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才管理逐渐成为很多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首要关注的任务。事实上,人才管理已经被很多学者视为人力资源战略的未来,因为它涵盖了员工的招、识、育、留等所有环节。理解人才管理的意义并且有效地将其实施,可以帮助企业构建高绩效的工作环境并增加企业价值。如何做好企业人才管理,是每个HR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招聘阶段,HR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员工在职期间,HR又能为其提供何种帮助与支持?在人才管理这一问题上,企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效果究竟如何?鉴于此,太和顾问发起了《2020年企业人才管理政策专项调研》,本次报告共收集问卷786份,其中有效问卷744份,希望能够为企业洞察未来人才管理趋势,提供实时的市场实践信息参考,以下为报告关键信息汇总。招聘情况1、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多数招聘费用占比有所下降根据调研可以看出,2019年企业招聘费用占人工成本的比例50分位值为5.1%,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多数招聘费用占比有所下降。而在招聘过程中,2020年的重点招聘对象根据各层级不同岗位类型有所区分,其中以技术研发类和市场营销类为主。2、高达94.4%的企业选择互联网招聘平台企业在招聘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大多首选互联网招聘平台,企业占比高达94.4%。互联网招聘平台可以帮助HR在招聘中基层员工时实现快速筛选出硬性指标满足要求的候选人,提高招聘效率,同时整体招聘效果也能基本满足企业预期。另外,在众多招聘渠道中,企业对于员工内部推荐的满意度最高,员工内部推荐让企业更容易招到合适的人才,所以选择内推的企业占比也高达83.1%。3、各行业的人才竞争热度持续升温,仍是招聘难点的重中之重各行业的人才竞争热度持续升温,仍是招聘难点的重中之重。不同公司的人才流动不断促进着薪酬水平的稳步提升,很多企业受到了现有薪酬水平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困扰,同时很多企业提高了对招聘对象的任职资格要求,而有些应聘者虽然工作资质或者能力很优秀,但是碍于任职资格的要求并不能应聘上岗,也就给企业HR在选择人才上增加了新的要求。培训情况1、多数企业的培训需求由业务部门发起,占比为78.2%企业若想稳步发展,需要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善于自我激励的优秀人才接任未来的重要岗位。在发现并确认继任者的情况下 ,结合企业人才发展与培养计划,需要给予员工更多的业务辅导、重点管理沟通和培训机会,使继任候选人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具备担任更高职位的资质和能力。据调研可以看出,多数企业的培训需求由业务部门发起,占比为78.2%。同时,由公司领导发起培训需求的企业占比也有较大提升,说明公司领导在企业培训方面越发关注,更加注重对于企业内部优秀人才的培养。2、94.4%的企业已经给内部员工安排了适当的培训根据调研结果显示,94.4%的企业已经给内部员工安排了适当的培训,主要目的还是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多数企业通过加强内部培训密度,快速培养员工系统的知识结构,帮助其尽快适应工作节奏,从而达到适岗要求。在设置培训体系中,受今年疫情影响,选择聘请外部人员进行员工培训的企业占比较往年有所下降,占比为66.9%。离职情况薪酬和个人发展是员工离职原因的最根本问题薪酬和个人发展是员工离职原因的最根本问题。如何做到为员工提高薪酬竞争力的同时,规范企业管理体系,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企业HR将要面对的重点课题。本次调研报告为太和司南9月发布。太和司南每月一项专项调研,覆盖上百个领域,持续积累十余年的5000份行业深度分析,帮助企业掌握行业一手信息,调研维度涵盖了企业人才管理政策、员工离职原因、企业中长期激励政策、企业信息指数、企业一线员工管理政策、人力资本专项指标等。
尽管疫情仍未完全结束,但2020年已经过去了1/3,企业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的复工复产也不容再有任何的迟疑。复工复产是否意味着一切都将恢复?疫情暴露了中国品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哪些思维不足?已经失去的这几个月对中国品牌有怎样的影响和改变?复工复产之后,中国品牌又应做出怎样的战略改变,以适应日益不确定的商业世界?2020年中国企业品牌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搞清楚这一切,君智战略咨询公司联合多家机构对320位企业主和品牌管理人士进行了访问调研,试图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帮助企业解决疫情带来的诸多困惑。10日,君智战略咨询公司联合多家机构正式发布“2020云上中国品牌日”专题调查《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研报告》。《报告》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品牌影响力成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提升,同时消费者更加文化自信,掀起了“国潮热”。值得关注的是,58.4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优势”依然是消费者选择中国品牌的首要因素。君智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中需要重整战略,只有率先发现和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占领顾客认知,把产品品质转化成品牌价值,进而激发市场需求,有效建立“护城河”和“防火墙”,才能最终实现品牌崛起。“需求量萎缩”成最大挑战在受访的320位企业主和品牌管理人士中,80.63%表示企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5.63%表示受到严重影响。近11%的企业在疫情后逆势上扬,其中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企业表现出色。需求量萎缩、现金流风险、行业价格战是当下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中,45.31%的人认为“需求量萎缩”成最大挑战。面对疫情影响,企业信心整体向好,超过80%受访者表示2020年将维持企业原计划或者积极扩张、开辟新业务。不过,调研发现,依然有41.25%的受访者表示维持企业原计划不变。对此,君智专家表示,这很有可能使得部分企业在复工复产时犯下“刻舟求剑”式的错误,复工复产不等于复需求,要复需求就要用独特的价值去发掘和满足顾客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确实,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影响叠加下,需求量的短期下滑是必然的。但企业不应只看到“需求量萎缩”的挑战,还应增强对“需求”的认识,看清掩藏在市场端、竞争端、消费者端等外部“变量”下的巨大的“不变量”。“需求”犹如一座冰山,分为表面“冰山以上部分”的需求,以及隐藏在“冰山以下部分”的需求。随着不确定时代的来临,因为视角的局限,企业往往看到的只是冰山上显性需求的变化,而忽视了对水面下的更为庞大的隐性需求的洞察。因为隐性需求潜藏在消费者潜意识之中,其隐蔽性极强,甚至消费者自身往往也意识不到。只有站在顾客视角,经过专业的分析和挖掘才能让这种隐性需求显现。