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上海滩

2021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2021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釜山行

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单位代表齐聚南科大,共议前沿交叉学科发展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物理学家,奖励他们解决了生物学问题”,12月12日,在南科大举行的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以这个例子说明,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当天,20多位院士专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单位代表齐聚南科大,共同探讨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新兴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对高校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大会邀请众多交叉学科领域院士及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机构参加,为各高校提供相互交流先进经验及合作的平台,深度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并以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为基础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共同促进交叉学科的长期有效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开幕式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交叉学科是大势所趋。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交叉科学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公布将新增“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他介绍说,南科大于2016年成立了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已成立7个交叉研究机构,搭建了一批校级共享的科研平台,累计与跨院系课题组合作聘用了130多名专职交叉学科的研究序列教授、30余名国际访问教授,累计获批了11亿元的科研经费和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目前全球已发展形成的交叉学科有2000多门,中国已开设500多门交叉学科;从诺贝尔奖来看,最近25年前沿交叉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1%)。我国从事交叉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也已具备一定规模(2020年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中,D类“共性导向,交叉融通”项目近6万项,占比10.5%);经初步统计,基金委跨科学部的评审专家群体占比已达到30.6%。因此,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已经成为支撑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此后,汤超介绍了北京大学在交叉学科方面的探索。北京大学在交叉学科方面已经经历了14年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汤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高校都很重视交叉学科的布局,这是好事,但要防止一拥而上,特别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要保证质量。对于年轻的南科大,他建议要注意解决学位管理的问题,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南科大代理副校长、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赵予生也介绍了该校在交叉学科方面的发展情况。他透露,南科大正在筹划建立“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定位在突出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优势,聚焦硬核科技,布局在重点交叉学科领域和核心卡脖子技术,探索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紧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体系,探索前沿科技,追踪重大战略要求,与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形成“虚实互动”。会议上,北京大学、南科大以及与会高校发出成立中国交叉科学学术共同体的倡议书,倡议学术共同体一起探索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交叉科学建设模式,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交叉科学教育体系,打造领跑全球交叉科学教育的中国模式。审读:孙世建

法中情

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在南科大举行

“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物理学家,奖励他们解决了生物学问题”。12月12日,在南科大举行的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以这个例子说明,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当天,20多位院士专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单位代表齐聚南科大,共同探讨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新兴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对高校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大会邀请众多交叉学科领域院士及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机构参加,为各高校提供相互交流先进经验及合作的平台,深度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并以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为基础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共同促进交叉学科的长期有效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开幕式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交叉学科是大势所趋。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交叉科学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公布将新增“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他介绍说,南科大于2016年成立了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已成立7个交叉研究机构,搭建了一批校级共享的科研平台,累计与跨院系课题组合作聘用了130多名专职交叉学科的研究序列教授、30余名国际访问教授,累计获批11亿元的科研经费和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目前全球已发展形成的交叉学科有2000多门,中国已开设500多门交叉学科;从诺贝尔奖来看,最近25年前沿交叉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1%)。我国从事交叉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也已具备一定规模(2020年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中,D类“共性导向,交叉融通”项目近6万项,占比10.5%);经初步统计,基金委跨科学部的评审专家群体占比已达到30.6%。因此,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已经成为支撑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首席记者 吴吉)

