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到企业就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大表现,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博士到企业就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大表现,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没有博士进企业,咱们国家的将来一定没什么指望。其实企业对博士的需求是一直都有的,十几年前我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有个亲戚在一家民营轴承厂做人力资源,极力邀请我去,说他们刚从浙江大学招聘了一名博士,想再找几个硕士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因为公司离老家很近,我当时也很心动。不过家里人观念比较传统,坚决反对我去民企,因此作罢。后来,一次过年聚会亲戚还很惋惜地说,那个博士带的团队在国内已经很有知名度了,好多公司来挖,他们都快留不住了。以上只是一个孤例,时间也过去十来年了,近年来,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越发重视,一些关键岗位急需博士人才去攻关,甚至需要更高层次人才带着专利技术去。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的博士也越来越多了,好一点的高校基本已经不招聘国内应届博士了,对国内博士而言,就面临三个选择,出国镀金、进站做后、还有就是去企业。其中出国镀金适合对学术有追求的人,毕竟博士已经够苦逼了,再出国苦逼几年,没有兴趣很难熬下来。进站做博士后是为求职做准备,但现在高校、科研院所淘汰率很高,两年博士后下来也不一定能留下。剩下了很多博士,大多数是只能选择去企业的。不过目前博士去国企的更为普遍,主要是国企在研究经费上更为宽松,压力也不会太大。而肯去民企的博士目前仍然很少,这与民企的用人方式也有关系。有个比喻,国企用人是泡茶,慢慢释放人才的才华,效率不高,但对人有一个培养过程,民企用人是榨汁,见效快,但用完往往只剩一地鸡毛。所以,总的来看,国企适合应届毕业生这类新人,民企适合摸爬滚打过的老人,大家可以各取所需。总结下,博士去企业必将成为常态,而目前主要问题是去国企的多,去民企的少。中国的民企发展仍然面临人才和技术的难题,什么时候民企里博士满地走了,中国大概就可以大杀四方、领先全球了。
摘录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导读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1.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各高校向社会公开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文共抽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95903位博士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表1 样本高校分布状况图2 2015~2018年不同地区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总规模分布2.分析方法将博士毕业去向分为四类:①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②去境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③就业,包括签订三方协议、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签订劳动合同、部队、定向委培等多种途径;④待就业,包括拟升学、拟出境、尚未落实单位和暂无就业意愿四种情况。本文首先对2015~2018年这些高校的博士生就业去向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针对博士生在非学术领域就业,尤其是企业就业的机构分布和组织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描绘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所呈现出的特点与规律。3.总体去向总体而言,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个特征。首先,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就业为主(见表1)。博士受到年龄、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大部分博士毕业生的首要选择,但比例在逐年降低。从2015年到2018年,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生直接就业比率从85.3%(2015年)下降至66.8%(2018年),下降幅度最大;中国农业大学(10.5%)、云南大学(9.3%)和华东师范大学(6.8%)等高校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难度在加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表1 2015~2018年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直接就业比例分布第二,博士毕业生在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比例明显提高(见表2)。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博士后群体的规模迅速扩张。2018年有19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超过10%,其中,中国农业大学(28.3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6.94%)、中山大学(25.88%)、中国海洋大学(22.30%)、清华大学(21.80%)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46%)六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超过20%。北京大学(校本部)、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境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均超过10%。另外,博士毕业生在境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从2015年以来也有小幅提升。2018年,清华大学(12.38%)和北京大学(10.80%)的博士毕业生出境比例位居第一名和第二名,博士生出境比例超过5%的高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87%)、厦门大学(6.60%)及浙江大学(6.44%)。