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政策的加持以及新冠疫情的催化,传统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当下,传统产业效率低、成本高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亟需转型。传统产业运用前沿技术进行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将大大降低能耗与成本。政府重视新基建发展,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保障,推动产业智能化往纵深发展。2020年伊始,全球疫情的爆发,加速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融合,为产业智能化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中台企业等带来了天然优势。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产业智能化一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直接动因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层面来看,产业智能化发展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传统产业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的途径是利用IT系统与新技术破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升级难题,重新定义和整合设计、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链路,实现业务创新和增长。从人工智能落地发展策略来看,第一、二产业智能化进程中,能够整合更多的资源(技术、行业等),产业智能化新格局也会逐渐形成。从人工智能落地发展基本面来看,“平台化”建设将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数据运营等关键服务于一体,且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核心数字技术及第三方服务平台是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中间角色。坤湛科技能够为传统行业提供从战略规划到技术实施的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2020年6月9日,坤湛科技宣布完成超2,000万美元首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投后估值近2亿美元。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为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2019年,产业智能化系统服务提供商坤湛科技应运而生,其主要核心团队成员由全球范围专注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精英组成,且吸纳了来自BAT的技术专家。创始团队成员曾服务8大行业客户,成功交付100+转型项目,为客户增收数十亿元,拥有丰富的产业创新经验和技术方法论,聚焦传统产业(工业、农业、零售、物流、医疗等),提供沉浸式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服务。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数字化运营等关键服务于一体,且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第三方服务商相对较少。另外,数字鸿沟明显,产业协同水平较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平台针对用户信息、行业数据等资源的开放程度普遍不高。基于此,集产业智能方法论和产业智能操作系统于一体的服务商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也是产业智能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未来,坤湛科技将深入到产业,做“技术+产业”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附加和增值服务,打造更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及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传统产业智能化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那么,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具体的问题?坤湛科技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赋能传统产业的呢?以下为《为传统行业提供从战略规划到技术实施的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36Kr-坤湛科技企业调研报告全文,点击报告链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9BMAmZDrr833X6YwxBMbPQ)下载报告全文。提取码:qx49注: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参考资料:1. 新华网,瞭望东方周刊,《新基建,是什么?》,2020-04-262. 《为什么产业智能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IT人刘俊明3. 坤湛科技调研,闵万里、王金明
当前企业信息化迈入大数据阶段,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和数据问题的暴露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即BI),期待从数据金矿中采炼更多,向数据驱动决策转型。然而知易行难,企业数字化转型绝非一蹴而就,数据分析和BI带给企业的也不仅仅只有机遇和收益,还有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数据成为生产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那么我国企业的数据应用现状究竟如何,企业因何而喜又为何而忧?针对上述疑问,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对2019帆软第二届数据生产力大赛的参赛企业进行了调研,形成本次调研报告。我们从价值定位、工作状态、专业能力和价值体现四个方面入手,对参赛企业的数据应用现状和获奖企业的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绝大多数企业对数据分析和BI项目较为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但是在领导层的应用普及还不够,数据应用成熟度仍有待提升;在企业投入、定位等要素固定的情况下,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数据分析和BI项目应用效果的好坏。 一、数据应用现状我们从价值定位、工作状态、专业能力和价值体现四个方面来分析参赛企业的数据应用现状。其中,价值体现即为最终的应用效果,其他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影响应用效果的因素。1. 价值定位价值定位聚焦于企业对IT部门的定位以及企业资源倾的斜程度等方面。(1)企业的技术运维工作主要由IT部门支撑。尽管目前BI市场已经在向业务人员自助分析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运维工作仍然由IT部门来支撑。如图1所示,超过66%的被调研企业将IT部门定位为技术运维,并且能以IT手段增强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运作能力,从而支撑企业业务;30%左右的企业认为IT部门与业务部门是合作伙伴关系,IT技术能够帮助实现业务发展和新业务开拓;仅3.49%的企业将IT部门定位为产品运维,主要的技术性工作交由IT厂商来完成。企业对IT部门的定位(2)大部分企业比较重视数据分析和BI项目,投入了较为充足的预算。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绝大多数企业对BI前景持看好的态度,对数据分析和BI项目有较高的重视程度。调研数据显示,将近75%的被调研企业在数据分析和BI项目上有着不小的投入,如图2所示。其中超25%的企业其领导非常重视数据分析和BI项目,给予了充足的预算;近一半的企业表示部分高管很重视视数据分析和BI项目,预算较为充足。也有约20%的企业表示高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预算有限。企业对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预算投入2. 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层面主要涉及到企业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工作与配合,包括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驱动来源、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配合方式及效果等。(1)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主要由业务部门驱动。从理论上来说,BI建设的需求最先应该是来源于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因为数据分析和BI的目的就在于将数据转化为知识,为企业提供业务决策支持。实际的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如图3所示,在被调研企业中,数据分析和BI项目由管理层驱动和由业务部门驱动的企业合计占比近70%,其中由业务部门驱动的企业最多,占比37.21%;其次是管理层驱动,占比32.56%。由IT部门自我驱动的企业占比最低,为25.58%。因此,大部分被调研企业BI项目的建设方向和策略都是来源于业务决策的需求,部分企业的领导对数据分析和BI项目比较重视,能够主动推进项目的建设。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建设方向与策略来源(2)绝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部门存在较多的数据需求,其中又以业务取数需求居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数据需求激增,而企业之所以应用BI,无外乎是因为现有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其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如图4,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5%的被调研企业,其业务部门拥有大量的数据需求,其中以业务取数需求和深度业务分析需求为主,合计占比约达75.8%;报表需求仅占19.77%。仅有4.65%的企业只存在少量的数据需求,其业务部门几乎不提数据需求。这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从数据中获取知识,洞察业务见解。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3)IT部门主导仍是企业业务部门与IT部门最主要的配合方式。当前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建设仍然以IT部门为主导。在被调研企业中,采用IT完全主导和IT强主导这两种配合方式的企业合计占比近78%,如图5所示。这一结果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了当前的BI市场现状,目前自助式BI分析并未完全成熟,IT部门仍然需要从技术层面,来实现业务部门的大部分报表和分析需求。一旦未来几年自助式BI分析发展成熟,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建设将开始向业务主导的方式迅速倾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个别企业已经实现了智能自助,即IT人员建设底层的数据仓库,数据处理和BI分析均由业务人员通过BI工具实现。企业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配合方式(4)企业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配合效果较好。对于IT主导的配合方式,目前来看最终的配合效果也很不错。图6显示,将近84%的被调研企业认为IT与业务配合的较好,其中24.42%的企业更是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IT与业务的配合关系。当然,也有约16%的企业不满业务与IT的配合,认为IT与业务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误会甚至是质疑。企业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配合效果3.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支撑团队上,团队的规模、开发能力,以及能力短板等是较为关键的衡量指标。(1)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团队规模较小,不够成熟。总体上来看,目前企业用以支撑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团队仍然不够成熟。图7中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0%左右的被调研企业拥有5人以上的成熟数据团队,能够有力地支撑数据分析和BI项目;超过半数的被调研企业以3~5人的团队来支撑数据分析和BI项目,20%左右的企业其数据分析和BI项目建设团队仅为2人及以下;甚至有近7%的企业没有专门的建设支撑团队,采用的是个别员工兼职的方式。企业数据分析和BI项目支撑团队的规模(2)团队成员的开发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图8中的调研数据来看,被调研企业数据分析和BI项目团队的成员都具备基本的开发能力。超过半数的被调研企业表示其团队成员有一定的开发经验,常规的报表开发不是问题;26.74%的被调研企业认为其团队成员具备从数据底层到前端可视化的完善能力体系;更有9.3%的被调研企业的数据团队成员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手。当然,也有部分企业的团队成员仅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开发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项目需求。团队成员的开发能力(3)业务理解能力是团队成员最大的能力短板。针对团队成员能力短板的分析结果再一次证明了前文关于团队成员开发能力的结论,即团队中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手并不多。如图9所示,41.8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数据分析和BI项目团队成员的最大短板在于搭建企业各业务模块分析体系的能力。