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难忘的一年之后,我们几乎已经到了2020年年底。根据Constant Contact的调查,70%的消费者在COVID-19大流行以来每个月都会购买小企业的产品,无论是在线还是在实体店。1/5的消费者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每个月至少购买五次。与2019年相比,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今年在支持本地企业方面做出了更多努力,另有20%的受访者计划在2020年年底之前这么做。购物者关心价格和快速运输,但仍致力于支持小企业购买商品购物者愿意从小企业购买商品,但Constant Contact了评估购物意图,以了解促使人们选择大企业的原因。1/4的购物者表示,如果有机会从小企业或大型零售商那里购买同一商品,他们总是会选择小企业。只有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始终选择更大的零售商。在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的一年,价格敏感性是选择从小企业或其他零售商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一点也不奇怪。在接受调查的消费者中有超过36%会选择更便宜的商品,而价格对于55岁以上的消费者而言尤其重要。除了价格,速度也很重要。快速购物或配送对购物者而言是最重要的(18%),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的消费者对此的评价甚至高于价格。在线小企业可能会吸引假日购物者2020年的假期季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根据研究,如果小企业在网上销售商品,那么这个假期将有大量的机会。消费者对小额购物的偏好似乎也将延续到假期。71%的受访者计划从小企业购买购物清单中的商品。只有10%的消费者认为他们需要去实体店购物。购物者似乎也准备好并愿意在今年扩大他们的视野,因为62%的消费者计划去一年以前从未购物过的新的小企业购物。亚马逊决定在今年晚些时候举行“黄金促销”,这是否会影响其他企业的假日销售?。事实证明,没在亚马逊上销售商品的小企业也不必烦恼。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不打算在黄金日购买任何节日礼物。1/3的消费者完全在其他地方购物。支持199IT发展,可加入付费高端知识交流群,感谢!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年数字营销状况报告2019年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报告报告:移动的重要性2020年世界贸易报告2020年假日习惯报告释放5G消费市场潜力报告文化:定义东南亚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消费者调查报告2020年视频和互动内容报告2020年假日购物季报告报告:全渠道和美丽新世界报告:了解印度十亿网民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3.02021年品牌颠覆报告5G经济报告2020年假日购物季预测报告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20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0上半年视频营销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流媒体报告交通运输区块链白皮书(2020)2020年东南亚电子商务报告报告:打开下一波电子商务之门2020年生态威胁报告2020年亚太地区营销情报报告2020中国家族信托报告2019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研究与展望2020年全球人才报告(113页)2020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1年亚太区市场趋势预测--中文版2020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2020 年度十大新兴技术报告2020年美国广告流量欺诈报告2020年隐私时代的客户洞察报告中国城市千禧一代和z世代生活与支出报告报告:COVID-19对欧洲假日购物的影响跨国采购报告:影响全球服装采购格局的五大因素2020年亚太地区移动营销报告2020年印度移动支付报告2020年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洞察报告报告:封锁期间的视频游戏202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168页)中国泛娱乐出海机遇洞察2020年英国最有价值的75强品牌(103页)COVID-19流行期间品牌亲密度调查报告2020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电动汽车成本报告2020年全球财富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报告(115页)报告:Covid-19后期的电子商务营销个性化2020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年印度媒体和娱乐报告(272页)报告:东南亚社交电子商务的崛起2021年B2B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播客广告转化基准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移动网络体验报告2020-2024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国摘要2020年假日购物季消费者调查报告循环时尚:中国新纺织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移动行业影响报告(120页)2021预测之亚太地区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163页)印度OTT报告2020智慧数码城市报告-全城 AI(136页)2020年第14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客户参与报告2020年Q2太空投资报告2020世界超级财富报告复苏和超越:疫情后旅游业的未来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2020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中文版)2020年移动金融报告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270页)2020年第二季度受众报告2020年9月中国乳品报告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网络视频报告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报告2020亚太社会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报告:营销决策者与营销公司的关系2020全球消费者洞察报告2020年香港商户调查2020年Q2视频广告指标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移动应用市场报告2020年人工智能报告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COVID-19如何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B2B买家行为调查报告TikTok的力量2020年化妆及美容报告2020年南亚经济聚焦报告(112页)2020中国服务设计报告零售业2020:在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取胜2020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年9月网络新闻报告2020年世界石油展望报告(332页)2020年亿万富豪洞察报告游戏行业:无法独享安全报告2020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敏捷与弹性:迎接新现实的另类投资报告影响世界:了解富国儿童幸福的构成报告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164页)资产管理报告:支持增长并确保关照首份数字欧元报告:2021年启动数字货币项目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人工智能在五大行业的成就与挑战报告:文化连通性转变2020年Q1-Q2中国TMT行业私募及创业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网络消费者指数报告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联网汽车新趋势报告联合国经济学家网络:塑造我们时代的趋势报告中国线下零售小店数字化转型报告2020年最有价值的75个印度品牌榜2020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2020移动游戏报告2020年保险科技报告202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20年汽车营销报告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亚太地区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报告复苏之路:2020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165页)2020年品牌激情报告报告:重新思考COVID-19时代的零售策略之日本报告:为潜在客户转化建立关系2020上半年金融科技脉搏报告2020年年度忠诚度报告| NOTICE |
