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与展望万世之后

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与展望

(《经济学家》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呈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蓬勃发展态势。时值祖国70周年华诞,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我国正书写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此重要的历史时刻,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成就,将科技期刊发展划分为萌芽、快速发展、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要从完善顶层规划,加快推进期刊国际化、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科技期刊强国之梦。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期刊;改革创新;由少到多;集约化发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4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始终,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支撑,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为了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加大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期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科技期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其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一)1949—1977:发展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期刊数仅约50种,占比不足1%[2]。部分高校继承或恢复了晚清或民国时期的老牌期刊,部分老牌科技期刊得以保留并继续出版。其中,《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继承了《北直农话报》、《西北大学学报》继承了《学丛》月刊等。除了对老牌期刊的继承与发展外,也有大量新科技期刊创刊。1950—1959年,中国政府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技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十年间,高校科技期刊复刊15种,创刊117种,以《国立清华大学工程季刊》、《哈农学报》等为代表[3]。截至1965年,我国拥有科技期刊约465种,所覆盖的学科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体系[2]。但其后十年“文革”,我国期刊界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大量科技期刊停刊,所剩期刊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之前的30余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跌宕起伏。尽管我国科技事业在文革期间遭受重创,但之前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为改革开放以后科技期刊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根基。(二)1978—1999: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我国科技期刊事业迅速回到正轨,迎来了科技的春天。1978—1999年,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期间创刊约3180种[2],且期刊印数也大幅上升,初步形成了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医学等科技期刊集群,科技期刊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在此阶段,科技期刊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出版管理日趋规范,为出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988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期刊进行全面管理的法规性文件;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等联合印发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1994年,国家科委发布了《五大类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与评估标准》;1997年,《期刊出版管理条例》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全面系统的关于出版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使期刊出版逐渐规范,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标志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重心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为日后深入健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至此,期刊出版迈出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电子出版和网络期刊开始萌芽。1994年,部分科技期刊率先利用四大主干网实施网上发行;199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管理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题录检索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开始。此后,万方数据网络系统推出120种同步网上发行的科技期刊,中国期刊网开始运行;截至1999年,实行在线同步发行的期刊已达到1000余种[4]。电子期刊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印刷方式,大大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降低了出版成本,为以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三)2000—2012:转型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快速腾飞,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出版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增长至4420余种。其后,期刊创办速度明显减缓,我国科技期刊由数量增长向质量优先转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全国共有科技类期刊4497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49.5%,科技期刊印数达到4亿册,占全国期刊总印数的13.73%[5];2006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正式实施,这是期刊史上对中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的项目;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首次增设“期刊奖”;2011年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正式启动[6]。由上述举措可以看出,在转型发展时期,科技期刊改革重点在于向高质量发展,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国家择优选取有特色、高水平、影响大的品牌期刊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期刊走出去的步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起好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此外,在转型发展时期,期刊行业组织得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科技期刊在改革开放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四)2013—至今:高质量发展时期近年来,为大力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支持。2013年,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助力;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2015年,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科技期刊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至今,我国科技期刊稳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期刊数量稳中有升,学科覆盖面广。近五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新刊共计303种,其中有128种为科技期刊,84种为全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这些新创办的期刊主要涉及重点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相对空白的领域、前沿交叉的学科等 [5][7] 。英文期刊数量的大幅增长便于我国先进研究成果的对外交流,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052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49.87%,其中基础科学类期刊有1559种,应用技术类期刊有2297种,医药卫生类期刊有1196种。初步形成了以物理学、数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在国际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集群。2、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稳步提升,品牌特色彰显。近十年以来,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增长速度分别为14%和5.4%,可见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中国入选SCI收录期刊种类上升至178种,且其中位于学科影响力前25%的期刊数也有了大幅增加,表明我国科技期刊逐渐得到国际认可 [5]。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品牌特色鲜明、处于学科顶尖水平的优秀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在同类国际期刊中名列前茅,2018年影响因子达到15.393;《光:科学与应用》创刊仅6年影响因子便达到13.625,在94种国际光学期刊中排名第3;近年创办的《骨研究》、《纳微快报》、《光子学研究》等期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发展态势良好。这些品牌期刊的崛起,为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重塑了我国文化自信。