此外,企业在新常态下要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去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不能只看到需求量萎缩带来的困境,而是要去瞄准——消费者产生某种需求的背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独特价值,即,“顾客认同的独特价值”才是埋藏在需求乱象下的那个最大的“不变量”。只有定期复盘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给顾客带来的、且顾客认同的独特价值,企业才能在变化无常的时代持续夺得显性需求、激发隐性需求、创造新需求,从而持续创造出更多顾客。“等靠要”要不得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后多数企业选择的关键动作包括“维稳老客户”(45.63%)、“缩减经营成本”(43.44%),还有部分受访者选择“加强线上布局/数字化转型”(30.94%)以及“加大投入抢占市场”(29.38%)。采取保守措施的明显高于积极应对的,还有29.06%的受访者选择了“寻求政策支持”作为关键动作。访谈中,部分企业“等靠要”的意识较浓。疫情冲击加剧同行竞争,使得供需两端的连接愈加显得“接触不良”,并加剧了需求端的“马太效应”——龙头企业能捕获的需求愈加爆发,尾部企业的则相应萎缩,企业与顾客陷入了无法顺畅连接的“孤岛困境”。多数企业选择了同质化的传播动作加强“供需连接”,它的反面是每个触点的传播效率大幅降低。调查显示,在品牌传播动作的有效性调查中,常见的十种传播方式的选择都比较平均,认为“投放品牌广告”最有效的占比最高,但也只有15%,认为“举办线上发布会”最有效的占比最低,但也有5%。还有近7%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些品牌传播方式都无效。重压之下,寻求政策支持类的“等靠要”是企业潜意识的行为,这实则是复苏经济的思维障碍。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发放优惠券、举办购物节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努力集聚市场人气,提振消费信心,消费呈现积极回暖态势。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必须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来赢得顾客,寻求新的知识支援连接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实际上,38.44%的受访者选择了“学习新思维、新知识、新方法”来提升品牌竞争力,高于其他具体的资源类支持。君智专家认为,企业家尤其是创业者,要从“资源意识”转向“知识支援意识”,运用有效的知识及第三方机构来激发顾客的需求。警惕“性价比陷阱”调查发现,受访者大都意识到了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如“品牌是一种顾客认同,体现了顾客对公司/产品的忠诚度”(42.19%),“品牌倡导了一种文化内涵,是企业价值主张的一种表现”(36.56%),但只有10.31%的受访者认同“品牌是企业战略的一种外在体现”。君智专家认为,企业在供给时往往把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战略重心,而忽略了“品牌是企业战略的一种外在体现”,由于缺失了价值主张的对外表达,消费者只能以价格为首选诉求,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供需的错位,企业在交易中没有主导权,更不用说定价权,也就很容易陷入“性价比陷阱”。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综合感知变强,高达80%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影响力正在上升。而对于中国品牌影响力上升的原因,43.44%受访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服务水平/产品质量上升;40.63%的受访者认为,国潮热崛起,以及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对中国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有58.4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优势”依然是消费者选择中国品牌的首要因素。对此,君智专家表示,这反映了品牌在消费者端的价值选择缺失。随着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大家会越来越向龙头企业对标,使得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最后选择的是品类,而不是品牌。正如疫情期间消费者购买医用外科口罩一样,即便天天使用,也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记得住口罩的品牌,而“3M”“霍尼韦尔”等外资高端品牌反而被广泛认知。我国口罩产业日最大产能已从2月初的2000万只提升为1.1亿只,产量占全球大半,为何却打造不出一个能够匹敌“3M”“霍尼韦尔”的口罩品牌?“口罩之问”值得中国企业深思。另外,在需求侧,消费者表面的需求越多元越复杂,其真实的价值选择就越难被企业这一供给端识别。于是在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下,企业往往会迷失,不知该选哪种传播方式。品牌认知优势是公司竞争力的体现,并会最终成为核心竞争力。君智专家强调,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企业应重整战略和思维模式。由于我国大部分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很难通过品牌溢价获得高额利润。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品牌,努力向“微笑曲线”高端攀升,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品牌建设的地点在“人心”,因此,打造品牌就是要打造调动内外人心的认知优势。只有率先洞察消费者的尚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瞄准顾客认同的独特价值,在顾客认知中建立品牌,才能给予消费者一个选择的理由,有效建立“护城河”和“防火墙”,最终实现品牌崛起。注:1.资源来源:中国经济导报、君智战略咨询《疫情后中国企业最新思维调查——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中所涉及到的《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查问卷》由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君智战略咨询共同发起完成。2.完整版《疫情后中国企业最新思维调查——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研报告》可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近年来,企业界对中基层管理者出现了两种反向而行的管理举措:一种是“消灭中层”,另一种是将其作为“中坚力量”。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举措?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群体具有哪些普遍特征?