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认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暨深圳市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院、广东省企业风险管理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2018年度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中的风险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来窥探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主要风险,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形势对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挖掘,以期为企业开展风险防控提供参考。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沪深交易所共有360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年度报告。剔除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因素,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共披露了战略、市场、运营、财务、法律合规5大类58小类17000多条风险信息。按照58类风险在上市公司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发现,2019年度,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别是宏观经济风险、中美贸易战风险、投资风险、竞争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安全环保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合规风险。图12019年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风险一:宏观经济风险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阵痛,短期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国际经济自金融危机之后一直难以恢复,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日益复杂,贸易摩擦、保护主义不断加剧,都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宏观经济形势2017年度,世界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势头,然而2018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复苏势头被中断。原因在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占全球经济总量约40%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除美之外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复苏、进出口规模、经济增速、经济信心均受贸易战阴霾影响;美联储强势加息,全球汇率波动加剧,引发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201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继续走弱。其中,美国一季度GDP虽大超预期,但结构不佳,主要依靠存货和净出口拉动增长,消费已现疲软态势,而存货和净出口这两个因素也难以维持。研究机构分析,近期多个经济指标显示出美国经济已现高位回落态势,下半年会进入下行通道。欧洲经济在短期内还将延续疲软态势,但总体下行空间有限,日本与英国的经济前景亦存在明显压力。IMF也于近期相继下调了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此外,全球经济贸易摩擦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英国脱欧进程、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等三个因素将是国际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宏观经济形势2018年中国经济外部受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影响,内部存在金融降杠杆、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等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速持续放缓。一季度受“六稳”政策、基建发力节奏前移等因素影响,我国GDP保持在6.4%,好于市场预期;进入二季度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经济减速、政策有所收紧和市场预期改变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景气度回落,下行压力增大,预计二季度GDP在6.2%左右。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认为,2019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仍然充满变数、中美互加关税的实质性影响将持续显现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升级,以及全球经济减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都为中国经济增添了不确定性。国内来看,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和动能转换仍然是我国长期坚定不移坚持的大方向,客观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由于我国政府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工具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冲击,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宏观经济有望在三季度企稳,预计全年GDP增长6.4%左右。风险二:中美贸易战风险自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发起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先后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其中重点领域包括通信技术、航空、机械等),以及对中国进口的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今年5月初,特朗普政府又宣布将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清单的关税税率由10%上调至25%,后期是否还将出台3000亿美元清单具有不确定性。此外,中美贸易摩擦也已经开始向其他方面发展,如美国对华为的技术封锁、美国干涉台湾问题、中美汇率战等。长期来看,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抑制意图明显,中美贸易战未来仍将充满变数,并给我国企业带来如下风险:出口下降风险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影响逐步显现,未来我国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出口压力。近年来中美贸易差额持续扩大,统计显示,2018年,中美两国贸易顺差为2.14万亿,占中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的92%。在此情形下,对于出口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中美贸易战的发生及持续升级将会使企业承受高额的关税压力,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出口业务面临较大阻力。宏观经济冲击风险作为中国最大贸易顺差国,中美贸易战将对我国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冲击。随着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关税的大幅上调,中国企业对外出口将会降低,加上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短期内企业必将转向国内市场,由此可能会造成国内相关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风险交织期,此举必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压力。此外,由于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显著地位,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必将对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汇率波动风险贸易战的持续升温也可能会波及货币市场。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深化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达到了10%左右,波动幅度巨大。随着2019年5月中美贸易战再掀波澜,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周之内贬值超过千点,且是在美元指数走弱的情况下大幅贬值。未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变数不定,人民币汇率可能仍会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三:投资风险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投资风险集中表现在并购重组整合协同、PPP业务模式运作、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风险等方面。并购重组整合协同风险目前投资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业务扩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衡量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最大难题往往是能否实现与被并购企业的有效整合。根据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咨询公司的调查结论,国外并购失败的比例达六成以上,而国内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仅仅三成左右。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并购整合不到位,团队不能形成合力,经营理念和思路不一致,业务不能协同运作,文化存在冲突等。从商誉减值来看,2018年度,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中,24.30%的公司计提了不同程度的商誉减值损失,各公司商誉减值损失占资产减值损失的平均比例为40.83%,占非流动资产的平均比例为13.32%。事实上,由于并购交易是一项非常繁杂、涉及面广的工作,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做好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和方案规划设计等工作,往往就会出现纰漏,甚至直接影响并购整合效果。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合理把握整合的尺度,过犹不及,反之亦然。此外,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并购项目成功的不确定性可能随时出现,因此,企业并购整合计划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PPP业务模式运作风险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PPP市场,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PPP方面的政策法规。但总体而言,我国PPP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新生事物,且由于项目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公益性强等特点,使得该类项目运行存在较大风险,包括政府决策和审批延误风险、政府信用风险、政策法规变更风险、公众反对风险、融资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市场风险、不可抗力风险、腐败风险、配套设施提供风险等等。实践中有许多项目遇到了较大问题甚至失败。因此,企业在进行PPP项目投资运营时,一定要做好项目甄选、合作伙伴选择,以及项目融资、采购、建设、运营、合规等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识别和防控,确保项目风险可控在控,项目预期目标得到最佳实现。“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风险值得关注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不利环境下,“一带一路”的推行无疑为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提供了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政治体制、宗教文化、经济基础和基建条件差异较大,市场、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不健全、不对称、不透明,部分重要区域如中东、非洲等国家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再加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复杂以及部分沿线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对欧美国家的高度依赖等,都使得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海外投资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同时,海外投资项目本身的大规模、长周期、高资金等特征也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因此,对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来说,海外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意义重大,必须从组织及职责权限、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审议决策、法律合规审查、技术手段、制度流程、过程管控、监督评价、违规追责等多个方面加大投入,聚焦重要业务环节和关键风险要素,确保重大重要风险无一遗漏,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在不发生颠覆性风险的前提下促使项目实现最佳收益。此外,企业还应当关注大规模投资并购带来的业务扩张风险,妥善应对快速扩张所带来大规模、多元化集团化管控能力的挑战,避免因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与发展速度不匹配而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风险四:竞争风险竞争风险重点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装服饰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零售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低端、低质量产品和服务供过于求。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普遍存在着大而不强、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偏低的现象,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低端位置,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部分行业甚至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中高端、优质产品和服务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但目前国内企业的产品供给还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如此前轰动全球的中兴通讯因遭美商务部封杀制裁,运行几乎陷入停滞,而中兴之所以会被美国“扼住喉咙”,正是因为其约占营收60%的电信设备关键组件和芯片,以及约占营收30%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关键零部件均主要依赖美国供应商。行业下行,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受国家优惠政策退出及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景气度下降,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如受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及中美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汽车行业增长陷入停滞。2018年下半年以来汽车市场销量下滑,竞争加剧,各厂商纷纷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降价促销手段以减轻库存压力,全年销量较2017年同比下滑2.8%。国家对重点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吸引竞争者不断加入。近年来,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国家针对智能制造、互联网及软件技术、集成电路、光伏、风电、水务和环境治理等重点及战略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或利好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纷纷投身其中。如截止2018年底,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3.78万家,较上年增加2881家,增幅8.26%。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等的不断推进,相关行业门槛降低,市场化程度日趋提高,不但面临行业现有企业竞争加剧的压力,还要面对有品牌、有实力、有技术的外来企业的入侵威胁。以电力体制改革为例,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化力量逐步显现,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逐年攀升。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全国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达3600家左右。而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也使得原有电网企业积极谋划转型,发掘新的效益增长点,构建新的盈利模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传统的运营模式带来较大冲击,而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以及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等,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如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零售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业态快速增长,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绿色零售、无人零售等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传统零售、电子商务在科技、供应链等领域相互渗透、融合,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风险五:价格风险价格风险主要集中在能源业、农牧业、制造业等行业,具体表现在原辅材料价格波动和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两个方面。原辅材料价格波动受宏观经济环境、政治局势、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需变化、自然环境、人工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宗原辅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价格走势难以预测。部分原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如钢材生产所需的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原辅材料2018年以来价格出现较大上涨幅度。铁矿石方面,由于受矿难、火灾和热带气旋等意外事件影响,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Vale)、力拓(RioTinto)和必和必拓(BHPGroup)纷纷下调今年的铁矿石产量,导致全球铁矿石供给紧俏,从而不断推升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短期内涨势难变。煤炭方面,2018年,受煤炭需求旺盛、环保限产、安全检查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整体高位震荡。从中长期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行业整合和环保压力将使得煤炭产能规模不断收缩,供需两侧将不断匹配,预计煤价总体仍将维持在中高位水平。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受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往往会面临客户直接压价、竞争对手价格竞争甚至恶意的“价格战”,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盈利能力降低。如在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2019年,国内光通信行业市场形势极其严峻,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最新中国移动普缆集采结果显示,在“最低价满分”且减少入围厂商数量的规则下,光纤价格腰斩近一半。由此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水平进一步被拉低。同时,电价、药品价格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和调控,价格不断下调,且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竞争逐步放开,企业所面临的价格压力也比较大。风险六: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航空运输业等,该类行业往往涉及境外业务活动。