3、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数字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在“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使以数字融合发展为代表的出版业新态势成为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4 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科技期刊发展也应顺应媒体融合大势,抓住新时代所带来的发展机遇。2017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以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积极探索网络优先出版等新出版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满足用户精准化需求,并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提升集约化发展的能力。二、新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1]。科技期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互发展的环境下,科技期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科技期刊“由多到强”困难重重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科技期刊大国行列,在期刊数量上名列前茅,但在期刊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和欧美等科技期刊强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资源难以整合以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相对较弱,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期刊需要大量经费配套,运营模式难以复制,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滞后于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速度。(二)科技期刊运营机制落后,融合出版尚不成熟与英、美等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相对落后。大部分期刊还停留在单刊“小作坊”这种传统模式,产业链不完整、传播方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导致我国科技期刊碎片化发展,资源集成度较低。而参照国际知名期刊发展经验,集约化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例如施普林格、爱思唯尔、威利、泰勒这四大集团出版了全球约15%的期刊,它们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出版、运营体制,整合海量的优质资源。因此,要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需大力推动市场化、专业化的期刊运营。其次,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来加快融合发展。互联网思维下的融合出版作为资源的整合主要方式,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化水平有重要意义。尽管融合出版概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科技期刊在融合出版过程中普遍缺少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传统编辑人员媒体融合意识薄弱,导致媒体融合推行缓慢,成效不显著。(三)“唯SCI论”评价体系弊端2007—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在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我国绝大部分优秀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科研机构在评价体系中过于强调SCI的重要性,将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纳入科研人员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方案中,在学界形成“唯 SCI 论文数量”的固定思维模式。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大量优秀成果外流,同时也阻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来稿质量较低,形成恶性循环。三、科技期刊发展展望(一)完善顶层规划,加快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我国科技期刊应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化推进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时代实现期刊布局调整,提升期刊总体质量,淘汰劣质期刊。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走立足中国本土的国际化办刊道路,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打造我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将科技期刊国际化纳入我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办好国际书展与期刊博览会,在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步伐,让优秀科研成果成为我国亮眼的名片。(二)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亦是如此。数十年以来,我国科研体系缺乏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高质量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这也是选择SCI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客观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可借鉴学习国际广泛认可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入中国特色,自主研发,加大对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及评价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将英文期刊纳入评价体系,重塑文化自信,鼓励我国学者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自己的期刊上。(三)探索现代化融合出版模式科技期刊界应积极投身融合出版,大力提升科技期刊集约化水平,由“小作坊”向配套完善、运营高效、资源整合的大规模出版企业发展转型,淘汰劣等期刊。引入市场机制,改变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的现状,参与市场竞争以提升办刊质量。同时,应进一步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期刊管理模式,支持期刊差异化发展,以学科集群等方式提升期刊品牌国际影响力。(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打造高素质的办刊队伍势在必行。办刊单位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吸收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编辑与管理人才,加强对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时事热点等培训,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借鉴国外优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按照国际高标准组稿、审稿、刊发、运营,加强优秀作者队伍建设,从根源上提升来稿质量。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2]郭玉, 赵新力, 潘云涛等. 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6, 18(1):1-4.[3]姚远, 亢小玉.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60年回顾与前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6):967-974.[4]唐曙南. 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问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1.[5]中国科协网站.刊载强国梦想 服务科技创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综述[EB/OL]. (2017-10-12)[2019-02-06].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0/390832.sht.[6]吴尚之.中国期刊业40年发展成就与展望[J]. 中国出版,2018,23(12):9-11.[7]卓宏勇.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J].编辑学报,2018, 30(6):553-557.(作者简介:朱文佩,女,《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9月23-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吉林省新闻出版局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将于吉林省长春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合作共赢 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生态圈”,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参会,届时期待您的参与!9月23-25日 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将于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业界专家齐聚共话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值此论坛召开之际和小福团一起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吧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一)1949—1977:发展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新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期刊数仅约50种,占比不足1%。部分高校继承或恢复了晚清或民国时期的老牌期刊,部分老牌科技期刊得以保留并继续出版。其中,《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继承了《北直农话报》、《西北大学学报》继承了《学丛》月刊等。除了对老牌期刊的继承与发展外,也有大量新科技期刊创刊。1950—1959年,中国政府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技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十年间,高校科技期刊复刊15种,创刊117种,以《国立清华大学工程季刊》、《哈农学报》等为代表。截至1965年,我国拥有科技期刊约465种,所覆盖的学科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体系。(二)1978—1999: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我国科技期刊事业迅速回到正轨,迎来了科技的春天。