这也是IT部门主导BI项目的一个缺点,企业的IT部门主要以技术运维为主,在业务方面则缺乏较深的理解。另外,有17.44%的企业认为数据分析和BI项目团队成员在数据分析思维、方法和技巧上需要进一步提高,19.77%的企业不太认可团队成员的项目价值传播能力。团队成员的能力短板4. 价值体现最后是价值体现,也就是企业数据分析和BI项目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项目运行状况、应用普及率以及扩大价值的挑战等方面。(1)绝大多数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取得了成功,运行状况良好。图10中的分析结果表明,从运行状况来看,被调研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还是非常成功的,仅5.81%企业表示项目访问量较低,业务部门基本不会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项目访问量相对稳定或较高,甚至有8%左右的企业其数据分析和BI项目受到了全公司的关注,很好地支撑了领导层决策。已上线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运行状况数据分析和BI项目在不同部门层级的应用普及率(2)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整体应用普及率一般,在IT部门的应用最为深入,在领导层的普及率仍有待提升。当数据分析和BI项目在某一部门层级的应用普及率达到60%以上,我们就认为项目在该部门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根据调研数据,66.74%的被调研企业至少在领导层、业务管理层、业务执行层、IT部门中的某一部门层级得到了较深的应用,因此整体来看,项目的应用普及率只能算是合格。另外,如图11所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应用普及率随着领导层-业务管理层-业务执行层-IT部门的顺序上升。大部分被调研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在IT部门应用得比较深;仅36.05%的被调研企业,其数据分析和BI项目在领导层得到了较深的应用。也就是说,越偏向于执行层级,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应用普及率就越高。结合前面的结论,虽然管理层级对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较为重视,但是最终能普及到他们的应用却仍然不够。而如何让企业的管理层更好地应用BI,发挥出BI的最大价值——决策支持,是企业接下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3)企业的数据应用成熟度集中在业务洞察阶段,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如图12所示,被调研企业的数据应用成熟度表明,大部分已上线BI的企业处于“数据间接产生价值”的阶段,即通过数据来驱动企业决策和运营。其中,超过半数企业的数据应用处于业务洞察阶段,他们通常使用统计分析、预测分析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来提示重大、相关的业绩改善建议;31.4%的企业仍处于业务监测阶段,他们通常应用传统的DW和报表方式,监测现有企业业务的运行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上来看,企业数据应用成熟度并不高,但是也有近12.8%的企业处于“数据直接产生价值”的阶段,他们往往通过业务重塑发现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盈利手段,而且这一比例较去年是有所提高的。按照这一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业务重塑和数据盈利阶段,数据将真正成为企业的生产力。企业数据应用成熟度(4)企业在进一步扩大BI产出价值上存在不小的挑战。面对当前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应用效果,企业要想进一步扩大BI项目的产出价值,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图13中的词云图表明,被调研企业认为最大的四项挑战分别是数据人才的培养、数据的整合与治理、与管理层及业务部门的配合、以及IT部门自身的能力提升。具体地,被这四个问题困扰的企业均超过50%。另外,衡量数据分析的价值产出、公司重视程度或预算投入这两项挑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占比均超出40%。另外,有20.93%的被调研企业在数据分析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困扰,而BI工具选型的确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还有13.95%的被调研企业认为,项目风险的控制也是BI价值产出的一道阻碍,风险控制不善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企业扩大BI价值产出存在的挑战二、获奖企业优势在前文中,我们对参赛企业数据应用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各项影响因素和应用效果,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出哪些因素对应用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将数据生产力大赛的获奖企业筛选出来,对他们的优势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获奖企业的数据应用效果优于未获奖企业从价值体现,也就是最终应用效果的角度来看,获奖企业的数据应用效果要明显优于未获奖企业。这一结论也从证明了帆软数据生产力大赛的专业性和公平性。(1)获奖企业的数据应用普及率明显优于未获奖企业调研数据显示,获奖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的整体应用普及率达到了78.26%,明显高于所有企业综合得到的数据66.74%。并且如图14所示,除了领导层应用普及率的企业占比类似,获奖企业的数据分析和BI项目在其他部门层级的应用普及率均高于未获奖企业。尤其是在业务管理层,应用较深的获奖企业占比达到了56.52%。这一结果表明数据分析和BI项目在获奖企业的管理层级中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获奖企业的数据应用普及率获奖企业的数据应用成熟度(2)获奖企业的数据应用成熟度要高于未获奖企业从数据应用成熟度来看,获奖企业的表现也比未获奖企业要好。具体表现在处于业务监测阶段的企业占比有所下降,从整体的31.4%减少到了21.74%,如图15所示。如果将未获奖企业筛选出来,数据差将会更大。相应地,处于业务洞察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则有所增加。2. 影响企业数据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人通过对获奖企业的价值定位,工作状态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获奖企业与未获奖企业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人的层面,包括工作状态方面的部门配合效果、专业能力方面的团队规模和成员开发能力。(1)获奖企业的团队配合效果要明显优于未获奖企业图16中的调研数据表明,获奖企业中,业务部门与IT部门配合效果一般的企业减少了很多,所以最终配合效果在顺畅以上的企业占比高达91.3%,较整体情况有了不小的提升。获奖企业的业务部门与IT部门配合效果(2)获奖企业数据团队的专业能力要高于未获奖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不论是团队规模还是团队成员的开发能力,获奖企业的表现均高于未获奖企业。在团队规模上,获奖企业不存在个别同事兼职运维的情况,5人以上成熟数据团队的企业占比也有小幅的提升,如图17所示;在团队成员的开发能力上,仅会简单操作的企业占比从整体的12.79%下降到了4.35%,相应地,数据团队拥有完善能力体系成员的企业占比、拥有高手成员的企业占比均有所提高,如图18所示。获奖企业数据分析和BI项目支撑团队的规模获奖企业团队成员的开发能力三、结语BI已经成为企业精细化运营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其价值无需多言。除了资源投入、基础设施等要素,数字化转型同样离不开人的支持。图13中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为企业后续的项目实施提供了指导方向。数据人才的培养、团队配合效果的改善将是企业在下一阶段的行动关键。期待BI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发挥价值,让数据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来源:红刊财经发挥智库价值 助力高质量发展——天风证券研究所智库建设深度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决策研究咨询需求日益增长,甚至有供不应求的趋势。这一背景下,寻找值得推广的智库建设新机制、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智库发展路径,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旗下研究所具备资本、数据、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高端智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9年7-10月,支点财经对国内研究实力领先的券商研究所——天风证券研究所展开深度调研,收集了大量客户案例,走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天风证券研究所业务范围覆盖宏观经济、投资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行业及公司研究,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服务平台,为机构投资者及天风证券各项业务发展提供专业的研究咨询服务。调研对象普遍表示,以券商研究所为代表的民间智库,是对现有智库格局的创新和补充,是我国建设高端智库过程中的重要后备力量。本组报告第一篇为宏观篇。该篇旨在厘清各类概念,分析国内智库建设现状、建设重点、未来趋势,并介绍天风证券研究所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智库发展模式。第二篇为成就篇。该篇基于高端智库部分评价指标,对天风证券研究所成绩进行分类梳理。第三篇为模式篇。该部分结合证券行业“卖方研究回归”趋势及天风证券整体情况,介绍天风证券研究所打造“高端产业研究智库”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第四、五、六、七篇为运营篇。建设高端产业研究智库,离不开系统化的运营体系,这4篇文章以天风证券研究所为样本,分别阐述研究所团队构建、研究机制、客户服务、平台打造方面的做法及经验。第八篇为访谈篇。专访多位天风证券研究所高管,从人物访谈角度,展现他们对研究所打造高端产业研究智库的理解与期待。最后章节为结论。该部分主要展现本次报告所得出的主要结论。高端智库建设需要企业力量智库,英文为ThinkTank,指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研究服务的机构,其功能包括为政府提供决策研究咨询、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咨询等诸多服务。譬如,招商引资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源动力,在规划招商、孵化招商、资本招商方面,智库往往能提供大量配套服务;很多科技企业具备技术优势,但在战略选择、市场拓展方面缺乏有效路径,智库也可予以支持。支点财经调研发现,中国智库发展呈现出“官办、半官方智库为主,民间智库为辅”的发展态势。而以券商研究所为代表的企业智库,是我国建设高端智库过程中的重要后备力量。国内态势:官办、半官方智库为主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研中心”)研究人员,张晓欢曾参与过国家智库相关政策的起草及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评审工作。“智库概念起源于西方,但国内智库跟西方智库的发展路径及现状存在很大差异。”张晓欢对支点财经说。智库肇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后形成行业,90年代后被视为公共事务决策研究与咨询的重要一环。在此期间,美国兰德公司、日本野村证券旗下野村综合研究所等智库大都属于民间机构,以企业化模式运作。在中国,智库则呈现出“官办、半官方智库为主,民间智库为辅”的发展态势:官办智库包括党政机关、党校行政学院等部门成立的智库;半官方智库包括社科院、高校、科研院所类智库;民间智库包括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目前,内地有25家智库获批“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支点财经从中选择了3个案例,进一步阐释这三类智库的特色所在。国研中心是“官办智库”代表。“十二五”期间,国研中心平均每年报送各类调查研究报告500余份,对制定国家有关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则是“半官方智库”代表。该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高校系统最早成立的国际法学研究机构之一。武汉大学一位参与智库建设的教授告知支点财经,除决策研究咨询外,高校智库往往还需承担教学、理论研究类工作,甚至以后者为主。企业智库,是民间智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中唯一的企业智库,是中石油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决策支持机构。纵观全球,麦肯锡、阿里研究院、野村综合研究所等企业智库的工作重心,均放在企业客户方面。基于对市场情况的了解,上述机构在涉足政府决策研究咨询时,也能提出不少兼具问题导向、务实管用的建议。“企业智库起步时一般以自身利益为首要考量,但输出观点时也必然会对政策有促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对支点财经说。智库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调动新的增长潜能的门槛已显著提高,社会各方对决策研究咨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中央公开文件中,首次出现关于智库的表述。此后,国内智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向支点财经表示,2013年至今,各省、各高校新成立的智库超过300家。与此同时,国家开始着手推动智库发展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的制定。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企业智库单列为智库类型之一。“相较于其他智库类型,企业智库是我国智库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但也是国家智库建设层面重点支持的对象,是‘最大增量’所在。”张晓欢说。《意见》为企业智库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除国有企业持续兴办智库外,大批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已成为企业智库的建设主体。