(记者童芬芬)日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中心在北大斯坦福中心举行“《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成果发布会”,发布了2015、2016和2018三个年度的《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全面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挑战与趋势。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发起人和总负责人程虹教授,从调查的初心、愿景、成功秘诀、基本情况,以及调查的主要发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CEGS。2015-2018年CEGS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未来的发展预想总体积极,企业正在走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能、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转型过程,智能化也正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化,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治理条件也正趋于改善。 “当今中国经济研究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对企业的微观研究问题。这是我们开展CEGS的初心。这一初心的实现,表现为以高质量数据记录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为我国转型升级的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政府促进转型升级决策提供基于一手数据的智库报告,为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为所有参与这一调查的青年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现场场景。”程虹表示。在这个初心和使命的激励下,凭借一套坚韧不拔的运作体系,武大质量院科学配置了与企业调查相关的各种要素资源,形成了一个调查网络生态系统;以“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的精神,解决了企业难进、问卷难填等一个又一个难题;以“质量第一”的数据质量控制为底线,通过调查员定位、智能审核和计算、严格的过程管理等方法,保障了每一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据悉,自2015年以来,CEGS已成功开展三次大规模调查。2018年调查区域进一步扩展到广东、湖北、江苏、四川、吉林五个省份,覆盖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其中,企业有效样本共计1978家、有效的员工样本共计16379份。CEGS调查内容完整覆盖企业各个方面,除企业基本状况、企业家、生产、创新、技术、转型、销售、出口、质量、人力资源、员工、性格特点、保险福利、会计和融资等内容外,还增加了营商环境、社会责任、中美贸易冲突、企业经营预期和企业党组织设立等新的内容。企业调查内容共计558个问项、1957个变量;员工调查内容共计443个问项、797个变量。基于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得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发现:一是企业正在走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能的转型过程。从创新投入来看,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在2015-2017的三年间平均增速达15.4%。从创新产出来看,企业的产品创新速度不断提升,新产品销售占比从2015年的24.6%,提升至2017年的29.1%,年均提升了2.3个百分点。在创新形式上,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为突出,调查企业中有生产方法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达64.2%,有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比为59.5%。与此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也呈现出分化特征,民营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的比重为46.3%,较整体水平低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有专利的小型企业占比为17.7%,较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低23.9和39.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正在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的升级过程。应对消费不断升级,企业质量投入持续增长,近三年内质量投入明显增长的达80.7%,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的企业占比为85.4%。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断增强,2017年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47.3%,较2016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产品出口市场更为多元,2017年平均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为13个,较2016年增长了2个,增幅为18%。同时,质量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约束和障碍,特别是对质量升级的正向激励制度仍有待完善,调查企业中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遇到过知识产权侵犯。三是企业在中美贸易冲突等不确定性中依然保持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为反映中美贸易对企业带来的影响,CEGS首次引入了企业经营者的预期调查。数据表明,在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仍有62%的企业预期来年销售额将有增长,有23%的企业认为来年销售将有下降,持正向预期企业较持负向预期企业比例高出39个百分点。企业总体上认为中美贸易冲突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就业下降,预期来年的就业人数将有1.6%的增长。这反映出,我国企业对中美贸易冲突这一外部冲击整体上有较好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美贸易冲突对部分企业将带来较强的局部性影响,其中小微企业预期来年年销售将出现下降的企业达到了35.4%,高出中型企业12.9个百分点,高出大型企业20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加速推进的智能化正在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化。为应对劳动成本的快速上升的挑战,企业加快推进生产的智能化升级。使用机器人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人数占样本总体的比例,从2008年的12%提升到2017年的37%,10年之间快速提升约2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约有40%的制造业劳动力人口已受到机器人使用的潜在影响。在调查样本中,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占比在2015年为8.1%,2017年则增长至13.4%,2015-2017年的三年间机器人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57%。机器人的使用替代了所在企业9.4%的初中及以下员工,同时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数量却增长了3.6%。