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于红靓21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批前公示,项目位于青岛崂山区松岭路以西、新源路以北,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建设。根据公示,项目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地上共有两栋建筑,其中一栋为“人工生物创制及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特种生物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另一栋为“青岛能源所研究生教育设施”,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3426.30㎡,容积率≤0.80。项目在青岛规划展览馆公示区(东海东路78号)、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务网站公示,公示时间为2020年9月21日~2020年9月27日,有意见者可通过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务网站及公示区意见箱反馈,咨询电话: 032-88893328。【来源:半岛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7日讯 日前,全国及各省“杰青”“优青”入选名单陆续公示,观海新闻记者梳理了2020年度青岛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省杰出青年以及省优秀青年的科研人选名单。经统计,2020年度,青岛有3人拟获国家“杰青”支持,3人拟获国家“优青”支持;15人拟获省“杰青”支持,12人拟获省“优青”支持。在青岛33位拟获支持的人选中,中国海洋大学共有11人在列,数量居全市科研院所及高校首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市海洋领域科研实力突出。6人拟入选“国家队”,最高获资助40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试行经费使用“包干制”,资助经费不再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每项资助经费为400万元(数学和管理科学每项为280万元)。经统计,我市拟获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有3位青年科学家,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董云伟、王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资助期限为3年,直接资助120万元,间接资助30万元。经统计,我市拟获2020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有3位青年科学家,均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分别为张正光、肖晓彤和刘晓磊。27人拟入选“省队”,最高获资助100万元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支持40周岁以下,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有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鼓励支持成长型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青年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2020年度,我市有15位青年科学家拟获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胡石建、李元龙,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张海波,中国海洋大学的高凤、毛相朝、徐涛、于胜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李忠涛,青岛大学的毕赛、温峥、张军、赵海光,青岛理工大学的侯东帅,青岛科技大学的吕健,山东科技大学的王刚。山东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较好成绩、发展潜力较大的38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为培育有望冲击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或更高层次人才做准备,鼓励支持成长型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青年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50万元。2020年度,我市有12位青年科学家拟获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分别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段丽琴 ,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晓磊、马玉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冯翔、郭天魁、盛立,青岛大学的陈玉贞、于正泽、陈蕾蕾,山东科技大学的陈传法,青岛科技大学的赖建平,青岛理工大学的郭思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来源:青岛日报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梁汉璞研究组开发出一种步骤简单、过程环保的合成方法,制备出具有氮掺杂的多孔碳纳米棒负载的铁单原子催化剂。该方法实现了在水系中合成具有铁均匀掺杂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前驱体,后续经过一步高温热解,在不需要酸洗处理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高度均匀分散的铁单原子催化剂。该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长时间稳定性。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可持续化学与工程》。据了解,铁掺杂的锌基有机金属框架结构(ZIF)材料在高温热解过程中会形成多孔碳载体负载的Fe-Nx活性中心,因此ZIF材料被认为是合成Fe-Nx/C催化剂的合适前驱体。然而,现阶段在合成ZIF前驱体及衍生获得Fe-Nx/C单原子催化剂时,通常需要用有毒溶剂(如DMF、甲醇)和强酸清洗,对环境危害较大且极大限制了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规模化合成和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在碱性介质中,课题组制备的具有氮掺杂的多孔碳纳米棒负载的铁单原子催化剂,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比商业Pt/C催化剂分别高出了30mV和60mV。经过20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商业Pt/C催化剂损失达到了53%,而合成催化剂仅损失5%。在酸性介质中,其也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当其作为负极材料组装到锌空电池当中,实现了142mW cm-2的高功率密度,比商业Pt/C电池高出了近58mW cm-2,并优于大多数已经报道的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相关论文信息:https://dx.doi.org/10.1021/acssuschemeng.0c05509(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21-03-04 第4版)【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走进胶州市北京路小学、山东师范大学瑞华实验小学、胶州市阜安小学、胶州市大同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为近800位学生带来精彩的科普讲座。青岛能源所副研究员陈天举以“海洋垃圾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讲解塑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海洋塑料垃圾对经济、旅游、渔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青岛能源所硕士研究生隋吉槺以“神奇的海洋微藻”为主题,讲解微藻从细胞生长,到制备生物柴油的整个过程,使同学们认识到微藻在未来能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此次活动由青岛能源所、青岛市科协、胶州市科协、胶州市教体局共同主办。