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3月9日电(记者王浡)记者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3月5日,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研报告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标志着青海省投资最大的民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由前期筹备阶段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本次可研报告批复包括机场工程、空管工程和供油工程三部分,其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为:建设与跑道等长的第二平行滑行道;建设15.8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扩建站坪并调整布局,机位总数达到75个;建设16.9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1.8万平方米的货运库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配套建设助航灯光、消防救援、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批复项目总投资约97亿元,主要通过国家安排中央资金、省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以及企业筹措解决。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实施是青海省重大民生工程的优先选择,对完善西部地区战略交通网络、保障西北西南方向国防安全、提升青海发展硬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支撑和牵引作用。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海省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青海省第一个集民航、轨道交通、高铁、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完)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20〕38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铁发改函〔2019〕404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为构建西北至西南地区快捷通道,加强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联系,促进沿线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意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项目代码:2017-000052-53-01-001397)。二、主要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一)主要建设内容。新建线路自西宁枢纽海东西站引出,经青海省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在建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黄胜关站接轨后,共线引入成都枢纽。正线全长836.5公里,其中新建正线502.5公里,利用既有兰新高铁26.3公里,利用在建成兰铁路307.7公里。全线设站19座(含既有海东西站、在建黄胜关站)。同步建设西宁动车运用所及相关工程。(二)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I级。正线数目:双线。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预留提速至250公里/小时平面条件。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般地段3500米(困难地段2800米)。限制坡度:25‰。牵引种类:电力牵引。牵引质量:1500吨。到发线有效长度:650米。列车运行控制方式:CTCS-2列控系统。闭塞类型:自动闭塞。其他技术标准执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TB10098-2017)。规划远景年输送能力:客运单向3000万人/年,货运500万吨/年。三、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及建设安排项目总投资814.9亿元,其中工程投资780.7亿元,机车车辆购置费34.2亿元。项目采用全额资本金,其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出资471.9亿元,由企业自筹解决(中央预算内投资另行研究确定);其余资金343亿元(含征地拆迁费用25.3亿元),由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分别承担119.7亿元、134亿元、89.3亿元,并分别承担境内段征地拆迁工作。地方出资由相关省及沿线地方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征地拆迁费用依照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经出资各方认可后计入地方股份。本项目由成兰铁路公司作为业主单位。项目建设工期7.5年。四、下一步工作要求(一)严格按照批复要求落实各方出资。涉及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应分年度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建立持续稳定的机制,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筹资模式、资金来源不得随意调整,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深入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采取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确保项目建设运营安全可靠。(三)深化方案研究。做好本项目与兰州至合作铁路、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等周边路网对接。加强统筹衔接,积极研究本项目与西宁曹家堡机场无缝衔接的可行技术方案和工程实施问题。(四)新建车站选址尽可能在中心城区或靠近城市建成区,加强服务铁路客站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建成区、城市其他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连接、便捷直达,提高综合交通整体效率。(五)合理确定铁路客站周边开发建设规模、边界和功能定位,做好规划预留和控制,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规范有序推进开发建设。(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做好本项目建设涉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点的防护措施,妥善处置弃土、弃渣等,进一步优化工程措施,有效预防或控制不良环境影响,尽快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七)强化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措施。五、请国家电网公司同步安排外部电源电力工程,确保与本项目同步建成。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军委联合参谋部在通讯迁改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六、如需对本项目审批文件所确定的内容进行调整,请及时以书面形式向我委报告,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附件:招标投标事项核准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1月9日
图为玉树机场。 钟欣 摄中新网西宁6月12日电 (孙睿 张俊刚)青海机场有限公司12日披露,青海海拔最高机场——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青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标志着该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为工程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玉树机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巴塘乡巴塘草原,是一个国内支线机场,机场等级为4C级。机场海拔约3950米,是青海海拔最高、世界第六的高高原支线机场。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玉树机场于2009年8月建成通航,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18年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0.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03吨,现有航站区和站坪容量已经饱和。图为玉树机场停机坪。 钟欣 摄此次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工程按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货邮2600吨的目标设计,主要建设9个C类机位站坪,1条垂直联络道,5700平方米航站楼,6000平方米停车场,以及相应供油设施和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5.0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玉树机场的运行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快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及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完)
图为西宁至成都铁路走向示意图。 钟欣 摄中新网西宁1月14日电 (鲁丹阳)记者14日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日前西宁至成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据悉,西宁至成都铁路位于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地区,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新建线路自西宁枢纽海东西站引出,经青海省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在建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黄胜关站接轨后,共线引入成都枢纽。铁路正线全长836.5公里,其中新建正线502.5公里,利用既有兰新高铁26.3公里,利用在建成兰铁路307.7公里。全线设站19座(含既有海东西站、在建黄胜关站)。图为西宁火车站。(资料图) 鲁丹阳 摄该铁路为国家I级双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预留提速至250公里/小时。项目建设工期7.5年。本项目建设对于增进西北至西南、华南地区客货运输,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民族团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进一步衔接国铁集团加快推进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招投标等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完)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20〕323号青海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上报青海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青发改铁航〔2019〕609号)及有关材料均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为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西宁曹家堡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航空业务量增长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意实施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二、本期工程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万吨目标设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机场工程。建设与跑道等长的第二平行滑行道;建设15.8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扩建站坪并调整布局,机位总数达到75个;建设16.9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1.8万平方米的货运库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配套建设助航灯光、消防救援、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二)空管工程。建设9450平方米的空管用房和900平方米的后勤用房;新建二次雷达、多点定位系统和集中监控系统各1套;扩容空管自动化系统、内话系统、甚高频通信系统;搬迁场内全向信标/测距台、气象观测场等。(三)供油工程。迁建机场油库,建设3座1万立方米的储油罐、5000平方米生产值班用房,扩建铁路卸油站和铁路专用线,新建机坪加油管线等。三、项目总投资约105.1亿元,其中:(一)机场工程投资约97亿元,其中资本金约58.2亿元(占工程投资的60%),由我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3亿元,民航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20.2亿元,其余资本金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安排财政资金承担70%、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安排自有资金承担30%。资本金以外投资由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利用银行贷款解决。(二)空管工程约3.2亿元,其中民航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2.63亿元,其余资金由民航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安排自有资金解决。(三)供油工程约4.9亿元,由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安排自有资金和通过贷款解决。四、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作为机场工程项目法人,民航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作为空管工程项目法人,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供油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各自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五、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均采用公开招标,招标组织形式为委托招标。六、在后续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鉴于西宁机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对于实现空铁联运、互联互通,便捷人民群众出行十分必要,后续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落实铁路联络线建设方案,与国铁集团协调,研究确定将兰新高铁和西宁至成都铁路引入机场T3航站楼可行的技术方案;二是优化综合交通中心技术方案,充分利用机场台地高差,优化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的构型,提升空间利用率,为铁路联络线等轨道进线预留空间和建设条件;三是对一部分设施尽可能同步建设,不能同步建设的要为今后预留建设空间。(二)做好机场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保护好净空、电磁环境,同步建设场外公用配套设施。(三)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妥善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噪声影响处置和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工作。(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机场建设运营,切实落实项目建设资金,防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3月5日