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8中国智库与报告》罗列的全国509家智库中,有36家为企业智库,占比达7.1%。支点财经发现,阿里巴巴、腾讯、恒大等大型企业建设智库的动力不仅来源于政策推动,更源于企业刚需。企业初创期,管理层更易掌控企业,但随着规模扩大,决策者面临的复杂情况往往会让人深感棘手,需要智库提供决策参考。与寻找“外脑”相比,内部智库研究成果更贴近实际,有利于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并能持续提供服务。同时,企业智库还能通过对外合作,成为连接企业与政府、社会的桥梁。譬如通过输出成果,为行业发展争取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从人事安排方面看,不少大型企业智库负责人多由公司副总裁兼任,这样既提升了智库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又有助于发挥内部协调作用。寻找高端智库后备军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设50至100个高端智库。试点目的,则是总结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建设经验。一个月后,25家智库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前文涉及的国研中心、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都位列其中。“高端”一词,恰恰抓住了中国智库发展的关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组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显示,2018年中国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印度。但从质量标准来看,中国智库发展水平与经济体量还不够匹配。全球智库Top20中美国包揽10个,其次是德国、英国和日本,无中国智库。彼时,中国GDP仅次于美国,约占全球GDP比重的15.9%。张晓欢表示,做强高端智库,要优化存量,更要做大增量,“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做大高品质企业智库,尤其是市场化的企业智库”。从《全球智库报告2018》的排名看,中国的高端企业智库已在全球崭露头角——阿里研究院在中国入选智库中排第15名,位列中印日韩区域智库榜单第70位。该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依托阿里巴巴集团,以开放、合作、共建、共创的方式打造的新型商业知识平台,主要聚焦于商业领域。成立以来,阿里研究院与大量知名学者、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出多个创新型数据产品、大量优秀信息经济领域研究报告,以及数千个经典小企业案例。除服务商业客户外,阿里研究院还深层次地参与到政策制定之中。譬如,2015年底,商务部启动“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研究工作,阿里研究院作为专业研究机构被列入编写工作组。“阿里研究院依托于阿里巴巴的巨额投入、数据系统,而且贴近消费者及企业,对行业变化极其敏感,最终产生了大量实用性报告。”张晓欢说。券商研究所:新的后备力量除阿里研究院外,还有哪些企业智库值得重点期待?国研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多位被调研对象均表示,以券商研究所为代表的企业智库,是建设高端智库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该观点已有案例支撑——由野村证券内设部门蜕变的野村综合研究所在《全球智库报告2018》的亚太智库排名中位列第63,在营利性智库中排名第二。“券商研究所做的研究更多是出于业务考量,但客观上也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说。从现实案例来看,部分国内券商研究所渐渐从主要服务公募基金,蜕变为服务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智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总部位于武汉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风证券”),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研究所打造为“高端产业研究智库”,并已具备相关成效的证券公司。自2016年10月天风证券研究所正式组建以来,其研究范围覆盖宏观经济、投资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行业及公司研究,服务对象已从公募基金扩大到上市公司、银行、保险、政府、产业投资者等领域。“研究所一边对接产业、一边对接资本,将二者串联,能实现各种资源的嫁接和整合。”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对支点财经说。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所还承担了政府部门的政策咨询业务,提供共建地方智库、产业规划研究、招商引资咨询等服务。“这些中宏观层面的新型业务与传统业务不会背离,反而会互相促进,因为最好的资产一定与产业趋势紧密相关。”赵晓光对支点财经说。与其他智库相比,券商研究所与各类社会经济组织深度接触,能充分洞察产业需求。譬如,不少传统智库研究都侧重于对过往经济现象的梳理,但券商研究所无论微观还是中宏观层面,都会以前瞻性、实用性研究为主。例如,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推出“熔断”制度,争议极大。“券商研究所如果能提前深度参与,向决策层提供源于实践、客观而有效的建议,可能会带来更加积极的结果。”张晓欢说。随着中央部委、各级政府与各类智库频繁互动,券商研究所在决策研究咨询中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强化。张晓欢说:“天风证券研究所具备资金投入、数据积累、研究能力等特点,有打造类似阿里研究院这类优质智库的可能性。”野村综合研究所:诞生自证券公司的国际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前身为1906年成立的日本野村证券调查部,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智库,在《全球智库报告2018》营利性智库中位列第二。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方面的矛盾日渐突出,“智库热”开始出现。10年间,陆续诞生了100多家智库。彼时,野村证券调查部承接的各类商业委托项目越来越多,为高效完成课题研究,调查部借鉴欧美智库经验,形成了系统化的调研体系。1965年4月1日,调查部从野村证券分离,成为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所不仅专注金融领域,还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随着影响力日益扩大,研究所在政府决策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譬如1977年,日本政府根据其研究报告提出电视机出口鼓励政策,在外贸领域获得巨大成功。1980年,野村综合研究所收入达76亿日元,实现收支平衡。1988年1月,野村综合研究所将野村IT公司并入,成为兼顾调研、IT服务功能的智库。经过几十年发展,野村综合研究所已成为全球智库中的佼佼者。Wind资讯显示,2018年该研究所营业收入达47亿美元,营业利润达7亿美元。目前,该研究所在职员工数超过1万人。员工背景丰富,是来自经济、管理、商业、医学、信息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绩效考核方面,野村综合研究所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主要基于业绩、能力,打破了日本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和按资排辈的旧规。组织结构方面,野村综合研究所设有东京总部、镰仓总部,前者主要负责金融证券业务,后者负责国内外政府、公共团体、企业的委托研究课题。基于双总部策略,野村综合研究所一方面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商业项目的“智囊团”,一方面也成为日本政府制定政策、战略的重要咨询机构。迄今为止,野村综合研究所深度参与了大量日本政府重要研究课题和政策制定过程,为政府出台政策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为适应日本经济对外发展需要,野村综合研究所还大力拓展海外咨询业务,在纽约、伦敦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央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5日)上午,《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在“第七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北京)”上发布,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超过80%的企业采取尽职审查措施防范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是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和律商联讯发起的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是第三份。报告主笔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原IBM高级法律顾问唐功远律师介绍,三年间,中国企业在外投资行业发生了变化。在前两年的调查中,投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等。今年的报告显示,这些方面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上升的主要是金融、保险、证券,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以及TMT行业等。律商联讯中国区内容总监徐方分析说,有三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外汇进出受限及信息收集困难是企业在投资中遇到的较为困难的因素,东道国对境外投资者差别对待仅被9%的企业视为造成困难的原因。此外,有28%的受访者认为法治和商务环境的不健全、行政效率低、政府腐败以及无法获得有效救济,是投资“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困难。唐功远进一步分析称,东道国政府审查在加强,特别是在环保、反垄断方面,今年的报告显示,东道国法治不健全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风险在加大,营商环境当中外汇的管制风险在上升,原材料的波动、利率的调整风险比重是在降低。企业如何防范风险?徐方分析,从面对困难和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对投资做尽职调查是企业普遍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有超过80%的企业已采取这个措施,还有近五成的企业采取了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进行风险防范,超过四成的企业从合同源头把关,设立了标准的合同流程以及专职的合同审查人员,利用合同条款来防范这些风险。在建立财务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上,有超过40%的企业是通过金融风险预判机制以防范贿赂风险的,并且也采取了财务预警机制、加快资金回收等风险防范措施。从2017年度企业“走出去”的情况看,六成以上受访企业在涉外合同中遇到适用法律问题和争议解决问题,其中适用法律问题尤其突出。在最佳实践案例库中,报告重点撰写了中国建筑有限公司、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尔集团、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的经验。
编辑导语: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和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的作用,能够积极的解决问题。因此近年来,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调查报告和调查机构。调研报告越多,我们的洞察力真的会变得更好吗?大家有没有留意,今年市场调研报告和各种白皮书特别多?无论是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埃森哲、德勤、安永等)、知名智库(亿欧、易观等)、各大调研公司(Forrester、益普索、艾瑞等)、券商(东北证券、广发证券等)、广告和传播公司(奥美、电通等)还是头部公司的研究院(阿里、IBM等)以及各企业服务公司(超多的B2B公司)都非常勤劳敬业。各种各样的报告,内容不仅涵盖了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市场调研、发展趋势分析,还有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预测,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光《后疫情时代,XX行业发展趋势》就有一箩筐….)。发布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几乎每周都有报告新鲜出炉。常常有热心人收集各种报告,并在微信群里分享。大家当然是点赞、鼓掌并红包致谢,接着保存、转发一条龙。一时间,各种PDF文档满天飞。常言道“开卷有益”,读报告当然也有各种好处。但是一旦数量太多,就看不过来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先快速“滑”一遍内容,然后保存。到了年底的时候如果能想起来就再翻出来看看,要是没想起来就一直沉睡了。正好急用的时候,又常常觉得收藏的报告好像哪哪都不对。要不用不上,用上显得又空又泛,唬唬不懂行还可以,在公司内部用太务虚,忽悠老板还可能会翻车。如果顺着报告的思路来写分析报告,很容易被带歪,写不下去…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么多研究报告,到底有没有用?如何用?先来说说:一、为什么有这么多报告?今年的疫情之后,大家算是真正懂了什么叫“不确定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经营者都很渴望看到各种趋势预测。咨询公司业务受很大冲击,但员工工资要照开,未来工作要铺垫。正好发挥优势,深入分析案例并做方向性分析。服务和维护原有客户的同时,也能对疫情后新客户的获取有些帮助。后来智库、企业研究院都紧跟其后,于是各种白皮书越来越多(whitepaper,没有刊号的书,不同于解决方案,强调观点与案例)。区别于调研报告,白皮书大部分内容以文字为主,定性的分析更多一些,更多是对未来的趋势预测。从事B2B市场营销的读者都知道,白皮书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获客方式。客户在互联网上看到某白皮书,如果想阅读全文的话,需要留下联系方式才能下载,而这就是潜在的销售线索。调研报告更看重数据,通过各式图表(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做定量的分析,一般是对过往的总结。