1978—1999年,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期间创刊约3180种,且期刊印数也大幅上升,初步形成了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医学等科技期刊集群,科技期刊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在此阶段,科技期刊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出版管理日趋规范,为出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988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对期刊进行全面管理的法规性文件;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等联合印发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1994年,国家科委发布了《五大类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与评估标准》;1997年,《期刊出版管理条例》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全面系统的关于出版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使期刊出版逐渐规范,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标志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重心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为日后深入健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至此,期刊出版迈出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电子出版和网络期刊开始萌芽。1994年,部分科技期刊率先利用四大主干网实施网上发行;199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管理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题录检索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开始。此后,万方数据网络系统推出120种同步网上发行的科技期刊,中国期刊网开始运行;截至1999年,实行在线同步发行的期刊已达到1000余种。电子期刊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印刷方式,大大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降低了出版成本,为以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三)2000—2012:转型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快速腾飞,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出版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增长至4420余种。其后,期刊创办速度明显减缓,我国科技期刊由数量增长向质量优先转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全国共有科技类期刊4497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49.5%,科技期刊印数达到4亿册,占全国期刊总印数的13.73%;2006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正式实施,这是期刊史上对中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的项目;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首次增设“期刊奖”;2011年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正式启动。由上述举措可以看出,在转型发展时期,科技期刊改革重点在于向高质量发展,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国家择优选取有特色、高水平、影响大的品牌期刊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期刊走出去的步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起好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此外,在转型发展时期,期刊行业组织得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科技期刊在改革开放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四)2013—至今:高质量发展时期近年来,为大力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支持。2013年,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助力;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2015年,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科技期刊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至今,我国科技期刊稳步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期刊数量稳中有升,学科覆盖面广。近五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新刊共计303种,其中有128种为科技期刊,84种为全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这些新创办的期刊主要涉及重点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相对空白的领域、前沿交叉的学科等 。英文期刊数量的大幅增长便于我国先进研究成果的对外交流,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052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49.87%,其中基础科学类期刊有1559种,应用技术类期刊有2297种,医药卫生类期刊有1196种。初步形成了以物理学、数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在国际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集群。2、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稳步提升,品牌特色彰显。近十年以来,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增长速度分别为14%和5.4%,可见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中国入选SCI收录期刊种类上升至178种,且其中位于学科影响力前25%的期刊数也有了大幅增加,表明我国科技期刊逐渐得到国际认可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品牌特色鲜明、处于学科顶尖水平的优秀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在同类国际期刊中名列前茅,2018年影响因子达到15.393;《光:科学与应用》创刊仅6年影响因子便达到13.625,在94种国际光学期刊中排名第3;近年创办的《骨研究》、《纳微快报》、《光子学研究》等期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发展态势良好。这些品牌期刊的崛起,为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重塑了我国文化自信。3、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数字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在“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使以数字融合发展为代表的出版业新态势成为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4 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科技期刊发展也应顺应媒体融合大势,抓住新时代所带来的发展机遇。2017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以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积极探索网络优先出版等新出版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满足用户精准化需求,并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提升集约化发展的能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展望(一)完善顶层规划,加快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我国科技期刊应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化推进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时代实现期刊布局调整,提升期刊总体质量,淘汰劣质期刊。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走立足中国本土的国际化办刊道路,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打造我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将科技期刊国际化纳入我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办好国际书展与期刊博览会,在世界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步伐,让优秀科研成果成为我国亮眼的名片。(二)建立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亦是如此。数十年以来,我国科研体系缺乏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高质量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这也是选择SCI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客观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可借鉴学习国际广泛认可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入中国特色,自主研发,加大对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及评价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将英文期刊纳入评价体系,重塑文化自信,鼓励我国学者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自己的期刊上。(三)探索现代化融合出版模式科技期刊界应积极投身融合出版,大力提升科技期刊集约化水平,由“小作坊”向配套完善、运营高效、资源整合的大规模出版企业发展转型,淘汰劣等期刊。引入市场机制,改变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的现状,参与市场竞争以提升办刊质量。同时,应进一步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期刊管理模式,支持期刊差异化发展,以学科集群等方式提升期刊品牌国际影响力。(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打造高素质的办刊队伍势在必行。办刊单位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吸收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编辑与管理人才,加强对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时事热点等培训,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借鉴国外优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按照国际高标准组稿、审稿、刊发、运营,加强优秀作者队伍建设,从根源上提升来稿质量。小福团整理自人民网文章《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与展望》。