2018年,在国内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战、美元指数升值、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等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先涨后跌,呈现巨大的双向波动特征。从2018年年初至4月初,国内经济开局良好、美元继续走弱,市场情绪较为乐观,人民币汇率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升值趋势;但4月过后,随着经济下行压力重现、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升级,人民币汇率转为下跌;6月15日,美方公布了第一批中国进口商品加税清单,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等致使人民币汇率加速下跌;2019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战谈判结果出现多次反复,预期不容乐观,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受其影响出现反复波动。以中美贸易摩擦为节点,人民币汇率呈现出了巨大的双向波动特征,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进出口业务、国际采购、国际结算、境外投融资、会计报表编制等方面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不断加大,汇率风险不容忽视。随着中美贸易战进入实质阶段,研究机构普遍预测,2019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在走势上将继续跟随美元指数反向波动,人民币汇率仍有阶段性贬值的压力。在此情况下,要特别关注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特别是有境外业务的公司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如进口企业应当提前做好对相关原材料、商品等价格的控制管理,做好成本管控;出口企业也应当注意预防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准备。风险七:安全环保风险安全环保风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源业、运输业等行业,具体表现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安全生产风险受行业特点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安全生产一直是采掘、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烟花爆竹、运输等相关行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也是国家重点监管领域。据国家应急管理部通报,从数据来看,2018年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安全生产还处在脆弱期、爬坡期和过坎期,事故还处于易发多发阶段,安全管理不能放松。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安全发展理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一些地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注重数量发展而缺乏安全底线、红线;二是风险隐患点多面广,安全基础不牢;三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往往为了抢产量、降成本牺牲了安全投入、安全设施;四是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可见,多数安全生产事故还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造成的,虽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企业安全生产造成了较大威胁,但如果企业自身安全基础牢固、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就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早预防,将安全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在最小程度内。环境保护风险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对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的要求日趋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刚性约束力越来越强,对企业前期、基建、生产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情况以及有关决议落实情况的报告》,2018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罚款152.8亿元,同比增长32%,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2014年的4.8倍。2019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我国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加强污染源治理,促进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要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坚持源头治理,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同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健全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可以预见,今年环境问题仍然会是国家的重点监查对象,我国企业仍将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风险八: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短缺、人才竞争压力大、人才流失严重、人力成本不断提升。从行业分布来看,医疗、互联网、软件、专业技术服务等技术门槛较高、行业发展迅速的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最为明显。人才结构及高精尖人才短缺风险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运营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人才素质技能、人才管理模式等提出了更高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已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以自主创新的技术带动质量效益提高,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应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依赖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的复杂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建立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人才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才流动风险受人才竞争、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新兴行业吸引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才在各行业和岗位之间的流动日益普遍。BOSS直聘研究院《开源时代:2019人才资本趋势报告》调查显示,2018年有跳槽经历的人才总量较2017年增加了32.3%,其中,技术类岗位流动密度明显更高。全球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的2018中国职场人跳槽趋势洞察和《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也显示,中国职场人跳槽周期逐年缩短,跨行业及地域流动趋势明显。互联网、房地产、汽车成为人才净流入比最高的三大行业,而电信、信息技术与服务及石油能源等行业则正在面临显著的人才流失问题。越发频繁的人才流动一方面体现了越发活跃和开放的职场特征,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招聘和留住人才带来新的挑战——人才留存难度增大、招聘工作量激增等。人才成本上升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货膨胀、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源成本普遍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发展比较快的新兴行业及面临升级转型的行业,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统计显示,2018年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工资薪酬占管理费用的比重较2017年分别上涨49%、47%、33%、15%、10%。中国银行2019年“1120工程”调研数据也显示,当前人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高达82.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人力成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正在不断加深。企业普遍反映受社保严格缴纳等因素影响,减费降税的利好影响几乎全部消失,人力成本剧增成为经营成本高昂的最主要因素。风险九: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风险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行业。从应收账款比例来看,2018年度,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1年以内应收账款比例平均值为60%,制造行业为8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74%。从应收账款周转情况来看,2018年度,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为4,约54%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3,68%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平均值。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约53%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3,68%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平均值;通用设备制造业约58%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3,64%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平均值;专用设备制造业约59%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3,66%的行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平均值。总体来看,应收账款风险普遍发生在生产制造类企业以及交付周期长、分阶段实施的房屋、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或装饰装修工程、重大设备安装工程以及软件开发等类型业务中,具有较强的行业或业务特殊性。实质上,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减少库存成本等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应收账款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方面,会大量挤占企业流动资金,给企业现金流造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政策等因素以及客户经营和信用状况变化的影响,给企业造成坏账损失。如何平衡好上述两个矛盾对立的问题、充分发挥好应收账款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企业要切实提高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确保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防控,提高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风险十:合规风险合规风险压力较大的行业有医药、房地产、电力、石油和天然气、汽车、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等。近年来,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针对上述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法规,使得行业企业面临的合规和经营压力日益加大。医药行业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各种医药改革政策措施频出,公立医院改革、两票制、医保支付方式、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模式、招标降价、一致性评价、药品审评制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GMP飞行检查、工艺核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以及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等改革政策措施纷纷落地执行,都将深刻影响医药产业的各个领域,对药品经营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未来,加强药品质量控制及药品控费将成为国家医药改革的常态。这些都将给医药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房地产行业2019年,国家关于房地产仍然坚持“以稳为主,一城一策”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继续坚持住房居住属性、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各地结合市场运行现状,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一城一策,防止楼市大起大落。总体来说,未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趋向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和调控的市场化,同时,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上将具有更多自主权,区域调控政策差异化。这对于对房地产企业风险控制、把握市场的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行业电力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性产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能源开发政策等影响,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等政策的出台,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节能环保、智能化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向深层次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电价传导机制、电价政策落实、电能替代等措施不断落地见效,电力市场商业模式将发生彻底改变,电力企业的发电量模式、电价模式、收益机制和盈利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此外,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提出强制配额要求,从而对企业加快电源结构的调整步伐提出挑战。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随着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并不断落实。根据国家《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将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同时,随着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步伐加快,气源渠道更加多样,价格调整更加频繁,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经营难度加大,受销售价格调整滞后影响,利润空间会一定程度降低。汽车行业自2016年开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实行逐步退坡措施。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继续退坡超过50%,并取消“地补”,改为补贴充电基础设施。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6月26日新的补贴政策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可能对企业新能源汽车配件业务带来一定的政策风险。此外,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加剧,交通出行状况不断恶化,能源消耗加大等问题逐步凸显,国家对于汽车消费的产业政策调整明显,未来势必将不断加强对汽车产品尾气排放的要求。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十三五”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密集出台了“三个一批”、煤电建设风险预警、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专项监管、取消一批以及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等一系列调控煤电发展速度的政策“组合拳”。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16部委联合发文要求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明确提出从严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规模、加快机组改造提升等一系列要求。2018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化解煤电过剩产能。2019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调结构、优布局”。预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煤电产业将持续处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改造存量、严控新增装机”状态,这将对企业投资开发新项目产生一定限制,对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布单位: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院广东省企业风险管理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辑 上官梦露)
来源:期货日报作者:张田苗 风险管理公司试点业务中,期现业务是最直接服务实体客户的方式,它不仅是风险管理公司与产业客户建立相互认知的最便捷路径,也是将风险管理公司其他衍生品业务引入现货市场的基础业务。近几年期现业务中基差、含权贸易等模式的推广,为大量缺乏专业期货团队的产业企业提供了间接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机会,加速了实体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改变着现货市场传统的贸易模式。但随着市场宏观环境变化加快,监管、合规要求持续收严,期现业务发展空间和业务利润持续被压缩,风险管理公司面临不小的挑战。 逆风破浪,增强头寸精细管理今年疫情造成的极端市场环境使很多行业风险进一步暴露。作为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风险管理公司一直都致力于更好地发挥期货衍生品功能,将期货市场的“新鲜血液”输入实体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永安资本总经理刘胜喜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今年风险管理公司不仅保持期现业务规模继续扩大,还加强了与场外衍生品业务服务的结合程度,在贸易商厂库运营模式上实现多项创新,助力各地产业企业在疫情压力下实现降低成本、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助力企业平稳经营。其中,含权贸易、长约锁价等新模式发展迅猛,更好地满足了实体企业更精细化、更长期的风险管理需求。上期资本相关业务负责人也表示,从近两年行业情况来看,现货业务中含权贸易占比一直保持增长。据他介绍,现货贸易中嵌入期权等衍生工具,可以将期权以及期权组合转换成现货定价方式,并在现货购销合同中予以体现。通过这些方式,很多轮胎厂、橡胶贸易商等都已经在现货贸易中直接享受到期权工具管理价格风险的便利,压榨厂和饲料、养殖行业主体对这类创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专业化和机构化,无风险套利机会越来越少,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有限。叠加疫情影响,今年市场形势不确定性加强,现货流动速率放缓,期现回归周期拉长,套利机会进一步减少。行业公司普遍反映,今年期现业务难度明显增加,对行业公司在衍生品的应用、模式创新、渠道拓展、资金融通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行业中以期现业务为主且业务规模较大的公司受到影响更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内部考核,越来越多以期现业务为主的公司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平衡规模和效益,在业务上“做减法”,增强对头寸的精细化管理。上海一家期现业务占比较高的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年初商品市场大跌,流动性极差,公司一度面临巨大的上下游客户违约及追保压力,且今年交易所规则变动也相对频繁,虽然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下半年有所减弱,但业务情况相比去年同期依然有明显差距。“除了追保压力,停工停产、国外订单取消等因素也造成客户信用风险较为集中。”永安资本相关业务负责人补充说。“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风险管理公司保持服务实体企业不间断,成本更高。业务量越大,利润率反而更低甚至造成亏损。”行业中前几年一直期现业务规模排名前列的一家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公司业务利润同比会下降30%以上。也有行业公司期现业务发展在今年的严苛环境下依然大幅提升,例如银河德睿、兴证风险管理等几家公司,期现业务利润实现多倍增长。有行业人士认为,能够实现利润较大增长,一方面是业务基数和主要业务品种资源差异,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公司前期布局扎实、准备充分密切相关。