今夫嫠牛

交叉学科“自立门户” 还有这些难题待解

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日结束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释放出消息,我国拟增加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至此,我国研究生学科门类将增至14个。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由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组成,其中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级。这一专业目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多次调整。“增设交叉学科门类,赋予了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指出。学科门类有了,接下来就是布局一级和二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科学创新越来越依赖交叉学科我国目前已有13个研究生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此前,交叉学科虽然并没有出现在专业目录上,但“江湖”上已有它的身影。2009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就规定:“交叉学科按照目录外自增设二级学科的程序进行设置,挂靠在所交叉的学科中基础理论相近的一级学科下进行教育统计。”这实际上赋予了高校自主设立交叉学科的权力。根据2019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名单》,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500余个交叉学科。“高等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是一种世界性趋势,早已有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形势下,这种趋势显得更为突出,适应趋势的需求更为迫切。李立国则指出,交叉学科是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和融合的体现。最近25年,有近5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获奖成果都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可以说,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毕竟,学科之间并非界限分明,甚至大多数时候,这种界限都是流动的。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过,按照现行制度,学科专业目录是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开展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以及进行相关教育统计的基本依据。曾有学者呼吁,在目前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中,新兴交叉学科难以找到自己的学科位置,发展得不到政策鼓励和制度保障。有了正式身份,交叉学科就能争取更多资源,发出更大的声音。学科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在交叉学科被正式列为学科门类之前,相关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已经进行了多年。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把它分成了三种培养模式:项目依托型(学校拨出专项名额,开设交叉培养项目)、机构依附型(依附于专门实体平台或者研究机构)和学科依赖型(已存在或新设的二级学科)。他曾深入调研过一些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情况,发现研究生交叉培养面临功利性和简单化设定的困境,一些高校的交叉培养成为推动某些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源获取手段。吴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曾有高校相关负责人向他坦言,交叉学科发展最大的阻碍来自机构设置,“小单位山头林立,彼此之间会有隔阂和事务牵绊,合作比较困难”。实验室能否开放,其他学科或者学院的课程能不能选这些事,都需要费劲协调。毕竟,如果教师编制、资金以及设备等由不同学院提供,基于不同机构设置的管理体系,会阻碍交叉培养的实现。而且,在项目制的培养模式下,招生和培养其实是分离的。对此,周洪宇坦言,现在的交叉学科教学,主要还是由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如果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大,属于一个学科群,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但一些学科之间界限非常明显,老师要在这些学科间做到‘出入自如’,就很难了。”他表示,高校教师本身接受的就是专业化、精细化的教育,要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其自身的认识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学生要毕业时,问题又来了。一些还没摸索清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往往还未建立交叉学科专家库。学生的毕业论文若送往单一领域专家处进行评审,可能会“不受待见”。吴伟感慨,如果学校缺乏强有力的交叉学科管理部门或者委员会来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学生培养方案如何制定、学生出口标准如何设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等具体操作上,都会面临重重困难。“提高跨学科教师自身能力,做好跨学科专业的评价工作,都是未来需要探索的课题。”周洪宇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应该下大功夫研究。培养机制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那些从交叉学科毕业的研究生,都去了哪里?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下简称交叉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发展和设立交叉学科的机构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运行,学院已经持续稳定的培养了多届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毕业的跨学科交叉型学术人才。记者从2019年该院老师撰写的《理工类交叉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以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为例》的文章中看到,2013年到2018年的就业系统数据显示,北大交叉学院的学生就业领域广泛,约60%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参加工作,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去国外或者在国内顶尖学府从事科研工作。虽然就业形势良好,但无论是自我认同感还是社会认同度,都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交叉学院的教师指出,有明确学科招聘需求的企业单位对交叉学科的毕业生,往往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偏见。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与传统单一学科学生相比,学科归属不明确,有时会出现边缘化、被动化的局面。即使交叉学科被正式纳入学科目录,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交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应当如何培养,牵涉的领域错综复杂,将是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大挑战。他指出,需要在课程设置、导师选聘等方面树立交叉学科意识,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健全交叉学科指导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体系,解决导师参与积极性等问题。吴伟认为,高校应有统筹管理机制统领全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保障交叉培养的实施;从入口处筛选优质生源,从出口处把关培养质量,让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支撑保障机制作用于培养过程,为交叉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培养机制,改善培养效果。”他强调。(记者 张盖伦)

