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强直性脊柱炎如何进行治疗?专家:可采取不同策略合同

强直性脊柱炎如何进行治疗?专家:可采取不同策略

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疾病让大家熟知,是因为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明星都曾患有该病。但是,强直性脊柱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强直性”一词又该如何理解?“骨融合”又是何意思?哪些人群会是骨融合高危人群?日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缪佳在“人民好医生”进行视频直播时,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与骨融合?“强直性脊柱炎是以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关节炎。好发于年轻男性,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10比1。”张缪佳表示,该疾病主要侵犯人体脊柱,15岁到45岁为好发年龄,25岁到35岁是高峰期的峰值阶段,对年轻男性的劳动能力和患者形象、生活都会带来困扰。张缪佳在解释“强直性”一词时介绍:“人体髂骨和骶骨间有个关节称为骶髂关节,该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早发生症状的部位,所以早期主要症状是下腰部疼痛。随着病情进展,从骶髂关节往上蔓延,逐步发展到腰椎、颈椎、胸椎椎角炎。椎角炎症基础上的骨质增生,导致骨赘形成,脊柱逐渐变得僵硬,患者的脊柱活动度缓慢下降。正因为有僵背这样的表现,所以称为强直性脊柱炎。”有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提出,脊柱会随着病情发展变成像竹节一样,最后导致骨头融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张缪佳说:“人的脊柱,是由节节椎体连接在一起组成,分为七节颈椎、十二节胸椎和五节腰椎,它们有不同的身体曲度,既起到了支撑,也让我们变得非常灵活。”“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患者,可在脊柱椎体最边缘的地方出现炎症破坏,连接脊柱间的韧带炎症后出现骨化形成骨赘。上下的骨赘会慢慢生长,直至连接起来变成骨化的脊柱。当椎体连接在一起后,就像竹子中间的节,一节一节相连看上去非常像竹节,从医学角度称为竹级样改变,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表现,此时患者脊柱活动会受到很大限制。”张缪佳表示。她还解释说:“脊柱关节病是一组疾病,部分患者成为典型的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的骨损伤包括骨破坏和骨增生,在治疗脊柱关节病和强直性脊柱炎时,最重要的目标是能够控制炎症,最终减少骨进展。”骨融合易发生的部位和高危人群对于骨融合经常发生于人体哪些部位,张缪佳介绍:“腰椎、胸椎和颈椎、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都同样会出现骨融合。”在谈及哪些患者是骨融合的高危人群时,张缪佳表示,一般分为三类。一是骨融合比较容易发生于诊断时年龄偏大患者。很多病人并不是发病后立刻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常常推迟五到十年才被确诊。这部分年龄偏大、诊断较晚的患者,诊断时已经出现骨损伤,甚至骨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间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很大影响。”张缪佳解释说,比如在2010年前,大多数风湿科医生采用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更适合于晚期患者;但2010年后,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骶髂关节MRI的应用,更能早发现、早诊断脊柱关节病,同时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规范随访,会减少骨融合的发生。张缪佳介绍:“其次是患者虽早期诊断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但疾病控制得不好,反复出现骶髂关节或脊柱炎症活动,到晚期时易出现骨融合。” “需要监测患者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较高或诊断早期出现骨侵蚀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骨融合。还有一些如患者日常习惯、运动方式和有无抽烟史等因素,都会影响骨融合后的体貌体态。”张缪佳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同药物疗效亦不同谈及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时,张缪佳提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很重要的是患者自我管理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她说:“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包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经常锻炼,康复治疗等。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有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生物制剂两类。” 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慢作用的抗风湿药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疗效欠佳。随即,张缪佳对这些药物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她说:“消炎止痛药并不是平时的抗生素,而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这种抗炎药控制免疫性炎症不是感染性炎症,能有效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也有抑制炎症进展的作用,所以,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时强调足量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品种很多,可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去选择药物,比如,有胃肠道疾病风险的患者建议选择COX2抑制剂。”