博士毕业生出境比例的校际差异明显。表2 2015~2018年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第三,从事学术类工作仍然是大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见表3)。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类工作的平均比例约为60%(包括进入境内外博士后流动站、高校及科研设计单位),其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的平均比例约40%,进入境内外博士后流动站的平均比例约17%。综合类院校及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博士生进入高校工作的比例较理工科类院校显著偏高。2018年博士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就业(包括博后)比例排名前三的学校为:云南大学(79.57%)、湖南大学(78.29%)、兰州大学(72.16%),比例较低的学校为上海交通大学(31.22%)、中南大学(34.18%)和同济大学(39.21%)。中南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博士较多,这类人群毕业后往往直接进入医院就业。从2015~2018年,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总体比例变动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明显,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后选择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而直接进入高校获得学术职位的比例下降明显。表3 2015~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类职业比例变化情况4.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单位性质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博士毕业生的另一重要渠道(见表4)。2018年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平均比例为16.68%,与2015年基本持平(16.53%)。工科类高校的比例相对偏高(20%~40%)。2018年同济大学(34.76%)和浙江大学(35.26%)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达到三成以上。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博士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7.2%)略高于到国企(央企)的就业比例(6.5%),到三资类企业就业比例最低,仅为2%。2018年博士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比例排名前三的高校为:浙江大学(17.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4%)、同济大学(14.3%)。表4 2015~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变化情况根据2015~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披露的博士毕业生企业单位去向,笔者共收集了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0所高校博士生到企业就业的机构名单(共171所)。博士毕业生去企业就业人数排名前25的单位名称见表5。博士毕业生的企业机构分布不均衡性明显,毕业生大多分布于大型企业,就业单位为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的比例为66%。表5 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企业就业人数排名前25的工作单位1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具有较强的理工科背景,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行业主要分布在能源、军事、制造、互联网等。招聘博士毕业生较多的国企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在民营企业中,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招聘的博士毕业生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企业当中,华为公司招聘人数突出,这也与华为公司作为研发型企业的定位有关。5.结论本文利用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尤其是到企业就业分布进行了探究。总体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就业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比例近年有所提升。高校仍是博士生就业的主要选择,60%左右的一流大学博士毕业后会从事学术类工作。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理工科类院校比例在20%~40%之间浮动。企业作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日益成为博士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甚至在部分学校已经占领博士生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企业就职中,民营企业、国企成为接纳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单位。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 | 徐悦