机器人对于不同工作任务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机器人替代了3.3%重复运动和体力要求的常规操作型任务,同时也增加了2.7%对于非常规认知型工作任务的需求。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将导致一部分岗位的消失从而增加就业压力,据估计机器人使用对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为0.3%,并将在2025年达到4.7%。五是企业治理能力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趋于改善。CEGS重点调查了政府治理中的营商环境以及企业党组织治理等问题。数据显示,调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总体评分达7.3分(以10分制评价)。企业每月办理行政审批的平均天数从2015年14.2天下降为2017年的4.5天,3年累计下降68.3%。有50.4%的企业认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成本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获得感不强仍然是企业发展的痛点,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总体评价较大型企业低了11%,其中对于行政收费的规范性评价较大企业低9.8%,投资优惠的公平性评价较大企业低了13.6%。党组织在企业内的治理功能日益增强,特别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党组织快速增长,两类企业中成立党组织的比例均为36%,党组织在促进企业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立党组织的企业,管理效率得分为0.66分,较无党组织企业高出了12%,成立党组织的企业有捐赠行为的比例为54%,较无党组织企业要高出23个百分点。(责任编辑 孙永剑)
来源:九卦金融圈作者:九卦金融圈 为了解与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给企业正常开工/营业带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团队与澎湃研究所共同设计了问卷,在网上通过滚雪球抽样法,邀请全国的企业家开展了企业开工力调查。本次调查关注企业开工的动力、能力、活力。调查于1月30日16点上线,截止到2月4日晚24点,共回收有效问卷1826份。我们于2月1日发布了第一期报告,是国内最早的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报告之一。今天我们基于更大的样本,发布第二期报告,从更多的角度分析疫情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影响。_第一期报告回顾_在第一期报告里,我们的初步分析发现是:疫情造成了一定的悲观和观望预期。近七成被访者认为无法正常开业将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他们只能承受两周以内的延期开工。疫情本身尚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但悲观和观望情绪需要采取实际行动缓解。有接近六成的企业正在或预期可以在2月14日开工/营业,生存压力是最主要动力。而对于另外的四成企业,他们预期无法正常开工主要是对疫情的担忧和人员返回的限制。目前的重点首先来自预期管理,包括对疫情何时结束、物流人流何时恢复的判断;其次是现金流、员工工资、还贷等迫在眉睫的纾困问题;最后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一些“老毛病”。面对可能的损失,企业的应对方式以被动的防御性自救措施为主,并期待政府采取措施减轻直接压力,如减免企业税费等。疫情比较明显地打击了企业的预期“活跃度”,相比过去,企业在招聘员工(-12.2%)、购买设备(-11%)和原材料(-7%)等方面的意愿均出现了下降,而贷款(+6.6%)、借款意愿(+8.3%)的上升则反映出企业在资金方面压力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企业主对本企业发展形势的信心略强于对宏观经济的信心。_第二期报告全览_报告要点解读01民营和个体经济在诸多指标上受到疫情的影响都更大。例如,民营和个体经济企业预期开业延迟的比例远高于国有企业;虽然观望情绪在各所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但他们对2020年经济形势判断的悲观程度也最高。02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薄弱群体。个体户的抗压力最弱,而小微企业的开业预期最低。员工数量在8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主对2020年持谨慎乐观或非常乐观的比重仅为15.08%,比员工数300人以上的企业主低了13.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的最为迫切的需求来自资金压力。03大中型企业在用工和社保方面压力更大。规模在20人以上的企业中,有超过半数希望政府推行灵活的用工和社保政策;他们的复工迫切程度也相对更高,有超过40%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除普遍性的资金压力外,相对来说,大型企业期待政府开通更多线上服务的比例最高(28.38%),比中小规模企业均高出十余个百分点;他们对恢复物流的迫切性也明显高于小微企业。04线下销售是重灾区。例如,线下销售为主的企业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线上销售企业,它们对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有着更多的需求。以C端客户为主的企业。以C端客户为主的企业的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G端和B端客户为主的企业,有近四成期待出台刺激政策;线上B2C企业更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复。G端客户为主的企业对损失的预判相对乐观。05不同行业受疫情冲击程度不同,诉求也有差异。冲击最大的是农牧业、建筑、住宿餐饮和教科文卫。金融业对于线上政务的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开工时间方面,制造业、金融业以及农牧业更加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而批发和零售、房地产、租赁、商业服务以及住宿餐饮业更希望政府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06企业自身基础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开业预期,但悲观情绪普遍存在。例如,过去三个月活跃度更高的企业,预期可以正常营业的比例也更高;但对于疫情带来多大损失的预期判断上,不同活跃度的企业,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各自组内的差异都不大。在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上,不论以国内市场为主与否,线上与否,还是营销渠道,都没有实质差别。07疫情的发展是影响企业主信心的重要因素。确诊病人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企业主的“焦虑指数”增加0.18分;焦虑每增加1分,对2020年经济形势的信心就减弱0.25分(满分5分)。防控疫情依然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明确指出,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恢复正常生产,既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又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只要政策及时、精准、有力,依然有可能接续疫情之前经济发展的动能,保证全年经济平稳运行。三条政策建议:1.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希望,而希望的关键在于预期管理。虽然企业的预期“活跃度”出现下降,但疫情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结构。2. 既要有普惠性政策,也要有精准的专项政策,尤其是及时安排针对疫情的专项纾困政策。3. 既要采取供给端的政策,也要采取需求端的政策。首要是逐渐恢复物流,合理恢复人流。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融资要给予特殊政策,尤其是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灵活优势。报告详细内容一、哪些企业在疫情中受损更严重面对疫情,不同企业在2月14日能否正常开业的预期存在一定差异。从所有制看,正常开业比例最高的是国有企业,为82.52%。其后依次为外资企业(80.17%)、民营企业(60.40%)、集体企业(39.29%)、个体户(30.30%)。不难发现,民营和个体经济企业的经营影响度是极为严峻的。