如果公司品种相对全面、分散,各项业务之间结合度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波动性风险。“期现业务没有暴利,靠的是稳定风控基础上实现量的积累。现阶段,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的优势及提升期现业务利润的关键则在于研究能力的积淀。”在兴证风险管理执行总经理孙俊伟看来,研究是所有交易策略的驱动力,做好研究是实现期现业务利润的“加分项”。在今年市场价差波动大的情况下,练好内功才能准确判断并捕捉到市场机会。同时,合理风控是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开展的基础,做好风控才能避免业务发展和业务利润“被减分”。孙俊伟介绍,实际上,控制风险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实现稳定、持久的盈利,毕竟一旦遭遇风险事件,小则使前期努力付诸东流,大则导致公司“元气大伤”。所以,风控与研究结合,业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总体来看,就风险管理公司当前业务体量与实体经济体量相比而言,未来行业服务实体的空间依然很大。上期资本总经理朱君表示:“例如,中国最大行业之一的电力行业中,还有很多企业仍是风险裸露状态,从上游的煤炭集团到下游的发电厂,风险管理业务还只是刚刚开始介入。”优势受限,行业机制亟待改变现阶段,作为期货公司的子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的风控体系与母公司一脉相承。刘胜喜介绍,在“五位一体”穿透式监管下,风险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开展等各方面同样接受严格且透明的监管。与生产厂家、贸易商相比,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更完备,风险控制理念也更完善,具备更好的信用背书和资信条件。但近两三年中,行业监管、内部合规持续大幅收紧,对行业整体发展也造成不小的影响。有行业人士向期货日报记者坦言,目前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证监会与中期协也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地推动市场稳健发展的监管方式,监管的不确定性加上近两年经济环境变化较快,行业公司内部风控受到很大外部压力,相关成本堆积。凡事过犹不及,风控本是为业务服务,而目前过度的风控和限制则开始“拖累”行业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及期现业务主体,风险管理业务优势在于创新快、力度到位、定位精准。而目前监管对风险管理公司业务重限制、管理,对创新和尝试缺乏相应的鼓励和包容。“与业务相似的期现公司和贸易公司相比,风险管理公司行业受到的监管、合规要求、流程都更严格和繁琐,相关成本自然也高出许多。”有风险管理公司后台人员告诉记者,仅每日业务数据统计、统一风险计算报送等合规工作量就让不少业者十分头大。“现阶段,风险管理公司行业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内部考核、薪酬机制也相对死板。”有行业人员坦言,目前大部分公司绩效以留存利润为分配基础,但在业务同等盈利率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公司资金成本、合规更高的成本就“吃掉”了相当一部分盈利额。在他看来,期现公司及贸易公司对期现业务相关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相似,且没有强监管要求,可发挥的自由空间大,创新和发展的速度也会较快,薪酬机制也更灵活,公司利润更高,对风险管理公司行业人才的吸引力确实越来越强。其实,风险管理公司作为期货服务实体的创新平台,也天然成为专业人才的孵化器。据刘胜喜介绍,大多生产厂家和贸易商长期习惯长约交易模式,很多企业缺乏培养期货专业人才的环境和能力,而风险管理公司与母公司共享专业人才和研究信息,能够利用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培育稳定的、高成长性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行业人才流失速度已经远远超出行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包括头部公司在内的不少风险管理公司都遭遇了大范围的团队人才流失。且与往年人才大多仍在行业公司之间流动的情况不同,今年不少公司的团队成员被券商、期现公司及贸易商截流。有行业人士认为,风险管理公司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留存生态,专业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将一直影响其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总体而言,风险管理公司的设立对期货公司和期货行业其实仍是新兴业务。受访的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向着风险管理综合服务商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可能会经历发展情况反复的磨合期,希望监管机构能给予风险管理公司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允许其自主摸索发展道路及业务模式,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向行业实现一定的倾斜,促进行业公司健康有序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更多贡献。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不仅需要重视企业的经济风险,企业的风控管理同样不容小觑。风控管理可以将一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拖累得一蹶不振甚至倒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论是新近发生的乐视网债务危机,还是近期多家共享单车创业公司频遭“流产”,都暴露出企业风险管理的缺失。企业如何在运营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并做到未雨绸缪?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先正达中国区法务总监张宇明先生。“作为公司的法务总监,不是简单的常识判断和加减乘除,更不是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只需懂一些法律知识就可以了。”张宇明是先正达中国区的法务总监,主管公司中国区的法律、知识产权、许可、安全和合规事务,是中国区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张宇明先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随后又在美国天普大学深造,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在先正达(中国)任职以前,他曾先后在有方集团、菲亚特、微软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从事法务律师等相关工作,在企业商务运营、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知识产权、法务合规等方面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张宇明先生不仅实战经验丰富,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是著作等身,撰写了《股份制企业实务指南》、《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等多部专业巨著,为学习和研究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人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张宇明说,过去很多人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认知比较狭隘,认为就是“危机公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仅有危机公关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事前、事中、事后的危机管理。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前,企业应当做好风险防范,防患于未然。美国危机管理学院(ICM)有这样一句话:冒烟的危机——企业管理层在危机爆发之前就应该知道了。这句话于作用于张宇明身上再恰当不过,在他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处理过的风控案例不计其数。2008年,时任菲亚特中国区副总裁、总法律顾问的张宇明,作为公司主要谈判代表,参与了菲亚特乘用车与中国的其他汽车企业合作事宜。期间,在与一家车企协商的过程中,他发现双方的合作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方的知识产权也存有潜在的风险。为此,他及时地向公司提出预警,使公司做出了停止合作的决策,为公司避免了巨大的损失;2013年,由于法律环境的变化,先正达一家下属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张宇明深入分析了相关法律要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详细的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建议,并说服公司管理团队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最终,该公司得以存续,避免了公司几千万美元的财产损失。“任凭波浪翻天起,自有中流稳渡舟。”十几年的锤炼和洗礼,早已让张宇明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在企业风险控制方面,他运筹帷幄、沉着应对,防患于未然,为公司的风控管理筑起了一道铁壁铜墙,有力推动了公司的业务发展。(文:曲洪波)
来源:金融界网站作者:陆晨经济的“内循环”应对西方的反全球化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个人、社会、企业和国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领导层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经济 “内循环” 的新理念。 “内循环”源于汽车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 就是让车内的空气在封闭的时候,循环流动,而外循环是把车外的空气流动到车内。而现在,在中国引起热议的经济“内循环”本质上就是把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在这场摧枯拉朽,改变一切的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下,顺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调整为以内部消费为主的新结构,通过引导发展内需来拉动中国的经济,是应对西方逆全球化的弹性战略调整。中国市场之大之广是举世闻名的。因此,深挖消费市场的有效性和潜能,不失为在当前全球的政治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国家之间的不信任,相互猜忌导致的摩擦争端比比皆是的政治经济新环境下的最佳方案。“内循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倒逼作用,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服务、客户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国现有的粗放不重视环境污染和安全的企业思维模式都是一种“质”的改变和提升,对于中国愈演愈烈的表面“流量”文化经济思维是一种必要的纠正,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互联网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无限地夸大其词,就会让整个国民经济的导向发生偏差。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还是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所依赖的,就像华为发展其领先世界的5G技术所揭示的一样,必须是基础科学真刀真枪的研究和投入,不断地创造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词汇是于事无补的。所谓的企业管理的KPI文化来管理科学创新无疑是天方夜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科学创新是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探索过程,是无法用管理确定性较高的KPI体系来管理的。确定性无法驾驭不确定性,这样做也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内循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中国居高不下的房价,如果大众对于房子价值的认识不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不能真正地落实执行。在经济和金融世界中,客观和主观不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非常容易判定,泾渭分明。市场上的“客观”价格就是千千万万投资者的“主观想象”所决定和创造的,就像鲁迅先生的那段著名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态度变得非常重要,态度会主导人的经济和政治行为。经济“内循环”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的改革现代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的“细胞”,众多健康生机勃勃的细胞才能让整个经济机体完善有效地运转。如何在“内循环”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优势和潜能,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健康的产品,更优质放心的服务就成为当前摆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1792年5月17日,24个股票经纪人在美国纽约华尔街68号前的一颗梧桐树下庄严宣誓,并签署了奠定现代资本市场交易机制和建立投资者信任的《梧桐树协议》, 那颗见证了人类金融历史丰碑的梧桐树不幸于1865年6月21日在闪电和雷鸣中被狂风夹着暴雨所击倒,然而以华尔街为先锋和代表的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的大树却已经根深叶茂,不断发展和壮大,结出了累累硕果。现代资本市场建立的基石就是信用和信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非黑天鹅风险的正常市场环境下就是要赢得投资者、消费者、监管者、银行、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信任。如果企业得不到投资者的信任,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昂贵;如果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生产的产品就会滞销,卖不出去导致,资金流转困难,财务流动性危机直至业务危机;如果不能获得监管者的信任,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或者满足监管要求的成本就会大幅增加,严重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造成对于股东回报收益的侵蚀和损害。企业为了获得这些“珍贵无比”的信任,要通过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向监管方和外界披露充分的公司信息,建立清晰完善,相互制衡监督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自上而下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架构和公司的内部的治理架构。所有这一切,都向外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让相关利益方相信公司在按照既定的业务目标,为实现公司和股东的价值和利益而不断努力。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决定了企业必须“察言观色”,及时准确地应对所处商业场景的变化,包括外界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的最新走势等。在大数据主导的新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随着科技的快速迭代和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而迅速增加。黑天鹅风险频出,让过去一心只想高歌猛进地发展业务的企业不断地倒在曾经看似一马平川的阳关大道上,壮志未酬。过去几年,高速的业务发展让众多企业自我陶醉,挥斥方遒,而忽视了慢慢积累起来的企业风险正在悄悄地一步步逼近。黑天鹅疫情下的资本市场也同样不平静,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市场震荡,余波未尽之时,美国的股票市场上又爆发了瑞幸咖啡的业绩造假事件,震惊了整个金融市场,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再次消弱了建立起来的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瑞幸咖啡是顶着耀眼无比的巨大光环来美国上市的,声称代表了传统实体产业和信息大数据分析的最佳结合,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专家众口一词地看好它的前瞻业务模式。强大的信任感化作资本的力量从四面八方涌向瑞幸咖啡,众星捧月,一(股)票难求。当造假事件爆发后,那些震耳欲聋的赞美声顷刻间烟消云散。信任是个无限的过程,只能被证伪(按照现代哲学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Karl Pooper的理论),而不能被证实。但是,在今天的市场上,无论是金融分析师还是所谓的“大咖”们,总是要“倒行逆施”地证明一些东西是对的,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所谓的“对”或“正确”是一个动态的证伪过程,不是一个人们普遍理解的静态和绝对的状态。在这个不断地被唯一的真正大咖,时间,来检验证伪否定伤害的过程中,顽强地存活下来,就是证明“正确”唯一法则,别无他选。信任和免疫力一样,需要一点点不断地日积月累,但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失殆尽。这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众多的不对称性之一。信任是维系和联系商业、企业和资本市场中的一切关系的纽带。为了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信息真实性的管理和维护投资者的权益,杜绝公司的营私舞弊,在1985年,由AICPA等多家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两年后,根据该委员会的建议,又成立了专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COSO委员会。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作为全球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 “内部控制的架构立方体” ,2004年,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在中国,随者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也面临着同样的信任和信心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的巅峰时刻,为了加强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文件,作为指导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范本和蓝图。人类的一切经济金融行为都是由复杂多变的人性所主导,贪婪、恐惧、过分自信等不一而足。人的自私逐利的本性就决定了个人的追求和公司的发展,股东利益关系是大相径庭的。每个人,真实客观地讲,都是兼具善恶的“海德医生”,古典教育中所宣扬的“圣人”就和当代飞檐走壁的武侠小说或者情深意浓的琼瑶小说在本质上都是一样,就是一种精神的吗啡,让人们生活在虚幻的场景中,不能面对真实残酷的现实世界。完美是不完美的,因为那是不真实的;不完美是完美的,因为它是真实的。从统计数字上来讲,能够对自我有严格的自律,毅力、意志的人就像在股票交易市场中能够完成止损的交易员一样,凤毛麟角。所以,那些四处泛滥的鸡汤除了为某些人获利所用之外,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真正功效。既然,人从自我的角度,无法控制自己的“邪恶”一面,那么,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就当仁不让地被推上前线来冲锋陷阵,抑恶扬善,限制人性中不良的部分,发扬光大人性中闪亮的部分。经过华尔街近20年的交易经历,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金融交易还是企业管理或者是风险管理都是对于人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对于让人捉摸不定的人性的管理,因为人是一切经济活动背后的主使者和驱动者。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也完完全全地体现了这一点,从古典经济,古典金融到现代经济、现代金融再到计量经济学、数学金融最新的发展趋势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风险永远不会消亡,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会永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美国2008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不仅使全球金融机构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008年伴随许多基础资产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向单一方向的急剧变化,我国一批企业因使用金融衍生品管理不善而产生了巨额亏损,如中国国航、东方航空、香港碧桂园集团、中国远洋所属干散货船公司和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接二连三地爆出天文数字般的损失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所有这些风险事件的背后都是企业对于人性管理的失败,让贪婪的人性主导公司的业务发展,也反映出企业风险管理从风险意识到风险偏好、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失败。就像世界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讲的:“风险就是你在做你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为全公司的风险控制活动定下基本基调和整体架构,从多个不同的重要维度: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来规范监督公司业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从企业的业务流程入手,根据企业自身的现状和特点,建立的一整套纲举目张的控制系统。