“如果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则会推荐使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对于早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比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更强,缓解炎症的比例也更高。针对脊柱强直晚期患者,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方案,需评估患者情况。有明确的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可以选择柳氮磺吡啶等慢作用抗风湿药,而无外周关节炎者有些药物疗效欠佳。”张缪佳强调。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后,还会不会继续出现骨融合?张缪佳表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和生物制剂。生物制剂也分为TNF-a抑制剂、白介素-17A抑制剂等,这些治疗抑制炎症的同时,也会减少后期骨侵蚀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阻止骨进展。”可通过不同策略抑制骨侵蚀“强直性脊柱炎的骨进展,不是完全通过抗炎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即使达到了控制炎症的目标,但在骨损伤后会出现骨赘仍不能停止。骨损伤后出现骨增生,实际是骨炎症损伤之后的修复机制,但这一机制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椎角炎症之后启动,先出现脊柱椎角脂肪浸润,然后骨赘形成,最终导致脊柱强直。部分病人炎症控制了,但不能控制骨增生过程,仍然会出现骨进展。目前的治疗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和生物制剂若能尽早控制炎症,才能在减少骨损伤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减少骨赘形成过程。但控制炎症和控制骨进展,不能完全等同。” 张缪佳提醒患者。张缪佳表示,可通过不同策略抑制骨侵蚀或是控制骨赘形成。“首先要通过早诊断达到早期控制炎症的目的,尽可能让患者达到病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性,而不能反复处于炎症活动期。这就需要长期随访管理患者,更好的控制患者炎症,减少骨侵蚀;其次是药物治疗的选择,比如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非甾体抗炎药疗效好,并有一定的控制炎症治疗作用,医生会采取足量的长疗程治疗,很多国际研究中证明这样的治疗策略可减少骨侵蚀发生;对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的患者早诊断使用生物制剂可减少骨侵蚀发生。生物制剂中TNF-a抑制剂控制炎症作用更好,白介素-17A抑制剂对骨进展的抑制似乎更具优势。”患者可自行检查病情进展并作好自我防控张缪佳提醒说:“每位患者对自己的情况,都应有初步判断。在病程较早期时,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疼痛,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判断是否是脊柱关节病或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腰背痛。一是在患者夜间睡觉时出现疼痛,晨起有背部僵硬感觉,即休息时间越长越有疼痛,活动后缓解,这是典型炎症性下腰背疼痛的特征,称为“休息痛”;二是患者有晨僵,即早晨起来时可能更严重;三是服消炎止痛药后疼痛明显改善,这一时期有可能是早期炎症阶段,不一定出现结构损伤。”她表示,“当晚期出现脊柱强直时,会发现脊柱活动度下降,如转颈时不能达到正常人角度,想看背后的东西,必须要转过整个身体才能看;也可对腰部活动情况可进行自我评估。比如扭腰动作是否能够完成,弯腰时的弯曲度,侧弯时的动作是否可以完成等。出现颈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受限,有可能是早期炎症期疼痛所致,也可能是结构性损伤脊柱强直导致的活动受限。”“晚期结构性损伤活动阶段,也可进行自我评估,或找医生进行咨询。医生会通过一些检查方式,判断患者是否有晚期骨强直。比如让患者直立,脚跟、臀部和后肩部贴近墙面,两眼平视,正常情况下,后脑勺(枕部)可贴近墙面。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僵直畸形的情况下,后枕部与墙面会有距离,这叫枕墙距。”张缪佳说。“腰部活动也可以做一些特殊的测量。比如弯腰后看指尖到地面的距离,叫指地距。直立位和侧弯时手指指尖在裤缝里摸出来的长度可用来判断患者脊柱侧弯的距离等等。最后,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生活中如何做好自我保护,有骨损伤进展的强直病友在日常生活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张缪佳提出:“减少骨结构损伤患者的自我管理,首先提醒需要尽早就医,而不是相信偏方治疗。”她解释说:“病程中患者会有疼痛,涉及到疼痛的控制。在治疗方面,常有一个重要的误区,糖皮质激素有可能控制炎症,减少疼痛感,但不能改善病情,会加重骨质疏松进而加重骨损伤。所以糖皮质激素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只推荐用于关节肿胀积液时局部治疗,不建议口服或是静脉注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规范治疗状态下,很可能会错误使用糖皮质激素。许多偏方中有可能加有糖皮质激素”“第二则是强调自我锻炼。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策略中,患者自我锻炼的功效占50%。”张缪佳介绍,锻炼的方法有很多种,患者需注意自己的站姿、坐姿。比如靠墙挺胸站立,足跟、臀部、双肩、后枕靠墙;患者每日做背飞的动作,即俯卧位,四肢向后运动;第三个方法是挺胸倒步走,这些动作都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脊柱弯曲,减少损伤程度。张缪佳提醒每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戒烟。她说:“吸烟加重免疫异常,加重病情,也会影响治疗药物的疗效”。最后,她还提醒各位患者,在慢性炎症的状态下脊柱会出现骨质疏松。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能只关注是否有疼痛,而是要注意整体情况。“因患者胸廓扩张度受限,心肺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在治疗病人时,更多注意整体情况评估,达到对患者从症状控制及抑制骨进展的治疗策略。”张缪佳说。

其父助翟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试点启动:拟将在832个贫困县全面铺开!