博士毕业,是选择去高校当老师还是去企业工作,这是个问题。放在以前,博士基本都会选择去高校做老师,很少会有人选择去企业,但近年来,这一风气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也有一些博士生开始选择在企业工作,比如华为阿里之类,就有很多的博士生。尽管如此,高校仍然是博士生们的首选。一名曾经在企业工作,后来跳槽去高校的博士表示:博士生最好不要自降身价去企业,高校才是最好的选择。他还总结了如下几点,来说明博士去企业或高校工作的利弊分析。企业和高校员工身份的区别。企业员工无论是央企还是国企,本质都是劳动合同工,公司时刻有权裁员。而高校事业单位基本不会失业。企业和高校经营性质的区别。企业自负盈亏,员工的收入来源于营业收入,挣得多发的多,挣得少发的少,企业倒闭就解散。事业单位如高校是全额拨款单位,教职员工工资及单位运行经费均来源于财政拨款,说白了是企业上缴的税收。企业员工和高校员工发展空间的区别。在企业里,领导阶层是绝不需要高学历者,尤其不需要博士。因为博士当领导有很多弊病,博士就被定位于专注于技术开发,而领导你们的是专科生即可。以我为例,比如我当时在企业是硕士学历,我是绝不会让一个本科生来领导我的,因为低学历的领导人永远不可能也不会去懂得高学历的打工者的价值与奉献,有的就是利用和管理。高校的情况是大家都是博士,至少明白你的工作。企业和高校员工科研成果归属的区别。在企业,科技成果永远属于团队和集体,个人就算是你研发了宇宙最强产品,开创了世界最新技术,请记住,企业给了你工资,这是你应该干的,而且你绝不能带走,因为这属于商业秘密。而在高校的科研成果永远属于个人,而且高校还鼓励你去转化,收益归自己。企业员工和高校教师工作属性的区别。如果博士进企业,请记住,只有当领导是唯一出路!任何忽悠你踏实做好技术,搞好产品开发都是为了把你的劳动价值榨取出来,你必须养活自己和大家。而高校教师,当不当领导无所谓,你自己能发论文,能做可科研项目即可。企业员工和高校员工单位时间收入的区别。凡是读过大学本科的人,应该能明白,如果以单位时间获得的收入来算,高校教师可以说是最高的一种职业。在企业做研发和在高校做学术的区别。企业研发永远是跟着市场走,没有市场预期公司是不会投入一分钱给你做任何研发的。高校是鼓励你创新和研究,因为论文是推崇自由研究的,但孰好孰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员工和高校员工收入增长性区别。同等学力,企业起薪无疑比高校高,但过了5年左右,你会发现,如果你在企业没当领导,你的工资增长非常缓慢,几乎停滞,而不管你多干了多少活,多做了多大贡献。高校教师,旱涝保守,如果职称上去了,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企业员工和高校教师跳槽的区别。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身边无数本科进企业后辞职回来读研,毕业后去了一个更好的企业,而硕士进企业后辞职回来读博,毕业后不再回企业。在这名博士总结帖子的下方,有一名博士则表达得更为直白。有人说教师没尊严,可是院长、甚至校长骂你,你直接给他顶回去又能怎样?而且高校、中科院,起码能保证大家都是博士,多少还有些素质。但是在企业,一个本科、硕士,甚至一个暴发户,都可以直接把博士骂成狗。企业学历没有用,关键还是看职位,所以就是简单的要么忍,要么滚。高校任性的范围大得多。还有一个经典的企业坑博士的逻辑。企业领导经常会贬低博士,说什么企业还是要看能力,看你对企业的贡献,博士空有学历,根本不了解产业。但是,没有几个企业真的敢把博士派到一线,派到工厂去。因为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简单的很,博士,综合素质比较高的那种。我现在就是这种尴尬,领导天天嘲笑我脑子不开窍,轴,搞的东西不赚钱。结果我一说去一线,领导就装傻,我真的是醉了。博士去工厂,基本要给总工,但是没几个人舍得给你。还有一个经典逻辑是搬砖论。就是人家认为,既然是博士,就该搬砖也搬得好,搬不好就是没能力,不想搬就是矫情,眼高手低。但是注意了,真的去搬砖,而且搬得好,结果很可能是让你继续搬砖。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研发部主任,管着一堆博士。所以,去企业不想被坑,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你的直属领导最好是博士,退一万步,最起码也要对博士有足够的尊重,因为人都是缺什么想什么。那些学历低的领导,最喜欢折腾高学历,嘲笑高学历的人以显示自己,满足自己。你是博士,身边一堆硕士本科,很容易听到博士有什么了不起之类的话。而且很多博士一直读书,还是比较单纯的,真论算计人心,博士真的可能很不行。很多博士自己的导师都不会讨好,在企业耿直地搞研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可能背黑锅,然后让人摘桃子。对于这些博士的观点,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转发评论,我是教育向前冲,关注教育,漫谈教育二三事。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博士代表着出色的学习能力与自控能力,并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与事业平台。一般而言,博士毕业后多半走上学术科研的道路,不是在大学授课,就是在政府研究部门、各类研究所或是企业研发部门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家也都是博士出身,今天小曼就带大家看看,中国这几位出名的企业家是都是哪所院校的博士吧~张朝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张朝阳是搜狐网创始人兼董事长,与王志东、丁磊被称为“网络三剑客”。张朝阳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支持下,持风险投资回国创建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后来更名为搜狐公司,并于2000年在美国上市。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麻省理工”(MIT),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主校区依查尔斯河而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拥有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其研究人员发明了万维网、GNU系统、Emacs编辑器、RSA算法等等。该校的计算机工程、电机工程等诸多工程学领域在2019-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前五,在2018-19年US News全美研究生院排名中位列工程学第一、计算机科学第一,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称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截止至2019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97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五)、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八)以及2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二)。李开复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的董事长兼CEO,1983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当年被《商业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创业者和电脑科学的研究者。