七月

我为“十四五”建言丨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业亮:拓展赛道 力争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发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新形势,为实现国家新基建、大物流、数字经济、信息强国等战略布局,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必须提供强大的韧性支撑。我国半导体市场消费能力仍远高于生产能力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2019年世界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了4540亿美元。2021年东亚区域的半导体制造市场预计会成长1330亿美元。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根据统计,中国半导体工业市场在2018年仅850亿美元,而在2019年增长25%左右,达到1100亿美元。由于半导体产业具有的环境复杂、开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等特征,并且其发展需要多个产业相互结合促进,尤其需要强大的精密工业制造基础,这导致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目前发展不均衡,消费能力仍远高于生产能力,并且差距还在逐年递增。从新技术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来看,国际顶级大公司仍处于霸主地位。为了抢占未来市场份额与知识产权,这些公司还在不断提出新的技术与发展规划。例如多家公司基于传统MOS技术,采用先进的Fin-FET技术架构,逐步实现了从22nm工艺到5nm工艺的更替,并向着3nm制程挺进。其中,三星于2019年提出了针对3nm技术节点的全栅工艺(GAA-FET)。回顾过去,我国半导体产业仍没有走出“迭代卡脖子”的怪圈,其根源在于核心装备的缺失。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多产业综合促进的过程,尤其以国家精密设备制造业为重。工业母机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但我国对工业母机这种“制造设备的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工业基准,加上国际出口限制,导致我国半导体产业相关制备设备发展滞后,关键装备及核心技术依然落后。另外,由于我国高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导致相关技术(专利)壁垒已经形成。回顾过去,我国半导体产业仍缺少核心技术专利。新概念、新思路的提出一直是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帮助相关领域发展赢在起跑线的基础。指导信息领域和半导体产业的新概念和思路,如“冯·诺依曼”架构、“摩尔定律”、类脑计算、量子芯片等概念,均由西方国家率先提出,中国在创建主导领域发展的概念与思路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没有形成核心技术专利。核心技术专利在国外,导致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发展上难以占得先机。国际半导体大公司平均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在营业额的20%,但是我国半导体企业迫于生存压力,难以投入充足的研发资金,这也造成了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半导体人才缺乏的后果。因此,造成了技术落后、市场窄、利润低、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新材料和新器件不断面市立足当前,基于新理念的新材料和新器件将不断被提出。当前半导体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如芯片的功耗过高和量子尺寸效应等新的科学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解决途径之一是探索新材料及新原理器件。基于新理念的新材料和新器件也被提出,以满足未来信息器件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要求。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半导体信息技术为信息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与核心元件。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半导体信息技术正朝着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方向迈进。为满足未来信息器件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来看,新概念新原理新器件在不断提出。立足当前,在面向未来信息器件的新材料和新理念方面,中国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例如,过去几年,中国科学家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论文逐年增加。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端学术论文还只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还没有对前期投入产出倍增效益。如果论文成果没有转化为新技术,没有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研和技术两张皮”现象没有克服,就难以改变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落后的局面。当前,新型二维材料在电子学、光学和磁学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特性,被称为“未来材料”或“变革性材料”。具有高迁移率、高光电响应、自旋量子效应等性能的新型二维材料开发、新原理器件探索、与现有硅基微电子器件的互补、智能芯片的设计等,处于世界研究前沿,正在成为国际新兴研究领域。量子计算器件是实现低功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新兴概念之一。类脑计算及器件被认为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借鉴人类大脑可并行处理信息数据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有着超低功耗和高集成,得到业内的广泛支持。力争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发展展望未来,我国需加大对新的颠覆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拓展赛道,引领前沿技术发展,避免出现“迭代卡脖子”现象。目前,信息器件及系统的制造采用“自上而下”加工技术,精度达到纳米尺度。然而,在纳米尺度下,加工制造遇到了原理性的瓶颈和壁垒,探索和发展新的信息器件制造技术势在必行。近年来,以二维材料、量子点为代表的纳米尺度新材料的出现,为发展新的加工制造技术提供了基础。发展原子精度的加工制造技术,发展“自下而上”的变革性制造技术,实现器件的图案化、自组装及系统的集成,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也具有战略意义。展望未来,我国需加快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当前,新兴二维电子信息材料、新奇拓扑物性、基于超快光学的新应用这三个国际重大前沿方向分别于2010年、2016年、201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奖。把这些处于国际前沿方向的技术作为突破口,有望制备具有拓扑电子态的新型二维电子材料,发掘电子能谷极化等新现象,有望构建基于谷电子的新原理器件。一方面,拓扑材料具有新奇性质,其电子运动方向具有选择性,可显著降低传导电子间的散射、减小宏观电阻、降低热耗。另一方面,利用二维层间近邻效应,有望在材料中引入新奇特性例如局域电场和磁场,产生光电流不需要外加电场,响应速度快到飞秒级,可望研究出无需外加电场或者磁场的低功耗高速器件以及新原理性器件,例如低功耗自旋电子器件、高容错性量子计算器件、超快光电响应器件以及光电互联器件等。这些新型信息器件不仅仅对于基础科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望牵引信息、材料、生物、医学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若在诸如此类的多个方面取得国际重大影响力的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引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及产业的发展。