央视财经(记者谷艳东廖文铮)今天,“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试点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强调,目前,全国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17万多人,建档立卡贫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约10万余人,其中中重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约2万余人。社会上还没有针对“贫困强直患者”实施的免费救助,这些贫困强直患者不仅自身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其中一些患者因无力支付医疗费而放弃治疗,导致终身瘫痪,加剧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试点工作将于今年4月至6月在安徽省霍邱县、临泉县,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陕西省镇巴县,河南省平舆县先行开展,之后拟在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面铺开,在脱贫攻坚战期间,使这些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中重度强直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该病进展缓慢,病程长,而持续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主要通过非药物、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在这个项目中,将由北京301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组成强直性脊柱炎帮扶专家组,三生制药集团率先捐赠1.8亿元人民币,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治疗和精准脱贫的要求,对扶贫部门确认的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中重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行“科学检查、规范治疗”救助。国务院扶贫办主任、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王乃坤等出席了启动仪式。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恐惧岛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试点启动暨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2019年3月17日,“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试点启动暨捐赠仪式在京举行。仪式由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主持,国务院扶贫办主任、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王乃坤,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三生制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娄竞等出席仪式。“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由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发起并作为执行单位。项目旨在让患有中重度强直性脊柱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有关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民政医疗救助、商业健康补充保险等已有政策之后,免费接受救治,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健康保障。试点工作将于2019年4~6月在安徽省霍邱县、临泉县,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陕西省镇巴县,河南省平舆县先行开展,之后推广到全国832个贫困县,帮助相关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洪天云表示,全国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17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0万余人,而中重度强直性脊柱炎贫困患者约2万余人。目前,社会上还没有针对“贫困强直患者”实施的免费救助。这些贫困强直患者不仅自身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部分患者因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导致终身瘫痪,加剧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开展这一工作,努力为“贫困强直患者”提供救治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下一步要严格质量管理,注重风险防控,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宣传引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救治原则,致力帮助贫困强直患者减轻病痛,恢复正常生活,摆脱贫困。李斌指出,项目落实需要政府部门、定点医院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广泛参与。特别要做到严把医疗质量关,保证质量、方便患者、管理规范,以利于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贫困地区人民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主动配合扶贫部门健全台账,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和后期销号式救治管理,不容遗漏,确保贫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救即救。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落实好资金保障,确保项目持续开展,力求不让一名群众因为顽疾在奔小康的征途上掉队,共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启动仪式上,三生制药集团向该项目捐赠1.8亿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孙凌云作为专家代表,河南省平舆县委书记张怀德作为试点地区代表分别发言。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部分试点地区相关负责同志,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定点医院、三生制药集团等有关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参加启动仪式。编辑校对:张琼文

德在乎天

刚过完74岁生日的任正非现身华为南京研究所,装扮低调,朴实无华

近日,有网友爆料,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先生现身华为南京研究所视察指导工作。从网友所爆照片看,任正非一身低调的休闲装扮现身,面带笑容,朴实无华,远处有“南研”字样。公开资料显示,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如今刚刚过完74周岁的生日。自今年3月开始,任正非已经正式卸任副董事长职务,仅保留董事一职,对于执行轮值董事长制度的华为来说,任正非目前仅保留对华为战略航向方面的把握,已不具体作出决策。华为在全球有14家研究院所,南京研究所就是其中一家,位于南京市雨花区。南研所的建筑设计遵循着“campus”理念,致力于为员工打造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园区空气清新,各色树木花草品种繁多,环境一流。作为实体科技企业,华为对研发高度重视,每年将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一共有80000名,占整个公司总人数的45%,2017年研发投入高达896亿元,在中国企业界独树一帜。任正非曾在非洲对员工承诺,只要他还飞得动,就会到艰苦地区来看望员工,到战乱、瘟疫地区来陪他们,一句”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更是感动了无数华为员工。任正非也确实践行了自己的承诺,每年到华为国内外各大研究所、生产基地视察指导,在餐厅与员工一起吃饭。单从年龄看,74周岁的任正非已经着实不再年轻了,但任正非就是这样,像年轻人一样,对工作充满激情,低调务实的工作态度也恰巧符合华为这家埋头搞研发民营企业对外界展示的性格。中国制造2025越来越近了,期待中国制造企业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鬼精灵