继2017年首次调研之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陈少晦和团队于2018年再次对分布于全国13个行业、6类性质和6种规模企业中的3460位中基层管理者展开了调研,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近年来,企业界对于组织执行力的主体——中基层管理者的职责和作用越来越以反思精神加以审视,实践中也出现了两种反向而行的管理举措。一方面,“消灭中层”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当年的海尔,当下的京东、腾讯等,都将对“腰部团队瘦身”的方式作为提升效率的优选武器;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企业如华为,深切认同中基层管理者不仅仅是“中间力量”,更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甚至小米——曾以扁平化组织为核心管理优势的互联网标杆企业,也开始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向引以为傲的扁平化管理告别,积极推进层级制的转型。这些企业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中独领风骚,但因为对中基层管理者截然相反的定位,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不确定性放大的环境下,这一管理层级“危局”与“机遇”同生共存的现象更为突出。透过这两种完全相左的管理风向去探求现象的本质,我们需要回归到中基层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使命,即企业是否需要这样的一群人发挥落实战略执行、激励团队效能、增值人力资本的作用?答案无可置疑是肯定的。也许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同、所处行业不同、竞争战略和商业模式不同,但必须有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对这些使命有所担当。那么,重要的就不再是这些人在组织架构中处于何处,不再是他们是否有职务职称的变化,而是他们是否具有使命必达的心力和能力。也就是说,在由“危”转“机”的变局中,决定他们价值的根本要素并没有变化,仍旧是这一群体、这一层级担当职责的胜任力水平。特别是在当下,市场走向不稳加剧了企业的忧患意识,往往将市场压力所导致的对经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要求,转化成了以“中基层管理层级”为重点对象的人力资本深层次盘整及优化的努力。这也正是2018年度“中欧中基层管理者胜任力调查”的出发点和基调,旨在通过调查得出中基层管理者胜任力数据,为企业提供外部对标和内部分析的参考,助力企业对这一层级胜任力真正“痛点”的准确锚定,使他们真正成为兼具业务实力和心理韧性的企业“中流砥柱”。中欧中基层管理者通用胜任力模型由九大维度54个行为项构建而成,展现的是高胜任力的中基层管理者的三大角色:即他们同时是高效执行者、团队领导者和自我驱动者。其中高效执行者包含战略执行、计划管控、创新变革和客户导向四个维度,团队领导者包含团队协作、沟通反馈和激励引领三个维度,自我驱动者包含品德素养和学习成长两个维度(图1)。图1:中欧中基层管理者通用胜任力模型继2017年的首次调查之后,我们于2018年对全国13个行业、6类性质和6种规模企业中基层管理者、他们的上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再次展开调研。本年度的调查结果新增了对三角色画像的描绘,并发现中基层管理者在三个角色上的表现,就像不稳的三角凳,自我驱动者的一端最长,高效执行者的一端最短。充沛的“自驱力”怎么转化成“执行力”?任何目标的推动和落实,都很难从一开始就做好完备的顶层设计。自下而上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探索,是组织“生命力”的关键。然而,本次调研的结果却呈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状况: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驱动力,符合最初企业晋升选拔时的择优标准,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并没有表现出中基层管理者应有的“力道”。也就是说,中基层管理者扮演三个重要角色——自我驱动者、团队领导者、高效执行者,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见图2)图2:管理者“三角色”表现中基层管理者“三角色画像”未有平衡展现,其中“自我驱动者”表现突出,得分最高;“高效执行者”表现不佳,得分最低。那么,为什么如此充沛的自驱力,却无法转化成高效的执行力呢?在如此严峻的商业环境下,中基层管理者能普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意愿,并且能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勇于担当,这是很令人欣慰的调查结果。但自我驱动力强并不意味着执行力的同步提升。产生这种“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高效执行者”各维度对管理者提出的多为“硬性”指标——如分解目标、组织资源、控制成本、开拓新市场等,这对管理者的知识储备、实战经验及应变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管理者即使有很高的提升意愿,也未必能快速弥补“硬件”上的短板。本次调研也发现中基层管理者在执行层面的两个关键薄弱点:一,快速发现、诊断问题的能力;二,让优秀实践得以普及的能力。这也是导致企业难以长久蓬勃发展的核心原因——即劣势找不出根源,优势得不到发扬。由于这样的胜任力短板会严重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和业务的顺利推进,必须加以高度重视,要注意定期为中基层管理者的“硬”能力提升做好部署,帮助他们既有意愿,也有办法、有能力、有资源去实现目标。“心力不济”是通病吗?同时,本年度的胜任力调查出现了一个虽在情理当中,但也颇令人意外的结果——中基层管理者的胜任力九维度评分较之于上年,发生了全面的、大幅度的回落。这一调查结果充分反映出了企业“中坚力量群体”在以“降本”与“增效”为迫切目标的人力资源战略调整中所承受的身心压力。表面上看,中基层管理者的总体胜任力似乎出现了“心力不济”的症状(图3)。图3:2018年与2017年全景测评结果对比与上年同期数据相比,中基层管理者在9个通用胜任力维度上的得分全面下滑,且下降幅度非常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的中坚力量群体表现出了心力不济的症状?结合当下经济环境和市场走势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在资源能力如何灵活且务实地回应变化等方面,面临着比较艰巨的挑战。为了提振实体业绩,企业会更加内观自身的优劣强弱,从而也会对管理者的胜任能力相对于以往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提醒我们,对外部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的感知推高了对管理者的能力预期和要求。例如,当条件变得更苛刻,任务更繁重时,企业自然会期望执行力更快、更高效,期望中基层管理者能带头激励团队士气;而同时,管理者们也能真切感受到企业面临的挑战并调整自己对工作绩效的预期。这些都有可能形成了胜任力分值上的回落,但并不足以证明胜任力的整体水平较上年有实质性的降低,企业需要对此保持客观的解读立场,不要急于定论。其中,在战略执行、激励引领、沟通反馈三个降幅最明显的维度上,企业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聚焦式观察研究,确定对管理者适应力及应变力的要求,从而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与培养计划。另外,中基层管理者在能力要求提高和经营环境艰难的双重“强压”下,他们心态上发生的变化也值得重视。