线下销售为主的企业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线上销售企业,以C端客户为主的企业的开工预期要明显晚于G端和B端客户为主的企业。从经营特征看,企业开工在市场(国内还是海外)维度的分化不如营销渠道(线上还是线下)和用户(B2G、B2B、B2C)上明显。具体而言,海外市场型企业开工比例仅比国内市场型略高近八个百分点(67.08% vs 59.10%),但线上模式比线下高11个百分点(69.77% vs 58.16%),B2G比B2B和B2C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在统计上也呈现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中,在线模式在2月14日开业的比例更高(70.54%),但是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内部差异不大(64.71% vs 67.72%)。个体户的抗压力最弱,B2G型企业对损失的预判相对乐观。在认为难以正常开业的企业中,个体户认为在疫情中受损程度最高,平均得分高达4.11(最高5分)。其后依次为民营企业(4.07)、外资企业(3.48)、集体企业(3.40)和国有企业(3.10)。在经营特点上,是否海外市场和是否线上销售的损失程度差异均在3.81-4.00之间,差异较小,但在客户端上的差异明显,即B2G型企业最低(3.56),B2C最高(4.14)。小微企业的开业预期最低。结果显示,能正常开业比例最高的是规模较大的企业(301-1000人),为77.56%。其后依次为21-300人(63.90%)、8人及以下(43.38%)、9-20人(48.61%)的企业。不能按期开业受到的损失预期上,所有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从低到高以此为301-1000人(3.71)、8人及以下(3.97)、9-20人(4.01)、21-300人(4.01)。在行业上,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农林牧副渔(53.60%)、建筑业(46.69%)、住宿餐饮(46.20%)和教科文卫(45.85%)。我们还着重考察了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企业。结果显示,制造业中64.21%的企业能够正常开业,并认为不正常开业受损度为3.98;信息服务业中64.80%的企业能够在2月14日正常开业,并认为受损的程度为4.02;金融业中81.6%的企业能够正常开业,其受损的程度相对较低,为3.35。过去三个月活跃度更高的企业,可以正常营业的比例也更高;但不同活跃度的企业,对于受损程度的判断没有差别。和第一期报告相同,企业活跃度通过过去三个月内是否开展“招聘员工、购买设备、购买原材料、投放广告、发布新产品/服务、申请银行贷款、其它方式融资/贷款和对外投资”等活动数来测量。以企业过去3个月的活跃度来测算,呈现了活跃度程度越高,能正常开业的占比越高的特征。过去三个月,低、中、高活跃度对应的正常开业占比分别为56.79%、61.85%、74.47%。不过,对于无法正常开业受损的预判,不同活跃度的企业认为受损程度的预判均高于3.5分,没有显著差异。过去三个月,不同活跃度企业认为的受损程度预判依次为3.85、4.13、4.01。由此可见,疫情使得企业活跃度和经营关联度下降。二、哪些企业主在疫情中最焦虑民营和个体经济的悲观程度最高,而观望情绪普遍存在。面对2020年的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民营企业(18.27%)和个体户(15.66%)持谨慎乐观(4分)或非常乐观(5分),均低于国有(34.97%)和外资(22.41%)。同时,它们的悲观比重分别达到了62.49%和53.03%。“不好说”(3分)的比重在所有企业中均处于19%-31%。在企业类型上,小微企业总体乐观程度要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其中,员工数量在8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主对2020年持谨慎乐观或非常乐观的比重仅为15.08%,比300人以上企业主低了13.3个百分点。不过,不论企业属于什么市场类型,营销渠道、客户类型和活跃度,都表现出了程度相当的形势判断,在统计上缺乏显著差异。不同行业对2020年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也存在差异。比较发现,电力、煤气、水(35.18%)、居民服务、修理业(27.87%)、采矿业(28.00%)、建筑业(26.70%)、农、林、牧、渔(26.40%)排在前五位,排名靠后的为住宿餐饮(18.35%)、金融(18.40%)、租赁商业服务(17.81%)、科教文卫(16.62%)。在疫情发生后,企业主对现金流、违约金、还贷、交付订单、员工安全和物流运输等八个方面都感到压力,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疫情压力综合指数(8-40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和个体户的综合指数分别为28.73和28.28,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20-25)。其中,民营企业在现金流、支付员工工资和获取新订单的压力感最强,个体户在员工安全和还债上压力最大。在企业规模上,员工数9-20人的企业压力最大(28.47),3001-1000人的企业最小(26.01)。此外,与对2020年经济总体形势判断类似,企业的疫情压力在经营特征的的三个维度上缺乏明显的差异。不过,企业疫情压力在行业上的差异不可忽视。通过比较发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批发和零售(29.87)、制造业(29.30)、住宿餐饮(28.65)、建筑业(28.51)、信息服务(28.34),压力最小的是金融业(22.85)和电力、煤气水(25.28)。和乐观程度的结果相比,总体上疫情压力大的企业主乐观度偏低。最后,我们通过对晚开工承受时长来衡量企业的抗压力。总体而言,企业类型、规模和经营特征都表现出了抗压力的差异。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能承受晚开工“1-2个月”的比重分别为40.79%和40.40%,高于国有企业(28.67%),但低于集体企业(46.43%);小微企业(8人以下,39.34%;9-20人,43.80%)承受“1-2个月”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在其他规模企业组别上的差异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线上和线下销售企业的抗压力差异不大,国内市场型企业的承受力弱于国外市场型。以“1-2个月”为例,前者比后者低10个百分点(9.83%)。与此相似,B2B(40.87%)要强于B2G(30.32%)和B2C(39.85%)。在线上渠道为主的企业,不论是B2G还是B2B,其承受力都相对较大,表示能撑“1-2个月”的占比在40-55%之间;但在线下渠道为主企业略低于40%。除了以上企业层面对焦虑的关系分析,我们还考虑到宏观的疫情发展态势(各省区确诊病例增幅)、群体社会心态(疫情搜索指数)和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对企业主焦虑的可能影响,故将其纳入多元回归模型(采用lasso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对2020年的经济形势更乐观,民营企业较不乐观,综合压力也更大,而区域的疫情变化对2020年总体经济形势预期和抗压力总体有抑制作用。三、企业最需要哪些政策支撑面对复杂的疫情,广大企业主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相当的期待。总体而言,呼声最高的政策依次是:减免企业的税费(74.28%),推行灵活的用工与社保政策(53.50%),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39.43%),以及提供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39.05%)。而对于恢复物流通道(30.28%)、出台刺激政策(29.03%)、开通更多线上政务(15.66%)、以及扩大投资与上项目(7.01%),企业主当前的期望并不高。这种差异,值得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给与积极回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需求。超过四分之三的民营企业(78.97%)和外资企业(76.72%)期待减免税费政策的出台,该比例高于其他类别企业。在疫情面前,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有42.80%的民营企业和37.88%的个体户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此外,在恢复物流通道方面,外资企业(48.28%)表达了较高的诉求;而44.76%的国有企业则期待政府能够开通更多线上政务,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对比小微企业,中等以上规模企业在用工和社保方面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规模在20人以上的企业中,有超过半数希望政府推行灵活的用工和社保政策(21-300人,58.41%;301-1000人,53.14%)。