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为迎接第36个教师节,国家级名老中医裴正学教授新书发布会在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隆重举行,裴正学教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裴氏弟子以书为纽带,就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刘世儒致辞裴正学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因以中药为主治疗血液病、肝病、肿瘤等疑难杂症而闻名,他虽然今年已有八十三岁,却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保持着每周接诊六天,每天接诊六七十人次的记录。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裴正学教授精研医理,笔耕不辍,几乎每年都有一部医学专著问世,这些著作融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于一炉,是后学者汲取营养的宝贵财富。裴氏弟子献花裴氏弟子献花裴氏弟子献花长久以来,“师带徒”都是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也是继承名老中医衣钵的重要方式。在六十年的医教研实践中,裴正学教授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向弟子们倾囊相授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他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采用中西融合的带教方式,为弟子们开辟了一条走向临床的捷径。欢聚一堂嘉宾们获赠裴老医学著作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院长刘世儒告诉记者:对弟子们来说,裴老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目前,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已经与新疆、重庆、云南等七个省市的医疗单位合作了不同规模的附属医院,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裴正学教授赋诗勉励弟子弟子们发表谢师感言弟子们发表谢师感言弟子们获赠新书弟子们获赠新书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裴正学教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带徒,他在为医、为师、为人方面的大家风范以及对于中医临床工作的热爱,影响和激励着历届学生。据了解,从医六十年来,裴正学教授已经培养了千余名学生,他的学生大多都成长为医疗领域的业务骨干,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专家、学科带头人。“人间那有这种情,老少同聚唱东风。八千弟子阳关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新书发布会上,裴正学教授即兴献诗一首,他表示自己的教学、带徒弟出现了成果,这对他是一种鼓励,今后他要更加努力,把行医六十年来的医学经验奉献给甘肃人民,奉献给全国人民。
03:55主讲人: 裴正学,生于1938年2月,甘肃武山人,1961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级中医师带徒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甘肃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经方是指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裴正学教授结合自己六十余年的医学经验,对经方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在《经方漫谈》讲座中,深入浅出地对经方进行了中西医对照讲解。并对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经方临床关键进行了细致精准的剖析论证。由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精心制作的国家级名老中医裴正学教授系列讲座《经方漫谈》每周更新一集,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精彩推荐大道如虹踏歌行 奏响扶贫新乐章——S25静天高速公路静宁至庄浪段通车运营纪实(图)2021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在兰州召开【聚焦2021甘肃两会】 我给代表委员捎句话:基层文化馆亟需更多扶持武威:千年鼓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浸润少年心2020甘肃农事之产业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图解|冬春季疫情防控怎么做?甘肃最新最全攻略来!【聚焦2021甘肃两会】甘肃省政协委员万代红:改进旅游风景区售票方式 规范经营中小学周边学生托管机构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2日电 (高展)9月8日,甘肃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甘肃省著名中医专家裴正学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弟子们共同迎接第35个教师节。裴正学在医教研一线奋战了五十年,虽然已年届八旬,他仍然以忘我的精神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他对工作严谨细致、对病患和蔼可亲、对学术科研孜孜以求,在治学、修身、立德上为学生们树立了典范。在教学中,裴正学将自己精湛的临床技术和独到的诊疗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为指导,通过形象生动的中西医对照讲解,让他的学生们少走了不少弯路,缩短了成才的周期。中医药学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名师名医、学术流派为数众多, “师带徒”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当天,在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庆祝教师节座谈会上,弟子们纷纷以发表感言或表演节目的方式,表达对恩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恩师的经验和学术思想非常宝贵,我们要继承、整理、挖掘和提高,并将它发扬光大。”裴正学的弟子刘世儒说。“今天特别高兴,看到我的学生老中青三代都来了。”裴正学说,一个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发展的都很好,成为各个医院、各个行业出类拔萃的人材,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了。“医生这个行业和其它行业不一样,老了以后还有经验,只要擅于总结,擅于思考,就会越老越有用。”现年83岁的裴正学说。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刘世儒院长说,裴教授集六十年的临床经验和他学术思想的精髓,汇取聚成中西医结合的十六字方针,让我们所有的弟子都受益匪浅。对我们及早走上中医这条路,走上中西医这条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世儒说:“我有信心把裴氏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把他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正能量,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强有力的保障。”(完)