战“疫”专访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张胜田: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

每经记者:张虹蕾 每经编辑:汤辉回顾医疗废物处置领域的发展历程,2003年“非典”疫情,被广泛认为是我国推动医疗废物处置走向规范化的分水岭。随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就获批准实施。17年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医疗废物处置系统面临着新的考验。以武汉为例,疫情暴发后,医疗废物处置也面临企业运力、设备、人手等各方面的问题。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驰援武汉的医疗废物处置团队负责人张胜田研究员,就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行业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胜田研究员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特殊时期需要优化改造NBD:医疗废物处理通常有哪几种方式?张胜田:医疗废物的处理技术通常包括高温焚烧法、高温蒸汽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微波消毒法等4种。在应急情况下,也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选择符合条件的危险废物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和其他工业窑炉进行协同处理,提升处理能力。NBD:你的团队这次驰援武汉的医疗废物处理涉及哪些区域?张胜田:我们对黄陂区、江夏区、青山区、火神山等4个地方医疗废物处置进行支援。投入医疗废物处置方舱1套、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车1套、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4套,目前均已完成安装调试,装置运行正常。6套医疗废物处置装置合计日处理能力达到340桶(每桶240升)。移动式医疗废物焚烧车驰援火神山医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NBD:与平时的医疗废物相比,疫情期间处理的医疗废物有何不同?张胜田: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大类。在此次疫情中,医疗废物不仅有防护用具,还有大量患者的生活用品,例如棉被、电饭煲、保温桶等。医疗机构要做好医疗废物分类,尽量避免普通生活垃圾混合到医疗废物中,以免大量占用有限的医疗废物处置资源,提升处理效率。NBD:在特殊时期,对处理装置提出哪些新要求?张胜田:在疫情期间,武汉的医疗废物数量也在增加。为了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控制疫情源头,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安全,也需要对一些设备进行改造。此前,我们根据现场情况,针对性地优化改进出“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NBD:该装置的特点何在?张胜田:“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是由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该设备核心工艺是通过高温燃烧将病毒灭活,同时燃烧医疗废物使之分解无害化,特点是灵活性较强,高效集成医疗废物焚烧、烟气净化以及配套电控系统等模块,全套设备集成在3个标准方舱(20尺集装箱)内,便于采用通用集装箱运输车快速转移。设备可以随时移动,到现场后可以快速安装,快速投入使用,最大处置能力达到3吨/天。除了医疗废物处置能力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升外,医疗废物的消杀能力、运输能力和暂存能力等都需要相应增强。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NBD:在此次医疗废物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张胜田:对于疫情中医疗废物的转运和应急处置,有些从业者也是第一次接触,防疫防护意识亟待加强。例如,有时候收集的医疗废物较为蓬松,医疗废物桶盖子盖不上,会直接压下去,存在安全隐患和二次传播风险。未来,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防疫防护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提升全自动化技术水平和比例,减少人与医疗废物的直接接触。行业普及教育进一步加深NBD:您认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如何?张胜田: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量在不断增加,大概是平时的4~5倍,考验着处理系统的能力。这时候,单纯依靠原有的处理设施不能满足处置需求,需要发挥集中协同处置和移动式处置的作用。在我看来,此次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效果较为理想,设施平稳、有秩序运行,实现了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和“应处尽处”。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等积极协调组织相关单位,在原本的基础上拓展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具体情况,各个单位也通过技术创新,改造出移动式、协同式处理装置,提升处理效率。NBD:运用新兴技术,未来怎样加速医疗废物处理的智能化?张胜田:目前医疗废物垃圾桶还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通过消毒杀菌保障二次使用,也需要付出一定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未来对于具有高传染性的高危医疗废物,如呕吐物、病理标本等,建议采用一次性密封垃圾桶,避免二次污染的扩散。通过机械化操作,实现装置医疗废物连同垃圾桶一并处理,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并可并通过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医疗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追溯。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NBD:未来,医疗废物行业的发展还有哪些新趋势?张胜田:我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下,也促使各个部门对于医疗废物行业有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例如,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在2020年底前实现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前,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这意味着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理将投入更多的资源,未来整个医疗废物处理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减少现场操作人员的数量或避免现场人员干预是未来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智能远程管理系统能构建一个实现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完整功能的技术体系。NBD: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的选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张胜田:在我看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选址是面临的挑战。在人口密集的发达城市,用地较为紧张,选址比较难,选好之后在未来的场地扩建、产能扩建方面的空间较小,可以发挥移动式医废处置装置提升处理能力;相较而言,地广人稀的西部城市选址灵活度高一些,但当地的医疗废物处理需求并不多,可能需要处置其他区域的医疗废物,因而医疗废物的运输方面面临一定考验。NBD:此次疫情之后,外界对于医疗废物处理的认识是否会进一步提升?张胜田:相比其他行业,医疗废物处理行业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注度并不高。相对而言,国家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方面很规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废物处理能力需要有所提升。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要储备能力,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要“平战结合”,应急时期,能够快速形成实际能力。而在此次疫情中,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者的身影也走入大众的视野。在此次疫情之后,整个行业对于医疗废物的重视程度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将加速整个行业的普及教育。每日经济新闻