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2009年9月从谷歌离职后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现给人的是一幅比较内敛,为人处世随和谦恭的创业导师形象,在其历任苹果、微软和谷歌高管的经历可以体现出其过人的才华。作为创业导师,李开复从Google离职创办的创新工场,不仅在形式上对天使投资进行了创新,也借助着李开复的个人魅力帮助者创业者不断成长、成熟。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简称CMU,坐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一所拥有13,600名在校学生和1,423名教职及科研人员的世界著名学府,美国25所新常春藤盟校之一。CMU位列2020U.S. News美国最佳大学排名第25名,包括最佳创新大学第7位,商科全美第5,工程院第6(本科),计算机学院第2。其量化金融项目(MSCF)常年在全美名列前3。2020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其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排名世界第3,统计与运筹排名第10,数学第27,电子工程排名第24。此外,卡内基梅隆的戏剧学院也享有盛誉,在2016年被《好莱坞报道》评为全美第3。截至2019年3月,该校共培养出了13个图灵奖、20个诺贝尔奖、9个奥斯卡金像奖、114个艾美奖、44个托尼奖得主。张亚勤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张亚勤博士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张亚勤博士将于2020年7月加入清华大学担任智能科学讲席教授,牵头筹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持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从2014年开始担任百度公司总裁。1978年,只有12岁的张亚勤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当届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两年之后,他又获得了硕士学位。1989年,23岁的张亚勤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张亚勤博士毕业后,在1997年,年仅31岁就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后来担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简称GWU或GW,是美国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2020年USnews新排名第70位。200年间,该校走出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人物,其中不乏许多世界著名的政界校友,包括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南韩建国总统李承晚,20位美国州长、118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此外,它还盛产一大批商界领袖,比如高盛公司总经理艾比·约瑟芬·柯恩,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巴黎欧莱雅总裁埃得迈尔·艾沃得等。在学术上,学校培养了诺奖神经科学家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宇宙大爆炸理论创立者、氢弹之父等学术巨擘执教于此,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张亚勤也是在此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梁建章美国斯坦福大学梁建章13岁时以“电脑小诗人”闻名,上海复旦大学少年班毕业后赴美国留学,21岁获得乔治亚理工学院电脑系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硅谷从事技术工作多年,曾任美国Oracle公司中国咨询总监,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1999年回国,与3位商业伙伴创建了“携程旅行网”,在2000年-2006年,2013-2016年期间任CEO,并从2013年起兼任董事会主席。2011年,梁建章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创新,创业和劳动力市场。他在合著的新书《中国人太多了吗?》中,分析了人口结构改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全面批评检讨了计划生育政策。现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帕罗奥多市境内,临近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Silicon Valley),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截止2020年3月,共有83位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曾获得诺贝尔奖(世界第七)、28位曾获得图灵奖(世界第一)、8位曾获得过菲尔兹奖(世界第八)。2019-20年度,斯坦福大学位列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2、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4;2019-20年度,斯坦福大学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世界第3。徐立香港中文大学徐立,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本硕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拥有十余年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经验。在视觉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先后在摩托罗拉研究院、欧姆龙研究所、微软研究院、联想研究院等计算机视觉研究机构访问、工作。2017年7月15日,首届“网易未来科技人物大奖”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创新商业领袖”得主为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商汤科技CEO徐立。