讲座现场甘肃中医药大学师生热情高涨每日甘肃网兰州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12月12日,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邀请国家级名中医裴正学为“灯塔计划”系列讲座开讲。中西医结合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学院师生共计1200余人聆听了讲座。裴正学教授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灯塔计划”系列讲座开讲裴正学以《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过去和现在》为题,融通东、西方历史,用内容丰富的史料和经典名方医案系统阐释了中医、西医在发展历程中的异同,结合现代技术,科学分析和比较了两种医学目前的特点,并根据自己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展望了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广阔前景。现场听众获益良多,深受启发。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应东表示,“灯塔计划”讲座将邀请业界名师、大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指明人生和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使他们能够坚定地把自己的专业做好。学生代表与裴正学合影甘肃中医药大学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讲座,对未来中西医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今后会以裴正学前辈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医术和广博的胸怀为标杆,努力奋进,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日甘肃网讯 2019年2月24日,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也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裴正学教授八十一岁寿诞,又恰逢裴正学教授新书首发,对裴氏弟子们来说,这可是三喜临门!一大早他们就和各界宾朋汇聚在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恩师送祝福!裴正学教授从医以来,始终坚守在医、教、研的第一线,五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在救死扶伤、服务患者的同时,还坚持著书立说、培养后学,在弟子们的心中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裴正学教授的弟子们遍布省内外医院和医学院校,大多都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八十一岁的老人,裴正学教授每天都要为七十多个患者服务,每周的患者人数有四百多人,他热爱工作,一旦见到病人马上达到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让他在耄耋之年再一次挑战自己,他以亲自指导创办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为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希望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把自己一辈子的医学经验传授给更多的杏林后学,让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造福更多的患者。而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宋建表示,裴老做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八十岁时亲自指导创办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裴老把研究院成立的日子和自己的生日放在同一天,可以看出他对研究院寄予厚望。我们有信心把甘肃正学研究院建成有特色、有社会担当的中医研究院!
兰州晚报讯1月17日,甘肃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医师分会基地研究院在甘肃正学中医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省老科协医师分会授牌成立的首家基地研究院,同时,裴正学教授被受聘为省老科协特邀研究员、省老科协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基地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学术研究交流,学术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诊疗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赵文瑞
【专家讲座】漫谈伤寒与温病新华社发裴正学专家简介:裴正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热病是伤寒与温病的总称。伤寒是寒邪致病,温病是热邪致病,二者虽然不同,但都可引致发热,故统称为热病。在对热病的探讨方面,中医历来有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之分。伤寒学派抓住了热病的寒因、伤阳等特点,注重辛温解表、急救回阳诸法;温病学派抓住了热病的热因、耗阴等特点,注重辛凉解表、滋阴降火诸法。长期以来两种学派各执己见,相互对立,形成了祖国医学史上著名的伤寒、温病之争。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就同一热病而言,可能同时具备伤寒与温病的双重特点,亦可交替出现一些伤寒与温病的临床表现,因此把伤寒和温病的辨证方法截然分开,显然不利于临床诊断的客观需要。能否使二者的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形成中医对热病的统一辨证方法,这是摆在广大中医工作者面前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素问·热论》记载:“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又说:“今夫热内有皆伤寒之类也。”这是有关伤寒的最早论述,它认为伤寒就是热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夫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这说明温病是包括在伤寒之内的。《素问·热论》又将热病分为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方面(六经),虽然未能详及病机,症候,方药,但为六经辨证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著《伤寒杂病论》,并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辨证法则——六经辨证,使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趋于系统化。汉末战乱,《伤寒杂病论》篇简散落,晋代王叔和重新编订,使该书流传于世。自宋代成无己起,医家们对伤寒六经相继阐述,有按论治法论六经的,有按方药论六经的,有按脏腑论六经的,有按八纲论六经的,有按经络论六经的,总之人们试图使六经辨证与不断发展中的临床实践相适应。与此同时,医家们还把一些有效验方应用于临床,以补伤寒方药之不足,如钱仲阳的败毒散、刘守真的双解散、张元素的九味羌活汤、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越了《伤寒论》辛温解表之范畴。这说明随着医疗实践逐渐丰富,人们对伤寒论的原有治法在进行着不断充实和提高。特别是刘守真对热病的阐述尤为精详,他扩大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火热病证的范围,强调了火热病证与风、寒、湿、燥、暑等五气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六气都从火化”的观点。在治疗上力主清热泻火法,并指出了单用辛温解表的流弊。刘氏的这一成就,在客观上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给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明代王安道(1332-1391年)第一个把伤寒和温病明确区分,他说:“夫惟世以温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其名可不正乎。”