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 长 刘 宁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淬炼思想、凝聚力量,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在改革开放中以变促进,在迎接挑战中以稳应变,在化解风险中以进固稳,基本完成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纲要实现进度符合预期,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民生实事承诺全部兑现。通过公开征集、“群众点菜”确定的10类39项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36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从72.05岁提高到73.12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次,党的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落实。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各族群众共创共享生态普惠民生福祉。——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聚力攻克“三区三州”和六盘山地区深度贫困堡垒,脱贫攻坚连战连胜。经省级核查,剩余的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符合摘帽退出标准。我们多措并举,强化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对口扶贫,不搞形式主义,力戒弄虚作假,四年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14.55万户、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感恩伟大祖国!——首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与国家林草局共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深刻阐述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意义、理念、目的和内涵,给予我们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数百名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建言献策,深入研讨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价值引领的8条《西宁共识》,播撒了国家公园无限美好的希望种子,为全球生态治理保护贡献了智慧和力量。——500强峰会为民营企业搭台赋能。与全国工商联共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从六个方面发出《青海倡议》,彰显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为广大民营企业在青投资兴业搭建了广阔舞台。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发展促进年活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增加民营和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鼓励创业创新,支持“专精特新”,市场主体增长6.7%,激发和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与时俱进探索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八字方针”和“六稳”工作要求,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努力探索“一优两高”的实现形式,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现代化建设青海新征程。——“中华水塔”保护加力增效。出台“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协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举办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青电入豫”工程省内段贯通,“绿电15日”再创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114万亩农作物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24.4%、21.3%,并实现丰产丰收。保护发展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以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推动交通行业政企分开,组建省交控集团,多年累积债务合规转化有序推进。以应急抢险的姿态处置企业债务,ST盐湖司法重整扎实推进,下大力气防控省投资公司累积债务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西宁特钢30亿元债转股全部落地,为精准拆弹、化危为机、改革转型创造了条件。妥善应对青南地区1961年以来最大雪灾、龙羊峡水库长时间大流量泄洪、果洛拉加镇山体滑坡等灾害险情,有效实施极高海拔可可西里盐湖漫溢应急工程,确保了藏羚羊栖息地安全。防暴恐、反分裂、重大敏感时点的社会领域风险防控有力,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减负节用立信除恶成效明显。“政策落实年”“基层减负年”活动深入开展,政府效能持续提升,会议文件压减30%,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坚持节用裕民,各级政府一般性支出压减10%以上,三公经费压减3%左右。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诚信青海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成功破获一批历史积案,各族群众拍手称快。——新青海建设凝聚奋进力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外交部全球推介会、“一带一路”青海展、世园会青海日、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成就展等活动成功举办,“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等5堂高原精神情景式宣讲反响热烈,《代号“221”》等影视精品热播,从历史深处展示了青海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荡起以新青海精神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年来,我们以初心践行使命,用奋斗谱写新篇。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农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7%,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和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4%。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审时度势建立政府债务管理“3+N”制度体系,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采取合作、转让、重组、清算“四个一批”举措为重点企业纾困解难,依法依规稳妥处置债务债权,保持了企业生产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的发生和蔓延,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紧盯脱贫攻坚目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任务,1622个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精神脱贫”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持续强化污染防治,聚力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在5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7.5万座,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8.5%左右。(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6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实施“双百工程”和12项重大科技专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钾资源综合回收率提升到75%以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8.9%和26.5%,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落地,自主研发的IBC电池打破国外垄断。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776万千瓦,发电量占比达86.5%,集中式光伏装机居全国首位,外送清洁电量166亿千瓦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用上了“青海绿电”。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规划,布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建成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等大数据项目,高原能效测试实验室落户青海。工业顶住生产要素趋紧、重点企业债务繁重、企业亏损面大等多重压力,逆势前行,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充分发挥一三产业的强基促稳作用,在52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实施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和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畜牧业克服雪灾疫情影响,牛羊出栏数分别增长9.2%和7.5%,91.3%的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举办文化旅游节、央视“魅力中国城”青海节目展,祁连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尖扎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拟推荐名单,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目录。继青海湖、茶卡盐湖之后,唐道637、西宁熊猫馆、袁家村·河湟印象等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连续4年实现每年百万量级增长,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旅游总收入增长20.4%,曾经“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开展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和项目生成年活动。西成铁路项目获批。引黄济宁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补充开展的10项专题研究全部完成。西宁机场三期试验段、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共和机场完成可研行业审查,海西三机场短途运输双向环飞,实现国内高高原机场通航短途运输零的突破。8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格敦铁路全线运营,格库铁路省内段具备通车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5807公里、便民桥梁152座。时隔20余年,再次启动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引大济湟西干渠、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稳步推进。我们努力克服投融资成本上升、大项目储备不足等困难,精心谋划布局了一批强弱项、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效益逐步显现,为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奠定了基础。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实施兰西城市群建设规划,连接甘青两省的川海大桥建成通车,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提速,湟中撤县设区获批,西宁成为国家第一批城市体检试点。开展十大促消费行动,举办西宁特色美食节、“青海年·醉海东”等主题活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签署“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框架协议,继续开行铁海联运专列,境外营销网点、进口商品直销平台分别达到19个和13个,引进外资总额增长6.8倍。“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稳住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四)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发布首份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评估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条件更趋完备。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近36倍,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189种增加到225种,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龙羊峡入库水量同比增多10.7%,是投运以来的第二大丰水年份。绿色勘查取得新突破,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和补偿进展顺利,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山治理成效明显,“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圆满收官。西宁作为唯一省会城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果洛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州,贵德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丰硕,绿色成为大美青海最靓丽的底色。(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加快构建“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政务服务体系,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8%,项目审批时限和企业开办时间分别压缩至90个和5个工作日以内,西宁市民中心建成启用,设置各市州服务专区,办事更便捷、服务更高效。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降费61.5亿元,两次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用户负担5.9亿元,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全部清零。生态文明、综合医改、司法体制三项“国字号”改革不断深入,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牧区、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改革扎实有效。完成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西宁大学筹建工作积极推进,海南州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举办首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4%。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功举办第20届青洽会、2019藏毯展暨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西宁综合保税区、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家粮食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上线。在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支持下,49家央企来青深化支援青海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第三、四批援青干部人才顺利轮换,对口援青升级加力。环湖赛升级为国际自行车联盟职业系列赛并入选首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成功中标第七届军人运动会公路自行车赛运行服务项目,赛事效应逐步放大。国际冰壶赛、拳击争霸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赛事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知名度。(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9%,培训城乡劳动力超过10万人次。我省群众在省内外开办拉面店3.2万家,带动就业19.1万人、增收近70亿元,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的新名片。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为9800名农民工追发工资1.25亿元。