老牌的调研公司这些年生意难做,在大数据面前,传统的调研方式显得有些落后,证券公司、掌握大量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在报告效率方面更快更准。这几年调研公司纷纷开始和行业协会、大企业合作,发挥自己的看家本领,把报告做得更炫更酷,并逐渐向咨询公司的方向做转型。正因为如此,也卯足了劲先拼数量再说。于是,报告越来越多,看的人有点不够用了。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大趋势。一方面是需求方很焦虑,想预知未来;另一方面是供给方很着急,需要通过报告来获取潜在销售机会。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初步根据报告的目的来辨别:二、哪些报告有价值?哪些没有?大胆说一句,市场上大部分报告的价值是很低的。首先,前面提到,因为有商业诉求存在,所以很多报告或多或少失去了第三方应有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其次,快速成文的报告,难免会急于求成。往往样本不足,挖掘不深就急着下结论了。比如我前两天看到一份报告,100个网络回复样本就能成一篇报告,主动参与调研的人是怎样的背景、公司性质、从业时间等都没有一一分析,这样的报告还真不敢信。其中的道理和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民调一样,回答问卷的样本分层有偏差,结果从一开始也许就是错的。最后,专业调研公司的报告相对客观并有参考价值,因为无论是调研方式、样本的选择、分析方式都是较科学和专业的。但老牌调研公司往常只用传统流程和方式,已经无法捕捉日益变化的行业趋势。另外,对于新的商业模式、新风向,他们相对来说敏感度不足。这样的报告给人的感觉是有点空,有点泛(每个字都看得懂,放在一起不明白就是指这种报告)。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报告有参考性?调研报告,在阅读之前先仔细看看样本数量、覆盖的人群、调研方式等(也就是第一页的解释,可以判断文章是否值得继续看。但很多人会略过这部分);趋势分析,知名度越高的新锐调研公司和咨询公司的报告大概率有价值。这样的公司有大量的高手和专家,见多识广,有方法有理论。不过这些公司的报告一般都比较难读,各种高大上的词堆在一起,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三、研究报告对市场洞察有用吗?研究报告始终是拿来用的,那么如何用起来?我想除了开拓视野,学习知识之外,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报告洞察市场,了解对手,寻找和发掘潜在的机会。每到年底的时候,每家公司都会向外看看,从市场空间、发展的趋势、竞争态势、潜在竞争对手等多个角度了解所在的行业。再回到自身总结,发掘现状与机会之间的差距(注意不是现状与目标之前的差距)。唯有了解了机会在哪,才能有的放矢的投入资源,安排优先级,做战略规划。当然,很多高手并不需要调研报告也能引领客户需求,比如乔布斯,他从来就反对做市场调查,认为客户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不过,能有的他那样敏感并对产品有极致的追求的企业家少之又少。一般来说,我们还是需要借助第三方的一些信息,再结合业务实践中的观察和客户的反馈来综合制定未来的计划,而不是拍脑袋下结论。四、市场洞察怎么做?战略规划中的市场洞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客户分析。1. 环境分析基本上包括宏观趋势、市场容量、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就像前文提到的,这些信息未必客观权威,需要与专家、客户、合作伙伴多方验证。2. 竞争对手分析除了分析现有对手之外,一定要留意来自其他行业以及上下游的竞争对手。现有对手的动态一般一线销售的报告更清晰准确。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需要从大量的报告中找出端倪,然后深挖。另外,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从产品、服务、市场营销、内部组织等多个角度全面展开。3. 客户分析这里的客户不需要详细到每个客户(超级大客户除外),而是聚焦在客户所在的行业,深入的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通用痛点、场景需求、对现在供应商的评价等等..越详细越有利于做战略规划。更加精准的客户分析还需要从客户画像、决策因素等多个角度深入的去研究。市场洞察不是简单的读报告、写PPT就可以应付了事,更不是想到哪写到哪。往往需要从纷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线索再不断的深入。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内部沟通、客户访谈,然后再结合报告,不断深入直到有了全盘的观点。五、培养市场洞察能力洞察能力是市场营销人需具备的高级能力,也是很多人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简单点来说,最基本的洞察就是从数据、信息中提炼出观点。研究与分析是洞察的方法,强调套路与逻辑。但除此之外,洞察还需要长期的积累以及不断的训练。高大上的商业洞察方法论不是我今天要说的,几个让自己更有洞察力的小习惯大家可以试试:看到报告前,先尝试判断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性。方向错了,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结论,判断要不要读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环。尝试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客观的思考。不要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就相信,不利的就先放在一边。比如现在蛮多科技企业,一看到国产替代就满眼放光,但是一提到国外的技术优势对比就视而不见。广泛收集有用的信息后先归类,再按照类别阅读。现在的信息不是不够,而是太多,如果能够把同类信息对比着看,逐渐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举个例子,现在的报告都在说Z时代的消费习惯,各家有各家说法,那么是不是可以放在一起看看,有了对比就有了答案。不断「为什么」。不要急于接收观点,而是连环“why”,一层层分解,直到找到最初假设,并判断是否合理。不断提高的总结能力。试着在看完一个调查的数据后,看不看结论,写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对比报告的结论,找到差距和分歧,再读一遍报告,继续思考总结。经过客观的判断、在不断推敲逻辑的合理性中,逐渐就会形成独特观点。当然这中间还需要不断地验证、纠偏、迭代。我们市场营销人常常和分析调研打交道,如果仅仅做信息的分享与收藏,只会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市场洞察力。在信息量巨大,大众焦虑的当下,更需要保持清醒,客观理性地分析信息和数据,时时更新知识,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并从多个角度思考与校验,形成观点,最终帮助业务决策。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学习深度思考,成为有洞察力的高手吧!#专栏作家#终身学习者,乐于思考与分享,关注成长型公司的营销战略、产品营销、用户运营等相关领域。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来源:正和岛原标题:2019年,我们调研了41275家企业,得出10个结论受全国工商联委托,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的指导下,正和岛研究院牵头与有关单位共同成立了工作组,连续两年承担“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年度项目。11月2日,在“2019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兆前发布了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的总体结论。为了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营商环境改善状况,本文对该总体结论进行了具体解读。全国工商联李兆前副主席发布“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总体结论“水大则鱼大”,营造一片海洋,就有鲨鱼生长。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近两年,营商环境成为政府各类会议、报告中常提及的热词,是各地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和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最清楚、反应最灵敏和最真实。在2018年试评价后,2019年3月,在全国工商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的指导下,正和岛研究院牵头与有关单位共同成立了工作组,开展了“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调查。共有全国31个省(区、市)、200多个城市的41275家企业参与,有效问卷达35550份,各类数据超过1600万个。 这是同类研究中样本规模最大,最直接从企业端出发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更是首次发布。营商环境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全方面、多层次因素。此次调查力图通过专题研究,构建一整套全国性、实操性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要素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五大环境。正和岛研究院认为,从企业家获得感出发,理想的营商环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面,满足企业生存的基本需求,涉及要素环境、法治环境,给企业、企业家提供基本前提和安全保证,让有恒心者有恒产。第二层是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这两种关系,各类主体同向发力,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第三层是政府对营商环境的更高追求和主动作为,表现为创新环境,为企业增收和经济增长提供内驱力和新动能。相比2018年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2019年全国样本企业对营商环境整体好评有所提升,持续向好:各地企业预期向好、信心提振。与世行报告的主要结论较为一致。世界银行2003年发布第一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in 2004)。2016年以来中国名次不断跃升,特别是去年从第78名升至第46名,今年更攀升到第31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前十名经济体。但是各地营商环境状况相当不平衡,先进地区抓紧赶超国际水平,中西部地区在基本面尚存较大差距,东三省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某些领域问题突出。具体而言,此次营商环境报告有10大结论。结论1: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景气预期整体向好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2018年营收总额增长占比为44.04%,利润率提升的占比仅为38.47%。在此背景下,市场主体活力不减,最主要原因是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提振了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信心。调查显示,对当地经济前景的信心、本企业盈利前景的信心较高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比例均超过50%。从企业家推荐其他企业来所在地投资的意愿打分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家都愿意推荐其他企业来所在地投资。(满分为7分)在当地持续投资的意愿,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高认可度的标志之一。目前上海、浙江、重庆等省市对企业吸引力最高,82%以上的企业愿意继续在当地进行生产投资,甘肃、海南、西藏等省市吸引力较弱,仅68%的企业愿意留在当地继续投资生产。结论2:减税降费普惠效应显现,多数小微企业受益 过往新闻报道中,不管是曹德旺对比中美税收差距,还是宗庆后曝出企业上交500种费用,税费问题一直是企业家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密集出台减税降费、融资惠企等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实施的大规模减税效果得到企业认可。54.39%的企业对减税降费总体效果满意。其中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3项政策实施效果较好。调查显示,企业对税费调降较有获得感,44.86%的企业认为有所下降,29.94%的企业表示没有变化,25.20%的企业认为有所上升。从纳税办理过程来看,企业满意度较高的是申报纳税、发票办理、税务登记;就税种来看,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减负效果评价较高。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提到我国8项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包括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税率下调等,与本次研究的评价结果高度吻合。结论3:营商环境法治化程度提升,做企业,安心很重要。本次调研发现,全国企业对行政执法和公检法司的满意度均较高,其中“执法程序”符合法律规定满意度最高。法治氛围总体较好,公检法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在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执行合同”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总排名居世界第5,司法程序质量改善得分16.5分,是该指标的“全球最佳实践者”,排名全球第一。这表明“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项目中,我国企业评价的总体结论,与国际社会对我国营商环境的评价状况具有一致性,并对之形成有力支撑。作为我国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两个城市之一,上海2018年制定了以法治化、国际化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改革2.0版方案,上海法院率先出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政策文件。就维权渠道或手段而言,企业对工商联等协助维权的满意度最高,排第二位的维权渠道是司法,说明企业对司法公正保持基本信任和稳定预期。