怨乎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为寒武纪三叶虫家族又添一新成员:5亿年前“范特西虫”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孙智新,把自己发现的一种5亿年前的独特三叶虫命名为“范特西虫”。孙智新在论文中写道:属名来自古希腊语phantasis,既英语fantasy的词源,指的是这类三叶虫奇幻的外骨骼,也是取材于歌手周杰伦的专辑《范特西》。孙智新希望这个命名能引起年轻人对范特西虫的关注,让遥远的古生物更接近我们的生活,“算是一种理科生的浪漫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布消息三叶虫是一种奇特的远古动物,半圆形的头部、纹理分明的肋叶,让它们看起来就像戴着头盔、穿着铠甲的武士。它们是寒武纪的霸主,有科学家把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从距今5.2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开始登场,到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三叶虫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作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跑在最前面”的物种,在寒武纪早中期的数千万年里,很多三叶虫却是因循守旧的“保守派”,老祖宗传给它们的形态基本没什么改变。△耳形范特西虫(Phantaspis auritus)复原图(霍秀泉绘)孙智新与导师赵方臣研究员等在位于山东潍坊的华北地台寒武纪中期馒头组地层中,发现一类独特的三叶虫。这种三叶虫具有特殊的头部轮廓,酷似一对兔子耳朵。它头部长度接近背壳总长度的一半;鞍前区向前延长,中部有一个凹口;由于特殊的头盖形态,活动颊特化成侧边缘平直的砍刀状。这些特征及其特殊的眼脊和头鞍特征,使它不同于该时期的其他三叶虫属,成为寒武纪三叶虫家族的又一新成员。相关研究被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在经典古生物学期刊《波兰古生物学报》上。△耳形范特西虫(Phantaspis auritus)的背壳重建及个体发育古生物的名称多种多样,但取名无外乎几个原则:一是避免同名;二是使人留下初步印象。用发现地、发现者或者形态外貌特征进行命名是古生物命名中的经典做法,按照这个传统,这个三叶虫可能会叫作“耳形潍坊虫”,不过孙智新想用一个有趣的名字,因为这样能让人更容易记住它,并激起了解它的兴趣,因此他将这种新发现的三叶虫命名为“耳形范特西虫”(Phantaspisauritus)。△耳形范特西虫(Phantaspis auritus)的较完整背壳(左)及头盖标本(右)(总台央视记者 吴睿)(编辑 王艺燃)