制定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提前实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获国务院嘉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加快建设健康青海,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组建医联体115个,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979个、签约310万人,免费治疗包虫病、结核病患者1.15万例。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平均降价4成以上。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成社保提标扩面任务,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213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80元/月和4300元/年。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万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5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建成互助幸福院、爱老幸福食堂等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完成25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七)加强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促进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行动更加自觉、能力持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省政府领导领办督办建议提案,387件人大代表建议和332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全面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强化正向激励和督查问责,规范信息采集使用管理,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加强危化品防控和特种设备监管。信访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书记、省长信箱群众信访事项全部办结。全力应急处置西宁红十字医院公交站地面坍塌突发事件。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同时,我们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颁布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8个市(州)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全省性宗教团体完成换届,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局面更加巩固。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防和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推动地方涉军警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加强军警联防联治联巡,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深化军地需求对接,培育军民融合企业,军民融合战略加快实施。认真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举办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加强新闻出版、地震气象、外事侨务、港澳台、地方志、机关事务等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红十字和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各位代表,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关心关怀的结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省委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指导监督、支持协作的结果,是国家部委、援青省市和社会各界长期关心、大力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青海解放、建设和改革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青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省各族人民、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发展的中央部委、各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常抓不懈,不断增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在行将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影响,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投资需求持续放缓,消费增长后劲不足,新旧动能接续不畅,民营经济总量小、占比低,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化解政府和企业债务尚需时日,防控重大风险任务艰巨;民生事业仍有不少短板,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趋势明显。对此,我们将积极面对,采取有效举措,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发展支撑类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产增加值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二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主要城市达到82%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稳定保持Ⅳ类水质、Ⅲ类水质占比达到50%以上。同时,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0%以上,三大江河水质优良率100%,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稳定,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三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着力促就业、稳物价,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四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300万亩,再建10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全省6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让大美青海特色进一步彰显。上述目标的设定,与宏观经济环境、中央政策取向和我省发展实际相适应,符合社会预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其中,确定经济增长6%—6.5%的目标,主要是考虑保持经济合理运行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支撑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目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生态环保指标约束,旨在倒逼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些指标经过综合考量和多方论证,既实事求是,又积极进取,若不发生重大条件改变,通过努力就完全能够实现。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要注重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强化理念和布局。把“五个示范省”“四种经济形态”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二是兼顾需要和可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压前行、跳起摸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三是统筹发展和保护。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和保护第一责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单元和人类社会管理单元、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生产力“两个协同”。四是把握规律和预期。切实抓好“六稳”工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贯穿始终,兼顾需求侧需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五是注重创新和落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落实效率,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有活力。六是应对机遇和风险。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增强忧患意识,借机借势借力,安不忘危、稳不忘忧,站在高处、守住低处,在坚守底线中抢抓机遇、推动发展。三、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任务重、挑战多,要着力抓好10个方面重点工作。(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青海已具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对标“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以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积极务实的工作举措,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持续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锁定目标、查漏补缺、精细施工,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七项重点工作”,实施“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再确定扶持25个省级示范试点村场,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乡土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稳定百万吨粮食产能,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广大农牧民与新时代同步共享幸福生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加快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推动海西转型发展、环湖地区特色发展,支持青南地区保护和建设绿色“江河源”。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发展新增长极,强化与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协调联动,推动实现市州优势互补、谷地盆地经济协同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开展全域无垃圾创建试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原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处理,推进雨污分流、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工程,打造既有品质又有品味的和谐家园。(二)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全力冲刺,夺取最后的胜利。决战脱贫攻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攻坚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实施“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加强动态监测,坚持返贫即入、脱贫即出。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全面推广“精准防贫保”试点经验,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优良作风冲刺决胜脱贫攻坚战,决不搞弄虚作假的数字脱贫、“盆景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城市扬尘综合整治,严格高排放车辆限行制度,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落实河湖长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化青海湖、湟水河等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及风险管控。稳步提升全省空气、水、土壤质量,让山青水绿、河清湖晏成为青海的鲜明标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规模预算和限额管理,严格依法限定举债途径和资金用途,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逐步化解存量。继续在提升企业管理成效、依法化解债务风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下功夫,全面完成盐湖股份司法重整工作,完成西钢集团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任务。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省投资公司累积债务。深入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防控养老基金“穿底”风险。严厉打击违法P2P网贷、金融传销、非法证券期货等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有效处置可可西里水患等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险情。(三)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五个示范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优化功能布局、构建管理体制、强化资金保障、实行科学管护、实现共建共享等五个方面先行探索,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推动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为国家批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编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集群。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推动论坛机制性落地青海,集聚各方智慧,携手共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明天。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大要求,建成“青电入豫”工程和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向山东、江苏输送新能源电量,推动新通道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区煤炭减量化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比重,持续打造“绿电特区”。继续办好“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高峰论坛,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研究规划氢能核能利用项目,科学有序开发干热岩资源,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草原农田比较优势,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畜产品,建设青稞产业园,率先在全国实现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再减少20%和10%。健全和完善覆盖饲养种植、加工生产、运送保鲜等全过程的产业链条,整体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让绿色、有机、高品、安全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代名词。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依托高原山水人文资源禀赋,坚持“三定四融”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一群两区多点”发展格局。