王安道并从症候、病机、治法诸方面阐述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道理,从而使温病学说开始独树一帜。鉴于此,后人把王安道尊为温病学说的奠基者,这是不无道理的。此后,明代汪石山(1463-1539年)提出了新感温病的概念,他说:“冬伤于……至春而发……此伏气温病也;有不因冬月伤于寒而病瘟者,此特春瘟之气,可名春瘟,与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至此,伏气与新感便成为温病生发的两大类型。明末崇祯辛巳(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瘟疫流行,诸医以伤寒法治,无效;吴又可用温病法治,疗效良好。他认为瘟疫本属温热范畴,与伤寒有霄壤之别,并著《瘟疫论》一书,使温病学的范围涉及所有热性传染病。稍后,另一位温病大家叶天士(1666-1745年)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总结了热病辨证施治的规律。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丹皮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吴鞠通(1736-1820年)师承了叶氏学说,著《温病条辨》,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以三焦为命题的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他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转,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至此温病学说已形成一个理、法、方、药完整的体系。【来源:中国甘肃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姓名:王大虎 性别:男 民族: 汉 出生于1978年 毕业于定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党员,擅长内科、儿科、中医科等2020年加入春苗成长计划成为甘肃省健康大使个人简历及所获荣誉等主要事迹:1995-1998年,于定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学习2007-2008年,于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修2017-2019年,师从裴正学教授学习两年2000年创办王大虎诊所2008年更名为万民诊所2015年更名为永定路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年获得师承或确有专长证2017年参加成都国易中医研究院举办的气脉针法培训2017年参加中国远古道家气脉疗法传承研修班2017年当选为定西市中医药技术合作联盟理事2017年参加中华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基层医生中医药临床应用培训2018年参加全国多功能液针刀及特色疗法研究会委员证2018年参加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孟庆义教授培训班2018年获得医师资格证书2018年于广州普济骨伤研究院参加整脊手法及影像班培训2018年于广州普济骨伤研究院参加液针刀微创解剖班培训2018年于广州普济骨伤研究院参加液针刀疼痛研修班培训2018年于广州普济骨伤研究院参加基层实用医疗学习班培训2020年创办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2020年于金世康风湿骨病专科项目推广中被评为学术领军人在医学行业,有不少父子或父女两辈行医的杏林佳话,王大虎与父亲便是一例,他生于医生世家,自幼便受到父亲的影响,立志治病救人,在王医生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亲背着药箱到处跑,父亲行医的情形给王大虎的成长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那时候的他在父亲的影响及中医药的熏陶下,对医学便有了兴趣,从小跟在父亲左右,年仅14岁的他就能帮助父亲抓药。长大后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医学类学校,1998年,大学毕业的他,又于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修一年,后拜师国家级名中医裴正学教授门下并学习两年之久,王医生说:“能遇到恩师,是我的福分,唯有拼命学习,才能对得住这份相遇”。在2000年的时候,他创办了王大虎诊所,在2015年正式更名为永定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工作至今,王医生在中药治胃病、焦虑症、抑郁症、神经功能症,血管神经性头疼等方面颇有造诣。基层医生就是一个全科大夫,承受的委屈和辛苦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但工作多年,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着自己的梦想。王医生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他经常外出学习参加培训,比如成都国易中医研究院举办的气脉针法培训、中国远古道家气脉疗法传承研修班以及于广州普济骨伤研究院参加整脊手法及影像班培训、液针刀微创解剖班培训等等。他都前去用心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及其他获奖证书。王医生说他终生追求的就是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与生命,让医院的诊疗服务惠及到每一名患者,真正缓解当地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王医生说这些年他参加的这些培训费用高达十几万元,但是他却觉得值得。因为正是这样才能使自己收获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诊疗技术,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看得更放心更舒心。王医生说比起钱,他更心疼前来看病的患者,他接受不了乡亲来看病却因自己医术而束手无策的现状。 他不是知名医生,更不在三甲医院,但他却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坚守,20年扎根基层,在基层做着繁杂的事,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他时刻以患者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和社区居民成为好朋友,王医生表示患者的认可,便是自己坚持的理由。王医生说他出生在农村,在穷乡僻壤的成长环境下,对穷苦和疾病的记忆尤为深刻,病魔的无情、乡亲们穷苦和无助、父亲绵薄之力救死扶伤的坚持,时刻影响着他,常年来面对患者,王医生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看病不花钱最好,必须花钱时,花小钱。因为他能明白乡亲们的难处和不易。有一位82岁的患者是由于三叉神经疼在当地县医院诊治7个月之久,仍不见好转,后来来到王医生这里诊治,由于年龄过大,王医生每次看诊都会亲自开车去往患者家里,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王医生共去了7次,后经过三个月的诊治,目前已经痊愈,患者表示非常感谢,特地为王医生送来了锦旗,王医生内心更是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谈起接过的病人,王医生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他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病人及其负责的态度为患者排忧解难,成功救治过无数患者,从医多年来,王医生始终坚持疗效第一,省钱第二,对于病人他是尽心和负责的。王医生不断地传递着和谐医患关系的正能量,以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默默的为群众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家讲座】漫谈伤寒与温病新华社发裴正学专家简介:裴正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热病是伤寒与温病的总称。