五伦

全国43家券商研究所长齐聚南京共议产业研究价值链

2020新财富券商研究年会暨投资者教育公益联盟筹备研讨会在宁举行8月6日下午,2020新财富券商研究年会暨投资者教育公益联盟筹备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江苏汇鸿国际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陈述,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志强,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林涛,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永辉,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朱长会、副局长操文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纲,汇鸿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陆备,以及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深圳新财富总经理于欣等出席会议。本次活动由秦淮区人民政府指导,新财富与汇鸿汇升投资联合举办,并得到江苏省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43家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所所长、20余家地方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高管应邀参加了本次年会。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在致辞中希望广大券商机构能够积极支持、踊跃参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借助资本市场不断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私募投资基金落户南京,共同弘扬股权投资文化,营造支持上市企业、支持企业上市的氛围。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志强在致辞中表示,要抓住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发挥江苏制造业大省的优势,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推动上市公司严格遵守法律规则、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江苏高质量上市公司集群,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发挥资产配置管理优势,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推动企业创造价值、创新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邱志强南京市秦淮区区委书记林涛书记表示,秦淮区正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以产业升级为先导,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打造集资产管理、金融科技、金融服务、投资者教育基地为一体的新金融集聚平台,不断提高区域金融产业内生质态,助力秦淮乃至南京的城市发展。秦淮区区委书记林涛江苏汇鸿国际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陈述表示,发轫于金陵秦淮的汇鸿集团致力于打造供应链运营、环保、投资与金融三大主营业务板块。券商研究是发现价值的洞察者,是投教促进的守门人,是改革创新的献言者。汇鸿汇升投资作为集团旗下的专业资产配置平台,希望与券商研究机构专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开放共赢的资管生态圈。汇鸿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陈述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致辞表示,金融市场全新的发展格局对证券研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券商布局产业研究,实现资本服务价值链的升级与重构,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向。证券研究行业应当进一步发挥价值发现功能,分析师的身份也应当向产业专家延伸,助力更多市场参与方做出客观高效的决策。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活动中,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新财富、汇鸿汇升投资共同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南京秦淮新金融集聚区和投资者教育公益联盟的建设等多领域合作达成一致,共同助力南京金融业新启程。在随后举办的年会上半场,与会嘉宾们深度研判拓展产业研究新模式的更多可能。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操文荣表示,南京致力于为各类金融资本落户提供高品质金融支撑,通过积极营造金融业发展环境,推动资本与实体经济共融,着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协同承载区。中信证券全球机构股票业务管理委员会委员、研究部行政负责人、董事总经理于新利,就全球竞争新格局形成背景下券商研究的价值再挖掘,发表主题演讲。汇鸿汇升投资总经理王胜华表示,券商研究所是资本市场研究最核心的主力军,过去研究的社会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宽。作为国有上市公司旗下的专业资产配置平台,我们希望手券商研究力量共同开拓服务价值链,以共建投资部模式促进产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战略转型;打造自身特色研究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和内涵;以行业共建方式打造投教公益联盟,开启金融公益新模式。以资管为链接,以共建为思想,在创造价值中分享价值,在控制风险中获得长久收益,打造健康的资管生态。汇鸿汇升投资总经理王胜华广发证券总裁助理、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李兴作为新财富杰出研究领袖轮值嘉宾主持人主持了圆桌论坛,主题围绕产业研究的价值与布局、如何立足产业深耕优势领域,与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郭晶晶、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董广阳、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浙商证券首席战略官兼研究所所长邱冠华、南京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经理助理朱行保、宏川智慧董事长兼总经理林海川,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主题为“投资者教育公益联盟筹备研讨”的分论坛上,来自江苏省投资基金业协会领导、国内外金融机构高管、金融科技和法律行业专家、南京市人大代表等20余位嘉宾分别结合各自领域的业务特点和资源优势,探讨了在资本市场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行业共建、彼此赋能的方式,打造投资者教育公益联盟。作为联盟的倡议发起单位,汇鸿汇升投资总经理王胜华首先分享了汇鸿汇升投资拟联合打造投教公益联盟的成立背景和核心理念。他指出,汇鸿汇升投资将依托南京历史文化名片蒋百万故居打造投教分享的物理空间,携行业力量共建立足南京、服务华东、辐射全国的投教公益联盟。随后,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为投教公益联盟的筹备工作献计献策,大家达成一致共识,认为此项工作意义深远,要形成行业共建、形成稳定的联盟机制,携手各方优势资源共建金融联盟,长期落实投教成果,传递金融知识,彰显社会责任。