制定《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建立高原美丽城镇指标体系,筹办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国际论坛。支持西宁率先开展试点,完成“城市双修”试点任务。加快多巴新城、河湟新区等城镇新区建设,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多元包容的高原美丽城镇样板,让城镇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立足民族众多、宗教发育省情,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订《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开展玉树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四)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引领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中藏医药、高原康养等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稳妥有序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开展绿色勘查,厘清资源家底,有效保护地下资源,科学开发地上资源。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循环农牧业。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我省气候冷凉干燥、清洁能源丰富等优势,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发展展示运行平台,组建数字经济发展集团,加快建设“云上青海”。紧紧抓住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布局青海的契机,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进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释放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协调共建飞地经济。立足功能定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建设飞地产业园,在锂高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优化招商引资政策,谋划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对口援青等平台资源,稳步开拓省内外飞地,利用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青海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记嘱托和使命,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精心描绘山高水长、绿韵蓝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青海画卷。开展“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坚守“源头责任”,实施水资源涵养功能稳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五大领域25项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成果转化,加强江河正源水系保护,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努力实现保流量、保水质,全力构建“中华水塔”保护三环层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做到全力护塔、塔惠全国,义不容辞涵养好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做好“极地保护”青海工作。以关心、认知、应对、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山水人文影响、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的多方合作,推动“极地保护”联动。组织申报“地球卫士奖”,办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与国家气象局携手建设中国气象大数据青海分中心,积极申办世界气象组织高山峰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青海方案。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制定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工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构建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荒漠化、沙化、黑土滩治理,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不断提高蓝绿空间占比。(六)深度融入长江黄河国家战略。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守护好长江黄河的健康安澜。加强水源涵养和保护。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长江流域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不断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围绕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加快实施引大济湟工程,积极推动引黄济宁项目落地,同步推进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湟水北干渠一期田间配套工程、沿黄四大水库灌区工程。坚持量水而定,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加强与沿黄流域省区的交流协作,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发展,唱好兰州和西宁的“双城记”,优化西宁—海东都市圈生产力布局,打造支撑和引领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传承弘扬山水文化。深度挖掘河湟文化、玛域文化、昆仑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建设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果洛格萨尔、玉树康巴藏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江河生态文化带,发展“溯源文化之旅”等新业态,制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举办河湟文化艺术节,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青海故事,激扬起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的硬核力量!(七)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巩固“去降补”成果,加快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协调增加重点企业天然气合同气量,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和企业电信资费,全部放开规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力推动“公转铁”,完成僵尸企业出清任务。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60万吨煤制烯烃、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动力及储能电池隔膜、变形镁合金、钛合金、碳纤维、高纯氧化镁等新材料项目,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强配套,延伸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加快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和重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点亮夜间经济,做活假日经济,发展会展经济,打造高品位步行街。推进城市停车场和充电桩建设,多措并举释放成品油、汽车等消费潜力。加快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快餐配送、体验式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电商直播等商业新模式。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冬春旅游、冰雪旅游,串联旅游景点,延展精品旅游线路,确保旅游总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速。推进循化撒拉尔水镇、泽库和日景区、兴海唐蕃古道景区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研发大众化文创产品。承办全国文旅产业大会和全国文旅消费工作现场会。处理好重点景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旅游方式。切实增加有效投资。持续实施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开工建设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共和机场等重大工程,全力推进玉树机场改扩建、拉西瓦扩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等重点项目。推进建设高原设备能效测试试验场,为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西昌铁路、格成铁路、西宁至青海湖城湖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深入实施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化项目对接服务,增强军民融合发展后劲。力促外贸稳定增长。抓紧格尔木国际陆港、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西宁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行,积极研究申报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海外仓,促进磷酸铁锂、枸杞、沙棘、冷水鱼等特色产品出口,将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单一窗口”建设,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增强韧性,激发活力,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压减行政许可,全面推进“证照分离”,积极推行“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全面实现并联审批、不见面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进一步压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不动产登记时间,将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消费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失信悖德寸步难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实施资本市场“高原红”行动,开展银行抽贷、断贷专项检查,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跟进落实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等签约项目,持续放大峰会效应,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点民营企业制度,全心全意支持民营企业,坦荡真诚服务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支持央企在青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快推进省以下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进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建设升级,深入推进农信社股份制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细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林业、价格、水权等各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持续提高青洽会、环湖赛等展会赛事的国际化、市场化水平。办好首届国际生态产品博览会,打造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新平台。落实与援青省市战略合作协议,巩固扩大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开展对口援青10周年相关活动。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继续实施“双百”工程、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推进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筹建先进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双创”升级版。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举,实施好青海学者、昆仑英才、博士服务团等人才项目,让更多“千里马”驰骋高原大地,跑出创新加速度!(九)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对标目标任务,倒排时序工期,加强协调衔接,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攻坚完成“十三五”目标。“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承接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巩固提升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优势指标,加强对滞后指标的分析调度,坚定决心意志,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全力突破薄弱环节,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认真谋划“十四五”规划。坚持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刻把握创造“两大奇迹”的制度优势,注重把青海发展融入国家“十四五”发展大战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对指标测算、要素配置、区域布局、政策导向的精准化研究,深入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的比选和论证,同步推进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衔接,科学规划面向现代化的新青海建设,绘就一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未来的发展蓝图。(十)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实施民生实事工程。群众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去年底,省政府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从征集到的835条建议中,梳理确定了就业优先、教育强基、住房保障、敬老扶幼等10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我们将倾情尽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抓好就业增收工作。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社保补贴、援企稳岗等措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提质两个“三年行动”,开展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更好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加快研究促进城镇居民多元化增收政策举措。强化对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形成制度机制,提升转移就业质量和有效时间。充分发挥拉面、青绣等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健全特殊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加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开工建设西宁大学,加快省属高职院校迁扩建步伐。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落实与国家卫健委共建高水平医院框架协议,积极推进国家高原病诊疗中心、区域包虫病医疗中心、儿童及孕产妇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水平。实施健康青海三年行动,加强慢性病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地方病专项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基层疾控能力建设,实现包虫病人救治全覆盖,积极推进先心病社会救治。