武汉大学“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优秀好案例”优秀作品和2017年研究生党支部“活力创新工程”项目一等奖。冉玲于同学作为一名从“园林”专业保研至“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连续获得了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而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在导师周燕副教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熟悉并具备了承担科研工作与相关课题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耀眼的成绩,冉玲于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性格沉稳而靠谱的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也许正是这种踏实的行事风格成就了如今收获满满的她。她在学习与工作中,坚持不请假,不早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配合老师和同学,作为团队“老学姐”的她从当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连续带头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多项横向实践项目与纵向科研课题,同时努力带领学弟学妹们走上了学术的道路。冉玲于同学严谨的思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极强的团队责任感,让她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了团队的中流砥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冉玲于总说“无知者无畏,我无所谓”,这样的洒脱性格让她能够不惧过往不畏将来地沉浸于手上的每一份工作中。沉下心事,静心做人已然成为了她的标签。而其极强的责任心一直引导着她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从不会叫苦叫累,努力承担着一切属于或者不属于她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她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担过的每一个担子都会成为她走向社会后的宝藏。另外,在她思维中,“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与能力并重,所以,她一直坚持“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践”。于是,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党支部的“活力创新工程”、“支部好案例展评活动”等各项活动,并获得了学校的表彰,假期则去实习实践,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添砖加瓦。通过学习与实践,冉玲于同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于负责过的众多项目也大大提高了她的组织协调、交际应变能力,为今后她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信沉稳的她一定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来源: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会供稿 排版 | 朱宏林 审核 | 任澎

息息相关

真牛!这名研究生发表16篇SCI论文,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经历了考研季,有很多考研同学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奋斗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了。回顾起来这一路的考研历程,大家可能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能都觉得考研比较难。可是比考研更难的是读研,读研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学业,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对研究生还有相关的科研论文要求。经常会有相关新闻报道说,某些研究生因为论文的相关事宜未能顺利毕业,甚至被迫退学的情况。此可见,和考研比较起来,读研究生也是比较难的。不过比读研更难的,便是读博了。在读博圈儿里有这么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在读博士生都会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有的甚至延期毕业三年,四年甚至更多,很多在读博士生都是卡在论文相关的方面。不过,这些都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的,在校园里总是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智力超群,学有余力,在搞好日常学业的同时,科研方面也非常出彩。这不,在西安交通大学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学霸。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竟然发表了16篇高水平Sci论文,并且很多都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这个成绩甚至超出了很多博士生的要求,以至于这位同学被该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真是太牛了,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谁?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孙光宇,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了16篇SCI论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第一篇论文的发表经历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科研方向和科研方法非常重要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曾被拒稿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建议: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情怀: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心系家国,饮水思源。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最后期望孙光宇未来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1信息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字:电气学院 钱学森书院编辑:朱凡煜

莉莉卡

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奖获得者齐文静:发表多篇顶级论文,又有高颜值!