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今后,青岛能源所将继续加强与科协、教体局等合作,将更多的科学知识带进校园。活动现场活动现场【来源: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为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很多省市投身于筹办新的大学行列中,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建立一所具有行业影响力、知名度较高的大学,不仅仅能够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还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前提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所大学,是正在筹建中的中国能源大学。众所周知,山东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但却远远不是一个经济强省和教育强省,尤其是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与其经济地位和人口规模完全不相匹配。具体来说,山东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全国排名在前200名的“一本院校”数不胜数,因此整体上不会显得特别落后,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学就屈指可数了,即平均化和分散化的现象比较凸显。因此,建立一所“国字号”的专业大学势在必行。办学规模中国能源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立足于山东的全国一流、世界知名高校,整合省内资源办一所专业大学,办学规模及水平并不亚于山东大学。筹划阶段早在2018年,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提到,中国能源大学正在谋划筹建。随后正式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加快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建设。2020年1月,山东省、中国科学院、青岛市三方签署协议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在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青岛)基础上,正式成立山东能源研究院。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网站发布“山东能源研究院”项目概况。其中提到,“山东能源研究院”项目将建成集能源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育、优势产业育成和科技创新服务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并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山东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为创建中国能源大学奠定基础,支撑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学选址当然,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并非易事,首先是地点的选择,齐工大和齐医大分别坐落于济南和泰安,出于均衡分布的考虑下一所新大学也应该放在青岛了。此外,今年的两会提出了青岛要着力引进康复和能源类的人才,早前省委也把青岛上报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尤其是与可燃冰等新能源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地点应该是确定在青岛无疑。青岛是一座很有发展潜力的沿海城市,在民国时期就与上海和天津两座大都市并称为“上青天”,不管怎样都希望青岛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吧!写在最后正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有什么样的人才,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格局与潜力。中国能源大学大学的筹建,将助力青岛打造国内教育强市迈出坚实的一步。
自从教育部发出通知要大力发展“双一流”高校,可想而知这些学校未来的分数线基本上就和做了火箭一样,蹭蹭蹭地往上涨。随着每年考研大军人数的增加,高校招生人数的缩减,推免生比例的上升,可以说,考研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不过除了高校,其实一些研究院也会面向外界招收研究生。万一成功录取,说不定未来的工作都一道解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山东省有名的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咸漠研究员一行4人到西安石油大学交流座谈。会议在雁塔校区召开,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李华主持会议,西北大学及学校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李华对咸漠研究员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回顾了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成果,希望以此为纽带,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持续推进双方技术交流与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咸漠研究员对该校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赞赏。他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工作,希望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合作方向,深化细化合作目标,将双方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 与会代表就已开展的“基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策略的含能材料精准合成与智能化筛选”合作项目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此次座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校企紧密合作、推进产业化项目落地达成共识。(通讯员:西安石油大学何康宁来稿)
山东打造强校的新思路2017年,双一流名单正式发布,科教大省江苏在原有11所211的基础上又新增4所高校跻身双一流,增量居全国前列。浙江省虽只有浙江大学一所985高校,但本次也新增了2所高校跻身双一流。经济大省广东和人口大省河南则各新增1所高校跻身这一重点名单。而经济文化人口大省山东仅有驻鲁的三所211上榜,其余省属高校无一上榜。更说明问题的是,三所高校仅入围6个一流学科,与远在长春的211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入选的数量一致。山东科技大学自从2018年以来,“山东急了”成为描述山东的一个关键词,“奋起直追”则成为山东在各条战线的生动描述。而在高教领域,山东也推出了几项重磅措施,以求打造几所高水平高校,从而滚动进入下一轮的双一流。这些措施就包括科教融合、省市共建省属高校和推出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和筑峰计划等,但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则是集全省之力打造几所全新的重点高校。济南在合并莱芜之后经济总量跃居为省内第二,山东正式进入二强时代。在科教资源的分布上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即将全省的优质科教资源一分为二,围绕济南和青岛进行高教资源的重新布局和优化。而在打造拳头高校过程中,落地济南的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效果明显,而拟落地青岛的中国能源大学却一波三折,迟迟没有最新消息。中国石油大学与齐鲁工业大学有何区别?早在2018年初的山东两会上就提出中国能源大学正在谋划筹建。随后正式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加快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建设。