一方面,企业需要给予他们时间、空间去调整自身的能力组合和心态准备,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方法去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与时俱进提高对他们的能力要求的同时,也要给予适时的肯定和心态引导,通过一些恰当的激励手段去疏导他们可能存在的消极心理。因为在“危”“机”变换中,人的重要性和作用愈发凸显,这可能是中基层管理者最需要鼓励的时候,也是决定他们能否蓄势待发、转危为机的有利时刻。“逆势激励”有多难?本次的调研结果显示,管理者在激励引领维度上的能力表现与上年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果说“逆势激励”意指在增长放缓、情绪低迷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仍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充分激发出下属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积极性,那么本次调查中的管理者对团队士气的激励效果显然并不乐观(见图4)。这是否是由于中基层管理者更善于在利好环境下发挥锦上添花的激励作用呢?从上年的良好得分表现,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者在这一基础管理能力上由于得到长期、反复的培训与巩固,已经有了充沛的认知和运用经验。所以,在正常或者情绪偏于积极的环境下,管理者的确更容易通过恰当的激励方法来实现预期效果。图4:2018年各维度较2017年排名变化2018年排在最前两位和排在最末两位的维度和2017年完全一致,即第一、第二位为品德素养和客户导向维度,最末两位依旧是上年被我们称作“中基层管理者集体瓶颈”的创新变革和战略执行维度。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激励引领维度较上年剧烈下滑,跌入末三位。但是,由于当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压力加上“人力通缩”氛围引发的团队成员士气低落的现实,一些传统的激励方法不再奏效,中基层管理者面临着团队激励的更高要求,即展现出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在逆境中奋起、积蓄内力的心理能量和行为能力。这就要求企业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匹配更加创新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比如让下属参与决策过程,设计更加符合当下需求的激励手段等,在逆境中发挥好管理者的激励引导。集体“瓶颈”依旧存在,长效机制在哪里?在本次调查中,上年集体瓶颈的“创新变革”和“战略执行”两项维度,依旧处于最末尾的位置,并且创新变革能力继续垫底(见图4)。如何跳出成规,激发出新点子、新主意,以及如何将自己的创新思考通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方法去实现落地,都是“中坚力量”群体普遍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对于这两项常年“瓶颈”该如何着力解决呢?企业需要不断强调创新变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帮助中基层管理者深度思考如何快速适应变化、及时调整创新方向,如何跳出常规,并把创新落到实处,同时提供更多环境的支持。当然,企业上下也必须高度认同连接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的战略执行能力是中层管理者的职责担当,更是中基层管理者的使命所在。企业应该重视并继续投入对这两个胜任力维度的提升,从环境层面、制度层面、系统层面做好长期性、战略性的培养规划和方案,有计划地将这两项胜任力要求体现在具体的工作项目和目标上,确保用3~5年的时间化“量”的积累为“质”的改变。因此,尽管这两项胜任力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实质改观,但现阶段而言,企业能否以战略眼光和投入去补齐短板,是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本发挥组织能力“分水岭”的关键。中层管理者沟通反馈能力不及基层管理者?由于中层管理者更需具备大局观并从战略高度理解、沟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意图,因此对其战略执行维度、沟通反馈维度及团队协作维度的能力素质要求要高于企业基层管理者,也就是说,沟通反馈维度是中层管理者的核心胜任力。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层管理者在做好上下级沟通,确保工作信息的双向流动方面,得分反而不及基层管理者(图5)。图5:中基层管理者测评结果对比和去年的结果一致,中层管理者的胜任力表现总体优于基层管理者;仅在沟通反馈这一项维度项上弱于基层管理者。如何让中层管理者更愿意和更善于沟通?首先,企业层面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作为承接高层战略的第一执行层,中层管理者能否确保顺畅地上传下达和及时、有效地调配资源,将直接影响到其“下游”的基层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工作流畅度和执行效率。另外,这种由于中层管理者的沟通失效、或者对下级创新想法的支持不足而造成的组织效率损耗很难被觉察,造成的潜在损失也更难以计量评估。在重视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投入资源和人力,通过多层次的培训普及,对中层管理者做好沟通反馈层面的持续教育;同时在团队管理和部门协作的各个层面将中层管理者的沟通反馈工作具体化到定期和即时的会议讨论、绩效面谈、管理反馈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借由制度的推动强化中层管理者对沟通反馈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自发行为,从而改善沟通反馈的顺畅程度和激励效果。不同的企业背景中基层胜任力有多大的差异?从本次调查中,也可以看到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胜任力素质评估。在中基层管理者九大维度胜任力总体统计数据中,从行业表现看,娱乐/传播/文化行业、制药/医疗/卫生服务/健康行业和农林牧渔行业排名前三(见图6);从企业性质角度看,合资企业、国有企业表现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见图7);从人员规模看,500-1000名员工规模的企业和超过5万名员工的企业分列一二位,比之最后一位的少于500名员工企业,500名员工规模的企业成了中基层管理者胜任力表现的“分水岭”(见图8)。图6:各行业的九维度测评结果客观来说,不同行业、性质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战略、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和资源能力等的不同,对内部中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期待和要求也有所差异。所以基于对企业因所处的行业、性质、规模的区分而产生的中基层管理者胜任力排名的差距,要具体分析究竟是因为不同的企业特征导致的对中基层胜任力要求的标准不同,还是实质性的能力有别。企业需要进一步展开调查研究,找准自身定位,对照同行同类企业的表现,锚定重点、弥补差距,找到提升中基层管理者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图7:各企业性质的九维度测评结果中国企业正在逐步走入随危机而来的战略机遇期。在这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攻坚”时刻,企业必须看清趋势、选择好战略大方向。