得车愈多

“2020年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立体交通”全国博士后学术成果论坛在济南举办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开元 济南报道11月23日,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承办的“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立体交通”全国博士后学术成果论坛在济南举办。本次论坛共吸引“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立体交通”相关领域专家、青年学者、企事业单位代表、博士后、博士生等180余人参会。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桂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基金管理处处长陈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二〇一研究所研究员毛明,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龙腾,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开发处处长褚国良,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处主任王金辉,济南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涛,济南高新区创新谷发展中心主任陈晓勇,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阎艳出席论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济南按下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加速键”论坛上,龙腾、陈颖、王桂英分别代表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济南市人民政府致辞。龙腾对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奠基之年,交通强国战略全面启动,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举办本次学术成果论坛意义重大,不仅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交流,也为加快推动交通科学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契机。陈颖就中国博士后工作特色、意义及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做了详细介绍。她表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社会运行方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借助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智力支撑和山东的资源产业优势,本次论坛将充分激发博士后人才科技创新与干事创业的激情,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王桂英对多年来支持济南发展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表示感谢。她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论坛为大家搭建了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济南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助推科技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贡献力量。19场专题报告18场成果发布,3方专家学者共话行业前沿热点话题论坛邀请毛明、龙腾及山东大学尹龙卫教授做主旨报告,由北京理工大学陈人杰教授主持。毛明院士回顾了我国装甲兵器技术在三代人60余年间的奋斗历程,阐述了履带车辆电驱动技术、非线性悬挂技术、硬拦截主动防护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装甲兵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龙腾着重介绍了面向复杂作战场景下的雷达探测与信息处理方法,以及在动物迁飞监测、探鸟、反无、机场异物检测等四个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尹龙卫提出,基于Mxene材料设计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能为电化学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提升其在锂/钠/钾离子及超级电容器的反应动力学,进而明显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23日下午,“先进能源材料与新型电池”“未来立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慧交通”三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共进行19场专题报告和18场成果发布,各位与会专家就论坛相关前沿热点话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与交流。毛明院士对“未来立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技术”分论坛进行了点评。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全国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思维碰撞的平台,促进相关领域专家与博士后开展了深度交流,助推了学校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据了解,北京理工大学现建有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逾550人。2020年,共计13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99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69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全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总人数的58%。

金正日

中国交叉科学学会,来了!