伤寒是寒邪致病,温病是热邪致病,二者虽然不同,但都可引致发热,故统称为热病。在对热病的探讨方面,中医历来有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之分。伤寒学派抓住了热病的寒因、伤阳等特点,注重辛温解表、急救回阳诸法;温病学派抓住了热病的热因、耗阴等特点,注重辛凉解表、滋阴降火诸法。长期以来两种学派各执己见,相互对立,形成了祖国医学史上著名的伤寒、温病之争。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就同一热病而言,可能同时具备伤寒与温病的双重特点,亦可交替出现一些伤寒与温病的临床表现,因此把伤寒和温病的辨证方法截然分开,显然不利于临床诊断的客观需要。能否使二者的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形成中医对热病的统一辨证方法,这是摆在广大中医工作者面前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素问·热论》记载:“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又说:“今夫热内有皆伤寒之类也。”这是有关伤寒的最早论述,它认为伤寒就是热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夫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这说明温病是包括在伤寒之内的。《素问·热论》又将热病分为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方面(六经),虽然未能详及病机,症候,方药,但为六经辨证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著《伤寒杂病论》,并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辨证法则——六经辨证,使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趋于系统化。汉末战乱,《伤寒杂病论》篇简散落,晋代王叔和重新编订,使该书流传于世。自宋代成无己起,医家们对伤寒六经相继阐述,有按论治法论六经的,有按方药论六经的,有按脏腑论六经的,有按八纲论六经的,有按经络论六经的,总之人们试图使六经辨证与不断发展中的临床实践相适应。与此同时,医家们还把一些有效验方应用于临床,以补伤寒方药之不足,如钱仲阳的败毒散、刘守真的双解散、张元素的九味羌活汤、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越了《伤寒论》辛温解表之范畴。这说明随着医疗实践逐渐丰富,人们对伤寒论的原有治法在进行着不断充实和提高。特别是刘守真对热病的阐述尤为精详,他扩大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火热病证的范围,强调了火热病证与风、寒、湿、燥、暑等五气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六气都从火化”的观点。在治疗上力主清热泻火法,并指出了单用辛温解表的流弊。刘氏的这一成就,在客观上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给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明代王安道(1332-1391年)第一个把伤寒和温病明确区分,他说:“夫惟世以温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其名可不正乎。”王安道并从症候、病机、治法诸方面阐述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道理,从而使温病学说开始独树一帜。鉴于此,后人把王安道尊为温病学说的奠基者,这是不无道理的。此后,明代汪石山(1463-1539年)提出了新感温病的概念,他说:“冬伤于……至春而发……此伏气温病也;有不因冬月伤于寒而病瘟者,此特春瘟之气,可名春瘟,与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至此,伏气与新感便成为温病生发的两大类型。明末崇祯辛巳(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瘟疫流行,诸医以伤寒法治,无效;吴又可用温病法治,疗效良好。他认为瘟疫本属温热范畴,与伤寒有霄壤之别,并著《瘟疫论》一书,使温病学的范围涉及所有热性传染病。稍后,另一位温病大家叶天士(1666-1745年)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总结了热病辨证施治的规律。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丹皮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吴鞠通(1736-1820年)师承了叶氏学说,著《温病条辨》,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以三焦为命题的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他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转,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至此温病学说已形成一个理、法、方、药完整的体系。
关于对拟表彰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公示的公告根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开展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甘人社明电〔2019〕133号)精神,经各级卫健、人社部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报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拟表彰兰州市中医医院等33家单位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杨继若等67名同志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日期为2020年4月14日至4月20日。公示期间,如对拟表彰对象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向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方式。一、公示对象(见附件)二、公示联系方式(一)省表彰奖励办公室联系电话:0931-8960608(传真)、4894106联系人:魏萍张志文电子邮箱:gsspzbgs@163.com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广场南路51号省表彰奖励办公室邮编:730030(二)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系电话:0931-4818116(传真)联系人:赵玉兰电子邮箱:23747223@qq.com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220号省卫生健康委邮编:730030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4月14日附件“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拟表彰名单(共33个)兰州市中医医院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景泰县中医医院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轩辕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酒泉市中医院张掖市中医医院脾胃肺病科甘肃亚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威市中医医院定西市中医院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成县中医医院甘肃佛仁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华亭市卫生健康局甘肃中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天欣堂医药有限公司临夏州中医医院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卓尼县中医医院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甘肃荣康医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科陇中正骨医院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医学院中医药系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和产业发展服务处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费品产业处“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拟表彰名单(共67名)杨继若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凯 