但任何战略目标的推动和落实,都需要自下而上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探索来形成最终的发力点。所以,真正起到“分水岭”作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力、精益营运力、市场开拓力、未来成长力等,往往还是来自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职能完备、运作稳健、机体健康的中坚力量——中基层管理者,他们的不断成长和有力执行,是积极应对变革、打造长青基业的有力保障。图8:各企业规模的九维度测评结果值得欣慰的是,本次调查显示,中基层管理者普遍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并具有善于把经验教训当作学习成长机会的优势特征,这给了他们在“危”中积蓄实力,在“机”中发力进取的有利储备,相信他们在不断修炼“内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提升的领域,尤其当直面该领域的外部挑战时,会催生出更多的学习动力,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达成“心”“力”共济的目标,在时代的浪潮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撰文| 陈少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联合主任 季丽婷 中欧商业在线高级商业学习研究员雷 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助理
详细了解国有企业发展运营情况王晓军主持召开全县国有投融资企业调研座谈会议6月12日,县委书记王晓军带队对县属国有企业管理运营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精准用力、破解难题,推动国有投融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赵锋、王宁香、范军及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工业园区、水务局、供销社等单位主要负责人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县成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林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欣工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5家国有投融资企业,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县属国有企业发展运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王晓军主持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引洮、成投、农发、林投、成欣5家国有投融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依次作了汇报发言,分管联系领导赵锋、王宁香、范军围绕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促进企业提质发展讲了具体意见。王晓军强调,国有投融资企业要在理清职责中明定位,切实增强发展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好连接资本市场、整合配置资源的优势,作全县决策部署的践行者,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县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持续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更好地服务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拼搏竞进中拓市场,增强市场拼搏和竞争意识,勤思善谋、勇于探索,解放思想、优化理念,大胆创新、开拓奋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勇立潮头、展现身手、做大做强,持续提升企业发展层次水平。要在深化改革中强根基,切实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健全完善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运行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着力在市场延伸拓展、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产出管控等方面创经验、想办法,探索走出一条企业规范提升、高效运行、发展壮大的静宁路径。要在创新方式中增活力,着力拓宽融资渠道,提升投资精准度,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切实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在齐抓共管中强保障,勤指导、多协调、解难题、促发展,在经营发展上鼎力支持,在风险防控上加强监管,在企业党建上强化引领,积极协调服务企业建设运营。调研组成员及工信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工商联、引洮公司、成投公司、农发公司、林投公司、成欣公司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市场调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怎么运用调研结果,主要以下5个方面发挥作用:1、避免营销决策“踩坑”通过了解分析提供市场信息,可以避免企业在制订营销策略时发生错误,或帮助营销决策者了解当前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活动的得失,以作适当建议。只有实际了解市场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企业经营发展策略。在企业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决策时,如进行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通常要了解的情况和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本企业产品在什么市场上销售较好,有发展潜力;在哪个具体的市场上预期可销售数量是多少;如何才能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如何掌握产品的销售价格;如何制定产品价格,才能保证在销售和利润两方面都能上去;怎样组织产品推销,销售费用又将是多少;……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具体的市场调查,才可以得到具体的答复,而且只有通过市场调查得来的具体答案才能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否则,就会形成盲目的和脱离实际的决策,而盲目则往往意味着失败和损失。