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内控是为了实现同一个企业愿景和目标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它们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任何分割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行动做法都是错误的,一味地追求利润收益就不可避免地招致巨大的风险,而且还浑然不知;相反因为担心业务的开展出现风险,就裹足不前,限制阻碍业务的正常发展就会导致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错失良机而落败,一蹶不振。因此,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二选一的过程,是鱼和熊掌既要也要的过程。风险管理一半是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自己对于企业和员工的了解,拿捏分寸,调试出最合适的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双规并行的机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核心是为企业的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保障,降低运营过程中的损失和不确定性。内部控制活动的对象就是在企业的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因此对于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的梳理就成为内部控制按图索骥的关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所以被称为“内循环”,恰恰是因为它们服务的目标对象和服务的方式都在企业自身的内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从风险的识别,到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再到以风险报告、数据图表等方式输出给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结果表现作为是新的输入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整个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监控企业的正常业务操作流程的控制流程,也同样的要被检查和监督,它们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循环” 的重要意义在于,整个ERM的输入、输出、控制目标都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最终输出的结果会被企业用作下一步规划过程的输入,循环往复,不断迭代。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企业风险和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反身性作用。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以企业商务数据为中心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在人工智能AI的赋能下,获得新的突破,各个企业在公司内部建立具有智能化的大数据(商务数据,外部数据、微数据)分析系统,利用企业的多维度的数据对于企业的商业活动和运营过程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智能化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2017年美国COSO委员会推出了最新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ERM-COSO体系,特别对于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更加突出对于人性的管理;没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态度,其他的制度模型都形同虚设。另一个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的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企业治理架构是为了解决企业管理中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Agency Problem,既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差异而产生的研究企业权利安排的一门科学,更详细地讲就是企业所有者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对于职业经理人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管理人的责任,进行绩效监督考核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企业面对外部政治经济金融等经营环境的剧烈动荡变化,能够控制风险活下来的软实力。特别是在2020年,世界经济遭遇百年不遇的病毒疫情的残酷打击,在地缘政治愈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的大环境下,每一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重新审视企业的治理架构和内部风险控制的机制,因势利导,调整应对措施,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和治理架构的“内循环”,以增强抵御外界风险和冲击的能力。疫情前的疫苗造假事件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再次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借鉴最新的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精神和思想来健全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创造实现股东、企业的价值,完成企业的社会使命是每一位当代企业家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做一家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梦想还是金钱和荣华富贵。你的选择就决定了你是谁!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让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以自己的脆弱性为代价为世人奉献了一场刻骨铭心的风险管理教育,按照《黑天鹅》和《反脆弱性》的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说法,增强了整体的 “反脆弱性” 和生存能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生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黑天鹅疫情,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一跃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 “生命力” 和 “免疫力” ,但是,要获得这种 “免疫力”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没有任何神奇的“疫苗”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在风险发生之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慢慢积累,让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一种 “生活方式”和“生活的信念” ,从观念意识上主动接受,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积极遵守和执行。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目标,第一个就是要“活着”;第二个,在“活着”的前提下,企业要知道相对于自身开展的业务,承担的最大损失和风险是多少?并相应地调整公司资本和流动性的结构,建立风险偏好机制和风险限额系统,以现代金融工具来控制对冲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变化无常的国际及国内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而在内部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防范应对机制,亦是企业发展“内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证明了人只有从失败和痛苦挫折中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及提升改善自己(注意在“活着”的条件下)。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帮助企业以最小的代价和试错成本来完成这一无法避免的自我迭代和自我救赎。
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国际通行做法,是完善我国税收管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实现税收现代化的有效举措。相较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我国实行税收风险管理相对较晚。正因如此,在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上,介绍国外理论经验的文献很多,而研究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实践的较少。而在对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实践进行研究的文献中,更多关注的是实践中的问题或某一特定方面,少有文献对实践进行归纳提升,提出基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基础上的规律性的理论框架。深圳国税自2014年开始探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深圳特色、符合深圳实际、解决深圳问题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打造税收风险管理“防火墙”工程。在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深圳国税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运转顺畅,成效显著。本文对深圳国税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力求为国内其他税务机关提供参考借鉴,在学术层面推进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1一、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一)统筹论统筹论,是指运用统筹管理的思想来设置风险管理机构层次,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统筹论的主要内容即由领导机构管理、统筹和协调各项工作,业务部门、风险分析部门和风险应对部门根据领导机构的统筹计划分层开展相应工作。领导机构的组织层次高于各业务部门、风险分析部门和风险应对部门。利用统筹论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将各部门职责明晰化,并协调好业务部门、风险分析部门及风险应对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统筹论的重点在于“统筹”,深圳国税采取的是风险管理领导机构集中统筹各项风险管理工作,虚化风险分析部门的方式。风险分析部门虽然是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但在行政级别上,与业务部门和风险应对部门处于同一层次,如果缺乏高一层级的机构来负责统筹管理,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问题。风险管理领导机构的设置,弱化了风险分析部门的行政属性,使得风险分析部门能够专职进行税收风险分析工作。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领导机构负责各项风险工作的扎口管理,组织各部门制定年度目标规划,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统筹管理目标规划、信息收集、指标建设、任务下发等各项工作。在领导机构的统筹之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业务部门利用部门优势挖掘隐性风险,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各项业务支持;风险分析部门开展风险分析识别、模型建立、典型调查等工作;风险应对部门根据风险任务的性质类型和风险等级进行风险应对。从上至下,层层递进,既使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化,又使得风险管理工作平稳有效地进行。(二)系统论一般意义上的系统论,指的是研究系统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而本文所述的系统论,指的是在系统论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在全面把握税收征管规律的基础上,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探求风险管理规律,从而实现整体风险与局部风险、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统筹考虑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理论。税收风险管理的系统论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整体性体现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风险管理流程,需要考虑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事前事中与事后风险的有机统一;动态性体现在运用风险管理平台管控风险的过程中,可以依照风险程度的大小调整防控措施,达到风险程度与管控措施相匹配;目的性体现在系统把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做好立体化防控、遏制“虚开增值税发票”和“骗取出口退税”两大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深圳国税在风险管理实践中融入系统理论,形成了具有深圳国税风险管理特色的立体化防控虚开体系和立体化防控骗税体系,外化于两个立体化防控“2311”工程(如图1所示)。“2311”工程,就是从纳税人端、税务人端两个维度出发,把握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风控三个关键环节,完善和建立一个防外控内的监控平台,打造一个立体化风险防控体系。(三)快反论快反论即打造税收风险应对的“铁骑队”,快速处理已经十分明显的高风险问题,防止危害发生或损失扩大。快反论的制度依托是税收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在快速反应机制下,风险分析部门取得了风险管理领导机构的授权,在风险分析中发现情况紧急、风险特征明显、风险指向明确、风险发生可能性基本确定的具体事项时,在涉及的纳税人户数低于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可以由风险分析部门直接形成风险任务,推送至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应对,风险应对部门应在收到快速反应任务后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应对反馈。快速反应机制是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补充和完善,为高效地处理紧急情况提供了方式方法。根据风险管理流程,从隐性风险到能够下发的风险任务,要经历一系列流程,并且风险任务由风险管理领导机构扎口管理。虽然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准确率,但是在面临紧急任务时则会出现灵活性不够、效率不高的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特定户数以下的风险任务由风险分析部门直接下发,做好备案。为实现任务下发的精准高效,风险应对部门还应配备一名税收风险快速反应机制联络人,由该联络人接收快速反应任务,并确保及时反馈风险应对结果。应对过程中,如出现无法联系、不在注册地经营或拒不配合等异常情形的,则严格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规定执行。风险分析部门人员也会跟踪快速反应任务的应对情况,及时反馈和处理应对结果。(四)联动论税收风险管理的联动论是指建立联动机制,使风险管理涉及到的部门能够加强协作,形成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防范、抵御、化解税收风险的能力。统筹论解决的是深圳国税内部纵向层级的问题,而联动论解决的是外部横向合作的问题。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涉及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还可能涉及跨区域的税务机关。随着国地税合并的推进,税务机关能够掌握更多税收数据,实施全税种的风险管理,应对税收风险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此外,纳税人从注册到注销不仅跟税务部门打交道,还会接受其他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税务机关与其他政府机关加强协作,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交互,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难,还能够增强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震慑与打击力度。因此,联动机制主要是在深圳国税、市外税务机关以及深圳市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的协作机制,而深圳国税与外部机构接洽的主体仍然是风险管理领导机构。2二、优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一)显隐性风险论显隐性风险论,是指税收风险从产生到发现是一个由隐性风险转变为显性风险的过程,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的界定取决于税务机关的发现与否。显隐性风险论是深圳国税优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1. 隐性风险。隐性风险,指的是纳税人利用税收制度的漏洞,作出不遵从行为,造成的未被税务机关发现的税收风险。隐性风险是由于纳税人的低遵从度和税收制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2. 显性风险。显性风险,指的是已被税务机关发现的税收风险。显性风险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对象,业务部门将显性风险提供给风险分析部门,由分析部门展开对风险点的分析识别,进行一系列风险管理工作。3. 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的转变。隐性风险通过税务机关风险验证后转变为显性风险。促使风险由隐性向显性转变,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起着关键性作用。业务部门分析研究税收制度漏洞,及时察觉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促使隐性风险转变为显性风险。(二)四因素论四因素论是关于如何对税收风险等级科学排序的理论。等级排序是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在风险分析识别的基础上,按风险评分体系判定的风险分值,确定风险等级以及后续采取何种风险应对方式的过程。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税务机关必须对税收风险进行等级排序。对于那些会对组织目标产生严重、紧急、消极影响的风险,必须立即采取科学的方式加以应对,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消极影响;而对于部分相对影响较小、紧急程度较低的风险,可以暂时容忍,采取占用较少征管资源的方式加以应对。因此,风险等级排序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税务机关根据客观征管资源情况,在已识别风险的情况下,对风险处理的先后顺序及应对方式进行综合判断,将需要优先应对的税收风险立即转入下一环节。对税收风险进行等级排序,需要先建立风险评分体系。本文提出的风险评分体系从税务机关的角度选取风险评分体系中的主要指标,对税收遵从度进行综合评估。风险评分体系指标包括风险性质、风险缓急程度、税款流失发生概率、税款流失规模四个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属于定性分析指标,后两个指标属于定量分析指标。风险等级排序按照以下方法确定(如图2所示):风险性质是前置指标,优先于其他三个指标。如果风险性质非常恶劣,涉及逃避缴纳税款、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则直接判定为高风险等级。如果风险性质比较恶劣或不太恶劣,则继续进行等级排序。在进一步的等级排序中,税务机关根据风险评分体系中各指标与税收遵从度的关联程度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权重值的高低反映风险评分体系中各指标作用的大小。在定量赋值的基础上,以单个纳税人为评分对象,对其所有风险评分体系中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总,得出该纳税人的风险得分(如表1所示)。风险评分体系采用百分制,即满分为100分。计算公式为:风险得分RS=∑指标权值×单项得分按照风险得分,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针对每个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方式(如表2所示)。在对税收风险进行等级排序后,需要对风险实施进一步控制和应对。风险应对的方式包括税务稽查、纳税评估(含税务审计或反避税调查,下同)、风险核查或提示提醒。纳税人拒不遵从税法属于高风险,需要对这部分纳税人采取税务稽查的方式进行应对。不愿遵从但如果税务机关加以关注就遵从或愿意遵从但不会主动遵从属于中风险,需要采取纳税评估的方式进行应对。努力遵从税法但是由于不了解税收政策、征管制度等客观原因而难以完全遵从的纳税人为低风险,需要采取风险提示、核查等方式进行应对。(三)最优流程论最优流程论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始于隐性风险的发生或存在,终于隐性风险的降低或消灭,并由风险识别、典型调查、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回归分析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形成良性闭环运行系统(如图3所示)。税收风险管理的最优流程,不仅能够迅速应对和化解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纳税人遵从度,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利用税收征管资源,减轻其他部门的负担。深圳国税的风险管理流程始于存在的隐性风险。业务部门对隐性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将其转化为显性风险。此时,就完成了风险识别的第一个目标,即发现可能存在税收风险的领域。风险识别的第二个目标——确定税收风险与哪些纳税人有关,需要由风险分析部门来完成。风险分析部门依托计算机系统和税收数据,就发现的显性风险分析全市范围内的纳税人遵从状况,扫描出风险纳税人清册。业务部门和风险分析部门的分工是由二者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业务部门专攻某一税收领域,对自己管辖的领域涉及的税收政策及税收实践研究最为透彻,更容易发现隐性风险,而风险分析部门掌握全市范围、各个税种、全部行业纳税人的税收数据,具有数据和分析技术上的双重优势。