2020年12月12日,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国内交叉研究领域“大咖”齐聚南科大,碰撞思维、共享技术、协同研究,把脉全球交叉研究走向,谋划中国交叉研究发展,凝聚推动交叉研究合力。本次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先生担任大会主席。筹备期间,南科大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向国内外交叉学科领域院士及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机构发送邀请函,请他们一同深度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并为跨高校交流合作搭建平台。这一倡议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和回应,深耕该领域的20余位院士、150余位专家欣然应邀,共赴“南科大之约”。12日会议期间,南科大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开幕式及学术交流活动,并组织与会科学家13日访问华为、腾讯、迈瑞等深圳代表性企业,以及参与南科大院系互动活动。会议现场南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广东省科技二级巡视员周木堂等出席开幕式。南科大代理科研副校长、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赵予生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出席有关活动并作大会总结发言。赵予生主持薛其坤致辞。他介绍了此次活动及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有关情况,感谢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和与会宾客的到来,表示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交叉学科也是大势所趋。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促进交叉学科的长期有效和稳定发展,并在各位院士、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为中国乃至世界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做出应有的贡献。薛其坤致辞谢心澄致辞。他介绍了全球及我国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现状,指出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已成为支撑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谢心澄寄语即将迎来十周岁生日的南方科技大学乘着“特区四十年改革再出发”的浩荡东风,在中国高校体制改革和前沿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希望与会专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探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共同推动我国交叉学科的繁荣发展。谢心澄致辞周木堂致辞。他介绍了广东交叉研究现状与进展并表示,省科技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对标“双区”建设的要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加大政策供给与资源统筹力度,支持深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支持包括南科大在内的高校积极牵头和参与前沿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大力推动交叉研究发展再上新台阶。周木堂致辞在12日开幕式后的学术交流环节,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北京大学科研部部长张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等先后主持。汤超,赵予生,陈拥军,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方红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子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江雷,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等依次作了精彩报告。其中,国自然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宣讲的交叉科学部发展思路,受到了与会嘉宾的特别关注并引发强烈反响。陈拥军报告与会者研究讨论了以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为基础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学会有关事宜, 大家一致同意成立中国交叉科学学会,认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新增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成立交叉科学部,我国交叉研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学会正当其时。在中国交叉科学学会正式成立运行之前,由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代为行使其功能义务及职权。汤超主持韩启德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科学发展史上,学科科学分门、分课是一个动态过程,单学科、交叉学科之间并没有人为划定的界限。学科交叉主要由各学科前沿研究者发起,目的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因此,我们推动学科交叉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学科交叉,用以打破瓶颈、解决问题。当前,要围绕交叉研究的特殊性创新同行评议机制,进一步重视学风建设和学术文化、科学文化的建设,厚植交叉研究土壤。未来,要始终锚定“促进科学范式转换”这一目标,研究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医学,防止迷失研究方向,被资本绑架。希望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发挥好合作平台作用,担当好学术共同体和党委、政府联系交流的桥梁纽带,为国家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出谋划策、贡献智慧。韩启德总结发言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省科技厅、市科创委的有关同志,国内开展交叉研究的高校负责人,知名交叉研究机构负责人,及一批重点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来源:南科大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东首

交叉学科赋能科技创新

来源: 深圳新闻网“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物理学家,奖励他们解决了生物学问题”。12月12日,在南科大举行的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以这个例子说明,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当天,20多位院士专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单位代表齐聚南科大,共同探讨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新兴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对高校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大会邀请众多交叉学科领域院士及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机构参加,为各高校提供相互交流先进经验及合作的平台,深度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并以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为基础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共同促进交叉学科的长期有效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开幕式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交叉学科是大势所趋。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交叉科学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公布将新增“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他介绍说,南科大于2016年成立了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已成立7个交叉研究机构,搭建了一批校级共享的科研平台,累计与跨院系课题组合作聘用了130多名专职交叉学科的研究序列教授、30余名国际访问教授,累计获批11亿元的科研经费和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目前全球已发展形成的交叉学科有2000多门,中国已开设500多门交叉学科;从诺贝尔奖来看,最近25年前沿交叉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1%)。我国从事交叉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也已具备一定规模(2020年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中,D类“共性导向,交叉融通”项目近6万项,占比10.5%);经初步统计,基金委跨科学部的评审专家群体占比已达到30.6%。因此,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已经成为支撑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