另外,他们也更加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21-300人,42.52%;301-1000人,41.91%)。虽然企业主们对线上政务的总体需求水平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较大型的企业中(301-1000人),期待政府开通更多线上政务的比例达到了28.38%,比中小规模企业均高出十余个百分点。此外,较大规模企业对物流通道也有着更高的需求。在大型企业中,有39.27%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复,明显高于21-300人企业(31.31%),以及小微企业(22.53%和28.31%)。就减免税费政策而言,对于以线下客户为主的企业尤其如此(总体比例为75.19%,相比于以线上客户为主的68.60%)。而不论线上线下,B2B的企业都更加期待税费的减免(总体比例80.02%,相比于B2G的71.81%和B2C的63.31%)。此外,对比线上业务(32.56%),以线下业务为主的企业对贷款、纾困等金融服务有着更多的需求(40.11%)。而B2B(38.69%)和B2C(41.53%)的企业,较之B2G的企业(34.04%),也更多地需要政府在金融方面予以支持。另外,刺激消费政策可能会为线下B2C企业提供更多助力,这一类型中有39.38%的企业期待着刺激政策的出台;而线上B2C企业则更加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复,比例达到了45.88%。最后,不同行业对于经济政策也有着特殊的需求。数据表明,采矿业(52.00%),交通运输、仓储(50.74%),农林牧渔(47.20%),制造业(41.40%),批发和零售(39.05%),以及电力、煤气水(38.89%)是最期待恢复物流通道的六个行业。而金融业对于线上政务的需求程度则明显更高,达到了38.40%。另外,在开工时间方面,制造业(46.50%),金融业(46.40%),以及农、林、牧、渔(43.20%)更加期待政府能够准确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对风险小的企业准予开工。而批发和零售(41.24%),房地产(40.18%),租赁、商业服务(36.30%),以及住宿餐饮(36.08%)这四个行业,则更有可能通过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获得收益。注:报告:集体署名的“企业开工力调查”课题组。(“企业开工力调查”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范晓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澎湃新闻记者柴宗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苏振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张忠继。)_THEEND
上海2020年12月14日 /美通社/ --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吸引、保留和激励海外人才,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助力上海实现重点战略型产业与海外中高端人才的双向互动,国内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企业上海外服于近日正式发布《企业海外人才需求及管理实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涉及126家样本企业,涵盖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生物医药等行业,从海外人才引进目的、岗位需求、引进渠道、困难挑战及应对策略等多个维度对企业海外人才需求及管理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从调研结果来看,约九成被调研企业有海外人才储备计划。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的核心目标是引进和对接国际先进理念或技术,占比达到33%。此外,企业还希望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了解目标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人文背景,培养和储备国际化人才队伍、为未来开展境外投资并购项目及海外布局做好准备。海外人才引进的核心目标分析调研表明,企业在引进海外人才时,研发类和信息技术类岗位占比最高,达到45%;市场营销类和销售类岗位占比次之,达到33%;其他排名靠前的岗位需求集中在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国管理经验的财务、法律和人力资源等岗位。海外人才岗位需求分析参与调研的企业对海外人才岗位层级的要求普遍较高,近五成为经理级别(25%)和主管级别(22%)的人才。多数企业所属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候选人的学历也有较高要求,近七成企业要求候选人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要求博士学历的占19%,要求硕士学历的占45%。此外,企业还非常看重海外人才的海外工作经验,近八成企业表示需要引进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才,四成企业要求海外人才具备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 海外人才工作经验要求分析在海外人才招聘渠道方面,具有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专业猎头公司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的首选渠道。而在引进海外实习生时,企业会更多选择面向海外人才的招聘网站。海外人才引才渠道分析根据调研报告,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海外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遇到过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海外人才薪酬福利要求过高(27.62%)、缺乏保留海外人才的针对性举措(25.24%)、不了解海外人才招聘渠道(21.9%);海外人才没有发展空间(11.9%)、海外人才无法融入企业文化(10%)等。基于上述困难和挑战,海外人才培养、薪酬福利管理和国际化人才规划已成为在华跨国企业海外人才管理的重点。同时,企业还希望能在海外人才储备、外籍人才职业发展规划、海外校园招聘及语言文化培训等领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本次调研,上海外服访谈了部分在华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普遍反映,海外人才供需不匹配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在人才年龄和经验方面存在较大的结构性供需差异。据统计,目前海归人才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其中,20-29岁的青年是海归人才的主力军,占比超过70%。而企业更倾向于选择30-40岁的海归人才。因为这一人群海外工作经验丰富,且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能够担任企业中高级职位,挑起企业发展的大梁。上海外服的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疫情下海外人才回流,将为企业和海外人才对接提供更多机遇。针对企业在海外人才引进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上海外服将充分发挥服务网络覆盖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招聘渠道、国际化薪酬福利体系,帮助企业有效吸引、保留和发展海外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助力上海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发动人才引擎,打造人才高峰。