在完成风险识别之后,还需要经历典型调查和等级排序这两个环节,才能完成从显性风险到风险任务的跨越。典型调查是深圳国税的做法区别于一般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的独特之处。一般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风险识别这一环节之后,就直接进入等级排序的环节,而深圳国税在这两个环节中间增加了典型调查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典型调查是指由风险分析部门按照一定比例从风险纳税人清册中随机选取部分纳税人作为样本,就涉及的显性风险对纳税人进行深入调查,验证风险是否确实存在、风险的性质如何以及根据显性风险建立的模型是否准确。典型调查可以采取案头审核分析、实地核查、约谈、要求纳税人提供资料等手段。如果经过典型调查,确认存在显性风险,则进入等级排序环节;如不存在显性风险,则需要回到风险识别环节,对模型指标进行修改和调整。典型调查能够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减轻风险应对部门的负担,避免征管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纳税人不必要的打扰,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通过典型调查的检验之后,风险分析部门将根据四因素论对风险纳税人进行等级排序,并将等级排序的结果连同风险识别方撰写的风险应对指引提交风险管理领导机构,由领导机构对风险任务实施“扎口管理”,决定哪些任务要下发、何时下发、下发给什么部门来应对、如何应对以及应对期限等。深圳国税风险管理流程的闭环管理最终将通过回归分析来实现。各风险应对部门在完成风险应对工作之后,应通过回归分析把握风险指标模型的命中率,分析风险应对成效,确认疑点是否排除,并提出防范税收风险和改进征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风险分析部门要汇总所有的回归分析结果,按季度完成深圳国税这一整体层面的回归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评价风险应对部门的主观努力程度及风险应对质量,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这一环节,深圳国税提高了防范、抵御、化解税收风险的能力,完成了提高税收遵从度的目标。3三、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成效(一)穿透论深圳国税在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为有效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能,创造性地提出了穿透论。穿透论指的是在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将重点监控的对象由纳税人动态地穿透到自然人,实现重点管控对象的有效延伸,从而提升税收征管质效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理论。穿透论的思想是,对风险管理而言,单纯凭借重点监控纳税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税收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纳税人,且纳税人中法人纳税人占主体,但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税务部门对其采取重点监控措施的效果不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法制意识淡薄,普遍对税务机关的管理措施不重视;其次是重点监控纳税人库仅仅监控到法人纳税人,难以触及纳税人中的重要自然人。过分放纵重要自然人,往往容易产生滥用法人主体地位,影响监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产生大量非正常注销户。因此,必须将重点监控对象从纳税人穿透到自然人,在重点监控自然人库和办税人黑、灰、白名单库中体现对自然人的约束。在重点监控对象的穿透监控过程中,还涵盖了动态调整的思想,即在穿透过程和穿透结果两个维度都实现动态管理。穿透过程动态指的是纳税人进出重点监控库时,该法人主体的重点自然人也同步进出重点监控自然人库;穿透结果动态指的是自然人纳税人进入重点监控自然人库时,该重点监控自然人担任的其他法人单位也同步纳入重点监控。这样,税务机关就实现了从两个方面规范法人纳税人和自然人纳税人,进而降低税收风险。(二)信息化论信息化论即指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发达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做支撑。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用信息化系统来取代部分人工工作,不仅能够解放人力资源、为将其分配至更重要的领域奠定基础,还能为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保障。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无不利用了专门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人机结合。深圳国税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电子地图等新技术,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平民化”“应用简单化”“分析工具化”“工具集成化”“管理可视化”的税收数据治理、分析和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为税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深圳国税的信息化系统既包含所有内部涉税数据和外部第三方数据,又有基础管理和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由基础支撑、构建标签、分析应用构成的“大数据+业务标签”风险筛查方式,为风险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平台。该系统覆盖所有层级,包括市局业务部门、各区分局、税源管理科、业务人员;同时覆盖所有业务,从税务事项角度而言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资格认定、优惠办理、证明办理、发票管理、风险管理等,从税种角度而言,则包括了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出口退税,实现了全景深度分析与管理可视化。深圳国税以全面监控为目标,通过3个“360°”项目推动风险分析方法创新,让风险“无处遁形”、信用“分户到人”、工作“尽收眼底”,实现严密高效的税收征管。360°税收风险体检设置了全面、快速、自定义“套餐模式”,集合多项指标对纳税人进行多税种、全链条、立体化的税收风险体检评分。360°动态信用积分,则将内外部信息作为信用积分的内容,先固定到企业,再关联至人员,按月评价,实现固定管户到动态管人,丰富社会诚信体系。深圳国税充分应用信用积分动态评价结果,不仅有守信激励,还有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手段主要包含领购发票不限量与纳税服务绿色通道;失信惩戒手段主要包含控制发票数量与暂停网上办理业务。360°工作情况监控,则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各项税收业务的办理过程、效率、结果,实现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全程监控。在税企互动方面,深圳国税也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了创新。企业的风险提醒信息和自定义提醒信息,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或者手动发送到电子税务局、网上申报客户端、短信平台,供企业查阅,进行信息反馈。(三)内控内生论内控内生论即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防外先控内”,将内控机制内嵌于风险管理过程,在确保税收风险管理成效的同时,使职务和廉政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为构建和谐国税、效益国税、廉洁国税保驾护航。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做好内控,注重内部的管理,可谓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关卡。深圳国税从制度、人员、环节等方面出发,审视内控不足之处,改进内控机制。将内控内嵌于制度,制定了包含《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规程》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明确职责和规范流程。在风险分析过程中,深圳国税要求风险分析、统筹决策部门均应当对数据选取及删减过程进行留痕处理,并做好处理原因记录,以便做到管理痕迹化、责任可追溯。深圳国税将内控内嵌于思想,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关口前移,积极营造崇廉、尚廉的政务文化氛围,坚决构筑不想腐的堤坝,让干部切实做到自我教育、自我防控。最后,深圳国税将内控内嵌于系统,最大限度实现内控内生化,减少廉政风险与执法风险。一是金税三期操作人员需要绑定自己手机号后才能使用相关功能,使得系统可追溯每一步骤的实际操作人员,能够较好地对工作规范性进行监督。二是深圳国税税收决策系统开发了过程监控模块,形成了360°工作情况监控,可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各项税收业务的办理过程、效率、结果,风险管理部门也可随时查看风险任务工作进度、执行情况与应对结果,实现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全程监控。三是“金三精灵”的上线,使得进了重点监控库的纳税人,由系统自动判定不能变更主管税务机关,相较于以往由人工进行比对,减少了“误判”“漏判”“错判”的风险。来源:《税务研究》第5期
摘要:在财务经济视角下,要针对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内因和外因,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在管理上进行改进和优化,促使企业在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当中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企业各方面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在自身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发展以及实力现实等方面影响下,要积极调整企业风险规避措施,在抵抗各种风险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言在绿色环保、低碳发展倡导下,全球各经济主体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推进低碳发展,而作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也应积极履行相应责任。麦肯锡公司在调研的基础上发布了《低碳之路》,报告明确指出企业是全球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认为企业注重环保责任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鼓励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及环保责任,将以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转变为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逐步推广给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往依靠能源高消耗、污染零处理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排斥,企业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式选择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率先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原有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补充完善了低碳发展规划与战略,通过树立低碳环保经营模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1财务经济视角下企业风险分析要在财务经济视角下有效规避企业风险,首先就要对企业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两方面因素,也就是内因和外因。内因指的是企业内部由于资金利润低、债券风险等问题导致的财务风险;外因指的是企业受到市场以及经济环境等的相关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在内因当中,企业如果在经营当中出现附加费、成本以及税金等因素的变化,企业财务方面就会出现相应风险,此时企业管理者就要对相应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严格考察和全面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以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在外因当中,常常是由于企业受到不可控且难以改变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出现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风险,企业要财务合理的方式与手段对相应环境因素实现跟踪和预测,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内部结构和政策,以防范相应风险。通常企业如果长期处于收益较差、负债状态当中,企业财务就很有可能存在风险,如果不及时进行妥当的处理,将会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对企业存在的内部问题全面分析,并及时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市场各方面经济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财务经济视角下的企业风险进行良好的规避,实现企业更大效益的获取。2财务经济视角下企业风险防范策略针对企业内因和外因造成的不同风险,就要针对性的制定相应严格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分防范。在财务经济视角下,要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就要建立短期和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和分析体系。2.1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和分析体系在短期体系构建之后,能够合理预算企业的现金流量,并对其进行规范的控制,通过现金流量的实际形式全面有效的将企业主动动态反映出来。如果企业存货出现大幅减少,那么就证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较好,而如果企业存货变化幅度较小,企业资金流量要小于企业净利润,此时就证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欠佳,企业财务有可能存在问题,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并深入调查。此时的处理极为重要,一旦在存货项目和付款当中存在差错,都可能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在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与分析体系后,能够动态监控企业资金流量,在此基础上随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掌握,并严格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2.2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和分析体系此体系主要是对企业资金流量实现长期监控,这种监控虽不及短期体系的风险防范效果好,但是可以通过此体系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企业长期经营状况,并掌握企业长期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企业管理者可以以相应数据为基础进行长期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与防范,并针对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通过多方面解决方案的制定,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3财务经济视角下企业风险规避措施3.1规避投资风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避财务风险,并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危机也能实现良好有效的规避和防范。在投资的时候要谨慎,并在企业资金存有剩余或者运转良好的情况下通过投资获取额外的报酬。在企业经营必须环节以及风险性投资当中,需要严格谨慎的拟定投资计划,并进行资金回收论证和评估,科学合理的进行投资。还要合理的实现投资组合,将不同品种、行业以及部门等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组合,以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同时要着重研究证券投资相应系统与非系统的风险。3.2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合理调配回收账款,有效监控企业实际利润状况,对资金的回收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可以实现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在加强管理回收账款,就要制定稳定有效的信用政策,确保在合理评价客户各方面资信等级,并对企业实际偿还能力实现较为准确的评估,确定回收的比例,同时注意对相应销售责任制度进行有效的建立。同时,要权衡现销与赊销,在确保赊销产生的实际盈利要高于付出的实际成本的时候,再实现应收账款的赊销。并定期对账龄分析表进行编制,还要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客户采取差异性的收账政策,以全面规避资金的回收风险。结语企业在目前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当中,要有效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建设,尤其是财务建筑,加强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防范与规避。在财务经济视角下需要先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防范策略和规避措施,全面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保持长期有效的发展。作者:李晓璐 单位:山东华泰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参考文献[1]聂艳红.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通讯,2018(14):106-109.[2]高金河.低碳经济视角下高碳排放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06):98-100.[3]张小磊.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摘要:落实国务院“国家九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小微企业特殊金融债券等政策和产品。已经引入了中小企业区域融资计划,以缓解目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这种困境揭示了黎明。文章认为,在确保小微企业和可持续生产经营的可用性的同时,合理分散和共享信用风险将是下一个主要关注点。关键词:小微企业;行业风险;风险管理1、小微企业行业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小微企业方面的因素从小微企业的方面来说,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大。其次,想要扩大企业规模就得融资,但在融资的过程中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首先,小微企业的管理体系的不规范,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相应的小微企业的规模也比较的小,员工的整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都不是很高。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对于小微企业主来说,他们一般都重视企业的生产的管理,忽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由于小微企业管理体制的不规范这样就导致了小微企业有好多的问题的出现,也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其次,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所以在市场上不占优势。因为小微企业规模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这样就导致聘请高技术人才困难,产品的创新研究跟不上市场需求,最后投放到市场的产品没有优势,最终生产的产品被市场所淘汰。这样就导致了小微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自己的优势。最后,小微企业的金融融资方面的体系管理也不完善,首先就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小微企业行业融资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的不高,为了很好的融资同时避免出现漏税的问题,小微企业在财务报表的制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中信息出现严重的失真,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的信用受到了损害。其次小微企业的资金不足,资产也比较的有限,资产的抵押不足,这样使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存在风险。1.2金融机构融资方面的因素信用评估是金融机构的基础,由于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不完善,就会给后期的融资带来很大的风险。想要完善这种信用评估体系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善的,需要时间,我国的金融信用评估体系发展的比较的晚,在小微企业当中金融机构的信用体系是更加的不完善,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符合规定,严重的扭曲,这使得银行的信用评估方面难以做出真实的评估。承担的风险和回报不一致,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的投入也比较的小,所以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的弱,这样小微企业在遇到风险就会很容易的被击垮。金融机构在信贷理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信贷的市场结构中,比较大型的金融机构是占主导地位的,它们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信贷行业。