2018年1月28日,新浪财经“2017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北京举办,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获“201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2018年7月19日, 《财富》杂志揭晓2018年度“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排行榜(Fortune 40 Under 40)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入选。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是一所亚洲顶尖、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该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书院制和中英双语并重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在QS世界排名大学中, 香港中文大学全亚洲第10名,全球第46名。王建宙香港理工大学王建宙,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和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在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原董事长、GSMA高级顾问。回顾中国通信产业史,王建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尤其在3G时代,他带领团队提出了TD-SCDMA标准,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积极推动4G的TD-LTE建设,在4G时代实现了和国际标准的同步。可以说,他见证了我国通信技术从1G空白到5G领先的跨越。如今,他退而不休,担任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高级顾问。在大学讲台、达沃斯等财经会议论坛的舞台中经常能看见王建宙的身影。2007年10月29日,中国移动(00941.HK)股价以158.9港元收盘,市值达到4100亿美元的顶峰,不仅超越了美国Verizon、AT&T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企业。而且也超过了微软等一众科技企业。中国移动的国际影响力也因此大增。至今,4100亿美金的电信企业市值记录,仍然没有被打破。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理大(PolyU)”,是一所位于中国香港的亚洲顶级、闻名世界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91位,世界百强名校,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克林顿全球倡议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理大工商管理学院是同时具有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91位。出国留学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长远的,它不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但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的眼界和心境,以上这些留学归来的成功企业家们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海归”代表。看到这里,是不是更加坚定了你读博的决心了呢?【最新博士申请资讯锁定 曼汉教育曼博士 MINHAND_EDU】
博士生之所以愿意进高校当老师,而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包括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外界因素1、大公司只有技术性较强的岗位需要博士。这些岗位的需求量较少,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类博士还能应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而理论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博士很难达到企业研发岗位的技术需求。就像“英雄无用武之地”,导致很多博士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2、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对应的工作很难找。本科毕业生找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很常见,因为学什么不一定干什么;硕士生找工作时,不想干本专业,找个自己擅长喜欢的工作也没问题;但是很多博士就不一样了,辛辛苦苦读了博,还是很愿意找个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关度高的工作最合适的就是去高校当老师,因为大公司对博士的需求量毕竟很少,所以很多博士更愿意去高校。自身因素1、博士对很多大公司的薪资待遇并不满意。博士入职大公司后,就是个职场小白,小白都得从基层开始,相应的薪资也就很低了,也许还不如一个工作时间比自己长的大专生的薪资,博士会有心理落差。博士毕业进高校当老师就完全不一样了,许多高校会有科研经费、安家费等福利,而且高校还有寒暑假,吸引了很多博士,所以很多博士不愿意去大公司。2、博士长期待在学校,很难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学校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博士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身份,而社会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所以很多博士选择当老师,用自己的科研去评职称,申请科研经费,工作性质也相较企业轻松一些。因此,很多博士不愿意去大公司,选择去高校当老师。感谢阅读,每天分享职场知识,希望帮到更多的人,喜欢记得点关注。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距今已经走过21年。这21年时间里,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数量激增。尤其是本科生,二十年前还被奉为天之骄子,如今满大街到处乱窜,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即失业。博士还好点,虽然扩招,但毕竟基数小,再加上博士毕业很有难度,博士仍是学霸级的存在。其实,能读到博士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沉下心来做事,很多人博士毕业后也希望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性的工作。