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异地结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大力发展中藏医药,切实把这一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青海域内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支持精品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卡试点工程,开展“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群众文化活动。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运动,备战全国冬运会、北京冬奥会。协同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大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制度化、常态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同蔬菜、肉禽蛋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认真执行价格补贴政策,将保供稳价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落实好城镇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政策,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13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改造5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紧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长效常治目标不放松,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推广“班玛经验”和“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支持西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做好春节等关键时点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拉网式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开展城市运行专项治理。同时,统筹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人防、地震、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港澳台、红十字会等工作。完成志鉴编纂“两全目标”。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强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措施,深化“政策落实年”“基层减负年”工作,不鹜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导,健全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努力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让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每个岗位上。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督管理。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持续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纪必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约束,建设节约型机关,今年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再压减15%和3%以上,把有限的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做到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无效要问责,切实以政府运行支出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新征程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砥砺初心使命,奋力担当尽责,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研究通过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预可研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随着航空主业的高速发展,青海机场公司于2015年启动了西宁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青海打造成新丝绸之路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的战略部署,全力构建大交通格局。并提出将西宁机场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枢纽机场和丝绸之路重要支点机场,打造成青海省第一个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第一个旅客集散中心和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发展构想,并以此构想形成了2016版西宁曹家堡机场总体规划。2016年6月,《西宁曹家堡机场总体规划(2016年版审定稿)》获得民航局和青海省政府联合批复后,青海机场公司正式启动西宁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前期工作。2018年,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2019年将突破700万,加快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成为青海机场公司的重点工作。为了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青海机场公司建立了年初专题汇报机制和定期拜访会晤机制,坚持每年年初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年度建设计划,积极表达发展诉求,积极争取政府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困难。积极协调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与行业主管单位领导定期会谈,2016年至今共促成局省会谈10余次,力争就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此外,由青海省发改委铁航办牵头建立了省内建设协调机制,定期组织机场、交通、国土、财政等相关单位及设计单位召开机场建设协调推进会,沟通对接建设相关事宜,协调解决制约性问题。通过种种有力措施,最终仅用两个半月便获得预可研批复。在此次研究通过的报告中,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被列为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重点项目。工程总概算97.3亿,预计将历时4年完工,竣工投运后,西宁机场将增加15.8万平方米航站楼一座,近机位35个,远机位49个,总机位达到84个。近期可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2100万人次的需求,远期可满足2045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需求。届时,西宁机场的转变将不仅仅是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更将通过强大的聚集效应和良好的窗口形象,为广大青海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航空运输条件,拉动青海及邻近地区航空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高原旅游名省建设,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下一步,青海机场公司将持续加快推动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得可研批复,尽早开工建设,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来源:青海机场有限公司编辑:鲁东 责编:马振龙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国家能源集团近日发布青海龙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光伏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施工图设计询价采购,据了解该项目位于青海格尔木地区,要求投标报价人近三年内具有1个以上电化学储能勘察设计业绩。项目名称:龙源(青海)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90MW光伏电站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施工图设计询价采购采购机构:国诚亿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购编号:WZYT-FWXJ-2020050095采购人:龙源(青海)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报价人资格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需提供营业执照;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未发生弄虚作假等欺诈行为,需提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证明资料。3.具备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具备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具备工程咨询甲级。近三年内具有1个以上电化学储能勘察设计业绩。采购方式:询价采购询价方式:公开询价物资分类:服务->其它;服务->生产服务;服务->综合服务;服务->勘察设计;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发布人:姚一鸣报价方式:整单联系电话:4000104000-1-7135发布时间:2020-05-09 17:36:28服务时间:合同签订后20天内报价截止时间:2020-05-15 11:00:00支付方式:电汇服务地点:龙源(青海)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90MW光伏电站备注:对于邀请询价方式的采购,仅被邀请的供应商方可参与报价!发布平台:国家能源e购,报价人须在发布平台注册、经审核通过并缴纳供应商分类年费后才能参与具体项目报价。对于询价方式为“邀请询价”的采购项目,仅被邀请的供应商可参与报价。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淬炼思想、凝聚力量,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在改革开放中以变促进,在迎接挑战中以稳应变,在化解风险中以进固稳,基本完成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纲要实现进度符合预期,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民生实事承诺全部兑现。通过公开征集、“群众点菜”确定的10类39项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36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从72.05岁提高到73.12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次,党的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落实。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各族群众共创共享生态普惠民生福祉。——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聚力攻克“三区三州”和六盘山地区深度贫困堡垒,脱贫攻坚连战连胜。经省级核查,剩余的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符合摘帽退出标准。我们多措并举,强化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对口扶贫,不搞形式主义,力戒弄虚作假,四年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14.55万户、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感恩伟大祖国!——首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与国家林草局共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深刻阐述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意义、理念、目的和内涵,给予我们巨大的鞭策和鼓舞。数百名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建言献策,深入研讨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价值引领的8条《西宁共识》,播撒了国家公园无限美好的希望种子,为全球生态治理保护贡献了智慧和力量。——500强峰会为民营企业搭台赋能。与全国工商联共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从六个方面发出《青海倡议》,彰显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为广大民营企业在青投资兴业搭建了广阔舞台。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发展促进年活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增加民营和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鼓励创业创新,支持“专精特新”,市场主体增长6.7%,激发和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与时俱进探索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八字方针”和“六稳”工作要求,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努力探索“一优两高”的实现形式,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现代化建设青海新征程。——“中华水塔”保护加力增效。出台“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协同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有效遏制,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长江、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举办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青电入豫”工程省内段贯通,“绿电15日”再创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114万亩农作物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24.4%、21.3%,并实现丰产丰收。保护发展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以底线思维防控重大风险。推动交通行业政企分开,组建省交控集团,多年累积债务合规转化有序推进。以应急抢险的姿态处置企业债务,ST盐湖司法重整扎实推进,下大力气防控省投资公司累积债务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西宁特钢30亿元债转股全部落地,为精准拆弹、化危为机、改革转型创造了条件。妥善应对青南地区1961年以来最大雪灾、龙羊峡水库长时间大流量泄洪、果洛拉加镇山体滑坡等灾害险情,有效实施极高海拔可可西里盐湖漫溢应急工程,确保了藏羚羊栖息地安全。防暴恐、反分裂、重大敏感时点的社会领域风险防控有力,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减负节用立信除恶成效明显。“政策落实年”“基层减负年”活动深入开展,政府效能持续提升,会议文件压减30%,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坚持节用裕民,各级政府一般性支出压减10%以上,三公经费压减3%左右。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诚信青海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成功破获一批历史积案,各族群众拍手称快。——新青海建设凝聚奋进力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外交部全球推介会、“一带一路”青海展、世园会青海日、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成就展等活动成功举办,“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等5堂高原精神情景式宣讲反响热烈,《代号“221”》等影视精品热播,从历史深处展示了青海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荡起以新青海精神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一年来,我们以初心践行使命,用奋斗谱写新篇。