学术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专家这样说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如果我们所有科技期刊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准绳,以学术诚信为本,共同追求高质量发展,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准也将提升一大步。”在12月17日开幕的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为“共担历史使命·共建创新生态·共谋高质量发展·共创期刊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认为,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为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就是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服务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担当好学术期刊的使命。”他强调。此外,吴尚之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的文章和高质量学术创新成果来衡量,学术期刊要特别关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和引领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着力抓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也强调,科技期刊要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四个面向”,坚守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创新发展的根本使命。“面向科技共同体办刊,依靠科学家办刊,努力发表和传播高水平成果。更加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支撑原始创新,力争首发权。”怀进鹏说,要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引领力,要强化与国际科技期刊界出版界的务实合作,增进开放、信任、团结,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更好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质量。”吴尚之说,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导向,有利于引导学术期刊突出科学精神、学术贡献和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认同该观点。他表示,目前国内形成了几大各具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期刊评价导向功能,总体起到推动发展、积极导向的作用,但目前的期刊评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和偏差,比如少数期刊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甚至出现强制引用、互引同盟等造假行为。“期刊评价是先行者、裁判员,没有高质量的期刊评价体系,高质量的期刊建设也无从谈起,期刊评价机构要针对当前期刊评价和期刊发展中的问题,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引领学术期刊健康发展。”马援说,近年来一些期刊评价机构将科研诚信、发表青年学者文章、数字化建设等纳入了期刊评价,这也必将对引导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虽然大家现在对学术期刊论文以质量为王存在广泛的共识。”朱邦芬也说道,但是一提起科技期刊的高质量,许多人心目中还是“以影响因子为王”。朱邦芬强调,高质量标准不能一刀切,要以科技期刊的类别而定,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科普类、文献类,不应该是一种标准。基础研究类期刊要以推动科学研究发展为己任,应用类研究期刊以技术进步为追求,科学普及类期刊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目标,而科学技术文献类期刊则以收集、记录、归类、服务等质量来衡量期刊的高低。“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主要的功能不同,高质量的标准也相应而异。”朱邦芬说,即使同一类别的期刊,也不能简单以期刊影响因子排座次,各学科、各学科内部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每种期刊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有确定的追赶目标,有分阶段的目标,走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此外,朱邦芬认为,评价高质量科技期刊应该兼顾数量和质量,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我很赞成中国科协请各个专门学会组织会员对自己学科领域高质量期刊发表意见,最后将有共识的期刊选入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没有共识的就暂不入选。”他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出版模式、学术传播业态的深刻变革,既对传统社科学术期刊生产与传播方式提出挑战,也为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马援还提到,社科学术期刊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办刊理念、技术手段与运营方式的创新升级。