齐文静,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2014级直博生。在校期间获得2017-2018学年国家奖学金,并多次获得硕士生、博士生优秀学术奖学金。在陈国颂-江明老师课题组从事含糖聚合物组装体、蛋白质组装体的构筑及生物医学应用等研究。读博期间在国际核心专业期刊发表 SCI 论文多篇,其中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J. Am. Chem. Soc. 、Nano. Research等权威期刊。研究生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曾担任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Polymers国际会议志愿者,在2016中国化学年会上展示学术研究成果。此外,齐文静还是复旦研究生主持人校队成员;曾担任复旦大学交谊舞协会副社长,创办复旦Salsa Club(萨尔萨舞俱乐部);曾获复旦大学运动会 100M亚军,代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4×100M铜牌。个人生活照实验室里,她专心致志,为解决难题而开心;课题组中,她勤学善思,从良师益友身上汲取科研的养分;舞台和运动场上,她挥洒汗水,让兴趣爱好为生活增添色彩。齐文静有着对科研和生活的强烈好奇心,她喜欢在不断探索中,增加对自己的了解,也发现世界的更多维度。了解越多,热爱越多齐文静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毕设课题让她第一次接触到大分子自组装并对此产生兴趣,毕设导师告诉她,江明老师是国内该领域的引领者,复旦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推荐她前往复旦继续深造。齐文静对复旦满怀憧憬,更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的学习。因此,当她获得保研机会后,直博复旦,加入江明老师课题组,开始了大分子自组装方向的研究。通俗地讲,大分子自组装是超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当今化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高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自行聚集、组织形成的规则结构。近年来,通过与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大分子自组装研究又有了更多的应用,如将糖化学及糖生物学和大分子自组装结合起来,就可以发展新的组装策略,并构筑新型的具有糖生物学功能的组装材料。专心致志做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齐文静选择研究高分子领域,很大程度是因为觉得这个领域十分有趣。齐文静认为对科研的兴趣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热爱所以从事,另一类是从事所以热爱,她属于后者。高分子领域的交叉性和包容性很强,研究时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而她本身好奇心很强,喜欢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因此在这个领域研究得越深,越为其魅力着迷。当她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拿到高纯的化合物核磁时;当她在凌晨2点拍电镜,终于得到特别规则的组装体形貌时;当她把艰难课题拆分成小目标,并一一实现时……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然而,科研之路常常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发表论文《原位糖脱保护引发的囊泡形貌转变和免疫激活》时遇到的挫折,她至今记忆犹新。这篇论文第一次投稿时,审稿人觉得创新性很好,但对实验细节和验证方面提出很多问题,建议修改后重投。齐文静又做了很多补充验证工作,没想到由于与另一位审稿人的观念分歧,重投后仍然被拒了。此时修订已经花了大概4个月,付出的大量心血可能白费,这是最考验她的一段时间。然而陈国颂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让她充分相信该工作的价值,陈老师建议她投到更好的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结果很快就被接收并发表了。这段经历丰富了她应对问题的经验。她总结道,如果是非关键性问题,应该多设计几个Plan B,这条路不通的话走其他路,而对于必须解决的问题,就要迎难而上,做科研要有工匠心,不能太急于求成。校园生活照良师益友,薪火相传就像树木的成材离不开阳光和雨露,齐文静认为自己的成长也离不开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她而言,这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她前进的力量。江明老师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高分子学科的奠基人,2008年陈国颂老师加入课题组后,他们在糖化学及糖生物学和大分子自组装的结合上取得进展,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江老师经验丰富,对科研方向、立意有比较好的把握,陈老师创意无限,精力充沛,能及时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课题组有着良好的科研氛围,发表论文更看重质量,成员们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有各自的独立性。课题组合影比如,在科研方法上,江明老师“借鉴联系,为我所用”的方法论对她影响很大。这句话启示她,做科研时,原创的东西也来自学习,大分子组装作为交叉性的学科,需要经常向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学习,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如果转换思路,也许能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里,这就是把看似无关事物联系起来的一种创新。与师姐在江老师从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担任志愿者课题组每周开组会,为大家的研究指明方向。每次有两到三个人向老师和同学讲述这一两个月以来所做实验,分享得到的结果,提出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导师也会给出建议。组会需要用全英文汇报自己的工作,这种对演讲,口语和专业词汇的锻炼,使他们在出国交流、论文写作中减少很多压力。德国交流期间与导师Ballauf教授合影在课题组中,虽然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同学们也习惯性地在实验室从早上九点待到到晚上九点。大家感情很好,每人都会负责一部分组内公共事务,每天中午十几个人一起吃饭,就像聚餐一样。另外,组里有同学发表论文或得到奖学金时,大家也会一起庆祝好消息。多才多艺,“玩”出精彩科研之外,齐文静在兴趣爱好方面也小有成就——喜欢播音主持,她通过选拔加入了复旦主持人校队;曾获得复旦大学运动会100M亚军,代表复旦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4×100M铜牌;她还曾担任复旦交谊舞协会的副社长,创办了复旦Salsa Club(萨尔萨舞俱乐部)。交谊舞协会圣诞舞会Salsa Club 合影齐文静笑言做主持人是圆了自己小时候的梦,另外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帮助。运动方面可能有遗传因素,因为妈妈跑步就很快,爆发力强。舞蹈是来复旦之后慢慢接触了解到的,更多把它当作一种锻炼方式,因为平时做实验比较枯燥,有时候跳完舞会出一身汗,是很好的调节和释放。复旦研究生主持人队合影如何平衡好科研与个人生活和兴趣呢?齐文静的秘诀是提高效率,因为实验中有许多等待时间,她有时会同时开展几个实验,而且做实验的时候很少玩手机,比如两天内可以慢节奏做完的事情,她会压缩在一天之内,虽然这样会比较累,但想到剩下时间可以做点别的事,就会更有动力。另外,她觉得做科研也应该劳逸结合,如果犯错的话,可能一个星期的实验都白做了,因此,精力无法集中的时候不妨去运动或休息一下,第二天再开始。谈到这里,她认为成为“专才”或“通才”都是个人选择,有人喜欢多元化的事物,有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两种选择都挺好的。复旦大学是一个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地方,对学弟学妹来讲,如果能利好好用在校时间提高自己,想清楚自己十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是比一时的成绩更为重要的。对于未来,齐文静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作为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在新材料研发方向做出一点成绩。她说:“我觉得好奇心意味着了解越多,会发现越多隐藏的东西,也就越热爱。希望以后能保持对工作、对生活、对所爱的人的好奇心,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个人生活照(来源:复旦研究生)

秋本

最新!这一省份公布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2020年12月4日,河北省教育厅面向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布了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公示。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2019学年度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冀教研函〔2020〕5号)要求,经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2018/2019学年度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经评审,最终确定河北大学《苏雪林楚辞学研究》等共10所院校30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基于自由回忆—再认范式的MPT模型构建及其在有意遗忘研究中的应用》等共26所院校153篇硕士学位论文,为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新闻来源:河北省教育厅回复下载关注“奈园”(ID:inaiyuan),回复关键词“河北省硕博论文”,即可下载“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