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监管科科长魏常明 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荣天 永昌县城关镇卫生院副主任医师陈佳妮 甘肃德生堂中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萍霞 嘉峪关市胜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雒焕文 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贾存勤 甘肃汇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小刚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陈满盛 秦安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谢俊贤 天水市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市经作站)主任、副研究员聂友明 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宏斌 玉门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永盛 敦煌市转渠口镇中心卫生院吕家堡分院副主任医师王登才 瓜州昊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等金 临泽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李长虹 高台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韩大雷 民乐县诚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 甘肃河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青学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主任医师冯爱平 定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党工委书记张银川 定西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景小勤 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仲良 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局长韩生林 成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韩常青 宕昌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张金发 庄浪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岁珠 静宁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存娃 张存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晓勤 庆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宋继红 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姚文智 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维明 临夏县尹集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吕随民 和政复兴厚中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负责人尕藏加措 玛曲县藏医院副主任藏医师张建新 甘南藏药制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丹巴尖措 甘南州合作市卡加曼藏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文明 兰州新区秦川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夏祥 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虎 甘肃荣康医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国廉 甘肃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国安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廖志峰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妍怡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承祥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蓉芳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裴正学 甘肃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慧芳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苏亚平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牛军强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刘宝厚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张晓刚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钢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李顺保 甘肃宝石花医院主任医师杨恂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高晓东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柳晓瑜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一级主任科员王道坤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宋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一强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廉政学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康永红 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敏平 甘肃普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潇 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药材藏药检验研究室主任常辉 甘肃省经济合作局会展处四级调研员敬尚书 甘肃省商务厅市场秩序处三级主任科员来源:省人社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