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农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7%,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和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4%。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审时度势建立政府债务管理“3+N”制度体系,完成政府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采取合作、转让、重组、清算“四个一批”举措为重点企业纾困解难,依法依规稳妥处置债务债权,保持了企业生产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的发生和蔓延,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紧盯脱贫攻坚目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任务,1622个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精神脱贫”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持续强化污染防治,聚力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在5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7.5万座,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8.5%左右。(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6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实施“双百工程”和12项重大科技专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钾资源综合回收率提升到75%以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8.9%和26.5%,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落地,自主研发的IBC电池打破国外垄断。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776万千瓦,发电量占比达86.5%,集中式光伏装机居全国首位,外送清洁电量166亿千瓦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用上了“青海绿电”。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规划,布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建成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等大数据项目,高原能效测试实验室落户青海。工业顶住生产要素趋紧、重点企业债务繁重、企业亏损面大等多重压力,逆势前行,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充分发挥一三产业的强基促稳作用,在52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实施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和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畜牧业克服雪灾疫情影响,牛羊出栏数分别增长9.2%和7.5%,91.3%的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举办文化旅游节、央视“魅力中国城”青海节目展,祁连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尖扎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拟推荐名单,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目录。继青海湖、茶卡盐湖之后,唐道637、西宁熊猫馆、袁家村·河湟印象等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0万人次,连续4年实现每年百万量级增长,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旅游总收入增长20.4%,曾经“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开展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和项目生成年活动。西成铁路项目获批。引黄济宁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补充开展的10项专题研究全部完成。西宁机场三期试验段、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共和机场完成可研行业审查,海西三机场短途运输双向环飞,实现国内高高原机场通航短途运输零的突破。8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格敦铁路全线运营,格库铁路省内段具备通车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5807公里、便民桥梁152座。时隔20余年,再次启动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引大济湟西干渠、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稳步推进。我们努力克服投融资成本上升、大项目储备不足等困难,精心谋划布局了一批强弱项、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效益逐步显现,为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奠定了基础。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实施兰西城市群建设规划,连接甘青两省的川海大桥建成通车,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提速,湟中撤县设区获批,西宁成为国家第一批城市体检试点。开展十大促消费行动,举办西宁特色美食节、“青海年·醉海东”等主题活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签署“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框架协议,继续开行铁海联运专列,境外营销网点、进口商品直销平台分别达到19个和13个,引进外资总额增长6.8倍。“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稳住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四)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发布首份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评估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条件更趋完备。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近36倍,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稳定在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189种增加到225种,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营造林124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龙羊峡入库水量同比增多10.7%,是投运以来的第二大丰水年份。绿色勘查取得新突破,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和补偿进展顺利,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山治理成效明显,“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圆满收官。西宁作为唯一省会城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果洛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州,贵德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丰硕,绿色成为大美青海最靓丽的底色。(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加快构建“一网通办、一事通办”政务服务体系,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8%,项目审批时限和企业开办时间分别压缩至90个和5个工作日以内,西宁市民中心建成启用,设置各市州服务专区,办事更便捷、服务更高效。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降费61.5亿元,两次下调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用户负担5.9亿元,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全部清零。生态文明、综合医改、司法体制三项“国字号”改革不断深入,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牧区、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改革扎实有效。完成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西宁大学筹建工作积极推进,海南州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举办首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4%。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功举办第20届青洽会、2019藏毯展暨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西宁综合保税区、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家粮食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上线。在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支持下,49家央企来青深化支援青海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第三、四批援青干部人才顺利轮换,对口援青升级加力。环湖赛升级为国际自行车联盟职业系列赛并入选首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成功中标第七届军人运动会公路自行车赛运行服务项目,赛事效应逐步放大。国际冰壶赛、拳击争霸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赛事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知名度。(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9%,培训城乡劳动力超过10万人次。我省群众在省内外开办拉面店3.2万家,带动就业19.1万人、增收近70亿元,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的新名片。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为9800名农民工追发工资1.25亿元。制定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提前实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获国务院嘉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加快建设健康青海,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组建医联体115个,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979个、签约310万人,免费治疗包虫病、结核病患者1.15万例。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平均降价4成以上。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成社保提标扩面任务,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213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80元/月和4300元/年。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万套、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5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建成互助幸福院、爱老幸福食堂等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完成25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七)加强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促进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行动更加自觉、能力持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省政府领导领办督办建议提案,387件人大代表建议和332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全面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强化正向激励和督查问责,规范信息采集使用管理,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加强危化品防控和特种设备监管。信访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书记、省长信箱群众信访事项全部办结。全力应急处置西宁红十字医院公交站地面坍塌突发事件。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同时,我们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颁布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8个市(州)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全省性宗教团体完成换届,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局面更加巩固。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防和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推动地方涉军警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加强军警联防联治联巡,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深化军地需求对接,培育军民融合企业,军民融合战略加快实施。认真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举办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加强新闻出版、地震气象、外事侨务、港澳台、地方志、机关事务等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红十字和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各位代表,青海改革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关心关怀的结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省委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指导监督、支持协作的结果,是国家部委、援青省市和社会各界长期关心、大力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青海解放、建设和改革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青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省各族人民、广大干部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发展的中央部委、各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常抓不懈,不断增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在行将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影响,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投资需求持续放缓,消费增长后劲不足,新旧动能接续不畅,民营经济总量小、占比低,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化解政府和企业债务尚需时日,防控重大风险任务艰巨;民生事业仍有不少短板,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趋势明显。