2、把握市场变化“风向”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可以了解市场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潜在购买动机和需求,有助于营销者识别最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发展新契机市场竞争的发展变化日益激烈化,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促使市场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在产品、价格、分销、广告、推销等市场因素和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条件等市场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只有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及时地了解各种市场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对市场因素,如价格、产品结构、广告等的调整,去应付市场竞争。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及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并适时适当地采取应变措施,是企业能否取胜的关键。3、促进企业经营“纠偏”优质的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了解当前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经验,为改进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技术的进步自然会在商品市场上以产品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市场调查,可以得到有助于我们及时地了解市场经济动态和科技信息的资料信息,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情报和技术生产情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吸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技术,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4、为品牌宣传“助阵”市场调研作为促进市场与企业“共谐”的重要手段,为企业市场地位和产品宣传等提供信息和支持市场宣传推广需要了解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机制,以寻找合适的宣传推广载体和方式以及详细的营销计划,这也需要市场调研来解决,特别是高速变化的环境下,过去的经验只能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更需要实时的信息更新来保证宣传推广的到位。通常在市场宣传推广的还需要引用强力机构的市场信息支持,比如在消费者认同度、品牌知名度、满意度、市场份额等各方面提供企业的优势信息以满足进一步的需要。5、提升市场趋向“预测”通过市场调查所获得的资料,除了可供了解市场的情况之外,还可以对市场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可以提前对企业的应变作出计划和安排,充分地利用市场的变化,从中谋求企业的利益。基于上述几方面原因,企业增强市场调研能力是市场、产品、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随着体验管理的概念越来越普及,提升市场调研能力将成为企业优化客户体验、赋能运营决策的重要手段(关注倍市得公号,了解更多资讯)。
为总结“十三五”时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经验,梳理存在问题,为“十四五”期间人才工作谏言献策,省工信厅会同省政府社会机构课题于近日我市开展人才课题调研工作。市内部分重点企业,临渭区、高新区、经开区负责企业人才工作的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参会人员畅所欲言,为全省“十四五”期间开展人才工作提供了大量意见建议,省调研组对我市近年来在开展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总结“十三五”期间的经验,认真筹划“十四五”期间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为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来源:渭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宜昌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赟鸿带领市妇联5名县级领导深入5家市妇联“双千”联系服务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迫切需求,积极回应企业关切问题,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走访交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走访宜昌工贸家电商贸有限公司走访湖北兴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走访宜昌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走访宜昌市车的技术有限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根据“双千”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宜昌市妇联联系宜昌交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宜昌工贸家电商贸有限公司、湖北兴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宜昌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宜昌市车的技术有限公司5家企业,今年年初调整分工,成立市妇联“双千”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赟鸿担任组长,市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丁晓艳,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程智,市妇联四级调研员贺必芹,市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周玲为成员,办公室、权益部、组宣部、发展部、家儿部为责任部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发展部,每个领导小组成员和1个责任部室联系一家企业,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针对宜昌交运国旅和工贸家电公司提出的政策扶持、交通管制等问题,市妇联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寻求解决方法,并将沟通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下一步,市妇联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对接,对企业反映情况认真梳理汇总,及时向“双千”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和企业一起共同为推进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END — 宜昌妇女 加强妇女宣传思想教育、开展妇女儿童公益服务宣传 8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来源:宜昌妇女】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来源:工商管理学者之家1-THE FIRST-管理研究是要解决企业的问题管理研究为何而来?