此外,东部地区企业对维权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结论4:融资难一定程度缓解,风险投资需求大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创新工具逐步落地,超过6成的调查企业实际享受到纾困专项债、绿色债等政策。融资成本有所降低,2018年1月以来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中,71.12%的企业表示银行贷款综合年化利率在7%及以下,年化利率超过10%的仅占7.52%。从获得金融支持难易度来看,企业对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满意度比政府产业基金及风投渠道满意度要高,直接融资难度较大。金融供需缺口较大的渠道主要有A股上市融资、新三板融资、通过风投机构获得融资。此次调研了解了企业未来计划使用的融资情况,折射出企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大。这些年不少区域频繁爆出非法民间集资、P2P暴雷等新闻,企业在使用资金时更应谨慎。结论5:政商关系“清”上加“亲”趋势明显清则正,正则威;亲则顺,顺则合。总体来看,全国71.3%的企业对政商关系表示肯定。其中,企业对政商交往行为规范满意度最高,如温州率先创设“三清单、一承诺”制度。相对而言,对企业帮扶力度评分满意度略低。政府诚信改善初见成效,近七成的企业没有遇到或听说政府有失信行为;政府诚信建设强化,政府拖欠款项清理力度大。自2018年底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拖欠民营企业款项清理工作,不少民营企业受益。自2018年11月1日民营经济座谈会以来,各地政府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力度改善政商关系,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企业家越是尊重。特别是今年,深圳将每年的11月1日确定为“深圳企业家日”,温州在11月1日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清”的前提基本具备,“亲”的趋势正在形成。结论6:“放管服”成效显著,服务便利化大幅提升调查显示,企业对政务环境给予高度认可。就相关政策的落实结果来看,行政审批改革初见成效,企业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服务态度、审批费用、在线审批等3项工作最受企业肯定。企业满意度偏低的是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有偿服务,需进一步整治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企业对政务服务便利化中的开办企业便利度、一网通办便利度、登记财产便利度3项较为满意。针对城市政务服务大厅和在线服务平台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务大厅排队等候时间长、政务大厅服务窗口未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等。作为“最多跑一次”的发源地,浙江省政务环境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是全国首个关于政务服务的专项规范性文件。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提到,我国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办理建筑许可等多项政务指标有较大改善,与本次评价结果高度一致。结论7:市场环境表现欠佳,信用建设显成效企业对政务环境优化成效高度评价,对改善市场环境呼声最高。五大环境按企业评价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分列第一、第二,涉及市场准入和监管的市场环境评价相对靠后。在市场信用方面,我国市场信用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市场诚信环境更好,西部地区稍逊一筹,上海、浙江、山东、重庆、河南、福建、江苏、江西的企业对当地诚信环境评价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东三省中吉林省的此项得分较高,得益于近年来吉林在政务诚信建设上的持续发力。作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杭州、厦门、无锡、苏州、青岛等地的市场诚信环境得分位居全国前列,说明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市场环境持续优化。结论8:市场主体猛增,以开放促增长,西部效果明显市场主体规模增加是营商环境优化的直观表现。截至2018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达1.1亿户,其中企业是3474.2万户;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149.58万户,新增企业67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83万户。整体上看,经济开放度呈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开放度更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度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以占全国70%的国土面积、28%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仅拥有全国大约7%的对外贸易额、10%的利用外资额和8%的对外投资额。今年上海第二届进博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711.3亿美元的意向成交额、7000多位境外采购商、91万的进场人次……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川渝等西部省份,由内陆盆地一跃而为开放前沿,在经济开放度上全面赶追湖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结论9:创新环境整体表现良好,人才政策亟待优化与落实调查企业对科创资源总体评价处于中上游水平,尤其对政府在科创资金支持方面满意度最高。 人才方面,东部沿海省份的企业在招才引智方面面临的问题较少,对创新型人才供给较满意。此外,创新氛围整体浓厚,发达地区风险投资更为活跃。双创服务整体质量提升,其中企业对双创服务中的税务服务最为满意。文教、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关系到生活便利度和人才吸引力,是创新软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各类“人才大战”,软硬件结合,积极提升适合创新人才的宜居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10:企业要素保障整体良好,但下降幅度较小“要素环境”指的是基本条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包括用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的保障与成本、物流运输等。总体来看,企业对要素获得与保障的评价较高。其中,对用电、用水的获得与保障满意度最好。对用工、用地、物流设施满意度较低,均低于对要素获得与保障的总体评分。从全国总体来看,要素成本下降幅度较小。企业对用网、用电成本下降满意度较高,对用工、用地、物流成本下降满意度较低。说明用工、用地、物流成本依然困扰企业经营发展,难题待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一些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挑战,有企业家形容为“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此外,民营企业“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一些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不高,还需打破三重门“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此次调查中,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营商环境负面现象在影响营商环境的负面现象中,企业意见最集中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收费过高(23.97%),其次是三角债大量存在(12.53%),市场准入方面歧视民企(11.30%)。另外,分别有10.39%和9.12%的企业认为当地存在PPP项目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不完善、PPP项目信息不透明的问题,8.56%的企业反映当地存在限制企业经营的不合理政策法规。其他负面现象,包括个别地区经济诈骗现象大量存在、部分领域和部门存在权力寻租、部分领域和部门存在红顶中介、恶意抢注商标、涉企执法过程存在“吃拿卡要”、官员不喝酒不办事、外地企业在当地受歧视等。2.政商关系负面现象三成企业反映遇到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扶持资金不到位、到位慢(37.19%),政府部门相互推诿扯皮、不担当(33.55%),政策不连续、“存在新官不认旧账”现象(32.94%)。少数企业反映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涉企服务中,故意刁难、办事拖拉、推诿扯皮(12.35%),排名最高;其次是把普惠性政策优惠当成熟人的“福利”“红包”(9.85%),强制或暗示企业购买指定产品或服务(9.25%)、对企业随意性执法,向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收费(9.09%),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征管等环节吃拿卡要(8.66%)。比较代表性的是山东省。这几年,网上关于山东发展的讨论有很多,“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山东着急了”,其背后症结直指山东的“官本位”问题。3.企业对降成本政策获得感较弱样本企业反映银行贷款获得障碍较多,效率待优化,资金管理费等违规收费一定程度存在;银行贷款中仍存在盲目压贷、减少授信、以贷转存等不合理现象,其中减少授信现象最为突出。此外,企业还反映了社保压力仍显过高、清单落实过程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完善、人才政策亟待优化;不合理法规政策的清理明显滞后等问题。总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持续释放对广大民企的善意和礼遇,打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的组合拳,但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依然任重而道远。新型政商关系的思考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新型政商关系变得格外重要。正和岛研究院有以下思考:1.一个前提201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有158.5万家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建立党组织。这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了党建的重要性。中央提出“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据人民网报道,截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32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7600万户。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在民营企业蓬勃的发展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和大局观,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定跟党走,变得格外重要。2.一个定位2018年,“民营经济离场论”曾一度甚嚣尘上。此后,最高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他提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中央领导人的话一锤定音,让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这也是发展民营企业应该坚持的定位。3.警惕政商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今年,在“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马云提出营商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其之关键,但很多政府部门中的绝大多数的官员自己没有做过企业,也缺乏这样的背景,“所以大家是一腔热血,特别希望为企业做,但是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我们也特别期待着政府真正明白什么是营商环境,怎么参与营商环境的打造。这是巨大的挑战。”马云的话实则指出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结构性矛盾: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对等、信心不均衡。“我讲的他听不懂,他讲的我没兴趣”,反映了部分企业对政府的某种印象。这就需要第三方平台,成为政企沟通与逻辑对接的桥梁。为了解决政策供给和企业需求不匹配,十三五的新一轮产业规划新思路是基于营商环境的理解和企业需求,精准制定。这一结构性矛盾有望改善。结语 如今,全国各地营商环境建设如火如荼。无论是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的不断提升,还是每一个省份和城市的排名,背后都是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和改善。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家创业的乐土、创新的高地,其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此次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发挥民营企业家“家”的作用,让大家“解决问题有方”“反映诉求有门”,更有利于政府制定精准政策,真正服务好民营企业。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记者童芬芬)日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中心在北大斯坦福中心举行“《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成果发布会”,发布了2015、2016和2018三个年度的《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全面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挑战与趋势。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发起人和总负责人程虹教授,从调查的初心、愿景、成功秘诀、基本情况,以及调查的主要发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CEGS。