即在筹建之初,拟建设的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与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即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管理体制就是不同的。齐工和山一大是实打实的省属高校,被融合的也是山东省科学院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这种省属科研机构。因此,只要山东决心已定,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落地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齐鲁工业大学但是康复大学和能源大学显然是想进入国家部委领导体系之下(最起码是部省合建的),其中中国能源大学的设想应当是由教育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大学。因此,这两所高校的落地也就没有那么顺遂了。以当前已正式落地青岛的康复大学为例,最早在2015年中国残联就提出建设中国康复大学的构想。到2018年山东方面表态支持落地山东,相关文件中多称之为中国康复大学。但在落地山东揭牌时,却只有康复大学(筹)五字。原因是教育部规定,设置本科高校的校名不得冠以中国二字。康复大学最终由山东省主管,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共同建设。中国石油大学由一波三折的康复大学可知,中国能源大学的落地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2018年,山东省提出筹建中国能源大学时,中国石油大学官微进行了转发,因此是否由石油大学进行筹建引发了坊间的猜测。此外,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山东科技大学这两所能源领域的优质科教资源也同样被坊间认为是筹建中国能源大学的选择之一。中国能源大学落地难在何处?2018年6月份,山东省教育厅在回复政务咨询时,明确答复:拟筹建的中国能源大学为教育部部属高校,学校设置和管理权限均在教育部,目前,教育部就筹建方案、日程安排等相关工作开展论证。我省配合做好相关筹建工作。”但在各大媒体转发后,山东省教育厅官微却进行了辟谣,表示中国能源大学当前还在论证过程中,其办学基础、管理体制等尚未确定。这一反转也说明中国能源大学具体落地是十分困难的。青岛夜景首先,如果中国能源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大概率将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主体进行筹建,但更名为中国能源大学也绝非易事。全国范围内以能源为王牌的院校除了石油大学外,还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等。如果石油大学方面改名为能源大学,则势必引起其他兄弟高校的反弹。此外,石油大学包括华东和北京两校,能否让石油大学(北京)首肯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且中国能源大学仍然是教育部直属,那么山东方面具体如何参与,是否将本省的优质资源打包进能源大学也是博弈的重点环节。济南夜景其次,如果能源大学仍然以山东省管理为主,那么落地的肯定不是中国能源大学。即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主体进行打包改造,也只能推出一所与齐鲁工业大学类似的省内强校。因此中国能源大学的落地将充满波折。综上,中国能源大学能否落地,还有待观察。您对中国能源大学落地一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如果喜欢,一定记得关注哦,带给你好看的高校历史和发展现状研究!高考临近,如有志愿填报问题,欢迎咨询探讨!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许多省市都在筹备成立新的大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成立一所有行业影响、有声望的大学,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而且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先决条件这所大学就是中国能源大学,它正在筹备之中。我们都知道,山东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和教育大省,但它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强省,特别是分配给它的教育资源与它的经济地位和人口规模根本不相称。具体地说,山东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全国前200名的“一校多园”,数不胜数,整体上不会显得特别落后,但在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大学屈指可数,即平均化和分散化现象更加突出。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所“国字号”的专科学校。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山东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为基础,整合省内资源,办一所专业化大学,办学规模和水平均不亚于山东大学,是中国能源大学的办学宗旨。计划阶段。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中国能源大学正在筹备成立。在随后发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建设,加快建设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2020年1月,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青岛市三方签订协议,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清洁能源创新研究院(青岛)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山东能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网站上公布了“山东能源研究院”项目概况。“山东能源研究院”项目将建成集能源前沿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集聚培养、优势产业培育与科技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并积极申报国家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山东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为中国能源大学的创建奠定基础,支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选址创建高水平大学当然不容易,首先要选好地点,齐工大和齐医大分别位于济南和泰安,为了平衡分布,下一所新大学也应该建在青岛。另外,今年两会还提出,青岛要着力引进重化工、能源等方面的人才,早些时候,省委也把青岛列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特别是与可燃冰等新能源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地点应该确定在青岛,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沿海城市,青岛在民国时期与上海、天津两个大都市并称为“上青天”,希望将来青岛的高等教育事业能发展得更好!以文字记录我们所说的“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将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格局和潜力。筹备成立中国能源大学,将为青岛建设国内教育强市迈出坚实的一步。
10月27日,山东省教育厅与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出席签约仪式并代表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姚庆国作了题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报告,介绍学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开展情况,同时阐述了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根据协议,学校与中科院研究所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推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科技发展态势,依托双方优势学科专业,联合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攻关并促进成果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