摸花轿

学术期刊之于学术研究有多大的意义?

做学术研究的,做技术研究的,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一般都需要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最近学术论文的剽窃问题频发,到底有多大影响呢。自己的学术观点,想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不断的演讲、传播、解释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争论,这其实也是完善自己学术观点的重要一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术期刊。在自己学术观点形成的初期,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成系统。所以学术交流就非常重要,在各种学术观点和头脑风暴中不断的完善,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而学术期刊就是这么一种交流的平台。学术论文相对于专著,及时性是最大的优点,专著往往时间会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学术期刊会更加吸睛,也更加重要。

墨尔本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自网络编者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官方公众号将发布《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系列评论文章,从学术交流模式、载体、评价导向、学术监督、科研服务等多个角度回顾历史、梳理现状、探讨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及互联网平台。学术期刊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而产生的。17世纪中叶,在欧洲历史上涌现出了200多个类似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研究哲学与科学技术,同时学会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信函进行学术交流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学术期刊最初是以学会汇刊的形式出现的。1665年1月5日,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周刊刊物——《学者杂志》,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杂志是德国人约翰·里斯特创办的《每月评论启示》(1663-1668),此后不久,出现了一批学术性期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初的学术性期刊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报,而多是以杂志的形式刊发。 现代中国最早的期刊被认为是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英文版刊物《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文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同时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1815年在东南亚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文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才是最早出版的中文近代期刊,但它是在国外出版的,大多数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从17世纪下半叶起,学术期刊进入了不断发展和演变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当初综合性期刊的杂志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学术交流的需要,因此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办刊人为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使期刊跳出综合性杂志的藩篱,逐渐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迈进。 1778年,在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就此拉开了专业期刊蓬勃发展的大幕。1807年,德国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矿物学杂志》面世。随后,英国又先后在1823年、1830年创办了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和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法国人在1830年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开阔人们的视野,一些综合性期刊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多种母刊带若干子刊的现象,开创了母刊之下分辑出版多种专业性期刊的新局面。英国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从1887年起开始分为A辑、B辑出版,以分别刊载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期刊的种类,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期刊向专业化学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文献的迅速增长,学术期刊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学术期刊品种与数量的急剧增多。面对种类繁多的学术期刊,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逐一阅读,文摘类学术期刊由此产生了。1830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文摘刊物《化学文摘》,美国分别在1884年、1907年创刊了《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都在学术期刊的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最新学术信息。这种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检索类期刊的创办与发行。 1957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 1925~2017)在美国费城创办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1964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1973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6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CR)》,公布期刊影响因子IF;1978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期刊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西方国家通过兼并和跨国经营来实现规模化和集团化运作。1986年,德国Bertelsmann出版公司兼并了美国Doubleday出版公司,1995年又兼并了英国MaCmillam公司,使Bertelsmann出版公司拥有了当今世界两大学术期刊《科学美国人》和《自然》(Nature)。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拥有高达220种以上的期刊,其他大型出版集团期刊数量也达到60~80种左右,美国出版3种以上期刊的出版集团有500多家,这种期刊出版集团至少拥有一种名刊。美国等国家的学术期刊一般隶属于专业出版集团,不但有利于办刊经费的筹措,同时也避免了期刊的经营风险。各个期刊负责各自不同的专业,相互没有交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够保证原有期刊和新创办的期刊都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世界上发达国家著名的学术期刊在运作上早已超出国界,无论是作者、审稿和阅读对象都实行的是国际化办刊模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它不仅建立了多达万人的审稿队伍,还发表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自然》(Nature)周刊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200多篇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众多的读者群体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为使发表的论文更具权威性,它还建立了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网络审稿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审稿群体由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或权威人士组成,这些人不仅能够广泛联系世界上处于各学科学术前沿的学者,还可以吸收学者们高水平的论文,以此抢占各学科的学术制高点,并确立自己期刊的学术权威。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时,由于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期刊订阅费用逐年高涨,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传播。互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也产生了革新性的影响,开放存取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大规模兴起。互联网出版打破了以往的发行、传播形式,大幅提升了学术交流效率,降低了交流成本,通过融入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多形态,融合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动态呈现给读者,极大满足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们对学术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更高要求。试想,在几百年前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如果已经有互联网技术背景,学者们还会在意自己的文章发到哪个刊物更有影响力吗?毕竟学术论文出现的本意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促进某一家期刊建设。因此,应努力建设的是世界一流的学术平台,不管它是以期刊形式还是以网络平台形式呈现,其本质目的都是通过更便捷、快速、低廉、全球化的渠道网络,发布学术成果,引领创新发展方向,促进社会经济建设。