2015-2018年CEGS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未来的发展预想总体积极,企业正在走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能、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转型过程,智能化也正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化,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治理条件也正趋于改善。 “当今中国经济研究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对企业的微观研究问题。这是我们开展CEGS的初心。这一初心的实现,表现为以高质量数据记录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为我国转型升级的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政府促进转型升级决策提供基于一手数据的智库报告,为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为所有参与这一调查的青年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现场场景。”程虹表示。在这个初心和使命的激励下,凭借一套坚韧不拔的运作体系,武大质量院科学配置了与企业调查相关的各种要素资源,形成了一个调查网络生态系统;以“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的精神,解决了企业难进、问卷难填等一个又一个难题;以“质量第一”的数据质量控制为底线,通过调查员定位、智能审核和计算、严格的过程管理等方法,保障了每一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据悉,自2015年以来,CEGS已成功开展三次大规模调查。2018年调查区域进一步扩展到广东、湖北、江苏、四川、吉林五个省份,覆盖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其中,企业有效样本共计1978家、有效的员工样本共计16379份。CEGS调查内容完整覆盖企业各个方面,除企业基本状况、企业家、生产、创新、技术、转型、销售、出口、质量、人力资源、员工、性格特点、保险福利、会计和融资等内容外,还增加了营商环境、社会责任、中美贸易冲突、企业经营预期和企业党组织设立等新的内容。企业调查内容共计558个问项、1957个变量;员工调查内容共计443个问项、797个变量。基于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得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发现:一是企业正在走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能的转型过程。从创新投入来看,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在2015-2017的三年间平均增速达15.4%。从创新产出来看,企业的产品创新速度不断提升,新产品销售占比从2015年的24.6%,提升至2017年的29.1%,年均提升了2.3个百分点。在创新形式上,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为突出,调查企业中有生产方法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达64.2%,有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比为59.5%。与此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也呈现出分化特征,民营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的比重为46.3%,较整体水平低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有专利的小型企业占比为17.7%,较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低23.9和39.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正在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升级过程。应对消费不断升级,企业质量投入持续增长,近三年内质量投入明显增长的达80.7%,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的企业占比为85.4%。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断增强,2017年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47.3%,较2016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产品出口市场更为多元,2017年平均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为13个,较2016年增长了2个,增幅为18%。同时,质量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约束和障碍,特别是对质量升级的正向激励制度仍有待完善,调查企业中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遇到过知识产权侵犯。三是企业在中美贸易冲突等不确定性中依然保持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为反映中美贸易对企业带来的影响,CEGS首次引入了企业经营者的预期调查。数据表明,在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仍有62%的企业预期来年销售额将有增长,有23%的企业认为来年销售将有下降,持正向预期企业较持负向预期企业比例高出39个百分点。企业总体上认为中美贸易冲突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就业下降,预期来年的就业人数将有1.6%的增长。这反映出,我国企业对中美贸易冲突这一外部冲击整体上有较好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美贸易冲突对部分企业将带来较强的局部性影响,其中小微企业预期来年年销售将出现下降的企业达到了35.4%,高出中型企业12.9个百分点,高出大型企业20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加速推进的智能化正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化。为应对劳动成本的快速上升的挑战,企业加快推进生产的智能化升级。使用机器人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人数占样本总体的比例,从2008年的12%提升到2017年的37%,10年之间快速提升约2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约有40%的制造业劳动力人口已受到机器人使用的潜在影响。在调查样本中,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占比在2015年为8.1%,2017年则增长至13.4%,2015-2017年的三年间机器人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57%。机器人的使用替代了所在企业9.4%的初中及以下员工,同时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数量却增长了3.6%。机器人对于不同工作任务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机器人替代了3.3%重复运动和体力要求的常规操作型任务,同时也增加了2.7%对于非常规认知型工作任务的需求。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将导致一部分岗位的消失从而增加就业压力,据估计机器人使用对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为0.3%,并将在2025年达到4.7%。五是企业治理能力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趋于改善。CEGS重点调查了政府治理中的营商环境以及企业党组织治理等问题。数据显示,调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总体评分达7.3分(以10分制评价)。企业每月办理行政审批的平均天数从2015年14.2天下降为2017年的4.5天,3年累计下降68.3%。有50.4%的企业认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成本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获得感不强仍然是企业发展的痛点,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总体评价较大型企业低了11%,其中对于行政收费的规范性评价较大企业低9.8%,投资优惠的公平性评价较大企业低了13.6%。党组织在企业内的治理功能日益增强,特别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党组织快速增长,两类企业中成立党组织的比例均为36%,党组织在促进企业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立党组织的企业,管理效率得分为0.66分,较无党组织企业高出了12%,成立党组织的企业有捐赠行为的比例为54%,较无党组织企业要高出23个百分点。(责任编辑 孙永剑)
来源:智谷趋势◎作者 | 正和岛研究院◎来源 | 正和岛(zhenghe) 已获授权“水大则鱼大”,营造一片海洋,就有鲨鱼生长。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近两年,营商环境成为政府各类会议、报告中常提及的热词,是各地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和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最清楚、反应最灵敏和最真实。在2018年试评价后,2019年3月,在全国工商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的指导下,我们牵头与有关单位共同成立了工作组,开展了“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调查。共有全国31个省(区、市)、200多个城市的41275家企业参与,有效问卷达35550份,各类数据超过1600万个。 这是同类研究中样本规模最大,最直接从企业端出发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更是首次发布。营商环境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全方面、多层次因素。此次调查力图通过专题研究,构建一整套全国性、实操性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要素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五大环境。我们认为,从企业家获得感出发,理想的营商环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面,满足企业生存的基本需求,涉及要素环境、法治环境,给企业、企业家提供基本前提和安全保证,让有恒心者有恒产。第二层是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这两种关系,各类主体同向发力,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第三层是政府对营商环境的更高追求和主动作为,表现为创新环境,为企业增收和经济增长提供内驱力和新动能。相比2018年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2019年全国样本企业对营商环境整体好评有所提升,持续向好:各地企业预期向好、信心提振。与世行报告的主要结论较为一致。世界银行2003年发布第一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in 2004)。2016年以来中国名次不断跃升,特别是去年从第78名升至第46名,今年更攀升到第31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前十名经济体。但是各地营商环境状况相当不平衡,先进地区抓紧赶超国际水平,中西部地区在基本面尚存较大差距,东三省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某些领域问题突出。具体而言,此次营商环境报告有10大结论。结论1: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景气预期整体向好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2018年营收总额增长占比为44.04%,利润率提升的占比仅为38.47%。在此背景下,市场主体活力不减,最主要原因是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提振了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信心。调查显示,对当地经济前景的信心、本企业盈利前景的信心较高的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比例均超过50%。从企业家推荐其他企业来所在地投资的意愿打分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家都愿意推荐其他企业来所在地投资。(满分为7分)在当地持续投资的意愿,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高认可度的标志之一。目前上海、浙江、重庆等省市对企业吸引力最高,82%以上的企业愿意继续在当地进行生产投资,甘肃、海南、西藏等省市吸引力较弱,仅68%的企业愿意留在当地继续投资生产。结论2:减税降费普惠效应显现,多数小微企业受益过往新闻报道中,不管是曹德旺对比中美税收差距,还是宗庆后曝出企业上交500种费用,税费问题一直是企业家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密集出台减税降费、融资惠企等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实施的大规模减税效果得到企业认可。54.39%的企业对减税降费总体效果满意。其中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3项政策实施效果较好。调查显示,企业对税费调降较有获得感,44.86%的企业认为有所下降,29.94%的企业表示没有变化,25.20%的企业认为有所上升。从纳税办理过程来看,企业满意度较高的是申报纳税、发票办理、税务登记;就税种来看,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减负效果评价较高。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提到我国8项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包括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税率下调等,与本次研究的评价结果高度吻合。结论3:营商环境法治化程度提升,做企业,安心很重要。