可是,毕竟学术机构招聘名额有限,现在很多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包括很多大型国企。随之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做研究,基本上在最底层,前途和钱途都不大;做管理,丢弃自己的专业,感觉可惜。实在难以抉择。这是很多博士刚毕业后都会遇到的问题,毕竟辛辛苦苦博士几年做了一些研究,甚至有些从硕士开始做的课题和方向。如果毕业后做管理,实在是有些不甘心;如果做学术研究,除非著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多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钱少得可怜。无论企业对外宣传多么重视科研,可宣传跟实际是有出入的,而且出入相当地大。所以,在这些单位做研究,基本上就是在一线一直做,收入还不如一个小小的部门负责人,不会有太大的涨薪;而能够做出成果最好,但能够作出很好成果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导致很多人毕业后,甚至毕业前就开始筹划工作后转管理岗。并不是说管理岗不好,毕竟人各有志、每个岗位都需要人。但是,想说的是,做管理并不需要博士学历。从学术方面来说。博士做管理确实有点可惜。可是,实际中,对于竞争管理岗位,博士学位反而是一种加分项。智商、情商均在线,优势相当明显。所以,有些人就放弃原来的专业,转而做起管理,不少人还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只能说,这些人确实适合做管理,即便他没有博士学位,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只不过博士学位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对于很多博士来说,还是希望能够安安心心、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也有很多人不屑于做管理,挤破头竞争领导岗位,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对于仕途名利毫不关心。但是,现实中,对于这些人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然贾宝玉家族最后也不会一败涂地,池大为也不会变了心志。做学术研究,如果争取不到学术资源的支持,很多研究根本没办法开展下去。而争取学术资源,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律,基本上还是要紧靠掌握资源的领导。所以,无论如何,最终都是要走向领导这条路,无论愿意与否。多以,对于那些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的博士,还是尽早放弃吧,毕竟社会有社会的生存法则。但是,如果哪天,那些不屑于仕途经济的学者,有了很好的上升通道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科技真正发达的时候。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金句不断的任正非做员工的时候,人们会吐槽企业的狼性文化,然而很多从华为出来的员工们自己创业的时候,纷纷歌颂华为群狼奋进的企业文化,有人现在会赞叹华为的战略布局很好,但实际情况是,华为在发展过程中其实遇到很多错误的发展方向,但是华为可以通过短时间内进行修正,用一位商业大佬对华为的评论来说,华为擅长打游击战,平行化的部门管理,每个小团队都有可能出现新的火花,当华为产品需要改进时,其实多种方案做备案,数量众多的产品中一定会出现一爆款产品。华为对员工进行股份激励,让华为员工的平均年薪高达110万元,而且还有很多的千万富翁,任正非在接受记者时有一金句:“当员工的妻子们可以大肆买包的时候,就是对华为员工们最大的称赞!”湖人队华人老板陈颂雄欧美科技富豪数量众多美国属于科技创业者的天堂,会有大量的风险投资来用于科技投资,因此各大企业每年用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的资本非常多,例如湖人队华人老板陈颂雄靠着医药专利跻身世界富豪的行列,科研专利药带来的利润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同样是医药企业,中国的企业更热衷于营销和价格垄断,利用常规药物的价格来牟利,因此这些企业很难给科研人员很高的利润,反而销售和市场公关人员的工资是最高的,常年对医药研发的不重视,造成目前中国仿制药领域甚至连印度都不如。一位医药科研人员说自己好不容易做出一套仿制药的生产工艺流程,结果才卖了20万元,一家企业学会了之后,全国整个医药行业技术马上就同质化,因此医药科研人员觉得得不偿失,因此医药博士生们更热衷于高校和科研所,毕竟待遇和工作都很稳定,医药行业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海外高学历者都热衷进入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的企业,而中国很多高学历只是为了寻求铁饭碗,本应该做科研创新的博士们,毕业后纷纷转行做管理!多些华为,中国的博士就业会更广最近深圳针对紧缺高端人才开除减免30%个税的福利政策,也就是高端科研人才百万年薪,只需要交15万的税,30万的个税将有深圳市政府补缴。这是对高端科研创业者的一种激励,在华为每年不仅给自己的科研人员足额的奖励,而且每年无偿给全球各大高校和科技机构捐助经费,只希望获得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的方向,毕竟名校的基础科研实力远比企业要强,通过高校基础科研的技术方向,华为为自己的应用技术进行革新!把科研人员当宝贝看,就是华为成功的源泉,用任正非的话来说,给员工100万的薪水,你的员工身价就值100万,如果中国多几家给科研人员百万年薪,舍得投入科研的企业,那么中国的博士毕业生就不会扎堆高校和科研院所!
当今社会,博士学历已经不再那么稀缺。985高校普遍设立有研究生院,博士授权点一眼数不过来,211高校一般都会许多的博士授权专业。甚至一些双非高校,也会有少量几个好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博士毕业一定是去科研院所或者高校,或是被企业高薪聘用。事实上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要改变一下我们原有对好大学的看法,在高考中,我们常常会把985和211当做好大学的标签,而在博士阶段对好大学则有了很大的差别。211及双非的博士,只能算是最一般般的博士。在面对华为这样的企业的时候,这些普通的博士远不如清华北大这个级别的本科。博士学历最值钱的似乎只有C9联盟、清北、华东五校这样的高校。就连普通的985院校的博士,也只能算是一般,我们姑且叫它普通博士。顶级名校的博士和普通博士在就业上,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和不同。以985高校的教师岗位招聘来看,所谓的普通博士占比极少。如果就业目标是高校,那么,普通博士的去向更多的是普通本科院校和竞争非常激烈的211院校。普通博士想进985高校当老师,非常难。