面对,一些小的金融机构风险也是相对的小,但是一些大型的机构就不同,如一些大型的银行为了能减小或避免一些风险就会选择一些中央地区或政府相关的项目,因为政府相关的保险性高,相对而言小微企业就有很高的风险,这样就导致了微小型企业的贷款就会更加的困难。1.3外在方面的因素一是微观企业信用体系不成熟;二是中介结构质量参差不齐,这两个方面是外在因素的主要方面。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子在信息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信息的差异,对于小微企业的信用度而言,小微企业注重的是产品的产量,但是对于信用度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的看重。财务是公司关键部门,但是会计人员在信息上出现很多的错误,财务的报表虚假的成分比较的严重。这样导致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了解是片面的,没有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信息资料的不确定,这样金融机构就不会给小微企业贷款。在中介机构中,担保机构的风险是最大的,虽然近几年担保中介机构的发展是不错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风险的降低,这样依旧会给银行的信贷带来很大的影响。2、控制小微企业行业风险管理的建议2.1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的回轮快。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有问题,小微企业也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收益。再者说,金融机构本身就被股票,债券,租赁等金融市场所影响。其次,小微企业和大企业相比,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小微企业在银行的信贷率已经在逐步的上升,这就说明了小微企业的信贷还是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为加强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一个现代风险的管理的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提稿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要不断的改进,适应现代化的发展。2.3不断的改进金融机构的管理结构第一就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前端的营销团队,对于不同的区域做出相应的策略。第二建立一个专业的信用业务的后台部门,这个部门专门是针对小微企业而制定的。最后是设计一个产品创新平台。2.4担保方式的多样化小微企业想用房地产作为抵押是不可行的,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欠款和积压的产品是主要的部分。所以,小微企业要寻找多种的担保方式即扩大其担保措施的范围,可以有效控制企业信用风险。2.5风险管理在小微企业的全过程中的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应该最大化他们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首先,金融机构要全面的了解小微企业的性质,了解小微企业的管理以及业务运营的风险,在贷款之前,详细的核对信息。降低并消除信贷风险的来源。其次,对于一些风险应该制定相关的措施,减少或控制风险的发生,采取“全面跟踪,动态管理”的方法来加强对此事的控制。对于每笔贷款。作为信贷的负责人要做好一些记录的,做好动态的跟踪记录。3、结语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可以确保为小微企业和可持续生产和管理提供资金。发展,合理分配和分享信用风险。参考文献:[1]李清涛.ZX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与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2]罗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3]燕德红.小微企业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3(07):256-257.(刘建国 鄄城县经济运行办公室 山东 菏泽 274600)更多精彩请
近年来,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2018年全年业务总收入达1132.46亿元。在期货经纪业务遭遇瓶颈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化身期货公司的“转型舵手”,成为行业新的“金牌”业务和部分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来源。行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关注,也逐渐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行业整体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精准服务、深入产业链。但是,对于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和业务模式,尤其是金融衍生品与大宗商品现货结合的业务,许多机构依然感到有些“神秘”。去年年底以来,风险管理公司出现一波“增资潮”,资金实力大幅提升使其展业的基础更加牢固。不少公司高管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实体经济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风险管理公司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刚刚驶入实体经济这片蓝海,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摸着石头过河 逐渐做出业务特色目前,共有79家风险管理公司在中期协备案风险管理试点业务,许多公司都已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但回首公司成立之初的两三年,一些行业人士也不禁半开玩笑地慨叹:“谁的青春不迷茫。”据了解,从2017年下半年起,中信期货加大力度推进风险管理业务,将风险管理公司中证资本更名为中信中证资本,组建新的管理团队,引进新的业务团队,风险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也从2亿元增加至5亿元。今年一季度,中信中证资本更是收购中信寰球商贸,将基差贸易和仓单服务业务整合其中,中信中证资本原有主体则主要开展场外衍生品、做市业务和合作套保业务。“2018年我们的基差交易、仓单服务、场内做市和场外衍生品业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今年以来业务仍保持较快增长,飞速的成长得益于行业的发展机遇。”中信中证资本总经理王小果表示,期货公司传统的经纪业务出现了瓶颈,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等创新业务成为转型发展的方向。期货公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给风险管理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现在我们正站在风口上,抓住这波机会,切实提升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样风停的时候也不会落下来了。”王小果满怀信心地表示。东证润和是东证期货全资风险管理公司,目前注册资金达到10亿元,公司期现业务占比75%,做市和期权业务占比25%。东证润和总经理夏长远表示,他们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与股东方的布局和支持密不可分。谈及公司成立后走的“第一步”为什么是与钢材相关的仓单业务,夏长远表示,公司成立初期首先要走得稳,就要从比较熟悉的品种市场入手。要长远发展,在一定阶段内需要有一个核心的盈利业务作为支撑,形成一定的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布局业务多元化发展,降低公司业务的风险集中度。他还介绍,现在基差业务无论是投入还是收入,在公司业务中的占比都较大。对于做市业务和场外期权业务,公司也根据业务整体发展情况逐步布局,后期也会相应地加大投入,包括人员的招聘扩充等。格林大华资本2014年下半年成立,刚开始与潜在客户不断接触、交流,熟悉产业,与客户相互了解。经过两年的“蛰伏”,公司在业务资源和团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沉淀,在多次小笔业务尝试中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如今,格林大华资本在行业内利润排名前五,形成了以期现结合和场外衍生品为核心业务的布局。“业务开展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和客户共同成长的过程。在了解产业痛点并为产业企业谋划服务方案时,我们跟随企业需求的延伸,也逐步打通了产业的上下游。我们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关品种的合作套保、现货购销、场外衍生品定制等服务,公司内部业务模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逐步稳定成形,团队也在不断的挑战中得到成长。”格林大华资本总经理郑武军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在业务发展初期应有一个更为集中、明确的目标,从一个品种入手,逐渐进入产业链产、供、销等每个环节,在业务上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生态链条。据记者了解,鲁证经贸自成立以来,场外与期现业务双线并进,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利润结构持续调整稳固。这得益于公司自身风控能力的持续提升、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视。“目前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仓单服务、基差交易、场外业务和做市业务。除了做市业务外,其他业务都是直接面对实体企业,包括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鲁证经贸总经理秦小海介绍,公司的发展路径是先打磨模式,再逐步复制,成熟一套模式复制一个产业。他表示,鲁证经贸输出的是风险管理服务和技术,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围绕目标加强团队建设,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打牢基础。万事俱备后,实现持续盈利自然水到渠成。2018年,鲁证经贸利润约占期货公司总利润的四分之一。谋求多元发展 打造服务实体支点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业务逐步走向精细化和多样化。在服务模式上,从单一的仓单服务转向基差交易、场外期权、“保险+期货”等多种模式并举;在服务内容上,从提供单纯资金融通转向定价服务、套保服务等一揽子风险管理。这在给客户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服务和产品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实体经济的具体需求。“保险+期货”连续3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服务精准扶贫,同时也推动了期权业务的发展,为实体经济保“价”护航。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创新,通过远期报价、基差点价、长约锁价、含权贸易等方式,探索帮助实体企业争取定价权、对冲价格风险的新模式。“去年我们做了十几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了从东北到西北、从海南到云南的多个地区,品种包括玉米、大豆、鸡蛋、棉花、白糖、橡胶以及苹果等。‘保险+期货’模式一直是我们服务实体经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王小果说,不仅如此,风险管理公司给企业也提供了更为直接的风险管理服务平台,尤其是一些不具备相关业务团队的企业现在也逐渐受益。中信中证资本曾为不少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据王小果介绍,他们曾为电缆企业设计风险管理方案,一方面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衍生品锁定上游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另一方面又通过灵活的滚动操作,为企业的产品销售进行保值。“一个地产项目属于短期工程,可能一两年就结束了,很难建立套保团队做建材套保。我们做一些合作套保,发挥对大宗商品比较熟悉、产品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的优势,充分满足了企业需求。”王小果说。中小企业通常面临着融资难问题,没有充裕的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就很难扩大业务形成规模效应,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产品和原料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企业经营难以稳定。在行业不景气及价格大幅波动的年份,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夏长远告诉记者,新疆部分中小涉棉企业就面临类似的问题。例如,轧花厂收购籽棉加工成皮棉的过程,会面临皮棉价格下跌导致加工利润压缩甚至亏损的风险,此外还面临籽棉收购资金不足、皮棉销售渠道有限、套保占用资金过多等问题。风险管理公司提供的基差贸易模式,使轧花厂可以提前锁定皮棉销售价格并回收部分货款,同时大大减轻了皮棉销售压力。东证润和在购入皮棉的同时利用期货市场事先锁定了基差,对冲了接货后皮棉价格下跌的风险,后期既可以选择在基差理想的情况下卖现货平期货,也可以持有至到期交割。“我们从仓单融资、代理套保、联合套保、基差交易等方面服务棉花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人才、专业方案的支持,并成为产业的一部分,做好‘后勤工作’,让企业可以专注于生产。”夏长远表示,目前行业推出的基差点价、订单农业、“合作社+轧花厂+期货”等多种模式,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风险管理公司作为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服务商,受到了新疆棉企的广泛好评。王小果举例说,比如为电缆企业做方案,采购铜作为原材料,又生产出电缆做保值。本身企业有生产周期,从铜的采购到电缆的销售,中间有一定的风险敞口,采购和销售的节奏难以完全一致。“我们设计一些定制化的产品,长期采购就用远期合约来锁定价格,销售是滚动销售,就用滚动操作的衍生品来实现。”格林大华资本副总经理李冉表示,山西是煤焦大省,格林大华资本计划在原先较为成熟的业务基础上,逐步布局黑色品种相关产业,运用自身优势为山西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目前他们已经成立黑色系相关团队,开始服务当地一些重点企业。除此以外,格林大华资本还与山西煤炭企业成立混合制的合资公司,通过融入产业链条,更快、更深入地了解产业情况。同时,公司也可以借助实体企业在市场中多年的资源积累,更好地服务产业客户。实现高速发展 面临诸多挑战随着业务模式逐步清晰,业务规模稳步发展,风险管理公司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桥梁和期货公司营收的重要增量,其资本需求与日俱增。据了解,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多家券商向期货子公司增资,支持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据中期协统计,截至今年6月,风险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为221.38亿元,同比增长34%;实收资本为209.72亿元,同比增长41%。“前期密集增资使风险管理公司总体实力明显提升,部分公司近几年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储备。”银河德睿资本总经理董竞博表示,这有利于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进而助推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数据显示,从今年一季度末开始,风险管理公司经营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各月实现盈利的公司数量增加。截至6月末,风险管理公司今年累计净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12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风险管理公司上半年整体净利润同比增加,业务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但是部分公司净利润增速反而略有下滑。从6月数据看,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收入149.22亿元,同比增长87%;当月净利润为0.81亿元,同比减少42%。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这与今年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期现业务、场外业务与做市业务中,基差交易与场外期权相关业务是多数风险管理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其中基差交易业务利润在行业总利润中占比较大。2018年,部分期货品种多次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市场行为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现在的市场没有那么容易赚钱了。”行业人士表示,风险管理公司如果参考去年的情况制定今年的业绩指标,即便是行业头部公司,也会略有压力。而且在增资之后,期货公司的压力随之增加,也需要风险管理公司交出更好的成绩。“具体看各业务板块,基差交易业务因为更多资金的进入,期现结合越来越紧密,交易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压缩,包括仓单业务收益等。”秦小海告诉记者,但从2019年上半年来看,期货市场正快速向风险管理市场转型,市场潜在机会仍然巨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得到了更多的青睐,产业客户对风险管理业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当前的业务推进对风险管理公司的研究、产品设计和风控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行业整体来看,近几年场外衍生品业务一直是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但是高速发展也意味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董竞博表示,在当前国内对冲渠道和市场接受度尚未完全打开的情况下,行业竞争加剧同样会压缩业务利润空间。实际上,较之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今年上半年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总体增速已经出现放缓态势。近期有风险管理公司遭遇场外衍生品业务对手方违约,一方面,风险管理公司将进一步提高风控要求,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内部业务风控合规等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该事件被部分媒体夸大,相关业务开展受到很大影响。行业人士预计,部分对场外衍生品不够了解的潜在客户可能会因此在该业务上止步不前。对于做市业务,董竞博认为,实现盈利除了对团队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外,与市场整体流动性有很大关系。相比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期权品种上市时间较短,仍在成长初期。现阶段的流动性水平会限制做市业务当前的盈利能力,但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品种推出,市场容量也会提升,提前布局、巩固做市业务,有利于未来更好地实现规模效应及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无论是期现市场还是场外市场,业务增长点并不少,但是要深挖客户需求、拓展潜在业务空间、需要时间积淀。董竞博表示,无论是专注部分品种板块,还是精于某些业务模式,要实现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除了要深入产业链、了解产业企业痛点外,风险管理公司自身服务能力也要与之匹配,这些都需要长期投入。“作为企业,盈利能力是主要考核指标,但我们更关注的是持续稳定盈利能力,涉及到对行业、对市场的判断,需要公司有更加长远的规划和宽容度。”秦小海介绍,比如做市业务暂时不能实现全口径盈利,但考虑到该业务的发展潜力和公司业务多元化前景,会调整考核指标,注重对长期目标的考核。解决“成长烦恼” 未来拥有广阔空间自2013年以来,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在探索中快速推进,很多公司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身情况的道路。部分业务规模与利润的迅速扩张,使市场对行业形成很高的关注度。不可否认,当前阶段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流程确实存在一定漏洞,一些项目出现亏损,但行业整体还是在稳步发展、逐渐完善。“风险管理公司的发展情况其实符合各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夏长远表示,任何行业在起步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成长烦恼”。在他看来,随着业务经验的积累,风险管理公司在大宗商品市场和产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实际上,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属于“非牌照业务”,市场竞争比传统期货经纪业务更加充分。与现货贸易商相比,风险管理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现货贸易商在产业上下游资源、仓储物流、业务团队等方面已经有了长期积累,而风险管理公司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根基尚不够深,无论是资本金、人才还是产业链资源储备,与现货贸易商都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风险管理公司在业务合规等方面也面临较高的要求。“和现货商不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员,风险管理公司最终要实现商品现货市场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在郑武军看来,除了要实现盈利,风险管理公司还肩负着建立良性的产业生态圈、推动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使命。他还表示,现在风险管理公司严格管控风险,业务推进较现货企业更为规范、严谨,虽然短期看与现货贸易企业发展有较大的差距,但总体有利于行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实现长远发展。“风险管理公司作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最完善的跨界力量,我们对行业未来有信心。”“打造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客户的能力,只有这个能力提高了,才有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秦小海认为,未来公司的收入结构中,服务收入将占较大比例。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专业金融背景。“我们应该利用好行业信用背景和金融产品设计优势,与实体企业深度结合,以金融服务为内核,发挥好自身长处。”他介绍,鲁证经贸近两年将着重提高对产业的研究能力、金融产品和企业需求的产融结合深度,以及自身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处理好当前与远期收益的平衡,持续完善团队建设。此外,在资金来源、发展平台和服务手段上,风险管理公司未来在大宗商品市场也会有更明显的优势。夏长远补充说,“虽然现在很多公司业务团队有期现和衍生品的划分,但在未来业务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协同效应增强,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和衍生品业务更多的是‘组合拳’。多元化、综合性的产品结构不仅有更好的持续性,也会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