本次调研发现,全国企业对行政执法和公检法司的满意度均较高,其中“执法程序”符合法律规定满意度最高。法治氛围总体较好,公检法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在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执行合同”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总排名居世界第5,司法程序质量改善得分16.5分,是该指标的“全球最佳实践者”,排名全球第一。这表明“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项目中,我国企业评价的总体结论,与国际社会对我国营商环境的评价状况具有一致性,并对之形成有力支撑。作为我国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两个城市之一,上海2018年制定了以法治化、国际化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改革2.0版方案,上海法院率先出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政策文件。就维权渠道或手段而言,企业对工商联等协助维权的满意度最高,排第二位的维权渠道是司法,说明企业对司法公正保持基本信任和稳定预期。此外,东部地区企业对维权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结论4:融资难一定程度缓解,风险投资需求大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创新工具逐步落地,超过6成的调查企业实际享受到纾困专项债、绿色债等政策。融资成本有所降低,2018年1月以来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中,71.12%的企业表示银行贷款综合年化利率在7%及以下,年化利率超过10%的仅占7.52%。从获得金融支持难易度来看,企业对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满意度比政府产业基金及风投渠道满意度要高,直接融资难度较大。金融供需缺口较大的渠道主要有A股上市融资、新三板融资、通过风投机构获得融资。此次调研了解了企业未来计划使用的融资情况,折射出企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大。这些年不少区域频繁爆出非法民间集资、P2P暴雷等新闻,企业在使用资金时更应谨慎。结论5:政商关系“清”上加“亲”趋势明显清则正,正则威;亲则顺,顺则合。总体来看,全国71.3%的企业对政商关系表示肯定。其中,企业对政商交往行为规范满意度最高,如温州率先创设“三清单、一承诺”制度。相对而言,对企业帮扶力度评分满意度略低。政府诚信改善初见成效,近七成的企业没有遇到或听说政府有失信行为;政府诚信建设强化,政府拖欠款项清理力度大。自2018年底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拖欠民营企业款项清理工作,不少民营企业受益。自2018年11月1日民营经济座谈会以来,各地政府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力度改善政商关系,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企业家越是尊重。特别是今年,深圳将每年的11月1日确定为“深圳企业家日”,温州在11月1日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清”的前提基本具备,“亲”的趋势正在形成。结论6:“放管服”成效显著,服务便利化大幅提升调查显示,企业对政务环境给予高度认可。就相关政策的落实结果来看,行政审批改革初见成效,企业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服务态度、审批费用、在线审批等3项工作最受企业肯定。企业满意度偏低的是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有偿服务,需进一步整治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企业对政务服务便利化中的开办企业便利度、一网通办便利度、登记财产便利度3项较为满意。针对城市政务服务大厅和在线服务平台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务大厅排队等候时间长、政务大厅服务窗口未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等。作为“最多跑一次”的发源地,浙江省政务环境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是全国首个关于政务服务的专项规范性文件。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提到,我国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办理建筑许可等多项政务指标有较大改善,与本次评价结果高度一致。结论7:市场环境表现欠佳,信用建设显成效企业对政务环境优化成效高度评价,对改善市场环境呼声最高。五大环境按企业评价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分列第一、第二,涉及市场准入和监管的市场环境评价相对靠后。在市场信用方面,我国市场信用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市场诚信环境更好,西部地区稍逊一筹,上海、浙江、山东、重庆、河南、福建、江苏、江西的企业对当地诚信环境评价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东三省中吉林省的此项得分较高,得益于近年来吉林在政务诚信建设上的持续发力。作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杭州、厦门、无锡、苏州、青岛等地的市场诚信环境得分位居全国前列,说明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市场环境持续优化。结论8:市场主体猛增,以开放促增长,西部效果明显市场主体规模增加是营商环境优化的直观表现。截至2018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达1.1亿户,其中企业是3474.2万户;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149.58万户,新增企业67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83万户。整体上看,经济开放度呈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开放度更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度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以占全国70%的国土面积、28%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仅拥有全国大约7%的对外贸易额、10%的利用外资额和8%的对外投资额。今年上海第二届进博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711.3亿美元的意向成交额、7000多位境外采购商、91万的进场人次……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川渝等西部省份,由内陆盆地一跃而为开放前沿,在经济开放度上全面赶追湖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结论9:创新环境整体表现良好,人才政策亟待优化与落实调查企业对科创资源总体评价处于中上游水平,尤其对政府在科创资金支持方面满意度最高。人才方面,东部沿海省份的企业在招才引智方面面临的问题较少,对创新型人才供给较满意。此外,创新氛围整体浓厚,发达地区风险投资更为活跃。双创服务整体质量提升,其中企业对双创服务中的税务服务最为满意。文教、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关系到生活便利度和人才吸引力,是创新软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各类“人才大战”,软硬件结合,积极提升适合创新人才的宜居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10:企业要素保障整体良好,但下降幅度较小“要素环境”指的是基本条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包括用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的保障与成本、物流运输等。总体来看,企业对要素获得与保障的评价较高。其中,对用电、用水的获得与保障满意度最好。对用工、用地、物流设施满意度较低,均低于对要素获得与保障的总体评分。从全国总体来看,要素成本下降幅度较小。企业对用网、用电成本下降满意度较高,对用工、用地、物流成本下降满意度较低。说明用工、用地、物流成本依然困扰企业经营发展,难题待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一些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挑战,有企业家形容为“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此外,民营企业“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一些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不高,还需打破三重门“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此次调查中,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营商环境负面现象在影响营商环境的负面现象中,企业意见最集中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收费过高(23.97%),其次是三角债大量存在(12.53%),市场准入方面歧视民企(11.30%)。另外,分别有10.39%和9.12%的企业认为当地存在PPP项目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不完善、PPP项目信息不透明的问题,8.56%的企业反映当地存在限制企业经营的不合理政策法规。其他负面现象,包括个别地区经济诈骗现象大量存在、部分领域和部门存在权力寻租、部分领域和部门存在红顶中介、恶意抢注商标、涉企执法过程存在“吃拿卡要”、官员不喝酒不办事、外地企业在当地受歧视等。2.政商关系负面现象三成企业反映遇到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扶持资金不到位、到位慢(37.19%),政府部门相互推诿扯皮、不担当(33.55%),政策不连续、“存在新官不认旧账”现象(32.94%)。少数企业反映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涉企服务中,故意刁难、办事拖拉、推诿扯皮(12.35%),排名最高;其次是把普惠性政策优惠当成熟人的“福利”“红包”(9.85%),强制或暗示企业购买指定产品或服务(9.25%)、对企业随意性执法,向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收费(9.09%),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征管等环节吃拿卡要(8.66%)。比较代表性的是山东省。这几年,网上关于山东发展的讨论有很多,“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山东着急了”,其背后症结直指山东的“官本位”问题。3.企业对降成本政策获得感较弱样本企业反映银行贷款获得障碍较多,效率待优化,资金管理费等违规收费一定程度存在;银行贷款中仍存在盲目压贷、减少授信、以贷转存等不合理现象,其中减少授信现象最为突出。此外,企业还反映了社保压力仍显过高、清单落实过程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完善、人才政策亟待优化;不合理法规政策的清理明显滞后等问题。总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持续释放对广大民企的善意和礼遇,打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的组合拳,但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依然任重而道远。新型政商关系的思考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新型政商关系变得格外重要。我们有以下思考:1.一个前提201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有158.5万家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建立党组织。这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了党建的重要性。中央提出“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据人民网报道,截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32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7600万户。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在民营企业蓬勃的发展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和大局观,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定跟党走,变得格外重要。2.一个定位2018年,“民营经济离场论”曾一度甚嚣尘上。此后,最高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他提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中央领导人的话一锤定音,让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这也是发展民营企业应该坚持的定位。3.警惕政商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今年,在“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马云提出营商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其之关键,但很多政府部门中的绝大多数的官员自己没有做过企业,也缺乏这样的背景,“所以大家是一腔热血,特别希望为企业做,但是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我们也特别期待着政府真正明白什么是营商环境,怎么参与营商环境的打造。这是巨大的挑战。”马云的话实则指出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存在结构性矛盾: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对等、信心不均衡。“我讲的他听不懂,他讲的我没兴趣”,反映了部分企业对政府的某种印象。这就需要第三方平台,成为政企沟通与逻辑对接的桥梁。为了解决政策供给和企业需求不匹配,十三五的新一轮产业规划新思路是基于营商环境的理解和企业需求,精准制定。这一结构性矛盾有望改善。结语如今,全国各地营商环境建设如火如荼。无论是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的不断提升,还是每一个省份和城市的排名,背后都是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和改善。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家创业的乐土、创新的高地,其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此次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发挥民营企业家“家”的作用,让大家“解决问题有方”“反映诉求有门”,更有利于政府制定精准政策,真正服务好民营企业。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 ◆ ◆ ◆对于一系列的格局变化,智谷趋势持续地观察、记录、思考,此次重磅新书《中国城市大洗牌》就是其精华成果。热卖中荣登爆款清单第一位