夫子之宜

期刊高质量发展要谋长远也要接地气

□本报记者 汤广花10月31日,新时代一流学术期刊建设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90周年座谈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宣部、教育部、湖北省委宣传部及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创新路径。与会代表认为,在新时代,学术期刊不仅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参与意识,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发挥“思想库”和“咨询库”的作用,还要着眼长远、善接地气,担负起培养学术研究后备人才的重要责任。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学报之一,创刊90年来,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依托,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不断提升,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在会上介绍说,学报作为武汉大学的一张名片,从创刊伊始便承载着“促进高深学术”的重要使命,形成了倡导原创、力推精品,追踪前沿、聚焦热点,培养人才、涵育学术,与时俱进、融合发展的办刊特色。他希望《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联合校内期刊服务学校相关学科发展、打造武大学术品牌,同时立足学术前沿,面向时代热点、面向中国现实问题大力刊发精品力作,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处长倪轶在肯定《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办刊成就的同时,提出高质量学术期刊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和服务质量,完善发展规划,推进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进一步完善期刊评价体系,在加强引导的同时加大对期刊的扶持力度。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处处长周凤荣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加强主题宣传,建设学术阵地;二是要面向现实问题,构建中国话语;三是要传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学报要想争一流,就要先成为主流。”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看来,主编是刊物的舵手和灵魂,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刊物极其宝贵的资源。要打造真正代表中国学术水平的有特色刊物,首先要培养有内在、有锋芒、敢于拿主意的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何云峰也认为,学术期刊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需要由专业人士来办刊,因此建设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极其重要。《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说,当前科研文化环境不断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为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便利。与此同时,也存在学术功利化程度显著增加、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术评价功能错乱等问题。他认为,改善学术生态的路径在于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用情怀去做学术研究、去办刊。“当前期刊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术期刊评价过度自由化、学术期刊评价缺乏国家权威层面的制度设置和运行机制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于,在制度设置上遵循法定程序原则,有效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学术同行合作研发针对不同类别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善学术评价的社会生态。“一流的期刊不仅意味着要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也意味着要有良好的纠错机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蒋颖则认为,在建设学术生态的过程中,期刊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传科学、传播真理的伟大使命,同时还要肩负起学术打假的任务。她建议,中国也要建立撤稿数据库,以便进行撤稿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胡金铨

专家学者聚焦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发展

9月28日,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主办的“新时代英文刊现状、困境及发展路径”研讨会于北京召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现代国际关系(英文刊)》执行主编赵金富、《中国国家问题研究》执行主编姜志达、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编孙学峰、《中国国际战略季刊》执行主编张哲馨、Asian Journal of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编辑部主任钮松等参与会议。会议就新时代如何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推进英文刊大数据发展、提高我国英文刊国际化程度等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据了解,中国目前有548种英文学术期刊。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社科英文学术刊物获得极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国英文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也相应提高。但在国际范围内,我国的英文刊发展仍然落后于一些国家,如何提升人文社科英文学术期刊的规模和水准是值得各界关注的问题。姜志达认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社科期刊“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且为“走出去”的社科期刊提供了重要议题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较为缺乏,很多学术议题和研究体系一直由西方掌握,许多研究只是对西方研究成果的吸收,而具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不多,国际化的对话能力欠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思想和学术领域逐渐改变了西方垄断的局面。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学者和学术期刊掌握着合作理念的倡导权和合作机制的创建权,学术研究有了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议题,并以此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学术刊物的国际话语权。对于任何期刊来讲,稿源及稿件的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据张哲馨介绍,目前中国英文刊的稿件大多来源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投稿较少。因英文水平所限,部分国内学者文章的英文表达不够规范,或直接用中文写成,期刊编辑再进行修改或找专业人员翻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提高英文刊稿件质量,要提高稿件的翻译水平,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思想、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此外,与会专家还就期刊定位、智库建设、国际化程度等问题进行讨论。(光明融媒记者 李睿宸)

酷刑室

给大家打个“小”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上线啦!

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即将开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小福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上线啦!网站为谁服务?包含哪些亮点?可以提供哪些便利?大家一定还有些疑惑所以,小福团特意整理此篇“攻略”快来一起看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是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建设的以发布科技期刊行业资讯为主的新型信息交互平台,涵盖一流期刊建设、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展览、青年编辑大赛、权威发布五大品牌栏目。网站将致力于营造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环境、构筑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培育优秀科技期刊人才,以高质量、深度化的信息服务为科技期刊从业者提供实用、快捷、权威的科技期刊产业研究及信息资讯服务。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https://stm.castscs.org.cn/qklt/qkltPage一、一流期刊建设一流期刊建设板块主要发布我国科技期刊界相关通知、要闻及政策文件内容,汇集卓越行动计划200余家期刊资源,同时展示优秀的期刊及期刊集群等信息,开设网上专题讨论,网站用户可以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事业建言献策。二、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板块涵盖当届及过往三届论坛的主题议题、要闻、日程及重点活动信息,实现论坛报名、直播、问卷及现场图片视频上传发布等功能,为网站用户提供全方位线上服务,扩大论坛影响力。三、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云展览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展览板块包括展览简介往届回顾、媒体报道、精彩瞬间等内容。今年网站将提供线上云展览服务,实现科技期刊上下游相关企业产品“云展示”、新品“云发布”、互通“云洽谈”,展示科技期刊产业发展风貌,发布行业最新成果,构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深度交互的良好创新生态。四、青年编辑大赛青年编辑大赛板块作为青年编辑学习及展示的线上平台,主要发布当前及往届大赛相关通知新闻及选手风采信息,提供线上初赛选手报名、审核、在线考试及成绩公布,同时对决赛进行直播。五、权威发布权威发布板块包含科技期刊相关的权威数据,汇总了往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演讲报告ppt、《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论坛发布等内容,为网站用户提供科技期刊相关信息的下载。怎么样,是不是非常便利!有了它科技期刊行业相关资讯不会错过哦!赶快收藏起来吧!PS “学会服务365”订阅号底部菜单栏可以一键链接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呦快来和我一起吧(参会期间请注意自身防护哦)来源 | 科技期刊发展促进处供稿