来源:期货日报日前,由郑商所、浙江证监局、交通银行共同主办的“稳企安农、护航实体”大宗商品风险管理(浙江)论坛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在首周进行的分论坛上,行业专家、龙头企业代表、市场资深人士等围绕着投资机构、期货资管等业务模式及PTA、甲醇、白糖等品种的市场形势及投资机会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对其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经验分享。从参会情况来看,市场关注度较高,四个分论坛累计观看达101521人次。衍生品成资产管理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金融衍生品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金融衍生品成为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的参与者,私募机构和风险管理公司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对衍生品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衍生品市场天生就是为风险管理服务的,它既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功能,也可以发挥资产替代功能。”敦和资管董事长施建军在分论坛上表示,机构在资产管理中,也切身地体会到衍生品在风险管理、资产替代、杠杆、不相关资产等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对资产管理机构而言,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是要有不同逻辑或不同驱动因素的、相关性比较低的资产。”在他看来,在国内,资管机构关于衍生品的研究和投资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坚持从基本面研究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基本面量化投资。“对产业及风险管理机构而言,要想把商品做好,必须要牢固树立品种优势。”施建军表示,纵向是要把衍生品与产业打通,认真去分析每个环节产业客户的特点,了解终端需求;横向是要通过作比较进行配置选择。“通过横向和纵向品种优势相结合,用比较的视野去考虑问题,能够更好地抓住机会。”施建军称。在他看来,深化、提炼、总结提升投研框架,是资管和风险管理机构发展的根本。此外,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专注加强与产业的交流。还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推出适合他们的产品,为投资者负责。4月以来,一些大宗商品及A股的大幅上涨受到了资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随着美元利率的走低,大宗商品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反弹。伴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商品需求显著修复,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转好。此外,疫情对商品供应的影响支撑部分商品价格,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分化。“今年商品涨幅最大的是贵金属,有色涨幅高于黑色和原油,体现了流动性驱动下的通胀预期上升,而非实体需求强劲复苏。”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认为,到目前为止,商品上涨的驱动力还是通胀预期。“A股本轮上涨是M1—PPI代表的‘剩余流动性’上升,但该指标本轮扩张已处于尾声阶段。”徐小庆更看好下半年港股的机会。“行业格局从金融地产独大转向新兴行业并重,国企指数的科技权重提升将更加显著。此外,一旦美国大选落地,人民币可能会进入一个持续升值的状态,美元则进入贬值周期,港股表现可能好于A股。”期权丰富实体企业避险策略今年以来,无论是贸易摩擦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宗商品市场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面对市场中矛盾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日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期货价格已经成为企业贸易定价的基准和国际相关行业的风向标。“许多商品期货已成为生产、消费、流通企业进行定价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浙商期货总经理张英军在分论坛上表示,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通过利用期货价格来进行点价、基差交易,丰富了现货交易的模式。对此,杭州忠朴总经理卜红枫也深有感触。据卜红枫介绍,2013—2104年,PTA现货领域基差贸易只占了30%左右。2015—2016年,基差贸易的比例逐步放大,超过60%。“到了2018年,可以说PTA行业里面做现货的都懂什么叫做基差,期现结合比例在95%以上。”“PTA工厂更是感受到了期货的好处。”卜红枫表示,今年疫情期间,聚酯工厂大面积停车,下游工厂不采购的时候,部分PTA工厂借助期货工具仍然可以顺利地销售出去。同样,对于聚酯工厂来说,当较难从PTA厂家拿到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贸易商以基差交易的模式从市场上买低价货,从而锁定远期的销售订单。“正是因为产业链企业对于期货运用相对熟练,PTA今年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加工费,产业链供需矛盾也没有激化。”今年,糖市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白糖期货则为白糖生产经营企业、新型经营合作社等主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规避价格风险的场所。“白糖期货上市以来,现货企业纷纷参与其中,利用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也利用月间价差和期现价差做了很多套利交易,增加了盈利模式。”浙商期货研究中心副经理吴凌表示。场内期权的上市,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风险管理体系,为实体企业提供了更多样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白糖期权于2017年4月19日在郑商所上市交易,已经平稳运行三年多。截至今年7月底,白糖期权总成交量为1641.5万手,成交金额为130.5亿,在为企业服务方面起到了和白糖期货相辅相成的作用。PTA和甲醇期权自2019年12月16日上市以来,交易量逐渐放大,也已经开始被大家慢慢接受和使用。甲醇期权上市以来,市场规模稳步增加,今年1—7月,日均成交2.7万手,日均持仓量10.8万手,累计成交量381.8万手,占郑商所期权成交量的24.4%。据统计,有60多家甲醇产业企业通过期权工具开展了套期保值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需求探索风险管理新模式面对市场中的一些矛盾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如何通过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稳定经营成为实体企业运营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实体企业也在通过期货和期权市场探索和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由于前期春节假期某罐头公司原材料库存不高,加上受疫情影响,公司的原材料明显不足。在补库时,糖价大幅上涨,该公司因为成本过高而利润大幅缩水,面临无法完成订单而造成巨大亏损的风险。所幸该公司在前期卖出了看跌期权,弥补了在糖价上涨时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吴凌介绍说。事实上,产业企业对于期权的认识和运用也在进一步“升级”。“一般来讲,当行情预期大涨,或者是振荡小涨时,企业有买入的需求。企业可以选择买入做多头,也可以考虑买入看涨期权。在低估值、低波动率的时候,期权费相对较低,适合看大涨买入的策略。”永安期货机构管理总部产业服务小组相关负责人匡波表示,看小涨或者振荡时,可以买入期货做多头,也可以采取卖出看跌期权。“企业在库存管理时,高库存有卖出套保的需求,可以做期货的空头,也可以采取买入看跌期权或卖出看涨期权,具体的选择要结合对行情、基差、波动率的判断。在高估值、低基差、高波动率时买入,在临近到期日、高波动率时卖出。”匡波说。“对于有买入套保需求的企业来讲,结合对行情的判断,预期行情不会有大幅的上涨,企业在有套保头寸的情况下,可以再采取一个卖出高位看涨期权增加一部分收益的策略。”匡波表示,这个备兑看涨期权策略的优点是比直接做期货多头具有更低风险。“当拥有期货多头时,以每月为单位卖出虚值看涨期权,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对于有卖出套保需求的企业来讲,可以选择备兑看跌期权(期货空头+卖出低位看跌)策略。“每个月都可以获得收益,在没有资本支出的情况下,能够从在一定范围内价格下跌的标的物中获利,增加收益。”匡波介绍说,此外,当预计后市窄幅振荡,波动率较高时,企业可以选择卖出跨式期权策略(同时卖出同执行价的看涨和看跌期权),当标的价格处于上下执行价之间时,期权卖方可获得高额收益。“特别是对有定期进出需求的固定库存管理,连续操作可降低库存成本增加收益。”同样,在南华资本场外衍生品部市场总监李重梓看来,期权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相比传统的期货套保,期权套保的效率更高,期权买方不存在信用风险,即使标的价格朝向不利的方向变动也不需要追缴保证金,这使得期权套保的资金效率远较期货高。“利用期货套保只能多空两个方向对冲风险,而运用期权不仅可以实现价格对冲,还可以对冲波动率的风险,对冲效果更加全面。” 李重梓称。在甲醇市场中,含权贸易将期权以及期权组合转换成现货定价方式,并在现货购销合同中予以体现,协助企业管理了价格风险。“期权策略和期现套利组合,可以让企业达到一个‘高卖低买’的效果,这也是单纯的期现套利或单边头寸所不能达到的。”与会业内人士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不断创新业务模式,适应产业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期货公司也将充分利用期货经纪业务现有的资源和独特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发挥期货市场各项功能,帮助实体企业稳健运营。
第五章 公司治理考情分析 本章是2018年教材从第四章分拆而来的一章。主要阐述公司治理的概念、理论,三大公司治理问题,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基础设施等内容。历年考试中出题量较少。预计2018年整体分值不会很高,适当掌握基本结论即可。 本章主要知识点结构图如下: 主要考点(难点或重点) ·三大公司治理问题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第一节 企业的起源与演进本节主要知识点: ·企业的起源与演进 ·企业理论(略) 【知识点】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了解原文为主,客观题) 【考试小贴士】 本节主要知识点如下: 各知识点复习建议: 【企业的起源与演进】:此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考试概率很低,简单了解。时间不允许,可适当放弃。 【企业理论】:放弃。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概念及理论 (★,了解,客观题)本节主要知识点: l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略) l 公司治理的概念 l 公司治理理论 l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知识点】公司治理的概念 【知识点】公司治理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随着企业股权日益分散化,股份制企业中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越来越少,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几乎完全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这就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愿意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工作。两类典型委托代理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代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可依据交易(契约的订立)是否完成细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 事前信息不对称主要产生了委托人和代理人间的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不能判定代理人具备的具体能力。委托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设计契约,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导致代理人的能力与契约不匹配,这又可能进一步导致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道德风险问题。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措施可以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 针对事前信息不对称采用信号显示机制措施,即经理人员采用某些信号传递给委托人有关其能力的信息,从而降低事前代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信号显示机制可以分为:①学历信号显示。②财富信号显示。③经历信号显示。 改善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进行契约的完善、委托人的监督和对经理人的激励。2.资源依赖理论 能帮助组织获得稀缺性资源的利益相关者往往能在组织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即资源的依赖状况决定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状况。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知识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影响公司治理重要性的主要因素有: ①公司高管的高薪酬引起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满。 ②机构投资者的监管意识在不断提高。 ③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接入到公司治理中。 ④随着公司的市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明显。 ⑤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冲突加剧。【考试小贴士】 · 本节主要知识点架构 · 本节知识点复习建议: 此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考试概率很低,简单了解。第三节 三大公司治理问题 (★★,掌握,客观题)本节主要知识点: l 经理人对于股东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l 终极股东对于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问题 l 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略) (一)经理人对于股东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虽然具有委托代理关系,但是由于存在着目标利益的不一致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外部成员(如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等)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成员(如厂长、经理或工人)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并掌握了大部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在公司战略决策中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内部各方面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有效控制,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的合法权益,这就是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有:过高的在职消费,盲目过度投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度耗用资产,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利润;资产转移,敷衍偷懒;大量拖欠债务,甚至严重亏损等等。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二)终极股东对于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问题 “隧道挖掘”:2000年 原意指通过地下通道转移资产行为。 理解为企业的控制者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的各种合法的或者非法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 当公司有大股东存在时,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将不再是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冲突,而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需要从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层次上增加中小股东的保护,以防止“隧道挖掘”行为的出现。 “隧道挖掘”有许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资产购销、产品购销的关联交易,以对控股大股东有利的形式转移定价,债务担保,对公司投资机会进行侵占。(大股东通过自我交易等行为从企业转移资产到自己手中)另外,还可以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控制股东不从企业转移任何资产而增加自身在企业的份额)直接实现利益侵占,如采用通过扩股发行稀释其他股东权益、冻结少数股权、操纵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渐进的收购行为、以低于市场价格回购中小股东的股票,以及“高派现”等其他旨在侵害中小股东的各种财务交易行为。 注:渐进的收购行为——收购双方在收购交易之前存在合作基础(营销合作、技术合作、生产合作,战略合作等),收购方分多次收购标的物的全部,每次只收购标的物的某个部分。 (三)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略)【考试小贴士】 · 本节主要知识点架构 · 本节知识点复习建议: 本节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有一定概率,适当多阅读几遍。掌握三大问题的基本结论及表现。第四节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本节主要知识点: ●内部治理结构 ●外部治理机制【知识点】内部治理结构 (★★,掌握,客观题)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主要涵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团队以及公司员工之间责权利相互制衡的制度体系。 (一)股东大会 1.股东与股东大会 股东是出资设立公司并对公司债务负责的人。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法人实体。 股东可以分为普通股股东和优先股股东。 普通股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无特别权利的股份,也是最基本的、最标准的股份。 我国法律规定,股票必须有票面金额,不允许公司发行无面额股票。普通股股东享有的权利可以概述如下:①剩余收益请求权和剩余财产清偿权;②监督决策权;③优先认股权;④股票转让权。 优先股的根本特征在于优先股股东在公司收益分配和财产清算方面比普通股股东享有优先权。 与这种优先权相伴随的是,优先股股东一般不享有股东大会投票权。优先股股东的权利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①利润分配权:在利润分配方面,公司要在支付了优先股股利之后才能向普通股股东支付股利。其中,优先股股利通常是按照面值的固定比例支付的; ②剩余财产清偿权:当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时,在偿还全部债务和清理费用之后,如有剩余财产,优先股东有权按票面价值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得到清偿。 ③管理权:优先股股东的管理权是有严格限制的。通常,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优先股股东没有表决权。但是,当公司研究与优先股有关的问题时有权参加表决。 一般来说,股东主要是通过其参与股东大会来行使权利。 股东大会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二是公司的非常设机构,除了每年的例行年会和特别会议外,股东大会并不会在公司出现。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设立由股东组成的股东会(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行使决定公司重大问题的权力,决定公司关于合并、分立、解散、年度决算、利润分配、董事会成员等重大事项。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年度股东大会应当于上一会计年度结束后的6个月内举行。 除了年度股东大会之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一是董事人数不足本法规定的人数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二是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三分之一时;三是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四是董事会认为必要时;五是监事会提议召开时。 