应是从应对企业问题中来,为着发现企业的问题,为着解决企业问题而产生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这个问题就是最初管理的起因。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投资研究、组织研究、创新研究等这些都应运而生,所以管理研究始终是为着解决企业问题的。我国的企业管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管理总体上比较粗放,生产水平也很落后。在整个八十年代,我们的企业处于管理的学习阶段,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日本的管理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现场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到九十年代,我们开始引入MBA教育,我国企业管理研究有了一定发展;伴随着国企的改革、民企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壮大,这一段的管理研究更多转向对企业制度的探讨。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面对的主要是互联网、新技术革命、企业“走出去”、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由此,这一段的管理研究紧紧围绕着企业创新、国际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展开。最近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和全球爆发后,对企业产生了巨大压力和影响,管理学界又围绕如何应对疫情为企业献计献策。所以我想,企业的管理研究是个实践产物,它来源于企业,是为着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而开展的。对于企业管理研究者来讲,我们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变化和企业的问题,针对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这些方法升华为管理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企业的工作。我在企业工作了40年,其实大多是做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管理理论和知识给了我很大帮助,同时我自己也从一个管理的实践者变成了管理的研究者。我觉得随着企业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变化,需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管理研究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管理研究确实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和促进企业的发展。2-THE SECOND-管理研究服务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研究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问题,指导企业经营发展,它的成果应该应用于企业,它的服务对象应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因而,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著书立说,为什么、为了谁这个目标不能缺失。如果我们写的东西让做企业的人看不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肯定是管理研究的失败。过去这些年,一些知名企业家批评现在的管理教育不解决问题,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我认为这些批评并不是对管理研究和教育的批评,而是对脱离企业实际和对象、束之高阁的管理研究和教育的批评。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界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需要高水平、有针对性的管理指导,应该说这对做管理研究的学者们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研究企业这些新问题和新变化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难度越来越高。过去我们研究出一项成果或许能用好多年,但现在可能很快就不适用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管理研究的学者要贴近企业、贴近企业家,要与时俱进。我们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反馈企业、指导企业,征得企业家的认同。企业管理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判定管理研究成果的好坏也只有放回企业,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管理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性,我想这是研究的特征。但这些理论要让有学习能力的企业家看得懂,也就是说研究成果要达到能让大家茅塞顿开和喜闻乐见的效果。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研究上的思维重点有所不同,东方人比较喜欢定性,而西方人比较喜欢定量;东方人比较重视结论,而西方人喜欢过程求证。这可能是深层次的文化偏好,大家各有所长,所以东西方研究方法也应互相借鉴和融合。企业管理研究要借助数学进行逻辑验证和概括,但又要直白地把原理和结论写清楚,这样会更方便让企业人士看清楚。现在企业里的管理层大多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应该说普通的数学原理大家是看得懂的,但如果过度使用数学会让大家望而生畏失去读者,那再好的理论也没有用。2009年,我在水泥行业大规模推进联合重组,引起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重视。资深教授鲍沃先生带了几个学生,深入到我正在整合的南方水泥调研几个月时间,写出了一个案例。他们把案例拿给我看,我看后大吃一惊。整个案例写得极其简单直白,写了整合水泥的起因、整合的方法和效果,让人一目了然,通篇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也没有数字曲线和表格。去年,也就是十年之后,我还专程去哈佛商学院就这个案例进行了演讲。这几年,我带领中国建材做的水泥重组和三精管理,也两次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成果的写法也比较简单,就是把起因、目的、措施、效果、案例、结论这些说清楚,让大家能看明白、看进去。3-THE THIRD-知行合一的管理研究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主张企业管理应知行合一,并且认为首先是行不是知,他这句话表明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实践性特点。纵观德鲁克的管理书籍,里边布满了他对企业案例的研究;其实我了解美国一些大企业管理特点大部分来源于读德鲁克的书,德鲁克的书籍中也鲜有数学公式和曲线。和德鲁克先生一样,陈春花老师也注重实践,投身于华为、新希望、云南白药等进行实战性研究,所以陈春花老师写的书有广泛的企业读者。这次抗“疫”过程中,不少企业研究学者为企业出招应对困难,获得了企业界的一致好评。