来源:中新社原标题:最新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发布:超八成表示自己“压力大”中新社北京4月2日电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日发布最新报告显示,有44.5%的企业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85.6%的企业家表示自己“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资料图: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两岸企业家圆桌会议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这份报告名为《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精神:特征、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2019·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这是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26次全国性企业家年度跟踪调查。对比2008年和2018年调查发现,法治环境对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日益显著,而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报告分析,如何深化改革、切实改善政府效率和司法效率,提高要素市场环境水平,建立健全多渠道、健康有序的投融资环境,是未来完善中国营商环境的重点。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双重压力下,企业家明显感觉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经营压力的持续加大。报告显示,有44.5%的企业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近半数企业家表示对未来“不太确定”。报告还认为,创新上的“马太效应”,促使企业间分化明显。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利用企业创新研发的高投入组和低投入组的差别,分析行业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发现,五年前面对困难和挑战,选择坚持并积极转型创新的企业家,在五年后的2018年带领企业创造了更多创新产出,也拥有更多资源可以投入到创新中。报告指出,研发高投入组在下一年研发投入的强度是研发低投入组的2倍,这意味着研发高投入组将持续投入研发,从而获得更高的研发回报,而更高的研发回报又保证这些企业能持续的投入更多研发,形成一种创新上的“马太效应”,促使企业间分化明显。(记者 魏晞)
一、和谐企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企业和谐稳定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前提。在企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同时,从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和谐稳定的问题入手,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整改落实,在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思想引导、凝聚工作合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持续攻坚克难、实现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一)思想政治工作彰显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深入发掘提炼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亮点和经验成果。各级政研会紧跟形势发展变化,密切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突破点,积极探索实践,创出了很多新做法、新经验,积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优势。同时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各单位政研会进行专题研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化、项目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减少分歧、增加合力,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职工多元化利益诉求得到有效满足。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把有效满足职工多元化利益诉求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到生产经营及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职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制度、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思想政治工作预案等,形成了每月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和加强职工心理疏导,努力塑造和谐心灵,促进职工身心健康。(三)职工思想动态预警管控工作扎实有效。对于职工关心的问题采取大范围、多频次、宽领域地加强与职工群众的谈心和交流,认真听取职工群众的建议和呼声,听民意,体民情,解民困;高度重视网络和舆论生态,做好一人一事具体的思想工作。企业要从思想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减压、管理制度完善、人性化管理等方面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为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二、当前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关于企业发展前景问题。从现在情况看,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不仅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全力做好内部工作,还要有政策与资金支持。广大干部职工担心,如果未来几年没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投入,我们的主体生产工艺在省内将毫无优势可言,产品结构也将失去市场优势地位,率先突破、做大做强钢结构建筑产业,聚力冲刺行业第一梯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关于职工工资收入问题。总体上说,当前职工队伍比较稳定,绝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利益的再分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关心企业发展。但在期盼改革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职工担心利益受损、技术知识不适应。企业与职工应当是共赢的关系,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企业做贡献,同时企业为职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职工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职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极为关注。三、几点建议(一)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调整措施。一要抓好顶层设计,形成智慧合力。必须要把顶层设计的理念始终牢牢地贯穿于每一项改革方案之中,最大限度保全职工切身利益,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与拥护,改革的正面效应才能发挥到最大。二要坚持不懈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新闻载体和宣传媒介,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形成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三要领导带头,抓落实。要把抓落实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一种道德担当、一种工作习惯,崇尚抓落实,勇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二)继承和弘扬企业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实践证明,即使在行业处于冰冻期、企业经营异常艰难、职工收入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广大职工仍能理解和支持企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为企业全力应对困难形势创造了条件。不断总结提炼新时期精神特质,与时俱进地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提高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团结和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三)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党群人才队伍建设。党群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群人才也是企业专业人才。经过前期持续的改革调整,目前公司党群系统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在岗人员业务不熟,工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建议公司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党群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党务政工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支让领导放心、让职工满意、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党群人才队伍。