对此,我们将积极面对,采取有效举措,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发展支撑类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产增加值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二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主要城市达到82%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稳定保持Ⅳ类水质、Ⅲ类水质占比达到50%以上。同时,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0%以上,三大江河水质优良率100%,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稳定,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三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着力促就业、稳物价,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四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300万亩,再建10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全省6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让大美青海特色进一步彰显。上述目标的设定,与宏观经济环境、中央政策取向和我省发展实际相适应,符合社会预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其中,确定经济增长6%—6.5%的目标,主要是考虑保持经济合理运行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支撑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目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生态环保指标约束,旨在倒逼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些指标经过综合考量和多方论证,既实事求是,又积极进取,若不发生重大条件改变,通过努力就完全能够实现。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要注重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强化理念和布局。把“五个示范省”“四种经济形态”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二是兼顾需要和可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压前行、跳起摸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三是统筹发展和保护。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和保护第一责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单元和人类社会管理单元、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生产力“两个协同”。四是把握规律和预期。切实抓好“六稳”工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贯穿始终,兼顾需求侧需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五是注重创新和落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落实效率,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有活力。六是应对机遇和风险。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增强忧患意识,借机借势借力,安不忘危、稳不忘忧,站在高处、守住低处,在坚守底线中抢抓机遇、推动发展。三、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任务重、挑战多,要着力抓好10个方面重点工作。(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青海已具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对标“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以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积极务实的工作举措,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持续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锁定目标、查漏补缺、精细施工,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七项重点工作”,实施“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再确定扶持25个省级示范试点村场,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乡土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稳定百万吨粮食产能,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广大农牧民与新时代同步共享幸福生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加快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推动海西转型发展、环湖地区特色发展,支持青南地区保护和建设绿色“江河源”。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发展新增长极,强化与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协调联动,推动实现市州优势互补、谷地盆地经济协同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开展全域无垃圾创建试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原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处理,推进雨污分流、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工程,打造既有品质又有品味的和谐家园。(二)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全力冲刺,夺取最后的胜利。决战脱贫攻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攻坚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实施“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加强动态监测,坚持返贫即入、脱贫即出。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全面推广“精准防贫保”试点经验,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优良作风冲刺决胜脱贫攻坚战,决不搞弄虚作假的数字脱贫、“盆景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城市扬尘综合整治,严格高排放车辆限行制度,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落实河湖长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化青海湖、湟水河等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及风险管控。稳步提升全省空气、水、土壤质量,让山青水绿、河清湖晏成为青海的鲜明标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规模预算和限额管理,严格依法限定举债途径和资金用途,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逐步化解存量。继续在提升企业管理成效、依法化解债务风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下功夫,全面完成盐湖股份司法重整工作,完成西钢集团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任务。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省投资公司累积债务。深入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防控养老基金“穿底”风险。严厉打击违法P2P网贷、金融传销、非法证券期货等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有效处置可可西里水患等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险情。(三)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五个示范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优化功能布局、构建管理体制、强化资金保障、实行科学管护、实现共建共享等五个方面先行探索,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推动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为国家批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编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集群。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推动论坛机制性落地青海,集聚各方智慧,携手共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明天。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大要求,建成“青电入豫”工程和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向山东、江苏输送新能源电量,推动新通道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区煤炭减量化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比重,持续打造“绿电特区”。继续办好“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高峰论坛,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研究规划氢能核能利用项目,科学有序开发干热岩资源,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草原农田比较优势,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畜产品,建设青稞产业园,率先在全国实现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再减少20%和10%。健全和完善覆盖饲养种植、加工生产、运送保鲜等全过程的产业链条,整体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让绿色、有机、高品、安全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代名词。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依托高原山水人文资源禀赋,坚持“三定四融”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一群两区多点”发展格局。制定《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建立高原美丽城镇指标体系,筹办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国际论坛。支持西宁率先开展试点,完成“城市双修”试点任务。加快多巴新城、河湟新区等城镇新区建设,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多元包容的高原美丽城镇样板,让城镇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立足民族众多、宗教发育省情,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订《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开展玉树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四)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引领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中藏医药、高原康养等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稳妥有序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开展绿色勘查,厘清资源家底,有效保护地下资源,科学开发地上资源。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循环农牧业。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我省气候冷凉干燥、清洁能源丰富等优势,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发展展示运行平台,组建数字经济发展集团,加快建设“云上青海”。紧紧抓住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布局青海的契机,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进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释放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协调共建飞地经济。立足功能定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建设飞地产业园,在锂高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优化招商引资政策,谋划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对口援青等平台资源,稳步开拓省内外飞地,利用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青海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记嘱托和使命,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精心描绘山高水长、绿韵蓝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青海画卷。开展“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坚守“源头责任”,实施水资源涵养功能稳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五大领域25项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成果转化,加强江河正源水系保护,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努力实现保流量、保水质,全力构建“中华水塔”保护三环层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做到全力护塔、塔惠全国,义不容辞涵养好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做好“极地保护”青海工作。以关心、认知、应对、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山水人文影响、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的多方合作,推动“极地保护”联动。组织申报“地球卫士奖”,办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与国家气象局携手建设中国气象大数据青海分中心,积极申办世界气象组织高山峰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青海方案。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制定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工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构建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荒漠化、沙化、黑土滩治理,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不断提高蓝绿空间占比。(六)深度融入长江黄河国家战略。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守护好长江黄河的健康安澜。加强水源涵养和保护。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长江流域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不断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围绕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加快实施引大济湟工程,积极推动引黄济宁项目落地,同步推进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湟水北干渠一期田间配套工程、沿黄四大水库灌区工程。坚持量水而定,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加强与沿黄流域省区的交流协作,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发展,唱好兰州和西宁的“双城记”,优化西宁—海东都市圈生产力布局,打造支撑和引领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传承弘扬山水文化。