法律上,股东大会主要行使以下职权: ①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②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③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④审议批准监事会或者监事的报告; ⑤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⑥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⑦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⑧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⑨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⑩修改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2.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商业保险公司和各种投资公司等。 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股东大会表决参与公司管理,这就形成了机构投资者的行动主义,从而使公司治理变得更加有效。 机构投资者的行动主义内涵包括: ①机构投资者与所投资公司董事会举行一对一的例会,即参与和对话过程; ②机构投资者积极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 ③机构投资者积极关注所投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构成; ④机构投资者联合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公司战略和经营建议。(二)董事会 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负责公司及其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 它对股东大会负责,是股东大会闭幕期间公司常设的权力机构,是集体行使权力的机构。 股东大会所做的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董事会必须执行。 1.董事会的职能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①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②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③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④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⑤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⑥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⑦拟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 ⑧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⑨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⑩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2.董事及其分类。 董事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的人员,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 占据董事职位的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但法人充当公司董事时,应指定一名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为代理人。 董事按照其与公司的关系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3.董事的权利及义务。 董事的权利包括: ①出席董事会会议。依公司法规定,董事会会议,应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董事会,委托书中应载明授权范围。 ②表决权。董事在董事会议上,有就所议事项进行表决的权利。 ③董事会临时会议召集的提议权。 ④通过董事会行使职权而行使权利。 董事义务又称作勤勉义务或专项,主要包括善管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 善管义务。可以分为以下三条: ①董事必须忠实于公司: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经股东大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公司董事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并在任职期内不得转让。 ②董事必须维护公司资产。不私自挪用公司资金或者擅自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不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③董事在董事会上有审慎行使决议权的义务。 竞业禁止义务。董事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4.几个专门委员会。 董事会的这些委员会原则上都应由独立董事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与战略委员。 (1)审计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①检查公司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②与公司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交流;③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进行考核;④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考核;⑤检查、监督公司存在或潜在的各种风险;⑥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2)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①负责制定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考核的标准,并进行考核;②负责制定、审查董事、监事、髙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 (3)提名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①分析董事会构成情况,明确对董事的要求;②制定董事选择的标准和程序;③广泛搜寻合格的董事候选人;④对股东、监事会提名的董事候选人进行形式审核;⑤确定董事候选人提交股东大会表决。 (4)战略决策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①制定公司长期发展战略;②监督、核实公司重大投资决策等。(三)监事会 我国《公司法》规定: 1.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规模较大的,设立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监事会应在其组成人员中推选1 名召集人。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和规模较小的,可以设1至2名监事。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3.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关于监事会组成和人员产生方式的要求与有限责任公司相同。(四)经理层 经理人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行政事务的负责人,由公司董事会聘任,在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和董事会授权范围内,代表公司从事业务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 1.经理人的职权。 在我国,总经理虽受聘于董事会,但其职权的主体部分却不为董事会所授权,而是由《公司法》明文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经理人员的职权包括: (1)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6)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7)决定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8)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2.经理人的薪酬激励。 (1)年薪制:将经营者收入与业绩挂钩;易导致短期行为。 (2)股权激励:兼具“报酬激励”与“所有权激励”双重作用。【知识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了解,客观题) 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是指除企业内部的各种监控机制外,还包括各个市场机制(如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和约束。 (一)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的竞争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只有最有效率的企业才能生存,作为企业的经理人员自然也就面临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的竞争可以提供有关经理人员行为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经理人员行为的约束是通过接管和兼并方式进行的,也就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的方式进行的。 (三)经理人市场 经理人市场之所以对经理人员的行为有约束作用,是因为在竞争的市场上声誉是决定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考试小贴士】 ●本节主要知识点架构 ●本节知识点复习建议: ○本节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有一定概率,适当多阅读几遍。掌握内部治理结构基本结论,以及外部治理机制的名称和基本内涵。第五节 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和治理原则本节主要知识点: ●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 ●公司治理的原则【知识点】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掌握,客观题) (一)信息披露制度 1.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包括三类: (1)上市披露(对一级市场的招股说明书;对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告书)。 (2)定期披露(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采取定期披露方式。 (3)临时披露(重要事件公告、收购与合并公告等)。 2.从四个方面评估信息披露的质量: (1)财务信息。 (2)审计信息。 (3)披露的公司治理信息。 (4)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3.会计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表现在: (1)信息披露在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监督作用 (2)信息披露在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激励作用 (3)信息披露在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契约沟通作用 (4)信息披露有助于外部治理机制的有序运作(二)中介机构 信息披露制度旨在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公司信息,进一步,通过信用中介机构让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信公司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信用中介机构需要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对公司披露的信息出具客观公正的评估,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避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主要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等。 (三)法律法规(四)政府监管 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法律监管 2.行政监管。行政监管的主体主要有证券委及其派出机构、财政部、国资委、保监会等。 3.市场环境监管 4.信息披露监管。负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证券主管机关和证券交易所。 (五)媒体、专业人士的舆论监督【知识点】公司治理的原则(★,客观题,有时间可适当阅读,简单了解,无时间则可选择放弃) 《OECD公司治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保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 (1)公司治理框架的构建应着眼于其对于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着眼于其对市场参与者的激励,着眼于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2)影响一国公司治理实践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应具有透明性和可强制执行性。 (3)一国监管当局的责任划分应明确并且确保维护公众的利益。 (4)监督、管理和执行当局应当拥有相关的权力、操守和资源,以专业、客观的方式行使职责,对他们的决定应给予及时、透明和全面的解释。 2.股东权利和关键所有权功能。 公司治理框架应该保护和促进股东权利的行使。 (1)股东的基本权利。包括:①可靠的所有权登记办法;②委托他人管理股份或向他人转让股份;③及时、定期地获得公司的实质性信息;④参加股东大会和参与投票表决;⑤选举和罢免董事会成员;⑥分享公司利润。 (2)股东有权参与涉及公司重大变化的决策并为此获得充分信息,这些重大变化包括:①修改公司规章、公司章程或其他类似的公司治理文件;②授权增发股份;③重大交易,包括转让全部或大部分资产而造成公司被出售的结果。 (3)股东应有机会参加股东大会并行使投票权,有权了解包括投票程序在内的股东大会的有关规则。 ①股东应当充分、及时收到关于股东大会召开的日期、地点、议程等信息,也包括关于会议将要做出决定的事项的全部信息。 ②在合理的范围内,股东应当有机会对董事会提出问题,包括与年度审计报告相关的问题,应当有机会增加股东大会议程中的议题并提出议案。 ③应当创造便利条件,使股东能有效参与关键的公司治理决策,如提名和选举董事会成员。股东应能够对董事会成员和关键经理人员的薪酬公开发表意见。董事会成员和雇员的薪酬方案中的股权部分应得到股东的批准。 ④股东可以亲自或由代理人投票,两者都赋予投票结果以同等效力。 (4)如果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安排使得一部分股东享有与其所有权不相称的控制权,相关的情形应予以披露。 (5)应允许公司控制权市场以有效和透明的方式运作。 ①有关资本市场中公司控制权收购、较大比例公司资产的出售、类似于合并的特别交易的规则和程序,都应明确制定和披露,以便投资者理解他们的权利和追索权。交易应在透明的价格和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以便各类股东的权利都受到保护。 ②反并购机制不应作为董事会和管理层免受监督的借口。 (6)应为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人员行使股东权利创造有利条件。 ①作为受托人的机构投资者,应当披露与其投资有关的全部公司治理及投票的政策,包括决定使用其投票权的现有程序。 ②作为受托人的机构投资者,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其行使与其投资相关的关键性的所有者权利的实质性利益冲突,应予以披露。 (7)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全体股东应有权利就与上述基本股东权利有关的问题互相咨询,但可能造成不正当密谋的情形除外。 3.平等对待全体股东。 公司治理框架应确保所有股东(包括少数股东和外国股东)受到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都有权得到有效的赔偿。 (1)同一类别、同一系列的股东应当得到同样的公平待遇。 ①在同一类别任何系列内,所有的股份都应该具有同样的权利。所有的投资者在他们购买之前都应该获得有关全部类别和系列股份所赋有的权利的信息。在投票权上的任何改变都应该由受到负面影响的股份类别核准。 ②小股东应当受到保护,使其不受控股股东滥用权力的行为的直接或间接伤害,且有赔偿的实际手段。 ③托管人或代理人投票,应该按照有表决权的股权所有者同意的方式进行。 ④对远程投票的妨碍应当去除。 ⑤股东大会的议程和程序应该使所有股东都得到公平对待,公司程序不应使得投票过分复杂困难和花费昂贵。 (2)禁止内部交易和滥用的自我交易。 (3)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任何交易或事件中,如果董事会成员和关键经营人员有直接、间接或代表第三方的实质性利益,都应当被要求公开。 4.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框架应承认法律规定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并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以及促进企业财务的持续稳健性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1)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应得到尊重。 (2)如果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利益相关者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能够获得有效的赔偿。 (3)应允许开发那些有利于业绩提升的员工参与机制。 (4)如果利益相关者参加了公司治理程序,则他们有权及时、定期获取与他们的权利有关的充分信息。 (5)利益相关者(包括个人雇员及其代表团体)应有权自由地同公司董事会就公司的非法或不道德的做法进行交流,并不得因行使该权利而妨碍其他权利的行使。 (6)公司治理框架应以有作用、有效率的破产制度框架和有效的债权人权利执行机制作为补充。 5.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公司治理框架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所有重大事件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业绩、所有权及公司的治理情况。 (1)应当披露的重大信息至少包括:①公司的财务和业绩状况;②公司经营目标;③公司主要的股票所有权及相关的投票权;④董事会成员和主要行政人员的薪酬政策;董事会成员的其他信息,包括他们的资格、选择过程、就任其他公司董事职务情况、是否被董事会认定是独立董事等;⑤关联方交易;⑥可预期的重大风险因素;⑦与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要问题;⑧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尤其是其执行所依据的任何公司治理规则或政策及程序的内容。 (2)应根据会计、财务和非财务披露的高质量标准,准备并披露信息。 (3)公司每年应聘请独立、尽职、有执业资格的审计人员出具年度审计报告,由外部人员为董事会和股东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的方式提供客观的依据。 (4)外部审计人员向股东负责,对公司负有在审计中发挥应有的职业审慎的义务。 (5)信息传播的途径应确保信息使用人能够平等、及时、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信息。 (6)作为公司治理框架的补充,应有一种有效措施,促使分析师、经纪人、评级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提出与投资者决策有关的分析或建议,并避免可能影响其分析或建议诚实性的利益冲突。 6.董事会的义务。 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 (1)董事会成员应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诚实、尽职、谨慎地开展工作,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2)当董事会的决策可能对不同股东团体造成不同的影响时,董事会应做到公平对待所有股东。 (3)董事会应具备高度的道德准则,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主要职责,包括: ①审查和指导公司的战略、重要行动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和商业计划;设定公司的业绩目标;监督业绩目标的执行情况和公司的行为;监督重大的资本支出、并购和出售等行为。 ②对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并根据实际需要加以调整。 ③选举主要经理人员,确定其薪酬,监督他们的行为和业绩,在必要的时候更换新的人员并对他们职务的交接进行监督。 ④促使主要行政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利益相一致。 ⑤确保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和选举过程的正规性和透明度。 ⑥对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和股东之间的潜在的利益冲突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中包括滥用公司资产和不当关联方交易。 ⑦确保包括独立审计在内的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系统诚实可靠;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⑧监督信息披露和对外交流的过程。 (5)董事会应能够在公司事务中做出客观独立的判断。 ①董事会应考虑委派相当数量的非执行董事对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事项进行判断。例如,确保财务和非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审查、董事会的提名以及主要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薪酬等。 ②如果董事会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他们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应予以明确并由董事会进行披露。 ③董事会成员应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职责。 (6)为了更好地履行其职责,董事会成员应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的信息。【考试小贴士】 ●本节主要知识点架构 ●本节知识点复习建议: 本节内容考试概率相对较低,简单了解基本结论,应对选择题即可。本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