企业管理研究和一些纯理论研究不同,它必须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必须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经常拿医学院和商学院进行比较。在医学院大部分教授都去临床,因为只有具备临床经验才能真正更好地进行教学。医学的研究建立在解剖等办法上,就是那种追根溯源的做法。医疗上还有个办法很值得企业学习,就是会诊制度,大家针对病人的病情和医疗方案共同研究,以减少失误。医学界的临床和会诊模式很值得我们企业管理界学习,医学最终是为了治病救人,而管理说到底是为了做好企业。当然讲这些,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位做管理研究的学者人人都去搞一家企业,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是希望我们做管理研究的人员要深入企业,更多获得企业一手资料,为企业提供服务,这应是我们做管理研究的思想基础。我对商学院的教学也赞成在录取和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毕竟商学院的教育是实践性和继续性教育。我也赞成在商学院里增加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实践教授,形成“教授+教练”的教师结构,企业家的进入也会促进管理研究的实践化。虽然我讲了很多管理实践的意义,但我还是十分赞成加强管理理论的研究。而且,在从事管理的过程中,我也十分受益于管理理论的学习。同时我也主张更多的企业家来学习管理理论,我认为只凭经验不学习管理做不好企业,反之亦然。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企业管理毕竟是以研究企业为对象的,工业革命后管理热潮产生于英国,20世纪上半叶美国独领风骚,而后日本跟上,现在应是讲中国企业故事的时代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理论是和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分不开的。现在我国经济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而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尤其随着互联网、5G、AI等一批新经济企业的快速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了。以前袁宝华老先生提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身一家”的这一主张,今天具备实现的条件了。作者简介宋志平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双料会长”。在40年传奇企业历程中,他从技术员到央企掌门人,数次将身陷绝境的困难企业改造成全球领军者,先后推动8家央企重组,整合上千家民营企业,成功带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他常年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国企改革创新,出版十多部专著,为业界贡献大量成功企业思想和经验,被誉为中国“企业思想家”。 本文亦在今日头条、大鱼号、搜狐号、一点号、趣头条、、微博、企鹅号、快传等平台同步更新。END编辑|思洋 校对|坚果 视觉|牛小伟使用须知:文章已获得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4月15日,市民政局局长王中率队调研民福管理有限公司(原淮南市民政局局属福利企业留守处),市民政局副局长袁先进、二级调研员管玉生及有关科室负责同志参加调研。王中现场查看了民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沿街铺面、环境卫生、办公设施、房屋建筑、积水清理等情况,听取了公司负责人相关情况汇报,研究了保险交纳、商铺管理、安全生产等事宜。王中强调,民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转企改制和各项工作中付出了大量劳动,取得了很大成效,要以公司改制成功为契机,提出切实可行的整体方案,推进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答卷人,确保和谐稳定。二是紧抓管理工作不放松,区分类别,统筹解决,确保安全生产。三是要谋划公司长远发展,拓宽思路,集思广益,更多地为困难职工谋福利。(养老服务科 陈善民)【来源:养老服务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宜昌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赟鸿带领市妇联5名县级领导深入5家市妇联“双千”联系服务企业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迫切需求,积极回应企业关切问题,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走访交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走访宜昌工贸家电商贸有限公司走访湖北兴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走访宜昌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走访宜昌市车的技术有限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根据“双千”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宜昌市妇联联系宜昌交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宜昌工贸家电商贸有限公司、湖北兴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宜昌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宜昌市车的技术有限公司5家企业,今年年初调整分工,成立市妇联“双千”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赟鸿担任组长,市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丁晓艳,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程智,市妇联四级调研员贺必芹,市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周玲为成员,办公室、权益部、组宣部、发展部、家儿部为责任部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发展部,每个领导小组成员和1个责任部室联系一家企业,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针对宜昌交运国旅和工贸家电公司提出的政策扶持、交通管制等问题,市妇联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寻求解决方法,并将沟通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下一步,市妇联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对接,对企业反映情况认真梳理汇总,及时向“双千”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和企业一起共同为推进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END — 宜昌妇女 加强妇女宣传思想教育、开展妇女儿童公益服务宣传 8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来源:宜昌妇女】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