深度挖掘河湟文化、玛域文化、昆仑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建设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果洛格萨尔、玉树康巴藏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江河生态文化带,发展“溯源文化之旅”等新业态,制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举办河湟文化艺术节,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青海故事,激扬起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的硬核力量!(七)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巩固“去降补”成果,加快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协调增加重点企业天然气合同气量,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和企业电信资费,全部放开规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力推动“公转铁”,完成僵尸企业出清任务。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60万吨煤制烯烃、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动力及储能电池隔膜、变形镁合金、钛合金、碳纤维、高纯氧化镁等新材料项目,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强配套,延伸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加快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和重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点亮夜间经济,做活假日经济,发展会展经济,打造高品位步行街。推进城市停车场和充电桩建设,多措并举释放成品油、汽车等消费潜力。加快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快餐配送、体验式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电商直播等商业新模式。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冬春旅游、冰雪旅游,串联旅游景点,延展精品旅游线路,确保旅游总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速。推进循化撒拉尔水镇、泽库和日景区、兴海唐蕃古道景区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研发大众化文创产品。承办全国文旅产业大会和全国文旅消费工作现场会。处理好重点景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旅游方式。切实增加有效投资。持续实施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开工建设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共和机场等重大工程,全力推进玉树机场改扩建、拉西瓦扩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等重点项目。推进建设高原设备能效测试试验场,为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西昌铁路、格成铁路、西宁至青海湖城湖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深入实施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化项目对接服务,增强军民融合发展后劲。力促外贸稳定增长。抓紧格尔木国际陆港、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西宁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行,积极研究申报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海外仓,促进磷酸铁锂、枸杞、沙棘、冷水鱼等特色产品出口,将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单一窗口”建设,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增强韧性,激发活力,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压减行政许可,全面推进“证照分离”,积极推行“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全面实现并联审批、不见面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进一步压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不动产登记时间,将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消费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失信悖德寸步难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实施资本市场“高原红”行动,开展银行抽贷、断贷专项检查,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跟进落实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等签约项目,持续放大峰会效应,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点民营企业制度,全心全意支持民营企业,坦荡真诚服务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支持央企在青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快推进省以下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进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建设升级,深入推进农信社股份制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细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林业、价格、水权等各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持续提高青洽会、环湖赛等展会赛事的国际化、市场化水平。办好首届国际生态产品博览会,打造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新平台。落实与援青省市战略合作协议,巩固扩大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开展对口援青10周年相关活动。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继续实施“双百”工程、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推进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筹建先进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双创”升级版。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举,实施好青海学者、昆仑英才、博士服务团等人才项目,让更多“千里马”驰骋高原大地,跑出创新加速度!(九)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对标目标任务,倒排时序工期,加强协调衔接,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攻坚完成“十三五”目标。“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承接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巩固提升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优势指标,加强对滞后指标的分析调度,坚定决心意志,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全力突破薄弱环节,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认真谋划“十四五”规划。坚持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刻把握创造“两大奇迹”的制度优势,注重把青海发展融入国家“十四五”发展大战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对指标测算、要素配置、区域布局、政策导向的精准化研究,深入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的比选和论证,同步推进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衔接,科学规划面向现代化的新青海建设,绘就一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未来的发展蓝图。(十)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实施民生实事工程。群众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去年底,省政府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从征集到的835条建议中,梳理确定了就业优先、教育强基、住房保障、敬老扶幼等10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我们将倾情尽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抓好就业增收工作。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社保补贴、援企稳岗等措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提质两个“三年行动”,开展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更好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加快研究促进城镇居民多元化增收政策举措。强化对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形成制度机制,提升转移就业质量和有效时间。充分发挥拉面、青绣等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健全特殊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加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开工建设西宁大学,加快省属高职院校迁扩建步伐。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落实与国家卫健委共建高水平医院框架协议,积极推进国家高原病诊疗中心、区域包虫病医疗中心、儿童及孕产妇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水平。实施健康青海三年行动,加强慢性病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地方病专项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基层疾控能力建设,实现包虫病人救治全覆盖,积极推进先心病社会救治。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异地结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大力发展中藏医药,切实把这一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青海域内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支持精品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卡试点工程,开展“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群众文化活动。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运动,备战全国冬运会、北京冬奥会。协同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大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制度化、常态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同蔬菜、肉禽蛋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认真执行价格补贴政策,将保供稳价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落实好城镇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政策,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13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改造5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紧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长效常治目标不放松,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推广“班玛经验”和“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支持西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做好春节等关键时点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拉网式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开展城市运行专项治理。同时,统筹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人防、地震、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港澳台、红十字会等工作。完成志鉴编纂“两全目标”。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强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措施,深化“政策落实年”“基层减负年”工作,不鹜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导,健全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努力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让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每个岗位上。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督管理。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持续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纪必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约束,建设节约型机关,今年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再压减15%和3%以上,把有限的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做到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无效要问责,切实以政府运行支出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新征程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砥砺初心使命,奋力担当尽责,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日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引黄济宁工程可研报告咨询会,国内知名水利专家就引黄济宁工程可研报告编制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与会专家听取了设计单位可研报告编制情况汇报,分工程、规划、移民环保3个专业组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组认为,引黄济宁工程是2018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加快推进的重大引调水工程,是兰西城市群国家战略的重要水源支撑工程,也是湟水河谷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的重要生态工程,更是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对保障西宁海东城市群发展、巩固湟水南岸区域脱贫攻坚成果和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该工程十分必要。据了解,此次咨询会专家组就工程规划、地质勘察、建筑物布置、施工组织、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和经济评价等7个方面提出了咨询意见,并就如何做好可研报告修改提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