是以分已

学术引领 长理举办行业期刊发展建设研讨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6日讯(通讯员 李小军)为进一步提高《交通科学与工程》和《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的办刊水平,4月23日上午,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的特殊日子,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邀请中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吴湘华,湖南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长、社长助理、《中南大学学报自科版》编辑部主任陈灿华,《铁道科学与工程》编辑部副主任蒋学东来校进行指导。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浩凯,学校各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传习,副院长彭晖、韩艳、陈伏彬,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符慧林,副院长李泽文,编辑部全体人员和部分青年教师代表参会,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丁丹主持会议。(行业期刊发展建设研讨会现场)李传习代表学院致辞,欢迎各位办刊专家的到来,并向参会嘉宾简要介绍了《交通科学与工程》期刊的发展现状。他强调,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力,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汲取有益的办刊经验,共同提高办刊水平。(参会嘉宾分专题进行主题报告)研讨会上,蒋学东作了题为“卓越计划引领下工程技术期刊如何进行功能重塑”的主题报告,围绕“期刊新政与解读、建设思路与措施和探索启示与思考”三个方面,提出了五项具体措施,明确了“作战图”和“时间表”,重点强调了“面向工程现场、聚焦重点领域、追踪热点难点,推进数字出版”等行业期刊的办刊思路。陈灿华作了题为“强基固本 做精做强 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主题报告,围绕“注重期刊特色、编辑能力建设、实施精品战略、规章制度建设和出版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介绍了办刊情况,提出了“特、精、新”的办刊建议。他从“更新办刊理念、凸显办刊特色、优化期刊栏目、改进办刊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吴湘华先后围绕“对期刊新政的思考”、“面向5G时代及更远未来的教材形态”等主题,从期刊和教材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他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学术出版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以及当前期刊发展面临的系列挑战和机遇。他结合教材出版的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教育信息化、全球化、终身化和无边界化等发展趋势。他指出基于增强出版教材知识图谱的课程体系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造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彭晖代表学院汇报了《交通科学与工程》期刊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工作设想,提出了当前面临“声誉不足、队伍老化、栏目设置不合理”等发展困境。(与会人员座谈交流)交流环节,各位参会嘉宾围绕刊物的学术定位、办刊思路与未来构想等方面,结合当前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期刊的发展要求,从稿源组织、编校工作、版面设计、审稿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热烈交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电气学院党委书记符慧林作了总结讲话,对各位专家莅临指导表达了感谢。他强调,提高办刊水平要从“脚力、脑力、笔力、眼力”四个方面下功夫。他希望今后加强交流,在资源共享过程中,提升办刊水平。[责编:刘宇慧][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浮城记

促进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哈尔滨12月22日电(记者赵徐州)12月21日,“新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暨《学习与探索》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提出,新时代学术期刊要勇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科学精神,使学术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评说、历史的考验;要打造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的权威平台,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世界学术殿堂中赢得中国学术话语权;要紧密结合实际,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持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表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研讨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促进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办刊的全过程当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积极锻造标识性概念,将优秀的学术成果展示给全世界,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用学术的公信力与魅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独特的贡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周峰表示,多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始终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着力构建黑龙江学术发展平台,积极引领学术方向,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与会学者提出,在新时代,学术期刊不仅要成为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更要成为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关键在于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放在首位,以精品力作回应党和国家重大关切,不断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新境界,使之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平台,矢志不渝地为新时代的进步提供思想和智慧支持,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会议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承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徐州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