白专家

科技助力长江大保护 7家研究所加盟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交汇点讯 为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要素集聚,联合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1月7日上午,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合作签约授牌仪式暨建设发展座谈会在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江岛科创中心举行,30多家共建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签约授牌仪式。此外,另有7家研究所正式加盟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15家研究所预备加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试运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三院两平台四支撑’的核心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心不断围绕创新要素完善创新链条,搭建创新网络,构建创新生态。”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副主任李爱民在签约仪式上介绍,中心在整合吸纳生态环保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加盟所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与非生态环保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共建工程化研究中心,促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支持绿色技术二次开发及工程化。“科研成果要真正地发挥引领作用离不开产业端的支持,今天扬子江中心首批联合企业创新中心和合作签约授牌,共同推进扬子江中心与长江行业类的龙头企业以及南京市重要产业园区和战略合作。”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在活动致辞中指出,“我们希望合作各方能够以水环境治理修复、大气的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环保材料和环保装备的清洁生产等这些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强化政治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在龙头企业产研区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签约仪式上,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与15家龙头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单位、12家工程化研究中心共建单位进行了现场签约,并为8个绿色技术示范基地共建单位授牌。此外,有7家科研院所成为了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的新转正加盟所,15家科研院所成为预备加盟所。据了解,截至2020年11月,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已集聚南京市44家生态环境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吸纳17家为正式研究所、15家为预备研究所、12家工程化研究中心,与15家龙头企业共建龙头企业创新中心。“通过研究所连接了19家境内外高校和2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集聚了近30名中外院士和千余名科研人员。”李爱民提到,扬子江中心对自身的定位就是成为人才创新的制高点、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的助推剂、成为绿色科学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品、成为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然盘。“我们将立足这四个定位,力争解决目前制约我们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来为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交汇点记者 陆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能所

光联集团SD-WAN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赴华为南京研究所深度交流

为了提升SD-WAN整体服务落地能力,向客户交付极具竞争力和场景化的智能网络服务,2018年10月24-26日光联集团CTO带领高级工程师一行,前往华为南京研究所与华为各专家进行SD-WAN技术与整体服务的三天封闭研讨,并先后参观了华为南京研究所、企业网络开放实验室等。此次交流主要围绕SD-WAN技术实现、整体服务落地能力强化等展开,对SD-WAN技术交付、应用场景等全面讲解、深度交流。针对企业流量每年增加30%+,互联成本高、网络互增值业务部署周期长、链路利用率低关键应用体验差等问题,给出了华为SD-WAN全新方案及架构图原理。光联集团作为华为SD-WAN优秀的MSP合作伙伴,拥有一支上百人的技术团队,提供7*24小时*365天的全年无休服务,通过有机融合华为SD-WAN技术和光联优质服务,真正释放SD-WAN的商用价值。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领先SD-WAN的技术优势,但完整的SD-WAN整体服务应具备三个关键要素,即技术服务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365全天候运维能力。光联集团企业组网服务+华为SD-WAN技术,构成了一套真正完整SD-WAN整体服务落地方案。光联集团CTO谢国华先生表示,此次交流是光联集团为广大客户交付SD-WAN整体服务的必然举措。光联在企业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有15年的成熟运维经验,业内首个推出“双网双用”智能组网产品,在全球拥有76个PoP点,通过2100多个外包服务点,全面覆盖300+城市,并与华为云为代表的公有云建立了互联互通,同时有效整合了多地的运营商和合作伙伴,构成光联云网Fast. Connect。通过与华为SD-WAN技术的融合,光联特有的双网双机SD-WAN整体解决方案,将给企业网络云化带来智简网络新体验。此次,华为南京研究所的技术交流标志着光联集团SD-WAN整体服务能力强化与提升,未来我们将携手华为共同推出更多面向全行业的SD-WAN整体解决方案。期待与各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共同建立开放SD-WAN云网生态,共同推动企业客户网络全面云化,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成功。