以小编的母校吉林大学为例,我的几个读博士的同学,都选择进入高校就业,除了一个到国外读博士后回来留校之外,其他几个普通博士全部去了普本院校,甚至有一个同学还在纠结要不要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一所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三本院校。在我的这些同学(985高校的博士)看来,能进入211高校就已经是他们最高的期盼。想进入985高校当老师,先混个海归或者拿个清北的博士后再说吧。进入普通大学的博士也同样的特点,工作稳定,待遇只能说还行,科研经费紧张,想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进入企业的普通博士工作内容一般都很辛苦,但待遇也很高,一般会有20万以上的年薪,一些专业甚至会有40万以上的年薪。基本都是大型国企和央企。当然,这与专业关系很大。所有专业的博士都适合到高校工作,但不是所有专业的博士都适合到企业工作的。也有一类普通博士,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兼具,收入和发展前景皆有,那就是医学类专业博士。如果说读研是拓宽就业的路,那么读博很可能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就业面更小,花费的时间更多。到底要不要读博,还是要因人而异。以上就是博士毕业的基本状态。
大家都知道,就目前来说,虽然博士学历在高校常常见到,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拥有博士学历的人依旧是凤毛麟角,在普通群体周围,博士毕业的人也是屈指可数。想要读到博士,除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对于自身的智商能力要求都很高。博士的学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一个不错的博士学历可以带来很多的工作机会,而这些工作机会都是十分难得的。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博士毕业有两种基本的工作选择,去大型国企和留校任教。那么这两种出路,有什么差异,到底哪一种选择更具有优势呢?一、 留在高校当老师在我国大多数大学任教的老师没有硕士学历,最低也是博士学历。同时,在年轻教学队伍中,大部分都有过海外留学经历,也就是说,目前想要在国内的一所211院校任职,基本上都需要在国外留学的博士学历,当然,也不排除例外,但是最低要求也是国内知名985的博士学历。目前国内的普通博士,也就是非清华北大等c9高校的博士,即普通985、211毕业的博士只能到一般本科甚至是二本三本任教总体来说,普通博士在高校任职,工资不高,但绝对达到了中产阶级,月薪上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生活简单,科研压力一般情况下不会很大,而且教学福利良好,可以得到很理想的生活状态。大学老师的社会认可度与社会地位都很高,这是很多职业都比不上的优势。而且大学课程并不像初高中课程那样紧凑,上课时间比较自由。除了上课之外,若是有业余时间,大学老师还可以从事其他工作,一般大学老师都有自己的副业。在社会地位与薪资收入都能够达到很完美的状态。二、 进入大型企业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对于博士生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毕竟凭借着博士的学历,企业一般都会给到十分可观的薪资。博士毕业进入企业,年薪一般都在30-40W往上不止,随着经验的增长,有的人可以拿到年薪百万。当然,其他的行业也是类似,虽热有的行业可能没有这么高,但有的行业也比这个高。总体而言,进入企业的薪酬肯定是要比高线任教要高,但是更多的收入也就代表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也就意味着生活压力有可能要更高,能顾及到家庭的部分也就更少。总体而言,博士毕业的你,不管是进入企业还是留校任教,基本的生活保障肯定是不用考虑的,你需要考虑的就只是你所想要的生活方式与你所追求的生活状态。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有的人追求薪资收入,那么他面对的就业压力就很大。有的人想追求稳定轻松的生活,那么他就不会喜欢压力太大的工作。
最近和单位一些同事聊天,才了解到单位现在还有一些博士每月拿着5000多块钱的工资,惊讶之余,给我带来最多的却是震撼,因为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博士学历是当前最高的学历,博士群体应该给予更高的待遇,但是实际上真实情况与我们想象的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为何很多博士宁可拿大学5000多块钱的工资,也不愿意去企业里面工作呢?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与博士个人能力有关。在大学工作,工资收入与教师职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作为一个博士个人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一般,学术水平非常一般,那么在大学想评职称是很困难的,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只能够拿5000多的工资,但是实际上如果去企业,这些博士因为工作能力一般,也不一定适合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招聘这些博士,因此才会出现博士宁可拿5000多工资,也不愿意去企业工作。第二,与工作环境有关。在大学虽然工资待遇和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大学里面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工作环境要比在企业工作环境好许多,而且很多大学老师并不要求坐班,工作比较自由,但是如果在企业工作,工作环境可能没有大学那么好,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多博士并不擅长处理这些关系。第三,与博士工作压力有关。在企业工作,比如在华为公司工作,即使是博士也需要经常加班,博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任务和绩效考核也不是很容易完成,但是如果在大学工作,虽然工资待遇不高,但是工作压力与在企业工作压力比较起来并不是那么大,并不需要太担心太多,即使工作没有做好,也只是职称升的比较慢而已。第四,与博士所学专业有关。到了博士阶段,学科专业已经高度细分,很多博士所学习和研究领域也只是专业的一小部分,而且很多博士专业比较冷门,这些专业并不适合在企业工作。比如植物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博士并不适合在企业工作,但是比如经济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企业需求非常大。因此会有一些冷门专业的博士由于专业不对口,因此才会待在大学工作,而没有去企业工作。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大家对此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