6月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新消费论坛——2018中国绿色消费年会”在北京召开,活动以“责任消费,创绿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连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天的活动上,由国美零售高级副总裁马海林代表中国可持续消费圆桌,发布了《CCFA 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调研报告 —— 战略、行动、案例》,报告调查了 46 位企业高层均来自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其中包括中国可持续消费圆桌成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部分连锁百强企业等,涵盖零售、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 业态及业种,其中,参与调查的 2017 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店铺总数约 2.3 万个,年销售总额超过 8771 亿元人民币。可持续消费宣传周活动扩至120个城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组织的支持下,于2013年成立了中国零售业可持续消费圆桌,圆桌由大型零售和餐饮企业以及可持续领域的专业机构组成。它的三项任务包括可持续供应链、可持续营运、可持续消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表示,连锁企业有责任为更美好的生活肩负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可持续消费的主要工作是消费者教育。零售企业每天都和消费者打交道,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提供什么信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依靠遍布每个大街小巷的零售网点,圆桌每年组织可持续消费宣传周活动,2013年参与范围是4个城市,80家门店,到2017年扩大至120个城市,1500家门店。“通过可持续消费宣传周的推广,可持续的理念和产品已经逐步深入消费者的内心。”裴亮透露,根据CCFA的绿色消费调研及研究数据,2015至2017年跟踪一线城市、二线重点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产品标识的认知度已经产生了变化,如:能效标识从78%上升到89%,绿色食品从58%上升到83%,FSC从6%上升到19%,RSPO从5%上升到10%。今年完成绿色采购标准框架制订中国环境标识和有机食品变化不显著,基本维持在47%和35%。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接受环境友好的产品。在可持续供应链方面,协会先后推出了水产品、禽类、农产品等不同品类的采购指南和最佳实践研究报告。2016年发出了负责任采购倡议。今年在商务部的支持下协会成立了绿色采购联盟,今年还要完成绿色采购标准框架的制订。在可持续营运方面,低碳行动一直没有停步。重点之一是低碳商店的推广,从2010年开始,已经累计评出了54家零售商195家低碳商店。另一个重点是减塑行动。据裴亮回忆,减塑行动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协会关于零售业限塑的调查还上了新闻联播,今年又成了热点。今年加入减少食物浪费的内容裴亮表示,可持续消费宣传周是目前消费者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都需要不断改善,包括线上线下的结合,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参与。今年的消费者教育将加入减少食物浪费的主题。可持续消费圆桌的网上阵地是可持续消费平台。它的定位是为连锁企业提供可持续消费、可持续供应链、可持续营运的资讯和应用工具,内容累积的越来越丰富,使用者也在不断累积。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石家齐先生代表中国可持续消费圆桌分享了圆桌未来的行动计划,作为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推动者,通过影响上下游供应商及品牌商,以及自身低碳运营的实现,为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以及气候变化减缓做出贡献。会上还颁发了业内首个绿色发展奖项——“绿动奖” ,以表彰鼓励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及环境责任的行动,为更多企业提升可持续意识,践行责任树立示范和借鉴。链接:CCFA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调研报告展示零售行业四大可持续发展共识:1、 零售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认同,愿意承担可持续发展责任。2、 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 能为企业发展和增长带来战略性机遇。其中零售企业认为SDG12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与自身发展最为相关,占到86.96%3、 零售行业能够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4、 可持续发展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价值,特别是非商业价值。其中超过 91% 的企业高层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够带来加强顾客对企业认可,提高企业声誉、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及忠诚度等非商业价值。北京晨报记者 陈琳
8月6日,第三期济宁任城区北大光华“沃土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根据任城区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战略合作计划,光华管理学院6名师生将在任城区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另有12名学生通过线上参与。本次活动以“知行合一,推动地方企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将实践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实行“1+2”的社会实践模式,通过到企业和机关事业単位挂职调研,形成有价值的创新课题报告,为任城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实践调研期间,还将穿插政德教育、座谈交流、大学生联谊等系列活动,丰富实践学生的课余生活。据悉,此次实践活动是“沃土计划”第三次走进任城。2017年任城区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地合作,每年引入北大学子到任城开展课题调研,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期“沃土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人才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来源:齐鲁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炎炎夏日,空调已成为每家每户的必需品,不仅为大家提供了舒适凉爽的居家环境,也为提升日常工作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空调的制造工艺,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空调企业立体化实习”实践团队走进国内制冷行业领头企业——浙江国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暑期实践调研,从一线生产车间到技术核心部门,亲眼见证空调生产制造过程。据悉,浙江国祥制冷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高科技中央空调企业。早在2000年,国祥就成为了国内首家生产满液式螺杆冷水机组的国产品牌。