乐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让“金钉子”绽放光芒

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2018年6月21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把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共同底界的“金钉子”“钉”在中国贵州剑河,这是中国确立的第11颗“金钉子”。而在这11颗“金钉子”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金钉子”研究集体主持确立了7颗,参与确立了2颗,在国内外同类科研机构中,遥遥领先。图为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在国际年地层表中的位置(红色箭头所指由南京古生物所确立)我们这里所说的“金钉子”,并非用金子做的钉子,却比所谓金钉子更珍贵。地质学中的“金钉子”,是对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是全球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国际标准。正因如此,“金钉子”的确立和审批是个相当严格的过程,严谨且漫长。中国加入到全球“金钉子”的研究和竞争比国际上晚十余年,数十年的努力,明显后来居上。中国的第一个“金钉子”是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底界,于1997年确立在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黄泥塘剖面,由南京古生物所金钉子研究集体的陈旭院士主持完成。其建立过程相当艰苦,充满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这一“金钉子”的前期工作(即基础地层古生物研究)从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创建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的。那年9月,第四届国际笔石大会的野外考察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三山地区”(江山-常山-玉山)进行。这一地区奥陶系发育完整,出露好,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的化石标本保存精美,给与会的各国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不久,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成立了一个以陈旭为首的国际界线工作组,研究论证在“三山地区”确立奥陶系内第一个“金钉子”的可能性。然而,“三山地区”当时还是浙西赣东北最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在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工作时,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员为节省经费,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有时就住在剖面附近的农户家,搭伙吃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工作10小时以上。1991年9月的一天,因为去考察相距较远的一条剖面,陈旭与其研究生张元动租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前往,在途中爬一个陡坡时因为颠簸而翻进了路旁的一条水沟,陈旭身上多处受伤,鲜血直淌,所幸并无大碍,从车子里爬出来帮助司机把车子抬到路上继续前行,自己则去村卫生所进行了简单包扎,当天还完成了全天的工作计划。图为陈旭院士等在国内第一个金钉子剖面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苦都算不上什么,真正难的是科学上的突破。奥陶系形成于距今4.88-4.44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海洋生物开始急剧多样化的关键时期。全球奥陶系的“金钉子”研究工作虽然从七十年代即已开始,但因面临诸多棘手难题而进展缓慢,毫无建树。直到中国学者介入,才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实现了国际奥陶系年代地层研究的重大突破。当时世界各国的奥陶系基本都是参照已经沿用了100多年的英国传统划分,尽管这个划分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为解决这个难题,陈旭等选择了当时研究程度还很低、但是很有可能成为国际标准的一种名叫“澳洲齿状波曲笔石”的化石作为研究重点,对这一生物类群的结构特征、系统位置、演化关系和地层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该类群的演化路线,揭示了它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的对比意义,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疑难问题。当时英国奥陶系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理查·福蒂教授曾极力维护英国的传统划分,想通过厘定界线定义、深入研究新剖面等多种方式把该“金钉子”建在英国。但是,当最后把黄泥塘剖面的研究成果展现在他和国际奥陶系相关权威专家面前时,他知道英国已经离这枚“金钉子”渐渐远去。2000年,张元动应邀到他所在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访问时,他由衷地表示出对黄泥塘剖面的赞赏,并认为这枚“金钉子”的确立是全球奥陶系数十年来最突出的进展。中国每一颗“金钉子”的建立过程都有精彩“故事”,上面这些只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点花絮和枝节,但却能从侧面体现出我国科学家穷且益坚的坚强意志、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和真挚殷切的爱国情怀。万事开头难,黄泥塘“金钉子”的确立,叩开了在中国建立更多“金钉子”的大门。之后,南京古生物所“金钉子”研究集体再接再厉,主持或参与在中国确立了系列“金钉子”:2001年,国际地科联批准由南京古生物所参与研究的浙江长兴县煤山D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金钉子”,这也是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最重要的“金钉子”。2003年,国际地科联批准将南京古生物所彭善池研究员主持研究的寒武系排碧阶底界“金钉子”建立在湖南花垣县排碧乡,并正式将全球寒武系第4统命名为“芙蓉统”,其最下部的阶命名为“排碧阶”,使得中国的地名正式进入了国际年代地层表。2005年,由南京古生物所金玉院士主持研究的两个“金钉子”同时获批。即确立在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的二叠系吴家坪阶底界(亦即乐平统底界)“金钉子”,确立在浙江长兴县煤山D剖面的二叠系长兴阶底界“金钉子”。后者的确立,也使得长兴煤山成为目前为止全球唯一拥有两颗“金钉子”的单一地层剖面。2006年,由南京古生物所陈旭和戎嘉余院士主持研究的湖北宜昌王家湾北剖面被确立为奥陶系赫南特阶底界“金钉子”。2008年,由彭善池研究员主持研究的寒武系古丈阶底界“金钉子”被确立在湖南古丈县罗依溪。2011年,由彭善池主持研究的寒武系江山阶底界“金钉子”被确立在浙江江山县碓边村,使得中国后来居上,第一次成为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2018年,由南京古生物所参与研究的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底界“金钉子”,也就是最前面提到的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的“金钉子”,被确立在贵州剑河县巴朗村,确立了中国作为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的地位。图为南京古生物所主持确立的七颗“金钉子”剖面的标志这些“金钉子”的确立,都凝聚了南京古生物所“金钉子”研究集体科研人员数十年的心血,每一颗“金钉子”的后面,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不乏失败和挫折、光荣与梦想。然而,每当看到中国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标准的时候,那种自豪感也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