榎本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预计年内动工建设 重点打造前沿交叉学科

日前,深圳市光明区在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预计年内动工建设。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于近日发布了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三个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事宜的公示。据披露,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位于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用地面积47.6966公顷。项目位置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仅隔一条公常路,邻近地铁中山大学站和科学城东站。中科院深理工由深圳市和中科院共同举办,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校,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中科院深理工充分发挥深圳和中科院优势,强强联合,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粤港澳合作及国际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办学特色,以一流的研究能力建设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该学校计划建设5个学院、4个书院和6个研究院。未来,将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形成以理、工、管等为主要门类的学科体系,重点打造前沿交叉学科。同时,为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强化科教融合特色,中科院深理工将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核心研究平台。据了解,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创业等领域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以理、工、管为主要门类的学科体系,重点打造前沿交叉学科,形成和深圳其他高校错位发展的学科特色。为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强化科教融合特色,该校还将发挥中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教优势,依托中科院在粤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核心研究平台,建设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多个高水平专业研究机构。中科院与深圳合作建设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是中科院建设的第4所高校。关于深圳这所学校与前三所定位的差异,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曾透露,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定位主要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高端人才支持,因此国际化、多学科交叉将是深圳学校的特色,因为深圳具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也将是深圳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方日报记者 张光岩【来源:南方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谄也

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中国顶尖科技学者瞄准新方向

随着交叉科学渐受国内科技界重视,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已被提上安排。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据《深圳商报》消息,12月12日,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在南科大举行。当天,20多位院士专家、50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单位代表齐聚南科大,共同探讨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之路。“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物理学家,奖励他们解决了生物学问题。”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以这个例子说明,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促进新兴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对高校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报道提到,本次大会邀请众多交叉学科领域院士及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机构参加,为各高校提供相互交流先进经验及合作的平台,深度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并以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为基础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共同促进交叉学科的长期有效发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筹备成立中国交叉科学联席会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后,国内科技界在交叉学科领域又一有力动作。南科大新任校长薛其坤院士更将交叉学科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了连接。上述《深圳商报》报道透露,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开幕式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交叉学科是大势所趋。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交叉科学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公布将新增“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薛其坤介绍说,南科大于2016年成立了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已成立7个交叉研究机构,搭建了一批校级共享的科研平台,累计与跨院系课题组合作聘用了130多名专职交叉学科的研究序列教授、30余名国际访问教授,累计获批11亿元的科研经费和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成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谢心澄表示,目前全球已发展形成的交叉学科有2000多门,中国已开设500多门交叉学科;从诺贝尔奖来看,最近25年前沿交叉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1%)。我国从事交叉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也已具备一定规模(2020年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中,D类“共性导向,交叉融通”项目近6万项,占比10.5%);经初步统计,基金委跨科学部的评审专家群体占比已达到30.6%。因此,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已经成为支撑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还注意到,今年10月21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强调,科技部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在此之前,交叉学科已于今年8月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在此之前,我国共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报道梳理称,国家新设交叉学科门类具有双重原因:一是基于知识生产的需要。交叉学科相对于过往边界划分明确的单一学科而言,因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理论基础和视角,更容易产生创造性成果。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尖端、前沿的研究越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而基于交叉学科的思维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二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校里,设立和调整学科,归根结底还在于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发生了变化,需要高校及时作出反应。因此,国家新设交叉学科门类也是从政策的角度来引导高校调整学科布局,进而通过学科育人,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那么交叉科学部如何建?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该论坛部分透露了相关建设信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大会报告。他指出,交叉科学部成立正当其时,发展空间巨大,但任务艰巨,必须正确定位,务求实效,团结协作,稳步推进,推动我国交叉科学繁荣发展。韩启德强调,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科学部初期要下大力气去主动发现与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发展交叉学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学科的优秀团队与人才。要完善符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与原有科学部紧密合作。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则要求,交叉科学部要坚持探索新科学研究范式、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的资助定位;重视人才培养,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符合交叉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资助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凝练交叉科学问题,聚焦知识体系中不同知识范畴中的复杂性共性原理和重大复杂科学问题;以实质性交叉为导向,推动新兴交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连续高规格会议加上在学科建设、机构设置领域提出有力支撑,交叉科学有望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力。(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