2006年,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核电站核岛区抗震水冷螺杆冷水机组,成功进入秦山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2010年“国祥”企业商号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商号”。暑期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就在秦慧丰工程师的带领下,参观公司展厅,了解国祥辉煌的发展史,并认真学习公司专利技术及各种不同机型的结构与原理,为之后的车间参观储备基础知识。期间,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韩伟红经理还向大家介绍了国祥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愿景,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国祥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制冷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第二天上午,国祥研究一院的韩伟达经理为同学们系统地整理了一款空调产品从开始研发到最后出现在市场上的整个流程,包括设计开发、下图、原材料(部件)采购、入库检验、生产、质检、测试、包装、入库、出库、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当天下午,拥有几十年焊接经验的鲜萌工程师还带同学们参观了车间内的各处焊接点,系统讲解各种焊接工艺的特点。第三天,来自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三位同学被分配到财务部实习,由负责财务核算的工作人员仔细向他们讲解财务报表的内容,学习公司的网上办公系统,并指导他们进行转账凭证的整理。剩下的四位同学也来到车间质保部,在“师傅”的带领下认真做好产品检查,确保产品质量。空闲之余,大家还会主动到比较忙的工位帮忙做一些贴纸,接线之类的简单操作。第四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和国祥真正的应届生们一起参加团建活动,在游戏互动中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同时,大家还围坐在一起畅谈国祥企业文化,分享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做法,令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一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对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进行汇报总结,撰写技术、管理等不同层面的调研报告,分享立体化实习的心得感受。大家纷纷表示,走进车间一线才真正体会到工作的辛苦,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是机械学院的同学们在看到很多的脏活累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时候,特别希望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明创造机器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减轻工人们的作业负担。“在这次的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国祥的企业文化,亲身参与到每一个生产过程中,第一次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报告。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所学和个人能力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今后,我们将以更加谦逊好学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将来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空调企业立体化实习”实践团队成员表示。
新华社郑州12月28日电题:“寻找自己的新奶酪”:河南企业间探索“共享用工”稳就业显成效新华社记者刘高阳一边是需要“去产能”的老企业面临巨大的员工分流压力,一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生产旺季面临“用工荒”……在人力资源大省河南,不少企业都存在这样“裒多益寡”的急需。随着疫情后复产复工的进程,“共享用工”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河南一些企业间,这种模式已运行多年。近年来,郑州富士康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等企业自发探索合作用工模式,既减轻了人力资源输出企业在生产淡季用工成本压力,又缓解了人力资源输入企业生产高峰期人力紧缺的困境,使“共享用工”成为稳就业的有力“助推器”。(小标题)“走出去”成为老企业员工“新奶酪”头戴防尘帽,身着白色防静电服,手戴防静电指套,来自河南义马的韩雷原是河南能源鹤煤公司十矿的员工,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加工区制造二处表面一厂的一名线长。经过不断磨合与尝试,截至2020年10月,河南能源已经累计向富士康输送“共享员工”2万人次,从一开始不敢来到如今抢着来,这种用工新模式,让不少老企业员工感受到了“寻找新奶酪”的意义。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收入大幅提升了。“来这里之后我的工资几乎是翻了一番,有时一个月相当于原单位一个季度的收入。”河南能源义煤公司耿村煤矿韩媛媛说,“而且虽然是在省会城市,但是这里的消费和在义煤时差不多。”员工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感受到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比如这里的‘新型学徒制’,让我能够跟着师傅进步。”河南能源义煤公司巩铁煤业后勤中心副主任李杰说,“要敢努力,才会觉得明天会更好。”(小标题)制度有保障 “共享”才安心员工能够安心寻找“新奶酪”,合作企业之间为员工提供的劳动制度保障是“定心丸”。2016年,河南能源义煤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得知郑州富士康公司面临用工缺口,即组织人员前往郑州接洽,富士康在了解到职工素质普遍较高后,为义煤公司富余职工开辟了准入绿色通道。“当年,去产能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人员分流安置上压力很大。在做好扭亏脱困工作的同时,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为分流职工找‘饭碗’。”河南能源义煤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修民表示。但是,面对新变化,常年守着矿山的职工一度感到惶恐和茫然。消除员工的疑虑,要用制度。在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后,河南能源制定了《劳务输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劳务输出期间,职工身份不变,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变,各种保险的缴纳标准与渠道不变。在富士康期间,河南能源员工与富士康员工同工同酬,干部驻厂管理。“我们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还明确了岗位职责,规范了职工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义煤公司驻富士康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燕伟说,一项项制度落定,职工才能放下顾虑、轻装上阵。(小标题)让“共享用工”成为稳就业“助推器”在尊重员工意愿、多方协商一致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不同用工主体之间将内部员工劳动力资源进行“共享”并调配至具有用工需求缺口的用工主体,实现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经过多年探索,河南企业间“共享用工”模式的探索已初显成效。前不久,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的通知,明确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促进共享用工有序开展。河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河南将推动成立人力资源共享等平台,建立常态化的“线上+线下”企业人力资源共享对接机制,营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人力资源共享的氛围,推动形成统一、规范、健康、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来源:新华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