文/图 记者 赵博文晨报淄博10月15日讯 10月9日至11日,淄川经济开发区邀请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共同组成调研组,对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用3天时间共走访十余家重点企业,并与相关企业家进行座谈,共同交流企业发展经验,探讨产业发展方向。△调研组在淄博隆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我们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汽车电器和电机配件生产企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明显感受到两个地方的不足,一个是人才储备上,另一个就是在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上,这两方面令我们企业挺头疼,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我们也想交流交流。”9日上午,作为此次调研活动的首家企业,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之明坦诚地表达了目前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企业的问题,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李继凯开出了独到的“药方”:一方面要持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制定行业的国家级标准、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或者联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联合体等方式入手,通过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与其去‘等趋势’,不如去‘引趋势’,在人才储备实用性和融资方式创新性两个地方下功夫,解决企业目前发展的制约因素。△淄博沃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 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李继凯与企业家们交流发言。2个多小时的座谈及参观不仅让调研组成员对于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也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建议。时间紧张,离开这家企业后,调研组一行又继续赶往下一家企业……3天时间过去,调研组共走进10家行业内重点企业,深入了解淄川经济开发区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每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和建议。11日下午,在山东镭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调研组与淄川经济开发区的部分企业家进行座谈,企业家们共坐一席,交流当前产业发展形势及企业发展思路。座谈会上,淄川经济开发区党委委员高峰表示:“此次淄川经济开发区邀请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进行调研活动,就是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通过调研活动,将对开发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同时能够诊断企业发展问题,把脉企业发展未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建议,这也是此次活动的意义所在。”据了解,此次调研活动结束后,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将就此次调研活动形成相关的行业发展报告。李继凯表示:“经过前期调研后,我们将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对淄川经济开发区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进行分析梳理,并针对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了解和指导,真正通过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共同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近日,Moka研究院汇集了124家企业HR管理者与招聘HR,对AI在招聘领域的应用现状与HR对「AI+招聘」的态度展开了调研分析。近些年,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无孔不入、智能化无处不在。我们已经成为了数字化时代的原始居民,正在主动或被动地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压力与组织管理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愈加重视,组织精细化管理、灵活用工、以及喊了很多年的人力资源数字化更是被推到了变革前列,成为企业生存刚需。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企业远程办公协作、无接触招聘(线上投递简历、视频面试、线上审批、线上入职)、线上培训学习、线上绩效管理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不是偶然发生的,新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蓄能已久,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Moka研究院调研显示,AI在招聘领域的应用是人力资源数字化变革的先行军。(您公司在以下哪些方面应用了AI?)那么,在这场数字化变革中,作为中间力量的AI技术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变革的发起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与HR们又将如何拥抱新的挑战?关键发现 AI贯穿招聘数字化转型全程 HR管理者比招聘HR对「AI+招聘」抱有更高期待 当前阶段,企业对「AI+招聘」的应用以提效降本为主要目标 率先应用「AI+招聘」的企业,以中大型企业为主 人才库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最受关注 机器人在招聘中应用场景广泛 「 AI+招聘」的关键是「简历解析精准」 「用户体验」成为「AI+招聘」能否快速推广的首要条件(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完整报告)一、HR对「AI+招聘」的态度如何?约36%的HR表示自己对AI在招聘领域应用有所耳闻;约40%的HR认为自己对AI在招聘领域应用是了解的;仅14%的HR表示对AI在招聘中的应用不了解。HR管理者对「AI+招聘」的了解程度要稍多于招聘HR,这与人力资源数字化的情况差不多,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只有管理者认同AI的价值,才能将此有效的推行下去。虽然AI+招聘的长期价值被认可,但有的人认为目前的AI应用仍不成熟,有的人认为AI对HR来讲具备潜在威胁,有10%的HR管理者与约17%的招聘HR表示还没有准备好。约64%的HR管理者、49%的招聘HR愿意让AI+招聘进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综合来看,大部分HR对AI在招聘领域的应用是抱有较高期待的,其中,HR管理者对于「AI+招聘」的态度更为乐观。新技术到来之时,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学习它、适应它,让它成为我们的伙伴!二、企业招聘面临哪些问题?三、HR想要AI做什么?Moka研究院调研显示,在当前阶段,HR管理者最希望AI能在招聘中帮助HR节省招聘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在人力资源智能化应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HR管理者希望在线上招聘的基础上,提效降本、从而更快更精准地找到合适的候选人的招聘目标。简历的智能筛选、简历查重、人岗匹配、智能推荐等应用是HR管理者与招聘HR共同关注的场景。其中,根据标签、岗位要求帮助HR快速筛选海量简历,是HR目前最希望通过AI解决的问题;通过AI自动识别重复简历,并给HR发出提醒,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招聘费用;帮助HR判断候选人与已发出岗位的匹配度,进行人岗匹配、智能推荐,也是HR非常关注的场景。四、企业如何利用AI招聘?以1000人规模为界,千人以上的企业中,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AI技术的企业占比约35%,千人以下的企业中,在人力资源中应用AI技术的企业占比约26%。千人以上的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度和接受度更高。虽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对于AI在人才库中的应用排序是一样的,精准搜索>智能推荐>人才地图>Mapping。企业对于人岗匹配的需求在各个维度都突显了出来。在千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应用最多的是通过问答机器人解答候选人的职位咨询,并简单沟通;在千人以下规模的企业中,通过外呼机器人激活企业人才库中优质候选人,沟通求职意向是应用最多的场景。机器人的使用占比超过半数;在AI面试的实际应用上,企业仍有较多顾虑。关于HR对自己企业现有的「AI+招聘」应用现状是否满意的问题,千人以下规模企业的满意度高达约74%,千人以上规模企业的满意度只有约50%。可见中大型企业对AI+招聘要求更高。五、「AI+招聘」能力分布列表·职位管理如,Moka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Moka)能够利用AI技术在系统内进行多招聘渠道职位整体发布、整体刷新、简历统一管理等。省去了HR多次登录、频繁操作的麻烦。·招聘自动化即招聘流程自驱动,HR进行完招聘流程中的一个操作,流程自动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且工作进展可在系统中清晰呈现。在招聘流程的各环节、各阶段都可配置自动化流程来降低招聘的复杂性。Moka自动化平台主要解决招聘业务中的两大类问题,一类是招聘进入各阶段时的消息自动发送设置,如可以向候选人、HR等角色发送邮件,告知他们的面试状态;另一类是招聘进入各阶段时的流程自动流转设置,可以在不同的流程节点设置触发规则,自动流转到下一阶段。·简历解析总体来说,是对非结构化的简历文本实现准确、高效的关键信息抽取,自动识别简历中个人的基本信息、工作经验、教育经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实现简历的结构化处理,降低人力整理的成本,简化HR录入简历过程。让HR拿到简历想看到什么就第一眼能看到,最终为招聘管理系统实现人岗匹配、智能推荐、将候选人精准搜索、渠道简历筛选/查重提供基础。在业内,简历解析的技术壁垒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标准线,只要对程序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做到,但是要做到准确率不断优化,在实践中无止境的和HR工作场景吻合是非常难的。·智能筛选通过自定义标签、智能标签企业可设置自动筛选条件,快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AI还可以自动过滤不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人岗匹配通过AI构建候选人画像,岗位画像,进行人才与岗位之间的双向精准匹配,提高简历筛选的效率。Moka系统能够解读候选人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关键技能以及企业用人偏好、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岗位职责等多维度。·智能推荐招聘管理系统内的简历智能推荐与我们购物时淘宝的智能推荐相似,当我们在淘宝搜了某些关键词或买了某类东西后,淘宝会给我们推荐相似的商品。Moka系统通过标签管理人才库,并智能匹配目标岗位与人才,推荐给HR合适的简历。如选定“只看高匹配度简历”还能够过滤大部分无效申请,提高处理效率。·简历查重对于用人需求量大、企业积累简历数量多的企业来讲,企业内部渠道之间的简历查重、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简历查重、新简历与历史简历之间的查重都非常重要。Moka系统实现了精准查重与模糊查重双重保障,帮助企业节省百万招聘费用。· JD优化通过机器学习平台和AI识别技术,系统会给HR提供JD优化建议,如使用哪些词或句子能更吸引候选人等。·人才地图(Mapping)这里的人才地图(Mapping)指的是对企业在招聘管理系统内所有简历的盘点和分析,Moka系统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Mapping报告,展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的目标候选人,同时,Mapping报告中的所有简历能够直接关联招聘流程,在ATS内流转。·AI面试AI在面试时分析求职者的面部表情变化、语调和词组来评估他们的性格特征,从中可以分析出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度。·外呼机器人也许,你已经接到过机器人给你打的电话,但是你并没有识别出来。Moka系统的外呼机器人是真人语音接入,并有自定义语气词加持,对话沟通自然,可以替代HR与候选人进行简单沟通,如求职意向、面试笔试通知、岗位/公司相关话题等。·问答机器人有些公司在官网设置问答机器人7*24小时回答候选人常见问题,收集信息,既能节省HR的处理时间,又能提升雇主品牌。Moka客户在校招中通过问答机器人及时应答候选人的问题,并沟通企业相关、应聘流程相关话题,提升了候选人的应聘体验六、AI+招聘的关键是「精准」,如不精准,都是虚设AI在招聘领域的应用中,离不开一个关键技术「简历解析」,如果简历解析不准确,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简历,那后续的标签管理、画像绘制、人岗匹配、智能推荐、以及在ATS内的招聘流程流转、人才地图的搜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简历解析的准确度备受HR关注。(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完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